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培训交流体会精选(九篇)

培训交流体会

第1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很荣幸参加这次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妇联举办的全市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我也十分珍惜这次短暂的学习机会,毎天按时到校,毎节课都认真听、认真记,五天集中学习,时间虽短,内容丰富,党校的老师、市妇联的领导从女性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X四中全会、市委市政府重大发展战略、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职业女性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集中学习不但开阔了社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意义颇深。体会有三:

一是领导重视。

通过这次全市中青年女干部的开班,不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妇女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妇女干部政治上的成长寄予了更多的厚望;

二是授课内容新。

本次培训班安排的课程,都紧紧围绕X四中会会精神,并结合女干部工作实际,通过多媒体演示境界,深入浅出对各个课程进行了精彩的讲解,特别有亲和力的赵利主席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来解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让课堂气氛活跃,使学员在轻松快乐中掌握了知识;包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对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和媒介素养进行讲解。她们的讲解也让我深深感悟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职位的高低,只要心里装有百姓,百姓永远都会是我们工作上的支持者。

三是压力增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作为我这个X后的一名领导干部,经过乡镇、机关多个领导岗位的锻炼,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面临的新挑战就是知识危机,原有的知识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通过这次学习,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在新时代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这次培训后,为更好促进工作,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练内功。

我作为妇联机关的一名领导干部,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练好内功,特别是认真研读关于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真正当好全区妇女群众的“娘家人”。

二是强素质。

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增强自信,调整心理,磨炼意志胆识。就像米主席讲到的,女性应具备双性化优势:既应具备女性的细致严谨,周到谨慎,体贴温柔的特质,同时又要有男人勇敢果断,执着坚毅,豪爽大度的风范;

三是转角色。

第2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3月22日,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观看“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网络直播,这是一次聚焦培养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究。吴正宪老师的专家报告和3节精品课犹如阳光雨露滋养了数学教师的心田。这次的线上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大家听取了由吴正宪老师介绍的“改变学习方法,促进深度学习”的专题讲座。吴老师介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深度学习,让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生活意义,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接着我们观摩了孙迎新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孙老师的课堂目标明确、内容科学、方法得当,符合学生实际,同时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有效引导,课件的生动展示,达成了所指定的目标,效果非常显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老师的《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结构合理、敢于创新、思路清新。全课以四个活动为主线,在引导中让学生去猜盒中的几何体,一个“猜”字,紧紧勾住了学生的未知欲望,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展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个“切”字,把直观的胡萝卜切成正方体,落实面、棱、顶点的概念,设计大胆新颖,学生直观易懂。

第三个“找”字,打破传统的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研究特殊的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推理一般的长方体的特点,敢于突破,这种逆向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四个“做”字,唐老师用心细致地为孩子提供了有趣丰富的学具,通过“捏一捏”,“搭一搭”,让孩子独立创造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用结合,使得数学知识真正的落地生根。

徐毅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资源,分量适中,难度适当,教学方法讲求实效,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信息反馈即及时、全面。以武汉抗疫为载体,贴近生活实际,让数据传递育人作用,具有很深的德育意义。

第3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 教师培训 改革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是国际教师教育时展的趋势,而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却深深地困扰着各国的培训者。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培训效果的提高困难重重。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教师培训与教师的实践脱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研究指出,专注于理论培训使得培训远离实践是不可取的,然而完全放弃理论培训又存在很大的风险 [1],面对这个两难问题,笔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以改革教师培训的模式。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1.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

1981年,艾尔贝兹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之后众多研究者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综观各家之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一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征。无论是其生成还是作用对象,无论是其传播还是发挥作用的过程,都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二是具有缄默性。其拥有者不能清楚地陈述它,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三是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历程及个性特点等相关,并因为这些因素的个人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实践性知识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就是从某一个体传播到其他个体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异。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个人信念的极大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教育教学实践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个人内部信念体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成怎样的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有怎样的信念系统。五是实践性反思是其生成的主要途径。实践性反思是对实践的反思性加工,这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个人信念的影响下,通过反思等途径建构起来的、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缄默性的知识体系。

2.教师培训要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高为基础

教学是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着的活动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不但众多,而且其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很难运用既有的理论,按照既定的逻辑和操作程序作出最恰当的行为反应,这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有的知识体系,能直接、快速、灵活地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行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便是这样一种能直接、快速、灵活地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却只有转化为具有情境性、富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后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在教师的知识系统中,学科知识和条件知识都是一种理论性的知识形态,都必须通过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知识信息的筛选与获得、对知识的处理与应用、对教学事件的应对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培训必须以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使教师培训走出低效的局面。

3.教师培训是教师生成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培训是基于一个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需要的时候,为了弥补组织成员与外在组织的环境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对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2]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升。而培训只要具备实践特性,它完全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教师的信念的影响,教师培训可以通过专家指引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保证教师信念的正确性,从而保证教师形成正确有效的实践性知识。另外,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在相互交流中传播与增值,教师培训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教师不同的观念、思想经过碰撞会带来许多新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可以促进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

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1.提高培训的实践性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来说,它与生俱来就与实践紧密联系着,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就必须提高培训的实践性。教师培训要坚持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展开的理念。首先,教师培训的目的要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集结着各类教育教学问题,在培训实施前应该采用调研等方式收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和困惑、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并将这些作为制定培训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培训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次,教师培训过程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实践情境,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实践情境,调动受训教师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培训中,将实践性、问题性渗透在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中,使得整个教师培训都围绕实践推进。

2.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性

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它需要个体在参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师培训中,应当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实践性知识,教师培训要充分发挥受训者的主体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并激活其个人经验。有学者提出,成人学习者个体与儿童青少年学习个体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成人的认知结构中有着比儿童青少年丰富得多的直接经验 [3],这给激活个人经验提供了前提。因此,培训者要充分挖掘教师个体的丰富经验,使之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的资源,同时,发挥受训教师主体性应增强培训的选择性,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选择性的培训方案,让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

3.保证培训的交流互动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不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同一文化中的人们会体现出相似的心理倾向,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教师之间的实践性知识也有共性,在承认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人知识具有文化相似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相似性为培训中教师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培训中搭建教师交流互动平台,教师便可通过交流互动,吸取对方经验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生成实践性知识。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学习中的交流与互动,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知识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和增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同样需要交流和互动,因此,交流互动是教师培训的内在要求。

4.引导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

实践性反思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事件是教师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都会引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变化或新知识的生成。但是这一变化或生成过程是需要实践性反思的参与的。如前所述,实践性反思有时并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便可能自动发生,但是人类对知识的加工更多时候是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需要个人付出意志去引发和维持有意识的反思过程。因此,培训者要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如采取头脑风暴、集体研讨等方法,为教师实践性反思提供条件,留出时间和空间。

三、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变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培训提出的要求,应该怎样改革教师培训呢?我国的教师培训是在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国的教师培训严重与实践脱节,要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必须改革我国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

从培训情境来看,教师培训应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我国以往的学历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表现为理论“说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这一特点,整个培训表现出极强的“说教”式情境。实践证明,这种培训不受教师欢迎,也不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是低质与低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必须改变这种培训模式,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实践情境再现就是要再现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使培训在实践情境中进行。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教学观摩、微格教学和教学案例研究等。总的看来,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让再现的实践情境与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产生联系,以帮助改造、提升或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

2.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

从培训中的信息流通方式看,教师培训应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固守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培训仍然存在这种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要求培训具有主体性和交流互动性,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目前人们采用的集体说课备课、小组研讨或集体研讨等培训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受训者参与的交流互动式培训,培训者应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受训者展现个体经验,实现个体经验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并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3.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

从知识的习得方式看,教师培训应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传统的教师培训强调学科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些知识都属于理论性知识,其拥有者是学科专家。在以理论性知识的获得为目的的培训中,受训教师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在强调实践性知识生成与提升的培训中,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接受式的培训不再有效。因此,要生成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必须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反思性培训是一种鼓励、引导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事实和经验进行反思,以巩固、提升和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训模式。实际上,促进教师反思性培训的方式很多,如行动研究、教师生活史分析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反思促进式培训,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认识到教师反思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知识获得的重要方式的培训均是反思性培训。

【注:本研究为贵州省2011年社科立项课题“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的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GZZC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学实验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550018)

参考文献:

[1]潘岳祥.教师培训:问题、基础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第4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关键词:Moodle平台;教师远程培训;交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78-03

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教师群体成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先导和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迅猛发展,对教育培训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均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使优秀的培训资源得到共享,然而如何保障和提高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是培训者非常关注的问题。除了设计优质的网络课程、进行恰当的管理之外,网络远程培训中的交互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远程教育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它相对于面授教育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教学活动,因此,缺少面对面学习的师生、生生互动,而互动是学习发生不可缺少的环节,保证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加强实施远程教师培训的交互手段、充分发挥交互作用的特点及其在教师远程培训中应用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互的含义及其作用

交互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双向交流,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是在直接的接触或者说是面对面交流中同步进行的。学生的问题随时可以得到教师的解答,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不仅可以监督、控制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非知识性的心理需求,从而保证了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建构。而在远程教育培训中,就需要各种交互工具为参加远程培训学习者创设交流的条件。

二、Moodle平台及相关交互工具介绍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DougiaMas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一种课程管理系统(CMS),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由于其容易理解和接受,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基于Moodle平台搭建的网络课程可用于日常教学和教师培训,而且Moodle平台提供了很多远程培训所需的交互方式。主要包括非实时(异步)的交互方式和实时(同步)的交互方式。如图1所示:

三、Moodle平台远程培训交互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我们从2007年参与教育技术初级培训工作至今有四年的时间,其中在前两年主要采取的是面授形式,即每次大约5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在此期间很多教师由于培训和工作发生冲突导致缺课的现象很多,而且由于平时工作繁重,常常有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批改学生作业或者准备第二天工作内容的情况发生,使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2011年我们开始尝试运用Moodle平台进行网络远程培训,经过几期培训我们发现网络远程培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线教师的工学矛盾,由于网络培训时间的延长可以使教师在工作之余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使自己有精力专注于培训内容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用Moodle平台我们可以一次使最多300名一线教师参与培训,这也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效率。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教师参与远程培训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弥补远程网络教育缺乏面授的易交流性。因此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Moodle平台教师培训的互动交流是我们主要研究的一个内容。为此,我们充分开发利用了Moodle平台的交互功能。下面详细介绍Moodle平台的交互工具的特点以及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交互工具实现参训教师之间以及参训教师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交互。

1.异步交互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异步交互也叫非实时交互,一般在交流上有时间的延迟。Moodle-平台的异步交互工具有问卷调查、讨论区、测验、消息、投票等。对比各种同步交互工具,异步交工具的主要特点是不要求交互双方同时在线,且反馈时间较长,因此教学者和学习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和参与异步交互。

(1)Moodle平台中调查问卷的应用

在Moodle平台上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初级远程培训时,我们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个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与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个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后续的培训中不断进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参训教师,提高培训效果。

(2)Moodle平台中讨论区的应用

在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我们一般50个参训学员配一个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参训学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学员进行话题交流。每个虚拟班级都要建立讨论区,整个班级有一个大的讨论区,以便参与远程培训的学员能够更好地与班主任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为了增强参训教师在虚拟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也为了参训教师能够更好地参与话题讨论,每个班级都要将学员进行分组,一般6个人一组,小组成员可以发起话题讨论,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图2为班主任和教师发起的讨论主题。

班主任在创建讨论区时要设计好每个讨论区中学员可以最多得到的分数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在讨论区中,班主任首先发起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来引发班级的学员参与交流,在线的学员可以直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对于暂时没有在线的学员可以在上线学习时看到讨论区的话题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异步交互。在某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班主任教师会对有意义的帖子给予加分,来更好地激发学员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

(3)Moodle平台中测验的应用

Moodle平台中测验工具允许教师设计和制定小测验。其中可以包括选择、是非和填空等题型。这些问题会分类保存在数据库中,并可以在课程之间重复使用。测验可以尝试多次,每次尝试都会被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选择是给出正确答案还是其它反馈信息。

在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我们在每部分学习内容结束后都设计一个后测,来帮助参训教师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了使测试题能够

更好地起到对学习情况的检验作用,我们对测验进行了设置:其中,设置了测验题中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为随机。即每位学员的同一道选择题的选项顺序都是不同的:同时设置了每个测试的作答时间和分数,使参训教师在自主选择答题时间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紧迫感,以便帮助他们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内容都结束后,我们会给出正确答案、相应的测试反馈以及本次测试所获得的分数,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4)Moodle平台中消息的应用

Moodle平台中的消息就是指可以进入平台的学习者在自己登录名后面都会有小信封的图标。班主任和学员可以通过点击这个小信封和其他人进行一种一对一的沟通,当你点击某个学员的登录名后面的小信封之后,就可以给他留言,在他下次登录学习平台后就会弹出一个窗口显示你给他的留言。这种交流的内容只限于参与交流的两个人。其他人是看不到的。通过Moodle平台中消息功能可以实现参加培训学员之间的单独交流。比如在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班主任就利用消息给学员一些提醒,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培训学习。

(5)Moodle平台中投票的应用

Moodle平台中投票设计比较简单,一般是教师设计一个问题并指定一些供回答的选项。它可以用于举行一场快速的投票以激起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允许全班对课程的方向投票或者收集一些研究资料。在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我们也应用了投票来实现异步交互。比如我们在分析培训后的调查问卷时发现,有的学员反映网络学习还是常常会有孤独感,希望有机会能和教师、同学进行即时的沟通交流。因此我们经过研究在Moodle平台上设计了实时讨论区,就是规定好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学员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都上线,大家一起就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对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班主任即时给予解答。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实时讨论区的时间段选在哪不好决定,因为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不同。最后。我们就通过Moodle平台的投票功能设计了关于实时讨论的投票。根据大部分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设置了几个时间段,让学员进行投票,投票结果最多的作为实时讨论的时间。投票时间结束后,学员都可以看到投票的结果。图3为设计的实时讨论时间段选项。

2.同步交互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同步交互也叫实时交互,一般指在交流时间上没有延迟,可以即时进行交流。Moodle平台的同步交互工具有聊天室和实时讨论区等。相对异步交互工具,同步交互工具使交流更加及时,弥补了一些异步交互的缺点,能够帮助学习者及时地解决问题。但同步交互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交互双方同时在线,反馈时间较短,但这对于参与网络远程学习的教师来说不是特别容易的,因为教师们还要给学生上课,不可能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适当地运用同步交互工具。

(1)Moodle平台中聊天室的应用

Moodle平台中聊天室允许参与者在浏览器中进行实时的讨论。这是一种很好地了解其他人想法和问题的方式。使用聊天室进行聊天与在论坛上进行的非实时交流是不同的,聊天室可以即时地与在线的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在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我们一般是同一个学科建立一个聊天室,这样方便同学科的教师就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沟通。

(2)Moodle平台中实时讨论区的应用

所谓实时讨论区是对于Moodle平台讨论区功能的改进,在讨论区创建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在这个大家认同的时间段内,学员同时上线并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一般在一次培训过程中我们都要举行一次实时讨论。这样就弥补了异步交互的一些缺点。使学员和教师以及学员之间都有一次即时的沟通机会。通过几期的培训我们发现在实时讨论区学员的交流热情很高,更容易实现头脑风暴。

第5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关键词:国培计划;区域;教师培训;良性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0;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21-01

国培计划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的首个重大项目,国培计划简单理解即是国家培训计划,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国培计划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区域教师培训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一、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训的“人机”互动

国培计划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便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的有效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培计划在区域教师培训中的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这一重要方式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机”互动。众所周知,传统教师培训方式主要以面对面培训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绝大部分教师已在一定程度上了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这也为国培计划的远程教育培训方式实施提供了重要可能。教师通过参与远程教育培训,即使是坐在家里也同样可以参加国培计划,享受国培计划带来的福音。人机互动是远程教育培训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人机互动可以在网络与更多同行进行交流、沟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在我国部分学校,教师资源极为紧缺,无法抛下日常的教学工作参加国培计划。在@样的情况下,部分区域有的放矢地推出了远程教育培训计划。远程教育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人机之间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国培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国培计划推动了区域教师培训的“人机”互动,让更多教师领略了远程教育培训方式的巨大魅力,也让更多教师爱上了远程教育培训,爱上了“人机”互动。随着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方式的持续实施,区域教师培训的“人机”互动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训的“人人”互动

国培计划是指将不同学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不论是远程教育培训还是其他教育培训方式,均会不同程度上将各校教师有机聚集在一起,通过互动交流,有效提升培训成效。从此点来看,国培计划无疑推动了区域教师培训的互动交流。参与培训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进行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过程。培训中,授课者会举出相关教学案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与讨论研究相关教学案例中的有益做法和存在的不足。此过程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人人”互动过程。除此之外,授课者还会让部分教师介绍自己的优秀教学经验,提出自身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而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予以解决。此过程,无疑也是一个典型的“人人”互动过程。总之,国培计划的有效实施增加了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有效促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国培过程中,为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培训组织机构还会组织召开联欢会以及其他教师集体活动。教师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彼此之间加深了认识,能充分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无疑是良性的,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在国培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

三、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训的“师师”互动

国培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培计划体现出政府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国培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由教师进修学校及其他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为有效开展国培计划,各区域均安排了较为优秀的培训讲师。对于讲师而言,他们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国培授课之前往往会接受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从而让讲师更好地胜任国培讲师的岗位。在此过程中,讲师与讲师之间的互动也是较为积极的,国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培讲师与讲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除此之外,部分地区还会组织国培讲师到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较好的地区参与交流与学习,从而获取更好的国培经验。目前,在国培计划的推动下,各地国培讲师均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培计划在区域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实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同时,各区域为更好地推行国培计划,均有的放矢地组织了各区域国培讲师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和互动,产生的成效也较为明显。国培讲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国培计划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能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区域教师培训的各种良性互动均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这种互动无疑是有益的,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在未来,应进一步增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师师”互动,让“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师师”互动进一步促进国培计划的有效开展,促进国培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姣姣.教师培训之“问”与“解”[J].人民教育,2016(15).

第6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可望不可及的,是教师触摸不到的。即使我们讲授的理论再先进,理念再前沿,也只能帮助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存储起来,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做“实在”的教师培训,就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统一起来。只有把“学中做”和“做中学”结合起来的培训才是学员感兴趣的培训,也是学员认可的培训。

这几年,我县精心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并以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龙头,引领各个培训项目的培训工作,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科教师教学研究主题培训、小学校长研修培训、中小学校本研修培训、新教师培训、普惠性民办幼儿教师培训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县域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骨干教师的培训是我县最有实效的培训项目,对全县学校最有促动的项目,也是我县在县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项目,多年来,我们秉承“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不断研究、总结、完善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目前,我县实施的“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基本形成,成为我县教师培训项目的示范项目。

“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就是整个骨干教师培训由“五”大环节组成,采用“五”种培训方式,完成“五”次活动,历时两年。

“五”大环节,包括集中研修、自主研修、合作研修、成果鉴定、效能考核等环节。内容由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组成。目的是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种方式,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影子研修、链式指导、异地交流等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增长学科知识、更新教学理念;远程培训提升专业理论;影子研修积累专业能力;链式指导提高引领水平;异地交流开阔学科视野。

“五”次活动,包括展示课交流、论文答辩、成长论坛、课堂开放、微电影展播等。一次次的参与、实践、交流、展示活动,就是一次次的磨砺,更是一次次的成长。

总结,骨干教师培训“三五”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我县教师培训的亮点。

一是突破瓶颈,突出培训的实践性。缺少行为的培训,缺少实践的体验,培训中容易出现只有“感动”、“激动”和“心动”,而没有“行动”的现象,这样的培训效果将会弱化、衰竭,甚至消失。我们在骨干培训的五个环节中,几乎都设计了实践环节,突破了大规模培训实践环节的瓶颈。比如在集中培训中,学员参与了小组合作建课、上课、议课活动,对真实的课堂进行深入的研讨;在自主研修中,我们设计了“链式”指导活动,就是市县级骨干教师指导骨干学员,骨干学员指导新教师的“链式”指导,学员在接受骨干教师指导的同时也要指导新教师,要求相互听课交流不少于8节课;在合作研修中,我们组织所有学员分组分片到全县各中小学进行“展示课”交流,还分层次分学科远赴市内的名校去观摩、学习、交流,今年4月,我县308名学员分四批分别到重庆十八中、北碚江北中学、江津聚奎中学、永川红旗小学等12所市内名校交流学习;在成果鉴定环节中,每位学员要在本校完成课堂开放活动,并要求刻录成关盘,既是学员培训成果的展示,也为全县提供了丰富的课例资源。每位学员的参与,突破了大规模培训实践环节的瓶颈,突出了教师培训的实践性。

二是加强交流,增强培训的反思性。教师的教学经历只有经过反思内化才能成为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学习,也就会促进学员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相互之间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整个骨干培训中,我们为学员组织了多次的交流学习活动,包括“链式”指导活动,“展示课”交流活动,以及到市内名校的观摩学习活动,通过鲜活的课堂、真实的名校、热诚的师生,学员们不但开阔了眼界,更实现了与名校的交流、与名师的切磋。学员收获的不只是方法和技巧,更有教学理念的提升,关键是还会促动行为的转变。

三是强化带动,彰显培训的辐射性。在影子研修中,学员与基地学校的领行教师“同行同乐、共同发展”,带动了基地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分赴全县中小学的“展示课”交流活动,向全县中小学展示了骨干学员蓬勃的朝气和课改的热情,在全县掀起了骨干教师“展示课”交流的热潮,触动了各中小学学科教师的课改神经,这次活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反响,显示了骨干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个、影响一校、带动一片”的培训效能。

“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我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县其他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工作的“示范”,特别是她所秉承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一直是我们做有“实效”教师培训工作的方向。

2012年10月,在新任教师培训中加大行为培训力度,突破实践瓶颈。在集中培训阶段我们组织了两次到基地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次是参加“基地学校课堂开放活动”,基地学校将所有课堂开放出来,让学员自主选择课堂观课,并与指导教师现场议课。二次是参加“学员课堂开放活动”, 基地学校将开放出所有课堂,让345名学员联系班级进课堂上课,并接受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和评价。通过这些有效的实践方式,让新教师不但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学,还实现了动手做,提高了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

2013年4月,我们组织开展了“校本研修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培训”,此次培训重在交流、研讨、总结学校校本研修经验、模式。此次培训,我们采取了“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我们称为“两会模式”。学员通过现场观摩、亲身感受、小组交流、大会研讨、聆听讲座,既丰富了理论知识,积累了研修经验,更提高了研修水平,赢得了学员们的赞赏。

当前,教师培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 整合县域教师培训、科研、电教等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的发展。

二、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完善对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及教师培训工作的考核和奖补机制。

第7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以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办学生命力为中心,我校将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着力彰显“案例培训”特色,努力构建“五结合”培训模式,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创建起学习型教师组织。

二、具体做法

下面根据“五结合”培训模式,具体谈一谈:

1、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

为使新理念培训,能抓实、抓深、抓活、抓新。学校将引导教师踊跃参与“读名著,做名师”读书活动。采取必读书目(山东省五本统编教材、实施教育精细化书目)与自读书目(“教师流动书库1-3”)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的读—思—行。并以“读书沙龙”为媒介,有主题有侧重的进行交流对话。

例如,近日学校将开展《教师读书十问》的专题交流,读书十问即:

1、您有优势吗?2、您会积累吗?3、您有方向吗?

4、您会选择吗?5、您有毅力吗?6、您会运筹吗?

7、您会整合吗?8、您会创新吗?9、—您会合作吗?

10、您能宽容吗?

引导教师回顾自身读书的经历,促使教师来反思,是否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书。通过“读书沙龙”等形式使老师们产生思想碰撞,逐步达成共识,促使新理念在研读中提升。

2、新课程培训与案例培训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培训关键在于日常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学校将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急切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紧密围绕“案例培训”这一突破口,着力开展三个层面的案例培训,(即:文字性案例培训、视频性案例培训、实践性案例培训)真正实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真谛。

(1)文字性案例培训

定期提供文字性案例,其或是在教师中生成的,或是文献中呈现的,其共同点就是具有典型性。我们要求教师阅读后,联系已有经验、自身教学、学校实际,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省察、反思和评议。

例如,开学以来,学校发现一年级的老师感触颇多,日常交流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就是教师中生成的实实在在案例。学校立即向他们约稿,撰写典型案例,全体教师阅读、分析、评议,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视频性案例培训

根据新一轮全员培训内容,依托区第四轮培训菜单,结合学校实情,合理点击菜单,力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与教师们面对面,实施零距离培训,从而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还将依托区教师教育网、教师心理网、市北教育网《精品百课》库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视频案例,开展反思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中的现象、经验,甚至教训进行正确的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困惑与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3)实践性案例培训

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学校将认真执行“校本培训日”制度。积极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大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五课一条龙”即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跟课为一体的实践性案例培训。本学期,学校将继续通过“百家一课”、“移植创新循环课”、“干部与课改同行”等活动实施培训。本学期,学校将启动干部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师傅帮助徒弟的“接力工程”,实行分层责任制,充分调动全体干部教师的参训积极性。合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上好“引领课”。师傅帮带新教师上好“过关”课。青年教师上好“练兵”课。学校将十一月份举“接力工程,共展风采”研讨会,届时将进行优质的引路课、练兵课、过关课大展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3、新技术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创造教师互助交流的平台

学校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研修班学员的骨干作用,聘请我校刘昆老师为首席培训师,切实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开学初下发表格征集教师急需培训的内容,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带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人人会用博客交流,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使网上互动交流成为校本研究的新形式。学期末,学校将评选优秀博客。

4、师德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搭建教师通向成功的舞台

师德培训将与“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相结合,根据师德教育月的主题,深入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并以“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为宗旨,精心打造“爱在陵县,情满校园”的服务品牌。

通过开展“师德信用承诺”宣誓,“牵手连心,情暖童心”结对活动,“感动你我”十件好事评选,“飞鸽送关爱,鸿雁传真情”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教师形象。

5、班主任培训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铺就师生沟通的桥梁

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我校将从班主任精细化管理入手,引导教师进行第二阶段培训——反思交流。以“我的班主任经历”、“我的班主任秘诀”、“我的班主任困惑”等为研讨主题,再结合每月各班月量化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会,畅谈感悟与体会。学校还将邀请区班主任讲师团成员到校作报告,以此,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与实效。期末学校将评选特色班主任,进行表彰。

措施保障:

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将首先借助“外托”、“内依”、“横联”、“上靠”等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落实我区“三三制”培训目标,实现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的培养。

1、“外托”——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听课、听讲座、参加培训等,为教师们吸纳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2、“内依”——一依本校骨干教师,通过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二依校内正常、规范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进行岗位练兵提供机会,具体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等。

3、“横联”——继续与兄弟学校(西二片教研联合体)进行教学交流、教研讨论工作,把本校的优秀教师推出去,把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请进来作经验介绍。

第8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尔(Ernest L.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教师(本文指被培训者)、培训者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这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也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2)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3)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4)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管理人员构成,成员角色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自由确定,比如当某一被培训者熟知某方面的培训内容时,则这个被培训者可以充当培训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使个体在团队的互动中获益并培养个体与他人有效协作能力。

二、 培训模式构建

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如图1)。

图1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1.培训情境

培训情境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被培训者的特点来创设培训情境。被培训者则是培训情境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情境中,实行“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双主”地位的充分发挥,即以培训者为主导,被培训者为主体,被培训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探究者;培训者是指导者,鼓励被培训者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训者、被培训者与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成员间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学习资源等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同时,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补充修改,从而完善培训活动,因此,整个培训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

3.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培训有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中,以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培训目标,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4.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5.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

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环节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体成员随时进行评价以调整某些要素,适应具体的培训要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侧重成员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注重被培训者共同体能力的发展,应坚持积极观念,多给被培训者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

6.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配备人员,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政机构。该机构通过了解模式中人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情境等情况,以便对培训机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保证培训活动按规章制度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模式的特点

1.该培训模式包含十个要素,包括培训情境、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评价体系等。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

2.培训情境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培训情境周围的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四个要素,用环线连接,并通过双箭头分别与培训情境连接,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培训情境相互作用的。

3.环境是开放性的,处在模式的最,指社会大环境及其设施。本模式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培训情境在环境中创设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和流程始终要以环境为基础。

三、培训策略

(一)课题带动培训策略

课题小组可以由培训者和若干个被培训者构成,在这个小型的共同体中,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创设情境、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了解成员间的研究状况,一段时期后,可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结合成员间的当前成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

(二)自选式培训策略

培训者事先设计几种培训方案,由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在培训目标和总培训内容都不变的情况下,被培训者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相同的被培训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由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被培训者带领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当学习达到某个阶段时,被培训者也可以要求培训者进行适当的集中授课,以解答疑问。同时,共同体成员间可以通过当面交谈,及时了解成员间的学习情况,当被培训者修满某一级培训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三)综合实践活动互动培训策略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设计课件《桂林山水歌》来检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前提是被培训者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且对被培训者进行分组(注意校与校之间成员的搭配和专业搭配)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按照习得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通过交流、集体备课、辩论等形式达成共识,对课件进行设计、开发、试行、评价,最后得出最终结果。该培训策略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9篇:培训交流体会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40-04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动手、懂操作,实现零距离就业。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这就需要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重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内容、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四方面探讨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牢牢把握这个培养目标,才能促进广西高职实践教学的全面发展。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现有订单企业如玉柴物流、北部湾港务集团、翁氏八达物流等广西名牌物流企业紧密合作,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逐步推行“三对接、四一体、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三对接”即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接、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技能培养与岗位需要对接。“四一体”即“德能一体”,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品德的教育;“校企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过程都贯穿工学结合;“双证一体”,学生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一体。实现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培养专业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覆盖培养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将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职业化培训前置到校内学习,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需要对接,逐步为学生向“准职业人”角色转变奠定基础,较好地适应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

(一)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高职院校遵循“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原则,以各专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为重点、以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现代设备为依托,构建起专业化的实验室,为开展实验教学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广西一部分高职院校已建立有现代的实验室,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有建筑材料综合实验室、岩土综合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既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技能鉴定达标实训和岗位素质达标实训。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历教育过程之中,并应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

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应具有自身特色。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订单企业和意向企业的性质,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需求,筹划建设集实践教学、培训考证、生产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多用途的一体的校内丰田汽车实训室、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叉车操作培训基地、企业ERP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创办营销实训商店,确保学生校内实训。

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物流实训基地,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的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培训中心、高校学生ISO 9000内审员培训基地、ITMC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统计从业资格中心及电子商务师培训机构等资质。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国家每年进行统一考试,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培训中心、培训机构、实训基地,长期为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考试服务,使学生的“双证”教育计划落到了实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对外进行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考前培训、相关企业在岗培训,为广西物流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1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性学院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对交通土建类及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组织申报了“交通土建类专业和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项目”,并获“十二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部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

(三)实习教学。高职院校的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等活动。实习教学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向企业实际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校外实习,学生能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企业现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有全面的认识,增长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这种教学在国外已经成功运用,如美国社区学院明确规定实践时间要占总学时的40%以上,还有德国的工学交替、项岗实习等。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个别高职院校甚至由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部分学生没有能够将实习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我们要从高职培养目标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本文介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些值得参考的做法。

1.组建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创造性地开展实习教学。2008年,在广西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广西广缘汽车有限公司、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等5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一个校企合作、广泛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共同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商学院办学定位、战略规划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2.积极探索紧密型校企合作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还依托交通行业,充分利用现有的52家合作发展理事会单位、170多家校外生产实训基地、1200多亩的校园土地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2009年在校内与企业创办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在校内拥有先进设备,管理规范科学,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该公司总人数为37人,实验室总面积3000 m2,固定资产原值325万元,仪器设备总数357台(套)。公司于2010年2月确认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且获得等级证书,为学生提供校内就能在企业实习的机会。现在路桥专业服务于实习的公路勘测与测量实习基地,占地面积600多亩,设有公路勘测模拟现场专用实习场所及工程测量模拟现场专用实习场所,是目前广西高校中建筑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最大的模拟现场实习场所,可同时满足学生进行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公路勘测仿真实习及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在实习场所根据实际地形选线,完成至少5公里以上的公路勘测实习,并根据所测得的外业资料进行毕业设计。初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新体制机制。

三、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

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

(一)管理机构、实训基地和要员的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应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统一规划管理体系的设置,院(系)分工负责管理。学校在成立校企业合作发展理事会下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在学校教务处设置专门管实践教学的日常机构,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负责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负责综合性实验室和基本训练中心建设和管理;院(系)负责所管专业的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教学的组织实施。

(二)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广西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时间占总学时50%左右,有的实施“2+1”的教学模式,前面两年重点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后面一年全部到企业单位进行项岗实习。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从教学计划上保证实践教学达到50%左右的时间,每一门有实践教学的课程都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每个学期安排两周专业实训,编写校内实训指导书,具体安排好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三)实践教学的考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是评价者判定实践教学的好坏、优劣及其实际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实践教学过程价值的过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优劣将会影响到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评价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实践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同时,也要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直接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指定用书做教材,按照考会计从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教学和考核,使考核标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一)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各自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出发,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淘汰机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从企业引进一批既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师;三是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项岗工作;四是送教师去教育部的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五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部分取得“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还需要安排到企业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增强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教学经验,需要组织他们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师要确实安排他们到具体的岗位项岗工作,确保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安排去教育部的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教师,因其培养目标与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有一定的距离,还须安排这些教师到企业单位项岗工作,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采取课堂为主体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多赢的方式值得参考。

1.培养方案校企共定。合作开展订单、工学交替等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遵循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在内的一整套培养方案和动态调整机制,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共同组织教学,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教材;进行相互兼职、员工培训,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

2.设备资源校企共享。运行校企共建,产学共赢的机制,学校实验实训室全面向理事单位开放,为企事业理事单位进行中间试验、研制新产品、产品性能测试提供方便;企事业理事单位利用自身设备资源为学院师生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科技项目实验、教学科研设备加工及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

3.人才资源校企互通。在人力资源上,根据学校的需要和要求,企事业理事单位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员工培训,为理事单位提供兼职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才及员工培训所需的师资、教材、实验实训场所等方便条件,亦可在对方开设教学点或共同开办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4.实践教学校企共管。实现“工学交替”,广泛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将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阶段作为管理的重点,对学生在企业的日常行为规范、“顶岗”后的工资待遇、管理和考核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管理办法和考核录用机制,派教师到企业与企业共同管理。企业还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鼓励订单班的学生和教师。

5.订单培养校企共赢。学院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主动到市场寻找办学合作伙伴,先后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日本小松公司、广西机电设备公司、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运用企业品牌,冠名办班,成立了“丰田班”、“博世班”、“小松班”、“机电班”、“润建班”等冠名订单班。

订单培养做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一是学生就业有针对性,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了就业成本,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二是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解决了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三是学校落实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达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学生三方共赢,体现了学院订单培养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本场所。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1.择优分期投入。广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在现有的实践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择优分期投入,争取在“十二五”的期间建成一批既能满足学院专业实践教学,又能兼顾社会培训,成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在全国起示范性作用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2.坚持普及与共享优先。广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特色,吸收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增强办学活力。为了达到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一要立足于教学;二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点;三要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要有足够数量的设备,要保障学生与学员有足够的实训时间,才有可能达到技能训练目标的要求;足够数量的设备才能有余力发挥对外辐射的功能,可以承接区内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生实训,以及社会培训,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探索产学结合之路。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毕业生要直接面对就业市场。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必须保持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结合就是要学生参与实际企业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际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实训基地的充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缩小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有广西唯一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TEP学校的院校和广西唯一的甲类驾驶学校,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平台。校内建设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部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称号;物流专业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八个实训基地荣获“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满足各专业课程教学、职业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等方面的要求,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与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南宁中达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70多个,每个基地都能为多个专业服务。在目前开设的33个专业中,每个专业至少建立起10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接受学院相应 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课程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又可以为各专业教师提供生产实践的场所,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任旺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境的现状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2(5)

[2]娄志刚,岳保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4)

[3]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6)

[4]曾旭华,李福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5]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0)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2009C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