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精选(九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第1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文中分享了作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为诊断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诊断学是门涉及多学科医学知识的综合学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学教学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诊断学教学应结合临床医学现状,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构筑新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1.1重视实践观念的培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在诊断学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不断总结、归纳,建立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1.1.1在诊断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如各种护理模型、心、肺模拟听诊模型等做为诊断学教学的直观教学用具,使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体验诊断学所学的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及心、肺的视、触、叩、听的正常表现、异常体征以及变化特点。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异常体征的变化,在学校实验室同学之间的相互体检中是体会不到的,而实验室的模拟听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提高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1.1.2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如在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心电图课件,能使学生对所学心电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课件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也能使心电图的课堂教学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心电监测更接近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1.2注重实践体验的思想。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实践体验的条件。如利用实验室的模拟病房,将诊断学的部分理论教学带进实验室,进行床边教学,让学生做到“实践体验”。例如“胸部正常叩诊音”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练习体检,使学生不仅掌握叩诊的手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心”去辩别几种叩诊音的特点,让学生做到亲自体验、感受并掌握这些叩诊音的特点。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叩诊音的体验和感受不是教师可以用任何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所能表达明白和描述清楚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不仅掌握了身体各部分的正常/异常变化的表现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诊断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手法和检查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

2学以致用,为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2.1强化模拟实习。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模拟实习计划,保证实习质量。诊断学除了加强体格检查的基本技能训练,还把病史的采集、病历等医学文件的书写做为重点训练内容。

    例如,选择典型的病例,找几名学生按照典型病例假扮病人,其它学生分组进行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写完整的病历。让学生从“学以致用”中感到诊断学知识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用途和应用价值。

    2.2重视技能考核。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诊断学技能考核体系,将诊断学的技能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管理,提高技能考核占总成绩比例,并将诊断学技能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前临床实习的资格标准和临床实习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诊断学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强化其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并经重新考核合格才准予进行临床实习。在制定技能考核方案时,为突出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特点,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能够充分突出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和临床实习、临床工作的实用性。通过技能考核,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提高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举办学科技能比赛。诊断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除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心电图部分。通过集中训练,按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3.1开展课间实习。医学现象比较复杂,即使在模拟病房进行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也是比较局限的。将诊断学的教学由学校课堂、模拟病房转移到实习医院的病房,开展诊断学的临床课间实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医院病房按系统选择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真实体验各系统疾病的异常体征,并要求与人体正常表现相比较,根据询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学会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在收集临床资料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真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及方法。

    3.2开展病例讨论。一病例讨论一种是课堂上,收集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以讨论的形式讲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方法:说明临床诊断的方法及诊断的步骤、原则。另一种是课间实习后,教师根据课间实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对所见到的真实病例进行病案讨论。无论哪种形式的病例讨论,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病例讨论活动。讨论内容为病人的病史、异常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病例讨论锻炼学生了思维、体验和探索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也让学生感受到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

第2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认知规律 诊断学 课程设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诊断领域高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寻找科学依据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医务工作者却忽略了临床诊断最基本技能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临床误诊率居高不降。据有关报道80%的误诊病例与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相关,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究其根源是诊断学课程设置与认知规律存在矛盾,使临床医生在医学教育阶段就出现临床基本技能培养问题。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此问题,强化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构筑好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合理选用大型现代医学诊断检查,我们于2005年向湖南省教育厅申报了“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此课题实行一个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的关系对临床诊断的影响。诊断学课程教学是合格医生培养的初级阶段或启蒙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对一个医生毕业后的医学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对国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政策、降低医疗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将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后都要达到的共识。在当今,临床诊断技术之先进,诊断的手段之多,本应使临床医疗差错、事故大幅度减少,可为什么反而居高不下呢?究其原因,其一就是临床医生不知道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前者是建立临床经验,后者是验证经验的科学性,有相当一部分临床医务工作者认为只要有现代检测技术便可诊断疾病,殊不知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是前题。如果连基本技能都没有,如何来选择现代诊断技术?何况现代诊断技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现在心身、身心疾病患病率的上升更是如此。其二,诊断学课程教学未按诊断学课程的认知规律、学生认知水平设置,使临床医生培养输在临床诊断学习的起跑线上,致使临床医生在医学启蒙阶段概念不清、技术上无能,学业完成后没有达到应有的技能标准。受目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人们只知道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一个医生应具备的基本职能的作用――诊断疾病的基本技能,没有认识到诊治疾病各种技术的性价比的社会效益,故而使原本应信任医生的病人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信用危机,使本来自古和谐的医患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待有些疾病需要做一些必要的现代诊断技术来明确诊断时,结果病人不愿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信用危机所致,还不是经济问题,这种结果和现象怎不影响临床诊断呢?如果一个临床医生基本临床诊断技能好,面对病人能运用简便快捷的临床诊断基本技术,当基本技能无法明确诊断时再启用现代诊断技术手段时,病人怎会拒绝呢?医患关系又怎会不和谐呢?医生随着从医的时间推移,临床诊断技术能不提高吗?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合科应用诊断水平不提高才怪呢。所以说,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是提高诊断水平、减少临床误诊不可缺少的一个技术两个不同方面,缺一不可。由此,诊断学课程教学应如何来围绕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这一中心教学点至关重要,要想达到启蒙临床医生培养初级阶段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目标,就必须按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置诊断学课程的教学。

2、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诊断学的认知规律。认知能力的概念就是指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均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就开始临床医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这时建立临床诊断的正确认知水平对学生终身临床医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概念、原理及作有关技能的问题,而有关诊断疾病的概念问题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很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就是概念不清而造成误诊。例如,有的临床医生看到心电图上出现ST段改变就认为是冠心病,认为出现胸痛就是心绞痛或者就是冠心病,这些均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内涵与外延未弄清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诊断学教学、某些临床课程教学未弄清,教师只是停在教或者机械性的教,学生机械性的学。因此,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将临床上许多共性的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讲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概念中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临床现象的基本概念。另外,诊断学不但要解决这类临床现象的认识问题,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此类现象及应如何证实这类现象,并提出初步的判断问题。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日后的临床面对一个活体病人时,便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诊断学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主要解决医学生学会和会用各种诊断技术证实临床上所面对的问题――诊断的问题。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诊断学认知水平是处于何种状况呢?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研究摸索,当临床医学生学完基础后,对临床医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学生均知道这是专业学习的开始,对诊断学充满好奇和兴趣。然而,因诊断学是对临床各科规律的总结,具有着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特点,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努力而总结的一门临床诊断的一般性知识、理论、技能学科,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归纳性,不但学生不好学,就是一般的教师也不好教。然而,学习这门课程如果有较好的实践作为基础,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学生这时处于一种有兴趣但又没有实践基础的学习阶段,需要逐步学习诊断学的知识、技能、原理、思维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认知策略和临床诊断的认知能力,这就要弄清诊断学认知规律――诊断学的客观性、反复强化性、稳定性、自循环系统可生成性。一句话就是感性与理性、理性与实践性的辩证关系,就应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去设置课程。

3、按认知规律与学生认知水平设置诊断学的课程。

3.1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的课时。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美国的医学教育中就没有这样一门临床重要的基础课,而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一直设置了诊断学,这种设置是符合临床医师培养规律的。因为诊断学实质上是临床医学各科的一个规律总结,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进行临床诊断最基本规律教学有助于临床医生后续临床思维水平的提高,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生最基本的诊断技能,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对就诊者的基本判断并认知如何验证判断的准确性。因此,这门课程课时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按学生的认知能力与

水平来设置直接关系到诊断学课程教学能否从实质上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认为缩减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授课设置为O.9-0 8:1.1、1.2。经过6-7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总课时(总128学时)不增加情况下,这种设置较为科学合理。

3.2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教学内容。根据认知规律中只有客观物质世界中具有存在,才能转换为光波与声波信号,刺激人的大脑形成相对应的微粒物质的理论,将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划分,一般我们分为技能性(主要是动手操作性技能)、理论性(概念、原理、知识、思维基本原则)两个部分,也就是临床的资料收集部分与临床思维判断部分。技能性部分教学内容与理论性教学内容处于同等重要教学地位,甚至更为突出其重要性,因为其在临床诊断中是前题,没有前题,后续的判断推理无从谈起。我们又将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又分为:体格检查、临床诊治性穿刺、临床诊断辅助检查的科学选择、问诊及病历资料的书写及最后综合运用。这部分内容是独立进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培训中心、临床病房来完成。而理论部分的教学就不重复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引导学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根据认知规律的反复强化性的原理,我们打破原有诊断学技能性教学以验证教学为主的理念,将其做为一种能力突出来培养,应使学生会学、学会、会用。因此,我们诊断学学完的下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为主,以达到反复强化及形成学生的稳定性的结果。诊断学理论教学则只解决概念的内涵外延、为什么(原理)、怎么办的问题,思维部分按学生认知规律以质疑、查询、讨论、小结发现的教学方法完成。

3.3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3.3.1 以探究、指导、验证的方法进行检体诊断的实验课程教学。打破诊断学的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体格检查安排在理论课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上课前预习《临床诊断基本操作技能》一书中实验课的内容、方法步骤,教师质疑、重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练习。在学生将本堂课学习内容基本完成后,教师又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将正常人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作简要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正常标准值的来源及其正常范围的差异,同时帮助学生发现有些正常标准是无法用语言及数字描述,必须从实践中体验感觉在大脑中形成模糊的参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正常标准,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标准化病人的病理体征体验,将正常与异常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理论课的点化,使学生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3.2 以动手、导学、发现、验证的方法进行心电图的教学。心电图的学习是学生实验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们主要运用的是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两两相互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心电图测量实操,并记录图纸,将心电图的报告纸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心电图报告的要求将自己操作好的图纸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写在心电图的报告上,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根据学生的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正常心电图及测量的指导,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正常人心电图图形的特点及范围。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心肌梗死的图纸分析均以此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在标准化智能病人身上测量体验、汇总、总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并得出异常心电图上的特点及结论。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真正认识健康的正常标准,再经过反复强化,使学生大脑中形成稳定健康人正常标准的物质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发现就诊者不健康的临床表现,以减少临床误诊。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激情就被点燃,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就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3.3 按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诊断学的问诊。问诊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们尚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的知识体会不深,不好把握。临床医生的问诊与其具备基本临床各病知识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医生有了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及经验、掌握基本问诊的技能后才能在临床中较好地询问病史。基于这一临床规律,学生必须先具备症状学、临床各病的相关知识,才能在问诊见习中体验问诊技能的学习。因此,我们对问诊的临床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问诊的理论课排在症状学后,问诊的实验课则安排在诊断学课程教学最后。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床旁示范性问诊,主要使学生了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及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策略,然后再每5个学生一组组织他们独立对同病不同体的病人进行问诊。问诊基本完成后,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汇总问诊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病在不同个体中却有不同主诉及不同的现病史,使学生能从实践中体会到某一个病的各个表现,将书本的教条性学习变为灵活变化性学习,认识疾病的变化性、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多维性、全面性。在临床各科学习各病时,再进行相关问诊见习,将问诊的实验内容深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问诊习惯,提高问诊实验教学的效率。

经过如此设置诊断学实验教学方式将原有的验证性学习变为发现性学习,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实验中的每个环节,教师注意对学生人文主义的教育,指导他们与被检者和谐沟通及配合的方法。

3.3.4 按认知规律组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诊断学理论教学因有诊断学实验做先导,学生具备一些正常人健康标准的体验后,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由简单、一般到复杂、特殊的规律进行诊断学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通过质疑、学生自学思考、组织汇总讨论、教师最后精典的总结,从概念、原理、临床上所见疾病可能性等方面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引用临床上一些实例来说明有关问题,以加强学生认识、记忆与理解的能力,主要以设问、思考、解决问题的学导法去完成有关诊断理论的教学。(学导法:就是突出学生主动学、会学、会用,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4、按认知规律设置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认知规律自我保护第一选择的原理,就必须运用一种机制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动力才是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的保证。不管进行什么改革,都是要促使教师愿教、研究性地教、主动地教,学生愿学、研究性地学、主动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与“学”杠杆的最大作用。如果教师不愿教或不愿研究性地教、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所教内容,而学生不愿学、不会学、不主动地学,又如何来谈整体教学水平呢?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考核考评机制上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中注意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首先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相对固定带教教师,学期实验课程学完后,对学生、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考核(主要对学生实验课学习态度、到课率、实验报告和体格检查等操作技能的动手

动脑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后对结果进行评价,三项考核成绩进入诊断学课程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核完毕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对操作技能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预以免费补考,学生通过补考又一次得到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与此同时,根据实验课程考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教学态度是否积极,督促教师改进不足。如果有两次考评不合格则暂停其实验课的授课。这样,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到课率、实验报告的质量、操作技能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强化了学生的纪律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突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工作作风。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考核考评机制。

5、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经过上述一系列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后在就业、面试时,体格检查(心肺)较其他院校更占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增强了就业竞争的能力,学生的自信力得到提高。当学生下到生产实习单位时,因动手能力强,得到带教教师的高度好评,并且也得到带教教师的大力指导。现将诊断学技能操作考核与期末理论考试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试验班与对照班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如下

从上述结果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革有效。对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教学实际,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与推广。

从生产实习单位的意见也说明经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生产实习单位反映较好,认为学生较以前动手能力有所增强。经调查,学生也认为经过上述教学方法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主动性增强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方法得到改进。

讨论:多年来,各医科院校诊断学课程均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组织教学,我们认为此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人类认知规律首先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内容均是各医学专家经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后,才总结出的抽象理性认识(教材、著作、教学大纲),既然认知规律是如此,为何在教学上要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呢?因此,我们将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合理的科学设置,打破原有教学顺序及模式。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试验班与对照班的考核成绩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这项改革在认知上更符合学生的规律,避免了学生有依赖性、不主动学的弊端。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只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就是成功的,因为主动性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怕克服不了学习困难。当然,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也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医学的学习内容多,负担重,特别是理论性的东西抽象、看不见、感不到,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神经元印记,而人类的认知是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实验改革目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回归大自然的属性,将本不难的事回复到自然的事物,不必将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变为看不见、摸不着,为难学生,正因为基于此点,实验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

诊断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的改革,虽然有所收获,但还需进一步努力实践完善与扩大。实验改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诊断学是源于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门方法学科,要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将其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不将诊断学复原到人类认知规律去,是无法实现诊断学的教学目标的,因此,诊断学课程教学应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来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地提高医学院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来自http://wwv.省略/wiewthread.php?tid=3124

2.刘剑萍、郭皖北等,《临床诊断基本操作技》,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琼、张桂英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诊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

4.李伟、刘国庆,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04,第6卷,第8期:1609-1610

5.倪金良、于莲珍、施瑞华、林琳、陈晓星,诊断学理论教学改革探讨,医学信息,2006,04,第19卷,第4期:597-598

6.李梅、吕卓人、韩丽,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第1期:47-4 8

7.何晓峰、张存泰、刘文励,赵建平、魏信艳,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01,第16卷,第1期

8.李伟、邱凤岐,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2005,11,第5卷,第16期

第3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兽医临床诊疗作为一门学习兽医诊断技术及治疗技术的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紧跟专业发展,密切联系实际,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措施

1.理论教学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材为准讲授理论知识,但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材得不到及时更新,学习该门课程时要善于总结,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单纯依附于教材。我们在修订课程标准时,将理论教学内容已经由原来的50学时减少到40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发展内容补充进理论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步伐相一致。

2.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兽医临床诊断技术仍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不利于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实施。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设计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项目,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在实践之前,仅仅完成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兽医内科学和家畜解剖等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实验部分完成了解剖等教学内容,大部分没有完成,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着重突出兽医临床的诊断技术、方法和治疗技术的实际操作。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实际生产经验,详细讲解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技术,例如: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问诊、视诊、叩诊、触诊、听诊、嗅诊。每种检查方法均现场演示,讲解要领。对于生产中不常用的技术略讲或不讲,如:粪尿的实验室检查技术等。对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我引入生产中常见的临床病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内科病、寄生虫病、传染病的一般病例,为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家畜解剖学的学习上普遍基础较薄弱,所以在每个系统检查之前,我们都会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各个系统的解剖构造和生理特点,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更有针对性,接收得更快,教学效果更佳。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各个系统检查等章节的内容。对于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如果没有采用形象和生动的授课方式就会枯燥乏味,我们在教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开发了内容丰富的PPT课件,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同时开通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交流模式等与学生建立零距离的信息交流平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演示临床病例的图片及诊断步骤、治疗方案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诊断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讲授听诊过程时,采用Flas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听诊的过程及声音特点。此种授课方式不但形象,还有利于学生接受,与单纯讲述比较优点非常突出。

2.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和其他兽医院的典型病例、常见病例、季节性发生病例及稀有病例进行实地教学,同时将兽医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用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在课堂上对病例进行模拟诊断治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临床案例。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采用启发式诱导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准确结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相长。我们特别强调实践训练,增加了教学实习周,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学实习之前,仅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对实践操作技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实习时,在必要的理论复习和示教后,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兽医临床检查方法技能训练时,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摩并提出不规范的地方,通过操作学生很快能够掌握操作要领;在系统检查时,直接将动物保定后,进行现场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检查;在学习治疗技术时,我们一般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和看演示的同时,可以自己进行实际操作。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可以在每次操作完成后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现场考核,同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考核促进学生提高技能。采用以上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点,并且掌握了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再需要经过培训便能够上岗,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的改革

针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考核时就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突出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完成每个操作技能点后,逐个考核,对考核不及格的进行强化训练,确保课程结束前掌握所有技能操作要领。按过程考核占40%,实践操作占60%的比例计算成绩,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第4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23

在汽修行业中,很多汽修人员应用的维修方法不科学,在汽车维修过程中通常依靠的是维修经验,对汽车故障概念过于模糊,不能科学地对汽车故障进行诊断。许多维修人员都是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毕业的学生,若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排除汽车故障的能力,让学生形成汽车故障诊断思维,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一般情况下,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课成绩较差,但是这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轻,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许多学生在实践课上学习热情比较积极,然而学习理论知识时就昏昏欲睡。汽车故障诊断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汽车构造及检修方法,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文章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汽修行业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1 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的不足

一些中职院校充分认识到了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的重要性,并针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效率。

1.1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冒出,然而许多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最新的成果。

1.2 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明显脱节

技能实践操作无法联系理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甚至存在严重的不足。目前,本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安排中,实训课每学期六周,占30%。但是,这对于偏重技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来讲,无疑是少了一些。毕竟本校的学生基础底子薄,上理论课时由于没有实物,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训教学这一块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来对着实物给学生讲理论,这样一算下来,学生得到真正动手的时间就相当有限了。还有,实训场室里的实训设备与教材里面的素材根本对不上号。

1.3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1.4 考核方式不完善

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主要采用的考核方式就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而期末考核所占的比重为70%。期末考核中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2 中职汽修专业创新汽车故障诊断教学的有效对策

2.1 更新教学内容

中职汽修专业在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主要的内容包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汇总,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近些年,汽车行业开始广泛应用各项新型技术,大部分生产产家开始研发新的车型,种种迹象都为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教师在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传统汽车故障检测技术,还应该与时俱进,向学生传授新型汽车故障检测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2.2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汽车故障诊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应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现场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其中教学手段具体包括:

①启发式教学:该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启发、提问”,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用此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创造更多和学生互动的机会,而且还能督促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巩固,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原来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②案例式教学:汽车故障诊断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具体展示一些车型出现故障的案例,指导学生对故障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再向学生介绍诊断故障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就实际案例展开师生讨论,对汽车故障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排除故障的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3 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一定意义上会对人才质量带来影响,所以中职院校应该科学设置考核方法,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具体评估份额为:课堂问题回答情况占5%,课堂讨论情况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5%,实践情况占20%,期末考试占60%。由次可以知道,实践操作在日常评估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教师借助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4 利用网络资源

在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学校校网上,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巩固所学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3 总结

综上所述,汽车故障诊断教学实践性、专业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切实学到有用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灵活设置考核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质的汽修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书岚.中职汽修专业汽车故障诊断教学创新与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08).

第5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107-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是学习各门临床课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1],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症状学和体格检查,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钥匙。诊断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实际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多年来诊断学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谈些粗浅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把教科书的内容用口头表述的方式背一遍或复制一遍[2]。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仅是教师的自我或单方的表演,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在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这样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3]。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如何教好”。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临床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厌恶什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目前医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先引导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实践操作,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然后再针对存在问题予以纠正,让他们在操作中体会动作要领,总结检查中的注意点。让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记住问诊的内容;把病史长、病情复杂的病人的繁杂症状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从中学会归纳主诉,仿照病历格式书写病历,然后教师批改讲评。鼓励学生多动口问诊,勤动手操作,善于动脑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由“观众”转化为教学活动的“演员”,教师则由独角戏的“主演”变成“导演”。

二、注重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艺术

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教师应具有相关科目广博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对诊断学本学科的知识应潜心钻研,仔细琢磨,透彻理解,力求达到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具备丰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启发式教学。还要提高绘画艺术,善于画示意图,增强板书、画图的艺术效果,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善于模仿病人的神态、步态与姿势,如模仿蹒跚步态、慌张步态、偏瘫步态,使讲授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提高艺术感染力。一个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教师,必受到学生的爱戴,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以往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本形式的诊断学教学,由于和临床实践相脱节,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再从学科性质来讲,诊断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增强诊断学教学的针对性,突出技能训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模式是先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过此关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理论考试。因此,加强临床技能教学,是现今医学法规的需要,也是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每级同学都适时选用适合本级学生特点的最新版本的诊断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制,修订《诊断学教学实施计划》、《诊断学授课计划》,反复修正、提炼、完善讲稿教案,精炼课堂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理念,增加实践课学时及见习课学时。开展诊断学实践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举办诊断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体会、巩固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如此培养的医学生动手能力强,基本技能操作功底扎实。

编写《诊断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抓住重点,提纲挈领。利用习题,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领会理解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启迪思维,开动大脑,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主动学习的动力。

学科在发展,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我们适时将本学科的新观点,新进展融入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钻研探索精神,为将来的科研奠定基础。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教材、挂图、模型,教学方式单调,学生易形成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如对肝病面容、玫瑰疹、蛙腹等体征,教师用语言抽象地描述,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难以在脑海里形成具体印象,理解不深刻,记忆也不牢靠,以后在临床上真正遇到了该体征,也回想不起来,不认识。学生在校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和笔记以取得高分,但在临诊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学生普遍实践能力低下,考试成绩却优秀的“高分低能”现象。

而多媒体教学以数码摄像机、扫描仪、计算机和数字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为主要手段,是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视听媒体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配一些病理图片、插图、典型体征的视诊摄影图片,也可以配一些触诊、叩诊手法录像,还可以配一些叩诊、听诊音响,从而达到图文并茂,声像俱现,视听共享的效果,使学生如到现场,面见其人,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因板书而引起讲课的间断,使讲课内容更加流畅紧凑,从而使教学的信息容量大幅增加,拓宽了学习内容,同时缓解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适时选取不同的字体字号及一些艺术字,再配以优雅动听的轻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易于接受新知识,享受学习,提高学习的乐趣,从而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从声音、图像、动画等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速度和效率。

2.运用网络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教学手段和方式大为改观。我们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网站,推荐一些“精品课程”网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体格检查录像,查看一些典型体征,观看“精品课程”。学生可以在宿舍、网吧、家中学习,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这样使传统的“教室”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欠缺或喜好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多次重复,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上网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3.运用模拟化教学系统全身体格检查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医学考核的必考内容,对医学生来说是最需要加强和训练的环节。长期以来,结合临床病例的床边教学方法,可增强医学生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对阳性体征的理解体会。但近年来,医疗行为的法制化,医疗观念的转变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病人维权意识增强,有时涉及病人的隐私或违背病人的意愿,则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目前,医患矛盾突出,患者中能够接受实习、见习的人群越来越少,让每个学生都利用患者学习和体验操作手法越来越困难,见到阳性体征的可能性更少。这一现实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受限制。为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建立并利用模拟化教学系统,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多媒体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实验室,引进一流的教学设备,如TY-IV型自动心肺听诊触诊模拟仪,JC-FGP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电子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设备。电子模拟人是借助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的人体,可逼真地再现临床上常见的体征和生理特征。心肺听诊模拟人可以使学生在听心音、杂音的同时,看到心脏跳动、瓣膜开闭;又可在听呼吸音、罗音的同时,看到肺泡、支气管内的情况及其活动。腹部触诊模拟人可供学生进行反复地技能训练,让其触到近似于真实的阳性体征。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诊断学体格检查模拟实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使教学更具趣味性,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且不受时间限制,并能反复训练。这样避免直接在病人身上操作练习,增加病人的痛苦,也避免了学生早期亲临病人身边产生的紧张和慌乱感。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善于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

在诊断学实践操作课上,选择性格开朗、善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男生为模特,令其扮演病人。教师先在其身上视、触、叩、听操作演示,学生再模仿练习。课后在宿舍分组练习,交互扮演医生、病人,进行“实弹演习”,使学生先熟悉正常人的表现。这样弥补了病人少,实习、见习生多,难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的缺陷。

同时,不忽视学生群体中的现成“病人”,如有人患扁桃体炎、心肌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就地取材,对患病同学进行问诊,全身体格检查,使学生学会扁桃体的检查及分度,体会早搏的特点,触诊胆囊压痛,阑尾压痛等阳性体征,再书写完整病历,全班同学针对同一个病人书写病历,再对病历展评,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这样他们就容易区分优劣,选出优秀病历,最后引导其取长补短,把病历修改完善。

六、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提高

加强教学管理,改进考核方式,提高约束机制,发挥考试向导作用,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传统的诊断学考试一般只采取理论考试,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记忆程度,背书的功夫。偏重知识测试,忽视临床基本技能考核。而诊断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而其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却很高,往往这一点被忽视了。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单纯的理论笔试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学生操作手法是否正确,单凭笔试很难了解到。这样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临床实际中,遇到病人常茫然不知所措。对此,我们根据诊断学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建立形式多样、规范化、标准化、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专门针对实践技能又制定了考核方案和详细的评分标准。比如,教师扮演不同疾病的病人,由学生来问诊,问完后由学生书写病史,考查问诊的内容是否记全,记熟,问诊的技巧是否掌握。或者两名学生为一组,分别从备选题中抽签选取某部分体检试题,互为对方扮演病人,相互查体。查体时,先叙述检查的名称,一边叙述操作手法,一边检查,然后叙述正常表现和阳性表现。教师从中考核其对身体某一部位的视、触、叩、听检查手法的掌握及熟练程度。此实践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5%,并且作为学生参加下阶段理论考试的准考资格,凡未通过实践技能考核者,不得参加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严重不达标者不能进入临床实习。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也促进了有关基础理论的学习,两者相得益彰。

总之,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有机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授课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动口问诊,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2],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经过我们的努力,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基本技能操作功底扎实。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自如,实习医院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长生.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施华秀,王挹青,张亚强,等.创建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探索[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6(1):85.

[3]刘保国,李志英,白宝银.全程式技能培训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60.

第6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为使学生所学到的各门知识系统化,我院临床教学探索实施了器官系统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整个教学改革中将桥梁课、临床课、实践课程按器官系统为主线,重新划分,使课程中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的门类设置上淡化了学科概念体系,从整体“人”的观念出发,实现了机能与形态、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实施中教学和考核按照不同的模块进行,减少各个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达到培养疾病的系统概念、尽早建立临床思维的目的。通过此种方式可有效缩短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周期,使学生可以“边学边用,用过再学”,实现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的一个反复升华过程。

2器官系统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以“系统排课为主线,网络课程为保障,多维课程为补充”的一整套行之有效教改方案。

2.1将桥梁课、临床专业课、实践课按器官系统排课,是器官系统融合教学法的主线教学中,按器官系统将授课内容分为九个系统,建立九个教学小组,来进行授课,每一部分授课的同时,穿插见实习等临床实践内容。同时系统之间按其固有的联系,按以下顺序授课,即呼吸一循环一消化一内分泌一血液一神经一运动一泌尿一皮肤。具体授课内容如下:呼吸系统——呼吸、胸外、实验诊断、物诊;循环系统——心内、心外、实验诊断、物诊;消化系统——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实验诊断、物诊;内分泌系统——内分泌、乳腺外科、实验诊断、物诊;血液系统——血液、血管外科、实验诊断、物诊;神经系统一神内、神外、精神、实验诊断、物诊;运动系统——骨科、康复、实验诊断、物诊;泌尿系统——肾内、泌尿、实验诊断、物诊;皮肤与感觉——皮肤科、实验诊断、物诊。该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重新以器官系统安排授课顺序。在每一个器官系统的模块中既包含了相关的内外科疾病内容,又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诊断学、物理诊断学等桥梁课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联合备课,学科间有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既统一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所导致的概念和认识差异,又减少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缩减了大课课时,增加了见习的比例,使学生临床学习进程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于疾病有了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建立扎实的临床思维。例如,过去在实验诊断学中学到胆红素升高,包括多种黄疸的鉴别诊断,内容复杂,相关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掌握。而现在将其主要放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进行讲解,就使得原来实验诊断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及串联知识。接下来选取I临床典型各种黄疸病例,让学生进行见习以及实习,使得前面两部分理论知识形象体现在具体病例上,让理论知识系统融合在某一病人的诊治过程中。这种“现学现用”的模式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周期,使理论知识形象化且更利于系统化。

2.2大力建设网络课程,打破课程的时空限制,以保障“融合”的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毕竟要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这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器官系统融合教学法的实施。而现代的网络课程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时空的限制,成为融合教学法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我校已有的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不断完善科室网络课程,并建立了多个专科网站。网站按照各个系统专业进行设置,涵盖了理论课录像及视频、图片、题库和相关的专科进展等内容,组合了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创造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并实现资源共享。而各个专业网站的知识,又与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形成链接,从而构建了一个知识系统化的网络知识平台,使学员无论从哪一部分人手,都可以便捷地了解该部分内容,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目前,这种网上教学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习复习相关理论课知识,并通过教学在线系统实现教员与学员的在线互动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丰富多维的课程设置,增加了学生的自由度,是“融合”的有力补充由于每个个体认知的差异性,如果完全按照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可能会符合了一部分人的认知规律,却忽视了另一部分的认知规BasicMedicalEduction,Jan.2012,Vo1.14No.1律。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系统化思维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显现,就必须设置丰富多维的课程,增加学生自由度,让每个学生充分根据自己情况去进行知识的系统融合。这就要求设计更为丰富的课程及实践内容,尽最大努力去模拟各个层面的现实中的实践,甚至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实践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得到锻炼,以拓宽学生的视角,进而得以升华成创新能力。而为达到这一目的,特别重点建设以下课程。①病例讨论课:我院病例讨论设置了多种形式,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实验课:实验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锻炼学生系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③开设了临床技能模拟教学课、科研实践课、模拟战场救护课以及丰富多彩、各有侧重点的讲座、知识竞赛、论坛及选修课等。

第7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物理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也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基础。在诊断学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集体备课,改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功。

关键词

物理诊断学 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统一教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

第8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中医诊断学 教学质量 见习教学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床见习课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接触病人的开端。它通过在见习过程中对典型病例的直接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强化了对学生四诊操作技能、辨证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去全面正确地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病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动手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首先任课老师临床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质量。带教教师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做好示范,讲解要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以逐渐提高学生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五人一组,分别对病人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教师在现场旁听。然后带教老师适时进行小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一步对病史部分的缺陷予以归纳讲评。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认识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用实践检验中医理论,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

第9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教学方法

我国在故障诊断技术方面起步较晚,1979年才初步接触设备诊断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对装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尤其是板级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的故障诊断技术己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工业制造等领域,如数控机床、汽车行业及发电厂等。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行业人才结构

1.蓝领层

数控操作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其岗位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太高。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其岗位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其岗位适合高职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知识面很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其岗位适合本科、高职学校组织培养。

对于这三类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学及职校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及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3]

因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应围绕怎样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

二、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现状

(一)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2]

有些学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用来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有关规定的限制,这些人被排除在外。因此一些学校只有聘用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按劳付酬。[5]

(二)实训设备种类多,且与教材不配套

由于数控机床有多种系列,如法那科系列、西门子系列、三菱、华中系列、广州数控系列等,其控制系统及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相关高职、高专类教材中讲解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典型案例主要针对市场上的一些主流数控机床,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不是十分的配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1.学校从机电一体化及数控技术相关的专业中录用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为此学校可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将实战培训的重点放在工艺知识、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等方面。

2.学校从数控设备多的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故障诊断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才在数控技术实训中能很快把握实训要点。

(二)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的建设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应从基础理论教育到实验、实践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实习体制。为满足教学需要一般应建立以下几种实验室。

1.数控原理实验室

包括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主轴系统、伺服系统、机床检测与调试技术等基础实验。

2.与教材配套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验室

本实验室应可以完成数控系统的功能、结构、安装、参数设置以及调试等多项实验,其应用范围包括:

(1)教师讲授数控原理、调试维修以及参数设置的平台;

(2)学生验证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对象;

(3)学生调试、参数设置、故障诊断、维修等实训实习项目的配套设备。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