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单亲家庭的教育精选(九篇)

单亲家庭的教育

第1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为了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发放,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32份。调查发现,在双亲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的任务几乎完全由母亲承担,很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孩子接受的是不完整的情感与教育。双亲家庭中的“单亲”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单亲”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被调查的学生91.3%来自双亲家庭,其中64.8%的家庭主要收入来自于父亲。67.9%的学生反映,父亲的休息时间不固定,没有把陪伴家人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很多父亲平时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等到出了问题就是一顿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打骂。大多数时间,他们忙于自己的事务,不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思考解决的方法,对孩子的了解微乎其微。

调查结果显示,78.8%的学生反映父亲忙于工作,即使在家也只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等,还有13.8%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父亲在家都干什么,只有7.4%的学生表示父亲会关注自己的学习。在被问到“每天父亲和你在一起(沟通/辅导功课/娱乐)的时间有多少”时,32.6%的学生回答“基本没有”,还有31.1%的学生回答“极少”。父亲们承担着家庭主要经济责任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工作特别繁忙,空有教子之心而无教子之力,但更多的父亲并不是因为完全没有时间,而是认为自己在外劳累,回家就应该好好休息,教育孩子理所应当是母亲的责任,甚至有的父亲认为孩子有问题就是母亲的错,自己却置身事外。

二、“单亲”教育产生的后果

1.孩子性格出现偏差

虽然母亲的关怀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孩子能够有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的情绪,但是,这些缺少了父亲的关爱、引导与榜样示范作用的孩子往往心理脆弱、缺乏毅力、意志不坚强,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缺少冒险精神和幽默感,很多孩子性格四平八稳,缺乏个性。

特别是男孩子,在青春期,母亲的絮叨往往招来他们的厌烦。他们渴望成长,渴望有男人间的对话,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大男子主义的想法,认为和“女人”谈话没有意思。这时,父亲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调查中,65.4%的孩子非常乐意与父亲交流。

女孩子也是一样。有人说过,父亲在女儿成长中是一个最生动的男性角色符号。一个称职的爸爸可以呵护好含苞待放的女儿,度过最动荡的青春时光。当所有对男性的不解、需要和梦想都能有一个人帮她解答时,她躁动的心就会慢慢平和下来。否则,一个角色的空缺就代表了一种失衡,懵懂的孩子就可能尝试未知的危险。

2.影响亲子关系

当爸爸从家庭教育中淡出后,便往往容易站在“评判者”的立场上去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即使偶尔参与家庭教育,很多父亲也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只针对结果,不分析原因,指责母亲教育的失败。其结果除了导致夫妻间的争执和埋怨,更多的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责任的逃避。这样的指责只会使亲子间的心理距离更加遥远。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狂热地崇拜一位男老师,对他的工作、生活关心得无微不至,偷偷帮他整理办公桌,帮他买药,每天有数不清的问题要问他,还给他写信。交谈中我发现,这位女孩的父亲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隐形人”,平时对妻女极少关心,女儿从未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她叫老师“小爸爸”,因为在她心里,这位具有责任感和充满男性魅力的男老师才是自己理想的父亲形象。毕业后,她给我看自己钥匙坠儿上那个男老师的照片,她说:“老师,您能理解我吗?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我其实就是想让他当我的爸爸,他才像个爸爸!”父亲在家庭中表现出的坚强和责任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人生一课。

3.家庭教育缺乏缓冲

时常听家长说,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缓冲。当亲子出现矛盾时,双方都需要一个从中“斡旋”的人,家庭教育一旦由一方担负时,往往就会错失机会,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另外,父亲和母亲的视角不同,遇到问题时,两个人一起商量,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处理方法也更妥当。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父亲是外地一所高校的教授,和妻子在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甚远,所以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很少回家,当然也不会过问孩子的情况。儿子成为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被一味地溺爱、放纵,上到初二,孩子开始逃学、沉迷网络。我与他交流时,他表现出深深的抗拒情绪和闭锁心理。我把孩子的情况向他的父母通报,父亲这时才发现妻子在管教孩子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他早些干预,孩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避免的。

三、解决“单亲”教育问题的方法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男性往往负担着更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家庭经济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们只要支撑起家庭的经济就可以了。改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呼唤:请父亲们把时间还给家庭,留一些精力给孩子!

要改变现状,沟通是老生常谈的办法,也是屡试不爽的良药。我的一个朋友,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组织过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就是通过调查爸爸妈妈的爱好、生活习惯,用亲子彼此画像、写信等方式,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沟通场”。孩子们在画爸爸的时候,负面的信息居多,有的用烟囱代表父亲吸烟的恶习,有的画父亲跷着脚玩电脑的懒散模样,有的用一个大喇叭表现父亲易怒的坏脾气……孩子们画得惟妙惟肖,简直超越了成人的想象。但是,经过沟通之后,很多孩子都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爸爸也通过孩子的眼睛重新认识了自己。有一个孩子,父亲在偏僻的地方工作,很少能陪伴在她身边,在接到“爸爸给孩子写一封信”的任务之后,他一度有所推托。在老师的动员下,爸爸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班会那天,女儿读着这封手机上的信,泪流满面,她说:“今天,我得到了最多最真的爱!”在座的学生和家长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沟通是不拘任何形式的,吃饭、游玩、走亲访友

第2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日益改变,再加上每年不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疾病、未婚先孕等因素,使单亲家庭的数目不断增加。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单亲家庭对子女造成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1.1 智力方面。

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从整体上显著差于完整家庭子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家庭环境因素。

许多单亲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冷漠的家庭氛围,以及情感方面的缺失使得孩子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7-13岁)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关爱。使其智力发展严重受阻。

1.1.2 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性别角色残缺。

父母的教养方式,尤其是早期教育直接关系儿童今后的发展。许多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受不幸婚姻的影响,对子女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甚至置之不理的教育方式,给子女心灵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对其他的诸如学校教育也采取了消极被动的接受方式,使智力发展受阻。

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上各具特色。女性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男性多善于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强的运动组织能力。父母在共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自己的子女,使孩子的智力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而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缺乏完整的性别角色教育,这对完善和发展他们的智力非常不利。

1.1.3 动机因素。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巨变,心理负担加重。因此在学习上严重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习本身提不起兴趣,懒于学习、讨厌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上不去,智力发展也受到阻碍。

1.2 情绪情感方面。

由于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单亲家庭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自卑、抑郁、孤独、暴躁、焦虑、怯懦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1.3 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不完整,使单亲家庭孩子长期处于情感缺失、心理失衡的状态,再加上社会上的各种舆论、歧视,使得他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压抑、紧张、焦虑的氛围中。由此引发各种问题行为,诸如打架斗殴、偷窃抢劫。

1.4 社会适应性方面。

单亲家庭子女孤僻、胆小退缩、冷漠、过分自尊等性格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协调周围的人际关系,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另外,由于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单亲家庭子女的交友倾向往往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只与同性来往,另一种则是只与异性来往,而能够较好地协调两性朋友关系的占少数。再者,有些单亲家庭子女采取放任自由或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使子女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导致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2.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转化的主要途径

2.1 智力发展教育。

首先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树立正确的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家长对单亲家庭子女应有适当的期望值,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出现问题时,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发现进步则适时加以鼓励。指导其确立恰当的、具体的、合理可行的奋斗目标。督促其坚持执行。另外,尤其是教师应该从小事入手,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单亲家庭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其成就动机,激发学习动力。

2.2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具体情况,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同时,各科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立意识及自强精神,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调控自身的情绪、言行等。另外,班主任还应该多给单亲家庭学生提供各种有利的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3 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首先对他们畸形心理形成原因加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心理知识讲座,同时在其中加入心理训练、问题分析、情境设置、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内容,并尽量让单亲家庭学生加入进来,让他们在活动中领悟心理调节的意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理品质得到提高和升华。

此外,我们应该从小事入手,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等,培养他们的自信,使其性格变得开朗。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并引导鼓励他们与不同性别同学间的正常交往,以弥补其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

2.4 人格健全教育。

第3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41―01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在社会上也随之增多。单亲学生教育已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已达到 上千万个。在现实生活中,因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造成的“单亲”家庭也有不少。另外,近些年来,许多农村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孩子常年留守在家,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特殊家庭。

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学生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往往走向极端,步入误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在吃、穿、玩、用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也就是说对学生施给过多的感情,这叫做感情过剩。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走上问题之路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二、金钱教育

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将大把的钞票塞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实际上,父(母)的这种行为,使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严重地影响他们正常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学生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学生走上失败的道路。

三、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子女所进行的。发生暴力和虐待的原因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由婚姻破裂,受子女的拖累,经济上发生拮据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子女施以暴力和虐待。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自责性,脾气暴躁,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学生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还常常伴随有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仇视一切,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容易走极端。

四、 “圈地”式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曾经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神经失常,精神崩溃。这个实验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圈地”式教育,通俗的说,就是把学生活动的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与周围学生的交往、接触。有的单亲家庭干脆把孩子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与已离异的父(母)亲来往。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本来就缺少父(母)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美国著名学者奥托提醒我们:“把一个人与世隔绝,是现在能够采用的最严厉的刑法”。对学生实行“圈地”式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应有权利的剥夺,是家庭最不仁义的表现。

五、 “放羊”式的教育

第4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建议

一、单亲子女的成因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未成年子女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像我们这样偏僻的农村,这样的家庭就更多了,作为一名教师,看着这些单亲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根据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对单亲家庭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丧偶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父母双亲中的一方亡故而造成的家庭残缺,未成年子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的家庭。这种类型的单亲家庭所占的比重较小。

2.离婚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父母亲双方发生感情危机而离异,最终造成家庭的残缺。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夫妻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多,最终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异。据近些年的统计,世界各国的离婚率呈日益增长的态势,离婚家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3.夫妻分居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工作关系,夫妻双方经常不在一起生活,未成年子女由夫妻双方中的一方抚养的家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社会上最为普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所在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夫妻分居式家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各项保障措施的不完善,这种家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大。

以上三种类型的单亲家庭对未成年子女造成的影响,以离婚式家庭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根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成长的过程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等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何来更好地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特征: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补偿心理,尤其是逆反心理是单亲家庭的主要特征。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一些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认为为了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健康地成长,可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2.给单亲家庭孩子充分的

家庭的亲人与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

3.满足单亲家庭孩子必须的物质要求

缺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尽量为儿童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

4.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缺损家庭的孩子,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5.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健全的个性

培养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地蛮做,便会大大阻碍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

6.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他们积极成才

缺损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第5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单亲家庭;教育指导

我国单亲家庭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少来自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和完整家庭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如何认识这种特殊性并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便成为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入减少。家庭教育投入减少主要指在经济、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的减少。

(二)家庭亲子关系失调。父母一方的缺失导致家庭结构的残缺,致使原来的家庭关系的失调,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三)家庭教育角色缺位。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也是最为密切和长久的,良好的亲子情感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前提还是良好家庭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孩子成长过程中另一个角色扮演者的缺失将会导致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出现偏差,单亲家长既当爹又当妈,这对性别角色而言,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将会给子女的异往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四)家庭教育方式适当。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及吃苦耐劳品格的锻炼,也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多的单亲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唯一希望,对孩的期望过高并且严格要求,让子女为学习马首是瞻。

2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指导

(一)适当增加时间、精力的投入

适当增加家庭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增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而忽视了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拼命"挣钱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会弥补单亲家庭的不足。然而,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是渴望与自己的亲人相处,因为家长的陪伴便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其成长。家庭的变故不仅给家长带来了痛苦,也给孩子带来了创伤。此时家长要以更好的照顾家庭为原则适当改变工作地点,明白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远比挣更多的钱重要。要意识到物质和金钱不是万能的,必须处理好挣钱与同孩子成长的关系。

(二)加强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沟通也会让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能够结交良师益友。虽然家庭结构不完整,但是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利用节假日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家长多接触孩子并和其一起运动、一起劳动、一起分担家务,在活动中与其交流并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在适当时机邀请亲朋好友举行活动并让孩子参与其中,孩子也会体会到亲人的关爱与朋友的友谊。在孩子生日时主动要求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参加聚会等,使得家庭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美满与幸福。

(三)重视对子女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家庭尤其是异性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性别角色教育非常重要。在第二性征形成的关键时期,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男孩和父亲认同,女孩与母亲认同。如果这个时期错过或者颠倒,就容易出现"性别身份障碍",有可能发展为排斥或仇视异性。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角色形成障碍,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积极弥补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根据性别分配任务或者让孩子做适合其性别角色的游戏,在第二性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孩子多与同性的孩子玩耍,家长买礼物或者玩具时一定要根据性别角色来买,比如女孩多买些毛绒玩具以及体现女生特色的礼物,男孩可以多买些"卡车"等机械类的玩具。性别角色的养成也少不了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影响,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向社会、增强交往。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远不低于家长的影响,这也是促进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重要途径。要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让孩子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交往,在交往中逐渐模仿和习得与之性别相对应的身份特征。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合理的期望

单亲家庭中家长容易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家长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有很好的学习成绩,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做出要求,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上大学的,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大学。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加之于适当的期望,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单亲家庭特殊的生活经历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正是这种经历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使其独立性与责任感更早的建立起来。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本身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相信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与孩子一起成长,即使家庭结构残缺,他们也一样会健康成长,甚至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第6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作者:李寒潇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对象中,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造成单亲子女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离异和父母双方有一方亡故。在校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的比例相当大。单亲孩子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不断增多,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Z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7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单亲 案例 问题 措施

单亲家庭主要指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及未婚先孕等等。据有人调查统计单亲家庭的学生连续十年来都呈上升趋势,由20%上升到30%,甚至高达40%,因此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及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运用补偿理论可以适时地调整单亲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补偿是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过程不全相同的发展过程。在补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人的家庭因素是补偿的载体,为补偿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素是补偿过程能够进行的外界条件。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个案的自然状况

小A,女,为某校的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和校级学生会干部,多次获得优秀干部证书。A同学的成绩很不理想,一学期的课程能及格的也不过两科。刚入校的第一学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两百块钱和同学的衣服。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她的妈妈还帮她来欺骗大家。为此同学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她干脆自己搬出了宿舍,更是很少去班级听课,班主任多次打电话让她来班级听课,她答应后却也不见她到班级,有时候去了坐不了十分钟,有老师还在讲课,她不管不顾就直接推门走开。最后担任的各项职务都被取消了。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1、父母离异,导致了她敏感自卑

在该案例中,A同学没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受爷爷奶奶的喜欢,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不幸,平日里忙碌的大人根本没有时间来管教她来关心她,让她感觉到很孤独,同时很容易染上坏习惯,到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学生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同学之间也并不了解彼此的情况,尤其是关系一般的同学也不会和别人去说自己的故事,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她,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就会有很大的自卑感,甚至会有嫉妒的心理,很难做到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

2、无人关爱,形成了她叛逆又极端的性格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在孩子需要用钱时给孩子钱,除了钱之外,别的却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犯了错父母觉得有愧疚感不仅不会批评反而还会护着孩子。在她妈妈得知她偷拿别人的东西后,不但不去批评孩子,还帮着孩子想办法如何欺骗同学和老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孩子这种坏习惯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的猖狂,日渐一日的就养成了孩子叛逆、极端的性格。

3、长期的无人管教,导致她自由散漫目中无人

无人管教自由散漫,不会去征询他人的意见,完全不顾后果似地,因为他不用为别人考虑,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案例中A的做法,就让很多同学对她疏远了,不但不会同情她,还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么一个人。

4、家庭贫困,同学之间的攀比,让她更加自卑

A同学的不幸让她觉得无法和其他同学相比,更加重的她的自卑感,无人关爱不算加上贫困的生活条件,每次去要生活费都是那么低三下四才能要来,自己也没有能力挣钱生活时,干脆顺手牵羊,直接拿同学的东西来用,她想这样会比较简单得到的也轻松,就是这样的心理让她接连几次都犯了错误。

三、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学生档案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建立一份详细的学生档案,适时更新以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学生,方便日后的管理。

2、 安排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配备一名即细心又耐心的班主任,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能够带动大家并以他为榜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经常跟单亲的孩子交流和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他们缺少家庭关爱的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爱,老师能够承担起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3、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班级建立关爱小组,每组由班干部负责,定期了解组内成员的状况并及时报告给老师。同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问题学生参加,让他们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在和其他同学搞好关系的同时,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得到了改善。多一层关爱,他们会更健康的成长。

4、 和他们的家庭建立联系

学校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如关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类似于亲子活动的一些比赛,让孩子和父母都一起参加,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对孩子的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办法。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5、 学校要建立咨询机构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咨询,得到心灵的发泄机构,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就像他们的避风港一样,能有这么一个人听他去诉说,有的时候事情说出来心理也会很舒服。

6、 对学生要进行法制教育

考虑到有的学生岁数较大,直接教育难免会比较尴尬,可以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给他们看一些录像,读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举一些犯罪受罚的例子来弥补父母对他们进行的那部分缺失的教育。

四、启示

在本案例中只是提到了这一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同时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的各种问题,如早恋、打架,上网成瘾、吸毒等等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日后所关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大海上行驶的一架孤舟,需要有人来做他们的向标,他们还是祖国的未来,做好这个领航人,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指导,他们才能顺利抵达航线,社会就会多一个栋梁。

参考文献:

[1]刘爽,徐静.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2]吴锦武.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师,2010(5)

[3]马萍.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状况及家教指导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1):174-176

第8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一位心理学家曾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导致有的孩子谁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一只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有关专家统计,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一些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对此,我们对我校单亲家庭的孩子做了详细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了教育规划如下:

一、单亲孩子存在的问题:

情感认知方面: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认为父母离异是他们极大的耻辱。有些父母离婚后,各自重新成了家,此时的孩子正如歌里唱的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种多余人的角色和被抛弃的感觉,对孩子心灵的摧残是严重的,因此造成了他们自卑,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胆小怕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同外界事物隔离起来,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多疑、内向,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还有的过早踏入早恋的的行列。

人际交往方面: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社会舆论对单亲孩子的态度两极分化,或歧视、或过度关怀,这两种态度极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自大自负情绪,表现为喜欢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流,他们做事一意孤行,看待事物观点偏激、冷漠、敏感、集体生活能力差。所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更有一些单亲孩子被托养在祖辈家庭,祖辈们的溺爱,使他们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刁钻任性,自私自利。这些孩子更是与集体生活格格不入,人际交往能力极差。

学习能力方面:

他们对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替父或母出气,他们对于学习只凭一时的兴趣,且属于被动学习,成绩不稳定。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上进心,在学习上容易有畏难情绪,这样就时常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成绩下降失去信心成绩再下降,最终导致厌学心理。

二、教育策略:

1、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每学期开学初,针对学生情况,由招生老师提供信息及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以便于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因为这对这些孩子而言是个人隐私,我们根据他们的信息与学生交流,取得他们的同意,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他们的个人爱好,并做好记录。

2、让单亲家庭的孩子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尽可能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其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要用显微镜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做充分的肯定,而且不能太过偏待他们,因为通过调查,这些孩子100%不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特殊对待,我们只能稍有关注而已,当然我们可以在搞活动时多让他们参加,特别是一些需要互助合作的项目,刺激他们的参与意识。

3、用爱架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家长之间都会有一道鸿沟,而且这些学生性格上都较内向,针对这些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沟通,传达他们双方的爱,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对对方的在乎,让他们都学会表达爱,让爱改变一切。

4、有效引进名人明星的故事。

第9篇: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教育;原因分析;辅导措施

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因为各种因素产生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其中,出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占的比例较大。根据科学的统计,家庭环境或者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重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文明、进步,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突出,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也随之被凸现出来。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问题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来说,对他们的教育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关心这些心理因单亲家庭因素产生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研究由此产生的种种异常状况及其后果和影响。现就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因单亲家庭因素产生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的辅导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原因分析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家庭中父母一方因不幸而死亡,或父母离异子女跟随一方。因此,“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关心的是心理因单亲家庭因素产生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研究由此产生的种种异常状况以及后果和影响。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问题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占大多数。孩子无法正确面对家庭的突然变故,然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同时社会对这类家庭的孩子大多是怜悯和同情,真正的关怀太少。因此这类学生很容易变得自卑,如果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泄露,性格也会变得敏感和孤僻。

他们常见的心理表现是:

(1)自卑型: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甚至感到悲观失望、毫无自信。

(2)孤独型:悲观、绝望、精神萎靡不振,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对生活失去信心。

(3)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4)逆反型: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用钱没有节制,常常以谎言骗走家里很多钱。与同学在外面抽烟、喝酒,家里不给钱就吵,有时甚至向老师借钱却从来不还,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2 辅导措施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班主任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2.1 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找家长谈心,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交谈中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一味地包办,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其次,走进家庭,了解孩子学习的环境。我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孩子有一个安静学习的小天地。 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报刊,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2 借助环境教育,用爱滋润心灵。情绪的暂时缓解并不等于他们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会马上消除。由于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心境复杂,对周围的环境也十分敏感。但他们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帮助,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轻易地表露出来,传达给别人。要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借助环境的力量,让他们在理解和鼓励的氛围中自然地融入周边的人际交往。

班级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尽力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班集体,用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沟通、热情帮助来温暖这些受伤的心灵。在我多年的辅导经验中,发现小组辅导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很多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跨越心理障碍。当然更重要的“小组”还是班级。许多学生经过心理宣泄开始愿意将自己的情绪向外传达。在这个环节中,集体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非常关键。在班级中没有冷漠只有热情,不是歧视而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尊重。

2.3 挖掘“闪光点”,促进转化。 我发现他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的,上课认真听讲时也会积极发言,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上课时,有意识地多让他发言,特别当他的回答有新意或声音响亮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让他尝到发言成功的快乐。万一,发言时回答得不够理想,就及其宽容地予以肯定,培养他的自信心。

每当学校举行比赛,只要能与他对得上号,就要积极动员他参加。同时,教他一些参赛的方法,让他感到老师在关心他,在器重他,在帮助他。在班级活动中,也多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讲故事、唱歌、表演课本剧等,因为他的主动参与会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再次在同学中间也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2.4 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那么他将自暴自弃,他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他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就把她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让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给老师,并给予鼓励…… 让他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我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他的成绩也一步步上升。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意地安排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获得成功。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转化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应对他们多进行观察,及时了解他们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生活的意义,走上健康的自我超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