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楼梦晴雯范文

红楼梦晴雯精选(九篇)

第1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原因:晴雯平时太高傲了,得罪了小人,所以小人向王夫人进谗言,说晴雯勾引宝玉。然后在一次搜查中,王夫人找了个由头把晴雯赶出去了。

晴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也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丫鬟,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深得贾母的喜爱。可正因为她模样长得稍好一些,经常和宝玉说说笑笑,就被王夫人误以为带坏宝玉。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听小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红楼梦》晴雯艺术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①

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给作品中贾宝玉的大丫环晴雯的判词。“霁”意为雨、雪停止,天放晴;“雯”意为成花纹的云彩。“晴雯”这个名字由此提炼而成,就像那芙蓉本是出污泥而不染之物,自是高贵不凡,用来比喻晴雯最是恰当不过了。

在《红楼梦》400多位人物当中,有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有博雅多思的林黛玉和儒雅时尚的薛宝钗,有看似慈爱宽容、内心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士的贾母和王夫人,还有隐忍顺从、遵守封建道德的袭人等等,人物千姿百态,而又性格迥异。在《红楼梦》中,晴雯自第8回出场到第77回病亡,作者用极富精炼的文字把一位独具风采和个性魅力的小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背景,连亲身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丫环,作者却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她的评价之高,对她的喜爱之极。

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

晴雯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她的身世可怜,临死也是含恨而亡。在判词中,作者曹雪芹就已经提到了“身为下贱”这样的字眼。晴雯十岁时被贾府的奴仆赖大买来,变成了奴隶下的奴隶,因为“贾母见了喜欢”,就被做为一件小玩艺儿“孝敬了贾母”。后来因为晴雯长得乖巧,手工又好,被贾母派到怡红院服待贾宝玉。直到第77回被诬陷被逐,病亡时的年纪也不过是二十出头。她除了个叫吴贵的姑舅哥哥外,就再也没有了亲人,她甚至连自己原来的姓名和父母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所以她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品尝过所谓父母之爱和天伦之乐的孤儿。所以说,晴雯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令人扼腕叹息!

谈到晴雯的基本形象,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晴雯是怡红院中相貌极其出众的一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作者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我们从间接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光彩夺目。例如,贾宝玉就曾说晴雯“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王夫人也曾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②。大观园中美女如云、群芳荟萃,就连丫环们也是俏丽甜美、光彩照人。在丫环里,袭人也是美丽的,但她都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和浓妆艳抹包装出来的美丽,例如第51回描写袭人“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而作者对晴雯的描写则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她头上的饰物和身上华丽衣服的突出描写,如第74回晴雯见王夫人时,只是“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已。这也就是晴雯的美与众多丫环的不同之处:与生俱来、不经刻意雕琢、并非庸脂俗粉的美。

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

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

晴雯的性格是十分丰富、复杂且又鲜明的。作者曹雪芹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女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她既有天真纯洁、高傲自尊、风流灵巧等积极正面的性格,又有性格张扬、泼辣苛刻、脾气暴烈的较为负面的性格,总的来说,主要是纯洁热情、高傲自尊、心灵手巧、疾恶如仇、具有反抗精神,这些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是极为难得,极为可贵的。最能表现其鲜明个性及生活轨迹的故事情节主要有三个:即第31回的“跌扇撕扇”、第52回的“补孔雀裘”和第74回的“反抄检”。

(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还有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如果出现了“不妥之处”,晴雯就觉得很有必要“调教”一番。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丫环姊妹们少有没和她拌过嘴、挨过她打的,老婆子也基本上被她骂遍了。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晴雯一听到坠儿偷了虾须镯,立刻“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尽管宝玉劝了又劝,晴雯到底没能忍住,没过多久就将坠儿叫到身旁,“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晴雯的疾恶如仇由此可见一斑。

(二)自卑自重、高傲自尊。晴雯身世卑微,让她或多或少地有自卑心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她对于自由与平等的渴求。因为“心比天高”,使她懂得自省自重。她从不曾也不愿去讨好她的主子,宝玉屋里的小红巴结了王熙凤,她就冷笑讥讽小红“爬上高枝儿”。例如在第37回中,秋纹得到王夫人赏的两件衣服而得意忘形时,晴雯立刻就说:“呸!好没见识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冲有脸呢!……一样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高傲自尊可在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可窥一斑。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宝玉参加宴会归来,因金钏儿被逐,又因挨了宝钗的讥讽,心中闷闷不乐,偏偏此时晴雯上来为宝玉换衣时失手跌折了扇股,宝玉便借此出气,责骂晴雯为蠢才,并训斥了一番。晴雯也不甘示弱顶起嘴来,她之所以敢和宝玉如此,是因为晴雯和宝玉之间有着密切的友谊,让她感觉到精神上的平等,而现在宝玉却一反常态,这就让晴雯格外伤心。晴雯的伤心,是因宝玉挫伤了她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们之间那种平等相处的友谊,而这种真情也只有宝玉能够省悟,于是便有了紧接着的“撕扇”这一《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此时的宝玉满怀歉意,比平日更显得谦和和宽容,他对晴雯说:“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这里的隐含之意实际上是只要你高兴就成。没想到晴雯果真痛快利落地几下撕碎了宝玉的扇子,接着又撕碎了宝玉从麝月手中抢过来递到她手中的扇子。伴随着“嗤、嗤、嗤”的响声,他们二人都放声大笑。在这里不难看出,晴雯是借撕扇之事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来证明宝玉对她的情谊并未有所改变。在这笑声中,宝玉趾高气扬的主子身份消失了,晴雯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晴雯的自由个性和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三)英勇果敢、心灵手巧。最能体现晴雯“风流灵巧”的是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这一章节与撕扇一节遥相呼应,一撕一补,重在反映晴雯身上的那个“勇”字,也是她心灵手巧的最充分显现。贾母赏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雀金裘,这件披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衣服,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一个指顶大的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明补完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晴雯之所以拼命,纯粹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侠之气,颇具“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在古代文献中,“勇”除了有勇敢、勇猛的意思,还有果敢决断的意思。晴雯抱病补裘,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动摇、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性格,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

(四)脾气暴烈、大胆叛逆。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曾说过晴雯“是块暴炭”,事实也正像平儿所想的那样。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袭人秋纹之辈听闻抄检,吓得唯唯诺诺,开箱子,打包袱,听之任之,毫无怨言。再看看晴雯,先是不开箱,然后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箱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物尽都倒了出来”,这大胆的举措,连奴才“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这愤怒的一“掀”一“倒”,似当头一捧,不只击在了王善保家的身上,更击在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政权统治者的身上,简直让他们“心惊肉跳”。脾气暴烈是晴雯性格中的负面东西,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一个弱女子能把抗争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敬!

晴雯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她那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这在很多事中都能看出来。如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天风流”中,晴雯被逐后“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她仍是决不屈挠,决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她曾这样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晴雯带着自己忠贞不渝的风骨,带着对统治势力满腔的愤恨,英勇悲壮地死了。临死前,她“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并“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给宝玉收藏纪念,并坦然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想,这里的晴雯所谓的“他们”,不仅指袭人之流,当然也包括王熙凤和王夫人的。

因为欣赏所以欣赏,作者版权所有:地址:http://blog.sina.com.cn/xiaomo19831024 

  三、晴雯与其他红楼人物的性格比较

(一)晴雯与宝玉。宝玉生命途中志同道合的伴侣自然是黛玉,除她之外,宝玉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晴雯了。在《红楼梦》书中屡次表示出贾宝玉与薛宝钗的人生观之抵触,宝玉又总想挣脱袭人的束缚。因此宝玉尽可重视宝钗之才,羡慕宝钗之貌,享受袭人的服侍,承认袭人的尽心,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对宝钗、袭人是疏远的。麝月、秋纹、碧痕都是宝玉所说“袭人陶冶教育出来的”,那么除了晴雯,谁是真能和宝玉内心共鸣的呢?当宝玉挨打之后,急需有人去与黛玉一通消息,而这一使者,只有晴雯,也就足见宝玉心中晴雯的地位了。应该说,宝玉与晴雯名为主仆,实为精神上的朋友。宝玉所欣赏的就是晴雯身上自然、任性、无雕饰且毫不虚掩的那种独特气质。

(二)晴雯与黛玉。“晴为黛影”,这句话是有几分道理的。晴雯在相貌、气质以及命运上和黛玉都有几分相似之处。晴雯冰雪聪明,资质极佳,可惜她只是个丫鬟,没有资格学什么琴棋书画,否则才情不会在钗、黛二人之下。即便如此,她的针线在一大群心灵手巧的丫环之中还很出众的。晴雯的命运即为黛玉命运的暗示,她们二人的命运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在场的丫环小姐全都占了花名,惟独没写晴雯占,因为林黛玉已经掣了一枝“芙蓉签”在手。在此曹雪芹已有意将二人命运统一,暗寓于芙蓉之中,即以芙蓉花代表黛、晴二人的共同命运。后来晴雯死了,宝玉悲痛地对黛玉说:“素日你又待她最厚”。在这一句话里,透露出来黛玉和晴雯的深厚感情,也说明在那封建堡垒里,这一对爱人和那一位朋友,在叛逆精神的契合上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晴雯和黛玉的相似之处还可以找出很多,但个性的东西不能被共性掩盖。晴雯是晴雯,黛玉是黛玉,虽然晴雯在某些方面可以影射黛玉,但她并不等于黛玉,两个人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林黛玉是一株清雅绝俗的仙草,那么晴雯堪比草叶上的一颗露珠,映射仙草,却不等同与仙草。虽然两个人都可算是在尘世匆匆而过的世外仙姝,是清高寂寞的,但晴雯更为要强、勇敢、自尊,她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

(三)晴雯与袭人。宝玉显然是很喜欢晴雯的,并对晴雯似乎有些纵容。晴雯像是一匹没有上笼套的小马,而宝玉对她的纵容,就给她暂时提供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同时,她又像个娇纵的小孩子,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不知道去掩饰。而袭人则更具一些成人的特征,处世比较温和、圆通、隐忍。她挨了宝玉的“窝心脚”,也不多说什么,这不禁让人有些怜悯。袭人没有太高的理想,她的目标很实际,那就是做宝玉的屋里人。因此,晴雯和袭人从内心来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一个是把它压在心底罢了。晴雯自始至终都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晴雯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居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掐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这是袭人所不具备的。

(四)晴雯与探春。这两个人物之间可能没有过多的可比性,一个是小丫环,一个是大小姐,但两人都有对世俗的反抗,具体表现在“抄检大观园”中可见端倪。在王善保家的怀揣王夫人的旨意大摇大摆闯入大观园抄检时,独有晴雯不予配合。这对于急于以抄检来摆脱治家不严教子无方尴尬境地的王夫人来说,无疑是晴雯对她的一种挑战,一种极度的蔑视。而综观整个抄检过程,只有探春和晴雯敢于反抗抄检。探春的反抗也许还有着主子身份不容侵犯的优越感和对贾府封建家庭的失望。敢于以奴才身份公然反抗的唯有晴雯,甚至连一向“孤高傲僻”的林妹妹也不曾有什么反抗,实在是难得,也更映射出了晴雯人格的可贵之处。

  四、晴雯悲剧命运探析

晴雯的命运是一个悲剧。悲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出身低贱却渴望着平等与自由,这种“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晴雯的美丽是造成悲剧的直接原因。晴雯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直接的原因就源于她的“风流灵巧”。本来,漂亮而又能干的女孩理应有更多生活的欢乐和美好的前程。无奈,晴雯生不逢时。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在贾府那样的尊卑分明的环境里,一个丫头的“风流灵巧”恰恰又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也曾哭着对袭人说:“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③这里自谦“粗笨”的袭人,倒是一下子击中了王夫人们心理。在她们的阶级偏见中,地位卑下的丫头生得太好了,就一定轻佻,这本身就是罪过,更何况美丽又有本事,那就是罪上加罪了。王夫人曾对贾母就晴雯的事说过:“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④。她一一检示过大观园的丫头,凡不顺眼的都赶了出去。然后,到贾母处讲的却是晴雯得了“女儿痨”。她不敢说晴雯有什么行为不端处,是因为知道贾母将晴雯放在大观园的道理,贾母信得过晴雯的清白。如此一来,贾母虽着实惋惜一回,也是没有法子了。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风流灵巧”的晴雯,会如此“招人怨”到必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二)晴雯的叛逆是造成悲剧的间接原因。专制制度从来是“顺民性格”的制造者,对于被他们奴役的人来说,就只能顺从、安分、规规矩矩,倘有任何些许反叛,都会被当作大逆不道而加以拒杀,千百年来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麻木了多少渴望发展的灵魂。鲁迅曾说:“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扎,以至于实行挣扎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⑤在“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这种性格与心态表现得更为充分。她的这种大胆反抗,表面上虽然是对着王善保家的,实际上她倒出的绝不仅仅是对这一恶奴的怒气,其中也还包括王夫人。所以当王善保家的抬出王夫人这一“尊神”来震慑压服她的时候,她更加怒火中烧,反映着王善保家的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⑥可以说,“反抄检”是表现晴雯悲剧性格最动人篇章。就是晴雯疾恶如仇、心直口快,具有反抗精神的这种性格,使千百读者为之赞叹,也正是她这种特力独行的性格,导致了她最后可悲而凄婉地死。一个小人物,要想快意人生,简直是一种奢望,晴雯的失败就在这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只留下多情公子的一番牵念。

(三)令人窒息的封建制度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奴婢制度是一种萎缩了的奴隶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副产物及补充。清代中叶,蓄奴现象较为严重,《红楼梦》对此作了大量的揭露。贾府的奴婢很多,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世代袭传的“家生子”,另一种是因偿还不起债务而被迫出卖的。晴雯就属于后一种。奴婢们的反抗斗争是令主子们“心惊肉跳”的,于是他们便利用手中的特有权力加以镇压,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以便敬延残喘,“抄检大观园”即是镇压之开端。在这里,那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着实令王夫人恐慌了好一阵。其实,王夫人恐慌的并非晴雯模样标致,“有点像林妹妹”,而是她的叛逆性格可能“勾引坏了”宝玉,使宝玉“误入歧途”、“断了祖宗继业”,因而大肆屠戮,不仅驱逐了晴雯,而且“洗劫”了怡红院,“净化”了宝玉身边的人,最终将悲剧扩大延伸,冷酷凶残地拆散了“木石姻缘”的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的疯狂和暴虐,正好表现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也为他们自己的覆灭敲响了丧钟。晴雯结局是悲惨的,她在传统势力与邪恶势力的双重打击下,她纯洁、清白的生命承受不起,终于成了彻底的牺牲者,成了曹雪芹笔下受屈辱最大的一位女性。晴雯“心比天高”的自我追求,终难超越“身为下贱”的社会地位的牵制,最终成为现实社会的牺牲品,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历史深深的反思。

五、结论

晴雯是美丽的,又是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立,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环。晴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活泼好动;在别人有困难时,她会热情帮助;在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去捍卫。在这些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晴雯的这种鲜明个性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和敬佩,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女孩儿,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她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而最魁祸首是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一个活泼的、“不合规矩”的女子,纵然天真可爱,在当时的社会注定了是要被摧残的。晴雯是死了,但她有知己为她伤心落泪,为她撰写诔文,又有作者为她安排一个司掌芙蓉花神的浪漫归宿。她的死,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对真、善、美的无情摧残的悲哀!

 

注    释:

①—④、⑥自《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⑤自《鲁迅全集(第4卷)》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参考文献:

[1]自《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第3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关键词:晴雯;品性;真善美;自然;真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07-02

《红楼梦》里动情之处甚多,好似波澜起伏的海面,每次“入梦”总免不了跟随着其中人物的情感或悲或叹,或嗔或怒,或喜或惊,而最能吸引我的当属晴雯的每次出场了,她总是出现在这情感海面风头浪尖处,让人不得不与之同乐、与之同怒、与之同伤。读罢《红楼梦》有三哭三赞,一哭晴雯孤苦无依,二哭晴雯花期夭折,三哭晴雯爱无终了;一赞晴雯单纯无邪的本真存在,二赞晴雯风流灵巧的善美本质,三赞晴雯潇洒自然的纯粹情感。

一、“真”晴雯

老庄哲学里崇尚的“真”就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是不受外物干扰,不受礼教约束,没有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大观园里众多保有自然真淳之性情的女子,其中尤以晴雯的形象最让我动容。她用短暂而绚丽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冲破乌云浊雾,直击长空的华美壮歌!

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晴雯,在十岁进贾府之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辛酸我们无从知晓,但那时候的晴雯定是一株浸润着自然雨露,沐浴着和煦阳光依着自己的本性成长的山野芙蓉。进了贾府以后,她那流浪儿所特有的“野气”显得更加突兀。据说晴雯死后化做了芙蓉花神,这株芙蓉既是那“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的桀骜不驯的又带些凄凉伤感的芙蓉,也是王维《辛夷坞》中的那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自由随性的芙蓉,本性的真淳使她并不在乎那许多的人情世故,她想要的只是生命倾情绽放的过程,在属于她的花期里,她可以任性的张扬的旁若无人的歌舞,这才是“真”晴雯的真性情!

(一)率真自然 活泼可爱

晴雯“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这里的“不使心”说明她定是个性情爽利的女子。看她心直口快,敢说敢作的率真样子,再看她且笑且闹,活泼可爱的自然之风,无不令人悦然。第20回,晴雯撞见宝玉给麝月篦头,很不留情面的奚落了他们一番,宝玉却笑着说,“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更有趣的是,她都走出去了竟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这里用了“跑”这个词,一个活泼可爱轻盈灵动的小女孩形象随着她掀帘子的动作,便同时闯入了读者心中。

51回中,淘气的晴雯,在那个凉月满天的晚上,见麝月出去看月色,便欲唬他玩耍的那一节。一个小女孩童心焕发时的小恶作剧,让我们窥见了在那凉月之下所映照出的一颗晶莹澄澈心。再如第70回,晴雯早晨刚醒什么也不顾,连被也不叠,竟然披着头发,就开始玩闹,调皮的骑在芳官身上,她就是这样单纯的因循着自己的本性生活在贾府之中。所谓万物皆自得,随心亦随性,就是如此了!

(二)刚烈真纯 敢怒敢言

晴雯身上透露着一股侠义之气乃是绝对的脂粉英雄,这与湘云的英豪阔大有不少相似之处,她重情重义又任情任性,她敢怒敢言且伶牙俐齿,可以说是刚烈性格里隐含真纯。

晴雯的刚烈真纯主要表现在,她深恶那些品格低下又无才无能的小人,嘲笑那些攀附权贵又沾沾自喜的奴才,鄙视那些乱发又心狠手辣的主子与恶奴,这等骨气不是一般丫头所能有的。抄检大观园的那段,晴雯的表现简直大快人心,她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侠女。连凤姐在旁边看着都喜不自胜,相见恨晚。正如唐人刘兼诗中所言:“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高洁不与俗同,经霜不改热情,晴雯刚烈的性情确实如同一团烈火,烧灼着世间不平事。

(三)情真意切 娇痴婉转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晴雯亦免不了这个情字的困扰。她不管对谁都是真情实意的,对宝玉更是情真意切。

第63回,众丫头凑钱给宝玉过生日,晴雯说,“这原是各人的心。” 这个平素里使力不使心的淘气丫头不经意间捧出了她的真心!但大多数时候她从来都不会像袭人那般直白浓郁的表露自己的感情,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辩》一书中《晴雯论》一文对此有极精辟的见解:袭人之事宝玉也用柔,而晴雯则用刚;袭人之事宝玉也以顺,而晴雯则以逆;袭人之事宝玉也纯于浓,而晴雯则全于淡……众人皆热而我独冷,众人皆浊而我独清。可要论爱的分量,她的心定然比袭人更真,比宝钗更诚,可与黛玉较高下。她穿越流浪漂泊的历程来到宝玉身边,因为心地纯净所以更真,因为一无所求所以更诚。

《红楼梦》有四大美图,晴雯撕扇、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倾城唯待笑,要裂几多缯。”今日撕扇的必得是个美女,这样才能体现撕扇一博千金笑的经典动人之处。情节发展到这一步是宝、晴之间感情的转折点,晴雯终于撕碎了隔在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的差异,从此一个情真意切,一个怜香惜玉,二人心灵相通。当他们心有灵犀的大笑起来的时候,麝月是理解不了的,这是只属于知己之间的容情达意。第62回,袭人笑问她为什么在病中还能硬撑着给宝玉补裘,这里我们第一次见到牙尖嘴利的晴雯无语,她默认了对宝玉的钟情。

晴雯对宝玉的真情可谓是至死不渝,生死离别之际更是情真语痴,“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她仍旧是敢作敢为的晴雯,情深意重的晴雯。晴雯去后孤衾有梦,空室无人,伸手所能触及的只有回忆的余温,芙蓉散落的绝望挣扎。“果真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二、“善”晴雯

她的善不加伪饰,毫无做作取悦之态,顺其自然的善来善往,同时不自觉的透露出了仁义灵秀之气。她从来没有刻意的去表现自己的善给别人看,只是捧着一颗真心做事为人。

(一)重情重义之善

平凡世间的单薄女子,没有能力布施恩泽苍生,只有在细琐的生活小事中展现她善的性情。晴雯说话做事一直都是有口无心的,不像袭人那样思密周全,但胸无城府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善,大都是纯粹的毫无利己之心的。

我们看第52回,宝玉见晴雯生病却无人照顾,因说到,“别人去了也罢,麝月秋纹也这样无情,各自去了?”晴雯道:“秋纹是我撵了他去吃饭的,麝月是方才平儿来找他出去了。”病中的晴雯仍然替姐妹着想,可谓重情重义,撵秋纹去吃饭已是善举,又为她们俩人做解释,再见其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段不得不提,善良的晴雯竟然连命都不顾了为宝玉补裘,确有一种愿为知己以命相易的勇气。一颗痴心,支撑着那温暖迷人的倩影在冬日的孤灯下熬尽薄命,此情可叹啊!

(二)善解人意之善

善解人意的人,往往有一颗通透灵秀的心,能够如春风化雨一般慰藉他人的心灵。就像晴雯,她常能及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聪明的领会别人的难处,并且毫不推辞、竭尽全力的去帮助。不仅会帮助宝玉出主意,装病逃脱贾政检查功课,也会亲自爬高上梯的手贴“绛云轩”,这一段得到脂批:“全是贴一人,可儿可儿。”毋庸赘言,晴雯善解人意,体贴可心的神态即刻显现于读者面前了。

宝玉挨打后,怕黛玉担心,想派个知心的人去宽慰黛玉,故宝玉先支走袭人,特意让最值得信任的晴雯去。她见宝玉没有主意又好心提议,“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宝玉想了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后来便有了黛玉提帕一段动人的情节。

三、“美”晴雯

每一个读到晴雯的人都将不可回避的与她的美相遇,这株烂漫烧秋的芙蓉因其绽放而美,也因凋零更显其美。她的美极尽了短暂生命的繁华,穿梭于红楼一梦中,向我们诠释了美的真谛,展现了美的悲剧。都说晴雯有“小黛玉”之称,从外形来看二人确实十分相仿,可谓飘逸灵秀、超尘脱俗,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的美都是“初发芙蓉”自然真纯,她们都是因可爱而美丽的典型。

(一)天生丽质的美

晴雯之美清新自然,不矫不饰,天生丽质一美人,再加之她的聪明灵巧更是令众人望尘莫及。那么究竟其美若何,其貌又若何,众人眼中自有映射。第74回,王夫人传晴雯问话,“正直晴雯身上不自在,睡觉才起来,正发闷。听如此说,只得跟了他来。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恶乔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故晴雯不敢出头。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脂批:“好。可知天生美人原不在装饰,使人一见不觉心惊目骇。可恨世之涂脂抹粉,真同鬼魅而不自觉。”

那王夫人一见便冷笑道:“好个美人儿,真象个‘病西施’了。”晴雯没有打扮已是“病西施”了,可见天生美人,行卧坐立皆是美,谁都无法掩盖的了!不过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所以借她诚实的“法眼”我们有幸见到了一个天生丽质的晴雯。连凤姐赞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长得好。”长得好的丫头多的是,但与众人比较之后却更加出众的恐怕只有晴雯了,平儿的典雅、鸳鸯的聪颖、紫鹃的贤淑、香菱的哀怨,无一不让人赏心悦目,然而晴雯的独特气质使她的魅力却卓然超乎群芳之外。

(二)由内而外的美

脂粉染外香,美质生馨。曹雪芹在晴雯的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极尽各种方法写晴雯的美,除了外在的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内在的美,也可以说是因可爱而美丽。美首先是善的,晴雯的美所散发出来幽香源自于她绝好的品性,所以晴雯从不以自己的美貌自恃,她的美是由内而外的,余香亦可长于一生。

宝玉是晴雯内在美的见证者,从宝玉的眼中看晴雯通透灵秀的美,更真更诚。《芙蓉诔》中我们便看到了晴雯在宝玉记忆中的美,“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这些都是晴雯生前做的活儿,而且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她的贤惠之美由此而显。芙蓉花开,美由内生。看着晴雯平素里的可爱行径,我们仿佛可听到花开的声音,如清泉流过山间,温润我们的心田。芳魂倩影伴随着细言,活泼俏皮中尽显轻盈迤逦,一颦一笑皆是风流婉转,一动一静总是娇痴可爱。她手贴“绛云轩”,唬麝月玩耍,膈肢芳官,为宝玉出主意帮他脱难等等情节都不涉及她的容貌,但那个时候的晴雯却是最美最动人的。她心地纯净,不遮不掩坦荡真诚的为人以及她对待宝玉的的深情,这些宝玉看在眼里的是可爱,记在心上的就是美好!

四、结语

“众女忌余之蛾眉兮,谣浊谓余以善淫。”命运之神似乎从来都没有饶恕过她,生之孤苦,死之凄惨,她短暂的生命脆弱而又绚烂,由如转瞬即逝的烟花纵然美丽却也心疼。就像宝玉说的,晴雯生得太好了,最终反被这好所误了。但晴雯就是晴雯,她是无法替代的艺术典型,同命之人写相怜之感,漫言至此泪已潸然。爱与生命一切皆由天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晴雯虽然不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但她仍然可以选择倾情绽放,花期虽短,霎那亦可永恒。她爱过,恨过,笑过,哭过,本真的存在过,这就足够了!红楼已远,芳魂犹存,品性真淳,情感挚诚。

参考文献:

第4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女儿大都是很可爱的,平儿的典雅、鸳鸯的聪颖、紫鹃的贤淑、香菱的哀怨,无一不让人赏心悦目。然而,晴雯作为金陵十二又副册之首,她的魅力是卓然超乎群芳之外的,是曹雪芹笔下最丰满又最完美的丫鬟形象。这个“身为下贱”, 却“心比天高”的丫鬟身上无一处不显现出她那光彩照人、 熠熠生辉的个性魅力, 她的性格是那样丰富多彩,让人爱之怜之!

一、美丽动人

晴雯是大观园里丫鬟中最美丽的姑娘。作者把她比喻为“霁月”“彩云”, 其容貌“花月不足喻其色”, 可见晴雯之美。对晴雯的容貌, 作者惜墨如金, 避免正面描写, 而先是用王善保家的 “标致”“像西施的样子”“骚眼睛”“妖妖俏俏”等抽象和带有主观感情成分的字眼向王夫人进谗, 后是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进谗后, 猛然触动往事, 回忆出“有一个水蛇腰, 削肩膀,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正在那里骂丫头, 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这两处侧面描写, 使人产生想看看晴雯到底是怎样的美丽的意念。当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挑唆后, 立刻命小丫头到怡红院把晴雯单独叫来。王夫人一见她钗斜鬓松, 衫垂带腿, 大有春睡捧心之态。王夫人冷笑道: “好个美人! 真像个‘病西施’了。”此刻, 作者从反面写了晴雯之美。接着, 作者又借凤姐之口来直接赞美晴雯“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 都没晴雯生得好。”可见晴雯的美是公认的。

二、聪明伶俐

晴雯不仅是大观圆的丫鬟中长得最标致,而且聪明过人。机敏伶俐, 心灵手巧,这些都使她在众丫环中更显可爱之处。王夫人虽对她恨得牙痒痒的, 但也不得不承认她“处处比人强”。如第52 回宝玉的雀金褂子头次穿出去就被烧了一个洞, 偏偏老太太、太太叫他第二天还穿这件, 拿到外面, 所有的织补匠、截缝都不敢接,最后是发着高烧的晴雯“挣命咬牙几个时辰给补好的”。又第73 回贾政突然袭击要在第二天检查宝玉的功课,而宝玉大部分文章都是半生不熟的,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到半夜还没能入睡,三更时分,芳官从外面进来说“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便急中生智, 要宝玉“快趁这个机会装病只说唬着了”,以便逃避检查, 当上夜的说“想是风摇的树枝儿,错认作人了”, 她便马上反驳: “别放诌屁,你们查的不严, 怕得不是, 还拿这话来支吾, 才刚并不是一个人见的, 宝玉和我们出去有事, 大家亲见的, 如今宝玉唬的颜色都变了,浑身发热,还要去拿安魂药去”, 一个弥天大谎被她轻而易举地编得天衣无缝, 有鼻子有眼的。此处,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好一个能干贤达的晴雯!

三、率真洒脱

晴雯率真的个性在她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中表露无遗。在第五十一回中,晴雯一见麝月出门赏月,为了“唬他玩耍”,竟“仗着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地下了熏笼,随后出来”作为晴雯这样一个因“身微下贱”而失去了全部自我的少女,能够在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表现其少女的童真,这种恶作剧较之其他少女就更显得可爱了。最能反映晴雯纯真洒脱个性的事件还是“撕扇子”这一细节。撕扇子之初,晴雯固然存在着赌气的心理,可当宝玉真的将扇子递给她时,晴雯竟“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成两半,接着又‘嗤’‘嗤’几声。”这里我们不能将晴雯的举动看成是胆大,说成是任性倒更有几分道理,而任性本身就是晴雯任由自己少女本性的率真表现。可当麝月的扇子也被抢来递与晴雯“撕作几半”之后,宝玉晴雯二人的大笑则完全没有了丝毫出气的样子,变成了真正的开怀大笑了。如此精透的性格刻画,让每一个人都看到了晴雯率真洒脱的可爱形象。

四、勇敢反抗

第5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职场教科书。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细品了《红楼梦》,读完之后,发现它的确蕴含了丰富的职场哲学,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和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借鉴与学习。http://

《红楼梦》里的晴雯生得俏丽妩媚,心灵手巧,针线活是所有丫头中做得最好的。因为这个缘故,她很小就被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选中并赏给宝玉,做了一等丫头。宝玉也很喜欢晴雯,不仅能容忍她尖锐犀利的性格,还经常反主为仆地逗她开心。自己有真本事又颇得主人喜爱,晴雯免不了心高气傲,很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别人不是打趣就是奚落,在一些小丫头和老婆子面前,她俨然就当自己是主子。毫无疑问,晴雯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为她埋下了祸端。当王夫人决定修整宝玉身边的丫头时,立即有老婆子添油加醋地供出了她,最后晴雯被王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了大观园,凄惨地死在了哥哥家的破炕上。

晴雯落得如此下场,关键是她没找准定位,没认清自己的身份。明明是丫头,却任凭自己的心气为人处世。对刚入职场的我们来说,晴雯的人生悲剧很值得借鉴。在学校时,也许我们是天之骄子,但走上社会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不熟悉的工作,我们需要马上调整心态,找准定位,虚心学习,万不能自以为是。即使真的有本事也要谦虚谨慎,切忌语言犀利,伤害他人,以免最后被人伤害。

找准定位后,便需要踏实做事。《红楼梦》里踏实做事的人莫过于袭人,服侍贾母时,她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时,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www.133229.cOm而且袭人对上不谄媚,对下不欺压,稳重平和,不生是非,踏实做好份内之事。凡是袭人伺候过的主子都对她十分满意,连对宝玉身边丫头十分挑剔的王夫人也常称赞她,待她与别的丫头不同。那些比袭人地位低下的丫头也敬她爱她。贾府衰落后,虽然袭人没有如愿嫁给宝玉,而是嫁给了蒋玉菡,但与其他人悲惨的命运相比,还算得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应该有袭人那种踏实做事的务实态度,不骄不躁地做好份内工作,将领导交代的事情一心一意做好,切忌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有幸获得了领导的倚重和大家的称赞,也应当继续保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心态,用持续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自己加分。

除了踏实做事,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也很重要。人生有无限可能,也许和我们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因

转贴于 http://

第6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语言 性格化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性格化是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为人嗜好诸方面形象本质的再现。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在作品中紧密地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经历、见识、教养、意志、气质等,然后使之适应情节中的矛盾变故,各自以特有的言语,互相之间绝不雷同。《红楼梦》里,四百余人之所以能有其独特的姿态、性格,就在于曹雪芹以客观的态度,给每个人物一种个性,让他们说出他们自己的话,不用什么琐碎枝节的描写,只用日常的用语,将各人的个性,寄于各人的言谈之中,都是闻其声而知其人,无须提名道姓。

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样做。”《红楼梦》的有些地方,之所以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在于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贾宝玉有时用的是“发作起痴狂病来”的方式,他的摔玉、砸玉、丢玉、还玉,无一不是用“痴狂病”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的,然而他真的有什么“痴狂病”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为林姑娘病了。”

宝玉不信“金玉良缘”之说,表现为摔玉、砸玉,说:“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而林黛玉要冲破“金玉良缘”的樊篱,却表现为多心地伤感,她见宝玉砸玉,早已哭了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这话把宝玉说得“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第二十九回)。而林黛玉也“越发伤心大哭起来”。他俩原“都是求近之心”,为何“反弄成疏远之意”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用的语言词不达意,而恰恰表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由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女孩子的身份和自尊心极强的个性,多心伤感,就成了林黛玉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个性特征。她用“多心伤感”的方式来倾吐自己的痛苦和愤懑;采用“比刀子还尖”的语言,来对付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恶环境,保护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生活理想。

前人曾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的确,晴雯和黛玉、袭人和宝钗,在思想上是有共通之处,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也用她们来衬托、对比互相映照。然而,作者通过她们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把她们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区分得泾渭分明,绝不会让人感到有一点重复或混淆。

晴雯,她“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第五回),与黛玉一样口齿爽利。然而作为一个下贱的奴婢,她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比黛玉要泼辣得多。举一个很相近的例子:

周瑞家的为薛姨妈给各位姑娘送宫花,当送给林黛玉时: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

同样也是对待别人的馈赠,当秋纹在袭人之后,也得到王夫人赏的两件旧衣服而感到兴高采烈时:

晴雯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这里黛玉捍卫的是身为寄人篱下的姑娘要与贾府其他姑娘平等的不受歧视的地位;而晴雯捍卫的则是身为奴婢却比“一样这屋里的”袭人还要低一等,那她绝不能容忍。黛玉说话的是多心,尖刻;晴雯则充满着鄙视和强烈的愤恨,活现了她那“火爆”的性格。

又如:晴雯听到袭人提到宝玉和她自己时,只称“我们”:

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黛玉的身份、关系与晴雯不同,措辞也就不同了,同回下文写宝玉因晴雯吵闹而为难、生气,袭人劝解滴泪,黛玉来了遇上:

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们两口儿拌了嘴?”袭人推她道:“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对袭人的隐私,晴雯是明揭,黛玉是暗揭,两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性格都是有同中之异,这些话的内容和作用,又是有异中之同。

袭人和宝钗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方面,她俩也是相通的,然而从她们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却可以使我们看出她们依然是两个不同的典型性格。

当宝玉被贾政打伤之后,袭人和宝钗先后看望宝玉的伤势:

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

这里,袭人和宝钗都同样有责怪宝玉不听话的意思。然而,袭人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是对贾政那毒心狠手的惊讶和不满,对宝玉不听话的抱怨和惋惜;宝钗的语言则显得“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对封建家长的暴行没有丝毫的愤恨与不满,而把挨打的原因看成是宝玉不听话的罪有应得,同时她又表示心疼。她这种心疼,与“老太太、太太心疼”一样纯属私情,但没有特殊的亲属关系,她这种私情蜜意在封建社会是见不得人的,因此她羞得“不觉红了脸”。这些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作家把她们内心深处感情激荡的密纹微波,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红楼梦》语言的性格化,不仅把不同阶级和倾向、不同思想的代表人物做了截然不同的区别,而且对同一阶级和倾向,或同一思想的人物,也通过他们独自的语言表达方式,区分得个性鲜明,色彩迥异,一个个都具有自己活泼独特的风姿。这种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作家凭空杜撰的,而是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思想、感情、性格、教养和说话的环境、对象、动机、目的等,多方面的特定因素,而产生的特定的遣词造句、语气口吻、思想和感情等特定的语言色彩。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极力反对创作中那种没有自己事体情理的通共俗套,厌烦“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众口一腔”“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的平庸笔墨,他做到了“非人者必有以易之”,拿出了真正是“传神文笔足千秋”的杰作,给后人以说不尽的启示,在写人物语言上,他也是独领的一代才人。

参考文献:

[1]卢兴基,高鸣鸾.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

[2]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7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1 贴敷疗法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后,“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于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第三十一回中,袭人吐血后,“由宝玉去服侍。一交五更,宝玉也顾不得梳洗,忙穿衣出来,将王济仁叫来,亲自确问。王济仁问原故,不过是伤损,便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怎么服,怎么敷。宝玉记了,回园依方调治。不在话下”。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给她嗅后,仍觉头痛。宝玉叫麝月拿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作“依弗哪”。晴雯自拿着一面镜子,贴在两太阳穴上。其实,这种治疗方法便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中药贴敷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成药研为细末,用米醋、清水等介质调匀,外敷于局部疼痛处,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中药贴敷疗法,其包括:敷足疗法、敷脐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如宝钗叫袭人将丸药用酒研开而后再敷上,“淤血的热毒”便可消散。贴敷疗法有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对多种疾病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2 纳鼻疗法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给她嗅些。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有肉翅,里面盛着些药散。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只觉得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顿时齐流。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这种鼻嗅疗法,又称纳鼻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第8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薛宝钗应该是“天足”,没有裹脚。因为清顺治初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还曾经悬挂在神武门内。元春先被送入宫中,做女史,后又能封为贤德妃,若非旗籍,若非天足,则不可思议。而薛宝钗也由其兄薛蟠相送“待选”入宫――“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同理,薛家若非旗籍,宝钗若非天足,同样不可思议。

王熙凤应该也是“天足”。因为第44回写凤姐前去,“回身把平儿先打了两下,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厮打一顿”,正如仇曾升先生所言:“一脚”就能将关紧的门踢开,又无武功,非天足为何?更为明显的“铁证”是第11回写凤姐去宁国府天香楼看戏,“款步提衣上了楼”。俞平伯先生说,这虽只寥寥七字却很搔着痒处。用“款步提衣”来描写穿旗袍的贵妇人的行动是非常形象化的,我们无从想象在旗袍下的是一对三寸金莲。再如第25回写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她若非大脚,也不可能那样勇猛。

晴雯是小脚。《芙蓉女儿诔》里说她“捉迷屏后,(金)莲瓣无声”就是很明显的证据。而另一有力的证据表明晴雯是“小脚”的是第70回写“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红睡鞋”一词表明晴雯是缠足的。《红楼梦大辞典》云:“睡鞋:缠足女子睡觉时所穿之鞋。”《青稗类钞・服饰类》也说:‘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以使恶臭不外泄也。”

湘云也没有裹脚。第31回写湘云曾经“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能穿宝玉的靴子,说明湘云的脚决不是“金莲”,第49回描写“她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正是对第31回的照应,理应是天足。

尤二姐是“一对金莲”,这应该没有问题。第69回写尤三姐初见贾母,贾母戴了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肉皮儿。”众人都抿嘴儿笑着,只得推她上去。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揭起裙子来”正是贾母要验证尤二姐的脚是否缠得大小合适。

第9篇:红楼梦晴雯范文

如前所述,《红楼梦》虽不追求情节的大奇大巧,甚至有意识地淡化这种奇巧,但《红楼梦》的情节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及其艺术魅力,却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大大增强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红楼梦》讲究情节描写的艺术。《红楼梦》情节描写的艺术手法有多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情节描写的对比艺术,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特犯不犯”、“犯不见犯”。所谓“特犯不犯”、“犯不见犯”,按我们的理解,是指在情节描写或人物塑造等方面,前面已有某种情节或描写,而后文又有类似的情节或描写,两者似有重复之嫌,但却并不雷同,且后文较前文又能另出新意,别开生面,前后对照,愈令人觉得各自生色不少。《红楼梦》中情节描写的对比艺术,就是“特犯不犯”、“犯不见犯”在情节描写上的表现,它也是与《红楼梦》的对称性特点相联系的(特别是情节的对称),是对称中的一种。比如《红楼梦》中不仅结构、情节讲究对称,就是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人物命名等也都讲究对称。对称,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我们在此不想探讨对称(关于对称,另文再述),还是让我们回到题目中来,看看情节描写的对比艺术之具体表现吧。请看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春归省并“游幸”大观园后,命姊妹们“各题一匾一诗”,又命宝玉将潇湘馆等四处“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宝钗做完后看见宝玉所做诗中有“绿玉”二字,便提醒宝玉元妃不喜绿玉,让他再想一个字改了。宝玉一时想不起来,宝钗便说将“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玉听了便笑称宝钗为一字师。宝钗又怕他因说笑耽误工夫,便走开了。接着,黛玉也走至宝玉身边,问他可都有了,宝玉说才有了三首,于是黛玉便让他先抄录那三首,并说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这里,宝钗、黛玉二人都对宝玉十分关注,并都在暗中帮助宝玉,但二人的心理及其表现却并不相同。宝钗是以提醒的方式,其侧重点在于让宝玉注重人情事理,并于奚落、玩笑之中暗含着劝谏;而黛玉却只想着让宝玉如何去完成眼前的任务,只想着自己如何替宝玉去分忧解难,并不在意宝玉的诗写得如何。可见,同样是对宝玉的关心,她二人的侧重点不同,宝钗虽也怕宝玉耽延工夫,但却不会替他去做,这也表现了钗黛性格的不同及其与宝玉的亲密程度。宝钗和黛玉,可以说是一对时时处处加以对比描写的对称性人物,所谓“左黛右钗”、“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云云,还是道出了《红楼梦》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所费去的一番对比苦心的。不信请看第五回,作者就是将钗黛对比着来写的:如今且说林贷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f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饱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这里既有明的对比,又有暗的对比,明的对比如: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黛玉恺郁不忿,宝钗浑然不觉。暗的对比如:宝钗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小’(头子们喜与宝钗去玩,不喜(或不敢)与黛玉去玩。以上是相异方面的比较,而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则是相同方面(同中有异)的比较。这里并非说黛玉品格不端,容貌不美,而是指当时她二人在人们心目中比较而言,宝钗更突出表现在“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上,而黛玉却是“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与宝钗是两种美。但在时人的心目中,则更喜欢宝钗所代表的那种美。这不仅是因为宝钗刚来,人们有种新鲜感,更主要的是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与传统看法在起作用。上面两例都可以说是回内对比,也可以称为近对,而不同回目中的对比远对,在钗黛身上更有着鲜明的表现。比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与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即脂砚斋所谓“小恙梨香院”两段描写),就属于“特犯不犯”、“犯不见犯”的一种对比性描写。这两段描写从情景上来看,大致相同,就是细节描写,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然而却又能写得意境迥然,各具特点,“两不相犯”(脂砚斋语)。从大的情景来说,都是宝玉去看望钗黛中的一位,而双方正在谈笑、融洽之时,另一位突然来到,使双方变成了不方。而双方谈笑的中心,也都是围绕着宝玉闻到了一股幽香之气这件事。但涉及具体描写,则又同中有异,比如同是写宝玉进门,第八回“小恙梨香院”是“掀帘一迈步进去”,而第十九回“玉生香”则是“揭起绣线软帘,进人里间”。

前者“掀帘”,动作较快,幅度也大些;后者“揭起”动作就显得慢些,幅度也相对小些。这两个动作的细微差异,表现了宝玉的心理:前者说明宝玉没有多想就进去了,也是由于才和薛姨妈说完话,急着进去,同时也表现了青年公子的一种生气;而后者则是由于“满屋内静悄悄的”,宝玉惟恐惊吓着黛玉,所以动作就轻缓些。这说明宝玉对黛玉比对宝钗更用心思去体贴。同是门帘,也有不同:一个是“半旧的红软帘”,一个是“绣线软帘”。宝玉进屋内所见,也有不同:一个是“坐在炕上作针线”,一个是“睡在那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钗黛二人的各自特点。病后初愈便做女红,说明平时更是经常做了,而做女红是封建妇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从中也可看出宝钗对封建妇德有着主动遵从的一面。而黛玉的饭后睡觉,则表现了她精神短缺,体弱多病的特点。再如,同是写宝玉闻到香味,二人同样否认自己熏香,但宝钗却找到了来源,得到了答案:“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而黛玉则是:“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钗所吃的冷香丸,是人工制造的,所以宝钗知道了香气的来源,找到了答案,但这香却只有宝钗才有;黛玉身上的“俗香”,是少女身上自然散发出的一种清香,是自然的产物,所以黛玉并不知道,同时,这也是许多少女都会有的,自然是“俗香”。又如,同样是宝玉正和钗黛中的一位在谈笑,同是“一语未了”,另一位便忽然来了,但二人来的方式也略有不同,“小恙梨香院”是“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玉生香”则是“只见宝钗走来”。林黛玉是先听人说到了,后见到她的人;宝钗是见到她的人前并没有听到声音。黛玉说:“暖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说:“谁说典故呢?我也听听。”她们进来时说的话各自反映了她们的性格,也符合她们各自说话时的语境和她们各自的声口。关于钗黛二人的远对,我们再看一例。这就是第四十八回的黛玉论诗和第六十四回的宝钗论诗。按理说,前面已有了黛玉论诗,后面再写宝钗论诗,容易重复或雷同,但《红楼梦》的作者却能在两者的对比中各翻出新意,且前后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诗论”系统。请看黛玉是如何论的。当时香菱要和她学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接着,黛玉又给香菱开了应读书的单子,并让她读书时“细心揣摩”,不明白的就问。又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真可以说是一位十分高明的老师了,她所教的对象是初学者,但她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既深人浅出,又见解深刻、不同凡俗。

这里既有做诗的基本常识,又有做诗的方法,还有对诗歌理论的高明见解。我们现在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都可以从黛玉这里汲取经验。比如黛玉所开的读书单子,仅王维、杜甫、李白三个人的诗,加起来就有五百来首,再加上陶渊明、应场、谢灵运、阮籍、庚信、鲍照等人的诗,恐怕也不下六百余首。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果能将这六百余首诗都记下来(黛玉就问香菱“共记得多少首?”)再时常向人请教讲究,不明白的就问,“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黛玉的“教学”是讲究基本功的,正像高明的武师教人习武先练基本功,然后再学套路一样,学诗(不仅学诗)也应讲究基本功,这是最扎实的真功夫。与上面黛玉论诗相对照,宝钗论诗又能另出机抒。当她看了黛玉所做的《五美吟》后,便借题发挥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又举王安石、欧阳修二人的咏昭君句,认为“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其实,做学问也是一样,虽然某一选题前人已有论及,但只要能翻出新意,别开生面,同样可取。如果“随人脚踪走去”,人云亦云,终落第二义。可见,宝钗论诗,虽然不像黛玉论诗那样全面系统,但却抓住了做诗的要点,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论诗,是对黛玉“诗论”中强调立意之重要性的进一步发挥。因为黛玉论诗针对的是初学者,所以要从最基本的谈,还要讲学习的方法,而宝钗论诗是诗人之间的探讨,所以仅就某一问题谈自己的看法。通过钗黛二人论诗的对比性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诗歌美学思想,而且使作者强调的重点(即立意)也更加突出了。同时,黛玉论诗,宝钗也论诗;宝钗论画,黛玉则论琴(这虽在后四十回,但这种设计与前八十回还是相统一的),两两相对,互相映照,这既与钗黛往往是“两峰对峙”、“二水分流”的总体特点(排除“钗黛合一”的成分)相符合,也是全书情节对比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对比,往往是和人物形象的对比相联系以至相融合的。这固然是因为情节是由人物或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缘故,但用于对比的人物形象却并不是随便二人之间的对比,而是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本身就有可比性,他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即使是抛开具体情节,单纯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做一番对比,也是可以的。而《红楼梦》中情节描写的对比,妙就妙在不仅这两个情节可以对比,这两个人物可以对比,而且二者(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对比)又能水融般地融合在一起,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感觉。不但如此,就是这两个可供对比的具体情节以及相互对比的人物形象,也是从整个故事或相对单元等大情节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是整个大情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如上面所举钗黛情节对比的例子就是如此。下面我们再举两例,以见《红楼梦》中睛节描写的对比艺术之妙。比如,同是宝玉的奶妈李婕婕将宝玉特意留下的吃的给拿走或吃了这件事,第八回和第十九回的描写就截然不同,这两回的情节描写可以说是对比着写的,但却能做到“特犯不犯”、“犯不见犯”。我们先看第八回:宝玉同黛玉从宝钗那里回来并见过贾母后,来至自己的卧室。晴雯先接出来,并笑着说宝玉,让他快把早起研的墨写完才罢。后来宝玉又想起早饭时在宁府特意为晴雯要的豆腐皮的包子,问晴雯吃了没有。晴雯说,“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接着茜雪捧上茶来,“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便问茜雪,茜雪说是李奶奶吃了,宝玉听了,便摔了茶杯,又要撵他乳母,亏袭人“解释劝阻”才了事。再看第十九回:宝玉从袭人家回来后,“命人去接袭人”。袭人回来,彼此相见。

“一时换衣卸妆。宝玉命取酥酪来,‘(鬓们回说:‘李奶奶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忙笑道:‘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闹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遭塌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宝玉听了信以为真,方把酥酪丢开”。将这两段情节描写一对比,便可看出这两个情节中的主要“框架”是相犯的,比如二者都是宝玉从外面回来不久,问起他特意为他最喜爱的两位‘f鬓之一留下的她们各自喜爱吃的东西,却又偏偏都是让他的乳母给拿走或给吃了。但作者却能够写得“犯不见犯”、“重不见重”,比如第八回中宝玉发了火,而第十九回就没有发火。第八回宝玉之所以发火,是因为李奶妈不仅将宝玉留给晴雯的包子拿走了,而且又把宝玉留的枫露茶喝了,再加上宝玉当时又有些酒醉(在宝钗处喝酒时宝玉就因李奶妈相拦而心中不快,所以此时也有借题发挥之嫌),因此便气恼发火,摔了茶杯,要撵他乳母。并且,这两段情节描写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故事情节是融为一体的,就是这两个情节本身也有着前因后果的关联(比如袭人在‘(鬓们说奶酪是李奶妈吃了而宝玉要说话时忙用话拦阻宝玉的话头,其远因就是前番宝玉曾为类似的事而生气摔杯,甚至要撵他乳母),而且又达到了在情节描写中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从而产生了一石二鸟、一击两鸣的艺术效果。例如,第八回这段情节,就写出了晴雯和袭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晴雯心直口快,是有什么说什么,决无隐瞒、藏奸之人。这不仅表现出晴雯性格的爽朗、耿直,而且也表现了她的心实、没有心计,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心痴意傻,做事并不考虑会产生什么后果,只是率性而为,任情任性,以致得罪人处就多,因而那些奸险小人如王善保家的之流,也就能够趁势告倒了晴雯。当然,这些人能够告倒了晴雯的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像晴雯这种任性任情的品格,是与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相背离的,所以晴雯必不见容于当时社会的主流舆论,那么她的悲剧也就带有某种必然性了。而袭人来解释劝阻宝玉,则表现了她性格中息事宁人的特点。如果说这两段情节的对比描写,第八回是着重在晴雯的话,•那么第十九回则是着重在写袭人无疑了(妙就妙在第十九回情节也写了晴雯的性格,这两个情节在用笔墨上也是对称性的)。并且,通过第十九回的对比,将第八回已勾勒出大致轮廓的袭人形象又皱染了一遍,从而使袭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性格特点也更加突出了。

不信,我们略加分析便可见出。第十九回这段情节写袭人忙笑着拦住宝玉的话头,固然是因为有着前番宝玉因李奶妈拿走包子、吃了枫露茶而摔杯、要撵李奶妈的前因在起作用(因为,’宝玉才要说话”的语境前提是:上次李奶妈已把他留给晴雯的包子拿走了,又吃了他留着的茶,这次又把他留给袭人的奶酪吃了,实在令人着恼,所以,宝玉才要说而未说出的,必是气恼的话),但主要还是由袭人的性格决定的。袭人用善意的谎话来拦住宝玉的话头,是惟恐宝玉由此生事,更是怕宝玉生气。所以,此处不仅表现了袭人性格中息事宁人、“省事”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出她对宝玉的关心是诚心诚意的,是自觉的,这也正是她“服侍贾母,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这一特点的体现。总之,本来前后这两件事性质是一样的,是“相犯”的,但作者却写得同中见异,其结果又迥然有别,且通过这种同类事件,类似情节的对比描写,不仅叙述、描写了故事情节及其发展进程,而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时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这较之通过不同事件或情节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显得难度更大一些,因而也就更能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力之深厚。

金圣叹在贯华堂刊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十九回回前总评的开头称赞《水浒传》“此书笔力大过人处,每每在两篇相接连时,偏要写一样事,而又断断不使其间一笔相犯”。这与脂砚斋所说的“特犯不犯”,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已经使用这种“特犯不犯”的艺术手法了,然而,《水浒传》的这种“偏要写一样事”(即故意“相犯”),还仅仅是做到了“特犯不犯”—“断断不使其间一笔相犯”,可说是单纯的“特犯不犯”。而与之相比,《红楼梦》就要丰富、复杂得多了,《红楼梦》中不仅有与((水浒传》“不使其间一笔相犯”相同的“两两遥对,却无一笔相重,一事合掌”的单纯的“特犯不犯”(如第八回写了李媳婕,而第十六回又写了赵婚婕),还有与之不同的“犯不见犯”、“犯中不犯”。“特犯不犯”是“断断不使其间一笔相犯”、“无一笔相重,一事合掌”,归结起来还是“不犯”;而“犯不见犯”则进了一层,它是在“相犯”的前提下又能做到“不犯”,是“犯中不犯”。要做到这点也就更难,但((红楼梦》的作者却毫不费力地做到了。比如,第三回中写黛玉刚来贾府后去拜见两个母舅,本来,都是写黛玉去见舅舅已有重复之嫌,可作者又偏偏都写成没有见到,这就是“相犯”了。但在这“相犯”之中作者又写得迥然不犯:前者见贾赦没有见到是贾赦“暂且不忍相见”,是能见而没见;后者见贾政又没见到是贾政不在而不得相见,是不得见而没见。前者去见舅舅是由舅母领去的,后者不得见而返,是由舅母领回的,这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再如前文我们所举的许多例子,既有黛玉论诗,又有宝钗论诗;既有宝玉为晴雯留她喜欢吃的东西,又有宝玉为袭人留她喜欢吃的东西,且又都让李婚婕给拿走或吃了.,等等,也都是这种同中有异,“犯不见犯”、“犯中不犯”的很好例证。其实,正如前文所说的,这种“特犯不犯”、“犯不见犯”的情节描写的对比艺术,只不过是《红楼梦》艺术特点之一的对称中的一种而已。对称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也是曹雪芹有意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