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作思路怎么表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

第1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情境:你跟随老板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但你不是Ta的“红人”。某天Ta问你“……,你怎么看?”

应对策略

作为下属,最可悲的是被上司忽略,好像这个部门有你没你都一样。当老板问你“怎么看”,这说明Ta还没有放弃你,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吧!

学会与老板相处:很多时候下属无法成为老板的红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到老板考虑问题的重点,也没有帮助老板成功的意识。也就是老板常说的“跟不上节奏”。

仔细听取老板强调的事情:有时最关键的信息并不那么明显,但你会发现老板常常在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人反复强调某些观点或要求,而且他们也按照这些观点做事。

要求得到意见反馈:当老板问起你的看法,而你又希望尽力按照自己对老板意图的理解去办事时,你可以通过表达个人看法来检验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老板的理念。这样的谈话是难得的机会,你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你的老板,以及Ta的行事方式。

大胆说出你的发现:当你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但不确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或怎么做时,你一定要及时、诚恳地告诉老板,让Ta明白你有强烈的意愿做好工作或支持他们的工作,但尚未“看透、看懂”他们的工作模式。

情境:你尚在试用期,老板在会后或就某件事问你“……,你怎么看?”

应对策略

不要着急回答老板的问题——要学会驻足思虑2-3分钟,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点。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如何尽快把握下属的工作能力?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大多数老板会用几个小问题来试探和了解员工的工作思路,并由此预测下属的工作绩效。

真实表现:当你还是新人时,你和老板的默契尚未建立,因此真实袒露、让新老板尽快了解你的现状比急于表现更为重要。

捕捉偏好:每个老板都有其独特的工作风格和偏好,你可以透过老板对你回答的反馈来分析老板的管理模式,即:Ta是个聚焦事情、任务的人还是注重人际关系的领导?如果是前者,你不要试图与Ta套近乎,直截了当地表达你对问题的诊断与分析,“我的看法是……”;如果是后者,则可以传递你对Ta的尊重,让Ta对你的观点、方案给予反馈与指导,“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合适,我是这样想的……”

跟上节奏:快节奏的职场环境,不允许你慢慢适应,一旦从应答反馈中获悉新老板的偏好,你就得加快速度与Ta的工作思路和风格接轨,以获得Ta的认可,成为“老板的人”。

情境:当你与老板一起参加跨部门会议,面对老板的老板或者其他部门人的问询和挑战时,你老板转向你问道,“……,你怎么看?”

应对策略

任何时候,你都要意识到:你和老板是“连体婴儿”,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能丢下老板、自保性命。最合适的应对方法是通过陈述事实或发表个人看法,为你的老板赢得思考和应对时间。

陈述客观事实:如果分辨不清老板的老板的问询意图,你可以据此表达你知晓的事实,结束回答前别忘了补上一句:“这是我掌握到的信息(或事实)……”

表达个人观点:基于对老板工作风格的了解,你可以作为老板的“先遣部队”以应对来自其他部门或他人的挑战,并通过发表个人观点为老板收集更多的信息。

主动承担责任:若因本部门的工作失误而给其他部门带来困扰或麻烦,你需要接过老板的话题,解释你们工作的思路、分析过错产生的原因以及补救的措施等,替老板“扛下”问题,并向对方道歉,以帮助老板保持威信和脸面。

事后表现:不要以为你替老板扛下问题,就可以就此邀功请赏了。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将精力聚焦在工作任务上,老板心中自有一把秤,Ta知道如何评价每位员工的价值。千万不要在所有的努力都已经付出的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情境:你被老板视为有价值的员工,并深得信赖,当Ta问你“……,你怎么看?”

应对策略

智慧的老板懂得授权,他们会因人而异地分配工作任务、授予权限,帮助下属在工作中学习、成长。如果你获得老板的信任,他们自然会将有挑战的工作任务交给你,因此,你的回答是在帮助Ta决定该授予你怎样的权限、多大范围的权力。

当面对一项工作任务,老板询问你的看法、观点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老板是在测试你对工作任务的理解,了解你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意愿,从而推测你的工作准备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慎重地回答老板的问题了。因此,如果有兴趣接受工作任务,你一定要在回答中明确以下这些关键信息:

1 重述你对工作目标的理解;

2 与老板确认Ta期望的工作成果,越详细越好;

3 确定Deadline时间期限;过期提交工作成果,101分与零分没有什么差别!

第2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一、课堂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①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②在知识内容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③跟课文关系较密切相关的知识之处等等。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之时。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之时。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之时。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却容易分神之时。⑤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之时。等等。

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问题设计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0口头表述不宜旬子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提问结束马上要学生回答的话,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高中生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要在时间上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高中教材第六册中的《宝玉挨打》,授课时可以考虑使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去阅读。作为老师先出示问题: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贾环为什么要诬陷宝玉?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贾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并在阅读中让学生讨论,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同时,也为教师很好的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方式是多样,提高思考能力

1.创造式。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绕道式。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 “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比如讲《祝福》一课时,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3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工作述职,首先应对业绩以及职责有一个明确陈述。重点是把履职经验与组织分享,否则向老总一个人汇报就可以了。总结、提炼你过去一年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通过成功经验的分享,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而且通过总结,提炼经验,也是完成一个系统。

在陈述过程当中,要以数据和事实来说话;同时要注重对成功经验的提炼,不要只是一种罗列,我今天干了些什么……有的述职列了几十条,记流水帐,没有对流水帐进行提炼,对于成功经验,没有去很好地、系统地予以总结。述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总结经验对系统加以改进。

第二、述职的再一个目的是寻找问题。即一年来我们存在什么问题;同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找出问题,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允许犯错误,但不要犯同样的错。我们应该深入地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责任人,相关原因何在?从教训中去学习,不要回避问题的责任人,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避免局限于谈现象,缺乏原因、责任人、今后如何避免等分析。

第三、述职本身是一个能力开发过程,是对自我能力,以及团队能力的一个开发过程。除讲业绩经验以及问题,还要分析我们团队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人力资源不应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每个管理者都要参与的事。部门经理要对本部门的人才结构、核心人才流失负责。如果我们人才留不住,人才结构没有提升,那说明你的业绩没有提升。

如何把我们的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放在述职中?对此我们谈得较少。说明我们在对业绩的陈述中,对软件即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关注不够。很少有人去分析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有哪些不够?明年我在能力上要有哪些提升?管理上要有哪些提升?而且不光是个人,还包括团队。如果团队的能力提升得不够,那么仅靠个人能力提升也是不够的。

第四、确定新目标,新思路,新系统是述职的又一要求。因为述职是一个管理过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这是一个新思路的产生过程。

为什么要让领导参加?就是让你的思路让领导了解。这是一个良性互动概念。评委已不仅是评价打分,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述职人的新思路,来考虑它与大局、与集团或公司的整体思路是否吻合。这个过程也是高层与基层的一个沟通过程,一个相互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说,述职是一个管理过程,一个系统过程。一种绩效推进系统的原因所在。

为何要让文员参加?要相关部门参加?这就是要让相关部门认识到,我怎么去提供支持。看其他部门在做什么,我怎么办、怎么做。

第五、在提出新思路、新观念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机会。在谈新思路时,要有一个透晰的分析。

第六、述职过程是一个寻求支持、寻求资源的过程。因为当我们做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的是一种整体绩效,我们的产研销部门绝对不是一个局部绩效,它要求的是一个整体绩效。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你需要你的上级、相关部门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支持?要利用这个机会,明确提出你的要求。

述职本身就是一个沟通,更多的应是提出变革与创新,不要仅是做职责的罗列。我们所要求提倡的是创新性的策略与措施,重点应在这方面,更多的是看公司下一步可持续性发展、为公司的变革与创新,我要做出哪些创新性贡献。

附件:一份述职报告

××××××

——任 期 述 职 报 告

×××

(×年×月×日)

自×任职已×年。

任期内,在×××、×××的领导下,依靠各××部门、××部门的××及××、尤其×××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自己分管的×××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化××××,坚持××××

1。 科研贴近市场,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作为面向市场的××单位,近年来我公司在选择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科研选题贴近市场、科研工作结合生产”的原则,着眼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瞄准了一些有市场前景的热点技术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等一批课题,均较好地体现了上述原则,其成果既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推进了技术进步,又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任期内,我公司获国家 奖×项,省部级 奖×项,部级优秀软件奖×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有×篇论文获得全国同行业、市、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2。 树立××意识,开展××创优

第4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教案背景:正比例与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研究数学问题的自觉性,明确研究的方向。

教材简析: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观察,初步认识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再通过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量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此基础上,教材对正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抽象,即用字母公式表示为YX=k(一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1.1按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1.2列式计算

(1)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问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小明用15元钱买了5支同样的钢笔,问这种钢笔的单价是多少元?

(3)甲乙俩人一起做同一种零件,甲4小时做了28个零件,乙7小时做了49个零件,问:甲乙谁做的快一些,为什么?

1.3教师:小结学生练习情况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探讨研究

2.1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2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3.应用实践

3.1练习

3.1.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3.1.2判断。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1.3做练习十三第1~3题。

4.评价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5.拓展开放

教学反思:

(1)运用对比,强化重点知识,拓宽知识面。在这一课中,设计了一些列的相关联的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上述的几种关系中,有和、差、比值不变,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使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同时又了解了其他的关系,拓宽了知识面。

第5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关键词:反思;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教学研究

本文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师幼互动进行了探究。

一、减少表象的丰富,关注内隐的价值

《纲要》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就有很多教师认为:组织活动时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应该越多越好。例如,《会唱歌的鞋子》这一活动,教师试图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知道鞋子踩在不同的物体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教师提供非常丰富的材料,有报纸、塑料纸、沙、海洋球、石子、硬板纸等,活动中幼儿异常兴奋,对材料兴趣过高,反而忘记了活动的要求:听一听,鞋子踩在不同的东西上面会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师幼互动也就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材料过多,分散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且材料不具备代表性,幼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例如,报纸的声音和塑料纸的声音幼儿很难说清楚。教师也可从追求材料表面的丰富、多样,转变为关注材料隐含的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二、减少虚假的开放,实现真正的自主

集体活动结束后,幼儿进行个别的手工操作活动,这时,一位幼儿面对很多的工具和材料,不知所措,焦急地询问老师:“老师,我怎么做呀?”老师很真诚地说:“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孩子仍然不知所措……

很显然该教师对《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段话很认同,认为:老师不应该直接教孩子怎么做,而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于是就有了该老师对孩子“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的应答,这种应答似乎很开放,似乎可以让幼儿自主,但结果却还是让幼儿不知所措。原因在于老师将幼儿的自主学习只是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幼儿自由地学习,甚至是不需任何引导的放任,而对《纲要》要求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认识不够,未能内化。这种虚假的开放对幼儿的自主学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幼儿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的参与。

三、减少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的引导

理想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应杜绝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例如,小班综合活动《有趣的小路》,教师请幼儿选择正确的图形将小路填平,教师为本次活动设置了难点:有一个地方需要幼儿用两个长方形或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形才能把小路填平。一位能力强的小朋友首先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教师为让全班小朋友都能发现这个秘密,完成活动的难点,就说:“小朋友,看,这位小朋友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把小路填平了,请他说一说,是怎么填的?”教师这一消极的暗示将本该由幼儿回答的“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这一答案隐含在了提问中,原本可以引发全班小朋友思考的难点问题变成了他们简单的复述过程。教师如果这样提问:“你是怎样把这儿填平的?”再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这就是对幼儿进行的积极的引导,通过幼儿的讲述,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因此,帮助幼儿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或难点,用适当的方式或问题,引发理想的师幼互动,才能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

四、减少浅层的再现,注重理性的提升

在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鞋子》中,教师为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鞋子,请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客人,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客人需要什么鞋子?”一幼儿通过看小演员溜冰的姿势猜出他需要溜冰鞋,教师只是说:“啊,你真棒,猜对了!”其实,幼儿能猜出答案只是经验的简单提取和再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因而教师可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帮助幼儿自己归纳出这类鞋子的特点,提升幼儿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分别是什么,要清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同时,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关注问题的结果转向关注问题思考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对与错”“好与不好”的结果导向上。

第6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关于这个问题,“孔说”,引上一段孔子的话后进行分析,然后又“孟说”,引上一段孟子的话再进行分析,然后再“荀说”,引上一段荀子的话再分析一番……然后再从古到今,又引出今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诸如,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等等,同时指出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相同或相异之处。通过上述引经据典式的分析,他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且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比别人更远。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下面轮到我‘胡说’了。”恰恰是因为“胡说”,奠定了他在北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恰恰是因为“胡说”,表达了他对所研究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考、见解与观点:恰恰是因为“胡说”,表现出了他对所研究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研究需要“胡说”,而“胡说”能否形成的关键则在于充分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即要做所谓的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或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工作。

这大概是“胡说”的真经所在吧!

毫无疑问,胡适先生之所以能够“胡说”,是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或日文献综述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文献综述的意义或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献综述。为什么要做文献综述,怎样来做文献综述呢?只有明确了关于文献综述的上述最基本的问题,才能在今后的研究与论文写作中练就文献综述的本领。

所谓文献综述,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查阅、归纳整理与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它对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是建立在“知识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之上积累的”判断之上的。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估,从而判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意、有意义:并告知读者自己对于本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从而增加该研究的信度。文献综述并不是要提供某方面研究摘要的纯粹汇总。而是要对以前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隔阂,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实际上,“研究一门学问,或者研究一个专题,第一步工作就是了解过去研究的情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步,必须精通这一学问或者这一个专题。这一件工作不做或者做不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就不能开始。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研究情况,不知道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而贸然下手,必然会闹笑话。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你还死啃不休:别人已经有充分理由证明此路不通。而你还死钻不止,其结果必然是浪费精力,南辕北辙。”(见张杰、杨燕丽著:《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第145页)当选题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尽量搜集写论文所需要的资料。当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好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对文献作认真的整理,写出一份详细的文献综述出来。它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筛选、比较、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客观评价,并提出自己观点的情报研究活动的总和。

在这一系列的步骤中,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需要做到五个字:全、真、透、活、综。他说:“历史学家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在史料方面要作四步工作,每一步工作都必须合乎科学的要求。第一步的工作是搜集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第二步的工作是审查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第三步的工作是了解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透’。第四步的工作是运用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不可能“前无古人”,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某些前人相关研究的资料,都需要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评估。教育研究也应是如此。然而,在很多人的教育研究乃至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常常可以见到未交代前人工作的论文。

通过文献综述工作,将前人已做的工作阐述清楚,明确参照点,就可以更好地让读者弄清你的创新点何在。而割断与前人工作的联系,人们就无法判断你的研究的“高度”和“价值”。现实中的许多教育研究,有的研究者企图走“捷径”,未下功夫查阅前人已做的相关工作,甚至还有人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殊不知,不去做相关的文献综述工作,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能让我们高屋建瓴,怎显得我们与众不同?

概括起来说,文献综述工作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防止盲目的重复研究,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提高研究的成本效益比。

找到本领域研究前沿所在,明确自己的研究是否处于前沿高地。

弄清前人对于该研究问题所持的不同观点以及成败的论证工作,形成自己的主题及创新点。

了解他人在同一个研究问题上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新思路。

帮助构思论证主题的理论框架、论证技术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找到最佳的研究方法。

那么,文献综述究竟该怎么做呢?通常有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围绕研究。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特别是权威性的文献,在罗列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第二步是针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既指出其中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步是在前两步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前人的论点以衬托出本文的“高明”之处,并为后续的研究埋下一个伏笔。

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献综述的做法,我们不妨举一个“好的”与“差的”文献综述的思路实例,在比较中展示文献综述的方式与方法。

有两个研究者,他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产生了兴趣,打算加以研究。他们围绕这一问题搜集到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分别写出了两篇(关于素质教育与应武教育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的文章。其中一个研究者的文献综述是这样的:

在围绕研究主题搜集材料以后,往往这样来写文献综述: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张三说的,引下一段张三的话:第二种观点是李四说的,再引下一段李四的话:第三种观点是王五兑的,又引下一段王五的话……以这种简单地罗列他人观点内方式来完成文献综述,这样显然是不够的。也很难表达出开究者的观点。

另一个研究者的文献综述则是这样的:

首先,围绕研究主题对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写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通过对该问题探讨以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发现人们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类观点。第一类称之为“对

立说”。该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关系或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张三,在其某某文章中指出……(引出一段原话并注明出处);还有李四,在其某某著作中提出……第二类称之为“交叉说”。该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不是一种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有王五,还有马六等。第三类称之为“融合说”。该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既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是一种融合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赵七,还有魏八等。

其次,针对上述三类观点进行评价,分别指出“对立说”、“交叉说”以及“融合说”观点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具体的写作形式是:“对立说”的优点在于什么,其不足又有什么;“交叉说”的合理之处是什么,不合理之处又是什么;而“融合说”的重心在于什么,它的优点在于什么,它的缺点又在于什么。

第三,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表述: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已有的“对立说”、“交叉说”以及“融合说”都有其优点,也存在着不足。因此本文在充分吸取其优点的基础上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既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也不是融合的关系,而是一种崭新的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说”。

差的文献综述往往只是:

简单地罗列他人的观点,提供的是某方面摘要汇总式的“编年史”:

未能将论文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主线来筛选和评价文献:

对他人的观点不作分类与综合:

对他人的观点不作分析与评价:

无法在他人观点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无法建立起自己的观点与已有观点的内在逻辑。

好的文献综述则是:

对相关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盲点,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与创新点,

第7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华图专家建议在对此类问题的描述上,要根据应聘岗位的特征来回答。有些岗位需要求职者超越自我。比如,一个开创性的岗位,就需要应试者雄心勃勃。反过来,有些岗位就需要应聘者去忠于职守,耐得住寂寞。比如,一些专业技巧、技能性强的岗位。

2、有关“跳槽”问题的应答思路.

有关“跳糟”的话题也属于棘手的问题。离职和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心态要平和,叙述要客观。如果有多次调转单位的经历,要事先准备好应答的思路。

如果应试者属于职业“多动症者”,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能力水平比较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动力,因此总是挑战职业,挑战自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相对能力比较差,自己选择的机会少,离职因素主要在于单位。因此,当应试者描述履历时,在突出强调自己阅历丰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即有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招聘那些“跳糟”属于不稳定因素的员工和职员。

3、有关“怎样看待别人”的应答思路

对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怎么看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团队意识、公关意识和学习意识的重要体现。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工作。在公务员的应试中,当谈到您周围同事的时候,应试者要像评价自己一样,优点应多于缺点,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看同事的不足。如果在面试过程中,谈自己和谈别人是属于一组问题的话,那么,最好是多谈自己,少谈同事,要把握分寸,适度表态。

4、有关“事业和利益选择”问题的应答思路

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会经常遇到“两难”选择的问题,比如“对个人利益和对事业选择”这样的问题,简单化的回答就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答案。华图专家建议要把“利益选择”看成是一种价值选择,是对公平原则的选择,是对挑战自我的一种选择。当然,大前提还是对事业的选择。在面试中,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否则,就意味着您将放弃这次机会。

5、有关“家庭背景”问题的应答思路

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很重要的。主考官一般会问及应试者家庭情况,如家庭人口及其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来源及收人多少。应试者在回答这方面问题时,要联系应试目的进行表述。比如:家庭环境对素质培养的帮助,特别是家庭环境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帮助,这个才是考官们感兴趣的地方。即是说好的家庭条件会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也可能促成一个人形成优秀品质,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相本无种,白屋出公卿”。

6、有关“特长表述”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者在描述自己的特长时,一定要注意少而精,不要泛泛地罗列一些不属于自己专长。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自己的特长及爱好时,有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当应试者提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时,考官或感兴趣,或持异议,进而要求您展开描述。如果回答得不合适或不完善,不仅会让考官对您的自我评价产生看法,更主要的是影响测试成绩。

应试者应该清楚。为什么大多数单位看重应试者的特长爱好呢?主要因为特长和爱好有助于提高人的两种能力:一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善于表现的人,首先是开放和乐于接受的人。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是一个人在发展中的必要的条件。

7、有关“面对失败”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两种不合适的回答:一是我在生活中从未失败过;二是曾经遭遇的失败使我受到了沉重打击,直到现在还不能恢复过来。

花无百日红,人无干日好。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事实上,对失败挫折的描述也是一个从反面来证明自己的良好时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同样,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困难和挫折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同一件事情,对甲来说可能是晴天霹雳,而对乙来说可能会泰然处之。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要表明您的心态,特别要表明您坚强的一面。既要正视困难和挫折,又不被困难和挫折击倒。同时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养成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挫折变成动力的意识和能力。

8、有关“动机”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动机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因素。华图专家建议作为应试者,除基本情况、基本条件、基本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外,求职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面试中,通过应试者对求职动机的描述,可以给考官提供三个重要信息:一是了解您的为人、职业生涯设计、人生理想追求;二是了解您一旦被录取后,您想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三是求职动机时的表述是否准确、明了、真实、生动。在求职动机的表述过程中,是您展示自我才能的一个重要机会。一般说来,除了在表述求职动机时阐明自身的价值追求,还应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做一些重点的介绍,让人了解您的职业选择与您自身的素质与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如主考官赞成您的职业选择,您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9、有关“自我评价”问题的应答思路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能不能体现出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是素质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首先要充分肯定自己,这样可以充分突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也给考官们一个坚定、自信的良好印象。但是,要切记:

在对自己评价的表述中要真实,不能虚假。考官一般都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在面试之前或面试之中,根据掌握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应试者的能力特征。如果应试者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达到求职目标而夸夸其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任何一场面试中,品格特征是考官们最为看重的。如果失去了真实,应试者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最主要的是把肯定和炫耀区别开来。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在谈及缺点的时候要概括集中,不要出现过多的缺点描述,过多的否定自己,明明是谦虚,也会影响考官的判断。谈及缺点时,除了说明现已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要特别着重表明有改变缺点的信心和方法。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要泛泛而谈,最好用事实说明问题。

10、有关“棘手”问题的应答思路

在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目的不同的试题,一种是正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另一种是超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有时,考官以事先设计的问题为基础,即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在面试中被看作是“拔高题”,应试者对待这类考题切不可掉以轻心,也许正是对这样的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面试的成败。比如,针对税务人员可能提出面对,秉公执法与恂私枉法考验的问题。诸如:“如果您是税务专管员,在您的管辖范围内,您的亲属发生了偷税行为,您会怎样处理?”面对类似的问题,应试者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问题。税务人员面对您所管辖区内的亲属偷税问题,可以选择秉公执法,也可以就事论事,一事一议,也可以结合社会环境去论述。总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不能违反政策原则,又要体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11、应变能力题应答思路

面试时,考官经常会抛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考查考生应变能力的题目,主要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考查考生对突发事件、棘手问题的应对。考查考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能力,考生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思维反应要敏捷,情绪要稳定,考虑问题要周到。考生应遵循“先冷静,迅速补救处理,再追究责任”的原则,保持冷静,先安抚情绪,然后及时补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记录、汇报问题,或协调解决、督办,再向上级汇报,追究责任等。比如,考官问,发现旅游者食物中毒,导游人员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避免其他旅客出现慌乱情绪,控制情绪;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候期间,设法使中毒者催吐,让中毒者大量喝水,以加速排泄,缓解毒性,请医院开具诊断证明;迅速报告旅行社并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

还有一种应变能力题,提出的问题往往针对考生回答问题内容本身,问题较尖刻,此时,考生应控制情绪,告诉自己考官并无恶意,只是在考查自己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应变力、自我认知能力等。比如,考官问,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面试过程中考生总是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不足,你现在是否也是这种心态?面对这种压力式问题,主考官更关注的,不是考生回答了什么,而是怎样回答。考生要注意:第一,千万不要紧张、慌乱,不要认为是自己或别人面试表现不够理想,因而主考官才故意设题刁难自己,更不能认为“大祸临头”。第二,回答态度要诚恳。实事求是承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的评价。因此,面试过程中考生扬长避短,甚至投主考官之所好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回答能体现出机智、幽默为上策,这样考官会认为,考生不仅处变不惊,且有化解压力与紧张气氛的能力。

12、计划组织协调题应答思路

这种题目有固定的回答模式,回答一般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根据活动特点,确定主题和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制定预算,汇报后实施。实施阶段分为五部分,第一,需通过开会形式统一思想,分工,将计划细化、责任落实到各人员岗位。第二,要准备充分物资,包括人、财、物、时、地。第三,通知相关参与部门。第四,对特殊事件和要求的安排,比如协调各参与单位、领导来宾支持、媒体公关。对活动进行中出现的动态、特殊情况,要及时处理和汇报。第五,活动结束后,需进行善后事宜,如物资归位、文件归档、座谈会等汇报。总结包括及时汇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提出意见、找出差距、修改方案,写出总结提交领导。

13、处人处事题应答思路

在回答考官提出的处人处事技巧题时,与不同人相处要运用不同方式。对上级,要持尊重态度原则、服从上级的安排,懂得保密,不议论上级等;对上级集体要服从,单向请示不卑不亢,保持中立态度,不乱说话等;与同事相处,有理有节,保持真诚、谦虚态度。遇到矛盾,先找自身缺点和不足,利用第三人交流,化解矛盾,要有容人之量,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互相帮助,正确对待同事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失误,多帮助、多鼓励,求同存异。总之,保持宽容、平等态度,不议是非,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对待领导、同志、本人的缺点和不足。

14、分析思考能力题应答思路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保持辨证思维方式,时刻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有原理讲原理,需表态先表态”,结合事例,阐明观点。

比如提问,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对此你是什么看法?考虑到事物正反方面,考生应先阐明一般原理,客观来说,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朋友的互帮互助,是在真诚交往基础上,以心才能换心。这是正面部分,而另一方面,不否认有些朋友只是出于利益关系而存在,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情感交换,是一种有条件的情感投资,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也就不存在困难时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理解了。这种朋友当然不是越多越好了。

15、思辩性问题应答思路

理解题意;尽力找到着落点,找准切入点;把问题的两个方面分角度解释清楚;把问题的两方面统一起来;联系自身(忌胡乱联系)。

16、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问题应答思路

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找出解决办法;充满信心,提出希望。要领:社会现象(不可取,反对,谴责,客观存在,丑恶,严厉打击,愤慨,自豪,)。

套路是:首先可能这个社会现象存在,判断是局部还是大局问题。大局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只是极少数,极其个别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本人更加有这样的义务;核心:分析现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进步,判断是好是坏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解决的办法:正确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现象的产生要得以解决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

17、对政策方针的理解问题应答思路

指明政策方针的内容;阐明提出这个政策方针的背景;指出它的意义;指出实现的途径;联系自身,对于政策方针,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热点,反正都是按照上面的套路回答。

例题:结构化面试辨析题解答思路

取消“国家免检”就能保障食品安全吗?

鉴于三鹿奶粉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怎样审慎地看待取消食品类产品“国家免检”制度。

华图名师聂素芳参考答案要点:

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是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产品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在质量技术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确定为免检产品。其设立的宗旨是扶优扶强、引导消费、避免重复检查、克服地方保护、减轻企业负担。

1、免检不等于不检,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也就是说发证之后还设立了企业的定期报告制度和质检部门的随机抽查制度。应该说,技术规范是比较严谨的,如果各方真正照做,食品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

2、因为部分食品企业犯规,就取消所有企业的免检资格,实际上伤害了那些守法企业。制度和规程都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食品免检制度说变就变,必须说明其存在或取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对合法企业而言,企业光是更换宣传资料和包装一项,就需要浪费和再投入大量资金。这种变更行政许可的损失,国家质检总局能够依法赔偿吗?

诚然,“国家免检”制度的存在,使得监管不是常态,而是例外;不是必然,而是偶然。这是值得研究的。更何况,由于免检制度带有国家隐性担保性质,深得公众信任,一旦某企业灵魂出壳(如三鹿),其导致的恶果必是深重有加。

第8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提问:党章修改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序?

虞云耀(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参与了党章修改小组的具体工作):这次党章修改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今年2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章修改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领导下,由李鹏同志具体负责,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在修改工作期间,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开会,讨论研究,对党章修正案的草案,进行了审议。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对有关问题做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在整个修改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九易其稿。党的十五届七中全会经过审议,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正式向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章修正案,两千名代表对党章修正案又进一步认真审议,并且一致通过。所以这就说明,十六大党章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全党的意志。

提问:十六大党章进行的修改是大改动还是小改动?

虞:现行党章是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总体框架是在十二大时候确定的,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部分内容和条文进行修改,不断地调整补充。总体上,能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党中央确定,这次对党章做小改,不做大改。

提问:做了多少处改动?

虞:改动一共有65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党章,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从一个先锋队变为两个先锋队

解说:在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进行审议的过程中,代表们认为,这次党章修改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不仅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对于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与时俱进也是至关重要的。

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十五大党章做出的修改只有65处,从修改的规模看,只是一些小改,但是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十六大党章却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动,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新的表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虞:新党章对党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解说:在十五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这段表述相比较,十六大党章表述所出现的第一个明显变化是,从一个先锋队变为两个先锋队。

提问:我们知道,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对于自己的性质就一直表述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为什么在建党81年之后,在十六大党章里面,又要提出来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李景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参与了党章修改小组的具体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拘泥于过去的一些提法,根据新的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提问:由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它的内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李:从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状况看,在党的性质当中,增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规定,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有些人、有些同志脱离开中国革命的实际,照搬一些教条、一些外国的经验,采取关门主义的办法,拒绝吸收除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进入到我们党内来,这是不对的。

提问:既然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那么我们怎么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这是不矛盾的。因为我们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对我们党的阶级属性的一个认定,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不矛盾的,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李:马克思主义从来都认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往往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公开宣布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我们党性质的最根本的一条。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点也必须是坚定不移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说,她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呢?因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不是只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她要取得的是全民族的解放。具体来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现在,我们坚持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历史上出现的这种关门主义的倾向,也与所谓的全民党划清了界限。

解说:与党的性质的表述相辅相成,十六大党章条文部分对什么人可以申请入党的规定,也做了适当的修改。

虞云耀(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现在的表述是,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条规定中,把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提问:这样的改变说明了什么?

李景田: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两个转变,一个就是从过去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么一个政党,变成要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建设的执政党,还有一个就是从受到封锁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变成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个情况,由于情况的变化,我们做了现在这个表述,而且现在这个表述更为准确。

石仲泉:去年的七一讲话就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做了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承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7种人,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一些在民营企业搞管理的、搞技术的一些人员等等,他们属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尽管他们有些特殊背景,但只要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承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遵守中国共产党的党章,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入党条件),也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从一个代表变成三个代表

解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十六大党章在表述中出现的第二个明显变化是,从一个代表变成三个代表。

提问:我们翻阅以往的党章可以看到,在七大党章里面,就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从十二大党章一直到十五大党章,里面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那么写进十六大党章的三个代表可以看到从一个代表变成三个代表,那么在党的先进性内涵上,有了什么样的延伸?

李景田:我认为这十分符合我们党执政后的党情,符合时代要求,党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这是三个代表的最后一个代表,那么还有前两个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做到前两个代表,才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三个代表 写进党章,和两个先锋队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性质,把它具体地写进党章,对于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使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解说:十六大党章对十五大党章所做的第二个重大修改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规定。

虞: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解说:与十五大党章相比较,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只增加了9个字,但是这9个字的增加,却意味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在全党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党内根本大法的最终确认。

虞:新的党章总纲第6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出了深刻的阐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六大党章总纲第19段还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解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七大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党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十六大党章进一步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立法。

郑科扬(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用我们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话就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才有了毛泽东思想这样的认识上理论上的飞跃,才会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产生,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那么正如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结束真理一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不是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向前发展开辟了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当中取得的一个最新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把它写进党章是理所当然的。

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上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形成的科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最好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它的提出和科学阐述表明我们党适应新的需要,形成的新的理论。

石:我们可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做个比较分析,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创新的话,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伟大创新的话,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个伟大的创新。

提问: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重要创新?

石:从一般的党的建设理论来说,列宁应该说讲得相当完整,毛主席从古田会议就开始在为我们党的建设提出很多重要思想。到党的七大,毛主席关于党的建设的阐述应该说也是非常完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我们强调了我们要做好执政党,也不断地进行整党、整风,甚至搞很多政治运动,希望能够使共产党保持她的先进性,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革命党和执政党这样一个重大的区别,实际上好多做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今后不能再搞政治运动了,但是怎么样解决执政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我们执政党先进性的问题,还需要新的思索。江泽民同志在主持中央工作以来,这方面的思考就比较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经过长期思考的,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我们党要不断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最后解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才能使我们党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的执政党地位的一些根本问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所以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修改过程花絮及以往党章修改要点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十八大报告稿和《党章(修正案)》稿。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将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要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两稿听取意见后将提交十七届七中全会

会议听取了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听取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稿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把这两份文件稿提请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

会议认为,在这次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和党的十七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认真吸收和反映这些意见和建议,努力起草出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大会报告,制定出适应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及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的党章修正案。

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入党章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第9篇: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型作业,即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

1.画一画,再现情境。

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①画画面:对《荷花》、古诗《小池》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再现美景。②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路程、位置,景点名称、特点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概括力。③画方位图:弄清空间位置,如《小站》一文,学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列车上看小站,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简笔画成简图标出。由于课前形成鲜明的表象,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左”、“右”、“正前方”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验证事理。

通过做,可以浅化知识难点。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我就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做一做文中的实验,总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哪些条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两个铁球必须满足同为铁,必须同时,必须从同一高度,才会有同时着地的结果。在获得这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亚里斯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便能敏锐地抓装铁球”、“同时”、“同一高度”等词说出条件中两个铁球的共同点,十磅、一磅是条件中的不同点,“先”和“十倍”是结论中的不同结果。加俐略分析亚里斯多德推论的严密的三段论推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此时学生能边演示,边讲解,难点迎刃而解。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做。按课文的思路、叙述的事理,边操作,边口述。这样,可以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

3.找一找,体会特征。在星期天、假日,我常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中介绍的景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亲眼看看与课文描写的特征是否一致。外出游玩,留心哪些风景我们从课文中已经熟悉。由于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我找准读写结合点,细化观察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观察。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我布置学生观察皮鞋匠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小贩是怎样销售自己的商品的。对同一个人,安排多次观察;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观察,使得模糊的印象清晰,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激发趣点,情境观察。

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骗”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询问学习情况时,就说成绩不理想,且被老师批评了。再细致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

除了布置有目的观察外,我还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毫无顾忌的谈笑中交流,或者让学生写进日记。这样,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的巩固训练,光靠几题书面作业是远远不能凑效的。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小朋友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纸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矗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

1.内容转述法。

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