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孔子拜师教案精选(九篇)

孔子拜师教案

第1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具准备:本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板书课题

1、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2.师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图片和资料,阅读资料袋。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老师介绍孔子、孟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卡片: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止境 长进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第2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对这一政治规范概念的经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礼的忠实守护者。“子入太庙,每问事。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在孔子看来,礼的一系列基本规定不仅普通百姓必须遵守,最高统治者也理应恪守,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从夏、殷之礼损益而来的,是比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灭亡,周礼有所损益,那种损益也是修修补补而己,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会改变的。(《为政》)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用丝来作,这样俭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礼,这就有些轻慢了。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从古礼,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宁愿同意在物质上节俭一些,也不同意在行为上省略一些。虽然孔子十分执着与周礼,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礼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弃,在潮流面前,他有时候十分顽固,有时候则的灵活变通的。但是,孔子的变通和灵活是有限的,虽然从政之心甚高,但不能与国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手段。在他身上,学者的纯洁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主义最终压倒了灵活性。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却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相信经过后天学习钻研可以获得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

孔子“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一个叫陈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必有私心,一定会教给儿子诀窍,于是陈亢去找孔鲤探问,却发现孔子并没有教儿子什么秘诀,而是一视同仁地教导他要踏踏实实学习《诗》、《礼》。

孔子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他主张因材施教,在解答问题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他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放下长者的身段,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循循善诱,并且有针对性地评价他们各自的答案。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从古至今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孔子的教学理念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五、千秋功过任评说

孔子在世就闻名天下,他爱憎分明,世人对他也是见仁见智。

(一)孔子的弟子对他十分崇拜

弟子子贡曾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孔子的威望,来自他的学问渊博、精益求精,来自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自他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的风范。所以,弟子在孔子面前都是毕恭毕敬的。

(二)当时的国君、大臣多认为孔子之道迂阔不实、不合时宜

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诸侯国、公家与私家、私家与私家在土地、人民、权力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激烈的争夺。孔子却并不注重军事和农事。在诸侯国中,周礼都或多或少遭到破坏,而孔子不愿意与违背周礼的国君、大臣共事。

孔子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有的国君、大臣讨厌孔子的空谈。例如孔子初到齐国,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可是孔子前脚刚走,晏子就劝说景公“(孔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景公对孔子马上冷淡了下来。无论是开明的政治家还是贪婪的权臣,都不会被周礼束缚手脚,不会喜欢孔子。还要的人虽然不行孔子之道,却想把他留在身边做顾问,做一个冠冕堂皇的点缀。例如鲁国的权臣季桓子。对于这种人,孔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三)隐士多数以旁观者的姿态讥讽孔子

春秋末年,不少大夫和士人看不惯国君和权臣破坏周礼、粗暴贪婪的行为,所以辞去官职,隐居山林。他们对孔子这种卫道士多给予善意的讥讽。在楚国就有“凤歌笑孔丘”的狂人,他打孔子的车前经过,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他用天下有道时才出现的凤凰比喻孔子,现在天下无道,孔子却不归隐,难道他的德行衰败了吗?隐士虽然讥讽孔子,但是也承认孔子的仁德,劝其迷途知返,不要空忙一场。

可见,孔子在当时并没有被神化,只是在儒士内部出现的小范围的个人崇拜,在大多数人眼里,孔子是过时的、迂腐的、顽固的人物。

(四)旷世大儒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以来,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以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

总之,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孔子旷世大儒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书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王月光《孔子的人格》,《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2007年第3-4期

[3]杜莹《论语中孔子的形象》,《陇东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4]林存光《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第3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言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修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或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点,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孔子拜师》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另外,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②有感情朗读课文;③了解故事梗概;④积累文中佳句,能够字典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意思。其后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认识一位大思想家。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孔子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孔子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其后可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品行两个环节完成课堂的讲授。最后教师还应当进行课堂反思:对于该教学案例,可以从两各方面反思:一是利用情境帮助学生词语。文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二是课堂主线。显然,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致使在进行孔子品行的分析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真正感受到,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的是还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如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保证语句通顺;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词语,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教学课件、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课堂学习中。之后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设置主题为:闪光的钥匙新闻会,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接下来,让学生将近期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新闻行形式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新闻会。随后,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再进行奖励评定。最后,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反思:①新闻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该案例,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是否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延伸到课外学习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课余作为课堂的延续,应当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最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也非常喜爱。而教师可以在讲解与节日有关的文章时融入传统文化,而后在课下布置灵活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在节日之时,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与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或是民间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如在上述《孔子拜师》的例子中,在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孔子的其它故事以及他的著作。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助力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何况,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张美玲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93-94.

第4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廉江一中初一和高一的各个班,总会传来朗朗的诵读经典之声。

“信”者,诚实守信。这是上周三学校例行儒学传统教育的主题。每周的主题都不一样。大家统一观看相关视频,再由老师讲解“信”之大义,学生再来讨论学习,领会于心。学生们逐渐记住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东方式教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以修身作为务本的基础。务本的教化,必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走进廉江一中,扑入眼帘的是宽阔美丽的“论语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4.2米高的孔子雕像;中央两侧有10根石柱,上刻名家书写的‘论语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品格,还融入了‘忠、孝、诚、廉、德、和”的传统美德。

置身论语广场,观赏石柱雕龙画凤,体味《论语》教化的精髓,仿佛置身于国学殿堂,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这座投资逾500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论语广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德育基地,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廉江一中张旭校长介绍说,论语广场的建设,旨在以广场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融入国学传统文化因素,着力构建“书香校园”。张旭说,学生与儒家文化精髓日夜相伴,耳濡目染,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成长,使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每年此时,廉江一中都会组织新生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集体礼拜仪式――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通过敬拜先贤孔子,让学生在恭敬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义,学礼仪,学做人,学读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刚结束,6000多名师生迎着晨曦,齐声朗诵国学经典《弟子规》,宏亮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旋荡漾……朗诵国学经典成了廉江一别亮丽的景观。

“经典”习学与教学硕果

“经典诵读”近十年来在国内时见报道,点缀也行,形式也罢,务实也好,毕竟开始通过一种形式来习学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是,如廉江一中将经典读诵、上课讲解、考试巩固、自我评价、改变身心结合起来的,较为鲜见。

目前,廉江一中已编写了《读论语 学做人》校本教材,初一和高一年级每逢星期三下午都开设1节《论语》校本课,讲课或开设课程讲座。学校每学期还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学生人手一本《弟子规》,专门设立“传统文化办公室”,有两名老师专职负责全校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廉江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也在此合并办公,足见廉江市对廉江一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可和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面对初一和高一的新生,一年的教化、调整,学生基本形成了儒学的思想内涵和行为规范。初一、高一学生每学期设一次“儒学考试”,人手一卷,经典语句一时想不起来,也可看书查找。每位学生一学期有两次传统文化言行考核,每次领到一张“《弟子规》评价表”。表格将经文分为7则、113件,上写“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请你恭敬展列,每读一条则细思自己的言语造作,是否与经文教诲相应”。学生在表格里划分的“没有做到”“基本做到”“做到较好”“做到最好”4个选项里打“√”,然后在最后一栏做出统计。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对言行的转化程度。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立德为先,做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魅力和长处。“犬守夜,鸡司晨”,内化的是任何时候都要诚意正心,尽职本分;“学而时习之”,内化的是“学而时思之”“学而时用之”“学而时改之”,这是由内而外的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廉江的公交汽车上,主动让座的学生,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大街上看哪些学生最有礼貌,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尽管建校才四年,廉江一中化德化心,校风蔚然,正气和合,学业有成。

今年7月,廉江一中高考中考又捷报频传。高考上本科线总人数603人,居湛江中学第一名,第一批国本录取(含艺术单考)63人,有多人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大学录取;中考上湛江一中分数线51人,上湛江二中分数线45人,居廉江市第一。

短短4年,廉江一中已迅速成长为湛江教育界的一颗明珠,人们称赞该校是活力四射的“新秀”,是“以德立校”的典范。如今,特色德育已成为廉江一中的名片,依托德育魅力,该校创造了一所新校的办学传奇。

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廉江一中校长张旭在忙闲之中从未停止的追问与思考,尽管他对这样的问题已有较为明晰的答案。

他说:“我们要搞教育,不能脱离几千年厚重的营养和水土。”教育是棵大树,道德教育是树根,素质教育是枝叶,应试教育是果实,根深叶茂,果实才能丰硕!”这是校长张旭对道德、素质、应试三者关系所作的形象比喻。

谁说不是这样呢?传统文化何尝不是现代教育的根?西方把孔子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而我们百年来步步西化,追求物质和享受,精神迷茫,道德自陷,社会问题多多。究其根源,与发展和教育西化不无关系。

从抓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到师资强化,再到发展学生课外兴趣,廉江一中一样也没落下。办学四年的新学校,在全市中高考第一,这是一般学校二三十年才可能创造的成果。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同了。市领导来检查,还鼓励一中“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如今,课余时间走进廉江一中,孔子广场的空地上有学生在溜旱冰,艺术楼里有学生在练声乐……校园内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古筝队、女子足球队、文学社、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等体艺社团,让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今年7月15日,廉江一中合唱团前往香港,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与世界一流合唱团同台竞技,最终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也是比赛中广东省唯一获此佳绩的中学生合唱团。

张旭的理念是:办教育不能一潭死水,要处处充满活力,整天用学习压抑学生,那是把教育扭曲了,那不是办教育。采访时,张旭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又有民族骨气的当代人才!所以要教育学生学习天道、师道、孝道,并且在生活中去运用。”

第5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读《中华美德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中华美德德故事》这本书,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启发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学习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鱼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把曲子练熟了,而且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老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做曲子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里,回头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我碰到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这时,我突然想起参考书上有这题的答案,就不懂装懂地把答案抄了下来,并交给了老师。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优秀,老师还表扬了我,夸我聪明。可是,现在翻开本子一看,优秀上好像多了一个黑点,这个黑点仿佛在问我:“你弄懂我了吗?”我越想越觉得难受。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它提醒我,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在班里要做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6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一、以情感人

三年级教材中许多课文是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恶。因此,在教学中,要能抓住凸显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品读、体会、领悟人物的品质,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写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懂得了关心父母的事,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情景。在学习这一故事情节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和他们相比,你觉得自己做得怎样呢?”学生在体味人物情感变化中,在心灵深处发生碰撞,为他们懂事而喝彩。这样通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的学习,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荡涤灵魂,使学生从中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二、以理服人

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三、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四、发挥插图功能

第7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摘要:藏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崇拜自然的观念,他们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珍爱和顺从并由此产生了保护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服饰作为藏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包含着大量的相关文化信息。文章探讨了藏族如何将对自然的崇拜之情表达在服饰上,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饰上得以彰显。

关键词:藏族 自然崇拜 服饰特征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一 藏人对高原自然环境的神圣化

古代藏族人生活于一个神灵的世界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神灵是自然环境的灵魂与生命,风雨雷电都是神灵在起作用,人世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灵赐与。崇敬自然,也就是崇敬神灵。崇敬自然的人,受自然界诸神的保护;违抗自然的人,受诸神惩罚。这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一种天地万物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今天,青南、藏北的牧民仍然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动物有动物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神灵存在……草原的变迁,牛羊的生长,天气的变幻,家人的生活,部落的兴衰,等等,都同人们对自然及自然诸神的态度相关。雪域藏区自然界丰富多彩,神山圣洁静谧,鸟兽众多,草木丰盛,自然崇拜呈现多样化。而这些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多姿多彩的藏族服饰。

二 藏族崇拜的自然神灵及在服饰中的体现

1 天地崇拜

藏人服饰中,最显著、最耀眼的是日、月、星的变形图案,特别是女性的服饰,在胸襟、袖子、后背均饰有相关图案。藏人最为隆重的“池哥昼”面具舞,其面具的额头即为日、月、星浮雕装饰图案。藏人服饰中太阳纹以“米”字型为主,月亮则是圆形纹样花卉图案(有月亮花、牡丹花、豌豆花等)或太阳纹图案,而星星却有两种表达方式:圆形小点和三角形。在这些纹饰中,太阳、月亮、星星在服装的同一部位并存,而且在太阳纹的图案中,加上圆形的小点――星星,在月亮纹饰中加进米字纹――阳光。

藏族地区这种对太阳、月亮、星辰的崇拜源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天崇拜。太阳、月亮、星辰是人类最先接触的自然物,也是对人类生存影响最大的自然物。由太阳和地球运动形成的季节变化,形成的白昼与黑夜,影响着大地万物的生长,左右人们的生活。天是人们最为崇拜的,天由太阳、月亮、星辰组成。藏族本教把世界划为三个部分:天、地、地下,即所谓的“三界观”。认为天上有神名为“赞”,地上有神名为“争”,地下有神名为“乐”。天神在藏族本波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认为它是万物的主宰,能降祸福于人间。遇有什么难事,向天祈求,求得天的护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忠诚、清白、决心时赌咒发誓都是以天来作证,所以通常说对天发誓。

2 颜色崇拜

藏族最崇尚的礼品是哈达。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是一种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洁白的哈达给人一种圣洁祥和的感觉,献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哈达崇拜与白石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都是白色崇拜的载体。白是一种最单纯最原始的色彩,这与藏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很大联系。藏人生活在高原大山之中,蓝天上飘动的云是白的,山上的积雪和岩石也是白的,因而,藏族人特别喜爱白色。哈达崇拜与水崇拜也有一定的联系――哈达轻飘、柔软、流动似水。所以说,在哈达上也凝聚着白石、云、水多种自然崇拜。

此外,藏族是一个对宝物崇拜极强烈的民族。红珊瑚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物,这是由它的生长环境、色彩和稀有决定的。藏族人喜欢用红珊瑚做项链,盛装时在胸前挂上数串红珊瑚项链。在头饰、胸饰、腰饰、手饰、耳环上都要嵌以红珊瑚。在寺庙中,佛像雕塑的头饰、臂饰、腰饰、靠背、宝座及灵塔上,也要嵌以无数的红珊瑚,有的寺庙还供奉有红珊瑚树。红珊瑚崇拜也是一种水崇拜,因为红珊瑚生长于海中,海是神秘的,海中的生物都带有灵气。

藏族服饰在色彩上也受到了对天地崇拜的影响。白色代表白云,是慈祥、纯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绿色表示江河,是平民颜色,在佛教中表事业;红色代表火焰,在佛教文化中是权势的象征;黄色表示大地,象征兴旺、财富,也象征宗教;蓝色代表蓝天,佛教文化中象征威严,老百姓使用则显示富足。藏族巫师作法时,身上要缠以五色丝带象征彩虹。唐卡神像的两侧挂有红、黄色两根绸带,其意为神灵驾虹飞上天界,或天神顺虹桥降到人间。西藏祭祀和民俗中普遍使用的五色彩箭、五色经幡、五色毛线以及妇女的“尚五彩”、“邦典”与“背饰五彩绸”等也与此有关。五色彩条打破常规,大胆搭配,布局艳丽而有序,体现了宗教理念下藏族人民纯真的性格。

3 动植物崇拜

(1) 动物崇拜

在西藏的泽库大草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泽库男性喜欢佩戴大圈银耳环、银戒指和大颗珊瑚、松石等串成的项链以及各式银制护身符。在盛装时还要佩挂长短、大小不一的两把藏刀――长刀用来护身,短刀用作食肉。藏刀的装饰意味很强,刀鞘雕有狮子、老虎、龙等吉祥图案以突显威武勇猛。狮子、老虎、龙是藏族地区的吉祥物。以吉祥物的形式出现时,它们已不是动物自身,而是神灵的化身,是根据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经过艺术加工的高于现实本身的形象。尤其是狮子纹颇有来历:“狮”来自于波斯语sir,是早期西域使者带来的礼物之一。相传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人们期望借助这种力量除掉自身的污垢。狮是佛教文化中的“神兽”,为智慧菩萨文殊的坐骑。对龙的崇拜也含有对水的崇拜,有时把龙当做水神,认为雨、雪、冰雹、电闪雷鸣都是龙在起作用。如:电闪雷鸣在嘉绒语中为“大帽格巴”,翻译成汉语就成了“龙在动”或“龙在做”。

藏族白马人无论男女都头戴羊毛制作的白色毡帽,毡帽上插着一到三根白鸡毛,显得很别致。沙嘎帽每一个部位的图案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帽檐前部用红色丝线绣成小三角形图案,并用鸡颈部色彩艳丽的羽毛装饰,意为鸡头;两边帽檐用红色丝线绣成扇形,意为鸡翅;帽檐后部饰以“个”字形图案,吊彩色丝线,意为鸡爪和鸡尾。传统藏戏中,军士的头盔都要插白鸡毛,这是因为历史上藏族军士的头盔上都插白鸡毛,以鸡毛的多少来区别将士的等级。

藏族嘉绒地区孔雀是主要的吉祥鸟,孔雀的形象和色彩被用来装饰服饰,同时在民歌歌词中常常出现,作为形容和比喻美好事物,并经常以孔雀比喻美女。对鸟的崇拜与对天的崇拜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天是神秘的,鸟能在天空中飞行也是神秘的;天是神界,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鸟也就成了神。对鸟的崇拜而产生了对蛋的崇拜,嘉绒地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不少英雄,一般都不是母体所生,而是从天而降,或是大海中升起,或是从蛋中变出。把蛋同天、海同等看待,更加强了对鸟的崇拜。

(2) 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来源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植物种类稀少,生长期很短,因而有限的草原花草及边缘地带的树木就显得弥足珍贵。自古以来,高原上的人们就对草木格外珍惜,视草木为神圣。因而,在藏族服饰中,自然绘有大量的植物纹图案,这类图案常见的有忍冬纹、宝相花、缠枝藤纹、福禄寿三多等。

忍冬纹为一种缠绕植物,“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伴,俗称‘金银花’或‘金银藤’。《本草纲目》曰: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为古代的一种寓意装饰纹样”。其图案含有“益寿”的吉祥之意。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寓有“宝”、“仙”之意,为古代藏族服饰吉祥纹样,其花形是人造的纹样,以牡丹、莲花为主体,花形中间以其它不同花叶组成,尤其是花蕊和花基,饰以一圈圆珠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缠枝藤纹亦称“万寿藤”,寓意吉庆,其生长结构连绵不断,又有生生不息之含义,图案是以一种自然生长的藤蔓卷草,经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化而形成独特的多种装饰图案形式。福禄寿三多又称“三仙”,由石榴、桃子和佛手组成,寓意多子、多福、多寿,常用于服饰中的刺绣纹样。

此外,藏族人偏爱格桑花,它虽然不是花中最美的花,但格桑花金黄的色彩是藏人非常喜爱的颜色。他们除喜爱白色外,还喜欢红色和金黄色,这与他们信仰的藏传佛教有很大的联系。寺庙的装饰中红色和黄色最为耀眼夺目,喇嘛的服装也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配以红色和金黄色才最鲜艳。

总之,动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肉类、粮食、果实可以充饥,兽皮、树叶、根茎纤维可以御寒。当猎取到野兽、采撷到果实时,藏族人认为是动植物对自己的恩赐,同时又是对动植物的伤害,这样便产生了对动植物的初级宗教行为:对其恩赐表达自己的感恩,对其受到的伤害表达歉意。这种动植物崇拜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三 藏族服饰中自然崇拜情结所体现的意义

1 藏文化的传承

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还可以使人们在了解其形式的前提下,透视某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及宗教信仰,并由此更深入地探讨其文化心理。藏族服饰是具有典型藏族特色的艺术事象,是藏民族与神秘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的相互渗透关系的中介物质,它不是偏向理性、写实型的,而是偏向情感想象型的。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外,更多的则是为唤起一种气氛与情绪。从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上看,藏族服饰文化一样受这种心理的影响,从对天地到动植物的崇拜,在藏族服饰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这种心理通过服饰在藏族人民的生命意识中自觉流传下来,一方面体现了藏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大地上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也灌注了藏族对自然理解的深刻精髓以及藏族人民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样,就使得藏族人民始终保持并蕴涵着朴素的审美思想和原始文化遗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藏族人民通过崇拜自然的宗教,将自然环境(天、地、动植物)看作神灵的载体,而神灵则依附于自然环境,它们互为一体。敬畏神灵,实际上是对青藏高原自然的崇拜,也是由于高原自然环境险恶、自然生物生长不易而产生的对自然万物的珍爱之情。崇拜它们的目的是保护它们。

在广阔无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处处有神灵,因而处处需要带着敬畏之心,不触犯自然,也就不会触犯神灵,这是藏族神灵观念给予藏族人行为的最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必须顺从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精心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为了保护自然,便产生了约束、规范人对自然行为的宗教观念与仪式,并在服装中得以体现。期望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装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使人们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顺从自然规律而利用之,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这样一种信仰观和价值观,指导着藏族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时时处处崇敬自然、保护自然,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处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边缘,所以,应该理清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人与万物众生处在同一生物链上,应该与自然结成一种伙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上述藏族自然崇拜所反映的服饰文化观指导下,藏族人民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抱有一种与之和睦共处的态度,也形成了藏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殊管理方法。藏族人民对天地、动植物的崇敬与维护,客观上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全世界都在呼唤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新审视藏族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 刘吉平:《太阳、月亮、星星及鱼――白马藏族人服饰中的符号语言特征探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 张昌富:《嘉绒藏族的吉祥物与自然崇拜》,《西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3] 阿旺晋美:《藏地原色》,《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

第8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是第一天,可是来到母校却是很熟悉,而且和李艳一起有个伴心里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在副校长的安排下我们都进了高一,不同的是我是11班,挺喜欢这个数字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都很很好说话的人,很热心。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和教了我三年的班主任在一个办公室。熟悉的面孔突然觉得象回到了从前,只是,一切真的都不同了。

学生都是些很可爱的孩子,虽然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可是还是很喜欢叫他们孩子,楼梯上听到的“老师好”让我觉得真的很别扭,不过也很开心,自己已经为人师表了,真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下午帮班主任去监考,虽然自己一个人第一次监考,可是,当我说了一声“开始考试了哦”本来闹烘烘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觉得他们真的很乖。很懂事,考试进行的很顺利,他们也很配合我,真的是群很可爱的孩子。

虽然没做什么大的事情,一天就这样晃悠过去,不过今天只是个开始,明天,后天还有很久,我能和李艳一起实习觉得挺开心的。呵呵。希望大家也一切都好。

实习2 September 10, XX

一个礼拜很快就过去了,刚开始的紧张没那么厉害了,早上虽然要很早地出门,不过还是精神很好,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总觉得每天的工作就是那么按部就班,听课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老师上课的分格当然也让自己学会了一些技巧,写教案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改进,懂得了不少写教案的方法,比起在学校里苦思冥想确实是熟练了。虽然和班级里的同学接触不是很多,可是也知道了一些同学的名字并且能对上号。只是觉得每天帮班主任的事做的还不是很多,总觉得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下个礼拜就要正式上课了,又开始紧张了。容易紧张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是教师节,希望每个老师节日快乐,包括大家。

实习3

September 24, XX

已经要三个礼拜过去了,下个礼拜就要过国庆节了,嘻嘻.我们也要开运动会了.

今天是自己第一次上讲台,以前都是在同学面前上课而且都是非正式的,突然要面对52个高中生还有两个听课老师,心里还真是忐忑不安呢,前两天一直在听课包括李艳的,都讲的很好,轮到自己上讲台才发现自己还真是不行.怕时间掌握不好,怕声音不够响亮,怕自己说错,怕~~~早上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指导老师姚师傅也来了,还有小杨老师昨天就说好要听我的课的,到了没多久就快上课了,进教室准备,今天不是上自己班级的课,担心学生不配合,不过还好,我进教室的时候他们还拍手欢迎我,让我稍许有点平静下来.之后的上课同学们都很配合,突然发现自己站在讲台上还是能滔滔不绝的,嘻嘻,窃喜....时间掌握的差不多就多两三分钟,而且喉咙也不是很疼.老师评价:声音有点轻,不过是女同学的通病,但是还能听的清,应该让同学有更多的自,让更多的同学发言.恩,以后一定会改的.这样的经历让自己觉得很兴奋,脸烧到现在..一关总算过去了,姚师傅说还算成功,真开心。

前两天姚师傅生病了,我和杨老师一起去他家看望他,让他开心了好久,嘻嘻,就是要让师傅惊喜一下.

第9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

为什么这位一代天才会有这样一个期许?他崇拜苏格拉底什么?

苏格拉底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他说他是一个牛虻,国家好像一匹硕大的骏马,它前进得太慢,他就要叮它,催它前进。二是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根本区别。孔子是灌输学生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信条,让你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整部《论语》就是格言和信条的集结。苏格拉底就不同了,学生记录下来的,都是教人怀疑,教人辩论,不断提出问题,让你思考的。

乔布斯还谈到,他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对一千个事情说不,然后从这一千个说不当中,找到最好的一个答案和方案。这就是怀疑、批判,不要一下子就有个结论。

有一个细节,清晰地再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只要去雅典的广场,就会有很多的青年人围拢到他的身边来,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每一天都到这里来,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喜欢听老师对雅典民主制度所做的分析,也羡慕老师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很多时候,苏格拉底给他们出题目,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回答出来,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太依赖他的思想,太依赖他的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

苏格拉底今天想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学会怀疑。当他的学生们都围拢过来以后,苏格拉底从他皱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学生面前让他们闻闻。最后,他问靠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今天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是一致的,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同学们都万分诧异:怎么可能呢?我们明明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辩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

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告诉所有的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其他的学生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这时把那只苹果交给学生传看——这竟然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