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精选(九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

第1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师的指导,很快就了解了很多。我很感激这位老师,跟着他我学会了怎么做交易,怎么去做好国际贸易的点点滴滴。他告诉我: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社会对外经贸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的发展。这给广大求职者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国界商品买卖。由于进行交易的双方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因此从事这种商业活动比国内更为复杂、困难,因而也更具有挑战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尤其是国际间货物买卖,而这种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商务人员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现代的国际商务活动,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式。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

我最先开始学习的是各种函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官方语句,很有收获感。特别是实训的全过程实际上是贸易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计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修改以及贸易文件的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技能的操作,完成了商品出口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使我对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有了新的认识,而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就像:海运提单、装箱单、发票、产品质量证明书等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流程有关的单据副本。之前,这些单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有学习过,但是,我们都觉得书上讲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实践中一定用不到。但当真正看过这些单据后,才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此时我们看到的、用到的、正是书上所讲、我们所学的。这些单[文章载:报告中国]据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我们对如何填写这类单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只要虚心,用心的学习,很多实际操作就会很容易掌握。

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保险比较复杂的业务,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为对方着想的意识,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还有,就像公司的一位元老级人物说的:外贸中语言的沟通非常普遍和实用,一定要学好外语,这是和外商沟通的必备的桥梁。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外语不好的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同来的几个人也是愁眉紧锁。

只要你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在商业谈判中,非语言的沟通也是可以实现的,那就是

充分利用你的行业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定词汇,一般不懂外语的行业,尤其是工厂人员也能够了解一些行业词汇。另外行业经验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在谈论产品质量的时候,通过对方的动作,眼神,就可以基本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准备笔和纸,当你用手势和语言都无法沟通的时候,用画图的方式解决。

·电工实习报告 ·工厂实习报告 ·广告实习报告 ·电视台实习报告

·土木实习报告 ·电信实习报告 ·计算机专业实习报告 ·外贸实习报告

·会计实结 ·小学教师实习报告 ·中学教师实习报告 ·教育实习报告

会面前先找一个懂语言的人帮你把必备词汇,语句用中英文标出来,关键时刻就派上用场了。

语言不通的时候,也不需要发愁,只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基本的交流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个仅仅是一个过度阶段,对于要长期从事这个行业人员来讲,有效的语言沟通还是很重要,毕竟非语言沟通还有很多缺陷,就像它只能适用于面谈,电话和信件交流时就派不上用场了。这席话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同时又立志一定要学好外语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是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特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精心组织方案。通过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繁杂的专业知识很快被我们理解和掌握。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培养我们能力的一种有效形。

在实习的中间,公司的一位资深的外贸人士,对我和同来的几个实习生说了她做贸易的很多心得。她说要做一个成功的外贸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客户的信誉程度。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不可无。对我们自己要求讲信用,但我们对客户却知之甚少,因此为了避免风险在与 合作前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了解客户的信誉。具体的做法是上网查询客户的信息,以及通过保险公司来查询客户的信誉程度等。 在结汇方面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减少风险。这与书本上有些不同,在书本上我们讲到信用证是最安全的收汇方式,他谈到如果你的客户信誉低,就是采取信用证支付,他也会骨头里挑刺,相反你的客户如果是高

信誉的,就是采取承兑付款也会比信用证安全。并且这会给客户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使客户感觉到你很信赖他,这会给以后继续合作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室学不到的。

就是汇率风险。在我们的业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汇率的风险,采取各种方法来规避。

要多关心政治形势,跟一些紧张局势地区做生意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风险,在具体的操作如买保险时就要考虑得当,防范于未然。

善于与人沟通,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次实习中,也使我确实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实习,与大家的努[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力与协作是分不开的。虽然在实习期间,我们没有接到外贸的业务,但是老师告诉我们,每一笔买卖都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都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一定要重视团队协作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好地解决学和老师向我们在教的过程中的冲突。更好地解决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我在此次实习中,了解到实习的具体做法: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先行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内容,可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

国际贸易法律课的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关系密切,因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步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实际上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从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研究本课程的内容。

加强英语的学习

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注意本课程同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讲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时,就应去了解运输学、[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保险学科的内容;讲到争议、违约、索赔、不可抗力等内容时,就应去了解有关法律的知识等等。

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根据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并学会灵活运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

第2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贸专业;KSAO分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47-02

[作者简介]赵桂燕(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系主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研课题“基于KSAO模型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了“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 报告。该报告提出,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缺乏人才保障的情况下对外投资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在中国的外贸人才结构中,重大投资战略的决策人才需求缺口为60%以上;业务营销人才缺口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缺口为50%以上;服务外贸人才缺口为70%~80%;投资人员缺口为60%左右。

二、国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KSAO分析

KSAO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职业岗位资质的描述模型。其中K(Knowledge,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岗位知识;S(Skill,技能)是指在工作中运用某种工具或操作某种设备以及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能力)是指发展一项具体的、特定的技能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个性特质,如工作态度、人格个性等。通过KSAO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国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知识(K)

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常识,通晓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和单据及与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报关等相关知识,掌握谈判技巧以及商务沟通技巧,具备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经贸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熟练运用进出口模拟软件进行经贸实务的模拟操作。

2技能(S)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国贸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货代等专业技能,还应该同时具备公文写作、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同时毕业生还应该取得如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能力(A)

外贸英语口语能力。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熟练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书信、传真等,流利的外贸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是从事外贸行业的必要条件。

公文写作能力。从事外贸行业,要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磋商,所以要求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锻炼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贸专业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

4其他特质(O)

国贸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

三、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实现“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平台课程主要是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为必修;设置4大模块(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课),通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全校文化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本专业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双语)、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共设置28门课程,有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有为本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开设的报关实务、进出口报检实务课程,有提高英语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课程,实践环节课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之外,还专门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社会调查来了解当地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强化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校内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操控能力,国贸系于2009年建成的报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53台,现使用舜天奥派外贸实验软件,通过使用外贸实验软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可完成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实务等实验及实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校外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单位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认真指导,耐心讲解,本专业的指导教师精心组织每一届学生的校外专业调研实践环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3年成功申请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参加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该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2013年5月成立外贸英语口语社团,吸引了该专业的大量学生参加,通过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扩大社会交流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保税港区;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9-03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外贸行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4亿美元,增速全国排列第一。未来重庆还将启动“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的运行和“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这两条国际贸易通道,意味着将来转为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省市将更多地借助重庆出口。因此对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而言,保税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给现有的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促使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度地增加,但同时也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但这些企业却很难在重庆本地获得期望的外贸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过去重庆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数量不多、报酬不高,不仅无法吸引外地的外贸人才,且自身培养的外贸人才也流向一线城市;另一方面,虽然重庆本土30多所高校大多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存在“差一公里”现象。企业高价寻求人才却无人投递简历;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重庆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统计,重庆外贸人才缺口近1万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人才更是奇缺。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重庆而言,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均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庆保税港区建设后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保税港区建设后,重庆市外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强力的竞争意识外,还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保税港区建立后,由于存在多种类别和规模的涉外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数量特征。一般来讲,大型国企、跨国大型投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另外,这类企业要求除了掌握英语的之外,还需要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语种的外贸人才。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更需要应用型的高校人才。

2.新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外贸人才能够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这就对外贸从业人员在把握市场信息、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3.部分人才上岗需取得职业证书。据统计,外贸企业应用型的人才中,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二、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重庆目前共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其中,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大多为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种定位不但不够明晰,而且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以市场和学生为中心的国贸人才需求。并且两种培养方式在具体教学时又往往偏离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重视实验教学。根据对重庆市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如重庆高校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却不一定开设。如课程开课先后顺序的排序不合理、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二是国贸专业课学习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如《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品检验》等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知识接受效率低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另外,尽管部分学校建有国贸专业实验室,但实验课程安排不当,学生配合度不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务部分操作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一般由教师对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任务,但由于实验课程顺序安排不当,导致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所做实验项目有何意义,配合度不高。最后许多学校不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国贸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但据课题组调查,重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认识和了解源于书本,甚至自身都不熟悉对外进出口业务,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另外,由于重庆高校自身不重视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改善目前重庆外贸企业招不到人,而国贸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况,实现国贸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支持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对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为重庆的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重庆报税港区建设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问题。国贸专业是一项技能性极强的专业,没有相应典型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教材,学生是难以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如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退税等等,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2.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协调各门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对教材及其所使用案例进行定期更新,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还可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欧盟、东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包括:中国与东盟、欧盟之间的关系,德、意、法、越等各国的法律、文化、商务环境和语言课程。在课程中引入这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和市场环境状况、经贸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欧盟、东盟等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再次,结合证书需要增设相应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证书的要求增设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法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因为考证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提供详细实验报告。例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实际业务综合性实验,利用计算机及IT技术的软件模拟实验等,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实验学习动机。合作式实验要求学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在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的外贸企业和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国贸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授课的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即:(1)主讲教师进企业: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实际体验外贸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2)外贸人才进学校:面向外贸企业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进才入大专院校做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使学生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3)外贸高管进讲堂: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进入讲堂与教师交流国贸专业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教师的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4)科研课题进实践:将教师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外贸理论的前沿性和企业经营的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外贸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一定的了解。

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对重庆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可以消除高校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差一公里”现象,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2-123.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76-78.

[3]史岩,于爽,聂鼎昌.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36-37.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93-95.

[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81-83.

第4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贸易结构;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51-0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这都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规模与结构的突破,但是要在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服务贸易活动始终依附于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形成独自的部门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对服务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认识愈加深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营造了浓厚的服务贸易发展氛围: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及行业,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组建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并举办服务贸易大会,逐步建立服务贸易法律政策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互动、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更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范围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力量。可以说,中国迎来发展服务贸易的历史性机遇。

2.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持续扩大的发展态势。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6%,而到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 044.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比重提高到4.2%。26年间其规模扩大71.1倍,年均增长18.1%,且进口和出口额双双跃上世界第五的位次。足以证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不仅为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发挥了极大作用。2009年商务部出台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意见。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以旅游及相关行业为主的服务贸易活动将更为活跃,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进入更快的发展通道。

3.服务贸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顺应国际潮流,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同步,呈显了步伐加快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现代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贸易行业,服务贸易结构日趋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出口额仅为0.84亿美元,到2007年则达到43.4亿美元,增长近51倍,年均增长48.4%;咨询服务业由3.5亿美元上升到115.8亿美元,增长32.4倍,年均增长42%。2009年上半年上述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111.3亿美元,占当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达到了20.4%,咨询业更是成为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9年商务部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促进软件、文化、技术、会计和中医药等行业服务出口,并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预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调整进入新时期。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贸易总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日益增加,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但是与世界上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相比,与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从而促进服务贸易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服务业之间的竞争,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大力发展服务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举措。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服务业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1―2007年始终处在40%的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2.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服务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任何一种服务贸易活动都是在发生国的法律调整下展开。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一国的法律完备程度决定着该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贸易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相继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广、行业多,服务种类繁杂,仅《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列12大类中,就涉及了160多个小类,它对适应法律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着手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加大财税、信贷改革力度,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立足国情,研究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应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制定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参照货物出口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办法。应适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提高信贷贴息比例。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鼓励服务贸易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强化信用保险机制,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推动资本市场建设。让财税、信贷等政策向服务贸易领域适度倾斜,让参与服务贸易的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4.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随着服务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活跃,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服务贸易尤其现代服务贸易具有了知识经济特征。它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外语掌握熟练、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势在必行。培养专门人才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立各服务贸易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研专门人才联合教育”,以满足服务贸易发展需求。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模式,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高校应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开设服务贸易实务和实用外语课程,同时应开展双学位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用较短时间尽快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应建立人才数据库,搞好人才储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贸易人才需求。

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高层对话,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外交功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磋商与协调。加强对CEPA和CAFTA筹运机制研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要统筹规划WTO和多边双边关系谈判,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市场,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有资料介绍,美国政府把加强外交谈判进行国内立法,在外交谈判上做足文章,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在长期外交工作中,中国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今后仍会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发挥外交优势,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不断丰富“经济外交”经验,积极运用外交策略和技巧,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2]林九江.借鉴货物出口促进政策制定服务贸易出口政策[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第5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国际物流;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0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属学科大类:国际物流

从本质上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本身属于国际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按照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和功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它的主要岗位集中于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这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达成共识。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把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超过6万人,到2015年超9万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只有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浆纸与木材加工、钢铁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附于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国家的外贸行业发展趋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井喷式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至于北部湾地区方面,2015年1月30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30日在北京了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季度报告》,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增长8.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9%,双方贸易的增长惠及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以上一切表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依据及模式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北部湾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专业的高水平发展的双赢。

结合专业的发展规律及区内外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岗位技能来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北部湾国际物流岗位群对应的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以此作为基础来整合和开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岗位与支撑核心课程(群)一一对应,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开发建设实用型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际物流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特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群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系列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推行“课证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深化“课赛融通”,可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起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反映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成绩。“课赛融通”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通过竞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检验本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也为教师定期下企业建立相应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编写教材或者开发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市场,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向市场求办学效益,形成企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5)整合部门内部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组建精品课程。比如与电子商务专业共建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基础》,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以达成专业之间的强强组合,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

(6)对北部湾地方经济发展、专业的发展脉络都要有很清晰的认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教改及专业发展调研资料,包括:①国内示范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与主要课题研究成果信息库;②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③其他调研报告资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学院考察团赴北部湾城市调研报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报告》、《江浙地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经验总结》;毕业生信息库,包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薪酬待遇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等。

第6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大四上学期期末,我们做了simtrade的实习。Simtrade是一个关于国际贸易的实验平台。通过这个软件,我们可以模拟进行国际贸易,填制单据。从而整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一、实习目的

四年的大学即将结束,学生已基本完成国贸专业的各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计划,学生要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方法

通过进入simtrade模拟平台,进行模拟操作。

三、实习性质

本次实验属于外贸流程模拟实验,外贸流程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实习时间分配

五、实习地点

全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

六、实习意义

学生在机房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使学生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七、实习心得

(一)对Simtrade软件的认识

Simtrade是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这个软件囊括了几乎所有基本的国际贸易的流程及涉及的国际贸易角色和单据。它在实习角色的分配上,包括了五个实习角色。工厂、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实习报告 )这五个角色之间都有业务要做。在这五个角色之外,软件又设置了很多虚拟角色,它们可以辅助我们完成业务,例如国税局,海关,船公司之类,这些都是没有实习角色设置的。另外,软件还有淘金网这个虚拟网站提供给我们所有我们需要的信息。

其实这个软件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我们进行了几项国际贸易。收获颇丰。

(二)对自己扮演的五个角色的认识。

首先是出口商,我在最初先扮演的是出口商的角色,这个角色是Simtrade里最难的了。但是也是最能锻炼业务水平的了。进口商,是稍简单些的角色,因为填制的单据和需要跑的部门相对少些。但也是一个必要的角色。工厂,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只需要填制一个内销合同,有时候都不需要自己填制。而且得分很快。但是我们做这个实验目的不是只靠得分的。出口地银行,怎么说,这个角色需要办理的事务真的少之又少,我在扮演这个角色的石油总是闲着的。因为做银行的人少,所以会经常有人找银行办业务,也还得经常查看“待办事项”。进口地银行,同出口地银行。

(三)实习遇到的问题

1、预算错误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我们开始接触Simtrade时所最容易忽略的问题。虽然老师曾多次提醒,做贸易前一定要计算好了一切费用,选好贸易术语。最后在签定合同。但我们都是比较懵懂的,经常就是做出口商的在还没有调查进口商所在地市场的情况下就先去工厂进货了。如果工厂角色也没有做好预算,草草就签订了合同,那么可能出口商和工厂都赚不到钱。

2、货物数量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从没做过国际贸易的学生所最容易出的问题。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国际贸易,要加上很多中间费用的。不是国内贸易简单的加上运费成本就行。但大多同学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可笑的是好多同学包括我,在做第一笔贸易时,在没仔细预算的前提下,签订了很少货物数量的合同!这样,在做中间制单过程中,我们经常在填单时大叫“啊,这个运费怎么比我的货物数量还多啊?”“这个保险费怎么这么贵,我要赔钱了!”

3、填单错误量大

这个问题是必然的,我们都在努力着。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开始填单时都很慢。幸好这个实验有帮助,而且帮助很详细,我们开始都是参照这个帮助才能耐心把这个业务做下去。试验后期,我们填单都不用参考帮助了,而且错误量减少,并且速度加快。

4、计算错误

这个计算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出口商要在CIF术语下计算海运费,内陆运费,出口报关费,保险费等等费用。进口商也要计算自己的费用。工厂计算税费等,这些费用计算量大,有些费用的计算都是我们大二大三的时候学的,现在早忘了。所以在填单过程经常因为计算错误而导致业务进行不下去。

5、流程跳跃大

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都是分块的,例如我们要学外贸函电、报关、投资之类,但我们没有系统学过从开始到结束一步一步该做什么,所以在做Simtrade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贸易流程跳跃性大的问题。例如我开始做的出口商,我在没有查看市场的时候,也没与进口商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先去工厂订了一批货。这批货一直跟我跟到试验结束,因为没有进口商愿意买它。

6、沟通问

第7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改革 案例教学 互动性 外贸模拟软件

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商务方向工作的人士而言,这门课程是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性无庸置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过时。尤其面对互联网的普及和知识爆炸,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老化速度快,教科书和理论知识赶不上实际业务的发展。当几年后学生毕业投入到企业中工作时,会发现当初在教室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课程由于理论偏多的关系,老师按课本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然后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高校中的主要授课方式。如果也按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仅学生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如今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开展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加软件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方法存在着单一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前者不同,国际贸易实务几乎完全不存在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经济模型、数学公式与经济学定理。但国际贸易实务有它自己的特点,并体现在务实性和综合性上。

1、务实性。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中,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不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而是从事外贸多年的业务员。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他们毕业面临国际商务相关职务的面试时,考官也会问他们贸易实务相关的常识,而不是理论方面的。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资格考试,也几乎与贸易实务相关,如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货代、国际商务师等等。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可以给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2、综合性。与外国人进行商务磋商,发函电,打电话,甚至面对面谈判时都需要用到他国语言,一项业务中所有的单据、票据也书写成英文。这就要求从事外贸的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英语,至少也要熟练掌握外贸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

从事货代、物流方面的工作,装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从事跟单方面的工作,计算换汇成本、利润率、运费、保险费、折扣、佣金、退税和报价等都需要与数字打交道。

正因为外贸涉及到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一个领域的知识。比如交易磋商阶段需要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将货物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时,需要运用到运输学知识;为货物投保需要用到保险学知识;对货物的支付又涉及到国际结算。在国际上也有买方和卖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惯例,像国际商法和UCP600。各个国家有自己的海关政策,像关税政策和非关税政策等等。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三、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建议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以及笔者心得体会,本文认为要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语函电与国际贸易实务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现在要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写邮件、制作单据对于一名外贸业务员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因为业务员会整天跟大量单据打交道,每天面对的就是全英文单据,而审单审证又特别重要,这关系到发货后能不能收到货款。因此,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为做业务进行的准备。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给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各个环节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将来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和Internet网络等课程也很重要。

2、大量引入案例。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入案例。一是用于讲解知识点。案例外贸就是实际业务本身,学生将来从事的也无非是这样一些事情。教材中出现的外贸专用术语,比如FOB、FAQ、溢短装条款等等,按照书本上的说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一定要用大量实例解释基本概念,并告诉他们在业务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二是通过案例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相当多,大部分集中在贸易术语、结算方式以及交易磋商环节,或者将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有些精典案例,老师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列举。对于如何解决案例,也可以有发挥的空间,不一定完全照搬参考答案。例如:某月20日,我方F公司向老客户G公司发盘:“可供一级红枣100公吨,每公吨500美元CIF安特卫普,适合海运包装。定约后即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请速复电。”G立即电复:“你20日电我方接受,用麻袋装,内加一层塑料袋。”由于F公司一时没有麻袋,故立即回电:“布包装内加一层塑料袋。”回电后,G未予答复,F便着手备货。之后在F公司去电催请G公司开立信用证时,G以合同根本没有成立为由拒绝,于是发生争议。问: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方发盘,对方电复“接受”,但更改了发盘中的包装条件,属非实质性变更,然而由于我方立即回电对该非实质性变更又提出变更,即表示了反对,故不能构成接受而仍然构成还盘。那么,既然对方的“接受”并非有效接受,是否就至此可以定论合同没有成立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合同虽不能由我方发盘经对方接受而成立,却可以由我方接受对方的发盘来达成。而对方的发盘即是其还盘,因之具备发盘的要件;受盘人特定、内容确定且表明受其约束;我方的接受即是我方的回电,虽更改了对方发盘的包装条件,但属于非实质性变更,且对方未予答复即并未表示反对,故构成有效接受,使得合同成立。

以个人观点,案例中“适合海运包装”究竟是什么包装,不明确。如果就是“麻袋装,内加一层塑料袋”,则G的回复视为接受。如果跟F发盘中的包装不一样,则是还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跟学生讨论讨论案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拓宽思维很有帮助。

3、与学生互动。任何一门课程,与学生的互动都必不可少。尤其是这样一门注重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必须在课堂上就让学生有做外贸的体验。所以一定要准备大量实际中会碰到的问题,看学生如何灵活处理。处理方法也许不止一个,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好把全部可能性都列举出来。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模拟演出。比如交易磋商,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口商与进口商,通过商务谈判来确定最终交易条件。以此增加学生参与次数与人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4、引入外贸模拟软件。经过整个业务流程的训练,学生不仅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有了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的完整思路,基本掌握了如何与外商进行业务往来,尤其是对于对外报价、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审核信用证、制单结算等关键业务环节都能够掌握,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通过“外贸模拟实验”环节将各部分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电子模拟操作的手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经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的单据缮制和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下,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人,比如:进出口商或银行。在老师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做的事情包括商务谈判、英文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一轮业务进行完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争取做到熟悉各个角色的任务。

良好的实验场所是保证外贸模拟实验的重要条件。场地宽敞,设备完善,各组之间不相互影响,实验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实验室的维护相当重要,必须保证电源稳定,服务器运行无故障,注意随时保存数据。

最后,外贸操作软件有许多,如何进行选择,本文认为接近于真正的业务的软件比较好。

5、提高教师的调研水平。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涉及理论模型,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比如以前用电汇进行国际结算时,使用电报,而现在使用电传机。

其次,老师去企业调研,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率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实验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走出去,参加外贸实践工作,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学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而这些技能一定得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不仅如此,学生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者接受能力。所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更是一个人才培养战略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切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的行为便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研究,就看什么方式更有效。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主题讨论、调研、软件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商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新华:案例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2] 肖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第8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际商务 实训体系

高职教育的根本,必须要贯穿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专业综合业务实训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如何为学生构建涉外商务的国际贸易平台,使学生成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实用型人才,一直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实训体系”的建设内容

“实训体系”建设内容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引入“商贸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ERP),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商贸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学习每门课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着重强调对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础技能的训练。该类实训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或进行单一方法、技能的训练。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实训内容分两块,即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及“就业顶岗实训(实习)”,后面还会详细说明。

二、实训课程包的具体实施

1.第一阶段:实践导入阶段

我们在学生入校以后,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开设了一门“商贸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ERP)课程,学习时间为两周。具体的做法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成立公司,分任CEO、财务总监、市场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管理角色,一起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外贸公司,连续从事数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外贸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包括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初步体验、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外贸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怎样构成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相互之间是怎样配合和协作的,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学生做过的沙盘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为背景、素材和案例,进行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模拟体验的经验基础、有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性印象,他们就会把老师讲的理论和知识与它们建立起影射关系,带着出现(发现)的问题去学习。

2.第二阶段:软件贯穿阶段

在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中,都融入了相关的教学单证、货代、营销等软件实训,例如在“进出口业务”的教学中,我们引入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软件,这个软件的实训以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要求学生以一个独立业务员的身份完成出口贸易中业务中从贸易磋商到签订合同、到履约的若干实践环节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实际业务。我们将这套软件的实训内容贯穿在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整个教学中,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商品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并通过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独立过程,初步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以及业务管理的能力。

3.第三阶段:对接企业阶段

(1)“国际商务综合业务实训课程”

在学生学完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以后,我们在第五学期的最后四周开设了这门“国际商务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物、市场营销等)融合贯穿在整个综合实训体系中,使学生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熟练,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强,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形成较好的“问题解决”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为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综合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全国若干学校使用的一个动态在线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平台,学生都将扮演一个独立的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等在内的10个国家,他们的任务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进出口业务为所在企业创造利润。在这个环境中,包括了银行、海关、外管局、商检、税务、货运公司、保险公司等14个相关机构,动态模拟了汇率、进出口税率、退税率、产品成本等业务信息。学员们通过企业黄页、广告信息、产品信息等方式寻找贸易伙伴,并互为交易对手直至达成最后的交易。在具体的做法中,我们与开发方联系,尽量联系更多的采用该软件的高校同时间段开设该门课程,这样学生在开放的平台能找到更多的贸易伙伴(一般有几百人),真正做到了将“企业搬进课堂”的教学。

(2)“就业顶岗实训(实习)”

在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学生以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对口的岗位顶岗实习,全面进行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老师都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学生要结合顶岗实习撰写企业调查报告,或岗位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作为毕业论文,完成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换,实现理论、技能与管理能力的全面升华,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体系的实施效果

首先,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解决了国际商务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做到理论知识“必要、够用”,实践内容“专业、适用”。

其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了实训,使学生在放性的、竞争性的、高仿真性的实训中学习,极大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课程中到了“忘我”的境地。

最后,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通过我们三个阶段的实训体系的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了,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职场竞争观念和良好的职场合作意识,掌握了一些职场礼仪和处事方法,为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从企业实战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模式创新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汪治.高职管理类专业“四阶段”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中国市场,2008,(9).

第9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货物贸易 外汇管理 政策 问题 建议

一、存在问题

自2012年8月1日起,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正式实施,改革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但在改革新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人员素质不高、贸易信贷管理不完善、系统操作不便等问题,应尽快完善。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货物贸易改革的需要

1.企业方面。新政策对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操作能力、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的业务人员都为兼职,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新增操作员、给操作员赋权、做企业报告等具体业务操作不理解,工作的主动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增加了企业自身的违规风险和外汇局开展综合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难度。

2.外汇局方面。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对基层外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基层外汇局人员配置一般为3~5人,难以适应近年来外汇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并且操作型人员居多,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能力尚有欠缺,监测分析水平亟待提高。

(二)贸易信贷管理有待完善

1.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以辖内某企业为例,其预收货款到位至货物出口的周期最长可达一年,相当于企业举借外债一年而不经外汇局审核。在目前信贷趋紧的形势下,借预收货款融资的现象将愈加普遍。预付货款也存在类似问题,以辖内某企业为例,2011年2月预付了190万美元的铜精矿款,到目前还没有到货,其周期已快接近两年。

2.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按照新制度规定,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贸易信贷交易数据,但企业自主报告存在较大随意性,经常出现报告过度或不足、报告不实、迟漏报等现象,加之监测系统本身缺乏数据的逻辑校验功能,既无法甄别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也无法确保其全面反映企业对外债权债务情况,从而影响了外汇局开展事后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

3.贸易信贷比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货物贸易改革后,根据实施细则,外汇局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比例管理,对超过比例的可实施现场核查。而在现场核查过程中,对于超比例的企业,很多情况下仍难以核实其贸易背景或信贷资金结汇用途的真实性,企业如能提供相应能证明其真实性的贸易合同的情况下,外汇局往往只能放任自流。

4.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三)货物贸易操作系统有待改进

1.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操作规程(银行企业版)》规定,企业发生的延期收款或延期付款,企业应当在出口或进口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相应的信息。但企业反馈,其在签订合同时并未约定延期收汇(一般约定60天付款),出口后也未预计将延期收汇。但由于进口商单方面推迟付款,至实际收到款项时经核对发票等信息才知道已超过了规定的“出口或进口之日起30天内”,造成了延期收汇,无法及时通过监测系统向外管报告,而只能逾期后现场报告,由此造成企业操作的不便利性。

2.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企业版)没有设置辅导期到期提醒功能,部分企业不知道何时需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或由于企业人员大多为兼职且流动性大而遗忘了到期需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的义务。

3.操作系统不稳定。部分银行、企业反映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遇到网站无法访问、操作超时等情况。由于外汇牌价实时跳动,一日多价,导致客户汇率损失,同时增加了柜面工作人员压力。

(四)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方各部门间长效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提供以及信息共享是此次改革的关键环节,而目前税务、外汇部门的协调还没有完全到位,各部门间的联系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时应对企业在办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培训指导,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1.继续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培训力度,并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指导机制,同时要求其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新政策实施后的业务流程,降低无意违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2.建议总局加强对基层外汇局的非现场和现场核查的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外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基层外汇局核查人员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核查,增强核查的有效性,确保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持续、有效推进。

(二)完善贸易信贷报告管理

1.建立异常信贷资金预警监测机制,控制贸易信贷风险。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贸易信贷资金存在资金流和货物流不匹配的特点,兼具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重特征,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把握,所以容易成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主要方式。对此,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2.多措并举,提高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一是完善贸易信贷报告制度,增加注销环节。货物进出口或收付汇行为实现后,企业应通过系统报告注销时间,修正贸易信贷发生时报告的预计进出口或收付汇日期,提高贸易信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内部核对。探索贸易信贷统计数据的校验核对方法,充分运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的预收预付数据、贸易信贷抽样调查等数据与企业报告的贸易信贷数据进行交叉核对,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加强外部核查。加大对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事后核查力度,将报告质量作为现场核查的重要内容,同时细化对漏报告、虚假报告和不及时报告等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和标准,完善贸易信贷处罚制度。

3.强化对超规模、超期限贸易信贷的监管。一方面,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贸易信贷余额连续多次超过一定比例及金额的,经外汇局提示后指标仍不见好转的,可不经过现场核查,直接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对超长期限的贸易信贷可借鉴资本项目外债管理模式,实行限额管理。对非“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1年以上的贸易信贷,可借鉴资本项目外债规模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注册资本或差(投资总额减注册资本的差额)大小设置一定比例,控制其超长期限贸易信贷规模。

4.加大贸易信贷违规查处力度。如发现企业因操作失误导致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情况的,则将其列为B类企业。如发现企业因恶意、虚假报告导致贸易信贷异常且情节严重的,则将其移送外汇检查部门查处并列入C类企业。要明确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和标准,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贸易信贷监管法规体系,提高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水平。

(三)改进和完善系统操作

1.企业因市场因素或特殊原因未确定预计收付款日期导致的延期收付款,允许企业在超期后仍可通过监测系统向外汇局报告,以减轻企业和当地外汇局的负担。

2.建议在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企业版)中设置辅导期到期提醒功能,方便企业辅导期结束后及时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

3.提高系统稳定性。

(四)建立和完善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首先,为使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各部门间的协调更加顺畅,应制订协调制度,对各部门间数据交换或信息共享的方式以及联系方式予以制度化,以提高联合监管的效力。其次,各部门在交换各自的分类监管信息的同时,可以探讨联合监管的具体实施细则,对于遵纪守法的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对于违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联合监管敦促企业自觉守法合规经营。

参考文献

[1]参见江苏省分局:“贸易信贷适度管理研究”《外汇管理送阅信息》2012年第26期.

[2]参见黄晓阳、李毓芳:“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下的贸易信贷管理”《福建金融》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