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精选(九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第1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孔老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之一,著名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美食定律就是他老人家说的,意思是制作美食,必须仔细用心地去做,论多么细致的烹饪方法都不为过。孔老师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也经常用肉干之类的美食代替,可见他有多喜欢吃肉啊!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孔老师出访齐国。齐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给姜太公的封国,算是资格最老的诸侯国,因此周礼非常完备,极有大国气度。孔老师抵达齐国时,正赶上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这岂有不邀请著名教育家孔老师之理?

典礼开始,一种美妙的音乐响起,精通音律的孔老师瞬间便陶醉在曼妙的乐曲中,久久不能自拔,此后的几个月里,他沉浸在记忆中的音律里,并努力学习演奏,所以连肉吃起来都不怎么香了。

这种音乐,叫做“韶乐”,是当时最雅致的音乐,主要演奏乐器,竟是一组石片!

古老的打击乐器

石头真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吗?别怀疑了,这种石头现在依然有很多,而且它们有个名字,叫“磬石”。

距今4000多年前,磬石就被用来制作乐器了。一些古籍记载,黄帝最早命令乐官制作磬石乐器,另一些古籍则认为,尧舜时期是磬石乐器的出现时间。

舜帝的乐官名叫夔,他制作的磬石乐器演奏起来,能让百兽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够牛的吧?

磬石制作的乐器叫做“磬”,一般都呈石片状,造型好像一个对勾,在石片上打有一孔,用牛皮绳一类的结实绳索吊起来,演奏的时候用小锤敲击石片的不同部位,就能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浑厚动听。将不同大小、薄厚的磬吊挂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音律完备的打击乐器,名叫“编磬”,雅正的音乐就可以绵绵不绝地流淌出来啦!

灵璧有奇石

在遥远的古代,磬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使用的,它是国家的重要礼器,地位非常崇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崇尚礼乐文化,并且等级制度森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磬石的出产并不容易,物以稀为贵嘛!

第2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作为商业城市和工业重镇的上海,历来都是国人心目中难以撼动的潮流风向标。旧中国,一批民族企业在艰难的困境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国人熟谙和信任的老品牌和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世界实行经济封锁,在人民政府的悉心关心下,上海民族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并涌出众多新一代老字号,如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能够在黄浦江边留一张影,在“中华第一街”上买上几样老字号的特产,对于那个时代的外地游客们而言便是莫大的幸福了。

老字号往往是老一辈的集体记忆。亲历过这些老字号辉煌的人自然是不会忘记的。因为老字号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多的是承载着人们的回忆与情感。点点滴滴,当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时候,总还能在老字号里寻找点往事的情感。

然而,进入21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全国老字号“惨淡经营”,仅仅过了10多年的时间,老字号便迅速减少,破产、倒闭、被兼并、被收购的消息屡现报端,“王麻子”破产、“狗不理”改嫁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洋字号、洋品牌的大举进攻下,昔日老字号有相当部分不再辉煌了。据商务部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1.6万家老字号企业,其中70%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经营十分困难,20%长期亏损,濒临倒闭,只有10%蓬勃发展……

民乐老字号换新颜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不能成为展览馆中的一个展品,它必须富有活力。这是所有消费者的共同愿望。

在商业化的时代,仍有一些经典的老字号焕发出新光芒,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品牌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敦煌”牌就是其中一例。“敦煌”民族乐器品牌,好比一个文化的精灵,闪转腾挪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传统文化无穷魅力和巨大活力。

这家位于上海闵行区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创建于1958年。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几代人的不离不弃,奋力前行,换来了连续四届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等“金字招牌”。

如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技术和综合实力最强的民族乐器制造企业。其“敦煌”牌系列乐器,满足了千千万万人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缘,生产古筝、二胡、琵琶、月琴、柳琴、扬琴、马头琴、笛、箫、笙等近百种民族乐器。2011年,仅古筝就销售6.3万台。

抚今追昔,当年上海搞乐器的有好几家,如今多关门了,上海的钢琴、手风琴、提琴生产也已风光不再。从全国来看,曾经平起平坐的北京、苏州两家民乐厂,现在也都关闭、改制了。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也曾有过起落。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局限于“样板戏”,使民族乐器异常火热。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敦煌牌”乐器销量占全国的70%,全国各大专业团体基本上都使用“敦煌”乐器。

进入80年代,受流行音乐冲击和形式多样的西洋乐器“西风东渐”的影响,民族乐器没了市场需求。以“借庙躲雨,保根留苗”思想为指导,企业一度艰难求生。

当时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曾濒临倒闭。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强盛、文化自信提高,民族音乐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厂里的老师傅说:“以前,家里穷的学二胡,有钱的学钢琴、小提琴,后来情况改观了,没有人觉得学民乐低人一等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厂也曾经做过玩具、卖过家具,但我们始终没有对民族音乐失去信心,终于迎来了春天,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国振说, “只有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守住了这个产业,在上海奏响了敦煌新曲!”

“爱音乐、学音乐的人多了,民族乐器的生产自然也就有了市场,有了销路。”2011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润1200多万元,仅古筝就销售6.3万台。

走进树荫掩映的厂区,宽敞的厂房里,一排排类似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间,古色古香。步入其间,似进入一个个古老的作坊,工人们正在对二胡、琵琶等精美的民族乐器精雕细琢。大院的隔壁是经营销售部,推开“欢迎惠顾”牌匾下的玻璃门,店内呈现一派文化的氛围,一件件民族乐器展现在眼前。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陈列馆内,记者大开眼界,电声二胡、象牙二胡、巴掌大小的迷你乐琴、以黄金装饰的古筝、象牙琵琶雕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行云流水……原来民族乐器也可以如此时尚!

正是在“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的理念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致力于打造一件件时尚的民族乐器:透明二胡,琴杆、琴把、琴筒,整把二胡从头到尾通体透明,琴筒上的发声膜,不是通常的纹状蛇皮,是与透明琴身相得益彰的纯白皮,摸一摸,手感光滑温润,拉一曲,音质婉转醇和,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时尚;雁翅式古筝,经过制作师一年的精雕细琢,将蝴蝶放大数倍进行仿制的触角、翅膀等器官惟妙惟肖;土黄色与暗黄色相间的蝶翅上,四台雁翅式古筝对称而置。该筝最宽处达4040毫米,总重量达200公斤,当属蝶中之王,筝中之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代表上海参加“中国故事”文化展演活动,为奥运会闭幕式演出研发定制了电声二胡。64名少女手持64把二胡,一曲《北京北京,我爱北京》合奏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狂欢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就是民族乐器一厂精心制作的限量版二胡。

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为“中国元素”乐坊专区的承办单位,为世博会闭幕式演出设计制作了特制琵琶。此外,企业还策划协办了首届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中国古筝艺术周、“敦煌杯”民族乐器系列演奏大赛等近百次重大社会文化活动,借助社会窗口推广品牌文化,发现并培育了众多民乐演奏人才。

正是这一系列与时尚、与文化的精心联系,“敦煌牌”民乐焕发出新光芒!

传统产业

如何走向世界

说起老字号,我们首先想起的总是中国传统技艺,比如传统的剪刀、布鞋。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其影响力、吸引力正不断减弱。

老字号面临艰巨的挑战,如消费升级、竞争日趋激烈。消费升级表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要求时尚、休闲,能体现情感消费,对健康、绿色、快捷、便利有更高要求;竞争激烈体现在前有跨国品牌主导,后有新兴品牌追赶。总之,老字号似乎给人以“老”的感觉。

其实,老字号也可以是年轻的,可口可乐给人是年轻的感觉,但它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因为它已经有126年的历史了。“我们要让老字号首先忘掉自己的年龄,这将使老字号真正向现代品牌迈进一步。旗袍输给了洋装,茶叶输给了可口可乐,钱庄输给了现代的银行。在西方生活形态的冲击下,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只能接受时代变化,因此要赋予老字号一个新时代的意义。”

“我们未来发展要忘记自己是老字号,要重新打造自己的新形象。”

作为一家老字号民族乐器制作企业,立身之本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生产。王国振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乐器行业,如果只限于生产,单纯从制造业角度来讲,在上海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根本没法同外地其他企业竞争,更无法在这个行业领跑。乐器制作行业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把文化的价值、内涵挖掘出来,打文化牌,才能体现优势,赢得竞争。”

“民族乐器生产者,首先要做文化的营销者、实践者、推广者。按着这个思路,民族乐器一厂搞起了品牌管理、打响了文化牌,其核心思路就是从‘文化营销’向‘营销文化’转变。”

“以前的文化营销,文化是为产品推销服务的;营销文化不是卖产品,而是推品牌、强服务,把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做大,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让企业由一个纯生产制作型单位向品牌文化服务机构彻底转型。”

“敦煌”这个品牌,不仅属于一把琵琶、一架古琴,或者一把二胡,它已经变身为一个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一个让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得以传扬的文化现象。

一把二胡能卖到多少钱?上千还是上万?答案是30万元。岂止二胡,40万元的琵琶,50万元的金筝都供不应求,一经推出,马上销售一空。品牌推广助力,再加上自身产品创新发力,使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民族乐器一厂有非常经典的三句话:传承经典、引领时尚;世界眼光,时代坐标;变字当头,创新在先。这三句话堪称民族乐器一厂的发展之魂,也让他们的产品库中多了很多时尚的、文化的、创新的、科技的元素。

一个老字号,不光在中国发展,更要走向世界,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乐器一厂为了向全世界推广民乐文化,推广民族乐器,于2005年组建“敦煌新语”民族乐队。虽然只有六名队员,成立以来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了200多场,还走出国门,到日本、德国、新加坡、法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80多场,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喜爱。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第八届“东方之韵”国际音乐节上,“敦煌新语”精彩的中国民族音乐演出,在47个国家50多个艺术代表团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金奖。

2012年,“敦煌新语”民族乐队先后参加了捷克“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巴黎文化中心专场演出、第二届法国中国电影节马赛影展开幕式及戛纳影展开幕式、里昂领事节专场音乐会以及泰国孔子学院展览演出等活动,在实践“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中国民乐的海外影响力。

王国振对记者说:“民族乐器制造业不仅肩负着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使命,还应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产业。以前,我们是借助文化搞产品营销,现在是通过产品营销文化,让中华民族的音乐走向世界。”

“音乐无国界。中华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采取措施支持我们‘音乐走出去’。”

从2006年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始在世界各地创办敦煌艺术学校、敦煌音乐教室,聘用当地民乐老师教授洋学生。目前,敦煌音乐教室已在国内成立了88家,在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成立了16家。它还曾与西泉流二胡会联合,在日本举办了首届敦煌音乐教室海外二胡考级。

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海外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民族的东西在改革开放以后都在走下坡路,传统的工业在上海地区也在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乐器厂取得现在的成绩很不容易,这是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这一代都是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下长大,如何弘扬文化是个很大的课题。现在党中央作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希望你们紧紧抓住现在好的形势,取得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我觉得你们的路子是正确的,民族乐器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朱达人参观民族乐器一厂后如是评价说。

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王国振也居安思危,“主要面临的困难在于原材料的紧缺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在上海本地,几乎没有人愿意学这些技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正面临一些瓶颈。如从制作二胡的传统工艺来说,蟒皮二胡在我国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因二胡的琴筒振动膜采用蟒皮制成俗称“蟒皮二胡”,音质独特,除了国内市场需求,也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但蟒皮资源消耗严重。因此,2005年1月1日起蟒皮二胡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所有生产、经营或个人合法持有需要流转的二胡都必须配有国家林业局核发的“二胡收藏证”。这个行业一直在寻找蟒皮的替代品,也试验过人造蟒皮,但在音质上还是会有影响。王国振认为,这个技术难关对于整个二胡制造业来说是个很大的瓶颈。

第3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关键词:古筝;历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4-01

早在秦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上西周文化的影响,与各诸候国日益频繁的交往,筝这种弦少音少的乐器,就逐渐被弦多音多、表现力丰富的瑟代替了。公元前237 年李斯曾说的“退弹筝、弃击瓮叩缶”就是这个意思。一百多年后,桓宽在《盐铁论》中也说,原来民间酒会,根据各地风习敲缶弹筝的局面,被“钟鼓五乐”、“鸣竽调瑟、郑舞越沤”所代替。一直到东汉未年,在甘肃天水和太原附近,才有人将筝进行了改革,增多了弦音,扩大了音域。

两千多年来,筝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诸如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客家、潮汕等流派,而且一千多年前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影响极为深远。在筝的故乡陕西,或宫廷或民间延续不断,从最早的组成秦声,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从唐代音乐的广泛应用,到西安鼓乐中的存留,以及迷胡、榆林小曲等说唱音乐中的伴奏,都有可靠的记载和例证。但是与别的地区比较,在陕西仅榆林城内保存了古筝,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正是筝的最早奏法,“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由于筝在陕西广大地区已使人陌生。筝的曲谱资料、代表人物也就无从流传。

建国以前,筝一直保持在13到16弦。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从演奏、教学、创作到乐器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古筝在形制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16弦筝发展为基本定型的21弦筝。琴弦由建国前的丝弦,到建国初期改变为钢弦,到60年代后期又进一步改进为尼龙钢丝弦,近30年基本定型,统一使用尼龙包钢缠弦。古筝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齐头的造型,改变为S形山口,使琴弦高低音张力达到基本统一,上世纪70年代以后,S形山口的古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古筝演奏与创作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筝曲目从过去传统乐曲向多元化发展,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使古筝创作逐渐转入专业化。从建国初期,古筝的曲目局限在表现地方风格的传统筝曲,这些传统筝曲大都是由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演变而来,有些是牌子曲,带有明显的伴奏痕迹,右手弹奏古朴、简洁,注重左手韵味,民间性强,音乐形象不够鲜明。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如:《庆丰年》(赵玉斋曲)双手弹奏和弦,以及模拟锣鼓的音响。《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

第4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关键词]筑;型制构造;演奏形态;流行和消失;挖掘和考证;涅槃再生

从人类第一件乐器的诞生,到今天大型交响乐的建制,乐器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在琳琅满目的乐器族群里,有的创新延续,有的融汇变通,有的定格在历史文献里,还有的像流星一样消失在无尽的夜空。我们庆幸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也为消失者感到无奈和遗憾。筑,我国古代击弦乐器,在它的身上,就有淘汰者的无奈和消失者的遗憾。本文谈论筑的前世后生,旨在引起人们对器乐文化的关注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一、筑——战国时期的流行乐器

筑像中国的斯芬克斯之谜,打开史书,筑就伴着燕赵悲歌齐鲁乡音不绝于耳;合上书本,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不会忘记它,因为它与我国古代两首著名诗歌紧密相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为报家仇国恨,送荆轲刺杀秦王,临别时太子丹在易水河畔设宴为荆轲壮行,荆轲激情而歌,高渐离和歌伴奏,伴奏的乐器就是筑。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述了当时凄愤悲壮的情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的歌、高渐离的筑、太子丹的情、壮士的酒,在易水河畔凝聚成一首不朽的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决绝之士义无反顾走向战场。乐师高渐离是荆轲的后继者,荆轲倒下后,高渐离以高超的击筑艺术作掩护,又走近了秦王。“稍易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于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向秦皇帝,不中。”此时的筑,已不是一件乐器,已成为复仇者手中的利器。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留下的千古绝唱《大风歌》。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启跸回銮,凯旋途经故乡沛县。刘邦走下高车,脱下皇袍,置酒沛宫,邀宴父老,酒席间,众人不拘礼节,随座交谈,借着酒兴,刘邦让人取来一个筑,一边击筑,一边高声咏唱《大风歌》。英雄年迈,壮士途穷,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此时的刘邦仍不尽兴,又召来一百二十个少年儿童,组织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少儿合唱团”,刘邦亲自指挥教唱,于是《大风歌》的旋律在沛县上空回荡,千年不绝,传唱不衰。

把酒、吟诗、击筑、高歌,也许是筑常常伴随着大义懔然、豪气纵横的故事闪现在史书之中,因此有人视筑为悲壮的乐器。

筑不仅为宫廷名士所钟爱,同时也曾在市井坊间流行。《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搏、踏鞠者。”由此可见,当年的筑如同今日青年人手中的吉他、脚下的足球,普及程度相当高。筑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乐器,读书人看来,筑同琴瑟一样,具有“以礼修身,以乐治身”的教化功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中写道“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李白曾经到过燕赵旧地,结识了许多像荆轲、高渐离那样的慷慨之士,从他们身上,李白感到的燕赵遗风仍在流传。北宋学者陈暘所著《乐书》,为当时音乐史上的百科全书,其中收录了筑的相关文字和图像。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个“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的乐器,自宋代以后,却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了。筑为何失传?我们不妨从筑的型制入手作一探究。

二、筑——歌舞的伴奏乐器

史籍记述,筑是一个狭长的木质乐器(侧面看像一口拉直的铡刀)约有一半是柄状实心木,是手握持的部位;另一半则是空心的共鸣箱,头部有五个弦轸,尾部设有一个弦枘,可设五根弦。这就是五弦筑的基本形状。

在我国古代音乐“八音”分类中,筑属于“丝”,它与琴、瑟、筝同宗共祖,尤其与筝更为近亲,故有“筝筑同源”之说。筑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长长的把柄;筑的发声不是用手拨弦,而是用竹尺击弦,由“竹”而“筑”,这是筑的名字由来。古今中外的乐器,除了纹饰装饰之外,乐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允许“盲肠”的存在。长长的把柄,作用就是便于用手把握,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彩绘棺头“神兽击筑图”和连云港海州出土的汉墓彩绘食奁上的“击筑歌舞图”中,筑的演奏姿式更加形象具体,也就是说筑的演奏姿式是用手把握,而不是像琴、瑟、筝那样平放着演奏。用竹尺击弦发声,目的是加大音量,竹尺的挥动,能给演唱者带来起落收放的节奏感,带有指挥棒的功能,。另外,一手握琴柄,一手握竹尺,这样就延长了演奏者的肢体,扩大了幅度,有利于演奏者载歌载舞地尽情表演。“握柄击弦”是筑的主要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舞三者密切相关,古人对乐器演奏与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已经具备这样的美学思想:即无论什么样的乐器都是物质手段,而吟诗、唱歌、舞蹈这三者都是用人的身体完成的,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上更为直截了当。因而古人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如《礼记·乐礼》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动其心,而后乐器从之。”在古人眼里,虽然乐器也具有表达心声的作用,但相对诗、歌、舞来说,它常常处在伴奏从属的地位。汉代重要历史遗存画像石的百戏乐舞图中,这种场面比比皆是。战国时期的五弦筑,体量小,音域窄,容易上手好把握,移动柱码便于转调。笔者认为,古代的五弦筑如同今天的吉他,主要功能是为歌唱者定音高和击节伴奏。若从伴奏功能上讲,琴的音色柔美,适用于文唱和坐唱,筑的音色阳刚,更适合武唱和舞唱。而在独奏方面,五弦筑比起七弦琴就逊色多了。“俞伯牙弹琴”的故事,说明琴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自己的独奏曲目《高山》和《流水》,它不仅能为诗、歌、舞伴奏,而且还能单独演奏,并始终朝着独立演奏的方向发展,因而古人视琴为“丝”的代表乐器。两汉以后,筑又有了发展,从五弦筑增至十三弦,无奈琴筝后来居上,无论是音色、音量和表现力,筑都略逊一筹。琴、筝、筑三者相比较,可以说筑始终处于“既生瑜,何生亮”的弱势地位。

三、走进博物馆的筑

琴和筝的发声,都是演奏者用手指或指甲弹抓琴弦、按揉琴弦,演奏者与乐器是在零距离接触中完成乐曲的,这更符合古人所谓“心、手、器三者相应”的演奏要求。在表达人的心声方面,琴和筝更为直接、更为细腻、更为传神。而用竹尺击弦的筑,就略显不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乐器的发展,除非该乐器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音响效果和不可动摇的功能作用。在“丝”的家族中,在姊妹乐器的相互竞争中,无论是结构型体的改造、创作曲目的丰富、还是演奏技巧的提高,筝和琴的发展,使筑(包括瑟)相形见绌,尤其是古筝成为民族器乐独奏、合奏的主流角色后,它把同根生的筑,逐步推向历史博物馆。

把筑送进历史博物馆的另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带回来新鲜的胡乐,以及大唐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器乐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乐器。如琵琶、羌笛、胡笳、胡角、筚篥、箜篌、木叶、匏琴、羯鼓、毛员鼓、答腊鼓等,都是汉唐时期先后传入中原的,为汉族人民所热爱。有专家对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的240个乐舞洞窟调查统计,有乐器约4000件,乐伎约3000人,不同类型乐队500多组,乐器种类44类,其中多数为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有些乐器进入宫廷,并在各种形式的乐队中担任主角,如琵琶,羌笛等。外来乐器的优势,使古老的中原乐器得已借鉴发展,同时也使部分乐器萎缩消失。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洋琴”(相对古琴而言)传入中国,“洋琴”(后定名扬琴)音量宏大、音域宽广、音色清脆优美,扬琴产生于中东,与古老的筑异曲同工,都是击弦乐器,筑与扬琴相对比,更显得单薄简陋了。笔者认为,正是古筝的崛起、扬琴的比较,加上汉唐时期外来乐器的挤压,迫使古老的筑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四、涅槃再生的筑

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和遗憾。但是,无论从完善中国民族音乐史的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场来说,都应该让绘画中的筑发声,使明器中的筑复活,让这件古老的乐器重新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毕竟古老的筑承载着许多历史的信息。

完成这一课题既困难又容易。筑虽已失传,“礼失求诸野”,我们在民间仍可见到它的早期形态。我国广西的壮族、云南碧江、南坪的佤族有一种“竹琴”,是在一段毛竹上割出四根狭长的竹皮(相当于弦),两端用竹码撑起,用细竹竿敲打竹皮发音;竹皮下方的竹筒壁上开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出音孔,利于毛竹筒中的空气与竹皮的振动产生共鸣。与其它弦乐器不同的是竹琴两端的码子是在要敲击时才支撑起来。竹琴与筑可谓“质”不同而道和。有竹琴作参考,加上我们考古的发现和丰富的科技手段,让筑复活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完成这一课题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热爱民族器乐文化的心,二要有制作木制乐器的手,三要有通音律的耳。三个条件并不难,难得的是集三者于一身。这个人终于走出来了,他叫郝敬春,来自汉文化的发祥地——江苏沛县。

作为土生土长的沛县人,郝敬春出生于音乐之家,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和乐器制作,先后在地方剧团和乡镇文化站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0多年职业生涯过去,郝敬春的“两手抓”变成了“两手硬”——音乐修养和乐器制作技艺统一完善。汉文化的浸染,加上职业的敏感,郝敬春一直对汉高祖刘邦击筑而歌的事铭记在心。1996年,首届沛县刘邦文化节成功举办,开幕式上百台古筝齐奏“大风歌”场面使郝敬春萌发了恢复研制筑的念头,但苦于手头资料太少,所有资料只是《汉书》和《康熙字典》中有关筑的只言片语。郝敬春决定以筑的失传原因为切口,结合自己多年的制琴经验,去完成对筑的复原工作。

庆幸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漆棺上绘有神兽击筑的图像,长沙咸嘉湖西汉王室墓出土了明器“五弦筑”实物,随着这些历史遗存的发现,在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郝敬春先后走访了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在对史料、图像、实物三者反复核查相吻合的情况下,他设计出了最终的图纸。从图纸到实物的过程是艰苦细致的过程,取什么料?开多厚的板?面板、底板、木纹、及木头的干湿程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汉代的漆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郝敬春把筑体表面的处理同样作为重点,努力将传统的汉代漆器工艺通过筑得以再现。经过反复实践, 2009年年底,齐崭崭的四台筑,在郝敬春的手中复活了,一亮相,就引起沛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在四省六县(市、区)联办的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中,郝敬春的筑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节点友好县市区的人民。央视记者专门采访了他,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久他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由他研制复原的“筑”获得了国家专利。郝敬春的下步的打算是:聘请古弦乐专家对他恢复制作的筑作进一步的考量,为古老而又年轻的筑理出个古为今用的新路子。

涅槃再生的筑为我国乐器文化的百花园又增添了一株小花,它昭示着关爱民族文化的人会越来越多,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陶质吹奏乐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猎时发现,若对准石榴星上用来系绳索的小孔吹气,可以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像野兽的鸣叫声,于是古人就用它来诱惑野兽,这就是原始单孔埙的雏形了。

埙曾以其独占八音之土的特有神韵,一度成为宫廷雅乐乐队的重要成员,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后来在民间几近失传。在现代民族音乐家的努力下,埙才再一次焕发生机。福娃埙的制作者就是受埙的启发,用红陶彩绘手工制作而成,福娃埙因为其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很是受人们喜欢,老外更是被这种能吹奏乐曲的福娃埙所吸引。

埙与奥运会的结缘,早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上就开始了。在这一届的奥林匹克艺术节上,国家一级演奏家杜次文用埙演奏了一曲《楚歌》,古朴、苍劲、哀婉,宛如天籁的埙乐,如人声般诉说着英雄末路的悲壮,一段古老凄美的传奇感动了无数观众。当时,美国当地的报纸好评如潮,《中报》更是用“此曲只应中国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来赞誉。

后来,杜次文又多次访问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并代表中国在世界五大音乐厅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他出色的埙、笛、箫演奏让世界聆听到了真正的中国音乐,并于1999年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杜次文的埙曲代表作包括《楚歌》、《鬲溪梅令》、《玉鹅令》、《沉默的辉煌》等。其中《妆台秋思》表现的是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土的心情,《鬲溪梅令》是根据姜夔词创作的,表现送别情境……

第6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阿立汉诺夫教授(Tigran A.Alikhanov)是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享誉欧洲的室内乐专家,前不久访问天津音乐学院。笔者荣幸地采访到了阿立汉诺夫教授。

史珊(以下简称史):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之一,请您介绍一下。

阿立汉诺夫(以下简称阿):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两所音乐学院之一,俄罗斯第一所音乐学院是彼得堡音乐学院,他的创立者是安东・鲁宾斯坦。4年之后在1866年,由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创立了莫斯科音乐学院,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莫斯科音乐学院一直在继承尼古拉・鲁宾斯坦创立的光荣传统,许多在我院任教的伟大的音乐家、教育家,如多林斯基、梅尔让诺夫、赫林尼科夫、特列基雅科夫、巴什梅特、那乌莫夫等也都在一直继承、发展这一传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家、教育家的努力,使得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欧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之一,1998年排名世界第1位。

史:“光荣的传统”指的是什么,或者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特点是什么?

阿:我认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特点是:教学上的深度,比如说他非常古老,从某些意义上讲,他非常保守,例如有很多现代音乐、爵士乐这些新的音乐专业是没有的,而那些传统的专业是相当好的。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的都是古典的、经典的音乐教育。当然音乐教育不可能脱离现代生活,所以莫斯科音乐学院率先创立了一些新的专业,包括用非常古老的乐器演奏古老乐谱,例如用古钢琴、古吹管乐器演奏巴赫等作曲家的作品,这在其它音乐学院是没有的,还有学习东方音乐的专业在近期已经创建。总之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在古典音乐教育基础上,逐渐发展的。

史:莫斯科音乐学院专业系部设置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

阿:我们学院有钢琴、器乐、音乐学、作曲、声乐、古典乐器系等,还设有留学生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都非常细致,有专门的教材和考试。每个系还设有很多教研室,比如钢琴系有钢琴教研室、古钢琴教研室、艺术指导教研室和钢琴共同课教研室;器乐系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和贝斯、管乐、打击乐教研室;指挥系分成交响乐指挥和合唱指挥两个教研室。众所周知,在俄罗斯的合唱和歌剧有着很深的传统而且是非常出色的,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里就有一个歌剧院,演出剧目非常丰富,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柴科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我院还专门成立了室内乐教研室,把它从钢琴教研室中独立出来,这也是比较独特的地方,在这个教研室任教的老师都是专门从事室内乐的,其中包括弦乐四重奏,从事这一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专业就是四重奏,而不是小提或大提专业的,其中很多教师在世界都是知名的。学院还有两支交响乐队,一支是由一、二、三年级组成的乐队;另一支是四、五年级组成的。室内乐队包括管乐队和弦乐队,最近还出现了一个演奏现代作品的乐队,主要演奏20世纪以后先锋派的作品。当然音乐学等理论专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量的文献、教科书都是由他们编写。

史:国际著名的音乐比赛――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与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您对参加这一比赛的中国选手印象如何?

阿: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是由国家组织的,但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里进行的。中国的钢琴家刘诗昆在这个比赛中获过奖,我当时15岁,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史:您是享誉欧洲的室内乐专家、钢琴家,我们很想知道您是如何走上音乐之路的?另外,您觉得二者冲突吗?

阿:我们的专业教育很早,一般从4、5岁学习。但我不是,我的父亲是物理学家,而母亲是专业的小提琴家,我是在中央小学时才开始真正学习钢琴的,然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研究生期间参加法国钢琴比赛获奖后,开始了钢琴演奏的生涯,同时开始了室内乐的研究。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二者是有帮助的,既演奏室内乐的作品,同时又有独奏的演奏,是创造了新的领域。我指导室内乐的演奏不仅是钢琴这件乐器,同时也指导弦乐,我在天津音乐学院上的大师课就是这样的。

史:贵院室内乐演奏的作品有哪些,现代作品所占比例是否很大?

阿:我们安排的室内乐学习有4年,在这4年中,从巴赫到现代的作品都要学习。

第7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关键词:陶瓷乐器;陶埙;音乐

陶瓷乐器以特殊的材质和独到的工艺制作而成,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质地清纯,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的。陶瓷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在我国古代陶瓷史和音乐史上,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然在陶瓷艺术领域和音乐领域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景德镇的“十七女子瓷乐坊”,是目前世界上一支独一无二的演奏陶瓷乐器的艺术团体,她们将现代制瓷工艺与音乐完美结合,使古老的陶瓷艺术在21世纪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陶瓷乐器概说

陶瓷,在英语中被译作china,和中国同为一个单词。言外之意,陶瓷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一样悠久、一样源远流长;陶瓷,又被称作“火与泥土的艺术”,这暗示了它的神秘、它的质朴、它的刚烈。

陶瓷乐器是许多青铜乐器、丝竹乐器的前身。有研究资料表明,陶瓷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据现有的文字考证,最晚到春秋时代陶瓷乐器已广为流行。如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诗•陈风•宛丘》)这里的“缶”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陶瓷乐器。其后的《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一作‘覆’)盆而歌。”庄子所“鼓”的“盆”也是一种陶瓷乐器,就字面分析,“缶”的口小而“盆”的口大。再后来,这方面的例证就更多了,如《史记》卷八十一载:“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瓦秦王,以相娱乐。,.…一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瓿。”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的故事。

从上面古文中可发现以下信息:其一,陶瓷乐器已经有了非常久远的历史;其二,陶瓷乐器在其开始阶段,主要已打击乐器为主;其三,陶瓷乐器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它与“瑟”同样重要、同样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制陶业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陶瓷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陶瓷与音乐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陶瓷乐器发展到今天,制作更加精美、技术含量更高、品种也更加齐全。就其质地而言,分为陶、瓷两大类;就其演奏方式而言,又可分为打击、吹奏、弹拨三大类。其中打击类陶瓷乐器有瓷瓯、瓷铃、瓷鼓、瓷磬等,吹奏类陶瓷乐器有陶埙、瓷笛、瓷箫、瓷唢呐等,弹拨类陶瓷乐器有瓷琵琶、瓷扬琴、瓷二胡等。这些陶瓷乐器有的是原始陶器演变而来,仍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如瓷鼓;有的是对青铜乐器的成功借鉴,如瓷磬、瓷管钟;还有的是模仿丝竹乐器制成,如瓷笛、瓷箫、瓷二胡。

但无论是原始陶器的演变,还是对其他材质乐(的模仿和借鉴,陶瓷乐器始终都保持着独特的风格 显的序列性。和魅力。它们来自大地母亲的怀抱,都经过了水与火的洗礼,在它们身上质朴中透着灵性、简洁中彰显高贵,这些陶瓷乐器具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共性,同时又具有音质音色清澈透明、音域音量适中有度之特点——或清脆、或浑厚、或悠扬、或激越,美仑美奂。于是,陶瓷乐器便有了“瓷苑奇葩,乐坛独秀”的美誉。

二、我国古代陶瓷乐器发展的主要脉络

1.远古乐器的产生和陶瓷乐器的起源

第8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关键词:巴洛克;中国;器乐音乐

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是指十七至十八世纪西方华丽、精制的音乐。大致时间是从1600年至1750年之间,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一直到巴赫的去世。“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规则的珍珠,而且最初是用在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及音乐领域。西方的巴洛克时期正是我国满清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空前繁荣,多种器乐音乐形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把外国音乐文化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一、巴洛克时期中国器乐独奏发展状况

器乐独奏音乐此期发展较快且较具影响的是古琴音乐和琵琶音乐。

琴乐:古琴音乐自先秦以来,到明清的发展长河中,由于文人的参与而留下了浩繁的琴学文献,使得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上拥有六百余首作品、一百四十多种琴谱以及丰富的琴论、琴赋积累、系统的乐律学理论。古琴音乐之繁荣,除表现在理论著述和历代传谱时有所出处外,另还体现在由于琴人增多而形成的流派蜂起的艺术格局。在常熟有以徐上瀛为代表的虞山派,亦称熟派、琴川派 ,有《大还阁琴谱》(1673年)等面世;在扬州有以徐常遇等为代表的广陵派,有《澄鉴堂琴谱》(1686年)等面世。著名的琴曲有《平沙落雁》、《秋鸿》等。

琵琶音乐:清朝的琵琶音乐艺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原因同琵琶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综合改进有很大的关系。经唐宋以来的不断改进,此间琵琶保留了曲项琵琶的梨形音箱,但引用了汉琵琶的品味及竖抱用手演奏的演奏方法,为演奏技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音乐表现性能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明清时期,我国琵琶再度出现了艺术高峰时期,以手弹琵琶与唐代拨弹琵琶的艺术高峰交相辉映。琵琶曲目积累甚丰,并大都经文人音乐家整理而刊行于世,著名的曲谱汇编有《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等。

二、巴洛克时期中国器乐合奏乐种发展状况

明代以来,在民间、仪仗、吹打以及戏曲中都有广泛使用始见于记载的乐器有唢呐、“洋琴”等,这些乐器还被认同逐渐融入传统民族乐器行列。宋元时期形成的“吹、拉、弹、打”四大类的格局至明清时期,随着乐器种类增多,且形制逐渐完备而兴起的。也已发展出“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和“弦索乐”等合奏类型。不少民族器乐合奏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而自成体系成为一个个独立而特殊的乐种。其中有不少是古老乐种的延续,它们在保存部分古老面貌的基础上,还广泛的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的营养,在演奏形式、所用乐器等方面改革创新,直至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些民族器乐乐种应用场合多半是民间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宗教法事之中。

十番锣鼓:明清的器乐合奏艺术在民间合乐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源于宫廷的鼓吹乐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民间婚丧节庆常用的俗乐。十番锣鼓又称“十样锦”,演奏形式分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丝竹乐器的丝竹锣鼓两大类。其音乐篇幅较大,曲调纯朴明朗,有一定生活气息。演奏人员通常为六人以上,乐器亦非常丰富。

长安古乐:长安古乐即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一千三百年,被音乐界称为“音乐活化石”。是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大型器乐演奏形式。长安古乐有着近千年的艺术传统,其曲牌繁多,结构复杂,演奏人员多由农民、市民、道士、和尚组成,演奏班社分僧、道、俗三派。从目前保存的古乐手抄本的情况来看,其中年代最早、最完整的谱本是《鼓段赚小曲本具全》(1689年)。

十番鼓:又名“吹打”,或称“十番笛”。民间吹打乐,鼓和笛为主奏乐器。民间鼓乐手称其为“吹打曲”;专业音乐工作人曾称它为“苏南吹打”。十番鼓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南部无锡、苏州、常熟等地。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粤东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给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

三、巴洛克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器乐音乐发展状况

传统乐器在与地方说唱音乐曲种和地方戏曲剧种音乐蓬勃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不断翻新变化多种类形,同宗同类的异形乐器品目,更是五花八门,并逐渐形成若干乐器家族。边疆少数民族乐器在民俗音乐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则愈来愈突出,其民族特色亦更加鲜明。除影响渐大的蒙古族乐器马头琴(抄儿)、四胡,壮族乐器马骨胡,彝族乐器月琴外,见诸于清代文献的还有多民族共同使用的乐器口弦,西南民族使用的乐器芦管、芦笙、葫芦笙、铜鼓、长鼓(士鼓、黄泥鼓)、牛脚琴、琵琶等。元明时期已流传的部分乐器,此期使用更为普及,传播区域亦日渐广大。如元时兴起的吹奏乐器唢呐,最初多在官宦之家和军旅生活中使用,入清以来,此乐器广传民间,成为平民日常民俗生活中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无论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凡逢喜庆、婚嫁之期,都可见到这种乐器的踪迹。

四、巴洛克时期中国器乐音乐的乐谱

明清时期,编印曲谱的风气极为盛行,各种音乐谱集相继刊印问世。我国的古代曲谱,自南朝丘明的传谱《幽兰》传世以来,唐代曲谱有《敦煌琵琶谱》、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和《事林广记》中有《黄莺吟》等,大量宋元以前的传谱和明清时期的作品都“存活”了下来,为保存和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9篇: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

琴是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瑟是古代一种弹奏板箱体弦鸣乐器。

1、琴,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都有记载。东周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长约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通常桐木为面,梓木为底。七条弦,琴面有十三个徽,为泛音位置,同时起到音位标记作用。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

2、瑟是古代一种弹奏板箱体弦鸣乐器。瑟的得名不详,瑟一般用于宫廷雅乐中,常与琴和之。古代宴享仪礼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瑟身长方形,木制音箱,瑟面稍隆起,多为二十五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