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九篇)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第1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笔者在阐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从1636-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一直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力度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在目前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金融危机很容易由一国传染到另一国,而且还会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总结分析历次金融危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传染机制。

(一)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贸易,恶化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即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这既增强了对直接或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使得国内经济(国民收入)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具体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两种。前者是指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后者是指使得与其有着共同出口市场或共同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国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引发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其贸易竞争国的货币会竞相贬值,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加剧。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因一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渠道主要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来实现的。具体可分为直接金融危机传染和间接金融危机传染两种。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不足,通过金融中介清算其在有直接金融联系的另一国的资产,从而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第三国在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系的国家都有投资,但由于其中一方产生了金融危机,会促使第三国重新估价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从这两个国家同时撤资,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产生流动性不足。

(三)预期传染机制

预期传染机制是指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进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实现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或经济基础相似,或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或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和“羊群行为”来实现的。前者是指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投机者获得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与发生危机国家具有相似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国家,在受到冲击时,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因此,投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对另一个环境相似国家的货币的冲击,从而实现危机的国际传染。后者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被货币攻击性投机者利用时,将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放大作用。

(四)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在鼓励本国出口产业发展方面是相似的,其结果是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

,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前者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一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程度,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放程度、金融体系稳健程度、汇率制度灵活性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中国经济而言,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贸易、金融、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影响我国,对经济增长、三大需求、工业生产、行业和企业效益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加重。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充裕的居民储蓄、巨大的内需市场、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有利因素,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6.8%,其中第四季度增速创近六年来新低。

2.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减弱。2008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长15.1%(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比前三季度下降3.2个百分点。

3.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受贸易传染机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的2/3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超过了价格效应的影响,国内进口也开始下降。2008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增速由上个月的增长17.5%逆转为下降9%,是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出口方面,11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1%逆转为下降2.2%;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5%逆转为下降17.9%。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2008年9~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23.2%、22%、20.8%和19%,呈逐月下滑态势。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热点销售额大幅降低。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7%,比2007年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3%和19.8%,住房消费处于2000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前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4.

8、94.1和93.8,10月和11月份又连创新低,分别为92.4和90.2。

5.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受贸易传染机制、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及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工业增速呈阶梯状下降,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4%、15.9%、12.9%和6.4%。其中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2007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增速是为1998年公布该指标以来月度增速最低值(剔除春节因素)。从对不同地区的传染程度来看,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5个和2.8个百分点。

6.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9%。增幅比1~8月回落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8倍。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的,而国内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目前国外需求疲软和国内投资周期步入下行阶段的形势下,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共同拉动,特别是要重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3.促进企业购并、做大做强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一些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良资产创造了机会。同样,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消肿”的过程中,很多行业会出现一大批资产质量尚好,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营困难,难以生存的企业,从而为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迫切。由于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衰退,许多重要资源的国际价格大幅度回落,大大缓解了全球及我国的通胀压力,这为我国加快和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中央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将会直接推动和深化公共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投资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要有效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汲取以前“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既要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努力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传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为我国经济提高金融危机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

投资结构,重点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鼓励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资产质量。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应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有序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积极稳妥的开拓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时要全面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方式。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系统。

四是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和分散市场风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及农轻纺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引导企业和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政府和媒体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对各种负面报道要正确疏导和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公共恐慌。政府应保持经济金融政策的一贯性,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一定的确定性。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能理智判断市场形势。

六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公共财税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20226.

[2]徐明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新金融,2008(11):20226.

[3]林璐,万玉琳.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J].金融经济,2008(10):52253.

第2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摘要: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立即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不仅令世界各国震惊,也出乎人们意料。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金融创新过度仅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美国国家战略转变和经济衰退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战略转变。一个大国特别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累积的,而且与世界政治形势紧密相关。虽然世界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世界主要大国国家战略转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近年来美国为实现其世界霸权战略,先后发动了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美国国会预计2002-2008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费用支出为1.6万亿美元),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近日美国财政部宣布,2008财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550亿美元,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高),还把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拖入到战争中来,全球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拉动,反而长时间处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局部战争的阴影之中。近日中国科学院的《国家健康报告》中,美国“国家责任指数”仅为0.32,在全球45个样本国家中居倒数第一位,这样的评价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

美国经济衰退及应对措施不当。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3.5%,但2001)--2006年只有2.6%。近20年来,失业率维持在5.5%以上,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2.6%一2.7%之间。面对衰退,美国采取的不是压缩国防经费(2001-2004年美国国防支出约占美国政府支出的20%)、引导国民科学消费和加强金融安全监管,而是连续不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13次下调利率,降低到2003年6月的1%,为46年以来最低水平),使美元贬值。据CEIC统计,从2001年10月到2007年10月,美元对实际有效货币贬值22.5%(对欧元、英镑贬值均在30%以上),不仅引发国内的通胀,还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胀。为抑制国内通胀,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21次调高利率。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论文

金融创新过度与金融风险防范不力。近年来,美国通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品,扩张市场信用规模的办法来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导致巨大金融泡沫。从房产金融衍生品规模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9万亿美元,次贷仅占整个市场的12.5%~/J1.36万亿美元,但相关衍生品规模达到30多万亿美元,即放大了22倍多,而且同期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违约互换(CDS)达到62万亿美元。从美国占了六家的国际前十大投资银行的杠杠率看,从2001年起一直在20倍以上,2007年后维持在30倍左右。从国家负债看。2008年初美国国家负债总规模达5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4倍。面对泡沫,美国虽从2004年起调高利率和准备金率,但对恶意包装以次充好的金融产品,多次重复使用金融杠杆加以扩大,投放到世界各国市场所引起的巨大金融风险,始终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直至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拯救世界经济,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007年、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6%和37%,对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和欧洲出口占我国近年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出口下滑虽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但这种冲击短期内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东部省份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据了解,目前全国2/3的纺织企业亏损,东部省份近30%的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或亏损状态)。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自身需要,也是应履行的一种国际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直接损失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据国际清算银行估算,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分别承担了全球金融机构总损失的40%,日本、中国等国家承担了其余的20%。据美国财政部统计,8月末,我国持有高达9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而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仅有9000亿美元资产,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认为,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个百分点。笔者认为,不能忽视传导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特别是在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十分突出和更加明显:在目前货币政策转向情况下,银行仍然惜贷,乘数效应几乎为零;企业迅速压缩投资,坏账增加,银行直接从企业抽回资金,就是加速效应明显放大的例证。总的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慨括为:对短期的影响大于长期、对信心的打击重于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打击重于实体经济、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对东部影响大于中西部省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大于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

中国可以适度参与救市,但应避免再次进入美国经济战略和美元陷阱。最近,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发表文章说,“在危机面前,中国要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成为拯救这场危机的领导,充当危机的最后贷款人。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利只{美元这一世界货币榨取各国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或向他国转嫁危机,维持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政策而不是勇于承担自身发展后果,使世界各国陷人“徒困境”。为救市,美日只有大量发行国债或印发更多的美元,这两者都会使美元资产进一步贬值。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经济尚未见底,世界经济恢复至少还有2~3年时间,此时购买美元资产无疑是飞蛾扑火:经过3O年的高速发展,我闰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剩余”的黄金时代,基本上拥有了拉动曰内需求的资本,跨过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应及时扩大国内需求,把剩余价值和人口红利留在国内。但短期内,在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可继续实施鼓励出LJ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从长期看,调低外贸出口依存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经济增长机制势在必行。救市的指导思想应是重国内轻外,重塑国内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这是最好的救市:

中国不仅要在危机中实现损失最小化,还应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大举投资美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要像巴非特和日本一样,买进“美国”。他们忽视了中国不同于日本,更不是美国公民,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世界话语权的主要博弈者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但由于巾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迅速增强,因而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也最大,美国不会把技术先进企业的资产卖给中国?即使此时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程度最低,放松中国购买美国资产的限制,待经济好转时,又会制定或修改相应法律来限制中国股份的表决权和处置权。而且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国就不会轻易放弃它对最终清算权的控制。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投资美国不仅存在“美元”控制,还随时存在政治性因素违约的高风险。但此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总的是机会大于风险。---方面,要适度参与救市,使现有美同资产投资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增加人民币在世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把握世界政治与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应对危机,关键是要形成主要以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防范发展陷入“滞胀”

经济发展史表明,一罔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完成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后,要及时把增长引擎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只有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b$3kN才是良性发展机制,既能抵御外来经济风险,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70%,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入“消费”时代。

形成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是要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角度来扩大国内需求。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要把农村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来扩大国内需求。三是要从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把出口加部门巾的产业工人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部门的生产中去,同时提高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水平。

第3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如果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三米高的海浪,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百米高的海啸。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汽车等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但却给中国带来机遇,借此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使我国企业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甚至于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论文关键词】 金融危机 国际技术贸易 自上世纪九十二年代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由中小加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但在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发展为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危机在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我们低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机遇。正是我国大中型有实力的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的时机。 一、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加工型企业,生产加工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销往国外,这就决定我国是一个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这就说明我国的企业生产线有能力生产出符合发达国家需求的产品,甚至是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比如电子、信息及汽车制造业等。这说明我国企业生产上并没有太多的障碍,主要是缺少高端核心技术而已,所以只要能够进口到需要的核心技术,那么我国的企业很有可能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并且,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现在本身的技术水平虽然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但在世界上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先进,而非落后技术,且我国又是消费大国,这为引进技术提供了平台。同时,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雄厚的,即使和引进技术所需要的资金还有一定差距,那么企业也可以通过向更不发达国家出售现有的比较先进技术来筹措资金。 二、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引进技术 1.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很多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出现财政危机,不少大的跨国公司都在出售旗下的各个较先进的生产线或品牌,如通用汽车。这正是我国企业引进的机遇,来发展自己的企业。 2.专门盯紧发达国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鲍尔森最近的中美峰会访华承诺:“欢迎中国公司去美国收购,享受美国国内公司同等待遇。”这就为中国公司在金融风暴中低价获取美国某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的控股权而成为可能!而这些核心技术在经济繁华时期,是要花巨资才能买到的;甚至买不到的。 3.技术是人掌握的,金融危机下各大跨国公司纷纷裁员,甚至破产,如果能通过外国的猎头公司,找到自己想要的高技术人才,就等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而且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待遇的提高,很多国外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都很愿意来华工作,这就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平台。 4.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留学生就业困难,而中国经济发展对海外留学人员则吸引力增强。据统计,2008年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幅已超过出国留学人数。不少人才特别是金融和高科技人士就业心态转变尤为明显。他们纷纷选择回国寻找机会。在一定意义上,金融危机催生了“海归潮”,为企业廉价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提供了条件。 5.尽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很多跨国公司,但是跨国公司是不会轻易转让其核心技术。而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实施战略合作,来引进先进技术,为企业今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三、我国企业发展技术贸易的相应对策 1.提高引进质量和效益。技术引进是难点,引进后才是重点。企业应该积极建立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在技术引进后,就要必须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工作,要把引进的技术与自身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在模仿制造中融合具有地区、产业特色的组织和文化氛围,真正的把外来技术本土化,实现产品国产化代替进口。然后在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改良创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最终实现“走出去”战略。 2.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促进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首先鼓励和支持企业为吸收和创新的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企业运用专利检索分析和专利申请等手段,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或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 动,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的主体作用。最后鼓励企业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政府在高新技术引进中仍然作用重大。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庞大资金保证和完整的技术系统支持,有时企业是很难通过自身来完成。若政府参与或通过政府进行高技术贸易,将使高新技术的国际贸易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为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外汇政策支持,适当调整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技术的特许权使用费、免征所得税的范围。研究完善引进技术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的质量和结构。 4.建立技术引进工作交流与培训制度。加强企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信息交流,加强对技术贸易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培养一支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国际贸易的技术贸易骨干队伍。可以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高素质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调研、技术评估、专利检索、法律咨询等服务,弥补企业信息和专业人才的不足,防范风险,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和完善国际技术贸易公众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收集、政策咨询、技术资源和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获取国际技术市场信息。例如依托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第4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即珠三角)地区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珠三角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界定。“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3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而泛珠三角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009年1月8,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2)珠三角的自然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2.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15.4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6.2%。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540.85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2%;实际利用外资151.88亿美元,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3)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劳动密集型。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珠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消弱。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并影响到珠三角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珠三角地区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使得出口下滑必将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较2007年低约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不再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2.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凸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压力。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来获取微薄利润,但缺乏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海外企业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代工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利润微薄难以为继。很多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破产无疑将伴随大量劳动力的失业。

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中心—理论等出发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区拥有资源优势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低。那么优势互补的原理是以珠三角的市场优势再结合其他省区的资源优势,以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促进其他省区的发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出发,泛珠三角区域要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线。目前珠三角地区要加强核心层的整合和提升,就必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要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合作水平较高的珠三角经济为基础,加大其他省区与珠三角产业的对接力度,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

第三,根据“中心—”理论,由于“珠三角”缺少天然的内陆腹地,建立中心区域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固定的“中心-”的关系,就是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澳门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地域,以广东其他地区和加入(9+2)合作的八个省区为地区,在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环境治理、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联系,实现共赢,缩小差距,树立合作典范。

而根据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中所给出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8(11).

[2]刘梅生: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3]万哨凯、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发展战略.2007(12).

[4]尹科彭晓春: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J].循环经济.

[5]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J].大经贸.2009(2).

第5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转型经济;持续发展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兴转型经济体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转型国家经济甚至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快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在外部冲击下发生剧烈波动和倒退呢?深入分析其原因,对转型中的新兴经济体寻求克服危机、持续发展的路径意义重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影响

始于上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使近30个转型国家相继摆脱了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停滞状态,逐渐走上了加速发展道路。中国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增长,越南取得了22年的快速增长,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分别获得了近15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一些国家也在10年前结束了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衰退,步入高增长行列。但2008年以来,这些转型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冲击

1.金融体系遭遇重创。首先,银行体系受害深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一些私人中小银行已被国有大银行收购,如BankGlobex等这样的中型银行2008年10月由于支付困难一度停止储户提现5天;乌克兰工业投资银行因外债过重而被政府接管,2008年10月13日乌克兰中央银行宣布未来半年内禁止储户提前提取定期存款,并禁止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其次,转型国家股指、币值普遍下跌。自2007年10月以来中国股指下跌70%,股票市值损失24万亿元,仅2008年10月,股指就下跌24.6%。俄罗斯股市灾难也同样严重,2008年5至10月,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下跌73.16%,损失市值达1万亿美元,停盘成为俄罗斯股市休克疗法的一部分。同时,一些转型国家货币出现贬值趋势。自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随俄罗斯经济一路走强,卢布对美元累计升值了1.43倍,但能源跌价和全球金融风暴终结了卢布的上升趋势,卢布自2008年7月以来回落15%。由于贬值,居民开始提取本币转存美元,中央银行为支持银行系统应对居民大量提取卢布转存美元或欧元,已经支出了数百亿美元。2008年10月17~24日一周内俄央行国际储备从5157亿美元降至4847亿美元,减少31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下降水平。乌克兰原本坚挺的格里夫纳9月份一度贬值20%,导致民众挤兑。匈牙利股市暴跌、本币不断贬值,为度过难关,乌克兰和匈牙利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请求救援,于10月17日分别获得140亿美元和50亿欧元的贷款。再次,对外投资、并购活动损失严重。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企业、特别是外汇金融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凸显中国金融业的不成熟和监管不力。如,中国投资公司30亿美元的黑石股份价值暴跌2/3,中信泰富澳元杠杆对冲基金大幅度缩水,中铁股份19.4亿元的外汇存款损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3.2亿元的外汇贬值、50亿美元的大摩可转换债券前景不佳、中国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较大的损失,等等,表明中国金融行业损失较大。

2.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加剧。在外需降低、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多数转型国家出口遭到阻碍,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困境。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首当其冲,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多达6.5万家,失业人数上千万。受能源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俄罗斯银行业、建筑业、房地产、钢铁业等也受到拖累。2008年10月,包括远东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俄罗斯小航空公司宣告破产。钢铁巨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已宣布减产15%,裁员3000人。许多在建工程冻结和停工,大批外来建筑劳工突然失业。俄罗斯15大建筑公司平均负债5~15亿美元。据估计,俄罗斯建筑业将有20%,即上百万人失业,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打击。

3.出口和吸引外资能力下降。外部需求降低对转型国家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造成严重打击。2008年,我国广东3万多家玩具企业已有3/4倒闭,1~9月全国只有3507家企业有出口业务,同比下降了53%。前三季度,剔除汇率、出口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实际出口增长已下滑至个位数,即比上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出口顺差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08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而2007年对11.9%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2.5个百分点。俄罗斯外贸收入和顺差因油价下降而出现缩水。按照测算,每下降1美元/桶,全年俄罗斯收入将下降30亿美元。70美元/桶是俄罗斯保持预算平衡的基准价,油价继续下跌,将使俄罗斯经济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过去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或许即将结束。越南、俄罗斯、中东欧等均发生外资抽逃,由于金融危机的快速蔓延和影响,自2008年8月开始到10月初为止,使银行系统的可自由兑换外汇储备损失了近400亿美元。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危机和俄罗斯环境恶化,2008年俄罗斯流入外资额同比将下降一半(2007年达800多亿美元)。中国资本项目平衡表下的热钱大量下降,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明显下降。

4.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减缓。2008年7月,中国税收同比增长13.8%,出现了2003年来的首次降低,当月税收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8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1.9个百分点,9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速也在加速下滑,同比增速只有2.5%。与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3.3%相比,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10.5%。

5.经济快速发展步伐受阻。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外部需求下降导致内部经济减速。各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越南自2007年开始经济即陷入危机状态,外资抽逃和出口剧减使经济增长率严重下挫,2008年1~9月的增长率只有6.5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10月14日IMF声明指出,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廉价外国信贷资本,从而使其金融体系非常脆弱,外资加速流出会推动三国银行崩溃过程,可能很快会遭受与冰岛银行破产类似的危机。目前,三国经济正陷入衰退,标准普尔降低了对三国的评级。2008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经济增长率从前几年连续8%左右的高增长率下降到4%~5%,2009年将继续下降到3%以下。中国连续5年超过10%的增长率在今年被打破,2008年第3个季度已下降到9%,同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F)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2008年为9.7%,2009年为8.5%,东欧、俄罗斯及其邻国增速将急剧降低。

(二)转型国家受到剧烈冲击的原因

原本欣欣向荣的多数新兴转型国家为何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在英国《独立报》10月19日发表的西蒙·埃文斯等发表的“谁是下一个滑落下去的国家”的文章中列举的步冰岛后尘的16个国家中,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俄罗斯、中国等均名列其中。这虽是一家之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转型国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较大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金融体系脆弱,国际应对经验欠缺。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等银行体系过度开放,并按照美国的金融模式运作。但因金融机构弱小、债务过重、应对危机管理水平偏低,一些中东欧国家模仿美国的高赤字、高举债经济模式,对外部的依赖度较高,如匈牙利的外债高达GDP的60%,而且外债的1/3是以外币方式存在的。拉脱维亚的经常项目赤字也高达20%以上。由于过分偏重借助外资加快发展,加上加入欧盟的便利条件,2007年中东欧吸引了全球新兴市场流入资金约7800亿美元的近一半。其中,大部分体现为外资对当地银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而吸引的外资又被大量投入到美国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一度被称为外资天堂的中东欧,在西方资金短缺大量抽逃时,其经济因失血而陷入困境,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巨大。中国、越南等国则由于金融开放不够,虽然避免了过度卷入危机旋涡而受到严重损失,但外国热钱抽逃,使资本项目平衡状况产生逆转。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杠杆对冲投资,因经验不足和决策失误遭遇了不小损失。2.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存度过高。转型国家经济对外部依赖度过高是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波对转型国家造成较大震荡的基本原因之一。中国、越南、俄罗斯、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均存在极大的外国资本、技术和市场依赖症。罗奇认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国内需求比重较低,而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在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萎缩的条件下,由出口收缩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出口收入减少和增长乏力。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严重依赖能源、原料等资源禀赋优势,同样因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燃料和原料需求减少而导致出口降低、预算收入减少,就业者收入降低,进而导致进口增长放缓和经济活力降低。而波罗的海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则在资本、市场上严重依赖西方国家。越南近年吸引外资成效显著,但因多数投资集中于宾馆、饭店、房地产和旅游娱乐等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热钱出逃很快,使其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可见,转型国家过分倚重外部资金、市场来加快发展而形成依赖度太高,势必增加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转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转型国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从短期看,需要沉着冷静应对,抵御冲击,重点防止经济过快回落,要妥善处理好促进外贸外需行业转型与防止经济过快回落的关系;加强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健,特别是保证部分流动性相对紧张的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足。从长期看,则需要抓紧推进改革转型,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持续快速发展。

(一)推进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服务与金融调控。这次危机肇始于金融体系并波及到实体经济的事实表明,金融体制是现代经济的集中体现,金融创新及其监管水平关系到经济运行健康。正是由于中俄等转型体的银行体系改革不彻底,金融市场和调控机制不完善,给外部金融冲击以可乘之机。如何处理放宽金融市场与防范金融风险间的矛盾,变得愈加重要。美国金融创新遭遇内部崩溃,一方面说明美国金融体制并非至善至美,不能照抄照搬,但另一方面更不意味着要停止或放慢金融体系的改革,恰恰相反,应利用危机契机,深刻反思作为我们金融转型榜样的美国金融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从其错误中学习,并作为有效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力。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不能没有监管,监管缺失的金融创新蕴含很大风险。应在大力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创新的同时,对创新进行过程监管;放贷结构在发放房地产等贷款时必须负责详查借贷者的信用和偿还能力,不能为了扩大业绩或者盈利而不顾潜在风险。因此,加快资本市场创新,构建金融防火墙,以创新模式、工具等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促进发展战略转变,形成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构建集中统一的跨部门金融监管、调控体系。转型期,中国等一些转型国家尚未建立起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如中国直接的金融职能部门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等,同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委也有部分相关金融监管职能,金融领域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利于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流动性危机和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督和预警。因此,可考虑设立跨部门国家金融综合监管机构,建立涵盖制度监管、市场监管、全程监管、协同监管等形式的统一监管框架,有助于改变多龙治水、风险控制不力的状况,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多数转型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业大企业,而不是多数中小企业,这样不仅容易造成产业集中和垄断,还容易形成产能过剩,不利于加快金融体系流动性向产业投资的转化。在金融风暴冲击和对外投资风险加剧条件下,中国、俄罗斯等外汇储备充裕的国家,可以推动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主导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的结构转变;投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以民间投资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并存的结构转变;金融类型由一般商业金融为主向商业金融、能源金融、农业金融、创业金融等多种政策性金融并举的结构转变。从抵御金融风暴、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要通盘考虑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和促进发展转型三者关系。

(二)调整货币政策目标,追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现代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结构,出现经济虚拟化和货币虚拟化特征。由此,资产价格波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具有非稳定性,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传导途径、作用效果也相应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应进行适当结构性优化,使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从以往的主要关注通胀、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等实体经济目标,转向同时关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目标(金融体系稳定、资产价格稳定)。拓展货币政策调控政策目标,使货币中介目标逐渐从单一实体经济目标(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转移到“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的三重目标(调控中介:增长率+通胀率+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这会更有利于统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稳定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三)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对外投资。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大,推进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调整,改变以前被动的美元储备和投资美国国债的方式,寻求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和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迫切。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外汇储备国的中国和俄罗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币值下降周期中已显示出明显的风险和遭受相当大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同时,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周期调整时机和多元化投资背景,通过兼并收购等渠道实施全球布局,致力于将庞大外汇储备转为战略性资产,由债权投资为主转向股权投资为主,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产业并购和结构升级。对中国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外并购促进产业结构和效益重构,减小外部需求萎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抓住近期国际资源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中国商务部鼓励重化工业、电信运营业、咨询业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学习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的对外投资方式,积极“走出去”。对俄罗斯而言,可通过对中亚、伊朗、委内瑞拉、非洲等地能源资源的资产并购和参与,增强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全球配置话语权,维护油气价格稳定和自身战略利益。

(四)扩大国际合作,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在寻求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对策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在2008年10月举行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初步达成了贷款换石油协议。同时,还改革双边贸易结算手段,由美元转变为卢布与人民币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和汇率风险,增强来年两国货币国际化等。这些合作措施有利于帮助两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除了这种直接合作外,中国、俄罗斯和其他转型国家还可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如,共同要求对直接导致此次危机的场外衍生品加强监管,促进金融机构降低杠杆比率,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的限制和歧视;呼吁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这些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储备货币地位滥发货币,增强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呼吁发起建立对次贷证券的清算机构,以便更好掌握全球次贷市场的演变趋势;改进现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中国和俄罗斯还可以重点救援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允许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本币债券,建立货币互换或者以国家贷款形式援助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应对全球次贷危机过程中,逐步推进本币国际化。

第6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善文,林哲夫国际会计界定及模式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窦仁政,陈巧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Z].2006-04-05.

[3]宋志国黄丽新,金融危机下对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及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6]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E·波特,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张杰,刘志彪,郑江淮.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2]周伟,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比较研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危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1)。

[3]肖才林,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11。

[4][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来兴、朱正昕、晏小宝主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宏观经济管理》,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页。

[6]此为作者2016年6月随团访问欧盟总部机构时对方所谈。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汉斯约里·赫尔、克里斯蒂安·凯勒曼著,郭建南译:《危机后的反思——西方经济的改革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张正堂,刘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9]阎庆民,蔡洪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论银行家人力资本及其价值创造[J].上海金融,2014,(1O).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宏观政策反应效果研究——基于开放经济DSGE-VAR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02):35-45.

[2]纪明,曾伟平.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基于金融危机冲击角度的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04):41-46+52.

[3]陈志刚,夏苏荣,陈德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渠道的实证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农业贸易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23):7-8.

[5]孙一平,王翠竹,张小军.金融危机、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HS-6位数出口产品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05):18-26.

[6]周丽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传导机制与应对措施[J].生产力研究,2013,04(06):51-52+59.

第7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拯救研究”(08YD-01)

作者简介:

杨公齐(1971-),安徽滁州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采取措施减少金融海啸的冲击。小国金融危机是大国与小国间的经济失衡及大国利用优势货币转嫁和分散风险的结果,具有外生性:大国金融危机是内部经济风险累积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内生性。因而在拯救金融危机的策略上大国利用其国际货币地位和完善金融体系转嫁风险或分散危机;小国则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摆脱金融危机及其冲击。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拯救:美元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58--06 收稿日期:2009―04-25

当美国次贷危机一波又一波地冲击世界经济并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时。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防范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危机与小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是不尽相同的,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在不同生成机理下,小国实施与美国相似的应对危机冲击的政策无疑是荒唐的。

一、小国金融危机理论及其评判

(一)拉美金融危机的内生性还是外生性

克鲁格曼(1979)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内生的),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外生的),金融危机可以预见。该理论认为,当出现财政赤字时,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枯竭,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这就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和英国实施高利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向英、美国家。流入墨西哥资本中断,乃至资本外逃。与此同时,拉美的进口替代战略被反复渲染,当形成预期时,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就具有必然性。克鲁格曼的货币危机理论并不能解释墨西哥金融危机。拉美经济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外资依附、债台高筑。如果有连续的资金供应,拉美国家的经济还是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如果资金链断裂则国内经济难以持续。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美元资产的储藏池,资本流入与流出不是拉美国家可以控制的。拉美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影响不了美元资产的行为,反之,美国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资本存量和债务水平。因此,大国可以随意“修理”小国的金融市场。1992年和1994年拉美金融危机爆发都可以证明小国金融危机外生性和外生的反复性,不能仅仅简单定义为外资的理性冲击。

(二)欧洲金融危机是自我实现还是全球经济微调

1996年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又被称为“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宏观经济基础处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使人们普遍形成贬值预期,也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1992年欧洲爆发金融危机有三个前提条件不能忽视,第一,德国和美国存在利差。美国经济实施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德国实施高利率政策压制通货膨胀,德国和美国的利率差距拉大。第二,欧元没有诞生,欧洲国家实行盯住汇率政策。欧洲货币的汇率存在相反预期。第三,未来欧洲统一货币对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形成冲击,索罗斯恶意攻击英镑。从本质上看。欧洲货币危机可以追溯到广场协议,美国要求欧洲货币和日元升值,欧洲市场相对更为开放,欧洲遭受美元资本的攻击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美国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困境及美元困境,国内风险有效分散或转嫁,为美国未来十年赢得了快速发展环境。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资本协调失败还是协调一致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和有外资冲击的协调失败模型。但是,这两种模型也掩盖了外资攻击的本质。由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是由Calvo(1998)提出的,他们认为大规模外资的流入、波动和逆转是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用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指出了东南亚货币危机由外资冲击造成的,但是并没有解释外资冲击东南亚的原因。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打破以前亚洲区域型的经济结构,投资回报率高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资本输入对输入国的经济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资本输入使得输入国有更多的可用资本。外资流入是造成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必要条件,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是外资协调一致行动。

由外资冲击的协调失败模型是Chang和Velaseo(1999a,1999b)提出的,该模型是把Diamond和Dybvig(1983)的银行挤兑模型运用到小型开放经济中,认为一国的国外短期投资者之间的协调失败是导致该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大量短期资本对资本输入国经济是有害的,因为短期资本输入使得国外投资者之间会出现协调失败。协调失败模型美化了国际投机资本,实际上国际投机资本之间不存在协调失败的问题,只是国外短期资本进入或退出资本输入国时,会形成对输入国经济的未来预期。金融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引发羊群效应,国际投机资本无论是在乐观的还是不乐观的预期中,都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因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而发动的攻击性金融危机,不存在协调失败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资本协调一致的结果。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基础是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不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市场和资本的依赖,美国在区域和全球经济中起着主要影响力,依附地区的金融危机与大国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变化高度相关。当大国要调节经济失衡和处理潜在危机时,不可避免地要把风险转嫁给这些国家。因而,在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就小国而研究小国的金融危机存在根本缺陷,原因在于危机是在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产生的,而研究危机只是针对一个小国来研究,得出结论肯定有偏差。

二、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探源

(一)全球经济失衡和局部调整

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大国与小国经济失衡。小国经济失衡只是大国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国际间实体经济失衡导致大国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导致小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变化,进一步导致流动性变化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因而大国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小国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黄晓龙(2007)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总是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在经济失衡的调节过程中,大国经济调解失败导致的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大国调解成功则是小国的区域性金融危机。20世纪20年代英美之间经济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危机的内在经济原因;20世纪末的20年里,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拉美国家因美国经济政策调整而爆发金融危机;20世纪末欧、美、日之间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洲和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相对均衡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均衡往往是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

当国际经济失衡时,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被打破,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变化。当一个国家大量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转向必然性。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家的利率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也是金融危机。

对大国而言,国际收支失衡不是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在美元主导货币体系下,美国贸易逆差,才能够使得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美元支撑国际贸易的发展,否则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足够的世界货币将导致全球通货紧缩。因而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常态,但是,美元价值必须要稳定,如果它的价值偏差太大,则引起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或小国金融危机,严重时导致世界性金融危机。

(二)国际货币价值扭曲

牙买加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元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牙买加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不要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国际经济的失衡。徐明棋(1999)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

美国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美元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

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钉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它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它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乱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全球化经济相关性的矛盾,使得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当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大国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大国货币政策一定时期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除非系统性风险难以排除,否则大国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美国输出美元、输出通货膨胀,美元和美国的金融风险只会被转移到小国,危机在小国爆发。

(三)国际游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过剩的美元资本。美元滥伐导致大量亿美元形式存在的资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以美元为依托的国际游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国际资本攻击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自由市场经济、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后,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在西方渐渐盛行,自由市场经济也成为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自由经济为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开辟道路,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滞胀输出过剩产能和过剩资本,从而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经济结构。在自由经济的背景下。资本输出需要输入国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创新。在理论上有麦金农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加之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实施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为国际投机资本开辟了向外输出的通道,金融产品(工具)创新产生大量金融衍生品,这位国际游资规避风险或资本炒作提供了有效工具。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①。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达1.省略)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h~cw,lmf,org。

②数据来源:http://www,hedgefundteseach,com。

参考文献:

何帆,张明,2007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64,--65,

黄晓龙,2007,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一基于非均衡国际

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8):3l一46,李石凯,杨公齐,2009,金融危机冲击下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J1,广东金融学院学报(3):5―13

林毅夫,2008,林毅夫称各国央行必须关注股市和资产价格[EB/OL],http:llwww,ccer,edu,cn/readnews,asp?newsID=9340

谭雅玲,2009-中国对金融风暴的错误认知和战略规划[J],金融与保险(1):25―31

夏斌,陈道富,2006,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J,经济研究(2):6―17

第8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性金融危机,生成,传导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形成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实力格局,也使我国在经济发展形态上不断反思。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一直在各学派经济学家中间争论着。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不难看出,两派的观点可谓是旗帜鲜明,却莫衷一是。考察目前争论的理论前提可知,其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这就意味着,人们只能从表面的运行角度,对金融危机的诸多信息给予理解。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来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产和传导。在此之后,笔者还将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探讨我国金融业的业态优化路径。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分析

金融危机是伴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本质在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严重背离。因此,仅在金融监管与否上绕圈子,无助于理解金融危机生产的机制。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指导理论的偏见。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在此理论指导下,政府官员对于市场机制的全能性给予充分信任;而金融机构则在该理论指引下,要求“政府监管”退出金融市场。从而,这就直接形成了美国金融业长期膨胀发展的制度根源。这一理论偏见不仅从制度面影响到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从经济哲学的高度影响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社会生态。

(二)劳资收入分配的失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天然存在着对抗性,尽管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改善了劳资关系,但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90年代,历史却倒退了。上文所提到的“社会生态”,可以理解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经济哲学影响下,社会收入分配逐渐向资本性收入倾斜。根据数据显示,美国工资性收入只占收入总量的23%左右。从而,民众有限的收入数额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为了拉动内需,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期望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来获得范围经济的效应。结果,广大民众的有限收入水平,则成为日后次级贷产生的潜在风险。

(三)金融风险转嫁的无度。为了广大民众购买房产,那么在房贷领域的金融创新则成为必然。在零首付的优惠政策下,美国商业银行将这些劣质贷款,通过打包所形成的基金产品形式,被房利美、房地美认购;之后,在二者金融再创新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销售。由此可见,当因房贷利率上升所导致的断供现象出现,自然沿着金融衍生路径的逆向轨道冲击着美国金融体系。

从而,在长期的历史动态演进下,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了。最终,又在开放经济体范围内形成了国际性金融危机。

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

考察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实则需要引入“实体经济”这一中介。至少从我国被传导的角度来看,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具体而言,传导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打击最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债务直线上涨,伴之着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针对这一现实,一贯推销贸易自由化的美国也奉行起贸易保护主义来。不难知晓,正因西方国家市场的萎缩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国诸多外向型企业的破产倒闭。从而,在实体经济面冲击着我国国民经济。

(二)人民币与美圆比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美国面对消费乏力的国内市场,努力寻找着海外市场。为了降低自己产品的出口门槛,一再要求我国提高人民币的外汇比价。按照标准比价表示,目前1美圆=6.2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出口压力大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三)国外大量投机性热钱流入我国金融机构。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利率。国际上大量的投机性游资流入我国金融体系中。这一现状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统统性风险。不难理解,在资金逐利性使然推动下,若大量热钱突然抽走,将导致我国金融体系面临崩溃

三、上述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

结合以上论述,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强调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则是典型的反面案例。(2)增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难理解,在资本逐利性推动下,金融机构形成投机动机,从而需要政府的监管来抑制。(3)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制度的建构非常重要,这需要金融界、学界、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

最后,笔者强调着力打造“银企互联业务”。具体而言,以企业运营为核心的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机制;同时,企业与银行间形成正和博弈态势。从而,形成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路径。

四、小结

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一直在各学派经济学家中间争论着。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来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产和传导。

针对我国金融业的优化路径,应强调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增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将充分借助目前的信息技术,构建“银企互联业务”。

参考文献:

[1]傅雪莹.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及其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启示[J]. 地理科学,2010,(4).

第9篇:国际金融危机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全球化;霸权资本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42-03

尽管有学者对金融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而非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1〕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以各种相近的称谓认可了金融资本主义〔2〕的定义,包括国际垄断资本主义〔3〕、金融垄断资本主义〔4〕、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5〕、金融帝国主义〔6〕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资本主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金融化和金融资本全球化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方式,美元霸权是金融资本主义全球统治的主要支柱,由此决定了金融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一、金融资本主义的历史方位

法国经济学家让・克罗特德罗奈提出“金融资本主义”的概念以定义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方位,认为“金融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后力量和手段,是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广泛地‘再植入’的操作工具,这是资本主义的变动不居的本质。因为‘金融资本主导并决定资本主义的平行经济运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必然导向资本的金融化。’”〔7〕虽然与上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提法略有不同,但与上述提法一样都准确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特点鲜明的国际金融垄断的新阶段。

学者尹斌认为当前世界体系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金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资本本性是榨取利润,资本先从做贸易开始,是商业资本主义,后来为了更多更稳定地赚取利润,资本控制生产领域,成为产业资本主义,后来发现生产领域利润越来越低,又走向金融投机,成为金融资本主义。”〔8〕

20世纪70年代被普遍认为是金融资本主义得以确立的时间,主要表现为经济金融化和金融资本迅猛发展,金融资本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而日益膨胀,金融资本内部的金融业资本也相对于产业资本而日益膨胀,金融垄断资本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全球走向国际化。

二、金融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金融化是金融资本主义的首要特征。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涌现,从商品生产派生出来的资金融通反过来主宰了商品生产,金融资本由此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宰者。”〔9〕北京大学李淑珍对此做出进一步阐释,“工业资本主义(或曰实体经济)转变为金融资本主义,其主要标志就是金融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使经济的发展陷入结构性的矛盾之中。金融资本原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给实体经济融资,而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同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实体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金融资本,但金融资本却可以脱离和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运作,它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是更多的为自身‘融资’,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10〕这种被斯威齐称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正是支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金融资本全球化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占据统治地位后,必然要求对外扩张,推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以便将其垄断势力扩展到世界范围。”〔11〕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金融资本与全球化的结合使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润追逐,并形成超越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最终实现对全球经济的霸权统治。“金融资本全球化主要由金融资本或金融资本统治集团尤其是具有强大实力和明显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或者金融资本统治集团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是高级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资本具有规模大、强势、独占和霸权的特点,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是一种规模巨大资本的全球化、强势资本的全球化、独占资本的全球化和霸权资本的全球化。”〔12〕

第三,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方式。20世纪 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体制推崇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主张放松或者解除金融监管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为金融资本拓展了广阔的获利渠道。新自由主义体制从根本上讲是符合金融资本利益的资本积累方式,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推行是金融资本“洗劫各国财富,构筑财富殖民地的基础。”〔13〕

第四,美元霸权是金融资本主义全球统治的主要支柱。1973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就废除了金本位制,由美元来充当国际流通和结算货币。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这就意味着美国能够不生产,仅仅依靠印刷自身几乎无价值的美元纸币,就能一本万利地套购世界其他地区的具有真实价值的商品,服务和资源,这是美元霸权的基础,因而也是垄断了纸币发行权的美金融寡头集团洗劫世界财富的基础。“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力量,让信奉货币主义的各国央行不断地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的财政赤字’对外战争以及美国公司收购外国经济制高点的行为融资。这是一种由美国政府长期高度介入,以剥削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为核心的金融帝国主义。”〔14〕

三、金融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金融资本是金融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宰者,金融资本的统治必然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首先,金融资本的增值方式内在地决定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从抽象的特征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一致的,均统一于资本‘增值性’这一根本特征。两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最本质差异在于,产业资本通过M-C-M ′方式实现增值,而金融资本的投入与产出都是货币,其增值形式是M-M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化和虚拟化导致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严重削弱,产品生产不足以支撑国家经济的运行,于是不断地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形成了债台高筑、入不敷出的局面。虚拟资本由于其虚拟性、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必定会带来信用泡沫、资本泡沫、投资泡沫及负债泡沫。一旦经济体系当中有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会随之发生。

其次,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形式,债务危机是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形态。20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和危机基本都是工业主导型,发生的金融危机多是共生金融危机,其原动力来自于工业领域。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主要是“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16〕,金融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形式。〔17〕所谓债务危机是指国家的信用或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系统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各国政府被迫投放大量的资金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政府负债和重新制造金融泡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度上升,引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作为一种危机形态主要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但是,“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以来,欧元区的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先后遭受信用危机,受影响国家GDP占欧元区GDP的37%左右。这表明,债务危机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主要危机形态。”〔18〕

第三,金融资本操纵并制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并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却能够集中货币的社会权力。以‘金融强权国家’为后盾的金融寡头统治集团,通过金融形态的资本流动,使世界上其他民族与国家陷入越来越深的归属与依附的境地。”〔19〕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首先以其雄厚资本,通过借贷或者投资等手段推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用投资取得当地发展的红利。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为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振兴民族经济,纷纷采取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于是,便引起了这些国家外贸产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过剩。外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出口产品的生产过剩,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结果导致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全面的生产过剩,从而使本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依附性经济。”〔20〕当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积累达到预设目标后,国际垄断资本通过改变经济环境,致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下滑陷入危机,然后以牟取暴利为目的抄底买进价格暴跌的各种资产,或者以控制经济命脉为目标,借机入主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获取暴利。〔21〕

在金融资本主义构建的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网络和“中心―”的世界经济结构中,“美国居于最核心,欧洲和日本处于次核心,它们都是资本主义核心国家,而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最。正是这一‘中心―’的世界经济结构使得美国可以通过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并借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推行新自由主义,强制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模式,以此构建金融贸易自由化并确保其套利套汇收益的平台,大肆掠食,攫取发展中国家财富,由此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安和国家债务的危机。发生在阿根廷、墨西哥、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这一世界经济结构,通过金融资本的信贷杠杆掠夺财富,并以此转嫁其内部危机的结果。”〔22〕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繁荣、危机和衰退已成为金融资本可以操纵和控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沈汉.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金融输出的时间〔J〕.史学理论研究,2012,(1).

〔2〕蒋永穆,杨少垒.“欧债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3〕李琮.当代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与世界巨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姜辉.资本主义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4).

〔4〕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金融全球化〔A〕.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李慎明.当今资本帝国新特征〔J〕.决策与信息,2012,(12).何秉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J〕.红旗文稿,2010,(3).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当代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1,(4).马锦生,何自力.论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3,(4).

〔6〕〔14〕田文峰.当代金融帝国主义的表象与本质〔J〕.甘肃社会科学,2012,(1).

〔7〕钟利琼.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所处的历史方位〔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1,(4).

〔8〕尹斌.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与中国发展战略〔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

〔9〕〔15〕〔22〕蒯正明,王玉.从“欧债危机”透视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J〕.教学与研究,2013,(2).

〔10〕李淑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11〕蔡万焕.金融资本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4).

〔12〕银锋,张敏.当代金融资本霸权确立的原因和条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13〕王立强.警惕美元对世界人民财富的掠夺〔N〕.光明日报,2013-01-07.

〔16〕高峰.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J〕.经济学动态,2010,(2).

〔17〕李树德.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困境〔J〕.湘潮(下半月),2012,(12).

〔18〕银锋.金融资本新霸权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19〕魏海燕.哈维新帝国主义论域中的空间〔J〕.苏州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