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精选(九篇)

节能与环保论文

第1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节约型学校;策略

王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助理

研究员

我国是全球第一个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国家。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会议通过决议,以联合国文件认可并支持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校在校园建设与运营维护中做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同时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促进自身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单位向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转变。《意见》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具体要求,而这正是教育的价值观变革,体现了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创建节约型学校是教育系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促进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节约型学校建设是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和环保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同时构建节约和环保文化,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节约型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节约型学校组织与管理、节约宣传教育、节约型校园建设等具体内容。本文探讨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的几项推进策略。

一、将节约型学校建设纳入学校

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有意识地将节约环保的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并在学校党、政、工、团(队)等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体现具体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总务等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具体措施。

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具体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学校应成立包括节约型学校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由校长或书记兼任)、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小组(由学校总务主管领导任组长,其成员包括教学处、德育处、科研处、总务处等处室人员及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节约型学校建设技术支持(聘请相关专家)的节约型学校建设组织机构,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校园建设在学校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关键是节约型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校园中还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的调研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校园浪费最严重的前三位是:粮食、耗材和水,分别有35%、26%和23%的领导和教师选择此项,三者合计高达84%。学生认为校园浪费的主要问题是纸张和粮食,各有39%的学生选择此项,二者合计高达78%。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浪费最严重的地方是办公室(47%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项)、食堂和教室(分别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项),三者合计高达87%。

节约型校园建设应遵循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六大原则,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粮及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

(一)在校园建设规划设计中体现节约环保理念

校园建设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是规划设计。当前,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契机,积极参与谋划,努力将节约型校园建设理念付诸于校园建设规划设计中。

(二)在校园建设运行维护中体现节约环保理念

节约型校园要落实在设备系统节约的安全实效上,落实在行为节约上。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保障是运行维护。因此,应在对校园内既有建筑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制冷、照明设备和管网进行检修、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中注意体现节约理念,从而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

校园节能。学校是能源消耗型单位,主要消耗电、天然气、煤炭和燃料油等能源。在节能管理监督上,应有制度保障,做到奖惩分明,能耗指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避免流于形式或不能持之以恒;要采用相应的设施设备,注意采暖系统用能的节约、节约空调用电、倡导并鼓励采用绿色照明、提倡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同时,努力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培养全校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与行为,使其做到行为节能。

校园节水。学校用水主要包括教学用水、生活用水、校园维护用水等。由于学校人员密集,师生在校时间长,用水量不可小觑。因此,学校领导应重视并发挥其引领表率作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分工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责任制;在设施设备方面,能够在保证用水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相应设施节约饮用水、应用节水系统与节水型器具、防止跑冒滴漏和进行水量平衡测试、进行回收利用雨水与再生水;同时,还应注意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培养全校师生员工的节水意识与行为,使其做到行为节水。

校园节材。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办学条件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资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但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学校节材意义尤为重大。应注意学校日常办公的节约,鼓励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再利用,做到垃圾分类回收与合理化处理、大力倡导实现资源共享。

校园节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节约粮食与节约能源同等重要。当前,许多中小学在学生用餐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刻不容缓。应注意制定和完善学校饮食服务部门在食品采购及加工等环节节约的具体措施;特别加强节粮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节粮意识;同时鼓励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节粮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

与行为

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节约环保理论知识,掌握较为系统的节约环保技术和技能,进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节约观和环保观,养成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增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节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中小学开展节约环保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多样。

(一)通过三级课程开展节约环保教育

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节约环保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小学各门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节约环保教育的具体内容。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特别关注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与节约环保教育相关的目标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与节约环保教育相关的基本要点及学科教材中与节约环保教育相关的具体内容,进而找准切入点,并采用合作、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备课、讲授、作业、考核等多方面将节约环保教育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规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课程,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创以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强调因地制宜,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服务。不同地区应结合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和具体要求,开发具有特色的节约环保教育区域地方课程(教材),开展相关专题教育。

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各校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组织教师开发节约环保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开展学校特色活动

学校特色活动包括主题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参观考察、班团队活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内外校本特色活动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节约环保为专题的教育活动,并组织评比或全校展示。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论坛或班团队会;以节约环保为主题的演讲、知识竞赛、技术革新与节水节能小发明、小创造等竞赛;以节水节能等为内容的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创建节约型班级、节约型宿舍、节约型团组织、节约型社团活动等。

(三)其他途径

根据节约环保教育目标的要求,学校还应利用多种契机安排具有节约环保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学校所在地乡镇或街道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学生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关注开发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科技馆、水资源博物馆等各类教育基地,对学生专门安排节约环保技术操作观摩活动,现场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

学校还可以通过增加节约环保图书资料的购置,建立“师生员工节约学习网上图书馆”,为师生员工提供节约环保理论著作、法规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资料。并重视校园网的宣传作用,采用网上互动、BBS等方式,建立师生交流沟通的网络渠道。

四、提升教职工节约型学校建设的

能力

师资培训是加强学校教职工能力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北京市中小学的调查表明,43.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节约教育培训,仅有27.5%的教师认为能够通过培训获得相关知识,29%的教师认为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等途径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培训可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和教育案例相结合,聘请有关专家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的系统培训与动员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节约型学校建设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购买的有关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节约型校园建设等方面理念的丛书,或发放理论文章,供教师们阅读,或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学习。

五、加强对节约环保的宣传

第2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为实现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构建资产评估实践教学提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特色化建设原则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中,资产评估是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在实务中,资产评估的服务更是涉及价值鉴证、财务绩效评价、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诸多领域,其有包括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和珠宝鉴定师等许多的专业分工。受制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各高校所培养的资产评估人才只能是某一或某几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不能是资产评估行业的通才。因此,各高校的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根据自身所培养人才专业领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环节。

(二)资源整合原则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资源整合原则是基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资产评估跨学科特性。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实践教学参与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等,实践教学项目是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结合。综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二是校内资源整合。主要是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从有效利用已有资源的方面考虑,要综合使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资资源。比如,房地产评估和机器设备评估实践环节可能利用建筑和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室和师资。

(三)“渐进式”原则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顺序安排不当,均会影响实教学的效果。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根据其教学目标的不同,应在整个本科教育时间段内渐次展开。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应与理论教学进度相匹配,并与学生实践能力“递进式”提升规律相适应。

二、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置具有不同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并将这些实践环节按照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配置,由此而显示出的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它是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根据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三个层次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一层次是专业认知,第二层次是技能素养,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其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

(一)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是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个环节,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该环节主要教学目标是解决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增强其专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建立适合自身的大学学习和将来的职业规划。该环节的要教学手段包括:(1)通过参观工作场所和听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流程介绍,了解日常工作内容,建立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2)听取行业精英的讲座,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职业对求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3)通过与优秀校友座谈,了解其学习和工作经历,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有效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增强就业竞争力。该环节可通过学生提交专业认知实践报告来检验实践效果。

(二)技能培养该层次包括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内容上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关系,在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先后顺序,一般按“照课程同步实践—实验室模拟实验—实习基地适岗训练”顺序进行。该层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资产评估的基本技能、专业技术技能和执业技能。课程同步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与理论课程的进度同步,其手段主要为案例教学,具体可分为理论教学时的案例辅助和专门的案例讨论分析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之后)。理论教学时的案例辅助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门的案例分析讨论课则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通常包括“学员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总结阶段”等环节。专门的案例讨论分析课,教与学双向交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的书本死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模拟实验环节通常安排在理论课之后,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内容包括房地产、机器设备、土地及金融资产等单项资产和企业价值评估,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各高校资产评估专业特色设置。该环节主要通过资产评估环境的仿真模拟,使学生熟悉资产评估程序的具体流程(具体从“明确评估基本事项,签订业务约定书”开始至“工作底稿归档”为止的全部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每个流程的工作任务,形成包括业务约定书、收集的评估资料、资产评估明细表、评估方法的选择及参数测算、资产评估报告等工作底稿,作为该环节成绩评定的依据。实验室如采用了资产评估软件,学生应熟悉软件的应用。此外,该实践环节主要注重资产评估流程的完整,而较少考虑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其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资产评估的基本技能、专业技术技能及一定的执业技能。实习基地适岗训练环节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这时学生已完成所有主要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接受了课程同步实践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训练,并已具备初步的职业技能。在该环节,学生作为单位的员工,直接参与资产评估相关业务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职业技能,相对独立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适岗训练期间,实践指导老师应给予适当地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其工作中不足之处。实习基地适岗训练环节是一个全方位提升学生执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环节,能够增强学生信心,为其即将到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保证该环节的顺利进行,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及资产评估机构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合作关系。

第3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发展和进步,但也将人类引入了资源能源逐渐枯竭与环境日益破坏的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刻,重工业、化工业等高能耗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阶段,,各地为了GPT的增长盲目上项目的乱象,导致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我国越来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消耗。2012年8月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40号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分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保障措施,规划实施6部分。该《规划》明确表示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改善生态环境。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解决我国人口需求、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该《规划》的制定为缓解我国环境压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法规落实的情况怎么样、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实现减排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双赢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为改善环境做出一定的理论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研究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对相关资料关文献进行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并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与资料,完善研究方法和策略。

2.2专家访谈法

对周围有关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最新进展情况,走访环保部门对节能减排和维护环境的监督和引导现状进行了解,根据走访加深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

2.3实地访谈法

走访周围工业单位,收集有关企业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行动,对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识。走访普通市民,征求他们对环境和减排的看法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国内研究现状

节能减排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目前中国正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如何在保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的主要课题之一,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体系指标的界定上,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体系研究上,如王彦彭(我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2) 提出构建中国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建立中国特色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具体来说主要从工业、能源消耗、效率、能源结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工农业用水、环境质量出发进行评价;王传瑜(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水运工程》2010.11) 采用综合评价法从节能管理机制建设、节能技术应用评价、节能减排运营考核三个角度出发,构建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体系,解决对当前港口企业各部门环节评价体系各异,没有统一的行业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促进环境发展的局面;樊耀东(电信运营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电信科学》2008.5)通过研究发现电信运营业能源消耗情况,认为电信设备运行能源消耗以生产用电和汽油为主,污染物以CO2、空调氟利昂、基站蓄电池和电子废物为主,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电信运营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国内有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文献较多,但也主要局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有了同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李静等(整合上海中心城区闲置划拨工业用地推动生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东区升级改造规划为例《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将城市化发展体系引入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中,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化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应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综合以上研究现状,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工业减排和环境发展为切入点,探索一定区域内工业节能减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是对以往总体研究的细化,又能突出重点,抓住问题的要害,试图在理论上对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进一步阐述。

3.2有关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调查

3.1.1厂表3-2结果显示,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方面,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能认真落实,从调查层面上来看效果比较好,在没有落实的原应调查上发现主要是生产技术落后高能耗企业,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小规模企业上。但是从环境继续恶化和调查结果上来看,有些情况并不相符,实际走访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在国家要求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改造,但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致使用技改项目。如有些企业具有污水处理设备,但是很少运行,常常直接就把污水排出生产企业。

4结论和建议

4.1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虽然进行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人文特点等差异较大,但追求经济发展的压力、竞争的环境却大同小异,但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4.2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并不完全矛盾,节能减排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反过来生态环境的发展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点,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4.3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改变以罚代管的管理思路,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高压线,已经触犯坚决严惩。

4.4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资金投入,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区域污染防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4.5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要强化责任,要加大问责力度。严格执法,对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监测行为和监管失职渎职重拳打击,对相关企业、单位和责任人严惩不贷。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决不放过。

参考文献

[1]赵宏志 关键.绿色经济发展和管理[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彦彭 我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09.2

第4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心理动机;市场细分;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41-06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是公众在消费全过程中实行产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态文明行为的统称,它既包括购买行为,如只购买需要的产品(减量化购买)、节能型产品或可回收产品,也包括购买后行为,如注意节约使用产品,注重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然而,当前公众在消费过程(包括购买、使用、处理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和突出,大量的浪费性消费、污染性消费、破坏性消费、短视性消费、过度性消费、不合理消费随处可见。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自觉转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笔者以为,这必须先探索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机和分类维度,然后才能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以有效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实证测度,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考察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②探究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内在动机;③根据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对公众进行分类描绘。以期对政府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实证资料和政策借鉴。

1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生态态度、生态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心理意识因素和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因素可以用来预测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对于心理意识因素,Bohlen等研究认为,生态态度是生态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因为,对待污染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生态购买和生态消费活动。Synodinos等分析表明,通过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识会促使其对环境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换言之,生态知识是环境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变量。Webster研究发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可能购买生态包装产品,只要这种行为成为普遍接受的规范。对于人口统计因素,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生态意识的公众倾向于是那些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以及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但多数研究结果揭示,相对于心理意识因素来说,人口统计因素对于预测公众环境行为的作用非常有限。

上述研究主要把生态文明行为作为因变量,侧重于探讨其影响因素。但它们尚未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对此,一些学者侧重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表现、特征、分类等)进行研究。Schwepker和comwell等基于某些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将公众划分为“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两极。也有学者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两极观点,认为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应该体现为一个连续流状态。换句话说,存在一个从低到高的程度差异问题。例如,Straughan和Roberts根据公众在消费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把公众分为“深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和“浅绿色消费者”。以上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背景进行的。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借用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来推断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特征。事实上,理论界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后认为,欧美人的环境意识是“自然保护型”,日本人是“反公害型”,而中国人是“自我保护型”。对这一论断,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显示了异议。例如,万后芬将中国公众细分为“积极的绿色消费者”、“消极的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三类。黎建新则从购买动机和消费后果角度,将中国公众的绿色购买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利性购买和利他性购买。这为理解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提供了新的启示。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看:首先,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复杂性,理论界尚未完全打开生态文明行为的黑箱,对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因、分类维度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特殊性,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下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相应地,对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需要我们基于自身国情进行深入的实证测度;最后,现有文献往往从某个侧面研究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没有从整体上(消费全过程)对公众生态文明行为的特征进行系统考察。

2 数据来源和样本分析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为了设计问卷量表,笔者参考了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并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特征和本文研究目的进行了修正。最终共确定14个题项量表,如表1所示。

在人口统计因素中,笔者选择了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口、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成员月总收入、居住城市八个题项。本文用家庭成员月总收入除人口以获得家庭人均月收入数据。调查于2008年8月下旬~10月上旬在杭州市展开,共获得有效问卷1762份。考虑到在校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有一定的独立性,笔者剔除178份学生问卷。另外,考虑到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也不考虑居住城市非杭州的问卷。这样得到有效样本1392份。本文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下面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先运用Cronbach'sa指标评估量表的内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从表1可以看出,14个题项的Cronbach's a系数高达0.87。且删去任何一个题项,a系数也无显著提高。另外,单个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上。这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再考察量表的效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和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两种。本文采用专家判断法和重复测试法检验内容效度。问卷正式形成以前,笔者先

经过一轮与专家、代表性公众的访谈,询问他们哪些因素对度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重要,归纳得出问卷初稿。此后,笔者对公众进行了访谈和试调查。在总结被调查者意见的基础上对题项进行了修正,然后才最终确定问卷。总的来说,本问卷内容有一定的广度,且切合调查目标,内容效度较为理想。对建构效度,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检验。可以看出,KMO检验统计量达到0.869,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如表2所示。由此,拒绝Bartlett's球形检验零假设,可以认为本问卷量表建构效度良好,完全符合进一步分析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与结果发现

3.1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

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公众对自身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判断大致处于2~3之间,也就是“同意”或“大致同意”会实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从调查结果看,公众回收废旧产品(G6纸张、G7饮料瓶等)、节约用电行为(G2)最普遍,且这三项的内部差异也较小(表现为标准差较小)。与之相对,“劝说家人购买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F3)和“购买包装可降解或可再利用的产品”(F6)这两类行为最少(且这两项的内部差异相对也较大)。购买产品时“会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F1)和“会考虑有环境标志的产品”(F5)相对也较少,如图1所示。

3.2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因

下面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以考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结构维度。分析表明,题项F7、G1的平均信息提取量较低。故删去这两项。对剩下的12个题项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三个因子可以解释63.5%的方差。其中,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39.3%的方差,包含F1-F6六个题项,他们与产品购买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购买因子。第二个因子可以解释14.4%的方差,包含G2-G5四个题项,它们与产品使用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使用因子。第三个因子可以解释9.7%的方差,包含G6-G7两个题项,他们与产品处理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回收因子。

在三因子中,产品回收因子反映了公众追求纯粹的个体经济利益的动机。尽管回收废旧产品客观上能产生社会收益,但多数公众回收废旧产品并非出于社会利益动机,而往往出于回收废旧产品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这一自利动机。与被调查者深度访谈时笔者也证实了这一点;产品使用因子显示了公众能自觉转变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尽管这与个体经济利益并不冲突,但公众需要约束个体行为。换言之,个体需要付出一些时间精力成本、习惯改变成本和便利性尚失成本等。因此,产品使用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低层次的社会利益动机(弱社会利益动机);产品购买因子则反映了公众在牺牲个体经济利益、约束个体行为基础上追求社会利益的动机,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利益动机(强社会利益动机)。

3.3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分类维度

下面运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公众进行分类描绘。基于上述三个因子,本文采用K均值快速聚类法对公众进行细分。结果表明,将公众聚为四类的聚类效果最理想,如表4所示。

在四类公众群体中,第1类公众群体约占总人数的16.05%。他们既不注重产品回收和节约使用,也不太注重产品购买时的节约环保,笔者称之为“非节约环保型消费者”。第Ⅱ类公众群体占总人数的22.99%,他们注重产品回收,但在产品购买、使用时不太注重节约环保。这部分公众注重回收完全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且不愿意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去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回收者”。第Ⅲ类公众群体占总人数的21.91%,他们注重产品节约使用和回收,但在购买时不注重节约环保,他们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是不损害个人利益。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使用回收者”。第Ⅳ类公众群体约占总人数的39.05%。他们在产品购买时非常注重节约环保,也比较注意产品回收和使用节约,是具有全面生态文明理念的理想消费者,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消费者”。

下面采用列联表和卡方检验以确定不同公众群体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的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公众群体在年龄、个人月收入两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群体I的年轻人比例较高,高收入者比例最高。群体Ⅳ的年长者比例最高,低收入者比例最高。

4 研究结论与公共政策借鉴

通过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测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公共政策路径(见图2):

(1)公众对不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倾向不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对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公众也是根据其自身利益选择的。当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与自身利益相容,那么公众更乐于实行。反之,公众实行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这一结论为现实中公众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不一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研究都指出,中国公众对绿色消费有积极的态度,也能有效地转化为购买意图,但转化为行为过程则不那么有效。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困惑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当环境行为与个体利益追求相容时,环境态度与实际环境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反之,如果环境行为与个体利益追求不相容,或者需要公众承担额外成本时,积极的环境态度也未必能转化为有效的环境行为。这进一步突显了降低公众实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成本的重要意义。

(2)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内含三个因子:购买因子、使用因子、回收因子。这三个因子分别体现了公众三种不同的内在心理动机:基于自然保护的强社会利益动机、基于自我保护的弱社会利益动机、基于经济保护的个人利益动机。可见,中国公众的生态意识行为动机并非单一地表现为“自我保护型”,也不仅局限于“自利”和“利他”两维。而是呈现复杂多维的形态,既可能体现为“经济利益型回收”,也可能体现为“自我保护型使用回收”,还可能体现为全面的“自然保护型消费”。由此,尽管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在表现相似,但其深层次心理动机和利益追求并不相同。相应地,如果仅仅依赖于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表面认识就制定公共政策显然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3)根据三因子可以将公众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子群体,他们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四个子群体可以分别概括为:非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使用回收者、节约环保型回收者。这一结论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公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特征有着重要涵义。传统上一些学者简单地把中国公众划分成“绿色”和“非绿色”两极。笔者以为,这种简单两分法至少不能准确地概括中国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结构维度特征,况且“绿色消费者”这一范畴本身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下也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进一步讲,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也不仅仅是一个程度差异问题。事实上,中国公众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上是多维、异质的。

第5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下水节能汲取,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

 

1 研制背景

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目前山东省正在遭受500年一遇的大旱环境保护论文,不能水浇的麦苗

没有水,一切生命都将枯萎。为了生存,有人往返远方艰难背水,为了生存,有人向地下执着地掘进,……就让你我从眼前的节水开始吧论文网。千万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颗水滴!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开始面临能源短缺的严峻考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加油站经常人满为患,车主苦等几个小时仍加不上油的例子经常见诸报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夏季用电高峰时段的拉闸限电措施每每使人们不得不沉浸在滚滚热浪之中;煤、电、油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已刻不容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为此,我们设计了地下水节能汲取系统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以节约能源,节省水源。

2 设计方案

本方案包括地下水节能汲取和废水循环利用两个部分、系统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地下水节能汲取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示意图

2.1 地下水节能汲取系统

地下水节能汲取装置主要有潜水泵、变频器、控制器、管网中的压力传感器、止回阀等组成。系统根据管网中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由控制器控制变频器改变潜水泵电机的转速,从而改变水泵流量,保持管网中水压的恒定。

2.2 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改变传统的废水直接进入下水道模式,增设废水接收装置,废水接收装置设计成两个出水口,将洗澡、洗手、洗菜、洗衣服等的污染较轻用水储存,利用这些废水冲刷厕所等。而污染较重或者不适宜再利用的水经过污水处理装置后直接进入下水道。

3 理论设计计算

水泵是按工频运行设计的环境保护论文,同步转速为,其中磁极对数P在厂家制造出来时已经是固定的,只有通过改变频率f来改变转速n。通过变频技术来改变补水泵的流量。水泵的特点是其负载转矩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其轴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

(1)

(2)

(3)

式中n0为基准(额定)转速;n为运行转速;Q0为n0时的流量;H0为n0时的扬程;H为n时的扬程;P0为n0时的功率;P为n时的功率。

但是对于实际的泵负载,通常存在一个与高低差有关的实际扬程,在进行变频调速运行时必须注意。

(1)使用变频器以后,水泵电机工作电流从30A下降到15―25A,电机温升明显下降,同时减少了机械磨损,维修量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2)保护功能可靠,可实现循环变频电机软启动,具有短路保护、过流保护功能,工作稳定可靠,大大延长了水泵电机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安全生产。

(3)节能效果明显,节能效益可观。以一台10KW 的电机为例,一年可节电2.5万Kwh,节省电费(以0.6元/Kwh计)可达1.5万元。

(4)按照每人每月生活用水3立方米,其中50%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利用计算,每人每年可以节约用水18立方米,数以亿计的城市人口可以节约的水资源将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

4 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地下水节能汲取系统管网上装设压力传感器随时检测压力的变化,并将检测到的模拟信号送入汲水系统与给定压力比较、处理。当管网中用水量大环境保护论文,管网压力降低时,水压信号传给控制器,变频器立即将频率提高,潜水泵电机转速加快,水泵流量增大,管网中压力随即升高;用水量较小时电机低速运转,水泵流量较小;当管网中没有用水时或者用水量很小,管网中水的压力没有变换或者变化较小时,变频电机停止运转论文网。也就是说本系统能根据管网中用水量的大小,变频电机自动调节转速高低,控制水泵流量大小,以节约电能。

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增加了一个废水接收装置,废水接受装置剖视图如图4所示。

第6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绿色环保设计;经济节能;绿色环保材料;艺术设计;无害化;绿色自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96-01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出版了一本引起了极大争议的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同时设计应该认真研究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服务。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使巴巴纳克的“有限资源论”得到普遍的认可,由此环保节能设计概念得以提出,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就环保节能而言我国室内设计理念虽然还有些偏差。不过目前也越来越重视环保节能的运用。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建筑正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当城市化的脚步高速迈进时,我们必须得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据《室内节能与室内装饰》介绍:在环境总体污染中,设计业占有相当的比例。现在人们还是缺乏对节能住宅正确认识的理念,不能明白节能环保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在《大连地区节能住宅全寿命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中介绍了节能住宅全寿命费用的含义、构成、特点和分析时机,建立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全寿命费用估算模型,并对节能住宅的全寿命费用进行了分解和编码。最后,以大连地区某节能示范住宅为例,对比分析节能住宅与非节能住宅的全寿命经济效益,验证了节能住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运用基于熵权的多目标的决策法来优选节能设计方案,可使节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结论。在这样能经济节能不冲突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节能环保将是以后设计行业的趋势理念。

装饰环保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装饰材料中毒事件岑出不穷。引起的人们的担忧和重视。 来自经合组织(OECD)2007年7月17日宣布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所以室内环境至关重要近来媒体有关“天然石材的放射性是室内的隐形杀手”、“涂料中散发的有毒有害气体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等报道 ,使许多已装修好居室和正待装修居室的人顾虑重重。2002年1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室内装饰材料的10项环保标准,该标准从保护人体健康出发,首次全面规定了室内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类共19个指标的限量值。这个标准对环保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为以后的绿色居室指明了方向。环保节能的居室设计必然会成为趋势。

做为一个室我认为对室内设计而言,环保节能设计就是按照简洁、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的减少无谓的材料和节能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尽量利用绿色自然、生态环保的资源确保室内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使室内安全舒适、洁净宜人。我们可以尽量的利用一些来自于无毒无害的生活工业废弃物,如饮料罐、废报纸、一次性餐具等,其成本极为低廉,接近于零甚至等于零。这样的设计即环保节能又可具有创造性。我们在节能环保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运用少的材料完成空间功能的设计。这将是现代设计师需要学习和研究的新课题。这些还只是从设计思想上做环保节能。《室内绿色环保设计论》中提出如果我们要在现实中实现环保节能还得从组织规划、表现表达、策化操作、材料施工、运作管理、更新改造等一系列流程。因此要实现全民节能环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它必将成为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巴巴纳克.为真实世界设计.

[2]李胜才、刘建荣.室内节能与室内装饰.建筑学报,2001年期.

[3]殷显焕.大连地区节能住宅全寿命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第7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管理;论证;采购;验收及归档

大型医疗设备是指资金投资巨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和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较大的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是一项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的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运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必须在政府部门以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对于采购人来说,如何采购到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采购之前的论证环节,采购过程中招标文件的制作环节,采购之后的合同签订环节,到货后的验收环节及归档环节。

一、论证环节

(一)现状

盲目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忽视常规设备的投入,出现了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常规设备短缺及有限的卫生资源闲置和浪费并存;盲目追求高配置、高性能设备,进口品牌一统天下;没有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

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导致其决策缺乏科学性。

(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原则

应成立“论证委员会”,实现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集体决策。影响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因素很多,应重点把握的原则如下:

1.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即注重设备的临床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包括其先进性和适用性及拟购进设备在本地区的分布情况;拟购进设备能开展哪些项目,能否实现多科室资源共享;拟购进设备的资金投入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就医需求,实现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共赢。

2.兼顾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

即加强统筹规划,合理有效配置。应充分了解设备的实用性及先进性,做到物尽其用,杜绝盲目购置,实现局部利益与区域规划整体利益的共赢。如对于是否购置PET/CT的论证,目前有研究表明,该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固定成本所占比例大,检查费用高、利用不足,按照目前收费标准仍不能回收成本,资源浪费严重,所以,如果该地区已有其他医院配备了PET/CT,则不宜再建立PET/CT中心;已建立PET/CT中心的地区或省份,可考虑不再配置回旋加速器。为了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投资的回报率,一些国家鼓励组建地区性的影像诊断或治疗中心,打破大型设备归一家机构所有,独立使用的格局。

3.兼顾直接效益与潜在效益

对于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来说,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必须要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满足或超前于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等多角度的需求,具有前瞻性,符合医院技术层级日渐提升的发展趋势,寻求经济价值与科研创新价值的平衡点,实现临床与科研的共赢。

4.兼顾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

当前,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在各地进行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考核中,环保指标已被逐渐纳入考核内容,因此,大型医疗设备的安置必须符合医院环境总体布局的要求,必须符合环保的要求。这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医院的环境基础、设备安装地点及环境要求,如:配电、通风、降温、除湿、有无排污和放射问题等及解决措施,实现医疗与环保的共赢。

二、采购环节

如果说论证环节是对设备购入方向性的把握,那么,采购环节则是对设备购置细节的把握。

(一)现状

拟采购大型设备的技术参数及配置通常由使用科室负责人提出,同时,使用科室负责人做为采购单位的代表参与采购项目的评标,在此过程中,使用科室负责人的个人意见对设备的采购结果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加之大型医疗设备市场本身缺乏竞争性的客观因素,使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诱导需求现象十分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设备采购环节的管理缺位。

(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备采购的过程涉及内容很多,专业性的如技术参数、设备配置;非专业性的如商务信息、产品服务。专业性的由“专家委员会”负责,非专业性的由采购部门负责。具体做法是由使用科室提出需求及参数,采购部牵头深入细致地对使用科室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步组织开展市场调研,广泛收集各类主流产品的信息,对有关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将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并上报“专家委员会”,最终由“专家委员会”确定功能需求和主要技术参数。商务信息及服务需求由采购部门将其做为必备考核内容加到招标文件中。

1.关于技术参数

原则是把理想设备的品牌、性能、功能等要求尽可能细致地用技术指标、可靠性、实用性、适用范围、工艺要求、市场占有率、用户反馈等指标进行描述,同时可以标注“*”号条款作为关键技术指标,但“*”号条款不能超过3个,而且不能成为歧视性指标。总之,技术参数代表最终的采购意向,但这种意向必须合理和公正地表达。

为避免技术参数中倾向性问题的出现,采购部的工作是关键,采购部人员应做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产品的技术参数构成和指标;了解主流产品的市场情况;在采购前同使用科室多沟通,向他们介绍政府采购的原则和规定,了解他们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使用科室违反规定的要求加以拒绝。

2. 关于设备配置

通常涉及到的是标准配置、选配件、相关耗材几个方面。标准配置指按照产品注册证标明的能够而且必须实现产品基本功能的配置。选配件是用于实现产品拓展功能的配件或额外增加的标准配件,使用科室可以根据临床工作的需求提出。相关耗材是设备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消耗品,耗材是否由多家厂商提供(即开放耗材)也是决定设备能否中标的一个因素,如果耗材只能由原厂提供(即封闭耗材),则采购人就要承担诸如成本高、供货不及时等风险,很可能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中标方。

3.关于产品服务

随着世界范围内采购人与供应商关系战略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不仅是设备这一硬件本身的购置,也是服务及技术等软件的购置。因此,在制作招标文件时,必须预置评标关键点,作为能否中标的参考依据。

要求供应商必须承诺的内容包括:进口产品必须提供报关单,投标产品的售后服务必须由该产品的生产厂商负责,生产厂商必须为采购人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并确保顺利实施。

要求供应商必须答复的内容包括:到货期,保修期,开机率,是否提供备用机,能否签订试用协议,保外维修如何收费,包括换件成本费及人工费,厂家能否提供更换配件报价单,购买保修服务的年收费标准,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能否提供免费升级服务。

4.关于潜在供应商的商务信息

制作招标文件时,要求设备商必须提供的资格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法人代表授权书及法人、被授权人身份证、投标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制造商出具的原版技术参数资料、经营授权证书外文原版及中文译版(如果是进口设备)、产品介绍彩页。

设备商在提供以上证明文件的同时,还必须提供生产厂商的资格证明文件,如果商是二级资格,那么还应该提供一级商的资格证明文件。为规避风险,原则上,采购人只接受一级商。

设备商还必须提供如下各方面的描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状况、环境保护措施、企业信息化水平。

为保护采购人利益,规避风险,投标人必须在投标文件上作出如下承诺:投标人需对所提供资格证明文件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鉴于投标人所提供的技术资料及资格证明文件为复印件,由此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由该投标人承担。

5. 关于合同

合同是约束贸易双方的法律文件,是对设备验收、索赔的依据。合同签订得越完善,就越能使购买方掌握主动权,从而更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根据中标产品是否需要外贸公司进口,合同分内合同(医院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和外合同(医院与外贸公司签订)。内合同除具备合同必备要素外,为规避风险,应增加如下条款:供货方应保护采购方在使用该设备或其任何一部分不受第三方提出侵犯知识产权的指控,如果任何第三方提出侵权指控,乙方必须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由此而发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费用。外合同签订的关键是合同价款的涵盖内容及外贸公司的权利义务必须明确且细致,不能有遗漏。

三、验收及归档环节

(一)验收

验收及归档环节由物管部门负责,应成立由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必要时可外聘专家)、使用科室负责人或委托人、进出口公司、商检、供货方工程师、按照国家规定需强制检验的技术监督等部门人员联合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设备进行验收。

验收分为外观验收和技术验收两个环节。外观验收主要指开箱清点,即依据合同及投标文件,对照装箱单清点包括主机、标配件、选配件、专用工具、说明书、光盘等在内的所有物品。从设备外包装到拆箱后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必要时拍照存档,如发现异常,必须在签收备忘录上做详细记录并由“验收小组”现场几方当事人共同签字确认。技术验收主要指产品技术性能指标是否达到招标要求、技术参数是否达到设计标准。视不同设备使用频率等情况验收期不尽相同,通常为正常使用1―3个月可视其运行稳定。

(二)归档

物管部设专人负责大型医疗设备档案的归集和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包括论证档案、采购档案、验收档案三部分。

论证档案包括:申请表、论证报告、考察报告。其中“论证报告”内容是否完备是重点。论证报告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拟购置设备名称、技术参数及配置、计划金额、应用范围、社会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是否独立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预计使用年限、年经济收入、年维护费用、是否使用封闭消耗品及消耗品价格)、技术先进性分析、客观性分析(人员配备及培训情况、安装环境等)等要素。论证报告须经“论证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生效。

采购档案包括:招投标材料、供应商其他书面承诺资料、内、外合同、海关免税证明、报关单、商检报告等。

验收档案包括:验收单、签收备忘录、安装记录、调试记录、培训记录。

待设备验收合格后,以上档案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

四、结论

“分口把关、权力分解”使计划权、采购权、验收权、结算权、使用权相分离,有效地促进了权力的制衡,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集体决策”有效地规避采购过程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让权力的运行置于监督之下。按照管理环节和流程合理设置组织架构,改变原来选型、采购、验收、保管一体的局面,一家管变为多家管,实行分段管理、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采购活动正常高效进行,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 郭爱华.医院专业设备配置和使用不能触摸“高压线”[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6).

[2] 李红星,王增甲.河南省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工作思考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4).

第8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仅仅依靠治理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的,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一个通识,才是治本之法。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广大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各国的对策,掌握环境保护的常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引领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但是,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扩招等措施,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众多高校出现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环境教育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大班讲座授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缺少实践机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在二战之前,西方的社会理论学家如奥尔波特、沃森等人就发现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和学习相比于个人具有更高的效率,进而创立了合作性学习理论,开始提倡合作性教学模式[1]。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合作性教学模式现已成为西方国家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之一。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进行合作式学习。该教学模式可以在尽可能小地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实现合作性学习的目的。大课一般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学生在课余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也可以围绕这个专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小班研讨课。此外,本课程倡导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学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环保科技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和环保实践活动。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大班教学“注入式”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够的缺陷,同时也发挥了合作性学习的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3]。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法在环境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课程按照7个专题、32学时进行授课,每个专题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大班讲座授课2学时,辅助教师组织小班研讨2学时,此外,集体自主学习2学时,期末课内考查2学时[4]。第一个专题的主题是环境与人类健康,该专题介绍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了解当今人类在环境领域所面临的几大全球性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个专题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发展观。第三个专题是环境法规与管理制度,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国际环境法与环境保护公约,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类环境管理制度,树立守法意识。第四个专题为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介绍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思想以及主要行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相关的评价体系。第五个专题为大气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趋势与对策以及我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六个专题为水环境和海洋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海洋环境正面临的污染及生态破坏,让学生掌握水污染各种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和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并了解水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对策。第七个专题为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噪声污染控制,介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业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等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介绍噪声、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的来源、分类、危害以及控制技术。

(二)组建教师团队

根据专题内容和教师擅长的内容,确定教学团队,入选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参与的专题领域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经历。教师团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的特点,共同制订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案例交流和备课任务分工。教学团队定期召开会议,汇总一周的教学情况。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示教研成果,为小组成员的教学观摩提供资源背景[5]。

(三)大班授课

合作性教学模式中的大班授课要区别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其核心要求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架构传授,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而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则会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小班讨论时相互分享学习来获得[6]。因此,讲座授课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每次讲座授课后设计或提出讨论问题,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在小班研讨课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意见。

(四)小班研讨的课前准备

研讨课的课前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教师团队要确定讨论主题,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主题可以大大提升研讨效果。讨论主题有多个来源:一是可以来自教材,与大班授课的内容相衔接,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通过在研讨课上分析辩论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可以通过汇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教师团队从中挑选学生最感兴趣且研讨性高的主题,保证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2.指导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分。指导教师除了在课前安排并通知学生讨论课的教室和时间,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课前准备时也会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指点迷津,由于这些问题在课前是未知的,因此,指导教师充分备课,每一个环节认真设计、组织和安排。对讨论的主题要有深入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确保研讨的良好效果[7]。3.学生作为研讨课的主体,一定要提前准备。在教师布置讨论课题之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构思自己的论点论据,在研讨课上和同学分享讨论,也可以将自己在查找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教师、同学共同讨论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如做演示文稿、学术报告等。

(五)研讨课中的正确引导

在研讨课进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要维持好课堂纪律,认真听取学生发言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研讨中来,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有学生提出创新观点时,要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的语言要起到穿针引线、回归主题的作用,占用时间不宜过长,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在研讨结束之时,指导教师要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好的讨论形式、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突出表现等给予肯定,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全面分析和引导,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8]。

(六)研讨课后分析总结

在研讨进行时,每个班要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研讨内容,首先,记录课上各位学生的方案和观点,这一部分是学生课前准备的集中展示,不仅是期末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可以筛选出优秀的方案,在大班授课时展示给其他研讨班的学生,共同学习。当一个研讨主题出现多个不同的观点时,还可以在大班上进行互相的辩论,丰富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要做好记录,统计出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大班授课时深入讲解。最后,记录指导教师在研讨课上提出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答。教师的解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结,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纠正原有的错误观点,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9]。而教师团队通过这些课堂记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得出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

三、合作性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

针对研究对象,教师团队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学生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专业、年级)、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该教学模式对其自身的帮助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二)问卷的方法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向学生发放100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进行测量,最有利选项的赋值为5,最不利为1,中间选项按照有利因素的程度大小依次为4、3、2,并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四)结果分析1.学生对合作性教学模式各环节重要性的评价。新型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大班授课,另一块是小班研讨。其中,大班授课又可以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研讨题目布置两部分。而小班讨论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可以细分为指导教师概述、学生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指导教师点评总结等四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布置研讨题目、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这三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研讨题目可以保证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讨论的题目感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文献。个人观点的陈述环节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恰恰是传统的大班授课最欠缺的一环。而集体讨论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进一步提炼各自的观点并产生新的想法。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集体讨论环节不但均值最大,而且标准差最小,这说明这一环节被多数学生视为合作性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着重改良这一环节。2.合作性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参与合作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选取其中主要的六项,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环保意识、文献查阅、论文撰写,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合作性教学对语言表达、文献查阅、环保意识这三项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三项都有超过7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而表3显示,这三项的均值都在4.5以上,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以上三项个人素质。在小班讨论中,学生陈述个人观点和集体讨论两个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每次讨论课之前,学生需要准备自己的观点与论据,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知识运用总结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学生认为在传统单一的大班授课模式下,他们更多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各种考试也主要是考核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这样学到的有限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实践要求的,当他们一旦独立面对问题时,会缺乏主动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变得束手无策。

第9篇: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摘要:《自然保护概论》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方法与建议,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老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保护概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保护概论》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层生物与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保护自然环境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彻こ套ㄒ档谋匦蘅纬蹋对丰富学生的基础生态学知识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关注环境领域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理解与掌握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自觉主动地把“自然保护概论”的课程知识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增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宏观管理意识。

二、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环节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选取未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查阅的课程相关教材发现,相关教材偏少,知识内容略显陈旧。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际自然保护事业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很适合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而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能会觉得以上内容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与专业其他课程有一定重复。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还有《环境科学导论》和《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上述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自然保护概论》有较大的重复度。例如,《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包括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中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教学内容;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自然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均有涉及。这必然引起知识点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惰性心理。

3.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目前,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并未开设实践环节。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等专题,如果能够在理论授课结束后开展相关专题的野外实践,必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根据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及环境科学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针对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1.明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环境专业的特色,在遵循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重点阐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如: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入侵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每个专题授课2-4个学时。通过对相关环境问题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明确人的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意识、消费意识和文化意识,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由于自然保护概论的教材主要倾向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等基本原理与知识,因此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需要补充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查阅学科相关的资料,掌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论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在讲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可结合气候监测数据和古书记载,阐释近年来频发的洪水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与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可适当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与非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NIPCC)两派学者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的可靠性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温上升的贡献性大小问题的争论。

3.采用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鉴于“自然保护概论”的学科交叉性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等特征,可构建“选题-导学-自学-小组讨论-演讲-反馈”的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1)。授课教师在导学前应高度重视“选题”过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选题方式,将小组讨论和自学过程安排在课堂外,灵活安排学生的讨论形式与内容,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环境的创造者和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又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课教师应当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与已有观点相悖的观点,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资料去证明的行为就应该鼓励。并通过采用案例、专题等形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授课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钻研。对于出勤率高、课堂表现积极、作业按时完成的同学应该得到更高的平时成绩分数。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授课教授可采取课程论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题目的课程论文,每个人分别查阅资料撰写,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综合成稿,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贡献给出成绩。

四、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关经费投入。为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建议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开设一个周,重点考察典型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湿地生态系统等地形或生态系统。同时,为保障基本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主要为野外实习经费。给野外实践教学以经常性投入,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2.选择多方式实践教学途径。为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带来的限制,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保护概论的实践教学可打破原来的统一组织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课题、多时段、多地点进行。首先,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框架列出几个大的方向,如参观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等,由学生选题。或者由学生自主拟定方向,呈报授课教师审查和批准。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实习场所也可以安排在学生家乡周边、课余活动场所、郊游场所或其他课程实习场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教学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距学期末有1-2个月的时间,学生还可以结合所选实习地点的情况,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动的同时关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完成实习。

总之,笔者认为《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