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精选(九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第1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1“我担心,我害怕,仅仅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才使这个占有欲对你如此有诱惑力”。

——《少年维特之烦恼》

自己都没有想过,为什么整本书读下来,仅仅记住这样一句话,还是被我即兴的抄在桌边的草稿纸上。可以看出,当时是用心的,因为看得出来凌乱的草稿纸上,那句话被抄的很工整。现在想来,整本书都还了快一个月了,可是这句话却越加在脑海中清明透亮起来。

细细数来,身边有多少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譬如爱情,譬如理想,譬如一些业已失去的,不再会回来的东西。但仿佛人们愈加愿意在其间投入,渴望拥有哪怕仅仅一瞬。所谓放弃的永恒,仅仅就是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么?

绿蒂真的迷住了维特么?真得让维特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宁愿背弃现实生活,去做一些疯狂的举动,来试图得到么?甚至在最终无法获得之时,一定要靠一死来了却自己的生命——或者这就是爱情?

在维特的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正是为什么小说自问世之日起,风靡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反过来说,维特的幻想,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是我们年轻过的证据。谁人年轻不曾爱幻想呢?少年便是王子,少女便是公主。想要的终能得到,爱情总是美的甜蜜的。可是少

2019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法规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年维特又不在是无知儿童,他们开始接受社会所强迫给他们的角色,特征,命运,以及一切规则。无论他们愿意与否,来自社会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礼法已然到来。维特知道自己喜欢绿蒂,可是他更清楚,与他的喜欢相比,阿尔伯特的婚约更具有至高的约束力。我们不妨把这个婚约扩展为一些其他的,包括父母的偏见,包括周围人的看法??反正一切喜欢却不能在一起的因素都可以用之比拟。

可是维特们明知如此,却有不甘心如此。他们尝试改变,尝试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尝试着不按世俗理念生活,尝试着随性而为。可是这一切的努力并不能扭转整个业已形成的环境,他频频出入绿蒂家中做客依然引起周边人们的非议,引起人们的流言——倒是没有人理解他的行为,理解他是出于所谓的爱而如此的??绿蒂对于他,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童话而已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能,才使其在维特心中愈发显得光芒万丈,神圣无比。他在给好友威廉的信中,反复感伤矛盾的提及自己的情感。而作者借着威廉的口说出了这句让维特们醒悟的话语“我担心,我害怕,仅仅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才使这个占有欲对你如此有诱惑力”。

为此,我们不妨假想一下维特们得到了他们心中的绿蒂会如何?也许电影《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给了一个最合适的注脚:少年维利图对已是少妇的玛莲娜倾慕不已,但无论是年龄还是社会角色都不允许他们之间发生恋情。这种不可能的现实,使得青春期的维利图性幻想的方式来获得发泄。值得说明的是,在维利图心中,性是比爱更高一个层次的事物,如电影展示的那样,维利图一度把长时间盯着玛莲娜当作一种奢求。因此,性幻想是一种冲破一切禁锢的发泄的象征。当然,倘若影片到此为止,仅仅是一部少年思春片而已。接下来导演巧妙的用战争这样一个环境帮助维利图实现了这个幻想:玛莲娜迫于生计,在妓院出卖自己的肉体,而维利图恰恰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一下得到之前幻想的一切。接下来的故事不是爱情,而是维利图恢复理智,玛莲娜不再是他心中的女神,他自己的一切荒谬行为也终究结束,不再偷窥她,不再为了关于她的一个玩笑和同伴大打出手,不再偷窃她的内衣,不再有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影片的结尾,与其说是出于爱慕,不如说是回望自己成长的路径中的感念,只是出于一份善良的本心,希望她幸福而已。

其实少年维特们心中,总有那样一个心中的女神绿蒂,使自己愿意为之生,为之死。只是也恰是这样一位绿蒂,当终有一天让维特们明白她只是众多女子中的一个,不再自欺欺人的说她是不可缺少的唯一,不再轻言爱她爱的要疯掉的时候,则维特终将成长理智:其实爱情,远没有那么多天长地久,没有那么多情比金坚。有的只是那些试图占有而不得,或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的一个华丽谎言而已。

成熟或者死掉,是小说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少年维特都要面临的抉择。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2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少年。维特,首先我想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不是不承认你对绿蒂的爱,你对她炽热的爱,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过让绿蒂幸福快乐吗?你以为你的死会带给绿蒂和阿尔贝特快乐吗?众所周知,不会。因为你是他们二人最好的朋友。

你爱她,就不应该去纠缠她,阿尔贝特是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会怎么想,绿蒂夹在中间也很为难。不错,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确实是美好的东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对绿蒂的爱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祝福他们。维特,其次我想对你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么就只能适应社会。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怂恿你向那些贵族一样,成为迂腐古板、势利虚荣的人。你了解荷花吗?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闻名遐迩。我希望你成为那个社会中一朵圣洁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穷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没有机会,他们受贵族压迫,出人头地谈何容易。而你,维特,出身贵族,有条件去帮助他们。所以,你应该多关注慈善事业,不要留恋儿女情长。

维特,我还想和你说,你最后的决定——死,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勇敢、胆大,但是我却认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为了绿蒂而死吗?你的本意是想让她幸福,但是你有认真考虑吗?你的死给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锁,她还会幸福吗?再说说你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维特啊维特,养育你十几年,你居然就以死来回报他们。我还想问你,你不是想解脱吗?那为什么临死还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难道不想在天国忘掉这一切悲痛吗?据说,这本书问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看花落泪,竟然把维特当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创作此书不是让后代向维特学习吧。尤其是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更要以国家、社会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维特,祝你在天国好运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3《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很早就想读的一本书,种种原因耽搁到现在,终于在这段稍微闲暇的时间里再度拾起。这本书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著,此书用日记和书信体的形式,披露维特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

此书最让我欣赏的是维特对自己情感细腻的表达,我想只要是谈过恋爱的人们都能体会到维特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我为维特和绿蒂在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而高兴,为他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难过,但更多的是对维特的怜惜和同情。我想从主要人物一一分析。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也算是一个有才之人,他爱上了一个有未婚夫的女子------绿蒂。这是他幸福和悲惨日子的开始。我不想批判维特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有夫之妇,如果情感能由得我们控制,那它也就不会让我们感到那么的美好和奇妙,维特是个人,他纯粹的爱情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至于他自杀的结果真是令我感到难过,我想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他的悲观的个性所造成吧,都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良药,但我们也看到了,虽然维特离开了绿蒂和阿尔伯特一段时间,但他还是不能忘记绿蒂,最后他又回到绿蒂的身边,这时的绿蒂已经结婚。他的离开让我看到了善良的维特,他的回归让我看到了他的真情,他的自杀让我看到了无奈。也许有些人会说他真傻,爱到情深之处谁又会不傻呢?

绿蒂,我想她是爱维特的,只是困于自己的婚姻,如果没有阿尔伯特,我想她会和维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残忍,绿蒂也有她的无奈,维特只能算是她的知己吧,忠于自己的丈夫这是值得赞赏的,对于维特最后的自杀,我想绿蒂也会心痛致死吧,这是她不愿看到的结局,他希望维特能找自己的真爱和幸福,可维特的幸福就是她啊,哎,无奈......

阿尔伯特,绿蒂的丈夫,维特的好朋友。在知道自己的朋友喜欢自己的老婆时,还能对朋友如此的体贴,不得不说他的大度。但当维特再次回来时,阿尔伯特对维特频繁的访问绿蒂而生气,我想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我们不应该职责他的无情,毕竟他才是绿蒂的丈夫。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其他的人物,我想都是为了衬托维特的情感。总之,这本书让我很感慨,我被书里的情感描述折服,好书需要细细品,隔段时间再次品读,我想应该是另一种感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4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5勇敢面对生活,学会战胜自我

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陪伴着我们一生的成长。在茫茫书海中,我与《少年维特之》这本书相遇了。这本书像一粒小石子,被投进了我的心海深处,激起万丈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我合上书本,静静地想着。此刻,我的思绪仿佛又飘回了书中,聆听少年维特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说主人公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但是绿蒂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长期处于抑郁之中,最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在维特自杀前,他的唯一念想只有绿蒂。读到这,我不禁感慨万千,被维特这份对爱的执着深深打动了。

“假如世上没有爱情,这世界对我们又有何意义?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维特是一个纯净而敏感的人,他对绿蒂的爱使他无法克制自我。他不喜欢世俗的虚伪,喜欢沉浸在诗歌中,他把绿蒂当作是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现实却让他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他孤独的内心终于崩溃,痛苦战胜了理智,在绝望中自杀。

“我想只有死亡才可以让我从痛苦中解脱”这是维特在绝望之中的呐喊。读到这,我不禁要问,维特真的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他的死值得吗?世人最需要的东西真的只有爱吗?他爱得太深,放弃了画画与写作,过着无比迷茫的生活。他本以为,自己死了,烦恼和忧愁也就烟消云散了。但他错了,他的死换来的是亲人的悲痛、朋友的自责、以及他人的哀痛。生活中不仅有着春天的繁花灿烂,还有着冬景的阴暗惨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强自己的内心,学习高傲的海燕无畏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

第2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1)运用言语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心情平静,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这时你会觉得安详、宁静和平和。

(2)支解法。请你把居家生活中的烦恼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各个击破”,这些所谓的烦恼便可以逐渐化解。

(3)想哭就哭。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释放烦恼。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结果87%的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有过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回答说从不流泪。由此看来,让人类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4)一读解千愁。在书的世界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抛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

(5)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会消失。

(6)运动消气。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们如何大喊大叫、扭手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在这些运动中心,上下左右皆铺满了海绵,任人摸爬滚打,纵横驰骋。

(7)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所以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激励自己去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况,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反而能释放压力。

(8)嗅嗅香油。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特别是一些女孩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平服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9)吃零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肚子饥饿的需要,或是解馋,而在于对内心冲突的消除。

第3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噪声;烦恼;习得性无助;认知

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环境科学、医学相关且偏重应用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环境压力、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等。其中环境压力是当前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在众多环境压力中,噪声得到了最为全面彻底的研究。

噪声与突发灾难事件一类的环境压力相比,似乎其影响不如后者严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噪声在现代社会普遍持续存在和其本身的声学特点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噪声容易更为持续、隐蔽地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伤害。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对国外关于噪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作一介绍。本文将从噪声的概念及分类、噪声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影响几方面进行介绍,最后给以简评和展望。

1 噪声的概念及分类

1.1 噪声的定义 噪声的定义有多种,最简单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为了便于展开该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下定义为:噪声是令人厌恶的,不可控制的,不可预知的声音。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噪声不仅是一种物理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的主观心理感受。

1.2 噪声的分类 根据噪声的时间特性,可分为稳态、周期性起伏、无规则和脉冲噪声。根据其强度大小可分为过响声、防碍声、不愉快声、无影响噪声。按其来源可分为交通运输、工业、施工、社会生活噪声。可见在现代都市中噪声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 噪声与人的生理机能

2.1 噪声与听力噪声会影响不同年龄人的听力。Lipscomb发现了在超过14000名大学新生中高频听力损伤的流行程度的显著增长。Niskar报告几乎12.5%的6到19岁的美国儿童有噪声相关的听力问题。甚至对于母亲体内的胎儿,也发现噪声对其听力影响的问题。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交通噪音是被主要关心的问题。另外,职业性的噪声也受到关注。美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部门(OSHA)提出对于8小时工作制的员工每天可暴露的最大噪声水平为90dBA,并建议其在更大噪声中佩戴听力保护器。然而,有研究却认为这个标准过于宽松并不足以保护人们的听力健康。

2.2 噪声与其他生理机能噪声在诱发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睡眠紊乱等方面有较为充分的科学证据。Evans等提出在机场附近的儿童更可能血压升高。Passchier-Vermeer等分析了夜间噪声可改变睡眠模式,增加唤醒,影响心率。有的生理机能与噪声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由于证据有限,还不能对噪声和免疫系统的关系下任何结论。另外,对某地区连续几年的出生记录分析显示在噪声暴露下,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更高。但最近更多的调查说明,除了高频的听力损伤以外,怀孕妇女暴露在噪声中的行为和所生孩子的先天缺陷之间的关系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虽然目前的研究足以警示人们噪声的危害,但噪声与生理机能的关系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噪音与人的心理及行为

3.1 噪声与烦恼 噪声对人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情绪反应上。其中,烦恼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反应。噪音烦恼可以定义为当噪声干扰一个人的思想、感觉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时的一系列感受,包括激怒、不适、忧伤、挫折感、被冒犯感。也可更加简略定义为不愉快的能消极影响个体或一组个体的感受。可见烦恼的定义也存在多样性和模糊性的问题。

许多研究都致力于测量“烦恼”这个概念。有的用单个自我评定项目。有的用有多个项目的问卷。这两种测量方法各有优点。单一的自我评定的项目比较简略易行,而多个项目的问卷可以从多个维度评估烦恼,使得我们对这一概念的、测量更加全面。

许多研究表明噪声引起烦恼的程度既取决于噪声的声学特征,如强度、频率特性等,又取决于一些非声学特征。这些非声学特征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变量。如,对噪声的敏感性、对噪声的应对能力、对噪声源总的社会评价、噪声暴露的历史等。有研究证明了交通噪声的水平和烦恼的关系,但是在普通工作环境中发现噪声的水平是次要因素,而噪声所含信息内容有着更大的效应。非声学特征对于烦恼产生的重要影响得到证明,从而为烦恼的控制和进一步建立噪声性烦恼的模型提供了依据.

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建立了关于噪声性烦恼的模型。如在社区环境的研究中,有人提出在噪声、它的效应和人们的社会背景之间关系的模型。Eva Boman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建立学校环境中噪声性烦恼模型,说明在学校环境下不同的因素如何在烦恼反应中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

3.2噪声与习得性无助理解噪声与习得性无助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与动机间的关系。当有机体暴露于重复的、不可控的事件且认识到其结果与自己的反应无关时,习得性无助可能产生。同样的,当企图去应对象噪声这样令人厌恶的刺激却又反复失败时,习得性无助也可能存在。在该方面的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范式是Glass和Singer的行为后效范式。在这种范式的实验中,被试被随机的分到两种组别中,一种为噪声环境,一种为安静环境。一段时间后,被试被给予行为的后效测试,如让其解答不可解的难题。其在测试中的表现,即对于这些难题的坚持程度可作为动机强度的主要指标。应用类似的范式,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噪声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Sherrod等在大学生参加的实验中安排了不可控制的或可不同程度控制的噪声及安静几种条件,结果表明安静条件中的被试比经历过噪声的被试的行为后效测试成绩更好,且后者随噪声的控制程度增加其结果逐渐变好。Cohen等发现慢性暴露行噪声的儿童有更大的可能(15%的比例)放弃对难题的努力,而处于安静学校中的儿童此比例仅为2%。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对于成年人和非成年人,急性和慢性的噪声暴露都能造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相关,所以还有必要将噪声暴露、习得性无助及抑郁等精神健康症状结合起来进一步展开研究,寻求其内在的关系。

3.3 噪声与认知障碍这是多年来噪声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成人相比更不成熟,因此对于儿童,诸如注意、语言、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

3.3.1 噪声与注意有一些理论用于解释为何噪声会影响注意。最多见的为认知应对和唤醒水平两种理论。认知应对理

论认为对于超出正常水平的声音刺激,人们可由“屏蔽”刺激的方式加以应对。当不加区别的“屏蔽”所有刺激则损害了注意。唤醒理论认为增强的唤醒能增强任务中的表现。但是持续的高水平的唤醒可能造成无法集中注意。大量的研究证明慢性噪声暴露对儿童的持续注意、视觉注意、听觉分辨力可有不良影响。Heft发现与来自较为安静家庭中的儿童相比,来自吵杂家庭的儿童用更长的时间定位目标图形刺激我们。Cohen进行了听力分辨力的测验,结果表明生活在更低楼层且暴露于更强公路噪声的儿童比那些生活在更高楼层的儿童受到更大的伤害。

3.3.2噪声与语言 有理论认为当儿童处于噪声环境中他们可能学会去掉分心刺激,随着时间推移儿童可能过渡泛化这种策略,即去掉不应被排斥的刺激例如言语。这样儿童与他人的交流(包含说和听)受损,并且言语知觉与阅读能力有强的相关,这样就可能阻碍语言的获得。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Bronzaft等人的研究。这项研究考察了一所学校中儿童的阅读分数,其中有一半儿童所在班级处于铁路噪声的环境(69~89dBA)中,另一半班级处于比较安静的一侧。持续几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有噪声一侧的儿童在阅读成绩方面落后于他们的对比组。这些儿童也抱怨说这些噪声干扰了他们,使得他们难以进行思考。接着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噪声水平降低6~8dBAs。Bronzaft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两侧儿童的阅读分数处在同等的水平。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Cohen对生活在4栋高层公寓中的儿童的研究。相比于较高楼层,处于较低楼层的儿童慢性暴露于更强的公路噪声中。阅读水平的测试结果显示后者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除了以上研究,有研究还发现智能更低的儿童可能更易在阅读方面受到噪声的有害影响。

3.3.3噪声与记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提示噪声对于简单的记忆任务没有或很少有影响。如Hygg~s比较在安静和噪声条件下的容易的和困难的记忆任务,发现仅在困难任务中对于噪声暴露敏感。同样的,Ingela Enmarker的研究提示相比于有意义的课文而言,记忆无意义句子的编码过程被噪声干扰的可能性更少。近年来,关于噪声对记忆的影响有两种解释的争论。一个可能的解释认为噪声对记忆的影响与语义加工资源有关。当言语性噪声和认知任务中的内容都需要语义加工时可竞争同样的加工资源。Smith也强调当暴露到有意义的噪声中。语义加工过程受到影响是噪声造成伤害的原因.但是Jones等介绍了另一个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关键并不是因为噪声的意义的或语言的特征,而是在于听觉信号表现出了明显的声学变异或改变。针对这两种可能的假设,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比道路交通噪声和有意义的言语性噪声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但是结果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深入说明两种假设的关系。

第4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1.乡村少年“离土”教育

“离土”源于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担忧,意指乡民离土、乡村离地、文化离根。在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大量乡土在“企业房产”等推土机前不断流失,消费文化将人与人的关系功利化,人情冷漠,乡情淡泊,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留守故土。“当他们逃离土地,远走他乡,就走上了永远的‘心灵不归路’……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那么,什么是“离土”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指促进乡村少年在乡村社会中活泼、健康、全面、自由地发展,并启迪、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培养其精神成人的教育。在经济为先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教育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逐渐被剥夺,加上长期奉行的单一化思维模式,“城市取向”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特征,乡土世界在教育中被边缘化。教学内容上,高楼大厦代替了风吹麦浪;教学语言上,官方话语代替了本土方言;教育理念上,“他人世界”代替了“乡土世界”;教育价值上,离乡代替了爱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这都是一种文化偏向,即城市生活的价值偏向”,乡村教育实际上就是“逃离乡土”的教育设计。总之,乡村少年的“离土”教育是指乡村少年所受到的脱离乡土文化语境的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

2.文化回应教育学

“离土”概念在西方语境中同样可以找到惊人的回应,盖尹(Gay,2010)率先提出“uprootedness”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教学中对少数族裔学生本土文化、地理和心理情感因素的忽视,导致的学习与文化背景的断裂。”不同的是,国外学者更多的是用文化回应教育学分析这一问题,这也为国内“离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验证的新视角。上世纪70年代,人们意识到种族的多元化问题已经蔓延到课堂,少数族裔的学生由于文化、语言、信仰等异于主流白人群体而逐渐被边缘化。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将视角转向课堂教学,提出文化回应教育学,比灵斯(Billings,1991)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赋文化于知识、技能和态度,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社会性、情感表达和政治性的教育学”。盖尹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它是指一种鼓励种族多样化学生利用其文化知识、先前经验、思维结构和表达风格使学习与自己更具相关性,并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教育学。”前者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广义界定,后者则是从学习行为出发的狭义发现,本文更倾向于后者。此外,比灵斯(Billings,1995)为文化回应教育学设定了三个标准。首先,体验学业成功。任何阶级特权均无法剥夺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和体验的权力,同时社会和教育组织中的所有力量要努力促其实现。其次,发展并保持文化能力。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努力构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整体性”并获得“文化尊严”。最后,挑战现实不平的批判意识。对于主流文化的先在合理性,教学能提供一套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学生结合自身的文化经历批判性地反思周围环境的存在。这三条标准的设立是相对于文化回应的三种无力(学业失败、文化失真、反思失效)提出的,而乡村少年的成长过程同样表现出文化回应的无力,它更多的是从乡村少年过程经验和主观意识发出的成长烦恼。

二、“离土”教育的无奈:乡村少年的成长烦恼

1.“读书价值”的烦恼

传统乡村社会一直以来都以读书为最优越的价值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乡村少年勾画出了美好的物质生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足了其立业报国的精神追求。为了实现“鱼跃龙门”的壮举,乡村少年不问农事,不知农业,只读“圣贤书”,家人更是倾其所有予以资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一方面,在经济资本的作用下,城市规模增长迅速,乡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其必然产生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城市经济资本的充裕也为吸引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更大的筹码(工资)。另一方面,文化资本为城市创造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例如丰富的娱乐活动等。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双重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少年不愿用十几年的苦读去争取一个城市生活的机会,而是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放弃读书到城市打工,直接体验城市生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乡村少年放弃读书的另一个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继续读书而带来的失业风险,很大一部分乡村少年不愿意继续学业,而采用直接就业来避免将来失业的尴尬。另外,目前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和农民工相差无几,甚至可能要低于后者,也对乡村少年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冲击。同时,乡村少年经过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将继续读书的时间资本和经济资本投入到就业,其所产出的经验资本、收入资本和避免失业资本将远远优于前者。以上两种原因导致了乡村少年对“读书价值”的怀疑,从而导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小学阶段未参加继续升学的比例为1.7%,初中为11.6%,高中为13%,需要补充的是,乡村地区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乡土身份的烦恼

文化不仅是赋予身份的权杖,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符号。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了乡村少年对乡土文化的冷漠,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身份感到自卑甚至厌弃,处在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漂泊感。这种身份的自卑又体现为现实和未来两个向度。现实向度上,乡村少年对乡土身份的烦恼处在懵懂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未被激活,当他们经历城市文化的外在冲击(来自他人)和内在洗礼(来自自己)时,对城市生活的艳羡就会与对乡土生活的自卑形成强烈的反差,尤其当这种刺激来自持有“外在冲击”身份的教师和课本,以及“内在洗礼”的自我学习。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中经常发生,例如老师用“离开这穷乡僻壤”鼓励学生、学生以“坐飞机”“看高楼”等为目标的自我鞭策。未来向度指乡村少年对未来身份的预设选择,这种选择在学科化之后通过理想职业来体现,少有学生愿意将理想设计为“农民”,更多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身份,例如科学家、明星、军人等等。当人对现有身份表示出一种厌弃,其不可避免地会失去自尊和自信,迷失在对自己和未来自己的恐惧当中,如果未成年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其心理发展将是极大的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乡村少年在进入城市之后表现出寡言、自卑、放纵、自暴自弃等状态。学业上,他们认为城市儿童更聪明,掌握更多才艺,学习更出色,而自己无法与其竞争,甚至对城市儿童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崇拜或憎恶。例如,许多乡村少年之所以选择高中辍学是认为其无法与城市学生竞争高考。乡村少年迷失身份后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丧失归属感。一方面,他们极度否认或排斥自己所属的农村社会,努力使自己与其隔离,声明不再属于这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建立与城市的联系,获得城市身份。这就容易导致乡村少年处在两种文化的边缘,既不愿意接受乡村身份,却又无法获得城市身份,从而使这一群体永远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最终产生被遗弃感而选择破坏现行规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乡村少年的犯罪率持续升高。

3.教学文本的烦恼

当前,教学文本的设计权掌握在国家与省(市)两级。从话语权来看,拥有参编资格的人主要包括教育专家和教学专家,而这两类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高校和优秀中小学当中。一方面,国家单一化的政策制定理念要求各省(市)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多样化和地方化的内容,在当前以发展为首要任务的环境下,一致性更倾向于城市导向的现展观。另外,预留可调整的空间并不能足够支持地方性内容的进入,而且乡村内容只是地方性文本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缺少对乡村少年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了解,同时他们更缺乏乡土情结,未能有针对性地立足于乡土,开发环境与身份相适切的文本。教育专家关注的是文本在人的某种发展维度上的意义和效果(德智体美劳),教学专家则更关注文本的表达和组合方式(教学方法),然而,两者对教学对象的生存环境却鲜有涉及。在这一现实下,乡村少年对教学文本渐渐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因为字里行间描述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而是“别人的世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种冲突,文本内容与生活现实的冲突和乡村伦理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首先,教学文本的设计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乡村并未获得独立的编制权,其所采用的是与城市相同的教学文本。这就导致乡村少年对教学文本中描写的内容未形成直接经验,甚至闻所未闻,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图式,例如“微博“”天然气”“数字电视”等概念。此外,两种文明的冲突同样会在教学文本中产生,例如教学文本中对直接结果的追求与乡村少年含蓄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冲突;教学文本对结果唯一性的苛求与乡民“只求耕芸,不论收获”的豁达之间的冲突;教学文本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与乡村少年对环境问题的未意识之间的冲突等等。由此可见,不同的世界及其所塑造的世界观的冲突使得乡村少年难以判断何为真假、何为好恶,对教学文本的烦恼,极易产生对学习与生活本身的怀疑。

4.教学方式的烦恼

教学方式的烦恼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三个方面。教学方法上,乡村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条件的有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只能转而依赖教室、书本、讲台和桌椅组成的传统教学,加上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乡村少年长期被困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乡土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所创造的天然课堂强调“参与性”、“动手性”,与传统课程中的“静坐”“苦读”形成鲜明的反差,乡村少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反复受到思想的碰撞,要么逃离,要么屈服。例如,一些快乐的乡村少年进入课堂后变得沉默寡言;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生活中却五谷不分。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评价形成了与之相契合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考评模式,强调竞争性的等级划分,其“比”的关注又被乡村少年的朴实天性放大。这就是为什么乡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看重分数和成绩排名。教学中要求的竞争与乡土文化鼓励的“讲信修睦”产生的分歧对乡村少年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彼此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乡村少年最大的困惑来自于教师,一方面从年龄结构上看,乡村教师主要以中老年为主,他们的教学理念保持着一贯的保守性,包括对分数的苛刻,对走出乡土的热衷,对讲授教学的执着等。另一方面从配置上看,乡村教师人数和资质都存在严重问题,整体上影响了乡村教学的水平和乡村少年的成长。综上所述,乡村“离土”教育面对的乡村少年的成长烦恼既是认知和行为上的心理不适,也是价值诉求上的人生观冲突,更重要的是根源于文化离土的生无所依。究竟怎样实现乡村少年的文化复归?

三、从“离土”到“归根”: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解答

面对美国课堂中存在的“离土”问题,盖伊(Gay,2010)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四种回应方式:1)认可学生承载的不同文化的合理性;2)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3)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本土文化;4)学科课程和技能训练中,增加多元文化信息和资源。本文将根据盖伊给出的解答,结合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中国语境,尝试设计一条从“离土”走向“归根”的文化回应路径。

1.文化合理性的回应:教学身份的“归根”

教学身份包括教的身份和学的身份,学的身份是核心,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是以赋予学生获得某一种文化身份为诉求的。身份的接受前提是对其所扮演角色的认可与接受,乡土身份承担着对“那山那水那人”厚重的情感。为了引导乡村少年获得乡土身份,教师要在对乡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认可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对乡村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保持开放的文化包容性,谨慎地引导学生发现乡土文化中的利弊,理性取舍。乡土文化的语境同样塑造了乡村教师的身份,然而面对大众媒体对教师特征文学性的渲染(贫穷、专业性低、土气、憨厚等),他们已习惯成为“沉默中的大多数”,不作抗辩。我们不能用城市文化中的功利性价值去评判乡土文化中的行为,乡土赋予他们的文化责任要求其在增强专业性的同时彰显乡土身份的自信:土气是一种乡土气质,憨厚是一种文化性格,贫穷则是一种道德操守。学的身份也是一种主动的获得,它需要乡村少年认可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自我成长中的文化能量,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乡村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虚实难辨,因此他们必须养成一种反思理性,在综合考量多种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不盲从,不自我。

2.文化价值的回应:教学目标的“归根”

当前,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乡村少年的学习目的也是以加入并融入城市生活为价值诉求,这种一维的排他价值是以“致富”为诱惑对乡村价值的冷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立足乡土,从三个层级寻求自我价值,还权于乡村少年。第一个层级,了解乡土,解答乡村少年“我是谁”的烦恼。乡村教学为乡村少年走近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创设专业平台,一方面将其生活中所积累的文化碎片系统化,另一方面带其走入乡土的文化根脉。第二个层级,热爱乡土,解答乡村少年“我在哪”的烦恼。爱是一种大的情怀,教育正是要致力于对爱的培养,家齐方可国治、天下平,只有对家乡故土的爱才能养育怀有仁爱之心的乡村少年。越来越多的乡村少年舍土离家反映了他们爱的淡泊,而教学正是要重新燃起他们心中的爱,实现由爱己到爱家、爱人的价值诉求。第三个层级,文化包容,解答乡村少年“我去哪”的烦恼。乡土的“回归”并不是对一元性的价值选择,它需要培养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和美美与共的胸怀。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在“并行之道”中而“不相害”。

3.文化内涵的回应:教学内容的“归根”

教学内容的“归根”主要通过乡土教材开发和乡村教师培养两方面来实现。课程编制上,一方面教学文本中亟待增加属于乡土特色的内容和设计,使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有效接轨乡村。另一方面,课程编制权继续下放,以乡村为主的地区获准立足本土文化,针对特定文化身份的学习者设计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上,乡村学校需要培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同时更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勇气和决心,摆脱习惯性的对已有资源的依赖,厚重的乡土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乡村教师培养的“归根”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于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保证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确保优秀教师不再继续流失,同时鼓励并吸引师范毕业生走入乡土,从内部维稳和外部补充两方面增加乡土师资的生命力。第二,对于乡村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提高现有教师水平和补充高质量的教学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前者可以从完善在职培训体制,拓展在职培训平台,增加在职培训投入以及丰富继续教育手段等四方面进行,后者主要通过鼓励优秀教师乡村支教和吸引优秀毕业生乡村从教两方面实现。

4.文化风格的回应:教学方式的“归根”

第5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Beauty将以上问题请教专家,同时搜罗众多效果上佳的应对良方,以尽快帮你摆脱所有肌肤烦恼!

烦恼No.1:黑眼圈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长时间面对电脑、生活压力大等都会导致黑眼圈的生成。想加以改善,首先必须促进血液循环。

应对Skill 1:健康食品与美容液双管齐下。

除了涂保养品之外,还应配合食用健康食品,特别是维他命E宜多补充,因为它能促进血液循环。

应对Skill 2:放松心情,愉快生活。

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彻底打败黑眼圈的不二法门。睡前避免做剧烈运动,可放些轻音乐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长期坚持对改善黑眼圈有一定的帮助。

应对Skill 3:整脸按摩让肤色变明亮。

找回肌肤失去的活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尤其是沐浴后先用热毛巾敷脸,然后抹上眼霜轻轻加以按摩,就可以让黑眼圈渐渐消失。

应对Skill 4:利用遮瑕膏完美遮掩。

如果你的工作量很大,黑眼圈总长伴左右,那眼部专用的美容液就是必备品,然后再利用眼部修饰品来遮盖,就可以让肤色马上变明亮。

贴心宝贝:

玉兰油润白亮采眼部精华露

109元/15ml

独特的Bio草本活醒因子和维他命C、B3能有效促进微循环并加速肌肤新陈代谢,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及复发,从根本上阻断黑眼圈的生成。

烦恼No.2:眼角细纹

除年龄因素导致肌肤松弛外,眼睛下面出现一条条鱼尾纹多是因干燥而引起,可使用专用美容液应对。倘若再加上适当按摩,并持之以恒的话,效果会更加显著。

应对Skill 1:早晚使用专用美容液勤保养。

眼角冒出的细纹就算补妆也无法完全掩饰,不妨试试能预防紫外线的眼部保养品。此外,你还要记得每天晚上认真做好保湿工作。

应对Skill 2:每周敷两次眼膜,以有效淡化细纹。

如果肌肤一年四季都很干燥,那与季节因素就完全没有关系,为此,每周敷眼膜两次的特殊保养就很有必要了。

Beauty即时贴:怎样正确使用眼膜?

1、温热眼膜:将眼膜包泡在40。C的热水里3分钟,让眼膜上的美容液变温热后敷眼,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2、涂完化妆水后敷15分钟:涂完化妆水后再敷眼膜,眼膜上的美容液会更容易渗透到肌肤里层,肌肤也会更光滑。

3、轻轻按摩,不可用力:按摩方向是由眼头到眼尾,重复3~4次。

贴心宝贝:

CHANEL香奈儿舒缓修复眼膜 685元/8片

含人参萃取精华,能全面呵护眼周肌肤,舒缓眼部疲劳,短时间内抚平小细纹、眼袋与黑眼圈,彻底改善眼周肌肤状况。

烦恼No.3:嘴角细纹

形成嘴角细纹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干燥,再加上该部位表情丰富,因此绝对要细心加以呵护。保湿与按摩双管齐下,效果就很不错!

应对Skill 1:利用胶原蛋白向细纹说拜拜!

年轻却无法避免嘴角笑纹,尤其是当皮肤干燥时就更容易产生细纹,因此建议选择含胶原蛋白或维他命E、C的产品来进行保湿除皱,以改善细纹和干燥状况。

应对Skill 2:利用集光效果遮掩细纹。

具有集光效果的产品可明显使嘴角细纹变淡,然后再抹上一层有隔离效果的保湿霜,为较干的眼部、嘴角肌肤按摩一下。

贴心宝贝:

Chanel紧致护唇霜

325元/15ml

有温和去除老废角质、减少唇周细纹的作用,其所含的维他命A能促进肌肤细胞更新,而维他命E则可有效抵抗自由基的生成。

烦恼No.4:黑斑与黯沉

紫外线照射、黑色素沉淀、脸部血液循环不佳、毛孔囤积污垢等种种问题都会让肤色变得黯沉,甚至长出恼人的黑斑,因此,补充维他命C和防晒美白绝对不能少。

应对Skill 1:彻底卸妆与补充水分。

如果仅仅是肤色发暗,就要看看是不是毛孔囤积了过多污垢。平日除了做好彻底卸妆工作之外,给肌肤补充水分也不能少,如此就可逐渐改善黯沉肤色。

应对Skill 2:内外补充维他命C。

从化妆水、美容液到饮料全都选富含维他命C的,内外兼修,肤质很快就会有所改善。

应对Skill 3:加强型美白面膜很有效。

如果很在意脸颊上的黑斑,就试试加强型美白产品,以一个月为限,每周敷一次美白面膜,重点部位再抹上美白精华液,相信黑斑就算没有完全消失也一定会变淡。

贴心宝贝:

玉兰油美容焕采面膜

129元/5片

蕴含维他命B3、C和7种活性草本精华,创新三重深层高效肌肤净白系统和高效渗透系统可立即向肌肤补充大量水分,并彻底吸收净白精华,淡化色斑。

烦恼No.5:干燥粗糙+上妆浮粉

不管是什么季节,脸颊和眼角肌肤都很干燥,这时就要给肌肤从里到外补充水分,此外还要做好防晒工作,别让紫外线使你的脸变得更干。

应对Skill 1:双重保湿,改善沙漠肌肤。

混合性肌肤的人眼部和双颊最容易变干,建议试试化妆水和精华液双重保湿:先抹上化妆水,特别干燥处再抹上精华液。

应对Skill 2:状况严重时用凡士林保湿。

肌肤干燥情况严重时,必须选择渗透力强且保湿力高的保养品。你可在每晚加强保湿后,在特别干燥处抹上凡士林。

贴心宝贝:

兰芝高效原水分精华液 50ml

3阶段保湿滋润强化系统能形成防止角质层水分蒸发的保湿膜,滋润皮肤深层。同时,它还可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收紧肌肤。

烦恼No.6:敏感泛红的脸颊

脸颊泛红大都是由于真皮层中的毛细血管显露出来所致,这种类型的MM对于温差、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想要改善就从按摩开始吧!

应对Skill 1:指腹按压四白穴。

眼睛下方1cm处是四白穴,每天坚持用食指在该处轻轻按压3~5分钟,就可逐渐改善脸部泛红状况。

应对Skill 2:热冷毛巾交互敷脸以促进肌肤代谢。

洗脸后用热毛巾和冷毛巾交互敷脸10次,之后再轻拍化妆水,泛红的双颊更要仔细加以保养,如此,脸颊泛红问题就不会再困扰你了。

贴心宝贝:

佰草集舒爽润肤霜

180元/50g

质地温和,能帮助敏感性肌肤形成一层隔离层,以抵抗外界侵袭,同时还兼具保护和滋润功能,长期使用可逐渐降低肌肤的过敏反应,使其回复到正常状态。

烦恼No.7:嘴唇脱皮

嘴唇脱皮的主要原因是干燥,一旦发现嘴唇表面有紧绷感,就要彻底保湿。如果脱皮严重,可使用唇部专用美容液。

应对Skill 1:唇部磨砂膏解决脱皮困扰。

嘴唇脱皮除使用护唇霜之外,还可尝试使用唇部专用磨砂膏,同时配合画圆按摩,脱皮处会立刻变得滑嫩。

应对Skill 2:凡士林加强修护。

在干燥脱皮的双唇涂上大量凡士林或滋润效果佳的护唇膏,画圆按摩2~3分钟,再敷上保鲜膜约10分钟,让保养成分彻底渗透,干燥双唇就会瞬间得到改善。

贴心宝贝:

第6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我也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年的台湾,一边读歌德,一边读琼瑶。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仿维特为爱自杀。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爱情小书。

“你一定不相信老师怎么说,”儿子笑着,“老师跟我们说:你们可不要相信这种‘纯纯’的爱。事实上,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

我很惊奇地看着他,问:“你同意他的说法?”儿子点点头。

我飞快地回想17岁的自己:我,还有我的同龄朋友们,是相信琼瑶的。凡是男的都要有深邃而痛苦的眼睛,女的都会有冰冷的小手和火烫的疯狂的热情。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

儿子以好朋友约翰的父母为例,给我说:“你看,约翰的爸妈离婚了,约翰爸爸和现在的女朋友就可能持久,因为,第一,约翰爸爸是个银行总经理,女朋友是个秘书,她得到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升。第二,约翰妈妈是大学校长,约翰爸爸受不了约翰妈妈这么优秀;现在跟自己的秘书在一起,秘书不管是学识还是地位还是聪明度都不如自己,他得到安全感和自我优越感。在这样‘互利’的基础上,我判断他们的关系可能会持久。”

我两眼发直地瞪着自己17岁的儿子,说:“老天,你怎么会知道这些?”

他瞅着我,明显觉得我大惊小怪,他说:“这是什么时代啊,妈妈?”

晚上,伦敦街头下起小雨,我们在雨中快步奔走,赶往剧场,演出的是《艾维塔》,以阿根廷贝隆总统的夫人生平为故事的音乐剧。我们还是迟到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熟悉旋律从剧场的门缝里传出来。

49岁享有盛名的贝隆将军在一个慈善舞会上邂逅24岁光艳照人的艾维塔。舞台上,灯光迷离,音乐柔媚,艾维塔渐渐舞近贝隆。此时,我低声对儿子说:“你看,‘互利’理论又来了……”

儿子小声地回复:“妈,可是我才17岁啊,好像不该知道那么多,还是应该相信一点什么吧!”

第7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法国人读我入迷

美国啊,你殷勤地

接待我这个憔悴的客人

这是歌德描绘他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流传世界的影响时写的,拿破仑看过七遍。1902年,我国诗人马君武把它译成中文后,歌德的名字渐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知。

1749年,歌德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富裕家庭。母亲是该市市长的女儿,善于讲故事。父亲是法学博士,教子甚严。他为了培养子女的坚强性格,把他们从小关在单独的卧室里睡觉。为了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慈祥的母亲和孩子订下一条契约:如果谁能离开大人坚持睡在天亮,第二天就可以得到几个桃子的奖赏。在母亲的鼓励下,歌德自幼养成了紧张的性格。没有这种性格,他既经受不起维特式的烦恼,也不可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诗人。

歌德4岁开始读书,父亲规定他必须学好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和希伯来文。歌德勤奋好学,家里的藏书和能从学校里借到的书都满足不了他的学习要求,他还把父母给的零用钱也花费在买书上。

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歌德奉父命攻读法学,但他实际上爱好的是文学。他曾经去听过文学课,由于对教师讲授的课程不满意而中止。后来他把阅读兴趣转向自然科学,当他因病休学回家后,还曾跟母亲的好友一位虔诚派教徒学过炼丹术。

23岁那年,歌德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父亲让他去威刺勒高等法院实习。一次去舞会的路上,结识了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她年方19岁,天生丽质,很计人喜欢,歌德对她十分倾倒。但当他向夏绿蒂求爱时,夏绿蒂惊慌失措,告诉了自己的夫婚夫――驻在当地的一个公使馆的工作人员。这使歌德受到很大打击,便给夏绿蒂和她的未婚夫(也是歌德朋友)每人留下一封信,独自逃回故乡。刚一到家,就听到他们结婚的消息,接着又听到一位友人为失恋而自杀的噩耗,感到非常痛苦,便以这两件伤心事作为蓝本,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一生经历了十多次恋爱,每当处于进退维谷时,他便“从女人身边逃走”。在一次音乐会上,他结识了17岁的梨丽小姐,两人如痴如狂地相爱着,一度有些放荡。后来在父亲的责骂和友人的规劝下,歌德和梨丽分手,北上魏玛,奔赴前程。

在魏玛,歌德和一位纸花厂的女工结婚了,她叫克丽斯蒂安。漂亮地棕发、秀丽的面庞,率真的情怀和聪明过人的头脑,深受歌德钟爱。虽然上流社会长期拒绝承认她在歌德家中的女主人地位,但歌德却公开宣布,在他生前,她可以自由支配他的全部财产。这时歌德已经年近40了。他和妻子互敬互爱,互相体贴,直到死神把他们分开……歌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魏玛度过的。歌德曾得到魏玛公爵奥古斯特的赏识,30岁就当上了大臣,受封为贵族。舒适的生活、琐碎的财务和虚伪的交往,几乎埋没了他的天才。直到和席勒相识并成为至交后,歌德才“作为诗人而复活”。

一次,两人在路上相遇,谈得很投机,一直谈到席勒家中。从此,两人过从甚密,在席勒的鼓励下,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

1808年10月2日,拿破仑到德国的埃尔富特召开诸侯会议期间,曾召见歌德,并称他是“德国的第一戏剧诗人”。在谈到《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他对歌德说:“我对于故事的结局不欣赏”。于是歌德回答说:“我并不认为陛下会喜欢这样的结局。”四天以后,拿破仑去魏玛观看法国剧团演出的伏尔泰《恺撒之死》,曾再次接见歌德,并邀请他访问巴黎。拿破仑的名言:“政治就是命运”,就是他和歌德谈论戏剧时说的。

歌德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和思想家。从早年的《论德国建筑》到晚年的《颜色学》都是他苦心钻研的成果。他的文学成就被恩格斯称誉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822年2月,歌德得了一场重病。连日的高烧使他的身体难以支持,有时候甚至昏迷不醒。

他自己也觉得病得不轻。这年6月,歌德到玛丽恩巴德去疗养,在疗养期间,他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个沉默寡言、满脑子几乎只有诗歌创作的人,在经过了数十年之后又一次完成听凭自己感情的摆布。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74岁的老人直至深夜还在和女人们一起溜达,在多年没有涉足舞会之后又去参加跳舞。他自豪地说,“在女舞伴们变换位置时,大多数漂亮的姑娘都来拉我的手。”他的刻板的禀性消失了。

19岁的乌尔丽克•莱佛佐成他迷恋的对象,15年前他曾爱慕过她的母亲,而且1年前他还用长辈的口吻昵称她为“小女儿”,可是现在这种喜爱突然变成了,使他在这种感情世界中震颤,而多年以来他早已没有经历了。这个74岁的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他就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的向她献殷勤。歌德在同医生商量之后,就向自己同伴中的最年长者大公爵吐露衷肠,请他在莱佛佐太太面前提自己向她女儿乌尔丽克求婚。大公爵幸灾乐祸的窃笑这个被德国和欧洲誉为本世界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彻悟的哲人。不过,他还是郑重其事地为这个74岁的老翁向那个19岁的姑娘求婚一事去走访她的母亲。

第8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刚刚听了我教学师父赵萌的一堂课《台湾省》,感觉收获颇丰。这节课已经听师父讲过三遍,但是每次都在“变革”,让我有所取有所想,感觉像是品酒的醇美,唇内弥久留香。这节课可以说从未让我失望过。今天课前我就在思索并织绘这节内容:“台湾的自然环境各要素可以再紧密联系讲解,课堂可以更加深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图总结并概况台湾的地形特点和……”于是认为:这节课无外乎这几个地方还可以再升华,还可以再雕琢,我已经想得很周全了,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再精彩了。然而,课前的导入就让我眼前一亮:屏幕以图片联播形式展现了台湾美不胜收的景观,背景音乐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台湾女歌手的一首歌,符合学生心理的时尚和潮流却不失柔美的伴奏歌曲让人不由心旷神怡。欣赏着这不同于家乡的热带风光,在场的听者相信都被吸引了,心里不由一叹“很美,好有心思的导入”,不由得感觉自己又一次成了学生。讲到地形特点时,师父竟然巧具匠心,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台湾省气候特点的成因,这种逆向思维的推导过程让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当结论恰如其分地由几个学生总结后,我的内心不由产生了小小的涟漪:“设计的多好!”关于台湾特产美称这部分,师父别出心裁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台湾除了教科书之外的更多美誉:“蝴蝶王国”“兰花之岛”“温泉美岛”……然后让学生去猜想再揭示原因,这样的拓展方式真是让人叫绝。学生们雀跃着学习,课堂像是生动的展会,教学目标全部达到了,学生能力深入培养了,真是精彩啊!一节课下来我竟然感觉很激动很兴奋,追问了自己好几次:“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觉得收获真是太多了。

静下来反思,不由暗自佩服师父的敬业和拼搏。有时候总为自己家庭琐事太多而烦心,甚至因而成为不学习的借口,但实际上我最清楚,师父比我年长近10岁,最近正搬家并烦恼于自己孩子上学等诸多事情,但是她还在学习并进步着,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一直以来把自己教学成绩不是很好的原因归咎于学生不认真学习等,但如果我也能这样精巧设计每一节课,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我的课堂呢?很多人和我一样有时候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年龄大了,记性不好了,脑子不管用了,生活烦恼太多了……但实际上科学家实践测试研究得出结论:很多80岁到90岁的老人脑力智力完全正常,即使那些脑力表现最差的老人也不过是轻微的衰退。没有时间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讲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但是可以用一生来备课。是啊,我们随时都可以拿起书籍读一读,随时可以反思一下,写上几笔,讨论几句,潜移默化中我们就在学习,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不学习不进步找借口。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古之圣人教诲深刻,学习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啊!停滞了,你就退步了;学习了,你就进步了。学习可谓修身养性立德之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超越,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第9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

不管150,还是250,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朋友越多越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但是,朋友也不全是好朋友,多个坏朋友,可能多的是一条弯路,也可能多的是几个坑。

朋友好坏,只有相处才会知道,坏朋友的脸上不可能贴着标签。而且越是坏的朋友,越可能是我们曾经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

我一个好友最近有点烦,因为他碰到了一个坏朋友。他们相识在一次聚会上,因为有太多的相同:籍贯、年龄、爱好、性格乃至缺点,双方一拍即合,当即认定对方为“我的好友”。此后不久,好友在对方的鼓动加忽悠下,两人进行了一次紧密型合作,一方投资,一方管理。按照对方最初的描述,前景很是诱人,而在正式合作之后,他才发现对方埋了不少伏笔,而且他们的处事方式有着太多的不同,毕竟一个是饱读诗书的书生,一个是久经商场的老手;一个是清澈见底的水,一个是云遮雾罩的山……很快,好友就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双方不欢而散。

朋友的变脸、合作的变卦,让好友很受打击,深感挫败,很长时间他都无法走出交友不慎的自责。其实,现实生活中,被朋友忽悠、被朋友欺骗、被朋友利用的案例比比皆是,人与熟悉的人交往,最缺少提防、戒备,此所谓“杀熟”。比之更痛心疾首的真实故事,每天也都在现场直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