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

第1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澳门;15年免费教育;民意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03-04

澳门教育当局在2006年12月颁布了《非高等教育纲要法》(以下简称《纲要法》),宣布全面落实15年“非高等教育”免费,即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和3年高中教育全部免费。该政策规定,从2007~2008学年起,所有纳入免费教育学校系统(简称“入网”)的学校(均实行本地学制,包括公立学校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均实行15年免费教育(国际学校因为不实行本地学制,所以不享受免费教育资助),免除的是学生的学费、补充服务费及其他与报名、就读、证书有关的费用。从2013~2014学年起,所有在读幼儿园的澳门居民一律享受政府资助的书簿费每生每年1500澳门币。对于未加入免费教育学校系统(简称“未入网”)的私立幼儿园(大多属传统名校,收生无忧,更希望保持校政独立),澳门政府也为家长发放幼教津贴,2013~2014学年每生津贴为14000澳门币,家长只需补交学费的差额即可。

为了解澳门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真实情况及其影响,我们曾于2013年6月进行过网络调查及访谈,发现澳门的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并不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也不是免除所有费用。那么,澳门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实施5年来,社会各界对这一政策是否满意?这一政策对私立幼儿园特别是未入网的私立幼儿园有哪些影响?幼儿园的行政、管理、课程等方面是否受到这一政策的影响?家长在择园问题上是否会有所改变?教师是否满意自己的薪酬?这一政策有需要改进之处吗?简而言之,本研究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了解澳门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对私立幼儿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影响,二是了解家长、教师和园(校)长对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态度。

一、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澳门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影响及各界的真实看法,我们编制了一份民意调查问卷。这份问卷主要改编自我们在进行香港开展有关幼儿教育学券制民意调查研究时所使用的针对园长、家长和教师的问卷。之后,我们请相关专家对问卷内容及格式详细进行了审定,再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润饰,最终形成园(校)长、教师及家长三份问卷。每份问卷均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基本问题,这是三份问卷中共有的问题,共9个问题。二是共有或专有问题,其中,园(校)长和教师问卷共有12个相同的问题,园(校)长和家长共有1个相同的问题,园(校)长专有2个问题,教师专有1个问题,家长专有6个问题。三是个人基本资料,主要便于进行深度访谈和追踪研究。

2012-2013学年,澳门共有55家实行本地学制的幼儿园,其中6家是公办幼儿园。我们通过澳门教育主管部门向全部实行本地学制的私立幼儿园发出参加此次调查研究的邀请,共收到4家幼儿园的肯定答复,接近澳门幼儿园总数的一成,可以据此了解一定的情况。其中,3家是入网的私立幼儿园,1家是未入网的私立幼儿园。我们没有邀请公办幼儿园参加本次调查研究,因为公办幼儿园一直提供的就是免费学前教育服务,所以免费幼儿教育这一新政策对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随后,我们对4位园(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访谈。我们又对这4家幼儿园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具体过程为:(1)在各园的三个年龄段各随机抽取2位教师,4家幼儿园共计随机抽取24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2)在各园的三个年龄段各随机抽取10位家长,4家幼儿园共计随机抽取120位家长参与问卷调查。最后,共收到园(校)长问卷4份,教师问卷24份,家长问卷119份。因为是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random sampling),所以教师和家长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人员使用SPSS19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又结合校长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二、研究结果

1.园(校)长对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看法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受访园(校)长大多认同与未实施免费幼儿教育政策时相比,现在幼儿园的收费标准略有提高。园(校)长认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能减轻低收人家长的育儿负担,有效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并能提高幼儿园的财政透明度,使管理者对幼儿园的营运更有信心。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实施,促使私立幼儿园在办园性质及管理模式、资源及设备、师资水平、课程模式及教师薪酬方面发生了许多正面变化(包括入网和未入网的私立幼儿园,因为未入网私立幼儿园的家长也享有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资助),不过对教学方法、家园关系、师幼关系、学费、收生情况、课余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不大。园(校)长普遍认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对所有私立幼儿园都是公平的(包括入网和未入网的私立幼儿园),因为这一政策并不妨碍幼儿园保持原有的教学理念、目标及宗教背景,对幼儿园在课程及教学方面自主性的影响也不大。当然,园(校)长们肯定了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为私立幼儿园(尤其是入网私立幼儿园)带来了更多资源、经费及发展机会,提高了师资水平。不过,对入网的私立幼儿园来说,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带来的督导与视学,令园(校)长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加,而且由于提高了问责标准及透明度。幼儿园在行政方面的自主性有所减少。园(校)长表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影响到家长选择私立幼儿园的意愿,也很难令幼儿园营运更符合成本效益,对薪酬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幼儿家长对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看法

如表1(见下页)所示,幼儿家长比较了解政府的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大多数家长认为这一政策能减轻低收入家长的育儿负担,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同时不会提高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令家长对幼儿园的营运更加有信心了。调查发现,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推行对家长择园意愿的影响不大。绝大多数家长满意自己子女就读的私立幼儿园,其中包括幼儿园的教学理念、目标、宗教背景、课程、教学方法及师资水平等。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推行令家长有更多的钱为子女报名参加幼儿园外的兴趣班。多数家长认为澳门应该推行全日制幼儿园。总的来说,大多数家长认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是一项公平合理的政策。

3.幼儿园教师对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看法

如表2(见下页)所示,澳门幼儿园教师大致了解政府的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大多数教师认为。政府的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为幼儿园带来了正面的改变,幼儿园也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政策带来的变化。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为幼儿园带来了更多的资源、经费及发展机会,并且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而且这一政策的推行没有减少幼儿园在课程及教学方面的自主性,也没有妨碍幼儿园保持原有的教学理念、目标及宗教背景,能有效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多数教师认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促使幼儿园在资源及设备、收生方面发生了正面变化,不过在办园性质及管理模式、师资水平、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家园关系、师幼关系、教师薪酬、课余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不大。当然,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带来的督导与视学,确实令入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加了。教师普遍认为这一政策能减轻低收人家长的育儿负担。大多数教师赞同澳门应该推行全日制幼儿园。

比较有趣的是:(1)部分教师(主要来自未入网私立幼儿园)认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不会导致幼儿园学费提高,这是因为未入网私立幼儿园大多属传统名校,收费向来很高,并没有因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实施而增加学费;另一部分教师(主要来自入网私立幼儿园)则认为幼儿园学费有所提高,这些幼儿园往往规模较小,必须提高收费才能达到收支平衡。(2)虽然有少数来自入网私立幼儿园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变得更合理了,但是多数教师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园(校)长大多不认同免费幼儿教育政策令自己的薪酬水平更加合理了。由此看来,虽然澳门幼儿园教师的薪酬远高于香港幼儿园教师,㈩但大多数园(校)长及教师都认为自己的薪酬还可以更加合理一些。

4.免费幼儿教育政策需要改善的方面

总体来讲,园(校)长、家长、教师对免费幼儿教育政策比较满意。以1()()分为满分,园(校)长、教师、家长为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给出的平均分均在65分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1)家长评分明显高于园(校)长和教师,表明无论是否直接受惠于免费幼儿教育政策,家长均对该政策较满意。(2)相比入网私立幼儿园园(校)长,未入网私立幼儿园园(校)氏更满意免费幼儿教育政策。这是因为未入网私立幼儿园可以继续享有校政自主,勿需受人多行政干扰。(3)与未入网私立幼儿园教师比,人网私立幼儿园教师更满意免费幼儿教育政策。这可能是因为入网后私立幼儿园得到了更多资源,政府还为幼儿园教师发放专业津贴,因此教师非常支持这一政策。

至于需要改进的方面,园(校)长、教师和家长分别有不同建议。园(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要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专业培训,还需要获得课程改革方面的帮助,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提供更多的专业引导,以切实提高免费幼儿教育的质量。教师则建议幼儿园应该提供驻园社工服务,提高驻园社工的服务水平,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额外的课后辅导服务(校外督课),帮助教师提高音、体、美等方面的技能及教学能力。,家长则建议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更多照顾,幼儿园应该让家长知道子女的发展情况,政府则应该进一步提供校外督课津贴。

总之,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推行,标志着澳门特区政府兑现了对下一展的郑重承诺与长期承担。我们衷心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继续留意这一政策的推行成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一政策,使澳门幼儿教育事业更加完善。香港和内地幼教界可以借鉴澳门实施免费幼儿教育政策的经验,设计适合本地实际的免费幼儿教育方案。

最后,必须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澳门总共只有49家实行本地学制的私立幼儿园,样本总数偏小,而本次研究又只抽取了其中4家私立幼儿园,所以对这4位园(校)长的调查和访谈只能反映部分园(校)长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和家长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择的,数据的代表性较高。当然,如果能够将抽样比例提高到10%,研究效度会更强。不过。必须指出,这些局限并不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黄镜英.持续发展中的澳门特区幼教事业〔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72(4):25-28.

第2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分别选取以昆明市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的10个少数民族县市(维西、芒市、景洪、石屏、丘北、石林、玉溪、楚雄、曲靖、昭通)开展调查,以当地教办、中心幼儿园的全体幼儿教师和部分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作为调查问卷对象。2.访谈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20名幼教工作者作为访谈对象,其中12人来自教办园,8人来自私立园;4人为幼儿园园长,2人为幼儿园教研主任(负责人),14人为普通教师,对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度访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项目组自编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教师基本信息,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认识,继续教育开展的现状,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和评价,继续教育开展存在的困难等。发放问卷共计600份,每个县市100份,收回有效问卷552份,总回收率为92%。2.访谈法。访谈分为问卷前访谈和问卷后访谈,其中前者为非正式访谈,为编制和设计问卷提供参考;后者是根据访谈提纲进行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研究。访谈主要通过面对面、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注重“实践性和情景化”,但与期望不相符。在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中,各类学习培训内容依次排序是“专业知识”(66.8%)、“教学能力提升”(66.3%)、“技能培训学习”(36.2%)、“科研方法学习”(32.2%)和“管理模式学习”(31%);在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中,各类学习培训方式依次排序是“园本培训”(58.2%)、“国培”(54%)、“公开课比赛”(41.7%)和“参观研讨”(38.6%)。可以看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以重知识、重能力为导向,在学习内容上体现“实践性”(教学能力、技能学习等),在学习方式上体现“情景化”(公开课比赛、参观研讨等),但是仍然与很多幼儿教师预先的期望(科研方法学习)存在偏差。2.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外部支持不足。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方面,58.5%的幼儿教师觉得“机会有但是并不多”,20.7%的幼儿教师觉得“很少有机会”;对于相关费用报销,只有6.2%的幼儿教师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全部报销”,42.8%的幼儿教师只能“由学校、幼儿园或教育主管部门报销一部分”,而11.8%的幼儿教师“需要完全自理”;76.4%的幼儿教师觉得“名额有限”,自己不一定能参加,43.3%的幼儿教师觉得“工作太忙”,无法再进行学习培训。总体而言,大部分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少、经费不足、忙于岗位工作。3.高学历、高职务的幼儿教师更重视继续教育,提升科研能力。将调查对象的学历分为本科(含本科以上)和专科(含专科以下)两个层次进行统计,职务(职称)分为(副)园长、教(学)研组长和普通幼儿教师三个类别进行统计发现:认为继续教育“很迫切”的本科学历幼儿教师为68.8%,专科及以下学历幼儿教师为44.3%;对于继续教育重要性的了解,(副)园长、教(学)研组长和普通教师对“很重要”的选项比例分别是90.3%、82.8%、69%。总之,高学历、高职务的幼儿教师更重视继续教育。对于继续教育解决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副)园长和教(学)研组长分别依次是“提升科研能力”(62.9%、69%、72.4%)、“补充专业理论知识”(50.5%、64.6%、58.6%)、“提高专项技能”(60.8%、61.9%、55.2%)。可以看到,高学历和高职务的幼儿教师急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认为学做科研“既能有助于教学、管理又能使自己更专业”,“在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以后必然要通过科研来提升”。4.滇中东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社会和家庭的外部支持,滇西南地区明显不足。将调查对象按照方位区域分为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维西、芒市、景洪、石屏和丘北)和滇中东少数民族地区(石林、楚雄、玉溪、曲靖、昭通)发现:对于继续教育开展的学习形式,两个地区在参加“国培”和“专项技能培训”两种形式上差异较大,滇中东地区的比例分别是77.1%和35.2%,而滇西南地区分别是46.4%和25.5%。滇中东地区的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提升,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访谈中,来自楚雄的几名幼儿教师认为培训机会太多、各种培训“应接不暇”,而来自维西的一名幼儿教师工作十余年至今,还未获得过到省城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改善策略

(一)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外部支持不足,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政策、资金投入、行政效能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如专设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项目或增加这一地区的学习名额。其次是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这一地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有相对稳定的、长期的专项经费,最大限度地减轻幼儿教师学习的经济负担。

(二)建立多层次培训模式,缩小“需求”和“现实”的差距

1.培训需求与调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结合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并经常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充分了解幼儿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保证幼儿教师从中最大获益。了解幼儿教师的需求,包括幼儿教师当前工作中的困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期望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最佳时间段等,并把幼儿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不同群体幼儿教师的不同需求,这些数据将作为计划、后续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据。2.培训项目和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需求,可以开设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培训项目;根据不同职称幼儿教师的需求,可以开设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多个类别的培训项目,更加贴近幼儿教师的需求,更能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为解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学习路途遥远、长期离家等困难,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灵活调整培训形式,理论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可以大量运用远程网络学习、在线讨论、网络提交心得等形式,保证学习时间充足、学习内容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可以主要采用名师、名园等优质资源送教下乡等形式,以帮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更好地学习。

第3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为幼儿提供相关经验的环境

在幼儿开始探索该主题之前,教师要利用多种活动与技巧为幼儿提供一些基础经验,帮助他们了解相关概念。如通过谈话交流、故事讲述等活动引发幼儿的讨论,鼓励幼儿进行有关主题的对话;将闹钟、书包、文具、黑板、粉笔等用品投放到生活区、角色扮演区,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体验;将小学校园、班级布置等照片投放在美工区、建构区,鼓励他们将看到的、理解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为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知识基础。

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

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就可以与幼儿聊天、讨论小学话题,如问他们:“你们想知道有关小学的什么事情?”“你对小学有什么问题想问?”“小学生中午是怎么吃饭的?”“是怎么在一起玩的?”让孩子参与到讨论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 多元合作,充分准备

发动家长参与

带班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向家长们介绍“我要入小学”课程目标及计划。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学计划,通过亲子间的谈话、改变作息时间、锻炼幼儿自理能力等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个阶段的幼儿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也同样有对未知事物的紧张情绪,家长就要特别注意对幼儿情绪的疏导。

充分利用资源

幼儿园和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带孩子到小学参观,能够增加孩子们对小学的直观感受。

m参访前的任务分配。去小学参访前,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商讨,到了小学之后,需要描绘哪些事物、收集哪些资料、重点观察什么问题。明确任务有助于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m介绍参访技巧。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幼儿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向陌生人提出问题。在首次参访前,有必要让幼儿事先准备好问题。可以让幼儿在记事纸上画出自己的问题,参访时利用记事纸提醒自己要说什么。在参访中,鼓励幼儿仔细观察、以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

m行前勘察工作。在幼儿参访小学之前,教师要先去做一次勘察工作,了解小学校的作息时间,以便幼儿去参访时可以看到小学生做操、上课、课间等活动;了解哪些区域、过程可以供给幼儿进行自行探索;哪些环境、设施、过程可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有哪些学生或者教师能和幼儿一起互动,回答幼儿的问题;有没有可以借给幼儿带回班级进行探索的物品…… 实地调查,深度学习

在参访小学时,最好以小组形式,几位助教协助教师陪同幼儿进行实地参观,这样效果会更好。助教可以是有经验的家长,也可以是小学教师。

组织实地调查,保持自发性

在进行实地参访时,要允许幼儿花时间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当发现幼儿注视墙上的作品、用手触摸足球网、停下来看小学生上课等现象,教师和助教要敏感地关注幼儿的动作与眼神,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留给幼儿可以进行更深入探索的机会。

在小学进行写生与记录

教师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把看到的都画下来。例如,在幼儿观察课间活动时,提问:“小学生们在做什么?”在参观教室时,可以提出“桌椅的摆放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可以邀请小学教师与幼儿进行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幼儿会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画了问题的记录纸,或者刚刚产生的新问题与小学接待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将答案用绘画或者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参与小学的活动

参访时,学校除了介绍小学生的一日常规生活,还会特别介绍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跳蚤市场、爱心拍卖、社交集会、野餐郊游等。合适的时候,可以邀请幼儿与小学生们一起参与这些课外活动。

结交小伙伴

幼儿在参访中,或是后续课外活动中,可以自由和小学生结对做伙伴。请小学生做向导,带领小伙伴参观小学;在幼儿园设置寄信箱,为幼儿与小学生之间照片和信件往来提供帮助;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请结交的小伙伴一起参加等。

体验活动,自主探究 回顾经验,分享交流

幼儿从小学参观回来之后,他们会自发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最好奇的事物和现象。这种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则将幼儿的写生、记录以及照片等资料做成海报在主题墙上呈现,让幼儿可以随时进行回顾和分享。

在模拟活动中的体验

“我是小学生”模拟活动,是实地参观后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可以引导他们从环境、时间、用品的改变等方面去模拟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提供模拟活动相关的物品、资源,配合时间上的调整。教师还可以请小学生和小学教师来园做客,和幼儿一起进行模拟活动的准备与实施。

m环境的变化。模拟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请幼儿根据实地参访的记录,准备好小书包和文具用品,每天带来幼儿园;根据小学的纪律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每天给幼儿布置一个小任务回家完成。以此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学习适应能力。

m时间的适应。时间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性因素。在模拟活动期间,可以让幼儿逐步按照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活动时间来生活。但是要注意时间调整上的循序渐进性,让幼儿逐渐获得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例如,要求幼儿按时来园,不迟到;每次活动后安排十分钟的自由时间,提醒幼儿注意这十分钟时间的合理安排;适当减少幼儿的午睡时间等。

m小学教师来上课。邀请小学语文、数学教师来园进行分学科教学,让幼儿体验小学的上课方式;请小学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协同班级教师一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指导。

第4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入园适应;家长看法;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33-04

一、问题提出

对于幼儿入园适应,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心理层面研究依恋、分离焦虑等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有的从行为表现方面对幼儿适应及不适应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有的着力于描述现象与分析原因,有的致力于提出对策。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幼儿和教师出发的,较少从家长的角度来研究,对于家长的立场与感受关注不多,对于如何促使家长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适应也很少研究,对家长应做的准备工作的研究大多比较笼统、空泛。

实际上,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态度、教育对策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如果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或家长对幼儿的入园过程抱有错误的观念,那么幼儿的适应势必会受到阻碍。…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和教师深入沟通和合作,是做好幼儿入园准备、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第一步。

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家长身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预期、担心、准备以及对幼儿园的期望,同时对幼儿入园两个月后家长对幼儿整个入园适应过程的感受和反思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幼儿园和教师了解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整个过程的看法提供线索,希望有助于在幼儿入园适应准备过程中家园沟通及家园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某一级园,在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园的时候,发放关于家长对孩子入园适应看法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问卷第一部分用于了解幼儿基本情况,包括平时的主要带养人等方面的信息,其余部分涵盖了适应预期、准备工作、家园沟通等内容。

2 访谈

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观察,对观察中发现的入园适应速度及程度不同的25个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的回顾、家长的担心以及入园前家长对自己为幼儿入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成效的评价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入园前家长的预期与准备

首先,家长预期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无过度担忧。有87%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在短期内顺利地完成过渡,适应幼儿园生活。有1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其理由是:孩子平时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人,幼儿园是陌生的环境,孩子在生活方面还不能自我照顾。另外,面对“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家长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84%的家长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所持的态度是信任和配合的。

其次,为孩子入园所做的准备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此意识,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中。3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59%的家长表示,虽然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但自己感觉做得不够完善;8%的家长表示,由于不知道准备工作应从何做起,所以尚未进行。家长的准备工作大多集中于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如独立吃饭、大小便自理等),也有部分家长提到了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接触机会,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相比之下,家长在孩子入园心理准备方面做得明显不够。只有两名家长分别提到:“给孩子心理上做了准备,告诉她:宝宝长大了,可以上学了。”“给孩子讲关于上幼儿园的事情,让他对此有所了解。”

2 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园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家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71%的家长将其作为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最关键因素,认为教师的经验、性格等与孩子的适应程度直接相关。

关于最希望幼儿园做什么以促进幼儿入园适应,“提前开放幼儿园让幼儿熟悉环境”以及“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详细情况”是最受家长认可的两种方式,并且有一半家长特别指出,希望教师能够切合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家园沟通方面,对于理想的沟通方式,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有些不一致。大部分家长(77%)将接送时的交流作为首选。而从教师角度出发,接送交流虽然方便省事,但是限于时间、情境,很难深入,有效性不强。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频率方面,79%的家长希望跟教师尽可能多沟通,少数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不沟通也可以;对于沟通内容,84%的家长希望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到孩子在园表现方面的信息,还有部分家长(32%)希望对教师的教育计划安排和侧重点有所了解。

3 入园适应期过后家长的看法

幼儿的入园适应期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教育,新人园幼儿能基本适应主要生活场所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变。在幼儿入园近两个月后,部分家长在访谈中对孩子入园适应全过程进行了回顾。

家长反映的幼儿刚入园时的不适应表现普遍集中于:哭闹,不肯去幼儿园,回家后闷闷不乐或烦躁;没有朋友,不合群;因为吃饭和午睡的不适应,影响了健康,出现了消瘦、感冒、发烧等现象。这些不适应表现中,受访家长表示最担心的是孩子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并把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部分归结于社会性方面的原因。例如,觉得孩子抵触集体生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可能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怕孩子不合群,等等。

结合对孩子两个月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虽然有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良好,乐意与同伴交往,但家长还是怕孩子不合群,没有朋友,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由此可见家长对于社会性的关注程度较高。吃饭是令家长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不仅身体比较瘦小的幼儿的家长担心,身体结实、能够独立吃饭的幼儿的家长也担心。还有四名家长提到了午睡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在园午睡困难,这样会导致下午精力不济,影响正常活动。

对于入园前为幼儿人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大多数家长认为自理能力训练对孩子入园适应效果显著。还有几位家长提到入园前有意识地带着孩子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提供和小朋友相处的机会也有一定成效,其别提到了分享意识的培养。有一名家长提到了教授简单基础知

识,并认为这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积极作用。

另外,在对幼儿入园适应时间的判断上,家长出现了很大不同,从1周、2周、3周到1个月、2个月不等,有两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同时发现,对于个别幼儿是否已经适应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判断出现不一致:其中有一名幼儿,不论是从入园时的表现、一日活动中的情况,还是从情绪状态来看,教师都认为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家长认为孩子不会主动要求上幼儿园,而且回到家中不愿意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觉得孩子尚未适应;还有一名幼儿,教师认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适应程度,可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已经适应,并在访谈时说孩子从未出现不适应表现及排斥情绪。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判断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沟通,才可能采取一致的行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问题和建议

1 家长对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的认识不足

毫无疑问,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如果在入园前家长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陪孩子跨入园适应这道坎时自己就会跨不过去,又怎么能成为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呢。同样重要的是,家长在自己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孩子上幼儿园的必要性和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决心时,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对即将上幼儿园以及马上要面临的环境转变有所了解。本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做的大多数准备都是围绕着自理能力、作息时间、交往及社会性等方面进行的,为幼儿所做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每次进入新环境,例如入托或入学、晋升、露营、就职、乔迁或退休之前,如果能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提供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将有助于个体顺利过渡,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生态变迁发生之前,为幼儿提供关于即将发生变化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Weinraub和Lewis(1977)对分离焦虑的研究发现。2岁幼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的焦虑反应,主要取决于母亲是否及怎样围绕自己即将离开的情况为孩子做准备。如果母亲一句话没说就离开,孩子会反应强烈;如果母亲提前告诉孩子她将离开或马上回来,那么在母亲离开后,孩子的情况会好很多。可见,让幼儿了解即将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长会、电话、家访、信函等方式,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几个月就开始有计划地将要上幼儿园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并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描述,对于上幼儿园后会发生的变化也要一点一点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对于将要上幼儿园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好奇与向往。同时,教师应该提醒家长,这种心理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反复耐心地进行。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家长注意避免无意之言可能造成幼儿对幼儿园的负面情感。例如,在幼儿哭闹时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在家这样还可以,到了幼儿园就不能这样了啊,老师会生气的。”这类话语很有可能会使幼儿惧怕上幼儿园,“先入为主”地给幼儿带来入园后的抵触与反感情绪。

2 家长在给予教师充分信任的同时,有必要与教师有效沟通

幼儿进入幼儿园不仅要适应物质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变化,而且要适应主要照顾者从家人到教师的转变,在学习如何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时幼儿通常会以家长为参照,家长对教师及其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对带班教师及其教育的接纳程度,因而新入园幼儿在入园适应的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多项结果都反映了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例如,71%的家长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作为影响孩子适应情况的最关键因素,反映出对教师作用的肯定与重视;对于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84%的家长选择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也体现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对教师的信任。这对于促进孩子入园适应无疑能起到正面影响。

但同时,调查中发现,对于个别幼儿入园近2个月后是否已经适应,教师和家长的判断不一致,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的描述和评价甚至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够,或者说沟通的有效性欠佳。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微观系统间的关系构成了重要的中间系统。如果家庭和幼儿园能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那么会有助于幼儿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幼儿入园适应也同样适用,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教育方式与措施方面达成一致,就容易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的合力;反之就可能造成教育偏差,阻碍幼儿适应。因此,家长与教师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和变化以及行为和心理层面的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5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工作;家园共建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组成教育的整体,而家庭教育是这个教育整体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的成败对幼儿今后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幼儿园要想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那么,要如何做好家长工作呢?

一、要认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应该同样是教育者,是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好孩子,而结成的平等合作者,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上,应该是幼儿园和教师为家长服务。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在做好家长工作时,还应具有明确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要尊重、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服务于家长,力图使我们的工作做到让家长安心、放心、舒心。

二、要明确开展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家长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或改善办园条件,还包括将影响幼儿发展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儿童的任务。因此,教师开展家长工作应是从“为了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出发,与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实现同步教育。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宣传与介绍,使广大家长在正确的家教观念基础上,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育儿。我们必须引导家长全面地看待孩子,找出、看准孩子的优点、特长以及问题与不足,然后结合孩子的愿望、条件,去探讨、形成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开展家长工作的关键。

三、要结合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参与意识家长教育知识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家长工作应努力了解家长的各种需求,想方设法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

幼儿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让家长参与观摩教学活动、评课、议课,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看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看到老师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利用节日开展家园同乐活动,以增强亲子感情,同时拉近幼儿园和家庭的距离,使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取得一致。定期召开全园或班级的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班上的教学情况和工作安排以及幼儿园要求家长配合的具体工作,并通过问卷的形式,征求家长对幼儿园及班上工作的意见,请家长对孩子所在班的工作人员做出评价,以促进幼儿园不断改进、提高保教质量。幼儿园要重视家访、电访工作,通过家访,加强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双向了解,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家庭状况,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了解可能影响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以便更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家园联系手册》是幼儿园与家庭联系最紧密的一种书面沟通形式,互相报告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家园协同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我们开展家长工作要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家长掌握有关科学育儿、家庭教育的知识。家长们也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积极交流和总结教子经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客观、准确、家长易于接受的口吻与其谈论有关孩子的教育教养问题。教师要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家长工作才能得到家长们的真诚配合。家园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以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创新,使家园教育工作迈向更广、更高、更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6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上学期学习任务之际,我们班级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花和运动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本学期我们根据主题进展情况设计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区域活动材料,活动区材料根据主题的进展及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投放,适时地与以调整。本学期应家长的要求在活动区增设的一些棋类游戏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5、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花花世界、我们一起来运动、新年到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6、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园地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花卉,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7、学期初,我们提出将浸入式英语活动运用到体能活动中的设想,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除英语老师独立带班的水平提高很快以外,班级幼儿的英语会话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8、本学期,我们着重幼儿健康体质的培养,组织幼儿坚持开展体育锻炼,在本次的小小运动会上,班级幼儿在团体操表演以及各单项比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9、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其中中秋节大带小活动、国庆亲子看花展活动、家长开放日、秋游、迎新年小小运动会等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委员、家庭联络小组组长的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班级举行的各项亲子活动,其中亲子制作花的大书、小小运动会上亲子跳绳表演、参观花卉市场、参观迎春花展等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本学期,班级教师在工作中遵循一切为了班级班级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针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班会,教师间经常沟通、交流,做到了互相学习,及时反思,随时调整。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年轻教师的带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班级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

五、不足及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有不少不足:

(1)班级幼儿的观察记录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应该尝试做好幼儿的个案追踪、分析。

(2)班级教师在活动区材料制作、整理方面有待提高。幼32家32儿童 在来年的工作中,这些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将努力向先进班级学习,争取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学习任务之际,我们班级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春天的秘密和我要上学了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春天的秘密、我们要上小学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5、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自然角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植物,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6、学期初,我们提出将快速阅读运用到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7、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的各项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第7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彰显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儿园尚无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政府应将低幼儿童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相应师资准入制度,并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教专业等,以缓解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推动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3岁前入园,这不仅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基础教育将向两极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0~6岁。目前,很多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反映了政府对社会早期教育需求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社会需求现状

(一)幼儿园出现了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

目前不少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开始开办托班(一般招收1.5岁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亲子班(一般招收几个月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随小班就读(一般是2.5岁至不足3周岁的低幼儿童被编到幼儿园小班生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低幼儿童教育。从笔者调查的103所幼儿园情况看,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3.69%,这说明随小班就读和托班是幼儿园两种主要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其次是开设亲子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20.38%;同时开办亲子班和托班的幼儿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5.83%

(二)随小班就读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虽然随小班就读的低幼儿童数量在单个幼儿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却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教师把“随小班就读”现象称为“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形式”。从前面提到的数据来看,几乎半数的幼儿园存在随小班就读现象。因此,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其开办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不开设托班是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因为缺乏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而让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0.77%;幼儿园受设施场地限制只能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长托关系,想让孩子尽早人园)占11.65%(注:回答此问题时,被调查幼儿园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笔者在此调查中还发现,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现象大都集中在办园时间长、不愁生源的公办幼儿园,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设施与充足的场地。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的,低幼儿童无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设施,如在幼儿园配备的厕所里,便坑的蹲距是为幼儿设计的,低幼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会掉人便坑而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园长为目前没有资金投人,改建、扩建园舍,以适应低幼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绪;二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由于低幼儿童与幼儿在生理、心理、动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师资标准与规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应地有较大差异。而目前我国尚无正规的早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的师范院校与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只有一些民营培训机构看准商机在开展早教师资培训。这些私立培训机构通常缺乏规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训,因此不可能培养出胜任低幼儿童教育的合格师资;兰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把0~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人正规的学前教育系列加以规划和管理,也就没有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收费做出明确规定,公办幼儿园招收低幼儿童开办托班时只能以幼儿班的收费为参考,但在教师配备上却不能参照幼儿班,因为低幼儿童自制力特别差,言语表达能力低,许多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经常会拉尿在身上,配备的教师少了根本应付不过来,这致使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效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影响了公办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儿园托班与亲子班有着巨大的潜在生源

笔者对部分尚未开办托班与亲子班的幼儿园进行了低幼儿童生源预期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14.56%;回答“说不清”的只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9.71 %。为了证实幼儿园低幼儿童生源预测情况,笔者还走访了一些私立的儿童早教训练中心,发现其生源的年龄大都在1~2岁之间,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2岁9个月,当问及家长为什么不送幼儿园时,接受访谈的家长大都回答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不要。从其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附近的社区,也有路程较远的其他社区。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就曾见到一位年纪大约50岁的老奶奶,她家距离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当问及为什么带孩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学习时,她说早期教育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应该的,居住小区的幼儿园只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孙子1岁半了,找关系托门子,小区里的幼儿园就是不接收。类似的J情况不胜枚举,从这些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幼儿园不招收低幼儿童感觉很无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的潜在生源的确很充足,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四)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就家长希望低幼儿童进人幼儿园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长说不清原因外,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为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此类情况占33.98%,说明社会节奏的加快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因为孩子不好管,希望儿童人园接受教育以改变在家形成的一些坏习惯,此类情况占4.85%(注:对此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进行多项选择)。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家长认为送孩子人园是其理想的选择,雇保姆不仅开支较大,而且多数保姆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幼教。这说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们心目中的信誉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家长之所以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一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而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由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尽量向下延伸;二是随着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谈到低幼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关键期时,家长都会兴高采烈地交谈个没完没了,这与20年前做家访或讲座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家长解释这些陌生名词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见,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和政府应重视大力发展低幼儿童早期教育。

二、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开展低幼儿童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岁前低幼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体教养方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以及师资规格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教养方式,也不是幼儿园已有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私立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如亲子园在大中城市应运而生。进人21世纪以来,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开始举办亲子教育,招收3岁前低幼儿童。但总体来看,目前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机构看准家长舍得投资的心理,从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龄过分低龄化,教育形式上则是“洋”字当头,盲目引进外国教育模式,作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回报。这使低幼儿童教育明显地贵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从事低幼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早期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使低幼儿童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普遍开展低幼儿童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全省2004年学前一年在班幼儿620929人,占全省在园(班)幼儿总数的57.21 %。这也就是说,河北省以学前一年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使政府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没有太多条件支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幼儿园在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或过于集中,或出现盲点。相当数量的农村幼儿园还处于初级办园阶段,“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图书短缺,卫生保健工作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幼儿园目前的师资力量也普遍明显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幼儿园没有单独的公办教师编制,还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园又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无视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擅自办园,影响了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都无暇顾及低幼儿童教育的科学开展,往往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之。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把0~3岁低幼儿童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规划,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0-3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阶段的教育纳人政府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而贵州、宁夏等不发达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与深人.0-3岁低幼儿童教育有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当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及时而值得关注的。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一)把低幼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儿童送人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这使幼儿园开办低幼儿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以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为例,在我们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面对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各级政府对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监管力度,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儿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学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理想、专业倾向,能够对将来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三)建立低幼儿童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与相对独立性,国家还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认证制度。除了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自然获得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证外,还可以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规定科目的培训与考试合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获得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资格证书。设置专门的资格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早期教育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早期教育师资的来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对建设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育婴师资格培训

第8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为了实现家长工作的目的,建立我班家长工作的自我发展机制,使家园两个轮子转起来,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和形式方法:

九月份

1.召开全园家长会明确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和任务。召开班级家长会,教师宣布教育目标及主要课程标准,家园联系册,教育园地及家长需配合的事项。

3.对部分身体弱的,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学习情况。

4.请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辅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讲述见闻。并教相应的词汇。

十月份

1.通过个别交谈(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提出在家教中的疑难问题。

2.动员家长帮助幼儿一起收集,整理祖国各地的特产,进行教学活动。

3.请家长共同研讨幼儿秋游活动,并为幼儿准备好秋游的必备物品。

4.让家长带到附近一次山,和他体验一下登高望远的感觉。

5.家长园地:要求家长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独立盘洗。进餐,穿脱衣服,睡眠等,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

6.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

十一月份:

1.利用早晚接待相互了解幼儿表现,互相配合同步进行教育。

2.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引起提出问题的兴趣。

3.家长园地:请家长指导幼儿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4.请家长随时注意幼儿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5.利用家访,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十二月份

1.利用家访和交谈注意独生子女教养中的问题,克服不良的家教模式。

2.请家长耐心听完幼儿讲故事的内容,也可给幼儿读一些浅易的文学作品。

一月份

第9篇:幼儿园家访问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且由于全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展开研究。已有研究集中于探讨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家庭和社区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可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提供天然的、富有挑战性的支持。幼儿的科学活动如能超越幼儿园的范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家庭、社区的科学活动相结合,将有效地开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幼儿对科学经验的运用,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需要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一)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幼儿园教师、园长、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员。19名教师和4名园长分别来自上海市不同区县的14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5名家长分别来自上述14所幼儿园中的4所,社区人员来自动物园、博物馆等5个不同的社会机构。事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同时给予受访者充分表达的机会。访谈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或录音的形式详细记录,访谈后及时对记录内容进行转录,并交由受访者核对。

(二)观察法

研究者以活动志愿者、参与者的身份对5所幼儿园7次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并考察了10处社区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等馆所和社区环境等)。活动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摄像或摄影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利用所做记录对活动内容作最大限度的完整描述。

(三)实物分析法

研究者从8所幼儿园收集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实物资料,其中包括“家园天地”等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资料(如幼儿园张贴的通知、图片以及展示的制作物等)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记录、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研究者将拍摄或索取的实物资料分类整理,提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教师普遍意识到家庭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1)教师认为家庭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可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材料,家长的特长和职业也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2)教师普遍认为科学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互动能够给予幼儿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部分教师在向家长布置“科学教育活动作业”时,往往会建议家长加强与幼儿的互动,这一做法也体现了教师对家庭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的一定认识。

尽管当前教师对于家庭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有待深化。事实上,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Korpan等研究者(1998)发现,幼儿的很多科学知识和经验都来自家庭和社区,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科学经验。Jenny Cumming(2003)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她发现4~7岁幼儿所获得的“食物来源和消化过程的知识”多数来自家庭,因此,她建议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非正式科学经验。从这一角度看,利用家庭资源不仅仅是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中,也应该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看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线索和内容。(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材料方面的帮助,同时,与家长的交往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沟通和组织能力。(3)有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Froschl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家长通过参与孩子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可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拥有大量科学知识,从而消除自身对科学教育的恐惧和困惑,提高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参与水平。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2.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种类

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物质资源包括家庭中的物品类资源(如家长为幼儿园活动提供的物质材料等)和信息类资源(指书籍、报刊或互联网)。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请家长做科学教育活动的志愿者,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或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虽然在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般视家庭资源为辅助资源,视家长为助手。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目的在于为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如若仅仅强调家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配合,便难以使家庭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3.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策略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在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发挥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积极宣传幼儿园活动。教师往往会通过口头或书面通知,告知家长需要参与或配合的内容。部分教师还会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2)对家长的支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于积极参与和配合的家长往往会进行口头表扬或张贴表扬信,以激发这些家长进一步参与的热情,同时激励其他家长参与。

以上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利用率,但研究者从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积极配合和参与的家长绝对人数并不多,不少教师反映“每个班级一般都只有几个家长比较积极,多数都不太参与的”。究其原因,除了家长自身因素之外,研究者认为,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宣传与指导尚存在一些问题。(1)宣传缺乏有效性。尽管教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但往往只是将教学计

划张贴出去,并不考虑家长的接受水平,或仅仅告知家长需要他们提供何种类型的材料。家长往往不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或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偏低。(2)缺乏对家长的指导。研究者发现,当前家长参与和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大多站在自身的角度请家长配合,却没有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家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已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意识到让幼儿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2)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研究者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能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并能意识到社区资源对于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价值。(3)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能鼓励幼儿与各种各样的人互动,这也反映出主题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缺乏对社区资源价值的深入发掘。(1)社区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也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结果。”多数学者都认同,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园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社区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和接触世界的机会,为幼儿的科学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主动吸取新鲜的信息,并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但是,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时,往往倾向于向幼儿灌输大量的知识,且通常以“总归要让他们记住点什么吧”来衡量活动的效果。(2)利用社区资源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是专门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面对幼儿抛来的一个个“为什么”往往力不从心,也难怪许多教师都反映“科学教育太难搞了”。丰富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能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教学能力。但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社区资源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如,有的教师发现幼儿对昆虫很感兴趣,但由于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来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放弃了组织活动。其实昆虫馆的工作人员、中学或大学里的生物课教师等都可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2.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种类

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实践中对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其中,物质资源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即幼儿园周边的绿地、公园、河流等自然环境;(2)各种类型的公共场所,如菜市场、水果店、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相对来说,教师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欠缺,极少数教师会将社区中专业的科技人士请进幼儿园,为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社区资源可划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社区物质资源可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山川等)。(2)设施资源(如各种专业科技场馆,各种社会机构或设施(如医院、消防队、邮局、高架道路、大桥))。(3)行政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如居委会、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各类公司、工厂(如菜市场、牛奶厂、污水处理厂)等)。社区人力资源包括:(1)专业人员,如各类科技人员,有一技之长的人,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士。(2)热心人士,即愿意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贡献力量的人员。(3)退休人员等。

各种社区资源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与幼儿园的合作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居委会通常因行政原因与幼儿园有着特殊的关系。它不仅是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沟通幼儿园与其他社区资源的桥梁。同时居委会也往往希望得到幼儿园的帮助,以开展各种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重要。

3.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实施情况

(1)活动类型。①“走出去”的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和性质,我们又可把它分为主题活动型和休闲娱乐活动型两类。主题活动型指教师为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所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型则指教师利用幼儿园集体出游等休闲活动开展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活动。尽管后一类活动并不一定直接指向幼儿的科学学习内容,但由于教师所选择的地点常常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因而活动过程中往往可生成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出于幼儿园经费、安全、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考虑,多数幼儿园通常每学期只组织1~2次大型的出游活动,因此,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科学教育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②“请进来”的活动。相比“走出去”的活动形式,幼儿园“请进来”的活动更少。要将社区资源请入幼儿园的前提一般是幼儿园与社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可利用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目前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渠道仍欠通畅,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经验,即使教师有一定需求,也往往因为不能及时、方便地得到相关资源而不得不放弃。

(2)活动实施。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协调和组织工作。鉴于幼儿园很少开展“请进来”这一类活动,因此下面主要对“走出去”这一类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①活动前。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在出发前会进行常规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确定目的地、安排人手、联系交通工具、告知家长等。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工作是维持秩序,保证幼儿安全。在此前提下,教师会适当地指导幼儿观察,如果有专门的讲解人员,教师也会请他们来给幼儿作指导。但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成人为幼儿所提供的讲解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幼儿自身的兴趣。尤其是幼儿人数较多时,讲解的效果就更加不理想。③活动后。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外出参观或旅行对幼儿来讲应该是愉快和难忘的经历,因此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适当地开展延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