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印刷厂企划方案精选(九篇)

印刷厂企划方案

第1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引进新的工作流程 提升自动化水平

2013年,德国弗赖堡印刷厂引进了“isobella_ctp”工作流程(如图1),并对原有CTP数字化工作流程进行了更新,即将印福仕(Enfocus)Switch自动化解决方案(一款模块化软件解决方案,可免除工作人员进行接收、整理文件等重复性任务,还可灵活传输文件)、Callas pdfToolbox(用于PDF处理、拼版、色彩转换等)服务器工具等基础配置连接在了一起,提升了整个CTP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新引进的“isobella_ctp”工作流程适用于解决复杂的拼版方式或涉及PDF处理的相关问题,可以满足报纸印刷厂关于制版规格的所有要求。其用于监控生产的软件操作界面一目了然,操作简单,且包含大量信息。在信息一览表上,可以直接读取印版输入信息、分色(包含印版标识、密度测量点和条码)、控制印版曝光量及设备运行状态等。“isobella_ctp”工作流程属于开放式系统,只需一人即可实现对整个印版生产流程的监控。

印版生产流程的具体过程如下:在支持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nGen”编辑系统中,借助存储的数值表选择印版生产计划,并将印版生产计划写入XML中,即所谓的“IFRAtrack数据”(报纸印刷中所有生产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的标准交换格式);将这些“IFRAtrack数据”传输给“isobella_ctp”工作流程。在这一过程中,“isobella_ctp”工作流程可存储每天报纸印刷所需印版量、每期报纸所需更换印版量、油墨预置等信息。此外,“isobella_ ctp”工作流程还控制2台CTP设备,在读取PDF文件后,可对活件进行优先排序,先输出加急活件的印版。

新引进的“isobella_ctp”工作流程具备许多优势,具体如下。

一是整合能力强。例如,一次需要输出2500张印版,利用“isobella_ ctp”工作流程,只需1.5个小时就可以将整个印版生产流程规划完毕,其中包括处理约1200个PDF文件、输入印版生产计划、写入TIFF文件、色彩转换、预检等。

二是硬件设施性能优越。以前使用的工作流程,全部的PDF文件处理、色彩转换和预检等都需要在额外的计算机(Windows系统)上进行,采用“isobella_ctp”工作流程之后,只需在一台Mac服务器上即可完成所有操作。

三是缩短等待时间。印版输出后,可以快速转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无须花费大量时间调整或重新传输计划数据,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投资两条印版高速生产线实现高效生产

第2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一、兼并的背景

1、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与兼并方茉织华公司的简要情况

浦东新区印刷厂建于一九五二年六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前身为上海市川沙印刷厂,属地方国有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一般发票、各类凭证及帐表簿册的印刷。由于其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量不断萎缩。1997年销售额仅262万元,利润6000元,负债达到87.66万元。银行短期借款50万元,流动资产为101.05万元,但存货一项就占56.64万元,而货币资金仅为30.48万元,应收款为11.81万元,企业财务状况相当困难。

茉织华公司是以平湖市新仓服装一厂为母体厂,近年来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组建的拥有一系列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它是一个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向型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公司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1995年,该公司被中国纺织总会列为中国服装企业首强,并连续三年获中国服装业利税第一名。1997年,集团公司产值达22亿元,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公司内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其中浙江茉织华印刷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印刷服装包装材料为主的子公司,近年来公司凭借自已一流的印刷设备和技术,承接了印刷技术难度大、防伪要求高的国家增值税发票、银行清分机转帐支票等特种商务票证的印刷业务。97年度产值为9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税金404万元。

2、兼并双方实施兼并的内在动因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1)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内部缺乏正常运行的保证机制,人员无流动、分配无差距、上岗无竞争。(2)职工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职工对企业依赖性大,退休工人较多,负担重,职工平均年龄41岁,女职工占49%,40岁以上的职工占48%,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4%。(3)设备陈旧,无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印刷设备均属四、五十年代,国家无投入,企业亦无力购置先进设备,企业不具备参与竞争的物质条件,难以为继。(4)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流动的放开,引起大量人才流失。业务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销售下跌,技术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茉织华公司因业务的急剧扩张,迫切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其兼并的主要原因为:(1)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公司产品单一模式。保留原普通印刷业务,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加入技术含量高、防伪要求高的特种票证及彩色不干胶商标、高档彩色包装纸等印刷业务,使其成为多品种、高科技的现代化印刷企业。(2)公司可充分利用上海经济中心的优势。公司属下有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经济实体;公司在浦东新区已有开发基础;公司可在资产资本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印刷、国内服装市场的开发上作进一步拓展。(3)有利于公司取得时间效益。与内部投资相比,兼并节省了投产、以及培训新员工等所需的时间,使企业能迅速投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迅速扩张。(4)实施兼并同时也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划转小企业的若干扶持政策》中规定的在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兼并双方的互具优势为实施兼并提供了可能

浦东新区印刷厂虽陷入困境,但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作为一家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浦东新区印刷厂拥有一批对印刷技术比较熟悉的职工,能承接一些印刷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印刷业务,是工厂的一笔宝贵财富。(2)厂区占地6.72亩,并拥有厂房、设备等一批固定资产,为厂区改造,设备更新提供了空间,为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使兼并方能迅速投入生产。(3)具有印刷行业的五种资质,包括税务发票、行政事业单位收据、密件、商标以及书刊省级印刷许可证,这些资质也是印刷厂的一种特殊资源。(4)地处浦东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能在保证产品供应上海市场的同时,较好地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茉织华公司具有的优势:(1)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及国际一流水准的装备和技术;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子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是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贸与内销并举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2)公司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出口日本的产业服装已占日本服装总需求量的20%以上,并不断有世界各地的著名服装商前来洽谈;在国内近百个中等以上城市开办100家连锁店,兼并后更可利用浦东开发的大好环境开发上海市场;公司拥有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信息系统。(3)具有资金和财务优势。公司其它投资项目有的已进入回报期,再加上茉织华公司股票的上市等融资渠道和措施,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4、兼并双方障碍的消除为实现兼并奠定了基础。

在兼并谈判过程中,兼并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同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障碍消除。在兼并谈判时,印刷厂受到了特别是来自职工的诸多阻力。有的职工认为兼并是将企业卖给“外地人”,在感情上不能接收;有的职工担心兼并后由“外地人”管,自己的企业主人翁地位丧失,沦为“二等公民”,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的职工则对兼并后企业将来的前景表示忧虑。对此,印刷厂领导从转变职工思想着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工作,做好耐心说服和劝说工作,向职工阐明兼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带领职工代表前往浙江茉织华公司实地察看,鼓舞士气,树立信心,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茉织华公司的障碍消除。茉织华公司认为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这样厂房设备陈旧、职工包袱重的国有老企业,兼并成本大,若按印刷厂帐面上的93.3万净资产进行兼并,公司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并由此萌生了另往他就的想法。对此,新区国资管理部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果断决策,同意茉织华集团以所属平湖新仓服装一厂的名义对浦东新区印刷厂实施零资产兼并。

1998年4月19日,浦东新区管委会下发54号文件,同意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在取得浦东新区印刷厂全部资产的同时,承担偿还全部债务的责任,并根据协议规定落实全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一切待遇。

二、兼并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后,茉织华公司制定了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要通过建造新厂房,添置新设备,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量等途径,使浦东新区印刷厂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年提高,五年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

针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目前困境的根源主要是经营机制不灵,而突出的问题是产品销售不畅。为此,茉织华公司结合本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要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重组以机制重组、产品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人员重组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机制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被兼并后,成为茉织华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生产经营将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浦东新区印刷厂虽然已面向市场,但由于机制缺陷,严重缺乏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运行的要求。为此,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机制进行了重组。

首先,加强市场意识,强化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扭转目前产品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浦东新区印刷厂市场机制的强化与公司总体经营结合起来,由实力强大的莱织华印刷有限公司帮助和扶持浦东新区印刷厂产品开拓市场,并有公司内部自用的印刷品的耗用量作保证。

其次,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职工的成才提供条件。根据职工的贡献大小,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提高各岗位的效率,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有序竞争机制,。

第四,建立职工保障机制。浦东新区印刷厂在重组中及重组后,根据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配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保障机制,使职工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产品重组

根据市场需求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规划,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产品进行了重组:

第一、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兼并后在保持原有产品的印刷业务的基础上,增加银行票据、有价证券、税务专用发票、邮电、商务办公用纸、彩色不干胶商标标签、服装吊牌、高档彩色包装品等品种,实行产品档次的多元化。

第二、利用无形资产,提高知名度。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新区唯一的一家国有印刷老厂,而该厂获得的印刷业诸多许可证都是无形资产。茉织华公司利用自身的业务渠道、市场网络,进一步提高浦东新区印刷厂的知名度。

3、资产重组

公司根据负债情况及产品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资产进行重组。

第一、改造老厂。对老厂投入100万元资金,其中30万元添置电脑制板系统,以解决原铅字排版落后工艺、制版靠外协的问题,提高印刷产品档次,70万元对原老厂进行厂区、厂容进行改造,后又投资100万元,添置小型胶印机3-4台。改造后,设备得到更新,厂貌大为改观。

第二、开办新厂。在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先期租用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资l5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商务印刷流水线二条,再投资10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彩色包装印刷流水线二条。第二年,对新厂再投资2900万元,使其实现正常生产。

4、债务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几年来虽未亏损,但是潜亏已存在,按照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发展规划,对原老厂的87万元债务,采取投入一点,产出一点,以原厂救原厂,二年内将所有债务还清。茉织华公司注入的大量资金主要用于易地扩建新厂区。

兼并后,对印刷厂的易地扩建、老厂改造,以及完善工艺、添置设备等需要投入的1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茉织华公司的整体效益及茉织华公司在上海发行股票中的资金作保证,故只需求部分资金的贷款,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

5、人员重组

根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在将原浦东新区印刷厂职工将全部安置的基础上,为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印刷厂又向社会招聘了经营管理、工艺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高素质人才,严格定岗定员,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重新核定和设置各部门及岗位,并实行按岗位定员。原浦东新区印刷厂108人,其中有14人通过培训去新厂,其余的职工重新定岗,进行了妥善安置。新厂还在新区招聘了50多位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兼并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1、通过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重新焕发了活力,效益得到了迅速提高。兼并后,1998年当年实现扭亏为赢,1999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与兼并前1997年的销售额262万元相比,增长16倍;实现利润1400万元,为历史上最高利润19万元的74倍,印刷厂老厂人均创利1万多元,新厂人均创利超过10万元。

2、通过兼并,茉织华公司迅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印刷业是茉织华公司多元化经营中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此次兼并,茉织华公司在印刷业上的实力得到了迅速壮大。公司充分借助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地理优势,拓展了上海地区的业务,并较好地辐射了整个华东地区。

3、通过兼并,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99年印刷厂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040元,月平均收入1400元,为兼并前1997年的1.8倍。职工不仅摆脱了下岗的威胁,而且公积金、养老金、医疗费等各项福利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4、通过兼并,有力促进了新区的经济发展。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预计上交税收400多万元,一跃成为浦东新区的税收大户之一。同时,印刷厂的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新区社会的稳定。

四、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有效方式。

印刷业由于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少、产生效益快,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新区最多时曾有800多家印刷厂,现今也基本维持在600家左右。创建于五十年代的浦东新区印刷厂由于受传统体制长期束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职工文化素质低,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已面临亏损的边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浙江茉织华集团以所属的国有企业新仓服装一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进行兼并收购,是国有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动,促进了国有资产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局部利益来说,新区国资减少了;从国资总量来讲,国有资产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了。通过异地兼并,区属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向外省市优势企业集聚,资产流动盘活了滞存资产,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重组,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因此,政府对于不同情况的企业,通过制订不同的政策导向,尤其对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尽早通过“零置换”、“零兼并”、破产关闭,甚至“倒贴钱”等形式坚决退出,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思考之二:算整体帐,算长远帐,看综合效益是实施兼并的着眼点。

浦东新区印刷厂经过评估还有93.3万元的净资产,而采取的兼并方式是零兼并,因此从资产角度来说,这一成交价远远低于帐面资产价值。从眼前看,可以说是“资产流失”。但是,如果“想一想开”,一个企业已经潜亏,还有一大批工人等待安置,其市场价值可能还是“负的”。若还要按帐面资产的价值转让,当然不会有人接盘。这种“嫁者”有情,“娶者”有意,但却因“娘家人”要价太高,而令“婚事”告吹的实例,绝不在少数。因此,在企业还有优势,还有人接收的情况下政府果断把企业转让出去,不啻为明智之举。从长远看,浦东新区印刷厂于1998年4月实施兼并后,老厂当年即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金桥新厂更是成为新区税收大户。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上缴税收400多万元。从这个意义上,93.3万国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升值。从整体看,企业被兼并,政府卸下了包袱,企业从吃财政补贴,转变为向国家交纳税金,从纯消耗,变为积极创造财富,职工由下岗变为上岗,并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繁荣了地方经济,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这帐都是划得来的。。思考之三:知彼知己,优势互补是兼并成功的前提。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益,产生1+1>2的效果,是企业兼并的目标。因此,兼并双方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能从对方得到什么,在反复衡量比较下,最终确定自己的合作对象。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唯一一家国有印刷老厂,在印刷业许可证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搞自身改造。兼并方茉织华公司在平湖有印刷厂,承接了工商银行储蓄存折印刷业务,在业务渠道、市场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场地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茉织华公司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可以利用对方现成的行业资质和技术人员,及早投入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占领新的市场。同时,浦东新区印刷厂也可摆脱倒闭厄运,全厂100多名职工脱离下岗危险。可谓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思考之四:赤诚相待、真诚合作是兼并成功的基础。企业兼并并非只是资产的简单"重组",而且也是企业债务重组、业务重组、人员重组和机制重组。重组企业得以成功运转,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认识、战略、操作必须建立在赤诚相待、真诚合作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了解自己的家底,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为印刷厂的生存发展寻找机会。在谈判过程中,印刷厂与茉织华公司坦诚相待,真诚合作,双方将谈判中的分歧看成共同对付的敌人,而不是相互间的隔阂,双方互相体谅,互相让步,促成了兼并的成功。兼并后,老厂经过100万元资金投入改造不仅厂貌焕然一新,而且在茉织华公司的尽力扶持下,老厂印刷业务也蒸蒸日上。然而,兼并当年,老厂工人未加一分工资,他们提出“不成为茉织华集团唯一一家亏损企业”的口号,老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过奋力追赶,98年年底印刷厂终于实现扭亏增盈。坦率真诚的态度不仅使兼并过程进展顺利,还保证了新生企业今后的正常发展。

思考之五:关注职工利益,赢得职工支持是兼并成功的保证。

进行国有企业资本重组直接涉及到职工的分流安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情。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清楚知道企业兼并必须取得全厂职工的支持,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貌合神离、人心涣散的现象。厂领导班子以凝聚力工程为核心,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关注职工利益和愿望,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此次兼并是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兼并谈判中,印刷厂将职工安置问题摆在首位,实现全厂无一人下岗。兼并当月,全厂职工前往浙江平湖茉织华印刷公司熟悉管理体制,进行业务短期培训。企业职工在厂领导班子带领下迅速适应了环境,工作更有干劲。兼并后,工厂业务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的不在少数。但职工常说,厂有今天不容易,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兼并不仅盘活了企业,更激发了企业职工的潜力,使企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思考之六:多方支持,形成合力是兼并成功的重要条件。“”版权所有

第3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环基首先致辞。他代表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支持与祝贺。孔环基在致辞中提到了业界很关心的关于今年国内印刷业发展态势的问题,并引用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王岩镔司长说过的几句话:①印刷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②我国印刷业的发展面临需求减弱、成本上升、环保约束等困难;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把握供给侧改革机遇,推动我国印刷业的持续发展。他表示王司长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态势、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尤其是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招工难、原材料价格上涨、中低端产能过剩是最为主要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系列的难题?从企业预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等情况来看,实行智能制造、用自动化和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加工制造过程,是一条明智的出路。他热切地希望,大家在研讨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互动,更好地推动印刷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智能设备事业部工程师武志强围绕“工业4.0的背景下印刷包装、智能制造”进行了演讲。他讲道,智能工厂主要有智能物料系统、企业管理软件、生产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生产设备。生产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工厂的基础,因为工厂里的工人、物料、设备在数据库里都有唯一的代码,所以将来一旦发生质量故障可以实时追溯,追溯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设备、每一件订单上。生产订单运行流程在智能工厂中也很重要,物料在库存信息中会有唯一的标签,生产订单从ERP系统下达到MAIS系统,这时需要哪一卷原料、哪一桶油墨,都会有非常清晰的出库清单,库管人员通过清单就知道所需的卷料和油墨在什么位置,通过自动拣货的设备把它运到机台旁边进行生产。同时生产环境信息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印刷工厂对温度、湿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工厂中需要有很多温湿度传感器,随时控制车间内的温湿度。最后他表示,在工业4.0背景下,陕西北人将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智能生产设备。通过网络接口使每一台设备进行网络互联,所有的数据可以提供到工厂的管理中心,每一位管理者都能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陕西北人还可以通过客户提供的这些数据分析设备有哪些故障、需要做哪些改进等。同时陕西北人也提供了云服务平台,为每一位客户建立唯一的档案,客户在哪个地方、购买了哪些机型、主要生产哪些产品,这些都会有存档。如果设备发生故障,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诊断的功能,在陕西北人公司内部通过软件为大家实时解决问题。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印机行业经理华崔荣围绕“‘互联网+ ’时代打造智能设备和智慧生产体系”这个主题进行了演讲。号称“全球能效管理专家”的施耐德,2014年的销售额为250亿欧元,在100多个国家有超过16万员工,并且每年将4%~5%的销售额用于研发。施耐德一直以更安全、更可靠、更环保、更高效作为奋斗目标。他表示从去年开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不好,原因是低端制造业大部分面临产能过剩,原材料、劳动力、能源成本上升,导致工厂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这个形势下,印刷行业提出了打造智能工厂的策略。智慧工厂包含智能的移动、智能的物流、智能电力的管理等,所以实现智能工厂这条路还很长。他认为在消费领域“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工业领域还需要很大的投入。要实现智能制造需具备以下几大要素:①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立体仓库、智能仪器及检测设备等。②大数据(云平台):PCS系统、MES系统、ERP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ANDON系统等。③工业互联网或工业物联网。施耐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贯穿整个智能制造流程,从实时感知、过程追溯、可视化生产、质量控制、绩效管理、远程互动,到智能物流与配送。施耐德在协同自动化控制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智能生产环节。施耐德在为企业产品的一致性,消除信息孤岛困境、大数据分析、降低能耗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服务。

 

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天津荣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达平,发表了他对“如何帮助印企打造智慧工厂”这个问题的看法。天津荣彩公司的业务是为装备工厂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以及给印刷厂提供智慧印厂服务。他认为智慧印厂就是通过物理信息系统,物理信息系统就是把人、产品、设备、应用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实现印刷。智慧印厂应该包含四大要素:①设备的智能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印前处理的阶段,能够自动进行数据传递、色彩较准、拼版等工作。②互联:就是把人、设备、产品等全部连接到一起。提到互联,通常考虑最多的是工厂内部的连接。但是,实际在工业4.0中,更重要的是企业间的连接。③智能工业链:在整个工厂以及工厂以外,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都可以被实时追踪,被按时按点传送。④标准化:当很多的设备、人、财、物聚集到一起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就涉及到设备质量运营标准、运营管理标准、通讯标准等相关标准,这些标准的存在和实行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智能工厂安全有序地运行。在此次演讲的最后,他介绍了天津荣彩智慧印厂的概况,智慧印厂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其中包括管理信息化系统、生产可视化系统、物流自动化系统、印刷数字化系统、智能标准化系统,由此形成一个拥有整体化生产体系的印厂。荣彩智慧印厂解决的不仅是智慧印厂信息化的系统,同时还可以解决原材料、车间物料以及半成品减少,采购成本减少,车间生产中断成本减少,物流效率提升,信息效率的提升,市场回报提高,生产合格率的提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胶印机生产研发基地,近年来以合版云印刷、激光印刷、喷墨印刷为三大主题,加速从生产制造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大族冠华总经理刘学智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激光模切机在印刷中的应用”的精彩演讲。他表示,在印刷的印前、印中领域很多设备已经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但是在印后领域还很遥远,所以大族冠华的激光模切机就是针对印后的数字化、智能化推出的几款设备。激光模切技术引入印后领域后,是对传统印后模切技术的巨大挑战。激光技术引入印后加工领域,实现了包装印后由传统机械刀模拟加工到激光模切数字加工的转变,折叠纸盒和商业标签加工商可以享受激光模切数字化解决方案所带来的高效率和灵活性。激光模切工艺是由一束激光取代金属刀片,通过计算机来设置任意的切割图案,并控制激光光束移动进行切割,无需制作刀模板,大大缩短了模切出样和交货的时间,而且激光光束非常精细(0.02~0.25mm),可以切割机械刀模无法完成的各种曲线。众所周知,传统模切有很多缺点,比如制作刀模费工、费时、费料,浪费能源;安全性差,需要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操作,操作复杂;刀模版需要存放空间,产品一旦变更刀模就作废;使用成本高,特别一些复杂刀模制作困难,且造价高昂。但是激光模切完美的克服了传统模切所有的缺点,它具有模切精度高、绿色环保、使用成本低、无需制模,立等可取、模切任意图形、半透/全透、模切深度渐变任意调整等优点。同时激光模切机机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它可应用于包装打样、防伪喷码、标签模切、折叠纸盒、皮革制品等。他认为,未来激光技术产品将颠覆传统行业并且逐渐取代传统模切。

 

浙江点阵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池海峰的演讲主题是“IT动力驱动印刷未来”。基于现在印刷行业产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的环境,他提出了3个观点:①效率、成本、质量,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提。根据专业数据显示,印刷行业中,生产时间的30%~40%是被浪费的。从而可以看出,印刷行业在提高效率成本上,还有很大的空间。②对中国目前99%的印刷厂来讲,现在想去实现工业4.0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大部分印刷企业而言,应该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③中国目前为止大约有200家印刷电商网站,没有一家真正取得了成功。做网站并不代表就是在做云印刷。云印刷需要智能制造系统作为支撑,如果没有高效、低成本的体系作为支撑,云印刷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他和大家探讨了3个问题:①印刷企业如何正确认识ERP。印刷行业开始做ERP,到今天为止已经16年了。ERP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核心是工业链管理。ERP在一个企业里的作用是计划生产来源和统计最终报告,只能客观地显示最后的报告,不能告诉企业如何做得更好。②对于合版的观点。前几年,合版刚刚引进的时候发展得风生水起。可是近两年,合版的发展并不乐观。因为合版技术存在差错频发、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它的运营模式也存在很多隐患。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线上线下全面实现数字化,尽可能利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让软件代替人工。③传统印刷如何从粗放生产走向精益生产,最终走向智能制造。印刷行业未来的趋势很清楚,我们要最终实现智能制造,拥有既懂印刷又懂IT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印企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装备和技术的较量,而是能否将IT技术综合利用的较量。最后,他还为我们介绍了由浙江点阵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未来做智能工厂的基础,设计理念来自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由高能计划排成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中央控制中心、精益仪表台、接口系统构成。这个系统试图解决成本、半成品的库存问题;减少过量生产问题;减少等待、沟通方面浪费的时间;尽可能利用未被利用的资源,时间、空间等;减少印刷流程中的搬运。并且他表示,浙江点阵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只为印刷业服务,推动全国印刷数字化进程,从2009年开始做数字化印刷,有大量的经验储备,既精通印刷也精通IT,团队中有非常专业的电商人才。他希望在印企纷纷向工业4.0转化的今天,能与更多的印企达成合作共识。

 

至此,本次“智能技术打造印企智慧工厂研讨会”圆满结束。此次研讨会上,无论是演讲嘉宾还是听会观众,都表现出了非常高昂的热情,可以看出大家对未来转向智慧印厂了给予很大的肯定,也希望向智慧工厂靠拢。让我们共同期待印刷行业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继续蓬勃发展!

第4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高校印刷厂的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全国高校印刷厂差不多都是随着院校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别是建国后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教材印刷的需要,各类高等院校几乎都建立了印刷装订部门,有的叫厂,有的叫室或车间,从打字油印到铅排、铅印,直至发展到现在的激光照排、彩色胶印、无线胶订。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高校印刷厂有过蓬勃的发展,全国高校印协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高校印协成立十五年来,高校印刷厂的厂长换了一届又一届,多数厂长或是校内其他单位调来,或是印刷厂自己培养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来高校教材印刷的封闭式生产,把高校印刷厂推向了市场。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既给我们高校印刷厂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高校印刷厂碰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从19个已成立高校印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四个省的高校印协筹备组所反映的高校印刷厂的情况看,自1996年长沙会议以来,或因院校合并,或因印刷厂规模过小,或因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陆续关、停、并、转的高校印刷厂已达百家左右。目前全国高校印协的会员厂约有300多家。这些印刷厂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情况:

一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校印刷厂

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中,全国一些重点高校印刷厂借助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世界银行教材项目贷款,购置了一批书刊印刷装订设备,这些印刷厂在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的同时,强化质量管理,注重印前、印后服务,开拓了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他们进而又以逐年地积累购置了进口彩印设备,不断扩大再生产,既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又承接社会新闻出版部门的印刷任务,被新闻出版署定为“部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获得了出版印刷界的认可,取得了印刷界的一席之地。如:北大、清华、北师大、复旦、上海外语、华东师大、重大、武大、华中科技大、西安交大等教育部一些直属院校的印刷厂。还有一些高校印刷厂,由于厂长市场理念新,“以人为本”、 勇于开拓、科学管理,勤奋工作,借助银行贷款和工厂的逐年积累,进口先进印刷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彩印和装璜生产,形成了逐年滚动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中国地大(北京)彩印厂、大连海大印刷有限公司、安徽农大森光彩印厂等。以上两种情况的高校印刷厂,规模大体为:厂房面积5000m2左右,员工100人以上,书刊和彩色印刷兼顾,年印刷10万令纸以上,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除每年上交学校一定数额的利润外,已经形成了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滚动向前发展的趋势,这类规模的高校印刷厂在全国约占10%左右。

二是苦心经营、勤奋工作,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高校印刷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印刷装订企业的突起,印刷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多数高校印刷厂因缺少资金投入,加上税收和原材料成本、工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印刷工价下降,工厂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加。为维持正常生产,厂长们苦心经营,勤奋工作。工厂在完成学校教学、科研印刷任务的同时,或承接出版社任务,或寻求社会上的另散活源维持生产,工厂用逐年的积累,更新、添置一些国产设备。这类状况的高校印刷厂,厂房面积多在3000m2左右,50~60名员工,年用纸量在2万令上下,销售收入一般在400~500万元。仅以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广东、重庆等七省(市)统计,共有高校印刷厂152家,50~60名员工的有49家,占32%,年用纸量在2万令左右的有66家,占43%;年销售收入400万~500万元的有49家,占32%。从数字统计看,30~40%的印刷厂处于维持运转状况。既使每年有30万~50万元的效益,如再上交学校10万~20万则所剩无几,如没有另外的资金投入,很难扩大再生产,更不用说购置高档进口设备了。

三是难以运转的高校印刷厂

除了前面两类状况的高校印刷厂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印刷厂或因院校规模较小,印刷厂无需发展;或因上级领导重视不够;或因厂级领导更换频繁;或因经营不善。总之,这些高校印刷厂规模小、员工少,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很难承接批量印刷任务。这些厂年用纸量一般在5000令上下,销售收入约在200万左右,只能承接校内部分教材、科技资料和行政、宣传等印刷任务。由于厂子规模小、效益低,除维持工厂正常开支外,很难有资金更新和添置设备。近几年,由于学校教师、职工工资及奖金的增加,厂长不得不为工资成本的增加而四处奔波寻找活源,组织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每逢年节,有些厂长不得不穿梭于学校各主管部门之间,申请点专款作为年终奖金发放,用以平衡厂内职工与校内其他单位职工攀比的心理,至于更新设备便不得不专题报告申请。尽管厂长们也在努力经营,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天津、辽宁、吉林、山东、甘肃、河北、河南等省(市),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印刷厂处于这类状况。例如河北保定的一所院校印刷厂,为维持生存,2003年另开生路,经学校同意兼开了一家被服厂,专门承做每年新生到校的被、褥以增加收入。以上这种状况的高校印刷厂约占全国的30~40%,这些高校印刷厂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

总之,从不完全的统计看,约10%左右的高校印刷厂可持续滚动向前发展;40%左右的高校印刷厂可维持运转;近50%的高校印刷厂难以维持。综观全国高校印刷厂面临的形势,应该是相当严峻。

改制中可供选择的几种模式

2005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教技发[2005]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简称35条)。高校印协于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学习讨论了文件精神,形成了学习贯彻“35条“的四点要求。2006年初以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正在依照“35条”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有些院校已开始试点实施。

“35条”指导意见已讲述得很清楚,其中第35条是:“高校其他非科技型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可参照执行本指导意见”。我们高校印刷厂将参照执行“35条”进行改制。但改制中,必须遵循“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决定”的第五条规定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但“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我们高校印刷厂承接的主要任务是书刊印刷,属于国有文化企业,所以在改制中,必须保证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鉴于我们印刷行业的特殊性,我们高校印刷厂在面临的改制中,可能有以下几种模式供选择:

建立以学校“资产公司”为股东的股份制公司

综合各地的信息,在这次高校工厂改制中,学校如果决定要把印刷厂办下去,在校企分离印刷厂资产评估后,学校的资产将划到学校组建的“资产公司”,由校“资产公司”代管这份资产。校“资产公司”将以此资产独家经营;或在此基础上再吸纳社会资金入股。总之,“资产公司”的总资产是以51%为底线,由校“资产公司”控股组建成股份制公司。本着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35”条要求,按股份制公司要求,规范操作和经营管理。在我们当前状态下的全国高校印刷厂中,凡已形成规模生产,自身有能力滚动扩大再生产的企业,以及那些多年能维持生产,且活源稳定的高校印刷厂,极有可能选择这种模式,这两类高校印刷厂在全国约占50%左右。例如已改制的北师大印刷厂――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农大森光彩印厂以及将要改制的北京地大彩印厂等。那些已改制但学校“资产公司”未能控股的高校印刷厂,学校“资产公司”极有可能按国发[2005]10号文要求,再注入资金,以达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

校企分离,建立公有资产的联合股份制公司

高校印刷厂在改制中,将评估后的高校印刷厂资产划归学校的“资产公司”,以此作股金投入出版社,组建成公有资产的股份制公司或再联合一家或多家高校出版社,共建公有资产的联合股份制公司。或将评估后的高校印刷厂资产投入其他国有控股文化产业,学校“资产公司”参股。此类情况有可能是那些建有出版社的大学印刷厂以及那些多年能维持生产且活源、质量有保证的高校印刷厂。

关、停或收回一些小的高校印刷厂

如今高校的教材、科技资料等印刷装订任务,已不同于改革开放前,”非得校内印刷厂印装,离开印刷厂不行。”实际上一些难以自行运转的印刷厂,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一个负担,既占用着学校的地皮、厂房和事业编制,而又不能回报学校。这几年,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已先后关、停了一批小的高校印刷厂。例如:北京这些年就先后有6家高校印刷厂关闭了。如果说至今还保留着印刷厂的话,那是因为:一是人员不好安置,一届领导不愿因之引起不安定;二是时机不到。在这次上有文件的改制中,极有可能关、停一批小的高校印刷厂,特别是那些难以维持运转的一二十人小厂。学校会认为:与其难以维持,不如关掉。待印刷厂资产评估后,人员安置好,设备处理掉,执照注销,牌子摘掉。但也有的院校领导会认为厂子虽小,但仍可利用。在这次改制财产评估后,注销执照,牌子摘掉,把事编人员和设备留下来,挂靠到学校后勤作为一个服务部门,承担学校的零星印刷复印任务。所以在这次改制中,关、停或收回一批较小的高校印刷厂是极有可能的。

改制中职工安置的几种考虑

高等院校印刷厂大多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老校办厂行列。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国多数院校控制了事业人员编制,招进了一批劳服集体工。后来,因院校扩建占了农民生产用地,又安置了一批农转工。90年代中期,有些院校实施了事业编制合同制和企编制。因此,高校印刷厂既有事编人员,又有事编合同工及农转工、集体工,还有企编和印刷厂自招的临时合同工等。改制中难以安置的员工主要是事编、事编合同工及农转工。目前,从部分已改制和将要改制的高校印刷厂员工安置情况看,大致有以下几种考虑:事业编制人员依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精神,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退休;不到退休年龄的在编职工及农转工,工龄满30年可提前内退;或男、女职工各提前5年办理内退;不够内退条件的以上几种编制职工均划归参加改制范围。因健康等特殊情况的职工,凭医院证明或提前内退,或安排在后勤部门,或交校人才安置办公室;不愿参与改制的职工,有的采取一次买断工龄,其买断工令的资金可从工厂资产评估后的学校部分划出解决。其余企编人员及临时合同工按合同规定办理。

第5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税收筹划;增值税;税收负担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5日

一、印刷业务的税收筹划

图书出版企业一般会将印刷业务交给专门的印刷企业,若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委托方提供原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费和代垫部分辅料,即图书出版企业提供纸张等主要材料,则图书出版企业将加工印刷的图书收回时,就支付的加工费涉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税率为17%。若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规定,印刷企业接受出版单位委托,自行购买纸张,印刷有统一刊号(CN)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按货物销售(13%税率)征收增值税(这里可能会有一个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博弈,如果印刷企业要求执行13%的税率,出版社很可能不会将印刷业务交给该印刷企业,所以,很多时候印刷企业按17%的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里假设执行13%税率)。

筹划策略:比较委托加工方式下与非委托加工方式下,图书出版企业印刷业务的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选择可抵扣进项税额大的方案。

案例1:2012年6月某图书出版企业委托一家印刷厂印刷1,000册图书。为完成该项印刷工作,现有两种方案:

方案a:采用委托加工方式,即该图书出版企业提供纸张等主要材料,总计X元,支付印刷厂加工费Y元,均为含税价格,则:

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X+Y)÷(1+17%)×17%=0.15(X+Y)元

方案b:该印刷厂自行购买纸张等材料,该图书出版企业一次性支付印刷厂一笔货款,总金额记为Z元,为含税价格,则:

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Z÷(1+13%)×13%=0.12Z元

比较方案a和方案b:

0.15(X+Y)元=0.12Z元,则Z=1.25(X+Y)

0.15(X+Y)元>0.12Z元,则Z

0.15(X+Y)元1.25(X+Y)

筹划结论:当Z=1.25(X+Y),即当一次性支付总金额等于图书出版企业提供的纸张等原材料及支付的加工费的1.25倍时,两种方案可抵扣税额相同;当Z

二、广告业务收入的税收筹划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1]111号)中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税服务,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图书出版企业生产销售图书应按照13%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后广告服务纳入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创意服务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6%的税率。此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68号)的规定,原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7]95号)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提供广告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试点地区试点后成立的提供广告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后,应按照本通知的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按照提供增值税应税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和3%的费率计算应缴费额,并由国家税务局在征收增值税时一并征收。“营改增”之前,若广告收入与杂志发行收入合并核算,则一同缴纳增值税,当月购进材料可全部抵扣进项税额;若二者分开核算,杂志发行税收按13%的税率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广告收入需缴纳5%的营业税及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且购进材料中用于广告支出的部分不能作为进项税抵扣,所以广告服务收入是否与图书出版发行收入分别核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的模式。“营改增”后,广告服务纳入文化创意服务中,统一改征增值税,相应的企业日常采购业务和服务性支出项目的进项税额用于广告业务的部分也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是否会影响核算方式,需要进一步筹划。

筹划策略:计算图书出版企业分别核算与不分别核算收入的应纳税额,选择使企业税收负担最小的方案。

案例2:某杂志社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行杂志的同时提供广告业务,2012年9月取得杂志发行收入500万元,广告收入120万元(均不含税),当月购进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金额200万元。

方案a:杂志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合并核算,由于广告服务与杂志发行应税项目收入没有划分,所以一并按照较高税率13%缴纳增值税,则:

当期销项税额=(500+120)×13%=80.6万元

当期进项税额=200×17%=34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80.6-34=46.6万元

税后收益=500+120-46.6=573.4万元

方案b:杂志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分别核算,杂志发行税收按13%的税率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广告收入需缴纳6%的增值税销项税及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则:

当期销项税额=500×13%+120×6%=72.2万元

当期进项税额=200×17%=34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72.2-34=38.2万元

当期应纳文化事业建设费=120×3%=3.6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与文化事业建设费合计=38.2+3.6=41.8万元

税后收益=500+120-41.8=578.2万元

筹划结论:杂志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分别核算比二者合并核算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因为,虽然分别核算中广告服务取得的收入需要缴纳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但是广告服务单独核算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6%,远低于合并核算13%的税率,综合起来分别核算可少纳广告服务收入乘以4%的税额。

三、成立旧书销售公司的税收筹划

古旧图书是《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法定免税项目,该处古旧图书专指从社会上收购来的古书和旧书,并非企业本身滞销的。通常图书出版企业会有滞销的图书,如果企业能够成立一家独立核算的旧书销售公司,由该旧书销售公司从图书出版企业购得旧图书,然后再对外出售,这样独立核算的旧书销售公司销售的旧书就属于免征增值税的范围。一般而言,纳税人直接零售给消费者的价格要高于销给旧书经营公司的价格,以此计算的销项税也会大于后者。

筹划策略:计算出版企业直接对外销售滞销旧书及利用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成立旧书销售公司销售旧书的应纳增值税税额,选择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筹划方案。

案例3:2012年12月某图书出版企业资金短缺,急需处理一批囤积的旧书,企业进行盘点估算得出该批图书总价格800万元(含税,下同),成本为300万元。

方案a:直接面向消费者5折销售,则:

图书出版企业应纳销项税额=800×50%÷(1+13%)×13%=46.02万元

进项税额=300÷(1+13%)×13%=34.51万元

图书出版企业应纳增值税=46.02-34.51=11.51万元

图书出版企业税后收益=800×50%÷(1+13%)-300÷(1+13%)-11.51=353.98-265.49-11.51=76.98万元

方案b:图书出版企业成立一家下属的旧书销售公司,并以4折的价格将该批旧书销售给旧书销售公司,然后再以5折的价格卖给最终消费者,则:

图书出版企业应纳销项税额=800×40%÷(1+13%)×13%=36.81万元

进项税额=300÷(1+13%)×13%=34.51万元

图书出版企业应纳增值税=36.81-34.51=2.30万元

旧书销售公司应纳增值税=0万元

图书出版企业税后收益=800×50%÷(1+13%)-300÷(1+13%)-2.03=86.46万元

筹划结论:成立旧书销售公司能够享受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能够节约税收成本,还能增加出版企业总体利润,长远来看,这项投资或许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主要参考文献:

[1]秦玲.图书出版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第6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这也是创业之初,上海鸿洋的员工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公司是做印刷的,有人说公司是做贸易的。

董事长罗子浩耐心地一遍遍给大家纠正:“我们不是单纯的生产印刷品,也不只是一个贸易中介,我们做的是供应链管理。不过我们的供应链管理更集中在印刷包装促销品领域。”在最后,他还总不忘叮嘱一句,“一定要明确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几年内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模式,那就把这个公司卖了”

创业的前几年,罗子浩一直很纠结。

他理想中的公司,应该有一个“多赢”的商业模式。这样的想法与他的从业经历有关:有过多年的IT业工作经验,2001年进入印刷行业,先后供职于印刷业两大巨头—当纳利、国际纸业。特别是担任国际纸业商业包装亚洲区销售总监期间,罗子浩发现,客户和供应方之间总是矛盾重重—一边是客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解和全面的满足,一边是供应工厂面临着繁重的生产任务,承受着时间和质量管理的极大压力,还要将大量的精力分散在前期沟通、后期付款等环节上。

罗子浩希望能够提供一站式的印刷包装解决方案,它至少要实现如下几个目标:对客户而言,采购印刷包装这件事情可以变得更简单、更轻松;对于供应工厂而言,生产压力和管理风险能够大大降低;对于公司自身发展来说,整个模式的运作紧紧围绕着一个点,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在这个点上就能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但这个模式的真正成形,花了罗子浩整整四年的时间。

期间,有不少人拿着各种各样的项目来“挖”他,但通通被他拒绝。“那都是非常急功近利的模式,只可能在短期内把销售额做大,但不会给客户带去长远的价值,这样的模式也不会有一个长久的赢利点。”

罗子浩相信,“长远的价值”既是打动客户的关键,也是模式制胜的核心。

创业初期,罗子浩是公司唯一的业务员,尽管已在印刷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客户资源。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上海鸿洋来说,这些客户都“太大了”。于是,跟所有的基层销售人员一样,他必须重新从零开始:寻找客户资料、电话介绍、登门拜访。一旦有机会跟客户面对面沟通,他几乎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公司是哪个国家的?”

这些客户之前也都接触过不少本地印刷企业的销售人员,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只需将采购需求传达给上海鸿洋,便会有一个由经验丰富的业务管理人员和质量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立即跟进,介入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印前媒体服务,联系优质供应商,并全程把控产品和服务质量。

这让客户感到新奇,也让罗子浩隐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经过几年的探索,2011年5月,上海鸿洋正式提出将企业定位于“4P解决方案提供商”。所谓“4P”,分别指Premedia(印前媒体)、Printing(印刷)、Packaging(包装)、Promotional products(促销品)。换句话说,企业提供的是囊括印前媒体、印刷、包装及促销品在内的管理解决方案。

“你会在乎iPhone是在哪儿产的吗?”

尽管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暂时没能发挥直接作用,不过在跨国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倒是给了罗子浩很大的影响。“怎么去理解客户需求?想要跟客户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能给客户带去什么样的、而且又是别人给不了的利益?”采访中,罗子浩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抛出了这三个问题。

于他而言,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摸索那个理想中的商业模式的过程。

“所有的消费逻辑和消费心理都是一样,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产和提品,客户最终关注的依旧是几个核心要素:价格、质量、交货及服务,如果你能满足客户这些核心的需求,你是不是生产工厂就不重要了。”罗子浩说,“就像消费者去买一台索尼电脑或是一部iPhone手机,根本不会关注它的产地。”

罗子浩想要架构的企业模式,首先就是要在这几个核心要素方面“做得比生产工厂好”。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为了保证供应稳定,罗子浩找来了一家印刷厂作为公司股东。在他看来,股东印刷厂其实只能作为供应商之一,在价格、质量、交货及服务等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享受优先权。但工厂明显不太能接受这一原则,于是这样的合作只维持了两年。

2009年下半年,上海鸿洋又收购了本地一家印刷厂的部分股权,目的也是希望跟工厂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这与公司起步阶段的战略同样不无关系。“公司规模还不够大的时候,只有掌握了供应工厂的部分控制权,才不会让客户担心供应的及时、稳定以及持续性。”罗子浩如是说。

现在,上海鸿洋已经确定了包括股东厂在内的三家“战略合作工厂”。除此之外,还有七八家经常合作的一般性工厂。做出如此区分,是因为一些大客户会事先要求审核工厂,并指定由审核过的工厂生产,这部分客户的印刷业务便会通常交由“战略合作工厂”负责。“我们的原则还是一样,只会在同等条件下给‘战略合作工厂’优先权。”罗子浩强调说。

为了减少供应风险,在精选供应渠道的前提下,上海鸿洋还一直坚持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持续改善”服务,即帮助工厂建立质量体系,一旦工厂生产管理出了问题,也会及时帮助其进行评估和改善。

几乎所有的战略合作供应商都希望上海鸿洋能够持有本工厂股份,甚至还有人提出“送股份”。但罗子浩的想法已经有了新的变化,“未来我们不会再去专门收购印刷厂。印刷是一个‘重资产’投资的行业,但我们想完全做成一个‘轻资产’的公司。”

目前上海鸿洋面对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国际性的品牌,而在承接的所有业务中,除了比重最大的传统商业印刷、商业包装之外,增长最快的则是一些配套的打包服务。“譬如客人可能要一个包,外面是彩盒,里面有书、光盘甚至是鼠标垫,我们就要负责采购鼠标垫、光盘等等。”

尽管企业仍处于成长期,但显然已经展示出了异于传统的新模式潜力—毛利率25%以上,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可以到客户办公现场去提供设计、排版、颜色管理等印前媒体服务,再利用公司系统与供应商直接沟通;可以帮客户重新评估产品规格和材料是否合理,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印刷和包装采购的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印刷包装品质量标准……”罗子浩说,“真正有价值的是这部分增值服务。”

“让上游和下游的衔接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2011年7月,上海鸿洋旗下的好印网正式上线。按照罗子浩的设想,这一平台将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最便捷工具。

他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的Vistaprint,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在线印刷公司主要面向小规模企业和个体消费者,靠名片、请柬等用品的设计、印刷与邮递服务,实现年产值9亿美元,并已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而这也是罗子浩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印网的运营模式,即将市场上分散的小额印刷需求汇聚起来,既能通过拼版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更方便地服务于客户。

但事实上,好印网直接面对的依然是上海鸿洋现有的大型企业客户。像整合这些企业的名片印刷等小额印刷需求并提供在线服务,就是好印网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用罗子浩的话说,“好印网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接单工具”。但对此,他并不着急。早年间上海也出现了好几家印刷电子商务网站,最终都草草收场。在他看来,问题就出在市场定位上,“B2C网站面临的个性化印刷市场的确很大,但如果从一开始就定位于B2C,需要推广,就像做品牌一样,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也依赖于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好印网而言,目前只要服务好现有的企业客户,网站就可以盈利。”

当然,终期的市场目标依然是庞大而分散的个人消费者群体。“比如说做个性化的请帖、相册,或者是爱好写作的人想做个人出版、印几十本书送朋友,这些都会是我们未来的业务。”

一个颇令人诧异的细节是,直到2011年下半年,上海鸿洋才真正开始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迄今为止,全公司的销售员也不过4个人。不招销售人员的原因很简单,罗子浩认为,至少在创业的前几年,后端还没有足够强大的供应能力。“同类型的一些公司最终不能运转下去不是因为没生意,而是因为生意太好,后端根本消化不了。”

如何管理快速增长的业务,这是摆在罗子浩面前新的难题。

“只有开发出一个足够强大的系统工具,才能帮助后端团队提高效率”,罗子浩坦言,公司近期的工作重心便是搭建并完善一个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前端的客户可以自动查看文件、价格、交货以及产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并自主选择所需服务。

同时,这一系统也是与后端供应商取得沟通的重要工具。未来通过上海鸿洋审核的供应商均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交报价、生产计划、送货单,同时附上的还有来自上海鸿洋的质量评价报告等。

第7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传统印刷企业需要进入数字世界”——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 潘晓东

数字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应用与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也理所当然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印刷作为与计算机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受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同样众多。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传统印刷将何去何从?从事这一行业的经营者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在我看来,进入数字世界,让传统与现代融合是必然选择。至于传统印刷企业进入数字印刷领域,也仅是迟与早的问题,而决非要与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数字印刷是对传统印刷的有效补充。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印刷市场中数字印刷所占的份额如何?已经进入数字印刷领域的企业是否都已盈利?答案是份额不高,盈利能力也不强。

2010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的以下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1)2010年上海市采用纯数字印刷完成的印刷工业产值是5.95亿元,仅占当年全市完成586亿元印刷总产值的1%,这虽然有数字印刷分散于各种印刷工艺中、难以确切统计的因素,但比重偏低却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与美国市场已经远超10%(另有一说为27%)的比例差距很大。

(2)在2010年上海通过政府年审的4606家印刷企业中,主营数字印刷的企业有33家,2010年他们以53414万元的总资产实现了37460.28亿元的销售,结果亏损1352万元。这是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严酷事实。

究其原因,在于成本偏高、业务涉及的范围还不广、业务量也尚显不足。

既然如此,传统印刷企业是否就不应考虑发展数字印刷呢?答案同样是——“非也”。

既有传统印刷又有数字印刷,便可根据承接业务量的多寡、生产成本的高低选择最合适的生产工艺,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例为证。

上海文艺大一印刷有限公司既为出版社提供批量印刷服务,又对送审样书、缺书补版、套装书出现局部短缺的图书提供数字印刷服务,事实证明,这样操作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上海盛隆印务有限公司也是属于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两种技术并行的企业,正因为如此,通用电气上海工厂在招募印刷定点合作伙伴时最终选择了它,原因就在于可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

但如何争取数字印刷的利润空间?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方式,要由以往的“坐商”转变为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的“行商”;由以往的单纯为客户进行产品的加工生产转变为提供能够满足客户各种需要(包括市场实际存在的需要和客户尚未发现的潜在需要)的解决方案。因为只有客户挣钱,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的企业才能跟着挣钱,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1年2月,由东方网与上海文艺大一印刷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东方网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与位居最新福布斯全球连锁业排行榜第102位的美国连锁加盟服务公司(Franchise Services Inc.)签约合作 ,目的就是要引进美方的理念,力求从一个被动的印刷承运商演变成一个可以提供市场服务、商业计划的策划公司。与此同时,承担起整个市场运行中所需要的印刷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围绕数字印刷连锁服务的产业链,运用“个性化服务+网络云计算”,提供订单服务、创意设计、集中采购、物流配送、数据中心、教育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提高连锁数字印刷企业的信息化运用能力和市场服务效率。

时代的变革会带来风险,也带来无限可能,我们在实践着,也在真诚地期待着。

“数字印刷设备的引入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设备的引入,改造现有流程,提升‘数字化’能力”

——普驰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 晁水

2011年,国内传统印刷企业在引进数字印刷设备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以往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往往立足于设备的技术、特性本身,关注购买这个设备可以做什么;而2011年以来,他们纷纷立足于市场,关注自身可以利用数字印刷设备做什么。从供应商的角度而言,这个变化直接导致我们的营销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因为之前,只须背熟参数就可以了,而如今,还必须对市场乃至对客户本身有更深的了解。于是,各大供应商也逐步从硬件设备生产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悄然转换。

我个人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酵”,数字印刷系统的“种子”已经种下,而这种“发酵”,恰恰是印刷数字化开始逐渐走向前台最直接的证明。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快印店依然是数字印刷设备购买的主力,但众多传统印刷企业的介入,已经促使市场格局发生改变,这些传统印刷企业或是采购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使其承担部分原本需要传统印刷设备完成的作业;或是利用品牌效应,广泛布点,打造印刷新模式;或是将数字印刷同网络、按需出版相结合,打造全产业链。我们也参与了很多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印刷改造项目,它们中的不少将在不久的将来提供数字印刷服务。

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情况还有一定的差异,第一,国内数字印刷商业模式同网络等IT元素的结合程度与国外尚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国内尚缺乏降低数字印刷全流程(包括物流、库存等)成本的方法;第三,基于数字印刷特性的创意和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我一直强调,数字印刷是印刷数字化的过程,这其中数字印刷设备的引入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设备的引入,企业应改造现有流程,提升“数字化”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从快印市场的繁荣,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印刷业务的盈利空间,如果单纯站在传统印刷企业的角度,负责任地说,快印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蚕食了部分传统印刷的业务。所以我建议,传统印刷企业务必要将眼光放远一些,从自身能力出发,不要仅仅考虑引入设备,也不要单独计算数字印刷设备本身的盈利,而要关注其对整体业务的提升作用,从而建立合适的盈利模式。

我认为,在利用数字印刷设备构建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一是要调整利润的计算方法,切忌像引入的一台传统印刷设备那样来计算成本回收情况;二是要充分重视IT技术的利用及IT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印刷企业在引入数字印刷设备过程中区别于“快印店模式”的核心所在。

“成功的印刷企业必须教会他们的销售人员如何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数字印刷产品”

——美国OutputLinks集团首席执行官 Andy & Julie Plata

Andy:Julie和我以前也拥有印刷企业,所以我了解大家的感受。现在北美的数字印刷市场非常活跃,许多传统印刷企业开始向数字印刷靠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发展,数字印刷现在已经可以完成以前肯定要采用传统胶印来完成的业务了。而现在中国市场很多领域也开始有数字印刷进入了。

Julie:目前,促使北美印刷行业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字印刷的原因包括更短的生产周期、更短版的业务、更短的印前准备时间、靠可变数据内容而增加的附加值以及个性化需求等。

在北美印刷市场中,数字印刷并不是在取代胶印,而是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企业将数字印刷加入其原有印刷流程中。这种胶印和数字印刷的结合,使他们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可靠、更加多样化的印刷品。

Andy:但是,根据我们在北美印刷行业的经验来看,传统印刷企业的销售人员想要从事数字印刷是需要继续培训的。数字印刷的优势最大体现在数据库的驱动、可变数据和可变图像的应用以及一对一个性化营销。如果印刷品的销售人员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和观念销售数字印刷品,无疑是会失败的。如何让印刷品的销售人员学会向上营销(追加营销),这正是北美印刷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Julie:用我们的经验举个例子。几个月前,我们买下了《美国印刷者》杂志。这本杂志创刊于1886,拥有百余年历史。现在我们正在对其做进一步的投入,以期使其成为一本适合未来的杂志。这本新杂志将会有2/3的内容采用胶印印刷,另外的1/3含有可变数据内容,将由数字印刷完成。

《美国印刷者》杂志是一本订阅杂志,因此我们会知道订阅者的姓名、地址以及他们公司名称和规模等众多信息。而这些信息使得广告商能够定制他们的广告,同时也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因为我们会把个性化网页、联系方式、QR码等信息加到广告中去。

虽然新杂志的印制成本会比以前更高,但是我和Andy决定进行尝试,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的收益会是付出的3倍,甚至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印刷买家会倾向于多付钱来得到这些包括可变数据印刷的印刷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印刷相比传统印刷还是拥有许多自己的优势。

Andy:在此我们再次重申,北美印刷行业的未来,也可能是全球印刷行业的未来,成功的印刷企业必须教会他们的销售人员如何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数字印刷品。

(本段文字整理自Andy&Julie Plata在2011“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数字印刷是大方向,盈利之路却任重而道远”

——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潘晓山

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天闻”)是一家成立于建国之初、有着近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印刷企业,早在2008年,我们就引进了1台HP Indigo 3050数字印刷设备,一方面用来印刷防伪标识中的条形码,另一方面用来为出版社印刷小批量的样书。虽然截至目前,这台数字印刷设备也只是为我们的日常生产做配套,并未产生直接利润,但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数字印刷技术,并且在不断进行考察,希望在适当的时间引进更多的数字印刷设备,向按需出版印刷、个性化账单印刷等方面转型。

我们注意到,当前有不少传统印刷企业都在积极地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开拓数字印刷市场,但是其中真正能依靠数字印刷实现盈利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在我看来,其原因有二。

首先,数字印刷品虽然单件的利润较高,但多以小批量为主,流水不多,而传统印刷企业通常规模较大,运营成本较高,加之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的营销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印刷企业采取传统营销模式在数字印刷方面自然难以盈利。

其次,虽有不少传统印刷企业开展数字印刷业务,但大都将其作为“副业”,没有也不太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所以与一些专业的数字印刷企业相比,许多能够节省成本的生产和管理方式难以得到实施,从而影响了盈利能力的提高。

但是,和数字印刷企业相比,传统印刷企业在开展数字印刷方面确实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①传统印刷企业对印刷的理解更深入,印刷技术水平更高;②传统印刷企业能更好地将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相结合,为客户提供“长版+短版”全方位印刷服务;③传统印刷企业有相对丰富的客户积累,可在现有客户中开发短版印刷的需求。可即便如此,传统印刷企业依旧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将数字化转型简单地视为数字印刷设备的引进,而是应该在人才储备和营销模式上多下功夫。在人才储备方面,传统印刷企业应加强IT、数据管理等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让这些人才用新思维武装企业;在营销模式方面,传统印刷企业则应摈弃原本单纯提供印刷加工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客户的经营中去,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为金融保险行业客户提供个性化账单、保单印刷服务的同时,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挖掘服务,以提升盈利水平。

放眼未来,我们坚定地认为,数字印刷将是传统印刷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通往盈利的路却任重而道远。

“坚持打造‘传统+数字’工厂,在融合中探求盈利之道”

——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建宏

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以传统商业印刷为主的企业。2009年,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我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对客户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不断增加,加之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所以最终我们将目光转向了数字印刷领域。

于是,2010年我们开了一家小型快印店,引进了HP Indigo 5500和HP Indigo 7500数字印刷设备,希望借此向数字印刷领域进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我们发现,这种“门店”形式对于我们这样的传统印刷企业并不合适,其原因在于:首先,这种快印店必须开在市区内客户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吸引更多的业务,但这些地方的租金很高,加上我们必须为快印店单独配备一套生产和管理人员,所以运营成本较高;第二,市区内分布了不少的快印店,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第三,我们之后又引进了一台HP Indigo w7200轮转型数字印刷设备,这台设备体型庞大,长度达20多米,且主要面向工业化应用,不适合门店经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最终在2011年舍弃“门店”形式,转而打造现代化的“传统+数字”工厂。

目前,我们的“传统+数字”工厂已经投入运营,在这个工厂中,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不但可以在印前和印后环节使用相同的系统、设备和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业务互补”和“生产互补”。

所谓“业务互补”,是指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客户中充分开发其对于不同技术的需求,比如传统印刷的客户可能会有数字印刷的需求,而数字印刷的客户可能也会有传统印刷的需求;所谓“生产互补”,是指我们可以综合应用两种不同的技术,更便捷地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印刷品,比如我们曾经为客户印刷过一批标签,标签正面的内容是固定的,我们可以用传统印刷设备印刷,标签背面的内容却是可变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印刷设备印刷,以更大程度地为客户节约成本。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印刷的优势、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还特别创建了自己的网络印刷平台,目前也获得了不少客户的认可。

第8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绿色印刷;环境保护;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TS8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78-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绿色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

2002年,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曲格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很有必要为中国绿色印刷立法。

2008年,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实行了一场革命,对末端治理的环保方式实行了根本变革,这是实施绿色新政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传统企业的根本变革,是传统企业起死回生的良方。我国企业应积极响应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建设企业、改造企业、发展企业。

2009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夏季达沃斯年会,绿色发展成为其重要议题。在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提出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印刷行业目前已形成10万余家印刷企业,400多万从业人员,总产值6300多亿元的较大产业,但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不少企业里,传统的各种制版、印刷工艺仍在我国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从制版工序的胶片和废定影液、电镀液,到印刷过程中的溶剂型油墨、异丙醇润版液、洗车水,再到印后装帧中仍在广泛使用的即涂膜、油性上光工艺等,对环境都存在着污染问题。如印前制版使用的乙酸、甲醇、硝基苯、草酸、氯化锌、糠醛等,都含有有毒化学成分,印刷使用的普通油墨、洗车水等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1988年,新闻出版总署就规定,印刷行业有8个有毒有害工种可以提前退休,虽然是对职工健康和权益的一种保护和补偿,但必定是已经对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由于众多印刷企业仍沿用着传统印刷工艺,在有些生产环节仍存在一些诸如有机溶剂挥发、废水排放等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目前还缺乏完备的环保评价手段及技术标准、专业的检测机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效节能的替代技术等,所以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健康安全方面的环保印刷产品和降耗节能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在印刷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对产品的环保性、安全性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企业和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建设绿色创意和谐印刷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对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印刷企业的环保技术或产品缺乏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针对印刷产业的环保评价认证体系和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建设健全工作相对滞后。

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以及总产值排名世界第三的印刷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也成为我国印刷产品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和建设印刷强国的障碍。

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我们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推广绿色印刷是一个极好的形式。

绿色印刷指的是印刷要有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强印刷企业重视环保的观念,大力推进节约资源、能源工作,实行循环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使广大印刷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地球资源,有利于人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消除印刷中由于环保问题造成的危害,进而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目的。

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规定,积极参与印刷、复制行业环保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探索产品用纸循环使用等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污染,打造‘绿色’印刷、复制产业。”这成为印刷行业向“绿色印刷”进军的动员令、号召书。

绿色印刷已经不是短暂的时尚,而是必然的趋势。

无论是“绿色IT”、混合动力机车还是有机食品,绿色产品正在征服整个市场。环保的印刷方式将道德责任与经济优势集于一身。同时,随着绿色印刷解决方案的范畴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多的印刷厂意识到环保型投资能为他们带来赢利。绿色印刷的概念与优势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印刷的整个工艺环节。毋庸置疑,能够提供环保解决方案的印刷厂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只会继续扩大。

一、印刷企划

印刷企划是针对吻合设计之主题,对于印刷之方式、版面大小、印刷品的题材、用纸或印刷的色数,甚至选择相关的加工厂商等,都要仔细的,具体检讨才能使各制作流程顺利上线并完成精美之成品。

二、设计制作(行程安排)

依据印刷企划进行文案撰稿、设计、版面规划等,是制作完稿的前置作业程序,同时也要安排摄影及插图的绘制,联络各配合厂商协调制作间的行程安排,以使各种要素具体化。

三、制作完稿(电子完稿)

依据版面规划的初稿,将其文案、照片和插图、正确位置与正确的颜色标示等,循序的安排在完稿纸上或以电子稿方式处理完整稿件,并明确指示制版之各项特殊要求的各项特殊要求指示,这是制版的前置作业。

四、制片输出与制版作业

完稿完成进入制版后,图片以电子分色机扫描分色,文字、线条以黑白相机拍照,冲出正确的过网数(印刷网点),并将文字、插图等按照完稿上之指示拼版,然后进行晒版作业,接着印出彩色打样送回设计者的手中进行校对。如以电子完稿处理则需交输出中心输出底片,务必要详细填写输出工作单或指示单、明确指示输出之线数,及彩色、单色之页数,有无造字及规格数量等项目,避免沟通上之错误,造成不必要之损失。

这是印刷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检查彩色打样是否符合完稿上所指示的进行程序,有颜色的校正与其它修正时一定要特别仔细用红笔写出具体易懂的文字说明或位置轮廓,正确传达给制版的人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印刷作业

将修正好的四色网片转晒成印刷用版,送上印刷机器,便开始正式印刷。如果要在印刷机上得到理想的印刷成品,首先要了解印刷因素,由于其中有许多的可变因素,对印刷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需要有一定且充分的认识。

七、装订、加工作业

宣传(公关)手册、型录、小册子等,俗称DM、印刷品的最后一道手续,就是装订加工,一般单张平面式用到最多的就是裁切、压线、折叠等,至于装订,则依据页数、用纸种类、精美度与使用方式与目的而定。

参考文献:

[1]丁少辉.绿色印刷成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抓手――绿色印刷(北方区)宣贯大会亮点解读[J].中国包装工业,2011,(02).

[2]朝武.绿色印刷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J].上海包装,2010,(08).

第9篇:印刷厂企划方案范文

5月16日,China print展会第三天,济南新先锋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先锋彩印)总经理李丛发拎着大包小包样品来到国威展位上稍事休息。几天来,他的收获不小,同不少业内的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见识到不少新技术、好设备。李丛发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进一步考察包装印刷方面的技术、设备,所以精心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包装盒、彩盒装了满满一大袋。

1997年,济南新先锋彩印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书刊、期刊、画册等商业印刷业务。经过十余年的耕耘,新先锋彩印已发展成为拥有150多名员工、年产值七八千万元、颇受客户信赖的企业,在商业印刷圈子里颇有名气,但李丛发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探索的脚步。

2 0 11年,新先锋彩印投资建设“济南新先锋至尊包装有限公司”,占地5 0亩,总投资约1 . 2亿元。李丛发透露,“目前计划新建设的包装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精装盒以及精装书,这次展会上也在和几家国际品牌的精装联动线供应商谈合作”。

据李丛发介绍,目前新公司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建好,按照原计划,5月底、6月初,新的厂区就可以开始使用了,“我们员工队伍是新组建的、设备是新购置的,新先锋彩印这个厂没有变动”。

在李丛发看来,“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分属不同的领域,虽说都是印刷,但真正做起来差异相当大,新先锋彩印之前也接一些包装印刷的活,但数量不大”。他觉得,既然下定了决心向包装印刷进军,就做好全套准备。

“济南在高端包装印刷领域相对还是薄弱一些,所以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选择从南方招聘一个有经验的团队,包括设计师、产品工程师、生产主管等等。”由于新公司的核心战略是差异化,李丛发希望未来在同包装客户打交道时能够更具主动性,包括为客户提供包装设计建议、方案以及前期打样、后期印制等全套解决方案,以此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在这样一个规划中,人才自然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差异化战略,在设备选择上,李丛发也下了不少功夫,“我们购置了一些丝网印刷、压纹、UV等设备,希望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与众不同”。除此之外,利用此次展会的机会,李丛发还订购了国威的一台切纸设备。

据透露,这早已不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我们原来就买过国威的设备,一直用,觉得很不错,一方面是性价比高,另一方面性能方面都很不错,和进口设备有得一拼。”为了对比设备差异,李丛发曾仔细研究过某知名品牌进口切纸设备和国威的设备,得出的结论是,“在精度、稳定性上基本没什么差别”,他觉得,国威的设备已经做到如此精致的程度,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买设备跟买车道理是相通的,劳斯莱斯很好,但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我认为对于一般印刷包装企业来说,国威的设备足够好了,所以我常推荐国威的设备给要买设备的朋友。”李丛发认为,当企业向新的目标进发时,需要一批产品过硬、服务周到、信得过的供应商伙伴在身边,他很高兴可以一直同国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太原承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承方科技)成立于1996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从一家印前出版系统商逐步成长为一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这样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承方科技在选择其的产品品牌时,格外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成长潜力。

承方科技1998年开始印刷设备,2007年开始数码印刷设备,目前是海德堡、奥西、柯尼卡美能达以及国威等品牌在山西的唯一商。如今在承方科技,各类传统印前、印刷、印后设备及耗材,各主流品牌的数码印刷及数码印后设备一应俱全,总经理韦志荣表示,“之所以努力提供如此丰富的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随着在数码印刷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承方科技自主研发了一套数码印刷软件,支持市面上所有主流数码印刷设备输出,既可用于黑白、彩色数码印刷,又可用于红头文件印刷,能够满足国内数码印刷企业的实际需求。

除此之外,承方科技还专门成立了数码印刷店,“把样机放在店里进行现场演示,客户不仅能看到设备的良好运转,还可以亲眼看到印刷效果,说服力更强”。更为重要的是,韦志荣自己也没想到,这样一个门店竟然能给承方科技带来丰厚收益,“目前每个月产值都在100万元左右,全年有1000多万元的业绩”。

韦志荣表示,“其实最初开设数码印刷店的用意只是为了方便服务客户,后来客户那里暂时做不了的短版活就慢慢汇集到店里,我们都会全力帮客户完成,一个业务员都不用”。目前,承方科技的数码印刷店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数码印刷加工中心。

既设备、耗材,本身又承担数码印刷业务,承方科技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显得尤为慎重。韦志荣同国威算得上是老朋友,双方的合作已经持续了七八年时间,在他眼中,国威的经营管理团队年轻、有朝气,肯上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前瞻性思维。

“目前国内很多切纸机满足不了专业数码印刷的需求,国威把握住机会,研制了数码印刷裁切设备,市场前景不错。”在韦志荣看来,如果说在精密的印刷设备方面,国内品牌跟国际品牌相比,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纸张裁切等设备方面,差距并不大,且性价比高。

“国威非常注重产品的技术升级,比如前五年研制的全自动纸张裁切生产线市场反馈就很好。目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不小,很多企业的确有类似的需求”。韦志荣表示,由于真正抓住了客户心理、满足了客户需求,客户对于国威产品的信赖与日俱增。

国威对承方科技有相当高的评价,而韦志荣则对国威的成长潜力很有信心,“国威海外业务做得不错,所以也经历了国际市场的严格考验和磨练,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技术支持方面,都做得相当专业”。韦志荣还强调道,“由于成本、经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做纸张裁切设备的厂家,真正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不多,国威的竞争力很强,近年来一直力争上游,我们看好国威”。

Garrido印刷设备公司为家族企业,专注于销售纸张处理及包装设备,其服务范围涉及美国及南美市场。借助China print 2013的机会,公司负责人Nicolas Garrido及其父亲、弟弟、首席工程师等一行六人专程来到现场,同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国威进行深入的交流。

“这次看到国威展出了新技术、新机器,作为它在全球的商之一,我们非常愿意将这些高性能的设备推广到美洲市场,为那里的印刷企业提供更好的纸张裁切方案。”Nicolas依然非常清楚地记得,Garrido公司同国威的合作始于2007年,“国威的行事严谨,信守承诺”,给Nicolas及Garrido公司管理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单凭好印象还无法支撑长久的合作,在设备销售领域浸润多年,Nicolas深感合作双方的认真态度对于开始以及维持一段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双方都是经过慎重考虑、考察和选择的”。

在Garrido公司所涉及的市场范围内,选择国威设备的印刷企业类型多样,据Nicolas介绍,“既有做书刊印刷的,也有做其他方面印刷的;既有全天24小时都需要使用国威设备的,也有只需要开机一两个小时的。大家觉得都不错”。

据了解,Garrido公司一般情况下会为使用国威设备的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工程师随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一旦遇到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将情况反映给国威,国威则快速反应,提供技术支持。

“国威非常重视对客户、对商的承诺,哪怕设备已经不在保修范围内,他们仍然会很负责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在国威及Garrido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国威设备在美国及南美市场的销量每年都在提升,客户对国威的信赖程度不断提高。

当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美洲地区有些国家的市场需求面临一定程度的萎缩,但Nicolas却并不为此担心,“Garrido公司已经经营了很长时间,我们本身在美洲市场树立了很好的信誉和口碑,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他们相信我们对设备的选择和推荐;另外,如果客户遇到暂时的难题,我们也会提供多一些的选择给客户,比如不能一次性付款的,根据客户情况,我们接受分期付款。这些可以说为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国威是我们在纸张裁切领域唯一的合作伙伴”,Nicolas强调道,“国威的技术引领中国市场,我们相信,他们的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引领全球。希望我们双方的合作继续深入推进。”

泰国NK公司的CHALAPHAN JANTHRAWISUT先生,曾任职于海德堡公司14年,负责泰国区域内海德堡设备的销售工作,对泰国印刷包装行业有着特别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后来自己创立NK公司,海内外著名品牌的印刷及相关设备等,深耕印刷包装行业,经营至今已超过十年。

CHALAPHAN JANTHRAWISUT先生仍然清晰地记得,同国威的合作起源于2006年上海召开的一次展会上的会面。“中国举行的各大印刷、包装业展会,我几乎都会去参观,借机了解一下有没有什么新产品、新技术,这样能够使我不脱离市场前沿”。那一次,他结识了国威董事长林孝国。

“当时我们对中国的切纸机等产品还不是很了解,就跟很多厂商见面,开始跟林总谈的时候,感觉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很谈得来,他的个性也好”。在经过更为周密的参观、考察、研究后,泰国NK公司最终确定国威作为其纸张裁切设备的唯一合作伙伴。

双方合作至今已有七年时间,CHALAPHAN JANTHRA WISUT先生觉得进展特别顺利,而且林孝国董事长经营企业非常用心,一直很打动他。“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开始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小的问题,但客户比较配合,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这正是国威的成长空间。”

据介绍,泰国印刷业总体规模不大,全国约有3500家印刷企业,竞争也很激烈,企业急需一些好的设备来辅助生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国威不断升级他们的产品,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颇受客户好评。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非常放心。”

CHALAPHAN JANTHRAWISUT先生表示,在泰国市场,中等规模以上的印刷包装企业对国威的纸张裁切设备青睐有加,这些企业大概拥有2~4台海德堡印刷机,至少需要两台切纸机。“他们一般第一台切纸机买的是德国品牌的,性能好但价格贵,当再次购进切纸设备的时候,他们很愿意选择国威的产品,性能不会有很大差别,稳定性好,价格也实惠,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在日常的工作中,CHALAPHAN JANTHRAWISUT先生不仅跟国威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还经常带领客户参观其位于温州瑞安的工厂,他认为,这样能够增加客户对国威的了解和信心。“泰国印刷业目前跟中国的情况有点相似,书报刊等出版物印刷业务量在减少,包装印刷方面增长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印刷企业会面临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等问题,也更加需要确认其供应商的良好资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