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印刷图文技术精选(九篇)

印刷图文技术

第1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第2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 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工业界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印刷 印刷市场 发展前景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影响。20世纪末以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将文字、图形、图像、实物等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式信息进行存贮传递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计算机数字化印刷技术从传统的模拟印刷技术中脱颖而出,并从印前领域逐步渗透到印刷工艺过程及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

1 计算机数字印刷系统的构成

计算机数字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专用处理设备/器件等,以数字的形式对信号进行采集、滤波、监测、均衡、变换、调制、压缩、去噪、估计等处理,以得到符合人们需要的、易于识别和理解,便于存储、传输的形式。而计算机数字印刷是指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写到计算机里面,接下来对其做好修改和编排使其具备新颖的创意以便为用户提供符合需要的数字化信息,最后再采用RIP进行处置,把相关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传送到输出设备控制器,之后经过数字印刷机就可以转印到承印物上,这样一来就省略了传统印刷要进行的很多工序,比如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

页面描述、图像处置和数字印前的这些技术以及数字印刷机硬件等组成了数字印刷系统。页面描述技术就是指用户采用RIP控制好排版软件生成的页面,然后通过数字印刷机将其输出到制定的介质上面。这样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字印刷能否能够输出用户希望的页面。

图像处置技术是指根据具体的要求对于由模拟的图像信号转换而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在数字图像处置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在原稿的数字化输入直到处置输出的整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到数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中。数字印前技术是指全面的结合相关的一些印前工艺过程,比如原稿输入、图像处置、文字处置、图像设计与制作、排版、分色、加网、打样、输出等,通过数字工作方法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它直接促进了数字印刷的生产。数字印刷的是在数字印前技术的发展向印后工序延伸,并将页面信息直接输出到承印介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数字印刷机就相当于一个主要用于把数字页面高速转换成印刷品的高速硬拷贝转换系统。当下,应用的数字印刷机系统有5种方法可以成像,即喷墨、电凝聚、磁记录和离子堆积的成像以及静电照相,其中数字印刷机的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成像方式就是静电照相和喷墨成像。

数字化印刷的优点:信息数字化。整个印刷过程信息的传输、传递都是数字式,从计算机到纸张或印刷品的过程是全数字化生产过程,工序之间省略了传统的繁琐的工序和胶片以及印版;可变信息印刷。相邻输出的两张印刷品上面的信息允许几乎不相同,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更正不合要求的印刷信息内容、版式、尺寸大小等;可实现异地印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印刷;按需印刷,可以先分发,后印刷,真正实现零库存。传统印刷一般要求最低印量为1000~2500;明显地缩短生产和销售信息的循环周期,加快了市场的信息反馈,增加了生产和销售量,使其获得更多利润;不断增加有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共享及重复使用信息资源;实现印前、印刷和印后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产品系列化,可以面向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且数字化管理、数字工作流程及色彩管理使得更容易管理与保存。

同时,计算机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相比存在一些不足:数字化印刷只适合个性化、按需印刷的数量较少的印刷及图文多变的票据类印器的印刷,不适应大量印刷;不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器的质量要求;数字印刷的印刷幅面,目前以A4,A3,A2为主,最大为A1;数字印刷设备及配套设备、器材价格高等。数字印刷是传统印刷的补充和完善。印刷领域具有很高声誉的专家FrankJ.Romano认为,数字印刷和胶印、网印以及柔印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并且与之竞争;喷墨将会优于网络化的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数字印刷和胶印。

2 计算机数字印刷的起源与发展

计算机数字印刷作为一种高新印刷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崭露头角了。于1993年以色列的Indigo和比利时的Xeikon两个公司分别推出E-print1000和DCP1黑色数字印刷机作为开端,1995年drupa展会上,不同型号的数字印刷机齐齐亮相展会,数字印刷立即风靡全球。2000年drupa展会上,数字印刷品之多实在是史无前例。2004年drupa展会上出现了数字印刷流程,新型数字彩印机向市场已进行了推广,激光型黑色数字印刷机的质量日正完善,其印品能够和成熟的传统型4色胶印机相媲美,这个时候的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也在业内发展起来。2008年drupa展会上数字喷墨印刷技术与喷墨印刷机产品的华丽展出被业界喻为喷墨drupa。

迄今为止,数字印刷早在印刷的各个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印制报表、客户目录、企业画册、商务印刷和小量书刊等;生活用品和礼品的包装;可用作打样、促销、测试经销等目的还可印刷墙纸、腰线和花边纸等。数字印刷是根据用户的时间、地点、数量、成本与某些特定的要求等来向客户提供相应的印刷服务。

3 中国数字印刷发展与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印刷市场也发生了潜在变化,主要表现如下:①图书印刷市场上,图书品类齐全,销售速度加快,印制周期缩短。②在机关、公司日常办公业务印刷市场上,办公用的印刷品种类繁多,印数少,印速快;数字印刷的业务量很大;③在商业印刷市场上,人们的消费观念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今天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商业印刷比重和个性化信息印刷数量年年上升。个性化需求这方面的印刷市场越来越大。以上的这些改变完全是传统的印刷技术无法应对的,只有数字印刷,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字印刷业务应运而生并稳步发展。drupa95之后,我国个性化按需印刷市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数字印刷企业队伍迅速壮大,发挥的作用日渐显现,带来了生产速度、生产质量的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上的革新。有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开始处置数字印刷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3.1%,广泛应用于影像行业、商业设计、户外广告、报业印刷、机关文印、金融/邮政/电信账单等各领域。数字印刷机的主流产品激光数字印刷机和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应用也已经初具规模,应用较为广泛。

可以说我国按需印刷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拓展步履远没有人们期待得那么快。数字印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较为缓慢,部分印刷企业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①数字印刷机价格昂贵。我国近年引进的Indigo、Agfa等公司产品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使大多数企业无力投资。②企业对我国按需印刷市场心存疑虑,对购买昂贵的设备,能否收回投资,提出怀疑。③数字印刷产品生产价格较高。据了解北京某公司引进国外公司的数字印刷机,A3单面印刷,每张印刷费达6元,一张起印,收起印费120元。在广大消费者经济收入尚不太高的情况下,市场一些质低、廉价的印品仍为他们所欢迎。④个性化印刷市场尚无力宣传,使老百姓不了解和接受。这是影响我国数字印刷发展的主要原因。

数字印刷所形成的是一个新的市场,我们要加强宣传,认真做好培育市场工作。首先是数字印刷设备销售商,要采取多种优惠措施,让企业能买得起设备,能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产业来。数字印刷的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地兴起,但是市场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按照用户的需要印刷,随着市场的转变客户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另外,适当的增加广告宣传的投资。企业可以把用户请到厂里或者游走在客户中企业可采取请客户进厂来或是走到客户中去面对面的操作演示相关功能,使得客户更加体会到数字印刷的优点。积极协作好多种力量大力发展数字印刷促进企业的发展。

4 计算机数字印刷的展望

经过长期发展的数字印刷,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涉猎,很多的传统出版印刷企业或者印刷企业都充分的利用数字印刷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印刷以获得最大的效益。虽然现在的数字印刷业务在传统印刷企业中不可能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主要活动。然而数字印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的得到传统印刷企业的青睐。

相关预测说明,传统是印刷方式将会逐渐被取代达到完全数字化,具体在2015年前后,大部分的高速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将在流程化系统中就可以完成,比如胶版、凹版和柔版印刷这样的传统技术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色粉和喷墨等数字印刷技术而且混合印刷将被大量使用,这些改变都促进建立健全杂志、报纸业、消耗品及印刷服务体系。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数字卷筒印刷机的速度会大大提高,喷墨印刷机的输出速度也完全能够和胶印相媲美。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大大提高了随着数字印刷技术和改进了数字印刷设备,印刷材料投资成本将会得到减少。随着我国印刷格局的调整,印刷市场的日臻完善,数字印刷将不断的推进印刷行业往更有前景的地方发展,数字技术将会为中国印刷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与文献:

[1]俞向东.计算机互联网在印刷出版的应用与数字化原理印刷技术精品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1.

[2]广东深圳易洁包装.我国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EB/OL].(2011.8.17) .

[3]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数字印刷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J].丝网印刷,2006(11)18-20:

第4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1)数字资产的编码与索引。

(2)数字版权管理。尝试加密、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平台构建。比较基于Web技术、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开发的优缺点,尝试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在3D印刷企业印前设计中的实现。

(4)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所有业务交易的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不低于3秒,每秒事务处理能力TPS在所有用户并发访问时处于平稳状态。

(5)用户界面简洁实用,通过简单培训既可学会操作;常用表单和报表使用MsExcell格式,便于使用和印刷,并支持报表样式。

(6)软件架构采用比较先进的J2EE多层架构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较好。

2研究过程

2.1总体设计与系统构建原理

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是比较基于Web技术、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开发的优缺点,尝试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在3D印刷企业印前设计中的实现,采用基于EJB组件技术建立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层。系统具有保留跨平台的特性,同时又使用组件技术进行DAMS应用层的开发,使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具有处理异构、分布式数据的特点。平台的基本功能均是通过基础组件平台这一中间层逻辑的服务来实现的,它们是运行在应用服务器上的组件,而这些组件又可通过Hibernate对运行于系统平台之上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访问,数据库系统通过自身的机制将数据返回给业务组件,组件则回应前台展示层通过控制层的请求,实现用户的交互需求。

2.2开发策略

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计划采取以下开发策略:(1)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递进完善的总体开发策略。在开发方法上,坚持自顶而下的系统设计与自底而上的系统实施相结合,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集成性和可扩充性,采用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式,满足企业对软件强适应性的要求。(2)坚持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的软件开发策略。系统立足于企业大量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采用软件工程开发生命周期法(按照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实施)和快速原型法(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建立系统原型,通过运行不断完善)相结合,根据印刷数字资产库的自身特点,完成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2.3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本项目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用户和实际权限之间引入角色这一中介。用户主要是指使用该应用软件系统的人员,一般用户得到权限一般是通过分配角色来得到的。关于角色、用户、资源菜单三者的关系如下:每个角色允许有一个或多个菜单权限,一个用户拥有多个角色,而一个角色也可属于多个用户。显然,系统功能菜单相互独立,权限分配灵活。

2.4构建页面数据模型构建

构建文本对象、图像对象、图形对象数据模型,并对数字资产进行编码与索引,主要涵盖了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

2.5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研发

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建立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素材为主要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应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构建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基于B/S结构使它能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无需安装相关软件。当网络保证连通的前提下,每立计算机的浏览器均可作为客户端软件。基于B/S结构的系统响应速度快,系统平均响应时间3秒以内。

3结论与创新点

3.1研究结论

实现企业3D印刷信息的录入、导入、处理、查询等常规管理,支持多种索引的自由组合;支持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文本和图像的在线管理和维护;支持建立3种文本对象、图像对象、图形对象相应的数据和属性,并对数据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实验测试。以上系统功能,有效提高了3D印刷信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管理提高了效率。通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设计等过程,围绕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文本和图像等为主要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应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提出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3D印刷数字服务。

3.2创新点

第5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这是最近利用我们的纳米制版印刷技术,打印的各种图样。”在宋延林的办公室,宋延林向记者展示了基于纳米制版技术的各种打印样品。生动艳丽、栩栩如生的图样让人耳目一新。

专家们认定,中科院化学所的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彻底解决了印刷制版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耗费问题,加快了印刷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进程,未来将打造百亿元的产业链。基于该技术,2009年8月,由中科院化学所、联想投资、联想控股和TCL、里奥投资等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纳新)。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宋延林告诉记者,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已在北京日报社印刷厂进行数个月的现场制版印刷试点,虽然从“外观”上难以分辨与其他报纸有多大区别,但该技术对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还在深入研究纳米印刷中的深层次问题。”宋延林说,目前团队还在持续完善纳米印刷技术,以期让纳米印刷更加完美。

有心人的灵光乍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延林去中科院下属的一个印刷厂印资料,闲谈中,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向宋延林诉说了印刷制版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当时,宋延林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纳米材料。对于印刷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宋延林平时也有所耳闻,但始终没在意。而今听印刷厂工作人员的诉说,不禁灵光一闪:如果运用纳米材料,直接打印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超亲油/亲水)的图文区和非图文区,就可以避开现有印刷制版技术的种种弊端。

宋延林立刻着手实验自己的想法,抛开感光成像的思路,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亲/疏水可控转换原理的打印制版技术,在实验室很快获得了成功。

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与现有印刷制版技术在基本原理上存在很大区别。基于纳米材料研发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将特制的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直接精确打印在超亲水的版材上,通过纳米尺度界面性质的调控,在打印区和非打印区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超亲油/亲水)的纳米微区(图文区和非图文区),从而实现直接制版印刷。

该技术路线彻底摒弃了感光成像的技术思路,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是省去了感光预涂层及其冲洗化学品,在根本消除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二是大大简化了制版流程,无须暗室避光操作,并省去曝光、冲洗、晒版等环节;三是直接在印版上打印图文,减少了图像转移次数,图像再现性好,无须拼版、修版,因而图文质量大大提高。

未来梦想

“鼠标一点,轻松制版;成本低廉,告别污染”,这是宋延林以及他的团队研究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的形象描述。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这项新技术已开始收到成效,在众多的印刷企业得到了示范应用。

“不避光、无污染、成本低、可回收”,这无疑将感光成像所具有的缺陷都成功避免,有专家用一个很形象的词来形容——“弃暗投明”,没有暗室操作,不用感光成像,大大降低了成本,也避免了污染的过程。

实现绿色印刷,不仅仅是普通书刊报纸的印刷制版,宋延林所梦想的是解决整个印刷工业的污染。“我们要做的是解决整个印刷过程的主要污染,一个是绿色制版,解决废液排放;一个是印刷铝版基的绿色制备,解决高耗能和废酸、废渣污染问题;一个是绿色印刷油墨,解决VOC 排放和溶剂残留,特别是食品的塑料包装的印刷。”

“我们还要将打印作为平台技术,向很多重要行业延伸。”宋延林说,比如电子行业的印刷线路板,它的制造过程和印刷制版是十分类似的,也是一个曝光腐蚀的重污染过程,目前我们在绿色制造技术方面已经有了重要突破。

此外,这个技术还能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生物芯片等新兴行业,以及建材、印染等重要传统行业,如玻璃、瓷砖、纺织品上的彩色图案可以通过打印、印刷的方法实现。不仅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更解决了原来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

在实验室我们看到,一个LED灯泡连接到打印在纸张上的电路上,灯泡亮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已经变成了现实。将来,这个以绿色印刷为开端的技术,或许将引发中国众多的产业的绿色革命。

2011年,在市科委支持下,北京市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这无疑将为宋延林以及他的团队创造了更优越的研发环境。

中国的印刷业是巨大的产业,2010年印刷业总产值达到6300亿元人民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预计“十二五”末要达到1.1万亿元。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刷术不仅是传承了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四大发明之一,更寄托着中国人的光荣和梦想。而纳米制版印刷,将为这个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产业化探索

宋延林介绍,以往国内的许多产品研发,主要是针对国外已有技术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有所突破,实现部分进口产品替代和国产化。而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属于全新的技术,没有可以借鉴的产业化经验,设备设计制造、软硬件配合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从头做起,挑战无处不在。

作为科研成果,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已经得到了成功验证,但对于企业应用来讲,产品的易用、可靠显得更加重要。在成果应用取得一定成绩后,如何继续推动产业化的问题摆在了宋延林的面前。

在北京市与中科院科技合作的大框架下,2009年8月,由中科院化学所、联想投资、联想控股和TCL、里奥投资等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使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坚信未来前景光明

目前,中科纳通公司的“绿色打印RFID电子标签“项目成为第一批进入怀柔纳米产业园的项目。该基地将为中科纳新下一步发展提供空间,更将成为宋延林实现其梦想的舞台。

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之下,中科纳新很快有了市场动作。中科纳新确定的模式是,通过制版示范中心和示范企业的方式进行以市场推广。首先通过示范点的建立进行市场,然后进行产业基地和应用的复制。只有把第一阶段的“点”踩实了,后面才能实现市场扩张。

目前,中科纳新在报业领域即将与北京日报社等合作进行示范应用,书刊领域则与中科印刷展开了合作。

第6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作为印刷行业资深人士,沈海祥先生从1986年开始,对历届drupa展会都进行了参观访问,其对于历届展会的变化和近年印刷技术变革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解drupa展会上印刷技术的发展轨迹,更好地预测印刷业的未来,我们特别邀请沈海祥先生撰写此文,作为本栏目的开篇,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届drupa展会为重要节点,系统地回顾近年来印刷技术的变革历程。

drupa展会全称为“德国印刷媒体、出版及纸品加工展览会”,被誉为印刷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世界上展出面积最大,展商、观众数量最多,展品范围最广,对世界印刷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第一大印刷展。drupa展会历来都是印刷创新技术最重要的展示舞台,是印刷市场的“晴雨表”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桌面出版系统、CTP、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JDF、喷墨印刷等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无不是在drupa展会上首次展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

drupa历程回顾

很多公司都将drupa展会看作印刷新技术的最大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这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进行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在drupa展会展示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 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开启了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问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979年,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将其划归中印所。该实验中心在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使用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的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早期激光照排系统逐渐被激光照排机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drupa1986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三家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印刷前端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该系统可对科技类图文、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对铅字排版的取代,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促进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道承担起宣传和普及印刷新技术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在drupa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而且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1994年,中印所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及报告会(EPmedia),该展会共连续举办6届,对我国彩色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有效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嗣泉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公司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的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印刷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公司开始合作进行汉字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并于1993年合资成立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200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CTP等数字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CTP——drupa1995

drupa1995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数码打样)、CT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数字印刷)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展示,受到全球印刷业者的追捧。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

drupa1995也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数字技术呈现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如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印刷行业CTP发展与应用,这一调查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2期,已成为全面展示印刷业CTP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外,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印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印刷行业对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 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2000;

JDF——drupa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扑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2000的主题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开始向网络化迈进。drupa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形势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展会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有效传播了drupa上最新的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旨在迎接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浪潮的洗礼。此后,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4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引起业界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字印刷技术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印所还致力于行业服务,成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为国内印刷行业搭建了数字印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合作和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少以传统出版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开始向包装印刷转型,drupa展会上展出的印刷设备及相关配套软硬件也将关注点向此领域转移。为此,中印所也加强了对此趋势的关注与宣传,相继推出《标签技术》《包装财智》等期刊杂志,全面关注和报道包装印刷发展,并多次举办相关会议,迎合了印刷行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包装、标签等领域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1994年举办EPmedia开始,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与drupa展会的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有力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和出版机构,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省略),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接下来的几年,科印传媒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相继推出专业的印刷电子商贸平台——印贸网(省略),以及科印电子期刊、科印手机报等新媒体阅读平台,在电子营销和数字出版领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目前,科印传媒已成为中国印刷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凭借科印传媒这个优秀的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平台,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1世纪10年代 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2012

drupa2000、drupa2004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印刷技术的大爆发,数字印刷的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此前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印刷领域。在drupa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等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系统(样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呈现出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而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期。因此,drupa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逐步正式投入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drupa2012上,喷墨印刷技术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又有一批成熟、稳定、速度高、质量好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结合日益紧密,在drupa2012展出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设备,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用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将喷墨印刷与胶印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实际上,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成就。2011年3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在广州举办了“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旨在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

2012年3月,中印所与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基于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项技术与喷墨印刷有关,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了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2012的最新信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2012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在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2012展会上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就能了解drupa展会的技术动态,帮助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市场中抢占先机。

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主题公园”也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取代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或者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印刷新技术的推动者,也是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1.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了落后印刷工艺淘汰

drupa展会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工艺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电分、激光照排等工艺: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完全取代铅字排版,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1990大放异彩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1995CTP技术的出现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2.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自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了飞跃性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drupa2012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甚至有“云计算”的案例。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3.以喷墨印刷为代表的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以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的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其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印刷技术的更新与变革更多地集中于印前系统,如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而不是各种已经成熟的印刷方式。drupa1995上,以Indigo为代表的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集中亮相,掀起一场数字印刷的革命浪潮。时至今日,彼时兴起的数字印刷技术除了挤占部分传统印刷的短版市场外,更多的成就是开辟了个性化、可变数据、按需印刷的新市场。由此看来,数字印刷更像是传统印刷的有力补充,而非取代者。

第7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图像处置技术是指根据具体的要求对于由模拟的图像信号转换而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在数字图像处置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在原稿的数字化输入直到处置输出的整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到数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中。数字印前技术是指全面的结合相关的一些印前工艺过程,比如原稿输入、图像处置、文字处置、图像设计与制作、排版、分色、加网、打样、输出等,通过数字工作方法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它直接促进了数字印刷的生产。数字印刷的是在数字印前技术的发展向印后工序延伸,并将页面信息直接输出到承印介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数字印刷机就相当于一个主要用于把数字页面高速转换成印刷品的高速硬拷贝转换系统。当下,应用的数字印刷机系统有5种方法可以成像,即喷墨、电凝聚、磁记录和离子堆积的成像以及静电照相,其中数字印刷机的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成像方式就是静电照相和喷墨成像。

数字化印刷的优点:信息数字化。整个印刷过程信息的传输、传递都是数字式,从计算机到纸张或印刷品的过程是全数字化生产过程,工序之间省略了传统的繁琐的工序和胶片以及印版;可变信息印刷。相邻输出的两张印刷品上面的信息允许几乎不相同,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更正不合要求的印刷信息内容、版式、尺寸大小等;可实现异地印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印刷;按需印刷,可以先分发,后印刷,真正实现零库存。传统印刷一般要求最低印量为1000~2500;明显地缩短生产和销售信息的循环周期,加快了市场的信息反馈,增加了生产和销售量,使其获得更多利润;不断增加有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共享及重复使用信息资源;实现印前、印刷和印后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产品系列化,可以面向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且数字化管理、数字工作流程及色彩管理使得更容易管理与保存。

同时,计算机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相比存在一些不足:数字化印刷只适合个性化、按需印刷的数量较少的印刷及图文多变的票据类印器的印刷,不适应大量印刷;不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器的质量要求;数字印刷的印刷幅面,目前以A4,A3,A2为主,最大为A1;数字印刷设备及配套设备、器材价格高等。数字印刷是传统印刷的补充和完善。印刷领域具有很高声誉的专家FrankJ.Romano认为,数字印刷和胶印、网印以及柔印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并且与之竞争;喷墨将会优于网络化的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数字印刷和胶印。

计算机数字印刷的起源与发展

计算机数字印刷作为一种高新印刷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崭露头角了。于1993年以色列的Indigo和比利时的Xeikon两个公司分别推出E-print1000和DCP1黑色数字印刷机作为开端,1995年drupa展会上,不同型号的数字印刷机齐齐亮相展会,数字印刷立即风靡全球。2000年drupa展会上,数字印刷品之多实在是史无前例。2004年drupa展会上出现了数字印刷流程,新型数字彩印机向市场已进行了推广,激光型黑色数字印刷机的质量日正完善,其印品能够和成熟的传统型4色胶印机相媲美,这个时候的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也在业内发展起来。2008年drupa展会上数字喷墨印刷技术与喷墨印刷机产品的华丽展出被业界喻为喷墨drupa。迄今为止,数字印刷早在印刷的各个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印制报表、客户目录、企业画册、商务印刷和小量书刊等;生活用品和礼品的包装;可用作打样、促销、测试经销等目的还可印刷墙纸、腰线和花边纸等。数字印刷是根据用户的时间、地点、数量、成本与某些特定的要求等来向客户提供相应的印刷服务。

中国数字印刷发展与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印刷市场也发生了潜在变化,主要表现如下:①图书印刷市场上,图书品类齐全,销售速度加快,印制周期缩短。②在机关、公司日常办公业务印刷市场上,办公用的印刷品种类繁多,印数少,印速快;数字印刷的业务量很大;③在商业印刷市场上,人们的消费观念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今天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商业印刷比重和个性化信息印刷数量年年上升。个性化需求这方面的印刷市场越来越大。以上的这些改变完全是传统的印刷技术无法应对的,只有数字印刷,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字印刷业务应运而生并稳步发展。

drupa95之后,我国个性化按需印刷市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数字印刷企业队伍迅速壮大,发挥的作用日渐显现,带来了生产速度、生产质量的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上的革新。有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开始处置数字印刷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3.1%,广泛应用于影像行业、商业设计、户外广告、报业印刷、机关文印、金融/邮政/电信账单等各领域。数字印刷机的主流产品激光数字印刷机和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应用也已经初具规模,应用较为广泛。

数字印刷的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地兴起,但是市场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按照用户的需要印刷,随着市场的转变客户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另外,适当的增加广告宣传的投资。企业可以把用户请到厂里或者游走在客户中企业可采取请客户进厂来或是走到客户中去面对面的操作演示相关功能,使得客户更加体会到数字印刷的优点。积极协作好多种力量大力发展数字印刷促进企业的发展。

计算机数字印刷的展望

经过长期发展的数字印刷,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涉猎,很多的传统出版印刷企业或者印刷企业都充分的利用数字印刷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印刷以获得最大的效益。虽然现在的数字印刷业务在传统印刷企业中不可能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主要活动。然而数字印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的得到传统印刷企业的青睐。

第8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印刷制作;数码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09-05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平面设计作品的展现与印刷息息相关,印刷技术对平面作品的表现有着重要作用,平面设计作品很大程度需要通过印刷技术来完成,数码设计软件在印刷设计制作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手工时代的印刷设计制作只能完成图像、图形、文字的拼版组合,在构图形式上完成设计师的创意,在图像创意上的变化不是很多;现在由于数码技术的普及,设计师的创意可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使印刷品的精美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件优秀的的印刷作品离不开对数字技术的娴熟应用和印后加工工艺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数字软件应用的同时,要注意数字印刷技术需求。

1色彩管理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

在制作印刷设计文件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印刷机印出的作品与屏幕显示色彩不同,在屏幕上编辑图像时,在Adobe Photoshop的调色板常出现三角形中有一个感叹号色彩警告符号,这样的色彩是不可以使用的,这个色彩它超出了CMYK印刷色域空间,(如图1)印刷制作色彩的设置必须符合CMYK印刷色的范围。

设计制作印刷文件首先要通过输入设备对图像进行采集,要想得到理想的色彩和高清晰的图像必须了解印刷所需技术要求,才能得到满意的色彩复制。首先要对原稿局部色彩饱和度进行调整,并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好图片基本色中的层次,基本色和相反色不能过量。

(2)保持好色彩的色量与光量等级关系,不能让亮部的色量值超过中调部的色量,中部的色量不能超过暗部色量。

(3)把握好色彩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

(4)掌握好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制作印刷用电子文档,图像的采集必须使用印刷用专业扫描设备,扫描图像的分辨率要符合印刷的技术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特性图像文件采取不同的色彩管理方法。

1.1 人物的色彩处理方法

人物色彩调整要根据不同的人种,因为肤色不同面部的色值规律各有不同;以黄种人为例,肤色一般以黄色为主,常规情况是黄色高于品红色版,青色版色域数值为品红色版一半以下,是四色中的层次版,黑色版只有在暗调骨架色域范围有影像色值;在图像中间调部分一般品红不能超过黄域数值的10%,中间调黄色数值大于品红10%为好。这样处理的人物肤色就不会出现大的偏色现象,但是也有一些特殊光影色调的图像不能按此规律调整。

白色人种在品红和黄色的色域数值与黄种人刚好相反,黑色人种青色与黑域数值成为主色,黄色与品色成为层次版。

1.2 国画的色彩处理方法

国画大多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和质感,讲究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墨又分——焦、浓、重、淡、清,色彩要求调和、朴厚、明朗。在色彩复制调整时多采用长阶调黑版来表达全图的骨架层次,将墨的焦、浓、重、淡、清的层次表现出来。(如图2)

国画墨色控制关系到整幅作品的层次关系,所以黑白场设定一定要准确,白场数值设定根据画面的冷暖色调来确定,高光部位不要绝网,C、M、Y三色应有3%~5%的网点,这样可使浅色调层次丰富,色彩稳定。暗调数值定位要根据原稿的墨韵层次与暗调疏密度来定,密度反差正常的作品,一般将暗调数值定位在画面的浓墨处,而不是焦墨或重墨处,如果将暗调色值定位在焦墨处,画面暗调层次会被压缩,阶调会显得平薄,密度不够;如果将暗调色值定位在重墨处,画面就会出现暗调阶调并级,暗调糊死。

但是也有些作品只用焦墨,作品的疏密、浓淡、层次关系靠笔墨的疏密来控制,就不可以用此方法来设定。国画的分类有多种,我们在做色彩调整时要根据画面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处理方案,不能太教条。

1.3 风景的色彩处理方法

风景画色调也各有不同,常规的风景画比较注意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强烈,通常要增加色彩的饱和度,C、M、Y阶调长一些,黑版相对短一些,白场一般为C3%、M2%、Y2%,黑场一般为C95%、M85%、Y85%、K80%;但是这些色彩设定不是绝对的,还是要根据画面色调、风格来做相应的调整。(如图3)

1.4 油画的色彩处理方法

油画强调彩墨的运用,黑墨只起到辅助作用,在进行色彩复制是应该以C、M、Y三原色为主,CMY三色阶调数值定位一般较长,黑版阶调数值则采用短阶调。

(如图4)

油画作品在色彩复制时,要注意亮调部分要做到亮而有彩,亮而不薄,白场数值设定时,除了局部极高光部位可以设定绝网,其他选择有层次的亮调进行数值设定,以保持亮调部位的层次质感,同时要真实再现色彩。在调整油画暗调色彩层次变化时,注意要保持其暗调层次和色彩变化,做的暗而不黑,一般暗调色彩数值定位在画面的最暗处,一般的作品,C版设定为95%~98%,M、Y版设定为55%~92%,K版保持在50%~65%之间即可。

1.5 水彩画的色彩处理方法

水彩画特点是润泽、轻快、具有透明性的特点,在印刷复制时,应该注意水彩画反差小,色彩数字调整时拉大发差,加深色调。(图5)

水彩画作品多以留白,来表现画面的白色或浅色,复制时应注意保持其亮调层次,不要丢失色彩,可以把画面不需要层次的高光数值定位成绝网,需要层次的高光部位,保留C、M、Y色细点,一般C为4%~5%,M、Y为2%~3%。由于水彩画色彩相对艳丽,复制时应以CMY三色为主,K版为辅,C、M、Y三版的色彩数值采用长阶调,充分保留画面中应有的色彩层次,K版则采用短阶调高反差曲线,暗调色彩最深处K版可定位70%~75%,拉开暗调层次,增加图像反差。

1.6 印刷品的色彩处理方法

再设计制作印刷文稿时,经常会使用印刷品作为复制原稿,由于印刷品本身带有网纹,在复制时容易出现龟纹,所以在复制中要注意避免撞网现象发生。

通常在复制印刷品图像文件采用以下方法消除龟纹:

(1)扫描时调整原稿的角度,如果使用平版扫描仪扫描稿件,可以让印刷稿的上侧边与扫描灯管的夹角在22.5° 左右为好。

(2)如果扫描仪使用的扫描软件有去网功能,可以选择与印刷品相同或相近的网线设置进行去网,例如原稿为175线的印刷品,扫描时将去网功能选项设置为175线,或相近数值,来消除网纹。

(3)在扫描图像时使用高于印刷要求两倍或更高的分辨率数值扫描,再在Photoshop中,用图像大小命令分多步降低分辨率,一直降到印刷用稿的分辨率数值,这种方法也可消除部分网纹。

(4)扫描图像后,在Photoshop中利用滤镜命令中的杂色/去斑或蒙尘与划痕等选项进行去网调整,或使用Photoshop中相关工具命令去修复图像。(如图6)

2输出分辨率与印刷网线的关系

设计制作印刷文件,要想保持文件的色彩清晰度,除了前面讲述的要注意的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的因素,就是图像文件的分辨率,我们在用输入设备扫描图像时要确定使用多大的分辨率数值,才可以保证印刷时能够清晰地再现图像;扫描仪的分辨率分为光学分辨率和插值分辨率,扫描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光学分辨率,用dpi(每英寸点数)和ppi(每英寸像素数)为单位来表示。平台扫描仪的光学分辨率又有水平与垂直两个参数,水平分辨率与光电耦合器(CCD)的数量和水平光学系统有关,垂直分辨率是指CCD随机械设计每英寸移动的步数。而插值分辨率又称最大分辨率,是通过软件计算出来的,所以光学分辨率的水平分辨率是决定扫描仪的档次及是否符合专业印刷要求的关键参数。

通常在处理彩色图像扫描时,一般规律是:

扫描分辨率(dpi)= 印刷网线数(1pi)×2 ×放大倍数

例如: 印刷品网线数为175 lpi,放大倍率为100%时,图像扫描的分辨率为:175×2 = 350(dpi),如果扫描的是印刷图像,还可以适当增加扫描分辨率,但是过于加大分辨率的数值,并不能对图像品质有显著的提高,这取决于原始素材的品质好坏,过高的分辨率只能降低运算速度,只能用图像编辑软件对图像再修复和色彩修正。

印刷纸张、材料不同,印刷网线数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

胶版印刷:新闻纸(报纸)85 Lpi,胶版纸 133 Lpi,铜版纸 175 Lpi

丝网印刷:30~133 Lpi, 凹版印刷:133~175 Lpi,柔版印刷:25~150 Lpi.

在设计制作印刷用电子文档时,图像编辑文件分辨率的设定要根据不同的印刷方式,不同的一刷媒介,定义不同的分辨率,例如:印制一个铜版纸的图像文件,要设定为350dpi分辨率;同样的图像文件如果印刷在胶版纸上,就只要270dpi,如果印制到新闻纸上,就只要170dpi分辨率的图像文件即可。

3 印刷设计制作面向输出的解决方案

对于没用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数码软件以外,还应该了解软件在印刷制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没用任何软件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

3.1 输出陷阱与解决方法

印刷设计制作流程中,有很多环节需要注意,如果没有对印刷技术、分色软件工作的程序的了解,以及对各种设计、排版软件的特点熟练掌握,在输出电子文档时,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从而影响到印刷流程的顺利完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Photoshop中对彩色图像进行编辑时色彩模式必须设定为CMYK模式,存储成TIFF格式前要删除不必要的通道、路径,否则图像在排版软件中输出时只会显示通道或路径范围,图像消失;建议不要使用LZW压缩格式。

(2)如使用CorelDRAW、Illustrator等矢量图形编辑软件,编辑图形、填充色彩必须用CMYK模式填色,字体如果不需要在更改,建议输出前把文字转曲线或路径,这样可以保证在输出中心缺少字体的情况下能正常输出。排版时要使用专业字库,不要使用系统(无论是Windows在还是Mac)自带汉字字体以免造成输出问题。

(3)Illustrator和QuarkXPress文件专色渐变使用复合色打印PS文件时容易发生错误,应提示输出中心按分色模式输出PS文件。

(4)不要使用Photoshop进行图文混排输出,Photoshop是点阵式图像文件,对文本输出解释会造成很多套印问题,点阵图不适合文字输出,这会影响到文字的清晰度。

(5)用方正飞腾排版时,如果在排版过程中,使用了造字,文件在送到输出中心输出时,需要将目录下的*.pfi文件拷贝到要输出的PS或PS2的目录下,然后告知输出中心,将方正RIP的补字路径设到该目录下即可,这样可以避免输出中心重新造字发生错误。

(6)方正飞腾软件在生成PS文件时,渐变级数必须大于256(包括256),否则渐变会有阶梯现象,输出时RIP设置并不起作用。飞腾中置入Photoshop制作的图像文件生成PS文件后,不得在Photoshop改变图像信息,如果改变必须重新置入排版生成PS文件,否则图片会在飞腾中失去连接信息。

(7)在Photoshop中图像尺寸较大时(长度大于8000pixels)应存储为EPS或DCS格式,以防止导入排版软件后输出时会出现图像拉升变形现象。

(8)在CorelDRAW中使用灰度图模式的TIFF图,CorelDRAW会自动按四色套印,解决办法是将此图在Photoshop中转换为CMYK模式,将其灰度图内容转移到K通道上,C、M、Y三色通道图像删除。

(9)CorelDRAW中,使用软件自带底纹、图案来填充图形或者作为底图,输出为350dpi文件时,图案会出现消失现象,因为CorelDRAW自带底纹、图案均是72dpi,解决办法是先把图案导出成150dpi文件,再升成350dpi文件。还要注意CorelDRAW自带底纹、图案均RGB模式,输出前不要忘记转成CMYK模式文件。

(10)用CorelDRAW排版时,如果文件数据量太大,图形较多,为提高输出速度,可以将几个小版图合为一张,以减小信息量,但是注意在CorelDRAW中不要将文字转为位图,尤其是小字,如果转成位图会影响输出精度。

(11)CorelDRAW文件通过数码打印时,文件中有置入TIFF或PSD格式的图像,会有出现底框现象。解决办法是把多张图形图像合并成一张位图。

(12)Illustrator文件发排时如果采用EPS格式,只会打印页面有效图像范围,对于空白区域不予打印,例如:在A4大小的页面内只有一张12CM×15CM图像,打印出的文件成品就会只有12CM×15CM图像,解决的办法是在页面上加一个与页面尺寸一致的边框,边框填充成无色就可以了。

(13)印刷设计稿如有大实底的黑色,如果数值只填K100印出的文件,底可能显示为深灰色,建议填色时用K100 C60;在有色底上放置黑色文字,建议文字色彩加上底彩数值这样就可以避免漏白。

在印刷设计制作中还有一些软件在编排制作输出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表述。

结论

平面设计教学中数码设计技术的掌握,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印刷设计制作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专业应用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长芦智美. 印艺说——平面设计[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加文.安布罗斯,保罗·哈里斯(英).PRINT&FINISH 印前印后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刘扬.印刷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加文·安布罗斯,保罗·哈里斯(英).COLOUR 色彩设计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5诸庭亮译.PDF对印刷产业的影响 [J].桌面出版与设计,2000(4).

6黄慧美(台湾). 印刷标准认证及检验流程 [J].设计印象,2009(11).

7刘积英主编.印谱.[M] 北京: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9.

第9篇:印刷图文技术范文

柔印品质问题的凸显

我公司采用柔印工艺印刷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生产批量大,长久以来习惯于采用传统制版技术。然而,近年来,随着设计的不断变化,许多产品包装有四色图片印刷的需求,而传统制版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图片的层次效果。对此,我们转而采用激光制版技术,激光版在层次效果表现方面较传统版有明显的优势,打样效果较为细腻,但批量印刷中往往会暴露出两个主要问题:一是5%以内的小网点丢失或断点;二是高光网点有“倒斜”后连线的情况,特别是在制作一些自然断点效果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就是激光版网点的顶部为弧形结构,在印刷过程中网点顶端较易磨损,尤其是高光区域小网点的磨损更为严重,再加上网点底部的支撑面积太小,从而导致激光版的耐印率逊色于传统版。

当然,上述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印刷设备的性能和机台人员的操作能力有关,例如,在一些进口窄幅柔印设备上,采用激光版印刷的产品品质还可以。而激光版在柔印产品运用中真正的“坎”是市场上很多胶印或凹印产品向柔印产品的转换。从印刷品质来看,采用激光版印刷的柔印产品在全阶调层次效果、文字线条清晰度等方面较胶印产品逊色一些,而在层次反差方面,又没有凹印产品出色。

不过,对于一些从事标签柔印的人士来说,或许会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在日化标签方面,柔印技术与多种加工方式相结合,可以展现出并不亚于胶印和凹印品质的较为细腻的阶调层次效果,但这也只是柔印仅有的几个亮点,要想在更多的产品上采用现有的激光制版技术来达到与胶印和凹印匹敌的印刷效果,确实还有一定难度。

高清柔印制版技术

针对柔性版制版技术现存的诸多问题,艾司科、网屏等公司相继推出了高清柔印制版技术,其采用高达4000dpi分辨率的激光雕刻,可在柔性版上实现类似胶印的更小、更光洁的网点,以及更精细的文字、线条。不仅如此,其还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激光雕刻,在印版表面增加微细的储墨孔,以此来增加印刷实地的密度。

我公司对高清激光版也做了一些层次效果方面的测试,通过测试发现,采用该技术可使高光区域的最小网点达到3%(常规激光版的最小网点为8%)。这是一项不小的突破,况且我公司现有设备已是使用近15年的老设备。

此外,我公司还在一些产品印刷中增加了很多设计效果,如为了突出产品的立体效果,在印刷背景中添加了阴影效果,这需要将版面中的网点制作成自然断网的效果,这在以往是无法实现的。图1为客户设计的自然效果图;图2为常规激光版印刷的阴影效果图,阴影边缘有明显的“硬口”;图3为高清激光版印刷的阴影效果图,阴影边缘较为柔和。

通过对比测试不难发现,高清柔印制版技术的运用,使得柔印品质有了质的提升,具备了实现胶印转柔印的硬件条件。但由于我公司采用的承印物是纸张,因此没有对高清柔印制版技术的实地加网技术做相应的测试,不过据悉,高清柔印制版技术的实地加网技术在薄膜印刷中的运用,改善了以往柔印实地发虚的质量问题,并有效增加了实地密度,由此可见,高清柔印制版技术为凹印转柔印也开辟了一条道路。此外,高清柔印制版技术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惊喜,其在原本只有胶印才能印刷出来的具有防伪效果的微细文字、线条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

高清平顶网点制版技术

高清柔印制版技术在高光层次和微细文字、线条方面的优势能否真正为柔印企业所用呢?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虽然高清柔印制版技术对版面中5%以内的高光小网点采用了大小网点相互“依托”的分布方式,但受制于网点顶部弧形结构的弊端,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在实际运用该技术时,对柔印设备的性能和印刷材料还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对印刷压力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而受国产柔印设备制造精度的限制,轻微的压力变化就会导致小网点,尤其是高光区域细小网点明显增大,从而造成渐变边缘网点“粘连”。或许也正因如此,致使高清柔印制版技术在我国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对此,在高清柔印制版技术推出后不久,艾司科、杜邦、富林特、柯达等公司又相继推出了高清平顶网点制版技术。柔性版制版技术从高清柔印到高清平顶网点的改变,并非只是字面描述上的差异,而是后者通过不同的物理方式,使网点顶部的弧形结构变为了传统版的平顶结构,这样的网点结构确实为改善高光网点强度提供了一个实质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笔者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测试:同样是表现渐变到自然断网的光晕效果,一个是采用常规激光版,一个是采用平顶网点激光版(不是高清结合平顶网点)。通过对比两者的印刷样张发现,采用平顶网点激光版的印刷画面中,光晕四周自然断的网点边缘几乎没有任何“硬口”现象(如图4),渐变自然柔和;而采用常规激光版的印刷画面中,光晕四周的网点边缘有明显的“倒斜”现象(如图5)。上述测试并未将高清柔印与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结合,但完全可以想象,如果采用高清柔印制版技术与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印刷版面上的光晕效果定会更加柔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