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精选(九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第1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2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从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以及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如何鉴赏绘画作品、如何写好绘画评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绘画鉴赏 中国画特征 审美情趣 绘画评论 写作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欣赏绘画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举办美术展览吸引的千万观赏者,还是独自在家翻阅画册,或在居室内悬挂几幅喜爱的名画,都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可见欣赏绘画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欣赏绘画不仅是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在欣赏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经常写一些有关绘画的评论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可我们很容易发现,好的绘画评论文章着实不多,其中绘画知识的缺乏、不懂得如何欣赏,是影响绘画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针对如何提高绘画欣赏水平,写好绘画评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

欣赏和评论好绘画作品,首先需要了解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如果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绘画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等;按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体裁;按作品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式样。每一种绘画,都有自己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种类绘画的技法、技巧等,这里只是将各类绘画的共同特征略加说明。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种类,同其他雕塑等造型艺术不同,它是在一度空间,通过平面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周围的现实情景。这种二维的造型艺术,有其自身特点:

1 绘画取材广泛,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绘画,只要是可见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风景、人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表现对象。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描述殿中壁画时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共情。”可见绘画在平面上能把各种可见事物予以表现,即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而且由于绘画(特别是近代绘画)重视空间透视关系的科学性、形体的准确性以及色彩的逼真性,因而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性上,远比其他艺术样式(例如语言艺术)更为确定。在再现对象的形貌神情和丰富色彩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比如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的一幅北魏时代创作的壁画《狩猎图》,描绘了两个骑马的射手正在林中和群兽搏斗,近处一人跃马而起,张满弓弦,向着扑过来的猛虎射去;远处一人纵马奔驰,追逐着一群黄羊或者野鹿,迫急如飞。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场面,为今人了解那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的教材。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正是指出了绘画的这种特长。

2 绘画着重表现事物的静态和运动的瞬间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这就是说,绘画不论要表现多么复杂的场面,多么曲折的事件过程,也只能描绘出静止不动的形象和事物在运动中的瞬间状态。因此,从表现时间和运动上说,绘画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绘画无法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静显动,依靠那些不动的形象去暗示人物的行动,唤起观者展开想象,正是绘画表现手段的特殊性。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静中有动的画面。

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有一幅名作《倚锄的男子》,画面上一位倚锄的农民,站立在锄过不久的土地上,伏身向前望去。画面上的人物虽然一动不动,却使观者感受到“他刚刚劳动过而且疲劳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还要接着劳动。”中国画论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几只河虾,一群蝌蚪;或者一枝干莲蓬,配上一只蜻蜒和几道水波等等,都能虚实相生,静中显动,鲜活跳跃,生机盎然。这得力于画的巧妙构思。因此,懂得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进行评画论画的基本条件。

二 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量接触和欣赏的是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历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仰韶发现的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便是我们祖先原始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六千年。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点,与西洋绘画判然有别。要欣赏和评论中国画,就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门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每个门类又包含种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不管分支多么繁复,只要是中国画,在构图、用笔、设色三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 从构图上看

西洋绘画在构图布局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遵循透视的原理,画面上的一切物象,都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进行描绘。如果画家要画眼前一座大山,只能画出视线所及的景物,大山后面的一切也就无法进入画面。而中国画则不受这种制限,因为中国画是没有固定视点的。画家眼前虽是山重水复,他却可以移动自己的脚步,绕到山后去发现那里的宜人景色,所以在国画中可以出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特景观。西洋绘画的构图方法称为“焦点透视”或“远近法”,而中国绘画的构图方法则称为:“散点透视”或“积累远近法”。

2 从造型手段看

西洋绘画大都以明暗块面来描绘对象,而中国绘画却擅长以线条来写情状物。中国历代画家所描绘出的那些动人的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勾勒而成的。晋代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画中的洛神形象异常生动,真是“翩若飞鸿,宛若游龙”,而这形象的构成,靠的却是画家那“春蚕吐丝”的线条勾勒工夫。北齐的曹仲达画人的衣服紧贴身体,富于体积感;唐代的吴道子,画人的衣带随风飘举,富于运动感,都是用线条描画产生的独特效果。

3 从设色方面看

西洋绘画往往描绘特定光线下,物体反映出来的色光之间的复杂变化,而中国画则强调“随类赋彩”,以纯色平涂为主,把复杂的自然现象概括为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水的色彩,按照“随类赋彩”的原则,便是“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至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光线下物象色彩的变化,以及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则不在画家的考虑之内。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反映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在欣赏和评论中国画时,必须把握我们民族传统的独特审美趣味,而不能用欣赏西洋绘画的眼光去对待它。

中国绘画所包含的审美趣味,首先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神似,早在晋代,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拿人物画而言,中国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人物外貌,而且特别注重通过外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创作实践中,许多优秀的画家都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欣赏与评论中国画,尤其是古代画家的作品时,就不能单纯以“画得像不像”、“比例对不对”为标准。

其次,中国画注重意趣。所谓意趣指的是在作品中应该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如果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一些画外之旨、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趣。如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笔下出现的许多独立寒枝、翻着白眼的鹌鹑、鸲鹆,就蕴含着独特的意趣,画面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画家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闷和不堪忍受的民族气节。

三 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种类和体裁繁多,形式和风格各呈异彩,因此,评论绘画进行艺术分析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存在可适用于一切绘画作品的统一评论规格。但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在此,提出以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写绘画评论时参考:

1 联系画家的思想、经历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不应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这里谈的是“论文”,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论画”。例如: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历时三年经过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拉纤夫》。画面上,黑压压的排成长行的拉纤夫们,顶着灼人的酷日,在发烫的沙滩上徐徐而行。每一个拉纤夫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部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愤然的、绝望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幅名画产生时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画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就难以说清列宾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画,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2 剖析绘画作品形象,揭示画家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妨举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中人们对唐代名画《步辇图》的评论为例,书中是这样分析、评论这幅经典之作的:初唐杰出画家闫立本,擅长书画,尤精人物,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他的杰出作品《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画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平和,身穿藏服的禄东赞精干而谦恭,气氛亲切融洽。画家靠服饰、举止,特别是容貌神情,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他宽阔的额头上的几条长长的皱纹,与朴质的颜面和藏族特有装戴,不仅反映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人的特征,而且还表现了他的严肃、诚恳的性格和深沉的才智。画家在画中不仅描绘了李世民的外形特征,同时还表现了他的气质与风度,唐太宗眼睛平视,表情庄重,成功地表现了他对远道来的使者欢迎神情,和对公主远嫁吐蕃这一重大事件作出的果断决策,从而赞颂了当时正确的民族融合政策。此画为绢地工笔重彩,描绘人物精细,眉、须、发皆一根根描出,然后用色渲染。用笔沿着流利的“铁线描”(闫立本的线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显得刚而粗,富于变化和表现力,后人称为“铁线描”)表现了绸缎衣裳的质感。这件作品,不仅是研究闫立本人物画的珍贵资料,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唐蕃联姻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这样详尽的近于复述的形象分析,对于没有机会看到原作的人固然是很必要的,就是对于能够看到原作的人,也会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获得美感享受。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深奥难解的绘画作品,这样的艺术分析,尤其是不可缺少的。

3 重视绘画的形式与技巧,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

绘画评论不能仅仅告诉人们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还应进一步说明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的。绘画作品作为直观的造型艺术,形式美与技巧运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不只是提示作品内容的表现途径,而且会提高人们对作品的鉴赏水平,了解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种类、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与技巧方面都有显著差异。“风格即人”,甚至每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与技巧,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 芬奇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无数的学者为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微笑”,进行过种种的诠释。《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来自画家高超的技艺。达 芬奇擅长于“明暗转移法”(即明暗渐次递减),他以这种手法描画蒙娜丽莎的脸、胸、手部,非常柔和协调,富于立体感,使人物充满浮雕一样的美。画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种好像临近黄昏时刻的柔和、多层次的光影中,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的美感。他还用“空气透视法”,把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笼罩在迷蒙薄雾中,渐渐隐没于天边,这样的处理使情与景交相辉映、融合,构成了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3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画教学;鉴赏力;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在我国的国画教学中往往非常重视提升学生的绘画技法,因为国画是具有民族特色与韵味的,不论是材料、工具还是绘画题材,都非常讲究意境的表达,如山川、河水、花鸟等等,都是需要依靠绘画技巧来创作出灵气动人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打动人心。但是国画教学不但要重视绘画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国画的热情,倾注更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技能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国画画作审美标准

一幅好的国画会蕴含很多信息在里面,在观赏一幅画作的时候,要欣赏绘画技法,更重的是要透过画作领悟到画家的精神与要表达的意境。优秀的国画画家会非常注重笔墨技法,同时也会重视自身修养的提升,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传统美德。一幅国画的优劣是有标准的,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欣赏整幅画作,在构图与表现方面是否完善,如果画作中透出了矫揉造作之感,就不会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同时画作要重点突出。在笔墨风格方面,不但要具备自身的风格特色更应该与古代画家的画作有所区别,能够在笔墨间体现变化,不落俗套,画作中的每一笔都有来历,给人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又耐人寻味。最后,画作中韵味的体现,往往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幅有韵味的作品能够迅速吸引人的目光驻足欣赏。总之,一幅好的国画画作,不仅仅要有成熟脱俗的绘画技法,更应该能够显露画家的修养品性、精神与韵味,这种内在的东西能够与观赏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二、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国画欣赏

在进行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国画欣赏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审美情趣十分必要。教师在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其中的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并且提示学生关注画作中渗透的精神思想与情趣所在,让学生通过优秀画作理解“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等画理知识。

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鸟石图轴》时,可以为学生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如,该作品的作者是山人朱耷,在明末清初的画坛颇负盛名,当时山河破碎,朱耷独自居住,过着隐居的生活,也是因此,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他孤傲的性格特征,遗世独立。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画家的性格特征,了解画作中蕴含的精神与意境。教师还应该通过这样的画作给学生介绍其艺术特征与绘画技巧,这幅《鸟石图轴》墨小多,但是非常灵动,境界感十足,从构图角度来说运用的是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少胜多、空而不空。造型方面追求一种“不似之似”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够与画作内容产生共鸣,与其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气氛良好的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绘画这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如绘画与音乐之间有着文化精神的契合,绘画作品中的线韵和意境都具有音乐感。比如在欣赏《柳下眠琴图》与唐伯虎的《抱琴归去图》时,因为这两幅画作都涉及到了中国的琴乐文化,了解我国的琴乐文化体会琴乐精神是非常有益的,不但更加易于学生理解画作的内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绘画技法练习

中国的书法与国画都非常重视运用线条表现功能,同时在执笔方法、笔法与墨法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技法创造出来的绘画效果,在自身画作中充分利用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一种天人合一、行云流水的美好境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勤于练习绘画技法,在练习过程中理解书法入画、书画气韵相生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列举出诗书、印画之间的关系,将这几者融合在绘画当中,同时亲自示范笔墨技法,并且对经典的国画作品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会更加乐于进行绘画技法的练习,找到学习国画的兴趣。

此外,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画展,不但了解国画,还可以了解一些油画等其他画作,让学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是聘请一些专业的画家定期、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授课,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想法与画作技巧,坚定学生学习国画的信念,进而加强对国画的研究,其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加。

(三)观察生活

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想要学好国画也要从善于观察生活开始。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为了将虾画的活灵活现对其进行了非常仔细地观察,包括虾的节数、形状,游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姿态等等,而且每天都坚持观察,之后潜心研究笔墨表现技法,最终利用生宣纸渗化、水渍叠印表现虾的透明感,再用粗细线条的完美结合表现虾的姿态。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徐悲鸿画马是非常出名的,他在生活中对马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观察,而且还特意学习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等都是很熟悉的,当然,徐悲鸿借也会借助画马来表现自身的情感,甚至是可以体现出其忧心国家命运之情。

所以,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同时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增加对国画的学习热情。

(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在国画课堂上学到的绘画技法需要通过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这样一来才能够给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记忆也就会比较牢固。同时通过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国画的魅力从而对国画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国画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当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国画学习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得非常有趣,更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结束语:

总之,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国画绘画技巧的传授相比,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鉴赏力、审美情趣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引导与讲解,同时更需要学生结合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将理论融入进去,并且在实践中感悟国画情感的表达与精神、个性的渗透,创作出个性且充满灵气的作品,为弘扬国画精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旭.浅谈国画教学中的民族元素提炼及释放[J].卷宗,2014,(4):538-538,539.

[2]潘芳.试论高校国画教学中实验水墨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60-160.

[3]孙晓瑞.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与特点[J].艺术科技,2014,27(3):376.

[4]赵爱军.浅谈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J].金田,2015,(6):226-226.

[5]张月铭.探析高校国画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神州(下旬刊),2014,(3):137-137.

第4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角度;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115―01

一、从绘画作品造型语言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绘画造型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明暗、构图等基本造型元素。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是怎样通过造型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或者是怎样围绕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如,吴冠中的《春如线》中往返游动的线描写的既是春光的流转,又表达了作者奔放的情态。画家自己说过“线,形象地表达了情之缠绵。”又如,梵高的《星空》主色调蓝色代表苦闷、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的柏树犹如黑色的火舌一般,直上云霄,令人有不安之感。作品通过强烈色彩的视觉对比体现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再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他用暗色作为主调,采用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了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上,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会到来的强烈情感。

二、从绘画作品的风格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风格指艺术家在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和艺术特色。如人们经常说的“画如其人”、“见字如面”。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画家创造出的富有个性的表现人物的衣褶手法。五代画家马远、夏圭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就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构图和题材。

风格还包含了画家创作的追求,因而在题材上也有一些倾向性,如,梵高迷恋于法国南部阿尔勒的阳光、麦田的描绘等。宋代的“徐熙野逸”、“黄筌富贵”都是对画家风格的高度概括。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从中看出美术创作与时代、民族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社会、文化、地域关系的思考。

三、从绘画作品历史背景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一角度主要是借助绘画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人物、房屋、街道、桥梁、船舶、店铺,还是牌匾、轿子、车马、酒楼、城门、骆驼……都画出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成为今天许多历史学家、导演、建筑及桥梁研究者等参考的资料,它是北宋历史的缩影。又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以富有民族特色和大国气派的构图和色彩,成功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庄严时刻的宏伟场景。再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表现了中国人民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画家用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四、从绘画作品在美术史地位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时,可着眼于作品在某一画派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莫奈的《日出・印象》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他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批评家就借用画名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而得名,开创了新风,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又如,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此画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简练手法,寥寥数笔,如墨泼纸,描绘出一个醉醺醺的神仙形象。他以“减笔”画法传神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情状,开创了写意泼墨人物画的先河,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5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张珩;书画收藏家;书画鉴定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24-02

张珩(1914—1963年),字葱玉,又字希逸、西村居士,斋号韫辉斋、木雁斋,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其祖父张均衡(1871—1928年),字石铭,号适园,为南浔著名藏书家和书画碑帖收藏家。父张乃烨(1892—1918年),字仲平,工诗文,精于版本目录之学。伯父张乃熊(芹伯)为银行家、著名藏书家,叔父张乃骥(叔驯)为著名古钱币鉴藏家。张葱玉4岁时其父逝世,张葱玉就由祖父张石铭管教着。张葱玉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整天泡在古书画堆里,从小过眼的古书画不计其数,耳闻目睹,日夕熏陶,加上祖父在旁指点,其读书、练字、品画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

张葱玉14岁时(1928年),他的祖父就去世了。三年后张家分家,17岁的张葱玉一夜之间成了身价200万的百万富翁。 “古代人论史学家须具有才、学、识三长。今天谈到古书画鉴赏的学问,我认为三长之外还须添上半个字,还须有财”,“张珩先生在有财力的家庭中,自己又夙具颖异的天才,接触的师友又多是当时饱学之士,所以他所具有的成就,绝非偶然而得的”。①葱玉先生经过多年购藏活动,建立起门类齐全收藏体系,所藏书画上至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尤其是对高古书画的收藏,名列榜首。吴湖帆在《醜簃日记》中说:“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未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②收藏大家吴湖帆都如此称赞,可见张葱玉昔日收藏之盛况。笔者从1947年张葱玉好友郑振铎为其编撰《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70幅古书画作品的统计中得出,唐代2幅,北宋1幅,金1幅,元代22幅,明24幅,清20幅,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轴(绢本设色)和唐代周昉的《戏婴图》卷(绢本设色)。

张葱玉的书画收藏眼界极高,其钟情于晋唐宋元,对明清书画的热情不高。 收入《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的唐宋元作品共26幅,占了37%,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清初六大家”13幅占了收入清代作品的65%,“画中九友”14幅占了收入明清作品的29%,对于明清的作品其则是注重收入名家的精品。郑振铎在《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的序言中说“葱玉为吴兴望族,袭适园旧藏,而十余年来,所自搜集者,尤为精绝,自唐张萱《唐后行从图》以下,历朝剧迹,无虑数数十百轴,皆铭心绝品也,元人宝绘尤称大宗,至明清之作,亦抉择至慎,只眼别具。”③对于张葱玉收藏的品味和史料价值给予极大的赞誉,同时也对他的鉴赏眼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启功对张葱玉的鉴赏水平的赞赏:“这次大家都是初次接触散在东北故宫的著名书画,其中只有几件以前延光室出版过影印本的,看到曾经见到影印本的原迹,都不免有所赞叹欣赏,而张先生却一直冷静的指出其可疑之点。如倪云林的《狮子林图》、梁楷的《右军题扇图》等,终于确定这是临摹本而非原件。我们由此不但对张先生的学和识更加佩服外,又见他在不为古书画大名头所震慑,坚持冷静地、客观地分析研究的一贯态度,才明白所以《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那些名画无一伪品的缘故了。”④翻开张葱玉1938年到1941年的日记,我们发现他和现代画家多有交往,却很少谈到收藏现代画家的记录,唯独提到关于齐白石绘画的收藏。张葱玉对齐白石可谓是慧眼识人。在张葱玉的日记中,1941年1月23日:“至荣宝斋购齐白石画一帧,精妙绝伦。拟装成横卷,以俟五百年中识者鉴赏。”⑤1941年2月25日:“余购齐白石画二帧,观者嗤怪,因跋而藏之,不复示人。”⑥当时齐白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张葱玉在不到40天内,就两度购进齐白石的绘画,我们不得不佩服张葱玉的鉴赏眼光。

张葱玉是现当代著名书画大收藏家和大鉴定家,高才博学,记忆惊人,堪称一代鉴定“天才”。张葱玉曾在1934年、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关于张葱玉的书画鉴定思想,充分体现在其著作《怎样鉴定书画》、《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古代书画的厄运与幸运》、《说明》、《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及201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张葱玉日记》中。

余绍宋曾在日记中嘉许张葱玉的鉴赏水平,说:“张葱玉、沈晓帆来访,极致倾慕之意。葱玉年少十九,而看书画颇有眼光。询其在芗泉处所见如何?所答颇与余相合。芗泉所藏瑕瑜互见,实因所见不多,故真伪难以确辨。然而收藏既富,其中亦多精妙之品,在杭州固有自诩一大藏家也。大抵鉴赏一事,关系天分。若不能书画者,尤难穷其奥窍,此真索解人一得。”⑦

张葱玉结合自己长期的书画鉴定实践,对历代的书画鉴定经验进行了分析,颇有创见,初步形成现代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和方法。张葱玉1960年曾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邀请,做过《怎样鉴定书画》的系列讲座,也应邀故宫博物院刘九庵、文物出版社张圣福及旅顺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举行书画鉴定演讲。在他去世之后,友人王世襄根据上述多次演讲记录整理成《怎样鉴定书画》一书。关于《怎样鉴定书画》,薛永年这样说道:“此书不但引进了西方美术史学中的风格概念,而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在集前人之大成并参以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把鉴定可依据的画内外诸因素剖析成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提出了有效使用风格比较方法的主辅依据理论,初步建立了书画鉴定之学的学理与方法,在治学上表现出注重理论性和方法论的特色”。⑧

《怎样鉴定书画》在可用于书画鉴定的诸方面依据中,以辩证的思想,紧紧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书画本身,又从美术史学中引进了“风格”的概念,把书画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把印章、纸绢材料、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作为鉴定的辅助依据。他既指出了辅助依据的运用,存在着先把握时代风格、时代特征的问题,有指出了在主要依据缺乏比较而不足征信的情况下,辅助依据相对的决定作用。如果说《怎样鉴定书画》以讲述书画鉴定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反映了他在书画鉴定上的理论建树,那么他编定的《说明》和文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则以个案鉴定为特点,反映了他对书画鉴定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是张葱玉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学术财富,从1960年开始到1963年,他凭记忆列出所见书画名迹,共著录绘画1380件,书法821件,这虽和他的理想目标六千余件有距离,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特别有价值的是张氏对许多书画都记下了自己的鉴定意见,显示了他对书画鉴定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启功在该书的《序》中所概括的书画鉴定五个要素:第一,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第二,了解书画作品的情况(包括伪品);第三,各代书风、画派的了解;第四,熟悉各代收藏记录和利用此类材料;第五,虚心承认今天还未解决的问题。

张葱玉把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个人风格作为书画鉴定的首要条件,是对传统的鉴定方法的一次革新。对元代姚廷美的《有余闲图》卷的评论,他写道:“书法学赵孟頫,此图画法北宗,虽学郭熙,实近子昂,与王渊、张渥相似。元时北宗有二派,唐子华以宋人为宗法,不失故步,余则皆在子昂影响之下。诸家中惟朱泽民稍兼有之,故名独著。若水、叔厚则以花鸟人物名,山水非其所长,然与廷美皆是一家眷属。廷美之名不见于画谱,《图绘宝鉴》仅载姚彦卿,与孟珍同时,师郭熙,笔亦劲健云云。余尝见彦卿小卷,画法与此无异,疑廷美乃彦卿之名,且地著吴兴,与孟玉涧同郡,又是子昂一派,渊源有自,或不诬也。”⑨通过张珩的鉴定意见,足见其对书画时代风格之熟悉。他首先从书画风格判断画法北宗,然后提出元代绘画北宗有二派,一是唐棣宗法宋人,其余的画家都受赵孟頫的影响。他提出《图绘宝鉴》对姚彦卿的记载,并结合自己见过的姚彦卿作品,画法也此图极其相似,其在辨识风格、引证文献的结合中,反映了以细心观察和广博知识求得结论的谨慎不苟。

启功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的序言中说:“人无一切都是完美的,在知识和学问上更不可能那么全面,我自青年时曾见到许多位老辈,听到他们在书画方面的议论,当然也包含对古代书画真伪评价。有些个论点在我后半生的实践中证明是正确无误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个别近似以上所列负面论点的。我从十四岁从师学画,到今八十五周岁,这大半生中,所接触这方面的学者中,最令我‘心藏不忘’的要推张珩先生了。”这应该是中国书画鉴定界对张葱玉的公认。

注释:

①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文物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启功《序》.

②吴元京审定,梁颖编校.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257页.

③张南琛,宋路霞.张静江、张石铭家族.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305页.

④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文物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一版,启功《序》.

⑤张珩.张葱玉日记·诗稿.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169页.

⑥张珩.张葱玉日记·诗稿.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176页.

⑦余绍宋.《余绍宋日记》第七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391页.

第6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手观察;以情动人;学科渗透;绘画练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一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常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无心听,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如果始终是一个欣赏,教师只思考怎样讲解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过分的知识化、理论化,学生的热情很难坚持。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的要求是“动口也要动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将鉴赏体验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本人就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粗浅地谈一些看法。

一、动手观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方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满足对美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例如,本人收集一些线造型的人物作品,设计了一堂课题为《画一画身边的人――线造型人物》的美术课。导入教学时,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猜一猜他是谁”,一个学生蒙上双眼,用手摸另一个学生,说一说他的形体特征,猜一猜他的名字。同学们同坐一教室,彼此的形象、性格都是非常熟悉的,其间大家积极参与,笑声不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列举了深有感触的身边人,有辛勤忙碌的父母,默默奉献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为后面的线造型人物欣赏和绘画练习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使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以情动人,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激情,一张绘画作品感动人的并不单纯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而是画面透露出来的某种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并深刻感受其外在的语言美、行为美,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影响其文化艺术素养。

教者在上《现实主义美术》时,如果照搬课本理论去上,学生可能会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也不易理解什么是现实主义绘画,其实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是面向百姓的画种,描写劳动者的作品特别多,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表现劳动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绘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上课时,先让学生联想列举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照顾自己、关爱自己的,用一两个词汇描绘父母,接着媒体展示中国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感受这幅作品的深刻性和巨大的震撼力,画里的父亲端着用他亲手种的粮食熬出的稀汤,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我试着让学生总结典型的中国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有学生说:“一生劳作,播种粮食。”有学生说:“朴实善良,孕育儿女。”学生通过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形成了关于美的观念,对这幅作品的审美感情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我又让学生欣赏讨论了外国典型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与画家真实的作画背景和融入的创作激情分不开的,所以,我在讲解分析作品内容风格的同时,也会饱含深情地重点介绍画家的作画经历,渲染气氛。学生通过欣赏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后,都能了解现实主义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为生活、为民众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色。这堂课,学生不但了解了现实主义美术的概念及特色,取得不错的认知效果,而且通过作品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使学生感受直观,情感升华。

美术的教育作用蕴含于作品的具体形象之中,它采用的手法含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欣赏价值。使学生得到审美的愉快,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的启迪。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通过比较和鉴别,理解和感受,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鄙弃。这无疑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陶冶。

三、学科渗透,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主动性

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欣赏、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融合,与其他学科有机地互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力,完善人格。恰当地使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对学生的感受而言,无疑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本人在《古代山水》和《现代山水》的基础上,收集一些中国山水画中描绘春天主题的作品,上了一堂美术鉴赏课《中国山水画――春之遐想》,主要内容是认识不同国画山水作品对春天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能力,恰当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对春天的遐想。先让学生运用文学联想,提问:在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描绘春天的语句有哪些?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中已学过大量描绘春天的文学作品,学生列举的诗句特多,也就容易理解中国山水画传达的意境。例如,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正与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梅石溪凫图》意境相似。画家画了清水碧波中,有一群野鸭在嬉戏着,水面鸭子最先得到了春江回暖的消息,歌颂了早春的美好春光,洋溢着活跃的生机。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用在美术课堂,可以创设更好的情景和氛围促使教学达到更理想的境界。不仅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初春》为例进行赏析,首先媒体展示这幅国画,在提问画面内容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著名的南派二胡音乐《江南春色》,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联想和想象,提问: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眼前是一幅什么画面?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的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大家通过小组讨论,都能发现感受到这段优美的旋律,以清新的格调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江南水乡那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接着让学生联系这段音乐来讨论国画《初春》的画面内容,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答出这幅画也是描绘春天江南水乡的,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声中,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江南湖滨的春柳吐绿,掩映着下湖劳作的点点渔舟,在初春的静谧之中蕴藏着繁荣的契机。学生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绘画练习,提高学生鉴赏创作力

以往很多的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竟是一脸的茫然,有的是无动于衷,发现不了美,体验不到美,更谈不上为美而激动。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而视觉所感受的对象则是“形”,“形”就是美术的基础要素。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尔雅》也承认,“画,形也”。假如抽掉了人的感受器――眼睛以及感受对象――“形”,也就无所谓美术了。在欣赏作品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将欣赏和技能练习相结合,会让学生对大师的作品理解更加立体,印象更加深刻。

第7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1.由于荣王府有珍藏古董的传统,奕绘和太清又嗜好收藏,因而家中的古董文物很多,夫妇二人又时常品玩、题咏,奕绘也就创作了大量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奕绘夫妇嗜好古董,喜欢题咏,每当获得一件古董,便立即品玩欣赏,然后以诗词题咏,留下不少佳篇。因此有人称他们“闺房韵事,堪媲赵管”①,也有人把他们比作赵明诚与李清照。奕绘购得古玉笛一枝,就立即填写《翠羽吟》题咏,太清也题咏了《苍梧谣》;夫妇二人游览石堂购得开元刻石和卢襄诗碣,不但都写诗题咏记其事,而且还次卢襄刻诗之韵写有《唐碑用卢襄韵》(奕绘)和《游孔水用吴郡卢襄石刻诗韵》(太清);奕绘获得李唐的《秋涉图》,就题咏了《李晞古〈秋涉图〉歌》,太清也题咏了《题李晞古〈秋涉图〉》。奕绘夫妇题咏的古董器物颇为广泛,如古钱、古刀、古剑、古玉笛、古锦诗囊、古玉袈裟环、古木几、古玉琴帚、古牙牌牌谱、古书、古砚、古纸、古笔筒等等。然而,荣王府收藏最多的是古画,因此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也最多,从以下篇目即可看出:《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眉峰碧•题赵千里〈古木寒鸦〉二首》、《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题倪云林赠云门上人长卷次图中自题韵二首》、《题倪高士〈清閟阁图〉》、《王叔明〈寒林策蹇〉》、《文征明〈东坡诗意〉》、《文征明〈雪山图〉歌》、《题文征明〈送子观音大士像〉》、《题文衡山〈雪景〉大轴》、《题黄鹤山樵〈听松图〉再次图中韵》、《醉翁操•题黄鹤山樵〈琴罢闻泉〉》、《题赵子固画兰二幅长卷》、《题仇十洲画〈汉宫春晓图〉》、《木兰花慢•题仇十洲〈深岩列妓图〉三首》等等。在文房四宝中,荣王府珍藏最多的是古砚,奕绘题咏最多的也是古砚。其《二砚歌》云:“忆昔先人十一砚,作歌者九二未登。”自注云:“《九砚歌》,余少作也,今不存已。”其《夏云峰》序云:“余旧藏宝砚九枚。”奕绘对古砚特别嗜好,其《二砚歌》云:“嗟余于世鲜嗜好,惟斯砚癖自莫惩。……宝砚错落刊汝用,湘管攒簇盈吾縢。顽石柔翰有何好,见之眼明如饿鹰。”其《砚歌寄容斋》所写“持以赠君”的端砚,是其父绵亿生前所用,“端溪羚羊峡中石,先考亲题镜轩号”。其《二砚歌》首先题咏所获价值千金的巨砚“,文曰池濠称墨汁,海甸壑龙不畏鹏”,“螭文缘边古凹黑,土蚀日炙觚无棱”。其次题咏“近所获”的东坡绿石砚,“想当黄州儋耳日,追逐凤咮龙尾朋”,意谓苏轼贬谪到黄州、儋州时,这块绿石砚应该与凤咮、龙尾在一起。所谓凤咮、龙尾,都是苏轼诗文写到的砚名———苏轼有《凤咮砚铭》、《龙尾砚歌》。奕绘的《铜雀瓦砚歌》没有去题咏瓦砚的形制、颜色和镂刻等,而是由瓦砚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妓馆无人荆棘恶”,“霸业已成灰”,抒发“人生对酒亟当歌,古来豪杰今安在”的感叹,并表达及时享乐的思想。此外,奕绘还题咏过古老、珍贵的侧理纸以及笔筒等。其《侧理纸》诗云:“上海拨苔拾龙乳,紫花侧裂纸纹斜。“”谁知神物不泯灭,存存成性归我家。”侧理纸,又叫苔纸。东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就有记载“: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侧理纸在清代极为少见,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云:“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奕绘有《徵招•刻文木竹林七贤笔筒》,歌吟笔筒上雕刻的竹林“七贤人,知魏将乱,徉狂避世”,“坐竹林里”,“对弈弹琴”,表明他对避世隐逸、悠闲自适生活的欣赏。奕绘大量创作题咏古董的诗词,拓宽了诗词创作的题材,特别是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象。古人以婉约词为正体,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因而词中多用春花秋月、芳草垂柳、微云薄雾、斜风细雨等柔美的自然意象,即使变体的豪放词,虽然增加了羁旅行役、仕途奔波、烽火胡尘、铁马金戈等事功意象,但也很少有古玩古物、金石书画等人文意象。尽管宋代也出现了题咏古董文物的词,但毕竟不多;清初搜集古董的风气浓厚,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逐渐增多;到了清代后期,像奕绘这样既收藏又题咏古董文物的文人才大量增加。奕绘的诗词本来就多读书、听琴、题集、论道、弈棋等人文意象,再加上大量题咏古玩字画的诗词,使得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

2.由于荣王府珍藏的古董中古画最多,奕绘也就创作了很多题咏古画的诗词,或准确传达出画的意境,或表现出画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题画诗词,是为特定的画面而题写,必须做到“诗中有画”,即其内容、思想必须或明或暗涉及画境或画的作者,力求表现画的神韵和画家的审美追求。奕绘的《李晞古〈秋涉图〉歌》就生动形象地描绘画境,详细地描摹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表现难以渡涉的愁苦:一波一波写秋水,鱼梁半沉秋水底。遥源飞瀑云中落,近岸西风树间起。一枝一枝写秋树,木叶藤梢尽东指。枯杈怪石莽林立,既济一人到边沚。左牵长绳援彼翁,右手扶帽愁而视。彼翁抠衣没及踝,战战栗栗心在趾。童子担囊且拄杖,误历深处惧复悔。两人欲涉方束带,一童解袜一膝跪。瘦金高题“秋涉图”,阴篆深钤“项叔子”。隶书四字径半分,晞古李唐临绢尾。得画十年不敢题,我思古人难并美。勾渲无皴尚唐法,元明作家应羞死。天际缥渺数峰青,去此江干三百里。奕绘这首题画诗,不仅详细描绘画中江面的水波,远处的瀑布,岸边的秋树木叶、枯杈怪石以及画上的题字、钤印,而且将画境表现得鲜活生动,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得细腻具体,栩栩如生。奕绘题山水画的诗词不但能够表现画境,而且还能表现画家的人格、精神。如其《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远山澹如云,秋水清若空。支流乱丛石,响入疏林中。林中有草亭,豁达开心胸。此境梦已熟,此画与梦同。倪云林即倪瓒,是元季绘画四大家之一,善画自然山水,往往以远山淡水、疏林坡岸、枯木茅亭为主,尤其爱画空亭,其画给人简洁、疏朗、清雅之感。奕绘这首题画诗,风格简淡清雅,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画面清远萧疏的意境,表现出倪瓒超脱世俗、孤介不群的精神境界。奕绘写有《题王石谷〈友梅轩图〉》一诗。王石谷善画山水,开创虞山派,曾主持创作康熙南巡的《南巡图》而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但他不愿入仕,仍然回到江苏虞山老家,以书画为生,过着生活清寒却精神自由的生活。他的《友梅轩图》表现与梅为友之志。奕绘此诗先描绘画境:“空山结茅屋,流水依柴门。梅花与修竹,相得若昆弟。”然后称许王石谷“幅小不画花,当画梅之魂。苍颜和秀韵,香生老树根”。梅花具有傲雪凌霜、冰清玉洁的神韵,而奕绘在诗中赞美王石谷与梅花、修竹结伴,具有特立独行、超迈孤介的精神追求。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内容虽然要与题咏对象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题咏对象,还要借物抒怀,表现题咏者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荣王府珍藏有宋徽宗画的《宣和竹鸡》,奕绘和太清都有题咏。奕绘的《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云:花押分门御笔肥,竹竿勾勒粉霜微。汴梁未破金兵远,不画军储只画鸡。清醮罢,谏书稀。浓梢墨尾势如飞。凄凉老向黄龙府,故国鸡声逐梦归。一曲春灯选妓陪,八旬老子讲经回。休争臧谷亡羊异,书画曾亡宋国来。全羽翼,好冠腮。将雏大似靖康哀。流传七百年前迹,供取晴窗一展开。宣和(1119~1126),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指宋徽宗。奕绘这首词不仅描写画境,还将宋徽宗画竹鸡与北宋亡国联系起来,由竹鸡携雏觅食联想到金人掳去徽宗、钦宗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的靖康之难,批评宋徽宗热衷于道教,沉溺于绘画,“不画军储只画鸡”,终于导致“书画曾亡宋国来”。奕绘购得明代画家周东村的《传经图》后,写了《题周东村〈传经图〉》八首诗题咏。其二云:石濑松涛隔户听,水光山色入帘青。此间抱子忘言坐,胜读古人糟粕经。周东村画的《传经图》,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此诗前两句当是描绘《传经图》所画山水景色,后两句应该不是《传经图》画的内容,而是奕绘品读《传经图》后抒发的感慨,表明其精神追求。确实,读书、读经,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选择地阅读、吸收;如果阅读古人的糟粕经,还不如抱子静坐。可见奕绘对于读书、读经颇有自己的见解。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视觉艺术转换为语言艺术,把空间艺术转换为时间艺术,原画的意境、神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诗画两种艺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扩大了画的影响,又拓宽了诗的表现领域,还提高了诗的表现艺术。

奕绘喜好收藏、题咏古董的原因

1.我国的古董收藏,从宋代形成风气后,经过元代的延续,到明代空前兴盛,因为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士大夫以收藏为风雅,而到了清代,皇家宫廷和民间收藏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皇家宫廷收藏在乾隆朝达到鼎盛。奕绘的曾祖乾隆皇帝风雅好古,特别喜欢古书字画等艺术品,然而他不仅只是收藏、鉴赏,还要兴之所至地在上面题字、题诗、钤印,现在见到的很多珍贵的古籍、字画都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其收藏品囊括了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文房用具、古书及其它杂项。乾隆皇帝曾敕命编纂著录内府所藏释道书画的《秘殿珠林》24卷和非宗教题材书画的《石渠宝笈》24卷,以及著录内府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西清古鉴》40卷。清代的民间收藏也极为兴盛。由于收藏盛行,各地城市的文物市场,生意也异常红火。京城著名的琉璃厂古玩街,清初的古董商就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古董、书画就地陈列,四方人士之精鉴赏者,辄问津于厂焉”①。除了都市古董市场,还有很多生意人不辞劳苦,跑到偏远地区去发掘地下埋藏,“牟利者,置窝棚于其地,掘而货之”②。清代的许多士大夫搜求古董文物,不仅仅是为了庋藏增值,还以之作为把玩、鉴赏、题咏之物,因而形成文坛浓厚的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这也是前朝少有的人文现象。文人士大夫一旦获得古玩字画,就要邀请同道、朋友一起来观赏鉴别,考定其年代和作者,品味其美学价值,然后赋诗填词。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陈维崧出身名门,父亲、祖父都跟晚明社会的书画名流有过广泛交往,家中的收藏极为丰富,可惜后来散失殆尽。陈维崧曾在诗中多次慨叹家中的书画藏品散落,而且创作有不少咏叹古文物的诗词,如其《满庭芳》(龙德殿边)就是题咏宣德窑的一件青花脂粉箱。清初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也有题咏古玩古画的诗词,其有名的《玉带生歌》即题咏文天祥用过的端砚,因其砚有白文如带,故称“玉带生”。这种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到清代中后期更加浓厚。与奕绘曾一同任职宗学并与顾太清传出婚外恋情的龚自珍,就喜欢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道光五年(1825)十二月,龚定庵获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印上有文曰“緁伃妾赵”,以为是赵飞燕故物,非常高兴,立即题诗四首,第二年初春,又遍征文士题诗③。龚自珍也喜欢题咏古画,写有不少题咏古画的词,其《青玉案》序云“:乾隆壬寅,潘兰公编修画柳,自题一词,甚凄婉。此轴藏沈听篁编修家,听篁嘱和原韵。”其《百字令》序云“:蒋伯生得顾横波夫人小像,靳予曰‘:君家物也。’为填一词。”①其《卖花声》序云:“近世,粉红骇绿,无复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此外,龚自珍还写有题咏古董的《菩萨蛮•汉宫熏炉》、《天仙子•自赋所藏叶小鸾眉纹诗砚》②、《吴市得〈题名录〉一册,乃明崇祯戊辰科物也,题其尾一律》等。与奕绘、太清交谊颇深的大学者阮元,特别嗜好搜集古玩古书古画。他曾殚精竭力搜求秦石刻和汉砖,其《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诗云“: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淹。……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③龚自珍也说他“:人间汉砖有五凤,广陵尚书色为动。十笏黄金网致回,欧阳欲语瘖犹梦。”④因而阮元收藏的古董文物颇多,并且他也喜欢和好友、门生鉴赏、题咏。他写有《题宋高宗〈瑞应图〉》、《赵忠毅公铁如意歌》⑤、《题家藏汉延熹华岳庙碑轴子》、《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图卷〉》⑥、《敬题御赐恽寿平模元人〈万竿烟雨图〉》、《敬题御赐恽寿平模黄鹤山樵〈松崖翠壁图〉》等诗。阮元还曾将他珍藏的宋本《金石录》请顾太清题词,顾太清写有《金缕曲•芸台相国以宋本赵氏〈金石录〉嘱题》,词中称赏《金石录》是“人间奇宝”,赞扬“芸台相国亲搜校”,并指出鉴赏、题咏者不少:“押红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奕绘与龚自珍、阮元交往密切,必定受到他们题咏古董风气的影响。乾隆皇帝更是喜欢题咏古玩字画,为许多古代名画题过诗,如《题夏圭〈山水卷〉》、《题高克恭〈山水〉》、《题倪瓒王蒙合作〈山水〉》、《题唐寅〈清泉高阴图〉》、《题徐渭泼墨十二种•石盆幽兰》、《题蓝瑛花鸟十二帧•古树寒鸦》、《边文进〈双喜图〉》等等。奕绘写有《读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全集恭纪》诗五首,他的其它诗中还经常引用乾隆皇帝的诗句,而且注明“恭录《高宗御制诗》句”,所以奕绘一定读过曾祖乾隆皇帝的题画诗,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奕绘的祖父永琪,博学多才,工书善画,也喜好古玩字画,可惜只活了26岁。奕绘的父亲绵亿“精画仙佛,古雅得王维、吴道子之遗风”⑦,并且也喜欢收藏古砚字画等。在家庭传统的熏陶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奕绘也就特别喜好收藏、题咏古董文物,他的书斋就叫“观古斋”,“观古斋中古可观,壁间集锦最宜看”⑧,而且他还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太清就说“先夫子平生好古,更兼考据精详”。

第8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专学生;美术鉴赏;音乐;诗词;电影

美术鉴赏除了达到教育、认知目的外,还有着树立审美观、审美理想,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净化心灵,丰富感情,培养创造力,完善品格,生化精神境界,美化人生的重要作用。

中专阶段的学生学生普遍在16-18岁之间,自我意识处于发展阶段,自身有了解自我和建设健康心理机制的需要,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身心发展来开展艺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但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文化素养有限,许多时候由于对作品所处的年代、对作者的背景、当时的各种社会形态以及艺术流派、发展历史等的不了解,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鉴赏的目的。

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也从侧面说明,鉴赏本身是需要有个人文化审美素养作为依托才能够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的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手段。而如何促使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美术作品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培养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就成为一个摆在美术鉴赏课教师面前的大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时间,我发现以“通感”为切入点来着手进行鉴赏课的展开以及深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通感”是用在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由2D发展为3D、4D、5D甚至所谓的6D(立体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等,就是要通过各种不同、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来加强各种感官的刺激来充分表达影片的内容,从而达到更逼真、更活泼、更新奇的观影效果和感受。而通感的课堂运用正是借鉴了类似的表达技巧,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创造出学生能够理解、了解,“接地气”的一些内容,使他们在鉴赏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现有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结合起来,能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一、通过音乐引导鉴赏

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说起明星来那可谓是如数家珍,为何有话可讲?因为了解,因为熟悉。而美术鉴赏课上为什么会词穷呢?主要还是因为了解的不够。所以我将学生熟悉的、较为热点的音乐内容与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2015年比较火热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其中的一位歌手谭维维演唱了一首歌曲《乌兰巴托之夜》,这是一首献给父亲的歌。而鉴赏课中也有一课讲到了罗中立油画的《父亲》。父亲是非常具象而又立体的一个命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而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在欣赏了歌曲和油画的基础上,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试着来评论下歌曲中谭维维想要表达的父亲是怎样的情绪?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而油画中罗中立的父亲又是怎样的父亲,作者传达了一些怎样的讯息?试着让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像一下如何表现你自己的父亲?

这样的课堂设计中有学生熟悉的内容,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共鸣。整堂课学生顺利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背景内容的发掘。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锻炼了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了独一无二的感受,那么作为学生来说,结果可能反而并不那么重要。

二、通过诗词文章引导鉴赏

诗词与绘画在中国画中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使用诗词来讲解中国古典美术绘画类的作品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宋代画院的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白石老人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画作的产生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先卖个关子,让学生思考如果他“穿越”到了宋代画院,或者他化身为白石老人,如何来表现这些画作?充分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独立思考甚至是独立创作的目的。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本身就着重于表现意境,表现文人的情怀,从这点来说,诗词绘画通过通感互为补充,给人营造出一种道不尽画不完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诗画一体如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等等,文字和绘画如此契合,从小在古诗词诵读中长大的孩子们,在这些文字前难道感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么?

三、通过电影引导鉴赏

电影是一个融合了声光音影,全方位体现的艺术,这样的艺术用来引导美术鉴赏课真的是绝好的素材。很多电影都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用来代入课堂。而且由于电影本身所包含的音乐、画面、语言、故事性等丰富内容,可以很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讲述梵高时,梵高的纪录片、影片本身就有好几个版本,这些内容包含了梵高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画作等等以及一些采访和评论,这些丰富的内容补充了学生之前对于梵高认识的不足,为学生的鉴赏提供了更多更深层的素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这些素材的引入丰富有趣,故事性强,画面优美,逻辑严密,学生在观看影片内容时就已经从多方面立体的了解了梵高的点点滴滴,再看梵高的画作时,联系到之前所了解的内容,就会产生“通感”,从而看到许多之前所看不到的内容,讲出一些之前讲不出的感受。

第9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鉴赏;教学;方法

此项目由四川师范大学第九批科研创新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一、探索背景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1从“欣赏”到“鉴赏”的转变可以看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变为主动地思考、评价、反思美术作品,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我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改进,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希望能够得到同行的指点。

二、 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繁重,音、体、美这三个学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放松的课堂。如何在轻松的氛围中上好美术鉴赏课?如何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有所收获?如何在轻松的氛围中做到寓教于乐?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三、教学过程

我通过在成都七中美术课上的实践,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以鉴赏《清明上河图》为例,整理如下。

(一)鉴赏意境的营造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了让课堂变得更为有趣,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先从听觉入手,

1.营造符合课堂的艺术氛围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边放音乐,一边将优美的诗词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古香古色的课堂气氛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怀。

2.打造符合教学的艺术作品

我利用课前准备的绘画工具(宣纸、毛笔、墨),让学生根据PPT播放的诗词发挥想象,在纸上画出符合诗意的图画。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或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

3.叙述符合作品的传奇故事

我通过讲述课前收集的相关逸闻趣事来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好奇,就《清明上河图》而言,它的“秋景之说、颂辞之说、真伪之说”等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鉴赏意境的营造不止以上所述的三种方法。在这里只是针对《清明上河图》而言,我举这样的例子意在说明,在美术鉴赏课中意境的营造对于教学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鉴赏方法的实施

鉴赏方法的实施是美术鉴赏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鉴赏方法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线型教学模式的成效。

1.对美术语言的了解

我在构建好鉴赏意境的情况下,开始给学生教授相关的国画知识和鉴赏方法,采用的教学工具仍然是PPT,如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在美术教材中出现的美术作品必定是经典佳作,那么其在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上也必定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的鉴赏就不能只停于表面。教师向学生教授基础的绘画知识对于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2.纵向鉴赏的实施

众所周知,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有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等。我认为,对同一幅作品采用的鉴赏方法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就会不同,我们先就纵向鉴赏来说。

“纵向比较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对与作品有关的事物作时间性纵向的比较分析……具体包括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2所以我对《清明上河图》首先进行了纵向鉴赏,因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存世作品极少,只好从作品本身进行鉴赏,展示如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纵向鉴赏实际上就是对一幅作品从背景、作者、主题、构图、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但这种鉴赏方法大都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纵向鉴赏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横向鉴赏。

3.横向鉴赏的实施

“横向比较是在鉴赏过程中,对与鉴赏对象有可比性的作品或事物,进行一种空间性的比较分析。具体包括文化背景下的比较、风格流派间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等。”3《清明上河图》从题材上分属于风俗画,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同的风俗画作为参考,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展示如下。

图一 图二

通过横向鉴赏,学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绘画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4.平行鉴赏的实施

“在教学中只重复一种模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很难调动积极性,因此,要对各个环节的组织形式进行不同的设计,特别是对成并列关系的环节。”4因此,我特别提出平行鉴赏。所谓平行鉴赏,就是不局限于国界、不局限于时空、不局限于画风等条条框框,只根据美术作品本身去探究艺术的美。美术鉴赏可以以任何一幅传世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的拓展。比如,我们针对《清明上河图》所进行的平行鉴赏,展示如下。

在纵向鉴赏和横向鉴赏的基础上,将不同画种(国、油、版)放到一起进行鉴赏,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究不同的美术形式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学校教学设施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鉴赏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三)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判断美术鉴赏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鉴赏意境的营造和鉴赏方法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又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所保障,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根据上述内容,我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索的成果归纳如下:(请看图示)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索 一、营造鉴赏意境 1.营造符合课堂的艺术氛围;

2.打造符合教学的艺术作品;

3.叙述符合作品的传奇故事。

二、实施鉴赏方法

1.对美术语言的了解;

2.纵向鉴赏;

3.横向鉴赏;

4.平行鉴赏。

三、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教师双赢。

注释: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陶旭泉.美术新课程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114页.

3.陶旭泉.美术新课程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114页.

4.陆华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立体式”建构――以《诗情画意说“富春”》为例[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编辑出版,中国美术教育期刊,2013年第一期,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