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教师轮岗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教师轮岗工作总结

第1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校长教师全要轮岗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校长、好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出台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曾就此作过解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进一步突显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轮岗政策明确要求:3年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建立健全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既要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明确要求,又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政策引导。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在阻力中前行

教师轮岗政策的出台,在基层教师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014年9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了即将开始的轮岗制度。平江中学的轮岗教师数量要达到全校教师总数的10%,就有30多名教师要轮岗到其他学校。按照规定,教师轮岗要去的学校,离本校不会太远,要考虑到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是一定要进行的,这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于轮岗教师的今后职称评定,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了整体构想。一部分愿意参加轮岗的老师,在会后很快提出了申请。这些教师将被优先考虑入选轮岗名单。根据轮岗规则,在轮岗名额不满的情况下,将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轮岗教师,再通过论证进行轮岗。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一位轮岗,同一所学校以后尽量不出现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在一个学校工作满10年的教师进行轮岗,在同一学校工作时间越长,轮岗的机会就越大。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轮岗,今后在评定职称时,将首先考虑教师的轮岗情况,轮岗的学校越多,职称晋升越快。政策宣布当场,即有部分教师表示,这是在推行教育大锅饭,不利于每个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不利于调动教师长远积极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发展到教师可以无顾虑轮岗的程度;有人认为,这给腐败者以可乘之机,今后学校的管理者手里又多了一个整人工具,可以任意给教师小鞋穿,排除异己,甚至认为会出现新的轮岗腐败……

平江中学物理教师朗舒表示了对轮岗制度的支持,他认为,轮岗制度能否执行好,关键是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让校长和中层干部都流动起来,管理层流动了,让排除打压异己的小帮派不能成型;然后,再让教师流动,教师就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认为,教育不均衡是客观现象,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教师。用轮岗来实现教育均衡,是教育政策的180度转向。以前的教育思路,是打造名校,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培养尖端人才;现在政策转向,让教师轮岗,教师要适应新的政策。

试点一直在完善

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改革试点。2013年以来,浙江、福建、陕西、江西、河北、贵州等省,已由多部门联合印发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早在2003年,沈阳市就鼓励教龄5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此后,河北省、江苏省、武汉市、厦门市也纷纷试点。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也开始了教师轮岗的实践。教师轮岗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在“择校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让教师们流动起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从2010年暑期开始,在长春市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必须在相应学区内进行交流。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称:“我们的目标是:校校有名师,校校有骨干,各校师资水平旗鼓相当。”以往,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支教;但支教毕竟是短期行为,人事关系不随迁,且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支教缺乏制度保证。仅靠教师们的“高风亮节”,并不能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象。

教师轮岗则从制度上使名师成为共享资源。2006年,河北省出台指导意见,拟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和城镇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至8年,男满50周岁以下、女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2009年,厦门市出台规定,在思明区、海沧区分别试行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校际之间合理流动,试点完善后,在全市推行。轮岗制的实质就是把教师资源重新分配,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秀师资应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教师流动是短期之内缓解“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让教师处于流动状态,使家长对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下降。此外,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也可以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推广传播,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江苏大学陈国祥教授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发展。一名教师从适应学校环境到熟悉学生情况,刚要进入成熟与提升阶段,就要考虑轮岗的问题了,这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困难,轮岗年限要考虑延续性和系统性。

不乏成功经验

作为家长和学校,一方面肯定教师规模性流动有利于教育均衡,一方面又对政策的执行保持着谨慎:现实操作难度较大。江苏省一名乡镇学校校长道出了隐忧:名校老师到薄弱学校,我们很欢迎,但薄弱学校的老师到名校教学,也能享受同等待遇吗?一些专家也提出,强制性的流动也应尽可能柔性操作,适度照顾教师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当教师流动成为自觉自愿、权益得到保障时,流动才有活力。

教师“换岗制”的先行者,沈阳市的做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到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当年交流教师2055名,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1958名教师是“人走关系动”。有专家分析沈阳市的成功经验时指出:这样的“大换岗”得益于“人走关系动”。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了教师的顺畅流动。教师的结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教师流动首先要平衡教师工资,如果工资差距仍然非常大,流动很难推行。

第2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一、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催生了“县管校聘”

教师交流轮岗,其本质是教师人力资源在校际之间的重新配置,是教师人力资源存量的二次配置。现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人事部门对教师编制的管理,是以学校为单位,核编到学校的。教师的人事、档案、日常任用与管理都由所在的学校负责,即每一位在编教师都属于某一所学校的人,是“学校人”或“单位人”。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旦交流轮岗到其他学校,就涉及到人事、档案、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的变动。而这些变动,无论是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都必须付出较高的个人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这些成本就构成了教师在校际之间交流轮岗的体制。

上述体制的存在,其根源在于教师的编制、人事档案关系等的管理归属层级过低,在教师人事档案关系的管理上,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学校“孤岛”,而学校之间相互调剂、动态配置的管理成本较高。其破解之策就在于将教师人事档案、编制管理的权限和归属剥离出学校,提升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的人事档案关系、编制等,可以打破教师在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的“藩篱”,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成为一县教育系统的人。如此,“县管校聘”的制度创新,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范围内,根据当地教育实情,统筹配置师资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顺利推进教师在校际间的交流轮岗,破除了体制。“县管校聘”作为一项新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成为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14年8月13日颁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号)指出,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由此可见,“县管校聘”制度既具有法律层面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国家政策层面的遵循。

二、“县管校聘”:权限划分与制度安排

1. 实施范围与实施主体

“县管校聘”,顾名思义,该制度的实施范围是在县域内,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师资。此战略任务决定了“县管校聘”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主体。

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机构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度贯彻落实的主体。“县管校聘”制度的主要机构主体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是直接管理机构,也可以下设一个事业单位代为管理,行使相应的管理权限。四川省成都市和福建省一些试点县的做法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一个“教师管理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交流轮岗工作。

3. 权限划分:“县管”管什么,“校聘”怎么聘

关于“县管校聘”的制度安排,“县管”管什么,“校聘”怎么聘,《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号)并没有给出具体意见,只是提出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其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强调,“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这为“县管校聘”的具体制度安排提供了一定指导,同时也预留了诸多创新的空间。

制度创新必然涉及权限和利益的重新划分与调整。“县管校聘”制度涉及到教师管理权限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划分以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纵向划分。横向划分上,编制部门改变编制的微观管理,实行宏观编制总量管理,将微观管理权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在学校之间的动态调控;人事部门亦是如此,只负责岗位结构总量控制。

纵向管理权限的划分上,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将“县管”与“校聘”界定清楚,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自的权限、职责。依据政策文件要求、当下教师人事管理体制尤其是教师聘任制的内容以及教师交流轮岗的现实需求,“县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人事档案、公开招聘、培训、工资待遇、交流轮岗、退出机制等,即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校聘”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与学校签订岗位聘任合同,教师的工作岗位在学校,学校负责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考核以及评职评优的推荐。“县管校聘”制度下,尽管教师聘任制的内容发生了变革,但仍未违反《教育法》、《教师法》中关于“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法律规定。

三、“县管校聘”:仍需要系列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

“县管校聘”制度并不等于是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而是后者的上位制度,构成后者的制度环境。“县管校聘”制度为教师在校际间交流轮岗扫除了体制,是交流轮岗制度的上位制度保障。从“县管”的内容分析来看,交流轮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县管校聘”若要切实发挥上位制度的作用,保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顺利实施,仍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

1. 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配置编制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校结构性缺编,新教师补充困难,骨干教师缺乏,这与城乡倒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大有干系,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偏紧,这不符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生源分散的特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调剂编制,则必须实行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要求,并适当向农村、山区学校倾斜,确保规模小的学校(教学点)的编制最低保障数。

2. 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

不同学校之间岗位比例结构的差异严重阻碍着教师的交流轮岗,中高级岗位比例较高、评职晋级较宽松的学校,其教师在岗位晋升方面更有优势与空间,必然不愿意流动到中高级岗位比例较低、指标紧张的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到其他学校,而无法享受原有的岗位级别待遇,造成高职低聘,这种不公平现象,势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人事部门核定的总体岗位结构内,通盘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现行岗位比例结构,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学校内部岗位比例结构和标准,然后逐步全县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学校之间可以互补余缺,有富裕的学校可以通过校际交流、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岗位比例结构应该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可以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用于评聘交流教师、优秀教师,以鼓励教师参与交流、鼓励交流教师服务期满后继续留下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3. 师公开招聘制度

“县管校聘”要求继续完善、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本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应届毕业生,多渠道用人需求,组织面试、笔试等环节,签订人事聘用合同。在统一招聘的同时,一定要扩大用人学校的自,根据学校的需求,派遣合格教师到学校任教,指导学校和教师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4. 师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统一考核程序。由于用人权限属于学校,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则应该由学校负责,县级教育行政负责监督,确保考核过程、结果的公平公正。同时,完善教师申诉机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 师工资待遇制度,建立农村、山区教师岗位补贴制度

工资待遇城乡之间、校际的差距,是阻碍教师交流轮岗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继续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县域内统一的教师薪酬制度,使得教师同岗同酬、同职同酬,切实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同时,要建立对农村教师、交流轮岗教师的岗位补贴制度,这种岗位补贴既具有奖励、激励、吸引的功能,也是对交流轮岗教师奉献精神的一种补偿。应适当提供农村地区、山区学校教师的补贴标准,确保县域内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起到激励县镇学校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功能。

6. 建立健全教师退出机制,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

在科学的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的评价基础之上,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离岗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培训学习,培训之后再安排到学校任教;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剔除出教师队伍。

第3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一、党校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行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中层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根据年度党校培训计划,分行党校于2月28日至3月4日和5月23日至5月27日,分别举办两期中级进修班,来自管辖分支行、分行部门任职两年以上的中层管理副职及部分高级经理共90人参加了培训;为有效落实分行转作风工作部署,推进基层管理人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分行党校于7月17日至7月21日和7月24日至7月28日,分别举办两期初级进修班,任职两年以上的分行部门团队主管、管辖分支行内设部门主任及经营支行正、副行长共137人参加了培训。

工作亮点:

(一)开展摸底测试,印制《学员手册》

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本年度培训在原有“领导动员并讲党课、外请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党性分析、班组总结鉴定”等教学方式基础上,在正式授课前开展了党的基本知识摸底测试,根据学员所掌握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难点重点的辅导讲解,并精心选定教材,印制《学员手册》,增进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师生间了解。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

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今年党校培训还组织学员通过手机平台,对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培训材料的完备性、课程通知的及时性等十项内容进行分项评价,对整体组织和讲师安排情况予以总体评价,同时配合线下填写《课程评价表》,对培训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评价结果显示,两期培训主题鲜明,培训内容充实,培训形式多样,培训效果显著,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紧跟“转作风”工作实际,形成案例研究课题

培训除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党性修养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外,同时结合分行从严治行、强化作风转变工作部署,联系日常管理实际进行分析思考,确定改进作风、加强管理方面的课题,形成案例材料并开展小组研讨。分行党校针对学员研究课题进行跟踪评估,对案例研究的改进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并将优秀案例向全辖推广,切实以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全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四)增进培训仪式感和荣誉感,助力引领业务发展

建立进修班微信群,引导学员积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课题研究、感想感受等内容,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训结束后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并由优秀学员代表分享学习体会,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进一步将培训成果融入工作实际和业务发展。

二、重要岗位轮岗工作

根据总行关于重要岗位轮岗工作要求,我行反复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尤其是对基层“1+3”关键岗位人员实质性轮岗情况进行梳理,确保轮岗人员范围全覆盖。

工作亮点:

(一)转换培训思维,采用卡通人物制作讲义

制作并下发了《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讲义》,以卡通人物形象作为不同类型的轮岗主体,从相关制度要求、轮岗职责分工、近期工作安排几大层面,对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下发工作模板,按季度通报完成情况

为及时掌握重要岗位人员的轮岗情况,向全辖下发了《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工作情况说明》模板,实时汇总轮岗数据、加强日常督促指导,并按季度做出情况通报,同时对下一季度轮岗工作做好提示,要求条线部门齐抓共管,对未完成轮岗人员进行重点关注与后期跟踪。

三、微信公众平台工作

本着“以人为本,迎‘人’而解”的理念,2017年全年,人力资源部微信公众平台——“人力之声”图文与H5作品共计44篇,包括【组织召开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举办2017年新员工入行培训结业仪式】、【开展纪念建军9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自微信公众号创办以来,粉丝数量活跃在1100余人,平均每篇阅读量都保持在500人次以上。

工作亮点:

(一)依托人物漫画形式,宣传解读《党章》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人物漫画这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一期《看漫画·学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精讲解读》的图文,后在行内引起广泛好评,作品使原本内容高深、枯燥的党课一下子鲜活起来,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自觉性,让党员方便看、愿意看、看得懂,形成了党员主动学党章的良好氛围。

第4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为了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医学科的沟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将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过程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及其在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中,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岗位职责的界定、《轮转培训手册》的编写、入科培训、入组培训、出科考试、反馈及改进机制和培训档案管理等具体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基于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建立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所有完成轮转培训临床住院医师的高度认可,荣获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

【关键词】

CAP-LAP;培训;质量标准;临床医师;检验医学科

实验室员工培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质量标准容易造成培训程序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评估时机缺乏严密性、评估内容缺乏依据、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培训档案管理缺乏条理性及培训过程缺乏监控指标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的质量标准则对实验室的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质量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1]。2003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遵循CAP-LAP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种“谁负责谁编写,谁编写谁培训,谁培训谁评估,培训评估有记录,所有记录要归档,培训质量要监控”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2]。这套模式历经CAP三个检查团的严格检查均获得较高评价。临床医师到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掌握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另一个是了解检验医学科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临床与检验的信任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检验医学科是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而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基于上述原因,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多次向医院呼吁进行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探索。2008年起,在医院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检验医学科开创性地将CAP-LAP员工培训的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实践中。

1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

1.1培训程序必须先培训后评估;评估不合格必须进行再培训和再评估。

1.2培训内容实验室必须针对每位员工完成其岗位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手册》必须详细而准确地描述每个岗位不同的培训要求,必须包括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释等技能。《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必须包括培训人及被培训人签名、培训项目和有效期。

1.3评估时间①新定岗人员(半年一次);②定岗一年以上在职人员(每年至少一次);③启用新的操作项目、新方法及新仪器时;④工作轮调前一个月内。

1.4评估内容必须针对已培训内容进行评估。

1.5评估方法①直接观察常规操作,包括标本准备、标本处理和测试等环节;②监测化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③审核检测中间结果或工作表、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结果与分析和定期检修记录;④直接观察仪器保养和功能检查的操作;⑤通过已知结果的标本和CAP室间质量评估及室内盲样标本检测来评估操作能力;⑥评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必须使审核人员能够明确什么技能已被评估和如何评估。

1.6培训档案管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存入组室培训档案。《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汇总表》和《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存入《员工档案》。

1.7培训质量监控指标实验室质量改进计划必须包括合适的质量监控指标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可选择培训与评估等记录为培训过程的监控指标。可选择CAP员工室间质量评估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为培训结果的监控指标。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借鉴CAP-LAP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的成功实践经验建立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并根据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持续完善。

2.1入科前准备

2.1.1建立培训团队1)教学管理人员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及教学主管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①确定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数量、批次和时间(与放射医学科相同);②制订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的轮转进度;③督促带教老师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经科主任审核后由教学主管汇编成册;④监控并记录各培训与评估的环节;⑤实施反馈及改进机制;⑥管理培训档案;⑦严格执行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双重管理的考勤制度。2)带教老师由检验医学科主任、主管、组长和检验医师组成,具体负责:①针对临床住院医师岗位需求制订培训内容;②培训并评估相关的培训环节;③根据临床住院医师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培训质量。

2.1.2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制订培训内容的依据是临床住院医师岗位职责中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①网上查阅《标本采集和运输手册》;②指导患者、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输工作;③网上选择和组合检验项目;④正确解读检验数据;⑤合理使用检验报告;⑥掌握与检验医学科交流的方式。手册由轮转进度表、入科培训、入组培训、自评表与评估表等四部分组成。每批更新一次。

2.2入科培训由科主任和各职组室的主管主讲。科室领导介绍科室的概况、通过CAP的过程和规章制度并参观科室。医疗副主任讲解检验科的全程(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的关系。医疗主管(检验医师)讲解临床医生在检验科的学习要点。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管讲解检验流程与LIS管理。文本主管讲解文本管理制度。安全主管讲解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教学主管讲解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及注意事项。《入科培训记录表》由教学主管负责记录,每位授课老师和轮转住院医师签名后交科主任审核。

2.3入组培训由各临床组室的组长和检验医师主讲。

2.3.1标本接收室及抽血组1)理论讲解,包括CAP-LAP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关系的要求,探讨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和检验科在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2)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抽血组工作流程,标本接收和拒收工作流程,标本接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3)示范,包括整个抽血操作、标本接收和拒收流程。4)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工作。

2.3.2生化组1)现场介绍,包括生化组工作流程,生化组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及正常范围,项目标本采集要求(包括注意标本送检时间、标本拒收范围),急诊项目要求和危重患者项目急诊检验及危急值报告项目,生化项目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生化检验项目的合理使用。2)轮转各组,包括LIS系统标本前处理小组、出凝血小组、自动生化分析小组、电泳和杂项小组。3)专题讨论:如何做好生化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3免疫组1)现场介绍,包括免疫组工作流程,免疫室检测项目及相关临床意义,免疫检测项目及分析和应用免疫检测结果,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分类及开单要求(包括开单路径),免疫检测项目的特殊要求(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时间等),主要是激素、甲状腺、药物浓度等,免疫检测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患者自身问题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免疫检测过程中的全程质量控制。2)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免疫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4PCR室1)现场介绍,包括PCR室工作流程(以HBV为例),HBV病毒载量与肝炎的预后、转归以及肝癌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介绍HBV检测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点、局限性,乙肝病毒YMDD基因突变以及检测的意义,我国标准化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建立的意义和基本设置。2)专题讨论:PCR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2.3.5门诊、急诊组入组培训1)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急诊组工作流程,常规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方法、操作、质量控制、检验目的和报告方法,门诊、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危急值、标本采集与运送的特殊要求和干扰因素等。2)专题讨论:门诊、急诊组等窗口单位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方法。

2.3.6微生物组1)现场介绍,包括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怎样开出正确且有意义的培养单,各种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储存的具体要求,各种临床上常见细菌的革兰染色形状,痰标本培养合格痰的判断标准,血培养流程,抗酸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采集、送检的要求,读懂微生物报告表达内容、药敏结果。2)依次轮转标本接种、痰标本鉴定、其他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岗位。3)专题讨论:微生物检测项目的临床沟通和科研价值。每组轮转培训结束时每位住院医师填写轮转体会,组长填写组室评语,由教学主管汇总后交科主任审核。

2.4出科考试带教老师依据实用性的原则针对培训内容出题并依据得分标准阅卷,阅卷后签名。评估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学主管负责监考和试卷分析。教学主任审核评估结果。

2.5反馈及改进机制将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列为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监控指标,每批学员在出科考试时针对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也进行适时的不署名反馈调查。科主任定期主持召开检验医学科教学会议。教学主管汇总并汇报反馈意见。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根据反馈意见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

2.6培训档案管理《入科培训记录表》、组室评语和出科考试试卷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汇总后交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出科考试结果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录入每位受训医师的《临床住院医师华山医院轮转手册》(华山医院教育处编)。反馈表和改进措施在所有授课老师和科主任签名认可后,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一式两份交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成效和体会

3.1培训成效检验医学科按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培训了10批共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受训完毕的临床住院医师针对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提出了97条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检验医学科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付之实际行动,取得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图1)。

3.2实践体会

3.2.1《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针对提高临床住院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编写,受训医师普遍反映实用性很强,可作为工具书长期使用。手册是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与评估的依据,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消化培训内容,开卷考试的形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归纳总结培训内容。

3.2.2反馈及改进机制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不署名的反馈调查反映出临床住院医师的真实想法并能实时监控培训质量。检验医学科定期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集体讨论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培训过程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保证培训质量持续改进。

3.2.3检验医学科与医院教育处共同管理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在国内缺乏先例,作为医院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管理部门,医院教育处响应检验医学科主任的呼吁并给予具体行动的支持:①将检验医学科列入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②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建立作为医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③医院教育处定期进行专项培训质量调查并及时与检验医学科交流和沟通。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对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方面的前瞻性和医院教育处的务实作风有力地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模式健康发展。

第5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连锁经营与管理;分层联通;岗位轮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分层联通、岗位轮替实践模式

分层联通、岗位轮替主要是由“分层”和“轮替”这两部分构成,其中“轮岗”是该模式的中心内容。“分层”不仅是指根据企业经营的时间即淡季与旺季来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分层,还会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对学习与实践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当某企业的经营处于淡季的时候,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需求数量不会太高,根据这一人数需求的变化,学校可以减少实训学生的人数输出,将那些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留在该企业,继续进行实训,其他学生则需要回到学校再次接受基础知识教育。当企业经营处于旺季的时候,对实习学生的需求量会大大提高,这时,学校可以将该专业的学生全安排到相关的企业中,在分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技能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岗位轮替”主要是指学生在企业受训的过程中,所从事的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和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对其进行不同岗位的训练,让学生轮流适应不同的岗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联通、岗位轮替模式实践

(1)完善模式。尽管我们对分层联通、岗位轮替模式有了理论上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具有实践性,对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还需要不断完善。分层联通、岗位轮替模式的完善需要以实践为基础,从不同学年出发进行阶段性的全面完善。比如,在第一学年,学生刚接触连锁经营与管理这一专业,对专业与行业的了解不太深入,因此,在这一学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连锁企业的基层岗位M行下基层体验,在观察中感受连锁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员工在不同岗位到底要做些什么,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并在观察中从老员工的身上学到优秀的职业素质。第二学年,学生在接触了基础知识之后会产生实践的冲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将岗位技能培训与定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到了第三学年,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经验与理论再次进行融合,以提高理论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再次进行岗位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构建教学体系。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完善过的模式来重新设置教学体系,以模式为导向来安排合理的教学。比如,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教师首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向,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根据连锁企业的不同岗位,即基层作业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中高层管理岗位进行调研、分析,从中探究出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从而因材施教。然后,教师还要根据岗位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所获得的技能分为知识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根据实训要求和技能分类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季节性特点,实行“课岗对接、分层推进”的弹性教学。

总之,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行分层联通、岗位轮替模式的时候,学校、教师需要将企业与学生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多元化的连续实训,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二、组织领导

学校专门成立学校教师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组长: xx,成员:xx。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过程监督、结果审定、选拔教师代表参与工作小组的工作。

三、岗位设置四、竞聘对象

学校全体教职工(每位教职工可选以上其中三个岗位报名应聘(分第一岗位要求、第二岗位要求、第三岗位要求)。

五、竞聘顺序:

第一轮后勤人员竟聘 → 第一轮村校班主任竟聘

→ 专职教师竟聘 → 中心校幼儿园班主任竟聘

→中心校幼儿园副班主任竟聘→第二轮后勤人员竟聘

→第二轮村校班主任竟聘

竞聘程序

(一) 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进行竞聘工作总动员,组织学习《xx县xxx小学教师竞聘上岗方案》、《xx县xxx小学班主任竞聘上岗办法》;选拔教师代表参与教师竞聘工作。

(二)竞聘上岗领导小组公示固定岗位和竟聘岗位。固定岗位是由教育局任命或报教育局备案有职务人员的岗位,不在竟聘范围之内。竟聘岗位是本次全体教职工竟聘的岗位:

1、固定岗位如下:

竟聘岗位如下

(三) 教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学校递交岗位竟聘申请表;

(四)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根据老师的岗位竟聘申请表,审查参加竞聘的教师的资格,确定候选人。

(五)全体教职工和学校行政领导依次(按岗位设置顺序)对每个岗位竞聘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六)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根据《竞争上岗量化打分细则》给竟聘的老师打分。

(七)竞聘上岗领导小组依据<<竞争班主任量化细则>>打的分和学校的实际需要来综合考虑,依次确定六到一年级、幼儿园、村校的班主任。

(八) 如有班主任岗位没有聘满,则由竟聘上岗领导小组决定是否在落聘人员中进行第二轮竟聘。

第7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校企“双主体”是指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体的双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通过上岗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一切实践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它是一种学生全面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整合能力的教学模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是指事物的属性、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和载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与客体通常作为相对应的范畴来考虑,相当于客体来讲,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从教育领域来讲,主体,通常是指学生和教师。本文探讨的“双主体”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师生双主体概念,也不同于宏观办学层面上的双主体含义,而是微观教学活动中企业经营、教师教学的“双主体”,即通过真实的企业经营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训来经营。

二、市场营销课程与校园超市合作实施双主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校在校园内投资建设了一个近三百平米营业面积的校园超市,并引进广州市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广州市8字连锁店有限公司入驻独立经营,对超市实施规范化的连锁店管理,承担我校电子商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

(一)实训形式的确定

学生的实训形式分为三种:岗前培训、上岗见习、顶岗实习。岗前培训主要是在专业指导老师(兼职副店长)的协调下,由企业经营方安排有经验的超市管理者对即将参加超市见习和实训的学生就经理(店长)、理货员、促销员、防损员、收银员及其他服务人员等岗位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并组织以上人员到本企业的其他大型超市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为见习和顶岗实训打好基础。每次培训和现场观摩的学生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上岗见习主要是由校园实训超市的每一个正式员工分别带领1~3名学生上岗工作,正式员工指导安排学生了解和操作本岗位的工作流程。顶岗实习主要是按照校园实训超市的管理规章制度,接受部门管理人员和超市经理(店长)的管理,服从指导教师的训练安排,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轮换制上岗履行职责,完成本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因是顶岗实习,经营方需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支付工资)。顶岗实训的人数由店长和实训指导老师根据每天运营繁忙的高低谷合理安排,建议正式员工与实训学生交叉安排上班班次,即每个运营班次中正式员工与实训学生人数各占一半,或顶岗实训组学生和正式员工交替上班(具体安排双方协商确定)。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障超市的正常运营,又能兼顾实训学生的顶岗实训。

(二)实训过程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实现校园超市实训平台功能,让同学们在校园超市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各专业学生将逐步完成相应形式的实训要求,具体实施依据如下(以本学期会计电算化专业《市场营销实务》36学时课程为例):

1.岗前培训

为更好地为学生实训做准备,岗前培训形式将围绕学生校园实训超市的实训内容展开,并融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培训形式以多媒体录像展示(已录制校园超市后台软件公司培训录像、8字连锁超市运营培训共近30小时录像视频)实训指导教师讲解、市场营销实训网站学习为主。该学习形式与学生上岗见习同时进行,充分做到边学边练。

2.上岗见习

考虑到既不影响校园实训超市正常运营,又能不影响学生本学期其他课程的学习前提下,经过与超市协商,拟采取学生轮班、轮岗见习的形式安排会计电算化专业1-4班(208人)从第2周开始(第1周为准备过度期间)至第15周(17-18周为学生考前复习周,实训停止)安排学生进入超市上岗见习,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学分要求《市场营销实务》的校园实训超市实训占总体课程内容的一半比例(18学时)折算成时间为:18×45分钟/学时=13.5小时。因此每名上岗见习学生将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入实训超市为期一周的轮班、轮岗实训教学任务。每天工作3小时,累计5天。(2)轮岗安排学生在校园实训超市进行的上岗见习是一个阶段性的技能实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实训的技能要求,采取停课2周集中实训的形式不仅影响该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进程,既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又会影响超市正常运营,因此考虑在不停课的情况下,学生采取分组轮班轮岗的形式进驻校园超市实训,每个学生要求实训时间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总学时的一半,折算成15小时。根据2010级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和校园实训超市每天所能容纳的合理限度,将学生分成39个实训小组和一个管理团队12人,每组5人。按照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的原则实行轮班、轮岗见习。(3)管理机构校园超市实训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将从2010级会计专业各个班级中均等产生,任期半年(系里发放聘书)。

3.顶岗实习

在上岗见习过程中,超市、实训指导教师、学生管理团队将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习考核评价,计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实训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根据自愿的原则,下个学期接受报名。为校园超市提供有偿的顶岗实习或负责兼职的校园超市管理工作。

(三)实训内容的安排

本次实训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实训部分。

(四)实训效果的评价

校园超市学生实训的考核采用考勤、录像、总结、报告、超市评价等“五维度”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为百分制:其中考勤为20分,完成实训录像30分,汇报总结30分,实习报告10分,超市评价10分。

1.考勤

缺勤一次扣10分,并且按旷课4节处理;迟到每次扣5分;一周实习出现2次缺勤或3次迟到/早退,直接为不及格。

2.实训录像

每名学生在实习周内必须完成三个录像内容:导购视频(个人完成不超过2分钟)、收银视频(个人完成不超过2分钟)、指定超市内某品牌某商品的促销宣传或广告策划,并录制视频(小组或个人均可不超过5分钟)。

3.汇报总结

每名学生结合上述上岗见习内容撰写上岗见结;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实训PPT总结小组完成情况,播放前期制作的实训视频,实训指导教师、系里其它教师参加考核评价给予最终得分。奖励措施:校园实训超市经过最终的评价,将评出若干优秀实习生数名(人数不限),一旦实训考核成绩达到优秀等级,将由经贸系颁发“优秀收银员”,“优秀理货员”、“超市服务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以日志形式撰写,详细记录每天实习所学到的知识、完成的工作、掌握的技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对超市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等。

5.超市评价

超市内每名正式员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最终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工作质量给予考核评价。

三、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改革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教学企业为依托,完善的校企“双主体”生产性课程教学模式,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保障,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安排实训岗位,岗前培训,互利双赢。

(二)学生参与课程实训热情不高的问题

必须完善现有的实训机制,深入探讨现有的“传-帮-带”教学模式,设置分级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制定轮班轮岗的课程实训安排,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对学生合理分组,最大限度降低对其他课程影响;课程考核采用“五维度”的过程性考评机制,注重能力培养;对学生顶岗阶段给予适当补助和薪酬,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三)课程配套的教材、实训师资少的问题

改革的有效保障是制度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撰写面向企业生产工序课程的实训教材。要制定教师参与教学企业实训、指导的管理机制和分配办法。对于教师参与实训教学给予充分认可,不断推动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的开发。

(四)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停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

第8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并依据我们对船舶修造企业轮机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调研,下面对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理性思考。本文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结合实际提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做法。

一、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船舶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造船业规模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拥有各种规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业近3000家。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形成开发与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船舶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高技能人才岗位的缺乏。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船舶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要为我国船舶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瞄准人才市场需求,锁定专业市场走势,根据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就业岗位,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特色,牢牢把握高职轮机人才需求发展前沿,科学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这些都要建立在现代船舶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

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立足区域经济才有发展根基,面向国内市场才有活力。某些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依然沿用中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宗旨。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其培养目标定位应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船舶修造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满足船舶动力装置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和专业岗位变化而迁移,所以单一或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了“校企互动、能力递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训三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产学全程合作;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能力递进,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与师资、设施条件,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四个培养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较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校企合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强,教学模式灵活,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性相结合。

(二)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船舶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轮机工程技术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协同船舶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参与,共同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项目训练标准、岗位技能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结构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确定本专业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总结,对船舶动力装置工程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同时融入岗位标准;采用企业、专业多方共同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钳工、船舶钳工、船舶管系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构建以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图略)。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注重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紧密结合。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手段选择上,力图改变验证性实验实训过多,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践性环节,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采用“课内实验操作(基础)技能训练轮机工程技术实训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从2010年到2011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柴油机装调实训室、船舶辅机实训室;购买了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台、油马达3台、分油机1台;安装了齿轮泵系统、往复泵系统,完善了离心泵实验系统;扩充了辅机实训室的功能。专业教师自行设计安装、调试了柴油机燃油系统、滑油系统系统、主机监测报警系统。购置并安装了船用锅炉、船用发电机组、船用空压机、油水分离器操作设备和系统,能较好地满足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方向)专业学生船舶辅助机械的操作和运行管理的实践需要,为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葫芦岛市的地方优势和船舶行业优势,依托渤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学院提供教学设施,在企业机装分厂、管加工分厂建立“机装学习站”和“管加工学习站”两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利用校中厂,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利用厂中校,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反复训练,形成职业能力。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人才共育。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的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优势,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演—练—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这一实践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精讲技能、学生多练本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技能要领,提训练要求,分析难点操作,练习技能环节。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演—练—评”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教师在讲解和示范中提出课堂教学学习目的、训练任务和项目评定标准,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解析操作要领和展示关键技术环节等方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积极观察,认真体会技能的要领和操作的关键,主动参与技能操作,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在主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9篇:教师轮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 人才 教学改革

一、目前国内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我国汽类专业众多,而高职类汽车毕业生基本全部转向汽车4S店、汽修厂及汽车制造厂等企业,目前汽车行业如火如荼。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但从现在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汽车企业的反馈看,存在学生在毕业前选择岗位时的渺茫性,不知道自己应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些岗位上有特长,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没有信心,导致用人方在选择人才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就业方面极为普遍。

二、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一)思路

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按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将学生分类,如:钣金喷涂岗位、机械维修岗位、销售岗位、配件管理岗位、保险理赔岗位等,使之与汽车4S店、汽修厂及汽车制造厂的岗位设置一致,按照汽车企业的岗位培训要求结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培训学生,并且定时的将学生送入企业相应岗位顶岗实习。并且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导师制,由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精通企业某一岗位特长,最终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改革方案实施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资源及师生的素质状况可从以下方面改革

1. 联系几个恰当的汽车4S店、汽车维修厂作为实训基地

由于部分院校的汽车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而且没有现场的实战经验,可以选择几家汽车4S店或汽修厂作为实习基地,让企业安排有经验的职工作为学生的兼职教师,对其进行实践指导。

2.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不同岗位

如将某汽车类班级作为改革班级,根据该班的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由学生自主报名与老师筛选的方法,将该班的全部或部分学生设置如下岗位:销售岗位、机械维修岗位、钣金喷涂岗、位配件管理岗位等,分别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指导,其中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培养,直至学生就业。

3. 学生企业顶岗及课程设置

将改革班级学生分成两个组,再将每个组的学生分到五个岗位中。两个组学生轮流到企业顶岗与学校学习,两周一轮,这样学生每次顶岗时将前两周所学知识消化掉。当然也可以两月一轮。还可以从学生中抽出10到15名优秀学生,分到两、三个岗位中,这批学生轮流在企业与学校学习。

学生轮流实践实习就会增多学生的实践实践,这样就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教育部要求高职学生的基础课较多,基本分布在一、二、三学期,为避免与学生顶岗实习冲突,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全部在一、二、三学期上完,四、五学期进行专业课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校内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

(1)要采用一体化教学即实物教学

汽车是机电液一体化的零件组合体,结构复杂,传统的理论讲授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方式,而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多,报废汽车也大量存在,所以用报废汽车零部件或汽车零部件构造试验台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方式主流。学生在听课时如果见到实物,那么该总成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就非常清楚,老师在讲解时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动力就会很大。

(2)要结合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

由于汽车零部件结构复杂,拆装费时费力,不利于上课讲授,但总成内部的结构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又看不到实物,理论难以理解,导致听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讲授进度,久而久之就失去听课兴趣。如果用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及汽车仿真教学软件,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某一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看的一清二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以学生兴趣与爱好设置岗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汽车服务行业的某一岗位有所专长,则学生自信力提高,就业时不再迷惘,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就能很快与企业对接,找的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田春莲,卓儒洞,于华忠.从毕业生就业谈专业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4).

[2]史传统.高校拉高就业率的背后[J].教育,2011(20).

[3]王杰,周王宏.构建基于就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24).

[4]燕继荣.大学不虚报就业率怎么活?[J].同舟共进,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