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道教育范文

孝道教育精选(九篇)

孝道教育

第1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孝道教育 感恩 对策

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因此,学生德育工作应该首先从孝道教育开始。为人子女的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高职生惟有坚持以孝道为先,首先做一个“好儿女”,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进而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孝道概述

在中国,孝道的观念源远流长,大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早在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孝最初就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成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谷风之什》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后来,孝发展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孝道,一般是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儒家认为,孝道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串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由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道。如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高职生孝道现状分析

孝道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近期以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孝的观念逐渐被弱化。当代大学生是展示个性的一代,与此带来的却也是孝道缺失的一代。他们大多敬老意识淡漠,不懂得尊重父母和照顾父母,难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等。这不仅引起家长的不安,而且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在关于高职生孝道现状的研究中,我们对本校大一、大二高职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专人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在本次调查问卷中,高职生在回答是否知道爸妈的生日问题时,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全都知道”为11%,“都不知道”为35%,有33%选择“只知道妈妈生日”,另有21%选择“只知道爸爸生日”;在高职生是否“阅读过《孝经》、《弟子规》”问题上,“都没读过”的学生为92%,远远高于“读过一些”的8%,“全都读过”的则没有学生选择,也即为0;在关于“目前你最爱的人是谁”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父母”,18%的选择“情人”10%的选择“自己”,另有4%的选择“其他人”。

从上述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不少高职生并不懂得孝道其实是体现在细节当中的,所谓“事情虽小,直指人心”。孝道,有时正如春风细雨,细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高职生在强调自己目前最爱的人是父母的时候,却忽视了很多的“孝道细节”,而真正的孝道恰恰藏在生活细微、点滴之处,体现在小事、琐事上。例如,对父母的年龄、生日,穿多大号鞋的了解,以及有没有为父母洗过头和脚等小事。这即说明,孝亲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对传统的孝道思想和孝道理论知之甚少,而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前高职生中出现对孝道的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同对传统的孝道思想的淡漠,不知什么叫“孝悌忠信”是不无关系的。这些问题在高职生德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设法解决。

3.强化对高职生孝道教育的对策建议

强化对高职生的孝道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经验。认真进行长期的孝道教育,应该采取种种贯彻孝道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使人人养成良好的孝道情操和尽孝习惯。笔者认为,加强对高职生的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传统的孝道思想和孝道理论,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孝道意识。良好的意识植根于丰富的文化熏陶当中。这方面建议高职生多阅读和学习有关孝道的箴言和案例。《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名贤集》:“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高职生在阅读这些箴言时,不但学到了古文优美的词句和精炼的笔法,而且还陶冶了自身品德修养,是一次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的过程。在孝道案例方面,古代有关孝道的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当中最具代表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而当前生活中,也有许多孝敬父母感人肺腑的事例,如“中国孝女”刘芳艳背着盲母上大学;“感动中国”洪战辉告别校园精心照顾患病父亲;“读书和尽孝,一个也不放弃”的大学生杨怀保带生病父母上学,等等。可以说,高职生通过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和内容,对培养自己的孝道意识必定有所裨益。

第二,倡导“尽孝学优始”的孝行理念,树立高职生正确的尽孝观。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为了这个夙愿,多少天下父母纵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子女多学点本领,以便将来有出息。天下人子,践行孝道的途径可以大相径庭,但孝心一般无二。有人大而化之,有人细致入微。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克尽孝道方面,就应该从努力学习开始,不断积累知识、充实技能和增长才干,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翘首以盼的父母。这就是“尽孝学优始”的道理。相反,如果高职生在校园里虚掷光阴,吃喝玩乐,或者仅求考试过关,拿到毕业文凭而已,那么将会辜负父母的期望,会令辛勤付出的父母感到伤心。

第三,提升高职生的孝道和孝行,培养他们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为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这方面,高职生主要是,一方面先要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予自己宝贵的生命,所谓“十月怀胎”,生养哺育,使自己能够在人世间经历风雨,建功立业,这一切都是父母所赐。另一方面,高职生要感恩国家和社会。个人离不开社会,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了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所谓“没有国哪有家?”贾谊的“国而忘家”、司马光的“专利国家不为身谋”、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等名言都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秉承一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

总之,我们在对高职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时候,不仅要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精髓,而且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高职生德育工作,进而提高孝道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项目来源:本文为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高职生孝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编号Hysk10-02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第2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99-02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孝”文化的民族,孝亲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一,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者,对其进行孝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其字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道思想的基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孝经》引用了孔子的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第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对此也作了解释:“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从心理上尊敬父母,是孝亲的基本要求。

孝是古代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是中国古代立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的起点和根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道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彻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成为后世孝道文化之哲学化、之政治化、之理性化的理论基础。在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中,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二、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传统孝文化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孝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0余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之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

其次,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再次,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孝道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将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孝道情感。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3.践行孝道行为。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因为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学生遵守孝道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法,对学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所以,孝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熏陶,应该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C〕.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

2.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3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孝道;知恩报恩

【中图分类号】G410

一、 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和希望。所以总书记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走向。德育是做人之本,亦是教育之本,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本,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二、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社会欲望的诱惑下,普遍存在极端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如深渊般的欲望,对父母师长满腔的怨气与不满。没有基本的礼貌礼节,课堂上让同学们写出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的十件事,居然有很多同学写不出来,对父母国家及他人为我们的付出麻木不仁,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德行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难题:1、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普遍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轻德行的培养;2、德行教育目标太高,都找不到着力点或立足点,因而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德育教育和德行培养迫在眉睫。

三、孝道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孝为德之本。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却少有人知道: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首万行之门。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它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一个“孝”字,《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以“百善孝为先”,教育要从教孝开始,人的一切行为也要从行孝开始,孝应该是德育教育的绝好切入点。由此才找出现代德育教育的问题所在:德育教育缺乏根基!老师相信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心胸,要把国家、民族和社会装在自己的心里,可在教的时候总感觉到不得力、不踏实,是因为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要求没有根基,因为一个人在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和付出之前他必须先回报父母――生他养他给了他生命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恩人。一个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恩德的人,是忘恩负义之人,是不仁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如果说要为国家、民族、社会牺牲奉献,那一定是假的,是另有所途,即使是真的,那他的这一想法和行为也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结果的。因此“孝道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2、怎样孝养父母?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上网成瘾,不结交酒肉朋友,不懒散怠惰,就是孝养父母。《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之身是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伤心、忧(纠)心、操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让父母放心、安心、欢心,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心”,进而按父母的所希望的去做,完成父母的志向,了父母的心愿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志”。其实,孝亲的核心就是让大家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也只是报恩而已――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天地众生恩而已。

3、孝养父母的核心是敬--表现为有礼。孔老夫子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在行孝修德的时候必须要有内心的恭敬,内心没有恭敬,那和养犬养马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内心有敬,就会在他们面前低下我们的头弯下我们的腰,那就表现为礼。人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表达的是他的内心,代表着一种修养,也就是说这个人内心对父母孝不孝,有没有德行,道德修养高不高,是通过这个人有没有礼来表现。礼是天地万物本有的秩序,是人们进退应对的行为法度和规矩,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礼的本质是敬――内心对人事物的恭敬诚敬,就可以从父母祖先那里得到我们生命所需的养分。

4、“孝道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天、地这对父母孕育的,我们人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大地的哺育,知道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无尽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了解天、地、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根本,我们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及至宇宙万物都有着整体同生共死的生命联系。是整体同生死共存亡的生命共同体!可是我们今天的人类也成了那不孝的子孙,不仅不感恩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人类的无私付出,还疯狂地向天地索取,而回报给天地的是、污染、破坏、毁灭,这样的行为等于我们是在杀父弑母,由此下去可以想象得到,我们人类未来的道路不会走的太远了!地球母亲死了,我们人类还有路可走吗?我们个人还有活路吗?为了不让我们人类的末日来得太快,保护地球、感恩天地、节约资源、过勤俭朴素的生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我们从地上捡起一片垃圾,就相当于从地球母亲的脸上檫掉一块污渍,也许我们人类的路会由此向前多迈出一步,我们个人的命运也许会由此而改变,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正是从如何孝亲、孝国、孝天下众生和孝天地自然等各个层次,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去培养我们的德行,使我们的德行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仍是我们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一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孝道教育范文

学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不断了解孝敬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深入学生内心,时时教育着学生。学生要做到了解“孝”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它的本质从没有改变过。 

1.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们进行孝道教育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因此。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些为教师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条件。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用简单朴实的文字描述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父亲如何艰难爬上月台,给我送行的情景,文章多次描写到作者流泪了,那是感动的眼泪、自责的眼泪以及综合着多种复杂的感情。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度的粉饰雕琢,但是就是通过最真实的描述展现出父亲的浓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真正体会到柔风细雨式的父爱。让学明白天下的父母都一样,都是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儿女的。作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父母,知道珍惜爱和回报父母的爱。 

2.在课下多阅读,了解与孝道有关故事、新闻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看看报纸,关注当下的孝敬父母感人的事迹,还可以阅读网上的事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身边的孝道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践行孝道的信念。 

二、写,表达孝道 

写作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愿意表达。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积累素材,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培养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 

1.写孝敬日记,记录自己的孝道举动读了孝道的故事和新闻,不能把孝道仅仅停留在感动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孝敬,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写孝道日记,真实记录自己的孝敬行为。学生孝敬行为多种多样,例如,给父母捶背,给父母做饭和洗衣服,给父母准备生日礼物,在父母生病时照顾父母等行为。让学生在尽孝道时,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以及生活的艰辛。教师要批阅孝道日记,及时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的孝道行为一直持续下去。 

2.编写班级报纸,记录身边孝道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孝道为主题,收集身边的故事,然后整理做成手抄报,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设计才能,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孝道事迹的理解。学生选出最好的孝道事迹材料,汇集编成报纸,展示在班级,不断使学生增强孝道意识。 

三、说,推动孝道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组织学生以孝道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同学生讲述身边孝道事例,也可以以自身为例子,讲述一下自己孝敬父母的事情。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背诵孝道名言,不仅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孝道意识。或者每天选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上孝道名言,做到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另外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以孝道主题演讲比赛,在演讲中,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抒发真实的感受。学生在平时看书时,要把孝道的事迹记录下来,才能精心准备演讲,这种活动能够让整个学校充满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不断增强需孝道意识。 

四、行,践行孝道 

第5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孝道教育;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74-03

孝道是我国最重要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与修身之本。然而,受市场经济影响,我国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导致中学生普遍存在孝德缺失现象。如今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日趋重要。然而目前不少中学生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孝道观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因此,对中学生开展孝道教育尤显重要与迫切。

一、中学生孝道教育内涵

孝道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孝的道德教育,使其内心发生符合教育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他们孝道品质的教育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

1. 赡养父母,关爱父母。照料和赡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责任。但怎样照料父母才算尽到了孝呢?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孝道不仅在于赡养父母,还应尊敬父母,只赡养而不尊敬,这也是对父母不孝。“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这说明孝道不仅是给父母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应心系父母,关爱父母,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满足父母情感需求。因此,在中学生孝道教育中,不仅要使他们意识到赡养父母的重要性,还要培养他们感恩意识,促使他们关爱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

2. 爱护自己,珍爱生命。对父母的孝心应从关爱自身健康开始。“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曾子在临终前,让自己弟子检查他的身体,看是否完好无损。因为他一生注重保护自己身体,认为身体为父母所给,自己须加以保护,不可有任何损伤,这是孝道的体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当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时,孔子说:“孝”就是要消除父母为你的疾病的担忧之心。父母对子女的担忧是无私的,其中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子女的健康问题。因此,在中学生孝道教育中,应加强生命与健康教育,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持身心健康,从而消除父母对其健康和安全的担忧。

3. 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孝道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爱,还应拓展到对兄弟姐妹及家庭其他成员之爱,如夫妻、妯娌、姑嫂及婆媳相互之爱,达到家庭关系和谐。在此基础上,还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将爱的范围逐渐扩大,亲人之爱升华至普遍人类之爱。“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泰伯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篇》)因此,孝道是以“笃亲”开始,达到以“泛爱众”、“济天下”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目的。由敬爱双亲推广到敬爱其他长辈,甚至关爱他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因此,在中学生孝道教育中,应加强他们良好家庭美德教育,以便为将来走上社会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打下扎实基础。

4. 继承遗志,报效祖国。孝顺还体现在按照父母意志去行动,继承父母遗志,完成父母所托,使父母能因你的所作所为而自豪,这是最高层次的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父亲在世时,要看其志向;父母去世之后,就要看其行为;如果他能长期按父亲生前希望的那样去做,可以说是孝道。 古往今来,大部分父母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报效社会,报效祖国,为社会和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他们最大愿望,也是光宗耀祖的机会。报效祖国是高尚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在中学生孝道教育中,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打好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继承遗志,报效祖国。

二、中学生孝道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

要培养中学生的优秀孝道品质,我们应当采用如下途径:

1. 家庭应强化孝道教育,培养中学生孝道行为习惯。家庭在中学生孝道教育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改变以往重智轻德观念,重视孩子的孝道教育,加强学生孝道品质的培养。父母应引导孩子学习孝道知识,培养孩子孝道意识,让孩子懂得感恩,并应从具体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道行为。如可让孩子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服、袜子,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家人等,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体贴父母和家人,培养他们的孝道行为习惯,让他们把孝敬父母视为一种生活习惯。同时,父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注重自身孝道行为,提高自身孝道修养,以良好孝行感染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去探望自己父母,陪父母散散心,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和健康问题,让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此外,父母还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建立和谐家庭关系,让孝行在家庭中得以更好的传递。

2. 学校应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营造良好孝道教育环境。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孝道教育。一方面可将孝道教育渗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散步》 《荷叶母亲》《背影》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可让学生撰写孝道主题作文,通过写作过程,让学生积累家庭生活素材,培养他们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孝道教育,领会传统孝道文化精髓,对孝道文化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将其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及时宣扬中学生身边孝道的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批判各种不良孝道行为,促进良好孝道教育氛围的形成。此外,学校还可组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实地实践等各种校内外活动,开展孝道教育。如在母亲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来临之际,开展 “感恩父母”、“热爱生命”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及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等;也可鼓励学生给在节日给父母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寄送小礼物等,给父母带去关怀和问候,培养他们亲情观,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恩情;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探望与帮助孤寡老人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孝心体验,逐步培养他们的优秀孝道品质。

3. 社会应发挥大众传媒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正面孝道人物及思想。应开设孝道文化或孝道教育的网站或开辟相关专栏,及时报道孝老爱亲的典型模范及先进事迹,如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洪战辉、刘霆、杨怀保等;也可通过电视播放弘扬孝道宣传片,对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进行报道并展开批判与揭露。一方面让中学生从这些典型人物感人事迹中受到鼓舞,激励他们尊老敬老,明白对父母尽孝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通过谴责、批判一些不履行孝道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孝的氛围,让中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孝道。

总之,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三方合作,共同努力。除此之外,中学生也要正确对待孝道。孝行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热爱社会、理解他人与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进而把家庭忠孝伦理扩展开来,上升至忠于祖国、报效社会。因此当代中学生要树立正确孝道观念,深刻认识到孝道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接受孝道教育,系统学习孝道理论知识,并把孝行落实到生活中,做一个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 陈瑞生. 基于孝道文化传承的孝道教育的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8).

[3] 王永强.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学生孝德缺失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12,(2).

[4] 王中教,曾爱平.德育视闽下的学生孝道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

第6篇:孝道教育范文

孝道教育学生教育环境孝,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会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人囗老龄化的加剧,一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两对父母,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因此,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

一、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孝道教育氛围

花岘子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校园内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孝道”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创办、学习园地布置、手抄报编辑、普通话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二、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谛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儿子背着老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只有上下两代融为一体,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于此,我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孝文化,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信息课查阅孝道及论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为我所用。综合每一位同学的资料,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致同意把“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们的孝道观,并将极具普世价值的“敬亲、奉养”作为我们行孝道的关键。因为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奉养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给。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亲”,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语文教学,自然渗透孝道教育

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纯粹讲孝道文化的课文也不少。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以散步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为凝聚亲情的纽带,表现一个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如,《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优美的短文,让我们体会到家庭之爱,体会到了这种感情的美好和圣洁,让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感恩和无私的报答。这样能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我也从不忽视孝道文化。学了有关孝道的课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关孝道的文题,让学生去发现并积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情,从而能更深切地感悟亲情,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当今社会上那些行孝与忤逆的人与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正反对照中明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为写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付诸行动。为此,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去体验,去实践。

四、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敬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书写祝福和感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实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孝道教育

为了给学生传递孝敬信息,树立良好榜样,当我们听到有的山区孩子老人得病时,一方面组织老师亲自去看望,带去师生的爱心捐款,还给因照料老人耽误学业的学生补课辅导,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温暖,更高更深层感悟到孝顺和孝敬的真正含义。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师会抽空前去吊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安慰和经济帮助。学校助学金许可范围内特别照顾弱势群体,让他们懂得孝敬不是单方付出,而是全社会爱的互换与真情传递。

第7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孝道;孝道教育

一、孝道教育的缺失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价值观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由和个性,在此环境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考验,许多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孝道观念也开始变得淡漠。

近期网上出现一个名为《天堂午餐》的视频,视频中的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可是却是只能送往天堂的午餐,视频中儿子迟到的孝心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被当今社会忽略的“孝心”话题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点击率达到400多万,此视频震撼了许多大学生。它之所以震撼是因为这个仅仅只有6分钟的视频敲击到了他们心灵深处很难面对的一个现实。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孝道”这个教育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大学生各种不孝的行为频频被报道。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楼的公告栏上张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这封特别的信以其极具特色的鲜明代表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引起了国内众多高校大学生的热烈讨论。信的内容大致讲述了一个大学生视父母为“佣人”,“取款机”的种种行为。无独有偶,2005年11月,一个名牌大学的优秀研究生为了应酬而完全忽视家里已经负债累累的事实,频繁的向父母张口要钱。当他要买房子时,家里东拼西借给他凑了30多万元,他竟然还嫌少,对从小把他含辛茹苦养育大却已经年迈的父亲说出“我一脚踩死你”的狠话。面对这样没有良心的不孝儿子,老父亲老泪纵横:“为了保证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省吃俭用,从来不让孩子端茶送水,帮忙干活。可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做错了什么?”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孝依然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最基本的做人原则。这其中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人性不灭,爱心永存。孔子从人性的本能出发,提出“爱自亲始”,首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然后旁及别人。不爱自亲,何以爱他人?不敬其亲,何以敬他人?人性的培养必须要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在孩子还是幼儿的阶段就培养孩子兼爱天下的一切,否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心理,也难以达到期望值。叶澜教授在一次访谈时说过:“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孝道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二、丰富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

内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丰富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爱心教育

爱是什么?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的感觉”。其实,他所讲的爱的主动性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这就是孝道里所讲的敬亲。

爱心是孝道的本质,也是行孝的根源和最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养亲,敬亲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对父母深刻的爱的思想感情。《荀子・君道篇》有言:“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孟子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万章上》)孟子认为,大孝的人,是因为它能够始终如一地敬爱父母,所以,孝是出于对父母的爱的行为。其实,很简单,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爱谁,就会无私的为谁付出,不求回报。父母完全不为自己而为儿女们辛苦奔波,也是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那么,如果我们对父母也有这种深沉而伟大的爱,那么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不为自己,为父母着想。客观上来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会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养育,从而深深的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无形之中就培养起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孟子所说的“孩提之童,无不知其爱父母”就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写照。正是源于这种对父母的爱心,激励着子女对父母行孝。爱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头和道德行为的动力,而爱自己的父母则是仁爱、博爱的起点。所以提倡爱心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孝道教育之中。当我们懂得了爱,学会爱别人了以后,我们就会体谅理解父母。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感恩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的出生都离不开父母的孕育,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为人子女就应该懂得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只有真正从内心情感上感激父母,才能在行动上践行,时时处处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死后,服三年孝。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是子女行孝的最大动力。儒家“孝”的观念和秦汉之后的孝道,都包含有感恩的因素在其中。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这种感恩之情显得更加真诚,自然,强烈,这是人的本性,是子女对父母对其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父之道,天性也。”“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所以很大程度上,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是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我们应该从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养老敬亲教育

所谓养老敬亲教育,包括了养亲教育和敬老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首先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这是为人子女尽孝的最起码要求。敬亲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除了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这是尽孝的高层次要求。在养老敬亲的教育问题上,首先应该使大学生了解,尽孝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养亲。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也会因为身体的衰老,或者是疾病缠身而削弱甚至是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到赡养的义务。其次,应该使大学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成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不仅要以养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尊敬父母,给予父母情感和精神上的关怀,而养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在当今社会,“养”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都得到了保障,既然“养”的问题已不再突出,那么孝道中的“敬”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物质方面可能无法给父母提供太多,那么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就将成为他们尽孝的主体。老人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关心,需要关爱,最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的关心,心理的慰藉,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聆听父母的想法,使老人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建设国家,管理国家,播撒精神文明火种,净化社会风气的重任,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而其自身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孝道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切入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孝道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孝道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在当今的社会大潮流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受到不小的冲击。在这个标榜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在慢慢的淡化,很多学生容易使自己走向极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而孝道对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以及使他们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能够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责任感,能够做到对父母如此,那么旁及别人,同样能够尽到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人格不仅仅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对社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孝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和基础,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是具备孝德的人,有了孝才能够称得上是品德高尚的人,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有可能培养真正和谐的人格,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二)加强孝道教育,促进家庭和谐氛围的形成

人类社会无论经过怎样的发展,也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家作为心灵的避风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最富有感情的。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力的社会,家作为我们的最大的精神支持,它的宁静和安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变为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小家庭,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溺爱也到了极点,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也使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小敬老”,而现在是“老怕小”。所以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主要是取决于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不同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和冲突,家庭成员也不例外,再加上子女和父母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也有所差异,不同的两代人之间肯定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在如今的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父母对子女的妥协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即使如此,有些家庭的子女还是对父母不满意,经常无缘无故的生气或者是无视家庭的实际情况,任性地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使得父母小心翼翼,更不要谈和谐的家庭氛围了。相反,如果子女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我们无私的付出,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和谐轻松。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推动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

孝道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形成的助推力,在古代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靠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伦理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维系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孝道就成为了所有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基础。传统孝道现代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不仅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孝顺,还要尊敬长辈,其实就是对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的诠释。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不仅能够强化他们对父母的孝顺,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样,才会形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谐社会文化。而和谐文化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需要每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来参与建设的,而这些人都是来自于每一个家庭,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根源。孝道教育对于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确实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煜.你与亲人的距离有多远[N].浙江日报,20060128(8)

[2]赵志疆.孝“啃老族”亟需“心理断奶”[N].梅州日报,20071015(2)

[3]舒扬.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4]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长水,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6):3538

[6]彭进清,吴虹.论和谐人格[J].伦理学研究,2010(4)

[7]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8]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61009

基金项目:

“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JG54。

第8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90后”;孝道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8-02

一、“90后”在孝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孝道”实现形式的极端化

“90后”青少年是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个性彰显,这就容易使得这一代青少年将“个性”与“异类”之间画上等号,从而博得他人更多的关注度。

2009年扬子晚报曾报道了一个“90后”小姑娘为纪念去世的爷爷,将老人头像纹上后背的故事[1]。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有网友持肯定态度,也有网友持否定的观点,其中青岛大学社会学教授孟天运对于这起“纹身表孝心”的事件给予的评价,“‘孝’在中国史非常久远的思想,但‘孝’和‘顺’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地。我们做事情时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按照传统的想法,我觉得老人看了纹身不一定会赞同,也不一定会高兴。”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女孩子的孝心,进一步,我们应当分析其孝心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长身体,心灵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们每个人行为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青春期“冲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拥有完好的肌肤也是一种追求,如果当我们以后长大成人了,要面对各种行业的就业以及社会挑战时,如飞行员、模特等职业,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年轻时代的一些冲动举措会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如果我们所作所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孝心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很多种方式,而不是非要将其表于其外。

2.“孝心”未能落实为“孝行”

我们一直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孝道教育,对于孝的很多信息都了如指掌,例如有很多孩子从小就熟背《三字经》、《孝经》、《二十四孝》等,然而,真正能将其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个人呢?

2011年在网络上热传过一个视频,是一名大学生花了200元钱拍摄的一段片长仅为6分钟的视频作品,题为《天堂午餐》,讲述的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儿子,平时对母亲的辛劳不以为意,甚至对唠叨的母亲发脾气。面对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你给我做的饭”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妈,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给您吃。”而当母亲猝然过世后,追悔莫及的儿子悉心给母亲做了一顿午餐[2]。

这虽然是一部平凡的母子故事,然而它却正是以一个我们最常见的生活事例来证实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这些深受“孝道”教育过的子女们,总是忘记将隐藏在心底的“孝心”落实为“孝行”;总是通过电话来简单的传递我们心中仅存的那份爱;总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追悔莫及。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在给予子女们孝道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付诸的行动表现。

3.社会形势对孝道的挑战

2010年网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占63%,远高于其他的选项;而公众认为实现就业最大的两个影响因素是――社会关系,67%,家庭背景,52%,远高于学历、能力、经历等选项。这两个选项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在当今社会,权力最大的、社会关系最深最广的,恰恰是政府官员;而影响就业最大的两个因素,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回事,就是比谁家更有“背景”。这也映正了一句社会俗话:就业,是一个“拼爹游戏”。

这一组数据在向我们展示了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从侧面向我们敲响了“孝道”的警钟。在这种家族势力大比拼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压力如山的就业市场,难免会有一部分子女因此而嫌弃自己父母的无能,给自己不能留下一点家业,这就会无形之中在心灵上对于本存的孝道提出挑战,甚至无暇顾及于“孝道”中讲究的尊父爱母。由此可见,必要的调整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偏激现象对于孝道教育同样有着促进作用。

二、“90后”孝道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90后”孝道教育的冲击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特定的时代烙印,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90后”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市场经济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地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在经济利益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滋长,利益便成了衡量一切的重要尺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90后”的子女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利益摆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原则来博取一切。甚至有些人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得利益来衡量。这些都与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股“社会风”下,“90后”作为年轻的一代,由于涉世不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思维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重知轻行,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认知的侵袭,所以难免会抵制不住各种私利的诱惑和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90后”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家庭往往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90后”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缺陷。“六对一”的宠溺形式导致“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常流露出的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座右铭,他们都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都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同时,许多的父母都忙于赚钱,根本无心顾及孩子,使得“90后”相对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付出和感恩心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进行孝道教育工作的实施。

3.学校授课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也有政治课。然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过于广泛,主要包括政治常识、经济、社会等,也包含了道德文化教育,这样的话,就容易分散、削弱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和吸收程度,造成政治课中的道德文化教育力度不够。所以,适当的将政治和道德教育分开来进行,将会达到一对一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进行。

三、加强“90后”孝道教育的途径

1.正面理解“施孝”行为

北京市人大代表、崇文区工商联副主席邱淦清等15人联名提出议案,建议把“孝道”写进中小学课本,教育现代孩子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及如何孝顺父母。对此,支持与反对声兼而有之。其中有人提出对于入选到课本中的孝道题材应当好好斟酌斟酌,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为母埋儿等典故具有一定的非人性,无可模仿性、可学习性,值得商榷。

诚然,发生在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的孝道典故会被今人所斥责,甚至有人怀疑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如今的“90后”青少年,会不会使他们对孝道彻底失望,甚至是走到其对立面。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应果断地断定一个事物是精华还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二十四孝》时,应该剔除其封建、极端的成分,从中提取出宣扬道德高尚的典例,对于《二十四孝》,我们不是去学习、效仿甚至是进一步夸大其人物的施孝行为,而是去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

2.进行“孝心”过渡到“孝行”的实践教育

在对“90后”进行的“孝道”教育中,我们应当避免那些他们已经熟记在心,却不去实施的条条框框,相应的,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这些新时代的“宠儿”们亲身体验一下“尽孝”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感受和实施孝道教育。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衣服、刷碗、扫地等;父母生病了,要懂得为父母端水、送药;父母工作一天劳累了,晚上为父母捶背、揉肩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小事情,却最是容易让孩子们形成尽孝习惯的坚实基础,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在他们的记忆中长久留存,而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3.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

2011年5月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是一场孝道教育的典型活动,然而据调查,在这次校方组织的“下跪”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下跪父母,另一方面让父母准备好“家书”交给学生。然而等到父母送“家书”时,许多家长却用打印好的“家书”,只有极少数家长用手写,当“家书”都变成硬邦邦的“印刷体”时,何谈“家书”的情感交流?这里让人看到的不是“家书”的温馨,更多的只是家长们完成学校交代任务的“应付”与“配合”,由此可见,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德育各方面的发展却总是报以不予重视的态度。所以,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家长应当树立孩子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观,现代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以命令为主,在孩子的表现合乎自己期望的目标时,就加倍溺爱,一旦犯错,便是埋怨和责罚,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孝道的培养。作为家长,尤其是面对“90后”喜欢彰显个性的孩子们,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予其爱心的呵护,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上除了功名利禄还有爱的存在,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道德教育;孝悌教育

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孝悌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根基,开展孝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现代学校教育却对孝悌教育有所忽视。孝悌教育的缺失,使90后的独生子女中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没有他人、没有集体。即使到了高中阶段,仍然有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被褥父母叠,自己的房间父母打扫,自己的行李父母提携……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道德观是“三观”的基础,孝悌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它应成为学校德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基于以上认识,廊坊市第八中学对孝悌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下面,笔者就学校实践作一阐述。

一、把孝悌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把孝悌教育作为校本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是实施孝悌教育的必要保障,因为只有把孝悌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才能保障它的正规性、严肃性。为此,学校组织编写了孝悌教育的校本教材,并开设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

(一)编写孝悌教育的校本教材

开展孝悌教育必须有完整而系统的内容,编写一部以孝悌教育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此,学校成立了孝悌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优秀的语文教师任组员,既体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又保证了教材编写的专业性。编写小组研究确定了编写教材的步骤,制定定期交流和研讨制度,并聘请专家参与编写的指导工作。

孝悌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习和再学习。语文教师在大学一般都系统学习过古代汉语,他们的任务是再学习和带着问题学习,其他编写成员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编写小组确定了先秦为主、秦汉唐宋为辅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非常注重研读原著,真正做到撮领其要、准确深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半年的学习和再学习以及交流研讨,为学校编写校本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原著中提取有关孝悌教育的内容,整理成序。原著中有关孝悌的内容非常庞杂,不易把握,而《孝经》的内容又过于简单,并且是按人的身份等级次序编写,有悖于民主科学的现代主旋律。那么,按照现代文化和思维背景,将庞杂的孝悌内容整理成逻辑明确、线条清晰的读物就非常必要。经反复研究,编写小组确定将校本教材分为四部分,即“亲有四恩”“孝有四本”“十三行孝”“八行不孝”,并有机选择和整合了原著中的相关内容。

第三,确定编写体例,组织材料,进行编写。经研究,编写小组确定了原文解读、现代析论和经典故事以及精美插图的编排体例,并把重点放在现代析论上,因为这一部分是体现校本教材特色和编写者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部分。在编写这一部分时,小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章,并结合现代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以达到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第四,请学生阅读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校组织了100名学生分部分认真阅读校本教材的内容,之后组织研讨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对这部教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非常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如再通俗化一些等。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编写小组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第五,征求专家意见,并请专家作序。学校特别邀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程翔为这部教材把关定向。程校长肯定了这部教材,同时从教材本身的意义上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并欣然为这部教材作序。现在,这部教材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二)开设孝悌教育的校本课程

“教者必有道,道必有体。”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孝悌教育校本课程,每班每周一课时,以自编的教材为内容。开课之前,学校对该课程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要求教师做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阅三到位,并明确了检查指导措施。开课之后,教学处和高一年级教学组加强了对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使这一课程很快步入正轨。

孝悌教育校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明理”和“导行”,为了很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学校提出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讨论、指导,使其在明白为什么要行孝悌的基础上,还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行孝悌。为使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更为深入,学校还举办了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开展问卷调查,并由学生评教。现在,这一课程在学校开展得生动活泼,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作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讨论很热烈。在课后的问卷中,学生都表示这样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有收获,为生活中做事情提供了准则和依据。通过学习,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使自己增强了对父母的了解和理解,增加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增进了对家庭的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孝悌教育需要“学而时习之”

教育效果的体现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尝试了构建“育德作业”体系这―做法。

(一)育德作业的种类和内容

育德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作业,一种是假期作业。平时作业原则是两周布置一次,假期作业分为寒假和暑假作业。平时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为父母和家庭做事情;三是为集体和学校做事情;四是为社区和社会做事情。学校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提炼出高中生必做的五十件事情,将其作为平时育德作业内容。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两年做四十件,高三年级做十件,每个学期的育德作业内容都要涉及这四个方面,并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例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方面,学校要求高一年级学生自己叠被子,整理房间(培养习惯),高二年级学生自己洗衣物,高三年级学生能做四种菜、两种主食。又如在“为父母和家庭做事情”方面,学校要求高一年级学生“做一小时家务”、高二年级学生能够为父母洗衣服、高三年级学生为父母端洗脚水。假期作业除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外,学校还增加了调研任务,如对环境状况、交通状况的调研,并让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二)育德作业的检查和考核

为便于对育德作业进行检查和考核,学校印制了育德作业反馈表,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认真填表,同时也请家长或知情人认真填写反馈意见,包

括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等。为促使填表人如实填写,我们在表前专门安排了一段以诚信为内容的简短文字,同时,要求表上留下证明人的姓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每次育德作业,班主任至少要抽查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除加倍扣分外,还要让其在班级“道德法庭”上接受审判。班主任和班干部均要认真“查批”育德作业,给每个同学打分,核定档次,并记入个人思想品德考核范围。

育德作业的布置检查、考核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二是促使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品质;三是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和生活品味。

(三)育德作业的效果

育德作业的主要内容是为父母和家庭做事情,因此引起了广大家长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在问卷调查和深入家庭调研中,有的家长说,孩子变化很大,过去自己的被褥自己都不叠,现在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很关心父母。有的家长说,过去孩子到家都没话跟我们说,现在不仅陪我们唠嗑,还给我们揉肩捶背,作为家长,我们很感激学校。有的家长说,孩子不仅在家很勤劳,还为社区做事情,我们支持,我们高兴……在意见栏中,家长们普遍反映育德作业很有必要。同时,家长们也非常感谢学校,希望学校继续坚持,并不断创新。

三、在活动中培养孝悌情感

在活动中影响人、感染人、提升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孝悌教育渠道。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四次大型的孝悌教育活动,其中两次是亲情互动活动,一次是感恩父母活动,一次是感念师恩活动。

(一)变家长会为亲情互动会

在每次期中考试之后,学校会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往家长会的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说说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很多家长不愿参加、不敢参加这样的家长会,因为家长会成了批判会、挨训会,弄得家长们很没面子。家长挨了训,回头就要训学生,所以有一些学生干脆不通知家长开会,甚至花钱雇假家长开会。经过反思、研讨,学校决定改变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愿意通知家长,让家长开高兴会、感动会、收获会。

学校改变了过去单纯开家长会的办法,而是让家长、学生共同开会。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孩子站在家长旁边,家长和学生都是会议的主人。在玫变形式的同时,学校还革新了家长会的内容。一是学生自己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和在学校的思想生活纪律情况;二是开展向父母“交心”活动,事前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交心信”,信要真诚真实,在家长会上请父母亲自打开看;三是找亮点活动,由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逐一给每个学生找出三个优点,当众表扬;四是共同确定目标活动,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家长会改革之后,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各班学生家长到会率几乎达100%,因特殊情况未到的家长在会后还会主动补会。很多家长在读孩子的信时都流下了感动拘眼泪,家长们听到了孩子的心声,感受到了孩子拘成长和进步。当家长听到教师当众表扬孩子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生也因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信心大增。每次互动会之后,家长和学生都感到收获非常大,很多家长说:

“这样的家长会开得直,我们愿意参加!”

变家长会为亲情互动会,既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增进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又激励了家长和学生;既达成了一致的教育目标,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感恩活动

每年春节放假之前,学校都要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一次感恩父母活动。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亲手制作一个新年礼物并写上感恩的话,在春节时亲手送给父母。学生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有的叠千纸鹤,有的做贺卡,有的制作小娃娃。在赠送礼物时,孩子们都恭恭敬敬,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家长们收到“礼物”时既高兴,又激动,很多家长给教师打电话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