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精选(九篇)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1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孝”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道德伦理准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历代统治阶级都极为关注和崇尚。所以,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关于“孝”的文化体系。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内涵。孝文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孝文化是指社会、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精神赡养、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简言之,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总称。广义孝文化包含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及物质层面的内容,并将孝的内涵从家庭伦理进一步扩展到对国家效忠的态度上。传统孝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农村孝文化起初只是调整农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并没有家庭之外的社会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孝道逐渐与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农村孝文化逐步同社会的文化、政治、法律相融合。广义的孝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

(一)从精神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体系,即“孝德”

“孝”字最早发现于殷商甲骨文中,这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人们就有了“孝”的观念。西周以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孝的文献记载。《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的象形意是指年轻人背着老年人,象征着和谐的亲子代际关系,因而孝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爱戴的美德。总之,“孝”是孝敬长辈、赡养父母、善待老人的一系列观念。孝文化历来受到中国普通百姓和帝王将相的极力推崇。在古代,孝敬父母、光宗耀祖、效忠君国成为当时人们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当民众将孝行从个人行为和家庭行为扩展到社会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形成统一观念时,孝道及孝行就演化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深刻地融入到了民族的观念系统。

(二)从行为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践行“孝”的具体活动,即“孝行”

第一,最基本的“孝行”包括养老、敬老、送老、祭老。《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养老就是照料老人生活起居,使老人吃饱穿暖。敬老就是精神上尊老爱老。送老就是老人过世之后,按照本民族本地方礼节风俗为其送葬、尽孝。祭老则是清明或老人的祭日,子女举行祭祀仪式对老人寄托哀思。第二,家庭孝敬,包括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友爱。家庭中夫妻之间要平等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要关心、照顾,要尽心尽责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要教导子女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第三,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效忠国家。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一个人最大和最理想的孝行就是建立功业、扬名于世、显赫父母。这里的孝除了指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还指在社会上小辈对长辈的尊敬、礼让。孝的最终衍伸是效忠国家,就是人们要听命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社会君、国一体,孝就表现为爱国。一个人的成长、立业、处世,始终都贯穿了“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孝”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伦理准则,即“孝道”

以血缘关系为钮带的“孝道”宗法制度早在周朝初期已经制定,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孔孟儒学则提出了孝的具体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说,使“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统治者标举“以孝治天下”。宋明时期,统治者更是大力宣扬孝义、倡导孝行,在选拔和考核官吏时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首要标准。至此,孝的本义从家庭伦理延伸到社会道德规范,从人际关系扩展到政治法律关系。

(四)从物质层面分析,孝文化还包括关于“孝”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即“孝形”

孝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孝文化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活动载体,包括与“孝”相关的人物、传说、典籍、民俗、礼节、碑文、建筑等方面。对“孝”论述的论著如《孝经》《礼记》《女儿经》等文化典籍;有以孝命名的城镇,如孝感;有丰富多彩的孝的故事传说、孝的代表人物;有众多的关于孝的遗迹碑刻等。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这一民俗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从未间断,就是典型的孝的活动载体。这些物质和活动载体都是当前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强调精神赡养

自觉善事父母是新农村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儿女要自觉奉养父母,使双亲颐养天年。善事父母包括物质供给和精神赡养两方面。物质供给是善事父母的较低层次和基本要求,指尽己所能,从物质上为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精神赡养则是较高层次的奉养,在满足老人物质需要基础上关注其精神需求。当前新农村的孝文化则应更多关注“精神赡养”。(二)强调“生命价值”《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践行孝道,首先要保证行孝者和被行孝者生命的健在。为人子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行孝,即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是孝行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大,个别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点困难挫折就轻生,留下年老孤独的父母。这是一种非常不孝的行为。

(三)建立“平等原则”的新型孝道

旧的孝道强调子辈对父辈的绝对顺从,是条“单行线”。新型孝道则是“双行线”,核心在于子辈与父辈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对父辈权威的盲目顺从,更不是父辈对子辈过分纵容。新型孝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交流和理性之爱。

(四)及时行孝,厚生薄死

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有很多人认为,等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了再来孝顺父母。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可能会突然离世,行孝已晚。有人为了弥补缺憾,并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办豪华葬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孝道应破除旧时代的丧葬陋俗,大力提倡趁父母健在时做到物质和精神赡养,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文明丧葬新风。

三、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及其特征

(一)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来历及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

衢州市作为“南孔圣地,孝贤故里”,近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了儒家文化发展的典型。农历正月十八为衢州市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相传余氏始祖守益公(明洪武年间)有一女儿,守益公非常疼爱该女。在女儿出嫁后,因思女心切。守益公在每年正月十八都叫其女回家尽孝。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由此得名,历经二十二代子孙的传承,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甚至在时期也不曾中断。每年正月十八,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团聚。在过去,女儿上午回家孝敬父母,下午到余氏祠堂祭拜祖宗,参加村里的民俗活动。“女儿节”当天的主要活动有:请佛赐福、祭祖、走马灯、舞龙灯、唱戏等。而今的“女儿节”与古时不同的是,它扩大了活动范围,女儿们会带上亲戚朋友到娘家聚聚,并与同村的“女儿”交流工作和致富信息。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代代相传不间断,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形式简单而隆重,是因为它过滤了繁文缛节,遗留了文化的精髓;活动内容丰富而务实,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孝、德、伦、礼等这些最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十八十八,女儿回家。”这个专为女儿而产生的习俗,在古代是破除男尊女卑传统的表现,在现代是孝文化、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2011年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确立了“尊重女性、崇尚孝道”这一宏大的文化主旨。正是从那一天起,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走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特征

1.浓郁的地方性。

女儿节民俗活动内容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请佛赐福、祭拜祖先、走马灯、舞龙灯、唱大戏等都是地方上流传甚广的习俗,体现了地方民俗节庆特点和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色。

2.悠久的历史性。

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历经六百余年、二十二代子孙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过,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

3.独特的超前性。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地位低下,根本就没有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因此不可能会以女性的名义来设立一个节日,而余家山头村却恰恰相反,传承着尊重女性的“女儿节”。这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的宗旨。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学术研究,把握新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余家山头村已经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有衢州市文化局负责人、文联、作家协会、民俗专家、大学教师参与的孝文化研讨会。对当代新农村孝文化展开了深度研究:认真理清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孝的当代涵义、当代特征及当代价值;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了解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当前新农村养老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建议。

(二)孝文化教育常态化

孝文化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新孝道理念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尊重、爱戴、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也是爱党爱国的基础和前提。要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二是对全体村民开展孝文化教育。无论何时,家庭永远是农村老年人的第一生活场所。家庭的和睦及家庭成员对孝文化认知和践行状况,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从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需求者增加,而养老资源的供给者减少的现实困难出发,政府要对村民展开各种形式的孝文化教育,使每个人对“孝”都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设立专门机构落实农村孝德制度,建立孝德管理长效机制

要落实好农村孝德制度,使孝德管理工作日常化就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在村委会建立孝道奖惩机制,树立孝德典型进行表彰,促使村民孝德观念的养成。余家山头村每年“女儿节”都评选并表彰“好女儿”“好媳妇”。2011年评选出了“好女儿”26名、“好媳妇”46名并予以表彰,还建立了“孝慈善”基金。该基金针对本村生活困难家庭的老人予以帮助,为该村的孝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2011年9月,该村好媳妇邵玉仙被评为柯城区第一届“十佳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四)要强化法制监督,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与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力相比,运用法律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政府要完善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机制,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每个村都有法律援助联络员和调解员,不断把援助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使农村养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部分农村家庭尝试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和《继承财产办法协议书》等,减少了多子女农村家庭中的赡养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对这些有益探索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解决当前农村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倡导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

第2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孝道思想;现代转换;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3;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0-04

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孝道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

在甲骨文中,孝字 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敬养”是尊敬、孝敬父母,实现父母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敬养是敬老、尊亲,是子女对父母真情的流露。在基本物质赡养满足后,与父母感情精神上的交流,是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内涵。

立身既是身体的健康,又是道德的修养。对父母的孝,要求子女严于律己,修身行道,子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父母的声誉。孝的这一要求,有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谨言慎行。客观上,促进着后代的积极向上,这有利于道德建设及社会稳定。

古人很重视丧葬之礼,传统孝道思想认为,对父母的厚葬和追思,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孝道。孔子是以“礼”来祭奠父母,而孟子提倡厚葬,认为厚葬是行孝表现,荀子也强调了丧葬是体现礼、孝的重要方面,提倡大葬。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

(一)传统孝道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因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以孝悌为本,施于仁政,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这决定了传统孝道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建落后性。在现代社会,传统孝道思想要褪去封建色彩,继承和发扬其真正内涵。我们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批判的继承,实现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形成“新”的孝道观念。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

1.对父母“无违”的转换。传统的孝道思想在子女与父母关系上,提出的是“无违”,一切在无违的基础上,实践孝道,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而现代,平等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父母与子女是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家庭的和谐。

2.孝道对象的转换。封建社会,践行孝道,都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到了现代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及人口结构的改变,需要我们“推己及人”,对父母赡养、孝道的同时,还要关心其他老人。践行孝道不再是个人的事,所有人都要为之努力,这是社会现实决定的,具有时代性。

3.祭祀、追思的转换。传统孝道中重视对父母的丧葬,孔子提出对先人的祭念是注重精神上的追忆。但随着孝道的发展,祭祀礼仪愈加繁杂,传统的丧葬之礼带有浓重的封建落后色彩。现代社会可以继承孝道思想对父母精神上的追忆,摒弃形式上的铺张。不追求形式,而注重实质的做法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新型”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在十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3方面内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弘扬新孝道思想可以健全公民人格。孝道思想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要求人应注重健康,珍爱生命。关爱自己与关爱他人是一致的,身体健康是对社会做贡献的前提,也是健全公民人格的基础。传统孝道宣扬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1}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荣耀,这促进着个人的奋斗。孝道思想是人们积极做事、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因,推动着个人的发展。

2.弘扬新孝道思想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孝道思想强调对父母行孝,将孝道思想实践于家庭关系中,可以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由对家人的爱,推及至他人及社会,社会就会安宁、和谐,由家庭关系的稳定最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传统孝道思想不仅要求对父母孝敬,还表现为对君王的付出―“忠于事君”。而在现代社会,孝道文化的建构应定义为“服务社会”,我们要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步的进步。

3.弘扬新孝道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在十七大也提出,发展中华文化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这说明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弘扬孝道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内在一致性。“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都表达了安身立业、为国效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用孝德精神坚守岗位,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孝道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指导价值,孝道思想提出的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发展相吻合。孝道思想提出要爱“小家”推及至“大家”,由家庭的和谐上升到国家层面,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家即国,国与家的统一,将爱国精神具体至家庭、社会层面的孝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意识。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价值

1.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国家的发展致力于教育,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孝道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弘扬孝道思想。孝道思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认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社会道德建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孝道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弘扬传统文化,提出培养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孝道思想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弘扬孝道文化势不可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孝道思想作为出发点,进行道德、政治教育,而孝道思想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传播。

2.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孝道出发,从最朴素的孝心教育开始,学习和发展传统孝道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来培养大学生的孝行,推己及人。大学生的行为会逐渐受到影响,社会道德规范会逐渐内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孝道思想提出对父母的孝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6}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能指引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及法治观的教育。孝道思想具有实践性,由孝道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高。践行孝道思想,对父母行孝,既是孝道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由对父母之爱,推及他人,发展自身以显父母,由家及国,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对解决当代养老问题起指导意义

1.为养老问题提供和谐稳定的家庭、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养老问题,子女与父母矛盾的激化,多是孝道思想的淡薄和缺失造成的。弘扬孝道思想,用孝道思想引导人们的“孝亲”行为,可以密切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家庭为主,家庭关系的和谐,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基础。社会、机构养老、对老人的养老保障等都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和替代。家庭养老关系和谐,其他养老模式也才能正常发挥功能作用。弘扬孝道文化,能促进家庭关系的稳定,家庭的稳定和谐推及至社会,就会带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弘扬孝道思想可以为给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垫定良好的家庭、社会基础。

2.为养老相关问题提供思想指导。现代社会,孝道对象已由自己父母推及至他人,养老模式也是多元化并存。不管养老对象是谁,以哪种模式来养老,都要以孝道思想为指导。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依托他人来分担养老责任的养老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更要以孝道思想来指导行动。弘扬孝道思想,可以增强服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服务质量。弘扬孝道思想,还有利于完善我国养老法律法规。我国养老法律法规与现实已脱节,弘扬现代孝道观,以新型孝道观为指导,能够制定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来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嘁妫促进养老的实现。我国现在是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坚持多元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传统孝道思想为我国养老相关问题提供思想指导,可以促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

3.可以提高国民道德修养,促进养老体制的完善。弘扬孝道思想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在养老问题上大力弘扬孝道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孝道意识,促进道德品质的提高。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现代老龄化社会,以弘扬孝道为突破口,对人们进行“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立场和观念,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修养。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让子女养老成为主动行为,人们的自我约束力和规范性更强,避免了辱骂、殴打老人情况的出现,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养老服务意识的增强,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进步和养老体制的完善,这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

四、弘扬新型孝道思想,促进社会发展

在现代社会,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扬弃的继承传统孝道思想,实现孝道思想内容的部分转换,树立社会主义孝道观。新型孝道观符合我国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对解决养老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要树立孝道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孝道思想应该从小树立。孝道思想的继承也是道德素质的体现,培养孩子的孝道思想也是健全孩子的家庭认知。

现在社会多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家长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注重程度,不能溺爱,要给孩子制定相关规定。父母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首先就要让孩子认清家庭关系,知道要尊敬长辈,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同时,家长要孝敬老人,满足老人衣食,还有精神的愉悦,给孩子做榜样示范。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对长辈尊敬孝道,随之,孩子的道德修养也会不断提高。

家庭树立孝道榜样,让孩子在孝道氛围中成长,懂得规矩,尊敬老人,这是继承孝道思想最早也是最好的方法。

(二)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

孝道思想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孝道思想需要学校教育来继承、发展。学校应将孝道思想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孝道教育都要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孝道思想也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发展,以孝道思想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孝道思想中,学生汲取其它优秀思想道德内容,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道德素养会不断提高,言谈举止也会受到正面影响。

学校还要多开展孝道实践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感恩父母”等活动,这可以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能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反思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如:定期给孤寡老人、社区、养老院等义务服务,了解老人养老现状,体会老人的精神渴望,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孝道学习风气,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孝道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的积极引导加上学校良好的孝道环境建设,学生在不觉间就会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质。

孝道意识的树立及对孝道思想的继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前提。

(三)社会加大弘扬孝道

我国目前关于养老的法律法规,对子女的不孝行为没有明确处罚。孝道的践行及养老的顺利实现都是靠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而道德行为规范,不能起到严格的控制作用。道德主要靠舆论来维持,要实现道德对养老行为的规范,就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

社会舆论要强调、弘扬孝道思想。如开设更多关于孝道的亲子节目,对尊老敬老的行为进行宣传;对于辱骂、殴打、不孝道行为要曝光,谴责。开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养老院”“孝道社区”等评选活动,将孝道行为作为评判内容,营造良好的孝道氛围,形成重视孝道品质的社会大环境。

社会形成践行孝道的舆论导向,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鼓励、动员全社会来关爱、孝养老人。发挥模范榜样带头作用,激发人们的孝道意识。

――――――――――

注 释:

{1}{4}{6}洪霞注译.孝经・忍经・忠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4,4,4.

{2}{3}宗穹注译.孟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02,11.

{5}{7}董旭注译.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1.

{8}程明霞注译.论语[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20.

参考文献:

〔1〕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巴蜀书社,2007.

〔3〕吴荣华.孝道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第3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 孝文化 载体 研究

1、孝与孝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体系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可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人类美德的一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孝还是城市文明的个性象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基石。

孝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殷国商时期,形成于周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孝作为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随之发展变化。孝文化既寄生于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孝感应董永孝行感天而命名,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体现孝文化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涵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孝感市委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2002年十月,国家邮政部在孝感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同年进行了新时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2007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孝感作为华夏孝乡,如何传承并创新宣扬新时期孝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名城任务艰巨。

2、建设原则

2.1 应明确文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延续至今更是弘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的糟粕思想,完善发展新时代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融合,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特定的载体得以呈现和展示,是使孝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2.2 因地制宜,结合孝感地域特色,传承孝文化,弘扬感恩精神。

建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中华孝文化研究网,举办形式多样的孝文化艺术节,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挖掘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孝感雕花剪纸、云梦皮影、大悟织锦带、应城膏雕、孝感麻糖、马口窑手工制陶等民间工艺,汉川善书、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安陆麒狮舞、三节龙跳鼓等民间说唱和董永传说、孟宗的故事、黄香孝行故事等民间传说与孝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以人文为精髓,丰富孝感市内涵,传承孝道,形成强大的孝文化氛围。

2.3 注重孝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总体性。

文化是一种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载体呈现和展示。孝感境内用于呈现和展示孝文化的主要是董永公园等较为稀少和零散的载体,而孝文化实物、物质载体、文化资源载体建设不足,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组合的系统性。应有点到面,区域发展,逐步修缮恢复和挖掘与孝道相关的主题公园均匀辐射整个城区。比如具有当地特色以卖身葬父而孝感动天的董永公园,以此为中心增设孝道典故“扇枕温龛”的黄香公园,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及“哭竹生笋”的孟宗公园。并以三大主题公园为中心,由点而面建设二十四孝主题园,遍布整个城市。城市街道的小品都以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形象进行创作,可以是雕像、喷绘历史传说或以新时代十大孝子为题材的的景墙、浮雕和牌坊,也可以是代表吉祥喜庆、团圆寓意的小品设施,或者是各种歌颂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诗词石刻、碑林。结合丰富多样的孝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性的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提升孝感市的城市品位。

2.4 增加孝文化的功用性,将教育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点、旅游路线和旅游片区,集观光、旅游、教育、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产业链,形成孝文化旅游景点网络。在城市各处街头绿地开展娱乐活动,搭建戏台与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演绎以孝道为题材,反应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的“天仙配”、“槐荫树”和“百日缘”等经典曲目。以及“灵芝篇”、“搜神记”和“织锦记”等说书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产品,挖掘多渠道多形式的孝文化产业,促进孝文化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促进孝感产业结构与优化,繁荣地方经济。

3、孝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文化载体,对已存的标志性景观、非物质文化及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创造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建筑景观,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和历史传说等文学形式。

3.1 建设孝景、孝址,修复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遗迹、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

孝感市政府有计划又步骤的投入资金兴建了槐荫公园、改建了董永公园等一批基础性孝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已完工黄香文化街业及全国德育基地“中华敬老园”。可进一步增设历史典故景点,也可增设孝文化公园休闲场所、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及孝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还可进一步修缮在孝感城关北门外董永故里碑及“董墓春云”遗址。位于城关东南五公里董家湖附近的汤家老屋北面,左墓为“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墓为“汉孝子董永公墓”,两碑同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是古孝感八景之一。修缮理丝桥、金梭洞及复原距城东北四公里的孝子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后是个幽静竹园,竹园深处修有董永墓,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重建于小东门内侧,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咸丰年间复修,后毁。孝感市有关董永传说的遗址、遗迹、遗物比比皆是,修复遗址,增建孝景旨在弘扬孝道文化,展现孝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孝感旅游产业打造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2 繁荣孝艺,促进孝文化传播弘扬,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近几年,孝感市积极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赞颂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的新时期孝子。先后组织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千古孝子黄香》、《孟宗的故事》等文艺作品。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等手工工艺,内容大多取自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雕镂民俗,彰显孝心。将文艺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娱乐相结合,将孝做成文化产业。

3.3 增加孝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手段,扩大这一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点为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1984年建成,占地75亩,以仿古建筑为主,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内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以优美的园林艺术再现了董永感天动地的行孝故事 ,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孝感对外展示孝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2006年12月,孝感市委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其内涵包括: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敬老之风蔚然。在城市发展中结合孝文化载体建设,改善市容市貌,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代际和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孝子故乡”。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孝文化专辑 [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第4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1.全面实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围绕“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的主题,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一是区域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孝敬教育、美德校园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

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

三是要建好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用朴实的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道德内化水平。

2.推广青少年德育讲堂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全区各校要积极推广青少年德育讲堂模式,在九峰小学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听、看、讲、写、评、行”的德育教育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传播道德新风。“听”就是要通过主题班会、大讲堂、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听革命传统、历史故事、先进典型的事迹。“看”就是要利用视频设备,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传统历史文化专题片和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和z地域文化的动漫,组织观看学生团队自主创作的反映校园道德建设的文艺节目和主题班会等。“讲”就是要通过读书演讲、主题演讲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实际,讲述发生在身边的道德典型事迹,一起谈看法、谈感受,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议论,通过正确的引导,形成思想共识。“写”就是要组织学生开展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其他有关道德建设的体会文章,对好的文章定期在z新区时刊、东南商报“小作家”栏目刊出。“评”就是每年组织全区“美德少年”评选。“行”就是组织德育讲堂广泛开展活动,并把活动延伸到“春泥计划”实施点、“四点钟”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及家长学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抓德育工作的局面。20xx年争取新增青少年德育讲堂4所以上。

建好德育讲堂,各校要结合学校文化创建工作,在校园环境布置时充分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把道德教育功能寓于形象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德育讲堂逐步成为“学校景点”之一。在精神文化提炼时注重师生道德品质培养与内化,铸造文化育人氛围,提高学校文化内涵。同时要加强制度设计,增强文化底蕴。组织有档次的德育讲堂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先进道德理念。建好德育讲堂要结合学生社团建设,要在原有的“十有学校”建设基础上,不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提炼社团精神品质,培育精品社团,促进学生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

3.广泛开展“学雷锋,修身律己讲道德”的实践活动。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词。4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最近,中央确定,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全区中小学今年要以“雷锋精神实践年”为主题,大力倡导师生践行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广泛开展雷锋精神大学习活动。通过学习“雷锋日记”、“雷锋语录”等宣传小册子,订阅《雷锋》一书,播放《雷锋》、《没有雷锋的日子》等电影的形式,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让“雷锋的故事”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营造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雷锋精神大讨论活动。就是要积极参与区文明办策划组织的“‘雷锋精神’在当前过时了吗”等讨论话题,组织中小学师生广泛参与讨论。通过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撰文谈看“雷锋日记”和听“雷锋故事”的感受和心得,并选择在z新区时刊“雷锋精神在我心中”专栏上刊载,进一步增强学习“雷锋精神”的舆论氛围。广泛开展雷锋精神大实践活动,就是要以评选“万名z好人”活动为载体,开展区校两级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形成“万名好人美德档案库”,倡导引领道德风尚。大力引导全区中小学生树立先进道德理念,修身律己,长好心、做好人、干好事,营造“尚善行、讲诚信、行孝道、强自立”的浓厚氛围。

4.全面提升社团文化,积极培育精品社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z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原有的“十有学校”建设基础上,不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提炼社团精神品质,培育精品社团,促进学生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学生社团要有正确的文化定位,独立的章程,完善的组织机构,规范的工作机制,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经费,有内容、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活动,而社团与一般的兴趣小组或竞赛队最大的区别在于,社团除了教授一些必要的活动技能外,还要对本社团所涉及的领域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研究,能从中提炼出优秀的精神品质并能指导和影响社员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比如足球社团,加入足球社的学生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踢足球的技术,还应该对足球文化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社团成员能从中凝炼出足球人应有的健康、活泼、拼搏与朝气;比如心理研究社团就可以对区域或本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对学生心理预警作出分析;比如摄影社团可以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变迁进行相片纪录,对审美观、注意力进行培训。全区中小学社团建设要以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体艺科“2+1+1”为载体,以文化研究为引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印社团刊物,成立社团文化展览馆,设立社团文化研究开发工作室。区教育局将通过十大精品社团评比,社团成果现场展示活动提高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5.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铸造文化育人的氛围。

探索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社团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不断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积极探索教育哲学发展,使学校理念深入每一师生言行。广大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时要充分结合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特别是提炼本校的特色项目的精神内涵,把极高的德育教育功能寓于形象的校园环境之中。区教育局将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地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6.搭建z区优秀班主任大讲堂平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全区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搭建z区优秀班主任大讲堂平台,积极培养青年骨干班主任队伍,提高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提高优秀班集体创建水平。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不断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管理的良好局面。

7.深入推进慈孝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广泛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

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为人之本,立德之根。一是要充分利用关工委编写的《知孝礼、学孝德、践孝行》简易读本,每年安排9课时进行课堂教学,其中6课时为教师讲解,3课时为学生完成作业或交流心得时间。通过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明了孝的含义和本质,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情感,在倡导人人践孝的漫长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区关工委、区教育局要通过师资培训、课堂教学评比、主题活动开展、孝顺之星评比等积极推进我区中小学孝敬教育;二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节日教育、艺术熏陶、经典诵读、课堂渗透、实践体验”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引导未成年人发奋学习,勇于承担责任。倡导青少年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业教育,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觉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四是要大力倡导正确的慈爱文化,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文化。区文明办、区妇联、区教育局要通过家长学校、母亲素养提升行动、文明家庭评选、书香家庭创建等载体引导父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关爱意识,形成家庭文明风尚。

第5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慈孝文化 中职德育管理 现实意义 有效途径 现代内涵

《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孝道”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四书五经,其间渗透的“敬老养老、仁义尊卑”的儒家思想,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操,乃至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今天,这样的慈孝教育,很大程度上由学校来承担,尤其是对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中职学校来说,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1.1 “孝义缺失”——中职学生的真实状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逐渐转型,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孝道观念和方式开始淡化、改变,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慈孝文化宣传教育这块缺少关注,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家庭都是“421”(四位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结构,对孩子的宠爱娇纵成风,致使许多孩子长大后叛逆自我、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孝义精神。”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的考验,这些不良的价值导向是从小在耳熏目染中形成的,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身上的叛逆、自卑、自私和冷漠都是缺乏爱或是过度溺爱造成的,可以说因家庭和社会导致的学生“孝义缺失”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所以,本人提出要把“慈孝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因为“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弥补”。

1.2“以人为本”——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尤其是职业学校,育人远远比抓教学质量来得更重要。职业学校的“以人为本”与慈孝本质上有共通之处,慈孝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慈孝文化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爱父母家人到爱众人祖国,它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和善、关爱和责任,帮助人们形成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而这些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恰恰契合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

1.3“德教为先”——中职学校的管理之本

孔子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 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孝上升为道德的渊源、治化的纲领,从而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信“,实行“德教为先”与“为政以德”,这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内容,也说明了道德在儒家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道德是中国治国安邦的最基本的手段。

相对于国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作为给社会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很多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技术的培养上,对于德育教育却有所放松,殊不知在任何时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都是最为重要的。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慈孝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教育,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慈孝文化渗透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慈孝”的含义就是:孝敬,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虽然孝根源于人类血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它延伸的“仁、忠、诚、信、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成为古人行为的准则和评价德行的标准。而从中提出的慈孝文化就是要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长幼、上下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一文化和中职学校管理有很多的契合之处,那么在具体渗透中,有以下途径:

2.1撰孝学德

编撰德育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慈孝文化”德育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经典诵读,为此,学校开展“道德经典进校园”活动,学校选取《孝经》、《孟子》、《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道德经典,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学生慈孝文化读本》,把包括“兼爱”、“慈孝”、“责任”、“勤奋”、“和善”、“职业”等品质在内的经典文章纳入其中,作为全校统一的诵读材料,通过每天的慈孝早诵,让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入耳、入心,从而达到读“慈孝”文章、悟“慈孝”文化、做“慈孝”之人的育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立志成材的信念和志向。

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慈孝读书活动,《当代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孝道》、《慈孝文化规范》、《做最好的自己》、《道德的力量》、《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把信送给加西亚》、《做人从感恩开始》等一些慈孝德育、励志明责书籍,把经典诵读与“慈孝”教育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不仅如此,学校还开展由慈孝文化引发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利用夜自修晚唱活动倡导“健康歌曲进校园”,借助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学习开启“文明之风进校园”,而这些蕴含道德意味的活动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它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通过撰德学德的形式,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文明人,真正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2.2上行下效

《孝经广至德章》说:“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作为学校来说,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而在我们的传统德育中往往重视“教”而忽视了教师的“慈”,所以,在中职德育管理中,学校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慈爱”行为导向,以“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为慈孝育人原则,推行“德育温馨导师制”、“慈爱回家有保护”、“教师关爱值日制”等一些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慈爱,感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因为,身教的效果远远大于言教,上行才能下效。

在教师慈爱引导的基础上,学校推行了一系列既严格又充满“孝义”的学生德育管理措施,如错时出校门,发扬礼让品质;排队进场室,体现团队意识;“小红帽”值周班,感受服务和责任;学生自治管理,表达关爱与和善;学生志愿者行动,从爱父母到爱社会;为民服务活动,收获帮助的喜悦等等,这些德育的精神内核,都是从小小的“慈孝”开始的,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己推人,学会兼爱、和善、责任和服务,这才是真生的“孝”和“仁”。

2.3外营内孝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以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慈孝作为培养和实践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根和做人之本,近年来被广泛弘扬宣传,来自报纸、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也广泛宣传慈孝文化,各种各样的慈孝征文、慈孝演讲、慈孝故事、慈孝人物评选活动不胜枚举。为中职学校慈孝德育管理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大环境努力营造学校的慈孝文化氛围,如利用宣传窗、文化墙、走廊、过道等粘贴慈孝标语、讲述慈孝故事、绘制慈孝人物,校园广播也精选一些感恩励志歌曲,以此形成良好的慈孝氛围,弘扬慈孝文化。

“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 除了营造慈孝氛围之外,中职学校还把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慈孝文化的内涵,举办各类慈孝文化讲座等,积极开展多形式、多载体、内容丰富的慈孝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十大“慈孝之星”评选、中秋感恩节、手拉手感恩行动、慈孝征文演讲比赛、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慈孝图书推荐会等,借助学校主题月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宣扬慈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并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和网络等现代媒介,进一步普及、宣传慈孝传统文化。让慈孝之心烙印在学生内心深处。

2.4家校宣孝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它要求晚辈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中职学校的慈孝德育必须要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针对现代独身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子女众多的学生现状,过度的溺爱骄纵和爱的缺失已经造成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需要学校通过成立慈孝文化家长学校,设立慈孝课堂,举办各类慈孝文化讲座等,积极开展多形式、多载体、内容丰富的慈孝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家长三层分级教育的网络,密切学校、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进一步提高和培养未成年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提炼的慈孝文化新内涵

慈孝文化作为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对中职学校来说,在慈孝文化的宣传渗透引导中,我们要充分看到其新内涵,并积极培养学生兼爱、孝义、明责、和善、服务的优质职业人品质。

3.1慈孝滋生兼爱

儒家提倡“爱人”,孔子讲“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提倡“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不必亲疏”,都强调慈孝的背后是学会爱人,学会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论贵贱、无所差别地爱人,而“爱”,恰恰是中职学生最缺乏的,他们自小养成的是自我意识强烈、利益观念浓厚、自卑感重、惰性思想让他们不会爱、不懂爱。所以,通过营造慈孝氛围,开展慈孝活动,能有效滋生“兼爱”的品质,培养学生爱人之父若其父 , 爱人之身若自身 , 爱人之家若自家 , 处处先为他国、他家、他人着想的大爱

3.2慈孝孕育和善

温和善良,对中职学生来说,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泼、自信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善于主动与人沟通,乐于给予同伴帮助,最终呈现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在这里,孝义、和善和责任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孝义是前提,只有对父母有孝心孝行的人,才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事、物生出和善之心,对家人孝顺、对他人尊敬、对社会、自然产生敬畏,然后才有了责任之心,用这份责任让别人信任。在慈孝的引导下,中职学生的温和善良不再是教条口号而已,而是发自内心的为别人着想,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会宽容和体谅。

3.3慈孝培养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大家都懂,无论对待任何工作,在“德”与“才”之间。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而言,从慈孝中教会学生明责,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责任还会催生荣誉,能主动学好技能,全力以赴地做事,责任还可以使人坚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学习能力,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企业和公司发展最需要的。

3.4慈孝铸就职业

作为中职学校,用慈孝文化铸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之心,提升职业素养,厉行勤俭节约。“学以致用、用以务实”,组织师生“为民服务队”深入到乡镇、社区,用所学的技能开展技术、文化服务。服务市民,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服务之心。

3.5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传统孝慈文化不仅蕴涵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执著的理念,它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孝慈文化不仅是德的根本与起点,也是教化的根本与起点。所以,让学生在慈孝文化的濡养中,在异彩纷呈的活动中,如无华之水和无火之石,用情而生涟漪,用智而生灵光。使学生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慈孝文化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华慈孝网》2010.1

[2]儒家和墨家的差异》,《互联网》

[3]《孝经》[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 年版

[4]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昆仑出版社,2001.

[6]康学伟.《论“孝”与墨家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4.04=

[7]王利军.《中国传统孝慈文化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9

第6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一、中国传统孝的内涵及其双重影响

    1.孝的内涵及其内容

    养亲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孝”兴于周代,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尊祖敬宗、生儿育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

    (1)尊祖敬宗。这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尽孝的主要内容。《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事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可见“,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2)生儿育女。西周“孝”的另一内涵是生儿育女,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其中大部分作品成文于该时期,诗中不乏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周颂?闵子小子》:“于呼皇考,水世克孝。”朱熹《诗经传》云:“孝子,主任之嗣子也”。[1]这里的“孝”都与生命延续和后代有关。

    (3)敬亲。中国传统“孝”的精髓在于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论语》中记载,在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毋庸置疑,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敬亲。

    (4)奉养。即赡养父母,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2]《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可见,奉养是“孝”之最基本义务。

    (5)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侍疾”就成了孝的内容。《礼记?曲礼上》云“: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孝”,就是老年父母生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6)善终。子女对父母的“孝”,是贯穿于父母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3]孔子简言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

    可见,中国人非常注重“孝”。天下之大以“孝”为大,行百里之首以“孝”为先。在丰富的孝道养老思想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当辩证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孝的正负效应

    “孝”具有双重效应。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应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把握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

    (1)孝的积极功能

    “孝”道有助于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传统“孝”的奉养思想,为老人提供物质需求,有助于老人“老有所养”。第二,在敬亲方面,孝道思想保证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孟子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4]因此“,孝”的意思就是要赡养、侍奉老人,尊敬、爱护老人。就是说,孝亲敬老要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更主要的是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第三, 传统“孝”道规范了人们的观念, 可以陶冶人性、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以孝治天下”中的“孝”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润滑剂。

    (2)孝的负面影响

    产生于奴隶社会的传统孝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孝”具有封建色彩。其一、孝道宣扬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的奴隶主义。在封建社会,按照婚姻制度和封建“孝”的要求,子女的婚配嫁娶完全由父母包办。封建孝道不仅要求子女按父母的意愿去嫁娶,而且要求婚后不论什么原因都须生子。如婚后无子,父母生活无着落,家业无人继承,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尊。于是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5]其二、忠孝相通,移孝忠君。《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古代统治者鼓吹和倡导孝道,造成民间“愚孝”盛行,与其说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白“为子之道”,从而更好地孝敬父母,毋宁说是为了使臣民顺从忠诚,它是通过把子女对父母的“孝”移植为臣下对君王的“忠”来实现的。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养老思想十分丰富,既有利于解决家庭养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因素,又参杂着“愚孝”的文化糟粕。我们应当科学认识、弘扬和传承优良孝道文化,为构建我国现代社会养老制度做贡献。

    二、现代社会养老冲突及其成因分析

    1.养老冲突及其表现

    (1)养老冲突的涵义

    “冲突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由于至少一种的心理关系形成或者至少一种对抗性的互动关系形成连接起来的社会情况或社会过程。”[6]冲突是矛盾的表面化,养老冲突常常用来形容养老问题矛盾突出,是养老不和谐的产物,它是指子女、老人和社会之间因为养老基金(或精神慰藉)需求与供给不足而形成的对抗性社会现象。主体包括子女、老人和社会,三者构成养老冲突复杂的矛盾结构,冲突的客体是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和满足。

    (2)养老冲突的表现

    养老冲突表现为三种关系: ①子女与老人的冲突。这是养老冲突常见形式。因生活观念、工作时间和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相互争吵、纠纷、遗弃老人等一系列冲突。②子女与社会的冲突。子女和社会相互推脱责任,子女不愿或者出于能力所限把赡养老人的义务置于社会,社会对子女“不孝”的行为进行监督或惩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容易损害老人权益。③老人与社会的冲突。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源于老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给予老人的回报不对等,或者是社会不能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生活保障。

    2.养老冲突成因分析

    (1)孝道缺失是产生养老冲突的重要原因子女缺少基本的奉养和敬养,对老人不理解、不尊重和不支持,造成养老冲突。老年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处于弱势,需要年青一代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但许多子女对老人的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冲突加深。有些远离老人的子女定期给予老人物质奉养,却很少在精神上给以老人慰藉。殊不知,孝敬老人既有物质方面的(奉养),也有精神方面的(敬养),满足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现代家庭子女多重角色导致养老冲突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现代家庭子女数逐渐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形成了一对年轻夫妇要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现状,即“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同时社会出现了“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社会资源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手中,哺育和反哺育这一环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家人的希望完全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子女陷入角色冲突,年轻人一方面需要花时间自我充电,补充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子女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其在赡养老人上力不从心,无法满足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 养老制度不完善是养老冲突存在的直接原因

    当前,我国养老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许多子女连“能养”的条件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善养”。我国养老制度十分不完善,尤其在占据我国老年人口70%以上的农村,老人的权益就更难保障。交通和信息的落后,使许多成年男女距离老人遥远,与老人的联系非常有限,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加剧了养老冲突。我们提倡子女孝敬老人,但养老不能只依靠孝道,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养老制度,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让他们不再依赖子女,衣食无忧。所以,应当构建新型的现代养老制度“,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三、构建以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现代养老制度

    2008 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 亿,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到 2025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近 3 亿,约占总人口的 20%,80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 2500 万人。”[7]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养老制度,就成了公民和国家共同的历史使命,如果“把孝道理想化,拔高到可以无所遗漏地解决养老需求的程度,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更不可能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8]“国家承担对国民尤其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年公民的生活保障职责,正是中国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表现。”[8]

    1.现代养老制度的实现途径

第7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第8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体味国学的魅力。

传统中国风的校舍建筑风格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优美和艺术感,孔子的立像告诫师生教与学的根本所在,校门口的对联“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道出了国学堂的“育人”价值追求;文化长廊上的古训告诫师生为人处事的真谛,宣传栏上的诸子百家名言时刻提醒学生传承先人的志向和品性;教学楼外墙的经典名段润泽着孩子的心灵世界;“诚信书吧”“文化长廊”“义工栏”“毓德堂”等活动平台,精彩地演绎了国学教育的灵动。让学生眼所观、行所致、手所及皆为国学所感染,自觉地融入国学并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修正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国学堂还建设了国学教育专题网站,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开放国学资料,展示国学教育的经验,通过虚拟网络架设学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具有国学特质的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教科书,使学校成为了传承国学经典、养正毓德的文化场,引领学生在国学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国学精粹、积淀传统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开发国学教育系列课程

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学习和思考国学智慧,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甬城国学堂不断探索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策略,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修身养性”国艺课程、“养正毓德”德育国学课程、“启智博雅”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并在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宁波市教科研专家的大力扶持下,集全校智慧,合力编著了《养正毓德》《小学国语读本》两套国学校本教材。三种课程、二套教材多轨并行,有效滋养了孩子心灵,夯实他们的人生根基,厚实文化底蕴。

《养正毓德》读本包含“爱国”“诚信”“孝敬”“廉俭”“为学”等12个教学体系,均围绕国学经典名句展开。《小学国语读本》则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学中《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章,选取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诵读的经学篇章、历史文章、散文、童谣、诗词等,文体兼备,既有理性思维内容,也有情感教育及审美养成,同时设计了简洁的赏析点拨和实践园,融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时代性、孩子的发展性、学习的趣味性于一体。教材既可供教师讲授用,也可作为学生的诵读读本,还可作课外读物。

在课程实施中,除鼓励学生自学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为有效实施教学,学校规定教师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周一下午开展教学研讨,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课程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国学课堂成为了师生文化遨游之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人对话、与传统文化交流,师生一起在诗词名句、智慧短文中领会文人气节,感受文化之美。

三、践行国学教育主题活动

国学教育的核心是引领学生领会国学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智慧,对国学,学生不仅要学而知,更要学而行,而只有实践指向方能赋予国学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了“国学养正,做一名有道德的人”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坚持“古为今用”,将国学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融合,在诵读中移植国学精神,让学生在“铭言、知理”中不断“塑形、矫行”,真正践行国学。

“日行一善——做文明有礼的镇安人”系列活动

古语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校贯彻落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用国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实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铭记并能在日常行为规范和主题活动中笃行,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正品行,做一个正直善良、举止文明优雅的人。

如“六个好”活动。“六个好”即走好路,吃好饭,穿好衣,睡好觉,写好字,扫好地,看似简单,但关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习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小事”。再如“我是家庭小义工”“我是社区小义工”“我是绿化小义工”“我是交通小义工”等活动,涵盖了学生家庭和社区,引导学生自觉做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活动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变化,老师甚至是家长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趁热打铁”,引导大家用双眼去发现身边微小的美和感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美妙的瞬间,由此,《永恒的雷锋——我身边的感动微故事集》应运而生;同时,学校利用周一晨会、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表扬和宣传这些“微感动”。活动让师生、家长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道德的正能量,体会到了国学的精神力量。

“百善孝为先”孝德教育活动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学校科学地审视传统孝德,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孝德时代新意,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新孝德教育,弘扬国学中所蕴涵的优秀伦理精神。

建设孝德课程。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基础上,学校拓展了1—6年级的《孝德课》内容,如一年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二年级: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三年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四年级: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五年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六年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开展“孝亲尊长”系列活动。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学校始终以“感亲恩 颂亲情”为主题,要求同学们汇演一年来“孝亲尊长”的真实事件,并邀请家长参与评奖,活动融艺术、文化、道德教育于一体,弘扬“孝亲尊长”的传统美德。

实施“绿叶对根的情谊”典礼教育。如每年入学季,学校都会举行新生开笔礼,活动分感恩父母、拜师启蒙、朱砂启智、开笔写人四大篇。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都会向学生提出六个问题——一问:六年前,你有多高?你穿的衣服有多大?你有什么想法?二问:六年前,你认识多少字?如今,你学会了什么? 三问:六年前,你有几位朋友?如今,你拥有了多少同窗好友?四问:我们学校的历史。五问: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谁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你做得好吗?六问:听了学姐学哥的介绍,你有何感想?如何为母校争光?“六问”将感恩教育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田。

第9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韩影视剧;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9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6)01-0057-04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的思想领域处于统治地位。虽然清末民国以来人文思想领域的西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统治地位的确立,都造成了儒家学说的不断式微,但由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儒家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就韩国来说,其不仅大量继承了我国的儒家文化,而且儒学俨然成了其民族潜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并渗透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1]。电视剧作为民族文化呈现、传承主要载体,亦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中韩电视剧中广为体现的儒家元素成为两国电视剧在文化内涵上的主要共性。

一、“礼”、“仁”思想的时代呈现

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深厚和广博的内涵。其中又以“仁爱”的内涵最为深厚,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可以说“仁者爱人”的理念不仅成为崇尚儒学的中华民族核心理念,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对同处东方文化圈的韩国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也在两国电视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成为两国电视剧中所有正面人物形象所必备的精神品质[2]。

从电视剧人物塑造来看,由于后现代思潮下审美泛化的影响,我国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趋向于复杂化和个性化,但是从其精神内核来看,“仁义”仍是正面人物形象的主要思想品质。以前几年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为例,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狄仁杰,不畏强权,一心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可以说是超越一切世俗的大仁大爱。剧中狄仁杰的主要助手元芳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同时也是仁爱的延伸。创作者通过这些人物传递给观众一个重要思想,一切人生的智慧均源于仁爱,只有对人民、对国家负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无私无畏,成为万众景仰的英雄。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式微的时期,但是反映民国社会历史风貌的电视剧,却能够基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将仁爱精神上升到家国层面,以更富于内涵和深度的形式传递给广大观众。以著名电视剧《大染坊》为例,这部以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发展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貌似与儒家的人文思想并不契合,但是其主角陈寿亭的性格就折射出深厚的仁爱本性。作品不仅将故事背景设计为孔子仁义思想的发源地———齐鲁大地,而陈寿亭对工人的呵护、对恩人的报答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宽容,无不是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电视剧的仁爱精神不仅体现在家国层面,还进一步表现在民族层面。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闯关东》,其中的主要人物朱开山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化身。这种仁爱不仅体现为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与忍耐精神,同时也表现为对抗日寇中的侠肝义胆,这种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亦是对仁爱精神的另类阐述。

反观同时期的韩国电视剧,一般并不涉及深层的政治内涵,大多数电视剧都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为主要题材[3]。这些电视剧虽然缺乏我国政治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宏伟背景与故事结构,但是从其塑造的现代韩国社会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审视出其社会风情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秉承的伦理纲常。相应的这些电视剧中所渗透的“仁爱”理念,则主要表现为“与人为善”,这种善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宽容与感恩,同时也表现为对自己的容忍与仁慈。以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加油!金顺》为例,剧中塑造了具有仁爱之义的主人公金顺形象。特别是抛弃她的母亲,需要她的肾来延续生命的时候,她几乎崩溃了。但是经过一系列痛苦的内心挣扎之后,她还是选择了不求回报的付出。主人公身上体现的仁爱精神和人性光芒,带给观众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冀和希望。

二、“中庸”之“和”的养生理念

“礼之用,和为贵”,“和”理念的阐述与倡导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重点,并将其作为万物生存与成功的必然法则。万物如此,人亦如此,对人类来说,只有形成一个“和”的社会群体,才能激发出人类生命的潜在力量和活力。因此,从大处着眼,“和”理念成就了人类的丰功伟绩,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细处审视,社会成员间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生活中的文明。“中庸”是“和”理念的延伸与发展,主张为人处世适中、谦和与中正,反对“过犹不及”以及过分的崇尚,主张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人生与社会。在中韩电视剧中,如果上节的“仁义”表达较为浅显的话,那么对“中庸”之“和”的表达则显得较为隐晦和内置,因此更多地依靠观众的体会与感受。

我国电视剧中的“中庸”之“和”在思想内涵的体现上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人物的主观偏向,例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剧作者塑造成一个中庸的领导者形象。但是这个人物的形象体现出创作者明显的主观偏向,并由此对观众的审美产生了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人物塑造过程中创作者对人物的充分关照。以电视剧《家》中的人物形象觉新为例,他不仅具有美好的理想和生活追求,同时封建宗法和礼教制度又严重扭曲了他的思想。这种双重的人物性格使他既支持兄弟姐妹的斗争,又维护封建礼教旧制度。这种充满矛盾的性格是一种充满悲剧的“中国式”中庸,与当前韩国电视剧中的中庸具有明显的不同。几乎所有的韩国电视剧都贯穿的“中庸”的思想,在具体表现上,剧中人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总是力图寻求一种不卑不亢的解决方式。以上世纪末期的韩国电视剧《天桥风云》为例,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庆琳在模特圈中的爱恨情仇和命运沉浮。虽然庆琳身世沉浮、命运多舛,但是她仍然向往和美的生活,即使在经历了命运的坎坷之后,这一理念并未有丝毫改变,最终她原谅了社会对自己的一切不公,在嘈杂的红尘中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剧中的男主角李政,受到心中仇恨的指引,做了许多对不起他人和社会的错事,但最终受到“中庸”之“和”理念的影响而彻悟,并认同了社会规则。

总之,韩国电视剧主要是展示婚姻家庭生活题材,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种人性的温暖[4]。虽然部分电视剧也塑造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很难见到极端的处理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也有对抗与冲突,但是人际关系的基本面是诚信和和谐的,也正是这种深入人们文化理念的儒家“中庸”之“和”,可以使人们以相互谅解的方式解决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以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

三、孝悌之义的文化表达

“百善孝为先”,对长辈的尊重与孝顺,在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里,总是人们眼中天大的事情,这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家庭理念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子欲养而亲不待”永远都是对孝顺长辈的发自内心的感叹,在东方文化圈里,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对父母的“孝”,那么他就不可能被社会所容纳。古人所讲的“孝顺”从现代眼光审视,虽然有一丝迂腐,但是仍不失社会教育意义。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意识中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理念,才为东方式温情家庭的塑造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与“孝”相提并论的是“悌”,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应该同心同德、同爱同受。

我国电视剧中孝悌思想的体现十分明显,并由此产生了更为细化的电视剧类型,而其中又以反映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婆媳关系的电视剧最为典型。婆媳关系向来是婚姻家庭关系中最为复杂,同时也最难处理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婆媳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婆媳之间存在着比封建社会时期更为尖锐的碰撞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仍然是社会道德对中国媳妇们的衡量标准,电视剧《徽娘宛心》就是反映这一主题的电视剧作。这部电视剧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家族电视剧中均以男性家庭成员为核心的故事建构模式,描绘了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平民女性宛心形象。剧中宛心为了给父亲治病,不得不嫁给羸弱的大家少爷,但是却被丈夫在新婚之夜赶出家门,但是宛心却默默地忍受着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以德报怨,通过将丈夫带出阴影来兑现一个中国媳妇所具有的美德。后来,面对丈夫的抛弃,宛心仍然将婆婆视为亲生,仍然对她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纵观这个人物形象,其身上体现出了的正是被儒家推崇备至的“孝道”。这部电视剧热播,从一个侧面说明“孝悌”之义在我国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西方文化在不断冲击着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但是传统民族精神并没有因此而黯然失色。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方文化圈,在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可谓同源同宗、一脉相承[5]。反观韩国的家庭电视剧,其中绝大部分都以传统文化道德作为立意之本,而孝悌之义作为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剧中人物所遵循的重要伦理准则,同时也通过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得到了充分体现。韩国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与《徽娘宛心》类似,也成功塑造了基于“孝”文化理念下的韩式媳妇形象。剧中的主人公英子和宛心一样,对公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精心照顾,默默承受着所有的非议、委屈与泪水,从不张扬也不放弃,最终受到周围人以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一致认可。由此可见,孝顺是一种可以跨越民族与国界的优秀品质,而成为一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孝悌”之“悌”在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以电视剧《青青草》为例,剧中的主人公泰勇君,自幼就成为孤儿,因此很小就承担起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的责任,而弟弟妹妹也视他为自己生命的依靠,真正体现出“长兄如父”的传统伦理观念。一家人虽然面临着世事艰辛,但是由于他们精诚团结,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精神,因此他们的生活也称得上其乐融融。这类电视剧在中韩两国可谓比比皆是,但均能够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弘扬传统美德的电视剧,在中韩两国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6]。

四、民族与国家概念的历史呈现

前面讲述的仁义道德,内涵相对宽泛,主要侧重于社会家庭以及为人处世。但是在儒家文化中,忠孝一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因此民族与国家概念的历史呈现是中韩电视剧在文化层面的重要共性。在我国说起民族、国家题材的电视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规模宏大的历史巨制以及历经传唱而不衰的“红色经典”。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基于文化层面的,体现于影视剧中的对历史的认识与解析。在儒家文化中,对国家与民族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忠勇”二字上,这不仅是一种基于政治范畴的伦理规范与处事准则,同时更表现为积淀于道德意识中的使命与动力。此外,在儒家理念中,“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政治伦理不仅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存在于家庭层面。影视剧的作用在于感情的放大,并在国家民族题材影片中,将忠孝推向了政治的极端,从而呈现出忠孝一体、家国一致的简单而深刻的逻辑。

《大宅门》是在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部电视剧,该剧所宣扬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做人准则无不与儒家息息相关。电视剧中的白景琦与白三爷给人的印象最深,而白三爷也是备受观众争议的人物形象。但是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讲,这两个人物还是具有诸多共性的,特别是剧作的最后,两人摒弃前嫌,携手挺立,展示出中国男人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的英勇和睿智。也正是白三爷关键时刻的民族气节与平时的为非作歹形成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个体背后的国家、民族乃至传统文化的令对手感到恐惧的凝聚力。由于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承受了太多的历史磨难,但是历经百年屈辱而不亡国灭种,其主要原因在于渗透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儒家文化中,国破则意味着家亡,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民族大义,都支撑着每一个中国人以血泪来维护家国的尊严。所以在中国的爱国题材电视剧中,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就会被激发出义无反顾的抗争精神。

韩中两国,都曾在近代以来遭受过屈辱的外来侵略和压迫,这也就造就了韩国国家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那种浓郁的忧患意识[7]。以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为例,该片以上世纪中期的朝鲜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一对南朝鲜兄弟的战场经历与情感纠葛。在战争爆发后,兄弟俩一同上了前线,但是两人由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其中哥哥希望通过英勇杀敌,以立功为弟弟争得豁免权,以保留弟弟的生命。弟弟却基于兄弟之情,希望与哥哥并肩作战,因此显得深沉与凝重。两人的战场经历与抛洒的血泪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部电影不仅深深打动了韩国观众,同时也在我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从国家政治层面来审视这场战争,孰是孰非争论不断、难以言说,但影片的成功之处恰好不在于此,而着重表现了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其中的每个个体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从儒家人文精神来看,面对民族大义,个人利益应该无条件退让,这部电影正好体现出儒家关于“忠”与“孝”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从而体现出个人视角下的国家与民族至上的理念。

五、结语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方文化圈,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面对当前中韩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加强对影视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影视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的主要内涵,其文化共识是这种交流得以迅速开展并取得成绩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中韩影视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秉承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寻求文化身份的互相认可与同化,这不仅有利于改进我国的影视剧创作,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的影视剧走向世界,借以传递中国电影形象和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瑶.“韩流”来袭的文化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3):161-162.

[2]刘宝全.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J].当代韩国,2014,(01):67-81.

[3]邢丽菊.关于加强中韩人文交流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06):112-124+126.

[4]刘宝全.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J].当代韩国,2014,(01):67-81.

[5]邢丽菊.关于加强中韩人文交流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06):112-124+126.

[6]陈国战.跨文化传播中的韩流现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0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