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金融专业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金融专业学习计划

第1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第2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第3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重点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重点财经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处于弱势,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分析其金融双学位教育现状,发现金融双学位教育存在教学管理松散、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对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一、双学位教育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双学位是指本科生主修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第二专业),在达到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毕业条件时,同时获得第一专业学位和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多元化人才。金融学双学位教育作为双学位教育的专业之一,为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具备一定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指导非金融专业学生理性选择双学位专业,加强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构筑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中的沟通,促进学科交叉走向融合,可以扩大学科交叉的广度,提高学科渗透的深度,实现培养金融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能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目标。[2]由于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排名来看),985、211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985、211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身对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弱势专业,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在分析该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的金融双学位教育是该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学双学位学生。预期目标是使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金融双学位期间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金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筹码,毕业后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该校金融学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见表1、表2)。由该校统一颁发金融学双学位专业证书,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后,在获得第一学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2年,招收对象为该校全日制在籍非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大一、大二学生,授课方式为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基本安排在周末、假期等时间,金融双学位课程安排与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相似(见表1、表2)。招生后,将金融双学位学生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招生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从2013年3月开始招生到2016年3月份,该校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共753人,开办了13春秋、14春秋、15春秋、16春等7个班,顺利毕业56人,退学14人,为社会输送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56人。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课程设计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较为多元化,让金融双学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金融专业都有较深理解,因此,该校金融双学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双学位教学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2013春季班开始上课时,双学位学生还较为认真。但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学多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上课时间集中,一般是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课,学生学习疲劳,缺乏兴趣,连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也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学位教学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时100多人的课堂,实际到课学生只有10-20人,到课率极低,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若是第一专业的学生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任课教师可以取消其考试资格,但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则在双学位教育中行不通,在双学位学生的观念里,他们是花钱来修双学位学分的,不让他们考试是不合理的。如此便造成任课教师与双学位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任课教师有时也会基于学院双学位教育的招生情况,被迫放弃原先遵循的一些原则,让不具有考试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另外,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缺乏因材施教

根据调查,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金融双学位教育对任课教师没有考核机制(如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导致金融学双学位任课教师上课较为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想上哪部分内容就上哪部分内容,上到哪就考到哪,金融双学位学生知识覆盖面有待提高。此外,根据调查,金融双学位教育理论课程设计中,一些理论课程的考核也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学位学生上课不积极,考试带本书来考试即可,甚至有些学生到考试的那天才翻开教材应付考试。由此金融双学位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金融双学位学生之间也互相传递信息,双学位文凭随便混一下就可以拿到,这届传递信息给下届,如此循环,双学位学生学风令人担忧。

(三)双学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金融双学位教育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前文分析了双学位理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的金融双学位教学同样存在问题,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且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因其第一专业为非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而实践教学是让其对金融知识有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理论知识的面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消化。而在实际中,金融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教师指导的专业认知和实验仅16个课时,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和金融市场交易模拟都只有6个课时,学生在如此少的实践课时中难以深入了解业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应增加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课时,让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感知,增加金融学专业学习兴趣。

(四)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都流于形式。学校对第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比率不得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撰写论文,对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掌握。而对双学位教育的毕业论文,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这届的双学位学生直接拿上届的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充当自己毕业论文的现象,学生应付心态严重。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些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无关,在答辩环节出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指导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等现象。部分双学位学生认为双学位毕业答辩只是形式,最终都会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亟需改变。

(五)金融双学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金融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对学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金融双学位专业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有的学生修读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兴趣或者处理不好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的关系而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而无法获得双学位。

四、促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双学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专业双学位教学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作为教学底线,决不能突破,对学生按时上课起到威慑作用。[3]第二,改变现行集中上课的模式,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金融学双学位的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集中上课也可以选择到第一专业的课堂去旁听,由学院公布第一专业和双学位金融专业课程的课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时间,自行安排上课时间。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建议金融双学位专业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合理考察双学位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呼应,集中上课或旁听课程的形式均可,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针对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因材施教

现行金融学双学位教学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相似,没有因材施教,金融学双学位的教学效果也不佳。应根据金融学双学位学生的特征,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金融双学位学生特征的培养方案。如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一些应用型规划教材,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计划应偏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4]这需要像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样,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要在入学伊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后续毕业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铺平道路。

(三)落实金融专业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增加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课时,双学位学生在入学时即为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如有资源的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即使资源较少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指导。同时,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进行评分。

(四)严格把关金融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质量,应对双学位毕业论文从严管理。如要求选题必须与所学双学位专业一致;要求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正文进行,重复率要控制在20%以内;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进行二次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以引起双学位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五)加强对金融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一些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双学位后,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为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为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也要合适,应浅显易懂,不应与本专业学生选择同类教材。[5]同时,与本专业学生一样,应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学习、毕业选题、设计、实习等。为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应进行绩效考核,如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等方面给予奖励等。

作者:蔡洋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学斌.金融学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8-31.

[2]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0-32.

[3]程静.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6(1):1-2.

第4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3-03

一、“专业对口率”指标内涵解析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专业对口率”,也称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总毕业人数中的占比,其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学以致用是衡量职业教育效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专业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工作岗位稳定、升职加薪及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学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投入是否产生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现状分析

2013年7月,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纳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0%以上”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量化数据,并且要求“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才能评为优秀。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4年麦可思关于我院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整体专业对口率为57%,其中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2%,按照麦可思报告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针对这一现状,麦可斯报告建议我院应该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应该说,通过麦可思报告,使我们准确地了解了2013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对口率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更加系统的原因做出分析,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和不够全面。

三、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状,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我院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本专业是面向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胜任证券经纪人、保险人、投资顾问、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们对上述金融机构就业岗位需求的市场调研,除了银行柜员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机会较少以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层岗位人员的需求在天津滨海新区都比较普遍和充裕,虽然还没有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但是一般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然而通过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金融机构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且经过毕业后1~2年左右时间的历练,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的前景都比较满意和有信心。针对这种比较矛盾的现状,我们又对这些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和不对口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回访调查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一些与学生就业专业是否对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缘由。

(一)来自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1.缺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立体体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过于偏重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法得到教师深入、持续、有效的指导。

2.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性。虽然这么多年在专业课程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是从学生毕业工作后给我们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认为在学校所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按学生的说法就是:所学非所用,或者是所学不会用、不善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上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

3.专业顶岗实习过少,缺乏连贯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可能是一个培养方式的问题。在对毕业生工作后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专业顶岗实习经历,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从业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他们纷纷希望学校今后应该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给学生提供了不多的一些顶岗实习机会。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只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然后学校负责联系几家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理财公司、贵金属现货和期货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最后每个学生只有到一家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这种顶岗实习的安排,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推荐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但是其总体效果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二)来自学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众所周知,心想才可事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如果心里对未来自己想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丝的想法,相反,每天都是心怀杂念无所事事,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认真学习的动机和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马上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工作。本人曾经兼任过7年的国际金融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我就发现凡是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心有定向、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工作,并且早早开始准备的学生,毕业后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当然,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一方面跟其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教”,还应该要注重对“人”的培养,即所谓“育”。通过“育”人,让学生早早地走出迷茫,看清方向,从而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

2.学生缺少“从业”的资质。从事金融类工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资质,这里的资质主要是指通过了相关法律所规定的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基金销售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校期间没有通过上述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结果就是自己想去但总被拒绝。相反,那些毕业前就已取得一项或多项金融从业资格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在毕业离校前,已经有了为期超过6个月的从业经历,等到毕业时他们每月的收入已足够应付未来的房租、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开支,因此这些学生往往都能够在现职岗位上继续安心踏实的工作,而且是越干能力越强、收入越高、信心越足,如此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学生缺少“乐业”的意愿。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金融工作而言,绝大部分都是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内勤文员类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往往所招聘的人员数量都比较少。俗语说“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尤其如此。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忍受不了在销售过程中客户的反复拒绝,从而纷纷跳槽。在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询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工作时,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简单的“不好玩”,或者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等等。其实,从事金融销售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了“诚信”、“用心”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能否做到“坚持”,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乐业”的意愿。这种“乐业”的意愿首先来自于学生对所干工作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做保险人工作,我们应该把保险的销售看成是为别人送保障、送安心,而不应看成是多拿提成的手段。其次,这种意愿来自于学生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要有一份坦然面对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到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有困苦的一面,同时它也有磨练自我、成就自我的一面,正如星云大师所言“吃苦就是吃补”。

四、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分析

提升专业对口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专业对口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太过于一蹴而就。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二是职业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确定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职业规划决策,是指对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从上可知,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说不能仅仅依靠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具体信息,学生不可能完全知道和了解,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也不一定都能知晓,因此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国际金融专业所有专职教师的事情。比如新生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教育由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主要面对的职业岗位等方面的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课程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相关信息,例如岗位的市场需求、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等。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机会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三是工学结合,就是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

(三)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

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就是以天津滨海新区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理财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戴士弘教授所倡导的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理论,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实施整体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二是课程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三是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同时它也应该符合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其实施要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确定课程在能力、知识和素养三方面的整体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等等。

(四)创建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

截至目前,适合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报考的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主要包括: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其实都不是很难,而且其中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课程里都有所涉及,但是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到毕业的时候,大概只有25%的学生能够通过1~2项从业资格考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学校的相关系部完全有必要创建一个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由国际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师担任培训讲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考前培训,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和辅导作用,使国际金融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取得多项从业资格,为学生从事金融类岗位工作提前做好铺垫。当然,这种培训服务最好是非盈利性的。

(五)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

第5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

第6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至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和完善过程。近几年,各大高校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还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亟待完善的部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直到现在,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我国高校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但要突出特色,学院就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并根据学院优势来设置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表1: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表

能力要求 课程方向 课程设置 开课时间 综合素质 公共基础 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体育 第一学年,占总学时的25%以下 学科基础能力(部分选修) 经济学 宏微观经济学 第二学期 经济法 第三学期 税法、统计学、审计学(选修) 第四学期 管理学 管理学 第二学期 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选修)、企业经营战略(选修) 第二学期 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学期 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投资学、财政学 第三学期 会计学 基础会计学 第三学期 英语 财会英语 第四学期 专业基础能力(必修)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基础 第四学期 中级财务管理 第五学期 高级财务管理 第六学期 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 第四、五学期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 第五学期 成本管理 成本与管理会计 第五学期 财务管理专业运用能力(选修) 银行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第五学期 投融资决策 项目融资与管理 第六学期 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 第六学期 资本市场 证券投资、金融市场 第六学期 财务管理分析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第六学期 其他 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第六学期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能力(选修) 运筹 运筹学 第七学期 税收 税务筹划 第七学期 国际资本市场 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 第七学期 特殊财务管理问题 跨国公司财务、财务风险管理、集团财务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西方财务会计 第七学期 财务管理前沿 财务管理理论专题 第七学期 财务管理实践能力 单项模拟实验 如: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融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预警系统模拟实验等 第四、五学期 综合模拟实验 财务软件、证券模拟实验 第五、六、七学期 综合实践 财务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创业计划大赛、实训基地实验 第三学年 毕业论文 第八学期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总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第7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近年来,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对实践教学的目标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与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起步较早,教学目标体系明晰不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应达到哪些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如何衔接,通过哪些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才能达到各个目标,缺乏统筹的系统的思考,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快到实践教学时间了才临时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理论教学较重视,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学生对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也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2、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认识的不到位,导致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只是简单地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割裂,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校外实践基地在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声誉和利用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并没有建立起稳定而高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4、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要求有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实践教学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及技能不足,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制约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包括明确的实验管理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等。目前,有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有些高校虽然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多,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缺少关注或关注得较少,导致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管理,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1、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因此,本研究将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确定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其次,基于已确定的目标体系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内容体系实现目标体系,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因此要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最后,构建保障体系,以保障上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最终落实。

3、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和校外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两个场所,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专业实训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接受金融业务的各层次的培训。模拟进行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掌握,以及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金融企业的了解,提高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4、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金融业务知识竞赛、金融企业模拟招聘活动、金融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目标体系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被设定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达到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条途径来实现,通过校内培养,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专业从业技能;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对金融岗位的感知能力、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系统的、渐进的、全面的提升。

2、内容体系目标体系的实现,需要构建能够达到不同目标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或环节。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可以开展点钞实训、计算技术实训、假钞鉴别实训和课程实训;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可以开展银行业务实训、保险业务实训、证券业务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校内和校外两条途径同时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3、管理体系

①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管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实践教学经费计划等。

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立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作和不断改进有重要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效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有提高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

4、保障体系

①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②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各种上机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们在真实市场环境下进行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公司、模拟保险公司、模拟期货公司的业务操作,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公司的实务操作,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不同层次的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在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建设紧跟金融业务发展步伐。另外,在金融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走出去,密切与金融企业的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得到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强化高校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包括高校和研究所开展的校所合作、高校和金融企业开展的校企联合等。要积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设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金融学专业要建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群,满足金融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和实习的需要。

④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使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实践学习实际,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为满足学生考取金融从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业方向中分别加入与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考试课程,等等。

第8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18-02

一、金融企业会计的特点及教学改革必要性

金融企业会计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又涉及相关金融业务知识,应在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学及相关金融实务课程之后开设。与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相比,金融企业会计不但在核算内容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核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具有高度统一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服务与监督的双重性特征。这些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工商企业会计教学模式,而应建立以金融企业会计仿真实验为主,加大实训教学的新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模式。

二、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时间保证不够。尽管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缺乏相应的办学及教学经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职教育中有些教学工作者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认为实践性教学可有可无。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中,同样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再加上有些院校实践设备设施短缺、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等原因造成实践性教学有名无实。有些院校就是开设了少量的实践课,也仅仅是在教室或实训做一下单项基本的练习,很少进行全套、综合、仿真金融会计练习。

2.教学规划不足,现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书面上说实践教学可利用校内电算化会计手工实习室、电教室、模拟银行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可现实利用怎样呢?笔者调查得知,将近有一半院校,由于规划不到位、管理没到位,不但造成教学实践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首先,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普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形式,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动性。对此,虽然教师们曾尝试过如设计案例、设计问题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但对于技能性要求很高的金融企业会计来讲,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仍显得力度不足。因而,针对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金融会计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多地实践、思考、创新。

其次,从教学工具上来说,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一般是以选用高校编写的教材为主,其缺点是内容雷同,精品太少,缺少适合学院教学情况的自编教材。再者,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大多选用普通教室上课,很少利用多媒体、模拟实习室进行仿真训练。而教师所用教案也大多是授课老师结合教材自行编写教案,如果授课教师对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业务不够熟悉,就很难把握金融企业会计的重点技能、技巧,因而也难以把那些学生上岗后马上能真正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最后,从考核方式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目标的转变,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当随之变化。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所探索,但仅有方式的转变还不够,我们在设计考试方式时还应以导向性考试目标为原则,重点考查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4.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有些高职电会专业名义上说是有几个校外实习基地,而实际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在2+1教学模式中的前两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本就没去过基地,不知道实习基地在哪里;实习基地与学院的联系相当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根本没有发挥实习基地应有的基地作用。再加上个别院校经费紧张、环境因素的限制等,使学院也很难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会计专业的金融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完整形成,也影响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致使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甚至脱离实践教学只讲理论。

5.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高职电会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职院校专业任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长显得有些滞后,致使现有专任教师无力拿出更多时间从事实践性教学研究,部分专业课程仍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担任,他们日常忙于课堂理论教学,很少到金融企业一线体验实践要求,很少结合当前金融保险实践情况,研究编写适合本院校需要的金融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展开。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改革方案

根据高职电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笔者提出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高职院校在做好电会专业设置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应在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及顺序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会计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具体讲,电会专业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应在结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基础、银行实务等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开课,以使学生顺利理解、接受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践课教学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例,课程实践课教学所占比例在40%左右,必须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和仿真模拟操作。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金融企业会计实践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展开,配合会计技能训练进行。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投资力度,建立、升级金融实务及会计操作仿真模拟系统,真正让学生按照现代金融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仿真训练,增强学生对业务主管、会计、出纳、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金融会计实践能力的高等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形式上,针对当前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不足的缺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形式、多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利用实习室进行单项练习及综合仿真训练,利用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利用实习基地作课堂强化技能练习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按照现代金融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银行业务应设置业务主管、会计、出纳收款、出纳付款、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分别让学生仿真训练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在各岗位应注意的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岗位的模糊认识,从而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金融会计人才。

再次,在教学工具选择上,金融企业会计在选用理论教材上应结合各自情况,减少人力投入,选择具有通用性和前瞻性的高职精品教材;而模拟核算资料、实践案例等这些资料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最好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案例库、题库、老师教案库,以积累优化资料,实现优质教学资料共享。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注意考核方式是由新型教学方式决定的;随着教学方式多样化及实践教学比重加大的变化,考核方式应从期末一卷考核中解脱出来,将平时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课堂发言,仿真操作计分,顶岗实践表现等各种考核方式组合起来,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

3.充分运用教学基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背靠金融业在校外一般都建立有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诸多方便,但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实习基地还可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一批应用性人才,这些学生来自高中的课堂,没有对金融业的感性认识,没有对金融实务的切身体验,更没有对各会计岗位职能职责的切身感受,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课堂理论说教太多、还嫌空洞,远不如提前把他们带到实习基地的职业现场感受感受效果来得更好。或者,也可以让基地专家工作者到课堂给予现身说法或专题讲座。同时,也可以利用院校的各种关系让我们的教师、学生多与基地联系交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建立一到两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密切的实习基地,切实有效地促进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

4.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由教师水平决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教师的素质。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在选择课程授课教师时,应注意选择有在金融业工作背景的教师任课,实践课教师最好从学院实习基地选取。(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会计专业授课教师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能力。顶岗锻炼的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3)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交流、考查、学习先进院校金融企业会计教学的教改经验与成果,为我所用。(4)高职院校应不惜代价,主动出击,深入到金融企业招贤纳士,将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高手”充实到学院教学岗位上。

5.加强金融会计实训教学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作为金融企业会计理论教学,高职院校可以选用别的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实训教材我们应结合学校情况独立组织编写。其一,能满足我们实践课培养目标的需要;其二,能凸显学院在金融会计实践教学上的特征,填补金融会计实践教学空白。

编写中应把好质量关,使其必须符合思维性、先进性和本院金融会计教学的适用性。内容编排上应注意金融企业会计的特征,避免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实训内容的重复,重点放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本业务的训练上,使学生通过此教材的学习及仿真训练能基本清晰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会计业务过程及面貌,为学生未来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庞洪秀,王巧云,刘彤.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会计之友,2008(7)

2.田巧娣.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财会月刊,2007(1)

第9篇:金融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创新机制

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立足湖北的部属高校,目前正用“五大”精神(大气魄、大视野、怀、大贡献、大发展)、“四项原则”(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谋划跨越式发展,办“顶天立地”的大学。所谓“顶天立地”的大学,不仅要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稳固、提升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的位置;还要主动服务,寻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扎根湖北,面向全国,为国家,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4月~2015年4月,受荆门市委组织部委托,武汉大学和荆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听讲、科学思考、真诚交流、深入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市校合作是一个新的起点,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本次合作,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湖北省综合类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职能,服务干部成长,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切实推进荆门的发展。本文以2014年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为例,全面分析探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基地在干部培训服务方面创新路径的做法与特色。

一、培训需求调研是基础

荆门市与武大在2010年前,就共同播出了这枚战略合作的种子。2013年6月初,得知荆门市在人才培训方面的需求,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专家赴荆门市委组织部调研。此后10个月时间里,双方均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出大量努力。荆门市领导始终重视培训班的进程,时任荆门市委书记万勇还就本次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体现“一次性站高,一次性知新,经常性务实”,要注重培训的前沿性、实用性和综合性,通过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武汉大学与荆门市委组织部多次沟通协商,2014年2月19日,荆门市委组织部召集“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培训方案生成研讨会”,校方与荆门市主要职能部门一把手领导一起,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培训方案。针对此次培训,我们提出“三个创新”:创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创新学风建设。坚持用金融和规划领域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干部,着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坚持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培训干部,着力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本领。在此基础上,培训班从2014年4月开班,为期一年,共有136名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在师资配备上,采取“三个三分之一”,即武汉大学师资占三分之一、国内重点院校教授占三分之一、市内外相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占三分之一。先后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等36名专家教授作专题辅导,集中授课96场次,先后赴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开展异地培训8场次,开展座谈研讨26场次。

二、培训方案专题师资是关键

以提高市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加快推进“两大战略”和“四个荆门”建设为根本,以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为主要内容,定制精品课题,丰富培训形式,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活动。

1.培训目的

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普遍缺乏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知识现状,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开展“周末讲堂”,组织学习新理念,培植新思维,掌握新技能,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培训对象

统筹考虑近期和长远两个重点,培训对象主要是市(县、区)分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城镇化重点乡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市直有关单位分管领导,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有培养潜质、表现优秀的专业骨干;部分市属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全市招硕引博、选调生及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对口专业的优秀年轻干部,共136人。其中财政金融类67人,城乡规划类69人。

3.授课形式

培训采用课堂教学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两个专题实行分班教学,每月授课一次,每次集中授课两天(周六、周日)。实践学习分别为期一周。

4.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设置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两大主题。培训模式多样化,采用“双向互动,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即“专题讲座与案例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相结合,教与学双向探讨,同时培训中穿插拓能、模拟演练、互动小组交流等形式。培训师资多元化,财政金融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3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1位高校知名教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1位、武汉大学8位、华中师范大学1位、上海财经大学1位;1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专家、教授;1位企业高管;4位从事财政金融的咨询顾问和注册会计师等。城乡规划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6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2位高校知名教授,其中清华大学1位、武汉大学6位、浙江大学1位、华中科技大学2位、华中师范大学2位、湖北大学1位;2位企业高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1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家1位。讲授城乡规划基本知识的专家或教授均具有注册规划师或注册建筑师资格。财政金融类课程共152个学时(不含出省学习)。结合组织、岗位和个人三方需求,培训班课程体系分为狭义金融学模块(包含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财政学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兼具金融深度、管理广度和中国特色。城乡规划类课程共152个学时(不含出省学习),结合组织、岗位和个人三方需求,培训班课程分为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和情景互动模块,兼具规划实务、管理广度和地方实际。

三、实施过程环环相扣

1.组织工作细致入微

荆门市委组织部、武汉大学、市委党校精心组织,协调授课安排,关心学员生活。武汉大学特意安排了优秀的老师作为班主任,精心安排了培训课程,邀请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金融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授课,还结合课程安排,邀请了武汉市、湖北省政府部门、银监局等相关金融领域的领导进行讲解、指导。由于组织得力,各位学员在生活上无忧,在学习上有成,在交流中有收获。

2.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此次研修班课程设置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有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又结合了本省、本市实际;既有课堂授课,又有小组讨论和城际交流、省外教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研究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系统化,使诸位学员们受益匪浅。

3.学习氛围突出

“新、需、活”①理论学习注重“新”。在第一阶段的狭义金融学模块以及相关理论与政策解读中,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系统教授了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学基础知识、农村金融改革实践、金融法律制度等基础理论,为学员们打下了良好理论基础。②授课内容注重“需”。在课程安排上紧扣培训班主题,第一模块结束后,即组织学员赴上海及温州考察。第二模块还特别安排了多次结合本土实际,研讨荆门市各地金融创新的做法的讨论活动。③教学方式注重“活”。此次研修采取了授课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分组讨论、互动交流,集体拓能、区域风采展示、“五个一”活动等,提高了学员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培训班的特点。

四、培训特色显亮点

1.创新办学管理

围绕荆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该班为期一年的办学过程中,培训班致力于办学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班级制度、文化、纪律管理建设各方面:①建立办学激励制度,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一方面,全班参与,民主建立学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全年考核机制,评选优秀学员及小组。考核体系分为学习纪律考核、班级互动考核、成果汇报考核、卷面测试考核四方面。另一方面,培训主课堂之余,穿插开展“主题班会、风采展示、心得分享、成果汇编”等班级建设活动,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性。②强化班级文化认同,放大培训班辐射效应。为强化班级文化认同,放大培训班辐射效应,该班办学期间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一是围绕金融和规划业务,结合“市场大学”读书要求,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读书活动;二是每个小组根据学习所得,确立一个重点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研讨;三是专题班学员带头在所在单位宣讲一次学习培训经历、收获、体会,展示培训成果;四是金融和规划两个专题班联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以及文体活动。五是评选一批优秀学员。③严格监督作风纪律,增强干部学风建设。基地对参训学员严格按照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武汉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学员学风与考勤建设,严格实施考勤制度,并将考勤与培训结业挂钩,使学员管理科学有效。

2.培训设计个性化

①“深入式”调研,统筹组织与个人需求。需求调研精细化。方案设计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一方面以保障培训方案尽量科学完善;另一方面最大化缩减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间差异。该班结合干部自身发展和岗位需求,根据对荆门市委组织部及培训对象的需求调查分析,生成“个性化定制培训”,实行分班教学,紧紧围绕荆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深入学习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②“模块化”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金融专题培训班课程体系分为狭义金融学模块(包含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财政学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兼具金融深度、管理广度和中国特色;规划专题培训班课程分为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和情景互动模块,兼具规划实务、管理广度和地方实际。从教、学、做全方位推动培训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应用。③“多元化”师资,提升培训课程整体格局。培训师资多元化。财政金融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3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1位高校知名教授;1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专家、教授;1位企业高管;4位从事财政金融的咨询顾问和注册会计师等。城乡规划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6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2位高校知名教授;2位企业高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1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家1位。其中,讲授城乡规划基本知识的专家或教授均具有注册规划师或注册建筑师资格。从全国各地选配高校教授、政府领导、领域内专家构成多元的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培训课程格局,促进学员开阔眼界、启迪思维。④“全面式”评估,时时监测反馈项目质量。效果评估全面化。评估工作是对培训的总结和整改,需要系统的考察整个培训效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以及学员单位走访法,对培训对象、培训教师、培训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辐射效应开展调查,形成对受训者、培训者、项目整体的一个三维全面的评价体系。在培训过程中,时时监测,并按季度向荆门市委组织部做评估汇报。

3.培训形式多样化

①“周末式”讲堂,促进工学两不误。培训、工作双促进。该班培训时长为期一年,每月授课一次,每次集中周末授课两天。省外异地考察学习为期一周。选取“周末式”讲堂模式,一方面解决领导干部的工学矛盾,另一方面使工作学习互相促进,在学习中启发工作新思维,在工作中实践学习新理论。②“长效式”激励,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激励机制长效化。一方面,全班参与,民主建立学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全年考核机制,评选优秀学员及小组。考核体系分为学习纪律考核、班级互动考核、成果汇报考核、卷面测试考核四方面。另一方面,培训主课堂之余,穿插开展“主题班会、风采展示、心得分享、成果汇编”等班级建设活动,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性。③“五个一”活动,强化班级文化认同。“五个一”活动强化班级文化认同。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围绕金融和规划业务,结合“市场大学”读书要求,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分享心得;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每个小组根据学习所得,确立一个重点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研讨;组织一次学习成果展示,专题班学员带头在所在单位宣讲学习培训经历、收获、体会,展示培训成果,放大专题班培训的辐射效应;开展一次班级交流活动,金融和规划两个专题班联合开展主题班会以及文体活动。最后,评选一批优秀学员。“五个一”活动多方面增强班级互动、班级文化认同等,促进教学效果。④“严字当头”,增强干部学风建设。约束机制严格化。班主任、荆门市委组织部、荆门市委党校三方共同严抓纪律管理。班主任定期召开班委会议,每期课程提前短信通知到个人并进行电话确认,课中严格记录考勤,课后进行学风通报。迟到者施以游戏“惩罚”,多次旷课者予以劝退。多种方式并行,增强干部培训课堂学风建设。

4.培训特色见成效

①“三个转变”,营造干部培训自主学习氛围。培训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采用“双向互动,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即“专题讲座与案例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相结合,教与学双向探讨,同时培训中穿插拓能、模拟演练、互动小组交流、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营造高互动学习氛围。学员角色由被动受训转向主动参与。推行“学员当老师”教学法,一种方式是课堂中组织学员对授课内容进行点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授课内容对自身的启发;一种方式是针对一两个学员关心、关注的问题,请部分学员上讲台围绕问题讲对策、建议,并请专家教授做点评;一种方式是邀请学员做区域和企业风采展示,学员以区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在区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为内容,策划、制作展示PPT及演讲稿。激励“学员当老师”,使学员由被动受训转向主动参与,班集体由松散转向凝聚。通过长时间培训课堂与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成为纽带,紧密联系着每位学员、授课教师、组织方与承办方,这使组织关系更加亲密、干部关系更加和谐,班集体更加凝聚。②“两个平台”,实现干部培训课堂可持续。打造培训专题相关资讯平台。在武汉大学干部培训网站上,定期相关专题讲座信息,相关新书目推荐信息,跟踪专题发展前沿信息,帮助学员了解新知识、掌握新动态,促进干部培训工作与时俱进。搭建干部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等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建立QQ群,就相关主题,定期开展线上交流、经验分享,探索理论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③“两个协作”,推动高校党校深入合作。办学管理协作。此次办班,基地承担了培训前期的需求调查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选配;办班中期的班级活动开展、阶段学习组织、学员信息反馈、学习成果汇编、城际交流联系、教学资料共享;办班后期的效果评估分析、成果转化等系统工作。荆门市委党校提供教学场地、后勤支持,并辅助教学管理,精心组织策划了省外现场教学,双方共同协作,实现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多举创新。因此次办班与荆门市委党校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党校对外培训合作交流荆门论坛中,受荆门市委党校邀请,参与到该论坛中,共同探索了与党校系统间的共享合作,共同书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钱芳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J].党建研究,2007,(07).

[2]朱占荣,慕小军.关于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思考———兼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

[3]相清平.试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