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谣言止于智者精选(九篇)

第1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和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等需合力。

有人调侃,自从有了朋友圈,书不要买了,医院不要进了,朋友圈上什么都有;可真要信了朋友圈,那也就什么都没有,连路都不会走了,饭都不会吃了。前者指向的是朋友圈已然成为生活新元素,后者指向的是朋友圈俨然成为谣言集中营,特别是俯拾皆是的健康谣言,污染了朋友圈,干扰了健康圈。

朋友圈谣言,早就是“地球人都知道了”。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了上半年朋友圈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等,很多人都曾“中招”。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并非新物,实是古已有之。只是当古老谣言碰到现代文明,就从“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防不胜防,无处可防。

提及谣言,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流言止于智者”。保持一双慧眼,确能避免受伤。因此,面对朋友圈上的各种养生“鸡汤”,要多一点求真意识和科学素养,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轻易转发,不要“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健康谣言抓住了人们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并且通过虚拟化的“口口传播”“亲情传播”,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过程,即便在互联网条件下,想要对健康谣言逐一求证,依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两者决定了,“智者”有时遥不可及。

从本质上讲,朋友圈是一种自媒体。同样是媒体,为什么健康谣言泛滥于朋友圈,而在公众媒体上很难生存?正如人们熟知的,公共媒体有着相对成熟的自律意识和监控程序。沿着这样的逻辑出发,如果朋友圈也有着相应的自检和他检机制,那么健康谣言还会满天飞吗?当然,由于朋友圈的特点,很难时时把关、层层控制,但总有启示在前:谣言也止于“治者”。

站在治理层面,起码要砍“三斧子”。

一是科普的斧子。由于科普文章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很多专业人士看到了谣言,但不愿花费精力写科普文章。在对专业人士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科普部门能不能挑起重担,拿出一笔经费,组织科普力量,或者与公共媒体加强合作,适时对健康谣言进行反应和回击?

二是平台的斧子。作为自媒体平台,微信能不能承担起更多责任,加强对公众号的管理,建立谣言实时监控机制?

三是监管的斧子。事实证明,谣言背后多有商业利益作祟。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能不能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违规成本,推动自媒体健康发展?

第2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1、“三人成虎,众口烁金”,谣言实在可怕!

2、近来不断上演的“三人成虎”之类的事件,不仅给被口诛笔伐者造成极大伤害,也使不少人对网络现状忧心忡忡。

3、曾参杀人的故事证明三人成虎的可怕。

4、他们常常三人成虎乱制造谣言,不要相信他。

5、有好多的事情都要自己认真斟酌,不可道听途说三人成虎。

6、谣言的可怕就在于三人成虎,说的人一多,会使你弄不清真假。

7、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比喻听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考虑,不要盲从相信。

8、尽管这些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但三人成虎,我们也不得不有所防备。

9、谣言止于智者,否则就会造成三人成虎的假象。

第3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秦火火”和“立二拆四”被抓,严打网络谣言成为一时间的热潮。网络谣言自网络兴起之始,就一直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网络反谣言风潮也是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新浪微博的官方辟谣帐号、抢盐风波后的全民理性抗谣都一度让我们以为谣言终于能够被止住了,有净化渠道了。但事实却是,我们依然在第二天太阳升起后,点开、转发、评论另一条谣言。

新一轮全国性的打击网络谣言行动,能够起到的作用多少,其效果还有待观望,但至少这一次行动传达的意图是清晰的,在强调抓好宣传工作后,打击网络谣言必然是对于现有的舆论生态的一次大的改善之举。然而正如有经济市场、有思想市场一样,谣言从人类诞生之日就伴随出现,也说明谣言有自己的市场。套用一句中学政治课本的惯用语:“政策和市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在全国打击网络谣言的热潮之中,或许我们也可以潜入谣言的社会学肌理,去看看谣言为何始终都有市场,我们又该如何在政策的手之外用社会的力量抗击谣言的危害。

若要讨论世界上第一条有资可寻的谣言,可能这更多地是史学家们的工作,但是讨论所有谣言共同的起源——人类心理意义上的起源,或许对我们的意义更大。从表面意义上看,人是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动物,所以按照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看法,我们做一件事情目的应该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群体利益最大化。然而从最普通形式的谣言——那些邻里之间的嚼舌根、朋友之间的八卦——来说,它本身无法完全符合这样的规则。网络兴起后,谣言制造者诸如秦火火们尚可以以点击率博眼球获取经济效益,但生活中八卦式的谣言在利益上就并非那么明显。而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一些无心的谣言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有利可图四个字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深究谣言的起源,可能物质上的催动力反而是小部分,生活里谣言更多植根于心理意义之上。而这种心理动机我们不妨从神话——人人都相信的谣言入手。

人们创造神话是为了解释无法解释的宇宙和自然,从谣言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而其他的人选择相信神话是因为另外的人都信的集群心理和“不怕一万”的投机心理。当我们把神话两个字替换成谣言,上面这个句子依然可以成立,制造谣言的人可以从听众那发光的眼神里获得平时要靠学识、地位、财权才能获得的认同感,而听众一旦获知传说中的小道消息就立刻换位成高高在上的“内部人士”。而社会学里知名的“搭便车”心理——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让人人都不愿去花费力气证实一个消息的真实性,于是,谣言得以从小道消息开上8车道的康庄之路。

如果生活里的八卦小道消息还只是一些闲时的谈资而已的话,同样的心理逻辑应用到更为虚拟的、人人原子般存在的网络之上,个人传播谣言的成本几乎为零,让谣言找到了自诞生以来的最好土壤。

是以,谣言这个从来都是“有市无价”的产品能够横行人类社会这么多年,丝毫不应该感到奇怪,它原本就是为人类脆弱的心理定制的一份夏娃的“禁果”。然而从现今的谣言市场来看,我们不得不惊叹人们的造谣能力与信谣智商。此时再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可能要被戴上种族主义的帽子,所以不如从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图提出的著名的谣言公式来看看为何我们屡次禁谣不止。

谣言公式R = I×A/C:R是rumour的首字母,指的就是谣言的传播量;C指公众对谣言的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I是importance的首字母,代表事件的重要性;A是ambiguous的首字母,指的是事件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程度。

R:网络的出现,平头百姓把传播这个词从媒体精英的手中彻底夺过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谣言的传播量同样也享有其他信息的待遇,这也是为何网络的出现让谣言更为嚣张的原因。

C:对于公众对谣言的批判能力,尽管“搭便车”的心理不管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都有,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心理损毁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奖励机制却不是每个国度都有。其次,当一个国家国民教育水平和公民意识越高,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往往越少。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是媒体素养的问题,人人都有麦克风却并不代表人人都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麦克风。媒介素养能力在业界都甚为缺乏的现今社会,公众对于谣言的批判能力建设的确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然而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公众对谣言的批判能力建立在其自我素养的提高之上,或许又难免会走入另一个企图。最完美的社会结构——“橄榄型”也必须以一部分的底层人士为基础,所以要想抑制谣言,要有公众的自我提高,更需要一个理性的对话平台的建设,任何人都可以将信息拿到一个公开的平台进行探讨,公众对于谣言的能力才有生根的土壤和生长的活水。

I:事件的重要与否可能与治谣关系不大,但网络奇异的审丑情结总是能霸占热点头条的现象不得不令人驻足。对于特殊事物的好奇人人都有,但是整个社会占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去关注一批又一批的丑角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秦火火等人的一朝得志不仅仅让我们看到我们为谣言付出的代价,更让我们对于自我的网络足迹作出反思——当感叹信息的泛滥与深度缺乏时,我们又在将自己的眼球抛向何处。

A:抛砖引玉,谣言公式对于现今的舆论生态最为重要的或许是A这一点。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日益深入人心,伴随着打击网络谣言工作的另一项工作是网络反腐。网络反腐与传统的纪委内部反腐的最大不同即在于其公开性,当然还有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网络式反腐反映的是公众渴望表达话语权的表象,但由于社交网络的属性特点决定了网络反腐只能是一种渠道而不能成为一种趋势。如果公众都打着反腐的旗号,肆无忌惮,造成舆论的混乱,且不论其信息的真实与否,我想那也是有悖我们的初衷吧。

谣言的危害性来自于它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即是ambiguous(不确定的,有歧义的)。既然谣言的彻底消除不可能,那么不确定的消除或许才是正途,因此打击网络谣言需要通过惩处恶意的造谣以儆效尤。反过来,要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信息的合理公开性,还是那句话,以信息的阳光驱散谣言的乌云。

第4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210003)

【摘要】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谣言;传播;治理联网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构成了网络谣言的新的滋生和发展环境。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网络谣言在虚拟世界形成一定力量,就直接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渠道,尤其是那些具有侮辱、诽谤的谣言传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一些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得到迅速传播后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谣言,具有和以往谣言不同的特点,其传播渠道也具有独特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网络谣言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有着同以往谣言不同的传播特点。人们在传播信息时总是会有意识地加入个人对信息的简化和加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中的断章取义,使原信息的扭曲,极易产生谣言。在网络这个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得到快速传播,而且传播方式也比较简单、快速,人们直接通过复制粘贴、转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修改程度,这就从某个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谣言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传播速度。

谣言传播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模糊度有关,越是重要性的东西,其模糊性越强,就越能激发人们对这个事件的猜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关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总会遇到网友为力求其谣言的真实性,而主动加入事实或细节,谣言的写作也完全按照新闻报道的格式写作,增加了谣言在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加工内容,提高了辨别网络谣言的难度。

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网上的交流和传播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交往与沟通时,没有了面对面交往的拘谨和谨慎,没有了对自我言论行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就使人们在网络世界内的交流更加自由和随性。一些网友为了在赢得互联网虚拟世界内的关注度,故意捏造具有能够吸引网友注意力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后,一经大量转发就会蠃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最终形成泛滥的网络谣言。互联网传播的迅速性、交互性强和传染性强等传播特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网络谣言在网络信息世界内的泛滥,增加了追踪网络谣言缘起的难度。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

1.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

从网络谣言传播自身的特点出发,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治理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止于“智者”,从而有力提高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控制效果。目前,除了依靠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监控外,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媒体信息和评论,都有能力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传播,这就需要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让网民学会正确使用手中的传播手段,在互联网上更多贴近真实性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制止谣言的传播。

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网民的理智思考能力,提高网民分析、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谣言面前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轻易转发危害公共安全、人们生命财产的信息和评论。同时,还可以鼓励网民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中,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为网民和网络管理者提供畅通的对话空间和平台,为增强网络上的公民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是占据明显优势。传统媒体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谣言兴起之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传统途径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澄清不实消息,扼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力求准确、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为一旦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那么在网络谣言发生时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制止谣言的传播。另外,传统媒体播发信息不真实,也可能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源头,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用事实报道原则,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持和网络谣言的澄清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媒体要坚持对自己报道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引用网络来源消息时,要仔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避免成为网络不实消息的传播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传统媒体要注意对事实细节的审核,对网络动态要进行及时的关注,第一时间澄清新闻报道事实,不给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虽然网络给了网民们充分的讨论空间,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事件进行评判,但是在网络讨论空间中,网民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独立判断,很容易受网络中传播较多的信息影响,影响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谣言的澄清大多都是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澄清的,网络的自我澄清主要表现在那些已经经过传统媒体澄清但依旧在网络传播的谣言方面。总的来说,传统媒体在制止和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参与和支持。

第5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一、热点新闻类

围绕社会热点新闻、事件,造谣者或有意而为之或道听途说散布有关不实信息,进一步炒热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案例:有关李某某案“法院已落实调查”的报道不实

[谣言·真相]

7月8日,北京海淀检察院以李某某等人涉嫌罪向法院提起公诉。7月22日,李某某案在海淀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有媒体报道称,对于李某某等人涉嫌一案“法院已落实调查”。

当天,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京法网事”介绍,经核实,该消息为不实信息。海淀法院正在抓紧对该案依法进行审理。

[专家点评]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但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媒体的这种为恶的特征在商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时代特别凸现,尤其是表现在一些对名人的造谣方面。名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以名人为对象的网络谣言自然也能轻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而赢取数亿万计的点计。“贴近热点、对准名人”就成为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包装策略。

李某某案是近期的一个绝对热点,基于不同利益和利害的多方与其既在打官司,也在打舆论战。不过,在这两场战争中,应该看到,公检法机构在此起事件中表现良好,尤其是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谣言进行了及时澄清,体现出其网络时代媒体素养的提高。

[同类谣言]

辽宁抚顺洪灾被传“死亡失踪3千多人”

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

二、历史人文类

此类谣言散布者,常常借助历史文化的关注度,来博得眼球,达到其自私自利的目的。近期,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是“秦火火”犯罪团伙。他们抹黑雷锋、张海迪,运用夸大的言词、坚决的口吻,意图想通过抹黑历史文化人物来炒热自己。

案例:“秦火火”诋毁雷锋形象

[谣言·真相]

秦火火微博称:“这是雷锋1959年为自己添置的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才6块钱。”

2012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过雷锋穿皮夹克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雷锋在鞍钢当工人的时候,雷锋是1958年进的鞍钢,1960年当的兵。当时雷锋工友张建文老人介绍,雷锋在鞍钢是正式工人,每月有36元工资,他在寄卖商店买了手表、皮夹克等很便宜的旧货。后来雷锋把穿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老领导看到照片回信批评了雷锋,表示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看到此信非常惭愧,就把皮夹克收起来了。

这个故事被“秦火火”当成了谣言的素材。他意识到,要想得到网民关注,提高自己粉丝数量,就得紧跟时事热点,特别是颠覆已有名人名声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专家点评]

诋毁名人,是“秦火火”们的重要传播策略,尤其是经过一些所谓“公知”和大v的转发,导致一个个“英雄”被“倒掉”的谣言虽赚足了眼球,但却极大伤害了我们的文化,突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与一些硬谣言的显性损害相比,此类软谣言的隐性破坏性更强。近年来,网络上一定程度上的泛滥很值得警惕。

[同类谣言]

“秦火火”等人造谣抹黑“罗援”、“张海迪”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曝有“北大情人”、“私生子”

三、食品卫生类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自身的膳食营养越来越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关于食品保健方面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商家故意炒作夸大,还有很多道听途说的信息被以讹传讹,以致人们长期受到蒙蔽。

[谣言·真相]

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一些网民认为吃碘盐、碘药能有效保护人体不被核辐射为害。中国内陆疯传“吃盐可以补碘”,谣言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天之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据人民网研究院《2011年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其自净化研究》,此消息在论坛及微博发帖量高达三百多万条。

据《重庆日报》报道,新桥医院放射科主任邹利光说,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不起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尽量减少在室外的时间。邹利光说,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吃碘药也必须在受到污染为害之后,一天一次,每次一颗碘化钾。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为害。

[专家点评]

这一谣言的来源在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央视在日本核泄漏事件报道中提到日本民众的“补碘”方式,并在知识普及环节强调碘对防辐射的作用,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中国观众大多缺乏防辐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到“碘防辐射”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食用盐可以有效防止辐射”,谣言至此产生,并不断传播。因此,央视本是想普及有关核辐射的预防知识,降低危机下受众的恐慌感,却因为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误差及失衡,而导致谣言的产生。

[同类谣言]

成人饮用人乳可保健

专家破“圣女果”等转基因传言

四、社会民生类

造谣者出于“好玩”、“戏谑”等个人原因,围绕百姓生活制造并传播谣言,常常以“惊人事件”、“耸动标题”博得网民眼球。

案例:“6名罪犯越狱奸杀78名女性”谣言屡禁不止

[谣言·真相]

今年3月份以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有杀人犯已经来到xx啦!现有6名罪犯越狱,一个月时间杀害78名女性,16名女性,抢夺财物700多万元……”一则谣言,事发地被冠以不同城市不断发酵、传播,涉及哈尔滨、内蒙古、沈阳、贵州、江苏、河南、福建、石家庄、秦皇岛、广东、宁夏、天津、云南、四川……

19日,平安成都警方资讯:“宜宾警方表示该信息最早发生于哈尔滨,纯属谣言,最初的造谣者李某已于3月27日被哈尔滨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网民应理性甄别!”

[专家点评]

这是一条始于微信中的谣言。谣言信息人信息虽只是为了“好玩”,但已因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相应处罚。

新媒体的本质特点是新,所以网络谣言的载体方式也总是不断推陈出新,而且越来越难以防范。所以,治理网络谣言将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们要:第一,进一步加快网络立法,完善法制建设;第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让网民充分认识到,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第三,要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第四,要提高网民的判断力,不传谣。

五、金融经济类

此类谣言涉及国家民生、政策等方面,造谣者常常不明实情真相进行臆断。此外,不实信息的产生还常来自于国内外媒体之间的失误传播。案例:“北京总地价超美国一年GDP”说法并不严谨

[谣言·真相]

2011年以来,“北京总地价超美国一年GDP”的说法时常被媒体引用。在媒体报道中,将2010年全年和2013年上半年的北京土地总市值分别与当时美国GDP总量进行数据对比。单纯从数字上对比,得出“美国一年的GDP还不及北京土地总市值”这样的结论。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表示,地价和GDP是两种不同的指标,不适宜进行对比。

[专家点评]

近一二年,类似的金融类和经济类谣言还不少。此类谣言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标题都吸引人眼球,另一个就是内容很不专业,稍加推敲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经济金融领域的谣言或不正确说法还会不断出现,建议:第一、在主流媒体或网站增加经济学的普及知识教育,提高网民的经济学素养;第二、经济部门要加强辟谣,防范一些谣言扰乱经济秩序。第三、一些所谓的“万能”专家要慎言,特别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不要乱说话,别误导公众。

[同类谣言]

俄罗斯人均购买力达到欧洲第二

北京地税否认“今年开征房产税”传闻

六、健康常识类

当代人注重健康养生,网络经常会流传出各种偏方、秘诀、土办法!网民面对鱼龙混杂的“健康知识”,更愿意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所以,此类谣言更容易被持续、长久地发酵、传播……案例:“倒背奔跑抢救溺水者”浪费时间心肺复苏”为首选

[谣言·真相]

2012年5月25日下午,广东东莞某镇,一男一女2名幼童溺水。村民从河里将其救出时,孩子已无呼吸。村民就用当地特有的急救法,攥着孩子双脚,倒背着孩子奔跑。之后,两名孩子均被救活。而“倒背奔跑法救溺水者”的说法也被广泛流传至今。

其实,北京急救中心等相关专家早已澄清过,这种方法只是特例,会浪费时间,丧失抢救时机,并不提倡,心肺复苏法为首选。

[专家点评]

此条谣言反映了三个问题:一、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百姓的诉求日益提高,尤其表现为近年来的养生热、健康热,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奇谈怪论”的传播。二、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急救素养还有待提高。三、北京急救中心等相关专家对此说法的谬误虽早已澄清,但传播得还很不够。

[同类谣言]

“H7N9”不靠谱传言大起底脑血管畸形患者在情绪激动、受撞击时易发病>>>将谣言抵制到底:“知者+智者+制者+治者”

面对网络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网民该怎么办?刘瑞生提出了“知者+智者+制者+治者”的观点。他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所谓知者,即网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网络素养,不轻信谣言。目前,不少谣言如“末日谣言”、“西瓜打针增甜”、“吃碘盐防辐射”等谣言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稍加分析就不会相信这些谣言。

所谓智者,即网民对面对各类信息要有一定的理性,特别是不要迷信所谓的意见领袖和大v,不要盲目转发、跟风。

所谓制者,对于谣言不能不理,更不能让“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制止谣言,网民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性,成为网络和谐空间的积极建设者。日前,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刚刚建立,建议广大网民可以积极参与。

第6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一、谣言的相关概念及谣言传播研究现状

1.谣言的概念

对同一个概念,研究的出发点、视野和涉及的学科不同,最后得到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全面理解谣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有助于学界深入研究谣言传播。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谣言不是新生事物,它具有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谣言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德国学者洛伊鲍尔认为:谣言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邪恶的化身,而是历史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呼应,与历史随行。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谣言的传播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参与其中的所有个体必然会受到某种社会心理的影响和支配。“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谣言都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或是说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

从社会舆论学的视野理解,谣言的传播势必会带来某种社会性的后果,即谣言的散布可以影响社会舆论的行为。国内著名的舆论学者、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认为,“谣言作为社会舆论出现,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描述,并且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谣言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击性的负向舆论。”

2.谣言的特性

通常情况下,谣言是指被广泛传播的没有根据的不实消息和言论。学界普遍认为谣言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虚假性。这是谣言的本质特征。因为谣言它所负载的信息是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的,其核心信息在事实面前,会露出其虚假信息的本质。

二是匿名性。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基本上都与客观事实相距很远的人,而真正的信息源头或者始作俑者,在整个谣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被完全淹没。

三是非官方性。谣言总是在大众之间传播的,属于信息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流通。作为官方信息的机构,在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之前,总是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辨。

四是连续性。谣言信息的传播是一个连续而快速的传播过程,从源头出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到最广泛的公众之中。只有快速和连续的传播才能保证谣言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这是由谣言散布者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

五是累加性。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会一再被附加上新的内容。在一个单一的谣言信息传播链条上的每一个传播单元都会实现这种谣言信息的累加。

3.国内谣言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谣言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领域之内。

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的重点是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传谣者以及谣言信息接受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心理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了传言、流言和谣言的本质,以及公众在对待不同的形态时候所持有的态度,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代表作有刘玉梅的《论传言、流言与谣言心理》和陈子晨的《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等。

新闻传播学角度研究的重点是谣言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析谣言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传播过程以及所引发的社会性现实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如何应对谣言传播的建设性的策略。例如王继先《互联网谣言传播与辟谣研究》和宫秀军的《论谣言传播的机制及其理性应对》等。

社会学角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谣言对社会的影响。金屏的《谣言:概念反思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谣言的形态变迁和发展,对谣言的概念进行了重构,重点分析了谣言的正效应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社会风险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社会风险的概念

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2.社会风险的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有关社会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风险社会理论出发,将传统社会风险与现代社会风险作了严格的区分,探讨社会风险的类型与表现形式,分析了现代社会风险在多个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是从社会风险的根源入手,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解析了现代社会风险频发的原因。

三是研究社会风险的应对机制,有些学者提出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风险管理体制,建构社会风险的多元性机制,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性发展。

三、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关系研究

1.谣言的传播方式

谣言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的进步和发展是同步的,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从早期单一的人际传播到如今的多元化媒介传播,谣言的传播也经历了同样的轨迹。

第一,人际传播方式。这是最古老、最普遍的谣言传播方式,也是谣言传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际传播对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态度变化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最明显的,在行为的改变上发挥的作用在短时期内比任何其它传播媒介都要大。

第二,大众传播方式。媒介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交往范围有了显著的突破,谣言的传播面也随之变大。互联网兴起后,电子邮件和博客等成了谣言最佳的流传平台。随着网络进一步发展,这两者又被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替代。

2.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的关系

谣言和社会风险之间有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谣言既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叙事,又表现为一种民间的集体行动。谣言的力量不在于它只是被简单地复制,而在于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环境和文化语境下,它不停地修饰变化和自我生成,绝大多数谣言自生自灭,但有部分谣言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叠加,引发了突发事件等社会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矛盾突发期,是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一些地方官员对民怨的积累视而不见,对矛盾的化解不闻不问,对谣言的传播毫无所知,对社会心理和舆论动向缺乏关注,当重大群体性事件爆发时,要么武力镇压,激化矛盾;要么花钱买平安,什么条件都答应,形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导向。

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和网络传播最易成为谣言的滋生地。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微时代”,谣言传播带来极大的社会风险。

一是损害公共权威,造成识别困境。微博客等传播方式基于不同意愿的个体过滤机制,信息的失真程度不断的放大,事件的模糊性不断增加,即使微小的初始虚假信息也可能演变成危害巨大的谣言,严重折损党委政府的权威,造成民众的信息认知困境。

二是操纵公共叙事,扰乱社会秩序。谣言作为舆论的特殊形式,体现了很强的操纵性功能。微博客中信息的转发非常简单,处于从众、猎奇心理等因素,即使是虚假信息也会不经验证被传播出去。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实现短时间范围内的迅速扩散,从而形成特定的舆论风向。

三是放大普通事件,增加社会风险。微时代的传播方式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输网络,打破了信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共享的面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3.谣言传播社会风险的防控策略――以网络谣言为例

全面掌握谣言传播的形式以及谣言传播和当前社会风险的关系有助于规避谣言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化解谣言传播已经产生的社会风险。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及时公布需争分夺秒,如果不能在最快时间内将真相公布于众,真相就会被谣言远远甩在后面。媒介的作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其对于社会管理的渗入和责任担当,成为学界、业界不容忽视的研究内容。以网络谣言的风险防控为例:

澄清谣言真相是关键。网络谣言的中止需要一个对其证伪的过程,一旦网络信息被证明它是虚假的,便得以澄清。澄清事实离不开政府、媒体、网民的各方努力和配合。政府要完善信息处理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的信息,切实保障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大众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报道事情真相,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广大网民要积极地揭露网络谣言,提供线索还原真相。

提升公民素质是根本。网络谣言的治理离不开谣言受众的参与和配合。广大网民是网络谣言的主要受众,辟谣、止谣离不开网民的智慧、理性、怀疑精神和道德素养。谣言是一种信息欺诈,造谣、传谣是不道德的行为,网民除了提高自身谣言识别能力外,还要修身养性,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严于律己,做到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当网络谣言由网民传至非网民时,非网民同样需要具有智慧、理性、怀疑精神和道德素养,做一个智者,不信谣、不传谣,从而阻断谣言的传播。

追究风险责任是保障。政府、传统媒体、网络运营商、网民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均应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除了有调查真相、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的责任外,还要承担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规制网络行为的职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的网络行为,依法查处包括编造、传播谣言在内的网络犯罪活动。传统媒体应积极发挥在议程设置和信息报道方面的作用,畅通信息沟通传播渠道,客观公正地报道有关事件,满足人们知情的冲动,防止传统媒体在事件面前失语,导致公众因信息缺失而偏信谣言。网络运营商应积极通过相关技术措施甄别、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充分保障网民隐私权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实名制的适用范围。网民在应用互联网时,应该自觉自律、明辨慎思,承担公民应有的责任。

4.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关系的研究展望

第7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关键词:谣言 第三人效果 手机短信 抢购 国民素质

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引发我国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3月17日下午,国内各大城市均出现碘盐断货的现象。各大网站纷纷刊发抢盐人群的图片和信息。抢购风潮缘起于3月16日—主流媒体一则“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起民众的恐慌,不良商家借机炒作,以手机短信散播碘盐断货谣言,继而引发民众抢购风潮,抢购行为持续至次日中午。最后,官方以手机短信、网络媒体、主流媒体等渠道辟谣才终止了谣言扩散,稳定了民心。

这起看似荒谬的抢购风潮折射出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盐,而且官方一直掌控着食盐的储备和销售。为何邻国受害,我自恐慌,而且是空穴来风的恐慌?民众在这起事件中毫无理性思索便加入抢购大军,或是无意识地成为谣言的二次传播者,延伸了谣言传播的广度,增加了恐慌情绪。其次,稍有科普常识的人即能断言碘盐的成分中没有碘化钾,碘化钾能否防治核辐射尚待考证。核辐射是否扩展至国内还未可知,在一切未可知的情况下便轻信谣言,陷入极度恐慌中,真是荒谬至极。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便发生过类似事件,不法商家炒作“板蓝根和醋能预防非典”也导致民众出现抢购风潮。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第三人效果假说”由戴维森(Davison)提出,他在《民意季刊》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1983年)一文指出:“受众倾向于过高估计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在态度与行为上的影响,也即每个接触到劝服传播信息(无论此信息是否具有劝服意图)的受众将会预期此劝服信息对其他受众的影响大于此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换言之,绝大多数的人会倾向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①此次抢购碘盐风波出现的特征与“第三人效果”理论极为相似。不过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此次谣言传播的载体仅仅只是手机媒体。本文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探讨在谣言的形成过程中,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民众产生抢购行为的多种社会原因。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②外国学者维吉尔对谣言的见解是,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1947年,Allport & 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就不会产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灵活无序的网络或手机媒体使谣言传播嬗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而谣言在人际传播中常常因接受者与传播者的误解或主观解读而加重事态的严重性。

谣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会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谣言就会发生。同时谣言还有可能引起大恐慌,因为恐慌情绪会迅速从一人传至另外一人,制造出应验的预言。如果相关谣言在人群中激起恐慌或厌恶等强烈情绪,谣言就更加可能被广泛传播。③加之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效应也会加剧谣言的传播,所以当一群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如一群人本来就倾向于相信碘盐能够防治核辐射的谣言,这些人很可能在手机互发短信之后更加坚信这则谣言。他们还有可能从半信半疑变成对这则谣言的坚信者,即便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是群体内其他人的想法。这就是“第三人效应”,自己总是认为别人受其影响更大。

从抢购风潮中谣言的产生流程及传播效果来看,必然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谣言发酵。在这一阶段,信息者通过发送短信引起手机用户的关注,而短信能否成为手机用户关注的话题,主要取决于短信本身的重要性。对于嗜好杞人忧天的民众而言,核辐射的危机感不啻于一场战争。因此,“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无论真假,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阶段,谣言生成。在这一阶段,短信引起手机用户的关注后,需要受众转发短信才能将谣言传播扩散开去,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此时的谣言传播中,舆论领袖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亲戚朋友的电话或短信更能增加谣言的可信度。在受众认为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心态支配下,很多人充当了谣言的传播者。第三阶段,集合行为爆发。由于谣言在群体间、在人际间广泛传播,群体出于从众心理,相信谣言,爆发抢购碘盐的集合行为。在此阶段,人际的影响力更大,在集合行为中,抢购的疯狂行为会刺激更多的人加入。第四阶段,谣言消解或澄清。传统媒体代表官方立场与话语权力,对谣言的解释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能有力地消解谣言。在3月17日中午,官方以新闻或手机短信等形式澄清谣言,解除了民众的恐慌。此时,各大论坛和网站也纷纷登载相关评论文章,指出谣言毫无根据,纯属子虚乌有,谣言不攻自破。

“第三人效果”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谣言产生的根源。该理论在所有负面新闻的传播中都有效。谣言伴随的集合行为属负面新闻。因此,两者具有重合之处。谣言产生集合行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受众个人特质。个人对信息内容的预存立场越强,“第三人效果”越明显;年龄大者自认为经验丰富,知道如何评价信息内容,“第三人效果”明显;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与受教育程度越高,当事人越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第三人效果”越明显。在谣言爆发过程中,年纪较大、社会经验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认为,自己不容易受谣言的蛊惑。别人受到的影响大于自己,从而不知不觉卷入其中。人们在最初了解抢购碘盐事件的相关信息时,由于受到普遍情绪化的影响,往往容易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

(2)媒介内容的性质。此次抢购碘盐风波中,手机短信起了决定作用。短信内容属于负面消息。“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要的(如暴力、色情、负面广告等),受访者会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且负面内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第三人效果”越明显。如果媒介内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如公共倡导、新闻报道等),受访者会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对别人的影响较小;或是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别不大。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反推过去,很多手机用户正是基于这种心态,忽视手机短信对自身的影响,认为对别人影响更大,别人可能都去抢购,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去抢购。

(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可用两种方式来评定,一种方式是评估自己和他人的相似程度,自己和他人愈相似,距离就愈近;另一种方式则是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愈小,距离就愈近。换言之,受访者认为媒介内容会对比较像自己或比较接近自己的人(社会距离较近者)影响较小,对比较不像自己或和自己距离较远的人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短信谣言会出现集群化现象的原因。手机用户倾向于和自己观点、立场相近的言论。

(4)消息的来源。信源的可信度与“第三人效果”强度负相关,可信度低的信源传播的信息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越明显;社会认同度低的信息产生的“第三人效果”明显。在此次抢购碘盐风波中,不法商家炒作制造谣言是一个诱因,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人对熟人的信任度很高,亲朋之间的互发短信使得人们对谣言深信不疑。

抢购碘盐风潮中谣言产生的传播效果显著,主要有如下原因:其一,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主流媒体的报道是此次抢购风潮的导火线。长久以来民众对央视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深信不疑是导致集合行为的诱因。因此,中文国际频道的“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刻引起民众担忧。

其二,社会危机到来时民众心理素质脆弱、科学素养缺失。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倘若民众足够理性,便不会产生恐慌与哄抢行为。抢购风体现了公众焦虑感和缺乏安全感的集体释放。用碘盐防治核辐射本身荒诞无稽,根源在于国民的科学素养缺失。

其三,抢购人群多为老弱妇孺。这类人群在危机爆发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理性地辨识信息的真伪,理智地判断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容易盲从和轻信谣言。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饥荒岁月的老年人在危机中更加恐慌,不仅抢购食盐,还抢购酱油和大米。

其四,手机作为传播载体,在人际传播中彰显出强大的传播效果。手机作为新兴媒体,近年来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彰显出特有的优越性。此次“碘盐防治核辐射”的谣言之所以疯传直至发生抢购的集合行为有赖于熟人间的信任度助长了谣言的散播,增加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和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官方及时辟谣是制止谣言最有效的办法。在抢购碘盐事发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接连发出呼吁,声称中国食盐供应充足;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专家纷纷依据科学常识号召广大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虽然抢购风潮没有完全制止,但恐慌心理已经稳定许多。此外,提高国民的心理素养教育恐怕才是制止谣言的根源。我们的国民教育在心理培养方面一直是一个缺漏。小学至中学的课本里极少提及心理方面的内容,大学里也只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才涉及。其他专业很少开设类似的课程。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可见,心理学基本是一个空白。而社会形态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人们面对的各种心理压力层出不穷,国民不能一味依赖少数心理专家的释疑解惑,关键还要形成自救意识和能力。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心理救助其实就已经敲响了警钟。面对社会危机时,我们的国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一则谣言,一次抢购风潮,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注 释:

①Davison. W.P.(1983).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P1-15.

第8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案例回放

一位市长的“互联网政治”答卷

不久前,网民sNa在常州知名“化龙巷论坛”上发帖,公开指责常州市市长王伟成把常州当成“的大金矿”,在建BET工程中为家人、亲朋“捞了很多好处”,行文语气非常强烈。贴子发表后,即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更让网民惊讶的并不是这个贴子本身,而是市长王伟成对此事的反应。贴子不但未删,而且发贴人也未遇到麻烦。更具有戏剧性的是,王伟成也在论坛里发贴回应网友的批评。在标题为《我对BET工程为什么这么热心和积极?》的帖子中,王伟成对网民slala的责难一一予以反驳、澄清,表示没有让自己任何一名家属、亲戚参与到常州的BET项目中。王伟成还说:对政府工作和市长有意见可以发表,语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谅解,但不能造谣诽谤人。因为“市长也是人,他的人格尊严也要依法得到保护”。

一时间,市长王伟成与网民的网上辩论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政府长官,选择在论坛上发帖回应对他的指责,王伟成的做法在全国开了先河。

面对谣言与真相并存,信息传播高度透明和迅捷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政治”正在考验每一个官员的行政智慧。试卷的题目并不复杂,但对于拥有传统政治思维和习惯传统行政运作模式的官员来说,能让这份试卷及格却相当困难。

观点交锋

不应随意将质疑当诽谤

邓清波(特约评论员)

王伟成市长没有动用权力报复网民质疑的权力,就是这样一种“底线”上的作为,却让大多数网民纷纷表示赞扬。这正说明,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这一点仍然令人担忧,权力仍然很容易被滥用。这究竟是值得人们欣慰还是悲哀?

诚然,官员能够自觉守住权力运用的底线,比起那些的做法来说确实是一种进步。然而,作为市长,王伟成恐怕应该也有可以深思的地方:既然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网民为何还会质疑自己的廉洁?这究竟是因为网民刻意“造谣诽谤”,还是因为自己的公信力不够、相关行政过程不足够透明?王伟成更应该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反思自己施政过程中的不足,以实际行动、确凿证据来回应网民质疑,以更加自我谦卑、尊重公民的心态来对待质疑。

实际上,随意说别人“造谣诽谤”本身也可能是一种“造谣诽谤”。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市长,虽然没有动用警察等公权力去打击报复发贴质疑自己的网民,但公开指责对方“造谣诽谤”,却足以起到威慑效果,让网民因担心遭到市长的进一步报复而选择禁声。

在网络时代,在民主法治时代,官员们应该学会的不仅仅是不任意动用警察去对付批评、质疑自己的公民包括网民,更应学会处处尊重公民,以更加谦卑的心态面对公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信于公民,以更多的努力来服务公民。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市长发帖辟谣与公权归位

马涤明(特约评论员)

由于行政不透明以及权钱交易现象的存在,现实中就难免有“领导要捞钱”的质疑。这种质疑究竟该看作公民权利还是“造谣诽谤”,放在法律层面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两个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

然而,作为手中握有公权的市长,一方面“愤怒”指责网友“造谣诽谤”,一方面却能够理智采取了网上辩论的方式为自己辩解,这在现实情形下实属难能可贵。市长发帖辩解在当地论坛上获得89%的支持率,肯定不全是对建设BRT项目的支持,而是对市长以普通网民身份平等辩论的欢呼。

现实体制下,公民私权利面对官员或政府公权力往往是“秀才遇见兵”,二者难以搭建平等交锋的平台。而属于官员个人的私权利却总是很容易通过公权力得到维护。比如大量网上“诽谤”领导事件,公权力总是第一时间介入、立案抓人,甚至网上通缉。公民因言获罪是私权利难敌公权力的结果。常州网友“slala”一次比较幸运,他对市长的“造谣诽谤”没有遭到公权力的打压,而是意外出现了一次与“公权力”平等辩论的机会,这时,公权力与私权利处在了一个平等交锋的平台,最突出的意义就在于公权力放下了高贵与特权的架子,扮演了一次普通“人”的角色,回归到权利平等的位置。

市长发帖回应网友所带来的公权力归位,不管是网络民意这种民主形式的日益成熟,还是公权力让权于民的结果,这件事的意义都将远远超出辩论的本身。尽管有许多网民对他的回答与辩解并不赞同,但他敢于将曾经并不透明的权力运作置于阳光之下,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进步。

深度解读

“以理服人”还是“以权压人”

盛大林(《大河报》首席评论员)

网友slala的原贴是否“造谣诽谤”?市长王伟成的回帖内容是否就是事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部门或第三方的调查,人们当然也不知道孰是孰非。不过,这起事件本身的是非与别人并没有多大关系。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王伟成市长对待“造谣诽谤”的方式。

当面对“造谣诽谤”时,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办?从理论上讲,有三种路径可供选择:一,公开辟谣,以正视听,“笔墨官司笔墨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提讼,维护权益。根据情节,可以侵害人格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涉嫌诽谤为由提起刑事自诉;三,动用公权,提起公诉。不过,诽谤一般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只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才可以进入公诉程序。

三条道路,选择哪一条呢?王伟成市长选择的是第一条路。几乎没有人选择第二条路。而选择第三条路的官员却很多,甚至呈现出群起仿效之势。从“彭水诗案”到“稷山文案”,再到“西丰诽谤案”、“颍泉白宫书记报复举报人案”……一个又一个手握重权的官员运用公权力对“诽谤”者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但也屡屡遭到舆论的强烈质疑。显而易见,公开辟谣需要的是“以理服人”,司法介入涉嫌“以权压人”。

当自认为遭到了“造谣诽谤”时,官员首选的路径应该是公开辟谣,万不得已才应该提起民事诉讼;而是否进入公诉程序,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官员的选项,因为它应该由司法机关来决定。王伟成市长选择了一条“阳光”的路径,也为其他官员作出了一个“示范”。

领导工作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与人打交道,就是沟通人的思想,善于沟通,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是领导者的一大基本职能。所以,善于沟通,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个领导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运用,网络沟通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必将越来越正常化,经常化。

其实,网络沟通往往有着传统沟通方式很多不及的地方,在这个虚拟世界里,

人们的沟通由于省去了传统沟通的诸多不便,往往可以更从容,更完整,更广泛,更深刻,因而也更趋真实。所以,在这个网络时代,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干部,运用好网络沟通,其实应该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本功。

路径剖析

如何打好“互联网政治牌”

王来华(天津市牡科院舆情研究所所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互联网不仅成为了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的发生和发展平台,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生成和形成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平台。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所有的重大政府决策都要“”在大众面前,所有政府官员的执政行为都不得不接受网络舆情和舆论的监督。因此,互联网上的舆情和舆论给政府决策者带来了日益增大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互联网上舆情的发生规律,全面了解舆情与舆论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影响,努力做到因势利导,让互联网为良好的决策设计和实施所用,就对政府的决策者们提出了重要的工作课题。

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政治”考验官员行政智慧。不够智慧或者说不够了解互联网本质的官员很可能打出的总是不漂亮的牌。而在本案例中,市长王伟成为“互联网政治牌”的打法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王伟成市长以其主动坦诚的态度和大胆有力的方式,与网民之间开展直截了当的认识互动,诠释了现代政府决策者如何运用互联网这种现代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手段,适应尊重民意和倾听民声的新形势要求,大力推动政府决策的过程,努力提高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水平。在这个意义上,王伟成的行为是带了一个好头,而其行为的重要内涵则是把决策过程与互联网密切结合起来,在互联网上讲政治,利用互联网讲好政治。

王伟成在帖子中关于“沟通人、团结人、凝聚人”的话说得很在理。那么,除了讲事实和道理之外,还要依靠什么实现这样的想法呢?

在王伟成的回帖中,网民也能看出那么一点情绪,即他在帖子里说过,“你对政府工作和市长有意见可以发表,语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谅解,但不能造谣诽谤人。因为市长也是人,他的人格尊严也要依法得到保护。”这个议论的角度很生活化。王市长既是政府官员,也是一位常人,有他自己作为常人的想法,也有他对他人语言偏激或对个人尊严不尊重的反感。 其实,王伟成的这些看法,既能表明他的个人看法,也能显示他作为常人的正常情感。这让市长与普通网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能够促进沟通、团结和凝聚等等。这样的态度提示我们,政府官员在与民众进行“网聊”或“网络互动”时,还要多注意说话的角度。面对民众,官员的态度更亲切、更平实、更讲究相互尊重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放低身段,以公民、网友的身份参与、平等对话,是互联网政治牌的第一打法,否则,网上负面舆论的传染速度将远远超过现实世界,控制起来会相当不易。因此可以说,利用互联网讲政治,还有一个讲究态度和语言的问题。这需要许多政府官员仔细琢磨。

官员首先是有对话意识;其次是知道对话者是网友,变身网友与之对话;再次是要学习互联网对话的结构与模式。比如说,以贴子回应贴子,就比以大文章或新闻或公告回应贴子要好;用网络语言就比用官样语言要好;用手写签名就比匿名或电子签名要好等等。

不可否认,网络江湖,鱼龙混杂,确有一些恶意中伤者和心揣歹念的生事者,但更多的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对待网络流言,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不能以暴制“爆”。对待这样的传言,要能够心平气和,同时也应理直气壮地回应。在这样的质疑和回应中,产生共识,消除歧见,从而达到官民和谐。如果真有恶意造谣者,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妨以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切不可冲动失控,以公权寻私仇。

第9篇:谣言止于智者范文

名人“被去世”

2010年12月6日,一则来自微博的消息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今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该则消息立即引起全国金庸迷的关注。这是继去年6月遭遇逝世谣言之后,金庸先生再度“被去世”。网友们戏言,与世无争之金大侠,数十年前已挂印封刀、退隐江湖然而却不断“被死亡”,让人感慨无限。

半小时后,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上称金庸去世是假消息,并道金庸先生于3日刚出席剑桥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并且香港也没有“圣玛利亚医院”。如此明显的错误,有公信力的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却没有仔细查证校对就在官方微博抢先转发,并在其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同步更新,这无疑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人命之珍贵不可亵渎,是谁出于何种心态一而再地散布这样无德的谣言呢?金庸先生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及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深深地尊敬和推崇。面对荒唐谣言,金庸先生淡然一笑:“我很淡定。”如此宽广包容的胸襟,让造谣者情何以堪。

事后,该造谣微博两度道歉,无奈事态严重,网友指责不停,“部级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不加证实就谣言,太无责任感!”《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刘新宇“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责任”,于12月7日在微博上声明:“我已于今天辞职。”对于出错的原因,刘新宇认为,编辑新闻素养不够,单位管理制度上也有疏漏。“不久前,网站抢发了连胜文遭枪击一事,效果很好。可能就因为此,编辑便过于强调抢先,而忽略了流程,未做核实就草率转发了。”他主动承担起误传的谣言给金庸先生带来的困扰与不便的责任。

精要点评:真实是新闻的第一价值。作为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更要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微博时代,消息的扩散速度越来越快,谣言更易传播与让人听信。而作为网民,我们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消息未得到权威核实之前,要保持客观与冷静。娱乐也好,消遣也罢,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如果守不住道德底线而人性沦丧,又何谈享乐众生呢?

适用话题:媒体责任、传播、严谨、求真、求是、态度、学会尊重、独立思考、急功近利、坚守原则、权衡利弊、自律、以身作则、引以为戒……

“生命三角”

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生命三角”理论建立在极端设定的基础上:1、在地震中房屋必定倒塌;2、房屋的倒塌必定导致里面的家具完全被砸碎。对于身处可能会坍塌的房子中,在地震时是否值得赌一把“生命三角”?专家认为,一般按照标准兴建的房子在大多数地震中也不会塌,不能为了提防小概率事件而将人们置于另一种更大的风险之中。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洛基博士认为,“生命三角”理论会造成一种错觉,让人们认为在地震时有太多选项,但在剧烈晃动下,人们根本记不得那些复杂选项,在跑来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犹豫不决时,便增加了被飞在空中的东西打中的概率。伊朗国际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研究院Mohammadreza Mahdavifar博士曾在2009年,比较了“伏地、遮挡、手抓牢”和“生命三角”两种方法的优劣。研究的结论仍然是“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是更好的选择。

对建筑质量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生命三角”理论的流行,因为唯有倒塌的房屋才会存在所谓的“三角救生空间”。反观日本地震时人们的冷静和沉着,并不仅仅依靠几点避震常识,而是建立在对房屋质量的充分信任和平时无数次的避震演练之上的。

精要点评:在灾难频发的这些年里,人们喜欢居安思危,却对安全常识一知半解。一旦遇到危难时刻,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尝试一种自认为可以保住性命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通常是没有实地演习过的。所以,在身处安全之时有无验证这些方式方法的可行性,是保命成功的关键与否。

适用话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知的欲望、善于思考、长远的眼光、有备无患、质疑精神、人云亦云、自我保护、意料之外、恍然大悟、人生智慧、效果……

拨开谣言坚硬的“壳”

日本发生9级地震及其核电危机,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以至于出现了一场场闹剧――抢购海带、碘酒、加碘盐甚至是酱油,日本迪斯尼的暂时关闭,都得到狂热追捧。这让果壳网的一群科学爱好者格外忙碌起来,自觉地担当起了“粉碎谣言”的重任。

果壳网是果壳传媒旗下,具备社交网络特色的泛科技内容主题网站。漫天飞舞的谣言与日俱增,其一主题板块“谣言粉碎机”便流行起来了。谣言粉碎机对自我的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姬十三”是这群年轻人的头目,30多岁的神经生物学博士,科普专栏作者,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真名嵇晓华。他希望用生动的方式来破解谣言。果壳网有几十个编辑,有各方面专业人才,各学科的专家都会是他们信息的可靠来源,而主持这个谣言粉碎机频道的编辑是拥有化学博士后学历的“秋秋”,秋秋身边还聚集着20多位高学历的80后,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一个辟谣稿的真实性和可查性。如今,松鼠会已经繁衍出100多位“松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线研究人员,还有一部分是科学记者,以及职业科学传播者,比如科普杂志工作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