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第1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科学建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3-03

初中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是全部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引导初中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能指导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意识和方向。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广延性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以便学生们能有效地把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整合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梳理出一个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以此来对各个历史事实和概念进行系统认知和识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一、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呈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和相应学习方法的传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使用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首先探讨该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初中生对零散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系统化构建

与传统的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相比较,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更加注重从纵横、时间发展等逻辑顺序构建系统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背诵,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学习程度和记忆的长期保持。传统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各个具体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单纯对某个历史事实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的教科书式分析。基于历史教师的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其了解历史脉络的目标,其学习的方式通常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而且是比较低效的。其根本原因是无法构建大量历史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忽视了发挥历史知识间的良好关联性的特点。

通常来说,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并不都直接注明在教材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聚合在一起,主动地寻找最具统帅意义的线索。这种线索可能是基本史实,可能在基本概念,也可能是基本规律。历史知识结构通常是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基本线索,这样既能体现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又能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中心,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意义。学生们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有助于他们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们有效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孤立掌握的现状,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脉络。

(二)有助于初中生构建历史整体框架并形成大历史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历史观。在日常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对大量具体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历史观而服务。本文提到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会沟通历史整体框架,提高学习质量的背景下,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大历史观。这样有助于初中生们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各种历史事实,分析各种历史事实。对学生而言,大脑中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念、历史能力。另外,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哪怕学生们的具体历史知识遗忘后,其历史知识结构仍能清晰地深留下来,这种历史知识结构将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历史进程、历史事件重新构思起来,将彼此联系的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的整体,这也是传统历史教学很难达到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们从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了解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通过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大历史观的形成,引导学生们通过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基于自身特点的科学且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三)有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规律和准确记忆历史知识

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引导学生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树立一种大历史观,这样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在构建完成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后较好的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历史知识系统是由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结构框架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较好的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就能实现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掌握历史规律,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教学不仅仅立足于整体的历史知识教学,而且注意到如何宏观把握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概念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来。只有建立一整套历史知识发展脉络图之后,各个零散的历史知识间就有了明确的联系,不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记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检索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心理学关于记忆过程的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部分相对应。基于上述理论,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形成历史概念间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科学准确的记忆历史知识。

二、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事实和技巧,还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帮助初中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课程都是学习质量都较好,引导学生们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如此,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历史教材的改进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历史教材的兴趣。对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抓住教材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教材改编,或者叫趣味性加工,从而在历史知识学习为开始之前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通常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增加历史故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和进行历史知识辩论赛等。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要与当前的历史课程内容相一致。通常来说,历史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的目的。历史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视频播放的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甲午战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将整个大战过程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的辩论赛,通过设置相应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加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们掌握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

为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们增加相应历史书籍的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老师们首先需要指导学生们如何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有效阅读,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读整本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彩色的前引目录,认真地阅读前引目录有助于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例,在上册的第一单元之前的引目录是这样安排的,即侵略与反抗。小标题则是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甲午风云等。认真阅读前引目录就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而贯穿其中的。

除此之外,在很多历史课文中,教材的编写者都设计了一些问题,需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每一个历史章节中的导入框架中,够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而设计了相应的导入环节,既有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引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编写者们设计的导入问题,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历史教材,探索重点历史事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指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种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历史知识中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获取,并且能用学习到的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对丰富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时的历史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模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修养对学生们都能产生较大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历史意识的塑造。二是要继续深化对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需要的地方可以增加部分专题模块,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脉络,拓宽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在这两个主阵地中引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框架,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

三、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

(一)以教材编写为抓手构建宏观历史知识结构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清楚把握脉络,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研读教学标准,将初中阶段的课本进行通读,把握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寻找其根本联系,从几册课本的内容编排,中外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不同单元之间的架构分析,到不同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些方面入手,可以使学生超越原有课程的编排顺序,从总体上把握住教材。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世界近代史可以从三条线索来把握:一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美、法、英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工业革命阶段,日俄改革阶段,美国内战等。二是近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亚洲革命风暴、拉美独立革命、民族民主运动等内容。三是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欧洲革命、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等相关内容。这样的三条线索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逻辑框架。此外,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几个有标志性的事件串联起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样这些内容就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起到总体梳理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所谓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自主建构起知识结构,这样的能力能够便于学生把原有的零散的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历史更是如此,历史课程的特点是由许多零碎的历史事件,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需要将这些内容加以梳理,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助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历史事件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类关系:涵盖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如,在把握因果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皖南事变的发生和正面战场形式的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转向反动,这样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清关系,正确把握。再如,在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几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大陆领土基本解放,这几件事情是属于并列关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总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从而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关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不同的历史事件区别开来,对于不同历史事件要能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如的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作用、外线作战的作用等都要有所把握。

(三)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积极运用图示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小组合作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等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积极使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点法是通过一个总体的图示的形式或者是表格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归纳概括,在图示上能够看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交错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达到多维度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获得较为丰满的立体认识。图示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着眼于整体来把握和看待历史,不会出现孤立、静止看待历史的现象,也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增强自己思维中的条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现内在联系。在图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运用图示的方法,来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在隋朝到清朝各朝代的更替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示的形式,使历史知识更具有条理性。二是将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内容展现出来,动态的多媒体展示能够将历史知识结构变静为动。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中展现历史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发挥历史概念对增强基本史实联系的作用

基础概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内容的基本点,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是一张网上无数的点,能够串联起线、面、体,让学生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和有效的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基本的概念包括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史实的本质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概念是在对历史史实加以分析整理、分析史实之间的关系、将史实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基本的历史史实来进行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首先要把握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它们的各自概念,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其次,要把握住其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的矛盾等。再次,要弄清楚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历史概念,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并且能够起到深化知识基础、加强知识结构系统化、完整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容体系是由无数个看似不想联系,而实际上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个内容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往往把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归纳为几个大的条条框框,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是把各个零散的历史事实一一讲述,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无法解释历史事实的因果发展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和纵横关系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给予学生们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进行了探讨,虽然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但是不够全面系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不断丰富这个教学方法和完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星斗.延边地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宫春燕.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邱延川.浅谈历史知识结构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76-77.

[4]李雁.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例[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03:32-34.

[5]吴能义.注重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J].中学历史教学,2003,10:10-12.

第2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概述 

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利用重要历史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拓展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很多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较难学习的学科。这是因为历史学科不但知识点众多,而且知识点不容易记忆。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整合知识点,梳理历史线索,加深学生印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重新编排教材知识,梳理历史教材主线,围绕主线设置专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几位皇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的政治制度,总结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 

又如,在教学“唐朝盛世”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唐朝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其他朝代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策略 

1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教学的独特之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爱国情感。 

2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历史是初中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把教材内容梳理成为一个系统的体系,以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只要看到历史事件就可以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有关侵略战争的知识总结出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白侵略战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 

第3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第4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摘要: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学习知识提供更好的条件。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样如此,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课本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做好课本知识的一些挖掘,发现其中的隐含知识,另外也需要教师注重历史知识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本文笔者就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的一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论述,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课堂 学生 主体 实现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本知识的学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本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基本知识载体,也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行进行知识的学习、记忆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比如在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制度,对于某个课时,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后,就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让他们探讨知识的要点、研究事件的发展。另外在教学之余,笔者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他们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知识讨论,比如这些知识怎么记最容易全部掌握,有什么记忆诀窍,这段历史和之前学习的知识哪些比较相似等等,通过他们的小组讨论来让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就会有更多想法”,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就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自行进行知识的消化、理解。另外笔者也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或者个人心得知识的汇报、总结,让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全班同学,好的方法也可以在全级、全校进行推广。比如我们班某位同学总结的“顺口溜”记忆法就在全校引起了轰动,他总结的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再如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这样就把清朝的10位皇帝的顺序排列清楚了。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途径,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他们的自主学习,这对于更好的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

二、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挖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科目作为一项学术性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历史知识发现能力、研究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也规定了初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既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而这些系统知识在课本上是没有直接体现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分析、去总结。

比如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知识点,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此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本相似知识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进行横向的知识联系,比如“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相同与区别,其相同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农民运动;斗争方式上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形式;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一面;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从作用上看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其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太平天国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而义和团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有革命纲领;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义和团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三、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运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初中历史科目的教学目的: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运用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经验的学习与掌握,比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 ”》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秦始皇少采取暴政,那么历史的发展将会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免这一悲剧呢?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来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扩充知识面,同时更多的是对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些教育,对于他们的思想观念的一种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鸦片战争》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不是鸦片战争可以避免?讲述太平天国时,提出: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是不是太平天国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第6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习惯决定学习质量

历史课教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良好认知有重要影响,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必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各种研究和学习实践表明学习习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新课程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论述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非常自觉的行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学习,既有一些与其他课程学习相同的学习习惯,又有一些历史课程特点所决定的独特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历史课需要培养的习惯

1.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常用且高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不仅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发现难点,为正式学习打下基础,在正式学习时有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正在形成中,再加上初中生刚学习历史,还不会预习,需要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应当确切地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材,理解教材,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防止预习的随意性与浅尝辄止。

2.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内学习中记笔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听课的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进一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及时整合知识结构;更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依据与方便,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记忆都会淡化甚至遗忘,而笔记为防止遗忘提供了基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强调记笔记的好处。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忙忙碌碌,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二是要字迹清楚,重要内容记完整,否则复习的时候,看不清楚,失去笔记的作用;三是课后及时补充与完善,使笔记切实发挥记录重点的作用。

3.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巩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课程门类突然增多,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顾此失彼,因此要让学生按时完成历史课作业,教师就要注意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比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列表、编排年表、填图等,这种作业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历史老师要灵活安排学生作业的时间、作业量、作业方式,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

4.比较并总结规律的习惯

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这些事件既有相似性,又有事件的独特性,通过比较既能发现异同,又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进行比较,也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改革进行比较,如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等;学了世界历史以后还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方法既可强化知识,提高效率,又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历史知识指导现实,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做到“以古为鉴”、“鉴古而知今”。学习历史既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又可以总结历史规律。就多次强调过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现实。比如学习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政治改革及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认识到《十报告》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6.及时复习并记忆的习惯

由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及互相影响,遗忘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的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习惯。结合遗忘规律,复习方法应该先快后慢,当天、第二天、一周后的复习特别重要,这三个段复习到位,可以有效防止遗忘。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培养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对有兴趣的活动,钻入其中可以达到不知疲倦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的故事性、历史人物的形象性都可以对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的理性兴趣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直观的现代教学资源、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具有帮助作用。

2.培养习惯要有计划有目的

学习习惯有多种,除了历史课学习中的专用习惯外,其他课程中的一些通用学习习惯也对学习历史有重要作用,比如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因此教师要将学习习惯梳理出来,列出清单,排出日程。培养习惯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按照习惯养成的规律逐步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些初步的习惯安排在前面,有些相对复杂的习惯安排在后面,通过系统安排,有计划地培养,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示范引领培养习惯

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认识水平与自控能力正在形成与提高,因此对一些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这种特点既要求教师讲明意义,更需要教师自己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有学习与模仿的直接对象,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在老师身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增强学习兴惯养成的自学性与主动性。比如历史知识进行比交较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就需要教师具体地做出示范与指导,在反复的示范与指导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要领,并逐渐养成习惯。

4.督促强化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手段

所有习惯都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必须有坚持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习惯长期督促与检查,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不良习惯决不容忍,养成好习惯时立即表扬,因为表扬与批评是强化的重要手段,直到训练的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然后强化另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第7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1.1创设教学情境要实用。

学中创设情境必须以加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为核心,情境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情境教学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情境细节,从而达到通过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

历史知识反映的是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这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影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要确保展示给学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无误,从而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悟。

1.3创设教学情境应多样化。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力争做到情境模式的多样化,避免因相同的情境模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产生更深的印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1.4创设教学情境应具有针对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全部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适合情境教学法的内容,并选取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确保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2.初中历史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受,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2.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初中历史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或人物,因此学生不能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历史知识。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反映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视频、图片或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

2.2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人物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等创设不同的情境语言,把人物的细腻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人物特点。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情境,便于真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3结合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故事能够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的历史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故事场景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得到更深的体验感受,使其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

3.总结

第8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

第9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