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马克吐温的故事精选(九篇)

马克吐温的故事

第1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从事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我们所熟悉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唧唧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第2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1910年4月21日――来报道确实有利可图。因为在经历一个世纪后,这个老男孩仍然会有“新作”问世――《马克吐温自传》(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共744页),此书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塞缪尔・L・克莱门斯(马克吐温的真名)可能会死,但马克-吐温一直活着。

为什么这第一卷要经过一个世纪才能公之于众?在吐温去世之时,他明确表示,自传必须要在自己去世100年后才能出版。他在序中说:“我决定从坟墓中而不是亲口向世人说话,是有充分理由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说话……我会像写情书那样写得真诚、坦率、不感到为难。”他担心这自传中有着太多的“吐温解密”一书中刻薄的评论以及激烈的谴责将矛头直指他所处的邪恶时代。书中内容涉及虐待奴隶的制度化、镀金时代的贪婪、美西战争的灾难。吐温的观察得出了不能说不合理却不受欢迎的结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原因在于他不用供养别人,因为他很有可能不是故意的。他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从牡蛎养殖场跳到如今的位置,也许只是造物者的意外和遗憾。”

吐温的写作正值在美国军队远征国外,以及商业世界乱象丛生之时,吐温一向以反对美西战争而闻名,但他很聪明,看得出他慎重考虑了过早有关“美国士兵在菲律宾做‘制服刺客…这一言论可能带来的影响。

吐温并未删去100年前他手稿中的关键部分,以求“所有真实明智的意见能被保存下来”。在他死后数十年,连续三个版本似乎受到不同程度的删节和整理。但如今百年已临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克-吐温”项目开始着手定稿。自传最终将分为三册陆续面世,其中约一半材料从未公开发表过。

由于吐温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负责自传的众编辑们在哈里特・埃莉诺史密斯的带领下寻找最为适宜的方法。几十年试图自己撰写自传而失败,终于,在1904年初,吐温决定向速记员口述回忆录。他每天投入到他热衷的思考当中,而忽略一些事情的具体年代。他用“畅谈你目前感兴趣的方式”来描述他的工作。“忽略无力的威胁,转而讲述那些忽然闯入内心、更鲜活更有趣的事情。”

吐温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并沉浸其中。早报上某个只言片语,就能把他带入回忆中很久以前的公开演讲,这又唤醒了他一次幽默的生日聚会。这种方法确实不可思议,它给了吐温大量关于19世纪的回忆,以及对20世纪确切的感觉。这种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相似的手法,几乎让他成为美国第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尽管普鲁斯特从没有过一只叫作“瘟疫”的猫,在白宫搞恶作剧,或是花了一下午从年轻猎人那里骗来一只野火鸡。

第3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马克・吐温 幽默语言 小说语言 夸张

引言

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还是出色的幽默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幽默语言对现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的作品总是用最具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达到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语言风格完美地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了结合,完美地诠释了幽默的表达。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对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风格进行研究。

一、幽默语言学概述

幽默语言风格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这一理论已经涉及诸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等,幽默语言理论已成为多学科研究对象。幽默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然而,在早期语言学中没有针对“幽默话语”的研究。幽默语言学研究的最初涉及的是以哲学、心理学等的学科边缘理论研究。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幽默语言的研究在70年代末期开始萌芽,最早是语言学家莫里斯(1938)提出了语用学理论,但也没有针对幽默语言学的研究,直到20世纪末,在语言学的实际应用中,考虑幽默语言在人际话语沟通的重要作用,幽默语言成为语言学中话语机制与合作礼貌原则中的重要内容。语言学者试图解释与许多实际应用幽默语言的理论,尤其是在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中的应用,以及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的幽默现象。本文作者对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的很多文献资料,其中包括莫里斯、斯珀伯的幽默语言理论,并基于以上理论对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幽默语言进行具体阐释。

二、幽默语言理论与马克・吐温语言风格

由于语言学领域对幽默语言学的分类与定义相对研究较晚成体系,所以幽默语言学可避免地存在尴尬的境地。幽默语言在实际交际与写作中应用广泛,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语用学理论中可以对话语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与社会关系。此外,幽默语言可以建立和谐的交际氛围,在合作原则的应用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技巧。

现代语言学中幽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术语,对于幽默的定义与具体理论应用,在7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开展很长一段时间研究。最终在20世纪获得其目前的含义。术语“幽默”最早由拉丁文转换而来,拥有过量的幽默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技巧称为幽默。这意味着有幽默语言是带有诙谐与有趣的,包括个人技巧语言幽默以及幽默话语在文学或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以幽默语言而著名,导致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么多不同的评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出版之初有两种不同的态度,马克・吐温的朋友,作家威廉・豪厄尔斯认为这本书是世界文学艺术的优秀作品,虽然当时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知名的文学家。另一种是朗费罗和洛厄尔说,他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的前景并不乐观,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应该禁止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于是在这本书问世后的40年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声誉评价不一,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遇到了风暴般的争论,在世界文学史上,马克・吐温是公认的优秀作家,尽管有学者批评他的杰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即使面对争论这本著作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快速流传世界各地,受读者追捧,并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本幽默小说的典范之作,同样作为一本优秀的儿童读物,书中的语言描绘使内容如同风景如画的小说。本质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比表面的幽默语言更深刻。作为第一个在世界文坛对现代文学影响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具有非凡的声誉。同时,这也刺激了当时的文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摆脱传统文学模式的枷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风格使马克・吐温的作品走向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第二,独特的创作方法。马克・吐温接受的文学教育,使他把文学和艺术创作理论融合一体,并表现在文学著作之中。出人意料的是,马克・吐温的独特视角源自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这种独特的经历也成为他的写作优势,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作家自身的意愿进行写作。

第三,诙谐幽默的文学与口语语言风格的结合,这一点被认为是马克・吐温最重要的贡献。生动、清新的语言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典范,在我国,文学理论研究者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论。受幽默理论的影响,学者魏书萍主要分析的起源、目的和幽默;学者张楠做出幽默的特点分析,从而体验马克・吐温艺术的魅力,并从语言和主角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小说。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学者用合作原则、会话含意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风格。但幽默的研究相关理论的角度是有限的,因此,本文基于言语幽默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幽默。

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幽默语言分析

马克・吐温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使用的幽默技巧,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创作探索,对其内容的研究是一个有趣的课题,书中各种人物的诙谐对话,达到了揭示的效果,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幽默语言风格。

(一) 夸张语言的应用营造幽默的话语效果

一般来讲,诙谐的使用夸大或夸张的语言有助于揭示事物本质。有效的夸张语言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并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例如运用嘲笑或讥讽的语言,强化情感,提升主人公或事物的英雄地位。更重要的是,夸张的语言形式可以从一个短语,句子到段落或种类的段落。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像解说员一般,将自己置身事外,用严肃的语体讲述故事,其幽默语言产生于这一基调本身。马克・吐温,在主人公哈克的语言下,充分发挥这一叙事手段,严肃的语气,并获得幽默的世界声誉。例如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第一章开头,读者的视角转换为一个孩子的叙述者身份。马克・吐温的正式两次主要强调这一视角,一个小男孩与他的年龄不符合,小孩用成人般的认真的态度谈话,其内容的不一致肯定会引起读者的笑声。另一方面,马克・吐温善于运用叙述者的视角,呈现给我们一种非常规的说书人讲述的一个看似有趣的故事。马克・吐温用严肃的口吻,一个无辜的声音,认真解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内容,而和所谓的说书人之间的不协调带给我们无限的幽默。最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产的幽默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新的更好的理解,并通过这种幽默语言揭露深层内涵,造成幽默的语言与真实之间的反差。

(二) 幽默的效果来自于话语的明说与隐含的反差

幽默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差造成的惊人效果,让人忍俊不禁的突然转折。有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局面无数的事件引起读者的期望和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在哈克贝利・费恩身上,保持读者的兴趣和故事的娱乐,马克・吐温幽默适用于各种情况,其中一些可能只涉及一个事件或行动。有些复杂的可能含有大量的事件。例如:当主人公哈克逃出了机舱之后,他的父亲让他囚禁在里面反思,这反映了哈克的智慧和机智。14岁的男孩面对这个有趣的情况,他计划出逃的步骤留下深刻的印记。以至于当看到被哈克做的标记,他的父亲推测认为哈克已被谋杀,哈克的举动作出了一个谋杀现场所创造幽默的气氛也是发人深思的。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中,哈克致力于拯救吉姆,按照一个精心的计划,哈克和汤姆开始了救援计划的英勇的行为。这种幽默的情况下总是发生欢乐场景,例如他们只是采用简单的刀挖隧道逃跑,这让读者笑这两个无知的男孩所做英雄的行动。叙事情节伴着幽默话语徐徐展开,幽默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很好的呈现。

(三) 白话语言与方言的使用营造的幽默氛围

一般来说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普通表述类语言。它被用来描述的语言,而不是正式的标准用语。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故意运用未能符合标准的语言,充分利用俚语,方言和语言差营造幽默效果,于是幽默效果就产生了。许多语言表达旨在揭示小说的创作背景的阴郁和黑暗的一面,尤其是关键的人物哈克,作为这样的白话语言的典型话语人,哈克的语言大多是不规则的对话,马克・吐温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语言风格得到读者的欣赏。例如在第五章,巴氏听到他的儿子成为贵族学校学员,他回到家乡,寻找哈克,在这么短的谈话中,哈克和巴氏使用白话语言和方言表达,从而严重违反了正常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哈克的父亲的形象以及他的举止、外表和手势透露出的夸张营造了幽默的效果。塑造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物,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不同,马克・吐温实际上表达了对人物深层次内心世界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幽默在哈克的孩子气语言和巴氏的交流中营造的语言幽默。通过哈克的语言,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可爱充满孩子气的男孩所向往的自由。语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图雅.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谈文学作品复译的意义[J].语文建设,2014(05).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7-108.

[4]彭杰.对马克・吐温小说语言风格的赏析[J].语文建设,2013(20).

[5]汪静.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J].语文建设,2014(05).

第4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美国式幽默 现实主义 方言 讽刺

一、马克•吐温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 发展 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 自然 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将现实主义的描述与浪漫主义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在对密西西比河畔的小村庄的描述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们的贫困;另一方面,又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书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两位人物:国王和公爵。吐温赞扬了吉姆的无私,肯定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但同时也不忘提到他的迷信和愚蠢;书中的主人公哈克既热心善良,同时又是个爱撒谎的淘气孩子。

总而言之,马克•吐温十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是他把美国的民间幽默和严肃的文学统一了起来,是他是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让方言土语甚至行话俚语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二、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大师

美国人的幽默有其 历史 根源。最早前来北美的拓荒者,在披荆斩棘的艰苦环境中,需用幽默来自慰。陆续来到的各国新移民,在受到文化冲击的状态中,也需要幽默来自励。幽默往往是人在苦恼或愤恨而又无助的情况下的产物。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说:“幽默是我们对付美国文化冲击的最佳防御手段之一,幽默是连接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众所周知,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几乎所有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影子。要将幽默作为一种写作风格决非易事。作者须使自己的作品幽默而不乏味,轻松却不肤浅。吐温寓讽刺于幽默,从而使读者感到幽默而又不仅仅是幽默。例如,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当哈克下决心帮助吉姆逃跑时,他说:“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这里有这样一段话,“这可是可怕的念头,可怕的话语啊,不过我就是这么说了。并且我既然说出了口,我就从没有想过要改邪归正。我把整个儿这件事从脑袋里统统赶了出去。我说,我要重新走邪恶这一条路,这是我的本行,从小就这样长大的嘛。走别的路就不内行了。作为开头第一件事,我要去活动起来,把杰姆从奴隶的境地给偷出来。要是我还能想出比这更为邪恶的主意,我也会照干不误。因为既然我是干的这一行,那么,只要有利,我便要干到底。”这是一段充满讽刺与幽默的心理描写:显然,营救黑奴是一件好事,可他却称之为“邪恶”。但如果我们以特定的社会环境去想这件事,它又的确是一件“邪恶”的事。这正是关键之处!吐温将白人语言和黑人语言混合在一起来描述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从而既使人发笑,又发人深省。美国文学教授卡尔•博德(karl bode)相信,是马克•吐温拓展性的将美国民间幽默和以前作家们的严肃的文学结合在了一起。

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美式幽默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做成功的小说之一,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小说中的美式幽默。

1.马克•吐温的作品总是令人忍俊不禁,不忍释卷。

马克•吐温是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受到广泛喜爱部分原因在于作品的语言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这些闪光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人不忍释卷,一口气将书读完。例如,书中的哈克藏身小岛时,以这样的语言表述他的感觉:“要是看见一根枯树桩,我便当作是一个人。要是我踩在了一根树枝上面,踩断了,我便觉得仿佛有人把我的喘气砍成了两半,我只剩了半口气,而且是短的那半口气。”(if i see a stump, i took it for a man; if i trod on a stick and broke it, it made me feel like a person had cut one of my breaths in two and i only got half, and the short half, too.)把踩断树枝比作砍断喘气是多麽滑稽呀!气怎麽能砍断呢?但我们却能脸上却带着微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哈克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心理。吐温总是擅长用这样精彩的幽默语言抓住读者的心。

2.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要谈吐温的幽默,还得从细节说起。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双关语,各种各样满不该色的夸张,重复,和反语。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或许正是在船上作水手的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各种各样的反语和讽语;或许他已习惯了注意这一类语言,吐温掌握了大量的这类词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

例1:“接着,老头子开腔骂起人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他能想得到的,一概都骂。接着,又一个不漏地重新咒骂一遍,好能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包括了连他们的姓名他都叫不上来的人。点到这些人的时候,就说那个叫什么什么的,然后一直骂开去。”(then the old man got to cussing, and cussed everything and everybody he could think of, and then cussed them all over again to make sure he hadn't skipped any, and after that he polished off with a kind of a general cuss all round, including a considerable parcel of people which he didn't know the names of, and so called them what's-his-name when he got to them, and went right along with his cussing.)

例2:“他准是疯啦,我说。我一开头就是这么说的。在中间是这么说,到最后也还是这么说,始终是这么说——那个黑奴是疯啦——疯得跟尼鲍顾尼愁一个样,我说。”(he's plumb crazy, s'i; it's what i says in the fust place, it's what i says in the middle, 'n' it's what i says last 'n' all the time - the nigger's crazy - crazy 's nebokoodneezer, s'i.)

这两个例子都表现了特定人物的特殊性格。例1是哈克的爸爸醉酒后骂人的话,向我们展开了一幅酒徒酒后的生动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滑稽的景象,忍不住被逗乐。例2是一个农妇的话,她一再重复“我说”,“疯了”。这样一个啰里啰唆的农妇真是叫人又好气又好笑!吐温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逼真的表现了农妇的啰嗦,正是用这种方法,人物的个性幽默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3:“霍勃逊牧师和罗宾逊医生正在镇子的另一头合演他们的拿手好戏去了,我的意思是说,医生正为一个病人发送到另一个世界,牧师就做指路人。”(rev. hobson and dr. robinson was down to the end of the town a-hunting together - that is, i mean the doctor was shipping a sick man to t'other world, and the preacher was pinting him right.)

众所周知,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的,但吐温却说“医生正为一个病人发送到另一个世界”。在此处,作家用讽刺的手法,告诉我们庸医害人。这种幽默有讽刺的手法,使我们不仅会发笑,更会深思。

从上述例子我们能够看出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3.滑稽的语言与方言在马克•吐温手中成了成熟的文学武器。

在本书中,吐温使用了数种滑稽的语言和方言,包括黑人语言、西北地区广泛示使用的低俗的滑稽的语言和派克斯韦尔村(pikeswille)的方言。

吉姆的语言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比如,吉姆说:“啊,要不是杰姆,你就不会得(耽)在这里,你就会留在林子里,没有饭吃,还会给淋得半死,真是这样,乖乖。鸡知道天什么时候下雨,鸟也知道,伙计。”(well, you wouldn't a ben here 'f it hadn't a ben for jim. you'd a ben down dah in de woods widout any dinner, en gittn' mos' drownded, too; dat you would, honey. chickens knows when it's gwyne to rain, en so do de birds, chile.)这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发音模糊,而且总是省略很多音节。将方言运用到小说之中能反映出黑人缺乏 教育 的状况。

当哈克和吉姆到了一个贫穷的村庄时,那里的人说的是另一种滑稽的语言。“人们总是听到在说:

‘给我一口烟嚼嚼吧,汉克。’

‘不行啊——我只剩一口啦。跟比尔去讨吧。’”

(what a body was hearing amongst them all the time was:

"gimme a chaw 'v tobacker, hank "

"cain't; i hain't got but one chaw left. ask bill." )

这些语言粗俗而滑稽,从而表达了村民的愚昧和粗鲁。

当他们来到派克斯韦尔村时,听到的又是另一种当地方言。萨利大妈是这样说话的:“再说,丢的也不光是衬衫啊。还有一把调羹不见了,而且还不只是这个。”(and the shirt ain't all that's gone, nuther. ther's a spoon gone; and that ain't all.)

macus cunliffe这样评价马克•吐温对于方言的使用:“不突兀,就如亲眼所见,似乎简单,像听到了日常的对话,却又不尽相同。”这些方言并非有意拼凑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后写下的,故小说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4.马克•吐温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

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为幽默而幽默么?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驰名世界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千百年来,从古到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为文学而文学的大作家。反话正说,恰恰是为了点出幽默中一片苦心。

吐温说:“幽默本身的秘密来源不是快活,而是悲伤。”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却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发笑,而笑,他说,是一件真正有效的武器,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他用那枝幽默之笔写下的人物和故事,给了人们许多笑料,许多用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荒诞现象。他从不为幽默而幽默。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当与他同时代的78个为幽默而幽默的作家先后消失后,他还在美国文坛上继续他那夹杂着针砭和嘲讽的幽默。

《哈克》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四、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的幽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廉•福克纳说过:“马克•吐温是安德森文学之父,而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文学之父。”由此可见,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之伟大,对后来的作家影响之深刻。

马克•吐温从纯粹的幽默中 发展 出了讽刺的、甚至悲伤的幽默,正是他是幽默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代代相传下来!

参考 文献 :

第5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陌生人” 形象内涵 “人道主义者”

诺埃尔・格洛弗曾把马克・吐温称作美国的一面镜子,因为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里读到社会,读到人生,读到人性,读到我们自己。审视其作品,便不难发现:从成名作《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中出现的第一位“陌生人”,到遗作《神秘的陌生人》中作为小说主角的最后一位“陌生人”,这中间他创作的诸多作品中都有“陌生人”的身影。“陌生人”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有研究者指出:“马克・吐温作品中存在着对‘陌生人’非人化的过程,使之超越了人物形象本身而成为一种文学手段”[1]。“陌生人”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段吗?本文认为,“陌生人”是马克・吐温本人真实思想的一面镜子,映照的是吐温对个人遭际、人类存在状况的哲学式思考:为稻粱谋而漂泊的“异乡人”、与世态人情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和个体存在孤独的“寂寥人”。“陌生人”是吐温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倾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普遍关注,所以从这意义上讲,“陌生人”是帮助吐温完成他对人类终极关怀使命的“人道主义者”。

一.“陌生人”是谁?谁是“陌生人”

李志[2]曾给马克・吐温的“陌生人”归类:一类是身处陌生地位的人,另一类是身处陌生地方的人。前者是指那些变换到与自身真相相反的种族或社会地位的人,后者是指那些身处陌生地域的人。本质上,这两类“陌生人”实属一类“陌生人”,他们都是“美国梦”的织梦者,只身处于陌生环境而需要克服自我与环境的不适应感,而且这种陌生感终生都在重复,没有终止。马克・吐温堪称美国古老边疆社会的产物,他相信民主、推崇平等、反对以强凌弱、同情小人物、相信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但是现实中的社会却阶级界限鲜明,金钱似乎主导一切,人们徒劳地信奉虚假的信念,这样的现实令他不断借助“陌生人”质询世人,同时传播自我思考,以期待一个人人生活的更美好的社会。所以,“陌生人”承载了马克・吐温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以此观之,马克・吐温作品中所出现的形形的“陌生人”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类“陌生人”,即驻足于世俗之外、冷眼旁观人世善恶、寄希望于唤醒人类沉睡良知的天之使者。

《大西洋月刊》主编威・豪威尔斯曾说:“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他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正如幽默是他“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一样,他所创作的“陌生人”也是他反复思考人生际遇、生命真相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哲学思考式表达,即“异乡人”、“局外人”和“寂寥人”,这种表达是他对现存的专制、不平等、虚伪等社会现象的切肤痛恨,是对人的自私、狭隘、卑鄙、残忍的公开轻蔑,同时也隐含着马克・吐温对生活、对世人炽烈的爱,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热切向往的一种“人道主义者”情怀[3]。

二.“陌生人”的形象内涵

1.“异乡人”之乡愁

马克・吐温终其一生是个无根的漂泊者。这种漂泊天涯、无所凭借的“异乡人”感受构成了“陌生人”形象内涵的基础底蕴。

马克・吐温以“幽默”著称,在幽默背后,他却坎坷一生。1835年自降生之初便饱尝生之艰辛,童年中父母先后离世,他自谋生路。童年在汉尼拔做印刷学徒工,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青年在弗吉尼亚做报社记者,成年在纽约稳定的家庭生活,晚年全球巡回演讲只为还债,最后妻女逐一离去,只剩下他独身一人面对这世界。如此看来,在重要的人生阶段里作家都在陌生的环境里跑来跑去,且还背负沉重的生存压力,迁徙带来的最深印记融汇于笔端而化为“陌生人”。此“陌生人”似乎比陶渊明“归去来兮”吟啸、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绝唱、苏轼“人生如寄”感叹以及昆德拉的“荣归”来得还要凝重。所以“陌生人”的第一个形象内涵便是“异乡人”之剪不断、理还乱的难解的乡愁。

2.“局外人”之疏离

吐温少小离家、终年漂泊的生涯使他将杜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人性残忍卑劣的阴暗面一览无余。在他看来,世界之所以充满了苦难,是因为人的天性腐败和堕落,他对人与人之间发自仇恨的残忍深恶痛绝。所以,疏离于社会种种弊端之外的“局外人”是“陌生人”形象所隐藏的第二个内涵。嫉恶如仇、充满正义感使马克・吐温像个“局外人”般生活于人类社会之外。这种不能随波逐流、义愤填膺的疏离感是“陌生人”形象内涵的悲壮底蕴。

即使在自己为之熟悉的环境里、长期接触的人群中,他依然觉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1882年在寻访故地时曾说自己是一名“毫无经验的陌生人”、“无知的、近视的陌生人”[4]。他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纷争,更无法融入。他写道,“认为自己是黄金的人类,充其量不过是块烂铜。”“疏离感”使他作品充满讽刺,结果这使其更疏离世俗。他在《狗的故事》和《马的故事》里讽刺了“人类”的寡恩薄情和残忍。在《什么是人?》中,他写道:“人能区别是非善恶,这足以证明他的理智胜过别的动物;但是他能干坏事,这却又足以证明他的品德不如任何别的不干坏事的动物。”他远离于世俗大众,可以旁观却不可以无动于衷。这种无法置身事外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只能化为契诃夫式的“狠狠的笑,充满愤慨和内心痛苦的笑”,只能由他的“陌生人”倾诉其作为“局外人”的疏离感。

3.“寂寥人”之孤独

曾虚白在谈到马克・吐温时说:“凡是他的作品,因此,都有双层的性质,它说的是这样,它的意思却是指着言外深奥的地方。他实在是穿着小丑衣服的人生哲学家”[5]。马克・吐温是个写小说的哲学家。他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个“无根无依的思想”罢了,个人的命运在岁月的演变中微不足道。因此,人类个体是一个个孤独的“寂寥人”,这是“陌生人”形象内涵的哲学底蕴,荒谬、痛苦是“寂寥人”最好的伙伴。

存在哲学家萨特提出存在主义三大原则之一便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6]。吐温在遗作《神秘的陌生人》中将这种“荒谬”、“痛苦”表现得无以复加:“世界就是一个疯人院,生活只是一场疯狂的恶梦”,人的存在不过是“一个游移不定的思想,一个没有用处的思想,一个没有归宿的思想。在空洞的世纪之间孤独凄凉地徘徊”。在行将告别人世之际,他曾作如此评论:“他们从世上消失了,他们活着的时候,无足轻重、一事无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失败、就是件蠢事,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足以表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这个世界将为他们哀掉一日,然后就把他们永远忘掉”[7]。一个伟大的作家何以如此悲观?悲观是悲观了,因为一个对世界了解太少的人是不会悲观的。马克・吐温的终生游历使他比一般人更能了解到人生的悲苦本相。“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的绝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8]。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马克・吐温亦痛苦万分,一种深沉、无法解脱的痛苦,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煎熬着马克・吐温,他用“陌生人”追问,欲向世人昭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孤独的“寂寥人”,对这个强大的世界的阴暗力量无可奈何,但又对光明寄予厚望。

三.“人道主义者”之情怀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海伦所言“爱与信仰”确指马克・吐温悲天悯人的思想本质。正如豪威尔斯在《我的马克・吐温》中所证实,他的性格豪放、慷慨大度。他有一颗“正直、善良、唯真理是从的心,嫉恶如仇、正义,傲视权威、虚假的上帝”[9]。秉持“爱与信仰”的他目睹人类互相残杀而破坏彼此幸福,人类的苦难和艰辛始终折磨着他,同时也激发着他那无与伦比的“人道主义者”情怀[10],这是“陌生人”形象的核心内涵,为“陌生人”涂上一笔最壮丽的底蕴。

《神秘的陌生人》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小说中,作者借撒旦之口,指责“卑鄙的人类”只有“乌七八糟的道德观念”、“愚蠢、偏狭的感情、虚荣、鲁莽和野心”,认为世上的一切“全是一场梦―一场奇怪的、愚蠢的梦”。最后作家规劝读者“做别的梦,和更好一些的梦”。在小说中,作者让西奥多的小伙伴丽萨在河中淹死,让受人欺凌的彼得神父精神失常,最后发了疯,从而变得“象一只小鸟一样地快乐”。作家如此安排,非一个“悲观”了得,作家意在使他们解脱人生的磨难和不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穷苦人民的真诚同情,对恶行的批判和谴责,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肯定和向往,因为吐温对人类的苦难怀有最为深沉的同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吐温所创作的“陌生人”不仅是文学手段,有着作家深沉的见识和情感的寄托。有他本人流离失所、四处漂泊的“异乡人”之乡愁,有他痛心疾首、耿耿于怀的“局外人”之疏离,有他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寂寥人”之孤独,这些皆源于其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者”情怀。所以《伦敦每日邮报》当年写道:“除了托尔斯泰,几乎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的逝世那样激起那么普遍的崇敬和悼念之情。”这位光顾人间的“陌生人”,随使命而来,随使命而去,但是他心中的“爱与信仰的彩虹”不会消失,继续履行使命,带给仰望它的人以慰藉和美丽。

参考文献

[1][2]李志.马克・吐温的“陌生”及其影响[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02): 48-51.

[3]沈培.马克・吐温创作的三个时期[J].外国文学研究,1986(3): 60-65.

[4]Pettit A G.Mark Twain and the South[M].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74:59.

[5]曾虚白.美国文学ABC[M].上海: 世界书局,1929:92.

[6]李华.在荒谬的围城中无可逃离[J].宁夏社会科学,2012(06):142-145.

[7]Advanced English,Book 1,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27.

[8]崔为.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宿命论――马克・吐温创作轨迹刍议[J]. 北方论丛,1996(2):100-103.

[9]吴钧陶.感谢马克・吐温[J].译林, 2008(3):214-217.

第6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旅馆准备过夜,他看了一下登记簿,发现尽是这样的登记:“XX公爵和他的仆人,XX伯爵和他的管家,等等。可是他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怎么不碍事

马克。吐温常常心不在焉,有一次坐火车时丢了车票,查票时他找不到了。幸好乘们员认识马克。吐温说:“如果真找不到车票,也不碍事!”马克。吐温却急地大叫:“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该死的车票。否则,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到哪里去旅行。”

梦游症

病人:“马克。吐温先生,您知道如何治梦游症吗?”马克。吐温:“很简单,买一盒图钉,睡觉前撒在床边。”

该死的人死了没有

马克。吐温一天在美国里土满城,抱怨头痛得厉害。当地一个人却说:“这可能是你在里土满城吃的食品和呼吸空气的缘故,再也没有比里土满城更卫生的城市了,我们的死亡率现在降低到每天一人了。”

马克。吐温立即对那人说:“请你马上到报馆去一趟,看看今天该死的那个人死了没有?”

长到碰得到地面

林肯的一些朋友喜欢闲谈,常常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一个人的腿应该有多长?”一天,一个朋友问。“嗯!”林肯回答说:“我看至少应该长到碰得到地面。”

我被她折磨了15年

林肯的妻子做了总统夫人之后,脾气愈来愈烈。她不但随意挥霍,还常对人大发雄威,一会儿责骂这收款多,一会儿痛斥那东西太贵。有位吃够了苦头的商人来找林肯诉苦。林肯苦笑着认真听完后,无可奈何地说:“先生,我已经被她折磨了15年,你忍耐15分钟不就完吗?”

第7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诸位,真对不起,我的表停了,这儿没有钟,实在难以控制时间。”

“没关系”,一听众高声说,“你后面的墙上有一本日历啊。”

一位演讲家下巴缠着绷带走上讲台.演讲完毕,他特意解释道:

“在刮胡子的时候,由于我集中精力于讲稿,以致把自己的下巴刮了一道口子.”

有位听众议论说:“真糟糕!他真该集中精力刮胡子,而把讲稿削短点啊!”

有位博士在演讲,由于他口才不好,台下的男士们都打磕睡了,女士们则高谈阔论家事。

博士一看情形不好,恳请女士们说:“请你们小声点,不然的话,男士们要被吵醒了。”

侃先生在大礼堂内做了近4小时的专题演讲后,慢慢的见室内所有听众都走光了,剩下一位老伯,他走下讲台对老伯说:“这些人真没办法,还是老伯和我志同道合。”

老伯伯站起来说:“讲完了吗?我要收麦克风啦!”

马克·吐温演讲前的故事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你来得很巧,”现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第8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作者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哈克贝里·芬,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个调皮鬼。他不上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拥有一颗正义的心、勇敢的心。

相关练习:

1、、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__________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1865年,他因幽默故事《_________________》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学幽默大师。

2、《__________________》和《汤姆·索耶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妹篇。马克·吐温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第9篇: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幽默大师、小说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以幽默与讽刺见长,作者往往用一种搞笑滑稽的语气描述了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他独特的语言给每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在品读每一个故事的同时不由得捧腹大笑,然后又会陷入严肃的思索,再次回味小说的故事情节与各个鲜活的人物。

众所周知,在马克·吐温的众多作品中,他的中短篇小说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特色。《百万英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这本名为《百万英镑》的书,读者会发现这里不仅有穷小子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而且还有其他的很多有趣搞笑的故事。诸如《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职员,他不懂职责权限,随意指责上司,以及为参加内阁会议,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大宗牛肉合同事件》描写了一份合同引发的荒诞故事:为了追回拖欠的牛肉款项,约翰及其后代都一一奔波而死。直到这件事落到了主人公的身上,他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四处奔走,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遇到奇怪的人和事。《和移风易俗者同路》则介绍了少校在旅途中面对世俗小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很多问题,为一些地位卑微的人赢回了面子,期间他总是自称是列车公司董事的家属,真是笑料百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这本书选编了马克·吐温的绝大部分经典小说。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在笑声中体会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隐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