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浅议

马克思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浅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找到二者在内容、特质、目的、价值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契合性,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稳固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社会与其他社会发展的本质性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长远发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特质上的契合

中国的学者之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张和看法,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特质上相契合,只有更多人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一气”思想指出了客观物质即“气”乃世界的本源,因此,二者在客观物质性上相统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二者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阶级斗争与革命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勇于斗争、敢于直面强暴的精神,因此,二者都具有革命斗争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都主张与时俱进,根据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进而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走在社会与时代的前端,因此,二者具有先进性与发展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与开放性,能够实现与不同优秀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都主张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倡以实践来指导认识,因此,二者具有实践性的特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的上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主张立德树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以此为核心理念,二者在目的上有相通之处。我国不少学者有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的上的契合之处的研究,比如孟德阳认为:“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要达到‘天下大同’,这为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某些思想根基。”黄凯锋提出:“从社会理想层面上看,《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为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设想有类似之处。”这些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的上的契合之处的研究中体现出了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中都包含着希望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同时,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目的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消除两极分化和私有制,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所有财产能够为人类所共享的大生产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家、道家、儒家等学派主张的“大同思想”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阐述的“大同社会”具有乌托邦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与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的共产主义具有较强的相通性,并且对于现代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上的契合

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被称为“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播者都是人,因此,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与功能即为二者的价值。首先,从个人价值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以人学为核心的,主张重视人、发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因此,就社会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目的旨在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论、重视集体利益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者马克思在其一生中都在为了追求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和实现无产阶级而奋斗,这是他的价值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发展过程中,由管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虽然二者在表述上存在差异性,但其中的价值取向却是一致的。从微观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检验真理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根据不同朝代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思想文化的解放与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都需要通过内容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的第一性原理,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都需要以物质为基础,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中,通过对其内容的解答与分析能够看出马克思主张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寻找事物的不同规律,并在尊重其规律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行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中,从“理势合一”的观点中能够看出人做任何事要尊重其客观规律,从而顺应时代与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中能够看出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而中国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因此使得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中国自夏商周时期至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坚持“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中包含着在时代与国家的发展中要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效结合,而中国的法家学派正是依法治国观点的提出者,中国的儒家学派自发展以来一直秉承着以德治国的观点。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选拔高素质人才,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任人唯贤”理念也体现出中国对人才选拔的标准。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方法上的契合

人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需要依靠方法论来作为实践的指导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方法上的契合性,使得二者能够在发展中相互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中都主张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这体现了中国以辩证法对待事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儒家唯物论与辩证思维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之间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的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矛盾观与发展观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首先,在联系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万事万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天与人”“父与子”“君与臣”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也表明了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其次,在矛盾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看待问题要从辩证角度出发,将事物一分为二进行看待,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中指出了事物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统一的关系,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的发展观认为,各种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是事物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随着不同朝代与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这一点体现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实践为基本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实践观,并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认为实践的主体应该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一切生活与生存活动都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儒学为主体进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与变化,只有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实践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头与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的“知行学说”,体现了人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认为“知行统一”,即理论应该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知”的基础上要兼顾于“行”,这正是对实践法的阐释。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具体实践方法上是相契合的,同时也证明了二者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付诸实践,从而促进二者的创新发展。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理论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们的认识与实践都发挥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时代不断发展下,人们的认识、思维与实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与发展关系,进而以二者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更加繁荣、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8).

[2]钟锦宸.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J].祖国,2018(17).

[3]席明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0).

[4]高鹏飞,柳杨.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

作者:薛羽洁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