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1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以初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谈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可以这样描述:初二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含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初二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历史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首先是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然后才是拿历史与现在可比性去发挥想象,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或者去认识解决某一新的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讲注重的是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深化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式教学来完成的。如“背景分析”:像鸦片走私历史背景分析,各农民起义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分析;“胜败原因的分析”:如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性质分析”:如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辛亥革命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分析;“历史意义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分析等。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一些不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揭示其不同本质区别。如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其相同点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关税协定,开设工厂,外国军队驻扎中国这几方面比较,并指出这三个条约分别使中国开始沦陷,大大加深沦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与辛亥革命比较,指出“改良救国”,与“辛亥救国”的不同道路。

归纳能力,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辛亥革命讲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结归纳:辛亥革命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同盟会建立,之后,开始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表明了革命党人决心清王朝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四川人的保路运动,给湖北同盟会发动起义造成了绝好的机会,于是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建中华民国、使革命进入高潮。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一失败表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归纳,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窥视知识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归纳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归纳能力提高的过程。

第2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记忆诀窍 归纳整理 比较联想

历史教材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而且千头万绪,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呢?

一、通过各种记忆诀窍巧记历史知识

1.数字特征记忆法

有特征的事物最容易被人们所识记。记忆历史年代也可以寻求其内在的数字特征加以记忆。例如:1234年蒙古灭金,四个数字按照1、2、3、4的自然数顺序来排列,很容易记忆;在1921、1922、1923连续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前三次会议的年代,这三个年代的最后一个数也是按照自然数的顺序1、2、3来排列。而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由两个16组成年代;而1818年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卡尔・马克思诞生,由两个18组成年代。

2.方位记忆法

我们在记忆一些历史史实时,有时也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上的地形图上的地理方位来记忆、比较,从而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当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加深记忆,就可以让学生对照P33页的《战国形势图》仔细观察和研究,然后总结出“齐秦楚燕韩赵魏,东西南北到中间”这样一个规律,从而牢牢地记住了“战国七雄”的国名和方位。

二、专题归纳整理记忆法

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对这些纷繁的知识在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清晰、牢固地掌握它,教师就要在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及最后的复习阶段,及时地引导学生善于把学过历史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对比和总结,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再按照一个个不同的专题,例如国别、年代、战争、文化、事件等,不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分类整理。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内容中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868年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而在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为了使中国强大起来,“上下而求索”地推行了洋务运动,并在中历经“百日维新”的流血牺牲、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文化打破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直至现在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和分析近代的俄国和日本为什么因为改革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强大,而我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和改革为什么却以失败而告终,让同学们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用表格来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明了,便于记忆。因此借助表格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记忆。例如为了更好地掌握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中的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世界三大宗教”方面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就可以用表格解析法。表格的名称可以定为古代世界三大宗教比较表,从教名、产生时间,产生地点、背景、创始人、教义及经典、作用和实质几个方面来设计表格,然后反复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填写,这样学习起来目的就比较明确,而且在复习时便于记忆。

三、运用比较联想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用归纳和整理的方法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之外,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以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开拓新的思维视角,寻找并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例如可以从时间上把世界历史上的人和事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联想到一起,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梳理和整合记忆,思考、探究相关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促进学生打破教材体系的束缚,培养创新精神,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地以史为鉴,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例如在学完初中阶段的整个历史教材内容后,我们会理解和掌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一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就用联想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并进一步思考:中国为什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是逐步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一阶段央视曝光了“达・芬奇”假洋家具事件,就是国产家具出国一日游后,重新报关后3万元的国产家具就成了售价30万元的原装洋货,揭示了我们国民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着的崇洋思想,那么国人为什么认为舶来品洋货一定比国产的质量好呢?通过联想与世界历史的进程进行比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激发起青少年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壮志,使我们的祖国以更快的速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初中三个年级中,随着时间的迁移,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到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所学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根据心理学原理中的英国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记忆有着时间隔得越久,遗忘得也越快的特点,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觉得刚学完时的短时间内会觉得记忆犹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就容易混淆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及时地加以复习巩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目标 过程教育 综合素质

Brief talk about the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Wen Juan

【Abstract】To do well the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we must be with a view to something great and set about something actual. To be a view to the big goa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study and know well students’ mind and mental character, should bring out leading function in their learning, should lead them to conclude,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and then find out the rule. In add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education, start from the dribs and drab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ith steady steps,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generally and then achieve the education goal.

【Keywords】History teaching Education goal Course education Complex diathesis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好历史,可以说是大家经常思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但实质上这些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它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笔者现就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感悟,作如下抛砖引玉之见。

1.明确目标,拓展视野。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同样肩负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把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以为,只有把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教学方法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根基。

2.了解学生,培养兴趣。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变化的特殊时期。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处于过渡期的初一学生,虽然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怎样吸引学生保持对这一科的持续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通俗准确富有生气的语言,富有时代感的真情实感,把复杂的知识处理的浅显易懂,由繁入简驾驭课程,精心选择知识的切入点,课程形式生动活泼。为此,教师知识上应为杂家,语言上应具有大师的风采,且兼具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保持恒久的兴趣,影响学生的一生。

3.总结规律,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先天智力差异是不大的,而学生学业最终结果的差异却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因素导致学业差异的扩大。怎样有效的使学生迅速高效的学习,少走弯路,教师的指导作用地位日显重要。新课程对初中生不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它不否认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这实际上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学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习过程的知识要经过归纳、整理、细化,最终掌握并学会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示范,把方法教给学生。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虽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但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普遍性规律,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历史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找出规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其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当然,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作整理归纳,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学生轻松的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

4.点滴做起.渗透积累。初中生知识占有量有限,过程性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它要求教师要沉下去,耐得住寂寞,这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重在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过程抓好了,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点滴做起,逐步渗透积累。学生要占有大量材料,就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推荐阅读书目,指导登陆相关网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归纳、对比有所取舍,联系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基本知识不死记,但要求记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要求他们将学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学生没了背书的压力,心理解放了,能力反而提高了,这实际上是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记忆问题,掌握了知识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对解题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平时的练习要一题多练,如选择题,要充分挖掘四个选项背后的历史知识,四个选项可以当作四道题来做;用同一种思路解多道题目,要求学生做一道题就会做一串题,举一反三,多角度分析,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落实课程能力目的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下,教师要研究学生,开发教材,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地进行课堂学习,把学生引入历史的圣殿,塑造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

第4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51

要求:一般来说课堂笔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生自己看书初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阶段,可以对教材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名、著作等相关内容进行勾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阶段,可以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修改,并加一些批注,如:原因、性质、影响等词语。如果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教师补充的内容,就需要学生动笔书写。课堂小结阶段,学生对本课所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并根据笔记简单地归纳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内容。当然,在进行勾画时,可以采用横线、曲线等不同的标记,对一些重要的时间、地点等进行圈点,也可以采用不同色彩的笔来进行勾画、标记。

一、 首先这些要求是从学生进校开始培训。

1.一般开学第一课不要急于上新课,而是明确提出对历史课学习要求。接着上新课时就要耐心的辅导:学一段内容在书上如何做笔记,提出要求。而且课后将书收起来作检查,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够好或根本没做的要作进一步的辅导,而且把做得好的作为示范进行传阅。如此坚持,直至学生基本学会。学生容易松懈,应该在一段时间(以期为单位)后应重复上述步骤,这样做了后应该初一结束后学生基本都学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作用:学生能构建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能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内容。

要求:首先,构建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知识网络。其次以课或以单元形成知识网络。第三以一阶段或一册形成知识网络。

2.训练: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老师要不厌其烦的告知学生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有背景要素(包括原因、条件、目的等)、经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果要素(影响、作用、性质等),学完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用一定的符号就把相关要素展现出来,整个现象、事件就比较全面的得以把握了。其实教材往往在一课中会用几个小标题来呈现历史内容,学生弄清每课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小标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单元,教材分为几课来讲述,学生要知道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课与单元主题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根据理解用框架的形式把相关内容联接起来。还有同一册或同一时期的内容要明白每个部分讲述历史问题的属性。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类:政治策略、国家统一或政权巩固活动、经济举措、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科技、文学(戏剧、小说、诗词等)、艺术(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社会习俗根据这些方面来整理历史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线索清晰,彼此联系的历史知识网络。学生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一课内容,一个时期的知识这样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来理清知识网络。通过反复强化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方法。

3、记忆方法

作用:初中历史学科是记忆性较强的科目,课程标准提到的识记层次内容占知识与技能目标的70%。学生最感恼火的也是记忆。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对提高历史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

要求:我们通过探索归纳了七种记忆方法即:顺序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上述方法。下面就顺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进行具体介绍。

顺序记忆法:就是按事情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①、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忆。如《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0月,陕北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这里的"4""5""6"就是其特征。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的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的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第5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作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前的梳理、归纳,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高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之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应用其中,帮助教师更好的展开初中历史的教学。

一、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其在课前的备课中,会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进而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给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并且可以将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看似这种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握全场,学生只是在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都没有得到锻炼。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点在于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进行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演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空间,学生成为了学习主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升效果。

二、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看似给以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的教学时间有所减少,但是就实际情况观察,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一定的提升效果,具体而言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在教学的过程控制上,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所遵从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教学之前会通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放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对一些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对知识点进行纵向上的联系思考以及横向上的对比分析,最后还会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和探讨,这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其二为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教和学的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将诸多教学模式进行了融合,更多的学生自主探讨时间对学生的思维锻炼也有着十分明显得效果;其三为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例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得到一张北京人的信息表格和空白的山顶洞人表格,再让学生对空白表格进行填写,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事件,懂得多少历史演变,而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对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习惯,学习习惯是教学根本目的,也必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首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难以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会在课堂中将知识点嚼烂,然后教授于学生,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教学效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其弊端在于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对任何知识都是等着教师说自己不会去主动思考。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在于放手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会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的将洋务运动的发动原因、过程和结果阐述一遍,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去探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同时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去思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自主探讨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让学生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自主探讨,可以通过连续提出问题的模式,让学生的思路发散但是又有一个框架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序言里面提到了一处残迹,你们知道这一处残迹在哪里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寻找;然后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在哪一场战争中损坏的吗?”然后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教师在提出问题“这次战争侵略者犯下了那些罪行?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通过这样一些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思索,而连续的问题又紧紧的围绕教学中心,这对培养学生的注重细节,突出中心的学习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案教学方式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而导学案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总体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2):112

[2]钮亚军.中学历史课堂中学案教学的运用――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10(02):10-12

第7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字】历史学科素养;阅读能力;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3-02

【作者简介】周道贵,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江苏句容,212400)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2.,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校长,高级教师,镇江市中 年骨干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伟认为,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认为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知识是基础,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笔者认为学生通过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有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必经之路。

江苏省历史课题组“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镇江市使用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阅读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把握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排版以宋、楷字体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课本中插入的图画都有注解、说明,还有古籍中的资料。其中,宋体字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主要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抓住重点,但不足之处是由于结论性的词语较多,总结性较强,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比较吃力;而楷体字的内容则是对历史实事进行详细、生动的叙述,是对宋体字内容的一个补充,易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过程的了解,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来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不能让学生只阅读一种字体的内容,而是让学将两种字体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更避免学生为应付作业,不通过自己思考就随意抄写课本段落的不良习惯。例如,七年级下册的15课《推到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中,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宋体字部分只是对活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棉纺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关人物、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部分的过程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理解各种发明产生的历程、沿革、发明者的精神等等。

二、以问激疑,增加阅读深度

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的知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大胆质疑。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学生进行相应的课文阅读后,教师可提出对应的问题:西汉初年,实行“和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与“昭君出塞”的和亲行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则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内容的质疑,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是坏,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动笔归纳,保证阅读质量

读书不动笔墨等于白读书。读书动笔的目的在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够提高阅读效果,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对学生的写作有好处。在阅读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注释,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在汉武帝时期创办的”,是“太学”并非“大学”……这样不断练习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动笔阅读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习惯在阅读中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历史实事进行归纳、概括,从而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课文详细地叙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原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要点出文中重、难点的地方,并要求学生在重要的文字下面进行批注、作重点符号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找出发展江南地区的重要原因。

四、多种形式,升华阅读效果

1.比较阅读。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具有相似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通过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区别这些知识点,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文景之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文景之治”时期有哪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文帝、景帝勤俭节约、体恤百姓的做法与秦始皇奢侈无度、奴役百姓的做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归纳总结哪种做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得出“成由简,败由奢”的道理。

2.图表阅读。许多历史信息是存在于教材的图表中的。这种具体的形象的表现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历史概念。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很多路线图,如果强记强背的话会很枯燥且效率不高,教师如果能在此时提醒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空间概念,从而把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以及之后的中亚、西亚、大秦联系起来,学生的思路就会产生连续性,思考也就更清晰明了。在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地区的联系之后,将相关的“丝绸之路”的图像资料提供给学生,结合若干图片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认知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更加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提高史学素养。

3.补充材料阅读。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为了阐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展示给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升华。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目时,一位教师补充了一段细节材料让学生阅读:“长征年龄:指挥员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年龄不足20岁;长征路线:跨越15个省,2.5万千米,转战面积的总和大于许多欧洲更加的国土;……”阅读后教师设问:长征“伟大”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细节性情境描述,学生阅读后讨论活跃,争相发言,加深对长征艰难、红军精神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的智能。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想要正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并且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历史事实,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 历史 联想 方法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学生最关心最渴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初中历史考什么?二是如何考高分?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对能力的高要求的时候,想要把历史学好,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学无定法,但须得法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一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特别是对初三的学生,以前历史只是考一本书的内容,现在,初三要把前两年的内容都得记住,学生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整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 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 “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中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中考历史总复习为例浅谈联想教学的运用。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 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 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 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 月发表《独立宣言》;④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 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 革,美国内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 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人运动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 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 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 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 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 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 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历史知识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相联系的。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善于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以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初三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同学看书时就要想到,为什么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呢?原因很容易能找到是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找出线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所以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如果在往前面找西方列强为何要侵略我国,主要的原因是专题一中,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而西方随着代议制的确立,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找到了中国。这样,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番总结和归纳,形成相关知识线索的完整知识体系,就不需要再孤立地去记忆单个知识点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了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整体了解,能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 的起因与后果。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 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 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最后中国共产党, 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把这些关系理清楚让学生从微观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 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蒸汽时代”到“电 气时代”的发展再到“信息时代“这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理好三次工业革命的线索,使学生更好认识科技发展的过程,体验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 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网络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记忆。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 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如复习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的洋务运动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世界历史还有那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变革?学生就会得出以下这些内容:1861俄国亚历山大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美国的内战,这一时期的变革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同一时期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又如复习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 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 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 ;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由今溯古,强调重点。例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 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 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 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 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网。这样 ,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历史成绩是否优秀,实际上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希望我以上浅薄的建议能对同学们学习复习有点作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书目:《江苏教育》2007年

《中学生政史地》2007年

第9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历史提高成绩

一、“80后”老师“时尚”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以学生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历史课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近生活的,老师可以多方面的组织课堂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手抄报、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如:在讲《本草纲目》时以周杰伦歌曲入题;讲瓷器时,以《青花瓷》入题;讲古巴比伦历史时,同样以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入题;在如何评价秦始皇、武则天时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开展辩论会;而且我还在年级举办了排演历史剧比赛,并邀请各班班主任参加;或者就当下火热的历史剧让学生们发表看法,如《汉武大帝》、《狄仁杰》、《隋唐英雄传》、《赤壁》、《杨贵妃秘史》等,在不断的变化中带给学生惊奇,让他们对历史课充满期待,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身边,觉得历史也可以如此时尚,由此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历史课。

2、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朱元璋时,我以《明朝那些事儿》音频资料中简介朱元璋一段入题;在《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思想文化》、《统一大业》等新课时,都采取多媒体来讲课,达到直观的效果。

3、“以史为鉴”结合现实,明确历史的重要性。遥远的历史只有和现实接轨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历史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将到秦始皇暴政、隋炀帝的速亡、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以和学生讨论哪些做法值得当代借鉴,可提问: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么做?讲到台湾时可适当联系现在等人鼓吹,“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的实质。讲社会生活变迁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他们找身边的历史,也可以把影视剧中的人物家具、服装的变化讲给学生。

4、“80后”老师要有个性魅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方法多变、灵活外,老师个人的个性魅力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创新,但一定要在学识、做人这两方面不断地拔高自己、完善自己,与生共进。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用心来对待,否则也不会有学生真正的喜欢你。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老师,这两者可以说是同步的,所以人格魅力、个性魅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历史成绩

1、“我的历史框架”我来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把握重点、难点,起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史实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其之间是互相联系、有规律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归纳历史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方式出现的,所以一本书的整体构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看懂,每学完一个单元后,我都会让学生看着目录讲讲本单元的内容,每节课前都会让学生理清前一课的知识框架,有此不断的强调,不断地反复,到期末时让学生再口述这本书的构架,除了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之外,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凡事都是习惯成自然,从初一开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督促学生学会识记。在给学生基本的历史框架后,还得培养学生的知识记忆归纳能力,这才使得历史有血有肉。如果初一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识记习惯,初二就很难再让他们动起来。这也是我自身的深刻体会,所以今年我带初一这一届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1、以优待差,形成历史互背小组。将每个班分成固定的小组,特设组长、副组长,要求没学完一刻及时理解和记忆板书以及练习册上的材料题,每节课前提问,务必做到奖罚分明。2、个别学生,老师亲自手把手教导。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人上课听讲质量差,让背也背不过,其实这些学生都还蛮聪明的,只是由于他们被关注的少导致他们最后破罐子破摔。所以只有我们多抓多关心他们,他们的成绩也自然会上去,如:杨鹤、雷景涛、可浩晨等学生。3、期末老师发题纲,帮助学生归纳一部分,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强化记忆。经过着一系列的措施,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同时也陪养了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