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

第1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计算机翻译不适用于文学性很强或文化味很浓的文本,而适用于科普文献、金融商业交易、行政管理备忘录、法律文件、说明书、农业及医学资料、工业专利、宣传册、报纸报道等”[2]5。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加拿大联邦政府翻译局联合开发的“天气预报”英-法机器翻译系统TAUM-METEO成为在受限语言内机器成功翻译最早的一个例证。为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产品和服务,让国外用户能够读懂其产品说明书和用户手册等技术文件,降低语言转换成本,欧洲航空航天工业协会也为其文件中使用的英语限定了985个术语和60条写作规则[3]。

“十五”期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对我国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测评,结合机器翻译系统对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受限语言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本翻译,在对译文进行具体分析、对比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英汉机器翻译在受限语言处理中取得了最高的5级适用级别和85%以上的可翻译度[6]131162。机器翻译取得的成就与受限语言的五大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其常用性、有限性、简明性、单义性和规范性[1]10可以大大简化基于某一受限语言范畴的机器翻译规则的制定。由此可见要提高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在受限语言范畴内展开机器翻译研究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二、 机器译文句法错译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基于对机器翻译适用范畴的研究成果,《机器翻译后译文编辑模式研究》项目选择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汽车技术文献翻译语料库”中某一知名品牌汽车操作手册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一限定专业范围内,由人工对英语原语、其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十万句对展开了句子一级的平行对比研究。语料中的机器译文由“华建机器翻译系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生成获取,人工译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资料翻译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

本文将对机器译文中出现的句法错误加以描述和分析,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寻找和归纳出机器在汽车技术文献这一受限专业领域内进行翻译处理时表现出的句法错误特征,为翻译系统补充建立形式化的句法规则提供语言基础,最终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罗季美:机器翻译句法错误分析三、 机器译文句法错误的统计和主要表现形式

《机器翻译后译文编辑模式研究》课题组在完成1000句抽样对比基础上归类设定了机器在词序、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被动语态、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翻译处理上可能出现的七类句法错误[4]。在对句法错误进行标注和统计中发现,词序错译表现最为复杂,错译率在各类句法错译中高居榜首,达到29.35%[5]。但因词序错译与机器对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被动态、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等的错误处理存在很大的交错,以下不再将词序错译作为单独的错误形式进行讨论。此次译文对比也发现,机器对被动语态的翻译处理达到了很高的准确性,对被动语态的错译主要表现在机器对动词不定式中被动语态的处理上,以下将在不定式短语错译中讨论被动语态错译。撇开词序错译和被动语态错译,我们得到了表1所示的机器译文五类句法错译发生率。错译率为出现某类句法翻译错误的机器译文总句数/机器译文的总句数×100%。对同一句子中多次出现的同一类型句法翻译错误进行一次标注和统计;对同一句子中出现的不同类型句法错误分别加以标注和统计。

表1机器译文五类句法错译发生率

以下将根据机器译文句法错误的分类,结合统计结果,举例对语料对比中出现的机器译文典型句法错误加以描述、归纳和分析。在所举各例中,A句为机器译文,B句为人工译文。另外,为了使译文的对比更方便清晰,在所给例句中,每次只对所述的单一句法错译类型进行比较,并用下划线以示区分。

1. 名词短语错译

为了追求语言的简练,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名词短语,名词短语错译在整个语料中达到695%。错译主要发生在对结构比较复杂的名词短语进行翻译时,如以下两例。

Install the new service hole cover.

A:安装洞包括的新服务。

B:安装新的检修孔盖。

此例中的名词短语 “the new service hole cover”由形容词“new”+起修饰作用的名词短语“service hole”+名词“cover”构成,人工译文表现出了与原英语词序完全相同的顺序,将其译为“新的检修孔盖”。机器对“cover”词性的错误判断,对其前起定语作用的形容词“new”和名词短语“service hole”的错误切割,使得整个译文词序呈现出颠三倒四的乱象。

Remove the 4 bolts and engine moving control rod.

A:除去移动操纵杆的4个螺栓和发动机。

B:拆下 4 个螺栓和发动机移动控制杆。

对比人工译文可以发现,此例中“and”连接了两个名词短语“the 4 bolts”和“engine moving control rod”。机器将这两个并列名词短语错误判断为由现在分词短语“moving control rod”修饰的两个并列名词“the 4 bolts”和“engine”,由此产生错误译文。以上两例充分体现了对结构复杂的名词短语进行翻译时机器对词序处理的随意性。

2. 动词短语错译

出现动词短语错译的句子在整个十万句的机器译文中占3.7%。错译率本身似乎并不高,而事实是并非每句句子都会使用动词短语。因动词本身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出现错译往往会使原句语义大打折扣。对比发现动词短语错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 由“动词+副词”构成的动词短语误译为由“动词+介词”构成的动词短语

Using SST and a hammer,tap in the oil seal.

A:使用SST和一把铁锤,在这个油封条内轻拍。

B:使用 SST 和锤子,敲入油封。

对比两句译文可以看到A句中机器误将原句中由“动词+副词”构成的动词词组“tap in”和宾语“the oil seal”分析成了动词“tap” 和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地点状语“in the oil seal”,使译文与原句表示的意义不相符。

(2)由“动词+介词”构成的动词短语中介词与动词的分离

Align the thermostat jiggle valve with the upper stud bolt, and insert the thermostat in the water inlet housing.

A:调整好这台恒温器轻摇有这上面双头螺栓的阀门,并且把恒温器插入这进水口住房中。

B:将节温器跳阀与上双头螺栓对正,并将节温器插入进水口壳内。

对比两句译文可以看到在此例中机器没有识别“align X with Y”(将X与Y对正)这一固定动词词组,误将介词短语“with the upper stud bolt”当作名词“valve”的定语,造成错译。

When disconnecting the fuel line,cover it with a shop rag or a piece of cloth to prevent fuel from spraying or coming out.

A:拆开这条燃料线时,与一块商店碎布或者一块布包括它防止燃料喷或者出来。

B:断开燃油管路时,用棉丝抹布或一块布盖住,以防燃油喷出或涌出。

在此例中,机器没有识别“cover X with Y”(用Y盖住X)这一固定动词词组,误将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with a shop rag or a piece of cloth”解释为表示伴随状态的状语“与一块商店碎布或者一块布(一起)”。

(3)对动词短语的翻译不符合汉语表达语序

Install a new gasket to the No. 1 oil cooler bracket.

A:对1号油更凉爽的方括号安装一个新垫片。

B:将新衬垫安装到 1 号机油冷却器支架上。

此例中机器将动词短语“install X to Y”译为“对X安装Y”。对比人工译文“将Y安装到X上”,A句的译文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Install the exhaust front pipe to the exhaust manifolds with the 2 nuts and 2 bolts.

A:安装对排气歧管用2颗螺母和2个螺栓的排气前面管。

B:用 2 个螺母和 2 个螺栓将前排气管安装到排气歧管上。

对比此例中的两句译文会发现,译员将动词短语“install X to Y with Z” 译为“用Z将X安装到Y上”,汉语句义清晰明了;而机器没有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解释动词短语,使得译文中由动词词组串联起来的三组名词短语关系混乱,严重影响译文的可理解性。

(4)“动词短语+多个并列宾语”的错译

The automatic headlight beam level control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he AFS ECU, rear height control sensor, and two headlight leveling motors.

A:自动前灯梁水平控制系统主要由AFS ECU组成,后高度控制传感器并且两盏前灯使电动机成水平。

B:前大灯光束高度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AFS ECU、后高度控制传感器和两个前大灯光束高度调整电动机。

在此例中,动词短语“consists of”后接三个作宾语的并列名词短语“the AFS ECU”、“rear height control sensor”和“two headlight leveling motors”,但机器译文表明机器未能准确识别动词短语后三个宾语的并列关系。

3.介词短语错译

英语中的介词总数并不多,但一些常用介词如“in”、“on”、“for”、“with”和“as”等使用的频率却非常高,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多种句法功能。介词短语的使用频率也充分体现在介词短语机器译文13.3%的错误率上,这一比例在五类句法错译中位列第一。本次语料对比发现介词短语错译主要发生在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定语和状语时。

(1)介词短语作定语

机器对作定语的介词短语的错误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介词短语作定语时序位处理不当;二是作定语的介词短语误译为状语。

Only for models without the intelligent AFS.

A:只为模型没有聪明的AFS。

B:只用于不带智能 AFS 的车型。

在英语中作定语的介词短语后置于被修饰词,但汉语中的定语通常置于被修饰词前。在此例的机器译文中,作定语的介词短语 “without the intelligent AFS”没有调整到被修饰词“models”之前,翻译处理时完全遵照原文词序,导致译文错误。

Calculate changes in the vehicle posture based on the signals from the height control sensor and each ECU.

When person carrying electrical key enters detection area, door will enter unlock standby mode and front map light will illuminate.

A:传播电钥匙的人加入察觉地区什么时候,门将进入开锁备用方式和前面地图光将亮。

B:当有人携带电子钥匙进入检测区域,车门将进入解锁待命模式并且前阅读灯将亮起。

The AFS ECU performs the medium-to-high speed control when all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fulfilled.

A:这AFS ECU 执行这种媒介给高速度控制到那时全部下列状况都被履行。

B:当符合所有下列条件时,AFS ECU 执行中高速控制。

在以上两例中,机器将两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when”分别处理成了 “什么时候”和“到那时候”,与从句中的主谓结构完全分离,造成译文的重大错误。另外,机器译文也表现出对状语从句引导词“when”在句子中语序处理的不稳定性。

本次语料所涉及的条件状语从句主要由 “if”引导,错译主要发生在对 “if”序位的不当处理上,错误形式基本相同,即机器将从句的引导词“if”错误置于整个从句的句尾,如下例A句所示。

If there is a problem in this intercommunication, the active control engine mount ECU sets a DTC.

A:有在这相互联系内的一问题如果,积极控制器骑在马上ECU 确定DTC。

B:如果互相通信有故障,则主动控制发动机支座 ECU 设置一个 DTC。

(3)宾语从句错译

语料中涉及的宾语从句主要为由“that”、“if”和“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错译占所有宾语从句的56.41%。机器对宾语从句的错误处理主要表现在其对“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的处理上,包括以“that”为引导词的宾语从句错译为定语从句及宾语从句引导词“that”的词义错译。

Check that the striker can engage with the hood lock smoothly.

A:罢工者能顺利与罩锁接合的检查。

B:检查并确认锁扣能够与发动机盖锁顺利接合。

“that”既可以用作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也可用作宾语从句的引导词,显然机器在此处将两者混淆,错译应该与机器无法准确判断从句前“check”的动词词性有关。

Check that all functions in the smart entry and start system cannot be operated.

A:检查那全部在这聪明进入内的功能并且启动系统不能被经营。

B:检查并确认智能上车和起动系统中的所有功能都不能操作。

在此例中,机器错误将宾语从句引导词“that”误译为指示代词“那”,导致对宾语从句的错译。对比以上两例的机器译文也可发现,机器在对这两句同类句型的处理上,表现出其对“check”词性的判断和对宾语从句引导词“that”的分析呈现不稳定性。

第2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语文考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意;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从2000年起,由客观性试题变为主观性试题,要求将文言文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在近几年全国各套试题中,文言文翻译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分值不断增加,已高达12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尽管考题在课外,但知识点基本上还是来自我们的教材。

二、文言文翻译知识解说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即三个字: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不但要对句中的每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都能做出准确翻译,还要准确地翻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及句子的语气;“达”就是要做到通顺、连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这是翻译的最高要求。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而且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但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通常在文中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语法、习惯用法及修辞等内容时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令人难以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所以往往意译。

2)坚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原则。文言文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或虚词,而这些又常常是高考命题的得分点。如何突破这些“难路虎”?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化语境意识进行猜读,即联系上下文,把词放到句中解,把句放到文中读,从而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意思。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思路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先要通读句子,在此基础上标注要点,即根据文意把你认为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画出来,然后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前提下审视画出来的部分,对照着一一翻译,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具体表现为:

1、先将需要翻译的句子分解成意义相对完整的若干个意义单位,在此基础上,将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如:

例⑴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兄长/做/君主/就/君主/他,自己/做/君主/就/兄长/他/可以。

例⑵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2008年江西卷)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我/爱护(喜欢)/他,不会/我/背叛。让(派)/他/前往/学习,他/也/更/懂得/治理。

2、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连字成句时要尽量多就少改,文言句中省略的一定要补出来,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要调整语序,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就应考虑是否是通假或活用,使之成为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例句⑴:

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对待他,自己做了国君就用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此句中“君之”“兄之”中的“君”“兄”皆为名词做状语,组合成句时要多加注意。

例句⑵:

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前往学习,他也就更懂得治理(国家)。

此句中“不吾叛也”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括号中的内容原文言句中省略,组合成句时要补充出来。

四、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分析

对于文言文翻译,并不是把大意翻译出来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而是看你能否把得分点准确地翻译出来。高考评卷时,往往按翻译句子所赋的分值,根据句子本身所含的文言知识点来安排得分点,让阅卷老师在评卷时有点可依,按点给分。因此,在动手翻译前必须要能准确地分析本句有可能成为得分点的文言现象。常见的得分点有如下几种情况:

1、关键实词的翻译。所谓关键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常包括:

1)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通,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绝大部分都是多义词。这些多义词也是命题者首选的命题点。如:

例⑶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答案: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句中的“从”“自”是得分点,“从”“自”在文言文中有多个意思,“从”有“跟随”“带领”“追逐”“听从”“参加”等义项,“自”有“由来”“本来”“自然”“依然”“从”等义项。根据语境,本句的“从”“自”分别译为“参加”“自然”,否则就要被扣掉1分。

2)古今异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与现代词语的意思差别非常大。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彩的变化。这些在文言文翻译中常被设为得分点。如例⑶中的“立志”,现代汉语是“树立远大的志向”,而在本句中却是“坚强的意志”,如果按现代汉语去理解,无疑要丢分。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有的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具有其他词类的词性,比较常见的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

2、特殊的文言句式及其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同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结构。对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原则,判断句一般译为“……是……”,被动句一般要译为“被”字句,省略句则要把省略成分合理补上,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固定结构不能按字面译,要按约定俗成的内容进行翻译,要知道它的特殊译法。如:

例⑸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此句中“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在翻译时必须补出来。另外,在句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助“见”表被动,如果把“见亲信”中的“见”翻译成“看见”“看到”就会扣掉这个得分点的分。此句应翻译为:

第3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一、句式变换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例如: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苍蝇和蜘蛛。(陈述句)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整个儿包住了。(把字句)苍蝇和蜘蛛被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被字句)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变换的具体方法是: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2、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一大滴松脂)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3、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苍蝇和蜘蛛)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①”、“非不”、“不能不”等。例如: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肯定句)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不得不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双重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反问句是我们小学阶段必需掌握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感情丰富饱满,合理使用反问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例①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我是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直接叙述)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间接叙述)

②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直接叙述)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间接叙述)同伴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彩。

(五)修辞手法的变换。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六年级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分辨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修辞手法的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例①雨一直下着。(陈述句)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拟人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比喻句)②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设问)(比喻)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比喻句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本身没有关系。夸张句中被夸张的和本身有某些相同之处,或形状、或声音、或颜色等有相同的地方。

二、仿写句子

仿写,就是将已有的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段为例句,要求学生仿照已有的句子的句式、修辞方式、情感等,用指定的(也有不指定的)词语或造出新的独立的句子来。

仿写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仿句和例句的内容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感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要匹配。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仿句与例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句式要统一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例句的结构要一致。但要注意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共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例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3、修辞要相同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基本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例句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方法。

三、扩句和缩句

(一)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扩句的注意事项: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二)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第4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8-03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坎纳于194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其缺陷包括感知觉、注意力、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情绪、语言以及认知等多个方面。而语言是人们表达需求维持生活的基础,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是人发展的阶梯,所以,语言的康复与训练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首先,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时社会交往及语言交流,社会交往是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而语言的发展又是存在一定的关键期与发展规律,所以研究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言与思维。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法国哲学家EB deCondillac为代表的学派认为,语言先于思维的存在而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以语言的发展为基础;而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产生,语言的发展赖以思维的发展。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体现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所以,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不但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及社会交往训练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丰富关于儿童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理论的内容。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大脑的可塑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大脑的结构是可以通过语言的训练来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的干预来减缓语言发展迟缓的症状,发展需要补偿的能力,进而来改变脑部结构、大脑的活动机制。另外,根据我国著名孤独症教育专家甄岳来多年的干预经验及研究观点,对于孤独症儿童,是可以通过外部的训练来改变其内部的结构。

三、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研究的对象,男,2005年生,3岁以前曾有语言,3岁以后语言数量减少,2010年曾去北京某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训练,2011年负责开始跟踪进行个案研究。

四、研究的结果

为了更好的说明研究观察到得结果,将从词义和句子两个方面,并以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参照。

(一)词义的发展

普通儿童在1岁以前还很难说出第一个词,在1.5岁左右时能说出少量的词,但是在2岁及2岁以后词汇量急剧增长,如施太伦以单词为计数单位,记录了各年龄儿童的词汇量,得到了如下结果。

纳尔逊(Nelson)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性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及功能词。

1.通过对被试儿童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对于该5.5岁得被试儿童多是功能词。

2.指示代词使用存在不准确、含糊的现象。对于指示代词的使用,当被指带对象和说话者相聚较近时,普通儿童会使用“这”或“这边”指称;相距较远时,用“那”或“那边”指称。但是被试儿童使用时,经常混淆。例如:若物品离被试儿童较远时,问他物品在哪时?他经常会回答“在这里呀”。当然,儿童混淆的原因,有可能是逃避思考该如何准备表达物品方位,也可能是为能准确理解询问者的语意。

3.时间词主要分为时间阶段的词语时间次序的词。时间阶段的词主要指今天、昨天、明天,上午、下午、晚上,今年、去年、明天普通儿童对于时间段的理解顺序是:3~6岁儿童首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更小的阶段发展如上午、下午、晚上,上午*时、下午*时,以及更大的时间段。被试儿童在5.5~6岁时,可以理解很好的理解和使用“今天昨天明天”和“上午下午晚上”这类词汇。

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单一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更容易掌握。在观察被试中,发现被试能很好的理解“先”、“后”,例如:先吃间点,后出去玩。

4.空间方位词。普通儿童掌握空间方位词的水平岁年龄增长而提高,提高最快的是在3~4岁之间。其获得空间方位词的大致顺序为“上”、“下”、“后”、“前”、“外”、“中”、“旁”、“左右”。儿童对空间词的理解先于产生,越是年幼的儿童,其理解和产生的差别就越大,大约从4岁其,两者的差别逐渐缩小。[1]该被试儿童在5.5岁时,可以理解“里、上、下、前、后、外、中”,对于“左右”的理解比较模糊。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集合量词。

物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普通儿童在3、4岁时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个”,并且表现出对他们的过度概括,尚未对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加以注意。[2]例如:“一筐菜”被表达为“一个菜”。5岁左右的普通儿童,虽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是没有正确掌握搭配的方法。[3]例如:将“一列火车”说成“一条火车”。

被试儿童5.5~6.5岁期间,对于量词的使用较少,多停留在普通儿童的3、4岁阶段,但是可以理解物量词的使用。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工具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包括次、回、糖、下、顿、番。这些动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的组合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的组合能力就很强(即多数动词可与他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几乎不使用专用动量词,但是可以理解专用动量词,例如:拍一下手等。

工具动量词也称作临时动量词,这样的词只是临时的表示动作的量,离开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例如“我打了他一巴掌”中的“巴掌”是“打”的量词;“他瞪了我一眼”中的“眼”表示了“瞪”的量,既是工具动量词。被试儿童可理解日常工具量词的使用,但是在表达是未能准确运用工具量词。当然这与口语的习惯表达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周末想去蓝堡游泳,经常被说成“周末去蓝堡”,而不会说“周末去趟蓝堡游次泳”。

常用的复合量词在形式上都是“物量词+动量词”的形式,只是物量词中可运用的比较多,而动量词中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例如班次、人次、件次、架次、辆次等。被试儿童对复合量词的理解存在难度,难于理解复合量词,从未运用复合量词表达。

(二)句子的发展

普通儿童句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不完整句开始、过渡到完整句以及最后产生复合句。

1.不完整句是指句子结构不完整,但仍能表示的意思的句子。不完整句主要指单词句和电报句。这种句子出现在2~6岁的儿童中,但是对年龄的增长,出现率逐渐减少。单词句是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比词汇意义更丰富的意思。在普通儿童中多出现在1.5岁,例如儿童看到桌子上的饮料,她会注视着饮料说“喝水水”,而实际她想表达的意思是喝桌子上的饮料。另外,单词句多与动作相结合,例如:在需要拥抱时,会伸出双手,身体前倾,望向对方,说“抱抱”。

电报句由两词或三词组成的,表达时是断断续续的、结构并不完整,好像电报一样,故称为电报句。电报句多出现在普通儿童的1.5~2岁,儿童在运用电报句是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连词、介词很少使用。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仍会使用大量的电报句来表达需求,例如“老师抱抱”、“吃麦当劳”、“去感统教室玩”等。

2.完整句。普通儿童完整句的产生过程是由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许多研究表明,完整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岁儿童的话语有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都是完整句。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出现的多是无修饰语的完整句,并且当句子主语是“我”时,通常会被省略掉。例如:“我想去浴缸里洗下澡”会被省略成“去浴缸里洗澡”。

3.复合句。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关联的单句合成起来构成的句子。根据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极少的简单复句,在3岁时开始使用极少数连词,4~5岁,复句的使用次数增加,6岁时,使用连词的句子仍不多,仅占复句总数的1/4左右。

普通儿童在使用复合句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单句并列组成。被试儿童在5.5~6岁时,复句的使用较少,而在6~6.5岁阶段时,复句的使用次数较多,多是承接关系,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在用复句进行表达时,几乎不运用连词,这就容易造成句意的模糊。例如:老师告诉他“先吃饭,吃晚饭,爸爸就来了”,这本是一句承接关系的句子,可能会被他理解成条件关系的句意“只有把饭吃完,爸爸才能来”。另外,被试儿童在5.5~6.5岁得后期,可以理解因果关系,而且会运用因果关系。例如:他会表达“不去蓝堡游泳了,(因为)蓝堡关门了”。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该个案对象语言中词义的发展与普通儿童的发展顺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出现的年龄阶段。对于句子的理解与使用,个案儿童可以在5.5岁时使用简单句来表达需求与人进行简单交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理解复合句。

所以,在以后的干预中,我们应遵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干预要循序渐进,并且给予更多的时间来让其学习并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

[2]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3.

第5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否定词;标点句;管辖;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本文所说的标点句,指的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篇章中近邻的两个标点之间的词串。这里所说的标点,包括逗号、句号、分号、叹号、问号、冒号。其他标点符号这里暂不涉及。汉语的句法分析研究基本上以单句为对象,但在真实语料中,汉语单句边界的自动确定是很困难的。计算机处理汉语的前提是汉语的形式化,因此标点句自然而然就成了计算机处理汉语句子的基本单位。

标点句的边界是清楚的,但很多标点句的句法成分不完整,需要到上下文语境中去寻找。

如果一个标点句a中的成分A和C有某种句法关系,A又与另一个标点句b中的成分B有句法关系,那么A称为共享成分,AB是跨标点句的句法结构,标点句a称作原配句,标点句b称作续配句。

例:1)我租了一个房间,a

打算在香港住几个月。b

b句是一个述宾结构,描述的主体仍然是a句中的“我”,所以说b句的述宾结构共享a句的主语“我”,“我”和b句的述宾结构是主谓关系,所以a和b有跨标点句的主谓关系,其中a是原配句,b是续配句,共享成分是“我”,原配成分是“租了一个房间”,续配成分是“打算在香港住几个月”。把b句换行排在共享成分“我”的后面,这种表示方法叫换行缩进表示法,它能清晰明了的表示出两个标点句之间的句首成分共享情况。

2 为什么要研究否定词的共享问题

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单句内部的否定辖域,很少涉及到跨标点句的否定辖域,而且主要针对基本否定词,很少论及基本否定词扩充词的辖域。跨标点句的否定辖域是整个跨标点句句法共享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跨标点句的主谓关系现象是语言学中关注比较多的,除了主谓关系,还有动宾关系、状中关系、定中关系、介宾、动补、连动等关系。下面例子中采用换行缩进表示法,要强调的共享成分用括号标出,要强调的续配成分用括号标出。

例:动宾关系:

2)信封里面只(是)一张信笺,

(一个红纸袋。)

状中关系:

3)他还是(不)志高气满,

(改变本色。)

定中关系:

4)(这吻的)分量很轻,

(范围很小。)

介宾关系:

5)中国人民(为)反对霸权主义和推进世界多极化,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而不懈努力。

动补关系:

6)现在学文科的人都(穷得)没有脸见人,

(不敢认同学了。)

连动关系:

7)苏小姐便(打电话)问唐小姐病好了没有,

(请她就来。)

其他几种关系的讨论有另文详述,这里只讨论状中关系。两个标点句是状中关系时,原配句中共享成分可能是介词短语、副词、时间词等,这里重点讨论共享成分是否定词的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基本否定词“不”不能单独被后一标点句共享,即:后一标点句若没有否定词,经常不能表达否定意。但否定词被后句共享的现象确实存在,在语料中虽然不多,但它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

跨标点句的句法分析问题尚无系统性方法,使得汉语长句分析和长句生成效果很差,并已经成为汉外机器翻译和汉语理解等深层次汉语处理应用系统的瓶颈。否定词的共享如果没有得到清楚地研究也会影响整体共享研究的效率,并且影响汉外机器翻译的效率。

本文调查语料主要是钱钟书《围城》,并附助调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大陆小说文本库》和《名家小说文本库》。本文主要讨论否定词“不”及其他的扩充词的跨标点句共享情况。

3 基本否定词“不”的共享与不被共享

3.1 基本否定词“不”不被共享的条件

《围城》中前句是否定标点句,后句不完整的句子共2058句,剔除掉“不”的固定搭配、词语、习语,如:不好意思、惠而不费、经不起等,“不”在连动结构中,如:不小心打翻杯子,“不”在主语短语位置上,如:不做笔记只表示你们学问好,“不”构成并列结构,如:不是……而是,除此之外,“不”在原配句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续配句缺失成分的句子共668句,否定词共享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后一标点句没有否定词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占绝大多数,即否定词管辖范围一般不能跨越标点句。

例:续配句没有否定词,表达肯定意思:

8)(辛楣)不爱米线,

要一客三鲜糊涂面。

例:续配句表达否定意思,重复否定词:

9)像(我们这种小户人家),

(不打牌),

(不请客。)

10)那时候(她)不请医生打针,

(不吃止痛药片)。

例:后一标点句共享原配句否定词,表达否定意思:

11)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

(彼此厌恶)。

12)他(没)多动一条神经,

(多用一丝声气)。

13)他还是坐二等车,

(不)志高气满,

(改变本色)。

前句是否定句,后句是肯定句、不共享前句否定词,这可以从形式上找到一些不共享的条件。后句句首若有副词(除了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介词短语、关联词、名词性短语、能愿动词等,都不能共享前句否定词。在《围城》中原配句谓语前有否定词“不”,续配句没有否定词,表达肯定意思的有655句,符合这些条件的有601句,占91.76%。

例:后句首有关联词或关联副词:

14)(这吵架)没变严重,

(因为不能到孙家去吵)。

例:后句首有副词:

15)(柔嘉)也没擦胭脂,

(只敷了粉)。

例:后句以名词性短语开头:

16)那天(刘小姐)没吃早饭和午饭,

(一个人在屋后的河边走来走去)。

若续配句句首没有以上形式条件,还要看否定词后的语言成分和续配句结构是否相同,对仗是否整齐,语义是否相近或相反。若结构不同,语义没有相近或相反关系,也往往不共享否定词。

例:17)(顾尔谦)不懂用意,

(问):“什么?”

“不”后成分“懂用意”是动宾结构,续配句“问”是单个动词,二者结构不同,所以不共享“不”。

例:18)(辛楣)不爱米线,

(要一客三鲜糊涂面)。

“不”后成分和续配句虽然都是动宾结构,但对仗太不整齐,也不能共享否定词。

3.2 基本否定词“不”被共享的条件

3.2.1 否定词后和续配句都是较长的形容词:四字短语或成语,则续配句可以共享否定词。

四字短语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否定词否定整体。如果形容词太短,就不行。

例:19)她(不)洋洋得意,

(骄傲自满)。

但不能说:

她(不)漂亮,

可爱。

只能说:

(她)不漂亮,

不可爱。

她不漂亮、可爱。

3.2.2 否定词后如果是动词十名词的动宾短语,则要分情况。

(1)如果否定词后动词和续配句动宾短语的动词相同,续配句一般不能共享否定词。

例:20)你们(都)不吃肉,a

(吃长斋),b

将来西天住不下。c

a句“不”后的动词和b句动词相同,都是“吃”,a、b两句“不吃……,吃……”构成并列的对比结构,所以b句不共享a句否定词。

再比如:21)(那个姑娘)很注重衣着,c

不愁吃,d

(愁穿)。c

同样的d句和e句中“不愁……,愁……”构成并列结构。所以,如果否定词后的动宾短语的动词和续配句的动词相同,“不v……,v……”构成并列结构,因此续配句不共享否定词。续配句要表达否定意思,经常要重复否定词或用顿号,比如:不愁吃,不愁穿。或者不愁吃、愁穿。

(2)如果否定词后动词和续配句动宾短语的动词不同,并且动宾短语字数较多(字数≥4),结构相同,对仗整齐,则续配句可以共享否定词。

如上面例12)、13)。如果字数较少,尽管动词不同,一般也不能共享否定词,很短的词一般不单说。如:上面例9),一般不能说:

我们这种人家(不)打牌,

请客。

来表达和例9)相同的意思,因为“请客”字数太少,不倾向于单用。如果一定要省去否定词,则最好放到一个标点句中:他不打牌请客。或他不打牌、请客。

再比如,可以说:

22)她(不)恭维领导,

(欺压百姓)。

续配句可以共享原配句“不”,但不能说:

她(不)恭维领导,

恭维同事。

上例的意思更倾向于:

23)(她)不恭维领导,

(恭维同事)。

句子意义的理解往往是在前后对比中获得的。在“不V N1,V N2”中,“不V”与“V”可以构成对比,于是“不”倾向于不管“V N2”;在“不V1N1,V2 N2”中,“不V1”与“V2”不能构成对比,“V1 N1”与“V2 N2”却能构成对比,所以“不”能管辖“V2 N2”。

4 基本否定词“不”前部扩充

4.1 否定词:并不、从不、很不、大不

从语料调查情况来看,上述扩充词和基本否定词“不”相同:总的倾向于不被后句共享,但在前后句谓语对仗整齐,结构相似时,也可以被共享。和基本否定词“不”不同的是:当前后句动宾短语的动词相同时,并不、从不、很不、大不也稍倾向于被后句共享。

24)他从来(都不)浪费自来水,

(浪费天然气)。

25)我刚才(并没)打开空调,

(打开窗户)。

上述两例如果去掉否定词前的副词“都”、“并”,续配句更倾向于不共享否定词。

4.2 肯定词:莫不、无不

“莫不”和“无不”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相当于“都”,虽然结构形式上和“从不”、“很不”等类似,但不是否定词。《大陆小说文本库》语料中,原配句中“莫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续配句缺失成分的句子共24句,续配句共享“莫不”的情况如下表:从表2可以看出,和前述基本否定词和扩充否定词的共享情况不同,“莫不”被续配句共享的例子占绝大多数。这就是说,“莫不”、“无不”不但意义和否定词不同,共享形式也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否定词的共享和肯定词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续配句不共享“莫不”的原因是:它们虽然是肯定词,但也都是副词,所以和“不”、“都”一样,后面不能接关联词、名词、副词(除了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所以后句句首若是关联词、名词、副词,不能共享“莫不”、“无不”,如例28)。

例:续配句共享“莫不”、“无不”

26)鸿渐这学期(莫不)成绩优良,

(名列前茅)。

27)通州城里的居民和四乡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拍手称快)。

例:续配句不共享“莫不”

28)(而古今中外所谓好文章)也莫不充满真挚动人其热如火的情感,

(故能深深叩动读者

的心弦而起共鸣)。

5 基本否定词“不”后部的扩充

“不”与能愿动词结合,组成:不能、不会等;与某些副词结合,组成:不大、不多等;与某些语素结合,组成:不必、不便、不宜等,构成一个新的否定词。

5.1 新的否定词被共享

若原配句新的否定词后的成分和续配句结构相似,则新的否定词被共享的可能性增大。即:

不能|不会|不要…V1 N1,

V2 N2。

不+能愿动词可以管辖后句V2 N2。同样地,和基本否定词不同,V1和V2可以不同可以相同。

例:29)你(不能)浪费青春,

(浪费生命)。

30)他(不会)出乱子,

(闹笑话)。

例29)新的否定词对后面整体成分否定,加之“浪费生命”和“浪费青春”结构相同,所以续配句“浪费生命”倾向于共享“不能”。如果去掉“能”,因为否定词后的动宾结构和后句动宾结构的动词相同,则续配句不能共享基本否定词“不”。例30)同理。

5.2 新的否定词不被共享

“不”与上述语言要素结合紧密,所以如果分别在两个标点句中,不能连用共享。不论原配句“不”后有没有能愿动词,若续配句以这些能愿动词或副词开头,不共享否定词“不”。即:

不[能|会|要…]V1 N1

能|会|要…V2 N2

和基本否定词不同的是,这里的Vl和V2可以不同可以相同。

例:31)(她)不东想西想,a

(能很快睡得象死了似的)。b

a句的“不”不能和b句的“能”在两个标点句中连用共享为“不能”,“不……,能……”也形成并列结构,“不”不管辖后句能愿动词。在《围城》中原配句谓语动词前有“不能、不必”,续配句缺失成分,共享“不能、不必”的情况如表3所示。

续配句不共享“不能、不必”的条件除了上面所述句首是能愿动词,还有:续配句句首有关联词、副词(除了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形容词短语、感官动词、动宾短语的动词带“了”。

例:32)(四十开外的人)也不能一毛不拔,

(于是剃去两缕)。

33)(他)不能喝酒,

(吃了些菜)。

“不能”表示一种常理,后面不可以用“了”表示的过去态。

第6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 文本阅读理解、一般世界知识、精加工推理、错误记忆。

分类号 B842.3

1 前言

Paul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风景模型(Land-scape model)认为,成功的阅读加工结果是建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心理表征,这种阅读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激活是波动的。读者在阅读某个句子时可根据阅读目的激活各种信息如当前信息、背景信息(前文得到的、不在当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和一般世界知识(与文本相关却始终未在文本中呈现过的、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当前研究者认为文本阅读过程是将当前信息与背景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连贯的心理表征:强调背景信息对文本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引发了对背景信息各种变量(如距离、因果联系、干扰选项等)的深入研究㈣。相对于目前这种对前文背景信息的关注,研究者对一般世界知识的考察明显不足。文本阅读中对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因理解文本而发生,对阅读是有意义的。一般世界知识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没有在文中详细表述的细节。有助于建构文本情境模型。跟文本主题有关的一般世界知识非常丰富,这些知识在读者文本阅读中是否都会被激活,是文本阅读中研究一般世界知识最基本的问题,本研究想通过控制一般世界知识跟文本的关联程度来探讨此问题。

精加工推理(elaborative inference)是文本阅读中超越原文信息的推理,与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相关。郭淑斌等综合国外研究。从信息丰富性维度把精加工推理分为内涵推理和外延推理。内涵推理涉及与文本主题高度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外延推理涉及与文本信息关联度较低的一般世界知识。他们的研究采用纸笔测验,发现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了内涵推理,较少产生外延推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精加工推理源于认知经济原则,即尽可能地利用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包括背景信息和一般世界知识)去理解当前正在阅读的文本。这个自上而下加工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以正确率为代价的――极可能导致错误记忆(false memory)发生。错误记忆是人类记忆中较为普遍的扭曲现象。即错误地声明一个未发生过的事件发生过㈣。最近语言认知中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大都使用关联词列范式(如DRM范式),研究结果均发现被试错误地回忆或再认了关键诱饵词,甚至其虚假再认或回忆率与学习词的正确再认或回忆率达到了差异不显著。不过,Miller和Gazzaniga提出,DRM范式是建立在单词联想的基础上,而文本阅读理解中产生错误记忆是建立在推理和预期的基础上。如Lampinen等发现,故事文本阅读中出现错误记忆现象是由于被试在阅读中进行了推理,导致了不能对故事呈现的信息和自己推理产生的信息进行区分,目前国内错误记忆主要关注的是以单词为对象的错误记忆,对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现象关注较少:且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是否与精加工推理有关需要进一步考察。

总之,读者进行文本阅读时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激活一般世界知识而进行精加工推理,这种推理可能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为了验证这种假设,本研究试图以汉语说明文为阅读材料,采用累计窗口呈现技术、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结合句子核证法,通过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情况考察读者文本阅读中的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本研究的问题是:以汉语说明文为阅读材料,文本阅读理解中内涵推理和外延推理的产生情况是否与前人研究一致?跟文本有关的一般世界知识是否都能够被激活?读者会对涉及一般世界知识的句子都产生错误记忆吗?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单因素被试内实验。

2 实验1

实验1探讨说明文文本阅读中的精加工推理现象及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自变量为句子类型(探测句):原文句、内涵推理句和外延推理句。因变量为判断成绩和反应时。三种类型句子判断成绩的计分标准相同:符合原文计1分。不符合原文计0分。每个被试每种句子类型总得分6分。

2.1 方法

2.1.1 材料

为控制材料并确定支持推理的信息丰富性,参考郭淑斌等的研究,事先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材料评定。被评定材料共6篇说明文。每篇文章后有10个精加工推理句子测试题。被试以5点计分法先评定文章的难度和主题熟悉度,然后判断文后的句子是否符合原文,且写出可支持答案的信息点。评定后,综合考虑主题熟悉度、材料难度、精加工推理句子的区分度等因素,选出难度较低(平均分低于2.5分)、主题熟悉(平均分高于3.5分)说明文共3篇,平均字数455个,其中2篇为正式实验材料。正式实验中判断题共18句。包括6个原文句、6个内涵推理句(原文有5个及以上信息点支持的一般世界知识句)和6个外延推理句(原文只3个以下信息点支持的一般世界知识句)。句子类型之间字数差异不显著,F(2,15)=0.208,p=0.815,η2=0.027。用Visual C++6.0编程。指导语为三号宋体加黑,其中“判断题出现后请尽快回答!”和练习的反馈为红色字体,其余为深蓝色字体。实验材料为小二号宋体,深蓝色字体,白色背景。

2.1.2 程序

实验程序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的程序为三部分:词汇判断练习、文本阅读练习和正式实验部分。文本阅读练习和正式实验部分指导语相同。两个练习均给予反馈,但不记录判断成绩和反应时;正式实验不给予反馈,计算机自动记录阅读总时间和判断成绩及反应时。被试单独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点,距屏幕约75cm。每一部分开始时都在屏幕中央呈现红色的“+”,持续2000ms,接着是500ms空屏,然后出现指导语。指导语、学习材料以及探测词(句)均为被试按键消失(其中文本材料为累计呈现,最后一句读完后按键才消失)。正式实验部分的程序如图l。整个实验完成平均约需30分钟。

2.1.3 被试

随机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20.29岁,SD=0.965。均为汉语母语者,右利手,裸视或校正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他们均没参加前面的材料评定。

2.2 结果与分析

删除单个句子核证时间低于500ms或高于3个标准差的数据,剔除原文句总判断成绩低于4分的被试。最终的数据来自36个被试(男生20人,女生16人)。运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

对判断成绩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1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2以项目为随机变量,后同),结果发现:F1(35,595)=3.257,p

被试在原文句和内涵推理句上的判断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被试在阅读理解熟悉、难度低且结构较清晰的材料时,确实激活了与文本关联程度比较高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精加工推理中的内涵推理:但内涵推理很大程度上是在判断时进行的整合,非完全阅读过程中在线产生,因此需额外时间。而原文句和外延推理句上的判断成绩和反应时差异均显著说明文本阅读理解中对跟文本关联程度低的一般世界知识激活很少,因此很少产生外延推理,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内涵推理句和外延推理句的判断成绩和反应时均差异显著,说明读者阅读中确实存在认知经济原则,即更多地激活与文本关联程度高的一般世界知识。实验l证实了读者在阅读理解说明文时激活了跟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精加工推理中的内涵推理。那么这种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内涵推理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呢?实验2探讨相同文本材料阅读中的错误记忆现象。

3 实验2

本实验目的是考察文本阅读中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精加工推理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错误记忆现象发生。自变量为句子类型(探测句):原文句、关键诱饵句和低关联句,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再认成绩和反应时。其中原文句和低关联句记录正确再认成绩;关键诱饵句记录虚假再认成绩(即被试把某个关键诱饵句错误判断为“在原文出现过”则得1分)。每个被试每种句子类型总得分6分。反应时记录同实验1。

3.1 方法

3.1.1 材料

根据Lampinen等的研究,以跟文本主题相关程度为依据,另请大学生以五点量表对实验1的三篇材料进行句子与文章关联度评定。实验1中的内涵推理句由于与原文的关联程度高(平均高于3分)而用来作实验2的关键诱饵句,每篇文章另选出三个低关联句(平均低于1,5分,低关联句中有4句为实验l的外延推理句)。三种类型句子的字数差异不显著,F(2,15)=0.211,p=0.812,η2=0.027。

3.1.2 程序

实验程序基本同实验1。只是指导语中的“是否符合原文”改成错误记忆指导语“是否在原文出现过”。

3.1.3 被试

随机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共35人(男生14人,女生21人)为被试。平均年龄19.74岁,SD=0.987。均为汉语母语者,右利手,裸视或校正视力正常,均未参加材料评定和实验1。

3.2 结果与分析

以实验1的标准删除不合格数据。最终的数据来自31个被试(男生12人,女生19人)。运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表2。

对再认成绩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句子类型的再认成绩差异显著,F1(30,510)=2.147,p

原文句与低关联句正确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体现了被试的真实记忆能力。关键诱饵句反应时最长、且虚假再认成绩高于低关联句的虚假再认成绩,说明了两个方面问题:(1)被试在对关键诱饵句进行判断时,不仅需要激活原文信息的要点。还需要激活头脑中与原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中的一些细节并进行核对。花费了额外的时间。(2)尽管被试使用的是自定步调阅读、且在正式实验前的练已经熟悉了记忆任务,但由于被试在文本阅读中在线进行了部分精加工推理,一些跟文本信息高度关联的一般世界知识已经跟文本信息进行了整合,因而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还是显著高于低关联句的虚假再认成绩。

对实验1与实验2的一些数据进行了比较。(I)阅读总时间比较。发现实验I(M=121496.9,SD=37035.39)与实验2(M=160323.5,SD=91417.72)差异显著,t(38)=2.213,p=0.033。由于采用的是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这种差异说明被试在文本阅读中极易受阅读目标影响,花费了更多时间去记文本细节以应对记忆任务。(2)在两个实验的原文句成绩和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的情况下,比较了内涵推理句和关键诱饵句。发现内涵推理句正确再认成绩和关键诱饵句虚假再认成绩差异显著,t(65)=5.875,p=0.000;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65)=0.248,p=0.805。此结果表明在精加工推理的基础上,就算投入很多认知资源去记住细节,被试对那些与文本信息关联高的一般世界知识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误记忆。

4 讨论

前人研究发现读者在说明文阅读中会产生精加

工推理。且研究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在使用强制读者做出精加工推理的文本材料时(如文本的题材为读者熟悉、提供的可利用的信息点较多、事件的预期结果较单一等),读者会在线产生精加工推理,但这种推理的构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本研究证明了汉语母语者在阅读理解主题熟悉、结构清晰的汉语说明文时产生了精加工推理。研究中还发现,读者会通过基于连贯的提取来主动搜索背景知识,激活与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并把它们整合进内涵推理,此结果与文本阅读的风景模型理论较一致。相比于内涵推理,外延推理所涉及到的是与文本信息关联程度不高的一般世界知识,在材料熟悉、阅读和反应的时间自己可以控制的情况下,此类信息仍难以被激活,被试很少进行外延推理。因此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量主要取决于它与文本信息中包含的概念共有特征的多少,而整合过程则是把文章表征中得到激活的信息与当前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错误记忆实验发现虚假再认成绩方面的关键诱饵句显著高于低关联句,说明了错误记忆现象的发生。被试明知自己的阅读目标是判断句子“是否在原文出现过”,且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给了他们足够时间去加工句子的细节信息,他们还是对跟文本信息高度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错误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本阅读中基于推理的错误记忆也与DRM范式中基于语义关联的错误记忆一样具有顽固性。结合前文,这种结果是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整合了与文本高度关联的一般世界知识、进行了精加工推理导致的。文本阅读理解意味着读者对文本要点信息及相应背景知识进行激活、记忆然后整合,最终构建恰当情境模型。此过程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细节都进行了良好记忆,恰恰是情境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精加工推理等活动导致了错误记忆的产生。本研究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并没有达到与原文句正确再认成绩无差异的地步,这种结果与绝大部分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不完全一致,也与Lampinen等以故事为题材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为:(1)自定步调阅读让被试足够时间去关注文本中字词水平的细节信息,因此减少了对句子的错误记忆:(2)DRM范式中的关键诱饵词处在语义关联最强的地方,对其他关联词的学习多次激活关键诱饵词的语义,所以更容易出现错误记忆:而文本材料句子本身能够提供更多的字词细节让读者去区分,因此文本中的错误记忆现象没有词汇水平的突出。(3)国外研究采用故事,本研究采用说明文,故事中的关键诱饵行为可能更容易虚假再认。采用无意记忆范式、学习材料限定呈现时间法及故事文本,能否使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与原文句的正确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这是以后研究将探讨的问题。

第7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翻译题型 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13年下发文件,自当年12月考试开始,将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和实体结构做出调整,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全面型人才。此次考试内容的调整,使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更有针对性,题型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此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题结构调整体现在:将翻译题型的分值提升到占总分值的15%,将此前的单句或是短语的翻译调整为汉译英整个段落(约140到160个汉字),翻译的内容囊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由此可见,翻译题型的难度与以往相比,答复增加,而且也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翻译新题型的特点

笔者结合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真题,对翻译题型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

(1)词汇具有中国特色

翻译题型中涵盖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其中会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出现了“墨子”、“武术”、“传说”、“神话”等。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英文中没有相应的翻译,所以一般会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墨子”通常译为“Motze”。此外,考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报纸报刊,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 “花脸(painted role)”、“文人(intellectual)”、“雅士(refined scholars)”等。

(2)含有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是翻译题型中经常考查的考点。被动语态标志性的词语有“被、受到”等。例如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有些风格模仿了动物的动作,还有一些则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神话和传说的启发。”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就是被动语态的明显标志。因此在译文中,考生应使用被动语态,将其翻译为“Some of the styles imitate the movements of animals, while others are inspir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myth and legend.”此外,一些句子中的被动语态并不明显,考生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据说他的风筝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飞了三天后才落地。”划线部分就应该翻译为“It is said that his kite was made of wood and bamboo, and it landed after three days’ flying.”

(3)可转换为定语从句

通常来讲,翻译试题的语段多为结构简单的短句,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若干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有的时候,也可以将若干短句,合并为一个长句,避免句子的过于琐碎。例如, 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功夫(Kung Fu)是中国武术(martial arts)的俗称。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自卫的需要,狩猎活动以及古代中国的军事训练。”这句话中,两个句子当中都有“中国武术”,可以将第二个分句译为定语从句,即译为“Kung Fu 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origin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ed of self-defense, hunting activities and military training in ancient China. ”

三、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就是直译法。这一类型的考试对考生的翻译水平不做过高的要求,考试只要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出现大的语法、语言错误即可。翻译的段落多以短句为主,但是对于一些长句的翻译要采用一些翻译策略。

3.1 转换语态

转换语态指的是在翻译中,将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是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例1:随着技术和安全措施的改进,发生核事故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safety measures, there is little possibility for nuclear accidents to happen.

原文中“可能性”应该是被“降低”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这种被动关系翻译出来,另外,译文中还使用了there be句型,进行语态之间的转换。

3.2 词性转换

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通常多使用动词,而英语则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这种转换某些词语的词性的方法称为词性转换法。

例2: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学会感恩、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Through reading, people can learn better how to be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原文中使用了三个动词“学会感恩”、 “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但是在译文中要讲这些词转换成形容词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可惜啊除了要积累必要的词汇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汉译英翻译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和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第8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 道桥专业英语 语法翻译 语法特点 翻译技巧

在道桥专业英语的翻译中,除了与公共英语的翻译有某些共同点外,更重要的是要与该专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资料,语法障碍将直接影响到阅读过程中对复杂长句子的理解水平,加大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了解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和翻译技巧,对于我们准确、专业、严谨、流畅地翻译出好的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一、长句较多,多由复合句构成

道桥英语属于科技文体,长句占有很大比例,长句翻译要依据原文的句子结构,分清层次及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特点译出原文。长句翻译法通常有顺译法、倒译法和分译法等

1.顺译法

如果英语中的从句很长,但表达顺序和汉语大体相同,这时可采取顺译法,即基本按照英语的语序,把长句拆分成汉语中的短句。

【例1】The rapid growth from 1945 onwards in the prestressing of concrete / shows that there was a real need for this high-quality structural material.

此句在主谓处断开,基本保留英语语序。

【译文】1945年以来,预应力混凝土的迅速发展,反映了对于这种高质量结构材料的实际需要。

2.倒译法

如果英语的表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句子一般先讲主句,然后再使用从句或分句补充细节;或者先交代结果,再讲明原因,那么译成汉语时,可采用逆译法。

3.分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含有较长的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以及较长的短语修饰语,在排列次序及表达方式上与汉语差别很大,这时可以考虑打乱原文的结构,将修饰语句单独译为一句或几句,并通过恰当的概括性词语把它们同主语连接起来,也就是运用了翻译过程中的“得其意而忘其形”的手法,使句子的眉目更加清晰,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In recent decades,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among many prominent engineers that not only is the term “factor of safety” improper and unrealistic,but worse still a structural design philosophy based on this concept leads in most cases to an unduly conservative and therefore uneconomical design,and in some cases to an unconservative design with too high a probability of failure.

句中that引导了一个由“not only…but( also)”连接的同位语从句作“a growing concern”的同位语,主干结构为“structural design leads to…”,to后引导两个介词短语作并列宾语。

【译文】近几十年来,很多著名的工程师已逐渐注意到,“安全系数”的定义不仅不适当,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糟糕的是,基于这种概念上的结构设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过分保守、不经济的设计,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会出现破坏概率太高的冒险设计。

二、被动语态频繁使用,多译成主动形式

道桥英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文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一般说来,被动语态句子的主语是陈述的出发点,而后面所叙述的才是句子陈述的重点,即动作的主体。因此,在翻译被动语态时,必须要摆脱原句的语态限制,凡能译成主动句的,应尽量译成主动句。只有在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突出被动者时,才处理成汉语的被动形式,这样的翻译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1.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原句中的主语仍做主语

当原文中的主语为无生命的名词,且句中没有由by引导的行为主体时,原文中的主语仍做主语。

【例4】Air-sampling devices are used to detect and measure smoke,particles and gases.

【译文】大气采样器用于监测空气中的烟尘、颗粒物和气溶胶。

2.译成汉语的被动句,强调被动的动作

强调被动动作的句子,应由汉语的完全被动语态去翻译,即由“被”和与“被”,意义相同的“用”、“让”、“由”、“把”等被动助词来表达。

【例5】Distances between elevations are measured in a horizontal plane.

【译文】高程之间的距离是用水平测量法来测量的。

三、定语从句逻辑关系较复杂,汉译时多调整语序

在专业英语中,常使用能表达完整意思的一个或多个定语从句来修饰同一个先行词。这就使得从句结构复杂,含义繁多。在翻译时,首先要弄清楚先行词和定语从句之间的修饰关系。从和主句关系的密切程度看,定语从句可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采用的翻译方法通常有前置法、分译法和融合法。

1.前置法

对于较短而具有描述性的定语从句,可将其译成“的”字结构放在被修饰词前。

【例6】The smallest stress that produces a permanent deformation is known as the elastic limit.

【译文】产生永久变形的最小应力称为弹性极限。

2.分译法

对于定语从句过长,语法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型,翻译时通常采用“分译法”,即把定语从句译成主句的并列句,放在主句之后。

【例7】The first big bridge in Australia was the Hawkesbury River railway bridge,which was built by an American company to link Sydney with Newcastle in 1889.

【译文】澳大利亚第一座大桥是连接悉尼和纽卡斯尔的霍克斯伯里河铁路桥,它于1889年由一家美国公司承建。

3.融合法

把原句中的主语和定语从句融合在一起,它需要改变句子结构,用原句的主语做主语部分,原句中的定语从句做谓语部分,译成一个独立的句子。

【例8】Soft-rock tunneling has 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the tunneling process which needs no explosives.

【译文】软岩隧道施工的主要特点,是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炸药。

从以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道桥专业英语翻译不只是简单地传达原文意思,而应在理解和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按意思和逻辑关系,综合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翻译。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掌握技巧和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课本资源 方法指导

高考文言文铁定都考课外选文,为了提高考试中文言翻译题分数,一些同学抛开课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忙得昏天黑地。某些教者认为将精力花在课本知识点上是浪费时间,将重点放在对课外文言文的训练上。我不敢认同这样的做法,我认为高考貌似考课外内容,解题的钥匙其实还在课内。

一、重视课本资源,切实提高基本能力

重视课本资源,不是让教者把课本内容重新给学生讲解一遍,而是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资料自己归纳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可以将重点放在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用法”的归纳与整理上。

(一)积累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翻译,一般看点给分,如果重要实词翻译正确,则得分会很高,所以应该重点积累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必修课本上文言文中这类词有很多,我建议学生用本子加以摘录,这些词一般都有很多义项,摘录时,如果在每个义项后附上课本上的例句,则更好。如:若①更若役,复若赋,何如?(你)――《捕蛇者说》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山有小口,仿佛~有光(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做个有心人,认真归纳平常老师讲解文言文时讲解的文言知识点,编织文言知识网络体系。

(二)积累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是有不同之处的,文言文中,词性常存在临时移用现象,我们称之为活用。文言词语的活用,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出现,只有在很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发生。单凭死记硬背效果不太好,掌握语言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或名词与代词连用,没有动词作谓语动词则后一个名词一般作动词用。如“先破秦入咸者,王之”这儿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让他称王。

(三)积累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常常是各类考试的重点,这种类型在试卷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伶官传序》)倒装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分门别类归纳,快捷方便。

另外,要积累课文中的段落句子。为了提高翻译得分,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多背一些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的课文。还要在翻译课文上做些扎实的努力,力争在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的情况下熟练翻译学过的课文,这对提升文言翻译水平大有帮助。

二、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精准翻译能力

(一)避开误区,认识并跳出陷阱。

1.误把今义当古义。汉语词义随着时间的变迁,会发生很大改变,有的词义范围发生变化,有的词义褒贬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的含义。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句中的“学者”不可照抄,而应译为“求学的人”。

2.落实字面意思却不考虑活用类型。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的妻子美我,是爱我啊”,这个译句忽略了“美”的用法,该字应译为:认为……美丽,而不是简单翻译成“美丽”。

3.倒装句式只直译不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很多句子在古代存在句子成分错位现象在今天来看是倒装句,在翻译时,我们要将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语序调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成: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啊。这个句子翻译不正确,因为原句是宾语前置句式,在翻译时必须把宾语放在动词“欺”的后面才可以。正确的翻译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二)掌握方法,提高翻译准确率。

1.保留专有名词。文言文有些词是专有名词,如:国号、朝代、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必翻译。例:虞山叔远甫记(《核舟记》),句中的词语“虞山叔远甫”都不必翻译。

2.增加适当的词。古人喜欢用单音节词表达,可是在今天这样表述已经不可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这类词前面或后面加字,凑足音节,使之成为双音节词。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译为:六国被平定了,天下统一了。

3.选择合适的词意。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意翻译。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中“鄙”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这样几条:浅陋、目光短浅、边境在这个句子中用“目光短浅”最恰当。

4.替换一些现代汉语不用的词。因为时代变迁的关系,有些词,在古代常用,但因为词义发生了变化,这需要在翻译的时候用现代的词替换它。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5.补充被省略的成分。文言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有省略成分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要对省略的成分作适当补充,这样才能使句意完整。如:投(之)以骨。(《狼》)省略了“之”也就是“狼”,在翻译时,应补出被省略的“狼”这样句意才完整。

6.删减不必要的词。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我们在翻译时,要作适当删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其中的“之”是提宾的标志,起凑足音节之功效,翻译时可以不翻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