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小区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城市小区规划设计

第1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如何创造出“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建筑风格,逐渐已成为小区规划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择住宅时,不单单是为了追求居住面积和空间,而更多的是考虑其实用适用性、地理位置、周边配套、园区设施、物业管理等因素。因此,对城市居住小区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现阶段城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小区绿地覆盖率。简单地说,也就是小区的绿化率。绿化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相对于购房者而言,绿化率当然越高越好。而如今的城市小区,由于建设用地面积的有限,开发成本的不断提高,绿化率越来越少,建筑密度越来越高,人们置身其中,面对的只是冷硬的建筑,大自然中的一点绿色就显得尤为珍贵。所以说,绿化率的减少是现在的房地产业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国家标准要求,合理的居住绿化率标准不得少于百分之三十七,但很多居住小区根本就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要通过建筑规划设计者们的努力,以合理居住绿化率的标准为基本前提,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舒适为目的,用设计者们的创新思想和活跃的思维来设计规划出城市居住小区中合理的绿色生态空间。

1.2 小区景观设计。同小区绿化率一样,小区的景观设计也在逐渐减少。

现如今,有些开发商为了减少后期规划设计成本,在小区景观设计这一环节中能省则省,做不到有始有终,认为没必要把资金在用到景观设计上,这就大错特错了。既然前期开发的大把资金都肯用,怎么还会差后期的这一小部分呢。现在的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使小区居民达到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疲劳的目的,更能达到陶冶情操,休闲和愉悦的功能。现在的人们生活素质水平的提高,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也要更加的人性化,要增加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居住小区的不同特点,设计出相吻合的景观主题,增加情趣,渲染氛围。

1.3 小区配套设施。一般来说,配套设施是指与小区住宅规模或者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其实很多住宅小区中的配套设施都不是很完善,做不到与小区居民人口规模的相对应。像一些简单的公共健身器材,休闲的座椅,供休憩的凉亭,都是可以满足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休闲娱乐的场所;公共车道,停车位这些也是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的设施;如果地理条件允许,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和儿童健身器材都可以在小区内构筑。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区内的这些基本配套设施就会显得不够丰富,需要规划设计者们运用自己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断更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创造和设计出更合理,更能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的配套设施。

1.4 小区的智能化。居住小区的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现代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住宅中去,既可以提高居住质量,又可以优化环境提高生活素质。现在城市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流行趋势,传统的居住环境加上高科技的智能管理,也成为购房者选择居住环境的一个有力条件。小区的智能化包括:安全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实施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它并不是意味着生活的自动化,而是一种拟人化的称呼,在生活居住中协助人们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系统。小区的智能化,需要根据每个小区不同的规模档次,建筑布局和居住人群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要做到量体裁衣,从实际出发。

2 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在城市居住小区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居住小区的建筑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居住、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以人为本要做到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素质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居住小区的居民在小区内活动,基本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和儿童这三个主要群体,其中又以老人和儿童居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会有选择有控制的共同活动和与他人交流。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多会选择在可以容纳多人聚集的场所活动,场地配套设施齐全,可以锻炼或是方便交流;而青年人则会选择稍微安静不被打扰的场所;儿童则是多喜欢在绿地或是较大的活动场所中玩耍。所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城市居住小区要做到以人为本,多方面考量,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生活需求。

2.2 因地制宜。从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原有的地形特点,建筑结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低建筑成本。如在小区的绿化中采用节约用水和废水再利用的方法。根据实际特点,尊重居住用地内土地的原生态绿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种一些适合气候及当地地址的植物,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另外还要多听取居民意见,参考居民的生活习惯,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规划与设计中去。

2.3 注重创新。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同其他的规划设计一样,都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具特色、特点鲜明、更有创意。要想体现出多层次方面的和谐,就必须要注重创新,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工作,要求建筑规划设计者具备丰富的建筑规划与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更新思维,自然和谐的体现出规划和设计的风格,还要根据当地的民情风俗,创造出具备文化内涵的风格,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更加的环保。力求设计风格自然协调,更具特色。

3 结束语

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小区,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小区的规划和设计风格上。建筑规划设计者们通过建筑布局的交融渗透,结合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设计风格,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休闲的居住小区环境。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小区设计风格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态需要,在不断的更新创造中越来越符合文化和经济的需求,真正的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一个崭新的,富有绿色气息,文化氛围的城市居住小区已经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场所。对于开发商而言,良好的居住小区环境和崭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对于居民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居住小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未来居住环境发展的必然进程。

参考文献:

[1]万小南.杨松.关于居住小区环境创新的思考. [J].科技资讯.2006.(18).

[2]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 [J].科技信息.2007.(08).

第2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 小区规划科学合理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City residential area is part of the city, so the planning shoul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humanities environment and local residents living patterns, the whole area of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ity's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areas of planning design must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he use of the safety, comfort, do convenience, health,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pursuit of comfortable, green fashion design, integrity and avoid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reasonable environmental benefit city Housing Science and community planning

前言:

对城市住宅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城市住宅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住宅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基本形式与基础结构,涉及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共同需求,因此如何使城市住宅区的分布、设计、规划更合理、更能发挥环境建设的优势,使每一位居民均体会到居住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便成为当今我们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住宅规划体现出结构设计混乱、组织模式不清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弊端。例如由于一些小区建设规模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小区面临较大的负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在高峰时段发生拥堵现象、交通压力过大、生活秩序化效能不强的管理混乱局面。而一些小规模的小区却缺乏必要的住宅规划设计,社区规划缺乏组织性,无法进行完善的配套管理与规划设计,使居民毫无归属感。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均产生了强烈的购房欲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建筑、商业住房,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使用压力。面对居高不下的用地成本,开发商只能本着在有限的土地中多建住房、多盖高 层建筑的原则,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高密集度。而楼层建设的越高越容易使居民产生压抑与恐惧感、并导致隐性的高层风及热岛效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建筑享受日照的时间、使小区本应广阔的视觉空间被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严密遮挡、尤其给住户集中的小区造成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策略

2.1注重对城市住宅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建设

一味的提高建筑容积率、重住宅建设质量、轻住宅使用环境建设是盲目发展的偏差思想,因此我们只有完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住宅建设的质量强化中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才能最终促进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例如我们可通过对住宅、现有环境的科学布置,强化其享有充足的阳光条件及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水源更清洁、区域绿化面积更广泛、社区植物的种植面与造氧功能更完善。同时我们还应尽量较少小区的泥地面积,从而有效的杜绝因风力过大引起的尘埃污染现象。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小区原有的水源及绿化条件,不盲目破坏自然景观,更不随意砍伐树木,切实保证小区的绿化建设。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的履行三废处理规划建设,有效的进行小区环境净化、无害垃圾处理与水源处理,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构建太阳能加热系统,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开展规划设计、整改建设,完善实施防风、抗尘及防晒的综合措施,为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2.2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效益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居住小区时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善结合,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外边部位。这样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对小区中条形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3依据功能需求开展城市住宅空间的合理布局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在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规划环节我们应本着富于内涵、渗透文化的建设理念,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公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小区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的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自主进行空间的美化,提供必要的规划建设素材,使业主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将环境保护纳为己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三、强化构建城市住宅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住宅环境的安全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居民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合理、强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 因此在规划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居民们强大的合力防范效能,通过组建小区维保团队、合理划分安全空间等措施强化小区的自主安全防控能力。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小区院落空间的科学规范,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为小区居民营造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使住户之间的视线交织触及,从而有利于小区内形成对外来陌生人的细致观察与宏观监控。另外强化小区的交通网络顺畅性与组织合理性也是确保小区居民行车安全、避免引发交通事故的科学策略。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应对小区级别道路进行曲线设计,从而有效的控制车辆行驶的速度,并科学的实现安全控制、降低噪声污染的科学目标。

四、城市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别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第3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谐性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可持续性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整体性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二、生态小区的规划内容

(一)生态小区规划目标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 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根据这种描述,我们可把生态小区规划目标理解为:以生态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为指导,通过生态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实现小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二)生态小区规划的方法

运用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支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进行规划设计,使小区成为真正的生态小区,以小区生态文明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小区规划的内容

包括小区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1、自然生态规划

绿化指标:该指标是衡量

生态小区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绿地率(包括景区和水面)须达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应在28平方米 以上。地面保水指标:本指标强调建筑基地渗水保水能力,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小区80%的裸露地具有透水性能。

节水指标:此指标以开辟另类水资源(开源)与省水器具的使用( 节流),作为节水的主要方法。前者系指在小区建筑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后者系指把雨水、生活废水汇集处理后,达到规定的用水水质标准、重复使用于非饮用水及非与身体接触的杂用水。

节能指标:重视节能建筑的设计,通过空调系统、照明、白昼光利用、太阳能利用等途径节约能源。

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此指标鼓励应用轻量化的建筑结构,如使用钢构造建筑来减少砂石、砖等建材的使用;提倡居家简朴的装潢设计、建材的回收利用,以达到节约能源、省资源、减少废物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污水垃圾处理指标:前者要求建设雨水、生活污水分流管道系统,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可减少污水的处理量。后者指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绿色交通指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对健康有益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据台湾对交通运具的绿色评估,徒步、脚踏车、轻轨、电车等的得分达40 以上,而一般公车、货车、机车等得分在0分以下。因此,生态小区绿色交通规划应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交通。

2、经济生态规划 

第4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环境要求;宏观理论

住宅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交往。近几年来,我们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很重视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为此,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1 住宅小区规划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在住宅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宅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小区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宅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住宅小区规划中各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住宅小区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随着私人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原来有的住宅小区按总住户数的20%、30%设置停车位,已显不足。有的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已按总住户数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100%设置停车位。多少合适?应根据不同类型住宅小区不同居住人群,按适当超前原则确定。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而且应节约用地。住宅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半地下停车场与绿化组合——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花卉、草坪,以至花架、花坛,一举两得。②全地下车库——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融为一体。③架空平台下停车库——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干扰。④在绿化带塔棚架停车——这应尽量少用。但如果能做到停车地面仍有绿(用砖块铺地,地砖边缝种草),棚顶有绿树遮荫,不靠近楼旁,噪音很少,则未尝不可。

4 住宅小区空间的布局

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经验,布局结构既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结束语

总之,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时必须对开发商负责、对住户负责, 追求更加阳光、更加完善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住宅社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红 试论居住小区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09年08月

第5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多元化; 园艺景观; 文明的和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重点,正逐步由只重视数量向强调质量方向转变.与此相适应,小区设计也由只重视容积率,忽视环境设计的初级模式,向重视小区的内、外环境规划设计的高级模式升级.纵观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己成为居住小区建设的重点,亦是开发商刻意追求的热卖点,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国外设计师进行环境设计,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同时,住房消费者在综合考察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设计、户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础上,更注重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面对这种形势,国内设计师只要在设计中把居住区环境景观放在重要位置,做到环境、开发商、住户三者并重,完全有实力在与国外设计师竞争中取胜.针对提高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水平的迫切要求,初步细化了景观设计的范围,并对景观设计的多元统一,规模与亲和,观赏与实用,功能与效果,空间荆用与绿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丰富设计思想.

1.景观设计的范围如何满足住房对居住环境方面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景观设计的关键设计师应明确景观设计的两大内涵――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就物质环境而言,物质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由于受城市建设水平限制,居住区自然环境设计往往通过借景手段实现,而人工环境则完全由设计师根据开发商的定位标准,以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为目的,在设计中体现舒适原则.以上的物质环境内涵在设计中比较容易把握,但人文环境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可以说景观环境设计,既是视觉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首先景观环境应表现为视觉美,同时从居住小区的角度出发,景观环境也代表人的生活方式,而人是整个地球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从生态结构及相互关系,尊重生命生物和有机体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人类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2.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2.1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蛊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其次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再者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2.2景观形象系统

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3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喧嚣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2.3户外休闲系统

在组织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为追求明确的景观轴线.经常利用其贯穿小区始终,通过小区院落空间及消极空间的绿化渗透,组成完整的绿化景观环境体系.小区的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空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小区空间环境景观效果提出要求,要求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但规范中仅对最小规模、面积计算及分级规模规划的标准及面积计算作了规定,未对绿化空间环境景观的三维空间加时间维的四维效果作详细规定.这样做虽然达到了绿化效果,但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树木的种植和草坪铺设的比例有所控制,而实际上同样面积树木与草坪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在城市中,lOrn2树林与25Tn2草坪吸收0瑰并产生q的数量相当.由此可见,树木在保护环境,提供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以及美化城市的作用强于草坪.并在丰富小区轮廓线,遮挡不美观地区等方面起到草坪不能替代的作用.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我们提出住宅小区户外空间采用“隐形”广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的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其二“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第6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问题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so a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aim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wner, create suitable for people to live lif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住小区已成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表现在环境、安全、服务等方面。本文主要从人性化、生态化、节能及规划发展方面探讨了这些问题的加强措施。

1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性化的考虑比较欠缺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较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绿化用地的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不能满足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有些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往往会片面增加住宅用地,减少绿化用地,导致居住区缺少居民的公共绿化活动空间,小区整体居住环境较差。

1.3对生态小区概念设计的理解不够

在部分开发商的心目中,小区的绿化、美化就等同于绿色生态,而没有充分考虑小区的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的实质内涵。显然这是一种误导,环境生态小区不仅仅是美化、绿化环境问题,它涉及到大环境、能源、生态的概念,其涵盖面是较为广泛的。

1.4规划设计时,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1.5没有真正体现人、自然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很多小区建设还普遍存在景观生态系统内外的不一致,即小区外部是原真、本地化自然景观,而小区内部则是统一的洋式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也多崇尚异域风情,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缺乏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没能真正体现人、自然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2 加强生态小区规划建设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改善居住环境

(1)人性化的设计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设计理念也一直是设计者们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线的安排上,尽量使道路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均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间。只有将人们物质层面的安全健康问题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2)增建中小户型住房和老年人住宅。目前,为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小区内应规划建设一定比例的、适合当地情况的自型老人住宅、介助型老人住宅等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城市,在创建宜居城市时标准会有所不同,但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不变的。创建科技环保、健康舒适、信息通畅的宜人社区居住环境,也是建设和谐友好社会的重要内容。

2.2以生态化设计为主,推进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全民对生态小区建设的认识,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其次,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大力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营造健康社区的活动和建设中来,稳步推进生态小区的建设与发展。

2.3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规划设计时要多注重小区内的绿化空间的布置,采用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最大化为居民提供绿化活动空间。如沿小区的环路可布置集中公共绿地,供居民的休闲活动,设计时注意以休闲活动的绿地为主,只设少量观赏绿地,多追求立体空间的绿化;小区内的中水站、垃圾站等设计时可以考虑将坡顶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区自然地平,坡顶可选择能净化空气及吸音的树种植。

2.4坚持满足各种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为宗旨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2.5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1)绿色住宅系统。绿色建筑即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

(2)绿化系统。改变以草坪为主的简单的图案化绿化模式,尤其在缺水大城市,应多植树木,减少绿化用水量,并且多树种搭配,养护更容易,遮阳挡风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绿化景观系统。

(3)绿化与生活、文化相结合,讲求实用性。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首先,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的30%,其次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同时注意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背离居民特有的生活与文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规划、策划、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经验与总结,旨在不断地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水平。另外,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不断地创新及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 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理想、 更舒适、 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小区;管线;综合布置;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着各地小区的建设,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小区需要功能齐全、环境优雅和安全舒适。为此,需要城市小区既做好合理化布局和绿化,也要真正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设计。

一、管线综合布置原则及各管道特性

(1)对于各类管线而言,需要其在进行运行时可以做到正常气候和设计荷载中安全工作;

(2)为了有效地降低管线检修及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需要我们把管线尽可能的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等地,同时,其还要和道路中心线进行平行布置;

(3)依照管线所输送介质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分类布置,以便于更好地降低管线间的相互干扰;

(4)对于竖向布置的管线,其进行调整的原则为: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易弯管让难弯管、支管让干管;

(5)对于各类管线而言,其危险性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是:煤气管道、生活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电力电缆、给水管道、通信信号电缆等;

(6)各种管道从其可塑性方面进行大小划分,则依次是:通信信号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道、煤气管道、生活污水管道、雨水管道。

依照国家所颁布的《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有关内容,如果工程管线布置在道路的下面,则从道路的红线位置向道路的中心线位置进行平行布置的顺序依次为:电力管、通信信号管、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如果工程管线是在庭院之中的话,则从建筑红线位置向外依次平行布置的是:电力管、通信信号管、污水管、煤气管、给水管。

二、某住宅小区管线综合规划设计

对于某住宅小区而言,其有着5 类地下管线,这其中对于小区的运行安全有着最为直接影响的是排水管;同时,对于小区的运行安全有着较大潜在危险的是煤气管;对于小区以后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是通信信号管。所以,此小区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所需要重点确定的设计内容就是排水管、煤气管和通信信号管。

1、排水管设计

第一,我们需要进行排水体制的选择。设计采取了雨污分流的机制,这样可以更加方便于日后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第二,需要协调好小区的竖向设计和排水出口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小区排水总出口和小区的竖向分区不相一致,则会在客观上导致小区出现不合理的逆向排水。

2、通信信号管设计

伴随着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有着越来越多的电脑网络和远程安全系统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而这些都和通信信号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在进行通信信号管的设计时,要适当做到“超前”着想,为以后的发展留下发展空间。

3、煤气管施工安全设计

介于煤气有着较大的毒性和较高的爆炸性,在进行煤气管道的设计时,需要确保煤气管的运行安全和施工安全。在进行煤气管线的布置时,煤气管尽量不要放在污水管和电力电缆等线路的旁边,避免一旦煤气出现泄漏则有可能碰到电火花或者沼气而出现爆炸的现象。

4、消防系统管线设计

通常来说,消防系统都有着较为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大部分的时间里,消防管网里的水是处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中。现在,我国大部分的消防管网采用的是钢管的形式,而其中不流动的水则容易孳生厌氧细菌,进而对钢管会出现生化腐蚀,此类腐蚀内容多是点蚀,对钢管有着较强的破坏性。所以,对于消防管网的设计,将其打造成流动状态则非常重要,而这恰恰也是不少设计人员所忽视的,需要他们进行足够的重视。如果把消防水设计成为流动的状态,则如果消防系统比较小的话还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消防系统的供水范围比较大的话,难度就可能比较大,但不论如何,至少应把消防主管内的水打造成流动的状态。为了有效地保证消防管网内水量的相对稳定,则需要做到系统内的回流水可以进入到消防水池内,而非为了减少回流管的设计把这部分的水用作其他方面,更不能出现就近排放的设计。对于回流水量,则需要尽可能的少,只要它能够确保管网内的水是流动态就行,以此来避免过大的回流量影响消防时水量以及让平时稳压泵运行功率增大等的出现。

三、某住宅小区管线综合平面布置

对于此住宅小区,其主干道的宽为10m,其人行道的宽是1.5m,其车道的宽是7m,同时,宅间的道路宽则是2.5m,对于此小区住宅房前屋后规定的绿化带的宽度是2.5-3.5m的范围。结合此小区北梯户型进行分析,其门栋的入口方向是朝向北的,厨房和卫生间的布置则是在北面的。

1、庭院内管线综合平面布置

3.1.1 污水管设计

从住宅平面布置和国家所颁布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等内容,其规定化粪池需要距离建筑物的净距最好是≮5m ,并且化粪池和相对应的污水管的布置尽可能的布置在宅间道路离住宅较远的一侧。如果需要把污水管和化粪池都布置在宅间的道路下面,则需要考虑清楚化粪池能够承受的汽车最大荷载。此住宅每一座化粪池的造价都增加了将近2000元,相比较于延长几米的污水管,在造价上显然前者并不划算;如果是让煤气管和给水管穿越化粪池的话,其也会增加工程的造价,增大工程施工难度,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还是考虑把污水管布置在宅间道路远住宅侧。

3.1.2 煤气管的安全设计

通常煤气管通会使用PE管,如果附近管道施工的话,则其较容易受到意外的损坏,进而会危害到煤气管的安全运行。在进行设计时,在屋后绿化带中布置煤气管,这样在减少外部荷载的同时,又很好的避免了管道和房屋一侧施工带来的干扰,可以很好的保证煤气管道的安全。

3.1.3 通信信号管设计

现代通讯的快速发展让通信管道在未来必然会有扩容,这样,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对道路造成的破坏以及其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可以考虑把通信信号管布置到宅间绿化带上。

3.1.4 电力电缆和给水管

对于电力电缆和给水管而言,其变化则较小,就可以在施工中做到一次性施工到位。电力电缆有着较大的可弯性,则可以把它布置在远住宅的绿化带中;而对于给水管,则可以布置在宅间道路的下边。

3.1.5 消防管线设计

对于各类装置以及罐区防火堤外的四周,其消防管线尽可能的做到环形布置。如果装置内有消防通道的话,则需要沿着消防通道进行消防管线的布置,同时还要和装置四周的管线进行环形连接。如果几个装置占地面积较少,则为降低管线的敷设,可以把这几个装置看做一个整体,在其四周进行管线的环状布置,如有必要,可以用支管引入装置进行消防设施的补充设置。需要用阀门把环状管网分成几个独立管段,每个管段布置不大于5个。对于消防管网,其可以和企业的生产水管网进行连通管设置,其上设止回阀,保证消防管内水不回流生产水管网。综述,对于设计庭院内管线综合平面布置,则从住宅依次向外是:煤气管、通信信号管、给水管、污水管、电力管。具体如图 1。

2、主干道下管线综合平面布置

对于可燃、易燃及如有损坏将会对房屋产生较大危害的管道,则可以远离建筑;对于需埋设较深的管道,也需要离建筑远点。为了减少外荷对煤气管影响,将煤气管设在人行道下;污水管和雨水管管径大且埋深,布在道路中间,电力电缆在另一人行道下,通信信号管在靠电力电缆车行道下。具体布置如图 2。

图 2 主干道下管线综合平面布置图

四、管线综合竖向设计

雨水管和污水管属重力式排水,排水管径大,调节余量小,占空多,所以竖向设计要处理好排水管高程。如果排水条件允许,则可适当降低雨水管埋深,管顶覆土1-1.2m,降低建设投资,便于日后管线维修。

如果污水管和雨水管在高程上有冲突,则可在交叉点将雨水管断开,两侧加雨水检查井,加大井间管道埋深,从污水管下通过。井底降低20-30cm 便于清淤,作沉砂区。除了排水管,其他的管线都是非重力流,都有着整高程的自由空间。其中,煤气管和给水管管径大,但因煤气管所输介质安全要求高,设计时应优先于给水管,如果煤气管与其他管道交叉穿越,保证煤气管下穿。同时,在煤气管上部砂垫层加铺钢筋混凝土板,避免管道开挖时对煤气管道的损伤。

结论

从管线的特性和种类出发,结合某工程实际,较为科学的确定出了管线的竖向设计和平面布置,争取做到利于管线维护,又减少施工难度,降低工程投资。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观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第9篇:城市小区规划设计范文

一、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世纪8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国家建委于1955年将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规定了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由此便确立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到1980年,国家建委又修订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增加了“特大城市”的等级。这两次划分标准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城市对应的人口规模,但是并没有对“城市人口”作出界定,而且标准只是出现在国家建委的报告以及暂行规定中,效力有限。

(二)第二阶段:19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初

这段时期,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逐渐具备了法律效力。1984年,国务院的《城市规划条例》又将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个等级,对应人口规模没有发生变化。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明确了城市人口为“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颁布,不仅明确了城市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而且将《城市规划条例》中对“城市等级”、“人口规模”、“人口界定”的表述原样纳入了《城市规划法》,具有了法律效力。

(三)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

这段时期,城市规模划分一直使用1989年《城市规划法》的标准,直至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后才被废止。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被废止后,便再没有明确可依据的划分标准,更没有对“城市人口”进行界定。然而,就在这段时期,城市规模快速发展壮大,城市数量也大量增长,城市规模划分滞后于城市发展实际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二、城市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2011年我国城市共657个,其中:城市市辖区人口400万以上的城市达到了14个,甚至还出现了5个1000万以上的城市;建制镇19683个,其中镇区总人口超过10万人的建制镇已达到205个,超过5万人的已达到772个。和1978年相比,2011年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加了35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6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79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70个,而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增加了217个。可见,城市人口规模的差距在逐渐拉大,然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没有人口数量依据,从而影响了有关政策的落实。

三、城市规模划分的几个关键点

(一)中国城市的特殊性

1、从行政级别上看,西方的城市是没有等级的,而中国的城市有着严格的行政等级差别

西方城市无论人口是多是少,无论城市规模是大是小,都不存在行政级别的区分。比如,美国的行政层级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州以下的政府统称为地方政府,包括县(郡)、市、镇、学区、特区。在美国地方政府中,无论是县(郡)、市、镇、还是学区、特区,不分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①。我国建制市的行政级别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级制度决定了城市可以管理城市,城市有上下级之分,因而也就有了地级市管县级市、县级市管镇的行政隶属关系,层层套叠。

2、从管辖范围上看,西方的城市是只管理城市自身,农村有社区自治,而中国的市带县体制决定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含了农村

西方的城市范围就是该城市所管辖的范围,但中国的城市要比西方的城市复杂得多,除了城区外,还管辖着乡镇和村。比如,北京市辖14个区、2个县,有140个街道办事处、144个建制镇、38个建制乡、2773个社区居委会和3941个村民委员会。

(二)城市规模划分的难点

从城市规模划分依据可以看出,划分城市规模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城市边界,二是界定城市人口。目前关于城市边界和城市人口的界定还存在疑问。

1、城市边界的确定

统计上最常见的概念是市区、市辖区和主城区。

(1)市区和市辖区。“市区”和“市辖区”在行政区划上是同一个概念,空间上也是一个范围。全国大部分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都有市辖区,但也有地级市是没有设立市辖区的,如广东中山市。以直辖市北京为例,北京市现辖14个区和密云、延庆等2个辖县,那么,其“市辖区”就是指除密云和延庆2个辖县以外的14个区的行政区域。以地级市苏州为例,苏州市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高新、虎丘和工业园区等7个区并代管5个县级市,那么,其“市辖区”就是指除5个代管县级市以外的7个区的行政区域。

(2)主城区。首先,“主城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主城区”常常出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甚至还有的采用“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市区中心地区”等其他说法,往往是各个城市自己拟定的。比如,《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用的是“中心城”的概念,并将范围确定为“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再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

其次,“主城区”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市辖区”和“市区”。根据2006年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主城区”范围一定是小于或等于“市辖区”的。当“市辖区”管辖的所有村级地域都和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完全连接的情况下,“主城区”就等于“市辖区”。如果一些村级地域只是和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部分连接的话,那么这些村级地域属于城乡结合区就不能算作“主城区”。

最后,“主城区”不是空间上连片的区域,也没有绝对清晰的边界。据北京市统计局介绍,统计工作中以“区划代码+城乡划分代码”组合来判断“主城区”,凡是对应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即为主城区,为112的即为城乡结合区,主城区和城乡结合区加在一起就是城区。根据北京市城乡划分的情况,除了东城区和西城区全部属于主城区外,朝阳、海淀、石景山和丰台都有一些村和社区所在的地区不是主城区,而其他的八个区又都有一些社区和村属于主城区。

2、“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统计有两个口径:一是户籍人口,以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的户口登记为依据,又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二是常住人口,是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时采用,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又有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之分。城市人口的统计指标所采用的口径兼而有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以“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但是,2008年《城市规划法》废止后,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没有再对城市人口作出规定。在统计上,2000年前的《中国统计年鉴》使用的是“城区非农业人口”,但自2001年开始,便改用“城市市辖区总人口”进行统计。

(2)市辖区总人口。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市辖区总人口”基本上都是指常住总人口,但还有部分城市仍然用户籍总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以及在城市居住不到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尽管国家统计局要求今后凡涉及人口的都要尽可能用“常住人口”口径,但是,表2中的“城市人口”口径依然用的城市市区的户籍总人口(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可见,城市人口口径使用有些混乱。不论是常住总人口,还是户籍总人口,都没有将一些在农村生活的本地农业人口剔除掉,但是常住人口将在城市生活居住的外来流动人口纳入。

四、我国城市规模划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边界划定不清给城市规模划分带来难度

一是城市的行政地域范围与城市实体的地理界线不一致给城市人口的界定造成很大的困扰。城市的行政辖区要远大于城市的实体范围,以市辖区作为城市范围无疑扩大了城市的边界。二是仅以实际建设连接的状态来判定城市忽视了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特征。城市之所以为城市,是因为人口的集聚。如果只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连接,却没有足够的人气,那这个城市也只能是一座空城。

(二)以户籍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来统计城市人口已经不符合我国城市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是新世纪以来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市,早已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群体,以户籍人口为口径忽视城市外来人口这一重要的群体。二是“非农业人口”是过去因户籍和粮油管理制度而设的,但如今许多经济发达城市郊区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生活等方面均已城市化了,完全具备成为城市人口的条件,但是若以非农业人口统计则这部分人口就不能纳入城市人口。三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取消了关于非农人口的划分及其统计,今后改用常住人口口径是必然趋势。

(三)按《城市规划法》划分城市等级以及相对应的人口规模区间已经不适应于城市快速发展的现状

在学术研究中,有学者对人口规模重新进行界定,比如将200万以上人口城市定义为超大城市,而100―200万以上人口城市定义为特大城市,其余相同;再如将200万以上人口作为特大城市,100―200万人口作为大城市,50―100万人口作为中等城市,而20―50万人口作为中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仍为小城市。但是,这些标准无法统一也并未得到一致认同。

(四)一批实质上已经是城市的特大镇被忽略了

如果按人口规模为划分依据,一些经济发达、人口早已达到中等城市、大城市标准的镇或者县城,早已符合城市的标准,理应纳入城市等级中去。但是,在统计和研究中,“城市规模”所指的“城市”却都只是“建制市”。

五、完善城市规模划分的政策建议

一是尽快清理城市相关概念,建立城市划分的统一标准。目前行政管理、规划以及统计上对城市范围的规定多而杂,对于正确界定城市人口造成了障碍,因此,亟待将城市的相关概念进行清理。

二是合理确定城市边界。明确以主城区为城市边界。主城区是指本级城市人民政府驻地建成区及其相连的集体建设用地区域。其它与城市主城区距离较远的、建成区和集体建设用地不直接相连的区县政府驻地及部分建制镇镇区,按此标准确定其城市边界。与城市主城区距离较远的、建成区及集体建设用地不直接相连的、主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万的区县政府驻地和建制镇,不应纳入主城区统计范畴,并且建议直接设市。

三是合理界定城市规模划分的人口标准,并调整设市标准。明确以城市主城区常住人口为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人口标准。推动设市工作的启动,尽快使那些镇区人口达5万人的特大镇纳入城市范围。

四是调整城市规模等级及人口规模数量标准。城市规模应该增加超大城市一级。应将城市主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调整其他城市类别的人口数量标准。建议将400―1000万的城市划为特大城市,100―400万人口的划为大城市,20―100万划为中等城市,5―20万为小城市;将镇区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建制镇划为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