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陶艺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陶艺教育论文

第1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一)简捷便利的教学设施开设陶泥课所需的教学资源有限,普通的高中有了教室、桌椅、陶泥、简易的制作工具和作品陈设架便可以运行,这门课无需繁琐、华丽,越自然、朴实,越能接近古人制陶的真实境界,重现先民艰苦劳作的情景,越能唤醒学生潜在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减缓压力、休养生息、发现自我、融入生活、树立信心、寻求发展的目的。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以及职业学校可以增设拉坯机、施釉、窑炉等设备,让学生体会到机械制作的便捷,欣赏到作品经历窑变后神奇的绚丽色彩,对没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以及职业学校则可运用各种颜料(水粉、油彩、油画棒等)和油漆、鞋油等多种材料的涂绘,完成作品的最后创作,使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真正体会经典作品创作的精妙和不易,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审美技艺的提高。

(二)愉悦宽松的教学理念陶泥课一改以前教者讲、学者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倡导一种玩的最高境界:即让学生在一种玩耍的气氛中开始揉泥感知泥性,继而泥条盘筑、泥板塑型、捏塑成形,或成器、或成像、或成形,在宽松的氛围里塑造直观的、立体的多维空间形象,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创作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多角度观察能力、全面思考分析能力,让学生的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从量到质的提高。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进,这就是我们陶泥课所要营造的娱悦宽松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教师从教者变身为玩伴,在玩中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知识的储备,还得拓展见识的空间,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多种教学材料,形成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相长的良性效应。

(三)多项激励的发展空间作品陈列架是第一项激励机制,每节课下来,对新颖的造型和别致的创意要及时加以肯定,并将作品陈列上架,达到肯定成绩、培养自信、激发创作的目的;对有缺陷的作品,则指出如何修改才能达到上架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一线希望,让其在下级课更加努力地去完善。学校艺术节的展台是另一项有效的激励方法,当优秀的作品被家长、校友、教师惊叹赞美时,作者所得到的动力是无量、空前的。对艺术造型能力突出,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要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尝试,将相对成熟的作品进行投稿、参赛等活动,让其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探索之路,做到人尽其才。对热衷陶艺制作的同学,可以推进他们报考相应的艺术院校,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个求职者最幸福的事。

二、总结

第2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第3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不断传承的历史,也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景德镇陶瓷艺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需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所以景德镇艺术专业教育的创新也与其技艺的传承一样,是摆在景德镇艺术发展面前的突出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只有加强陶瓷艺术专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使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在21世纪的今天既拥有生存空间,又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代陶瓷艺术专业教育应更新教育观念。高等艺术院校在普及艺术理论知识和创作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应该站在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考虑传统技艺的传承。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适应陶瓷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效机制,改革长久以来形成的单一培养模式,通过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修改、来加强我们专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以此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传统的、静态的理论教育转变为动态的、不拘泥于常规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育。例如,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建院初期,曾经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理论和现代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而从社会上聘请资深老艺人来担任传统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使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成为学院最显著、最有魅力的教学特色,从而有一大批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学生成长为各具风格的陶瓷艺术大师。这些人都能立足传统陶瓷文化而不断创新,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最引以为豪的教育成果。像这样的教学模式现在仍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而不应作为过时的教育观念被摒弃。当然,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出懂技艺、重理论、善思考、会创意的全面人才,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最终实现教育的多元化。此外,还应加强学生与国内、国际陶瓷艺术工作者之间的广泛交流。除了走出去参观访问之外,一定要邀请相关专家、艺术创作者来校内访问、座谈,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研讨会、学术讲座,促进师生之间的艺术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以及了解艺术前沿的机会。

二、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推行工学结合重视创作实践的陶瓷艺术教育,应当以理论(以历史为中心)一实践(以技术为基础,思维为中心)一交流(以人与人交流为目的)的程序为重点,按照从观念到技术全方位接触的流程来进行。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完整的实践技能,才能创作出更多现代社会需要的陶瓷艺术作品。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过程为重要补充,让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学习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

三、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拓宽教育渠道

陶瓷艺术教育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学校陶瓷艺术教育”和“社会陶瓷艺术教育”,它们是相对而言的。学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内所进行的陶瓷艺术教育活动,面对在校的各类学生:社会陶瓷艺术教育则是由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基金会、艺术中心等社会机构和组织所承担、实施的教育。两者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对象不同。前者局限于在校的学生,后者则为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大众公民。就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言,前者不仅要提供精心构思,制定教育计划、教育内容,进行课程安排、课程考核、教学评估等,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的培养目标对象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后者基本上不考虑这些内容,它主要是对大众公民传授一种陶瓷文化的概念以及陶瓷文化产生及发展的辉煌过程。它对现代陶瓷艺术价值、审美标准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通过受教育者的艺术作品陈列和展示,向社会展现出他们的教育成果。

实际上,学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也应该走“社会陶瓷教育”的道路,重视“社会陶瓷教育”,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物质资源去开展陶瓷艺术教育。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就依托景德镇的文物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把陶瓷文化博览区、珠山明清御窑遗址、湖田民窑遗址、景德镇陶瓷馆等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经常举办各类陶瓷文化活动,以拓宽教育的渠道,达到教育延伸的目的,这是值得推广的。

四、重视创新思维

体现文化传承 

陶瓷艺术除了必要的技能和手艺外,主要是要求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去掌握这门技能。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发展创新思维,体现人文设计。把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训练、启发和提高作为陶瓷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教育中把艺术创作的思想性、针对性、人文性作为主要目标。

第4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中国美术学院周武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陶艺教育沿革、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创作实践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之一,几十年来以邓白、陈淞贤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以刘正、周武、戴雨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陶艺家为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陶艺教育的重镇。周武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创作的一些做法。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和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缺少基础设备和设施,一些陶瓷材料和成型工艺课只能以画设计图纸为主,当然,毕业创作也自然被受到一些限制。近年来,经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使得师生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因此课程也渐渐得以充实。最终落实到毕业创作上,他们是这样思考并实践的:第一是目的与认识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陶艺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展现四年学习阶段的所学、所思,并通过创作实验与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综合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材料、工艺以及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感受和自己关注的问题,自主拟定选题,制造一套或一个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第二是独立与原创问题。如何做到在毕业创作中能进行自主创作和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中国美术学院注重让学生尝试通过把陶艺创作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艺造型立体化放大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融合的学院派陶瓷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实践发现创作的乐趣,激活创作的语言。第三是选题与观察问题。周武教授强调:科学的选题应该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源于观察。学生往往对专业创作选题缺乏认识,时常觉得迷茫。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典作品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提高,就会体味到文脉、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当问题看不清楚时,你要从问题的根源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凝练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于陶艺教学中的技艺与观念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当今我国陶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技术教育虽然是陶艺专业的主要内容,但主要是技艺的传承,而在新的时代和艺术背景之下,技艺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却有更多的意味。而所谓的“观念”在当代则可谓是艺术的核心问题。梳理技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探究陶瓷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陶艺创作中当代艺术观念的地位与作用入手。

南京艺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本科陶艺专业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工艺的内容,即参照紫砂工厂学徒制的方式上课,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试图跨跃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于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大学陶艺课程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紫砂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近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泥片成型技术课程的实践,一方面以规范的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泥片质感、肌理、装饰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学生作品“时间寓言”,其体量达到两米高,是在泥片成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肌理处理,其方式和宜兴花货的工艺处理方式十分相似,但在化妆土的使用上又有作者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作品中朽木的质感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同样,关于陶艺教学中技艺传授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金谷老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陶艺的技艺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法演示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技艺的传授融入到设计课题中,提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尝试过的题材与对象。技艺的目的旨在表现出艺术创作的趣味,学生将会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作品,避免老师因表现出对创作过程太熟悉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面对丰富的现代材料,陶艺家需要做的是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表达情感,他不一定要十分了解物质现象发生的原理,但一定要学会使技术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让技术产生情感表现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陶艺基础技术教学还很不到位,陶艺成型和装饰技术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好。学生对陶土原料、釉料配制及烧制技术的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道原来陶土也要通过精心配制才能产生不同的表达价值。至于釉的创造和烧成经验的积累,对于目前的陶艺教育更是薄弱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陶艺创作的潜能与效果。大家使用大致相同的陶土和釉料,在类似的烧制方法下,作品的个性风格自然就拉不开距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本科陶瓷专业院校,其陶艺教育和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金文伟教授从在加拿大和法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发,介绍西方陶艺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并从技术美学和哲学切入,阐释西方陶艺教育在更宽泛层面上的意义。如在技术教育中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究拉坯速度、力量与平衡的关系,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宗教意义的认识,如何寻找观念与技术的平衡点,对泥的哲学阐释包括泥与社会、文化、人性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艺术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等,看似罗列了一堆概念,实则是反映了我国陶艺家对泥与火、观念与技术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体验。金文伟教授认为泥与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媒介,拉坯、施釉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要更多地赋予它一种人文关怀。金文伟还提出:我们的陶艺教育要尽快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他认为在未来陶瓷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生产企业,而是在国际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理念的营销公司,每个公司推出的理念都反映了国际设计大师对未来陶瓷市场的构想。随着网上商店购物的开展,全球资源的便捷利用,各种新兴行业正步入市场。陶瓷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生产企业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营销网络控制下的新企业模式,因此新的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团队的合作精神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提倡,核心就是让艺术家、设计师和陶艺工艺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沟通。

江南大学的徐诚一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宜兴紫砂壶艺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的作用与影响。解放前,无锡美术专业学校曾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系都在宜兴陶瓷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使学院陶艺学科建设得以支撑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观念与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使学院与陶瓷产区发生良性互动。地处紫砂陶发源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谋求转型与创新。应该看到,原有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方式已难以适应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具有院校背景的现代紫砂陶塑创作群体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犹如紫砂壶艺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并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样,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和传统紫砂陶塑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传统陶瓷产区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西安美术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但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为西安美院的陶艺教育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李黎老师对西安美院现代陶艺教育坚持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介绍,令与会者颇感认同。李黎老师的发言始终强调二点:第一是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像水与树的关系一样,传统陶瓷是水,是养料,而现代陶艺则是大树,水土肥沃,大树必然长得茂盛。由于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他们的陶艺教学在低年级时会经常让学生到陕西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场所去感受经典作品,滋养艺术灵性。至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耀州窑、富平陶艺村等作田野考察,体验民间陶艺的工艺、审美和市场氛围等。第二,走特色发展之路,强调地域性特征,让西安的陶艺教育和创作有别于宜兴或景德镇的陶艺教育,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工艺材料和艺术观念所致。就像石鲁、何海霞之山水画绝不可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之山水画相提并论一样。

二、高职教育:在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之间形成合力

与本科陶艺教育有别的是,我国设陶艺专业的职业院校全部都是办在各陶瓷产区的。如宜兴产区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产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产区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产区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产区的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是因陶因瓷而生、因陶因瓷而兴,所以它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等无不深深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材质到工艺、从技术到观念都与地方文化休戚共生、密切相连。由于它们的办学定位原因,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技术”问题,而少了一些本科院校“观念”、“语境”、“实验性”等“纯学术”的意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教授认为:高职陶瓷艺术教育应突出技术、技能与应用性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按高职院校陶艺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来统领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解决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2)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与模式是为重要。传统的陶艺教育历来重视“双基”教育,即将专业学习人为地分割成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两个部分,忽视对学生兴趣和创新技术、技能的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长期拒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天地之外,这是高职陶艺专业学生缺乏创作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要从职业性、岗位性出发,注重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与整合。

(3)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陶瓷行业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为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并改变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展开教学,把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讨论、市场调研、案例教学、实训操作和企业考察实习全部有机地贯穿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4)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陶瓷艺术创作课程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应用各种陶瓷艺术表现方法、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和装饰材料进行表现与创作,并用较短的时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驾驭工艺与材料,进行多样化、小型化的实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再求精、求深,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意,学会欣赏各种陶瓷艺术作品,形成高职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课程“一专多能”的特色。

(5)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陶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传授制作经验与方法的同时,应更加侧重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发挥各种潜能及创造力。同时提高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分值,使陶艺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职业类艺术院校,其办学理念新、文化积淀深,在国内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陶艺专业在具有较深学术背景和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沛雪立教授主持下,在不长的办学时间内,遵循把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把教学成果以参加学术性展览和商业性展会的形式推向社会,让交流中反馈的有益信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从观念、内容到方法得到不断充实、调整与提高。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认识。即有重点、分层次地介绍陶瓷艺术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的关系、区别。讲授工艺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和实际运用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各类图书资料,从历代传统陶瓷到中外现代陶艺以及其它门类的艺术资料都有所涉猎,并以绘图的形式记录典型性的陶艺作品,使学生对陶艺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专业状态。第二阶段是工艺技术学习和技法训练。要求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泥料、釉料配制、成型、烧制等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练习。形式内容不限,但要求按主题进行创作,形式感要强,有趣味和个性,并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们按大主题要求自由发挥,大量捏制小泥稿,然后逐一进行辅导。从学生任意捏制的小泥稿中发现有意义的因素,并加以引导、发展而成为作品。期间也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对经典传统陶瓷器的临摹。地处北方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立足我国骨质瓷生产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为日用瓷生产企业适用的陶瓷专门人才。论坛上,王联翔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学院是如何做好依托校办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篇文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启动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确立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改思想,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工厂———唐山美术瓷厂和引进企业———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唐山地区一批陶瓷企业为平台,构建了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一时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去车间认识设备、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时期为贴岗实习阶段,即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通用专业技能,把实际生产项目引入课堂,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授课,学生在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完成贴岗实习项目内容。大三时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其中第五学期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生产性的工作任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与岗位对接的能力;第六学期,在陶瓷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教育跨越了50余年,获得丰富的成功经验,本土文化对于学院陶艺教育的影响成就了学院的今天。他们在不断坚持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自觉思考,在构建符合职教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承传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蒋雍君老师在这次论坛上就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说,该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切入点,依托陶都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索陶瓷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了“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以专门化方向对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就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五大途径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他们的陶艺教育成功走出了以陶瓷雕塑人才培养为特色,密切依靠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为平台的道路。张南章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企业建‘教授工作室’,探索‘学研产销’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可概括为“六个创新点”,即: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搭建互利共赢的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研、产、销一体化;创新师资队伍结构———夯实导师团队;创新教学方式———在导师负责下的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创新实习与就业渠道———实现学习与就业一条龙。他以“聚玉堂陶艺公司”为例,介绍了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实施方法和最终效果,让与会院校代表很受启发。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琉璃艺术系的高蓓博士也在会议上简要介绍了他们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与亮点。该系拥有一支有三名部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三名省陶瓷艺术大师领衔的学识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地处交通方便的淄博市张店区,自建系以来,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皆以适应陶瓷产业发展为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和传承淄博当地的陶瓷文化特色,并借鉴现代艺术观念,将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训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第5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课程 建水紫陶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切正向的教育性经验。

“建水紫陶文化”是指包含建水紫陶文物、紫陶文学和紫陶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①建水紫陶文化是地方传统工艺和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应该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本土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云南建水被誉为“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作为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教之风大兴,儒家思想广传,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文武进士111名,在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学子常占半榜之多,有“临半榜”之称。建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紫陶艺术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感知、认同进而热爱身边的文化,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文化Y源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而幼儿园课程又是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水作为滇南文化中心和陶瓷文化中心,独特的紫陶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古城增光添彩,“千年建水紫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将紫陶艺术和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已成为每一个建水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爱国爱乡情,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及个人研究旨趣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集制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烧制、打磨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文人墨客、大师名家的书法、绘画装饰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迅速,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陶中新秀”之誉。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灵动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陶器,更是一个文化因子的载体。建水紫陶文化中的诗词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建水制陶艺人不断探索、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可以作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素材;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和制作技艺可以成为幼儿艺术教育(手工操作)的来源。建水紫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我在建水求学、工作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建水紫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希望立足于本地实际,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建

(一)建水紫陶文化独特的教育魅力

1.建水紫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1)亲情、孝道与感恩

建水紫陶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富含仁孝,是重要的德育素材。

(2)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建水紫陶经过无数代制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才形成了“阳刻阴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在制陶过程中浸润了陶艺人的智慧和汗水,那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3)自豪感与责任感

建水紫陶典雅精致、工艺独特,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幼儿们在课堂活动、生活实践中认识、认同和热爱家乡文化,产生生活在建水紫陶文化氛围中的自豪感,进而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水紫陶文化中的智育功能

(1)丰富的紫陶文化知识

包含对物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认知,如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紫陶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制陶艺人身上学到什么;建水每年都要举办哪些重要的紫陶文化活动,建水紫陶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有哪些。

(2)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建水紫陶包括“镇泥制浆、手工拉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讲解制作原理和指导幼儿亲手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

(3)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将书法、绘画、印章、图案等再创作于素坯紫陶上,紫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的渗入让紫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等能力。

3.建水紫陶文化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在建水紫陶文化中无处不在。如“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品质美;“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美;“装饰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美。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想

1.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基础

依据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内容应该更为生活化,应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尽可能地创造让幼儿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依据尤里洛特曼的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把幼儿置于文化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了解、认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2.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独特的园所文化。

(2)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幼儿的发展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四项技能”――说唱、表演、写画和手工创作。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集体教学、组间合作、个人实践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幼儿热爱家乡文化并乐在其中。

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内容的选择

建水作为滇南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笔者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建水文化资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生活文化资源:建筑(朱家花园、文庙、双龙桥、团山古民居、文笔塔、古井古桥古寺庙古院落)、茶叶(云龙山茶、普雄千年老树茶)、饮食(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酸甜石榴、燕窝酥、狮子糕、凉梭粉)。

礼仪文化资源:待客礼仪、祭孔大典、儒家三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学政考棚科举仪式、龙窑公祭仪式。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神话传说(疯摇城的故事)、诗歌、建水彝族花灯、建水小调(四门调)、民间游戏。

技艺文化资源:紫陶烧制技艺、鼓舞、草编、竹编、民族刺绣。

节日文化资源:燕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旅游节。

4.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活动的实施

(1)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水平和课程内容,运用指导示范、趣味提问、积极鼓励、正面评价等方式,把幼儿保持在其最近l展区内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中,教师制作动漫PPT,以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方表现并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要将本土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如主题活动《我们来玩泥巴》,可以让幼儿进行紫陶造型设计、书画装饰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活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如在午餐时让幼儿品尝建水名小吃汽锅鸡,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建水紫陶中的典型器物――汽锅,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其所认识的其他紫陶生活器皿,如紫陶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5.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后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所带来的发展。如幼儿对建水紫陶文化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理解和表达紫陶文化故事效果如何,在活动中创造力如何,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度如何等。

②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能否制定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课程的方案;能否创设浓厚的本土文化情境;能否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能否根据幼儿实际因材施教并客观评价;能否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③对家长的评价。包括家长了解本土文化的程度;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等。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是指教师、幼儿、幼儿同伴、家长等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幼儿可对教师组织开展的建水紫陶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过程中,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掌握多少本土文化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教学和活动过程需要改进和完善等。总结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价本土文化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总体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博物馆编.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9]陈艳宇.建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之管见[J].学前课程研究,2007.7.

第6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泥条;陶艺基础;重要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3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43-2

中国陶瓷艺术曾作为世界的顶级工艺,在中外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谱写过辉煌的历史篇章。在世界陶瓷艺术高速发展的大舞台下,中国的现代陶艺起步虽晚,但也明显地感觉到无论是陶艺家还是陶艺工作者们正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前行,陶艺教育亦是如此。

一、陶艺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欧洲、美洲一些国家非常重视陶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它们针对陶艺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措施及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美国陶艺教学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来安排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机整体。在亚洲,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开展独具特色的陶艺课程。

陶艺教育在中国作为专门科系建立是在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开设了首个陶瓷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诞生,为我国陶瓷教育奠定了基础。直到近十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在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领域中,陶艺作为一支新军,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并迅速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陶艺课程,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建立了教学基地,一些商业性的工作室、陶吧的兴起也为大众了解陶艺搭建了桥梁。陶艺教学慢慢成为一种基础教学受到重视。

二、泥条与陶艺基础教学

在新石器时代,泥条盘筑和泥条圈筑是当时陶器普遍采用的成型方法,其不同之处在于盘筑是将泥条采取螺旋式的盘筑,而圈筑是将泥条做成泥圈后再逐层叠筑。器物制成初型之后用工具将里外刮抹平整,使器具表面密封防漏、厚度均匀。在制陶工艺日趋完善的今天,这种古老的工艺已经很难见到,只在我国一些偏远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因工艺落后而还在使用,如云南的傣族、佤族、怒族,海南的黎族,迪庆藏族自治州等。

泥条无论是作为成型方法还是装饰手法,在陶艺教学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点来展开教学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泥条的基础性。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观点认为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万物,在陶艺教学中泥条可以说占据基础性的位置。在装饰方面,泥条装饰的基本语汇是线体造型,人类观察认识自然界的视觉条件里“线”是主要的视觉特征之一。在泥条作品中正是用线条传达审美情感。对于初学者而言泥条就像用笔在纸上绘画一样能够迅速适应,消除对陶艺学习的陌生感。玩泥是人的一种天性,初学者在用泥条装饰作品时从真实的触感中完成人与泥的对话,更容易认识泥料、了解泥性,在玩泥中感受并发现美。

(二)泥条的随意性。在陶艺造型训练课程中,把泥条盘筑作为基础训练,可以不借用任何工具,利用泥的可塑性,单凭双手对泥料进行搓揉、按压、重叠、穿插、旋转等技巧可以自由地塑造形体,相比于泥板、拉胚、捏塑、注浆等成型手法而言,泥条成型方法简单,随意性较强,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泥条的表达性。陶艺大师周国桢认为“陶瓷生命的形成来自泥土与火焰;陶瓷生命的‘神’来自创造者的心灵,即通过手工把创造者的情感神化于它”。泥条的易变和易塑性,为发展学生的创作和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陶艺是直接通过双手与人心灵对话的艺术,手工在泥料上的情感表现,能直接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在学生的泥条作品中,有的做工粗糙、外形夸张,有的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有的穿插考究、变幻莫测,但不管怎样都是在传达作者的个性情感。从随意中感受泥性,到有意中注入情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意和创新空间。重要的是无论盘筑还是装饰,其手法都反复于一根根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长或短的泥条之间,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感觉泥条到感触泥条,正是繁而不烦,盘筑意志的过程。而泥条作品无需华丽的釉色,无需规整的体型,通过素烧后保留陶土的原始质感和颜色,尊重自然、回归质朴正是现代人追寻的生活状态。

三、古往今来一脉相承

从最原始的制陶工艺手段发展成陶艺的重要装饰语言应用于现代陶艺中。泥条艺术的发展犹如一根连接古今、承前启后的特殊纽带,用朴实的语言传达陶瓷艺术的本性情感,唤醒人们对原始制陶工艺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重新审视隐藏于泥条中的原始情感。在现代陶艺中,这种成型手法和表现语言,受到陶艺家的继承发扬。如周国桢先生的《老绵羊》《角马》《怒吼的非洲》等作品,就是吸取了原始的泥条盘筑工艺,充分调动泥料本身的能量,通过泥条形态及组织方式的变化,给作品带来无限的生命力。吕金泉先生的作品《花的诉说》,彩色刻花盘上以浅刻处理花卉,辅以泥条表现花藤,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装饰对比,一虚一实、一动一静,将生命的灵动传达出来。

四、结语

泥条在陶艺作品中传达给人类对美、对泥性、对陶艺的认识理解和精神享受。在创新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术界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陶艺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通过泥条成型的优越性,将陶艺技术、民族情感、艺术美感传达给初学者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希望他们继承和发扬这种“一脉相承”的民族情节,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继承并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周国桢.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J].陶瓷研究,1994,(02).

[2]解晓明.论泥条盘筑陶艺之魅力[J].景德镇陶瓷,2001,(01).

第7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

[1] [2] [3] 

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初中和小学有~%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第8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陶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本文试图从陶艺作品风格比较单一、陶艺缺乏创造性、陶艺未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陶艺理论建设没有跟上陶艺创作步伐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1引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5孙振华.传统资源与公共空间·千年之烧——佛山陶艺走进新纪元文献图集[M].2001

第9篇: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民族陶艺及其课程应以重视地域性民族文化为根本,在表现手段上融合民族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陶艺教学和应用应以本土文化及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为中心,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合于陶艺设计之中,即以地区性少数民族元素为灵魂,以地理标志性产品为载体,在陶艺中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另外,在材料和工艺技术上与市场接轨,鼓励学生认识和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使陶艺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此外,要构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笔者结合文山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民族陶艺课程在地域性优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基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等11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如壮锦图纹、几何印纹样、苗族腊染、彝族图案、瑶族图示等。这些可以为我们的陶艺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许多高校加强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特别在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上大做文章,而且有的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因此丰富的文山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二、民族陶艺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

民族陶艺课程主要讲授当代国际陶艺的风格与发展趋势、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文脉(隐喻)与视觉符号、民族陶艺的审美与创作、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与烧制等内容。民族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其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扎实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与陶艺制作的结合。为加强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理论中补充和更新民族文化内容民族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时代在进步,同样民族文化理论也在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就像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吐故纳新。在理论教学中,认识民族文化,重点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心理特点,特别是介绍那些最新的民族艺术形态,使学生能从民族图案、色彩、服饰和工艺等方面对陶艺的创作有所启示,为陶艺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介绍优秀的民族陶艺作品,并对陶艺作品进行赏析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可陶冶其艺术情操。调整前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对比如下:调整前的理论教学内容:(1)国际陶艺风格与发展趋势;(2)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3)民族陶艺审美与创作。调整后的理论教学内容:(1)国内外民族陶艺风格、种类及发展趋势;(2)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当地民族的传统陶艺制作;(3)当地少数民族艺术特征(民族图案、色彩、服饰和工艺造型);民族陶艺审美与欣赏;现代设计方法学。

(二)在实践中实现民族艺术理论具体化既然是基于本土化的民族陶艺课程,在实践中应突出本土民族特色,将民族艺术更为具体化地展现于教学中。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下乡走访和调研,考察本地市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加上文字、图片资料收集及市场调研这一重要环节;其次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加工整理,提炼出民族艺术语言的精髓,在陶艺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学原理,设计出陶艺草图,完成设计方案向实物的转化过程。调整前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对比如下:调整前的实践教学内容:(1)陶艺制作工艺环节(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与烧制);(2)陶艺图纸设计、陶艺作品制作、作品深度完善。调整后的实践教学内容:(1)陶艺制作工艺环节(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控制与烧制的把握);(2)调研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收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3)当地陶艺市场调研(;4)陶艺图纸设计、陶艺作品制作、作品深度完善。

(三)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方法民族陶艺属专业技能课,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室、画室、雕塑工作室、本土地域特色风景人文资源、网络资源等条件,以集体讲解、个别辅导、讨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教学方法应做相应调整。1.从教师讲授到师生交流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训练。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要达到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求自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正确引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将构想物化于创作中,从而产生优秀的陶艺作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2.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的转换陶艺课程学习仅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是不完整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市场,及时了解市场的新动态和新信息,加深学生对陶艺市场的理解,为陶艺设计开发打下基础。此外,课外调研也必不可少。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民族村寨,民族工艺直观的形式才能完全展现,学生也可以亲身体验民族艺术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完成资料的收集,在创作过程中对感性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调动学生自觉创作的情绪,完成陶艺创作方案的教学目的。

三、民族陶艺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我们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以后,这一举动必将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向着良性和深入演化发展。

(一)培养实用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根本通过教师对陶艺技艺的讲授,学生可掌握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但仅完成这些是不够的。现代高校着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我们对学生设计思维的激发存在着许多弊端,大多时候停留于技能的承袭阶段,或是一味地重复和模仿已经掌握的技巧,不能进行创新和创造。[3](P32)陶艺课程需注重现代设计方法学的教授,使学生能将现代设计手法及创意融于陶艺创作之中。所以教师传授现代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法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完全解放,这也应该充分体现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二)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工艺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物质文明逐渐代替传统手工文明,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化产品对传统的手工艺品冲击是巨大的。很多民族民间工艺呈现出衰落、颓废的趋势,甚至失传的状况,如何保护民族工艺文化,让其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带头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本土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陶艺制作的完整流程得以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本地陶艺方面的传承人做亲身示范,让学生真实体验传统手工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三)培养学生对民族陶艺市场的认知能力在传统课程里,市场营销、市场认知的学习几乎是缺失的。陶艺作为工艺产品之一,不应单纯地做概念创作,应与市场直接挂钩。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市场调研,对陶艺行业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陶艺产品进行设计定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学生有机会与当地企业合作,可直观地了解企业对市场的分析方法和运作流程,从而加强学生对本地陶艺市场的认知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陶工艺品开发与研制的能力陶工艺品开发与研制关键的环节其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民俗习惯、艺术特点与陶艺设计制作相结合;其二是结合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集功能、现代美学为一体的陶工艺品。[4](P367)因此,教学重点从以上两方面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理论,投身民族艺术实践和创作,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