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精选(九篇)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第1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目标指向更不只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强调专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性。但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因延续与承载历史和文化更多,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的拓展性更强。

3)反思性与发展性原则。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顾,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相反,它是从历史的课程体系中延伸、发展、改革出来的。正是由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才使得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承、改革、甚至重构。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层面

课程架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第二层面,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则属于第三层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的基于职业教育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2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具体执行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通视文化知识、陶瓷基础理论知识及陶瓷基础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一般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一般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组成和过度,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辅助和推进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核心课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在3~6门,但这些课程对学生最终的职业选择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也需要安排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课程设置

通识类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组建成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案设计、图像处理、设计概论等。根据职业岗位和专业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调研,本专业设置10门专业课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与素质拓展为辅助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多元选择。分别为:⑴《中国陶瓷》,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辉煌历史,重点介绍各类窑口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主要讲授日用陶瓷的分类及特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及设计中的若干问题。⑶《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photoshop》,主要讲授该软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图像图像处理技术。⑷《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图式的再运用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绘画》,主要讲授传统新、粉彩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⑹《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Illustrator》,讲授利用该矢量软件徒手绘制轻工类产品的矢量纹样及图案等,运用在陶瓷花纸设计中,同时讲授企业标志创意,高级排版,海报制作技巧实例及各种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CAD》,主要讲授CAD基本绘图与编辑命令,利用该软件将设计草图做成工作图(三视图)的方法程序。⑻《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主要讲授陶瓷造型的三维建模、车削、渲染、材质赋予、贴图使用和灯光创建以及动画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艺》,主要使学生明确陶瓷与艺术、工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掌握陶瓷在设备、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作品的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认知。⑽《现代陶艺》,主要讲授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在环境设施中的本土化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环境设施的差异以及类型与特征。根据本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企业专业论证,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将《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釉上彩绘画》《现代陶艺》《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等5门专业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在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满足学生专长培养、个人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方向上倾斜,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开设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教育,达到提升学生抵抗风险压力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

2.4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陶瓷设计与生产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唐山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现状。如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复制花鸟装饰瓷盘,釉下瓷瓶装饰,咖啡具(花纸)装饰设计等几个项目进行,在这些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师生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都融入进去。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务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握各个项目实施的细小环节,因为在陶瓷工艺领域,细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等的思维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各项目中。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单一日用瓷器皿的设计及注浆成型”为项目着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同时我们注意到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并将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出现,用以提升并巩固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

3.1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唐山地区陶瓷产业优势,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内涵,逐步深化“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内实习工厂、校外引进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我们将本专业分成四个学习阶段,对应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形成“1+1+0.5+0.5”的教学实施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第一年的大类基础课学习,实践课为走岗认识实习;第二个“1”代表专业基础课阶段,本阶段安排陶瓷专业基础课程,及少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课对应贴岗实习;两个“0.5”分别对应第5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6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习,实践课对应顶岗实习。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校内专业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由专任教师带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认识车间设备;认识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技能而设定,开设《设计概论》《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像处理》等课程。努力探索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基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及教学方法,发挥专业工作室融兴趣培养、知识传授、项目开发、专业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的良好条件。开设艺术鉴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相等关选修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第2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关健词:素质教育;陶艺教学;审美品格;综合创造力

        陶艺教学作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

        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本文通过对中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的回顾,分析素质教育与陶艺教学之间的联系及陶艺教学的培养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方法构建等方面来阐述陶艺教学在大、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长期影响世界陶瓷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灿烂文化的认识也是从陶器开始的,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陶艺教育却发展缓慢,自上世纪初在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校开始,我国陶艺教育虽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时至今日,国内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的高校尚不足30 所。国内的陶艺教育大致可分为专业性陶艺教育和普及性陶艺教育。专业性的陶艺教育多集中在全国各艺术院校和国内主要陶瓷产区,普及性陶艺教育主要分布在大中小学教育机构以及各个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面的社会人群当中。但从设计理念到公共艺术的介入以及陶艺教育普及率等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曾经享有的陶瓷大国美誉似乎风光不再。

        发达国家的陶艺教育,虽也是在上世纪初开始发展,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介入,国外的陶艺创作早已融入了当代艺术形式当中,陶艺以其在现代生活和艺术观念的独具表现,与其它艺术门类一起构成了当代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在大中小学各层次的教学上,陶艺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陶艺教育已进入大学、中学、小学课堂,陶艺创作和陶艺教育非常普及。在美国,有近500 所高等院校可提供陶艺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由于陶艺和人们生活贴近,泥土与人们的亲密性,加之陶艺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作观念和思维,大中小学都设有陶艺课程,社区学院和各种活动中心开设陶艺课程的就更多了,并且家庭式的陶艺作坊普及率很高;在日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美术都全面和完善地开设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的粘土、陶泥课;在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在幼儿、中小学当中开展陶艺教学课程,特别在韩国只要是开设美术专业的院校就会有陶艺专业。

        而在我国,除少数专业院校四年本科教育有陶艺课程设置外,中学、小学陶艺课程设置一直都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看陶艺教育为学校素质教育带来的生气,学生们不仅会从中学到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陶艺活动符合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特点,又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勿庸置疑,逆转!进入21 世纪,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0 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2002 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各类学校艺术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尽显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与把握美、创造美的能力方法与方式。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陶艺教学,让学生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为,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不仅在于制瓷工艺,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陶艺作为一门制作较为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及陶艺教学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极具趣味的学习过程,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能极大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陶艺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在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更多主动发展的空间。 

        二

        何为素质教育呢?素质,其概念古已有之。素质,一指事物是性质;二是素质品质、资质;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提高审美、强身健体、热爱劳动、培养创造力、发挥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综合教育。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说:“一个道德高尚的和知识渊博的人,尽管他是个优秀的人,甚至是伟大的人,但毕竟只能算是半个人。因为人们就像天生的聋子和瞎子一样,没有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所以在大多数人身上,审美能力正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的途径在于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公共陶艺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的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重视,“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正式把陶艺作为教学内容列入其中。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中有“泥工”、“泥塑”、“陶艺”等部分。不过,劳技课程也将陶艺内容作为六年级一个单元的教学部分。这样,就出现了陶艺教学在不同学科的“碰撞”现象。学科属性模糊不清,教材编写形式单一,成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因素。在国外,陶艺教学隶属“大美劳”的课程范畴,这门既注重工艺性又强调审美性的工艺美术课程,应该具有属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即整合美术与劳技的学科特点,建立偏重于艺术审美方向的课程目标与评价体系。

        这是因为,陶艺既有美术学科的共性,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独特性。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材料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实践的综合体现。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具备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陶艺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陶艺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理想”通过艺术实践转变为现实。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陶艺教学的过程是符合审美的知、情、意功能的,即审美知觉、审美趣味、艺术判断的结合统一。

        陶艺作为一门对青少年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思维、综合创造力培养、提升的密不可分的学科,并且陶艺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因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陶艺制作,学生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力的机会。在陶艺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又要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感受泥性和动手制作的实践活动,使眼、手、脑更加协调一致,加上个人的创造力,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而从欣赏课上所获得的系统的分析美的法则,以及从作品中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非常有益。因此,在陶艺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关注欣赏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全方位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陶艺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正如美国美学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言:“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们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目的的一项重要目标已达到。”

第3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现代陶艺;教学;k观念 ;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Curriculum of Modern Ceramic Art in Chinese University

BAI Ya Li Ke

20世纪50年代开始,现代陶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而中国的现代陶艺则晚于欧美,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式纳入教学大纲,甚至有些大城市从小学幼儿园到高校都开设此课程,说明我国对现代陶艺教育十分重视,这些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我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不足的地方也很多,虽然不是绝对但至少反应一些普遍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

1.缺乏系统的理论课教学

目前有许多高校缺少现、当代陶艺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也极少开设与陶瓷文化相关的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理论课程,视觉图像资料也极为匮乏。学生们得到的信息无非就是从代课老师的谈话和其他少量资料中获得。陶艺家陈光辉说:“我国陶艺专业基本没有当代艺术和当代陶艺课程的设置,比如在专业课上个人很少或几乎没有可选择的可能性,从艺术的角度我们有工艺美术史,但我们缺乏对当代艺术史的了解,而这在参与创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①其实,对于整个艺术门类而言,动手实践固然重要,但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这种丰富的想象力需要理论作为坚实后盾,才更有说服力,没有这些知识为后盾与支撑,学生如何创新出好的作品呢?更何从谈起更高的目标呢?

2.人才培养不合理

笔者这些年在很多开设陶艺课程的高校考察中发现一种普遍现象:老师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风格来衡量学生作品的好坏,反对学生设计方面的逆反心理,我想老师这样过多参与和影响学生多样性的创作风格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利于学生以后发展的。陶艺家白明说:“在艺术院校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现象,听话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好成绩而且还能留校任教。有时一个专业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和知识结构竟与其师一脉相承,我不知道这种单一“体系”下的教师在倡导个性表现的艺术教育中能教出什么样的好学生来。”②

这些现象其实反映我国培养陶艺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着单一的“体系”,那就是我国陶艺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教育上过多压制学生的多种创作风格与大胆尝试实践精神,也缺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3.实践课程教学不合理

近几年以来,在很多高校中有些教师(不仅仅是艺术领域方面)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项目与工程,这其实就是以动手实践课的名义来充当工人与老板的角色。很搞笑的是人们把这种现象误认为是学习与挣钱双重收获。表面上看好像学生与老师都得到了专业的洗礼和财力的补充。其实不然,就从现代陶艺这门专业来说,客商的订单往往是批量生产传统陶艺或商业陶瓷很少需求现代陶艺原创作,甚至有些商家要求复制古董、半临半创陶艺品,这种实践学习与现代陶艺毫无联系,更谈不上创作学习了。如果夸张一点的话,这种艺术应该称呼为“复制艺术”或“拷贝艺术”。每天一次次的反复加工使他们很乏味,为了挣点钱或为了老师服务,他们成了挣钱的工具,变成了真正的机器人(有些学生是不自愿的)。然而就因为这一点是现代陶艺教学最忌讳的一点,笔者认为这种实践课程教学不合理,它不仅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极度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学上不强调观念与技术的关系

现代许多研究陶艺的艺人们面临着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技术。因为陶瓷艺术在技术美方面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几千年以来陶瓷制造工艺所隐含的美感已成为我们历史传统中的骄傲,陶瓷的美用工艺技术来衡量这种传统文化很容易进入我们的思想和脑海中,从而渐渐形成了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单一的技术之美胜过于观念,使作品与工匠之间很难产生本质的区别。可惜目前还很多艺术高校把基本的配釉―炼泥―制造―装饰―施釉―烧制等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来教学,从而占领了大量时间而忽略了思想观念的教育。很遗憾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高校范畴。在我国,目前为止官方的界定还是把现代陶艺划归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艺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这其实就是导致陶艺的审美以技术为美为标准,这一标准继续影响或伤害固化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对于现代陶艺来说,观念与技术的关系。观念比技术更重要,技术知识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所以说我们必须认清创作的真正意图。

二、如何解决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

1.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中应该增加关于陶艺有关的系统的理论课程,尤其是现代陶艺和当代艺术史的加强,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其他专业与人文学科来锻炼自我、提高文化修养,这样有助于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上全面的获得陶艺理论知识以外,还得掌握其他学科知识,鼓励学生选修例如: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民族风俗学、法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人文学科的修养不仅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也是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这也正是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区别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校开设一系列系统的现代陶艺理论课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知识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再者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勾通、艺术交流和举办展览等各项陶艺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好和兴趣,这样才有助于解放创作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现代艺术的发展大方向以及鼓励和接受新事物

在现实教学上一定要注意每位同学的特长和爱好,老师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思路任意创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多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个性上的发挥。除了自由发挥以外,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上多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在设计思想上让他们自由发挥;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平时人际交往中刻意压抑掩藏的个性在作品上加以展现和释放,把所有的情绪和个性在作品上体现。

3.教学机构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监督管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

在高校现代美术教学上,我们虽然提倡包豪斯作坊式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但具体教学上要防止教师乱用实践课,需有关机构监督管理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一定要讲人文情感。教师的项目或工程在实践课程中最好不使用,限于时间或假期在课外时可运行。同时注意的是,带领老师一定要先说明此项目与工程的一切前因后果,让他们学生自愿报名,这样下来可避免老师背上骂名,学生也不勉强,才真正意义上的两全齐美。

4.观念与技术的关系是:观念第一,技术第二。观念通过技术来实现自我,技术为观念而服务。对技术的要求是:知道并够用就足矣。科技的发展不断代替人力,但很难代替人们的创作思维。所以不能以技术的高低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是更多地深入人的精神、抚慰人的心灵为标准。技术知识只是保证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世界,所以说我们必须认清创作的真正意图。所以认清观念与技术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高校现代陶艺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操作过程。在观念上尊重老师和课堂纪律的前提下,鼓励同学思维上大胆开放、叛逆开拓、积极创新。这与吴冠中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平时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观念上交流、辩论、叛逆,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同学们摆脱传统陶艺教学的束缚,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现代陶艺教学上,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学生有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有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笔者认为,对于高校陶艺课程来说,大胆叛逆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解放。

三、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中存在着有很多问题,虽然不是绝对但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些教学问题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中国陶瓷艺术受过多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脱离使用功能的思想观念。总而言之,对于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来说,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才是最科学性、最合理的教学方针。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要求和爱好,实现达到设计思想与实践完全自由化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最大程度实现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相信在国家教育改革进度的加快和广大陶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肯定会探索出适应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改善目前的困境,培养出具备综合适应能力与创新性能力极强的陶艺人才。也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将会再次成为国人的骄傲,并走向世界前列。

第4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关键词】陶瓷;材料拓展;绘画;应用;交叉实验

从艺术的角度审视陶瓷工艺,运用陶瓷材料的异常变化和丰富的视觉印象,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探索会随着陶瓷科学、工艺的进步,继续扩大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

在艺术领域中,仅从工具、颜料、技法上比较,陶瓷的历史最悠久,材料与工艺的改变和进步是最大的,原料品种繁多、技法种类丰富,是一个无尽的大宝藏,目前又是被艺术家所忽视的状态,我们有责任摆正心态,重视并正确界定陶瓷工艺,应该合理使用这个宝藏,敢于突破自己擅长的工具和技巧,打开思路,真正释放艺术家内心的能量,靠修养创造和解读“大艺术”。

我个人理解的“陶瓷”的概念并非是简单以陶或瓷做成的瓶瓶罐罐,它涵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美学、考古学、陶瓷艺术史、陶瓷工艺学、人机工程学、陶瓷艺术研究等领域。它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塑、壁画、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玉器等艺术学科的特点,加之陶瓷自身的材料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与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和交集之处。

“陶瓷绘画”的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过去很少有人提出。通常会被认为是在陶瓷器皿上画的图案或纹饰,主要起的是装饰作用。虽家喻户晓,使用普及,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我所理解的“陶瓷绘画”有些不同。从狭义上说是自古代传统已有之的陶瓷与中国画的结合,但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绘画性的。强调主观性和艺术性,不侧重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广义上说是与国画、书法、壁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各门艺术交织下产生的陶瓷材料的绘画形式,是一个没有画种界限的“大绘画”、“大艺术”形式,或者大些设想是可以把影像、装置、观念、电影、戏曲、音乐、舞蹈等一切艺术形式作为滋养的土地,而结出的陶瓷的果实。

一、 中国古代陶瓷绘画的状态

陶瓷绘画是绘画在陶瓷上的特殊表现,这种陶瓷与绘画交叉的现象自古已有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唐代长沙窑彩绘、宋代磁州窑瓷绘,再到元、明、清的青花瓷等艺术形式都是将绘画与陶瓷工艺结合的最好例证。

除了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外,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一直在有意、无意间跟随绘画的发展,在各时期风格都与绘画有相似性,并不断改革原料和技法以更适合表现“流行”的绘画风格。各时代的著名画家成为当时的典范和陶瓷绘画风格的追逐对象,对比同时期绘画和陶瓷绘画即可发现。虽然不乏经典之作,但艺术含量与人文精神却比同时期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差甚远,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艺术家和文人雅士没有直接介入陶瓷绘画领域

陶瓷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琐。按最简单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备泥、成型、装饰和烧成。每个流程又细分为几道至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不同的原料、器型、窑炉等工艺都不一样。除艺术与技术外还涉及窑炉学、化学、物理力学等其他众多相关专业。又因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性,导致陶瓷制作分工明细,有“过手七十二人”一说,每个人只完成数道工艺之一,且机械式不断重复,致使人的思考与想象被遏制。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制作者必须以长时间大量实践与失败为前提,所以文人几乎无法触及。

(二)古代社会地位决定制作人群

从事当时陶瓷制作与陶瓷绘画的几乎都是工匠。制作陶瓷的目的就是生产、效益和养家糊口。造型与绘画的能力更多靠“描摹”,依靠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熟练技能,体会绘画精髓者甚少。古代陶瓷工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受世人尊重。家境决定他们没条件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绘画训练,因此文化和艺术修养不高。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陶瓷绘画大多有些“匠气”(但也不乏经典之作)。反之,文人、画家有较高修养和绘画水平,却因为传统观念和社会阶层的不同,不愿俯身去做陶瓷。

(三)古代陶瓷更多应用于日用功能性器皿

陶瓷的这种功能性决定陶瓷先是被使用,之后才被欣赏。那么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使陶瓷绘画本身带有了“迎合性”。迎合宫廷、民间乃至出口国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因为它毕竟是“商品”,不是用于自娱自乐和抒发个人情怀,这就与文人画在出发点上有本质的不同。

(四)古代陶瓷绘画缺少理论支撑

家族式、师徒式口传心授的延续方式,一脉单传的技法、配方保密,导致关键工艺难点无法交流,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强调感受与技法上的相关论著非常少,传世的典籍仅概括的说明了工艺流程、外观的形色。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古代陶瓷绘画并没有上升到纯艺术的高度,也使陶瓷材料的诸多功能只发挥出一二,从高度到广度都还有空间继续延伸。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介入陶瓷创作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并且人员极少。这一点国外的艺术家做得比较好,比如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高更等都曾热衷于陶瓷创作,他们借助陶瓷这种特殊性的材料,以自己的理念、视角和手法强化了艺术的概念并赋予了它多元化的意义。

二、陶瓷作为绘画材料表现的优势特征

陶瓷绘画,它既有独立发展的价值,也有自身的美学意义。陶瓷材料丰富、技法众多,善于表现绘画,可根据个人的想法主观应用。把陶瓷作为绘画材料其优势表现为:

(一)泥料――塑造空间和肌理

由于泥的成分中有天然矿物质的变化,泥料的色泽和粗细、肌理及手感等都有不同。陶的粗犷、瓷的精细所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不同。泥料具有可塑性,它可以把手痕和工具的痕迹如实的保留。在泥料未干燥前,可以拉坯、印坯、塑造、堆加、掺入可燃物以及用各种工具压印制作肌理等。泥料半干燥时可以雕、刻、镂空、剔划等。泥料的可塑性能形成二维或三维的造型,为绘画补充空间和肌理的变化,丰富色彩以外的视觉效果。

(二)画料――种类丰富

现有的陶瓷画料品种已经相当丰富。常用的有:青花(分为各时期青花,品种有上百种,颜色和质地也有区别)、釉里红、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这其中又分为釉下彩、釉、釉上彩,烧成的温度也有所不同。不同温度的画料可以同时表现在画面上,交相辉映,已达到层次丰富的效果。

(三)釉料――变化无穷

除了单色釉像色谱上的颜色一样可直接使用或调和后应用于绘画外,颜色釉、流动釉、结晶釉等色釉本身变化丰富。再加上施釉技法(画、刷、喷、淋、浸)、施釉的薄厚、各种釉色的叠压等使釉色变化无穷。即使是同一种釉色,不同的施釉技法和上釉顺序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不同的温度段多次上釉,多次烧制产生丰富的层次。这种肌理的变化、色彩的多样、层次的丰富特别适合油画的表现。

(四)窑变――幻化莫测

陶瓷的最大魅力就是“火”。火是使陶瓷去伪存真的“涅”过程。烧成的气氛有:氧化焰、中性焰、轻还原焰、重还原焰等。窑炉的种类有很多,从燃料上分有:汽窑、电窑、煤窑、柴窑、重油窑等;从结构上分有:龙窑、馒头窑、马蹄窑、穴窑、阶级窑等;从火焰方式又分: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等;从烧成方法上有:坑烧、堆烧、乐烧、熏烧等。诸多的种类造就了陶瓷烧成的无限可能。即使是同一种釉色,在不同的窑炉里,用不同的温度,烧制出的陶瓷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结果。加之在烧成过程中又受到季节、天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意外的“窑变”,使陶瓷材料更加变化莫测,幻化无界,更具吸引力。

三、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拓展

过去一直把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看待,因为它是服务于生活的材料(日用、装饰)。很少有人把陶瓷作为艺术实践的材料去对待。近三十年,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迅速,并卓有成就。但我所说的“陶瓷绘画艺术”与现代陶艺有些不一样。现代陶艺倾向于雕塑性的三维的语言,强调用泥土自身的语言来表现自我。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保留现代陶艺优势特质的基础上,大量吸收绘画精华,使原有的陶瓷艺术再向上提升。可为画家和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材料进行绘画表现。陶瓷材料与绘画各专业可作如下实验:

(一)与国画专业交叉实验

1.传统陶瓷绘画的工具与中国水墨画基本相似(毛笔、矿物质颜料),画起来并不陌生。只不过用青花代替墨;用画料代替国画色;用泥坯、素烧坯、瓷坯代替宣纸和绢。

2.青花料的特性善于表现水墨韵味,可以表现出笔墨的浓、淡、干、湿、焦,笔法的皴、擦、点、染,可以把运笔的层次和韵味完全保留。适合表现大写意和书法的运笔、用墨及气韵。

3.陶瓷的釉下彩、釉、釉上新彩、粉彩等还适合表现写意、工笔。这些材料与国画的颜料有相似之处,区别是有些颜色在未烧成前不能以本色呈现,色彩不直观,画时必须依靠经验做到胸有成竹。调和颜料有的用油,有的用水,画的手感和笔中含色量也不同。但是这些只需要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就会掌握。

4.陶瓷绘画可以在三维的器物或自由形体上实现绘画,突破国画以往的平面二维形式。

5.陶瓷印章可以作为新的篆刻材料进行探索。其优势在于:

(1)可以自由塑造印章造型。

(2)能够表现出篆刻的金石味道。

(3)泥料比石料硬度低,易于制作。

(4)釉色可丰富印章外观效果。

(5)材料成本低,适合初学者。

(二)与油画专业交叉实验

釉上彩与釉下彩的颜色本身就非常丰富,掌握材料性能后可以像使用油画、丙烯等颜料一样自由应用于艺术表现。除上述几种陶瓷绘画工艺外,还可以直接用釉绘画。利用纯色釉、流动釉等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流动、结晶、分相、窑变、开片等特殊效果与肌理进行材料绘画试验。

(三)与版画专业交叉实验

可利用刻划工艺与黑釉剔划工艺,在陶瓷上表现木刻版效果,也可利用陶瓷釉上丝网版印刷工艺表现版画效果。

(四)与水性材料专业交叉实验

新彩和釉下彩适合表现水性材料的透明度、水润感、笔触、色彩的饱和、晕散。用盐、蜡、油等做出的肌理效果也可在陶瓷上实现。

四、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实践方法

如果让学陶瓷的人学习各类画种、各门艺术难度比较大。我觉得这种实践可以反向实施,就是从绘画走进陶瓷。当画家掌握了陶瓷材料,并用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引导而产生的陶瓷绘画,应该会有区别于绘画和陶瓷的新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定义为新材料表现。

绘画与陶瓷是根植一个母体共同成长起来的兄弟艺术。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又有很多互通和共同之处,这种交叉在潜移默化中已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交叉实践。虽然近代也有极少数人在尝试,但在高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并且古代与现代的这种陶瓷和绘画的交叉是有本质的不同。古代是工匠效仿文人画,并以此作为装饰。而现在我所说的交叉是让艺术家掌握陶瓷这种新的材料,依托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创作。以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前提,运用扎实的绘画技能,在陶瓷这种丰富而独特的材料上进行创作的探索。

材料和技法仅是基础,稍加熟练即可掌握。艺术修养与审美才是艺术创作本质的灵魂,在陶瓷绘画上的这种实践,有助于艺术家激发灵感,发现别样自我。

绘画专业的艺术家和学生可以先结合原有画种知识掌握陶瓷材料技法来表现绘画。从中发现陶瓷绘画特有的性质特点,再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特殊韵味和风格的艺术。不同画种可选择与其表达相适应的陶瓷技法,其最后结合的结果应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陶瓷技法,那样时间太长也太累,会在失败中丧失兴趣,只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即可。期待这种试验与实践能够改变陶瓷绘画现状、风格和特点,使各学科交叉、互长,促进陶瓷绘画的发展。

结 论

第5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关键词:陶艺 教育 策略

一、对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认识

陶艺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总称,它最早发源于中国。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当代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陶瓷作品,深受世人喜爱。陶艺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因历史悠久,成就显著,举世瞩目。陶艺的种类繁多,在中国大地上,也出现了诸如景德镇这样的陶艺制作重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从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陶瓷艺术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我国民众的生活及文化状况,尤其在唐代,综合国力达到最强盛时期,其陶瓷艺术的成就也是最为显著的,例如出现的唐三彩等。同时,陶艺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小到吃饭用的餐具,大到机器零部件的制作,它的应用是及其广泛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的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陶艺作为一们民族性、传统性极强的艺术门类,是体现学课程美术教育理念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国外,尤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陶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好的阶段,在我国虽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也在逐步推进,但还未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陶艺教育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最直接的美术教育形式现已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认可和一致认同。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陶艺教育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必将成为我校的美术教育亮点和标杆。通过开展陶艺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也可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在陶艺制作活动中,使每个学生愉悦身心,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陶艺教育的传播途径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我校陶艺社团、陶艺校本课程及高二美术模块陶艺系列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不管是社团还是课程,我发现都能进行陶艺教育的传播与传承。

1. 关于我校的“乐陶坊”陶艺社团

该社团目前是我校人气最旺、参与人数最多、学生最喜欢的美术社团之一,现有固定会员60余人,有健全的学生社团领袖团队,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辅导教师和地点及工具材料,学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来体验,来动手。我校大力倡导“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陶艺社团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社团发展目标是打造陶艺制作精英团队,传承中国优秀陶艺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陶艺深受学生喜爱,它给孩子的影响早已超过社团本身,在这里每一位学生可以尽情的用双手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释放一切,获得轻松自由的心情。

2.《陶艺鉴赏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开设

这学期,我经过一个暑假的准备与思考,在前期周末陶艺社团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老师的经验,创编了这门课程。我给它的定位是手巧心灵,心灵手巧,真正给学生动手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成就自己。作为一门课程,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就如同盖房子,必须先教会学生打地基,盖大框架,最后才是装修。基于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我精心的设计准备了九节课的教育内容。截止目前,该课程已顺利完成。通过上课,我发现教师提前预设好的主题学生未必喜欢,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调研学生,学生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再者材料的准备永远是第一位的,每次上课必须要给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工具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激发。这学期高二年级共有58名同学选修我的课程,在陶艺工作室里已经是非常拥挤了,但大部分学生比较听话,基本上能按时到达上课地点,也都能按质按量的完成作业。

3.高二美术模块陶艺系列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将陶艺划归到工艺模块,它从学习活动建议到学习内容再到成就标准都做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这对于指导高中陶艺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模块选修课,基本上都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选修陶艺的学生达600余人,是人气最旺的模块,我的教育目标是人人去动手,个个懂鉴赏。作为一名集鉴赏与实践于一体的美术创作活动,它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修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价值观方面显然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亟待提高。每次模块课的活动时间只有一节课,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都要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适当延长活动时间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传播陶艺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在我校就有这三种形式,当然形式繁多未必一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我觉得要切实提高育人效果,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陶艺教育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说:“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次愉快的旅程,陶艺教育也是如此。通过教育实践我发现陶艺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展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鉴于我校的实际,每次校本课程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每次模块课也只有一节课的活动时间,如果仅仅依靠学生一个人的智慧是很难去完成一件非常完整的作品。通过这几次的上课,我也发现凡是课堂纪律差的小组或者班级,作品都做不完或者非常差,反之则很好。陶艺教育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或者手段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提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要过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高位引领,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总之,陶艺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引起了我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如何通过陶艺教育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是值得每一位美术同行深思的问题。陶艺是一门动手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它对于锻炼手、脑、心的协调一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陶艺教育尚未达到西方国家那种普及化的程度,我校亦是如此,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陶艺教育,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才是开展陶艺教育的终极目标。

注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3月,第3页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281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第6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技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3 -01

紫砂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人人皆知的世界制壶中心。宜兴紫砂以她古朴、内秀、五彩的颜色,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一辈一辈的优秀艺人、大师们的传奇故事,吸引了国内外人的欣赏、追捧。

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是宜兴紫砂的两支主要命脉紫砂陶刻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渐风行,时大彬之秀丽,沈子澈之浑朴,陈子畦之飘逸,皆负盛名。清末民国初时,刻陶就成为一种特有的职业,当时就出现了一些刻壶高手,声名响亮。上世纪30年代紫砂业掀起了紫砂与陶刻融汇一体的新高潮。紫砂陶刻审美价值观是着随紫砂陶的制作历史一步步形成的。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增加了紫砂的艺术性,使得陶刻作为一门深厚的学问,而清代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壶、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诗、书、画、印刻于一壶。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紫砂陶的虚怀若谷的内涵文化,是由一批各个时代的紫砂艺人造就的。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之出现今天的盛世陶文化。在研究紫砂陶文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陶上的装饰文化。紫砂陶装饰有镶金丝、银丝、泥绘、色绘、绞泥、贴花、浮雕、缕雕、陶刻等。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 ”草书五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陶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紫砂陶刻的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艺术基础,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综合表现作者的艺术造诣,作品论艺之法度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以韵律为主,而非“模象体势,别形似而无精神之态”。其中包括良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及造型技能。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看,是由于包括陈曼生在内的许多文人雅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雅士的烙印。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地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陶刻的技艺家们在紫砂茗壶上作书绘画,蕴含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书画笔法遒劲有力,形成了集诗词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陶刻艺术。“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因此在历代紫砂器中,有许多因为壶上字画流传而价格一再翻倍的紫砂工艺品。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参考文献:

[1]《佛山陶瓷》.2013.

第7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各大高校中产生了强烈反映,并广泛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与好评。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后,学生能够真正亲近艺术,感受艺术魅力,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学生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实现自身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1.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大学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重要阶段,自身审美素质会不断趋于完善。在这个时期中,高校要让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感染与熏陶,逐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2.拓展学生知识层面。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综合素质上。高校学生既要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还应该有着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才能。而让学生欣赏高雅艺术活动,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感受到戏曲和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让自身知识面得到拓展。

3.增强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还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是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方法。为让校园文化氛围更浓厚,既要让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还要重视吸收优秀艺术成果。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要有机结合校园文艺活动与各种巡回演出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创设出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1.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既要对高雅艺术发展历程加以考虑,还应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在具体活动进行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将地方特色凸显出来,让活动品质与艺术感染力得到提高。比如,对于广东地区来说,醒狮舞、飘色等民间艺术形式当地特色十分鲜明,因此广东地区高校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时,应重视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并对其加以创新,努力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到高雅艺术中。比如,醒狮舞、飘色等是广地地区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地方特色艺术将人们日常生活反映出来,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广东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还能实现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从而让当地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承。

2.丰富艺术形式,加强引导管理工作。要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比如书法绘画、经典戏曲、民族舞蹈、乐曲演奏、芭蕾舞、交响乐等。可以说现阶段教育部组织的艺术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涵盖了上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很多高校学生社团还组织了舞蹈、音乐剧、民族音乐以及交响乐等。此外,在人力资源、经费有保障时,还要拓展到生态学、伦理学和雕塑等领域,让高雅艺术进行校园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让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升,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并且高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对管理体系加以完善,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得到制度保障,加快教学体制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主动深入开展各类高雅艺术活动的培训与交流,提高高雅艺术对校园的影响,让更多学生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3.创新传播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程度。高校要创新传播机制,做好高雅艺术活动宣传工作。可以利用校园网站、电台和海报等扩大宣传,让更多学生能够真正了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此外,高校还要组织开展有奖知识竞赛、艺术讲座等,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消息及演出剧照出来,这样能够让更多师生了解高雅艺术活动具体信息,从而让高雅艺术活动在师生间更具影响力。

第8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社交礼仪的内在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伦理修养

伦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伦理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伦理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文化修养

风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的社会形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新晨

第9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

一、大自然生机与心灵感悟

陶瓷装饰艺术里的“花鸟画”,是人们精神向往的一个画种,鸟语花香之意很容易融洽到人们的心灵中去,由此花鸟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陶瓷装饰艺术的主要门类。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即现实情况下怎样表现画家的寓意,怎样表现画家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对绘画审美趣味的规范,陶瓷花鸟画的审美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托物言志”也就成为其终极的价值指向。这就像中国花鸟画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哲学本原。在某种意义上,陶瓷花鸟画作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是陶瓷画家参与悟道的载体,把对大自然的生机和灵趣的感悟,变成人造的心灵的感悟,即变现为人们创造出来的感性直觉形态再现到陶瓷载体上。所以说,陶瓷画家自己心灵的“宇宙”,是一个理想化,具有浪漫色彩的有别于自然客观的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以另样方式存在的世界。花鸟画所表现的是画家最空灵的精神世界,是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陶瓷花鸟绘画要有灵动的一面,那怎样把灵动的花鸟形象塑造呢?这牵涉到艺术工作者技艺上的深浅,也是学识上的专题,技艺的深浅只是影响到画面的质量以及美观而已。而学识却是影响作品成败的关键。学识它涵盖了生活、文化、知识、勤奋、观察、灵感、思考等多种因素。只顾技艺而忽视学识那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因此不断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其作品才有品味而被更多人收藏。不管你的作品如何,但还是要经过大众的检验。“好不好,台上瞧”这是演艺界的经典绝句,用在陶瓷艺术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不好,摆出来瞧”。

二、“学”在于“勤”

陶瓷花鸟画讲究的是自然之生气。自然之意并非自然原型的复制,而是需要富有夸张、有理想化的形象艺术。得其神韵,使形象更鲜明,节奏更强烈,表现力更充分。创作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要有十分顽强而勤奋的学习和开创精神,耐心不竭、细致入微的手写心记,技艺内在情操的深度,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人说废寝忘食,这是对成功艺术家的一个赞誉,对于陶瓷艺术领域的学者来说,要源于勤奋,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把握形象、意境、气氛的演练。借助无限丰富的自然世界来发挥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思。经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和艺术的历练,对大自然有了主观审美意识,就能化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转为积极主动地带着自己的审美原则去塑造对象,其审美标准也绝不是停留在形似、象形之中,就能使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创作者的个性风格,能够传神达意而又不失自然之形态。

陶瓷绘画艺术要讲究严谨,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艺术家气派,不要炫耀自己几分钟画一幅画,一天画好多幅,寥寥数笔的折枝小品当作“创作”,那是“创作”吗?那是把笔墨扔到赛跑线上了,不知自己能拿第几名。把绘画当赛跑比速度,那是作践自己的艺术人生。陶瓷绘画艺术是要有心静(境),是需要通过作者不断思考,不断酝酿,不断修饰最终才成为作品的。它与运动员恰恰相反。三笔一叶、五笔一虾,虽是意笔花鸟画速成画技法,那需要艺术家及扎实的艺术功底才得以成画,而不见得名家的挥笔几下就成为作品。因此,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把独创精神放到第一位,不骄不躁地提高艺术水准。使自己的作品达意、达境。

三、艺术创作源于观察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论话题。但怎样让艺术高于生活呢?这与文化的修养、知识的涉入、细心的观察等诸多因素有关。就观察而言,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观察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生,写生为我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锻炼机会,使视觉代替直觉,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来作画。写生有利于随时记录有意义的素材,使脑海里无形中成了累积素材资料的仓库,随时搜索就可应用。观察有利于视觉感受转化为心灵感受,使作品折射出丰富的情感。观察有助于养成分辨事物,有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的提升。观察不仅停留在对物态上,它需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为创作反映事物提供了依据。另外我们在观察中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到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原则。当有了一定的观察力时,创作的视野才会打开,大脑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

四、陶瓷绘画艺术之别

陶瓷绘画有瓷上国画之称,由于工艺的不同,因此与中国画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陶瓷绘画要符合其工艺特性,更多的是在主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瓷上作画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陶瓷器型有很多种。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如瓶、罐、钵、镶器,分为多个面,以及套具等等。因此,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求,又要在不同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以适宜的装饰突出造型特征。在线型上相协调,在形状上相对照,使二者结合更加严谨美观。这与国画绘画不完全一样,中国画是一个平面的形态艺术,一眼望去就能品赏整幅画的内容,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在构图中保证整幅画中只强调一个“画眼”,即只有一个视觉中心。而瓷画艺术则要根据器型变化来进行构图,可以拥有多个画眼,主要是由载体形状大小以及组合决定画面的少与多、简或繁,前后左右的图案围绕一个主题故事。在观看时产生“移位换景”的视觉效果。这样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不过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通过“火”的洗礼,创作意图才会完美呈现。它综合了质地美、形体美、装饰美。

五、别让欣赏者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