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选(九篇)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1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市场化;本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0-01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不够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二、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陈旧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三、陶艺教育应基于对陶瓷本源的探寻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参考文献:

第2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传统装饰艺术就象一颗颗镶嵌在艺术史项链上的璀灿明珠,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艺术宝库,深厚的积淀让后人享之不尽。概而言之,中国传统装饰主要是指用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色和浓厚民族韵味的图形进行艺术装饰。中国传统装饰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人们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艺术总结,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装饰内涵丰富,以动植物装饰为主,主要装饰题材有龙凤纹、四神纹、鹿、蝙蝠、蝴蝶、莲花、牡丹、松竹梅等,取其吉祥寓意来达到装饰目的。装饰风格也各不相同:如饕餮纹的威严庄重,窃曲纹的秩序,四神纹的凝重,莲花的清瘦,牡丹的丰满,松竹梅的高韵等,还有如剪纸、刺绣、蜡染、雕刻、中国结、年画等浓厚的民族韵味。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源于传统文化,就象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装饰设计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是现代装饰设计的创作源泉。

二、传承中国传统装饰的现实意义

流行元素总在不断循环往复,昔日的传统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又将成为今日的时尚。传统装饰不单单是一种装饰符号,更多的是其内在的象征意韵。在今天,它己被广泛的应用在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陶瓷设计也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探索、创新的课题。现代陶瓷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集现代设计、装饰艺术、陶瓷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现象,装饰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传统装饰几千年的艺术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要拓展和创新现代陶瓷装饰设计就必须要动用这笔宝贵的“财富”。虽然中国传统装饰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其一直沿袭下来的中国传统审美观是不变的,并影响着现代的装饰设计审美取向。传统的回归是现代设计的需要,更是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现代陶瓷设计的艺术精华,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只有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设计出具有东方艺术底蕴和人文特色的优秀陶瓷作品。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

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构成了各个国家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且竞争之势愈演愈烈。一些文化持续扩张,咄咄逼人,而另一些文化则在衰落,甚至消失。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基牢固房屋才不会倒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保护好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根基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经历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变迁中黯然失色,反而以其东方神韵之美显示出恒久的艺术魅力。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在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其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的使用。今天这种传统性,在世界装饰领域也显得极具东方性和民族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极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

四、陶瓷装饰设计传承的理念

第3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一项传统行业艺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质地各不相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艺术元素,这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应吸取的精华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发

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产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后人对其传承并弘扬发展。然而,目前来看人们常常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将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过多地融入其中,这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加强对其保护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浅谈。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雕塑传承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产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记录与印证,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对文化产品的重视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多传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和过度盲目改造导致的,使传统文化产品本来的韵味消失殆尽。陶瓷雕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陶瓷雕塑传承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使其本质发生改变。

(二)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断代

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是当时历史年代艺术思想凝结而成的,和时代的发展融合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淘洗”。但是当时的手工艺人们忽视了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产模式,技术传播范围狭窄,导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术重要性的传承人认为是“没价值”的破烂东西,而在生产制作中,忽视了传统技术的传承,导致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制作工艺在今天断代失传,使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思想层面来说,对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强大的思想意识,撑不起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导致了保护工作异常艰难,众多种类的陶瓷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消失,这是艺术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所在地区陶瓷艺术品保护的重视,正确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传承。

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舆论氛围

艺术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创作性思维。这就要求今天的传承者们在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时,不仅仅要基于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发挥创作性思维,将陶瓷雕塑艺术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不仅是当时历史时期文化的凝结,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品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的传承过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加会制约商业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将目光放长远,在创作性发展艺术品的同时,分一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经典艺术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节等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延长商业线,吸引文化投资。这样共赢的举措,既能够保证当地陶瓷雕塑艺术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当地带来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建立共赢模式。

(二)加强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和传承发展

各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上,政府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帮助,加强对传统工艺制作人的保护力度,完善保o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将这些代表文化遗产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有效保护。注重特色性和区域性,将特色陶瓷雕塑艺术品保存下来,收集带有当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识的艺术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流传。同时保持创新性,在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上,融合加入当代的时代元素,丰富艺术品的文化内容。只有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将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使优秀的艺术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想要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以吸收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髓为基础,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第4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关键词:陶瓷历史文明

一、陶瓷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奇葩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艺术底蕴极为丰富,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奇葩,是灿烂的民族智慧之花。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已走向世界。西方认识中国是从陶瓷开始,英语“China”本意是陶瓷,而西方人把陶瓷与中国划等号,所以“China”又是中国的意思。

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整体中,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历程,有史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艺术与所有文化艺术一样,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艺术记印,在促进文化艺术发展中,为人们提供社会、自然、人文、哲学多元的丰富的精神食粮。而景德镇陶瓷悠久历史,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景德镇中国瓷都,世界瓷都的历史文化定位及名符其实的荣誉。

二、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哲学

殊知: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要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也离不开这个规律,纵观陶瓷艺术史,我们的先人前赴后继,代代相传,薪火不断,而付出的艰辛是难以言表的。先人创造了陶瓷艺术的传统文明,我们如何继承创新发展,就是每个陶瓷艺术师家和从业人员首先要面对的。艺术家师古人,师造化是共同守则,艺术家的文化修养,精神追求之高下,决定了其作品艺术之高下。我们从绵延的艺术史中走来,向新的艺术时空走去是艺术家必经之途。为了向前,有时还得回首,即向传统艺术学习,继承传统,不忘创新,没有传承,无从创新发展,传统与创新犹如父母与儿女。否则传统必然走进死胡同。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加分析研究,没有选择地盲目继承,或者说纯粹的为继承而继承。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动态的,需要走进传统,深入进去,又要从传统的文化艺术深处走出来,进行科学客观地扬弃,达到继承是为了创新发展的目的。做到古为今用,为现代审美需求服务。横向地学习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但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照搬拿来。也要根据民族审美趋势与交流,做到洋为中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观点也许有存在的理由。歌德说过:“只有带有个性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不要利用别人的翅膀,而要运用自己的翅膀去飞。”笔者认为,艺术的多元化给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艺术家在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选择中,应有侧重点,力求一专多能。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工艺技术,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哲学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完善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匠与家之分的标准之一。

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纵深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国民经济日益增长,文化科技,城乡建设等各个方面欣欣向荣,国泰民安,是中华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在这可喜的大好时代,陶瓷艺术的前景是更加美好的,陶瓷艺术家大有用武之地。当然,由于各种文化差异并存,相互竞争,还有人才、资源、可持续性发展诸多复杂的问题与困难,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与挑战。陶瓷艺术的竞争,情况更为复杂,要经受时空、市场的检验,终究摆脱不了优胜劣败的铁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市场信息调查,牢牢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地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在激烈无情的竞争中,发挥景德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锤炼创新发展实力。政府与社会各界竭尽全力齐抓共进,综合发展,把陶瓷文化艺术作为经济发展、带动旅游、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方面,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比如这几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当代的瓷都新气象,也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与外地陶瓷产业有了直观的比较。我们要看到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影响,加大对瓷都陶瓷艺术的宣传力度,加大陶瓷产业的经济投入,同时节支开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应用,做好环境保护,达到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目的。还要进一步加大陶瓷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陶瓷专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等。更加严肃认真地搞好陶瓷艺术科研队伍的建设。在邓小平理论旗帜指引下,落实“三个代表”精神,把坚持“八荣八耻”作为全民自觉道德修养。这样,陶瓷艺术必然达到新时代所负予的职能要求。

四、陶瓷艺术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两个文明服务。

这里所说的陶瓷艺术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两个文明服务,不是教条的唯心主义的为政治服务,而是强调陶瓷艺术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大好社会背景下,陶瓷艺术要根据自身的艺术特长,给人们生存环境、生活幸福起到主文化艺术导向的积极作用,给人们在多元文化具魅力的美的精神享受。

景德镇陶瓷为现代城市环境美化是创造性的建设,街道的各彩绘巨型瓷灯柱、陶艺墙,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茶文化的雕塑群……,无一不鲜明地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特色,有如景德镇瓷魂的无声胜有声的诗与歌!笔者高兴的注意到,在陶瓷历史博览区的一个景点,存放着我市老一辈瓷像艺术家章文超先生时绘制的,世界最大的领袖瓷板肖像――主席。这不仅让人们欣赏到巨型领袖肖像瓷板艺术,也给后人保留了特殊年代中的一些陶瓷文化遗存。在保持文化艺术遗产方面,同样有大量工作要做,要不断总结经验,要组织专家论证。笔者认为,原市政府门前花园中心标准钟塔上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创作的城市雕塑――闻鸡起舞,因改建而没有保存,这本来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印之艺术实物我们都忽视了。我们必须加强对文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要努力抢救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5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晚清至今名家名作荟萃

3月10 日,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小龙路的云南陶韵文化艺术馆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为期20天的“千年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名家精品展”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展览汇集了清代晚期至今近百位建水紫陶名家精品300多件,展品涵盖了观赏陈设器、茶器、生活实用器等诸多门类。作者既有建水本土的陶艺名家,也有来自全国的参与建水陶书画创作的知名书画家。

走进艺术馆,陶艺爱好者不仅能欣赏到田波、田静、向进兴、许东武、李俊、肖春魁、余丽芬、陈绍康、陈学、金鳞、谭知凡等建水现当代陶艺家的作品,还能一睹建水近代陶艺家向逢春、向福功、陈子湘的作品风采。书画爱好者还能在陶器上找到刘也涵、陈鸿翎、戴顺智等书画名家的墨宝。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建水紫陶现场装饰创作体验和建水紫陶艺术创作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工艺特点、技术创新和文化含量。

“我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整理文化资料,并不强调这些作品的经济价值。”此次活动的策展人,建水县紫陶协会副会长邓孝维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集中建水紫陶精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建水紫陶的学术交流。”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颇负盛名的手工技艺制品,使用建水近郊所产的红、黄、青、褐、白五色陶土,经过拉坯、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有粗细二中,细者如花瓶、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陶”。云南省文物鉴定站常务副站长陈浩介绍说,与其他三种陶相比,建水紫陶最大的特点在于陶质细密,湿坯刻贴的装饰艺术,以及无釉磨光技术。所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正是建水紫陶的魅力所在。由于建水紫陶承载着着悠久的历史内涵、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特质,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家说紫陶

“这个博物馆对建水紫陶很有好处,如果我们要了解建水紫陶,到这样一个博物馆里来就能获得一些知识。这对于宣传展示建水紫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说。“我们省有105项部级非遗项目,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有17项,建水紫陶是其中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要伴随我们一直同行。建水紫陶本身是一种源于生活的产品,慢慢变为一种工艺品,用作收藏和装饰,但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它的生命力才会强大。”

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何在坚持传统技艺本真性的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发展,使建水紫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到场嘉宾热议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源,我们的本真。”邓孝维说,“古人的智慧是无限大的。它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总结了许多很精彩的东西。这些技艺不是来自于一两代人,它是上千年的文化。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去传承古人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寻根,在学会古人、了解古人技艺的基础上,再融入现念,与现代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相融合,要在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创新。”

“我觉得建水紫陶就是要百花齐放,不要认为只有哪一种装饰形式代表了建水紫陶,在造型上也要多样。现在一些省内外的人也在做。他们有他们的用途,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建水知名陶艺家谭知凡说。谭知凡可谓建水紫陶传承与创新的一个实践者。他介绍说,建水紫陶的一大特点是“断简残贴”的装饰工艺,他继承了向氏紫陶的这一特点,作品风格相对比较传统。但他也有所创新,将平面的“残贴”工艺发展为“浮贴”,使陶器的装饰更具立体感。“我从1973年开始做陶,现在建水紫陶形势大好,这是前所未有的。希望这样的展会经常举办,把我们的建水紫陶推广出去。”

第6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关键词:紫砂陶;传统;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46 -01

几百年来,紫砂壶沿着传统与创新并举之路向前发展,今日的创新,说不定就是明日的传统,成功的创新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膜拜,被后来者临摹和研习。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之外,尤以其独特的手工造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

所谓的传统壶,就是经历了几百年到现在仍然被大家宠爱的作品。我以为传统的作品就是经典的,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然而,在厚重深邃的文化基石面前,我们似乎只有依仗着她向前行走才觉得踏实。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对于技术的勤学苦练,孜孜以求和对于创造的畏惧心理逐渐形成的惰性甚至是回避,对于技术有所得的欣欣然和那满足了经验积累的快意,掩盖了我们的陶艺创作乃至生活中缺少成功与失败、亢奋和痛苦的创造冲动。

我们的陶艺创作如何能在新世纪体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和优越感, “向传统学习”固然是我们的必经之路,然而“从传统中走出来”更显得对于创造宜兴紫砂壶具有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对于陶艺的美感认知和体验,也并非因艺术的现代经而有所改变,但若要适应新世纪陶艺创作的环境,而同时又拥抱着传统的陶艺制作规则不放,这绝对会与崇尚现代的主流相对立。甚至会间接地影响创作的思维。

作为紫砂从艺者,无不在走着继承传统和创新之路,传统的壶样,特别是传统的经典壶式,有多少从艺者在临摹、制作、创新。一味继承传统,一生模仿他人,做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商品,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从历史走来,紫砂壶的构成已形成一定的元素,嘴、把、钮、盖、口、肩、腹、底等,在创作过程中,这些要素的运用是变化无穷的。创新要在继承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这是由紫砂壶实用功能决定的。在不突破这些元素,保持实用功能的原则下,创新有自己面貌的作品,是从艺者所追求的目标。要创作一件新品,我们也要像审视一件传统壶式一样,反复推敲、思考,力求达成一定比例的协调和美学法则的运用。对比也好,和谐也好,节律也好,首先要在实用基础上考虑问题。然后,创新要考虑制作工艺实施的可行性,不然则难以完成。决定一件好作品完成时所呈现的面貌,要与众不同、个性化,没有工艺技巧的运用,作品则流于一般和简单化,而工艺技巧也是需要创新的。再则,创作过程,给作品注入思想,尤为重要。因为思想决定生命,没有思想的作品,等于没有生命的物品,只能成为商品。人的思想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与意念的表达,体现了一个从艺者的精神状态、文化涵养、品格特征等,没有灵魂的物品,其价值大为降低。

传统与创新并举,制作传统经典壶式是很好的学习前人的途径。一件经典茶壶的传世,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理由,我们如何获取养分,要细细端详,要认真品味,要多想些为什么。比如顾景舟大师的矮石瓢壶,壶身横切面曲线的变化为何是这样的,盖面曲线的凸与平时对壶体的影响,加高一些,平低一些,都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等等。你没有很好地品味壶的生命所在,我们怎么能从前人的经验和创新中受益呐!

纵观陶艺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主流陶艺家和陶艺大师们,都有自我创作的特殊的艺术涵养,且极虚心、细腻地去思考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创新的成效,使其作品能顺畅地彰显出其特有的“独创性”及“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创新而有味道的陶艺作品在于强调出艺术家心灵的精纯和诚实面。并非仅靠舍弃传统的创作理念,就可立刻产生具有时代性的原创性动力。当然,我们在创作思维的挣扎中有时也会深陷于“新”或旧思维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们能秉持己风,就能自由自在地彰显出陶艺作品特殊的材质美感而不致于过度的单调及僵化,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现代形式之间的对应及衔接的微妙关系。总之,传统的紫砂陶艺仍然是创造现代紫砂陶艺不可脱离的背景和不可割断的根源。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和再生,传统的延续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是发展的质的飞跃,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紫砂陶艺的发展。所谓创新,就是继承传统精华,融入时代精神,张扬艺术个性。

作为一个制壶多年的从艺者,我也不断地在为紫砂陶艺的创新方面进行着思索和尝试,潜心追求紫砂传统中的丰富内涵,把握自己对理想和意境的感受,创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我的作品,在传统基础上务求创新,作品构思新颖,做工精细,神韵兼备,倍受藏家青睐。发展中国传统紫砂陶艺,继承与创新要符合规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一概而论,有所偏颇。作为紫砂创作者,应拓宽创作视野,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时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和应用相关艺术门类的科学技术,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法,积极增加经验积累,努力提高自己艺术素养。我们深信,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紫砂陶艺在紫砂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一个更加辉煌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7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一、思想要有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共通性

陶艺创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精神修炼和对灵魂的滋养,因而,陶艺家作品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内涵就需要通过象征的视觉符号来显现,并通过它们去体现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与观者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艺术家在赋予陶艺时代标志的同时,又要对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倘若不具备普遍性特质,那就根本难以为其他人所理解。因此,成功的观念陶艺要有体现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共通性。

二、观念陶艺的重要性

第8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关键词:瓷花艺术;创作;传承与创新

1 瓷花艺术简介

瓷花是一种特殊的瓷器,与一般瓷器不同的是,这种瓷器的瓶口用粉彩瓷质花封住,不能作为容器使用,是一种纯粹的艺术陈设品。还有一种用陶瓷制作的储蓄罐也被称为瓷花,这种陶瓷艺术早在北宋定窑就开始制作生产了。近年来,这种瓷花灯罩也流行起来,作为一种新的风尚与潮流。瓷花艺术主要是以陶瓷的釉融入雕刻艺术作为一种表现的手法,通过这种中国化的画风和绘画技巧表现一种神韵,单纯的陶瓷制品向艺术品的转变深刻的展现出了中国风的艺术形象和意境,陶瓷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以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瓷花艺术。瓷花艺术不仅仅是纯粹的陶瓷艺术,也不仅仅是纯粹的雕刻艺术,它是两者的结合,经过专门的艺术加工,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瓷花制作时,既要遵循陶瓷艺术的特性,又要兼顾雕刻艺术的特性,顾及中国的美学思想,使得她们完美的融合,才能做出好的瓷花作品。

2 瓷花艺术的继承性

任何一种流传久远的艺术,一定是在岁月的打磨下依然保存着它传统的东西,没有对传统的继承,艺术就失去了灵魂,自然也就不会被称为艺术了。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在尊崇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会随时间的流逝永久流传。瓷花艺术是一种对陶瓷艺术的继承,它的灵魂就是运用釉与火的融合烧制的一种瓷器,这就展现其继承性。

3 瓷花艺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瓷花的发展也充分地体现了创新性。艺术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跟随时代进行创新、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陶瓷家们尊重传统而不一成不变、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的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元素的瓷花艺术。瓷花艺术是一种陶瓷艺术,但对于陶瓷艺术有所创新,这种瓷器的瓶口用粉彩瓷质花封住,不能作为容器使用,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陈设品,这就是融入了新时期人们更注重美的享受而不是实用精神,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实现的飞跃和发展。

4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和创新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瓷花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时代的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的,艺术家只有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为瓷花艺术品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简单地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是继承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5 瓷花艺术创新性的表现

5.1 材质的创新

在传统观点中,一般都认为制作瓷花时要运用年代久远的瓷器,这样不仅能体现出年代的久远、凸显历史性,而且能充分地将瓷器的艺术性表现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道理,但又具有相当的片面性,瓷花在其制作过程中,应该保持其原有的特性,这体现了陶瓷制品原有的艺术风格,也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材质的一成不变,他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审美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陶瓷的材质也开始逐渐变化,不在仅仅是过去陈旧的瓷制品,开始作为一种纯粹的陈设品而不是作为容器使用的艺术品,材质运用的多样性,其实赋予了瓷花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大的发展空间,陶瓷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陶瓷,考虑雕刻不同样式的花纹,这种变化使得瓷花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审美需求、为瓷花艺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5.2 表现内容的创新

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动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艺术才得以传承和延续。艺术的取材源于生活,而随着时间的更替与演变,人们生活的风貌也在不停变化,这就意味着艺术表现的内容也是在不停地更新变化的,瓷花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不断将人们瞬息万变的生活通过瓷花艺术表现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形式。

5.3 技术与手法的创新

在瓷花艺术的创作中,陶瓷艺术家们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创作的技术与手法,原来粗糙的表面,通过采用一些耐高温的材质、一些专业的烧制艺术,使得现代的瓷花艺术展现出精细光滑的表面,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更加充分的艺术和精神的享受。

5.4 使用工具的创新

在瓷花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新工具的使用,使得艺术品表现得更具有便捷性和持久性。正是由于制作工具的创新及发展,才使得瓷花在制作中,可以具有更丰富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从原先单一的样式与花纹发展为现在的丰富样式、从原先刻板呆滞的图案变成现今更加生动的形象,使用工具的创新直接影响到了瓷花艺术品的整体形象,是瓷花艺术能够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品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5.5 图案与装饰的创新

随着瓷花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瓷艺术家们将原来陶瓷制品的艺术理念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在结合中国风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欧美风的理念,满足了现代人追求简约时尚的审美理念、满足了更多人的审美要求。一方面为瓷花艺术品打开了更多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陶瓷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 小结

瓷花艺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艺术不断更新发展,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陶艺家和陶瓷艺术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陶艺家的刻苦钻研和探索,陶瓷艺术不断地发生着跨时代的改变,其制作艺术也越来越精湛。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追求物质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瓷花随时代的进步应运而生。艺术需要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为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艺术才能永存。本文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与参考,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瓷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对其未来做出展望,但由于本人学习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瓷花艺术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能予以指正。在此向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陈丹虹.一花一叶一世界 一草一木总关情――浅谈枫溪瓷花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 (06).

[2] 王锐.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

第9篇: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继承;发展;创新

在2016年经历了毕业、考研、升学,挤过了177万考研大军的独木桥,我带着些许的迷茫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装饰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的开设课程有:纤维艺术创作、现代陶艺创作、装饰绘画等等。生活中有设计,设计中体现生活。生活与设计相伴相随,一晃学习装饰艺术设计已是半年,对于这个专业慢慢地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喜欢,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装饰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在对本民族自身艺术遗产的借鉴上,和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的吸纳上。

1、纤维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纤维艺术在中国艺术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一条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众多手工艺品。中国的纤维丝绸以其图案精美、巧夺天工的绣制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我最早了解到纤维艺术,是在“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在第七届双年展中,我看到了设计师张肇达将其油画的爱因斯坦头像用毛线织成了巨幅纤维壁画《智慧之光》,艺术家郭丽用两万根鱼线编结了《翼》这样一个立体透明的装置作品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不震撼着我,我没有想到小小的绳线还能表达出如此富有艺术张力的作品。在后期的报道中又看到设计师张肇达说,选择传统的手工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画作,因为纤维艺术有着丰富的表面肌理,其特有的编织语言可以产生与绘画不同的效果,能够使人找到不一样的视觉、触觉和心理的创作感。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又不忘我们民族自身的传统手工艺,将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纤维艺术是集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现代纤维艺术是在传统纤维工艺和编织工艺上发展而来的,它继承了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革新,直至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现代艺术。

2、现代陶艺中的传统文化

“陶瓷”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的“烧物”,意指陶器是经火烧成而具有一定强度的物质。现代陶瓷艺术,是在继承传统陶瓷制作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审美观念创作出的各种现代表现方式。陶瓷因材料不尽相同,制作的观念及公用目的也不一样,加工成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陶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制作陶艺作品的陶土材料分很多种,有紫砂泥、高岭土、白瓷泥、龙泉泥等等。现在的陶瓷艺术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物质原料、工艺手段和烧成方式等方面,严格来说也是传统陶艺的一种延续。现代陶艺的成形方式更加多样,原料成分更加多样,因而比传统陶艺具有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跟外观釉料色彩,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

3、装饰绘画中的传统文化

装饰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器身上的装饰性纹样,如动物纹、人纹、几何纹,都是经过夸张变形、高度提炼的图形,也是现代装饰画造型重要方法。我最开始接触装饰画是在本科读书阶段学的黑白装饰画,记得当时老师说,黑白装饰画的创作需要从物体造型动态选择、黑白装饰画造型语言表现概括形态特征、营造气氛意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黑白装饰画的创作不要求有很强的主题性或思想性,但是要有明确的立意,要体现什么样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都是在创作前要考虑好的。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读本科时,专业老师带我们去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石窟壁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我们研究装饰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要努力学习他们的技法,然后把优秀的壁画作品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去做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装饰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

研究生阶段的我们要更加具有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造成的国家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新的设计手法和形式也不断被创造出来,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具独立性地去处理各种现象及事物间的联系。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在艺术设计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自己设计作品的原创能力。在本科阶段,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进行一些交叉性的创新设计实践,例如,陶瓷、玻璃、木料、混凝土以及各种新材料,这些材料已不被认为仅仅是原料,而是构成一种功能、一个主题或观念的媒介。甚至还不单单是观念,也代表了现代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这些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作为有形物质又是一种新文化的产物。例如,以色列设计师ShmuelLinski的一款“EspressoSolo”概念咖啡机设计,外表使用混凝土制作,其他部件使用金属材料制成。灰色的混凝土粗犷、结实和低调正好与调配出的咖啡的细腻、精致形成强烈的对比。装饰艺术设计的创新,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创作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最根本、最关键的办法还是要扎根生活、回归生活。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实践出真知。装饰艺术设计的创新更离不开实践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三、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我们学习装饰艺术要勤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善于发现新颖的创作话题,全新的创作方向,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的创作灵感,学习、掌握、运用新的表现方式,创作出优秀的装饰艺术作品,使装饰艺术领域绽放异彩。

作者:张芳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