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教学生活化论文精选(九篇)

教学生活化论文

第1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地涌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重点,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本身就较为难懂,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可接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观念落后。在化学的生活化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要讲学科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但是在很多的高中课堂上,化学教师上课依旧采用的是对知识的构建,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缺少趣味性。除了不得已要和生活相联系,教师才会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样造成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落到实处。2.教学模式单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课堂的主要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现在的绝大部分高中化学的课堂上,依旧存在着教师讲解过度的问题,但是化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化学实验,化学器材的运用,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教师讲解的可能能够让学生一时半会的明白原理,但是时间久了就忘记了,而通过自己动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在生活化的化学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因为它本身就要求要将其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与科学有关,例如苹果为什么会下坠,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等等,这些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学生的联系紧密,在课堂上引进这些素材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迁移。其实很多的生活现象中就蕴含着很丰富的化学原理。例如为什么炒菜的时候锅里出现了火苗,用盖子盖住就好了,因为这样隔绝了氧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化学,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道理。例如在选修《化学与技术》这一课的时候,其中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课时,讲到天然水的净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自来水净化器,看看净水器是运用什么东西进行过滤的。然后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运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加深印象,通过讲解,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自制一个简单的自来水净化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运用化学知识分析俗语。中国的人民经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道理,这些俗语不仅仅通俗易懂,能够让即使没有知识的人也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也蕴含着很科学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俗语,不仅仅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常常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其中就涉及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俗语,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不怕火炼呢,为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又可以被融化呢?很多俗语,都可以运用化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让学生去感知化学,去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3.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我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亲手经过了,才会有深刻的体验。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首先,能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上的对错能够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掌握。其次,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作业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的活学活用起来。最后,还可以为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最后的高考复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很繁杂,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不好,进行更有效的复习。因此作业的布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化学作业,能够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由于高中做作业太多,有时候很多学生都直接抄答案,而生活化的作用本来就没有标准化的答案,学生们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找到答案。例如让学生自制净水器之类的,通过这样的做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其他能力。

三、结束语

高中化学不仅仅应该为高考服务,也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还能够使学生的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金川 单位: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门娟.赤子(上中旬).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2014.10.15.

第2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五、主要内容: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责任人:洪越)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责任人:吴萍)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责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按现有的规模,先以7——9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6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洪越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卜延中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洪亮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洪越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子课题一“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萍负责子课题二“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5、毛文生负责子课题三“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1年4月——2001年8月)

A、筹建课题组,制定主课题,构建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

B、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本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D、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三年的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2年7月——2003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与高中的衔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汇报(2003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四)成果总结阶段:(2004年3月——2004年6月)

A、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第3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第4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第5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具体联系,使知识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透彻。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多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点,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信,知而不行”,使得学生习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记在心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按照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具体做法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实验法

人们一般认为实验是中学理化科教学中的专利,人文学科一般很少涉及课堂实验。这样理解实验就过于狭隘了。实验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某一领域的探究,是对真理的追寻,完全可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使用。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哲学与生活》中的内外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时加热,发现水比油先沸腾。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及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得出结论水和油这两种物体的沸点不同,进而联系所学知识点,总结出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情境再现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把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和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营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关于法律法规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灌输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如果让学生用表演小品的形式或教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青少年违法现象和违法后的忏悔录进行再现,这样不用教师说教,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学课件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制作课件同样是这个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有在技术上兜圈子,翻花样,是不行的。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讲的知识点,准确地选取和恰当地运用。课件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为一体,但课件不应当是用图片和文字“拼接”出来的,用音乐和动作按钮“堆砌”出来的,而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图片与文字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真实、自然。课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在网上浏览时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讲课中用得到的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才能在课件制作时信手拈来。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中的“恩格尔系数”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消费结构变化的走势图”,不仅形象直观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状况,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如,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我出示了几张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现象的漫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三、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通俗地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这包括教材、社会生活、录像、图书、网络、小品相声、时政资料、电视广告等等。这里,我们以社会生活、网络、电视广告三种教学资源为主来谈一谈如何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生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延续。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随着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倡,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参观访问、赴敬老院献爱心、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的窗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二)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中思想政治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读性大大增强,也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形势每日都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素材。网上资源时效性强,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

(三)广告资源

第6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制度、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设备的引入,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国家也在不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投入,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有些问题的存在还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学生对英语教学认识不足

有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并不充分,这体现在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两大方面。在英语学习内容上,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就是单纯的听说读写,只要掌握了这四项基本技能,自己的英语就是很好的;在英语学习目的上,很多学生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大多数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认为将来在工作中很少用到英语,学习英语没什么用,还有学生认为学英语完全是浪费时间。对英语学习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我国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许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一来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进度,二来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于是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很低,课后的学习也缺乏自觉性,自学能力不足,导致英语的学习一直止步不前,以致更加没有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这无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于部分比较长、不容易记忆但又比较重要的英文单词,稍微积极点的学生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来记忆,而不太积极的学生则直接选择了放弃。不论是死记硬背还是放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都是不利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将英语与生活关联起来,形成英语的生活化教学。如果能加强这些单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怎样运用,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记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也是阻碍我国英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大原因,也是学生在英语课上走神、开小差等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3.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许多学校在招聘英语教师时,一味地注重教师的学历高低,而忽略了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的考察。而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恰恰更多依赖的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等素质,而非其学历的高低。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而言比较传统,认为只需要按照教材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讲完每一章节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太过重视教材中的知识,而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不足。

4.生活素材缺失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常很少会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并不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素材引用的缺失,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少,教师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而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课改中所不提倡的。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造成的情形是,教师上课费时费力,学生却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走神的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整个英语的教学过程,都没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即课堂上缺少情景教学。所以,如果能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去还原一些教材中的对话情景等,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学习风格

所谓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掌握和记忆新知识时更倾向采用的方式。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指标,能够反映学生怎样察觉,怎样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并做出回应。生活化教学提倡将教学还原到实际生活当中,施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发挥效用。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是尤为重要的。

1.视觉型学习拥有这类学习风格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取知识,他们更喜欢用一些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制作精美的PPT、图片、教学视频等可能会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听觉型学习对这类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通过双耳来接收信息,相比老师播放PPT、教学视频等,他们会更倾向于老师的讲解和与同学的讨论,喜欢带有交流的教学实践活动。

3.动觉型学习拥有这类学习风格的学生,会更喜欢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演练来获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提供一些对教材中一些场景进行模拟再现的机会,这类学生是很喜欢参加的,比如模拟教材中的一些情景对话等。

三、生活化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将学生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知识接纳的客体。然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加。英语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将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都融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与讲授当中,这才是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真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听到、看到、接触到的生活场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一些和商品、交易有关的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导购、顾客、收银员等角色来进行现场模拟;学习和体育相关的课程时,不妨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体育赛事的解说视频,当然,视频中的解说语言是英文,然后再由教师总结解说中出现了哪些学生需要掌握的新词汇等等,这样的方式岂不是比枯燥的讲解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类似这样的教学思路还有很多,都值得英语教师们引用和借鉴。

2.创造生活化情景和氛围

在大多数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走出固有的汉语思维,比如在让学生翻译句子时,很容易听到“中式英语”的出现。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营造一种英文氛围和生活化情景。尽量不要使用中文,营造出一种英语交流氛围,让大家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比如一家人在吃晚餐时的交流、周末在公园散步时的交流等等,讲不同的内容,就可以模拟不同的场景、看不同的PPT、视频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模拟活动中,学生既可以对新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又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让大家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3.增加生活化的激励元素

曾经有一个研究调查学生为什么容易沉迷游戏,结果显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许多游戏能够给玩家带来即时的奖励,比如杀一个BOSS,就能立刻得到奖励的装备,金币和经验的提升等,这会让玩家得到短暂的满足和,从而更迷恋进一步操作,获得更大的奖励。而学习与玩游戏相比,之所以无法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奖励”并不是即时的,比如学习英语,对一个零基础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许只能做到掌握一些基本词汇和句型,离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还差得很远,短时间内看不到较大的成果,学生潜意识里就不太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但这又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英语学习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取得多大成果的。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能够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并且,在进行一些内容的教学时,不妨多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具有励志作用的真人真事,比如讲和商品、交易相关的内容,就可以讲一些白手起家的商界名人,讲和体育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讲一些知名的体育名人成功背后的那些故事等。

4.重视与学生生活的关联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并且在课后,学生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后的生活中坚持自主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为了让英语教学与学生课后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教师不妨将一些教学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安排下去,让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进行讨论、制作PPT等,最后再分组到课堂上进行汇报。类似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英语学习当中,并且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大家能够收获同心协力做一件事的喜悦。当然,课后安排的这类任务难度对学生来说不可太高,不要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并且趣味性尽量大一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出现,我国跟外国的合作越来越多,各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第7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例如:①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②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③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8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接受较困难,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背景,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炖菜、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事件,新闻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地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是,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1.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学会思考生活,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学会实践生活,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三、结语

第9篇: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而非真空空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生活体验。而数学学科本身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容易陷入机械灌输的误区。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能还原数学教学生动活泼的画面,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数学,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事先安排学生利用木条来制作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与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来拉动这些图形,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形状不稳定,极易变形,而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来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此熟悉的场景更能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使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片断不断地浮现于学生的脑海里,从而真正将枯燥的数学学习与丰富的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思数学。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深刻,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并不是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将知识寓于直观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将抽象深奥、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我首先来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现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桌子、红领巾、气球、直尺等实物。从而改变枯燥而单一的知识讲述,而是将这些抽象而枯燥的几何图形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此时在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处理功能来将这些实物转换成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来绘制一些几何图形。这样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同时又让学生积极操作,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一片和谐、融洽,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得快乐主动,学有兴趣成效。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发现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同步,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重点原因。要真正落实生活化有效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还原生活,重现生活画面,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数学素材来让学生更好地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对自己的房间进行重新布置,来测量自己的房间墙面面积以计算所需要的涂料,测量地面的面积,从不同规格的磁砖中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来计算重新铺地面所需磁砖的数量以及相关的费用。这样的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了更多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充分地运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