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第1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和经济开发区享受部级开发区相应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的良好机遇,按照部级开发区的新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用人上的身份界限,推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干部人事制度。

基本原则:贯彻“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开发区建设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保留骨干的原则,提高队伍素质;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通过人员分流,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优化结合,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人员分流的主要途径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人员分流的主要途径是:

(一)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凡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从到龄的次月起,即办理退休手续。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本人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同意,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到年前工作满30年的国家公务员,或者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且工作满20年的国家公务员。市管领导干部工作满25年,本人提出申请,在本市创办企业的,经组织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其中工作年限的计算方法按计算工龄工资的年限确定。

(三)国家公务员及全民事业性质人员男性年满57周岁、女性年满52周岁的局级及其以下干部,统一提前离岗退养。

(四)镇属事业性质人员凡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在编在职人员,一律提前离岗退养。

(五)企业性质人员(包括具有干部身份的企业性质人员)凡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在职人员,一律提前离岗内退。

(六)40周岁以下,到年底未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的国务公务员原则上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

(七)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领办、创办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

(八)到年前,机关原正副股级干部,男性年满54周岁、女性年满49周岁一律不再聘任正、副股级干部,改任一般科员。

(九)借调人员和编外各类人员原则上清退。司机和勤杂人员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待这次机构改革完成后,另行制订分流方法。

三、人员分流的政策待遇

(一)提前离岗退养的国家公务员,离岗后不占编制,不参加开发区工资改革,享受市级机关在岗同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奖金,纳入退休人员管理。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的待遇。

(二)提前离岗退养的全民事业性质人员,离岗后不占编制,不参加开发区工资改革,享受基本工资、补贴及市政府规定的福利待遇,奖金参照市级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数享受,纳入退休人员管理。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的待遇。退养期间,市政府如有新的改革政策出台,按新的政策执行。

(三)提前离岗退养的镇属事业性质人员和提前离岗内退的企业性质人员,退养或内退后,享受原基本工资、补贴及市政府规定的福利待遇,按退休人员管理。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

(四)退居二线的原机关正副股级干部,参加开发区工资改革,对照享受现正副股级待遇和奖金。

(五)对符合条件提前退休的国家公务员,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适当上调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其中提前1至2年办理退休手续的,可上调一档职务工资、一级级别工资;提前3至4年的,可上调二档职务工资、一级级别工资;提前5年以上的,可上调三档职务工资、二级级别工资(超过原任职务对应级别最高档的,按倒级差计算)。

(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的国家公务员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按我市有关规定执行。清退的编外各类人员视情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七)机构改革中经组织批准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国家公务员,发给一次性退职金。计算标准为本人3年的基本工资加上按工龄年满1年发1个月的基本工资,并免征该项目个人所得税。

(八)本办法未明确的,参照年市市镇机关机构改革有关规定处理。

四、人员分流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员分流工作是机构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关系到大局的稳定,对机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既要坚持改革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又要结合实际,注重稳妥。要按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总体部署,根据“三定”方案,切实搞好人员分流工作。

一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各部门要指定一名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做到思想发动广泛,文件精神宣传到位,人员分流工作要始终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2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0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第3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改革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加入wto后对质检工作发展的要求,2000年,四川省局党组将技术机构改革摆上了议事日程,提出了技术机构改革要"认请形势,早作准备",并成立了技术机构改革课题研究组,着手系统技术机构改革的调研和规划工作。2002年初,国家质检总局确定四川省作为全国技术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紧接着总局在合肥市召开了试点单位技术机构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政事分开,明确定位,深化改革,面向市场,增加投入,吸引人才”的总体要求。国家质检总局长江局长、传卿书记、长城副局长和有关司局领导也亲临四川作指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四川省局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态度、细致的工作大力推行技术机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我省技术机构基本情况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辖21个市州局、171个县局。改革前有各级各类直属技术机构342个,其中质量检验机构131个、计量测试机构147个、纤维检验机构15个、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机构22个、特种设备检验机构18个、标准情报机构3个,认证咨询机构4个,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备1个。省级授权质检站74个,省级计量授权检测单位41个,单项授权39个单位。全省市、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除成都市)技术机构共有人员2668人。

二、技术机构改革总体思路和改革目标

改革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整省、市、县三级业务工作重心,打破原有技术机构体系,重新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努力在改革中争取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争取更大的主动。通过2-3年的调整规划和重点建设,使技术机构的总量减少40%,人员精简20%。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机构政事不分、机制不活、机构重叠、人员素质低、重复检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技术保障体系。

三、技术机构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技术机构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大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宽,既有机构的撤并,又有资产的划转和人员的分流、利益的调整,再加之大部分技术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差,技术装备落后,思想长期禁锢在吃铁饭碗上,而国家又暂无相关配套政策,所以技术机构改革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的系统工程。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点是技术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装备的技术机构正在加紧渗透,技术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生存和发展,省局党组充分认识到:技术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一切妨碍技术机构改革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技术机构改革的做法与规定都要坚决摈弃、一切影响技术机构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技术机构改革上,不等待观望、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不在局部利益纠缠不清;省局主要领导多次在全省的各种会议上强调技术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强管理,在市场中深化改革的自觉行动上来。通过统一认识,全系统上下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理清了改革的思路,落实了改革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只有彻底从技术机构体制上、人员优化组合上动真格,下真功夫,才能增强技术机构的生机和活力,促进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大发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加强对技术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省局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全省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技术机构改革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指导,确保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以解决,以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是明确责任。省局党组明确了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技术机构改革方案并分类指导,要求各市州质监局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把技术机构改革的工作列入了全省系统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形成了省局党组亲自抓,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各市、州局一把手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其次是准备充分。早在2000年省局党组就把技术机构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提出了技术机构改革要"认清形势,早作准备,早改早主动,不改更被动"思想。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儒理同志多次到各市州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基层技术机构的同志彻夜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明确思路,寻找出路,现场指导技术机构改革的工作。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技术机构改革座谈会十余次,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地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改革意见》,提出了全省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调整规划、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步骤及要求,为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面实施技术机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为有效地推进和顺利启动技术机构改革工作,省局党组提出了“先试点,再推开”的工作思路。

首先,统一规划,选好试点。我们选择了地方经济及技术机构能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的乐山市为技术机构改革的试点,其具体作法是:一是对市级质检、计量授权机构的项目进行了清理、调整;市级原则上不再对外授权;二是在机构上合并了锅检所、特种设备检验所,成立了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三是质检机构实行重组,撤消县级质检所,将县级质检所人财物划入市级质检所统一管理。市级质检所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的特点派驻市质检工作站,派驻的工作站原则上只搞抽样,不搞检验。四是保留县级计量技术机构,但在计量项目上实行以三表一衡器为主的工作体制。由于试点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工作仔细,精心组织,在改革期间经历了发动、准备、实施、总结等阶段,做到了职工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乐山改革后技术机构由原来的19个减少为10个。确立了全市检验一盘棋的思想,摒弃本位主义,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省局党组提出的"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其次,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乐山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稳妥地推进了全省技术机构改革,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除凉山、阿坝、甘孜、成都市外,17个市质监局都制定了技术机构改革方案,并通过省局审批,目前己按照新的模式正常运行。

第三,利用科技信息技术,检验业务实现计算机远程管理。针对新体制下质检业务的开展,及时开发了质检网络管理系统,解决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检验报告实现实验室计算机远程传输处理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特长,不断开拓业务领域,提高了技术机构的影响力。

最后,严格政策规定,合理调整布局。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机构状况,确定了技术机构人员的分流比例在15-20%以上。同时,不搞"齐步走",也不搞"一刀切",成熟一个地区审批一个地区。我们在改革的政策界定上参照了国家科技部关于科研机构转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做到"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如我省遂宁质量扶术监督局在技术机构改革初期,人员抵触情绪大,为此,遂宁局党组成员帮助他们认识形势,找准自己的位子,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突出问题重点解决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职工对改革的哩解和文持,全市分流人员超过了省局规定的分流比例,达到了30%以上,为技术机构轻装上阵,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

技术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冲破旧的体制束缚,最大限度地实现合理的资源调整和人才重组,建立一支能担当重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队伍。因此,省局党组一再强调,既要扶优扶强,又要整体推进,系统上下共谋发展。在实施技术机构改革中,我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在技术机构的体制上有所突破,撤消了县级质检所和纤检所。市级质检机构、纤检机构实行了市级以下的垂直管理。市级锅检所、特种设备检验所进行了合并。市所辖的市中区技术机构全部撤消。通过以上的机构撤并建立起了规范的技术监督技术保障运行体系。二是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有所突破,技术机构实行全员聘用制,在所长任用上,以坚持用能人,用好人,采取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竞聘演讲,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党组决定的程序。使广大职工群众心悦诚服。三是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为主的用人制度,为技术机构进入市场作好准备。通过推行聘用制纳入竞争机制,使全体职工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加强了紧迫感、压力感,增强了技术机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改革,迄今为止全省系统内部共减少了120个技术机构,精简比例达35%(其中质检机构减少了80个,计量检测机构减少了16个,纤检机构减少了7个,锅炉、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减少了17个)。省级授权质检站减少了22个,省级计量授权站和单位减少了18个,全系统(除成都市)仅市、县技术机构人员,由原来2668人减少到1868人,分流人员将达800人;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的总价值也有近10个百分点的增长。

(一)政事分开,职责明确。

长期以来,基层质监部门政事不分,行政与事业争饭吃,行政机关干事业单位的工作,技术机构又习惯于依托行政开展检验、检定业务,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技术机构改革,不仅避免了技术机构执法与管理的混淆,而且重复抽检、重复收费和"争饭吃、抢饭吃"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还权、放权"于技术机构,使其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技术机构接受行政部门指导和监督,自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从而提高了主动性,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活力,改变了基层局围绕技术机构开展工作的状况,同时技术机构积极主动拓展检测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扩大业务市场,真正实现了服务出效益,管理出效益,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技术机构本着规模和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机制和功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运作的规范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原则,加快实现了区域性的项目调整和人员结构调整,一是加强省质检所以及中心城市技术机构的建设。省质检所以四川省技术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了内部的改革,调整了科、检验室,实行了人员的优化组合,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培养、引进、善用、激励、稳定"五个方面推进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在项目的布局上,向"高、精、尖"的项目和水平瞄准,重点放在食品及酒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建材、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术的检测项目,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效益、一流的设备,积极推进国家中心的建设。二是对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支柱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在乐山、自贡、资阳、绵阳分别设立了四川省陶瓷、盐化工、柠檬、农产品质检中心,在广安、德阳、宜宾分别设立了川东煤炭、川北石油、川南无公害农产品片中质检中心。在攀枝花、自贡分别设立了攀西、川南计量片区中心。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增强了现有设备的检测能力和技术含量,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增强了实力,并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国家酒类质检中心检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省级技术机构检验能力达到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市级技术机构检验能力达到80年代末国际水平。

(三)配置优化,实力增强。

通过技术机构和项目的布局调整,整合技术和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开展新项目。同时面向市场开拓发展,积极探索股份合作。乐山质检所新增了急需的陶瓷、建材室内装饰材料有害限量等检测项目5个,该所累计通过的认证项目和参数位居全省市级质检所的前列,同时发展新建合作项目13项。德阳质检所技术机构改革后,提高了人员、设备的利用率,集中了有限的财力添置了检测设备、微机、汽车等装备,改善了工作条件;工作任务饱满,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同时全省各类技术机构在国家质检总局大力文持下,技术装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各类各级技术机构都实现了拥有办公和检测用房、必备的检测设备、工作用汽车、微机等。

(四)建立了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人员积极性。

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企业化管理等措施,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出现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如省质检所以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技术机构的先进性、独特性,全面激活全所每个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创新,围绕"增值"抓产权管理,通过理顺关系,建立起规范的技术机构监督、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围绕"增智"抓决策管理,通过优化法人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技术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规范的以法人为主体的决策体系运行机构;三是围绕"增效"抓劳动人事管理,通过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兴"三能"(人员能进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四是围绕“增强”抓动力机制,通过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技术创新、物质奖励等方式,解决了技术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实行以成本额度26%为基准的检验室营运点,激活了备检验室再创历史新高的积极性。今年省质检所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30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从根本上改变重复检验,受到政府、企业的好评。

从技术机构改革试点和己推行改革的地区反映上来的情况来看,企业对我们技术机构改革十分欢迎,既体现了从源头上狠抓质量杜绝假冒劣质产品的生产,又大大减轻企业负担,使过去的省、市、县(区)及行业的重复抽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同时,又大大增强了技术机构的实力。以乐山市为例,2002年检验费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30%今年检验费收入又将递增30%,以此为契机,乐山市政府十分支持乐山市质检所为代表的技术机构的建设发展,特别优惠划拨土地,支持乐山市质检计量中心的建设。由此可见,搞好技术机构的改革,既取信于民、又得到政府支持欢迎,促使我们工作再上台阶。

第4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会上,市编委办主任XX同志作了《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努力为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作贡献》的讲话。

XX主任的讲话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回顾了2014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指出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为主线,统筹推进改革和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其次,要求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五个“新常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特性,要进一步研究思考,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顺应发展要求,勇于改革创新。

第三,扎实做好2015年工作,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市编办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编办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常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严格控制和优化配置机构编制,为我市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实现新突破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二是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三是巩固和落实改革成果,对近两年取消下放事项及运行效果进行“回头看”。

(二)积极推进重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修订完善政府各部门“三定”方案;二是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

(三)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一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市直部门优化整合所属事业单位;二是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对部分单位进行特殊管理,并按比例收回空编;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

(四)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一是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二是积极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向深化改革要编制;三是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四是开展对违规问题的专项整治。

(五)全面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一是严守政治纪律,树立大局观念;二是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变革创新;三是善于借机借力,狠抓工作落实;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从严治办。

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后,县编办迅速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宽甸实际,研究讨论了县编办2015年的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重点抓好简政放权工作。一是继续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承接、调整、合并工作,确保行政职权放得下、接得住、落得实;二是对近两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进行“回头看”,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督。三是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简化行政流程、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二)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一是在本年度修订完善政府部门“三定”方案,督促各部门组织实施;二是切实解决历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遗留问题。比如“名合实不合”、“挂牌变实体”等,对遗留的一些自定机构要进行实质性整合,不允许作为实体局存在。我县涉及的单位有:动监局、粮食局、服务业局、科技局、物价局、信访局。上级编制部门要求,这些遗留问题必须彻底解决。三是研究办法,解决直属事业局的问题。由于机构改革时受政府组成部门机构限额限制,我县外经局、水产局、旅发委未能列入政府组成部门,暂时作为直属事业局存在。按上级要求,要抓住机构改革时机,研究解决办法,逐步消化直属事业局。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一是严控编制总量,确保行政、政法编制不突破省核定的总额,事业编制不突破现有总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二是有效盘活存量,结合简政放权、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核减收回编制,在总量内动态调剂、有保有压,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结构,压缩非业务科室和非业务人员比例,用减下来的编制充实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力量。

(四)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县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已经结束,2015年着手开始改革工作。要全力跟进省、市分类改革进程,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推动县直部门优化整合所属事业单位。

(五)适应新形势新局面,做好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要组织县乡事业单位适应年检制度改革之需要,全面做好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探索探讨对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监督检查的新路子,促使事业单位各项管理登上新台阶。

第5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1、强化基础性研究。按照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求,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各层级政府的行政架构及权责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对部门职责进行认真清理,对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苦乐不均、编制与职责任务不匹配的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提出整合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和调整职能配置的对策建议。根据省和市的部署,扎实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2、强化对策性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论证,提出科学设置机构、创新管理体制的具体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和编委会决策当好参谋。

3、积极解决涉及体制机制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城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义务教育体制调整工作,把好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关口。

4、协调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司法、文化、医药卫生等方面体制改革工作。

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5、扎实做好改革准备工作。利用事业单位清理核查成果,对市直事业单位主要职责、经费性质和人员结构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和事业单位分类指导目录,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起草工作。

6、抓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在调整规范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

7、加强对事业单位运行的监管和评估。按照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手段、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平台作用,依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评价试点工作,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

三、扎实推进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试点

8、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协调指导,跟踪了解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支持解决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尽放”原则,研究进一步落实并扩大试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坚持城乡一体、产城共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把试点镇建成产业新区、生态新城。

9、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推进城镇化重大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先行先试,研究扩大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四、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10、加强编制总量管理。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机构编制总量管理。细化完善机构编制事项事前沟通,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相互配套约束等制度,完善运行程序。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完善办事程序和审批程序,正确处理好机构编制把关与把度的关系,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能放开的尽量放开,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11、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按照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要求,探索建立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增减、服务发展的机构编制调控机制,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加强和改进人员进编管理,健全人员补充机制,优化在编人员结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编管理。严格控制职能弱化、任务减少部门的编制使用,重点保障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

12、完善督查工作机制。贯彻落实《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纪律教育宣传,健全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预防机制,探索建立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动态监测平台,完善“12310”举报受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执行机构编制政策和纪律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抓好清理“吃空饷”等专项督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不断加强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认真学习有关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神实质,科学分析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第6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和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突破农村重点难点,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眼于统筹发展、加强基层、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探索农村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2、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致力于完善现有改革成果,总结提炼,深化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3、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致力于突破改革重点难点、有所拓展、有所突破,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农村发展思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三、重点内容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2、以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3、以构建公共财政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镇财政体制改革;

4、以构建稳健的财政基础为目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及时化解镇级债务;

5、以推行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办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构筑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四、方法步骤

从10月中旬起到11月中旬,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全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㈠准备阶段(10月15日—10月20日)。主要任务是:

1、开好会议。10月中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好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吃透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2、建立组织。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抓好改革工作。

3、调查摸底。抓紧调查涉及改革5个方面内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制订改革方案作好准备。

4、制订计划。根据全县的总体安排,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好具体的工作计划。

㈡实施阶段(10月21日—11月10日)。主要任务是:

1、研究制定方案。根据县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意见。改革实施意见,在经县人事局、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签字认可后,报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涉及机构改革的“三定”调整方案报县编委审批)。

2、切实组织实施。按照改革方案,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确保完成改革任务。重点是要制订好五方面内容的改革方案:

⑴对镇机构改革方面,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完善机构设置,整合事业单位、合理设置岗位、适度精简人员、理顺条块关系等。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制订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⑵财政体制改革方面:要分析镇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要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管理监督,制订镇公共财政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网点、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订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⑷镇债务化解方面:要从实从细理清债务,量力而行落实偿债计划,尽力而为制订好债务化解的措施办法和时间要求。

⑸村级组织运行方面:要从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建设入手,探索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实施办法,构建筹资筹劳的新机制,研究制订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㈢总结阶段(11月11日—15日)。主要任务是:

1、对照检查。对照全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查漏补缺,完善提高。接受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镇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验收。

2、搞好总结。写好总结材料,搞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五、组织领导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县指导组的直接指导和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

第7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营造我市政府机构改革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参照我省其他市州作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宣传计划。

一、 宣传时间

20__年元月—5月。

二、宣传载体

中央编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事》杂志、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日报、鄂州电台、电视台、鄂州人事人才网

三、宣传内容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安排部署和政策要求,中央编委和中央编办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批复的《鄂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我市制定的实施意见,市领导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和省编委领导讲话、批示及改革进展情况等。

四、方法步骤

1、动员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宣传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情况,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重要举措、指导思想、改革原则、改革内容、机构调整等。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2、实施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一是围绕机构变动和调整情况,宣传新组建部门的挂牌和调整部门的整合情况,重点宣传新组建部门的名称变化、职能配置、运行情况和机关新气象等。二是围绕各部门“三定”拟订工作,宣传制定和修订完善部门的“三定”工作的进展情况。就部门“三定”工作,市编办主任方明同志接受鄂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专访。

3、总结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市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对各部门改革的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五、组织实施:

(一)信息报送:

1、中央编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相关宣传信息由编办负责报送;

2、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人事》杂志、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人事人才网相关信息由局办公室负责报送。

(二)新闻宣传: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由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策划和实施

1、动员大会当天的消息由办公室负责联系省市新闻媒体现场采访;

2、改革实施阶段在鄂州日报专版登载政策解读、方局长接受新闻媒体专访相关稿件由编办负责提供;

3、改革过程中相关进展情况报道由局办公室根据改革进程和领导安排负责策划、组织相关媒体采访。

市人事局

第8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今日,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电视德律风大会,首要是贯实全国、全省深化乡镇机构变革有关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普遍发动,深化研讨、精心部署,扎实推进我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保证2012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乡镇机构变革。刚才,市编办主任对此次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有关问题作了阐明,讲得很好,我完全赞许,请大家深入体会,认真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深化全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审时度势,进一步加强深化变革的责恣意识

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早在年,我市曾经启动施行了乡镇机构变革。为共同乡村税费变革和乡村综合变革,从年开端,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具体深化了乡镇机构变革,获得了阶段性效果。首要显示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本能机能改变。以乡镇机构变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有用理顺了畜牧兽医治理体系体例,实时制订了新型乡村协作医疗机构设置和编制装备意见,详细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定编规范并审定了编制,合理调整了中小学教育的总体结构,综合设置了为农服务的各类站所,逐渐完善了乡镇计生服务系统,切实增强了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本能机能。特殊是有的当地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经过履行县政府购置服务的方法,完成了“养事不养人”的变革目的。二是创新了工作机制。上一年以来,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精心部署和详细要求,各地进一步增强了乡镇便民服务中间规范化建立,到当前为止,全市一切乡镇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间,遍及履行了统一受理、集中处理、限时办结等服务准则,健全了工作机制,便利了群众做事。不少乡镇还有的放矢,勇敢探究,不断创新了为农服务新机制,比如说,万载的鹅峰乡创立了“一办、三中间、六个队”服务系统,铜鼓的永宁镇设立了七大类、五十六个服务岗位,靖安的喷鼻田乡创建了“三卡、四制”联动服务机制等等,获得了省编办和市委、市县政府的充分一定。三是严控了机构编制。依照“5个综合性机关办公室、7个以内的事业站所”的机构设置规范与要求,我市对乡镇机构编制严厉执行了总量节制,全市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当前全体不超编。据初步计算,到岁尾,全市乡镇行政机关共有空编700多个,事业站所空编600多个,与税费变革之前比较,辨别削减财务供养人员500多名和800多名,保证了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总的来说,经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通力合作,在前一阶段,我市乡镇机构变革亮点不少、成效不小、发展不错。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乡镇本能机能改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编制再度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乡镇机构设置仍然不够规范,条块关系亟待进一步理顺,治理体系体例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急需经过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变革来调整和完善。

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2012年1月底前必需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从目前算起,只要不到80天的时间,时间十分紧、任务十分重、要求十分高,深化乡镇机构变革迎来了关键之时、攻坚之刻。虽然如斯,我们必需充溢必胜决心,这是由于,从当前状况看来,我市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前提非常有利。一方面,市委、市县政府高度注重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谢亦森书记、龚建华市长对此屡次干预,并要求严厉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决定计划部署,精心组织、深化推进,果断不拖全省的工作后腿。这为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机遇较为成熟。经由多年来的探究实践,我市曾经积聚了较为丰厚的变革经历,并基本完成了市县级县政府机构变革,尤其是当前全市乡镇全体未超编制,基本不存在人员精简分流的问题,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奠基了扎实的工作基本。在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启动施行之前,中心和省里都出台了指导性意见,我市也专门制订了施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首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牢靠的政策根据。还,当前乡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次序优越,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有利的社会基本。面临新情势、面对新任务、面向新应战,各地务必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市委、市县政府的决定计划部署上来,加强紧迫感、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坚决决心、鼓足劲头、缜密部署、全力推进,保证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各项工作

面临不成逆转的情势任务,面临纷繁复杂的好处关系,各级党委、县政府在深化乡镇机构变革问题上,要擅长找重点、抓关键、强行动,全力抓牢一个重点、创新两套机制、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要抓牢一个重点。即:进一步改变乡镇本能机能。市委、市县政府刚才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施行意见》,明确将乡镇首要本能机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添加农民收入,增强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增强社会治理、维护乡村不变,推进基层民主、促进乡村调和等四个方面。依据上述本能机能定位,结合我市实践状况,全市乡镇首要划分为三品种型:一品种型为城关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小城市治理,发扬城关镇的辐射效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一品种型为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城乡一体化建立,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来;一品种型为以农业、林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三农”服务,加速健全完善“三农”服务系统上来。各级党委、县政府要依照这个目的要求,精确定位乡镇本能机能,切实采取有用办法,促进乡镇县政府具体准确地实行本能机能。首要应做好三个方面:一要指导乡镇转换工作人物,改变工作方法,集中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改变到营建发展情况、扶持提高前辈典型、执行示范指导上来,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二要增强乡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本能机能,着力增强乡村基本设备建立和生态建立,加速基本医疗卫生、任务教育等公同事业发展,完善乡村社会保证系统,健全好处协谐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调和不变。三要为乡镇改变本能机能发明优越的体系体例情况。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要增强和改良对乡镇的指导,推进公共财务系统建立,切实保证乡镇工作经费,加强乡镇实行职责的才能。

其次,要创新两套机制。即:创新乡镇工作机制和治理审核机制。一方面,着力创新乡镇工作机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触乡镇机构的变革效果,很主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到乡镇做事更便利、更快捷,享用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各地要不断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间建立,并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间这个工作平台,经过改良工作方法、再造工作流程、发掘内部潜力、简化做事手续、缩短做事时限等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乡镇运转效能。还,要结合各自实践,借鉴成功变革经历,进一步探究坚持窗口服务向窗外服务延长的服务机制。特殊需求强调的是,各地都要设立联动应急服务批示中间,详细负责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生产生活和社会不变突发事情,以及严重服务任务的统一批示和措置工作。应急服务批示中间必需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负总责,各小组辨别由乡镇党政指导班子成员负责,以便遇有突发事情时,可以实时整合乡镇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的人员资源,凝思聚力实时措置。还,要设置应急服务专线德律风,坚持快速反响和问题措置机制,构成党政指导,各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协同共同的联开工作收集。另一方面,逐渐健全治理审核机制。要围绕便民服务中间和联动应急服务批示中间建立,增强科学治理,坚持考评机制,进一步推行“统一治理、集中处理、限时办结”的服务形式,完善直接手理、承诺处理、结合处理、统一收费、跟踪审核、责任追查等各项配套准则,切实把群众需求与供应服务状况、工作任务与工作目的完成状况严密联络起来,执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治理及考评方法,将考评后果与干部运用、年关奖励严密挂钩,构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治理和考评鼓励机制。

第三,要做好三项工作。即: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努力保证权责统一,不断提高站所效能。一是科学设置乡镇机构。要严厉依照限额要求,果断节制机构数目,对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的设置,一概按乡镇机关设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站所节制在7个以内的规则,限额设置,不得打破。各个乡镇详细设置哪些机构,市里供应了统一的参照形式,各地要结合各自实践,严厉依照相关要求,合理整合本能机能,科学设置机构。因为此次对乡镇机构的调整,目标是为乡镇更好地实行本能机能供应组织支持和保证,所以在设置机构时,必然要以改变乡镇本能机能为总准则,决不克不及为所欲为、因己所好。从当前我市乡镇机构设置状况来看,总体符合实践,只需对现有机构进行微谐和规范,尽量坚持机构设置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这里特殊需求强调的是,在高度注重乡镇机构设置的还,各地务必守住机构编制“底线”,果断保证编制和财务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大家要晓得,当前我市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站所之所以全体不超编,是全市上下多年来通力合作的后果,成效来之不易。当前,各地节制乡镇机构编制的压力很大,特殊是有的上级营业部分再三要求乡镇设置对口机构,添加人员编制,并经过给项目、拨资金、评选达标等方法设卡,干涉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但愿各地特殊是各级编制治理部分必然要站在稳固乡村税费变革和乡村综合变革效果的高度,顶住压力,严把关隘,果断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这条“红线”和“底线”,真正做到:一要严厉节制机构编制总量。乡镇必需在规则限额内设置机构,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得打破。各县(市、区)依据当地实践状况,确因工作需求的,可在编制总量内响应进行调整。二要增强编制实名制治理。乡镇实有人员要与编制相对应,并进行年检公示,承受干部群众监督。严厉执行进人核编准则,保证关隘前移,把好进人关。三要梗塞县乡编制治理破绽。有的当地,县(市、区)直机关超编不克不及进人,就采取迂回战术,先从乡镇进人,再调往县(市、区)直部分,躲避相关政策规则,这是不答应的。不只如斯,今后,乡镇机关应考公事员和事业单位公开雇用人员,必需要在本乡镇有空编且地点县(市、区)乡镇全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新增人员;县(市、区)直机关应考公事员,必需要在本单位有空编且全县(市、区)直机关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申报录用方案。总之,要切实增强机构编制治理,梗塞各类治理破绽,严厉节制财务供养人员规划,维护机构编制规律的严厉性。

二是努力保证权责统一。长期以来,乡镇县政府权责纷歧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由深条理的体系体例缘由形成的。各地要抓住关键点,找准打破口,着力处理那些当前有才能处理的突出问题。要与有关部分积极协调,坚持与乡镇本能机能定位相符合的考评系统,对各类考评活动进行一次具体清算,作废那些离开实践的“达标晋级”活动;严厉节制对乡镇党政指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关于不属于乡镇本能机能的事项,今后一概不克不及列入审核范围。要重点理顺县直部分与乡镇的关系,关于司法律例明确规则属于县直部分的权责,不得以任何方法转嫁给乡镇,更不克不及只将权利留在县直部分,而将责任推给乡镇承当。统一规范从事社会服务和为农服务的事业站所,执行以块治理为主的体系体例,对以块治理为主的事业站所,必需落实乡镇的人权、财权、事权,增强乡镇统一治理当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才能。要增强乡镇党委、县政府对上级部分派驻和设在乡镇机构的统一指导与协调,派驻机构的党务工作执行属地治理,指导干部提名必需事前书面寻求乡镇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治理权限任免。

三是不断提高站所效能。因为客观前提的限制,一些乡镇事业站所功用还不健全,营业程度仍不适应新情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难以供应有用的公共服务。各地在此次乡镇机构变革中,要完善乡镇事业站所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功用,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逐渐构成紧贴“三农”服务的工作机制,加强其供应公共服务的才能。要努力探究乡村公共服务的新方式,大力支持发展专业协作社、专业协会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究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财务投入机制。依据工作需求,前提成熟的,可积极探究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逐渐面向市场,经过市场化运作,变本来的“花钱养人”为“花钱做事”、“花钱买服务”,尽能够地削减经费支出,努力提高服务的效益和程度。

三、增强指导,精心组织,努力保证乡镇机构变革有序推进

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情势所迫、大势所趋,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县政府务必高度注重,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果断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增强组织指导。立时就到岁尾收关了,当前我们面对的工作任务非常艰难,既要具体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任务,又要果断完成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景遇下,各级党委、县政府必然要统筹统筹,精心安排,切实增强对乡镇机构变革的组织指导。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是在市委、市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实行变革施行主体的职责。对此,各县(市、区)务必高度注重,迅速行动,尽快成立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指导小组,由党政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倒逼机制,执行挂图作战,扎实做好变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治理部分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县政府的顾问助手,负责抓好变革的日常治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县政府要详细负责落实好变革的各项任务。

二是紧密组织施行。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体会中心、省、市的变革要求,抽调工作人员,落实做事经费,集中时间做好变革工作。要坚持从实践动身,研讨制订变革施行方案,各县(市、区)的乡镇机构变革方案在11月底前报市编委立案后组织施行。各乡镇要负责制订详细的变革方案,报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同意后施行。变革中,要从新制订各乡镇的“三定”规则,并严厉执行,保证变革要求落到实处。

第9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吴永霖,常熟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顾问。

摘要: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旨在建立医疗机构费用自我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现优化管理、规范服务、控制费用、提高效率目标,带动和推进基层及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常熟市从2012开始,以卫生部、亚洲开发银行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县实施为契机,在卫生部、省卫生厅和项目专家指导下,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经过二年多实践,运行总体情况平稳,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

关键词:卫生;医保;支改;实践;探索

2012开始,我市以卫生部、亚洲开发银行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县实施为契机,在卫生部、省卫生厅和项目专家指导下,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经过二年多实践,运行总体情况平稳,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

一、支付制度改革实施的背景

我市从1955年举办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由传统合作医疗转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并与新农合并轨运行。2010年开始,以新农合为基础,整合少年儿童医疗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险资源,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的常熟市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12年开始在巩固完善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组织实施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我市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市所有非就业人群、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作了有效补充、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对象进一步兜底,从而形成了具有常熟特色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较好实现了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制度。

全市在2010年12月开始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被卫生部列为部长综合改革联系点,承担卫生部和亚行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县任务,被省卫生厅列为全省15个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我市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发展和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内在需要出发,以卫生部、亚洲开发银行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实施为契机,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旨在建立医疗机构费用自我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现优化管理、规范服务、控制费用、提高效率目标,带动和推进基层及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2006年,我市在省内已率先开展了住院按病种结算试点,从开始的12个病种逐步扩展到30个病种,实施病例住院费用平均下浮10%左右,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市在开展按病种结算试点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的困难和不足:ICD疾病诊断编码使用欠规范导致费用测算困难;由于病情变异大,不能覆盖全部病种;两种制度不同步推行带来管理困难;病例实施率低,对控费作用有限。

根据我市工作实际情况、信息化条件以及前期试点和工作评估总结,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经验,在卫生部项目专家指导下,我市支付方式改革方案选择确定为门诊实施总额预付,住院实施按床日付费和按病种付费混合支付方式。

二、支付方式改革实施的方案

门诊总额预付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为参合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一定的付费标准计算付费总额,并实行按月考核付费的支付方式。具体涉及到确定门诊统筹基金和门诊总额付费预算,各级医疗机构门诊人次预测和医疗机构门诊总额预付包干资金。经办机构每月按包干资金的90%比例进行预付,其余10%按考核结果兑付,年终进行总决算,结余留用,超支原则不补。

按住院床日付费制度是指在住院治疗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进展情况,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段,在严格测算基础上,制定各级(类)医院、各类疾病和各时间段的每床日付费标准,病人出院后按实际发生费用和规定补偿比(补偿政策)与医疗机构结算,经办机构以实际住院天数的规定付费标准和实际补偿比与医疗机构结算的一种付费制度。

基金支付额大于医院实际垫支额的,大于部分归医院所得;基金支付额小于医院实际垫支额的,原则上由医院负担。市经办机构按月对各定点服务机构住院费用进行审核,并按基金应支付额的90%-95%比例拨付,年终考核后进行决算。

三、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要点

(一)制定方案,全面覆盖

2011年下半年开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挖掘历年数据信息,结合2012年度基金总量、补偿方案和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制定形成了《常熟市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实施方案(试行)》。本市定点服务机构2012年开始,门诊实施总额预付,住院实施按床日、按病种付费混合支付方式。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100%、住院病例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方案的制定,坚持和贯彻了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原则、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持续发展原则、强化质量监管保证服务水平原则的三项基本原则。

(二)宣传培训,加强监管

全市加强支付方式改革的组织领导,做好宣传改动,强化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在具体实施推进中,坚持结合实际,对支付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合理确定基金支付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医疗机构获得合理补偿;坚持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水平不降低,实现优质服务和控制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双重目标等基本原则。

(三)系统改造,费用结算

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后,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和苏州嘉华软件公司共同努力,软件研发经数十次测试和现场验证取得成功,2012年3月,支付方式结算软件投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在每月5日前下拨当月门诊总额包干资金,同时结付前一月度按床日付费支付基金。

门诊总额包干资金、按床日付费结算应支付基金大于医院实际垫支额的,大于部分医院留用。 2012年,门诊总额预付包干资金大于医疗机构补偿垫支10.40万元, 28家定点服务机构(含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包干资金大于补偿垫支,占62.22%;提供住院业务的43家定点服务机构,22家基金支付额大于补偿垫支额,占51.16%。

(四)严格考核,适度调节

为了保证改革有序推进,市卫生局、市居医(农合)办制定《常熟市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考核对象、内容、指标、周期、考核结果使用。

我市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还明确,每年提取一定量的调节资金,在严格考核基础上,统筹用于定点服务机构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出现收支差额的调节处理。

2012年末,我们根据调节资金使用原则,结合年度考核,对部分医疗机构认真履行职责、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费用控制好、有效缩短住院床日、不推诿重病人,因测算上的一些客观原因而出现的一些亏损给予了调节补偿。2012年,全市实际使用调节基金925.12万元,较好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施,顺利推进,实现了医疗机构和住院病种两个全覆盖

我市支付方式改革,覆盖了本市范围内所有的定点服务机构、覆盖了全部享受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住院病人和门诊统筹补偿的病人,促进了医疗机构之间公平竞争,有效发挥了支付方式改革内在激励和制约。

(二)定点医疗机构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合作,增强了控费责任和意识,初步建立起了费用分担和约束机制

各定点服务机构成立了支付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将支付方式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政策和业务培训,制定实施细则和方案,纳入医院常规工作。各医疗机构增强了控费责任和意识,初步建立起了费用分担和约束机制。

(三)医疗费用得到控制,保障水平提高,病人就医流向合理

2012年,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费用54.16元,同比下降3.97%;低于苏州市同期平均次均门诊费用(62.53元)的13.39%;次均住院费用5368.82元,同比增幅2.49%,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次均住院费用的3.00%,低于苏州市各县市(区)同期平均次均住院费用的14.82%。

在支付方式改革的有效引导下,镇村医疗机构门诊占比达到81%以上;本市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占比稳定在50%左右,市外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比控制在3.5%左右,较好实现了国家综合医改提出的90%以上病人留在县域治疗的目标。

(四)提高了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能力

我市在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研制住院支付方式改革信息化结算系统,解决了住院按床日付费计算机病种分类识别和按床日标准费用结算。建立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谈判机制,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支付标准。重点发挥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技术指导组作用,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精细理,确保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水平不降低,实现保证服务质量和控制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双重目标,维护参保人员利益。

(五)2013年运行继续保持了较好势头

2013年,我市支付方式改革继续按原定的总体框架实施,根据2012年费用和基金运行实际,对支付标准作了动态调整。根据医院能力提高和等级医院评审情况,对医院按床日结算分级(类)作了一些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