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金融渠道管理精选(九篇)

金融渠道管理

第1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信托

引言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称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狭义上而言,融资是指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即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企业筹集资金主要基于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扩张与还债混合在一起的动机)。

房地产融资渠道是指融通资本来源的方向和通道,体现资本的源泉和流量,主要由社会资本的提供者及数量决定。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基本上以银行信贷为主。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 “从紧”,中央就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本文将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辩证分析现行金融调控政策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系,阐述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传统单一融资渠道存在的弊端及其影响。最后,结合国外现行较为成功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出创新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的若干意见。

一、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国家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概述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始于1998年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调控重点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重点控制房价,再到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土地、金融、住房供应结构及税收方面的政策。

就金融调控政策而言,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安危,在挤压房地产泡沫的宏观调控中,金融政策的调控就成了管理层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央行的政策主要以紧缩银根为主,通过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加息等措施,严格限制房地产投资贷款和个人贷款,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财务费用及个人购房短、长期成本。比较有代表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包括:

(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

2003年6月,央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要求对房地产投资贷款和个人住房信贷实行严格限制。

(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2005年3月,央行宣布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将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三)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和推出固定利率房贷产品

2005年8月,央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和推出固定利率房贷产品,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

(四)《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7年7月,建设部、外汇局等部委联合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境外主体投资境内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五)《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2007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对已利用贷款买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贷款利率不低于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且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不得向开发商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

最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除了落实2003—2006年出台的各项措施外,200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再次强化,在坚定不移的保持房价稳定之外,又从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角度出发,承担起政府在房产领域所应起到的社会公共职责。2007年8月份国务院出台的24号文件,使得建立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成为2007年调控的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第三次住房改革的启动。

此外,2007年的行业规范、限制外资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补充;特别是连续6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紧缩政策密集出台,也形成了今年调控的一大特色,以至于理论界和房地产商界纷纷将2007年定位为“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年”。

二、我国房地产现行融资渠道在当前金融调控政策下的不足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金融调控政策的持续升温,尤其是在国家土地大限令过后,房地产行业开始步入一个资本时代,而房地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房地产资金来源过于集中于银行等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弊端逐步显现。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传统融资渠道概述及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系统背负了房地产业大量风险。近年来,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紧缩房地产银行贷款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房地产企业传统融资渠道必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有:

1.银行贷款。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向来是房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还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造成房地产业潜在的金融风险。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已达15.5%,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3.3%。但同前几年相比,增长速度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随着政府对金融调控的利剑频频出鞘,银行信贷被逐步收紧,房地产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目前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门槛被大大抬高,面对资金瓶颈,开发商亟待拓宽新的融资渠道。

2.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较好渠道,不仅可以化解金融风险,而且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是,鉴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上市有着严格的审批。2007年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今后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以及其他再融资方式加以限制,内容包括暂停受理房地产企业ipo的申请材料、对已上报ipo申请的暂缓审核(排除接近上市的企业),暂停受理房地产企业包括增发、配股、发债等再融资方案,只放行优质的房企以借壳的方式上市。因此,上市融资的愿望对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

3.海外房产基金。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海外房地产投资基金却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像摩根士丹利、sun-ref盛阳地产基金、ing地产、美林投资银行等著名国际地产基金采取多种渠道陆续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海外房产基金的进入,如果控制好风险,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内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以起到分散金融系统风险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海外地产基金在中国投资还存在诸多风险,再加上国内一些房产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因此,海外房产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4.债券融资。房地产债券与一般债券相比收益较高,与股票相比,又因可以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而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境外成为广大投资者欢迎的金融品种。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发行债券的企业要求严格,只有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有发行资格,并且对企业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及担保等都有严格限制。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比较大等原因,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规模相当少。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传统融资渠道存在的弊端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城市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企业融资作为房地产金融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供给渠道融资方式,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迁过程。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曾经包括现在都对推动房地产的发展起过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弊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实际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从上述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四种融资渠道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展诸如上市融资、海外融资、债券融资等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均受现行金融政策极大约束,难以发挥实际功效,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

2.传统融资渠道严重依赖商业银行。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为30%,如果考虑建筑安装企业的垫资、个人房贷及土地储备诸因素,这一比重已达到80%,在我国内地个别地区,这一比重,甚至已达80%~95%。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的严重程度。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传统融资渠道存在弊端产生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现行金融调控政策影响,传统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弊端所产生的影响正日益凸显。

1.融资信用风险高度集中,银行风险增大。由于传统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存在事实上的单一模式,将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使银行承担风险增大,且一旦风险爆发,不但会危及金融业,甚至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将面临资金瓶颈。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更为明显了。由于受现行宏观政策主导下的货币政策“从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试图通过传统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势必使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进而制约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有序竞争,使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瓶颈。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若干建议

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客观上需要改变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的局面,必须对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进行完善、创新。笔者认为,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大工作:一是构建多元合理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二是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三是强化房地产融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

(一)构建多元合理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2008年3月20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了《关于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及2008年房地产市场预测分析的报告》,该报告对2008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其中包括“建议政府不失时机地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报告建议,积极探索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住房融资模式和运作机制,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展多样化住房信贷机构、健全住房金融风险分担和转移体系、拓宽资金渠道,支持和鼓励广大的中等收入家庭通过市场,特别是二手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使住房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关于如何构建多元、合理、符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成了房地产理论界和业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方面较为典型和成功的做法。

1.房地产信托。房地产信托是指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遵循信托的基本原则,将委托人委托的资金以贷款或入股的方式投向房地产业以获取收益,并将收益支付给受益人的行为。相对于上市、债务融资等渠道,信托方式具有操作灵活便利、运作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国内比较多的是房地产资金信托,即投资人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自有资金委托其投资于房地产,将所得按投资额分配。

2.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缩写后即为reits)是一种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发行股票,集合投资者资金,由专门机构经营管理,通过投资,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组合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通过将房地产经营收入以派息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从而使投资人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其实际上是由专业人员管理的房地产类的集合资金投资计划。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展,出现以后不断完善,在21世纪初进入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日本,是国际房地产市场上经过几十年健全起来的成熟投资模式。

3.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基金资产专门投资于房地产产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是专门用于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和消费等方面的投资资金,投资范围限于房地产领域,是集众多的分散资金于一体,同时采用专家经营、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投资体制。其设立目的是集聚资金、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美国是最早成立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国家,其发展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金融投资工具,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4.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commercial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属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一种。根据打包资产的不同,mbs 可分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 ,residential mbs)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前者属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范畴。后者是适用于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一种债务性融资方式,是将房地产贷款中的商用房地产抵押贷款汇聚到一个组合抵押贷款池中,通过证券化过程,以债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发行。虽然都属于债务性融资工具,这种债务与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在运作上复杂得多。

5.其他融资渠道。除以上融资方式外,还有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bot、tot、abs等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构建多元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渠道,除了不断克服现行宏观政策主导下的金融调控政策给传统银行贷款传统融资带来的消极影响外,下阶段我国应重点培育发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同时积极探索完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尤其对积极开发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的企业、对推动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房地产企业,对其融资提供金融政策倾斜支持。

(二)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融资相关法律法规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如《商业银行法》、《合同法》、《建筑法》、《公司法》、《民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条文中缺少有关房地产信贷和金融条款的法律条例,对约束和规范房地产开发商、个人的金融行为极为不利,造成了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上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槛,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等,也造成了一些开发商和购房个人提供假资料、假资信,来骗取信贷资金,造成了资产流失等损失。因此,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确立房地产信贷的法律地位,如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管理法、产业基金法、违反房地产信贷管理办法处罚条例等,明确规定开发商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行为,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三)继续加强房地产信贷监管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房地产信贷监管。加强房地产贷款监管,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审核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加强对预售款和信贷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管理,防止挪作他用。要进一步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房地产抵押登记制度,探索符合国情的房地产保险制度,构建房地产抵押登记网上信息网络。要妥善处理过去违规发放或取得贷款的项目,控制和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

(四)鼓励房地产融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

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既懂金融又懂房地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房地产信托业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新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兴起,需要大量的人才作基础后盾。这些人才与以往的不同,他们不仅精通金融、证券业务,还要涉猎与房地产经营、法律、资产评估等知识。同时,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相对于国外同行融资渠道显得比较单一,导致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风险,建立健全融资工作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工作的理论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结束语

目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房地产企业融资工作却步履蹒跚。随着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推行,特别是金融调控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弊端渐露,且门槛渐高。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要健康稳步发展,必须构建多元合理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求在我国房地产以后的发展中,银行贷款不能也不应该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应是以银行贷款为主渠道的前提下,配之以房地产信托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良性的、低风险、高效率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秀玲.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j].上海房地,2007,(2).

[2]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6).

[3]朱腾飞.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与未来展望及其金融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7,(5).

[4]许南,董洁,宋林峰.中国国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定位、模式及基本框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8).

[5]钱瑛瑛.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曹建元.房地产金融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肖元真.我国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中融资渠道探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38-40.

[8]李倩.拓宽融资渠道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n].金融时报,2007-01-12.

第2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投融资渠道 分析

企业管理者依靠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活动能够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切实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通过企业融资及投资的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投融资的重要性,在各个层面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但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注意到企业投融资活动的不科学常常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进而可能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确定投融资的渠道和范围,有效规避风险。

一、企业投融资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分析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有效实施财务战略是实现自身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都应当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并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关键环节,缺乏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保障,公司管理者就难以规避和防范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而使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制定财务战略应当明确自身财务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最终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财务愿景的实现。在制定和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投融资的相关实现形式以及策略等。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重点关注资金的筹措来源,这其中既包括内部资金来源,也包括外部资金来源。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利润留存,而外部融资则主要是指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在这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本结构以及融资的成本等因素。外部融资则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两种。其中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对自身是否满足债券或者股票的发行条件进行衡量。与此相对应,间接融资则是指将银行借款作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在进行融资时考虑到自身的担保条件、抵押品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和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二、拓展和完善企业投融资渠道的建议措施

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进一步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渠道,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来推动企业投融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就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来讲,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在原先的信贷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吸纳融资租赁、项目融资或者保险融资等各种方式,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的手段。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支持,尽力为自己争取利息补贴以及融资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的项目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依靠出让公司股权或者引进项目风险投资等形式扩展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自身的利润预期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能够实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融资渠道拓展时,还可以积极发挥保险的融资作用。对于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讲,保险仅仅拘泥于保障的作用,其融资平台的功能常常难以发挥。实际上,企业进行保险管理不应当将其功能拘泥于规避和防范风险,还应当积极发挥其保险融资的职能。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都会提供保险融资服务,例如可以将企业产成品作为企业进行保险融资的标的物,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保险单作为相应的银行贷款担保物,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保险索赔收益等转让给银行,通过这一方式来有效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一方式下,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能够借助于保险形式实现自身融资,满足资金需求。

企业管理者可以积极引进TOT、BOT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TOT融资一般是指企业按照移交―经营―移交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自身已经完成的企业现有设施等转让给投资者。一般情况下,这一模式不会涉及到企业设施具体的建设过程。而BOT融资模式通常是指企业的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将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授予承包商,并准予其特许权,相应的承包商可以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开发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投资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对其企业缓解融资压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依靠政府部门对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企业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实施融资租赁这一模式也比较合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闲置的设备或者资产等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投入市场中,以此来满足市场上其他相关企业对于这一资产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促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增加设备出让方的额外性资金收入,这是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合理补充,并且可操作性较强,比较适用。

企业管理者还应当积极拓展投资渠道,优化企业投资结构。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企业投资可以划分为内部投资以及外部投资两种。内部投资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将自有资金投入到企业内部,将其用于购置相关的生产设备等。而企业对外投资则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将企业资金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通过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相关形式对其他组织或者企业进行的投资。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外部投资的风险相比较于内部投资会高一些,不过在收益率上外部投资也会更胜一筹。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渠道拓展时,需要积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科学地选择最为优化的投资项目,通过适度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来满足资金投资需求。可以将投资项目优化集中,将优势项目作为主要方向,灵活匹配企业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以及资产结构等,切实提升企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

第3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融资渠道 企业管理 问题剖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之间的关系

应该来说,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既是类属关系,也可以是平行影响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融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周转、发展多元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确保资金链的充足,由上可以为原材料供给、人才投资等方面提供保障,由下可以保证企业的产品多样性、主营业务拓展、扩大规模等,所以企业发展自然很难省略融资环节。

当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存在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商业信用贷款融资等三方面形式,市场的整体融资环境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出现提升速度慢的问题。不同的融资活动有相应的风险,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评估当前企业融资存在的风险问题,规避一些不必要的不稳定因素,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安全可靠地进行。

总而言之,不同的融资渠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为了更多地为企业筹备资金,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拓宽融资渠道,选择合适企业发展得融资方式,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分配与管理融资资本,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面所述,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融资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企业的融资安全与规模得到加强,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融资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使得企业发展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时下研究发现无论是企业财务管理还是融资,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无形中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为此分析如下: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资金管理方式欠妥。现今不管是什么职业还是部分,都存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亦是如此,需要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有资金浪费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中小企业身上,这些企业由于是个人小集体创办的形式,较为看重自由性,进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中的科学性原则,有甚者更是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人员配置,当然难以提升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那么这样一来,这些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因担保机制和融资平台的受限,难以从金融机构贷得足量的贷款,使得企业的周转资金出现问题,企业发展自然出现危机。

(2)会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基本有去落实,但是对其中的会计管理体系健全、实施力度等方面均有待加强。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的进程中,涉及的资金也有一定的数量级,财务会计已然难以为继,需要转变管理会计的方式。遗憾的是,许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转型的口号只是停留在口^上,领导集权制问题仍然大规模存在,企业领导者可以直接干预财务管理,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科学进行。

(3)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据统计,银行融资方式在我国企业选择融资渠道中占的比例将近八成,作为我国企业进行融资活动选择的间接融资方式,银行这种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资金流通的风险,自然会拟定有着一定门槛的保护条款,于是,对于部分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其融资的难度大大提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恰恰是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所引发的,因此如果能不断地拓宽思路,将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拓展,将很好地解决融资受限的问题,并最终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提出三种改善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它们分别是:建立健全企业既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企业既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为了加强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把控,对企业发展中的经营活动进行细致管理;其次,企业要立足于实际,找准当前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科学战略目标的平衡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差距,调整现行的财务管理;最后,对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去向要管控好,同时配置专门的财务监督机制,保证企业财务不因个人意志而随意调支。

(2)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穿插必要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就财务会计的职能方面考虑,着重加强这方面人员的素质评估及培训,不断地转变与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多样性是保证企业融资规模与融资水平不会处于被动局势的关键,为了转变以往银行融资的单一融资方式,从方式上来看,我们可以采取比如企业联盟、夹层融资、企业融资证券化来实现;而从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模式来看,可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管理,在融资前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立足于企业的现实,确保融资风险最低但融资资本最切合公司发展水平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对企业投融资渠道的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

[2]李玮博,彭勇.强化财会队伍建设,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 中外企业家,2016,(2).

第4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货币供应;其他金融性公司;表外业务;国际收支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来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是货币供应的源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造了存款货币[1]。因此,银行(对非金融部门)信贷是货币供应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大额顺差使中国人民银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的“超发”。对此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宁咏和孙伯银分别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从外部经济层面说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2-3];黄瑞玲和黄忠平认为,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4];杨丽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巨额的双顺差,促使以外汇占款形式供应的货币量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过度依赖于外汇占款的形式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相机选择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5]。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净国外资产也是当前我国货币供应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净国外资产渠道形成的货币供应是我国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截至2010年11月末,这两条渠道对广义货币供应的贡献度约为73%和31%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货币供应的渠道,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些规模还不大、效应还不显著的“隐性”货币供应?答案是肯定的,除了以上两条货币供应的主渠道外,还有以下“潜在”的、容易被“遗忘”的货币供应渠道:从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表内看,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和存款性公司对政府的净债权与货币供应量构成对偶关系,两者的增减变化都将形成货币供应的投放或回收;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改变资金的流向和结构,对主体的货币供应造成影响。可将这三条货币供应渠道分别称为其他金融公司渠道、财政收支渠道、表外业务渠道。对这些“隐性”货币供应渠道进行探讨,既能保证对货币供应研究的全面性,也体现了研究的前瞻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货币供应的其他金融公司渠道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是存款性公司概览的资产项目,它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从存款性公司概览的平衡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增加,货币供应增加,因此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也是货币供应形成的渠道。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

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是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减去人民银行对其的负债的差额。其中,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是人民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发放的贷款、办理的再贴现以及持有的其他金融性公司发行的债券等;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是其他金融性公司为了缴存准备金,或用于清算结算、同业往来而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购买持有的人民银行票据①。截至2010年11月末,人民银行的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额855.53亿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约1.14万亿元,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约1.05万亿元,约占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5%②。

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与作为人民银行负债项目的储备货币形成对偶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增加,基础货币相应增加,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反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减少,基础货币相应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倍数收缩。其具体创造机制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增加,人民银行资金净流入其他金融性公司,使它们的可用资金增加,这些新增资金或通过其金融业务的开展注入到社会公众手中,使企业或家庭的存款增加,从而供应新增货币;或通过同业往来注入到商业银行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强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也将形成新增的货币供应。当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减少,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资金净流入人民银行,其可用资金减少,或导致其注入社会公众手中的货币减少,从而货币供应减少;或导致其他金融企业通过同业往来吸纳资金,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减少,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受到制约,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二)其它存款性公司对其它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与债务的差额。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主要体现在其他金融性公司通过同业拆借、回购等方式向其他存款性公司融入资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务则主要是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中的存款。截至2010年11月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约为1.80万亿元,负债约为4.76万亿元,净债权约为-2.96万亿元,即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小于对其的债务③。因此,其他金融性公司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资金净存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了其派生存款货币的能力。在这方面,它与非金融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并无本质差别,因此这部分存款也构成了货币供应。

综上所述,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相当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净存款也构成了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其他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的变化也形成了货币供应。

三、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

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能够体现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和“对政府债权”。前者是由于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各级政府在人民银行财政专用账户上的财政性存款;后者是人民银行为实施货币调控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购买并持有的中央政府债券。二是不体现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地方政府预算外存款。

(一)国库资金存量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国库资金存量就是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政府存款的余额。国库资金包括所有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部分已纳入国库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这些资金的收支过程都能从国库资金的变动情况得到体现。国库资金存量是某一时点上国库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国库收支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算收支”,它的概念更大,包含的范围更广。国库收支不仅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还包括基金预算收支、债务预算收支和部分社保基金收支,因此在判断政府的财政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时,国库资金存量的变动情况将是一个更为准确、全面的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库资金支出时,政府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资金通过银行体系由政府部门流向私人部门(企业、个人),企业、家庭的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即国库资金的出库相当于货币的投放;国库资金收入时,政府在央行的存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货币资金通过银行体系由私人部门流向政府部门,企业、家庭的存款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即国库资金的入库相当于货币的回收;国库收支基本平衡时,财政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的委托金库制下,人民银行只是经理国库,并无权决定国库资金的缴存和支出。因此,就国库收支这一货币供应渠道而言,人民银行难以主动地加以控制。从这一角度来说,货币供应的财政渠道是一个不由人民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供应呈现内生性。

(二)人民银行购买并持有的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入国债,形成人民银行对政府的债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是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买入或回购国债时,人民银行投放出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卖出或逆回购国债时,人民银行收回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当前,我国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并非用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主要是为了熨平财政收支的短期波动、减少对经济造成的危害。因而我国发行的国债整体规模较小,且多为短期国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具有熨平短期货币供应波动的特征,其微调波动并引导预期的效应远大于其吞吐的基础货币,以此调控货币供应的效应。

(三)未纳入国库管理的财政预算外资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如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行政性受费、政府从下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的管理费及其他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统筹)资金等。目前,中央政府的预算外资金已基本纳入国库管理,其资金变动得以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中体现,这些预算外资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与前述国库资金的影响相同。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外资金尚有很大一部分未纳入国库管理,是未纳入国库管理的财政预算外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由各级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的相关机构开立的财政专户中收付核算,其收支变动反映在“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账户的余额变动上。与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国库管理的财政预算外资金不同,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不必全额缴存人民银行。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需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存款范围进行了调整,将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一般性存款,与企业、居民存款一样,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的财政预算外存款只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余下部分便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从而派生新的存款。因此,从商业银行角度,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增加,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增强;从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而言,尽管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并未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其扮演的角色和企业、居民存款等一般性存款一样,本身也是货币供应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财政收支是货币供应的一条重要渠道。国库资金增减意味着社会资金流入或者流出国库,体现社会资金在人民银行国库与个人、商业银行、企业等微观主体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国库现金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个人持有现金的余额、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水平等货币变量,导致基础货币发生波动,最终将对货币供应量造成扰动。人民银行持有的政府债权是其对货币供应进行微调和引导公众预期,从而熨平货币供应短期波动的重要工具;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是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组成部分,也是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其收支变化更是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人民银行在货币供应的财政渠道中呈现被动性,除了在买卖国债时,人民银行可以较为主动的作为外,国库资金和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都是人民银行不可控的外生变量,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渠道

表外业务的概念常与中间业务的概念相混淆,在很多货币银行学的教科书上也常将它们归并论述,并未做具体区分。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情况复杂、千变万化、创新不断,所以无论是国内外监管和会计准则规定,还是银行同业实践,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具体涉及的品种、口径等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是否可能承担资金损失风险是表外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的边界。由此可将表外业务定义为:表外业务是会产生或有债权/债务,银行将承担一定资金损失风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转入表内的中间业务中的一个子集。

表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迅猛的重要业务种类,其必然带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变,影响到货币资金在社会公众中的流动与结构,从而引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相当于创造了“隐性”的货币供应。由于表外业务活动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因此表外业务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并无法从基于资产负债核算的货币统计中得以体现。同时,现有的对货币供应具有调控效应的货币政策或监管要求也多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出发,对游离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表外业务总是望尘莫及,难以有效调控,如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存贷比监管要求等都难以体现表外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当前,银行表外业务活动与货币供应量的联结点在于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具体而言,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而风险资产既包括表内风险资产,也包括表外风险资产①。实践中,计入资本充足率的表外业务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信用风险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海外代付,贷款承诺;二是以代客和自营衍生业务为主衍生产品类;三是具有潜在赔付风险的代客理财类产品。由此,通过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表外业务便真真切切地对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具体来说,在保持资本充足率及资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表外业务活动所形成的资产规模增加,或其风险状况恶化,将挤占表内风险资产增长的空间,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能受到抑制。换句话说,表外业务的开展将对等地减少银行表内业务所创造的货币供应,从这个角度看,表外业务实际上也创造了相应的货币供应量。

表外业务种类繁多,创新不断,不同业务形成货币供应的机制不同,难以一一列举。下面以目前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理财业务具体说明银行表外业务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

(一)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收款人或承兑申请人开出,并由其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承诺付款后,银行便负有到期无条件支付票款的责任。同时,在票据未到期之前,持票人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可通过贴现方式融资(商业银行可以转贴现或再贴现方式融入资金)或通过背书方式实现转让支付。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有银行信用作为保证,同时由于可贴现、可背书、可转让而具有了极强的流动性,银行承兑汇票已成为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支付手段。据统计,2009年全国实际支付的商业汇票累计96244.6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91061.44亿元,约占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2.8%;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依据而托收的业务发生额累计74061.85亿元②。

银行承兑汇票由承兑银行承担最后付款的责任,法律关系上银行是第一责任人,出票人是第二责任人,实际上是银行将其信用出借给了承兑客户,并形成了承兑银行的无条件债务。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在开出之后和兑现之前的时间区间内,相当于承兑银行依据申请承兑客户的资金状况或信用状况而给予他的一种短期信用拆放。

作为银行重要的表外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的受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传统的货币创造具有不同影响:一是银行对开票人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时,银行或有负债与风险资本占用增加,开票人的信用资产(信用货币)增加,银行在挤占了表内业务(贷款业务)资本占用的情况下,对开票人给予了短期信用拆放,形成了一笔信用货币。二是开票人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交易支付、背书转让时,信用货币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三是银行对持票人兑现票据金额时,整个银行体系派生出一笔新的存款。四是开票人归还银行票据金额时,这笔货币派生结束;若票据形成垫款,则银行表内资产增加,银行汇票承兑业务形成的货币供应才在表内显现。因此,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与流动资金贷款等银行短期贷款在本质上并无差异,该业务也形成了货币供应,只是这一货币供应比较“隐性”。

      (二)银行理财业务

银行理财业务通常是指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受托投资管理与增值服务。按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类口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分为债券及货币市场类、信托融资类(包括转让贷款类、新增信托贷款类、商业票据类等)、国内资本市场类、结构类、代客境外理财类、其他类。银行理财业务顺应国内金融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变化,2004年以来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221亿元,公私合计近2万亿,已接近同期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2.67万亿),占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的2.8%。

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于企业或个人的存款,运用于各类理财产品对应的不同标的上。理财业务是否形成货币供应,因其投资标的不同而不同,债券及货币市场类和信托融资类理财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供应特征。以投资标的为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为例,理财资金完成募集并投资于信贷资产时,与一般贷款业务一样,派生了一笔相应的存款,此时这类理财产品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派生存款货币过程在本质上并无差异。因此,银行理财业务也形成了货币供应。

我国货币供应形成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对非金融部门信贷渠道,以及近年来日益显著的净国外资产渠道外,还存在其他金融公司渠道、财政收支渠道和表外业务渠道。目前,通过这些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规模还不显著,作用还比较“隐性”。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金融创新发展,其他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将日益显著。因此,在调控好货币供应主要渠道的货币创造机制的同时,也应对潜在渠道保持关注。当前,应对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修订,把上述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如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签发但未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等纳入到广义货币的统计中,以加强对这些货币供应的监测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龙骐.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8.

[2]宁咏.内生货币供给:假说与经验事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51-161.

[3]孙伯银.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61-166.

第5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融资渠道;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经营及分配四大方面,财务关系是指公司与其股东、债权人、职工、税务机关及潜在投资者等的财务管理关系,在中小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情况很少,因此财务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无处不在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中小企业业务的增加,规模的扩展,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又不是单个法人所能完全满足的,这就要求公司寻找多条融资渠道,并尽量寻找融资成本较低的渠道,但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渠道少,风险高等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债务融资和公司留存收益融资方式,债务融资主要是由公司的银行短期和长期借款组成,留存收益融资主要表现在公司将所产生的利润用于留存。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债务融资方式来说,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要求严格,所贷款项金额较大的,则要求更是严格,而且银行贷款有其贷款期限,当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到期时,中小企业会存在还款风险,并且如果中小企业无法偿还,银行会计提更高的滞后还款利息,这将为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压力。

2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提高公司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作为一项高流动性的资产,资金的管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公司资金管理的好坏与否以及有效性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会使得资金不能统筹使用,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整体资金运作负担和经营风险,影响中小企业整体效益的发挥。比如中小企业存货控制能力较差,存货周转周期较长,占用了中小企业大量生产经营资金,造成资金周转失灵或者是资金呆滞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低下等问题都是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原因。

3 管理费用控制不当

管理费用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经营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为了追求中小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要管理好公司的管理费用支出。管理好公司的管理费用支出能增加公司的收益,管理费用的控制出现问题会导致中小企业管理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主要表现在公司管理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界限不明确,公司管理费用支出的预算不合理等方面。

二、欠发达地区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 拓宽公司融资渠道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渠道少、融资风险大等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影响到中小企业以后的融资环境和融资能力。最后将会导致中小企业业务扩展和规模扩张面临较大难题。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增加自身的融资渠道,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流动负债比率及利息保障倍数。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和留存收益,还可以寻求一些定向的私人借款,也可以通过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来增加公司的融资渠道,最后中小企业还可以将公司的利润与公司的员工进行分享,获得中小企业员工的资金支持。这些融资渠道的扩展有利于公司降低融资风险,增加资金来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加快公司发展步伐。

2 提高中小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中小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存货积压和公司销售人员对销售的预测出现偏差两方面。对于中小企业的存货积压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小企业的缺货成本及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来决定中小企业存货的储存准备。同时我认为中小企业有必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存货进行定时的审查、盘点,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记录和存档,从而积累中小企业存货储存准备是否合理的资料,为中小企业以后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对于中小企业销售人员销售预测出现偏差的问题,中小企业应提升销售人员及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培训,逐渐提升他们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的销售水平进行预测的能力,从而减少中小企业的存货资金占用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6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 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割裂营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

对一个企业来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策略最能体现其营销战略思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选择其实就是市场覆盖与占领模式的选择,是市场营销决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及现状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

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渠道运营模式:一是直销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团体保险和大项目保险,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0%以上;二是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行业部门签定兼业协议,通过兼业网点开展保险业务,主要销售个人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几年以5年趸缴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兼业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三是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人针对分散型个人客户销售个人保险产品,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一半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直销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和创费能力较高。除了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渠道(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但规模尚小。

(二)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类渠道“割裂营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人员分离。保险公司制定了针对三类渠道营销人员的独立的销售管理办法(俗称“基本法”),即《个人人销售管理办法》、《银邮专管员队伍销售管理办法》和《团体保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等,分别建立了对不同渠道销售人员的包括组织架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活动管理、考核评估、职级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销售管理体系,每个体系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关联性很小。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较早地开展了财产保险、团个险综合开拓业务,也制定了专门的《综合开拓专员管理办法》,并在其他三类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办法中对综合开拓业务考核进行了相关规定,从目前来看,平安公司的综合开拓效果是可观的。

2.销售产品区隔。除卡折类大众产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销售权外,各家公司都针对不同营销渠道特点开发了不同的渠道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各自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产品保险责任大致相近的情况下,保费价格却有较大差异,因在厘定产品费率时已考虑到不同渠道的营销服务成本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个人产品价格最高,团体产品价格最低。

3.客户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应的产品组合,客户与某渠道接触时往往只能在该渠道产品组合中进行挑选,而不能在一个渠道内得到其他渠道的产品,如果需要其他类型的产品,只能再次与另外的营销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见,客户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开来,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务。

4.销售活动分裂。不同渠道内的销售人员分别接受不同销售管理部门的销售活动规划和指导,接受不同的活动管理,并分别享有实力不等的培训资源。虽然三类渠道都分别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培训体系,但由于个人营销渠道的培训实践开始早、投入多、力量强、成效显著,而团险培训和兼代培训力量相对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类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无底薪、是否享有社会保障、业务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编人员才能销售团体保险,而个人营销人员和兼代专管员往往是从社会招募的人员,没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前勤销售系统与销售后勤支援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动。另外,保险公司之间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领地,缺乏相互之间的营销联盟。

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实行割裂营销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包括:(1)浪费或搁置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如销售人力资源,培训资源;(2)未有效开发潜在资源,如客户资源,很显然,团体客户可能带来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可能介绍团体客户,银邮客户也是如此;(3)未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客户在购买人寿保险产品时可能具有财产保险方面的需求,同样,购买产险的客户也可能购买人寿保险,但是,除了少数产寿险兼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外,一般产寿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合作,客户只能分别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销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营销渠道销售人员只卖本渠道产品,相对来说,对公司其他渠道产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机会参与其他渠道的销售活动,如个险销售人员缺乏大项目保险招投标活动的经验,其拓展销售能力就相应受到限制。

二、我国保险业面I临新的营销环境

当前保险营销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已成定势

自1996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相互渗透和综合经营越来越普遍,我国平安集团早在几年前已经综合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中国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股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对其他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探索邮政等行业经营简易保险的新渠道。稳步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中国人寿集团已成为包括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子公司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集团混业,分业经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经营寿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产险业务、养老保险业务等,并正在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为最终成为“金融航母”铺平道路。

第7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金融转型 融资渠道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市场活力也逐步得到进一步释放。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具有较强韧性并且具备可发展的实力,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优势下,相信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都将能保持健康可持续增长。仅从字面上看,“新”意味着必然有“旧”的东西会被放弃或淘汰,因此为了脱旧换新,适应“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前进当中的列车速度调整,实现企业的金融转型,中国传统企业或选择升级原有产业,或选择二次创业,转型到其他产业。然而,不管选择哪条路,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都绕不开融资这条路。

一、“新常态”下企业金融转型与融资渠道打通的关系分析

“新常态”下企业要打通融资渠道,金融转型势在必行。企业金融转型是融资渠道打通的依托和前提,融资渠道打通是企业金融转型成功的动力和推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前,中国传统实业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仍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首先,从渠道广度分析来看,当前间接融资比市场融资总份额的比重虽在“新常态”下有所下降,且不断朝着间接融资占比50%以下的目标前进,但就目前而言仍旧相对较大,金融机构贷款仍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其次,从渠道的利用深度来看,一是传统实业企业获得国家政策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较小,虽有拓展,但渠道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依托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的渠道利用效率较低。因此为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应聚焦于金融转型。

(一)金融转型在融资渠道打通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的金融转型为融资渠道的打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根基,促使企业融资登上更广阔的平台,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融资资源。以实业为主的企业,在过去30年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抓住了机会的实业企业总体来说此前的发展都很不错。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的发展逐步深化,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一些问题与挑战。

竞争环境的愈发激烈,不得不驱使企业从发展生存和加强竞争力等多方位维度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此情况下,企业转型的重要性日趋显著。而对于实业企业的转型,金融转型显然成为不可或缺的话题。其中融资渠道的打通,更是作为所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成为企业金融转型的一大重要目标。

正如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浪潮下,制造业和实业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金融业,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万达金融也因此应运而生,大举投资金融业,从产业链向金融链渗透。实业资本不断加大向金融业的渗透转型,一方面是为服务其产业链的升级,力争形成完全产业―金融闭环,如阿里巴巴、京东、万达;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市场化之后,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如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境内外投资需求、风险对冲需求、国际融资需求,居民的风险管理、财富保值增值、资产管理服务需求等。金融服务业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升级不匹配,从而进一步促使更多实业企业金融转型,以便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转型企业。实业向金融行业渗透转型,不仅带来了金融资本的投资,更是促使人才、技术投入的迅速上升,金融业增加值的上升也因此成为这一逻辑推演下的必然结果。

产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所形成的企业金融转型,可以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本的进一步投入,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让产业、科技等实业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充分利用“新常态”下逐步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运用信贷与非信贷融资相结合,间接与直接融资相结合,正规与民间融资相结合的手段,促进社会资本与企业优质项目高效对接,民间资金与企业融资项目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转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打通,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融资渠道为企业的金融转型提供的资源

另一方面,融资渠道的打通进一步促进企业金融转型的深化,为企业转型和“新常态”下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框架结构都相对较为单一化,然后进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时代后,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激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转型的企业想要在“新常态”下取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应聚焦于融资渠道的打通。金融的融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运用严谨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促使整个社会经济更为高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同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稳定社会经济并促使其能高效平稳健康发展的目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是构成融资渠道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内源融资包括了以企业的自有资金以及运营全流程中所涉及的以资金积累为主的资金;外源融资则侧重于包括企业融资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外源融资又由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构成。外源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主要不同之在于融资中介是否存在。企业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所获取的融资称为间接融资,企业直接从市场或投资方得到的资金资源则称为直接融资。目前间接融资在市场融资总额中仍占比较大,而“新常态”下,企业应更多聚焦于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直接融资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以达到降低企业对银行过度依附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完善内部的财务和运营管理。同时通过企业对于直接融资的聚焦,可以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度融合,使直接融资需求得到有效释放,社会闲散资本得到有效运用。只有企业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规范和信息透明度,提升信用等级,才能为自身金融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企业在金融转型下若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势必需要争取获得资金的支持。而获取资金的支持,除了通过企业自有资金积累这一渠道,凭借金融市场的多融资渠道借以打通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则是企业金融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开滦”这类传统的煤炭企业通过打通投融Y渠道、成功实现金融转型的深化发展为例。

长久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并且“一煤独大”一直是传统的煤炭企业亟待解决并且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煤炭资源并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调整的经济形势下,煤炭行业的发展更是大为放慢了前进的步伐。因此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进行企业转型,打通融资渠道。

2008年起,开滦集团开始着手规划企业转型,截至2011年,集团实现了营业收入1456亿元,成功跻身世界500强。2012年更是在企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中,实现了营业收入1757亿元。在开滦集团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由单一挖煤、洗煤等较为单一煤产业务,到煤化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并行,共同发展的转型,促使集团的非煤产业收入远超传统煤产业务,并收入超出比重占集团整体营业收入的60%-70%。

在开滦集团的企业金融转型中,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亮点首先在于开滦集团下设财务公司与银行相比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上。与银行的经营目标不同,集团下设财务公司最根本的目标是降低全集团的财务费用。因此在实际项目操作中,财务公司往往从集团整体大局出发,而非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为其目的。同时秉持着为成员单位提供存、贷款利率均优于银行,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金融服务的初衷,财务公司不仅为集团内部单位提供远远低于外部商业银行的手续费率,更是协助办理委托贷款、票据承兑等为集团单位成员量身定做的融资服务;此外,因相较于外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对于开滦集团的近期规划与远期战略以及集团下属各单位的融资需求更为了解,故而在提供对应融资服务上,能够提供给下属单位的决策也就更为切实可行并且贴合实际需求。除此以外,为了使集团下属成员单位不仅能在内部获得融资资源,财务公司对于那些因自身服务能力欠缺而无法满足成员单位需求的项目集中起来与外部商业银行进行谈判,凭借着背后开滦集团这一强有力的支柱增强了谈判优势与议价能力,从而为集团下属成员单位获得了最优融资资源。而这些都是单一成员单位亦或是外部金融机构无法为集团提供的融资服务。

不难看出,开滦集团企业金融转型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为重要的是融资渠道的打通。通过公司间的相互授信,财务公司实现了煤炭实业企业与其周边关联企业间的深度金融合作,从而也进一步大大提高了在服务公司金融支持下集团整体的煤炭销量。同时,财务公司通过在集团内部推进电子汇票承兑业务,为集团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方面的支出,助力集团大为缓解了因现金流而造成的巨大压力,以使得开滦集团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面对“新常态”下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环境。另外,财务公司充分考虑到自身贷款能力有限的劣势,通过组织集团下属单位开展新型融资模式“银团贷款”业务,为集团从外部争取到最为优惠的融资条件,为集团的战略投资与兼并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支持。同时,财务公司还通过对于资金预算和资金头寸多维度全方位的管控,有效地将资金备付率控制在低于20%的范围之内。此外,财务公司凭借着对于集团下属成员单位资金需求时间的了解,通过在银行同业市场合理办理期限各不相同的同业业务,实现了既保证成员单位所需资金的正常支付,同时也从外部商业银行获得了较高的利息收入,该利息收入远多于企业存款的10倍,真正实现了以集团内部自有资金带动资金增值的目的。凭借自身与金融市场更为贴近、对于出台的各项金融法律法规更为熟悉以及对于各类金融产品性能与适用性更为了解的优势,财务公司更是通过为集团的内部成员单位充当融资顾问出谋划策,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咨询服务,积极推进集团成员单位各项重点项目的融资进度,使得集团内成员单位进一步打通了定向保理、商票贴现、应收账款保理等多种新型间接融资渠道。开滦集团也通过委托贷款、银行承兑、银团贷款和新型间接融资方式等多种融资渠道的打通,成功实现了企业的金融转型。

二、“新常态”下企业金融转型与融资渠道打通的有效结合

在过去的经济体制改革的30年多年中,我国的资金供应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机制的转换开始逐渐发挥作用,为实业企业在融资中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直面金融市场的大门。在直面金融市场时,企业如何在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中做出选择,从而优化公司的融资数量与质量并进一步深化公司的金融转型程度、社会竞争力以及发展前景是企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企业融资渠道打通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鼓励资金通过PPP模式进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中长期项目投资;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以盘活存量PPP项目资产,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产业项目等方式,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为自身获得更多的可用融资资金。

同时,通过以金融实业科技三者融合为动力,切实提高融资的效率;以金融科技实业三者融合为杠杆,加快推进战略性高端技术升级,淘汰落后的技术等手段,深化企业金融转型。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比如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硕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市场金融机构的运营和融资效率,使得国际范围内,金融机构的服务提供方式表现出高速发展并日益完善的趋势,这也就反方向为各项金融运行模式的创新,如融资渠道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竞争模式的创新等提供了有力的后备支持。“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通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不仅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更为金融与实业的融合和企业的金融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像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金融市场,促使新业态的形成,而新的业态也正倒逼传统金融的变革,以适应全新的金融业态拓宽出更适用于“新常态”下的新型融资渠道,并推动实业企业实现自身的金融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前,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复杂的局面,中国实业如何实现跨业态的发展,成功实现企业的金融转型,如何通过企业金融转型打通融资渠道,以便更有效地为自身实业服务,这些问题都是金融转型中必须重视的关键性问题。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因此还需以大视野来看待企业的金融转型。

金融转型是否适合于某个实业企业,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能力、条件和经济市场中的相对竞争力进行把控。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企业金融转型的目的最为根本的不仅仅是为了打通和拓展融资渠道,企业融资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企业实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与其需求量相匹配的资金。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其现有的较为单一的融资方式降低其目前可能存在的居高不下的负债率,同时通过融资渠道的拓宽,促进其自身融资结构的优化完善。实业企业的金融转型能够使企业获得新的、更广泛的资金保证,能在增加业务量、拓展业务范围方面助力。实业企业金融转型过程中若要想在其可能遇到的资金瓶颈上有所突破,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最初就明确其根本的筹资目的,同时通过结合自身特点搭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渠道,筛选出就自身而言更为适合的融资方法和方式。

对一个国家而言,实业是其真正实力的根本体现,实业的发展才是促使国家最终成长的根本原因。金融业虽然对于实业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但金融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实业作为其根本动力,同时通过为实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才得以从实业发展中获得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金融转型,也正是需要借助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从而扩展融资渠道,从根本上助力企业实业。企业金融转型,意味着企业轻资产化。在企业的轻资产化中势必需要其他经济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互相促进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不可否认,企业的金融转型是目前经济和政治环境下相较而言较为切实可行的一条道路。但是长远看来,实业企业要想最终登上高地,最应该并且也是最需要关注的,仍旧是自己最核心的主业――实业优势。金融转型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帮助企业有力地聚集该专业产业的生产要素,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真正实现为企业实业的发展提供最优质最可靠的服务。因此一方面要围绕实业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应该借助金融业进行企业金融转型,因为实业金融业各有所长,本来就是很好的互补。通过实业企业的金融转型,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助力实业企业打通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增强服务企业实业的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通过企业金融转型,打通融资渠道,最终实现助力实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书琴.国有企业转型 发展混合制经济――着力发展金融产业,实现集团产融结合[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14,(14):111-113.

[2]李向茹.基于财务公司探析产业链金融的分析及有效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3]康文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3(1).

[4]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方式――项目融资[J].企业经济,2012(8).

[5]邱菊.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方式分析[J].中国市场,2015(17).

[6]胡萍.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金融力量[N].金融时报,2014-3-3.

[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N].第一财经日报,2014-7-16.

[8]吴子嘉.传统企业向准金融企业转型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5(12).

[9]严睿.当实业遭遇金融[J].英才,20114(1).

第8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关键词:融资渠道;苏北地区;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近年苏北五市经济快速增长,苏北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崛起,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促进苏北地区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苏北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环境的制约,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瓶颈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苏北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

根据苏北中小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显示,苏北地区的融资渠道狭窄,间接融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银行贷款融资占据了间接融资方式大部分的份额,其他间接融资渠道虽然已经存在,但其资金规模和使用效率决定了还无法真正成为有效的融资渠道。

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渠道,即企业所有者的投入和企业自身的积累,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这种融资渠道积累速度慢,不适应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自我积累存在双重征税问题;而外部融资渠道中,主要包括专业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其中专业银行信贷资金占据比例较大,以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民间资本借贷次之,总体上缺少其他金融方式,特别是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基金。由于苏北地区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档次低、成本高、市场占有份额少,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均不理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符合商业银行信货支持对象的支柱产业项目不多,随着国家银行金融政策倾斜以及苏北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苏北中小企业利用专业银行借贷资金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而民间资本的融资方式,由于其在担保方式、利息支付、易得性、便利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苏北地区中小企业利用民间资本的融资方式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二、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现行金融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目前,现行金融贷款机制增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高、贷款操作流程复杂、贷款额度有限,这些因素都限制中小企业进行专业银行贷款的行为。银行为了减少和中小企业委托关系中的监督成本,防范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往往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担保或抵押,但是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做到。

2.苏北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主信用缺失导致贷款难。苏北地区地方政府尚未正式出台相应政策法规, 担保机构的法律和商誉地位难以确立, 且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范围狭隘, 业务运作水平低, 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 这些都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同时苏北中小企业主不重视信用体系,个别中小企业存在信用危机,信用缺失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无法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从调研中发现,苏北地区的融资渠道与苏南地区的多层次渠道不同,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以政府导向型的间接融资为主,融资体制单一,无法通过其它渠道来满足的企业资金需求。由于苏北中小企业所处属于成熟期行业,缺乏知识产权及研发技术,科技含量较低,无法进行间接渠道的高科技融资方式。

4.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规范导致内源融资缺乏。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在利润分配中普遍存在着“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同时人力资源缺乏,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缺乏发展战略目标及眼光,导致苏北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企业留存收益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对策

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其信用低、担保少和风险高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寻找适当的解决方式。

1.改善苏北投融资环境,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苏北地区地方政府转变管理理念,借鉴苏南先进的经验及政策,积极引导资金投入到市场前景广阔、盈利高、风险小的项目,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投入,为苏北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由财政支持,加快建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成立吸纳民间资本、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2.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培育高新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吸纳创业风险资金方式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倾向于高成长性、高收益性的高科技产业,苏北中小企业应加紧企业转型,培育高新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将企业打造成高科技企业,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存在高风险、高潜在利润的特点,因而在创业阶段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创业风险基金实行筹资。

3.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发展直接融资方式。苏北中小企业加快自身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选择朝阳产业及朝阳市场等方式实现企业积累,进行直接融资。通过股份制改造,明确企业产权,有利于企业治理的改善和企业股权融资。

4.实现中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我国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为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不断涌现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并引导其上市融资,将较好地解决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带动区域中心企业共同发展。

5.正确利用民间资本进行融资。随着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苏北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规范操作,注意提高民间借贷行为的公开化,允许相关的中介机构自发形成,并对其加强规范化操作,使得民间借贷整体浮出水面,实行透明化管理,将其逐步引入到与正规融资渠道同等的地位,形成良好竞争。

参考文献:

[1]季学凤.从创业板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破解路径[J].企业经济,2011(11).

[2]吴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3]陈李宏,彭芳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J].商业时代,2010(35).

第9篇:金融渠道管理范文

(重庆润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摘 要: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近一年来房地产行业面临着调整,据统计部门公布的2014年10月份我国主要城市商品房价格变化情况来看,只有3个城市房价出现上涨,其余的城市房价出现下跌,其中一部分的城市商品房均价出现连续数月的下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这一背景下,项目的融资成本与风险更加突出。

关键词 :房地产;融资成本;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47-0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杨亚莉(1975-),女,汉族,重庆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一、引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有效,开发项目需要从外部进行融资。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资成本高。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融资的风险较为突出。今年以来,就有数家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目前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控制融资风险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尤其是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笔者将围绕房地产融资成本及风险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融资成本与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成本较高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导致融资成本较高。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在房地产市场逐渐下行的趋势下,银行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的额度有所收紧,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逐渐加大。民间借贷虽然手续简便,但是融资的成本很好,至少10%的利率,一些地方甚至出现20%、30%的借款利率,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融资的成本巨大。一旦出现资金紧张,无法按时还款,很可能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出现破产,今年就有数家因民间借贷出现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房地产企业。

对于银行贷款的成本,贷款利率通常由央行决定,央行采用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整,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最近一次的利率调整中,央行下调了贷款利率,对于房地产市场是一大利好。但是市场上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遭受到损失,主要表现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的成本上,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向银行借取大量的资金用于房地产的开发,而借款的成本受到利率的影响,一旦利率升高,资金成本将会增加,企业的还款压力也随之增加。借款成本极易受到利率的影响,利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融资渠道单一,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

融资渠道单一已经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小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面临着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我国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中小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资金,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的狭窄。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类,即借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三种融资方式都较为普遍,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较为广泛,但是在我国的市场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发现债券,股权融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靠借款来补充企业的现金流。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枢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是从银行借取。一旦银行收紧放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难以获得贷款,职能依靠民间借贷筹资,而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一些民间借贷的利息率甚至要高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年净利率,造成还款压力巨大。企业的贷款虽然只占据15%左右,但是自筹资金中很大一部份是民间借贷或者其他私人借贷。如果把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合并,那么通过借款融资的比例将在55%左右。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借款比例过高将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一家企业的融资应该是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相结合。在股权融资方面,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较为发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机构,能够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权,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投向了成熟型的企业,在这些企业的上市前夕进行投资,发展规模小的企业很难获得房地产开发企业,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进行融资。总而言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过高,伴随着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融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去处于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融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融资风险较高。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者过于重视项目的扩张,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对融资风险的认识不足。这就直接的导致财务部门融资风险的预警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的识别和预防融资风险。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识别、应对机制。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够及时的识别融资风险,进而有效的进行应对,如果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或者缺失,将无法识别和应对融资风险,可能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不健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风险管理程序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分析部门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其次,在整个宏观层面上看,房地产融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通常是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对融资进行管理,缺乏明晰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增大了融资风险。最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建设不到位,过于重视营业销售,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建设,导致内部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完整、可行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四)融资结构不合理,还款压力大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在债务融资中需要合理的安排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比例。短期债务的比例过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还款压力很大,一旦资金紧张无法按时还款,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短期债务比例过低,虽然短期的还款压力较小,但是一旦出现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对增加,如最近央行的降息措施,就降低了企业的贷款成本。房地产开发项目短期融资比例过大,和企业在进行融资机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行债券或者进行股权融资十分困难,尤其是对于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而贷款融资通常时间较短,甚至最短的只有几个月,一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周期较长,面对着如此短暂的还款期限,企业的融资风险显露无疑。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控制融资风险建议

(一)引入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由于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还增加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融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能,在自身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为外源融资创造有力的融资条件,除了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信誉外,企业要积极的进行多方面的融资,股权融资虽然是较为快速的方式,但是股权融资面临着企业估值、控制权等诸多问题,一旦处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控制内部管理出现混乱。随着国家对担保行业的日益重视,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尝试进行担保融资,通过担保机构,进行资金的拆借,这能够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短期的资金困境。总之,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对商业银行的过度依赖,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降低融资风险

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降低融资带来的风险。健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制度,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方面进行,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借鉴国际上通用的COSO框架,设计内部控制架构,然后结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建立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管理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杜绝为谋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形出现。因此,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不兼容职务以及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通过这一措施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融资风险。

(三)合理规划融资结构,减少还款压力

依照相关的融资理论以及我国房地产项目的相关数据,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合理的规划融资结构,适当的降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比例,扩张股权融资的比重。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要求十分严格,企业债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股权融资是比较理想的融资渠道之一。目前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融资的比重还很低,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因此,可以考虑加大引入外部投资者的比例,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是另外一个较为合适的融资选择,房地产投资基金不同于普通的投资基金,该基金的设立是专门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范围有明确的限于,即只能投资到房地产领域。通过这一基金的设立,可以大量的筹集分散的资金,有利于房地产的融资,也便利了中小投资者。房地产投资基金可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目前该基金在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逐渐健全,这一基金的规模也将逐渐壮大。通过引入不同领域的金额,降低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不仅可以减少还款压力,还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加强项目前期调研,慎重选择开发项目

在市场部景气的情况下,房地产项目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投资的前期,加强市场调研,选择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建出现滞销或者烂尾楼的现象。为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针对项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项目所处的地段、市场竞争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事前调研。如果有较不利于项目开发的因素,就业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慎重的投资开发。

四、结束语

房地产融资成本与风险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基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需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项目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内部控制等方式来控制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融资成本及风险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