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精选(九篇)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

第1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 技术创新 创新优势 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美国硅谷大量高新技术小公司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烈兴趣。也因“硅谷”成功企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理论界提出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可以带动整个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以此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界定,各个国家有很大区别。1999年5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明确界定:一是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思、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概括为:由有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2、特征

(1)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其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技术等。例如,中关村科技型企业产业结构的比重为:电子信息占63.3%;光机电一体化占12%;新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科学占10.6%;新药物、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占10.7%;其他3.4%。

(2)从业人员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或领办,并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实行运作的。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超过30%,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据对北京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3万,占61.5%。

(3)规模一般趋向小型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少则几人或几十人就可以经营运作,但大多数在1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也在500人以下,这也使科技兴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经行创新,并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事实证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实现的主要载体。

(5)特有的机制特征

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政企分开、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技工贸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制度;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二、企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及其积极作用

最初的产业集群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以分工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定义,即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同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做了如下定义: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机构是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企业集群做了以下定义: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按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而且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以及一些辅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当然也包括政府及相关联机构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

我国企业集群的实践先于理论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浙、福建和广东)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针对这些企业集群现象,国内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企业和企业家网络、企业创新、历史传统以及政府政策等视角切入,较为深入地进行了企业集群生成、发展和演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其中,仇保兴对中小企业集群给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定义: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这么一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同时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相互适应;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集群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集群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企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极为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有所进展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集群整体看,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分工,无异于将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第二,聚集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集群内各个企业基于相同的产业结合一起,促使他们以整个集群为单位对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影响,同时也可以集中开发市场。

第三,信息的溢出可以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在集群中,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其他配套的相关企业相互靠近,很容易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的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情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

第四,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竞争的协同性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集群强化了企业间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化会产生二重放大效应,一方面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使同行业之间形成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局面。

三、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上呈现处独特的优势,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相对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和组织结构简单使研发及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它涉足的技术领域很广从而体现了创新的广泛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并提品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及自主创新往往更多地采取合作和模仿模式,具有较大的外生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视研发及自主创新活动,以增强其竞争优势,本身既是研发及自主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又是需求者。那么,相对于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依靠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中聚集着若干高技术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就形成了一个跨组织合作创新网络。如硅谷的成功就是依赖于群内各种组织就技术创新活动展开相互学习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第二,容易获得创新资源。如果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较快地获得创新资源,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相互补充的各种人才,企业很容易就近找到所需人才,而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群内企业间建立了长期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氛围也有利于企业间筹措资金。而且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广泛经常的接触还有利于企业获得有关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技术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享成果。集群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不是由某一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多方参与、群体攻关、资源整合完成的。这不仅包括集群内的企业,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非生产部门和单位。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集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创新成果受益于参与的各方,因而具有多赢共享性。因此,集群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使集群区的企业和各种非企业组织产生一种社区共荣意识。

第四,群内组织之间的竞合相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能否取得优势,避免淘汰出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产生创新的动力,合作同样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合作能力越强,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创新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四、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扶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或法律,构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环境,矫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使创新者能更公平地享有创新收益;选择一些机制灵活、产品附加值高、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重点扶持,促使其成为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

2、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美国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斯坦福大学在技术人才上的支持,从而使硅谷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创新最积极的地区。为此,我国政府应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集群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有名的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者董事会成员,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创业并予以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3、完善集群内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这些服务机构为群内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

4、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使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经济附加值高且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创新资金。在融资渠道上,还应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如提供融资租赁、放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条件促使其上市以及降低债券发行额度使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5、加强集群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群内企业间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发展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和联系,而且还需要与集群外部的组织或群体加强联系,从而吸收外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集群只在内部相互联系,由于这种经常的交往和合作,就会形成企业间的强联系,而这种强联系会形成“技术锁定”,阻碍技术创新,排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

[5] 朱杏珍:论市场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7(25).

[6] 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及实现机制[J].科技创新与导报,2007(32).

第2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关键词]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147-0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了解影响和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和诉求,推动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2014年7月,江苏泰州市科协与老年科协共同组织了全市范围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泰州市科技人员状况调查表》收回475份,有效答卷434份;《泰州市企业科技情况调查表》收回146份,有效答卷124份。与此同时,我们抽样走访调查了三市三区18家企业,与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与交流。

一、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按照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精神,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这次调研涉及的5家国有控股企业、2家集体企业、103家民营企业、5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及其他9家企业均属中小企业。

本次调查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泰州的中小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市场决策,更有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迫切的创新需求。各个企业的基本特征不同,战略与管理行为选择各异,加上企业结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团队、科研团队的差别,创新活动各有招数,各有成效。几个主要指标情况如下。

(一)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

接受调研的124家企业年收入总额是440.20425亿元,研发经费总投入是16.25888亿元,研发总投入占总收入平均比重为3.69%。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大有不同,部分企业占比较高,也有部分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与企业的规模并无确定的关系,与企业所在区域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

(二)科技人员占企业人数比例

在被调查的124家企业中,工人总数是4.518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8948人,科技人员占工人总数的比重为19.80%。相比科技经费的投入,比重明显上升,说明泰州的中小企业较注重企业科技人员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三)科技人员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34名科技人员中,从事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达340人,只有94人服务于传统产业。434名科技人员中,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4人,本科毕业生135人,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262人;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55人,中级职称125人,初级职称131人,还有93人没有职称。企业高学历人员的比例不高,高职称的科技人员太少,甚至有些企业对职工的职称评聘没有引起重视,有些科技人员对自身的职称评聘也没有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有些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并不与职称挂钩,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在内部评聘职称,收到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但不鼓励科技人员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职称评聘,其背后担心人才流失的用意也是明显的。

(四)科技人员工资情况

124家企业中,科技人员年平均工资在2万~5万元的有31家,5万元~10万元的最多,有55家,10万~20万元的有18家,20万~30万元的有20家。124家企业科技人员平均年工资状况表明,科技人员的工资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五)近5年企业的专利情况

124家企业近5年的专利数,在0~10件的有24家,在11-20的有19家,2l~50件的有51家,51~100件的12家,100件以上的有18家。以上数据可看出,近5年企业专利一般在50件以下,专利数目不够多。

泰州的中小企业普遍关注科技创新,大多有自己的科研人才队伍,不少企业成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与多家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还有的成立了自己的检测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有自己的专利。大多企业取得了喜人的科研成果,但从总体看来,泰州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都处于全省的中游水平,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产品数、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全社会研发投入数、上争计划项目数等等,与南通、扬州、镇江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制约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资料分析,从座谈中大家关心的话题分析,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全社会支持不够

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不仅仅是主管科技创新工作的某个或某几个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各级党委政府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而且要理性选择关注与支持的重点。目前,泰州市相关的职能部门比较重视大的科技创新项目的推进与支持,对小改小革热情不足,支持不多;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关注不多,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新兴产业的创新上。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要么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望尘莫及,要么是“阳光普照”,缺少政策的激励性,花了钱却难以发挥推动作用。

(二)科技合作缺少长远的运作

为了提升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但从合作的现状看,大多是项目合作、阶段性合作,而不是持续的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合作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反映了合作双方的无奈心态,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与通盘设计,合作双方在齐心与协力方面以及长久合作方面都存在可以改进的余地。而同行业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的相关性,激烈的竞争使知识与技术外溢受到严格的限制,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的情况几乎成为不可能,这与如今科技创新需要联合作战的大趋势是相悖的。

(三)企业主与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不足

就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稍稍强一点,制度设置上也有一些值得肯定与学习的地方。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一般说来,没有足够的关注、没有足够的人力、没有足够的财力,创新带来的效益明显不足以引起企业主的兴趣。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少,学历职称低,创新研究的知识不够,热情不高,信心不足。这种不平衡在泰州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是企业家的素质不高,政府投人不够、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这都有道理,但又都不是完全的道理。对这些缺陷与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得到弥补与解决,不可能靠某个时段的努力、某个方面的工作就能排除影响科技创新的所有障碍,重要的是要细细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些是可以由企业努力做好的,哪些是必须得到政府扶持的,哪些通过科技人员的自身努力是能够做到的,哪些又必须是要多方面通力合作的才能发挥作用的。

三、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体现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要求。创新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与诱人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但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文化创新等方方面面。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二级、三级的指标。创新投入包括财力投入、设备投入、研发团队投入;产品开发的周期、研发成果的数量、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生产设备水平、生产工人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资源利用率等体现了企业的创新实施能力;营销网络建设、市场占有率、品牌强度等营销指标和销售水平、利润水平、出口创税水平产品创收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此外,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热情、员工的创新理念热情、创新战略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等等,对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当然,社会大环境对企业的创新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与阻碍作用。强调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都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四、推进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立足基层一线,创新激励机制

泰州市中小企业为主的现实、科技人员短缺的现状,要求泰州的科技创新要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美国的一项评估结论是70%的原始创新来自中小企业,我国60%以上的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科技创新是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创新,依靠理论的创新、依靠实验室的探索,但又有相当一部分的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方法创新来自于生产一线。所以说,生产一线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线,广大一线工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不能忽视“能工巧匠”作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创新的成果可以从小改小革入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可以在少数企业中看需要而建设,在绝大多数企业要增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眼睛向下,努力调动广大工人的积极性,把工人中的“嗡嗡制度”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对工人提出来的建议,理论不必深,有益就好,成果不必大,有效就好,奖励不必多,持之以恒就好。参与的人多了,参与的热情高了,就能培育出企业的创新文化,个人就能在活动中增加才干并逐步成长起来,企业就能在日益兴起的创新中发展起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改造、点滴创新中获得的奖励收入起到的激励作用是工资增长无法比拟的。激励机制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在落实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提升精神奖励带来的激励作用。政府定期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高规格、大范围的表彰,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专访,高调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传播科技创新的成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敬科技工作者的氛围与风气,构建全民创新的文化。

(二)加强科技人员的引进、培训

许多企业有好的项目,亟需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来研发。但泰州的中小微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科技人员都有比较强烈的学习热情,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调研中发现,434份科技人员状况调查,有197人近一年来没有参加任何学术团体或科技社团,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术交流,有203人两年中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的转化或新产品的生产。有234人没有参与有政府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有71人都没有参加过企业的科研工作。他们因此感觉到苦闷与困惑,不少科技人员表达了进修、学习、培训、交流的愿望。也有一些企业因为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重视科技人员的进修、学习、培训和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科技人员的进修、学习、培训、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应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鼓励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叠加,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专家讲课,努力提升现有科技队伍的创新水平,巩固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培养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在政策与财力上,加大对有效中介机构的支持

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特长,帮助企业突破信息不畅、交往不广的局限性,帮助企业在与科研院所之间、与同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高速路与合作的“立交桥”,组织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协同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中介机构在企业研发需要、研究机构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在专利申请、政策实施、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业务提升方面给予指导。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在组织、协调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具有专业性,政府在引导协会工作、发挥协会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应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科技人员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过去有着良好的记忆与强烈的向往,而在中介机构的组织下还是有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的。

(四)分担企业科技创新风险

企业创新的过程是有风险的,投入和产出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对自主创新最大的顾忌。加之有些投入是巨大的,这种投入能力的限制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这方面,既要清醒认识创新投入的风险,也要张扬创新收益的诱惑;既要考虑企业的局部利益,也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所以,在投人的机制方面,可以考虑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能否考虑投入风险的承担比例与创新收益的分享份额,选择一个相对公平的平衡点,使政府成为创新力量的支撑,成为企业面对创新风险的靠山,从而减少企业创新的顾虑,增加创新的勇气与信心。推动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比以结果论英雄、以成果发奖励更为重要。政府分担风险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做到企业不分大小,都能在面对风险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府的支持,既不会懈怠又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又不一定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减少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评选与奖励过程中的弄虚作假。

第3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一、重庆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目前,重庆市中小企业轻创新、轻技术、轻研发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通过直接购买核心技术或仿造的形式进行生产,导致中小企业的专利数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少。科技创新投入少。重庆市中小企业中,从事批发和零售、租赁和服务、住宿和餐饮以及居民服务、修理等服务类的中小企业占到近七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部分企业的产品5年甚至10年都没有变化,科技含量低,且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利润,造成了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短缺。加之科技创新存在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导致重庆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科技研发投入R&D为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合作度差。目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80%左右的知识创新项目,其中85%~90%为国际国内论文、国家科技奖励,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然而,由于其中90%不能立即转化成企业可直接使用的成熟技术,中小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经纪机构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项目与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度慢、创新成本增加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成果浪费等问题。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重庆市企业拥有的科技人员,与2004年相比,2015年大中型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也只增加了0.24万人。对于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来说,大多属于普及型人才,普遍缺乏在一个领域具有领先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受企业经济实力差、管理弱、待遇低等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二)企业创新融资依然困难

据201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对困难企业的调研得知,达七成以上的企业涉及到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融资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重庆虽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周转金机制、探索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外界环境制约,如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内部积累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财务管理上,存在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财务管理水平低等现象;中小企业的知名度、银行信誉度、资信等级不高,又缺少有价值的资产进行抵押,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相对较高等,导致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引导

一是着力加强宣传引导。从2016年的100户“专精特新”中小工业企业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考核范围,定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制定差异化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分类扶持。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设定不同的帮扶重心。如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种子资金、天使引导基金、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的帮扶。对壮大期的中小企业,重点帮助企业建立或扩大研发机构,在财税、土地等方面实施帮扶。对腾飞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股权投资等方面的帮扶。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定位与战略布局的不同,侧重发展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加强统筹规划,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差异化的扶持,制定不同的五大功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路线图与政策,实现互补差异化发展,各具特色。

(二)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重庆市探索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是依托科技服务平台和“渝新券”,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渝新券”试点进行总结,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券实践经验,优化“渝新券”顶层设计与推广使用,重点支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三类科技服务。完善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服务功能,通过采用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与电子版“渝新券”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研发资金在中小企业向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购买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以及购置研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作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制定一系列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二是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组织重庆市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并继续举办重庆小微企业博览会。同时,通过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实现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研发服务市场的一体化。此外,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要求,抢抓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新合作项目的机遇,加强重庆市中小企业局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合作,积极打造中小企业跨境交流合作平台,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并购工作,拓展海外招商渠道,促进重庆市有基础、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三是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加大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型、科技型、环保型等“专精特新”企业。同时,落实与加大对现有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政策、资金、服务指导等方面的扶持与引导力度,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此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为其做配套生产或服务的相关产业集聚,并通过任务众包、生产协作、资源开放等方式,促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

(三)促进多方合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评估融资机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促成重庆有实力的科技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在线信用评估,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估难的问题,并积极推出以信用评分为主的信贷考核机制。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与中国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现有信贷产品的宣传,并利用现有的信贷产品扩大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出口退税等创新类贷款业务。三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在完善企业应急转贷资金、落实信贷风险补偿政策等的基础上,继续搭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并扩大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等按比例共同承担风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在有优势的区(县)整合政府的各项担保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四)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员的培训。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有计划的对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展开围绕创新创业政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同时,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知名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中小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研修培训力度。二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加快培育技术经纪市场,推进重庆市技术经纪机构建设,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专业,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专业人才。三是制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并通过制定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水平和影响上都不亚于大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技术创新活动表现出一些独具的特点:

1.中小企业有着人员少、机制活、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等特点。大量的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人员少、机制活的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经营中,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其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的特点。

2.技术转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大量的资料表明,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适于进行技术转移活动,更容易它与外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在美国,在没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R&D支出的回报率均只有14%,而在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R&D支出的回报率则分别约为30%和4%,表明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的条件与合作。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较大企业更高的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我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美国约50%到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

二、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不足。首先是市场资金来源不足。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贷款,我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是靠所有者本人的积蓄以及向朋友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借款。再次是政府资金支持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占GDP的份额超过50%,而其所得到的政府资金支持约为30%左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

2.技术、人才、信息缺乏,自我开发能力较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由于自身开发能力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技术成果,但即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基本的技术人员,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甚至在政府部门或有关组织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因为缺少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技术支持的人力条件而难以利用。

3.知识产权保护面临难题、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两个主要困难:一方面是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多用专利注册来保护其发明创造;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知识产权纠纷所需的巨额诉讼费用。为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由于一些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到当地财政收入,导致很多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三、对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几点建议

1.要加快调整优先关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发展中小企业列为国家重要政策课题。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5%强。全国出口总额中约60%来自于中小企业,我国已成为中小企业大国。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培育中小企业对提升产业整体支持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值得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逐步调整我国产业、金融政策立足点,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2.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市场体系较完善地区逐步试行组建由地方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的地方性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制和再保险制度,同时加强银行对贷款的审查制度和风险意识,避免全额担保导致企业经营混乱和金融机构“道德危机”。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上市程序和交易制度,规范信息披露,推动中小企业板向真正的创业板过渡。

3.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升级。加强信息支持,在我国主要投资来源地设立信息咨询窗口,以便开展对口合作,共享双方企业供求、技术信息。加快引导海外零部件中小企业投资进入的步伐,加速培育我国本地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建立产业支持能力,支撑我国汽车、电动机械等重工业发展。对符合我国产业发展方向的外资中小企业可探讨给予融资支持。吸引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退休熟练技术工人来华,借助“软资源”,快速提升我国的基础工艺水平。

4.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的关键设备和技术进口,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突出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发展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5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产业化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具有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其融资渠道少、融资难、融资风险高。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下分析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渠道,进而找出影响其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企业有效的控制融资风险提高契合实际的帮助,最后提出针对融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一、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及其特点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面对新常态,“创新”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群体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不断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才能占据和扩大市场地位,具有很强的创新特征。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后产品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它将很快占领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这就为企业带来大量收益,使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所以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又具有高回报、高成长的特点。有资料显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一半会在创立后三年内死亡,剩下的一半中有二分之一在创立五年内死亡,余下的四分之一也只有很少能顺利进入成熟期。由此可见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

二、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例如企业创始人个人投入、企业留存收益以及成员集资。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策性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或个人之间直接借贷等。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主要形式是银行贷款。政策性融资是指向政策性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政府提供扶持基金及税收优惠政策。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此内源融资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与理论不同的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而且随着企业的成长,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单纯依靠自身积累很难满足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对于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来说,外部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

三、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1.融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活动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获得高收益,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及销售。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同的,正如下图所示: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这些风险都会对企业的融资风险产生影响。在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各生产经营活动中,融资始终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融资结构,所以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风险也不尽相同。融资风险在企业中可以具体体现在融资失败、融资成本过高、通过融资得到的资金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等方面。因此,识别融资风险、调整融资结构从而降低风险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占据市场地位、实现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2.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融资风险来源于三个方向,一个是融资需求方,即企业;一个是资金供给方,包括投资企业或个人、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最后一个是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和经济环境、金融市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本文从融资需求方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影响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1)负债规模,即负债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企业负债比重越大,就需要越强的偿债能力,融资风险就越大。

(2)负债的期限,筹资时采取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借款、长短期借款分别用在哪项活动中,这些都是影响融资风险大小的因素。

(3)企业发行股票的数量和时机。

(4)债券或股票的利息率,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利息率越高,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

(5)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资产有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的流动性都不相同,当企业流动性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融资风险就较小,反之,其融资风险就较大。

(6)技术风险,技术创新失败,企业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很快会被替代品或者竞争者瓜分,无法持续占据市场就无法获得持续收益,企业现金流减少,融资风险增大。

(7)产品风险,产品研发失败或者不能实现产业化,投入其中的资金就无法收回,企业将面临巨大破产风险。

(8)市场风险,企业产品如果不能进入市场,投入的资金依旧不能收回,不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大幅降低,从而增大融资风险。

(9)管理风险,企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方面薄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从而导致资金周转率低、企业盈利能力低,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从而融资风险大。

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风险分析

1.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六个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加速成长阶段、稳定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2.初创期融资风险

(1)研究开发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刚成立,拥有某项技术或专利,其用途和市场前景可能都是未知数,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化,首先要经过研究开发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市场进行研究调查,所需资金数额不是很大。此时,企业能获得的外源融资基本为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创建初期会依靠风险投资例如天使投资来吸收大量资金,但是在我国,民间借贷在法律上是不健全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发现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时才会进入,而且由于受传统储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投资还是很谨慎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少能获得这方面的资金。由于此时企业并没有投入生产,没有任何收益,技术研发的成败关系着企业的命运,所以此阶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就会造成资本的大量浪费,很多企业可能因此失败。欧洲投资银行的一项统计分析表明70%的技术创新在研究开发阶段失败。此时,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原始资金,不需要对外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融资成本较低。总之,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研发带来的技术风险。

(2)创业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开始将研究样品生产出来并对产品进行试销,这就要求企业满足诸如配备厂房、生产机器、工人等生产条件,同时还需要购买原材料,此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增加。此时企业虽然已经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或知识产权担保来获取外部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未建立起信用制度,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又难以量化等原因使抵押担保难以实现。面对创业阶段大量的资金需求,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本为主,其次是政府基金、技术创新资助基金等,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在创业阶段,产品生产是获得收益的前提,产品销售是企业继续成长的关键,产品不合格、产品的替代品较多或替代品成本较低都会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因此产品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此时风险投资的进入也意味着外源融资的进入,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融资费用,融资成本开始升高。另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技术被复制或扩张的威胁。因此,企业在创业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扩张风险。综上所述,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资金问题是最突出问题,融资风险也在这个时期最大。融资不到位、风险无法控制都会导致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最终使企业走向死亡。

3.成长期融资风险

(1)早期成长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经过初创期就相当于跨过了死亡谷,其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开始逐步占据市场,开始有了销售收入,但还是处于亏损的状态。此时,企业需要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并扩大其规模来加强管理,增加生产设备、增购原材料等来为大规模的生产做准备,扩大销售市场。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比初创期更大,虽然融资渠道和创业期的选择差不多,即以自有资本、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贷款,企业开始探索外部资金来源。企业步入成长期后,技术风险和产品风险就基本消除了,但仍然存在市场风险。另外企业开始向着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其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资金需求仍在增加,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也开始增多,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管理跟不上,企业效率就会降低,应对外界环境和市场变动的能力就会减弱,就会使企业成长力减弱,因此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此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2)加速成长阶段。进入加速成长阶段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其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销售收入快速增加。为取得核心竞争力,其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因此融资需求快速增加,此时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供应来保证其产品和服务,传统融资渠道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此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以及信贷机构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此阶段,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快速增加,现金流增大,资金的运营成为融资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仍然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主要风险。另外,在此阶段作为主要融资方式之一的私募股权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项目进行分阶段进行投资来分散风险,但是如果选错投资者仍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例如一些战略投资者很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竞争者,分割企业产品市场。因此,企业在加速成长阶段面临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股权控制风险。

(3)稳定成长阶段。步入稳定成长期,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生产量和销售量持续稳定增加,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决定其仍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同时企业应该开始着手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所以进入稳定成长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是增加的,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也相对增加,除了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外,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需求可以通过新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获得,随着企业在市场上开始站稳,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也成为了它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融资方式。创新型科技中心企业进入稳定成长阶段,融资需求最大,融资成本也增加,如果企业收入小于支出,就会出现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企业债务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少,其短期偿债能力就弱,对于长期债务,要一次还本付息,数额巨大,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利润或现金流入才能按时偿还,否则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分配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比例,保证现金流动性,控制资产负债率。总之,此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管理风险、资产不足以偿还债务导致的破产风险以及股权控制风险。综上所述,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就成功地实现了由科技创新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变,其资金需求数额最大,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形成规模化,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

4.成熟期

融资风险成熟期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经过高速成长和发展之后进入的新阶段,在成熟期,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并稳定地占据市场,获得高额利润,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已经完善,企业面临的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考验。进入成熟期,企业就要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其任务就是创新技术、升级产品、完善生产要素。在成熟期,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需求。此时企业各个方面都处在最优的状态,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很多,很容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对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项目贷款来提供资金支持,所以银行贷款是企业在成熟期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很多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会选择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市场稳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管理有效、融资渠道多使得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成熟期的融资风险最低,由于企业在成熟期面临第二次创业的重要考验,所以这时期的融资风险主要是创新、转型的风险,企业创新、转型必定要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其带来的收入变动以及企业创新的失败是造成融资风险的原因。因此,此时期的融资结构要由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组成。

5.衰退期

融资风险随着竞争者的进入和其他企业的模仿,由技术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将被瓜分甚至逐渐消失,此时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第二次创业成功,企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如果失败,企业就将由衰退期逐渐走向死亡。衰退期的企业仍然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在前期积累下来的资金大部分用来偿还债务,企业开始退出资本市场直到消耗完积累下来的内部资金。因此,进入衰退期,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来自转型的风险,以及收入降低导致无法偿还债务的破产风险。

五、结论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根据不同成长时期的发展特点,具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也使得它在不同时期面临特殊的融资风险。为了降低融资风险就要从企业特定的成长时期入手,分析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在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不同时期合理的融资决策。加强融资风险的控制是保证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对于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经营能力,其次要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最后要加强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能力和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2]束兰根,吴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识别及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111~115.

[3]李希欣.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1,(17):388~398.

[4]程仲鸣,夏银桂.基于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8,(4):45~48.

第6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小民营企业;管理

1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在“十三五”规划下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具备创新企业主体,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进展,还可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国家政府给予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后,中小民营企业树立开放、共赢的管理概念,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基础,寻找能够灵活占有的市场空间,拓展目标市场,其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学习与交流,相互借鉴,不断扩大客户群,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这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才可提高民营企业的业务能力与扩展能力。如此一来,企业才拥有更多的资本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将建设创新各项业务提上日程,不断扩张发展市场发展空间,并拓宽业务经营的门路,为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动力。

2树立创新理念,优化管理与产业结构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不断促进自身发展,首先要在内部进行积极创新,通过向企业人才灌输创新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改善与弥补企业管理的不足,从而保证企业发展利益。2018年在沈阳召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根据《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共有405家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增长率为4.38%。从总体而言,大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提高企业人才业务能力,为企业管理创设良好的条件,并借助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结构,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针对企业工商管理而言,强化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促使企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一个合理、科学以及高效率的管理标准,是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具有系统化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例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管理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收集采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和工作质量、效率等,并通过系统自动统计与分类,使结果能更快呈现,不仅加快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速度,还可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或内部升级提供有利帮助。

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管理形式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开放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就让企业发展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与风险,同时也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下,能够稳定发展,其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积极预防与应对发展风险,核心竞争力则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中,民营企业只有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与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才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若想充分掌握企业管理工作,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对市场发展进行更新式调查,结合市场形势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形式,将市场发展需作为管理依据,实际管理模式,例如“云计算”“互联刚管理系统”,不但提升企业产品技术质量,而且还能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形式。

4落实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中小民营企业处于资本低、投入高以及风险高的趋势,所以为保证民营企业经营发展能够实现长远经营目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在发展中获取技术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能够达到企业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民营企业应重视时代的改革方向,而电子市场是信息时代的产业链。因此,民营企业可尝试电子商务发展,建立专属的电子市场,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科技创新还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通过掌握技术专利,能够使民营企业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与财富,还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科技创新的价值。因此,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共同协力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科技创新工作推向新高潮。通过利用科技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企业未来发展与经营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有效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管理企业财务与投资项目,还可预防投资风险与财务风险。如此一来,才能够促使中小民营企业长远发展,并为可持续经济提供动力。

5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指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创造环境、提供动力。因此在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中重视科技创新能够丰富自身内涵,不断改革企业管理,还可培养创新型人才,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凤霞.中小民营企业成长中的管理瓶颈及其突破[J].北方经贸,2017,(10):4-6.

第7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我国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多,并且多数理论研究都是构建信息服务体系思路的探讨,缺乏实际的设计案例,在实践中运用较少。从中小企业创新所需求的信息种类来看,信息需求的种类有有多种,例如从企业转型的角度来看,管理类信息需求旺盛等等。因此,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的信息设计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新的网络形势下,一些信息服务平台也开始应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上,在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上也通过企业专题文献资源整合、知识服务、资料分类、Web2.0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信息服务。目前,在实践中,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有九成以上的企业都没有通过图书馆资料信息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创新信息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想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需求对接,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2图书馆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有效的向社会开放,以及公共图书馆体制的改革,为图书馆参与社会竞争,为社会提供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图书馆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服务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1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需要扩展业务,并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而面向企业创新的信息服务不仅扩大了图书馆的业务面,增加了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还能够帮助企业自我完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而完善自身的储藏,使图书馆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2.2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企业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料,有效的缓解自身人才资源的短缺,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决策,同时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又节省信息建设的资金,从而满足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3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模式

由于不同企业获得信息能力的差别较大,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检索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以将其服务模式分为企业自检、馆引自检、定题馆检、企业馆检和馆检加工五种模式。

3.1企业自检

该种信息平台服务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信息进行自己检索,其要求企业具有成熟的信息能力,并且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图书馆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只需将信息资源开放即可。该种模式方便快键,只需馆企双方签订协议即可。

3.2馆引自检

该种服务模式是指企业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指引下来检索自己所需的创新信息。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对图书馆结构不熟悉的企业而设置的,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索引加工,并建立面向企业的分类检索目录。

3.3定题检索

该种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图书馆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构建相应的信息检索服务,其主要是针对获取信息能力一般的企业而构建的。通常图书馆按照企业提出的问题,代为检索,这就要求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并将检索的结果反馈给企业,并且要求图书馆建立专门的企业信息服务部门。

3.4企引馆检

该种服务模式是针对那些可以大致描述出自身所需信息的问题,在图书馆分析后,由图书馆代替检索,然后反馈给企业。这种模式中图书馆也不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但是要求企业服务部门的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3.5馆引加工

该种模式是对既不能提出明确命题也不能对所需信息进行描述的企业,由图书馆根据同行业信息的需求,进而得出问题,建立索引关系。图书馆可以将行业发展状况等提供给企业,并提供各级的咨询服务,是图书馆面向企业服务模式中的最高形式。通常为了满足上述几种服务模式,还要求图书馆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馆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对内容的组织。由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而有些信息是图书馆中没有的,这就需要加强建设,进而全方位的实现面向企业科技创信息服务。其次,深度加工,在图书馆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图书馆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进而形成特色的数据库,实现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如提供技术发展研究报告等专业的论文共企业创新参考。再次,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分类。目前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分类大多数按照《中图法》或《科图法》来进行的,在面向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信息支持时,这种分类方法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有效的为企业需求服务。最后,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展示,降低创新信息的抽象性,进而提高大规模信息的处理能力,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使中小企业在对技术创新时能够及时发现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技术,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4结束语

第8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资金;科技创业;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发展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小企业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然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科技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在发展初期,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融资难成为了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资金短缺自然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性问题。1999年,我国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成为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一项重大措施。为配合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北京市于2006年颁布《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京财文〔2006〕3101号),正式设立了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以下简称“创新资金”)。经过十年的发展,北京市创新资金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在引导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科技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成为北京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

一、创新资金概况及主要做法

自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成立以来,创新资金的规模逐步加大,由2006年设立之初的5930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14460万元。累计支持了35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总经费达12亿元。

(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项目立项机制

创新资金面向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成立5年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中方控股(归国留学人员个人控股的企业除外)的科技型企业。且规定企业职工不超过300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30%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0%以上,企业资产总额或上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企业凝炼好项目后通过“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专项申报系统”提交材料,同时打印系统导出申报书连同相关附件,加盖企业公章报送受理部门审核。

(二)专家评审+机构推荐的项目筛选机制

对于项目的筛选,主要是发挥专家的作用,采用专家打分评审的办法来取舍项目。2015年对创新资金对筛选机制进行改革,首次采用市场化创业服务机构推荐机制,赋予众创空间、孵化器、社会化投资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推荐权,发挥其贴近企业、了解项目的优势,形成了“创新资金+投资机构+众创空间”的项目筛选模式。专家在机构推荐的基础上再进行评审,做到优中择优。

专家主要有各大高校院所的教授、研究员,也有自于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投资专家及创业导师,形成一个巨大的专家库。在专家选取方面,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专家名单;专家从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等角度对项目进行客观的、全方位的评价,确保立项项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在评审流程中依托于创新资金申报、评审一体化信息系统,做到项目申报、初筛、评审、立项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可监督、可追朔的流程化管理;在评审阶段,采取专家、项目按产业领域随机匹配的评审方式,在评审现场由系统随机抽取配对,实现专家、项目的“背靠背”评审,评审过程无讨论,独立给出意见及评分,完成评审后由系统自动汇总,给出项目的综合评分,作为项目的最终评审结果。

(三)项目验收,分批拨款的项目追踪机制

创新资金项目的运作周期一般为两年,项目立项后先拨付70%的启动资金,当年末要提供本年度项目进展情况,包括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到项目结束后,再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主要依据就是立项时的可行性报告,基本达到课题研究报告多规定的内容即为通过验收,通过验收的项目再次拨付30%的余款。反之,没有通过验收评审的项目就不会再拨付余款,并视情况而定对前期拨款采取灵活措施。

二、创新基金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业

(一)有效缓解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融资难问题

资金短缺仍是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通过创新资金的早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成长的“第一桶金”,迅速发展壮大。创新资金扶持过的企业先后涌现出神州泰岳、海兰信、飞天诚信、恒泰艾普等上市公司1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其中优秀代表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申请的“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获得40万元支持,建立了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软硬件平台,目前该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广州、南京、等十余个地市环保部门,企业总资产扩大44.8%,销售收入增长100%。与此同时,在创新资金带动下,社会资本不断流向创新性高、发展性好、资金需求强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了企业自筹、银行信贷、机构投资等多条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促进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截至目前,通过创新基(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元,实现资金放大比例超1:13。

(二)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资金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众多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创新影响力显著提高。据统计,获支持的企业项目实施期内年均研发投入55万元以上,较立项时增加72%;项目实施期内累计新增专利近6000项,较立项时增加86%;累计新增质量认证、行业许可等共计5000余项,较立项时增加73%。创新资金项目包括北京冠华天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清字幕图形图像处理卡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现场直播电子中文翻译提供服务,北京三博德胜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冲击试验机应用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冲击试验等941项成果在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创新资金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深度联合,加强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与转化之间各市场主体的协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获支持的企业项目执行期实现技术交易15000余项,交易金额近140亿元,其中向外省市输出科技成果近8000项,交易金额近80亿元,向国外输出科技成果150余项,交易金额近4亿元;获支持的企业年度平均创汇2000余万元,年均增长75%,平均每项增加创汇额近200万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推进了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进程。

三、科技创业对创新资金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北京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队加入到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新时代,并对创新资金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一)创新成本的增加对资金的规模提出新要求

创新资金总规模在不断增长,但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创新基金资助力度与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相当部分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创新资金的需求越发凸显。国际上,政府对可商业化的技术研究开发或成果转化项目资助额最高可达到项目直接费用的50%,与之相比,到2015年9月底,北京市有科技型企业近35万户,其中新增科技型企业5万余户,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不超过1%,2015年北京申请项目中仅有22%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创新资金资助。另外创新资金的资助面较宽,项目平均支持额度为30万,从北京市资助额度来看最小资助额度只有20万,最大的金额也不超过100万。

(二)创新的连续性要求对单个企业开展持续支持

技术变革的加速、业务活动的全球化、产品创新更加频繁、创新周期逐渐缩短,一件创新产品或一项技术发明难以使企业摆脱困境或获得稳定发展,只有依靠彼此相互关联、持续性创新才能使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要求不断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相比美国中小企业基金一般会对同一个企业进行不超过三次的支持和上海对中小企业开展滚动支持相比,北京市对于在同一年度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选择一种相应支持方式的规定亟待修订完善。

(三)创新资金需要瞄准真正的前沿技术领域

创新资金资助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支持数量不均衡。截至2015年,创新资金累计支持电子信息领域项目1267项,占5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310项,占13.3%;生物医药领域215项,占9.2%;资源与环境领域174项,占7.5%;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162项,占7.0%;新材料领域149项,占6.4%;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2项,占1.4%;现代农业领域19项,占0.8%。这与北京市发展的重点产业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在电子信息领域有多个项目主要还是停留在软件APP的制作阶段,距离前沿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据一些企业反映,创新资金的申报条件比较高,而且申报材料附件要求也比较严格,小企业缺乏专门的科研管理员,普遍认为立项金额与其申报成本(难度、时间、精力)不成比例,导致其中报积极性不高。在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个别企业在项目申报时对项目的未来预测比较理想化,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风险估计不足,相关经济指标制定偏高,对资质证书、行业许可等申报审批周期估计不足,项目立项后在执行期间增加了增加完成目标的难度。

四、进一步发挥创新资金作用的思考

(一)拓宽政策覆盖范围,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

实践证明,创新基金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井喷式增长的今天。但是中小企业成立初期往往难以获得社会投资,因而需要采取直补方式进行支持。建议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坚持创新基金针对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扶持额度,并增加一些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支持,除直接资助、贷款贴息外,增加股权投资等,以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普惠制,支持“技术领先、创意超前、模式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我造血功能,帮助企业迈过“死亡谷”。

(二)坚持科技创新主导地位,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

创新是创业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为更好地以创新促进创业,引导企业重视原始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建议在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基础上,更加侧重原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鼓励各类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改进、新产品研发生产的相关需求,在国家支持“双创”大环境下,加强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提升科技创新在“双创”中的话语权,防止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边缘化。

(三)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强创新资金工作的协同机制

强化创新资金与各委办局扶持企业资金相衔接,建立部门协同创新工作体系,确保创新资金工作取得实效。加强区级计划项目和和创新资金项目的对接,和区级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创新资金立项项目给予重点、追加支持。创新资金工作从组织申报、评审、立项充分与各区县对接。做好区县工作人员创新基金工作的培训辅导;在评审立项工作中加强与区县科委对接,通过项目聚焦各区县中心工作,从而突出创新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支持方式

在员工人数、经营年限等方面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申报门槛,简化申报流程和手续。拓宽政策覆盖范围,将申报主体范围延伸至文化创意、内容创新、金融创新等方面,深化科技与各类产业和要素的融合,并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进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同时,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形成既奖励成功又容忍失败的机制,通过各个领域优秀项目建设,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创新资金的宣传培训力度,鼓励引导更多中小企业申报。

参考文献:

[1]郭研,郭迪,姜坤.政府资助项目筛选和企业的创新产出――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5(02).

[2]梁寒冰,安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运作模式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3).

第9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17-02

1 河北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及特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办和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1.2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述

1.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贡献效果巨大

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6万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0%以上。企业产值占全省GDP的38.2%,上缴税金120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5.6%。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逐步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极其复杂,全省民营(非国有)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经受着巨大的冲击。

1.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省内中小企业比重较大

近年来,我省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定位明确的特点。最新数据统计,2010年,河北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科技型企业总数量的78%,其存在构成了省内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一支主力军。

1.2.3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人才流动性大

目前,我省历届招聘会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队伍越来越庞大,招收的科技人才也急剧增加,且平均年龄也趋于年轻化,这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完善,行业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人才的流动性大,人才流失较严重。据统计,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企业内部平均工作年限仅为3年左右,这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缺乏,制度缺失导致人才流动较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重点是具有高技术,高水准的技能。目前从河北省情况来看,尽管招聘收到的简历渐渐增多,但是,真正具有专业高技能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哪怕吸引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长期培养留用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高层次创新人才明显偏少,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费用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有的甚至更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2 企业融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技术创新周期较长

2.2.1 融资途径多,可用途径少

河北省内融资渠道多样,涵盖面广,比如资本市场融资、政府注资、银行贷款、金融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等均可为科技型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在申请资金时存在的各种壁垒,如企业资信评级、企业担保、融资手续复杂繁琐等导致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渠道多,但融资困难的窘境。

2.2.2 技术创新周期较长,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变样

所筹资金使用轨道的偏离,严重影响企业长久发展,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员,资金,设备等的实力偏弱,又得不到政府或者相关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加上技术创新周期较长,企业要想获得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企业受益周期较长,较长的周期会使得企业的经营发生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利用所筹有限资金来直接购买创新产品来装备生产。

2.3 高科技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影响偏弱

尽管河北省内的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集中在传统行业偏多,比如白沟箱包,安平丝网等,而具有辐射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偏少,集群效应也较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省政府政策导向优惠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超大规模高科技中小企业集聚;二是产业集群链条建设不完善,单纯的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在技术创新纵向链条建设上灵活度不够;三是河北省地处京津冀发展区,首都北京人才济济,且工作待遇,工作机会,工作条件等等较优,导致河北省人才流失。

3 我省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3.1 重视培养高端人才,完善企业机制建设

第一,加强对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强化部门,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锻炼;第二,强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制定清晰的企业发展路线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有利于激励员工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2012年4月26日,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双百”工程启动会议在石家庄市栾城县召开;5月份举办2012年度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环境与能力建设培训班,这些均体现了河北省及各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的重视及培育力度。

3.2 政府参与担保,优化融资渠道

第一,在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时,要充分利用政府这一现有资源,政府应该出面审核企业资信,对于具有发展潜力,企业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应给与担保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运行;第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目前这一渠道多融资难的困境,帮助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并提供必要的优惠补贴手段;第三,对于中小企业开发产品或者工艺等技术创新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可以跟给予企业资金的银行,融资机构,信贷部门等沟通协调,适当放宽还款期限,保证技术创新中小企业正常运营管理。

3.3 制定优惠政策,规范产业链条

针对河北省科技型产业集群目前现状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措施,切实改善状况,提升本省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社会影响力,具体做法有:一是加大产业集群园区的政策优惠力度,比如减免税收,差价补贴等等,提供更加舒适的技术创业环境;二是在拓宽产业集群横向沟通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产业链条纵向的联系,从而带动其他产业集群发展,并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4 结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在目前这种内外竞争的环境中,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力地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强竞争能力。本文分析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黎海波.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模式[J].化工管理,2006,(2):25-28.

[2]张卫东.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配套情况调查[J].河北企业,2011,(8):38.

[3]张卫东.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4]朱路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8,(10).

[5]匡辉.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J].大众科技,2013,(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