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生物药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生物药行业发展

第1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27家。2020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0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产、学、研、医、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抓住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健康生命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持续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上海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具体目标为: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3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服务与新技术应用。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RO/CDMO/CMO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生产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 “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规资局、区环保局、各街镇和园区)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该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健康生命城为中心,新增2.8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超过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

(二) 引育重点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龙头新产品、创新性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各园区)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

(2) 引入优质企业。通过重点项目租金补贴、优质项目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

(3) 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三) 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 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 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 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4) 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 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聚焦科技创业孵化,发展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载体,引导生物医药创业企业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进行孵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储备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小微企业。(推进单位:区科委、各相关园区)

(2) 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3) 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4) 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区卫健委、新虹桥医学园区)

(5) 筹建国际医药贸易促进中心。依托特色保税展示和跨境交易服务,打造专业化、国际医药跨境交易服务中心,药械进口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进单位:南虹桥公司、区科委)

(6) 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 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创新联盟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 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和服务,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第2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是在上个世纪才兴起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学科,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通过改变动植物细胞和DNA进行人为加工制造的过程和技术。生物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人们社会发展和医疗提出了新的理论,就传统的医疗技术提出了挑战。生物技术是一个加工过程,更是一个服务行业,是培养新的物种,新的产品的过程。植物基因工程是大年生物学中的主要方式,更是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植物为对象,利用对植物细胞和基因的改造来进行提高植物对大自然的各种抗性,是其在恶劣的环境中良好生长的前提。在植物的生物技术开发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的各种物质来增强植物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虫能力,从而取得我们在制药过程中的各种优良的原材料。

一、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原理

生物生物制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微生物和微元素进行辨析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先进的科学器械对各种微量元素提取的过程。药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各个组织和细胞变化的原理中出发,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各个微生物以及细胞进行各种手段的催化和变动过程。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是为其提供各种原材料的前提基础。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对各种微生物认识和其变化过程认识的结果。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随着当前各种病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病况的逐渐新颖,传统的医疗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各种病症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只要过程中,生物技术在其中有着良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是当前制药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和结局。生物技术说白了就是一种微生物技术,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生物工程的发展过程,主要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的设备对各种微生物进行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工程只经历了段在的一个过程,是当前技术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在当前的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由于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我国在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步都相对较晚,生物工程技术也是如此,在我国,其发展仅仅只有接近20年的历史,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生物技术就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我国的大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使得当前各种病菌发生其迁移性的变化,造成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之下,药品的开发和研制已成为当前保证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不可忽视的手段。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部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三、生物制药的前景与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

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第3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欧美国家医药市场和产业增长稳定,加强对生物医药的研发与生产力度。目前,欧美医药市场占全球市场分额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欧美国家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2005年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医药研发的总费用高达67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51%,欧美占整个研发费用的90%。欧美已经发起了一个目的在于加快研发新药品的计划,该计划利用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发展癌症、大脑失调、新陈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等疾病的新药。

2.欧美国家医药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是在政府、研发结构以及赢利性公司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公私合作特色明显。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新泽西州集中了默克(Mer—ck)、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强生(Johnson&Johnson)等世界著名制药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是世界闻名的药谷;马萨诸塞州拥有世界顶级的一流大学,是全球最具创新优势的地区,几乎所有的著名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州旧金山地区依靠政府和大学联合规划,将高校、医院、企业、风险投资高度集中,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基础研究:圣地亚哥地区是全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地区,汇集了辉瑞(Pfizer)、强生(Johnson&Johnson)、先灵葆雅(Schefng—PIough)、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等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机构。还有超过600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此落户,成为新兴的生物谷。

欧洲制药行业联盟(EFPIA)欧洲新药开发计划,该项计划的参与者包括欧洲委员会、各大学院学校、生物制药公司以及欧洲制药协会。为此,欧洲委员会和欧洲制药协会联合成立一个管理机构来协调、管理该项目。据统计,德国75% 的生物医药R&D投入是通过研究中心、项目中心等实施的。在生物医药公共研究开发方面,德国拥有自己的特色科研体系。包括92所大学的科学系或医学系,以及各公共部门所属的生物制药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生物科技、科技中介、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几乎所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都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其中,生物技术公司主要是利用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从事研发创新,而大型的制药企业主要是寻找全球合作伙伴,打造制药产业基地。在资金方面,私人资金、风险投资在近些年德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结构性的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从一个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风险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欧美国家加大对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的投资力度, 生物医药创新出现强劲发展走势。与传统制药业不同,生物制药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包括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DNA重组技术、基因治疗等技术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制品的过程。美国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7.9%,欧洲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23%。美国新泽州科委致力于在本州特定的产业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与风险投资或者银行去寻找成熟的公司不同,新泽西科委给予前期引导资金的形式培育早期的、成长型小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在欧洲国家当中,德国的生物技术占有领先优势,发展水平仅次于英国,在新药研究与开发方面居欧洲第一。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政府拨出了超过80亿欧元的联邦教研部经费,用于重点进行生命科学和创新技术的研究。德国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生物技术公司年产值达到15亿欧元。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也共同提出了名为“生物工业2021”的倡议,以加强德国在全球“白色产业”中的地位。 法国为了鼓励制药企业开发新药,尤其是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产品,近两年修改了对新研制药品价格的管理程序,允许制药企业自行确定新药价格。

4.欧美医药产业呈现区域性生产、研发的动态集中、产业集聚度加强等特征,出现了跨国家或以产业联盟为组织背景的产、学、研产业集群孵化载体。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集群化。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英国的医药(包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以科研机构、高校、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创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产业集群为特征。在丹麦,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力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丹麦还与瑞典合作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地区和瑞典南部地区建立了跨国的药谷(MEDICON VALLEY),医药谷的主要特征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高密度积聚。在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的紧密合作,充分保证了资金源源不断的获得。

第4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中药产业链; 中药材生产; 中药产业

【Abstract】 The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cultivation, production of TCM and sale of TCM. From industry chain of TCM, position and fuc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produ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produc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promo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y cha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produ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和中药销售的完整中药产业链。没有丰富优质的中药材,中药新药研发、生产和销售都将成为无米之炊。中药材生产在中药产业链中发挥着其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影响到整个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因此,从中药产业链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中药材生产的现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药产业链的内涵

中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环节及内在联系按一定顺序排列所形成的链条称为中药产业链。中药产业的产业链涉及面非常广,涉及环节主要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产和中药销售。其中,中药新药研发包括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是中药产业链的上游产业;中药生产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养殖)、中药材初级加工和中成药生产,是中药产业链的中游产业;中药流通属于中药商业,是中药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它们共同有机地组成了中药产业链的主链。另外,交通运输、包装材料、制药机械、中药信息咨询、药品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中药材生产在中药产业链的地位和作用

中药产业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间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中药材作为整个中药生产的源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的中药材既可加工炮制成中药材饮片后,由医院医生处方制成配方汤剂;又可加工成中药材提取物,再进一步制成配方颗粒或中成药;同时也可直接由中药材经复杂工艺而制成中成药。中药材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均可由中药材销售公司、连锁药店及医院等进行销售。

在我国目前的中药材供应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多数中药材没有产地、主要成份含量及采收时间等标记,有些中药材存在成份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阻碍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2001年欧盟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洲的起诉中药事件和2002年御芝堂减肥茶事件等,都对中药出口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药材好,药才好”。如果中药材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必然影响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饮片工业、中药提取物工业和中成药工业的顺利发展,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中药生产企业的共识。总之,中药材生产是制约中药新药研发、临床应用、中药制剂生产和国内外贸易的关键环节。

3 中药材生产发展环境的分析

3.1 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药材质量低劣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瓶颈”,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应从规范化种植(养殖)入手。中药材生产必须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药监局于2002年6月正式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建立GAP基地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稳定的基础,是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化的根本保证。在中药材基地自然环境、种质资源、栽培管理、农药化肥、采收加工、包装储存及运输等方面,GAP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国家将推广GAP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在中药饮片方面,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饮片炮制规范。医药行业“十五”规划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发展中药产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中药产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必将对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2 丰富的中药资源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植物药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我国第三次中药材资源调查,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中国药典2000版收载中药材532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臧量就达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1]。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材出口国。丰富的中药资源将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 国内外市场为中药材生产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7年1~5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 146.24亿元。其中,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为93.42和476.61亿元,同比增长32.91%和19.69%,行业整体销售保持较快增长水平。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这种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了投资者对中药产业的利润预期和产业吸引力。国内一些行业的投资界普遍看好中药产业,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经济规模的新方向,来自烟草、房地产、日化等行业的大量投资正流向中药领域。上海家化、复星实业和绿谷集团先后在中药行业大举投资;清华紫光、青岛海尔等企业开始向中药领域扩展;石家庄制药集团、深圳海王药业等许多化学制药厂商也开始投资和开发中医药。

转贴于

2007年上半年,我国中药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其中,出口总额达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9%.中成药雄踞进口额榜首,达到7 448万美元,同比增长25.15%;进口增幅最大的商品为保健品,进口额3 838万美元,增幅达30.73%.近来我国中药出口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口增长率实现了稳定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存在的附加值较低的中药材占中药出口比重过大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符合现代生活习惯和要求的、质量稳定的“现代中药”数量还很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再次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中药的竞争对手将来自三方面[2]:其一为美国,它是世界上植物药消费最大的国家,目前已有GNC等既有国际资源、生产与开发能力,又有销售网络连锁店的大型植物药集团公司;其二为西欧,他们素有使用和生产植物药的习惯,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产品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国际草药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三为日、韩两国,他们都是中药(汉方药、韩药)生产国,其产品结构与中国类似,但其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都优于中国。虽然我国中药产业现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都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国内外天然药物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 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4.1 重视发展优势品种,狠抓质量,打造名优品牌

道地药材质优效高,历代医家对道地药材都非常重视。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质优价高的道地药材。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品种种质资源的退化造成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优势药材的生产和开发。因此,运用各种育种技术培育拥有良好种质资源的新品种就成为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的当务之急。新品种选育的目的主要是根据不同育种目标来选用育种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优质、早熟、高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新品种[3]。

在中药材生产中严格遵守GAP操作规程,确保中药材的产品质量。结合各地区自身发展状况和市场销售状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大型中药生产企业都极为重视道地中药材GAP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打造自己的“绿色中药链”。天津天士力在陕西商洛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管理规范的丹参种植基地;同仁堂宣布已在东北、河北、山东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七大中药种植基地,并将在两三年后进入成熟期;吉林敖东已经拥有4个人参种植场,目前又投入826万元建立绿色药材基地。

4.2 调整中药材种植品种,加强中药材深加工,提高其生产附加值

针对我国中药出口额一直徘徊不前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根据当前国际天然药物最新情况适当调整出口策略。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上热销植物药品种和我国植物药资源状况,有选择地种植一些质优价高的天然药用植物,而对消耗大量土地与人工的价低的药用植物应加以限制,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原药的平均价格。另一方面应逐步加大对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的出口。专家认为,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后可增值30%左右,中药材制成提取物后可增值30%~50%左右,中药材经分离提取制成配方颗粒后可增值50%~80%左右。因此,加大药材深加工的研究开发力度,可进一步提高其生产附加值,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4.3 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

加大中药资源调查的力度,努力发现新的药用植物和动物,并很好地开发利用。扩大和利用药用部分是开发药物资源的又一重要方面。如人参的茎、叶、花蕾、果肉、种子均含人参皂苷,且含量较高;乌龟原只用龟板,但龟壳与龟板成份相同理应入药。这样既可节约药材,增加用量,且有利于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同时还应加强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如可利用药物残渣发展饲料、造纸、化纤等工业,这样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4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完善药材流通渠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信息对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药材市场数据库的建立和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联网,可为用户及时提供最新中药材市场数据,为买卖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中药材的流通。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中药材流通渠道,规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促进中药材零售和批发业务的发展。各中药材生产企业也应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全国销售网络,有实力的中药材生产企业还应努力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我国中药行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中药材生产,通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鹤鸣,王宁生,郑梁元.加入WTO对21世纪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0,11(2):5153.

第5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产业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49 -02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分析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该意见从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和药品生产的流通体系等方面要求加大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策,指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快新型疫苗和试剂的研发,提高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规模,提升整体的生物制药产业水平。同时在行业类的政策中出台了《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详细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处于贸易逆差的我国在保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本着互惠、互通有无等原则的基础上,签订长期生物医药产业贸易协议。尽可能地反倾销,使用反补贴,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和其他手段维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避免外国生物医药大量涌入,从而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长春,依托药物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同时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以长春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比如吉林修正药业、金塞药业和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北京依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依托,政府技术扶持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以科技技术的创新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上海、深证沿海等地,依托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政府对其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有着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在出口贸易中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对出口产品同时进行补贴等。

(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财政预算。其颁布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与扩张方案》修改了赋税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研究与投资生物医药的积极性;《州政府生物技术议案》囊括了美国所有州政府生物技术工业发展战略,是美国比较系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同时,美国各州政府通过鼓励和帮助组建各种生物医药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产业网络化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研究单位、企业、政府和其他公共非赢利组织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美国已采取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来扶持,并鼓励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生物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快速增长、产品集中、贸易数量逐年增大的趋势。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性生物医药产业贸易政策盛行。主要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利用非关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其用技术壁垒的手段限制国外医药产品的进口。凭借技术优势,制定了繁多的、严格的技术法规。

美国各州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系统的产业扶持和管理上有着规范的措施。在资金的融合中,各州政府对其起到了补充作用。州政府认识到风险投资会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直接对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这样规避了产业资金短缺的风险,同时州政府也对这样的风险资本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美国各州在引导商业化的运行方面也有着一系列的措施,作为科研所的国家卫生研究所、美国各州专利和商标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等这些都给以技能、资本和监督管理上的支持。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比较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相同点

政府的扶持是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先决因素,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颁布的法规上,中美两国都相应的出台了一些促进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的投资中,中美政府都会在税收和融资渠道上提供便利,减免税收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均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来扶持。均依据国内国际药品的贸易形势,制定积极的出口政策和适度保护的进口政策。以扶持本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中美的生物医药产业均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中美各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规模在不断扩大。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不同点

美国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比例大大超过我国的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美国研发资金占销售额20%的比例,而我国却不到5%。美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加州就设立了30亿美元的生物医药基金,用于新医药产品的研发方向。而中国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就赶不上美国。美国鼓励和帮助生物制药产业建立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美国的生物技术网络组织,和贸易协会组织,它们主要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基地建设、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我国的行业及其协会的建立需得到政府的层层审批,管的过宽,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度、生物技术的创新度等方面。

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者,在国际药物市场中占据绝对比重,其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因此美国在外贸政策方面态度较为强势,贸易保护主义浓厚。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水平较弱,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这对我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与中国不同,美国主要积聚在东西两部。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分布在东部海岸,旧金山和圣迭戈分布在西部海岸。我国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和国际交流上具有较大优势;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

三、美国经验启示下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优化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成熟体系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需在政府的支持,发挥区域化的特色、开拓市场方面,结合我国生物医药本身发展的特点,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优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资、长周期的产业,市场融资环境严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所需完整的融资氛围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导向,生物医药企业从基础设施的筹备、产品研发的制造、投入市场的宣传售卖等等方面,政府的强有力扶持显然是相当必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对于资金的投入额度很高,短期内很难融资,投资环境自然受限,其发展阻力增大。政府在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整合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资环境,通过减免税收和奖励基金的建设,同时逐步放开民间资金的投入,这样对确保初期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发挥区域化的特色,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呈现着严重的地域化特点,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上,应发挥区域化的特色。例如沿海发达城市有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应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地理优势,发挥地区特色,寻找海外市场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中部和边远区域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在特色生物医药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这些区域可以发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在产品的工艺和服务上积极开拓市场。基于各地的差异,打破区域政策不相兼容的困境,区域间的政策互补是必然的趋势,以此促进区域间生物医药资源共享,市场互利。

参考文献:

[1]胡侠,林哗.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7-99.

[2]刘界.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第6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由于市场的国际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物流配送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日益突出,它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关键之一,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了WTO,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系统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物流配送问题仍然处于理论和算法研究阶段,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快速、合理的配送方法。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流通系统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一套新型的医药配送系统方案,目的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供、销三个环节的高效运作,解决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繁多,分布不合理且缺乏综合竞争力的诸多劣势,并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近年来,物流业已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各种有关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的消息比比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物流规划问题,因为物流活动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极易导致物流重复性建设和投资泡沫化现象的出现。在医药行业,2002 年,北京医药等10 家医药流通企业获得国债贴息贷款,医药物流业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003 年,中国医药物流热度有增无减,不同投资背景、不同规模的项目纷纷上马,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医药物流投资热。自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医药物流建设,成了当前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首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述的这套方案的思路和出发点。

1 医药物流的概念及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所谓医药物流,是指药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主要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不仅服务形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物流信息处理、库存处理、流通加工、物流成本控制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现代医药物流的特点,一是医药物流设施高度现代化、系统化,二是其物流服务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三是其药品流通过程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四是其物流系统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五是物流、商流、信息流一体化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要求经营药品的企业拥有专业的医药零售和物流系统。国际上通常以法规形式进行管理,这使药品的贮存、运输、分销等流通环节受到专业性、法规性的约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4月19日下发的《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和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导致这一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还是实行全面兼顾的管理模式,企业一方面要把好药品的生产和质量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医药物流建设,实行自主式的药品流通模式。这样不但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使企业的流通成本逐年加大。由此导致的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严重扰乱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近年来,随着医药物流热的兴起,这一格局正在逐渐改变,医药物流领域已慢慢走出低谷:实力型国有企业凭借其几十年的资本、网络积累雄踞一方;一些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迅速崛起;而外资企业巨头也都开始进入中国医药流通市场。我国医药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建立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全面优化产、供、销三个环节,促进现代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都有其独立的物流部门,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药品批发企业、零售企业或医疗机构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交易方式大多采用人工单据。商品所有权的多次转移降低了药品流通速度,增加了流通费用,传统交易方式也明显影响了药品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考察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发现有两个特点: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目前医药行业的流通环节要经过:药品生产商或生产企业;上一级医药商或批发商;下一级医药商或批发商;医药零售商或医疗机构;患者。由此可以看出,医药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繁多,管理不透明,带来了流通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2)流通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我国传统药品生产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的 ,实行统一购销、分级管理的思路。流通环节往往控制在6至7个,中间环节的流通市场相对不成熟,区域物流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导致了效益的极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医药流通业的费用占到毛利的12.6%,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零售费用率占销售额的20%左右,批发占7%~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药品流通多环节的态势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区域内物流批发企业的重复建设,明显影响了流通速度,增加了流通费用,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虚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医药配送的系统建立和优化整合对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 优化医药配送系统的必要性

3.1 从国际角度分析

加入WTO以后,医药产业专业化的影响:加入WTO以后,传统的医药流通制度将逐步瓦解,国内医药企业将和国外医药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单个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很难抵挡市场带来的强大冲击。如今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药品的生产和质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药品的流通效率和客户服务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能在更短时间内将药品配送到指定客户手中,谁就占得了市场。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医药企业流通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就必须整合市场资源,实现现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一条流畅快捷的新型物流通道,确保药品高效、安全地抵达客户手中。

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简而言之,目前国外医药商业企业物流领域具备的优势是成熟的网络配套系统、高效的医药配送系统、完善的客户服务以及较低的物流成本。国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已基本实现了物流、商流的信息一体化和无纸化交易。各个交易环节安全快捷,平台对药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监控,保证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据统计,近年我国医药批发的毛利率为10.43%,费用率平均接近9.48%,纯利率不到0.6%;而美国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为4.5%,平均费用率则不到2.5%。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在物流领域和国外同行业有较大差距,要想全面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费用,就要求医药配送系统缩减流通环节,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国际综合行业形势:我国加入WTO后,根据相关条款规定,国外药品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这在客观上明显增强了国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将给我国价格虚高不下的药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如何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将是决定国内医药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传统措施都是依靠出台降价政策强制一部分药品价格下调,从短期看缓解了价格压力,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则会导致医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这不是解决药品价格问题的根本措施。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实现企业重组,淘汰不合格企业,减少流通环节,相应地降低流通成本,这才是利用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作用,实现药品价格稳步下调的合理化战略。

3.2 从国内角度分析

国内医药行业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生产企业都有独立的物流仓储部门,负责药品的储存和运输工作,同时还有运输队伍。由于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低,药品流通速度慢,效率低。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配送中心,医药生产企业以其为依托,物流中心提供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一条现代化的医药供应链。

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情况:近年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农村人口医药消费只有城市医药消费水平的1/9。农村医药配送网络还处在萌芽阶段,物流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因此优化医疗配送体系,实现城乡医药流通领域平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医药配送系统优化模型

4.1 模型介绍

目前的医药配送系统优化理论是:规模较大的区域医药批发商之间合并重组,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科学的信息和物流服务。这样一来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物流部门等有效资源都将面临从市场退出的尴尬局面。规模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雄厚,经过一定时间调整可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企业的生产和物流中心配送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态势。传统中小型医药企业由于自身可利用资源少,抗风险能力差,极有可能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淘汰出局。从整个医药行业的大环境来看,传统医药配送系统存在一定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医药配送优化系统构建思路(见图1),它主要以完善医药产业供应链、优化医药企业产业结构为目的,以规范药品市场为导向,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巨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保证药品流通的高效性。

系统中的物流中心由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物流部门通过独立重组而构成,实行股份制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考虑到其物流部门巨大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其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区域批发商被重新定位在区域分销商的层面上,这主要是充分考虑到中小型医药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中小型企业的物流部门和区域批发商进行优化组合,一方面增强区域批发商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使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规避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得以生存。

在医药生产企业与物流中心之间、区域分销商与物流中心之间以及区域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药品流通环节上,采用独立公开招标方式,明显增强药品流通的透明度,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该系统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优化(图2)。首先是批号管理,在药品的流通环节中实现了对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明显强化了药品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其次是网上交易,这里是指订单处理和网上支付,不但明显提高了资金流动的准确性,而且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使得药品流通渠道更为通畅。

要实现该优化系统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外部条件来保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国家宏观政策的保证。首先利用国家政策的调控和管理以减少医药物流中心的重复建设、投资过剩等问题,从而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金和资源,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从政策上对该区域内的医药商业企业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联合加以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强化GSP认证的行政管理力度,迫使不合格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淘汰出局,以推动医药商业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配送中心严格准入许可证制度,建立配送中心下属的配送分中心的许可证备案制度,严格规范配送中心的市场行为,保证其法制化、合法化。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国际资金,加大发展医药物流的投资,加强医药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新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强化对医药物流的监管力度,避免监管部门的重复管理和交叉管理。

2)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现代化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根本区别是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性,是创造物流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它能使物流配送中心随时掌握最新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现最优化物流方案。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实现高效动态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大医药配送系统的覆盖面。目前我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还很严重,医药流通网络还很不健全。为了深化农村的医疗改革,国家应积极支持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药品企业参与农村药品配送,在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更大规模的配送覆盖面。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方式以保证供应到农村的药品安全、有效、及时,提高医药配送体系的覆盖能力,努力实现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快速、健康发展。

4)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产权变革、体制完善。强化药品经营监管,促进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司近年来的工作要点。应该加快药品监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案的修订,规范药品连锁经营,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许可信息管理系统,为促进药品流通体的改革奠定基础。在发展医药物流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以保证整个药品流通体系的规范化、法制化。

5)加强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重在整合存量资源。一方面是物流设施短缺,而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有许多码头、仓储、专用线的利用率很低,例如目前全国仓库面积平均利用率不到40%。固然有些设施因为布局不当、不配套、功能差,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但是也提醒我们注意:在新建物流设施的同时,要重视现有(存量)设施的盘活和整合,只要处置得当,可以少投资、多收益。国家应组织专家制定药品物流行业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向农村地区推进。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发达的立体交通网,使药品物流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升级。

6)加强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目前的物流教育与培训难以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内增设药品物流管理课程,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精通物流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大力培养药品物流专业性人才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才能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7]。另一方面,对我国现有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信息系统、技术和管理,以便于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企业物流管理。

5 结论

第7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查显才常务副会长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农艺师,江西省宜春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如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邵振润研究员,江西省农药管理局钟玲处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农药检定所罗胜军所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杨理健所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江苏克胜集团吴重言董事长以及大会协办单位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胡秀筠董事长。查显才会长、陈如标副市长、钟玲处长、季颖总农艺师以及胡秀筠董事长分别发表了讲话。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绿色发展、化学减量(零增长)是新形势下国家意志对我国农药产业的必然要求。按照《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补助农民因采用低毒生物农药增加的用药支出,鼓励和带动低毒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查显才会长指出,随着国家关于农药政策的调整,我国生物农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供给侧改革、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等政策的深入推行,将有利于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做大做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本届大会邀请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袁善奎副处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郭荣研究员等11位专家为大会做了精彩的报告。

“农药管理与生物农药展望”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为大会所作的报告,黄处长在报告中从我国农药基本情况、农药管理实践、农药管理展望和生物农药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黄处长指出,至2015年底全国已发放农药产品登记证34315个,涉及661个有效成分,2319个产品,其中低毒微毒产品占81.5%;2015年全国化学农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829家,资产227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07.2亿元,利税311.0亿元。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农药产量实际为133万吨(折百)。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常年防治面积为70亿亩次,其中80%以上为用药防治,使用农药(折百)30多万吨,生物防治占12%左右。目前我国农药还面临着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剂型落后,企业规模小,小宗作物无药可用;农药使用不科学,存在超剂量用药、超范围用药、混配重复用药的问题。农药监管困难,市场监管存在制假售假、隐性添加、产品合格率低、追溯难的困境,使用监管更加困难。在谈到农药登记管理时黄处长强调,今后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登记管理,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推进审批规范化,评审科学化,补齐短板;加强风险管理和市场监管,强化使用管理。对于今后我国农药的管理,将会由多部门管理转变为由一个部门管理;登记许可仅保留正式登记和续展登记,取消临时登记和分装登记;经营许可由专营改为许可经营,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监督管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召回制度、黑名单制度,加强对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管理,建立农药可追溯体系,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管理。对于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黄处长指出,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天敌生物四大类,我国已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和产品,分别占整个农药的14.2%和3.2%,生物农药在农药工业的产值约占10%,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形势下,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物农药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生物农药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袁善奎副处长在他的报告“生物农药登记管理新情况”中指出,截止2015年底,我国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109个,其中天敌生物2个、农用抗生素16个、植物源农药21个、生物化学农药33个、微生物农药37个;登记生物农药产品3191个,其中天敌生物4个、植物源农药203个、微生物农药429个、生物化学农药451个、农用抗生素2104个。2015年我国新登记农药有效成分18个,其中生物农药有效成分8个。针对生物农药登记需关注的问题,袁处长强调,微生物农药登记必需标注菌株代号,同种微生物农药的不同菌株按不同的有效成分对待;对于既可用于食用作物,又可用于观赏花卉、草坪、非耕地和林业的农药产品,应先登记在食用作物上使用,然后再登记在其它作物上使用,或者同时登记在食用作物和观赏花卉、草坪、非耕地和林业上使用。另外袁处长还介绍了农业部946号公告和1158号公告、可供参考的生物农药标准、生物农药产品化学/生物学资料要求以及生物农药药效评价的问题。袁处长在谈到生物农药的质量问题时特别指出,生物农药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偏低,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是生物农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2010-2015市场抽检共涉及118个不合格生物农药,其中95%的产品含有隐性化学农药成分。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郭荣研究员在她的报告“我国生物农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介绍了我国主要昆虫天敌生物、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的主要产品及生产企业概况,以及2010-2014我国主要生物农药品种的使用情况。从农民需求、生物农药产品、生产企业、流通渠道、技术推广、科研开发、政府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郭荣研究员指出,小规模农户缺乏生物防治的理念,应用生物农药的意识淡薄,受价格、技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对使用生物农药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缺乏动力,即便部分农户希望使用,但缺少必要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合作社、高端农产品农户和生产企业受短期利益驱动,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技术体系,虽然重视高新设备投入,但不重视植保新技术的应用,缺少生物农药专业技术人员和应用技术,对生物农药缺乏信心,怀疑效果。虽然我国有较完整的生物农药类别和产品系列(微生物、昆虫天敌、昆虫信息素、植物源、抗生素等),但是一些有潜力的品种未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应用,覆盖靶标范围窄,商品性不足,剂型、包装等不适应大批量、多用途应用的需要,产品稳定性差,货架期短,产品特性存在弱点,不利于大规模应用。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多而小,产品较单一,规模小,以利益为导向,复配随意性大,为追求使用效果添加隐性成分,自毁前程,市场培育和开发不足,对应用技术开发不重视,市场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流通环节受利益驱动,生物农药的吸引力小,缺乏积极性,缺少生物农药冷藏、运输、专用仓储等专用设备,活体昆虫天敌、信息素产品基本未进入流通渠道,存在夸大宣传靶标范围、防效的现象,以单纯营销为主,技术服务能力薄弱。部分技术推广部门对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缺乏原动力和主动性,宣传、推广不够。科研方面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一些研究甚至与生产严重脱节,一些有潜力的技术和品种停留在实验室和试验阶段,对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与其他措施协调配套研究较少,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未形成协作合力。政府有关部门是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的政策制定者、决策人和主要推手,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对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生物农药研究、生产、评价、推广、应用的支持薄弱,未形成持续的、有份量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生物农药采取与化学农药相同的、单一的药效评价体系,使生物农药的优点和特性难以突显出来。对于如何推动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郭荣研究员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具有主导作用和重大责任,应制定国家层面的生物农药发展战略、规划、宏观支持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技术布局、具体措施。通过项目、资金、农产品质量管理等,推动生物农药的科研、生产、推广、应用协同攻关。对生物农药的登记管理、税收政策、生产、流通实行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户选择非农药措施。技术推广部门应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优先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制定以生态、生物农药为基础的作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宣传、培训活动加以推广,为农民提供生物农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科研、生产企业应切实提高现有生物农药产品的质量,丰富生物农药种类,针对靶标开发相应产品和使用技术,准确定位,培育市场,提高技术和市场服务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生物农药信息、技术、产品。郭荣研究员还通过分享其它国家和组织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指出生物防治将成为减少化学农药的关键措施,生物农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必将为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做出重大贡献。

第8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医药物流;GSP;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edic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industry is booming, and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market development has numerous pot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market of medical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ird-party medic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new version of GSP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ird party medical logistics.

Key words: medical 3PL; GSP; countermeasure

我国医药市场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等问题的制约,一直没有重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方医药物流得到了发展。2013年6月1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SP)的出台,进一步推动第三方医药物流向专业化发展。

1 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概况

1.1 第三方医药物流概念

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在医药流通领域,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医药物流服务的运作全过程[1]。我国在2005年首次提出“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对第三方医药物流概念不清。它不同于传统的医药物流,不是简单的处理药品的运输、仓储等环节,而是从生产到销售一个完整的物流管理(如图1)。

1.2 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球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2年我国药品批发直报企业物流费用74亿元,自主配送物流费用占81.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19.0%[2]。医药物流形式主要有自营物流和物流外包即第三方物流,从图2可看出当前我国仍然以医药公司主导的自营物流为主,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还比较低,但随着物流进一步发展和医药物流市场的扩大,第三方医药物流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新版GSP的实施,在新版GSP标准的附则里,有关于现代物流和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

2 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及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医药物流的法律规范。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资格的考核和评估以及市场准入控制标准也未建立。企业没有相应法律政策约束,造成鱼龙混杂的现象,使得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受到很多行规的限制。其次,行业标准化水平低也阻碍了医药物流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没有统一的药品编码,造成药品管理混乱,医药物流中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也不能实现时时监管;没有统一规范的容器、包装等,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的效率,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去规范行业标准,推动企业发展。

2.2 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有许多企业开展了第三方医药物流业务,但第三方医药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其中具有第三方医药物流资质的批发企业有56家;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有43家[2]。医药物流因药品的特殊性、专业性,对物流企业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但很多竞争力并不突出、规模小的物流企业充斥在医药物流市场,他们对医药物流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方面,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以及相应的医药设备及技术,导致整体水平不高。他们作为传统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市场,有的从事运输业务但缺乏精细化服务;有的致力于医药物流服务却又不具备基础的物流资源。

2.3 医药物流成本高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中间环节过多。我国国内药品的价格构成(如图3)中,中间环节占主要部分,这也是造成药价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间环节成本基本都在物流过程中产生,发达国家大概只有5%,而我国则是他们的8倍甚至更多。据统计:医药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及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

~15%[3]。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药物流都是由医药企业内部完成的。新版GPS对医药物流的标准要求更高,要解决物流成本高这个问题,就更需引入物流效率高、成本低的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物流市场,这将对传统的医药流通产生巨大冲击。

2.4 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平均日需求量大的医药行业而言,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企业高效、准确的发展。目前,许多医药物流企业因为资金、发展规模等问题,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2013年新版GSP的实施对医药物流企业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医药物流从出厂到最后销售都必须时时监控管理,要达到冷链、温湿度自动监控和计算机系统等标准,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着重规定计算机管理的设施、网络环境、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2.5 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第三方医药物流因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的是既懂医学知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物流岗位的工作人员是从大专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缺乏工作经验,虽然掌握现代物流理念及操作技能,但是缺乏相对专业的医药知识,不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及时地了解顾客的需要。

近几年,许多医药巨头,如九州通、国药集团等都纷纷加入到医药物流建设中,2011年商务部正式宣布启动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随着医药物流的发展,2012年四川率先开展第三方医药物流进入试点工作,越来越多的省份的物流企业加入到医药物流行业中。新版GSP的出台实施,提升了行业的门槛,对第三方医药物流市场进行大洗牌,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清除出去,进一步推动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

3 加快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策略

3.1 完善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

政府要支持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首先从政策上扶持,使得市场逐步规范和标准。国家先后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推动医药体制改革,《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15年)》明确提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规范了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构成的要素和评估指标,这些都推动了医药物流的发展。2013年6月1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正式实施,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专业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

3.2 软硬双管齐下

新版GSP要求相关企业应建立包括局域网、信息平台、数据组成的计算机系统以满足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等都提出详细要求[4]。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对物流设备、软件等进行补充、更新,通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获得货物从起运开始直至到达目的地的所有信息。按照新版GSP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仓储温湿度控制、冷链管理和药品运输等硬件及信息管理等软件的投入、升级和改造,积极向新规范靠拢。

3.3 建设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建设医药物流中心是医药物流现代化大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新版GSP,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或扩建医药物流中心。新物流中心不但要符合新版GSP的要求,更要在信息化、规范化作业上下功夫,配备自动分拣系统、电子标签、WMS仓储软件、RF条码扫描系统等设备。

3.4 培养专业医药物流人才,强化员工培训

据业内专家估计,能够真正称得上医药高级物流人才的仅超过百人,当前全国急需高级医药物流人才2 000人左右,这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二十分之一,并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升温,这个差距还会继续扩大,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人才对企业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5]。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需要培养:(1)专业的医药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在物流行业内多年工作经验,对医药物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要具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客户把握能力,能够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他们是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的关键,他们对于医药物流的理解将直接指导其在企业中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2)专业的医药物流操作人员,这类人员是医药物流企业各种决策的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操作人。他们从事最基础的物流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但想要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就必须提高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物流人员培训的方式来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规范,对不同层次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新版GSP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我国目前专门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并不多,大的、做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想克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必须科学的制定发展战略,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忠璇. 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经济导刊,2009(17):68.

[2] 商务部. 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Z]. 201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第9篇:生物药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问题;竞争;机遇

一、行业概况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主干行业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一,刚性需求。因为医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国高端医药产品供给缺乏,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面临着刚性需求。其二,公益性质强。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基本实现医保,所以医药制造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一点是其他主干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包含范围极广,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而医药行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而且其对于社会稳定重要性尤其突出。

二、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已经发展到“百花齐放”。而且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亿元,同比增长13.3%。2010-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2012-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2322.20亿元,同比增长12.1%。2010-2014年利润总额持续增长。

图1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2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

(2)医药制造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缓慢,基本上医药制造行业都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行业体系,一跃成为世界制药大国。这其中离不开民营医药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医药公司为主,民营公司齐头并进的所有制结构。

(3)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不再是过去发达地区医药的天下,而是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趋于平衡。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而乱,缺乏主体性

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数目来看,全国共有医药企业3821家,其中大型企业432家,只占总数的11.31%。而且绝对大部分企业医药品种基本相当,缺乏自身的特殊性。总的说来,整个医药行业缺乏自身的主体性,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医药行业应致力于为病人的健康着想,立足于病人的需要。医药制造行业的主体是病人,而并非资本家,这恐怕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缺乏以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

我国虽然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核心技术依然缺乏,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而核心技术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医药强国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可以细分为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它包括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技能素质是主体,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意志、精神状态等。身体素质是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的前提和载体,任何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中的发挥必须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技能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技能素质的源泉,又是生产活动中技能素质的结晶。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对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运用起着积极地引导作用,是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因此我国医药行业必须着眼于医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发现并掌握核心技术。

(3)医药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必须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四、行业发展展望

(1)研发创新性药物

人们对什么是创新性药物研发的最佳途径及创新的根本源泉引起了很大争论。对创新性药物这一概念缺乏共识,阻碍了对未来药物研发期望的设定。为了搞清楚到底具有什么特性的药物才被认为是创新性药物,对美国的专家医生及医学领导者怎样理解创新性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探寻过去25年内批准上市的药物中,哪些被认为是真正的创新性药物。

医生对创新性药物所做出的一致性选择显着基于药物的有效性、相对于现存替代药物的优越性这一特性;受访人员也频繁地提到新的作用机制、引起护理方式转变、对卫生保健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特性;其它的一些特性,如成本效应、改善安全性、适用范围扩大等并没有被普遍认为是高度创新性药物应具有的。

医学领域为定义创新性药物的特征也作出过努力,一般认为创新性药物代表着一个改善治疗结果的组合、具有科学优势、产生广泛影响的药物。例如Aronson等人把高度创新性药物定义为:可治疗一个新的目标疾病或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提高对可能受益或受害患者识别的药物、对现有疗法进行改善的药物。

(2)加速医药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