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

第1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因此,历史教学原则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替与时展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语文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也要进行创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和串联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灵魂源泉。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统帅。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尚未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及情感,提倡“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即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学生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探究和开发能力,实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形成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知识的传递途径是不可逆的,缺乏师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讲解“鸦片战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都能参加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指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言而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师生关系,建立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教师队伍。要进行教学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并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方法,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还要积极配合,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有条件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让历史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让历史教学不断的“新”,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从教学原则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性师生关系、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42.

[2]任斌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2012(19):114.

第2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现状 问题 对策

历史绝不是过去,学习历史也不仅仅是了解过去。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部分,是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因为初中历史教学既要教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正确个人价值观,特别是现实运用能力,不仅要学好历史更要用好历史。但是由于升学至上的错误观念的存在,初中历史教学常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位,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这门课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革。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些变化。教师们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诸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效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历史教师资源匮乏,历史课长期被占用

当今社会,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就会有生源。于是,衡量一个学校好与坏就只有一个标准――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有了,学校的声誉、效益等一切就都有了保障。因此,学校领导只重视中考三大项,对它们一路绿灯。而占总分比例较少的历史科则置之不问,甚至砍掉该课程为主科让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甚至连一些教师都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科目,用心教历史全是徒劳、虚名。长期以往便形成了学校无历史课,无专业历史教师的局面。

2.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

历史绝不只是过去的历史,它与现实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现实中历史教学仅限于课本里固定的知识,脱离现实;学生学习历史也只是为了考试,历史学习成了死记硬背的任务,根本没办法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更不会以史为鉴,毫无学习激情可言。

3.历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备陈旧

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复习――讲新课――化重点”,通过简单的讲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的学习书上内容,并掌握重点。但是该种模式存在对基本知识点的偏差,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成体系,而且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形成填鸭式教育。

除了历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备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甚至影响了历史教学。目前,大多数学校经济困难,资金投入无法满足教学设施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冷落的中学历史教学设备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有的学校没有历史教师的电脑,也没有史地多媒体教室,更没有与历史有关的图书预览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使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实用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基于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受过教育的人生活的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而历史教学正是以人类历史来丰富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人类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以升学为标准衡量学科作用,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注入生命的含义、时代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价值所在。其次,学校还应提高历史教师素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历史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使历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运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通过对历史故事情感的培养,对历史史实横向的比较,对历史人物正确的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习历史,为我所用的目的。

3.更新历史教学设备,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历史课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历史教学的改革,为了更好的教授新课标,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自我出题、抽选答题、自行评卷、共同总结。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在答题的过程中检查所学知识,在评卷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在总结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2)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是从历史背景出发,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置身其中有利于深入讨论,充分理解,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多媒体历史教学模式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历史教学改革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处理历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历史丰富生动的直观体现出来,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历史理论和内容,有利地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

4.注重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地理、文学及一些政治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品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与兴趣的增强。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千万不能因为赶进度或者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划划、背背,虽然在考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自身成长。所以,笔者建议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学贯中西,博采古今,从而吸引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同时要渗透教育的意识,把历史教学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教学变革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历史是过去的沉淀,这个沉淀中包含了无数个历史人物事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在这笔财富中不断地汲取古人的经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改良创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懂我们的历史,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过去,历史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记忆、去背诵,那样不叫“学历史”,而是“背历史”,这样的复习过程太过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性,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做好中考复习,是每位学生应该研究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复习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一、统筹规划,用心打好阵地战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提高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教师必须研究的永久课题。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这门课程的复习计划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我们要在原有的复习计划之上,有所改良和创新。以往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的是“记”“背”,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全部背下来,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部记住。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占据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时间,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老旧的复习计划不但不能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成果,相反,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害怕和恐惧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与复习。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复习模式,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其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制订一份高校可行的复习计划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适合的复习计划。

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技巧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中考并不难,只是对初中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一个总结,考验学生在这三年内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应对这场考验。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就要熟悉考纲,要熟练地记忆其中的一些重点观点,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参透,然后再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加工和整理,最后将其消化和吸收,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2)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复习内容的选择,更要强调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复习的效率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的付出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成效不高。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坚持“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地毯式复习,即全面的总复习,这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梳理清楚,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即教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和摸索各个历史事件;第三轮复习为模拟练习,这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3)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以往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喜欢采用“题海战术”,更是片面地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虽然,做题对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对才好。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习题,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习题评讲工作,甚至认为习题评讲是多余的,他们的评讲步骤通常是:跟学生对答案,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改正。这样的评讲方式非常落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还要注重讲解解题方法、思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三、用心复习才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成果

历史与社会是文科类的科目,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以用朗读的方法,但这也需依据个人情况具体而定。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别人读的同时知识也会进入自己的耳朵,会起到一个加深的作用。有的学生却习惯用默看的方法,静下心来用眼睛看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要点。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形式,那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最终不会取得任何复习成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习惯。好的习惯不仅仅能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学生也会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形成一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复习时用心做题,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会安下心来答好每一道题,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复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海民.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J].理论研究,

2009(9).

[2]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

写,2009(6).

[3]赵良南.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微[J].考

第4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一、历史教学的困惑

1.困惑之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理论上看,“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只能通过如下途径:(1)师生查找资料;(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4)学生进行大量的“收集”、“编辑”、“调查”活动。而事实上,新课程下的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很难从题目上体现除“知识与能力”以外的另外两个教学目标。再者,如果真正要实现另外两大目标,走上述四类途径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时间”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常量,学生要完成多门功课,这样一来,时间就显得很不够用。因此,广大历史教师面对另外两大目标要求,感到非常茫然,认为另外两大目标属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与高考有关,但不如“知识与能力”那么重要,因为高考题并不考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人”。

2.困惑之二: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

江西使用两种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专家一定会说,高考命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而不是基于哪一本教材,用哪一种教材都一样。但笔者在做2008、2009年高考题时就发现,在某些题目上,用不同版本教材是有差别的。现以2009年的两道高考题作说明:

(2009年广东高考卷第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这道题目选D。这道题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明显吃亏,因为人民版教材根本没有提到“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人教版教材,对该机构进行介绍。

3.困惑之三:如何丰富“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专题单向知识,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历史”模样

历史学家吴泽先生曾说,历史是社会众多因素相联系的运动过程,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历史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但从新教材必修部分来看,新教材把整个人类历史割裂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块,而每一块又由若干跳跃性的模块组成,这就不仅割裂历史的横向联系,也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堆没有内在联系性的零碎知识、孤立知识,让学生看到的只是历史上的一个个发展点,而找不到连接这些发展点的线索。如“政治史”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都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思想文化。“经济史”中的重大经济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文化史”中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思想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专题结构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毫无联系是有欠缺的。如何补充?如何整合?

4.困惑之四:讲全、讲清、讲透教材知识及加强师生互动与完成教学进度的矛盾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比较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由于初升高毕业考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和权重不是很高,因此造成升入高中后的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非常单薄,至于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再者,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是“模块”式的。因此,教师讲解每一个主题内容时,如果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就必须补充很多内容,如背景、重要内容中新教材遗漏的部分影响,这样一节课下来完成的教学内容很少。如果再进行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局限,其效果离目标要求也相差甚远,还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二、对策

1.针对困惑一:教师应吃透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这里且以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为例来加以说明。其中知识目标被细化为“知道”(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简述”(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讲述”(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说出”(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概述”(如概述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列举”(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具体描述;能力目标则被细化为“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如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分析”(如分析资本主义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收集”、“列表”(如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编辑”(如编辑专题墙报)、“调查”(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等具体描述。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要求来把握自己上课的详略,来设计平时的测验题类型。

2.针对困惑二:教师手上应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教师备课时应参阅两种版本。根据“内容标准”和“知识能力要求”,对重点内容的知识系统讲、全面讲。对于组成重点内容知识系统的重要知识点,如果某一版本没有,就应当补充进去。

第5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目标 社会实际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历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文明的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初中历史教育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最为典型:一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二是历史教学方法;三是历史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历史教学只有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

一、历史的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于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基础知识两者的关系出现了不同看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知识教学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诚然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可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就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思维能力又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态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包含三个部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是初中历史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同时还要求领会贯通。只有真正把握住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教授中国古代历史就非常容易。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演变,政治制度的嬗变,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些角度来进行讲解。把握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有许多,”[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讲故事。初中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故事性很强。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语言,通过设计一个个小故事来进行讲解。应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学生大多对秦王嬴政的身世,个人经历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参考《史记》中关于秦王嬴政的记载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知识串联法。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依据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知识串联法来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科举制的创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与前朝选人用人制度对比起来进行讲解。汉朝的征辟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都可以串联起来尽享讲解。这对于掌握我国历代的用人制度很有帮助。又例如,在讲解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到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来进行对比,从中就可以发现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不断集权的过程。

(三)以点带面。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点可以结合多个面来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坚持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例如,在讲解贞观之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寒门这个概念来牵涉出贞观时期的用人制度。

(四)用语文教学方法来教授历史。文史不分家,中国古代的历史历来是文史不分家的。我们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运用语文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秦王朝的暴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读贾谊的《过秦论》,苏辙的《六国论》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读这些古文会让学生对秦王朝的暴政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初中历史考试中有许多都是材料题,此时语文能力不够就无法考出好成绩,此时就需要提高语文能力。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实际有密切的联系,考察历史有助于我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历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初中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于中国当下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有效教学对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结合当下热点来进行讲解。要“将历史教育与社会现实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精神,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2]。例如,在讲解三反五反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来进行讲解。又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时候,教师就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方法和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类矛盾,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法;必要性;应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让众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脚步,教育也应当不断进步。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学科目的教学特点、内容入手,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探究性教学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方法如其名,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历史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知识点,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可谓一举多得。

一、施展探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从教学手段来看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压力下,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背”。教材,整本的背,教师的板书内容,背。历史成为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而在背诵了那么多的内容之后,暂且不论是否能背熟,但是学生却会发现最后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诸多不便。近期来的新课改同时引起了试卷结构的变化,历史试卷不再仅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传统教学法必定被淘汰,探究性教学才能走上新的舞台。

(二)从时展来看

在以往的时代,我国响应“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对有知识的人才大加重用,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它一直在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增长着,仅有在校学习时间所学来的知识远远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力成为单位用人的新标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在探究性教学法中获得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实施是众望所归。

(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活泼积极爱幻想,同时由于尚未深入接触外面的世界,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有着无以伦比的好奇心,同时经过小学六年以上的学习,他们大多数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有着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认识对错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极少有多余的时间对历史知识进行提问以及质疑,只能不停的抄写背诵,这将生生磨灭学生的天性,导致学生变成只会读书的机器。探究性教学却正好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这种天性,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历史知识,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探究性教学中,身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便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我们可以落实这一点,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的帮助下,为学生还原历史,让他们“看到”历史,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历史信息。

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为例,在上课之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放映在网络上搜寻到的照片,即远古人类生活的洞穴内部景观,远古人类的长相,他们在农耕之时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在引发学生疑问以及惊叹之时,我又播放了一小段《疯狂原始人》的动画视频,将学生带入到原始人生活的环境当中去。这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历史教学课堂,而且通过如此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与我们相距甚远的原始时代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减少了课堂学习的艰涩之感,而是怀抱着好奇进入课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便理所应当被提高。

(二)自主表演,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之时常具有一个固定思路,即由教师告知学生,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这种方法并非不好,而是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在探究性教学法中,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进行自主表演,则是一个引子,吸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设置悬疑,明确学生探究目标

解决悬疑问题永远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探究的形式,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设置悬疑,则可以十分容易的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进而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我在课堂伊始,为学生们播放了关于火烧圆明园以及鸦片战争的视频片段,当学生们看到华夏民族饱受欺辱,却又并不反抗,导致列强继续侵占中国疆土时,议论纷纷,神情激动,我趁此询问学生:“这些情景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你们知道在这些侵略战争当中我国签署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吗?我们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不断被侵略?”学生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进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结语

探究性教学法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将优化课堂,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历史教学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改革历史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鸦片战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北京条约。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血洗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创新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教学理念上做以下改变:

1.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培养。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虽然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当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否认历史知识识记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果只知道灌输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出来的学生就会高分低能,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动机,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历史学科有很多要求学生熟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划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十分担忧。

三、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要适应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用之才,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测试和评价。

第一、作好对学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中表现的评价。在每周两节的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是否带了课本来,是否听了课,听课的质量如何?是否作笔记,是否完成课堂作业,是否举手发言,发言质量如何,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参与课堂活动,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观察并作好记录的。这项工作有难度,因为历史老师任课的班级多、学生多,要弄清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属不易。

第二、抓好平时作业。要布置作业,并认真检查、评分。

第三、抓好单元测验。如课时允许,每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可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和老师教学的情况,以便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测验后要进行质量分析。

第四、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对学生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巩固学生半学期来所学知识,。期末考试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老师必须认真出题、认真改卷、并作好质量分析,指出学生的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做好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测试与评价,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好这一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使这一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第8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专业素养;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一、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基本含义

深度教学是相对一般教学而提出的概念。此为“老师在整体认识教学本质以及有关核心知识后,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令学生自己认识与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一。”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指教师以历史学科教育的本质为前提,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设计相应的情境问题,依靠历史资料分析和小组交流探讨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深度教学活动之中[1]。它和以往的课堂不同之处是以往的教学只是关注初中历史课本内有关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机械性思维的教学。

二、基于历史背景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

使学生更系统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的知识框架,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实现历史深度教学的重要前提。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即依托各种历史知识间的关系,令学生通过历史背景、逻辑关系等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其中的历史知识,同时更系统地把握相关的知识框架。像“历史学科标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的主要目标即:“认识农村改革活动,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熟悉邓小平对我国改革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针对这一课,部编人教版教材编制了三目,分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教材编写思路是相一致的,一步步地展示出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知识,且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但是如此的教学内容通常不是很具象,且相对乏味,无法掌握教学主线,无法深刻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结合以上内容,笔者在教学设计期间,查找了多本相关的史料,仔细了解整个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环节,从历史的细节切入,试图以逻辑为纲、时间为序、因果为基本线索,同时根据相关资料,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场景。此教学思路的设定与知识框架的构建,掌握“经济体制改革”运动的根本与核心,关注学生对历史概念与思维逻辑的把握,借助内容的整合和重新组合,完成系统设计,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结构体系,进一步认识历史的演变过程,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与探讨40年前的深刻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需要向什么方向前进?凭借哪些有可能走向胜利?在应对此类问题的全过程中,感受初期的改革精神,感受改革运动的宏伟以及面对的巨大挑战,从其中得出不断变革的力量,联系新的改革动力和共同认识,慢慢地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和全面把握[2]。

(二)挖掘背景知识来开展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在专业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期间,背景知识的挖掘增加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两大层面:一方面为依靠历史背景检验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依靠历史背景补充与完善历史课本内的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以上所学内容。像“经济体制改革”一课内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相关内容的表达仅关联到此措施实施的发生时间与地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等相对关键的知识点,然而在了解该课课本所呈现的知识点后,学生也只是了解了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等基本历史知识,因为知识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其跳跃性过强,内部逻辑关系明显存在问题。在此状况下,倘若老师就只是照书本知识教学,“教学也即转变成为一种知识开启与呈现是一种反复的活动”,学生无法认识为什么改革先要发端于农村?为何在安徽地区取得突破?考虑到这一点,笔者由该历史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出发,探索与补充了有关资料,依靠具体数据或是图片影像将学生拉入相应的历史环境之中,引导学生依靠所有素材的有用信息,处理好自身问题,解开自身疑惑。材料一:1953年至195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的5.86亿的中国人口到1957年增至6.30亿,到1971年该数据扩大至8.20亿,而到1974年人口数量又增加到了8.80亿,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已突破10亿。——费正清先生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材料三:1973年,天津市地方粮票这种历史背景资料的补充,不再是针对课本中素材的提炼与反复,探讨了“人口增长”“农作物增产”“人均每日产粮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等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且着重分析了安徽的状况,引领学生深入实证与描述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加强对这些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借助分析第一和第二则材料,学生对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初中国人口增长和农作物增产量有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们同样从1980年的史实出发,算出当时中国人均每日产粮量只有不到1千克,且当时农作物的种类也并不丰富,百姓平时购买最多的东西就是农产品,无法满足百姓生活所需。

(三)基于历史背景的设计有条理性的问题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深层次把握其中相关的“深度”,不仅关系到学习成果以及参与过程的深度,而且还关系到学习方法的深度。深度学习包括不少相关的教学手段,但是不管是引入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均应以解决为题为根本导向[3]。从整个教育策略来说,问题是信息进行加工的必然环节之一,它能够让很多设想向特定角度不断深化认知,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的路线。认知历史不可以只局限于脑海中仅有的历史知识,还需要主动去研究发现与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因此,基于专业素养之上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规定老师在对这些学习内容予以理顺之上,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把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这样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和发展历史专业的重要素养。在编写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教案的过程中,笔者侧重于引导各个学习小组根据研究主题和学习计划设计出相关的问题,使学习变成处理历史问题与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各个小组的研究主题分别是:小组1:围绕“问题与疑惑”,在整合资源后,编制出人口数量与农产品生产数量表现如何的发展趋势。如果将人口增长和农作物生产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有什么新的发现?”“粮票的正面和反面都包括哪些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说明该粮票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使用该粮票有什么前提条件?印发粮票呈现了那时人们是处于什么样的生活情况?从另一个角度又反映出了哪些问题?”“万里书记的调研结果说明该时期安徽农村人口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在该历史环境中,中国的改革在哪些地方或许会有希望成功?通过何种方式突破?”小组2:围绕小岗村“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本”图文素材提出以下要求:“自主浏览素材,用四个字来对协议内的核心内容做出归纳。提出此方法是否符合该时期政策方针要求?从何处可以体现?”“小岗村农户的做法为他们当时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改变?他们有没有为此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中国农村改革有没有找到重要的突破点?”小组3:结合20世纪80年代早期天津国营企业变革的试点企业——天津市手表厂在变革过程中的“困苦与蜕变”,提出了以下这些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天津手表厂在创办的前30年,产品营销具有哪些特色?80年代早期,公司又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天津手表厂为摆脱困境制定与实施了什么战略?”这三个小组的研究主题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地点与人物三大核心要素之上,而是从改革过程中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思路等角度出发,设法令所有问题都能够呈现出相对特别的历史逻辑。

三、结语

通过问题,学生的小组讨论会不断深化。通过讨论,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历史问题也提出更多的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阶段学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主动参与讨论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中,历史课本内的相关素材可以被唤醒,突破学生已学知识的约束。在了解这些背景材料基础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会比较全面。

参考文献

[1]高菊.信息化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67.

[2]张国鑫.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53-54.

第9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范文

一、居高临下──构筑历史知识体系的法宝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拥有—定的基础知识,所以老师仍滔滔有绝地讲述年代、细节,堆砌历史知识点,学生必定会觉得这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运用居高临下法帮助学生构筑历史知识体系,提纲挈领,抓住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所谓居高临下法,即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这—主体跳出局部的、细节性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构筑起历史知识体系。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内容共四目(作者注:即每节课文中的黑体标题)七页,若平铺直叙地讲解,—方面,—节课很难完成三大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运用居高临下法则可一举突破。

讲授新课时可以先这样构筑知识结构:

指导学生跳出课本的某些具体、零散的知识点,居高临下统览全文。投影要解决的三个预习题: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有哪些?

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分别对应教材哪一目的内容?

3、课文第二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结合学生解答小结: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武装斗争对应课文第一目“工农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对应教材第四目第一部分“土地革命”;根锯地建设对应教材第四目第二部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第三目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第二目“井冈山的星火”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

通过解决三个预习题,居高临下,统览了本节课知识体系:

在构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将初中形成的和高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点给学生:如武装斗争中的南昌起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巩固并学习历史基础知识:

①中共为什么要开展工农武装起义?

②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是谁?有哪些领导人?

③起义军起义后有哪两个去向?

④本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通过居高临下法构筑的历史知识体系是用来雕塑的坯子。火力突破则是对它进行精雕细琢,使重点和难点都亮在学生的心目中。

二、火力突破──攻克重点难点的法宝

所谓火力突破法,即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读重点段落,标关键词语,思考讨论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初步得出结论,教师讲解得出最后结沦,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章第二节的难点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沦”,这一理论集中在“井冈山的星火”一目讲述,突破时先投影问题: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的背景有哪些?

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

3、这一理论的载体是哪几篇文章?

4、核心内容是什么?

5,这一理论为什么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让学生阅读时思考并标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或关键词,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在学习提纲上写出初步答案。根据部分检查情况,给出正确答案并作必要的讲解:

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井冈山革命之火越烧越旺:另一方面,以林彪为代表的迷茫者吟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低调。②

2、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有五大有利条件,前三个是客观有利条件,后两个是主观有利条件。

3、载体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内容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5、之所以称这一理论是光辉典范,是因为这一理论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可牢牢地存储于学生脑海中,同时也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基本技能。

经过居高临下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火力突破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怎样才能把存储起来的这些信息加工输出,进而产生更大的效能呢?

三、身临其境──培养学生情感智能的法宝

所谓身临其境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特意创没某种情境,让学生换位,置身所设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情感智能,完成德育这一神圣使命。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凡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不是进步而是退步”③;日本松下电业工业学校特别注重向学生灌输“松下七精神”④,以培养忠于企业、积极进取、谦虚勤勉的生产者,这是松下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窥情感智能教育重要性之—斑。而历史教材上的情感智能教育素材比比皆是。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课,文章隐含的背景即:国民政府实行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没有被蒋介石的屠杀政策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⑤发动工农武装起义。在教学中可以先引用毛泽东这句话,形成血雨腥风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如果你是共产党员或不是共产党员怎么办?是登报脱党?还是堕落为可耻的叛徒?年逾花甲的老教育家徐特立,在北伐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叶剑英、贺龙,以及彭德怀等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大革命失败后毅然加入共产党。⑥通过这—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真理,追随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精神的形成,对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挫折、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个人与集体、正义与邪恶等矛盾有着特殊的作用。这样就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德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居高临下,使学生跳出局部历史知识,勾画出历史知识的轮廓,初步掌握了基础知识;进而通过火力突破,深入局部历史知识,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而身临其境则再次跳出局部历史知识,形成强大的情感智能。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完全隔离开的,可以交叉运用。通过“跳出─深入─跳出”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便迎刃而解,笔者拟称其为“三大法宝”。

注释

①《历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1-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②《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炳林 姜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⑧《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55页

④松下七精神:即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