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外汇储备投资精选(九篇)

外汇储备投资

第1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汇率风险收益

外汇储备(Foreignexchangereserves),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被其他国家持有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各自的本国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我国外汇储备汇率风险现状

截止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香港的1243亿美元,实际上我国已经以943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榜首。

在我国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在60%-80%。在这样一种“美元独大”的币种结构下,美元汇率的变动成为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最主要汇率风险。从2002年到2004年,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已下跌了25%左右。由于美国严重的财政与贸易双赤字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善,很多国际专家认为美元贬值的局面目前仍难以扭转。美国经济学家罗高夫和奥伯斯特菲尔德认为,美国要消除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至少需要贬值20%-30%,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000亿-150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我国GDP的10%,如此之高的损失对于我国是很难承受的。如何有效地防范与管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尝试通过在外汇储备管理中运用现资组合理论来化解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以1999年-2005年我国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为依据,进行均值-方差分析,实证检验了进行不同储备货币的投资组合,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汇率风险。

防范汇率风险的投资组合实证研究

样本币种和样本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美元、日元、欧元、英镑、澳元、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这七种主要的世界货币,研究的指标是美元与其他六种货币之间的实际外汇汇率。本文选择这七种货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根据投资组合理论,一个投资组合中选取的风险资产越多,投资组合的风险则越小。因此,在这里选择了七种世界主要货币进行投资组合,可以在提高投资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汇率风险。第二,本文选择的七种货币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七种货币之间的相互变动基本上能够反映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变动趋势。第三,所选择的货币也主要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选择这些国家货币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和质量,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提高我国外汇管理水平。

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七种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实际的季度收盘价,选择的期间从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数据来源是中国工商银行外汇交易系统。选取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不是以追求和赚取短期价格波动收益为目的,而是强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不宜参与外汇市场的投机炒作,以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反映汇率变化的长期趋势,为国家进行外汇储备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二,在选择数据时,更强调外汇汇率的最新变化,即欧元的启动。因此选择的起点是从1999年年底为起点,如果选择的数据时间过早,虽然可以反映汇率之间的长期变化特征,但不能很好地描述外汇市场的最新变化。同时,选择的时期过早也会降低投资组合对现实情况的指导作用,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是对投资组合起点的反映,而不是对投资组合终点的反映。第三,本文选择季度数据而不是年度数据,一方面是因为年度数据量过小,不能反映出外汇汇率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增大,年度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外汇汇率变动的真正趋势。此外,年度数据时效性较差,国家根据年度数据进行外汇储备的阶段性调整,容易跟不上外汇市场变化的趋势而增加调整风险。

汇率风险防范的投资组合分析

计算平均收益本文在计算外汇收益率时,采用的是连续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即:ri=ln(Pt/Pt-1),存款投资风险我们用标准差来表示。通过对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季度数据进行计算,可得以下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第一,在计算不同货币的收益时加入了不同货币的存款收益,存款收益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外汇存款利率表中三个月的存款利率。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币种的存款收益对不同币种的总收益影响较大,同时也基于投资组合可以进行季度调整的考虑,如果进行调整可以获得适当的存款收益,如果不进行调整则可以进行自动转存而收益不变。

第二,外汇收益风险情况基本上反映了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美国经济长期低迷,经济增长缓慢,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开始下降,美元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现象,美元的平均收益率降低,仅为-0.3809%,欧洲经济出现全面复苏,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投资者对欧元、英镑和瑞郎的信心逐渐增强,导致这三种货币的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平均收益均比较高。此外,澳元和加元也表现良好,平均收益较高,其中澳元的收益是所有币种中最高的,达到了1.2681%。

第三,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市场风险增加。虽然澳元的平均收益最高,但其汇率风险也最大,其平均收益的标准差最高为6.4472%。同时,近段时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趋势,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导致美元收益一定程度的上涨,这也说明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更加频繁,需要及时关注和防范,通过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来规避风险。

第四,从整体上看,英镑和加元成为良好的避险货币。英镑和加元的平均收益都比较高,而其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季均标准差分别为3.6795%和3.6913%,是所有七种货币中最低的两种货币,这也反映出这两国的经济比较平稳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少,其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比较好。

第五,单一投资美元汇率风险巨大,需要进行投资组合化解汇率风险。通过投资组合可以防范非系统风险而不能化解系统风险,因为外汇市场不存在系统风险,所以通过不同币种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散资产的非系统风险,从理论上讲只要组合中包括所有的币种就可以完全化解非系统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非系统风险只存在于少数几种主要储备货币上,因此通过适当的投资组合是可以化解单一币种的汇率风险。

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是度量两种资产收益之间线性关联程度的统计指标,正协方差表示资产收益同向变动;负协方差表示资产收益反向变动。本文根据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季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四种货币的协方差矩阵(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第一,美元与其他六种货币存在负相关。这是由计算公式所决定的,因为美元的升值(贬值)则意味着其他货币的贬值(升值),美元与欧元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99,与加元的相关程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8。美元与欧洲区的三种货币相关程度高于其他地区,与瑞郎和英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7。

第二,其他六种货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欧元与瑞郎和英镑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2,这也反映了三种欧洲货币的一致性,也反映出欧洲经济发展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第三,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降低组合的风险,其中负相关越大,降低风险的程度越高。因此,在美元资产中加入上述六种货币的资产都会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而其中应该加大欧元在组合中的投资比例。

计算有卖空限制下的投资组合有效前沿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的均值-方差模型计算出七种货币进行组合的有效前沿(见图1),从图1中可以得出:

第一,通过进行不同货币的投资组合,可以大大降低外汇市场中存在的汇率风险。如果不进行投资组合而单一的持有美元,则平均收益将为-0.3809%,投资风险为4.7046%,通过进行投资组合后,在相同投资风险4.7046%的情况下,平均收益将达到1.1737%,远远高于单一持有美元的投资收益。

第二,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日元在组合中的比例极低,在风险为0.2044%和收益为0.3983%前,日元的投资比例一直为0。这说明日元在投资组合中,在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的作用有限。这与日元投资收益低风险有一定的关系,日元的平均收益为-0.3618%,投资风险为4.9854%。

第三,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欧元在组合中的比例很低,在风险为0.3067%和收益为0.4409%前,欧元的投资比例一直为0。欧元与美元的负相关系数最高几乎是完全负相关,应该能够充分的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原因主要是欧元的风险程度比较高,其风险为5.6370%,仅次于澳元,导致了欧元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较低,而与其风险和收益相近的瑞郎在投资组合比例中则较高。

第四,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要想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并能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时,组合中所需的澳元投资比重则较高,而当要求的投资收益和风险较低时,则组合中的澳元的投资比重为0,即当投资收益和风险低于1.0754%和3.2378%时,投资比重为0,这与澳元投资收益高和风险高相关,澳元的投资收益和风险分别为1.2681%和6.4472%,是组合中投资收益和风险最高的一种货币。

第五,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英镑和加元在组合中的比例一直较高,成为投资组合中主要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比较合理,在降低投资组合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组合的收益。

外汇储备资产属于风险资产,可以针对各种储备资产的不同风险收益情况进行投资组合,这样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中坚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我国是一个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外汇储备资金运用管理上应该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创新。

本文实证证明,单一币种的外汇储备风险相当大。因此,多币种的外汇储备组合将是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一个创新选择。

在运用投资组合理论时,本文认为不仅需要对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化的历史数据给予充分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对外汇市场变化作出合理的市场预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投资组合理论,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需要专业化、分层次的管理

对于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国际上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挪威为代表的组合管理;另一种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公司管理。

挪威的组合管理主要是根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将外汇储备分为: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是高流动性组合,用以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由挪威央行下设的货币政策部门NBMP放在国内外汇市场管理;投资组合和缓冲组合则属于长期资产组合,由挪威央行下设的专业投资管理部门NBIM投资到全球的42个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新加坡的公司管理则是依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对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建立高流动性组合交由货币当局新加坡金管局MAS管理;对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分别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GIC和淡马锡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运作,投资有价证券、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领域。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是,两种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无论哪种运作方式都将高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区分开来,交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一般来说,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和运作上需要区别对待。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对储备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很高,并且大多和一国的货币政策密切联系。对于满足这一需求的外汇储备,就需要建立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放在国内外汇市场上随时准备供货币当局使用,一般由货币当局或其下设部门管理和运作。而投机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虽然对于流动性要求较前两种需求要低,但是出于盈利和安全的要求,一般需要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或部门运作,投资海外高收益的长期资产。

国际实践证明,只有用于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的外汇储备资产才适合进行长期投资。对于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世界上主流的发展趋势是成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管理,例如,挪威的NBIM就是央行的下设专业投资部门,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则是财政部门出资建立的独立公司。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在各自的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具体到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模式,则要和该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面临的挑战

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2006年底达到10663万亿美元,粗略估计用于长期资产投资的部分规模将会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挪威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可能还多(挪、新两国外汇储备合计不超过2000亿美元)。

如何把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与国家的战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结合?外汇储备的投资,下一步需要将投资领域延伸到有价证券以外,注意对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既分散了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情况。从国际范围内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在资产的选择上都涉及到很多关系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而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业等部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货币的多元化,参考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适当配置。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流动性、安全性也在于保障随时可用的国际支付能力。国际上,挪威央行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将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的外汇储备长期资产配置到42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31种货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未来投资管理外汇储备长期资产时,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

外汇储备的投资不应出现“二次结汇”的要求,而是应当要求以外汇运用为直接目标,以免重新增大外汇储备增大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注资中,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被注资的机构往往需要对这些注入的外汇进行结汇来进行运用,否则会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下一步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应当重点强调外汇的直接对外运用。

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各方都在寻找良策。笔者认为,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运作机构不难,但是真正改变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外汇储备3600亿美元足矣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应付外部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两千亿的速度暴涨,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很大程度上它的贸易顺差是这种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资本项目上虽然有所开放,但总体来讲仍是封闭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仍然非常庞大,而如果把与政府相关联的资本项目扣除,资本项目也呈结构性顺差。此外,还有海外投机资金的流入。近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但是,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仍实施控制,不希望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其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规模地买入外币,释放人民币。近年外汇储备的暴涨已经超出了外汇储备本身的概念,而是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运行架构的一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只为应付不虞之时短期外债和进口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一万亿美元,与其说是外汇储备,不如说大部分是超额储备。

外汇收益回报有待提高

在认识到我国外汇储备来源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回报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并且为之提供了高达双位数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又放在回报不超过5%的外国政府债券之中。

对于一国来说,外汇储备的本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和偿还对外借款需要,通常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外储管理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也有称作“盈利性”),这三性原则一直是外汇储备的金科玉律,必须得到贯彻和满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便是主要放在流动性极强的外国国债上。

但是对于超额储备的部分,笔者认为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上述三性。部分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比较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回报。1万亿美元的外储中,扣除3600亿的正常储备需要,剩下有近6400亿美元的超额储备,而这部分储备目前由于大量投资于外国国债,回报不足5%,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这部分外储投资回报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中国每年将多获得128亿美元的收益��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过去十年,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

根据官方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人民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仅349.85亿元)。换言之,如果超额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管理,即使其收益率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便可以增加21%。

谁执外储牛耳

要让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其“有所作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由谁来协调管理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库资金不同,这笔钱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政府。

第二,这笔外汇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而买入的,在人民银行的账本上,它既拥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同时也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人民币负债,因此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资产。当资金外流的时候,人民银行需要收回人民币,同时将这些储备释放出去,所以不能把这笔钱简单地纳为国家资产。

究竟超额外汇储备由谁掌管?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未来真的成立国家外汇资产管理公司,它可以隶属国务院,但是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因为这笔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种做法是,由财政部牵头,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今后吸纳外汇的资金来源由央票发行改为国债发行。

投资策略须慎重

关于这笔资产如何投资,时下争论相当激烈。毫无疑问,资金需要分散风险,同时提高回报。但是从资本市场的运作特点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其流动性将成为第一障碍。举个例子,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将一部分外汇分散成持有黄金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价格敏感的黄金市场上,买卖10亿美元的黄金根本做不到,何况中国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黄金持有,就是上百亿美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卖出实际上很困难,散户买卖根本无须顾及价格,而超大资金运作本身便对价格构成重大影响。许多目前所讨论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进行资产投资分配,相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以猜测和跟随中国政府投资而动来牟利的对冲基金。中国购买海外账户必须涉及政治敏感性。中国在2006年到处谈判,但并购成交项目少之又少。新加坡是政治中立国,淡马锡在收购海外资产上,比中国公司有利。

外储问题涉及政治智慧新晨

第3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外汇储备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对外经济增长,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一直处于相对稳健的增长趋势(图1)。整体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可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自改革开放初期至1994年,这期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趋势比较缓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外经济增长整体上处于初级发展时期,企业创汇数量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期间中国外汇结算制度使得企业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第二阶段,1994年至今,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处于高速增长期,这是因为1994年的国家外汇制度改革规定取消了企业的外汇留成与上缴,实行统一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加之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使得中国国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如今,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高达14336.11亿美元(2007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规模数量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规模第一的国家。除了上述宏观外汇制度改革与宏观经济发展外,本文试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哪些因素具体影响与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针对外汇储备增长的研究文献中,直接考虑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汇储备增长的文献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额的间接影响机制,即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继而提高外汇储备增长。例如,Mundell(1957)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替代效应观点: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的方式进入一国的市场,两者是相互替代的。小岛清(1987)、Bayoumi and Lipworth (1997)则根据日本经济发展情况认为,一定条件下国际商品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是互利的;换言之,对外贸易与FDI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针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部分研究者基于一些更具体的研究角度,考察了一些因素对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效应。例如,Zhang and Song(2000)等指出,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华建立;一般来看,这些外资组建企业的出口额巨大,基本上占据了整个中国出口份额中一半以上的份额,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出口,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出口,继而增加了中国企业出口创汇规模。Wang and Xu(2000)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出口创汇确实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则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出口,进而增加外汇储备这一机制。何青、杨晓光(2003)研究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出口效应与外国直接投资(FDI)效应。他们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已经接近出口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周靖祥、刘渝琳(2007)研究了出口贸易、FDI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家外汇储备的贡献较之于出口贸易更明显,但波动幅度比较大。此外,赵庆明(2007)则基于外资流入的渠道,进一步认为,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FDI流入。

综观上述,FDI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关系。因此,本文则在上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测算FDI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度,继而提供一个检验证据。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外汇储备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选择

本文数据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统计公报》中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作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度量,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历年年末公布的外汇储备额(FEX)为国家外汇储备额,样本区间为1985-2006年。本文根据这两个时间序列,来检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FDI为年度流量,外汇储备则为历史存量。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6年,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FDI数据没有单独列出;另一方面是,最初几年的外汇储备额,规模非常小,呈剧烈波动态势。针对FDI与FEX,本文采用自然对数形式,得到LFDI和LFEX两个时间序列。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根据时间序列理论,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容易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所谓伪回归,是指当随机变量服从单位根过程时,即使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线形关系,回归后得到的系数估计值也有显著的t统计值;如果就采用这样的t统计值作判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上述伪回归,本文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这里,本文的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行,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表1提供的检验结果,LFDI和LFEX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但是,两者的一阶差分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表明LDFDI和LFEX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单整阶数相同的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变量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前述伪回归问题。这里,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Vector Auto-Regression)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LFDI和LFEX进行协整检验。鉴于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FDI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在此忽略了其他因素,且将VAR模型简化为如下不含外生变量的形式:

其中,Ai和Bi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模型中,内生变量p阶滞后,称为VAR(p)模型。针对VAR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一方面希望滞后期数足够大以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期越大,会造成自由度的损失。因此,本文采用滞后长度准侧(Lag Length Criteria)检验来确定滞后阶数(p),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根据表2提供的VAR模型滞后期数选择的检验,表明模型的滞后阶数应该为2,进而确定为VAR(2)模型。

进一步,为了确定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具体见表3。根据表3,LFDI是LFEX的Granger原因,而LFEX不是LDFDI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是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反之却不是。

为了进一步检验LFEX和LFDI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4。根据表4,在序列有均值,协积方程有截距项的情况下,5%的水平下迹统计量(Trace test)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存在并且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表明,FDI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表示如下式。根据式(3),FEX和FDI之间存在着长期正相关关系,且FDI的流入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就会相应增加1.970640百分点。

LFEX=-5.213056+1.970640×LFDI(3)

(四)误差修正模型:VEC

上述协整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是,由于其他各种扰动因素(例如宏观经济、政策因素、汇率因素等), 外国直接投资与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偏离。为了检验这种可能存在的短期性偏离程度,本文构建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VEC模型设定采用VAR(2)结构,选取序列有均值、协积方程有截距项的形式,估计结果见式(4)。

LFEX=0.140015LFEX(-1)-0.001488LFEX(-2)+0.193035LFDI(-1)+0.498779LFDI(-2)+0.087122CointEq1(4)

这里,CointEq1(-1)=LFEX(-1)+5.213056+1.970640LFDI(-1)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增长的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系数描述了扰动发生致使外汇储备额的对数值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外国直接投资与外汇储备额向长期均衡水平的方向和速度。模型中,这一系数为0.087122,方向为正,表明当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误差修正项的作用起到正向调整,即扩大了偏离程度,这与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额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扰动下呈现较大增加的实际相符合。此外,外汇储备额前一期增加系数为正,会对当期增加有相同方向的作用,前二期系数为负,则有相反方向的作用,从系数的大小来说同向的影响大于反向的作用,外汇储备额的滞后作用是同向的。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各差分滞后项的符号都为正,说明短期动态关系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短期内会带动外汇储备额相同方向的增加,同时由于系数值比较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滞后效应比较明显。上述分析说明,该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与外汇储备额的短期关系模拟较好,对我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外汇储备额的实际变化有较好的解释。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中国1985-2006年期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之间的协整检验表明,FDI是长期性的、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物资提供了关键的外汇支付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FDI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的投入等,提升了我国贸易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了我国经济整体结构。

值得指出,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基数的增加,FDI流入的百分比增加效应也在不断地被放大,外汇储备规模也在不断创新高。如今,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给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减弱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大量外汇储备的利用问题,影响我国获得IMF等组织的优惠政策等。面对高速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亦喜亦忧。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额,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投资软环境,确保FDI流入的持续和稳定。保持国家整体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一致性、连续性,提高其透明程度,以维持FDI的持续稳定流入;同时逐步审查和取缔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所采取的各种不正当的优惠政策,包括各种特殊的优惠政策或是低廉的土地资源的变向的优惠政策,以限制外商投资的过度流入,同时也给予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二,优化FDI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提高FDI流入质量。主要是加强FDI产业导向政策,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鼓励FDI流向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限制其流入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逐步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结构,改变外商投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简单加工贸易比重过高的状况。进一步完善FDI的地区布局结构,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第三,鼓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FDI的逆向流动,即鼓励我国的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影响是减弱了FDI流入的净额,同时,通过我国在国外建厂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替代出口贸易,转化为在目标国市场的直接就地生产,同时还能避免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单位:杨记军、王荣涛,西南财经大学;肇启伟,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何青、杨晓光:出口和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管理评论》,2007年第9期。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赵庆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根源及治理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周靖祥、刘渝琳:“FDI、外汇储备与净出口贸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4期。

Bayoumi, T, and G.. Lipworth,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Trade”, IMF Working Paper WP/97/103, 1997.

Mundell, 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7: 321335.

第4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一)外汇储备总量分析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大量外资流入我国,使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也使我国成为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大国。截止2012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近3.3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我国的国际信用度,保证金融系统安全;另一方面,过度的储备又会导致资源的低效与削弱宏观调控效果的负面影响。根据不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额外汇储备的现象。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的储备进口比例法,即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进口贸易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0%为标准,20%为最低),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大约存在着超过2万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我国外汇储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额外汇储备现象,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改革状况与经济转型情况来看,出口仍是我国经济增长与保证就业的一大支柱,若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调整,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超额储备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二)外汇储备结构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债权,截至2012年11月,中国共持有1.16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位。笔者对1999-2012年美国三年期国债的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测算结果为0.29%,而同期国内投资月均收益率为1.01%,其它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与大宗商品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表1)也明显高于同期美国国债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可见中国对美国债权投资过于偏重安全性而忽视了投资的收益性,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明显偏低。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运营管理方面的论文很多,但不同论文关于外汇储备的运营的建议侧重方向各不相同。

吴念鲁(2007)明确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与投资性部分,对投资部分提出了更高的增值与盈利性要求,并且就将我国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部分(专业投资公司),以减少外汇储备存量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设性的建议。

郑海青(2008)以俱乐部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将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于拟设立的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收益与成本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外汇储备库能为参与的经济体带来节省外汇储备的作用,但这节省作用是不平衡的,对外汇储备较少的经济体较为明显,而对我国的作用并不明显的结论。

杨胜刚,龙张红,陈珂(2008)利用Markowits基本均指方差的思想,基于双投资基准和多风险制度的投资组合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配置建议,但该建议并未考虑币种的投资市场情况,只是考虑了币种的安排,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李洁,蒋昭乙(2009)通过对新加坡的两家投资基金淡马锡(Temasek)与政府投资公司(GIC)的具体运作方式的研究,比较发现我国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并以此提出了对我国财富基金发展的建议。

薛静(2010)在对我国外汇储备与战略石油储备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与技术的角度上对我国加大石油储备提出了有关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运用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采用世界主要股市与大宗商品的历史收益和风险的大样本跨国数据,构造现资组合理论意义上的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和有效边界,并在满足国内投资风险程度的前提下,寻找超额外汇储备的最佳投资收益组合,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提出了定量化的建议。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

研究国际分散化投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框架下运用历史数据构建含有各种国际化投资标的的有效组合和有效边界,在既定的风险条件下寻找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或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寻找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

对于月均收益率的计算,本文根据超额外汇储备投资资产标价货币的不同,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将不同资产的月均收益均转化为人民币所指示的收益率,即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这样将不同标价货币的投资标的放在同一坐标维度内进行比较,具体公式如下:

美元标价资产;

欧元标价资产;

其它货币资产。

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是指在给定的收益水平下投资者在各种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间分散投资而得到的最小化风险的投资组合。在不同收益水平下,我们通过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就可以找到各既定收益水平下最小标准差的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以及由此构成的投资有效边界,并计算出有效组合中不同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的权重。

(二)实证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9.1-2012.11主要发达国家G7(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主要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主要股票指数的月度指数,美国3年期国债的月度收益率,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中的COMEX黄金与NYMEX原油的月度收盘价。在这一阶段既有股市与大宗商品的持续高涨,又有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商品与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因此选择这一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

本文中股票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与Bloomberg终端,汇率数据来源于美联储官方网站。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投资标的的收益与风险统计特征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投资标的中的绝大多数收益率均远高于三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这也显示出了我国以美国国债为投资标的的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同时在这些投资标的中,俄罗斯、巴西、印度、石油、黄金的收益率也高于同期我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

表1 主要投资标的月均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1999. 1-2012.11

通过表2,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股票市场并不存在完全正相关,同时石油、黄金与不同股票市场存在较低的相关性,因此根据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国际分散化可以为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在既定的风险条件下寻找到收益更高的投资组合。

表2 投资标的月均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1999. 1-2012.11

(二)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有效边界与既定风险下的最优投资组合

根据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我们将1999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不同投资标的的月均收益率、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作为参数,运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构建了基于中国投资者角度的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并由此绘制了国际分散化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边界(见图1 AB线段)。这一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有效边界显示了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所有最优组合集合,在这个集合中的每一点都满足了在既定风险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

图1 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有效边界

对于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风险条件,我们以国内投资的风险条件为基准。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在国内投资风险条件下的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组合,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投资风险条件下的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组合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表3,我们可以发现以国内投资的风险条件为基准的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月均收益率为1.7646%,远高于同期美国三年期国债月均收益率0.2897%与国内投资月均收益率1.0075%。因此满足了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盈利性要求,同时风险条件为国内投资的风险水平,各种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在有效组合中的币种表3的最右列,各投资标的在有效组合中的币种普遍在3~5%之间,俄罗斯资本市场的投资权重占有效组合的54.18%。

五、国际分散化投资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启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估计大约在2万亿美元左右,如我们将其中的1.2万亿美元进行上述资本与大宗商品的国际分散化投资,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存量,大概可以得到如下表4所示的组合资产配置表,因此我们发现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可以:

表4 超额外汇储备国际分散化投资资产配置表

对于超额外汇储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国际分散化投资可以按照表4所示的各国家资本市场的份额进行投资,这些证券市场绝大多数与中国证监会签订了双边监管协议,因此也具备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的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资产配置方案是基于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计算出的理论化资产配置方案,而并未考虑各资本市场的容量问题,如对俄罗斯资本市场进行6502亿美元的投资是显然不具有操作性的,这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各外汇超额储备投资标的的权重根据市场条件进行权重的约束,即对 加入更加详细的取值约束,这在理论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文章的篇幅约束,本文将不对此进行详细阐述,这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对模型应用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如任何有效组合的实证研究一样,本实证研究也是基于“事后(ex post)”数据,因而存在局限性。但投资主体要在“事前(ex ante)”预测所需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的收益率、风险和相关系数等变量、从而构建精确的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投资主体的成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事后(ex post)”数据为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投资框架,并通过一定的“事前(ex ante)”预测对其进行修正,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使金融从业者与研究者为我国与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宋军,张宗新.金融计量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念鲁.重新认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与经营.金融研究,2007

[5]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

[6]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

[7]杨胜刚,龙张红,陈珂.基于双基准与多风险制度下的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配置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

[8]郑海青.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收益:理论和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

[9]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国际金融研究,2009

[10]吴立广.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及对QDII投资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0

[11]曾之明.后危机时代我国外汇储备优化配置策略抉择.现代经济探讨,2010

[12]王丽华,贾永肖.日本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10

第5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 汇率 降准 公开市场操作

在汇率贬值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外汇储备规模收缩。外汇储备的另一面为外汇占款,外汇储备规模收缩直接影响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因此很多时候大家以外汇储备规模收缩作为判断降准的标尺。外储下降是否必然意味着降准对冲?若是,为何年初至今,外汇储备规模持续收缩,却未见相应频率和规模的降准动作?本文拟通过分析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不同历史阶段外汇储备变动的主导因素以及汇率与外汇储备的逻辑关系来回答这些问题。

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储备记录在储备资产账户之下,而储备资产又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之下(见图1)。按照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与指标说明:储备资产,是指我国央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是指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

按照《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储备资产项目可分为外汇储备、基金组织头寸、特别提款权、黄金和其他储备资产;外汇储备项目可分为证券、货币和存款(见图2)。

2016年储备资产和外汇储备结构数据显示,外汇储备和黄金二者共占据官方储备99%以上份额,外汇储备占据97%以上份额,可见外汇储备为储备资产的绝对主体。外汇储备中的证券配置占据整体官方储备96%左右的份额,更是外汇储备中的绝对主体,其中外汇储备中的证券主要是指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券。

综上,我们可以简化认为:官方储备≈外汇储备+黄金≈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央行持有海外证券。下文中在无严格说明情况下,认为官方储备=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一)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看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国际收支总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净误差和遗漏项目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录,而净误差和遗漏项目是为了应对统计口径匹配、数据记录时间差异等问题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根据BPM6的标准,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经常项目、非储备金融和资本项目、净误差和遗漏项目。其中净误差和遗漏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调节项,所以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为经常项目、非储备金融和资本项目,两项目账户结余即为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资金从境外流向境内的净额。

(二)不同历史阶段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1.外汇储备的历史阶段变化

在反映外汇储备口径方面,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储备资产净获得”数据口径记录当季外汇储备的变化流量;相较而言,“官方储备”口径中的“外汇储备”反映存量口径,因此我们认为“外汇储备资产净获得”数据口径能更为灵敏地反映外汇储备规模变化。

以“外汇储备资产净获得”口径数据为观察对象、“外汇储备”口径为辅助观察指标,可将1998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变化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3)。

(1)1998―2010年(快速积累阶段)。外汇储备的季度差额以及外汇储备存量均趋势上升,因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汇储备的季度顺差在2008―2009年两年间有过短暂调整,其后外汇储备季度顺差恢复持续扩大趋势,外汇储备存量也自此不断快速积累。

(2)2011―2013年(增速放缓阶段)。外汇储备季度顺差先降后升,外汇储备存量积累速度减缓。

(3)2014年至今(存量缩小阶段)。外汇储备季度顺差急速收窄,并于2014年下半年出现逆差;外汇储备存量不仅积累增速下行,且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规模收缩,规模收缩的趋势延续至今。

2.不同历史阶段外汇储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1)1998―2010年,主要由双顺差推动外汇储备积累

按照BMP6标准,经常项目主要分为货物和服务、初次收入、二次收入三项,其中货物和服务占绝对比重,尤其在2011年之前,经常项目顺差几乎全部由货物和服务项目顺差贡献。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这段时间,中国以贸易加工国的角色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断积累贸易顺差,与巨额贸易顺差相伴随的是,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涌入中国境内寻求高增长投资回报,由此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以及直接投资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们将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直接投资顺差称为双顺差。

当我们将货物和服务项目差额加上直接投资项目差额时,发现2008年以前,双顺差能够较好地解释外汇储备变动(见图4),这与2001―2008年间我国较高开放度、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吻合。

(2)2011年至今,非储备金融项目差额变动主导了外汇储备差额变动

2011年以来,外汇储备季度变动与非储备金融项目的季度变动呈现非常好的协同性(见图5),且外汇储备季度变化绝大部分由非储备金融项目季度变化贡献。

非储备金融项目可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金融衍生品工具项目以及其他投资,而在此四个项目中,金融衍生品工具项目差额变动可忽略,其他投资项目差额波动幅度远大于直接投资项目和证券投资项目,主导了2011年以来非储备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同时也主导了2011年以来储备项目差额变动。

(三)值得注意的三点

第一,2009―2011年,主导外汇储备变化的因素发生变化,从双顺差切换到非储备金融项目。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引发2009―2010年世界经济格局重构,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情况下中国出口导向式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因此经常项目主导外汇储备积累的趋势也在2009―2010年有所调整。

第二,2015年以来,外汇储备绝对规模下降伴随着实质性资金外流。如果说其他投资项目一定程度上度量的是居民和企业持有美元资产的“藏汇于民”现象,其他投资项目顺差缩小并不等于严格意义上的资金外流,那么当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项目变动出现恶化时,则意味着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外流。

我国证券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2015年一季度以来出现明显恶化,印证了去年以来的确存在资金外流现象。2015年3月证券投资为2011年以来第二次出现逆差,且后续连续5个季度保持逆差;直接投资项目2015年9月为历史上首次出现逆差,虽然2016年一季度回归顺差,但2016年二季度逆差扩大。证券和直接投资项目加总也在去年9月由顺转逆,外汇储备下降不仅只因“藏汇于民”所致,更有实质性资金外流因素扰动(见图6)。

第三,自2007年以来,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项差额变动较为稳定,但其他投资项目差额波动幅度较大(见图7),所以其他投资项成为推动非储备金融项目变动的主要因素。

汇率和外汇储备的非线性逻辑

为分析人民币汇率贬值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本部分首先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认为,二者间并非“人民币汇率贬值资金外流外汇储备下降”这一简单因果逻辑关系。我们更倾向于认为:

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标价法为指标)和外汇储备变动呈现相关性,但非因果性。

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极端来看,外汇储备变动甚至可以反向成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原因,这种极端情况通常发生在对外汇储备规模的信心发生动摇时,出现“外汇储备规模大幅收缩人民币汇率贬值外汇储备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过程。

(一)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1年前后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发生切换,鉴于此,我们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分别讨论人民币汇率与双顺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人民币汇率与非储备金融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1.人民币汇率与双顺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民币汇率和双顺差长期负相关,原因为:双顺差时期恰恰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既有投资和贸易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繁荣期。在这一时期,旨在获取长期实体投资回报的FDI不断涌入,出口规模不断扩张,净出口推升经常项目顺差。也正因为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繁荣期,资本边际报酬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不断积累。由此来看,传统贸易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繁荣推升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在这一时期呈现负相关关系(见图8)。反之反是。

人民币汇率和双顺差的短期因果关系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将导致双顺差扩大,反之反是。以人民币贬值为例:短期内投资回报率未发生趋势性改变,人民币汇率贬值将带来净出口扩大,推高经常项目顺差,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贬值也会抑制对外直接投资,降低直接投资项目顺差。考虑到我国1998―2011年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大于直接投资项目顺差,因此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贬值会导致双顺差扩大,反之反是。在这一因果关系中,人民币汇率和双顺差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

双顺差更多与经济基本面相关,所以长期来看稳健性和趋势性较强,波动幅度不大。

2.人民币汇率与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民币汇率与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长期负相关,原因在于:两者同受投资回报率决定。投资回报率提升资金流入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扩大,投资回报率提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人民币汇率和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两者长期负相关。

人民币汇率和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的短期因果关系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将导致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缩小,反之反是。以人民币汇率贬值为例:人民币汇率贬值持续易形成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进一步引发资金外流人民币贬值预期自我实现,且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缩小,甚至降为逆差。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引致非储备金融项目变动的关键在于预期。在这一因果关系中,人民币汇率与非储备金融项目短期内也呈负相关关系(见图9)。

非储备金融项目尤其是其他投资项,易受人民币汇率变动预期的影响,且这一预期会通过“自我实现”机制而加速资金流动,加大外汇储备波动。

3.极端情况:外汇储备与汇率贬值的尾部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因投资回报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方式等因素,我国汇率变化与外汇储备变化长期负相关,所以通常可以看到:长期中,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和货币升值并存,外汇储备规模缩小和货币贬值并存。

短期内,汇率变动为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只不过因贡献外汇储备的主要项目口径存在差异,汇率变动与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略有差异。

但在极端情况下,外汇储备也可以反过来成为汇率变动的原因,核心在于市场对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足够担忧。在此极端情况下,汇率和外汇储备形成一个内生循环:汇率贬值外汇储备规模下降市场对外汇储备规模足够担忧资金外流汇率贬值。这一恶性循环有触发货币危机尾部风险的可能。不论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如日本,还是进口导向型国家,如巴西,这些经济体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曾面临经济增速向下、投资回报率下行、资金外流、货币贬值等现象,所以经济转型过程中始终面临潜在的货币危机尾部风险。因此可以说,防控货币危机的直接防火墙就是保持外汇储备规模充足。

(二)去杠杆进程中汇率贬值非线性推进

1.去杠杆进程中外汇储备规模下降速度加快、波动幅度扩大

去杠杆本身意味着既有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去杠杆=投资回报率下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压力。

去杠杆进程中,汇率存在贬值压力,经常项目顺差缩小,非储备金融项目顺差也降低,故去杠杆进程中汇率趋势性贬值、外汇储备趋势性下降。货币持续贬值易滋生贬值预期,进一步提高外储规模收缩的压力,故去杠杆进程中汇率贬值和外储降低沿着非线性路径推进(见图10)。

因预期因素存在,去杠杆进程中货币贬值和外储变动的波动幅度增大。这一点可从数据上得到印证:2011年以来,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幅度较小,非储备金融项目中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变动幅度也同样不高,而其他投资项差额变动幅度较大,并成为非储备金融项目甚至外汇储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应对外汇储备降低:提高对冲灵活性、打消单边贬值预期

去杠杆进程中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动特征为:(1)汇率趋势性贬值,外汇储备规模趋势性缩小;(2)汇率贬值和外汇储备下降沿着非线性路径,且存在外汇储备急速收缩的尾部风险;(3)汇率贬值和外汇储备变动幅度增大。

非线性路径、尾部风险以及波动幅度增大的关键原因在于汇率贬值预期,所以不论基于防控尾部风险,还是熨平波动的目的,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的关键在于降低汇率贬值的单边预期。这与“8・11”汇改以来央行不断放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外汇市场干预操作相吻合。

外汇储备的另一面为外汇占款,影响国内基础货币投放。从2011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其他投资项波动引致外汇储备变动频率加快、波动幅度扩大,但频繁采用降准对冲不仅不能有效对冲外汇波动,反而造成国内流动性波动。此外,去杠杆进程中金融体系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对稳健流动性的要求。所以去杠杆进程中外汇储备降低引致的外汇占款下降,有效的对冲方式并非频繁降准,而是需要灵活性和精度更高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今年开年以来频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来对冲外汇储备降低,正与上述需求相呼应。

第6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一、我国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动因分析

我国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在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快速扩大的背景下启动的。自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都超过2000亿元,2006年新增外汇储备2475亿美元,三年累计新增外汇储备达8247.2亿美元(见下图)。截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累计达到10663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经常性账户(贸易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从经常性账户看,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贸易总额及贸易顺差增长迅速,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经常性账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从资本和金融账户来看,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资本流入从2000年以来持续增加。从2000年到2006年底,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500亿美元,另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达99.9亿美元。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的该账户盈余也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考虑到我国的贸易状况、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预期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我国至少在中长期(五到十年左右)需要持续面对的问题。

尽管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防范外汇金融危机,但同时也会带来国内资源配置和资金效率方面的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外汇储备的过快增加造成了央行货币供给的持续被动扩张。这不仅导致国内经济失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钳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执行效用,导致央行对国内货币供应和政策自主性失去控制。[1]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高速增长且被动管理的外汇储备导致了越来越高的机会成本。目前,央行对外汇储备的使用主要是投资于国外债券市场,投资回报率较为有限。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将产生越来越高的机会成本。[2]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在管理模式上应从强调安全性逐步转向追求增值的效率性,并逐步实现对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应当看到,我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到过多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希望通过制度变革来解决本质问题。从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始,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并筹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实现外汇储备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具体制度细节尚未出台,本文将着重考察世界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经验,并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可能的制度安排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二、世界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经验

为解决高额外汇储备隐忧而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外汇政策的必然选择。以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将外汇储备作为政策资源和投资资源的功能适度分离,将有效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且,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可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从而为国内宏观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纵观全球,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具有多种方式,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决策机构的不同,外汇管理的主导部门可以是财政部也可以是中央银行;其次是具体操作机构的不同,通常由中央银行或者设立独立机构来进行具体运作;再次是管理目标的不同,在收益性与流动性之间选择合适的组合。笔者考察了美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把它们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特点作比较和总结如下表。[3]

如上表所示,美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财政部拥有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而美联储则掌握着另外一半。美国财政部主要由外汇平准基金(ESF)来管理外汇储备,外汇平准基金的所有操作都要经过财政部许可,其业务主要是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投资于外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和政府债券。美联储则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来管理外汇储备。

挪威是央行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在中央银行下设立独立的挪威银行投资公司(NBIM)负责具体的储备管理操作。挪威目前拥有3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由挪威中央银行制定外汇储备投资指引和投资组合基准,NBIM负责具体的储备管理操作。挪威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其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的一大特点是:资产分配极其分散,除了债券外,还可以在全球近70个国家进行股票投资。

新加坡和日本则采取了财政部为决策机构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新加坡拥有1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管理职能主要由新加坡货币管理局(MAS)和专门成立的外汇储备投资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Temasek)共同行使。货币管理局主要负责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用于干预外汇市场以及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政府投资公司以及淡马锡控股主要用于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前者主要负责固定收益债券、房地产以及私人股票,目标是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以及长期投资回报;后者主要负责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日本采取财政部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在89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日本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只有400多亿,日本财政部持有的外汇储备达到8500亿左右。日本财政部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拥有最终决策权,它对日本央行发出外汇储备操作指令后,日本央行负责具体的操作。相对于新加坡、挪威等国家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而言,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比较保守,基本上投资于收益比较稳定、风险很低的债券资产。

韩国也是由财政部负责外汇储备的决策和外汇市场的干预,韩国中央银行负责具体的外汇储备管理操作。在大约2400亿元的外汇储备中,中央银行管理的外汇储备大约为1800亿元。韩国还设立了由政府出资的韩国投资管理公司(KIC),其外汇储备管理规模为200亿美元,其中170亿美元来自韩国央行外汇储备,30亿美元来自韩国财政经济部的外汇稳定基金,其投资以债券为主,投资股票的比例在30-40%。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管理的主导管理部门主要可以有三种选择:财政部主导;中央银行主导;或者二者共同主导,外汇储备管理的操作机构等具体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有多种选择,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自主安排,而这种制度性差异也随之导致了外汇储备管理目标和投资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通过专业化的外汇投资管理机构的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的本质都是为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和货币政策实施等方面求得更好的平衡与增长。

三、我国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中,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央行及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执行外汇储备管理职能。但在汇金公司的设置上,由于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派出人员共同组成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央行仍具有对汇金公司的主导权。在投资对象上,目前我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元债券,而汇金公司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内金融产业。①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也集中在保证外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上。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外汇管理模式下,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没能相对分开,由此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盈利的内在动力。可以说,现有体系不仅不利于合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而且也不能真正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功能和作用。

关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具体模式,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未来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应再采用目前汇金公司所采取的模式,而应该由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发挥主导作用,而中央汇金公司也应合并成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在货币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应当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所以外汇储备的经营目标不适合由央行来单独主导实现。事实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核心职能也就是将目前央行所执行的部分职能进行了分离:一方面是外汇储备的投资应用;另一方面是冲销外汇占款的货币政策职能。在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之后,这家公司需要发行人民币债券来收购外汇储备,从而事实上取代了央行的部分公开市场冲销操作。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设置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首要任务在于理清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切断或减弱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从而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及为中央银行自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设立后,其与央行之间的职能划分应当更为清晰。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为外汇储备的投资运营机构,应当负责外汇资产的收益性;央行则保持更高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外汇储备的应用将主要是进行外汇市场干预,并根据需要保持适量规模。

在具体投资组合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应在现有的美元债券投资以外,应更侧重于进行海外长期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特别是应提高股票投资的比重。通过扩展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有效地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率。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外汇资产配置,外汇资金在理论上才不会再进入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从而解决由于外汇储备的过快增加造成的央行货币供给持续被动扩张的问题。

关于将由外汇投资公司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的规模,将取决于公司的资金来源方式和规模。由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本质上是国家控制的独立主体,公司需要使用资金从央行购买外汇储备来进行投资管理。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财政直接划拨资金,二是发行债券。而资金来源的需求规模则具体决定于两个因素:每年的外汇储备增长规模和收购外汇储备的速度。在公司最初设立时,公司管理的外汇资产将会是以直接划拨为主,但随后持续性的资金应来自于公司债券发行。尽管理论上,外汇储备的经营职能应当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来行使,也就是说,扣除外汇市场干预所必需的外汇储备之外都应当归属公司所支配,但实际上,这种职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对外汇储备管理方式的变化将主要针对每年外汇储备的增量部分。即使如此,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新增数额每年都在2000美元以上,每年发行近1.6万亿元人民币债券来收购央行外汇储备的增量部分的做法还是不现实的,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预先不设定每年收购外汇储备的目标规模,而是相机抉择地根据债券市场承受能力来确定发债和收购外汇的规模。

四、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我国货币经济的影响

目前,尽管关于外汇储备管理方案的具体制度设计还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设立将对国内货币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作为货币经济领域重要的制度安排,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实质上是将央行所执行的外汇储备投资运用的经营职能以及冲销外汇占款的货币政策职能进行了分离。正如前文所述,通过设置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央行对外汇储备的运用将主要是进行外汇市场干预,并根据需要保持适量规模。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为外汇储备的投资运营机构,将负责外汇资产的收益性。这一安排有效地理清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切断或减弱了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从而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中央银行自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2.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设立后,随着外汇资金投资领域的扩展,能够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率,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过去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元债券,投资渠道单一,在投资目标上过于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随着外汇投资公司的设立,外汇投资渠道和方式将被积极拓宽,除债券以外,股票、货币市场工具以及房地产等都可能成为新的投资领域。在资产组合的地域分布上,也可能不再局限于美国市场,欧洲、日本等资本市场都可能成为新的投资对象。投资领域的扩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外汇储备投资的盈利状况,而且更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也更有利于控制并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改善资源配置。

3.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发债规模将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逐步减少了央行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带来的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发行债券的过程实质上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部分替代。当然,央行也可以采取发行大量央行票据的方式在公开市场进行冲销操作,但随着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的快速膨胀(2006年央行票据发行量达到36573亿,占全部债券发行规模的60%以上),央行发行票据进行冲销操作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设立后,在财政部主导下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来收购央行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部分取代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逐步减少了央行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带来的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商业银行目前仍需要向中央银行进行结售汇,所以央行被动投放货币的机制仍然存在。而且由于我国的贸易盈余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上升,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以及基础货币被动增加的压力仍然存在。因此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设立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只能是逐步的。

4.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设立后,对外汇储备资产组合的调整会对美元及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影响,会加剧美元的贬值压力,增加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由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组合中,美国债券占据主要比重。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建立及其随后对外汇资产投资组合的积极调整,将直接导致未来外汇储备资产组合中非美元资产比重的逐步增加,以及对美元债市新增投资的逐步缩减。尽管我国对外汇储备资产组合的调整是缓慢的,但这一变化势必会影响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投资结构,并对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产生直接影响。从2005年7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之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外汇投资公司设立后,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压力,增加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总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设立,实际上是将央行对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职能实体化,这不仅可以有效地理清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及回报,而且也将对国外资本市场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注 释:

① 中央汇金公司曾先后使用外汇储备对我国四大商业银行进行注资。

主要参考文献:

[1]IMF. 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 [R]. 省略/external/np/mae/ferm/eng/index.htm,2001-9-20.

[2]张慧明,张荣峰.优化外汇储备警惕金融风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3]付立春.积极管理外汇储备――九个国家/地区经验分析[J].当代金融家,2006(12).

Optimizing the Foundation Pattern of State Investment Company of China with Foreign Experience

第7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论文文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目前稳居世界第一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管理呢?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整理和分析了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国际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如下图所示,1994-1997年,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约297亿美元。1998-2000年收到东南亚危机的影响,增长放缓。2001年至今,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直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4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如此迅速呢?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自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为负值以外,其它年份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连年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另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资资本流入中国。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外商投资的政策性优惠等很多原因也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财政部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更没有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专门管理。所以,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其他经济主体都只能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持有外汇储备。这种外汇管理体制产生于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额外汇储备不适应。2007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得以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采取方式按照国家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者购汇进行相关的境外理财投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正在向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也有人认为人均外汇储备还相当低。在界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问题上仍然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其二是储备管理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为稳定汇率,央行进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外汇冲销,必然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人民币的内生性加强,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其三是外汇储备的合理运用问题。我们必须实现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运用外汇储备,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四是储备管理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目前的《人民银行法》仅仅规定了外汇储备由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对储备资金的使用方向、管理程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其他任何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缺少法律保障,外汇储备的管理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不利于规范管理,运营风险较大。

三、典型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管理模式

国际上有很多典型的成功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和美国采取的双层次的外汇管理体系,新加坡和挪威采取的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得到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日本银行把大量买人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另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大量集中在国家手中,而是“藏汇于民”。数额庞大的民间藏汇不仅分散了日本央行的风险,也让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

2美国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进行,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政策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他们共同协作,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具体的外汇市场干预操作始于1962年,由纽约联储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各自拥有美国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来管理外汇储备,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来管理外汇储备。

3新加坡

新加坡采取“三驾马车”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方式,即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所谓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GIC专门负责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几乎都在海外,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它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大规模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据统计,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回报相当可观,年累积回报达到18%4挪威

与新加坡类似,挪威也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l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其中NBHM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挪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挪威银行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人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

四、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外汇管理模式。

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是美元。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最近几年一直处于贬值的趋势。美元的贬值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仍然是经济大国。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从挪威的经验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应该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相对的多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进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建立多元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

关于中国储备体系的操作机构,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操作,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这种单一的管理体系下央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制,往往难以取舍。而且,我国巨额储备在用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目前急需建立中国的GIC、NBIM和中国的淡马锡,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投资。国资委的职能局限于对存量资产的整合与转制,无法在国际间进行战略性商业投资。若果我国可以组建国有资产控股管理企业,那么国资委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的注重国际间的战略投资问题。

第8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一、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目标

(一)战略目标

1.将外汇储备作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一国货币当局为了本国的利益通过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特别是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国家,往往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调控外汇市场来维护汇率的稳定。

2.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在一国由于政治、经济及自然等因素而造成的偶发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储备来加以弥补;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不平衡需要采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等较长时期后方能见效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国际收支时,也可以动用储备资产加以缓解,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因调整而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通过增加储备资产总额,发挥“蓄水池”的调节作用。

3.支持国内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偿付的保障。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很少国家使用外汇储备(或黄金储备)作为本国货币的偿付保障。但香港货币局制度,使用美元作为港币保障。

4.保证本国的国际信誉地位。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是维持本国正常开展对外经济往来的物质基础。拥有雄厚的储备,将增强国外贸易商和投资商与本国开展经济往来的信心,有利于吸收利用国外投资,有利于对外支付,有利于定期偿还债务。良好的外汇储备可以提高该国的国际信誉。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也是国际有关资信评估机构确定一国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

5.持有外汇储备作为投资基金,主要为了获取资本收益。有极少数国家,如石油出口国将此作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战略目标,通过科学管理外汇储备实现保值增值,分散国家资产,降低未来对油气收入的依赖。

(二)操作目标

IMF在2001年9月20日公布外汇储备管理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外汇储备管理指南》认为,科学有效的外汇储备管理,应当(1)能够满足指定一系列目标的、可及时获取的外汇储备的充足性;(2)确保流动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得到审慎的控制;(3)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中长期投资获取合理的收益。

参考IMF的标准,从国际实践中可见,适度规模内外汇储备的管理,应该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在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障后,可以适当考虑储备的收益性。

二、国际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与运营投资分析

(一)各国外汇管理模式

根据外汇储备管理战略目标及操作目标,一般认为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大体有两类:一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持有的外汇储备分布在高流动性,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上,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标。二是积极的管理模式,在兼顾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与安全性目标的前提下,追求外汇储备的收益性。

1.欧盟、日本(还有美国)等储备货币国家都奉行相对传统的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政策,侧重于利用储备资产干预外汇市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储备货币国家大多奉行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小幅波动无需干预,储备货币国家经济发达,国家信誉很高,一般不持有高额的外汇储备来于预外汇市场(日本除外)。而且不会为了稳定汇率而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控作用。

例外的是,日本持有较高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升值影响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采用抛售日元购进美元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导致美元等外汇持有量大幅增长。

2.新兴市场国家与石油出口国家一般奉行较为积极的外汇管理模式。

新加坡、等经济体属于小型的高度开放经济体,对外经济部门占GDP比重相当大,所以把政策重点放在汇率的稳定上,因此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由于外汇储备持有成本较高,近年来,这些国家对外汇储备都采取了较为积极管理的模式。

挪威等石油出口国家与新加坡等经济体类似,通过石油贸易持有了较高的外汇储备。在挪威,外汇储备还承担社会福利职能,因此对外汇储备收益性要求也较高。

(二)外汇储备的运营模式

各国外汇储备管理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一般分为两种:

1.由政府机构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实体。如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三驾马车”的模式。外汇储备中积极管理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而新加坡货币管理局(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消极管理的部分,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

2.向市场机构分包,这种模式一般是结合第一种模式实施。如挪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国家石油基金的20%委托给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

(三)外汇储备的投资对象

国际上对外汇储备的管理趋于积极。而对于外汇储备的投资,无论是币种选择还是金融投资工具选择,近年来确有变化。这从另一侧面进一步印证了国际上外汇储备管理风格的积极化。

从美国国债投资情况和全部国家国际储备(黄金除外)的增长情况对比可以看出,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大大快于美国国债市场。二者差距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走势来看,都显示美国国债作为外汇储备的投放场所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也说明了各国注意对外汇储备在金融工具投资选择上的多样化。

如果进一步研究美国金融市场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各国货币当局只将接近一半的外汇储备投资到美国国债,而在存款、大额存单、回购、商业票据、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甚至股票上,有大量的投资。

在期限上,长期金融工具的投资比例竟然高达64.8%.值得注意的是,股票作为长期工具,投资规模比公司债券还大,在长期资产中的比例超过25%.

三、国际外汇储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目标

从各个国家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非储备货币国家为了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保证国家信誉等战略目标,一般倾向于拥有较多的外汇储备。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石油出口国家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较多的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持有成本较高,因此在近些年的实践中,这些高储备国家在确保外汇储备安全性、流动性同时,也开始重视外汇储备的收益性。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约相当于全球国家外汇储备总量的四分之一,而我国GDP仅占全球的5%.此外,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余额能满足16个月的进口需求,是外债3.24倍。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没有逆转的迹象,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的局面还将持续。

尽管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但我国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尚不完善,金融体系也较为脆弱,尚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持有较高的外汇储备来调节汇率,保证国家经济金融体制稳定,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仍是我国现实的政策选择。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收益相对固定的金融债券,据估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后,实际收益率仅为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0%左右。可见,我国在外汇储备满足安全性、流动性目标之后,提高收益性已成为重要课题。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

我国未来的外汇储备管理基本组织架构将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中央银行保留大部分外汇储备,以满足对外汇储备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应付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管理和运作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投资,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

这种组织架构的基本特征是进行专业化分工,将外汇储备按汇率管理功能和投资功能划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层次管理。多层次、多目标的储备管理,需要处理好体制上的诸多问题。如管理权分解统一问题。国外的储备资产虽然归属于多个部门,如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分散于GIC、淡马锡和MAS,但是由于新加坡政府特殊的权力结构,可有效保证外汇储备管理在分权基础上的有效集中。这样,确保既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又有相互的密切合作,从而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战略意图。中国政府的结构和权力配置与新加坡不同,因此,要对现有体制进行重新的规划整合,形成统一、分层的管理体制,顺利实现外汇储备的科学分层管理,并将决策机制、操作程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

(三)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建议

1.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第一,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欧元已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上的主导货币,自2005年以来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超过美元债券。2006年未偿付欧元计价债券占全球市场的45%,而美元债券只占37%.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是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美元资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将部分美国政府债券储备转换为美国抵押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由于后者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美国政府债券,通过提高收益来对冲美元贬值的损失。

2.扩大外汇储备的投资范围,但要注重防范投资风险。

综合目前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的主张,不少人建议将部分外汇储备运用于战略性领域,如购买石油、黄金、矿产、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或参股相关国外公司。这些建议尚需进一步论证。

一方面上述部分投资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已经不算是外汇储备,因此要注意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根据历史经验,特别是日本政府与民间1980年资美国资产的教训,还需考量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3.外汇储备投资要配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支持国内企业对外发展,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性银行的平台,加大对国内企业向外投资、贸易的支持力度,也可适当通过指定外汇储备存放的方式支持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配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主要集中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香港等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一个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而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可成为这个市场发展的助力。

第9篇: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负面影响;适度规模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实现持续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使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实现双顺差,继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成为一种在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概况

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标志,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外汇储备是出口贸易所得、外商直接投资、海外投资收益、个人外汇汇入等,中央银行通过结汇,向企业、银行或个人兑换所得。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极小,个别年份甚至为负值,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迅猛增长。截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0663.44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增至1.349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占到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25%,与同期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形成鲜明对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最大的10个经济体拥有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67.6%,我国与日本的外汇储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额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合理的水平范围。

二、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量测算

一般而言,一国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进出口与外债规模;(2)汇率的灵活性对外汇储备的自动调节;(3)税收等经济政策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能力;(4)用来促进内外均衡的其他经济政策的灵活程度与有效性;(5)如清迈协议等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程度。但一国外汇储备到底多少才是最优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算法。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其实质可以理解是“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政策,因此汇率变动对大幅度调整外汇储备的增减,短期内作用有限。而调整汇率水平的其他经济政策变动较少,决策时滞较长。加上亚洲各国的国际储备协调政策虽已有清迈协议,但储备合作数量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国际收支较大失衡,这些合作只是杯水车薪,自然在计算合理外汇储备时,对中国而言不能寄于太大希望。另外,考虑到我国外汇储备是高度集中于国家,居民、企业持有的各类外汇资产很少。与日本外汇储备多,同时企业和家庭部门又持有大量外汇资产的状况相比,几乎处于不可比状态。

根据上述因素,测算我国合理的储备规模,应视较宽松的思考。就此出发,据以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对外债应拥有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即约需2660亿美元。

第二,为了应对政策调整或突发事件后的进口外汇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为继续保持一国经济的稳定运行与增长,应至少拥有3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在我国当前的政策框架下,考虑到各经济主体遇政策调整或突发事件,会采取加快进口,提前付款,远期结汇,降低结汇比例等措施,经初步调查,大约另需三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因此,需维持至少6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以确保经济原有轨迹的稳定增长。如按目前进口约600亿美元水平算,则需要约3600亿美元的储备。

第三,若遇紧急情况,外资进入骤减甚至几乎为零,而已投资境内的外商投资5000多亿美元,利润若按10%计需汇出境外,加上此时资本管制有效性严重打折,即届时日常国际收支中“错误遗漏”数额必然放大,若此时再需维持经济运行起码的基本稳定,另需外汇储备700亿美元。

因此,从当前政策框架出发进行静态测算,为保证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维持7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应该能满足应对暂时性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为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7000亿美元至少能提供3个月的调整时间。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一国持有较合理的外汇储备量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环境动态作出适当的调整;(2)以上仅仅是从纯经济角度出发考虑。一国合理的外汇储备还应从政治等角度加以考虑,如考虑其他政治、外交关系等因素,还应适当扩大一定的储备量。

三、过高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

(一)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形成不同的经济影响

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国内总需求不足,外需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过大的顺差也表示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利用,不利于国内居民的生活福利提高,而且持续的顺差往往引起贸易磨擦。外国直接投资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外国资本看好中国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提高。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因为它增加了资金易得性和可融通性,但是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加大,尤其是美日等国更是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在回流,期待人民币升值后获利。据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进入我国的短期投机资金大约有500亿美元。流入的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总体规模,引发了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新一轮争论,我国有可能陷入“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预期―资金流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进一步的升值和资金流入”这种恶性循环。自2005年汇率调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小幅上升,到目前已突破1美元兑80元人民币的关口。

(三)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与日本、香港、台湾相比可能有很大差别,后者是以自有储备为主,而中国则是借入储备的比例比较大,过高的借入储备容易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因为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国库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汇,这种行为实质就是国际货币流通国无偿或低息长期使用外汇储备国资源,并可获得大量的铸币税,使我国变相地成为资本输出国。另外,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而美国债券的收益仅为3.5%左右,美国人将这一收益率戏称为“傻瓜收益率”。相反,外资投资于我国的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7%的收益率差额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过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一种资金的闲置即放弃了国内众多的较高投资收益,形成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无法实现货币这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

据估计,目前我国保有的美国国债约占我国外汇储备的30%,我国外汇储备的60%是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美国长期收益率下降,降低了外汇储备债券投资的收益。虽然美国已连续16次加息,但美国国库券的回报率却很低,上涨空间很有限。而世界银行对我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2%。可以看出,在我国牺牲消费和投资机会向美国提供了大量低息融资的同时,外资企业却在我国赚取了高额利润。二是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其汇率持续走低,增加了我国以美元为主要内容的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同时,如果未来美元贬值,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外汇资产也将遭受严重损失,安全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五)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所有外汇必须交于指定结汇银行进行结汇。因此,外汇储备规模增大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相应增加,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1―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元、5366.91亿元、11623.58亿元、17745.72亿元及16199.97亿元人民币。从中可以看出,自2002年末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占款增速呈逐年上涨之势。外汇占款增加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不仅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应,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减少高额外汇储备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种是稳健的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两种政策的目标不同,政策的效果也不同。前者使一个国家在资金力量上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信誉;后者可避免资金积压的损失,充分利用资金于经济建设。当前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储备政策,虽然这种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缺点是造成外汇资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当前中国决策部门应改变观念,摒弃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想法,实现由原来的稳健的储备政策向稳健与充分利用并重的储备政策调整。这一战略性的调整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和高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在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上仍然要坚持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四性原则为出发点,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贸易进口、外债和QFII境内资本市场变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要更好地实现股权、债权及信用支付权等多元化投融资运用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原则,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资产越是不能轻易抛售。因此,当前对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存量调整是不明智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增量调整,即停止购买新的美元资产,使新增的外汇盈余以其他硬通货形式储备起来。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量相当可观,如2004年、2005年的增量分别为2067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这样,我们就可在不声张之中改变目前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使币种结构变得较为合理。

(三)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

一方面,引入外资要有战略性安排,应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适当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调整外资的结构,引进外资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应重新审视中央与地方引进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平等“国民待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加强外户管理,抑制各种渠道的非法资本流动,可以尝试收取跨境资本交易税或引入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项目的资本流入交存无息存款准备金,以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要拓宽外汇使用渠道,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统筹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战略储备,并以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市场策略与海外经济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在外汇管理体制上,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

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同时,也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消除短期套利资本投机空间,防止经济的泡沫化。

(五)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

在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的基础上,可考虑动用部分储备资产发行美元债券或其他外币债券(2003年9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我国境内首次发行了美元债券,但只在银行间市场面向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中资金融机构发行),允许企业和个人用人民币购买,这样做可以缓解储备增加的压力,减少因外汇存款增加而增发的基础货币,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可考虑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以减少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并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资。

(六)成立外汇储备战略发展基金,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

外汇储备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海外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收购股权的形式。为避免政治敏感性,有些投资可通过间接控股的形式,比如基金可投资于海尔这样的民营公司,然后通过后者进行海外投资。而国内投资方面,可以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此外,还可以部分储备进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某些救济,将外汇储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但必须是从国外获得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光溪,王大伟.贸易政策滞后与人民币生值的“虚拟性”[J].国际贸汇易,2006,(2).

[2]吴念鲁.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