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卫生院临床医生精选(九篇)

卫生院临床医生

第1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 手卫生;免洗手消毒液;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 患者合并症多、免疫力差,而且常常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以及肠外营养, 因此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ICU工作繁重、洗手设施欠完善, 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 造成手卫生依从性差, 从而加重了ICU医院感染的形势。大量研究证明[2, 3],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为此,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ICU从2012年12月开始加强手卫生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ICU自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435例患者资料, 医务工作者, 洁肤柔免洗手消毒液 (乙醇含量为54%~66%, 正丙醇含量为9%~11%, 三氯生含量为0.04%~0.06%, 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

1. 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将手卫生管理分为强化前6个月( 2012年6月~2012年11月)与强化后6个月(2012年12月~2013年5月)两个阶段, 分别设成A、B两组, 监测强化手卫生前后血培养阳性率和免洗手消毒液的使用量, 排除非医院感染患者, 统计血行医院感染率, 并进行比较 。见表1。

1. 3 加强手卫生措施 ①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意识, 规范六步洗手法和戴手套、洗手指征。②每1~2床边配有感应式水龙头开关的洗手盆和一次性擦手纸, 每床配有洁肤柔免洗手消毒液。③工作服一律改为短袖, 并且每日更换, 必要时加穿隔离服。④对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及感染高危的患者使用密闭性吸痰管。⑤尽量保持动静脉通路的密闭性, 加强对留置导管暴露部位的消毒。⑥设置感染控制专科护士, 负责培训和监督管理。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9软件, 进行卡方检验。

3 结果

通过统计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洁肤柔免洗手消毒凝的使用量以及血培养阳性率, 作者发现实施强化手卫生后, 手消毒液总使用量在患者总数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 由202 L增至240.5 L, 强化手卫生前6个月医院感染率为11.31%, 强化手卫生后6个月医院感染率为7.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

4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医院感染科和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调查表明[4], 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菌所致感染约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ICU患者病情危重, 抵抗力低, 需要长期留置导管和营养支持, 生理屏障被破坏, 医院获得性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而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正是主要的传播媒介[5]。因此, 加强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的控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洁肤柔免洗手消毒液具有除菌效果佳、作用迅速、手感舒适等特点[6], 是医务人员重要的手消毒途径。本文通过对一年内收入ICU的1435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和医务人员洁肤柔免洗手消毒液的使用量进行监测, 发现加强手卫生管理后, 洁肤柔手消毒液使用量较前增加, 说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加强。与此同时, 医院感染率从11.31%降低到7.51%, 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薛欣盛[7]研究发现, 强化手卫生使ICU内痰标本MRSA的检出率从16.9例/1000人降低到9.3例/1000人, 说明强化手卫生对医院感染MRSA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孙玲平[8]研究发现, 加强手卫生对于控制血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都是有效的。总之, 加强手卫生管理对ICU患者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同侨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2):177-179.

[2] Novoa AM, Pi-Sunyer T, Sala M, et al. Evaluation of hand hygiene adherence in a tertiary hospital.Am J Infect Control, 2007, 35(10): 676-683.

[3] Bianco A, Coscarelli P, Nobile CG, et al. The reduction of risk in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m J Infect Control, 2013,41(2):107-112.

[4]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4):426-428.

[5] 魏革,朱会英,郭振辉,等.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5): 666 -667.

[6] 桑翠.洁夫柔消毒凝胶临床使用效果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8):1111-1112.

第2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实验性临床医疗;提出

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疾病,医疗机构必须不断研制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因为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产生于理论阶段,立即在医疗实践中大量针对人体使用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必须经过实验性的临床医疗程序,确定其有效性和无害性等方面的特征,才可以获得正式批准和普遍认可。

实验性临床医疗被明确的写入《执业医师法》,表明立法机关在法律层面充分认可医疗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体现了法律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的理解。如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它,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推动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规范和发展,对依法开拓器官移植等医疗新领域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主体

按照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实验性临床医疗的主体是执业医师,并需经医院批准。毫无疑问,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提出,主要也是由执业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治疗进展做出,并提交所在医院进行审批。然而在医疗实践中,现行法律和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提出主体、提出程序等问题,因此各地的医院做法存在着一些不同,而且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提出者也多种多样,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提出和实施做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规定。

二、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乡村医生不得出具与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范围不相符的医学证明,不得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被称为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的前身就是我们所说的"赤脚医生",随着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务院制定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明确禁止未获取执业医师资格以及未获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而且根据规定,乡村医生只能根据注册,在"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卫生机构"从事有限制的医疗活动。所以未获取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的医生不仅不能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也无权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即使提出,其所在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也没有批准的权利。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还规定:"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管理,不适用本条例。"但是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虽然不受该禁止性条款的约束,实际上仍然没有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资格,同样也无法提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资格。因为实验性临床医疗需要经过医院的批准,而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村医疗卫生机构只能进行预防、保健和一般的医疗服务,并没有二级以上医院那样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功能,没有进行特殊医疗的资格,同样也没有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审批权。因此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如果是在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同样也没有提出和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资格。

三、实践中常见的提出主体

1、二级以上医院的执业医师

医疗实践中,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主体中最主要部分,是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的执业医师。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医师,因其所在机构无权批准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所以也没有提出和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资格。执业助理医师因为不能单独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单独执业,而要在执业医师指导下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所以在医院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通常也无权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

在二级以上医院执业的执业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治疗状况、并综合医疗科研进展等综合方面做出决定,并提交所在医院进行审批。

2、具有资质的医院

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够提供综合性或高水平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原则上来说该类医院都具备批准执业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资质。在处理较疑难的病情时主诊医生对下一步医疗方法不能很好的决定和把握、或者为了医疗科研的需要,也可以通过将病情提交科室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然后再提交医院负责人讨论,由于医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医院负责人经过讨论也可以提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然而由医院提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也存在着弊端。首先,会让提出程序流于形式。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而由医院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事实上是将提出程序和审批程序合二为一,表面上看是更加快速和便捷了,却容易导致审批程序流于形式,对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提出和审查缺少监督。其次,容易使得权责不明。这种提出方式中,医院既是提出者,又是审批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主诊医生在提出程序中并没有决定权,却又常常是实验性临床医疗的直接实施者。一旦实验性临床医疗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医疗事故,责任究竟由谁承担,是直接实施的主诊医生,还是提出并批准实施的医院,因为权责不明,很容易产生纠纷,也会使得患者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3、患者本人或者家属

作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必须具有知情权和同意权,即患者及其家属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医治进展、可以采取的医疗措施有相应的知情权。同时,法律法规还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医疗手段有同意权,即必须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书面同意才可以实施。这也就意味了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医疗方法有选择权。

患者及其家属应当对患者的真实病情、医治进展有详细的知情权,对下一步可以采取的医疗措施也应当有必要的了解。医生应当全面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下一步可以采取的医疗措施,不仅包括获得正式批准或普遍认可的一般治疗、特殊治疗、手术治疗等,还应当包括有着前沿医疗理论和先进医疗技术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等。患者在知道采取常规治疗很难有效治愈的情况下,也可以向执业医师提出尝试采用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方法。

由患者及其家属提出进行实验性临床治疗,是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表现,但以这种方式提出,仍有需要注意之处。例如:如果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意见存在分歧时,应该对双方意见充分考虑,慎重决定;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用新技术、新药物、新器材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主诊医生仍应当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仔细权衡采用各种方法的有效治愈几率及各方面的利弊得失,最终决定是否将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意见交由医院审批。也就是说,患者及其家属有向主诊医生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权利,但是否向医院提交审批及最终是否批准,仍然是主诊医生和医院的权力,医院和医生应当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把好实验性临床医疗的专业关。

4、少数相关卫生行政部门

某些科研成果或新器材、新药物出现后,未得到正式批准或普遍认可,却又在进入实验性临床医疗时遇到困难或障碍,作为医疗机构和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管理部门,少数卫生行政部门便很容易在其中变为一个协调者甚至管理者的身份,以行政管理的方法向医院提出进行相关新成果、新器材、新药物的实验性临床医疗,而这些被提出的医院,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往往无法拒绝卫生行政部门进而实施实验性临床医疗。

这种提出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行政干预导致提出和审批程序的扭曲。一个程序的提出和审批,一般都是由被管理者提出,而后由管理者进行审批,而在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程序中,提出者是管理者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者是被管理者医院,这种审批形式完全是不合理,更是不合法的。即使这一过程被冠上了合法的程序,因为行政干预的存在,合法的审批程序也无法掩盖其不合法的实质。其次,权责更加难以明确。相比由前种医院提出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的介入使得主诊医生、医院、卫生行政部门三者的关系更加复杂,权力分配和责任承担更加难以界定,不仅对患者权利保护不利,也对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造成了损害,更会对医疗卫生的行政管理制度造成破坏。因此许多学者和医疗实务工作者对这种方式予以强烈的反对,笔者也认为这种提出方式是绝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满洪杰.人体试验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王琼书,刘宏,曹清.论医疗行为中的"可容性危险"原则[J].医学与哲学,2006,(2).

[3]宋儒亮.让实验性临床医疗公开透明[J].中国处方药,2008,(7).

[4]宋儒亮.三个概念的明晰及参照[J].中国处方药,2008,(8).

[5]苏元林,梁丽萍.医院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5).

[6]汪建荣.《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J].中国卫生法制,2003,(6).

第3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第4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1.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至2015年底,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90个,其中有医院282个(综合医院154个、中医医院1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5个、专科医院1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7个,卫生院110个,村卫生室1283个,门诊部14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212个,专科防治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健康教育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7个,急救中心(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6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32个,疗养院5个,临床检验中心(所、站)4个,医学科研机构5个,统计信息中心1个,其他2个。

2.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基本情况

至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5191张,平均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拥有床位8.27张(市辖区为9.75张,县为6.08张)。

3.卫生技术人员情况

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642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109人,注册护士28091人,药师(士)2977人,技师(士)3661人;平均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分别为9.63人、3.61人、4.21人、0.45人、0.55人。

    二、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继续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制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年度工作重点》,以改善医疗机构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为核心,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落脚点,落实工作措施,体现工作成效。二是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26个临床各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龙头作用,指导各县(市)区组建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逐步建立“市级质控中心——县级质控小组——医疗机构质控部门”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网络。三是加强临床药事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二级以上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持续推进合理用药,重点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四是继续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五是继续开展护理管理。按照《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在系统内开展护理服务评价工作。扩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覆盖面。规范护士分层和岗位设置管理,继续做好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内涵质量。推广使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指导县级医院构建“全过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六是继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继续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扩大实施医院和病种范围,至2016年底,所有三级医院和80%的二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3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诊疗行为透明度。七是继续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各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临床重点专科群,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八是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标准化建设,对照《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要求》,找准差距,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九是务实推进城乡对口支援。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医院项目的服务对接,利于对口三级医院技术优势,扶持医院发展。继续实施云南省城乡对口支援项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提升县级医院人员综合素质。

第5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病种选择 费用控制

为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卫生部以卫医管发(2009)99号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组织专家制定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规范文本。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卫生部又以卫医政发(2009)116号下发了《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遵照执行。

我院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为积极推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成立了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各相关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1 病种选择原则

从2010年9月开始,在全院15个临床科室试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每个科室选择1个病种进行试点。医院规定病种选择原则为:本地常见病和多发病,选择2009年所在科室前五位和在卫生部规定的112个病种,且诊断明确、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疗效确切的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

2 资料准备

2.1 从2009年医院病案数据库中导出每个出院病人ICD-10编码、疾病名称、住院费用、ICD-9手术操作编码等,保存为Excel文件。利用数据透视表整理汇总为单一编码疾病病人数、住院费用数的表格文件。

2.2 从卫生部临床路径相关文件整理22个专业112个病种ICD-10编码表。

3 统计计算

3.1 取疾病编码前三位、前四位生成病种类目、亚目编码,定义疾病编码、类目、亚目、人数、费用数据列的名称。见表1。

表1 单病种疾病出院人数、费用统计表

A

B

C

D

E

F

1

疾病编码

类目

亚目

疾病名称

人数

费用

2

Z90.001

Z90

Z90.0

手术后颅骨缺失

1

17323.2

3

Z85.301

Z85

Z85.3

乳腺恶性肿瘤史

2

3481.29

4

Z85.001

Z85

Z85.0

胃恶性肿瘤史

1

24304.19

5

Z51.001

Z51

Z51.0

恶性肿瘤术后放疗

169

741774.62

6

Z48.901 Z48

Z48.9

手术后对症治疗

6

27086.71

3.2 用数组函数计算112个临床路径病种2009年出院病人数、费用数。

3.3 计算112个临床路径病种出院病人数、费用数占全部出院病人数、住院总费用比例。

4 结论

4.1 病人数量控制分析 科室选定并经医院确认的15个临床路径管理病种2009年共计出院3412人,占全

院出院总人数的14.78%。112个临床路径管理病种2009年共计出院8408人,占全院出院总人数的36.41%。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控制的病人数量偏低。

4.2 住院费用控制分析 医院开展的15个临床路径管理病种2009年出院病人费用占全院出院病人总费用的10.49%。112个临床路径病种2009年出院病人费用占全院出院病人总费用的35.09%。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控制的病人住院医疗费用总量偏低。

5 讨论

5.1 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选择病种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控制的情况应作为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考虑的因素之一。

我院2009年单个病种出院病人费用占总出院病人费用0.5%以上的病种有45个,占全部出院病人数的50%,其出院病人费用的占总出院病人费用56.44%。理论上,开展4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就可控制到50%的住院病人和56%的住院医疗费用。

5.2 因为资料的限制,本次分析采取出院病人第一诊断ICD -10编码作为依据,未考虑并发症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其他适用条件,实际能进入路径管理的住院病人和住院费用应低于上述比例。

5.3 我院目前的临床路径管理是纸质表单操作方式,纸质版临床路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利用HIS系统,实施智能化临床路径,降低医生护士各种可能的差错,提高临床路径的执行率及管理效率[1]。这是下一阶段临床路径管理努力的方向。

5.4 编码更正说明,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社区获得性肺炎编码为J15.901,本次分析采取编码为J13-J15,J18。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编码为I62.006,本次分析采取编码为I62.002[2]。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学;临床药师;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医院药学是研究医院药品供应、药学技术、药事管理和临床用药的一门科学,是与医院临床有关以药剂学为中心、以临床医师与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治疗效果为质量标准的药学工作,是保障医院医疗保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顺利开展的必备科学[1]。临床药师是医院药学工作主要承担者,在医院药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临床药师与医院药学发展尚不如人意,严重制约了医院药学的发展。

1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产生、发展

1.1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产生背景 医院药学是在传统药剂科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药剂科最初承担调剂、制剂任务以供应门诊、病房配发与处方用药需求,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药师难以发挥其技术优势,临床药师更是无从谈起。随着临床药学的兴起,药剂科逐渐承担咨询、合理用药等任务,随着临床药学进一步发展,药学工作由"供应服务"向"技术服务"转变,药剂科逐渐承担管理、科研等任务,临床药师逐渐兴起并在医院药学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药学监护、药学服务等药学工作理念的发展推行,药师参与临床越来越频繁,医院药学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已成为医院医疗保健、管理、科研等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1.2 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发展历程 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发展主要可分为医院药学与药师配方调剂时代、医院药学与药师制剂时代、现代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时代三个阶段,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呈现明显的同步性,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建设从总体上仍发展缓慢且不均衡。

受我国整体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水平影响,临床药师与医院药学建设仍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据统计我国居民药师与居民比例约1:10000远低于日被1:10,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2]。我国医院药学工作开展仍不完全,以治疗药物监测为例,我国医院实际监测量不足计划监测量的50%,这固然是受药师数量严重不足因素制约,但更与我国临床药师与医院药学制度建设尚不健全有关。

1.3制约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有的医院药师多数经历过"制剂"、"配剂"时代,接受的是以化学为主的传统药学教育,知识结构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工作需要,药学监护、药事管理、科研能力不足。药师与医院机构领导仍抱有医院药学与药师主要工作即为供应药品的陈旧观念,临床医师对药师存在轻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较少。

2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前景广阔

2.1医院药房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公共医疗保险的逐步建立,卫生经济市场日益成熟,人民大众药品知识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卫生经济市场特别是非处方药、被纳入医疗保健类目药品、被纳入进口类目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卫生部要求医院引进药品需实行公开化、控制药品加成率、制定医保名录等措施,削弱了医院与药品的经济关系,要求医院转变经营方向,从过去的"以药养医"向"以服务养医"转变,医疗机构转变医院药学与药师职能,加快临床药师制度与医院药学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大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关系医院的生存发展[3]。

2.2人们对医院医疗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大众对健康愈加关注,药学知识、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从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获取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对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药学工作从传统的配药、调剂向药学咨询、药学监督、用药指导等以患者为核心的工作转变,临床药师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临床保障合理用药、用药安全、药学研究等工作。

2.3医师与护士药学服务需求增加 现代药学技术迅猛发展,药品的种类、品种、剂型不断增多,用药方案越来越复杂,医师与护士对药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为保障用药安全计,需寻求药师帮助[4]。

3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发展方向

3.1积极促进药师团体的更新换代 我国临床药师中具有技术职称者不足26万人,主任药师不足1200人,大专以上药师仅在药学技术人员37%,从事临床药学、科研、药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仅占6%,临床药师业务素质较低[4]。此外医院药师长期脱离临床,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不足,已与现代医院药学发展不相适应,故加快药师团体的人才更新,培养复合性药师人才是当务之急。

3.2 协调医院药学实验室与临床药师工作 药学实验室是医院药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承担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化学成分测定等工作与药学监护、药品质量管理、科研等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医院药学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药师脱节现象严重,临床药师专职于配药、供给药品,既降低了临床药师准入门槛,又损害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医院药学的长远发展与临床药师素质的提高。

4结论

我国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建设水平较低,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医院应积极转变观念,建设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制度,以适应医疗卫生经济市场发展,满足人民大众高质量医院药学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石小鹏.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0:40-54.

[2]陈志军,高文远.探讨新医药模式下的医院药学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470-471.

第7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无纸化存储、一体化展现、智能化应用”是电子病历建设的目标,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是更加人性化、更加标准化和区域一体化。

新医改明确提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最热门的话题。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对电子病历内容进行了规范,相信对推动我国电子病历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福州总医院作为全军和全国的数字化试点示范单位,对电子病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6月,在福州总医院召开的“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研讨会”上,福州总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高度评价。本文试图对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系统阐述,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健康发展。

基本概念

电子病历发展时间较短,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尽管不同的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从电子病历应当包括的信息内容和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目前我们通常所指的电子病历既包含了电子病历应包括的信息内容,又包括了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由于基本概念、信息内容、系统功能都不够明确,影响了电子病历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明确。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 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主要指所要包含的信息内容,是静态的概念。

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是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电子病历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系统。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指系统功能方面,是动态的概念。

电子病历系统强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功能。电子病历系统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其主要功能:一是医疗信息的记录、存储和访问功能;二是利用医学知识库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的功能;三是为公共卫生和科研服务的信息再利用功能。

尽管从概念上可以严格区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但由于两者关系非常紧密,有时并不严格区分,而用电子病历来统称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

功能定位

1.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功能定位有如下三个特色。

一是临床诊疗信息全要素记录。由于缺乏临床信息系统的支持,我国电子病历最早是从病程记录编辑器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在还有不少人把电子病程记录等同于电子病历,这是对电子病历认识的一个误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集成和融合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有的临床诊疗信息,不仅完全可以取代纸张病历,其内容还远远超越纸质病历的内容,如动态的医学影像、药品耗材厂商和供应商、检查检验设备等更为翔实的信息。

二是仅限在医疗机构内部。电子病历就是单个医疗机构的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全要素记录,电子病历记录的内容具有法律责任。跨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信息共享和个人的健康记录(如:免疫接种、健康查体、健康状态等)应属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范畴。

三是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关系。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是以医院的电子病历为主体,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健康档案。 EHR将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

卫生部提出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充分说明了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定位范围和主要内容。

2.按系统的功能范围来划分,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不负责病历内容的产生,仅负责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这样医嘱、病程记录编辑器等系统都不属于电子病历系统,统一纳入到临床信息系统范畴。

广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负责电子病历内容的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所有与电子病历有关的系统都属于电子病历系统范畴。不仅医嘱、病程记录编辑器属于电子病历系统,PACS/RIS、LIS、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护理系统等与电子病历内容相关部分如诊断报告系统都属于电子病历系统范畴;但科室管理部分(如科室内部的排班、预约、工作量统计等功能)就不属于电子病历系统。

建设目标

电子病历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的数据记录,是建立在医嘱、检验、医学影像、心电、手术麻醉、护理等各类临床信息系统基础上,满足临床诊疗现场的信息需求,改善医生临床决策的综合信息平台,完整的临床数据集成、展现以及智能化应用成为电子病历发展的目标,其发展应用最大程度代表数字化医院建设水平。因此可以用“无纸化存储、一体化展现、智能化应用”来高度概括电子病历应具备的核心要素和建设目标。

1.无纸化存储

无纸化存储是实现电子病历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家医院还达不到无纸化存储的要求,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但实现无纸化电子病历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笔者曾在2010年4月19日的《计算机世界》报上发表了 “实现无纸化电子病历的基本条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2.一体化展现

电子病历内容主要通过集成展现系统进行展现,它以图形化界面全面展示了病人的诊疗信息。减少了医务人员多次启动不同子系统的重复操作,直观有效地调阅、查询、检索、对比不同的诊疗信息,实现快速浏览、书写等各种功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医师提供了利用患者信息的最有效途径。

医生工作站作为临床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和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部件,既是电子病历的信息源,也是电子病历最重要的展现载体。

福州总医院在全面实施医学影像、病理、超声、胃镜、心电、检验、监护、麻醉、医嘱、病程记录、护理等20多个临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临床数据中心,实现了患者信息全要素记录和融合,并在医生、护士工作站中广泛应用电子病历集成展现功能,实现诊疗信息全视图浏览。

科室综合浏览界面(见图1),突显病情变化、新入、手术、危重病人等关键信息,便于医生及时掌握全科诊疗情况和特殊病人信息。

患者综合浏览界面(见图2),以事件和时间为坐标组成二维空间,能够快速、准确地浏览患者入院以来主要诊疗事件、病情变化情况,可按图形展示各类检查、检验内容,并按颜色显示阳性记录,病人诊疗信息一目了然。

患者体征浏览界面(见图3),生命体征、医嘱、检查检验等重要临床信息可快速、准确地被浏览。关键指标功能,针对各病种定义相应指标,有效方便了医生诊疗。

3.智能化应用

智能化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生的临床决策水平,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另一核心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医疗过程管理能力、电子化临床路径、闭环医嘱、临床知识库和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我院电子病历系统集成了知识库和临床路径功能,对诊疗活动实现全程管控,有效提升了智能化水平。

(1)集成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

电子化临床路径打破了纸质临床路径教科书式的工作指导流程,完全嵌入到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医嘱系统)中,以更加规范的计算机控制方式,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以电子化方式更加高效规范地完成一整套临床医疗服务。

(2) 闭环医嘱管理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嘱是否及时执行、执行的结果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围绕整个医嘱处理过程,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了一个闭环的医嘱管理系统,将医嘱从下达、转抄、校对、一直到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监控、反馈整个过程管理起来。对医嘱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纠正和信息反馈,减少医疗差错,确保用药安全。

闭环医嘱的实现还有赖于移动医护工作站的实施,通过PDA、移动计算机实现了床旁病人生命体征的采集和医嘱的执行。通过移动护士工作站,护士可以在床旁实时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体征信息、医嘱信息;实时执行床旁体症信息采集;医嘱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拆分,自动提醒护士本班次应该执行的医嘱;实时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按照病人的护理等级、手术情况等信息,自动提醒护士什么时候应该测量病人的体温、血压、体重等信息;查看病人的检查、化验预约信息;自动统计出入量等。

(3)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中的临床决策支持功能可以实时地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支持,通过智能、主动的提醒,实现降低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一是确保合理安全用药。在医生下达用药医嘱时,可以为其提供药品使用说明的查询 ;药物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不良作用检测,使医生在下达医嘱时避免用药错误;

二是辅助诊疗信息决策支持。基于临床诊疗指南,自动做出可供医生参考的初步诊断意见,根据诊断意见,自动做出进一步治疗的建议。

发展趋势

1.更加人性化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模式,不仅仅是工作流程的改变,更是服务理念的进化。电子病历正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最好的实现平台,为医生、护士、药剂师等等各类用户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工作环境;也给患者带来更灵活、舒适、便捷的就诊体验。

从单纯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安全性等向数据的分析、利用,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等方向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临床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数据挖掘的广泛应用等。

对大量数据进行建模、预测、联机分析等处理,从中开发、利用或发现某些新信息、新知识,为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医院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决策依据。

2.更加标准化

信息标准是信息能够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如果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信息代码,即使有统一和完整的电子病历结构,病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共享。目前标准化工作得到卫生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相继着手制定“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相信随着标准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子病历的标准化会更加完善。

3.区域一体化

从单一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向医院集团内统一的信息系统、及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顶层架构设计时更加重视信息标准化和系统集成平台等。

电子病历的最终阶段是对EHR的全面支持。综合性医院中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医疗信息标准化、数据互操作等技术实现与区域医疗的一体化发展。它能够为小型诊所、专科门诊、社区医院等规模较小的医疗设施提供包括患者既往病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结果等在内的临床信息支持;向卫生主管部门提供区域内疾病分布情况、卫生资源利用率、疫情预警等信息,辅助区域卫生发展的决策制定,预防及监控重大疫情;为医疗研究中心、医学院提供完整的临床数据样本和医疗教学信息,以支持循证研究和实例教学;为区域内人群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信息查看、医患交流、就诊预约等服务。

每周卫事

陕西省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长安医院举行

6月底,陕西省卫生厅在长安医院召开了陕西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议。陕西省各地、市卫生局的领导,部属、省属、驻地部队的三级医院领导,各信息部门负责人,共160余人出席了会议。~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梁宝林说:“长安医院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建成了全省第一座数字化医院。而且建设速度喜人,只用6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以往一些医院3〜5年的建设历程。”他号召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各医院,要增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长安医院的经验,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功能的大事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赵)

北大人民医院建立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

近日,IBM中国研究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宣布共同合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和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的技术平台对内连接北大人民医院的内部系统包括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RIS/PACS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以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门户系统对外提供包括预约挂号/检查/检验、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传递等在内的应用功能,供有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用。

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则是IBM中国研究院在国内区域医疗领域的第一个创新项目。IBM将与北大人民医院一起针对糖尿病的健康管理进行系统验证,集成与该疾病相关的临床指南/慢病服务方案,并管理与之相关的健康计划。(谭)

新卫生沙龙――

“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变革”成功召开

7月16日,由《计算机世界》报主办、计算机世界《新卫生》专刊承办、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年新卫生沙龙系列之二――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变革在京召开。

第8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 临床药学;药学监护

临床药学是一门研究药师提供病人保健从而使药物治疗、促进健康以及疾病预防最优化的保健学科。临床药学的实践包含药学服务的原理:拥有专业的治疗学知识、经验以及对确保病人最佳预后这个目的的判断力,同时融合了一些监护的成分,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临床药学同样具有促进与发展卫生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新知识的责任。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45%的国家设有临床药师职位,而且多由具有药学博士学位的药师担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虽不晚,但一直发展缓慢,对比一些临床药学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我们应明确我国临床药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制定出适应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迅速发展的方案。临床药学主要通过药师进人临床,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广大群众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声日益增高,如何让患者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药师要积极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 运用最低费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质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在相同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给药方案,优化卫生资源的利用,推荐各种疾病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为促进合理经济用药做出贡献。

美国临床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药学服务深入人心,工作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决策指导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 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批各专业的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参加查房会诊及疑难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由于临床药师全天候面向患者进行监护,不但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费大大降低。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的不良反应和患者近三分之一的费用。

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且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然而无论是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或药学情报工作的开展还都十分不完全。

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指出,未来医院药学的重点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并将逐步建立起临床药师制度在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以药养医”的现象将会渐渐被消除在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不断萎缩、门诊药房剥离等医药分业措施的影响下,医院药剂科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辅助科室局面, 向直接服务于患者、涉足临床区域的主流科室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从单一供应型向科技服务型的转变。

卫生部科教司下发的《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是对医院药师继续教育的规范化文件,为进一步培训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指明了方向。医院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定期安排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学习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并建立相应的临床药师专业知识考核制度。同时让适当人选在科室轮转,参与管理患者、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 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加强与医师的联系,增进医、药、护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医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对于住院患者,还应建立患者药历。药历是与病历并行的有关病程记录,反映了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全部信息的文件。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已成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的要求,更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临床药学发展经验,我们应明确我国临床药师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临床药师的培养教育模式,培养符合临床药学实际需要的临床药师。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我国医院药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晋红.蔡溱.美国的临床药师及其教育.中国药房.1999.10(6) 284-286.

第9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社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6

临床路径(CP)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新模式[1]。研究组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意在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社区常见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可行性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站留观的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试验组进入临床路径。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制定临床路径包括:①成立临床路径小组:在准备实施临床路径前,成立以研究组成员为主的临床路径小组,组织、讨论开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培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的团队精神,营造多专业人员的合作氛围。②人员培训:研究组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所有参与临床路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理论培训。③规范行为:制定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留观的全方位工作标准,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④表格设计:参考卫生部综合医院临床路径表并根据我市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实际情况制定出临床路径表,路径以时间为横轴包括留观第1天、留观第2天、留观第3天、留观第4~6天、留观第7天。具体内容包括医师的工作、护士的工作、病情变异记录等项目。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此表提供按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见表2。

实施方法:试验组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留观时采用制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对照组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采用按常规医嘱进行治疗,做好基础护理,观察病情等。观察运用临床路径后患者留观天数、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所得数据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指标:观察记录患者的平均留观天数、留观费用、满意率。

满意度的评判标准: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满意率采用X2检验。

结 果

留观天数及留观费用:试验组的平均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满意度:试验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且试验组很满意人数高于对照组,见表4。

讨 论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临床路径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介入,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而CP是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医疗工具[2]。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建健全,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扶植重点向社区倾斜,医疗模式的国际化,将来会有更多的患者首先选择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那么将各种疾病的临床路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无疑将给患者在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看病的便利性方面带来实惠。因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临床路径将带来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路径必将成为促进社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4]。

本研究显示,与常规临床模式相比,试验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后缩短了留观日,降低了留观费用,因而降低了医疗成本。并且通过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路径的实施,患者对医疗护理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预知留观天数以及所要接受的护理和服务项目,对治疗和护理、检查等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医护工作,使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配合了留观日程的缩短,在降低医疗成本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因为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规范了医疗护理服务流程,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在本研究中显示试验组满意率较对照组高16%,而且试验组很满意率较对照组高14%。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患者了解留观期间的治疗计划,对自己的疾病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增加了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减少就诊看病的不安感,增加患者的自身管理意识;也增加了医患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可使患者确定预计留观时间,推测社区留观费用,在时间和经济方面均有利于患者。

与在二三级医院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比较而言,尽管这类患者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但其住院费用远远高于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除去床位、垃圾处理等杂费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医院规定的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尿粪常规等增加了患者所应需费用。但由于信任度、安全感及医保政策等因素,因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选择住二三级医院者仍不在少数,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而通过临床路径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实施,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医(护)患合作,既提高了医护质量,又缩短患者平均留观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费用控制,也可以增加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任度。如再有当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将社会医保政策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使患者在社区就诊所花医疗费用也能得到报销,从而使更多的患者首先选择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那么必定会在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降低医疗费用,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hern JJ,Macias CG,Jea A,et al.Effectiveness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shunt malfunction,2010,6(4):318-324.

2 D'Entremont B.Clinical pathways:the Ottawa Hospital experience.Can Nurse,2009,10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