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卫生法规知识培训全文(5篇)

卫生法规知识培训

第1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调查对象中,男性835人(47.66%),女性917人(52.34%);30岁以下799人(45.61%),31~40岁405人(23.12%),41~50岁367人(20.95%),51~60岁126人(7.19%),61岁以上55人(3.13%);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共1245人(71.07%),高中及以下学历者507人(28.93%);管理人员(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经理、私营企业主)184人(10.5%),专业技术人员452人(25.80%),普通从业者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645人(36.82%),农业劳动者81人(4.62%),无业、失业、半失业(包括学生)390人(22.26%)。

调查表明,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非常关注的占10.27%,不关注的占41.72%。知道全国爱牙日是哪一天的占55.71%。认为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到位的占7.42%,且区县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认为政府对口腔医疗市场的监督不到位的占44.86%,且区县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为口腔医疗市场在政策法规方面最需要规范的内容是医风医德的最多,占42.652%,且区县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认认为政府对口腔医疗市场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增加立法得最多,占40.98%,且区县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经济发达地区对增加立法来增强对口腔医疗市场监督的需求较经济发展中地区高出7.77%(表1)。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方法和手段[2]。公共卫生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实现一定公共卫生目标而将社会卫生资源的进行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应该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需求。社会大众的参与医疗卫生政策制定的一项基本策略,更是提高公共口腔卫生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让社会大众真正参与到事关自己口腔健康权益的医疗卫生政策制定中来,才能保证口腔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向适合社会发展的、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也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3]。

1存在问题

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政府对某项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与社会大众对相关内容的关注程度成正比。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认为管理部门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到位的占7.42%,被调查者表示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非常关注的仅占10.27%,完全不关注的却占到41.72%。目前口腔医疗行业存在重宣传口腔保健知识而轻宣传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现象,造成社会大众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内容知之甚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不能有效的自我维权,甚至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这非常不利于口腔医疗市场发展。因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在社会大众中宣传,利用群众的监督作用为改善口腔医疗服务、规范口腔医疗市场起促进作用。

口腔医疗保健市场的监督不到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认为政府对口腔医疗市场的监督是到位的仅占9.65%,有40.98%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口腔医疗市场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增加立法。在部分口腔医疗机构特别是私营口腔诊所中,存在诸如诊疗器械和诊室环境消毒方法不正确、放射线的辐射管理控制不规范、医务人员交叉感染防护意识差等问题,主要由于口腔医务人员对危害性重视不够、追求成本节约,缺少感染管理的制度和基本消毒设施,更重要的是尚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法规来规范口腔医疗市场监督过程中的详细内容、步骤,因而若有一套较为详备的法规来指导其监督工作,将会更充分和规范地发挥其对口腔医疗保健市场的监督作用。

2政策建议

根据调查数据发现存在的以上2种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

加强对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宣传。①利用社区口腔医疗保健的机会宣传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社区口腔卫生保健作为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大众口腔医疗保健的重要形式,具有服务人群广泛、便于组织管理、宣传途径多样等特点,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因此,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社区口腔医疗保健过程中加入口腔卫生保健与医疗管理政策的知识,让群众对口腔卫生保健与医疗管理政策有所了解,使之在接受口腔医疗服务过程中可以维护自身权益,并发现不适合社会现状的政策法规,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4]。②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宣传“爱牙日”等相关的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自1989年在我国设立“爱牙日”至今已有22年,但在调查中,知道全国爱牙日是9月20日的仅占55.71%,所以加强对“爱牙日”的公益宣传仍是摆在口腔医务工作者和大众媒体面前的重要任务。宣传不应局限于义诊活动、户外宣传资料等传统形式,而应利用更加广泛、更加贴近大众切身生活的、更易吸引人们关注的新形式,也可在传统宣传媒体中将形式加以创新,比如利用电视公益广告的内容、甚至是利用时尚杂志进行宣传等,用丰富的宣传形式使不同地区、年龄、职业、收入的群众都能够乐于接受相关知识,使口腔保健变成一种时尚。

第2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思考

根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农村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要求,本子项目第二阶段探讨,则以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围绕所获得的武陵山片区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进一步探讨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以下简称实施策略)。并力求严按策略,规范实施,稳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精心培养能扎根武陵山片区,长期为当地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实用、有效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努力实现武陵山片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片集中抽样方式,在国务院2013年批准设立的武陵山片区(即一个豁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71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2个的连片扶贫开发区),确定该片区4省18县(以下简称被调查区域)37个乡镇卫生院、182个村卫生室、233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202名乡村医生(共计435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依照现场调查计划,选取个别访谈、集中培训、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一是分别与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院长个别访谈,并在访谈结束时回收他们填写的基层卫生机构调查表37份。二是精心组织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院长、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填写调查表,随后当场回收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表435份。三是依据两种调查表,整理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课程设置意见。

2调查结果

2.1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学历状况

在填有学历的412份调查表中,有中专学历169人,占41.0%(其中乡村医生125人,占30.3%);大专学历180人,占43.7%;本科学历54人,占13.10%;高中等其它学历9人,占2.2%。反映了武陵山片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本科学历甚少,主要是大、中专学历的现状。

2.2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2.2.1乡镇卫生院的需求选择

(1)最适宜参加的继续医学教育类型全科医学培训班(100%)、进修学习(100%)、大专学历教育(91.9%)、中专学历教育(83.8%)。(2)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医疗(100%)、基本卫生服务(100%)、卫生法规(83.8%)、卫生管理(81.1%)、人际沟通(59.5%)。

2.2.2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需求选择

(1)最适宜参加的继续医学教育类型全科医学培训班(97.5%)、乡村医生培训班(92.9%)、大专学历教育(86.9%)、中专学历教育(83.7%)。(2)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医疗(99.1%)、基本卫生服务(97.9%)、基层卫生管理(76.3%)、人际沟通(70.6%)、卫生法规(68.0%)。

2.2.3以学历教育方式培养农村医药卫生人员最应设置的课程

乡镇卫生院的选择为:(1)基础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100%)、药理学(100%)、生理学(97.3%)、病理学(97.3%)、生物化学(86.5%)等。(2)基本医疗课程:内科学(100%)、传染病学(100%)、外科学(97.3%)、急诊医学(97.3%)、诊断学基础(97.3%)、儿科学(94.6%)、妇产科学(91.9%)、常用护理技术操作(86.5%)等。(3)基本卫生服务课程:社区常见健康问题(97.3%)、健康教育(97.3%)、全科医学概论(94.6%)、社区卫生服务(94.6%)、预防医学(91.9%)、医学心理学(86.5%)等。(4)基层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律法规课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100%)、社区康复(97.3%)、卫生法规(91.9%)等。

2.2.4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需培养的内容选择

(1)最需要培养的基本医疗知识和技能:常见病(98.9%)、多发病(97.7%)、慢性病(96.3%)、传染病(91.5%)、危重病(91.5%)等。(2)最需要培养的基本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建立村民健康档案(96.6%)、慢病防保(95.2%)、妇幼保健(92.9%)、老人保健(91.7%)、健康教育(89.7%)、计划免疫(89.4)、传染病预防(87.6%)等。(3)最需要培养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基本知识(92.6%)、语言沟通(91.0%)、临床医疗沟通方法(91.0%)、治疗性沟通(84.6%)等。(4)最需要培养的基层卫生管理知识和技能:农村重点人群(97.2%)、农村公共卫生(94.5%)、农村常见病(94.3%)等。(5)最需要培养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卫生法基本知识(98.2%)、机构管理法规(92.0%)、医事人员管理(86.4%)、食品安全法(85.3%)、医疗纠纷处理(83%)、母婴保健法规(80.5)等[1]。

3组织实施策略探讨

依据武陵山片区4省18县(区)37所乡镇卫生院、182个村卫生室、233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和202名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现场调查结果,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探讨如下。

3.1强化宏观管理,加大行政推进力度

武陵山片区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履行职责,提高认识,通力合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卫计委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加强本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主动联系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适宜的配套政策,及时制定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规划,督促培训学校依照规划办学,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配套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步加强教材建设,努力优化办学条件,踊跃开展教学检查,创新完善学业考核机制,确保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运作流程规范,育人环节清晰,质量把关严谨,坚持用宏观管理导向力和行政督促推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凝聚齐抓共管办学合力,构建适用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2],开创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后发赶超新局面。

3.2狠抓师资培养,建设合格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抢抓国家正在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推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宝贵机遇,巧借教育、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师资培养列入教师培训计划的东风,主动以培养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合格师资为突破口,首先实现这两门课程师资的合格培养。二是注重从培训学校筛选一批热心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优化师范素质,增强继续医学教育能力。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依靠各位专家的优质施教和精心培养,力求顺利实现培训目标。三是合理安排被培训教师,采取学习领会、研修探讨、集体备课等方式,把握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熟悉所用教材,查阅参考资料,了解生源状况,以扎实周到的授课准备,强劲充实的教学能力,热心严谨的执业素质,踊跃承担教学任务,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主战场上,不断创造优质育人的办学业绩[3]。

3.3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各培训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优势,巧妙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制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必开课程的建设规划,逐步优化各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课程建设要素,着重在教师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高水平临床专家承担临床专业课教学任务,大力支持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尤其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和知识传授,使之融入教学全过程[4]。注重强化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努力使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教材相互配套,能适时满足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或实习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这些课程的临床教学质量。

3.4联系成教实际,构建网络教育体系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性质、对象和要求,积极构建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网络体系,切实做到:①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将该网络体系纳入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逐步提高可及性,扩大覆盖面,不断帮助更多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能在当地方便自如地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成果。②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范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适用范围和学分授予标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发展[5]。③狠抓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视听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中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网站的积极性,组织制作具有较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视听教材,实现适用有效,资源共享,有利推广的建设目标。④同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力争在县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下,踊跃与当地城乡社区医药卫生人员、管理人员一道,合理应用、常态维护和动态改进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力求全方位满足本片区学员临床见习需要。

3.5注重筹措经费,努力优化办学条件

武陵山片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集经费,健全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投入机制。切实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财力投入;并督促学校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坚持专款专用。严按相关硬、软件建设规划,购足设备,完善设施,配套软件,确保运转,有效推进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为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帮助。此外,严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下,稳妥办好继续医学教育收费的审批和备案手续,适量收取相关费用,以维护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正常运转。

3.6坚持常态检查,着力保障教学质量

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运作后,各承担育人任务的培训学校务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标准,及时建立、运行日常教学常态检查机制,周密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人员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明确目标,承担任务,严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深入教学第一线,分别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进行常态检查,努力做到:(1)力求在教学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成因,督促对因整改,有效弥补缺陷,着力在规范有序的教学运行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正确认知医学课堂教学环节,注重从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入手,严把教学环节质量关,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不断优化任课教师的师范素质,直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3)依托教学常态检查,动态了解教风、学风建设现状,及时发现、果断处理各种不良的教风、学风问题,进而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想方设法为提高教学质量输送正风肃纪的正能量。(4)注重教学常态检查和信息同步反馈,主动将教学检查中肯定的成绩、发现的差距,当场反馈给教师本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努力促使任课教师发扬教学优势,弥补教学不足,凝聚育人合力,共克教学难关,齐心协力实现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预定目标。

3.7创新考核机制,科学评价育人效果

积极创新、完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机制,逐步营造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考核环境,有针对性地将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医生执业管理紧密挂钩,通过制定、颁发和执行多种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接受这种继续医学教育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收入增加、进修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机制激励环境,充分调动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通过适宜的学业培训、合理的成绩考核和恰当的岗位应用,稳步振兴武陵山片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热情周到地为当地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实用、有效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用能让武陵山片区城乡社区居民认可、满意的教学效果,给这种继续医学教育育人成效作出真实可信的考核评价[6]。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务必要求各培训学校规范实施教育规划,严格参照育人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明确育人目标,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课程设置和建设工程推进,坚持教学常态检查,创新学业成绩考核机制等办学举措,努力为武陵山片区精心培养能立足片区,服务当地,振兴基层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用良好的教学质量,可信的育人效益,开创武陵山片区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阳,熊正南,段于峰,等.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1):44-49,69.

[2]王长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2):159-160.

[3]王番宁.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对策[J].经营管理,2012,(1):16-17.

[4]常景芝,陈剑,胡灵卫,等.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9):23-25.

[5]张淑华,姚龙山,候健,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11,(3):11-13.

第3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

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

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

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

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

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第4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

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

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

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

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 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

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第5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同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及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如满足应急防控需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能力薄弱,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1]。针对这些问题,在抗击疫情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探讨部分国家在法律法规、筹资机制、硬件软件、支撑保障等方面提升体系能力建设的经验及要点,从而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处置涉及到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及调配,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很大的助力。国际经验表明,公共卫生相关法案是疫情防治等核心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指引。德国《防疫法》明确了联邦和各州相关部门参与疫情防控的责任,详细规定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的协作配合义务,明确了责任以及通过宣传促进预防的原则[3]。英国《公共卫生法》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综合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手段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干预,同时设立了英国历史上首个公共卫生机构(中央卫生委员会),对公共卫生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和监督[4]。新加坡《传染病法》规定了特定传染病的通报要求,同时明确了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患者医疗检查、治疗等相关内容,是国家层面应对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部法律[5]。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围绕传染病的范围、预防和医疗救治,疫情的报告、通报、公布和控制,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防治工作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系统规范。但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应对流程的启动和调整、新发及突发传染病发生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策略等方面仍有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公共卫生法案出台,以指导支持疫情防控等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传染病大流行,部分国家还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以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日本《大流行性流感和新传染病的防范和应对特别措施法》和《传染病控制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及商业经营者等应对流行性疾病的责任以及对策,并根据疾病的传染性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类,制定了监测系统和传染病控制措施[5]。韩国除颁布《传染病预防法》外,还对某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进行专项立法加以防治,如《结核病预防法》《寄生虫病预防法》等[6]。我国自2003年陆续制定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在指导各级政府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层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7],但预案体系尚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所以在执行力度上可能会稍有不足。因此,应总结近年来疫情防控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及时修订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层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将疫情预警体制机制和应急预案等规章充实到相关法律法规之中。

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要有稳定的筹资制度保障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稳定的筹资来源以支持体系功能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日本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各方在传染病疫情等应急救治中的筹资责任[8],明确规定了国民在应急救治中负担的比例,同时要求各都区市町村政府每年均按照在本年度前3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平均值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新加坡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筹资的角度建立了考评及预算审批制度,各政府机构在灾害发生时会立即调动所属的现有资源进行拯救活动[9]。英国由政府为主导投入足够的公共卫生费用,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免费的检查与治疗权利,并且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开展防控工作[10]。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经费安排应避免出现“财神跟着瘟神走”的现象,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此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既要关注“应急”时期,也要重视“平时”状态;如果对于“平时”体系能力建设及维护的投入不到位,则“应急”时期可能需要有更大的投入予以弥补,反而造成更多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多轮抗疫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些“短板、漏洞、弱项”等问题更多是在重大疫情爆发之前已经出现,并非是在疫情发生之后才产生;即在疫情出现早期,因反应不够灵敏、判断不够准确、报告不够及时、应对不够坚决等,错失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11]。因此,必须足够重视疫情防控所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做好“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相关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在明确体系及职能的前提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兼顾“平时”与“应急”的投入机制予以支持和保障,建议从税收中安排固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体系建设,并将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等纳入政府防灾预算以及政府工作考评指标予以监督落实。

3应急体系能力建设需要“软硬”结合,“平急”兼顾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需同时关注到人员队伍、实验室检测网络、基础设施、物资调配等软件与硬件多个维度;既要注重“平时”的能力提升,也要为“应急”状态下的短时增强积极储备。对于“人员队伍”的建设,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在防控应急人员的组成结构、人员技术能力的维护及提升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日本建立了由医护人员和专业志愿者组成的应急队伍,并对其提供包括疫情危机原因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危机信息收集等业务技能培训,注重提升应急管理人才的综合技能[12,13]。英国应急防控人员队伍主要由来自卫生保护局、国民医疗服务联合体、医疗信托、实验室等机构的专职医疗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组成;新加坡固定的医学人才培养地、奖学金式优秀学员海外名校学习、跨国合作人才培养、邀请海外各类医学领域专家授课或开展研究、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等措施为专业人才的储备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14]。“实验室检测网络”作为疫情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柱,其能力建设亦受到各国的重视。英国传染病检测中心设有国家和区域2个层次的公共卫生实验室[15,16],作为全国性的实验网络,承担传染病的研究与识别任务,其中国家实验室主要是向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医院实验室等提供知识支持和建议。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系统[17],可保障在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时,快速动员有关力量开展病毒检测和病因追查等工作;并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确定检测标准,加强技术交流和开展培训等。此外,在“基础设施”及“物资调配”建设方面,新加坡根据人口分布规划、布局,建设大规模流行病防控、救治的固定式基础设施[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由国家对全国基础设施、储备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调配,同时要求在民用公共设施中建设防疫场所、配备防控装备等,以使其具备防疫防控功能。美国的物资调配采用专人负责和商业运作双管齐下模式[19],专门负责人员在接到应急指令后,可在12小时内将存放在固定地点的专用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口罩、防护服等发送到指定地点;生产或经营厂家在接到订单后也能够及时按照要求将应急物资快速送达。

4支撑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在高层次谋划,兼顾效率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