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卫生环境治理全文(5篇)

卫生环境治理

第1篇: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制度

一、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概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其对环境公共卫生就十分的重视,它以环境整洁、优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花园城市”。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或做法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但某些管理方式或许有借鉴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加坡广泛而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新加坡的环境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完成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洁净、绿色的城市的目标,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为了更好地管理新加坡的公共卫生环境、提高管理效率,环境公共卫生署于1968年8月重组,这次重组给公共卫生官员提供了更多的权力。另外,新加坡政府还于1968年10月1日启动了“年度公共清洁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使新加坡成为该地区最洁净的国家外,它还旨在让每一个新加坡公民都参与进来并借此教育公众保持新加坡洁净的重要性。

二、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主要职责

新加坡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与水资源部下属的两大法定机构之一国家环境局(NEA)履行。国家环境局致力于为新加坡改善和维持一个干净和绿色的环境。该局设有以下部门:环境公共卫生署(EPHD)、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网络服务署(3PND)、企业服务和发展署(CSDD)(下设五个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HRD)、企业公关部门(CCD)、政策与规划部门(PPD)(下设四个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EPD)(下设四个小部门)、环境公共卫生部门(EPHD)(下设三个子部门)、新加坡气象局(SDTO)(下设三个子部门)、战略发展和改革办公室(SDTO)(下设一个子部门)、环境技术办公室(ETO)、产业发展和推广办公室(ID-PO)、小贩中心办公室(HCD)(下设3个子部门)、新加坡环境研究所(SEI)。负责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是以下部门。

(一)环境公共卫生署(EPHD)

环境公共卫生署通过综合的地面监测、研究和适当的防护性措施,来确保新加坡有一个高水准的公共卫生。同时,EPHD还负责新加坡的整体清洁以及确保食品零售行业有一个高标准的卫生水平。另外,EPHD在优化新加坡的人居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方法就是通过一些项目(如小贩中心翻新计划、公共厕所清洁计划)来进行优化。EPHD有以下部门。1.环境卫生局(EHD):EHD旨在创建一个市民有环保责任心的社会,努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EHD工作的重点和焦点有两个:监测和社区参与。监测就是上文提到过的综合的地面监测,根据监测所得到的实时数据来为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制定预防性措施和防护性措施;而社区参与则跟社区发展理事会、镇议会、基层组织和居民以及国家环境局下社的区域办公室的推动密切相关。2.环境卫生研究所(EHI):环境卫生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传染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疟疾和汉坦病毒感染)和其他环境问题(如室内空气质量、军团杆菌病和真菌感染)。3.公共卫生局(DPC):将整个新加坡的公共场所的清洁由DPC统一领导,能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这种将所有公共场所(如,道路、人行道、下水道)的清洁由一个机构单独管理的模式,解决了以往由几个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公共场所的清扫而出现的缺乏效率的情况,从长远来看也提高了清洁标准。通过从其他机构逐步接管现有的清洁合同,并对公众的反馈提供更快的响应能力,DPC在不断的提高自己对公共场所清洁的管理能力,确保新加坡的干净与卫生。

(二)环境保护署(EPD)

EPD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新加坡的环境,确保新加坡人世世代代都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其主要职责有: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控以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对新加坡本岛的四个垃圾焚化场(大士、大士南、乌鲁班丹、圣诺哥)和一个近海垃圾埋置场(实马高岛)进行管理;同时,为了节约资源和垃圾埋置空间,环保署也采取措施来减少废物产生,最大限度地回收垃圾和节约能源。EPD之下又设有以下四个部门。1.放射线保护与核科学部(RPNSD)主要是负责执行新加坡防辐射法的一系列许可。2.能源效率与节能部(EECD)EECD主要通过针对新加坡居民、工厂及公共部门而制定的策略和政策及规划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促进能源效率的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3.污染控制部(PCD)PCD通过监测新加坡的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水体的纯度来控制新加坡的空气和水污染。同时,新加坡有害物质和有毒工业废料的管理也是由PCD负责。另外,通过中央建筑计划单元(CBPU),PCD将环境因素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和建设中来。4.废品与资源管理部(WRMD)WRMD主要负责大士、大士南废物发电厂和实马高岛的垃圾埋置场以及大士海洋垃圾站的运营和维护。同时,WRMD还通过制定政策及实施规划,来提高废物的回收率尽可能的减少废弃物。这种从源头上减少到达废物发电厂和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废弃物数量的废物处置方式,对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而言不仅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而且也是高效一种策略。

(三)小贩中心(HCD)

主要是对新加坡的小贩中心进行管理,以确保新加坡人可以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享受到实惠的食物。同时,为了给公众和小贩带来最佳利益,HCD还负责制定、审核和实施有关小贩管理的政策。HCD设有以下部门及关键角色。1.政策和业务开发部主要是开发、检验、运营小贩政策和策略以及建立外部组织和政府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新的混合管理模式。2.规划发展部小贩中心的规划和发展以及替换都由它负责。3.租赁管理部主要负责管理小贩中心的设施以及摊档的租期和租约等。另外,该部在日常运作中还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加强公众参与以及管理公众反馈和媒体查询等。

(四)3P网络部

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网络部主要负责协调市民、企业及政府之间公共关系,对公众进行教育并引导参与社会管理。

二、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特点

首先,拥有一套完整的环境卫生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环境卫生执法系统也是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如此洁净重要原因。以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为例,它是更新新加坡卫生立法和改善公共卫生标准的一系列措施之一。目标也是把新加坡变成一个洁净、绿色的城市。由于新加坡的法律(Act)由国会通过,条例(Reg-ulation)由各部部长批准。而《环境公共卫生法》于1987年5月20日由国会通过,并于1987年6月10日由总统同意。该法旨在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以管理公共清洁服务、市场、摊贩、食品机构和一般环境的卫生相关事项。它还综合了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能,取代了1963年《地方政府综合条例》第4部分中载有维持公共卫生的规定。另外,该法是效仿英国的《公共卫生法案》、新西兰的《新西兰公共卫生法案》以及美国的《纽约市健康条例》等类似法规而制定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公共卫生环境管理的复杂性,截至2018年1月,该法已历经20余次的修订。这使得该法的规定更加详实、细致,同时也更适应新加坡的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该法共有12部分,其中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收集、处理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和不适当的处理垃圾,如瓶子和食品容器,将会被处以罚款。对在公共场所存放建筑材料废物或在建造过程中未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危险的人,也受到处罚。该法还对食品机构及摊位的设立和游泳池、殡仪馆、墓地或火葬场设立、使用、管理、经营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还对违反该法的行为所应受到的罚款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次,新加坡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还得益于其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从垃圾的分类来看,新加坡的小区楼下会有大型可回收垃圾箱和社区发到每家每户的装可回收垃圾的塑料袋,每个月社区和承包商会上门回收这些垃圾。此外,社区还有废旧衣物和废旧书本回收项目。从垃圾的回收来看,新加坡的垃圾回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承包商负责,每户居民每月定期缴纳垃圾处理费;另外一种是通过真空管道系统回收。从新加坡的垃圾焚化来说,由于新加坡是小国,没有土地去做填埋,现行的方式是先在四个垃圾发电厂焚化发电后将灰分送到离岛进行填埋。总体来说,这种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加坡的公共卫生环境更加的洁净。最后,环保教育先行也是新加坡能够保持优良的公共卫生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文已经提到新加坡国家环境卫生局通过3P网络部门与社会基层组织密切合作,通过教育和宣传以及一些合作项目来鼓励民众参与各种环保教育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清洁和绿化周,该活动主要是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来引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和关心环境,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清洁环境、城市花园和水、节能和资源保护。新加坡通过全面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从提升普通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三、结语

新加坡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的理念,是新加坡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的一大特色。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要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新加坡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司林波,李雪婷.新加坡的生态问责制[J].东南亚纵横,2017(04).

[2]吴真,高慧霞.新加坡环境公共治理的实施逻辑与创新策略———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三方合作为视角[J].环境保护,2016(23).

[3]秦海旭,刘海滨,谢轶嵩,朱小曼,卢宁川.新加坡环保经验对南京的借鉴[J].环境科技,2014(03).

[4]夏光.花园中的国度———新加坡环境优先的发展策略[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3).

第2篇: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2003年,中共中央首次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至今,连续1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笔者曾在2012年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归结为农村经济难题、农业环境难题和农村社会难题。其中,农村经济难题可以表述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政策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分享到的利润愈来愈低。农村经济难题必然会伴随农村环境难题,即越来越严峻的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得更多的农产品产量成为常态。在生活和经济压力下,农民无暇考虑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不断施放化肥、农药以获得更多没有虫孔的农产品,换取更高收入。久而久之,农业生态系统全面衰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结构和质地受到破坏、土壤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残留有毒物质。农村经济难题与农村环境难题交织,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引发了农村社会难题。在上述三个难题中,农村环境难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曾几何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随着工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著名环境摄影家卢广2005年在广东省某镇拍到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污水横流、臭气四溢的小溪流中洗涤的照片,记录下了农村生态环境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表现为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城乡工业污染物、农用化合物、生活污水等输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更让生产食物的土壤、水、大气遭到破坏与污染,最终酿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前后出现的湖南“镉大米”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障粮食和食品双安全

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后,中共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战略均指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与必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一方面是治理农村生活环境,还广大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是治理农业生产环境,维护洁净的土壤、水和大气,为全国人民生产出足量、安全的农副产品,实现粮食和食品双安全,在解决农村环境难题的同时,助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难题。

1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推进乡风文明

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即通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河湖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还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是重要环节,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目前全国城乡地区都面临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可再次利用的厨余垃圾占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近2/3,采用合适的循环利用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意义重大。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推进垃圾分类,但普遍存在分类不彻底、收集体系不完善、利用途径缺失等问题,关键是尚未找到厨余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末端处置及循环利用路径,缺乏可操作和高效率的沼气、沤肥、堆肥制作办法。农村垃圾分类更是难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建设宜居环境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理已被提上日程,很多农村地区已开始着手推行垃圾分类和收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成效并不显著,厨余垃圾和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应当借助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机会,提倡利用城乡分类厨余垃圾和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制作,倒逼城乡垃圾分类及收集体系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也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支撑点。2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助力“产业兴旺”,保障食品安全过去30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长期、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降低、结构破坏,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残留,威胁国民健康。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范围广、难度大,需要系统思维、城乡融合,从农产品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头发力,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物质,净化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是保证城乡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维护

农村优美环境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管理手段有机结合,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的目标在于促进投入到农业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充分利用,降低系统外的物能(化肥、农药)投入,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通过近4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我国已形成三大技术体系,为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久维护农村优美环境提供了多目标合一的通道。

1应用多维用地技术体系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多维用地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的生物演替原理,开发利用自然空间资源的一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垂直空间上,利用农业生物的不同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称立体种养或立体农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林下经济”,就是利用森林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栽植农作物、中草药植物、食用菌,甚至养殖畜禽,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生物种群之间的循环相生及相互制约关系,防治有害生物对农林作物的危害,减少系统外的物能投入,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造就美丽的环境景观。

2应用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建立自净的生产系统

第3篇: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环境治理投入较少。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资金投入的逐步增加与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现象严重。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村寨较为集中的地区,无论房屋周围,还是村寨路边沟旁,普遍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村落大、人口流动多的乡(镇)和村委会所在地,因居住农户多,垃圾问题更为突出。每逢雨季来临,这些垃圾包括死去的牲畜就随沟渠、河流流向下游,导致沟渠及河道堵塞严重、河流污染、影响水质。2.固体垃圾无分类,混和堆积现象普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包括乡镇所在地,还未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死的牲畜及家禽、医疗垃圾等混合堆放和焚烧,无任何分类与处理措施,对当地环境及居民生活等造成影响,构成潜在威胁。3.牲畜大小便收集不规范,粪便随意堆放问题突出。据调查,由于长期养成的习俗习惯,牲畜小便任其自流,牲畜粪便则收集起来堆放在农舍及厩圈旁,或是从房后直接排入田地中。因缺少有效的围栏措施,待降雨以及鸡鸭等寻食后,不可避免地导致废液乱流,粪便随处可见,村落街巷臭气熏天,蚊虫多,严重影响村寨环境和公共卫生。4.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突出,导致大河及田地污染严重。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村寨都只有简易的排污沟渠,存在沟渠小、窄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破损,沟渠里堵满垃圾。每逢雨季,污水和雨水混合排放,溢出沟渠,溢满路面,甚至倒灌进入地势低的农户家中。牲口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河,灌溉河边田地,不少田地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富营养化严重。5.污水混合排放现象突出。在一些农村集镇,特别是边远的乡镇所在地,无论是家庭、饭店,还是学校,都未对污水进行分类,使家庭生活污水、饭馆油污、厕所粪便、牲畜粪便等混杂排放,导致城镇排污沟超负荷运行,污水沟时常堵塞。每逢降雨,街道和低洼处淹水严重,人畜粪便到处可见,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6.农户厕所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基于农户调查以及小组座谈了解到,多数农户家中都有厕所,但受经济等因素制约,多数家庭农户厕所简陋,无便池,随意排放严重,卫生条件差。无厕所的农户家粪便排放更是随意。调查了解到的农户希望建几个公共厕所,解决一些农户的实际问题。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为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原国家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环保长效机制,引导、示范和带动全国更多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党的报告提出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特别是垃圾、污水和厕所,是人居环境的短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农村污水处理作为农村综合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得到快速的发展。据住建部统计,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2006年仅为1%,2010年为6%,2014年增长到9.98%。2014年,我国有3821个建制镇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占比达21.7%。其中,浙江、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5年住建部曾提出“到2020年,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从2010年起,大约用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据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介绍,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70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据初步统计,迄今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有11个省区市通过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整省验收,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其中六成以上改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

二、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居住分布散,治理难度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卫生要求越来越高,太阳能淋浴、水冲厕所、洗涤用水在农村开始普及。农村地区的生活用水量和集中供水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越来越多。迄今,我国大约3.2万个乡镇、270万个自然村、近7亿农民居住在农村。由于村寨多、居住分散,农村环境治理难度大,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地方产业尚未形成,农村居民还主要依赖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所以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至今仍有近1亿户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存在“建得起、用不起”的长期闲置状况[2]。

(二)多以政府主导为主,农户参与度低

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多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主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由具有较高资质的环境设计部门完成规划设计后,交由一定资质的建设单位具体实施。因此,从项目调查、规划设计、实施到运营的整个环节,都是由技术人员从专业角度收集素材,开展环境治理的规划与设计,较少顾及社区村民的意愿和想法。这种规划设计过程从专业角度来说,设计方案科学严谨、逻辑性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由于社区村民对治理方案不理解,具体举措与当地实际脱节,往往导致治理项目闲置,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量最多的主体,是宣传的受众和最根本的执行者、最终受益者。因此,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与监督的作用未被充分发掘。

(三)机构不健全,治理主体缺失

迄今,由于面向乡镇基层的环境管理机构还未建立,农村环境治理案件都由县级部门,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落地。同时,已实施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都采取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模式,专业施工、专业监理普遍存在,无形中将项目的受益主体和监管主体———全体村民排斥在外。建设的社区环境治理项目与自己无关,严重挫伤了社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体系不顺,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环境污染涉及面广,污染点环境影响不确定性大,污染治理与管理不能套用城市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固定源管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项目,需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林、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的治理工作尽管建立了生态环境部门主导、其他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但实际工作中则变为由生态环境部门单一主导和实施,其他部门“人在心不在,出人不出力”的现象。

(五)乡镇环卫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了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用于公共事业支出的经费,如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费用极为有限。在乡镇所在地,地方政府亦只能力所能及地筹集部分资金,购置必要的垃圾清运工具,聘请人员清运垃圾,无力考虑全乡镇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每逢集市和春节,垃圾成倍增长,更加重了乡镇垃圾清运人员的负担。由于缺乏投入和低廉的工资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无人愿意从事垃圾清运工作,部分地区只得聘请一些老人,勉强维持运营。

三、农村传统资源利用及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资源利用与处理方式

1.牲畜粪便收集与利用。据调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包括一些专业养殖户都有收集牲畜粪便的习惯。农户一般将牲畜粪便收集堆放在一起,待种植农作物时作为基肥使用;个别农户还将一些作物秸秆与粪便放置在一起,浇灌牲畜废液,腐烂发酵后作为基肥使用。2.作物秸秆氨化利用。部分专业养殖户修建了专门的氨化池,将玉米秸秆氨化处理后喂养肉牛,不但大大降低了牲畜喂养成本,而且将作物剩余物变废为宝,减少了作物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3.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通过走访农户调查看到,部分农户用废弃的塑料编织袋装载垃圾,然后再统一运到垃圾场处理。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环卫队清运和处理垃圾。这些都说明该村农户环保意识较高,保护环境积极性较强,改变环境的意识较为强烈。

(二)农村居民治理农村环境的意愿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大多数村民都意识到村寨环境改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对村落环境整治愿望非常强烈。部分村寨亦在探索村寨环境治理,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在云南普者黑风景区周边社区,部分村寨成立垃圾清运小组,将村寨垃圾集中到村寨外1km处集中处理;部分小学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修建了专门的垃圾焚烧炉,焚烧学校垃圾,减少了垃圾收集及清运问题;一些专业养殖户,修建了专门的废液收集池,将牲畜的大小便分开,大便晾干后出售给葡萄或玉米种植户作为肥料,废液则作为农家肥使用在作物上。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专业种植户需要将作物秸秆送给养殖户,用于饲养肉牛。这些作法都为农村环境治理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促进作用,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四、农村环境治理途径

(一)参与式理念运用于环境治理的全过程

农村环境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村民自己的事,最终会令村民自己受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应该有村民参与决策,从项目选择、立项、实施、管理等过程都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倾听村民的意见,让村民感觉到是自己为自己办事,村民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同时,由于涉及面大,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且根据多年来我国扶贫项目的经验,在项目资金投入安排上,需要村民自己在劳动力或资金上有一定的投入,否则,就可能养成“等、靠、要”的思想[3]。要做到这些,需要环境保护治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在从项目设计到实施监管的全过程中,引入社区参与理念,尤为关键。参与式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规划需要在项目人员和外部专家的协助下,采用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调查方法,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总结与分享他们在村落环境污染控制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发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够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措施[4]。当地村民应参与规划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重新认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资源禀赋,识别制约社区治理的因素并寻找机遇,以及充分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决策。所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提出与规划实施,必须要在广泛听取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讨论、张榜公示等程序,方可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和编写实施方案。通过让村民参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项目规划不仅能反映当地村民的意愿,照顾村民的利益,还可以激发村民的强烈责任感,吸引其主动参与项目并为之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5]。

(二)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环境治理管理体系

1)根据各地实际,探索成立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村代表等参加的农村环境治理管理机构。2)探索建立由农户、个体商铺缴费,政府补助等多方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收费制度。3)根据各地实际,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建立统一的污水收集网络。4)探索在乡镇建立多形式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5)探索建立适合我国乡镇及农村地区的垃圾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管理的竞标制度和奖惩管理制度。

(三)制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

农村环境治理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政府与村民之间达成环境治理自治和善治状态,两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全过程,彼此信任,互担责任,共享资源,共同受益,建议如下:1)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村规明约”。基于当地村民的习俗习惯和已有的村规民约,根据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要,制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环境保护公约,并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执行。2)成立村环境督察兴趣小组。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对改善村落环境积极性较高,愿意为村落环境治理发挥余热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能人,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和村环境卫生进行督察和监管。3)成立村工程建设招标小组。为了让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管理与对外交流能力,需要项目放权,由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决策。4)在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的同时,利用电视媒体、召开村民大会、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政策与法规教育、环境污染警示教育。多途径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与保护中,落实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让人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维护者和建设者[6]。

[参考文献]

[1]吕建华,林琪.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构念特征及路径[J].环境保护,2019(9):42-46.

[2]陈颖,吴娜伟,董旭辉,等.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点与难点解析:《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解读[J].环境保护,2019,47(1):10-13.

[3]赖庆奎,岳彩荣,胥辉.云南金平分水岭部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第4篇: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转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引言

城市是承载现代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转型进程中,使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城市化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突显出城市污染的严峻问题,使城市生态环境容量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传统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已经难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为此,要探索转型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和机制,实现对传统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有效解决传统城市环境管理不足的问题,实现现代城市管理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1城市环境治理概述

城市环境治理是各方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互动协调、多元合作、共进双赢的多元化管理过程或状态,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要素与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说,城市环境治理是一种公共治理,也是区域治理。其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1主体多元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并非唯一性的,而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

1.2行为自愿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非强迫性的,是由社会各方主体合作主导而生成的行为。

1.3权力非垄断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再受到政府的权力牵制和约束,其他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权力主体,显示出多中心治理的格局和状态。

1.4综合性

城市环境治理涉及诸多的对象、项目、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点,与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的联系极其紧密。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城市环境治理,诸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绿色城市等实践,然而,也暴露出城市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2.1城市环境治理保护的自觉性意识不高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部分人员对于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相对模糊,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高,存在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片面关注GDP增长、轻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治理明显迟滞于经济发展。

2.2城市环境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迟滞

出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发展迟滞,忽略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建设,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2.3城市机动车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中的大量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极大地污染了城市空气,交通阻塞、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现象严重。

2.4城市环境污染外推边缘化问题严重

在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的趋势下,环境污染外推边缘化的问题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周边地区要负担来自于中心城区的庞大污染源,也滋生出急剧增长的城市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

3探索转型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治理GCPD创新模式

转型时期下的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治理模式,这种单一化的环境治理模式无法遏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为此,有必要打造创新的、适宜的城市环境治理GCPD模式,也即政府主导式合作参与多元化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1制度创新

要充分转型时期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机制等因素,转变“环境建设就是投资”、“先污染后治理”的狭隘认知,树立全新的环境治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将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创新、合作共赢、升级换代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各方投入、多形式经营的多元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3.2体制机制创新

要创设统一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环境治理新体制,包括如下组织治理体系模块:环境规划战略;环境防范;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技术标准;环境执法监督;环境法规政策;环境宣传教育等体制,并从优化经济增长、市场化环境治理、综合决策、考核问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补偿等机制入手,进行优化和创新。

3.3引入现代化手段

可以采用环境规划、审计、系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政策评估、突发事件监管、风险评价等方面,创新使用城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城市环境治理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面临转型新视域的背景下,要正视城市化建设中突显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全面分析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树立创新的GCPD治理创新模式,使城市环境治理实践成为工作新常态,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夏建中.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第5篇:卫生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校园安全;周边环境;治理策略

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就是学生的安全健康。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环境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治理安全、稳定、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完善规章制度、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校内安全防范也要日益完善,为学生创建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现阶段的校园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对学校产生影响的三类环境

(一)环境治安方面存在问题现在一部分学校周边有大型商场、农贸市场,人员流动性大、密集,很容易与学校发生冲突,噪声也比较大,给学校学习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例如,一部分学校周边有早市、夜市、一些小商贩经常在路边摆摊,人员密集,车流量也较大,校园周边小商铺购买三无食品、社会闲杂人员、小摊小贩、小饭桌、放学管理混乱等,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发展,餐饮类店铺越来越多。但是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如,地沟油、老鼠肉、卫生情况差,店铺条件简陋,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工商执照等,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小饭桌内简陋,卫生不能保证(放学管理混乱),一个小房子吃住有几十个学生等问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交通安全方面存在问题一部分小学位于道路主次干道附近,车流量较大,行车速度也非常快。现在电动车越来越多,肆意穿梭在道路上,礼让行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还有一部分小学位于道路主干道附近,大多数车辆从高速下来,车流量大车速快,应架设过路天桥保证学生上下学安全,同时也给学校也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二、周边环境形成原因

(一)学校自身能力有局限性虽然现在的校园安全防范得到完善,但是对校园周边环境问题还是无法做到根除,对学生的安全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学校领导的权利有局限性,就算发现问题,学校和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提醒,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其他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校园周边环境缺少管理校园周边环境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监管力度不够。即使城管、食品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经常针对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展开多次治理活动,但是小商贩、摊主等一直与相关部门进行“拉锯战”,要想完全解决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城管或者是食品监管部分强制性的运用法律,很容易激起民愤,造成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象,对校园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学校安全防范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措施

(一)开展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为了加大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充分了解,然后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让教师运用主题班会、板报设计、开展相关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安全防范知识。教师也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涉及一些意外事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演练,避免学生在意外事故中受到伤害。如防火事故、预防食物中毒、防地震、防诈骗等安全知识,教师可以一边播放相关的视频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学校广播站、板报、宣传栏、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等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二)完善相关制度,使安全工作有制度遵循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安全防范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要求,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完善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设计定期安全排查制度、报告意外事故制度、活动审批制度、周边环境治理制度、身体素质检查制度等,让各项安全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遇见问题要依法办事,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1-2]。

(三)坚持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随着每一年的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管理部门已经对周边的交通、商贩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交通也进行了有效的疏通,但仍然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商贩出现反复,周边环境整治难度也在增加。因此,学校要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大严惩力度,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安全防范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难度较大的、持久性的任务。学校以及相关部门要依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同时各学校也要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做到措施到位、制度落实,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各种各样的学校违法事件、周边不安全现象。让广大的师生安心工作、放心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超,付瑶.浅谈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现代交际,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