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课堂个性化教学精选(九篇)

课堂个性化教学

第1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化学有效教学前提关键途径意义

追求“有效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什么是“化学有效教学”,如何实施“化学有效教学”,大家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所谓的“化学有效教学”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品质等都得到了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义务技能和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高度融合的教学,更是师生相互启迪、共同影响、协同进步、不断发展与成长的教学。说到底,它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和精致化的必然产物。为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对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我认为在化学有效教学中我们还需在下列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主动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教”与“学”能有效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动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应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样有助于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的教学设备和现代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看的让他们看,能做的让他们做,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他们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酸和碱的性质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了解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如此,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口、动手、动脑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学生、备教具、备板书及实验器材等。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就会减少课堂的“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教师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不外乎包含三个部分:复习已经教过的内容,教学新的章节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如采用笔头练习、测试、提问等复习方法;利用实验、借助讲解、动手操作等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随时根据情况转变教学方法,保证所教的内容学生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习小组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互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小组合作目标,并且主要以合作目标达成的效果作为奖励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1.话题讨论。在课堂上的话题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精髓,选择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于学生能在讨论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个小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整理后,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2.动手实验。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师花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多。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做,学生看。而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试验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快、更牢靠地记住所学知识。这真正做到了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展的要求,适应了素质教育。

五、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1.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

2.评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

3.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

4.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5.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第2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

一、建设个性化课堂的必要性

(一)教师角度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基础教学中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仅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讲解内容时存在过难、过快的现象,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教师仅仅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未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不利于班级的管理。

(二)学生角度

现有的教学方式大多数仍然以“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多数是被动接受,为了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缺少对于所学知识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是特别困难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布置练习。对成绩差的学生而言,练习应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消化课堂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的练习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

二、建设个性化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对于建设个性化课堂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性化教学建设的重要部分。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各中学应当定期举办针对如何提升教师各项能力相关的教师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使其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学习优秀的教学建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其次,完善现有的教师考核机制,增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该举措应当保证公平、公正,通过互评的方式,更加全面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保证个性化教学的质量。

(二)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接收和消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拓展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地方。我认为,教师在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课程内容的安排要难度合理,避免出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讲得不够多,成绩差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多。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分层次的布置任务[2],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拓展;而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加以引导,使其充分理解课本内容,帮助学生吃透教材,并给予合理的练习。

(三)合理布置课内外练习

除了对课堂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布置课外任务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进行相应的布置。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后任务的布置上,缺乏合理性,对于所有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出现搜索网络上的答案和抄袭别的学生的作业答案的现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对成绩差的学生而言,练习量应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消化课堂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合理的布置练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练习,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不会逃避练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3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个性化;活动

个性化教学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育,其实质是使教师尝试适应学生的教学,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期望和支持所有学生持续成长,促进每一个儿童的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个性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用熟悉顺应陌生

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课堂要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思维活动的外部材料越是丰富、全面、贴近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过程就越是顺畅、深刻和全面。

例如,“体积”的教学。刚一上课,老师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杯子放在讲台上,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水。问:这两只杯子,哪只里的水多?哪只里的水少?把一块橡皮放进了其中一个杯子里,又问:你们看见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水平面升高了)那是不是说明这只杯子里的水多呢?(生纷纷摇头)那是为什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了,就把水挤上来了)老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把它轻轻放进另一个杯子,这次你又见到了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您第二次放的东西个儿大)……

老师从生活中找到了研究体积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尽快接触到教学内容,而且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教学内容的实质,使学生对体积的定义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

三、追求活动含金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操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我们强调“做数学”,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的实践活动。但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要追求活动的含金量。

例如,教《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一般都有这样的步骤:“找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边长――摸一摸――举例子――闭眼想――比画”等一系列活动,拾级而上,自有其合理性。但是请问:一开始就让学生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他明白为什么要量正方形的边长吗?这一“量”的活动只是奉师命而为,学生是懵懂无知的,是盲目的。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活动,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只是“操作工”,不是“探究者”。虽然当时记住了,但是时间长就容易忘记。

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活动应有适度的空间,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载体,它不仅负载着所要接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负载着过程和方法。那么以上这些活动能不能整合?我想学生在理解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动手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这时学生是不是就得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或瞪大眼睛去寻找他印象中的1平方分米,或量出边长1分米,画出这个正方形剪下来。这样才真正让学生头脑中的1平方分米的表象得到了物化和外化。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这是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同样1平方米有多大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也能很快理解并想象、比画、说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大小,也能顺利推算出1平方米=( )平方分米。这样才真正做到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四、习题的再度开发

习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习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们都非常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能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尝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尤其是开放、发展性的练习从课外资料里寻找得辛苦。目前,仍然有不少教师就习题练习题、讲习题,削弱了教材习题的功能。只有适当地对习题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看似普通,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对于这些习题,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是静态的,要以动态的观念改变其呈现方式,丰富内涵。

例如:学习完“素数与合数”后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 2、4、6、9、10 这五个数中,素数有( );合数有( );奇数有( );偶数有( )。这一道题如果单纯让学生去做,只是一道基础的巩固练习题,如果对这个题目的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就能变成一道开放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度开发:在2、4、6、9、10 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由于“与众不同”是一个模糊概念,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因此,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下面是教学中学生的精彩发言:生1:因为2、4、6、10都是偶数,而9是奇数,所以9与众不同;生2:因为2、4、6、9都是一位数,10而是两位数,所以10与众不同;生3:因为4、6、9、10都是合数,而2是素数,所以2与众不同;……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中,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一件事件具有唯一的问题表征时,就会产生唯一的途径与结论。同样,一道数学习题如果问题相当明确,那答案就是唯一的。因此,对于一些表述性的题目,可以对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亮出自己,让个性飞扬吧!

【参考文献】

[1]肖久双.教学艺术中的个性化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2]刘小岐.浅谈个性化超前学习[J].中国教师报,2010

第4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一、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初中生物教师是初中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所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首先得从初中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入手.初中生物教师对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这一优势,并且积极发挥自身对初中学生的引导作用,使自身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个性化.个性化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为传统枯燥的、单一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空气,让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让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

初中生物教师要想让自身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个性化,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初中生物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说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初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初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发表自身的生物知识理解的个人观点,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教师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如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中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进化论》这一生物知识点,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在生物课堂上组织初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物种进化论》的核心知识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话题,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提出自身对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知识点的个人理解和思想,相互合作,相互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初中生物课堂学习的热烈气氛,从而有效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师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二、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初中学生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质量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综合水平和质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想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必须要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初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第一,增加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积累.初中学生在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时,初中生物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初中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物知识的积累量,那么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的效率就会非常的低.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的积累.第二,初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初中学生生物课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个人思想,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可以让初中学生都采用同样的生物课堂学习方式,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学生教导他们使用不同的初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方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生物教科书上册中关于《生态物种的群落效应》这一知识点,由于生态群落中的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和复杂,有的初中学生喜欢从杂食性动物开始学起,有的初中学生喜欢肉食性动物开始学起,还有的学生则喜欢从群落中的植物开始入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些学习方法,让初中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初中学生生物课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三、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

初中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的思维方式对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并且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年龄较小,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的建立和定型,再加上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也是处于基础阶段,所以,初中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初中生物教师要紧抓初中学生的这一基础优势,积极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质量和水平.

第5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创新;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落实《英语课程标准》就必需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1. 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课堂教学关注的应是学生健全价格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可以获得成功。

2. 要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情绪。例如在教NSEFC Unit1时,组织学生讨论:Imaging that you find a rare cultural relic-a beautiful Ming dynasty vase,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give it to the state office of cultural relics? Or Would you keep it yourself? Or would you sell it to make money?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因势利导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个性化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 加强集体备课

学校拥有许多优秀师资,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较强,但随着新老更替现象的严重,备课组里出现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教改环境下的教学要求也使得个人奋斗越来越艰难,于是集体备课成了一个必须要落实的做法,否则无法保证同一个学校里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此外,多媒体电教设备走进课堂后,对于课件制作的能力要求很高,但有些老师在跟进方面有很大困难。

4. 重视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师的工作就是抓住45分钟倾尽全力地“灌输”,采用教学方法是 “填鸭式”、“题海战术”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我们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得以改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自主能力”)。

5. 改变评价观念

通过新课改,我逐渐认识到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选拔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英语学科关注的应该是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评价。

6. 创设英语环境,课堂教学实际化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驱动力。我校聘请的外教为该班每周开设一节口语课,课外还开设了英语角,我几乎每节课都到堂听外教上课,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外教。在我每周执教的五节英语课中,注意创设情景,使用表演、讨论、答记者问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文处理上,贯彻“说好”、“写好”、“用好”的原则。“说好”即能回答课文中的有关问题、复述课文;“写好”即能写出生词,听写或默写课文选段;“用好”即能用课文中的词汇、短语、句式翻译文中句子。在语法教学方面,采取淡化语法,通过读写,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法知识、课堂上尽量少做语法练习。在听力方面,使用原汁原味的美语,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7. 教师充分备课并要求学生预习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8.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结合等必须做出适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做游戏、搞表演、听录音、看录像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9. 以情景激趣 可利用教材里情景让学生去实践,也可利用实物教具,还可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如Seeing a doctor, Going shopping, Asking the way, Making a phone等等让学生表演,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10. 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教师要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一)包容学生的个性

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宽容的教学态度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内心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包容和理解学生的心,能客观地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绩,在努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要积极地去和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走进学生的内心,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以便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是自己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对每一堂课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才会不断上升,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三)鼓励教师开展特色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然而这种单一的模式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整齐划一的管理之下。对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所以,要想顺利、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进步和发展。

(四)因人施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智力地不同,每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导致学生所表现出的爱好、兴趣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一刀切,肯定会压抑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将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只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他们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还喜欢一边读、一边做批注,还有的学生擅长联系课外知识来帮助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依赖教材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把教材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要根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积累方式。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师要把生活中的语文渗透到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化思维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便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力。

三、结语

第7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美术课堂既是在教学生学习美术技巧,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中美的过程和手法。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悟情趣、自主学习就是有效的自我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并使其在自学中自读画面,观察画中线、形、色、空间、明暗、质感、肌理的特征。运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悟情趣,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协奏者。在课堂设计中,可以创设学生成长平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结合书本的内容请各小组提出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小组之间交换问题并完成组内任务,组员间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将课堂自主还给学生。这样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研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愉快学习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把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让师生共享,是促进学习交流的前提。教师从讲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提倡民主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与思维上的自由。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在教学中,应创造有利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让学生看看影视课件,一起设计情景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教师可以再设一个成长平台,看谁能上来表演情景剧,谁能解答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争做善于提问的画迷。如在学习《毕加索》这一课时,学生对人体艺术欣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从性方面进行理解,甚至个别女生不愿打开课本去欣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开始时抓不住作品的主旨,只是从画面上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引导,介绍《亚威农少女》和《下楼梯的裸女》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艺术不仅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也是审美与道德、理性的融合。

三、激思,合作学习

在自悟情趣、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思。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越来越深入。时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已掀起一股热潮。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专题讨论,把握造型特点,抓住画面重点,突破绘画难点。在小组的合作赏画、共同品画中理解美、鉴赏美。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攀登新的成长平台。通过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从中体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美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情感,探究学习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多种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其显示聪明的方法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优势,有的学生在那方面有长处。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蒙娜丽莎》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分析完蒙娜丽莎的构图、色调以及画家当时的想法后,要求学生画一幅同学或教师的画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纸张材质到构图等方面更能体现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五、陶冶情操,开放学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使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设计成长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学习,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要求学生向家长汇报学习表现,让家长做出评价;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展示交流;让学生将作品用来美化教室或赠送他人;让学生在课后拓展中,争做美化生活的小能手。在家长会时,让每个家长观看作品,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闪光点。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交流。

六、打破常规,评价学习

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把评价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互相评价。教师也作为一员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打破常规后,尚未画好的学生仍在埋头作画,完成作品的学生投身于互相评价中,在相互启迪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开放式的课堂,自由安排时间的课堂,给了学生足够的评价时间与机会。自己觉得画得欠佳的,从评价交流中获得启发,可以继续作画、改画。在一次美术课堂实践中,作画20分钟后,一个六人小组在评价某学生画的风景装饰画,有的学生说她选的范画不好看,颜色不均匀,色彩不鲜艳,有的学生说她把这幅画中的物体变形得太厉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达成共识的同时,也给大胆想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如果按教学常规把评价放在离下课只有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就不可能有这么仔细而有效的交流。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时间,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真正参与评价。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评价实际进行总结,补充学生评价的不足,发挥了教师的“点睛”作用。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其审美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重在坚持、贵在创新、赢在突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我们的语文教师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特征的个体,充满着鲜明个性,有着自己的自主意识、人格理想和自由的创造能力,有着独特的人文素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表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只有课堂教学个性化了,才能有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才能有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因为,教学个性化是教学多样化的前提,是教学革新化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还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喜爱,进而让语文学科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被学生了解和传承。

让个性化教学进入语文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多元化发展,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语文课堂要有个性化,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角度要设计得好,就是要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其次,教学问题要提得好,就是教师要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学环节要安排得好,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要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以便使整个教学过程丰满、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

俗套的教学设计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总是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学的懒惰和僵化,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失去活力和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教学设计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进而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例如,《祝福》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节点巧妙发问,进而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

二、文本阅读个性化

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更是要在帮助学生把握文本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个人见解。由此可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要尊重文本,否则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三、写作教学个性化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写作的个性化。语文个性化教学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写作教学要个性化。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为了束缚思想,而是为了发展个性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是为了打好写作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写随笔,或在正式的写作课上给出几个作文题让学生自己选写作内容,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写计划书、合同书、就职演讲等实用性文章。这样,写作活动就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学生就会写出更多有个性、有活力的作文。

四、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是学生接受、喜欢,并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的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五、评价体系个性化

第9篇:课堂个性化教学范文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第一,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知识点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学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搞好教学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至于使学生出现“知识断层”。

第二,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全班几十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他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不要局限于预设的教案,要根据学生当堂的表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要运用教学机智来合理地运用生成资源,造就生成的精彩。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意志等。在同等智力水平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对其个性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情,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明确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地位,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与控制者,严格地控制着教学进程,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一言不发,全心地记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与消化的时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知识只是由教师传向学生,缺乏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里,我们要实现知识间的多向交流,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第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讲课时是面面俱到,恨不得将知识嚼碎了一口口喂给学生吃,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教师经过精心“咀嚼”后的,没有一丝悬念,学生也没有经过思考,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不利于学生的运用。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与指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开发智力、激活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突出,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这样个性化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与课堂教学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卢梭说过:“重要的不是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好问的兴趣,并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获取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究学习为主,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接受与消极的情感体验转向深层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