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堂活动范文

课堂活动全文(5篇)

课堂活动

第1篇:课堂活动范文

生活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它对于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与“生活”剥离,打通课本和生活之间的鸿沟,使他们能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梭和徜徉,意义重大。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触手可及,地理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用,并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本节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设的一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特征;第二部分是本地区的农业,彰显绿洲特色;第三部分是本地区的资源,凸显能源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灌输,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没没有参与,没有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和心灵的扼杀,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亵渎。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生活化”处理:第一,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教学行程,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的形式,参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生活事件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课尾部分,笔者又采用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地理快板结束新课,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这样有生活、有体验、有参与、有感受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有意义的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情意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四、总结

第2篇: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本真教育;高效课堂;认识体会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确实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激情和活力,为课堂教学推开了煽情的大门。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浮躁学术研究,盲目崇洋之风和急功近利思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情感取向和价值定位,进而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方向。笔者所在的三立小学组织开展了“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研活动,在当下繁杂混乱的课程改革中寻找出了一份宁静的捷径。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就“本真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本真教育”的认识

我想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本真”教育理念的认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就是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寻求真理的方法和途径,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目前,教育上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学校、师生和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过分追求所谓的的精英教育。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追求教育本真的回归,让教育融入这个不断进步和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世界,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体味与反思。广大教师更应该教人求真,首先要有教师之“本”,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其次就是要立足教育之“本”,也就是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对“本真教育”的体会

(一)实践“本真教育”,要了解真实的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不是白纸一张,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对所学内容进行前期了解,设计适用于群体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备课,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必须面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真正做到宽容、忍耐、爱护和启发。

(二)实践“本真教育”,要设计真实的教案

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写复制案,不写静态案。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从网络上“拿来”教案就用,抑或草草写个提纲式教案了事。其实对于老教师来说,真正吃透了教材,理清了思路,写一个简单实用的教案不会花太大功夫。所以我常常把是否写真的教案当成对自己职业心态的确定:如果我在写“假案”,那说明我在混日子,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写“真案”,说明从来没有放弃思考,我在研究,在探索,在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教案撰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后反思都经过认真谨慎的思考,从不应付了事。如在撰写《快乐的小公鸡》一课的教案时,我首先深入研读文本,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主旨为理解“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这句话的含义。其次,摸清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快乐”一词的理解是否正确、透彻。接着根据学生的情况、大纲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后,综合设计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句课堂语言都经过反复斟酌,做到精炼、形象、生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后还要虔诚反思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这样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的发展都是意义非凡的。

(三)实践“本真教育”,要打造真实的课堂

课堂需要回归真实生活,寻找到学生的本真,使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让教师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对教材的使用,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立足文本,贴近生活,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创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课堂空间,让知识、文化、人性、情趣、道德等润物无声般地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让每一堂课成为陪伴学生幸福快乐的四十分钟,让每一堂课都拨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琴弦。这个过程是一个接纳、重塑、超越的过程,流溢着生命的动感。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公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快乐”一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有一个学生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帮妈妈扫地,妈妈看到我很懂事夸奖了我,我很快乐。”另一个学生说:“我帮助了同学,从此我和被帮助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我也很快乐”……学生此时融入了课堂情景中,贴近了实际,从中受到了感染,受到了熏陶,受到了教育,这时候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就不会显得空洞乏味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包含了认知、交流、倾听、理解、辨析、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正是对“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最好的诠释。我想,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个“理念新、教法活、教学实”的课堂,坚守语文本真,夯实双基训练,就一定能给学生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一个魅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红,张竞籦,张勤.教育需要回到本原回到生活回到最初[N].郑州日报,2014-07-07.

[2]陈俊杰.真情课堂,真情人生[N].学知报,2011-06-20.

第3篇: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活动式课堂;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的学科属性基本上决定了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入高中以来,学生无论是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对外界的好奇,依然不变,而高中信息技术授课内容有很多地方又让学生特别感兴趣,因此,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一、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构建“活动式”课堂模式有利于真正在和谐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培育出真正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建设性人才,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要做一些合理的改变是必要的[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很广,含有的高端信息以及实践意义的科目,构建“活动式”课堂模式,正好能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全新的和谐教育背景,作为全新的教师教学方案,让信息技术课发生本质的变化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高中生学习的效果[2]。此外,信息技术课一直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能力。[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高中生提高思维模式、锻炼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在我国,信息技术在对高中教育领域发展中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而高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课堂结合“活动式”课堂模式以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的有效模式与方法,利用“活动式”课堂模式的优势和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式”课堂模式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如何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

1.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

课堂模式为了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教师要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理念下慢慢转化自己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传统的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的课堂都是教师是主体,学生的角色和理念就是学和被动接受。[4]然而现在,为了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教师的角色作用由主体转化为引导,学生的角色慢慢由一味地学和接受转化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完全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感受,这样“活动式”课堂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生活的实践都具有引导和锻炼作用。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设置Flash文档的属性”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不要像之前课堂模式一样一味地将设置步骤教给学生,而是采用“活动式”课堂模式,试着将学生分组,大概6~8人一个小组,然后将全新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真正地让每个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教师只是起着指导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讲的,这样有助于创造学生之间融洽的学习氛围。

2.激发高中生学习激情,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

“活动式”课堂模式为了激发高中生学习激情,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教师要学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教学背景,让高中生学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这样更能充分有效地将“活动式”课堂模式运用起来。因为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创新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的构建正好可以巧妙地转化高中生学习思想。[5]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设置Flash文档的属性”这一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高中生复习疑问,让高中生自由分组组合,对疑问进行课后讨论,然后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用15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再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评分,这样模拟的活动情景更加促进了“活动式”课堂模式的实行,同时也考核了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

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可实施的措施,来好好引导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教师要鼓励高中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对知识点好的理解思想,教师和学生也可以相互转化各自的角色来探讨。其次,对于积极发言的高中生,教师要第一时间肯定他们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和民主的学习范围。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图表和文字处理操作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探讨,制定课堂发言加分制度,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发言,真正参与到课题讨论中,并且规定主动发言一次加0.5分,能操作出来再加1分,同时能用几种方法操作好可以加2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营造的和谐和共同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

4.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

“活动式”课堂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活动式”课堂模式,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加强课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可实施的方案来同学生一起实施。所以,教师在提升自己的课后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在学习图表和文字处理操作题时,教师教授图表转化为文字的操作后,就要让学生学会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在这一章节内容学会之后,给学生出一道数学统计文字图表综合题目,让学生通过刚刚学习的信息技术的图表和文字处理操作题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目,真正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动式”的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情况,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学生压力巨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同时也是让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学习,由此放松一下心情。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扮演的是学习的指导者,与学生互助互学,既要引导他们完成任务,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2).

[2]张永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4,293(28).

[3]王便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化教学,2011,38(01).

[4]张喜飞.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2(42).

第4篇: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构建;新生态;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推出教学活动,利用延伸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追求生态化课堂。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升级处理,对教学组织形式展开创新探索,打造新生态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精选生活内容,创设新生态教学情境

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内容整合方面进行探索,构建新生态教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

1.目标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增删,提升教学的适配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期待和追求,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认知,适时进行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整合处理,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为学生做目标定位,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如果目标制定适中,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小窍门》时,教师为教学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调查采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或者借助网络进行搜集,找到一些生活小问题,使用不同的小窍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学生亲自做实验,了解生活小窍门的实践操作和运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从这三个目标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接生活认知展开学习操作和思考,接轨生活进行实验操作,在小窍门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当然是有价值的设计。小学生对生活小窍门有比较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的设计自然能够获得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对此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教学发展形势做出理性设计,提升教学启动力。如推出生活案例、设计生活实验、进行手工操作演示、讲述生活技巧、媒体展示制作成品信息等,都能够冲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有比较高的敏感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接学生的生活思维,使之形成学习探索主动性。如教学《雾霾现象探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在学生观察后,播放雾霾视频。学生对这种气候现象比较熟悉,教师要求学生讲述对雾霾现象的认识,学生都能够滔滔不绝地进行个性化展示。教师顺势出示思考问题:“雾霾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雾霾?”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认为:“雾霾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分不开的。雾霾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有的学生说:“治理雾霾需要从环保角度展开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消除雾霾做出一份贡献。积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特别是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可以有效消除雾霾。”

二、引入生活活动,强化新生态课堂特征

学生大多喜欢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特别是手工制作、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等,教师要进行对应设计,强化课堂生态目标的制定。

1.手工操作

手工制作和实验操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对活动设计和组织情况做对应调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度。学生对手工操作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针对性地展开设计和推动,可以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同时,教师的示范操作展示,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理触动。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操作技巧会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为学生做示范操作,对学生形成触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如教学《奇妙的绳结》时,教师先介绍生活中的绳结操作,如系鞋带、系红领巾等,然后拿出一些绳子给学生做示范操作,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毛线一起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操作环节,很快制作出一些绳结。教师的示范操作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实践出真知,学生在手工操作中获得丰富的学习启迪,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会更加深刻。

2.实地观察

学生对实地观察和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参与兴趣,教师在任务布设和活动组织时要对接学生的生活现实,创新活动呈现形式,提升课堂生态指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各种制约因素,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对应处理,确保学生获得实地考察的机会。教师为学生设计实地观察任务,能够获得丰富的教学启动力,但因涉及安全等因素,教师很难经常带领学生展开实地参观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利用媒体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或者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观察。如教学《走进农业基地》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了解这个农业基地种植了哪些特殊的植物,其管理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新发现。学生进入观察环节,很快就有信息反馈。有的学生说:“农业基地中有许多塑料大棚,里面有很多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如草莓、西红柿等。”也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新发现:“一些大棚种植了无土蔬菜,这些蔬菜是靠营养液生长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农业基地展开实地观察,使学生在参观发现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

三、设计生活训练,打造新生态学科课堂

在设计综合实践训练时,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验操作任务,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教学互动,让师生有更多的交互机会。

1.生活实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活实验占据较大比重,教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让学生在接轨生活的条件下展开操作,在具体实践中建立实验认知。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准备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借助简单材料进行相关的操作和探索,其助学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在实验的趣味性、操作性、开放性、互动性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升课堂生态指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不丰富,但对饮食的关注度很高,很多学生对食物存在选择性,出现挑食现象。如教学《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生活调查:“对家庭生活饮食情况进行深入的摸底排查,然后设计一个健康食谱,参与班级展示活动,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深入到家庭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搜集和整合处理,尝试设计家庭营养食谱。这个操作任务带有生活化特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需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展开社会调查。生活化活动带有特定的操作属性,与学生思想有更广泛的对接,教师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展开对应设计,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另外,生活中有很多实践性学习内容,教师接轨生活设计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网络互动

第5篇:课堂活动范文

整合各种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教育资源是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而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资源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认真备教材。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吃透教材,要深入理解历史课的课程标准。每次备课时,教师心中都要有历史课新课程标准这把尺子,要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再围绕这些目标,结合自己整合的教学资源,参考相关参考用书,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充实具体。其次,认真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课上学有所获,教师课前就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和习惯来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活起来。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设,想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力求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认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考虑适用于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有序进行。另外,教具的适当使用也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实物、多媒体、视频资料等,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时候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就好。

二、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的基本条件。那么,历史教师到底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首先,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历史氛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所以,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要搞好师生关系,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倡导自主学习,鼓励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即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