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精选(九篇)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

第1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抓手,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目标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思路,在现有基础上,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以提高“双师素质”为目标的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

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1.专业带头人

培养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尚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严谨正派的学风,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学术思想活跃,在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并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成为能组织和带领教师进行专业或学科建设的拔尖人才。

2.“双师型”教师

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向既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高级物流师)或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中级、高级)的“双职务”型教师发展;物流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也要积极主动转型,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外,获取相关职业(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双职务”或“多证制”教师。

3.骨干教师

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专业素养,促使其成为实践技能过硬、基础理论扎实、能够协作完成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骨干,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项目建设、年轻教师培养等方面起到骨干作用。

4.兼职教师

深化校企(行业)合作,聘请来自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兼职教师作为长期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承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措施

1.建设内容

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师资实力。采用“内培外引”的方法,一是立足校内,抓培养提高,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各级培训和参加企业实践任务,实施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二是面向校外,抓引进与兼聘,引进企业或高校的教授,聘请有关行业和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校讲学,请他们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促进教学与社会发展接轨,提高办学质量。

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聘任和考核为核心,切实提高教师基本功,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

2.建设措施

通过教师承担项目,建设基地、技能大赛、带队训练、出国培训、校际交流、校内交流、调研考察、拓展新专业、以老带新、基本功提高、信息化能力提升、课题研究等途径,在学期中不定期召开总结会议,阶段性总结工作,并表彰先进,反思问题,提出期望。及时把握工作方向,调整工作态度与方法,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促进专业工作顺利展开,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1)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集中培训、国内调研、出国学习考察、参与企业生产、共同研发生产项目等途经,增强其专业建设的指导能力。

(2)骨干教师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通过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下企业实践、参与校本课题研究、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论坛、校际交流、带队训练、以老带新、拓展训练等活动,提升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引领、示范、带动教师整体发展。

(3)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家与技术能手参与各专业规划制定,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与基地建设。

(4)双师能力。坚持“引进来、送出去、把好关”的方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一是安排专业课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保证至少有半年时间脱产学习,每年都要到对口行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和项目设计。经过行业、企业实践,了解相关技能培训要点,并得到企业行业书面证明。教师根据实践过程做实践纪录,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使专任教师具有一定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引进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有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到校任教,并对教师进行传、帮、带;三是通过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让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并具备一定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五是通过技能大赛带队训练,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5)专业化发展能力。明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职业道德上,要求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要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在劳动形态上,要求从“教书匠”到“创造者”。 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通过自主学习、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公开课等途径,培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6)德育工作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专家讲座、校内交流、校际交流、调研学习,提升辅导员德育能力,拓宽辅导员教育视野,更新辅导员工作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建设德育精品课程,增强德育感染力,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功效;以目标激励、教育实践、学校旅程等措施,增强辅导员工作动力,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7)资源开发能力。通过骨干培训、调研学习、理论学习、校内交流、校际交流等措施,根据工作实践与经验积累形成的基地建设、专业、教师标准研发能力。

第2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双元制”职教体系使德国培养了无数尖端的技术工人,并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使二战受到重创的德国经济仅仅用了30年就迅速恢复并成了欧洲强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初具规模,到2003年已培养了六千万技术工人,他们成为我国的制造业的技术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工人人数需求增加,对技术工人各项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并寻求新的改革。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2014年1月22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企校联合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宝钢班”,以期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1.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在强调学生面向岗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认知方法论、专业通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技能方面,通常也更加注重针对多岗位群的一般性专业技能。教学内容通常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知识由于具有非常强的通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逻辑关系,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学方式下更加适用。但学校教育通常会忽视学生在面对具体岗位时所必需的“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是问题导向型的。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重构既有的知识技能,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的或者合适的处理方法,然后在反思中强化对特定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所要求的问题压力,重复试错以及反思都往往需要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获得。这方面,企业正常的经营无疑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双元制”正是试图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并有机协调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而企业的实践过程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反过来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有机循环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2.“双元制”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

纵观德国“双元制”的发展,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与通常意义上企业仅仅是作为“劳动力”的需求方不同,“双元制”首先要求企业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同时,与过去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接收单位”不同,“双元制”要求企业与学校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培养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基于这样的要求,企业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为学员提供实际生产岗位与操作场所,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操作计划,并且为学习的学员配备了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实训教师。这样就发挥了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实践导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同时,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参与这一过程,并成为这一过程的最终受益者。这种良性循环也是“双元制”能够顺利运行下去的基础。

3.“双元制”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双元制”培养的终点是学生最终进入到企业,并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双元制”员工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教育目标必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德国的经济部会根据国家生产结构与劳动组织的新变化对岗位工人提出新要求并于每年颁布职业培训的名称与数量。目前德国承认的职业培训已经细化到93大类与380个小种类,每个具体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能力标准体系。德国会宏观调控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职能作用并为职业资格标准提供最新与可靠的信息数据,为青年人提供职业信息与职业咨询。这样就使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贴近企业、企业能够贴近行业、行业能够靠拢国家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必要性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

1.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要求必须发挥企业的力量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就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和加强组织领导几大板块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这说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人重视,高中教育阶段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被迫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高考后成绩不理想的高考生被迫选择高职院校。社会人才选择的标准主要重视学历而非技能。据统计,2006-2013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投入从18.5亿元增加到233.3亿元,年均增长43.6%。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比重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入的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教师力量不足。这样就导致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设备陈旧、教师素质不高的现象出现。

2.职业教育体系不成熟要求必须与企业更加紧密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而且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较为深入,所以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成熟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与人才需求高度同步。这样就能够保证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普遍采用“拿来主义”,这样就很难将职业教育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对经典的教学案例、资源缺少系统的整合,这样就会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出现误区。所以,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增加投入是不够的,能够吸收别人的精髓为我所用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要求发挥企业专业技能人才优势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少量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原中专院校的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老教师缺乏学术能力并难以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学术成果。由于职业院校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教育行业的报酬与企业报酬相比较低,这样就使得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岗位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处于老青年教师交替的阶段,近年来对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1.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成功在于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健全的法律体系、充足的财政支持与准确的市场定位作为铺垫,这样就能以市场为导向并运用充足的后备支持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完成发达国家的另一次蜕变。“双元制”职教体系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广泛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制造业在生产线中对于工人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线工人高超的操作素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保证。另一方面“双元制”的引用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线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减少了学生适应工作的周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宝钢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深度合作。在理论学习中,“宝钢班”学生不仅学习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外语、钳工技术等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今后在宝钢生产线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宝钢股份的老师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开设相应课程教学。在实践操作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为“宝钢班”提供了实训中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操作技术。除此之外“宝钢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进入宝钢的生产线学习,并且有宝钢的技术工人带班指导。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充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减少了培养的财政支出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

2.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需要的教师团队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正在发育,人才交流十分广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新的局面。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一线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要有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理论与实训教师都被要求考取“高级工”并重视与企业的学习和合作,主要方式有青年教师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相关的讲座、带队参观并向企业取经和组成教研团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竞赛。例如:2015年9月28至2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邀请了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长峰技术总监、苏州格玛德机床装备有限公司黄国平技术总监、上海大众汽车三厂车身车间吴伟斌工程师、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王文忠工程师、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封佳伟工程师等5名企业专家,为实训中心建设和专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上门取经”“带队学习”“团队出征”的方式能够加深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的教学梯队。

3.构建适应“双元”制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识别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双元制”的实施对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提出了挑战。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过度重视。“双元制”要求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岗位导向的、具体业务问题导向的。因此,整个评价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当时所处的学习实践环境和背景,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由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最终的结果与实施过程之间不再如理论教学中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然后才是对于最终结果的关注。最后,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得职业素养相较于普通教学更加重要,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1.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I].比较教育研究,1993,(1).

[4]谢仲贤.“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法[J].职教通讯,1999,(9):34-36.

[5]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5-147.

第3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which take u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s growing up during the time of entering 21st century. It is a new project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new area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a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curricula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当时虽没有技术本科的说法,但上述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教育与本文所界定的技术本科教育却是一致的。考虑到行文的方便,本文姑且将其称为技术本科院校或教育。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分析总结此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积累相关的素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来看,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了解这些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技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

1.经济和科技发展,人才结构变动。20世纪60- 70年代是全球经济经历恢复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发生变化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大致只有三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工程师——对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设计和应用;技术工人——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而随着技术应用阶段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重,于是工程师分化为工程师和技师,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而技师进行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工作。由于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有相应的区别。一般而言,工程师由大学来培养,技术工人由中等专业教育来培养。那么技师如何培养?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等纷纷探索过这一问题,最后都试图举办技术类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

2.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涌动。20世纪70年代是技术本科教育纷纷兴起的年代,同样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化社会思潮不断推广的年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预见和呼吁。”此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不仅提出了大众化理论,而且暗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出于对传统精英教育“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的担心,又建立了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在亚洲,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影响成立了技术学院,以后又将之升格为科技大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的建立与发展。而目前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阶段正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另外,技术本科规模在我国高教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15%,2003年为17%,2004年为 19%,2005年达到21%。

4.由技术专科升格而成。德国、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发展的本地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从一般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也不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无一例外都从原来的技术专科教育升格而来。这可以说是技术本科教育创立起来的共同规律。当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做法是:采取双轨制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与目前我国技术本科试点的实践所选择的发展路线相当一致。因为,我国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也将优秀、成熟的技术专科转为技术本科,且形成双轨制下的高教体系。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1.从人才规格来看。不难发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和类型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这也许和英国1992年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是有关的,因为取消了“双重制”之后,科技大学也积极向传统大学靠拢,有时甚至运用它们的标准作为升格后大学改革的方向。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对培养目标进行概括性的陈述之外,还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较为细致的能力规定。从这些能力规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国家对此类人才的内涵定义: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是全程结合的,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院校的自主决定权更多一些,自然在就业过程中不如德

国毕业生那么抢手。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三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第三和第五学期为实习期,在理论教学中融人了较多的习题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融人了理论深化的内容,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了。而英国则不同,虽然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但轮换的周期很长,学程内只有一次实习,长达一年左右,当然英国也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之后的实验和讨论,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理论课中基本没有实践内容,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技术本科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就德国而言,培养的重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而我国台湾地区正好相反,更加注重学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全面素质。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强调学生能毕业就上岗,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可迁移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两方面兼顾。

四、学院课程的比较研究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可见,这一课程结构的模式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课程各阶段的比重和内容有所不同,德国和英国第一阶段的比重较小,且该阶段课程与专业相关,而后两阶段是重点,而中国台湾在第一阶段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约20-30学分,但与专业无关。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如习题和实验,且所学内容以工作所需展开,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从效果来看,德国和英国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且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其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从结果来看,德国学生经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对企业的认识都超过英国和台湾的学生。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例如,英国采用讨论、指导、实验、独立学习等,且讲授的比例很小,只有24%。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教学中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比例极小。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面理解。

五、总结与启示

1.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从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上海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因此技术本科的数量也应当与此对应,从实践上来说,发展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技术本科是可行的,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另外,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大陆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办不办技术本科和办多少技术本科要依据各地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判断。

2.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本科人才虽然有归为技术教育或工程教育的争议,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培养中间性和桥梁性的职业人才。但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试办的情况来看,各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定位都没有突出桥梁性人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另外,对于人才内涵的具体描述,各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很细致清楚的描述。就中国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来看,还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细化。

3.培养模式上需要注重与市场的互动结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国大陆的技术本科来看,更倾向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培养模式,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但事实上,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而且联系主要放在招生和就业阶段。德国企业与院校的联系比较密切,参与院校学生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对于毕业生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最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像德国那样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惜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上岗能力,技术本科的毕业生在技能上可以说和技术专科的学生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像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关键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所关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单方面的提高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方面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我们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4.技术本科的课程有待调整。目前我国大陆试办的技术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也采取三段式课程,但具体到各阶段比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如第一阶段的课程相比之下比重偏大,课程多为政治、英语、体育等内容,这些课程在各专业完全相同,且比例上比我国台湾地区更多,这些内容可以在中等教育阶段解决。另外,德国和英国在第一阶段就介入专业内容学习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再如,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德国制定了专门的进阶标准,而且这些进阶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课程各阶段之间环环相扣,这值得我们借鉴。就实践环节而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比较相似,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学期,交替周期长,功能单一,且产学合作不够紧密,往往把学生送到企业以后,就由企业来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效果不佳。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得非常出色,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4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勇夺全国大学生成图大赛19个奖项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于近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作为首家参加该项赛事的技工院校,同时也是本次唯一一所参赛的技工院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一举夺得19个奖项,成绩喜人。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比赛分为机械类、道桥类、水利类、土木与建筑类四个类别,往届参赛选手均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该项赛事既是现代高校大学生展现经典成图技术、产品信息建模创新能力的舞台,又是全国各高等学校图学教育工作者互相学习、交流、改革创新的平台,被中国图学界盛赞为图学研究和图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奥运会。

本次大赛,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共派出CAD机械设计精英班9名学生参加了机械类项目竞赛,与来自全国各地共185个高等院校的1199名学子同台竞技,展开紧张激烈的角逐。学院选手不畏强手,沉着应战,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凭借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功底,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举夺得了19个奖项:1个团体一等奖、2个全能一等奖、4个全能二等奖、1个尺规绘图单项一等奖、1个尺规绘图单项二等奖、4个计算机建模单项一等奖、2个计算机建模单项二等奖,以及4个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可谓一鸣惊人、技惊四座,充分展现了工贸学子好学践行、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风采!

丰收的硕果是众人汗水的结晶,更是学院“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世赛标准转化和频繁的国际交流的成果展现。经过此次比赛,学院收获了胜利的喜悦,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但更看到了巨大的进步空间。好成绩给了学院发奋前行的动力,来年学院将创造更好的战绩!

(特约通讯员 朱静媚)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

招生持续火爆进行

尽管不再派教师到生源校宣传,尽管设置“门槛”提高入学成绩,尽管严把“入口关”实施测评面试,但天津机电工艺学院依然受到考生的“任性”追捧,招生的6天中,有近8000名考生及家长来到学院咨询,2300余名考生确定了报考意向。

每天从早8点到晚8点,该院招生咨询大厅人头攒动,人流就像长潮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工作人员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该院招生办主任李浩告诉记者:“年年火,也没有今年火,今年有一种挡不住的感觉!”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天津中职第一校、全国中职排头兵”的品牌效应愈加凸显,有一半以上的考生是通过媒体报道、网络宣传了解学校,亲临实地考察被吸引,而后选择就读该校的。有一位来自武清区的考生家长说:“就冲首批创办国家中职示范校和连续八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就拿定主意让我儿子在这里上学了!”

在面试室,五六名考官严格把关,通过的考生得到师长指点找准方向,未通过的考生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心服口服。据教学督导研究室主任刘宝丰介绍:“我们今年的面试,本着‘像学生、爱学习、有志向’的标准,贯彻学院领导班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测评原则,对学生从一入学就实行质量把关,以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今年四五月份,学院对进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的学生,首次实施了综合素质测评,对未通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缺什么、补什么’,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按照院领导的要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入学、在学、毕业’全过程测评机制。”刘宝丰主任说。

一方面认可天津机电工艺学院的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在这里可以找到心仪的专业。数控技术、模具制造“王牌专业”风采不减当年,汽车维修、计算机动漫“新兴专业”魅力倾倒一片,今年新开的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专业”前景一片大好,不乏有志青年来此尝鲜。目睹如此火爆的场景,学院的老师们也“真的是醉了”!

(特约通讯员 李津军)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台湾世界技能大赛数控团队到学院访问交流

近日,台湾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专家刘敏亮等一行四人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进行访问交流。

院长童华强主持召开了欢迎会并做讲话,他说:“欢迎台湾世赛数控团队来学院进行访问交流,台湾在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作为世界技能大赛传统强队,希望台湾选手和大陆选手深入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希望建立两岸技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在世界技能大赛比赛和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交流和合作”。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宋放之、数控铣项目专家鲁宏勋也出席了欢迎会。

会后,在该院集训基地召开了技术交流会,两岸技术专家就世赛新规则、参赛准备情况、各参赛队的技术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两岸选手开展了技术对抗赛,台湾和大陆专家各命制一套试题用于选手交流赛使用。对抗赛历时三天,比赛中两岸选手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竞技状态,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次日下午,两岸专家和选手对比赛的情况和技术问题做了总结。

本次两岸交流,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世广、副处长何燕莅临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看望台方专家和选手,在基地,李处长询问了台湾参加本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准备情况和选手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希望台湾专家、选手能经常来大陆进行技术交流,台湾有着多年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宝贵经验,台湾选手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此次来北京交流,基地会做好相关工作,保证选手之间技术交流的顺利进行,希望两岸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项目上能长期合作交流,也预祝台湾选手在8月份举行的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通讯员 何 跃)

东莞市技师学院:

德国STIHL集团人事行政总监莅临学院考察

近日,德国STIHL集团人事行政总监Prochaska Michael(波尔卡斯卡)在广东骏马(ZAMA)精密工业集团副总裁王思腾的陪同下莅临东莞市技师学院进行参观访问,院长刘海光、对外交流中心主任熊庆陪同参观和座谈。

据了解,自2013年东莞技师学院全面开启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便引起了广东骏马(ZAMA)精密工业集团的兴趣,多次来学院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并将双元制教育作为ZAMA公司未来几年的重大项目之一,与学院达成合作开办“BBW校企双制班”的意向,同时上报德国STIHL集团总部。德国STIHL集团总部对此开办“BBW校企双制班”十分重视,特地派遣人事行政总监Prochaska Michael到校参观考察。

座谈会上,院长刘海光对两位总裁的到访表示欢迎,向其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发展方针和目标以及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等情况;还就本次与四家德企合作的“BBW校企双制班”合作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请对方就学院德国外教列出的教学时间表和教学内容安排提出要求和建议。STIHL集团总裁在座谈会上表示,学院的设备和教学场地都是高标准的,和德国非常接近,特别是教学计划表他非常满意。他还对学院目前的规模和教学理念表示赞许,同时对双方的合作很有信心,希望能和学院一起培养出具备综合实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特约通讯员 周 辉)

广东省技师学院:

在2015年广东省CAD图形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中再创佳绩

近日,在2015年广东省CAD图形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中,广东省技师学院获得了1个团体一等奖、1个团体三等奖、2个个人一等奖、3个个人二等奖和3个个人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广东省CAD图形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由广东省工程图学学会主办,旨在通过竞赛进一步加快培养和储备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CAD高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提高本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竞赛参赛单位多、选手数量多,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在内的31所学校分别派出129名学生和56名教师组成43个竞赛队进行参赛,竞争激烈。竞赛内容对选手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上午进行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项目,下午进行测绘与手工绘图项目。接到竞赛通知后,学院选派出6名学生和2名教师参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教练的悉心指导和选手们的刻苦训练下,最终在高手云集的竞赛中一显身手,取得骄人成绩。

自2011年首届广东省CAD图形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举办以来,学院在本项目的竞赛成绩逐年提升,实属不易,再次展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展现了学院师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特约通讯员 邱 媛 肖建章)

阜康高级技工学校:

荣获“自治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公布了2015年全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评审结果,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阜康市高级技工学校)报送的《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形体训练与礼仪》课程、《现代农艺技术》教学团队分获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殊荣。

“精品化”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阜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阜康市高级技工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将“精品化”建设目标贯穿于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申报过程中,从优筛选题、中期跟踪、组织申报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校领导亲自参与,多次组织校级督导组进行科学论证,提高参评质量。通过此次评审工作,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建设。

(通讯员 胡文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开赛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于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赛。本次大赛由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30多家单位联合举办,共有来自全国47支代表队参赛。

据了解,此次技能大赛围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的赛项主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此次比赛,选手们操作的都是风力发电企业最先进的风光互补设备,哪支代表队调试安装得最快最好,哪支代表队就胜出。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江苏又是全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发展最好的省份,产业链齐全,人才需求量大。我们学校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两个方向,去年第一届毕业生34人,除了升学,其余全部进入各大新能源企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新能源专业负责人朱旭平说。

第5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第6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8-03

学院依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批复的《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内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专家伴随,构建体系、规模培养的建设原则。重在培训体系的构建,采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了一套培训评价方案,整体提升了培训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学一体、学做合一”构建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明确培训人员的具体职业或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学院各专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各类职业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职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自的工作领域,然后将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典型性工作任务,再转化为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培训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培训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两层分解、梯次转化的特点。

1.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为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共建”的原则,由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特点,专业带头人明确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培训教材、设计学习工作页、完成教学任务。

2.课标编写,两层分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先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应涵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有哪些。再将代表性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对象、要求、所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然后为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等提供依据从而编写课标。

3.学习内容,工学一体。“工学一体”就是在教学过程分析和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不能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安排。而是要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归类,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加工,从而设计学习内容。

4.学习过程,梯次转化。梯次转化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处理,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企业需求、设备条件等因素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转化。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将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将职业工作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依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要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员在完成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不同的工作过程、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二、“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开发培训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院先后与北京玻璃集团、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市一轻研究院、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员工入学校”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了一套“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了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1.“点、线、面”结合的培训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2.“德、能、研”并举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依据企业实际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于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技师及高级技师则采取技师研修的形式,除了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升外重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训。

3.企业员工进学校的培训途径。培训采取企业员工进学校,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课程,再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流程,再根据培训人员的数量、知识层次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仿真模拟操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技能提升主要由企业兼职人员担任,双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将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4.学院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形式。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在参加培训人数较多、时间不好协调的情况下通常由专职教师去企业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要求对参训人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进行提升。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修养。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学会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工作成果,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验性论文。激励员工参与成果研发和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

三、评价“多元、多样、多级”,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学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标准。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以评促改,改利于评;以评促管,优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教师评价、学员评价、企业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认定,立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为产生很好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促使校企双方深入分析、认真反思和改进以往的评价模式,保证培训质量的提升。

1.评价形式多元化。以食品检验专业为例:培训学员的课程分别采取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盲样考核四合一方式。诊断性考核是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摸底诊断,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成绩不计入结业成绩的总分。过程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盲样考核占课程培训结业成绩的20%。单门课程合格者发给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全部课程综合成绩合格者发给专业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课程修完合格后,可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职业鉴定和综合评审,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由培训学员、培训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评价效果。

学校每期培训后均向学员发放培训反馈表,及时征求培训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学员的反应层评价为平均93%,企业满意度评价为100%。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培训学员出勤情况、培训课堂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检验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及培训能力提升等多重指标,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操作标准,引导学员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

4.四级评估效果显著。以提高培训效果为目标,建立四级培训评估制度。第一是反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向每位培训学员统一发放各专业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此外还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评价;第二是学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检查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三是行为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在1~3个月之内,对学员进行跟踪,进行追踪性评估,目的是检查参加培训学员是否在工作中有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第四是结果层评估,是指通过培训后对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培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四级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保证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培训能力提升

为确保培训质量让企业和学员满意,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基地的共同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多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扩建实训场地,改善实训装备条件,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工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建成兼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需要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目前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工位明显增加,同时可以承担从中级工到技师不同级别和机械维修、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和完成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和任务。

1.培训体系构建,促进队伍成长。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是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本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工作小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能力、技能水平、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2.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培训基地的三个重点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紧缺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选准在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拓宽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各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协商培训计划,评估培训质量,反馈培训信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多方参与,实现了校企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

4.开展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近年来,学校以“立足轻都市工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立足专业发展,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进行培训分析,改进培训方法,使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学校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遵循职业规律做到了“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采用多元培训评价体系,评估制度有效,培训能力明显提升,为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荣.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C].中国职协2015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5,(12).

[2]张美荣.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C].中国职协2014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4,(12).

[3]张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

[6]白慧霞.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第7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一、深刻理解师德的内涵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有跟随时代进步的发展性。古往今来,大众期望教师教书育人,传承师德。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应有适应时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先进的道德意识。

1、师品,师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基础的。教师要有为祖国建设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2、师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不是死水,应该是常流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广博的知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

3、师能,技高为师。一要有科学的系统的知识,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整地统一起来。二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探索科学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科研中开拓视野,在实践中提高师技,在总结中提炼师艺。

4、师表,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道德的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以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师德建设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协调性、发展性的工作,为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虚实结合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

1、精心制定一个方案。学校要生存发展,关键在质量;质量要提高,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应该结合本校实际,精心制定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具体步骤是:一是召开师生座谈会,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收集师德存在的问题;二是大会动员,宣传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职工思想认识,纠正模糊认识,动员教职工自觉参与,努力提高师德水平;三是明确师德教育目的、内容和要求;四是结合师德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加强学习,开展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六是自我反省,检查对照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纠正偏差,努力提高师德水平;七是结合年度考核,总结交流师德体会,评选师德标兵,巩固发展教育成果。

2、充分运用两个载体。一是充分运用活动载体。道德建设重在实践,要让教师把师德规范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贯穿于全部实践,就必须抓活动,如开展“创新教育、尊重教育”观念大讨论,举行师德事迹报告会,开展红旗班级评比活动,评选师德标兵,开展争创“四个一流”和“四有”活动:即敬业一流、师表一流、业务一流、合作一流;对学生有爱的感情、爱的行为、爱的语言、爱的艺术。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提升师德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师德建设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开辟“德育工作”专栏,鼓励师生利用网络开展师德评议活动,对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完善师德行为,提高师德修养。

第8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外;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7-02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年来的大发展、大繁荣过后,现代教育观念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办学投入如何发挥高效益、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最为关键和棘手。

国际上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早,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发展成熟并各具特色。同时,国际上高职院校在师资的培养、培训及管理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其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史一脉相承。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既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师资培养,也同时关注在职的继续教育。德国政府把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参加分级分类培训。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较高。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也高于同等资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约为其他行业工资的1.5―2倍,在社会上是倍受人们尊敬和羡慕的职业之一[1]。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德国职业院校又一特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而且多数来自企业。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掌握先进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益处。有些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例甚至超过1:1。

二、美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其“双师”素质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要成为一名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不仅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在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核也十分苛刻。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类[2]。根据这些考核结果,要对教师进行动态评价,不断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提高自身的贡献力。

三、日本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即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3]。他们主要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职业训练指导员”是集理论课讲授与实际操作训练于一身的师资。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四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

此外,日本职业教育非常注重立法工作,通过立法解决职业教育中师资的一系列问题如解决师资数量不足问题、师资培养经费问题,并且通过立法确立教师地位。尤其是年文部省修订了《职业教员许可法》,创设了教员特别许可证和特别兼职教员制度,从社会上、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职业经验与优秀学识的人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而且架起了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利互惠的桥梁[4]。

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澳大利亚TAFE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它具有一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培养、教师准入和教师培训几个方面:一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采用多渠道、高质量的培养方案。二是澳大利亚拥有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澳大利亚TAFE学院要求教师: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三是澳大利亚拥有规范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四是澳大利亚拥有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4]。它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五、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通过前文对国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美、日、澳四国职业教育教师建设的整体回顾,我们看到国外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早,更主要是得于以有一整套缜密的培养、培训和管理机制,其中很多有益的经验带给我国启示。

启示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如前文所述,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学模式和内容也有所区别,因此国外对高职教师的选聘一直比较严格。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选聘缺乏对教师技能的要求,往往把学历标准单一化,认定高学历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任教的敲门砖,是否具备专业经验并不是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学校没有人事聘用自,有时就是想招也很难招到学校满意的“双师型”人才。导致“双师型”教师从入口就严重缺乏,入职就缺乏职业技能经验,单靠职后短期培训目的是取得某项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功利性的为了凑“双师”而培养出的教师很难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更难以胜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职责。对此,我国对“双师型”教师上岗前的选拔、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考核程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

此外,国外学校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保证师资队伍中实践性教师的比例,进而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可以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学校、企业、社会吸纳人才,扩充职教师资队伍,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但可达到专兼职“双师型”的优势互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效益,而且能够利用校企联合,从生产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一种良好补充。

启示二: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步伐的重要工作。而我国企业或高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基地供高职教师培训,这方面应该说是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但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要求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应从我国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出发,把“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联合办学渠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

启示三:完备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有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体系[5]。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评价制度,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技能水平传授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如可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再评聘第二个技术职称。学校还可以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政策,逐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并考虑充分运用补贴、晋升职称等手段,努力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

综上所述,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严格的资格认定,规定高职教师在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校企合作的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帮助高职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实行任期制管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雷同飞,等.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05-106.

[2] 韩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3] 杨莎莎,等.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95-96.

第9篇: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教育 行动导向法 项目教学法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介绍

所谓“双元制”,指职业教育中受训者以学徒工身份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教育,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专业设置标准,以职业活动为课程开发的核心,以受训学员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资格考试为标准。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天,职业学校每周1—2天。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过程。除了这一分散的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德国职业教育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校、企业负责培训,行业协会负责考试。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技能操作考核。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质量的提高;二是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职业培训效率。在德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当中,“双元制”培训的比例要占到75%,进入职业学校也就意味着接受了“双元制”培训。“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打基础性质的。将来他们无论从事哪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必要条件。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职业学校的教学应与具体的职业行动紧密结合,与多样化的思维操作紧密结合,也包括对他人有效行动的模仿。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对所实施的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运用手、心、脑等的学习,在专业技能、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均衡发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行为导向教学策略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师生积极的参与投入。

项目教学法。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内化为若干项目,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完成项目。项目是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通常分5个教学阶段: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归纳或成果应用。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目任务,小组集体制订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途径,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做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

以建筑专业的拆迁旧房为例,看一下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步骤:第一步,制订旧房拆迁计划,设置完成该任务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二步进行分组,每组都推选一个小组长,并明确每组的任务。如第一组的任务是调查.为什么要拆迁这旧房;第二组的任务是制订拆迁过程;第三组的任务是实地考察,涉及具体的建筑材料;第四组的任务是研究旧材料利用的可能性;第五组是研究对已经加工好的材料的再利用。第三步,开始详细的制订五个阶段的具体时间计划。第四步通过PPT展示各组模拟的成果;第五步是评价,先是小组互评,然后老师评价。

高度重视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标准,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业与职位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年收人为5~10万马克。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中间考试也叫中期考试,在一年到一年半时进行,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徒工的培训成绩来检查企业培训计划的落实程度。没有中期考试成绩者不得参加结业考试。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都是按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6个小时。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合理分流,因材施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由于长期受“重知识轻技术、重脑力轻体力”观念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普遍还存在对职业技术教育认识上的偏见,觉得就读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低人一等,是由于不能上普通大学而没办法的无奈选择,因此造成职业教育这类学校和专业招生较为困难,学生与家长求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了一方面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社会奇缺的实用技术人才又出现很大缺口的现象,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观念和外部环境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学生生源进行合理分流,因材施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倾向严重的有效措施和方法。这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教育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观更新等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中要明确办学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人才观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多下工夫,采取有效的措施。

校企联合办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校企联合是随着时展,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的人才,就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校企双方应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和学校应当完善与校企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保障和监督。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职业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迈进。德国的职业教师接受过上讲台前的专业培训,而且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是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专家。因此,他们无论讲授理论还是指导实践,总能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大力培养和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职业院校适应需要、满足要求的努力目标,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地向这个目标进取。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者读第二学历;继续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或学校进行实践能力提高和专业技能培养;在原来已建立联系的培训点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拓展和建立新的可供教师定期进行的培训点,从而逐步使专业教师既具有教学开发能力,又具有产业开发能力,使教师队伍向“双师型”目标迈进。

建立有效的考核与监督体系。由于我们职业教育大多还是由学校单方面独立负责和关门办学,因此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是以学校的要求为标准,与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与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应该学习德国的做法,建立教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建立有行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考试委员会,以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考核标准,只有教学培训与考核分离才能够客观地监督检查教学和培训的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