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精选(九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第1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1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

与高校合作的校外组织(或单位)目前主要有两种称谓,分别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由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概念演变而来,两者虽都是高校与校外组织(或单位)开展合作教育的平台,都承担着实践教学的使命,但是两者的定位与运行存在着诸多差异,前者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各方面都远胜于后者。传统校外实习基地中的合作,是高校通过校外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校外组织(或单位)通过高校实习学生协助完成本组织(或单位)的部分工作任务。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则意味着与高校合作的校外组织(或单位)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还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合作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简单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包括科学研究的开展、校外组织和高校专业的发展规划等更高层次的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仅限于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包括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对象除了学生这个核心群体以外,还包括高校的教师、校外组织(或单位)的工作人员。[1]

2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2.1我国档案学本科人才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档案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综合办公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中国人民大学2013级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如下目标:从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办公信息系统规划、维护、技术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四川大学2013级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档案学、文件学、秘书学专业知识,具备管理学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北京联合大学2013级档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的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文件档案管理能力、档案工作组织与规划能力和信息开发服务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件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无论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性应用型大学,都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档案学专业人才。

2.2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支持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中心的理论学习为主,教学形式以本学校本专业的教师教授为主,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主要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属于典型的灌输式教学。[3]“实践不足”可以说是我国高校档案教育的一个通病。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实验室,并开设实验课程,但是这也只能是模拟档案管理一系列工作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初步应用。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档案工作的内容,就应该将学生融入到档案馆(室)的现实环境中去。专业实习,就成为最好的锻炼方式。[4]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企图热一阵子,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是不现实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长期不懈的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不断前进,取得丰硕成果,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遵循了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档案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档案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长期坚持。联大档案学专业建立于1978年,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形成了自然纽带关系,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进入90年代,双方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012年双方签订了《校政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同年,北京市档案局(馆)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3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可行性

3.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实施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学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具体意见。这些方针政策为校外人才培养运行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3.2校外行业组织(或单位)有开展合作教育的责任和意愿人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具体到档案工作领域,我国档案事业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5]档案本科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与运行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档案事业、各类档案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各类档案部门都有投身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要求是“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6]高校的培养方案具有“普适性”,针对的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或者职位。因此,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转化时间和实践机会,才可以在实践岗位中逐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为学生提供“实景”锻炼的机会,缩小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组成与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规格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力转化的时间,化解学生职业能力转化的“阵痛”,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因此,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亦符合它们的利益需求。

4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策略

4.1构建“动态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一个专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数量上不应该只有一个,而是一个体系,是由多个校外组织(或单位)构成的集群。这些基地之间的关系不是随机的、零散的,而应该是一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有机结构,共同满足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步骤:首先,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确定校外教育资源的需求。其次,以基地依托单位的性质、所属行业、人员规模、发展阶段,以及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历史等作为配额指标,设计一个在行业和性质上尽量覆盖毕业生目前以及未来所有可能的就业去向,重点突出、层次得当的理想结构。经过多年建设,联大档案专业建立了“动态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在合作单位的性质上,既包含党政机关,也包含企事业单位;在合作时长上,既包括有着悠久合作历史的基地,也包括新近签约,甚或未正式签约的基地;在合作的专业领域上,既包括以文书档案管理为主要需求的基地,也包括以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专门档案管理为主要需求的基地;在合作程度上,既包含有密切深入、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地,也包括有仅以某单一形式或项目开展合作的基地。[7]34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学科专业发展等因素动态发展,同时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覆盖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满足档案学专业发展的需要。

4.2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模式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核心组织机构为档案学专业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方与各基地依托单位成员组成,各自代表本单位的相关部门,负责基地发展规划与管理制度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合作双方的协调工作。除此之外,该委员会还负责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与实施。基地指导委员会下设合作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4.3建立“资源共用、教学共管、成效共享”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运行模式第一,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各自提供独特的优势资源,互助发展。校方拥有较强的智力资源,其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教学能力较强,可以为依托单位实际工作和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依托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基地依托单位能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和实践教学素材。基地依托单位的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同时服务于学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的能力提高。第二,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管理。校方着力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经验。各级各类档案实际部门中,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有创新思维、创新性地推进实际工作的人员,也是档案领域的专家,是档案本科专业协同育人的重要协同对象。[8]北京联合大学和基地依托单位共同建设了政界、学界、业界名师队伍,合作讲授课程;出版了《档案保护实践教程》等4部教材;研发了“档案服务社区”等10个实习实训常规项目,构建了“认知实践—行业实践—项目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实践探寻—研究方法训练—完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表”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创建了档案管理流程实验中心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完成科研课题,解决了北京市档案事业实际问题,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共享合作育人的优秀成果,齐头并进。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下,经过校内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的学生,除了能够牢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其关键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增强。基地依托单位接收到的无论是实习生还是毕业生都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促进本单位的整体发展。

第2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自我评估

引言

专业学位,是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所设置。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5种博士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已达476所,累计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85万人。伴随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是旨在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鼓励培养单位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1 自我评估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从今年起,我校开始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工作。

评估的组织机构。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自我评估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审议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细则和自我评估总结报告;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提出授权点的调整意见等。

评估方式。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诊断式评估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方式。可以是国内同行专家评估、国际评估或质量认证等方式。

评估的组织。除国际评估或质量认证方式有特定要求外, 自我评估一般采取会议的形式组织,在校内进行:

(1) 专家聘请。专业学位授权点聘请外单位同行专家和行业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如开展国际评估,选聘专家应是本学科领域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境外专家。

(2) 专家沟通。专业学位授权点应事先与评估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向专家说明本学位授权点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估目的、评估方式、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等,听取专家对评估工作安排的意见。

(3) 材料组织。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最终确定的评估安排和要求,组织自我评估材料。评估材料应提前发送专家,根据专家意见,补充完善自评材料。

(4) 专家评估。评估专家通过听取总体汇报、与师生和管理人员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专家评议意见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评估结果。学校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学位授权点调整意见。

(6) 改进提升方案。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评估专家意见,制定本学位点的改进提升方案。改进提升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包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2 发现问题及持续改进

随着自我评估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了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并进行持续改进,是我们开展学位授权点自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

2.1突出产学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所在。在自评估过程中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不明显。课程设置、论文标准、学位审核等环节基本相似,并没有充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要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培养具有专业岗位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需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进来,建立本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案例教学,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2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深化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往往重视研究生的在学培养质量,忽视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由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定期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沟通反馈,采取到用人单位走访,与毕业生座谈,发放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胜任力评价,建立完善畅通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反馈,能够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与就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与薪资满意度,能够对在校生进行就业的积极有效引导,对建立“订单式”的校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

2.3开拓视野,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主动对外开放。一是“请进来”: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指导研究生。完善来华留学生政策,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再是“走出去”: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短期交流、访学研究以及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研究生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营造中外学生共融的培养环境。

3 结语

实施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是开展学科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开展自评估,能够明确学位授权点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凝练学科内涵,挖掘学科潜力。其次,学位授权单位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学位授权点现状进行分析,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此举能够充分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学科建设力量。最后,学位授权单位能够在评估的过程中,强化学科建设的管理,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为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为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3.29.

[2] 罗英姿,徐翔.学科建设自我评估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8(122):35-37.

[3] 周四军,刘然.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139-140.

[4] 宋清洁,宋官东.高校学科评估浅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4:86-88.

[5]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第3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Abstract: Marketing is still one of the specialties with good employment prosp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specialty in our college,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market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gram by visiting enterprises and the gradu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ket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gram in our college.

关键词: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导向;职业发展

Key words: marketing;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industry-oriented;caree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19-02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

从目前来看,市场营销专业依然是就业前景宽广的专业之一。无论哪个企业其市场开拓、产品服务销售、客户维护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业务板块,所以在各类招聘会上,到处可见招聘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全国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顺应市场需求,设立了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有其优势,原因在于除知名企业之外,一般企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起薪也不高,但要求员工能放低身姿从低做起,提升能力和业绩,这对专科生而言是契合其心理预期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0级共有学生157人,2011级共有学生179人,2012级共有学生186人,而就业形势也相当不错,2010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7%,为沿海发达城市,特别是宜昌及周边输出了许多营销专业人才。面对良好的就业前景,教师有责任思考如何提高该专业办学质量,打造该院在鄂西高职教育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了宜昌多家接受我院毕业生的企业,包括房地产销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家居建材销售企业、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等,联系了多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往届毕业生,从企业及毕业生处得到的反馈总结有如下几点:①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多集中在销售类岗位。②营销工作特别是一线销售工作需要各种能力,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人就适合做市场营销。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格、心态直接影响其在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让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职场更有竞争力,区别于非市场营销专业、非高职院校的从业人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③企业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初步了解相关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营销知识,而不是仅仅了解一些宽泛的营销理论,这样毕业生能尽快上手相关行业的工作;企业也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多实践、多锻炼,具有实战经验的新进员工,更能适应工作,且更具稳定性。

根据以上反馈内容,我们需要在教学上有所调整。而一个专业决定人才培养方向、框架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想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2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已形成了依托行业,构建“课岗结合、课证一体、校企共同培养、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项目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四大领域,共34门课程。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学时占到总学时的百分之五十五。总体而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职业导向。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一些细节还需充实调整。

3 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3.1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建议 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具有鲜明营销性格的应用型营销人员。

3.2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建议 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删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中的若干课程,增加行业教育板块、特质教育板块。

行业教育板块: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直到大三上学期顶岗实习之前,设置行业教育板块课程。如《化妆品行业及销售知识》、《房地产行业及销售知识》、《服装行业及销售知识》、《汽车行业及销售知识》、《电子商务行业及销售知识》、《家居建材行业及销售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其中的三门课程学习。课程学时:大二下学期讲授64学时,大三上学期讲授36学时。为保证课程的真实实用,相应任课教师需要在寒暑假到相应的行业实践。课程教材需要相应任课老师精选多本教材并结合走访企业的切身感受自行编写。

特质教育板块: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想很好的适应职场,需要有亲和力、会沟通、善思考、不怕吃苦、抗压力强的特质。而特质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教育可以实现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需要得到体现,每学期的寒暑假要设置暑期营销实习项目,暑假一个月(6学分),寒假半个月(3学分),为保证实习项目不是流于形式,需要学生在实习返校后提交详尽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还需要在实习期间安排老师确认学生是否在实习,若学生未按规定真实完成每学期的实习项目,就没有相应的学分而无法毕业;此外在每学期要设置竞赛学分(10学分),包括专业竞赛学分(6学分)、学工活动竞赛学分(4学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专业竞赛、学工活动竞赛,每参加一次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得到2个学分,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摒除过去开展的活动总是只有部分人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缺陷,引导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所需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张利霞,王勇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航海教育研究,2012,2.

第4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摘 要】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趋同性严重,课程设置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培养目标单一化;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

>> 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几点思考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刍议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地方转型本科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地方师范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地方高校分级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地方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目前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和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燕,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1(9)

[4]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项目。

第5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情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发电厂电气设备、电力系统二次接线、继电保护测试实训、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等,进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1年、2012年对我校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的“课程有效性评价”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六门课程的设置在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中,91.2%的人认为这些课程很重要,但其满足度仅为53%。这些课程设置和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专业课程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系统分析、疑难排解”三项基本工作能力。

本专业教材相对继电保护技术滞后,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材的知识与生产契合,代表技术的最新发展。实训条件需要大力完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实训条件,具备真实或仿真实训条件。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其数量必须满足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实践的要求。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兼职教师欠缺。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经过专业调整结果,将继电保护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面向电力系统及工矿企业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领域相关的一线岗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调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建议。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兄弟职业院校经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以乌海热电厂、君正热电厂、海波湾发电厂、蒙西热电厂、五湖泵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顺金电力安装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为平台,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享教学资源和生产设备、校企共同设计人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同探索企业全程参与“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以培养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测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分析近三年继电保护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开展继电保护专业人才需要调研,通过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4.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1)师资建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专业对师资力量的具体要求可参考以下指标:高级职称(含高级讲师)比例R2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R40%,实训指导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实训条件配置建议: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建议新增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自动装置实训基地。本专业必须配置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生。仪器、设备利用率高,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训项目开出率在90%以上。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是指以电力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两个体系”是指“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基础课程体系;分析继电保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第一阶段是职业能力的认知,在一、二学期完成。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任务,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继电保护专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并采取“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职业技能提升,在第五、六学期完成,安排进行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在电力生产一线对继电保护进行运行、维护和调试操作,以适应继电保护专业职业岗位。三个阶段递进地实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两个证书”是指学生经过三年培养,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取得继电保护工、电力通信调度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等中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第6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个性化教育 人才培养 问题与建议

一、引言

办学性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办学性质不同于一本、二本院校,亦不同于高职高专,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也与一本、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不同。一本、二本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主,向社会输送较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这两者之间,这就必然要求其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深入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并就此提出若干问题和建议。

二、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依据

教育是尊重个性需要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有不同的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及办学性质,独立学院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整体走向成功,实行个性化教育。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体现是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胆改革,改变所谓的通才培养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内涵所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维持和增强自己能力的潜在倾向。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和有创造力的人。其核心就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发展的全面的人。与此同时,在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心存疑惑。在校大学生对课程设置、选用教材等意见较大。多数学生反映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通识型人才培养,而没有凸显学科专业化,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他们迫切地呼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开设更具实用价值的课程,希望所学课程有助于就业。而在对往届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或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面对众多求职者,企业感慨人才难寻。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类学校专业与市场结合度高,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招生、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拥有某一项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而大多独立学院走的是母体院校的办学模式,仿佛是再打造的一个“主校”。这种克隆办学的模式显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社会需求,学术上拼不过主校毕业生,技能上不能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抗衡。

三、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最初走的是模仿主体院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与主体院校大同小异,但显然这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条件、生源实际、师资等严重不相符。如今,大多数独立学院已着手“去土留根”甚至开始自我创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及师生实际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2008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实现从对主体院校的模仿到自我创新的转变,实现从归一化人才培养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最根本性的转变。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满足通识必修课的学分和专业毕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后,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个性化课程,以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全面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差异和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才方案和发展空间,能够自主发展。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有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心理健康类。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个性化课程主要通过选修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有通识选修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等。在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各专业在高年级时在专业内部的个性化课程里又按考研学生和直接就业学生两类进行课程分类设置,专业提高课程为考研类学生设置,专业方向与技能课程为直接就业类学生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指的是不同专业为其他专业提供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和扩大全体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同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切实将个性化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然而,独立学院毕竟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很多方面还在起步或摸索阶段,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例外。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1.学科专业特色不突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套用主体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面广,但广而不精。有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并不多,且各专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特别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严重缺乏,经常出现一名教师同时带几门课程的尴尬局面。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尽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了根本性的变革,实施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具有实用性。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显单一、僵化,个性化的力度不够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仍有待拓宽,课程设置过于刚性,柔性不足。

3.实践环节较薄弱。一方面,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很多独立学院根本不具备实验环境和实践条件,实践硬件跟不上。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师资缺乏,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他们专业知识也许很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4.科研水平不高。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学科专业设置面较广,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或年龄超过60岁的返聘教师,中间力量严重匮乏,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水平更显逊色,与一本二本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差甚远。而科研水平能保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是独立学院学科发展的动力,加强科技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对提高独立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知名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教育部从2011年开始对全国200多所独立学院进行学位合格性评估,评估不合格的独立学院将自行关闭,不具有招生、办学资格。评估合格的将转设成民办学校,可以继续招生,组织教学,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可以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我们在不断摸索和不断尝试中,不断分析、研究、思考、总结建校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行情作市场调研,以此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势必更凸显专业特色,构建更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灵活性,加强实践教学,给学生的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也主要是以此为出发点,为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供了许多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在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在对现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后,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大力建设,办出与其他独立学院不同的专业,办出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对市场需求量不大或实验环境难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采取舍弃的做法,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几个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建设的学科专业是专业基础好、专业方向明确、师资队伍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行业优势与区域优势的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最终能够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2.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选课制的目的其实就是坚持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既注重各学科共性内容的学习,又注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选择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提高课程和其他通识选修课程。在统一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供学生选择。另外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及时更新,构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到更适用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个性。

3.加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当中去挖掘实践技能的教学。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各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内容整合,制订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更具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训实习环节,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实践,去获得实用、实践、动手、动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第7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乙方: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就共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学院 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 通过合作,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 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学生实习、就业及其他校企合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 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校企合作协议书程和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二、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

1. 甲方同意乙方为甲方的“校外教学及就业基地”,列入协议用人单位,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向应届实习学生和毕业生推介乙方。

2. 甲方与乙方合作,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3. 甲方与乙方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4. 甲方与乙方合作,将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5. 甲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与乙方共同协商后,确定部分课程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将课堂设在乙方进行,经双方确认后组织实施。

6. 甲方与乙方协商后,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有组织地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践。

7. 甲方可以根据乙方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服务。

8. 甲方根据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乙方参加顶岗实践工作,并协助乙方管理参加定期顶岗实践

的学生。

(二)乙方

1. 乙方管理人员应甲方邀请,作为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兼职教师,为甲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并安排相关岗位的一线员工实质性承担甲方的授课任务。

2. 乙方可以接受甲方的专业教师深入到乙方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3. 甲方学生顶岗实践期间乙方将按公司现有各类规章制度对顶岗实践学生进行工作管理,按照同等对待,同工同酬的原则,按照____元/小时为学生发放顶岗补助。

4. 在顶岗实践期间,乙方应负责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安排实习生在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岗位上进行工作,不安排实习生从事与学生专业无关的工种和岗位、危险和粗重工种以及其他教育部明令禁止的岗位。结合实际情况,为实践师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5. 乙方安排专门车辆,组织甲方实践师生的来回接送,并保证其途中人身安全。

三、合作时间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即 年 月至 年 月。

五、其他

1. 如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则本协议自动终止。

2. 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来解决协议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情况。

3.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第8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1.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模糊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教育定位为“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为“高技能人才”,这种粗线条的划分方法,无法体现人才培养定位本质上的区分。高职教育究竟“高”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标准衡量没有明确规定。以化工类专业为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相关课程的设计能不能来支撑和体现这个“高”字呢?从研究已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学校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化工类专业在定位方面都比较模糊,难以区分中高职的主要特点。

1.2中高职衔接的合作院校培养方案脱节、内容模糊

中高职衔接的合作院校培养方案应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使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但遗憾的是目前中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脱节,甚至出现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安排,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实际情况是中、高职的很多课程在名称、涵盖内容和教材上的区分度不大,甚至使用同一教材。例如:一些学校在安排五年制教学计划时,只是把过去中职的学制和教学内容做了延长和扩展,教学内容基本内涵无太大变化;有的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中高职阶段部分重复,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给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3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未体现技能培养的递进性

目前大多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和学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方面,只是根据课程的设置,单纯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2],或根据岗位能力设置相应的独立实践课程。未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定位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关实训和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安排,从而不能体现技能培养的递进性。因此,在探索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我院如能依据职业标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证书制度,遵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对准职业岗位,分析中、高职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对口自主招生中职院校开展教师活动,加强沟通,开发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技能标准,无疑能很好的实现“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2对中高职三二分段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2.1多方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初设计实证调查问卷对中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需要能力;对我省部分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省化工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及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现状等,与对口中职学校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教学计划、学生现状及实践教学情况,根据以上掌握的资源,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应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及化工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注重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并且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实施过程中,各参与学校对学生及行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3]。

2.2加强专业及课程的标准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中职课程应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工相关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化工产品生产及分析检测实践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操作及分析检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产品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

2.3定期和对口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可联合申报三二分段衔接有关教学改革项目,为定期举办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关于课程衔接及有效研究三二分段衔接的教研活动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三二分段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组织所有参与三二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4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岗位随之变化,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制度,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课程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2.5中高职衔接需要规范管理

探索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中高职衔接涉及到高职和中职两类学校的组织和沟通,对口学校需提供政策、组织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做到计划周密、过程规范、监督有力、反馈及时,保证衔接工作高质量完成均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成立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招就办、纪检监察、相关院系等部门领导,统筹协调指导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的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学院层面的三二分段分流方案、命题方案、考核方案、保密措施等制度。学院纪检监察处全程参与,确保监察工作到位,保证对口自主招生工作的规范有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院应和对口学校共同建立教学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教学检查,确保教学质量;中高职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有了基本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中高职衔接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结语

第9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

一、2011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牢“民生”二字,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各项工作

1、全面完成年度参保扩面任务

截至10月底,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7587人,新增参保人数为18502人,完成市指标18000人的102.8%;其中净增缴费人数9280人,完成净增指标3700人的250.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7339,新增12288人,完成新增指标11000人的111.7%。本地户籍人口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人数为258182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4000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1678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47399人)参保率为60.5%,完成市目标率57%的106.1%,本地户籍人口新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8974人,完成市新增指标25583人的15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8872人,新增参保人数为9600人,完成新增指标6200人的154.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77300人,其中新增缴费人数6575人,完成新增指标4000人的164.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56462人,其中新增缴费人数12396人,完成新增指标7000人的177.1%。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79664人,其中新增缴费人数4886人,完成新增指标4000人的122.2%。

2、全面提升社保参保待遇

(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提升

自今年1月1日起对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相关待遇标准进行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月60元调整为每月80元;对宁政发〔2009〕51号规定参保缴费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员,未叠加享受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遗属等其他养老保障待遇人员,另予增发每月15元;对年未满60周岁原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员,参照上述对象提高幅度调增每月35元(其中每月15元为增发部分)。截止11月累计已有147339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2)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一是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利完成医保市级统筹和“一卡通”工作任务。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方便医保参保人员就医,提高统筹层次。2011年,我县医保中心根据省、市相关政策,顺利于5月1日完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任务;10月1日实现了市域范围的“一卡通”。前期共投入770万元初步完成了医保市级统筹的软、硬件开发、升级;完成了疾病、药品、诊疗三大目录库的对照;完成定点单位接口改造,测试、调试。通过专项培训、报纸分期刊登政策问答、电视流动播放等方式使参保人员尽早熟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政策。

同时,根据市医保“一卡通”工作任务,我局积极配合完成了社保卡的发放对象确认、信息登记、核对、发放等基础性工作,顺利发放第一批629张社保卡,并计划于年内发放8000张社保卡。10月份,首批社保卡在县内就医93人次。同时,为更好的实行社保卡制卡、发卡工作任务,县医保中心重新整合、装修办事大厅,启动制卡新大厅。市级统筹和“一卡通”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有效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负担。

二是施行综合减负,开展健康体检,关心离休干部待遇,全方位提高医保待遇水平。为较好解决参保病人因病致贫,减轻重病患者的药费负担,医保中心施行医疗费综合减负政策。2011年共有1502名参保人员享受综合减负政策,减负金额达505.55万元。同时针对企业退休人员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展了第二轮健康体检工作,对于异地安置人员中心全部发送信件到户,确保无一遗漏,做到应检尽检,受到参保人员一致好评。截止10月底,我县参保人员参加健康体检已预约3181人,已参加5083人,共计83.50万元。

三是加强医疗保险审核管理,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经统计,全县统筹范围到10月底医保就医人数达到6.9万人,就医人次为76.5万人次,其中上传门诊74.64万人次,报销费用10057.21万元,医保支付9006万元;上传住院3670人次,报销费用3379.85万元,医保支付2765.14万元;零星报销门诊11311人次,报销费用1504.8万元,医保支付1181.06万元;零星报销住院3616人次,报销费用5360.29万元,医保支付3707.93万元。已受理异地定居在的县外参保人员零星报销783人次,涉及报销费用66.97万元。我县参保人员的异地定居人员县外共有662人次在海曙医保中心结算,涉及报销费用121.39万元,实际支付105.04万元。

(3)提高养老、失业人员待遇

今年增加被征地养老保障人员待遇每人每月15元,参保人员达到16783名;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本养老金待遇每人每月也增加15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900元,另外,自1月份开始,给予退休人员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失业非农人员失业金提高到1048元,失业农业户口人员提高到524元。

(二)突出“优先”二字,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1、把好政策导向关,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一是制定完善人才政策。编制《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县人才奖励办法》等一批力度大、符合我县实际、前瞻性强的人才政策,并通过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今日》人才特刊等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加快落实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完成上东国际100套人才公寓建设,并初步拟定管理办法。三是积极创建绿色通道。对我县引进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随报随批,及时办理调动手续;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家属,按规定优先安置或推荐就业,并重点解决好子女入学问题,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四是大力开展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活动。在全县人才大会中,表彰了重才爱才先进单位10家、优秀创新团队2家、优秀创新型人才12个、优秀高技能人才5名、优秀人力资源经理5名、大学生创业之星5名、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创新奖一等奖项目5个,共下发奖金47万元。

2、把好引进培养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方式。积极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组团到上海、成都、青岛、南宁、海口、东莞、南昌、武汉等地举行了专场招聘会13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累计达4500余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和湖北、吉林等5所高校签订人才引进合作培养协议。推进订单式培养,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建立第一个订单班,50名学生毕业后将到东方日升顶岗实习。二是全力做好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计划申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精神,积极组织发动企业开展申报引进“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工作,今年全县共有6家企业11人申报“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三是深入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轮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讲座、论坛等方式,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00余人次。组织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赵肇丰、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邬建斌参加市局组织的全市部分企业高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高管创新管理培训班,着力提高大型企业高管能力水平。四是加快创新团队建设。今年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座椅研发团队和卫信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疫苗研发团队成为县级创新团队,科强电池有限公司创新团队成为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五是强化人力资源经理队伍建设。联合市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举办“如何营造企业学习文化”专场沙龙等活动3次,培训人事经理150余人次。此外,还专门成立HR经理俱乐部,为人事经理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搭建一个有效平台。

3、把好载体建设关,全力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一是着力搭建网络平台。对人才网进行升级改版,开辟了个人和企业电子注册、信息、网上交流、自动搜索等栏目,现已有1600余家企业成为人才网会员单位。二是着手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确定大学生创业园场所,总面积为3400平方米,前期装修即将开始。三是深化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继续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新命名县级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6家,全县目前累计有县级基地16家、市级基地3家、部级基地1家。四是大力扶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协助双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课题结题和出站工作,刘立君成为我县第一位顺利出站博士后。

4、把好服务指导关,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分别与团县委、县职教中心合作,分别举办大学生SYB培训班、创业意识培训班,分4期7个班次,培训人数达到300余名。二是启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选定在县职教中心创业大楼,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第一期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安排第一批30家企业入住。目前,工程立项已经完成,装修工作正在开展。三是出台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凡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高校在校生,以本人名义到办企业并担任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且出资总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30%,县政府将采取租金免费、创业资金资助、贷款贴息、住房补助、社保补贴、创业辅导、人才服务等多种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四是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年初举行针对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月活动,推出2场专场招聘会,提供1500余个适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预计有1100多人达成了就业或者实习意向。联合奉化、象山组织南三县夏季大中专毕业生网上专场招聘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把好品牌引领关,着力推进模具人才聚集

一是建立模具院士工作站。通过对国内各所知名院校的走访,在我县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已在我县建立模具行业院士工作站,届时将全面提升模具设计与研发水平,并进一步推动模具产业和人才的发展。二是开展模具人才现状调研。专门委托上海的中国企业管理问题解决中心对我县模具企业人才现状、人才需求、产业发展、技术需求进行全面调研。目前调研工作已进入尾声,白皮书和主报告基本完成。三是积极打造中国()模具人才网。结合我县产业优势,积极打造模具人才高地,拟和广东智通长安模具人才网合作,建立中国()模具人才网。

6、把好对接互动关,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一是开展校企互进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安排企业进高校、知名高校行等活动。今年,我县橡胶与汽车零部件协会的20家企业与海南大学进行专题对接;南昌航空大学等学校也到我县企业互访。目前,我县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22所高校建立了长期人才智力合作关系。二是推进订单式培养。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建立第一个订单班,50名学生毕业后将到东方日升顶岗实习。此外,贵州商专、东方日升公司在县大学生流动党员支部的支持下,成立了第一个大学生联合党支部,为实学生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进行有益的尝试。

7、把好报名审核关,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培训工作

组织计算机模块考试,今年来共参考5000余人次。完成大学生首次定职110人。组织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工作,共有118余人参加。做好市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和各类职(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确认工作,全县通过现场确认人数为1886人,涉及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质量工程师、建工城建、机械、社会工作者等34个专业。组织建工城建专业技术人员1079人参加初级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推动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做好省、市人才培训工程人选推荐申报工作,共推荐申报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1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联合县委组织部举办以“十二五规划与政府改革”为主题的公务员综合素质专题讲座,共有827人参加专题讲座培训。举办2011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共有65人参加培训。

(三)坚持“规范”二字,切实抓好人事制度改革

1、着力公平公正,考录各环节进一步完善

充分考虑各界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重点在招聘条件设定、报名、面试、体检等几个环节进行完善和改进,不断提高考录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考录做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一年来,共为用人单位公开招聘人才900余名,其中2010年县各级机关公务员81名;西店镇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8名;教育系统在应届师范类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49人,面向社会招聘132人;卫生系统面向社会招聘医技人员30人,在应届高校本科毕业生中签订协议221人;2011年全县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9人,面向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0名,全县其他事业单位面向全省(含县内)招聘工作人员131名。同时,配合县委组织部开展全县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公开遴选工作,推出7个岗位,共318人报名考试。

2、着力综合调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

全面完成“两卫”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涉及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共2家75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共19家935人,实施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人均增加173元/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均增加19456元/年;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工作也于春节前兑现到位,人均增加10008元/年。稳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座谈会、随机走访等形式,对其他事业单位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甬人薪〔2010〕12号文件精神,及时增发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人均增发420元,时间自2010年1月1日起。

3、着力规范流程,“参公”工作有序落实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机管理站、殡葬管理所、就业与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票据管理中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等5个事业单位上报的资料和涉及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规范办理各项程序,为45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人员过渡和公务员登记,确保了整个“参公”工作的平稳开展。

4、着力安全运行,社保基金管理更趋到位

认真做好缴费基数年度调整工作,积极开展二级预算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托收工作。加大养老金收缴力度,做好养老金收缴、拨付工作。截止11月,全县投保单位295家,在职投保人员9110人,离退休人员3364人(其中离休31人);2011年110月收缴养老金9218万元,支付养老金10400万元;社保基金历年滚存积累9142万元。

(四)围绕“统筹”二字,不断扩大和巩固充分就业县创建成果

1、全面完成各项就业培训指标

截止目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291人,完成年度指标7000人的132.7%。公益性岗位开发305个,完成年度指标230个的132.6%。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79人,完成市指标3500人的142.3%;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60人,完成市指标620人的138.7%。“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城镇登记失业率3.01%,控制在市政府要求的4%以内。

城乡劳动力培训10259人。其中再就业培训458人,完成市指标400人的114.5%;农村劳动力培训4601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3936人;高技能人才培训425人,完成市指标350人的121.4%;其中培养技师148人,完成市指标80人的185%。职业技能鉴定5576人,完成市指标4500人的123.9%。创业培训839人,完成市指标200人的419.5%。

2、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就业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局以提高基层平台服务效能为基础,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为补充,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就业促进工作,我县已被评为市充分就业县。

一是打造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服务的质与量。我局根据“六到位”要求(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以“六个一”(一间房、一块牌、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条线)为标准,加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截止目前,已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351个,覆盖率95%,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捷服务。同时,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开设劳动力分市场(目前已开发4个),设置就业信息电子屏;软件上,开展就业服务培训,把平台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使得许多劳动者足不出户、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县中心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开办人才交流会,积极促进就业工作,2011年共举办交流洽谈会51场,有3610家次单位进场招聘,提供用工岗位100626个,有49815人(次)进场应聘,初步达成意向10597人。一年来开通视频网络招聘企业达22家,成功人数100多人。

二是出台就业政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出台《县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部分补贴项目实施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其次,通过成立创业培训机构,给创业培训提供组织保障,目前有市级创业培训机构两家,县级创业培训机构5家;通过举办创业培训,主要是农村经纪人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全年年共对839人进行创业指导培训,完成市指标200人的419.5%,培训后自主创业和就业率为81%,通过培训,新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20个,从业人员增加500余人。

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扶持来料加工业转移就业,我县目前已建立力洋石碾、前童塔山、西店香石、桃源冠庄等220个来料加工点,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街道。目前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拥有“力洋缝纫”和“长街数控”两大市级培训品牌。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

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适应企业用工需求。根据《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局明确工作目标,构筑职前、职后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培训、协调社会各部门人才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帮助,为建立起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相对合理、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打下基础,今年,我县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425,完成市指标350人的121.4%。

(五)强化“稳定”二字,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是构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大调解”体系

我局仲裁院立足调解为主,保证仲裁公平。在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时,严格把好政策关,对符合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案件,绝不推诿扯皮。在查明事实、分辨是非的基础上,针对双方存在分歧较大的争议进行前探调解,加大调解力度,努力促成双方和解,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开庭前,使争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使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趋于缓和。截止10月底,共受理劳动争议481件;结案420件,结案率87%。处置工资争议案件104件,涉及1026人385万元;其中群体性(10人以上)案件28件906人213万元。通过成立县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和预警工作。共接待群众来访125件次,调解98件(其中工伤82起,经济补偿金11起),不予受理0件;调解成功率100%,共涉及金额635万元。

二是构建维护基层稳定的“大维权”体系

“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妥善处理各类劳动纠纷

我局劳动监察大队,把全县划分为36个网格,通过在城关、力洋、岔路、西店设置4个监察中队,实现全县劳动监察网络化管理。该模式的投入运行,使得目标任务更加细化、执法力度强化至各岗各人,大幅提高效率,例如在突发性群体案件发生后,抵达现场调查时间已由原先的1小时缩短为10分钟,提速83.3%。今年共受理各类投诉案件754件,涉及3524人,金额1466.96万元,已办结729件,未结25件,结案率为96.7%(市局规定95%以上)。其中处理10人以上群体性欠薪案件79件,涉及2315人,金额1147.1万元。行政处罚10件,罚款金额31000元,清退童工10名。

各类专项检查,积极帮助员工维权

为加大劳动维权工作力度,我县劳动监察大队全年共进行6次专项检查,内容包括工资发放、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方面,涉及3500多家企业,近3万名员工,补签合同6000余份,补办保险约3000人,指导企业建立合理劳动用工制度3000余件,有800多家租赁场地企业进行工资备案登记,从源头上预防拖欠工资案件发生,从实质上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六)紧扣“形象”二字,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和学习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转思路、强素质、优服务、创一流”。组织解放思想“省视自我谈发展”活动,对照“四大误区差距”,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成立局反腐倡廉领导小组,印发反腐倡廉建设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和局领导反腐倡廉建设责任范围。组织学习《严肃换届纪律宣传手册》,牢记“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等内容,并组织自测。全面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共查找出风险点607个,其中一级229个,二级195个,三级183个),科学评估廉政风险等级,出台防控管理办法,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建立健全内部督查机制,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视野不宽、作风不实、激情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坚决杜绝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现象发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今年“机关作风大家评”活动中,我局与2009年相比,全县排名明显上升。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及时成立建议提案办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主办建议提案的答复工作,按时完成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且见面率、领导带队率、代表委员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二、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2年,是推进人力社保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我县人力社保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政举创新,全力破解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使全县人力社保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打响一个品牌

一个品牌即是模具人才品牌,要充分利用我县模具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中国()模具人才专项建设,抢占模具人才高地。具体要做到“四个一”:

“一网”,即精心打造专业模具人才网。模具人才网将着重建立以下功能:一是管理和服务功能。通过搭建模具人才网吸引模具企业和模具人才加入,建立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双重机制,为会员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二是交流引导功能。设立招聘“窗口”,建立模具人才交流通道,为全国各地模具人才提供即时了解模具人才需求的机会。同时,适时有关产业引导政策和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模具企业经营者转换思路、调整策略。三是人才培养功能。整合各类培训和教育资源,开发在线课程,使模具人才网不只成为简单的招聘和人才中介网站,更成为模具人才学习和教育的网站。

“一市”,即有效运行专业模具人才市场。对原人才市场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模具专业人才市场,重点在市场管理、服务方式、合作协调、人才评估、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模具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模具产业开发与模具人才资源开发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使模具专业人才市场成为模具人才的集散地和信息中心。

“一站”,即引领我县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扶持站建设。经过努力,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已于今年在我县建立模具行业院士工作站。2012年,我县模具产业将依托工作站,攻克技术难题,推动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模具设计与研发水平,促使模具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模具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模具产业的项目实施、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

“一基地”,即建设模具人才培养基地。一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培养一大批本土模具高技能人才,满足我县模具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进一步强化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不断规范县内规模模具企业大中专毕业生实践管理,加快培养模具人才。三是进一步推动交流培训。依托模具产业园、模具城等模具产业培训基地,聘请全国模具行业专家来交流辅导,促进模具走高端化、精密化道路。四是建立体现模具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模具人才价值评价体系,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工资”,特殊贡献,特殊奖励。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建立实施规范有效的奖励政策。

(二)扩大两项成果

一是扩大充分就业县创建成果。围绕巩固充分就业县创建成果,不断创造条件,通过检测和增加线路接口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县行政村就业信息联网全覆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让就业者稳定就业、素质就业、体面就业。继续想方设法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紧张的矛盾。

二是扩大人事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优化考录流程,避免出现不公正、不规范现象,为全县用人单位考录优秀人才。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力完成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严把材料上报、人员资格条件审核、人员过渡和分流三个环节,确保“参公”工作平稳过渡。

(三)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社保惠民工程。以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为重点,围绕实现人群全覆盖的目标,继续巩固和提高已参保人群的社保参保率,着力攻坚未参保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现社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医疗保险“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配备、信息维护等工作,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卡使用功能,确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业务安全运行。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着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医保参保人员和其他相关群体养老保险待遇。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安全规范运作。加快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二是人才优先工程。加强《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县人才奖励办法》等人才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熟悉人才政策,用好人才政策。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出台并落实《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畅通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创新团队、创新型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和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大力推进中国()模具人才市场和模具(数控)专业人才网建设,确保打造模具人才高地工作取得实效。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对接,实现校企共赢。加快大学生创业园(留创园)建设步伐,出台《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为企业培养开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转型升级开辟新途径。着手建立籍外出人才专家库,举行外出人才故乡行活动。继续组织“海外工程师”引进工作,及时落实“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认真贯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各项措施,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类资格考试工作,建立完善各类培训基地,高质量开展“培训服务进企业”活动,着力培养各类实用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和谐稳定工程。继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建设,最大限度整合企业内部调解、乡镇(街道)调解组织调解、行业协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劳动争议调解资源,进一步构筑“六位一体”的劳动争议大调解格局。不断完善两金(工资支付保证金、应急周转金)保障、两卡(工资考勤卡、工资发放登记卡)监督、一牌(民工维权告示牌)告示等清薪机制,快速协调处理各类工资拖欠问题,预防和处置因欠薪等引发的。加强12333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提高咨询员队伍素质,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健全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处理工作预案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化积案、解难案,降低重复上访率和恶性案件上访率,提高处理矛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案件发案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抓好四大建设

一是能力建设。我局将围绕“素质、合作、创新、干事”四项能力建设,提升我局工作人员整体工作能力。通过自我学习、集中学习、交流学习,促进业务素质提升;加强部门间联系协作,努力实现各部门工作项目融合,形成全局工作合力;通过创新,推陈出新,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现实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制度建设。即做到制度“个性化、程序化”建设,首先,通过调研,建立面向民生,面向提高效能的各项制度,要在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上创新制度建设。其次,建立细化调研、集中拍板和跟踪落实制度,确保各项制度出台都行之有效、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