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专业启蒙教育全文(5篇)

专业启蒙教育

第1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了课程的三大思路:

(1)以“名作复原”与为基础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以“名作解读”为突破口,剖析空间设计理念;

(3)强调动手能力,以模型来推敲和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和效果整个课程分成了五大模块:

(l)初步认识空间;

(2)名作解读与名作复原;

(3)空间设计原理;

(4)建筑空间与建筑外部形态的关系;

(5)空间设计实践。

2教学成果

为了配合前面四大模块的学习我设置了“湖滨咖啡厅”专题设计作业。经过引导大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成果令人满意.这些优秀作业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空间设计理念,并掌握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手法不仅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能较好地解决了功能、环境、结构等空间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了四点:

(l)建筑和环境的呼应关系;

(2)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密不可分;

(3)光影和虚实在建筑中的的重要作用;

(4)加法和减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掌生们开始领略到空间设计的真意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思考。同学们开始自觉地构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构思进行到底。

3总结

第2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设计思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全球创新版图不断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话题。学前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促进儿童终身发展的保障。二维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其围绕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图形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掌握形态创造基本的形式法则、构成规律。二维设计课程属于实践教学,契合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为高师学前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实困境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艺术是发展儿童创新思维的抓手。学前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获到了充分肯定和应有的地位。然而,审视我国当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教育生态不容乐观。首先,师范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美术基础课程,强调高强度的艺术技能训练,弱化了心智层面的提升,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目标的定位和艺术对人发展的作用背道而驰。其次,为了达到教师要求的技艺水平,让儿童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成为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尽管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大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创新,但注重知识识记与模仿再现仍然是一些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非儿童的自主表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固化的美术学科本位导向误导了儿童,他们以成人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从思想观念到具体操作对教学实施全面审视和革新,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关于学习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在教学观念上将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改变为以设计思维引导融入为主,并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创新能力的桥梁,建立一套创造力发展指标,构建具有创造性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构建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创设以儿童为教育主体的深度学习的生态环境

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以往的图形创意构形方法和表现技法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深入调整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重视儿童的主体成长,加入更多具有新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改变以往写实再现的方法,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尽量引导学生提炼对象的设计元素,从中得到创意启发,在意识上让创造性思维融入基础绘画。一方面,教师要设置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承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支持学生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对此,教师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建立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创造力需要以自由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创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建立“获得意义的发现”的文化环境。多元的文化背景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源泉。基于个性化需求,在接纳不同兴趣、观点、思想之时,学生要融入创造的内驱力和批判精神,从而体现创造的本质特征。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以及各种工具、材料。四是善于从儿童出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由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共同建构而成的。在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中,教师有备而来,对学科的核心概念开展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并形成初步的领悟。在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中,除了创设支持性环境,教师还要传授学生各种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技能与知识。这两种学习经验都要根据计划自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的目的。

2.采取探索造型游戏为综合主题的项目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具有创造力,才能引导儿童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效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造型游戏以视觉感知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的平面实验,将二维设计基础中的二维形态认知、二维形态构成语言与学生的日常经历和经验关联,从日常生活开始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验训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多选一些可以激发学生联想的主题,每个主题活动的实践内容都要包括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造型游戏。教师通过素材收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训练并予以呈现,利用分解、重构等手段展现全新的画面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试错、探索、发现,给予他们深度探索艺术材料和工具的时间,利用不同的材料和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呈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使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有效联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随着思维视野的不断拓宽而逐渐增强。

3.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

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必须创设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打破传统架上绘画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一,绘画表现形式的转变。以往的美术基础课程往往以图形的写实性表现为主,强调利用绘画语言符号展开创作。展现创意的手段不受限制,任何造型手法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的观察能力与描绘能力,各种装置、综合材料都能融入美术创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点、线、面、几何图形等进行展示,可以丰富绘画材料和绘画语言,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因此,将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融入基础绘画教学,不仅能体现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而且能从实用性上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二,表现工具的认识与体验。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常规绘画工具主要为铅笔、毛笔、油画棒、马克笔、橡皮等。将二维设计融入基础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努力挖掘不同工具具备的表现潜力。有时树枝、棉签、图钉、纽扣等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特殊的表现工具。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能与特点,研究不同工具的表现潜力,能够体验每个工具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可能性。其三,材质与肌理表现形式的创新。肌理是指由美术作品制作时使用的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处理手法综合表现形成的画面组织纹理,画面形态正是有了特殊材质与肌理效果才显得更加完美。肌理的平面表现形式和立体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学生绘画创作过程中用以表现情感的手段。材质与肌理和工具与手段密切相关,学生不仅要选择尝试不同的工具,而且在表现手段上,也要打破传统肌理主要通过笔触进行表现的方式,尝试使用喷洒、剪贴、刮刻、拓印、堆涂、自流、烫染、抖落、实物拼贴等各种工艺技法作为新的表现途径,创造突破传统笔法的新的材质与肌理的表现形式。

4.采用动态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创新,是学前教育专业创新的重要检验标准。当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以作业评价为中心,过分强调对艺术符号的模仿、再现,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作为创造性思维影响下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一的内容,而应是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多元、动态评价。首先,应完善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可分为美术基础、实践、综合设计三大模块。其中,美术基础模块一般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参考,主要考核其造型能力;综合设计模块则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创造力、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综合层次上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其次,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除课程考核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教师可以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分为两种:一是课程展,模块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将学生的成果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毕业汇报展,以展促教,以展促改,带动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践改革,呈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创作思维和创新视野,体现出学前教育独有的专业特色。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层次评价标准考核不同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教师要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发现的学习倾向,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结语

教学场域是人类文化的交流空间,只有通过创造性学习,才能站在整体角度发挥创新智慧的影响力。基于儿童设计思维启蒙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通过教育内化突破边界、建立关联,将二维设计基础知识贯穿专业学习全程,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开放的设计思维模式,从而更深入地进行创新能力研究,助推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基金项目:井冈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XJJG-10-230);吉安市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内隐学习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芭巴拉•荷伯豪斯,(美)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邓琪颖,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美)安•S.爱泼斯坦.创造性艺术: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霍力岩,何淼,刘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灿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文馥.以自主性绘画为载体的学前儿童自主创新教育研究.创新人才教育,2019(1).

第3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从促进中小学生成长角度,在基础教育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的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感受行业文化、进行职业体验、开展校本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而各职业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在线课程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深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能说完全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涵盖了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家长及学生对于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身边直系亲属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后,不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缺少关注职业教育的兴趣,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职业情感的培育,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明确,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也较为片面,没有一个端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产生兴趣并引起重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实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是体现义务教育全面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将从课本中习得的间接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进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挑战来自课程设计和师资。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启蒙教育的老师以及系统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做了归纳,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制作设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但是,《纲要》对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的说明相对还是较为笼统,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要求并没有清晰、详尽的阐述,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同时,目前小学、初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学校,自身教育学背景过硬,但是缺乏对相关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对于不同职业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开发上的瓶颈,而鼓励老师们积极下企业下临床,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讲授,急需更加合适的人选一起协作开发。

3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学要真正落实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和各行各业的支持。要扎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职业特点和内涵、有教学能力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第三,需要有适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场地和场所。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对职业启蒙教育对应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主要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师与初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即把某些相关、专业群的职业特点、要求,转化或编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例如,关于药学相关职业,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初中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小学高年级可以带领学生辨析中草药,制作植物标本,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特点开设难度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性职业启蒙教育。

3.2授课师资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职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五年制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是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教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能动态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助于进行高职课程与初中课程的合理衔接,使得专业课不会因为出现知识储备的空缺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3教学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职业启蒙教育有《找个岗位去体验》、《职业调查与体验》、《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但目前相当多的岗位因为安全、保密、距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参观体验,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等,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职的实训基地(中心)、展示体验中心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优。五年制高职的实验实训室本就是为教学、实操所设,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此进行一些简单、安全性高的职业体验,同时仿真设备、软件等也更适合示教,使学生们对相关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直观、清晰的体验。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校园,邀请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知名度,同时也能让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和家长在升学填报志愿时更加理性、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

以我校为例,学校以“程沁园生物科创名师工作室”为抓手,组建团队进行药学类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当前在国内,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正迸发出勃勃的生机。前期调研发现,学生及其家长对于生物医药的关注度虽然高,但是对于该行业的了解程度不高。药学与数学、生物学、化学的联系非常密切,团队仔细研究并梳理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化学、数学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开发并形成《药学专业职业启蒙读本》,同时开设一系列来源于生产实践,贴近生活的有趣味有探索的实验项目,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学科学以致用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团队教师积极与中小学联系,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等,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学生、家长反馈的满意度超过92%。下一阶段,团队将就如何合理利用实验实训室资源打造共享实验室、建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与中小学进行联合教学等进行进一步探索。为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职业,也更加理性的看待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单凭某一学校独自为之,肯定难以完成。“普职融通”将进一步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资源,实现普职学校携手合作,资源共享,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攻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加强职业理念的渗透,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

[2]陈鹏.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根[N].中国教育报,2016-06-25.

[3]马治国,周常稳,孙长梅.中小学试试职业启蒙教育的迫切性与可行性探析[J].教育探索,2015(1).

第4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要注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一)构建系统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

首先要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通过理论知识、入党程序、入党动机、党员行为标准教育与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新生了解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其次要选好教材、培养师资队伍。做好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或编纂出版相符合的配套教材,同时要重视入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再次要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形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过讲座或者集中培训的方法,普及大学新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注重集中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联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做好“微观”教育。

(二)搭建立体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网络

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以“适应性”教育为主的教育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应当体现在思想认识提高、学习方式转变、人际关系构建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新生各方面适应性提高的需求,依托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面的立体式教育网络。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工具,打造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教育“主战场”,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信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送给学生,将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就创业理念融入实际案例推送给学生,开展普适性教育。高校要将入党启蒙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至院系、班级,充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党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例如主题党团会、优秀党员讲师团、党员一帮一、优秀事迹宣传),开展个性化教育。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支持。高校在新生入党启蒙教育阶段,可选配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可选配教师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导师”,让他们参与到新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广大师生党员可以利用助理和导师的身份,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可以使新生以这些师生党员为榜样,明确努力方向,端正入党动机,树立远大理想。

(三)完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强调: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面对新形式新要求,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必须立足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活水源头、勃勃生机。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决定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水平,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的对象(大学新生)进行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在把握政策性、系统性、实效性、长效性原则的基础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社会实践、职涯规划、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行为规范等多项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确立入党积极分子、评优、提干的重要指标。

二、总结

第5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强化大学新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新生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要注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一)构建系统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

首先要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通过理论知识、入党程序、入党动机、党员行为标准教育与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新生了解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其次要选好教材、培养师资队伍。做好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或编纂出版相符合的配套教材,同时要重视入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再次要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形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过讲座或者集中培训的方法,普及大学新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注重集中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联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做好“微观”教育。

(二)搭建立体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网络

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以“适应性”教育为主的教育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应当体现在思想认识提高、学习方式转变、人际关系构建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新生各方面适应性提高的需求,依托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面的立体式教育网络。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工具,打造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教育“主战场”,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信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送给学生,将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就创业理念融入实际案例推送给学生,开展普适性教育。高校要将入党启蒙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至院系、班级,充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党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例如主题党团会、优秀党员讲师团、党员一帮一、优秀事迹宣传),开展个性化教育。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支持。高校在新生入党启蒙教育阶段,可选配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可选配教师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导师”,让他们参与到新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广大师生党员可以利用助理和导师的身份,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可以使新生以这些师生党员为榜样,明确努力方向,端正入党动机,树立远大理想。

(三)完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强调: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面对新形式新要求,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必须立足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活水源头、勃勃生机。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决定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水平,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的对象(大学新生)进行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在把握政策性、系统性、实效性、长效性原则的基础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社会实践、职涯规划、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行为规范等多项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确立入党积极分子、评优、提干的重要指标。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