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精选(九篇)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第1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记忆的现状

(一)初中地理记忆教学的概况。《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这一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比较、记忆等方法”,给出具体的记忆教学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常考的内容,并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只会死记硬背,常常是今天记会了,明天又忘了,导致学生讨厌上地理课,最终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探析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记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地理课堂记忆教学存在的问题。记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较多低效记忆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地理概念的意义,出现错误记忆

(1)张冠李戴,混淆意义。如:地形与地势等。

(2)外延范围把握不准。如:“土地利用类型”就是“耕地利用类型”等。

(3)望文生义,凭空想象。如:“国土资源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等。

(4)语言表达不严谨。如:“季风就是海陆差异造成的风”等。

第二,不了解地理数据意义和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出现错误记忆。如:最冷月气温15℃和最热月气温10℃是区分热带和寒带气候的依据等。

第三,不会画地理图表、分析运用地理数据,出现错误记忆。好多学生不会画世界人口增长图,从地图上读取信息就更不要说了,看到有关图表的题,随意猜一个答案就行,出错率极高。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生怎样去读图,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掌握了方法,这些较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记忆的方法

(一)联系地名含义,进行有效记忆。如:河南省与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南和以北的地理位置命名的;还有根据物产(山东枣庄)、颜色(呼和浩特―青城)、人名(左权县)、形状(天水麦积山)等命名的。

(二)突出地理特征,进行有效记忆。如:突出青藏高原的“高”和“寒”;贝加尔湖的“深”等。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有效记忆。观察区域轮廓特征,进行有效记忆效果很好。如:云南省像一只孔雀等。

(四)突出地理方位,进行有效记忆。如:天山以北是准格尔盆地,以南是塔里木盆地等。

(五)将地理事物编成口诀,进行有效记忆。学习雨带时可编成这样的口诀“五月抬头到岭南,六月翩翩入江淮,七月继续往北走,八月匆匆到西北,九月白头回南国,十月乘船归大海”便于学生记忆。

(六)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有效记忆。如:在学习冬季风和夏季风时可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

冬季风 蒙古 西伯利亚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

夏季风 太平洋 印度洋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七)运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有效记忆。如:在学习中国的铁路时,用边画图边记忆的方法,可让学生快速有效记忆有关铁路的相关知识。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记忆的好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如: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就会问,内海是环绕大陆周围且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而琼州海峡就和渤海不同呢?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能力。如: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每个省区的轮廓图,我说:青海省像一只兔子,青海湖是兔子的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力,看看你还能说出那些省的轮廓特征?学生兴奋的观察者、说着……

第2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是一门极具自身特点的学科,尽管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又稍偏向理科,因此对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表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地理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视为教授中心,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产生系列问题。一方面,教师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注,不仅会错误估量学生理解程度,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索、创新能力均得不到培养,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2.1以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学的指南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一标多本”特点十分典型,且编排依据均为“新的课程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尽可能避免出现考试试题非课堂讲授重点,甚至未在课堂上教授等现象的发生。我们以人教版中讲授“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例,其中此部分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河流域的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一部分讲解中,若教师过分强调田纳西河,而未将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如采用联想教授法,类比黑龙江、黄河等区域的开发利用,并对比其之间差异,那么显然是教师未读懂、堵头“新课标要求”所致。另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是由地理学科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较广的涵盖面(如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所决定的,因此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2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极大的改进。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很多学生之前空间感、地理方位感不强的问题也能够被部分解决。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生动、全面的地理教授内容,不仅更好的符合了初中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更能够降低地理教学讲授难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以便预习,在课后查阅以解决疑难点并加以巩固。以此,地理教学课本与现代教学手段便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如,在“西气东输”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分布图,及东部资源紧俏相关资料,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能源分布的不均匀,理解西气东输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便能够被有效培养,课堂师生地位也能够很好的被置换,地理教学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也能够有效改善。

2.3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例如,针对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教师可以设立专题,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课下自主收集当地形貌、建筑及水文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适当分析,达到与书本结合的目的。通过简单的地理实地调查,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便能够有效的提升。有效的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够有效调动。

2.4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观念

新课标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进行初中地理教授,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意识的塑造。课堂教学的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问题整体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新课标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不强调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以小组分析、讨论、整合等形式来将书本原理、难点及重点等剖析与理解。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主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困惑、存在异议的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次、重点清晰,且时间利用率较充分。例如,在进行初中地理“大气循环”部分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大气运动内容抽象、学生头脑中知识点勾画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动画,模拟大气循环,而课本上较为浅显的基本概念、理论等则留给学生自主讨论以便掌握。

3结语

第3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0-01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选择正确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们来谈谈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光明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某些需要,才能对所需要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是现代教学理念所积极提倡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学习,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引导,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学习内容而宜,教师应根据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因此需要教师角色转变,由“教”变“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学,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 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利用课堂,运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放开胆量、开动思维,追求事实、质疑真理、挑战权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初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时时处处创新的意识。其次,我们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引入声光电与地理模型相结合等, 创造综合的育人效果,以多种形式去开展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多做多练

地理课堂,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以外,我们要更注重学生的课堂练习,采用一些灵活的练习方式,基础与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其次,带领学生完成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在带领学生做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练习以外,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去体验另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1.注意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课堂不够生动活泼。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地理”呢?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师生间往往存在“代沟”,一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常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其实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往往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意采用“互动教学”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又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开展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3.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入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让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4.引入新课要有“新情境”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沿用原来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等等。

5.注意教学过程地图化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会读地图是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评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正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

第5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互动;地理教学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抓住机遇,学习借鉴外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教学的改革。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高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实践略有所得。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1.教师的备课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1 备教材。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地理教材不仅提供了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提供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发展学生地理技能的内容和教程,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必须对教材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分析,认真把握地理教材的系统结构和教育功能,从而为编制教学目标、自学思考题和达标检测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备教学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地理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能持久下去,放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教学手段是学生学科兴趣的最主要条件,这些主要是由教师课外精心备出来的。“备”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熟悉教育心理学理论,精通地理教材教法,了解地理研究最新动态和优秀成果,博取众长,为我所用;教师要加强专业训练,有系统的地理专业知识,有过硬的地理教学基本功,以适应地理教学的专业化要求;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一定联系,教师要博览群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情况,主要是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作到心中有数,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预见性,督促学生抓紧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对照上节课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对照新课教学目标预习,要求快速浏览全篇,形成大概认识。

(3)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努力学习“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进行适度加工,增加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讲授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部分,就可分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两个层次教学;对有些虽然是讲授同一类型知识,但重点、难点倾斜比较明显、集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须坚持一个原则——怎么效果好,就怎么教。

2.有效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具备三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趣味性的设计着眼于习题的新颖,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而又有思维挑战。如对于我国北方地区“黄土地”和“黑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学生能通过自学了解,教师可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小米加步枪”战胜日寇的历史,加深“黄土地”上生长谷子的记忆,同时寓含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师又可联系气候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区分“黄土地”上的“冬小麦”和“黑土地”上的“春小麦”。这种习题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争论知识如何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出课堂的高效互动。

课前教具的精心选择、设计和课堂教具的恰当运用,对地理教学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地理教具主要有教学挂图、立体模型(如地球仪)、自制板图和多媒体等,对其使用应认真挑选,以适合教学的需要。就选择我们常用的教学挂图为例,首先要紧扣教材,挂图内容与所要讲解的教材内容十分贴切;其次要繁简得当,主辅图应明确——主图反映的地理事物应突出重点,内容较单一,辅图要与主图相配合;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教具不宜过多,否则受时间限制,教具一闪而过,流于形式,另教具的频繁出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有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具,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设计一些投影片,教学时灵活方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堂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包括小组展示评价,还包括展示中知识的评价。可穿插在各小组展示完毕后,也可以在新课结束时给予总结,一定要做到及时,并具有激励性。

学生不仅要完成各小组的评价,而且对自身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也应该到位。要总结一节课下来自己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来看,学生逐步学会了自主学习。高效课堂需要学生预习充分,才能精彩展示。

第6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自制教具;经线圈;山体模型;初中地理

地理教学中,自制实体教具可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有效信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初中七年级“经纬网定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课堂教学,概述自制实体教具在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自制经线圈辅助东西半球判断

“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内容,课标要求“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和所在半球位置。”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的初一学生,判断东西半球位置是教学难点。尤其是位于西经区但又属于东半球部分(0°~20°W), 以及位于东经区但属于西半球部分(160°E~180°E),学生往往容易出错。该节内容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如果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地理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针对判断东西半球位置这一教学难点,特为学生量身定做“经线圈”教具,辅助其对东西半球进行判断,也让学生在课堂学会制作教具。该教具制作简单易行:①在纸条上画竖线表示经线,纸条中间画出0°经线,并分别向东西跨越180°(以20°为间隔,画19条竖线,学生可用自带线条的纸张以节省划线时间);②用颜色笔将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20°W 和160°E标粗;③东经区和西经区用不同颜色的彩色条区分;④用双面胶将东西经180°线叠合,即可成环带状经线圈,如图1所示。教具呈环带状,如同包围地球一圈,直观呈现出东西半球的划分,同时用彩色线条区分东西经,突出西经区在东半球的部分和东经区在西半球的部分,有助于W生辨别。自制教具本身可带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教具的直观辅助判读,攻克学习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对比发现,使用自制教具的班级正确率比未使用的高出一半以上,基础较差学生表现更为突出。

二、自制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课标要求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5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让初一学生理解各种立体地形变为平面等高线图的过程很难,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更难。该节教学中,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对比,一个班采取flas展示,另一个班自制教具演示。课前让学生准备硬度适中的绿色广告纸,根据要求折叠成三种不同形态的山体(A有明显的陡坡、缓坡 ;B有山脊和山谷; C有断崖面),用双面胶粘合固定,如图2所示。

讲解完等高线知识后,让学生在自制的山体模型中标出若干条等高线,然后将标出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图中,画出三个模型的等高线示意图。对照实物和等高线示意图,观察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特征。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陡坡等高线较缓坡密集?为什么断崖等高线重叠?为什么山脊等高线凸向值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向值高处?通过使用该教具,可以在25分钟左右时间内让学生完全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内容。采用flash演示的班级,当然也可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从总体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不如前者。

初中生思维局限性大,需要具体和形象的实物作为载体,才能有效开展地理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量身定做教具,就可以极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平面地图中识记中国地形非常枯燥,学生也很难记忆,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用橡皮泥立体塑造中国的山川河流分布,再用小刀切出地形剖面图,呈现地势特点,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再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可以让学生将各行政区的信息制作成一套卡片,在动手收集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小组之间还可进行卡片交换和对照,在互动中愉快地接受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当然,让学生参与自制教具一定要把握细节,维持课堂秩序,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制作过程多在课外,课堂不能沦为手工课,否则本末倒置。相信自制教具一定会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图表;语言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

在初中地理阶段,图表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分布图、地形图、等值线图和各类统计图表。从统计数字和图表中,分析事物数量关系,从各种地图中,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学会这些技能,相信对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也是终身受用的。下面是我在地理教学中对不同类图表的教学过程和一些思考。

一、分布图

以右图:《我国人口密度示意图》为例

以下是课堂实录:

教师问:这张图,你们应该先看什么?

教师讲述:阅读一张图,是讲究先后顺序的。看图第一步就是要看图名。图名是一张图表的眼睛,它会告诉你这张图表所要反映的主题内容。

教师问:你能告诉我这张图的图名是什么?

学生答:我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教师:非常好,通过图名,我们知道这是一张反映中国人口疏密程度的分布图。

教师讲述:第二步,我们要看清图例,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看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

教师问:本图的图例反映了什么?

学生答:图例用不同颜色的深浅表示了人口密度的大小,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大。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深入到整个地图中,关注具体内容和信息。

教师问:从这幅图,你能说说我国人口密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学生答:通过不同颜色,我们一眼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非常不均匀。

教师问:怎么不均,哪多哪少?有没有分界线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图中的每处细节。

学生答: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很大,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密度比较小。

“我国人口密度示意图”作为强调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出现在七年级前言部分,此时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地理知识基础的。通过对这张图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大致了解到阅读这样一张分布图是有一般顺序的,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进行。

二、统计图表

初中地理教学中,统计图的应用是许多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统计图表,这些图表提供的数据是说明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对各类统计图表的研读并从中提取有用的数据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点之一,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对统计图表的学习。

例如,《欧洲西部》一节教材中出示了一张《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统计表。以下是课堂实录:

教师问:能说说阅读这张图表的步骤吗?

学生答:先看图名,这是反映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情况的统计表。

教师问:这样的坐标图表第二步应该看清什么呢?

学生答:看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这张图中横坐标是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名称,纵坐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是美元。

教师问:看完坐标,我们要再认真阅读图表上的其他信息,比如每根柱形上面的数字,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学生答:我认为应该是排名名次。

教师问:非常好!从这些数据,结合我们之前学习的欧洲西部的国家,大家可以数数看,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15位的,欧洲西部的国家占了多少?

学生答:占了9个。

教师问:请大家试着分别读出卢森堡、瑞士、法国的人均GDP?

学生读图回答:卢森堡约10万多美元、瑞士约7万美元、法国约41000美元。

教师:你们知道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吗?2400美元,大约排在110名。

(全班学生露出惊讶的神情)

于是我继续解释:其实,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数据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你们要更努力学习,因为你们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提问:通过刚刚对《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学生回答: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

统计图表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时对数据及数据的对比作为重要依据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对统计图进行分析、研判,学会用数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素质。

三、等值线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等值线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等降水量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中,对“等高线由较高处向较低处突出的是山脊,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是山谷”这一地理现象和规律,如从文字上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

下面是这部分内容我的教学方法:

教师问:在图(1)等高线图中,A是什么地形?

(部分学生可以对照文字定义判断: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这里是山脊。但大部分学生对此概念难以理解。)

于是我在图(1)上添上适当的辅助线L。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沿L线从甲乙丙,海拔分别是多少米?

学生读图回答:甲处海拔200米,乙处400米,丙处200米。

(教师出示图(2),此时很多学生已经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讲解:可见所在的地形区A是隆起的山脊(如图(2))。

通过辅助线,问题从抽象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同理,在图(3)上,添加辅助线L,也按上述步骤可以得出: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B是山谷(如图(4))

“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是新课程理念中明确要求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就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学好、用好地理图表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地图直接相关。学会阅读地理各类图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得更牢固。

第8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第9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探究;教学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要求教师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比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故通过探究式教学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自主、自愿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应重视八年级第一堂物理绪论课:《有趣的物理》,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有趣新奇的声、光、热、电、力等物理现象,把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有趣的物理世界,让学生从有趣、好奇逐渐演变为对物理课的好感和喜爱,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志趣,在上新课时,我亦常常从实验或者提出一种物理现象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探究目标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物理探究的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特别是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物理教育的三维目标,充分挖掘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

例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由于有些教材对此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靠前,学生尚没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现象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可以充分的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突出学生主体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探究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验证的设计。这时我认为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对那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拔的基础上,从实验器材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处理探究中的问题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下,很难面向全体学生,很难落实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同时学校实验室的器材配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其实只要认真研究具体的科学探究的内容,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解决上述矛盾是有出路的。

1.分层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不论是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还是在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一般教师都愿意由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主发言人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作点评。其实我们可以先由基础欠佳或能力不理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看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其所用的教学时间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适时地为他们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解决课时矛盾

对于某一项探究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因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验证方案。如果每个学生对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进行实验验证,课上的时间有时会很紧张,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将每一种猜想和假设的验证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生对于课上未进行验证的内容在课下再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困难。

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教师对电流和水流的类比,有可能对影响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猜想,如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短、粗细、温度等有关,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进行验证,然后再通过交流和讨论,统一验证同一因素的各组之间的认识,并汇总验证不同因素的各组结论,从而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