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

第1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制度背景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股票分析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分析师能够发现市场中因为偏离内在价值而被低估的股票,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等投资建议。按照供职部门的不同,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三类: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供职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以及供职于咨询机构的独立分析师。其中,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分析师群体,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证券分析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负责对散户股民进行投资咨询的证券咨询师和媒体上发表股票评论的股评家,是我国最早的分析师。但因为这个时期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发展不成熟,导致分析师行业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挖掘内幕信息和帮助特定机构推荐股票的黑嘴和说客分析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断成熟和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证券分析师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从事证券咨询行业人员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证券法》,从此我国有了正式法律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运营进行约束。《证券法》明令禁止了券商坐庄操纵市场、拆借资金和内幕信息交易等行为。2002年我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开始要求证券行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为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此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开始壮大。基金行业的壮大改变了我国券商原有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拥有交易资格,租用交易席位需要交纳的大笔交易佣金费用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佣金收入成为分析师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提高券商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部门分析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修订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对分析师的职业道德、行业声誉以及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制度规范和要求。

在一系列制度和法律的颁布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成熟发展道路,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分析师活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也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维护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金融学中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由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2]。因此,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有两方面:提升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和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理论,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三条路径展开。

(一)分析师活动与公司基本面表现

关于分析师活动是否会提升公司基本面表现的研究并没有一致发现。已有文献给出了两种对立解释:监督解释和压力解释。监督解释认为,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对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走访调查导致管理层的任何不当行为都在分析师的关注之下,因此,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成本,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表现。压力解释则认为,分析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当公司公布的真实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盈余时,公司股价会有负面反应,管理层为了避免股价波动而调整盈余与分析师预测一致,因此,分析师跟踪活动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导致其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对公司未来经营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分析师活动与信息不对称程度

已有文献关于分析师是否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公司公开信息的专业解读和私有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师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能够帮助投资者提早发掘管理层隐藏的负面消息,有效化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股价暴跌风险[5]。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早期研究没有控制住盈余公告和其他消息的共同影响,存在对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以及预测评级引起的市场反应作用的夸大解释。即使分析师能够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师可能会将信息有选择性的提供给特定投资者,从而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6]。并且在利益冲突影响下,分析师向市场提供的有偏报告反而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7]。

(三)分析师活动与投资者认知水平

另一个重要但是较少被研究的降低资本成本的路径是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Merton[8]提出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并不知道市场上的所有股票,知道公司股票的人数被定义为投资者认知,投资者认知越低的公司,持有的投资者越少,因为缺乏需求,股票的流动性较差,股价较低。因此,提升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提升公司价值。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认知理论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师研究报告、进行电话访谈、安排投资者与管理层见面会等活动,能够不断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提高了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提升了公司价值[9]。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较少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

三、影响分析师活动与公司

价值关系的因素

(一)利益冲突

存在利益冲突时,分析师有有偏研究报告的动机,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公司股价波动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等部门。分析师会为了提升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向市场提供乐观报告[10]。不仅如此,分析师倾向于对具有承销关系[11]和券商自营业务关系[12]的利益关联的公司股票有偏研究报告。

(二)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会缓解利益冲突对分析师发挥信息中介作用的负面影响。虽然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会为券商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收入,但在声誉机制的影响下,分析师倾向提高自身预测准确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星分析师的声誉机制能对利益冲突起到抑制作用[13]。

(三)信息披露

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角色时,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会吸引更多分析师跟踪,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14];当分析师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时,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会替代分析师发挥的信息供给作用,分析师活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上的边际作用降低。

因此,鉴于分析师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分析师活动,不仅仅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跟踪活动,分析师事前的电话访谈、投资者交流会议和实地调研等各种尽职调查活动均会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产生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关注分析师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声誉机制对其预测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特别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防火墙机制的建立,保证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独立性,促进我国分析师发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作用。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是分析师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以及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有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还缺乏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扩展。

(一)考虑不同资本市场的影响差异

相对于西方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是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程度更高,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从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考虑不同作用路径的影响差异

分析师活动可以通过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三条路径影响公司价值,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中,三条不同路径的影响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比较三条影响路径的经济后果差异。

第2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1953年,在美国通用公司RalphCordiner先生的努力下,一个新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成立了,投资者关系(InvestorRelationshipIR)的术语被创造出来了,其具体包括上市公司处理与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关系的各项活动。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RelationshipManagement,IRM)是指公司运用金融、沟通和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来管理公司与金融机构和其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职责。因此,作为上市公司公共关系的一部分,投资者关系受到了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的重视。1969年7月10日,美国全国投资者关系协会成立,这标志着投资者关系在美国得到了普遍认同。从此以后,随着投资主体的机构化、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沟通技术的发展,投资者关系在频率、深度及前瞻性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投资者管理不仅在资本运营领域,在企业战略领域也受到关注。

2文献回顾

2.1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现状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公司会增加自愿的信息披露,以避免来自政府和股东的压力,因

为这种压力会导致来自于法规规则的未来成本的增加。Lev(1992)指出如果没有积极的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情况决不会被知道,在内部知情者和外部股东之间总是存在着永久的信息沟壑。Lang和Lundholm(1993)的实证研究显示,公司战略沟通的公开度与跟踪公司的分析师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许多信息灵通的分析师跟踪某公司的业务状况,并且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该公司。Craven和Marston(1997)架构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量表,通过实证证实了投资者关系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的存在与投资者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独立董事的比例对投资者关系的影响不大。此外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关系,尽管一些单个治理变量与投资者关系的相关性结论不一致,但基本都认为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Higgins(2002)对美国财务分析师协会随机抽取的419位证券分析师的邮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发现1984~1987年间公司财经信息沟通的质量与市盈率之间的重大关联关系。张婉君(2007)以2005年6月首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41家2004年度中国A股公司IRM优秀公司和41家配比公司以及2006年6月第二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12家2005年度中国A股公司IR优秀公司和12家配比公司,合计1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刘善敏、林斌和聂毅俊(2008)以沪市2004年、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信息披露与战略管理两个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指数(IIRI)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检验交流信息质量指标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IRM理论目前在我国并不成熟和系统,股权文化和理性意识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还很淡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国内还鲜有相关文献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实质性地研究。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尝试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期望能为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3.1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构成维度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的内容分析法(Brennam,N.&Kelly,S.,2000;Brennam&Tamarowski,2002;KaiHockerts&LanceMoir,2004),结合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实践,将网站投资者关系评价指标从常规信息、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6个维度进行划分。

3.1.1常规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即时新闻和其他的相关信息服务,包括投资者日历、公司内部章程、组织结构信息、公司治理有关文件等。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这些信息是专门为投资者提供的,网络用来作为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传统途径之外的一种辅助手段,从而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好地获得信息。

3.1.2强制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年报和半年报等信息。在这个阶段,公司提供最近几个年度的公司年报、半年报、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电子版本,提供投资者对公司整体状况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阶段,公司网站用来提供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跟投资者也是相关的,但是大多所数情况下这些信息的形式和结构并不是专门针对投资者的。

3.1.3交易信息披露把公司相关信息准确、及时、主动地与投资者进行双向交流,对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推动理性投资观念的形成,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股权文化将产生重要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4沟通有效性公司亦透过与股东和投资者的沟通知悉他们对公司的期望和意见,进而针对投资者是否能利用网站上的平台和公司联系,让公司知道投资者的意见与需求,以提升公司治理和增加透明度。

3.1.5沟通便利性除了要求上市公司在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进行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外,还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应由政府出资牵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证券情报系统,整合证券市场信息资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现代化手段,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部或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上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

3.1.6沟通反馈效果公司利用互联网的特有优势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阶段,很多公司提供投资者交流信箱,向订阅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即时回答投资者的常见问题,提供在线咨询等服务。还有的公司提供高层管理者的业绩报告演讲,向投资者提供下载或收听业绩会的录音或录像的服务,甚至是在线参加股东会议等。

3.2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绩效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1)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成本。詹森和默克林的理论认为,作为人,经理人员有动力以机会主义的信息披露为手段最大化自身、而不是股东(委托人)的利益。投资者为了精确评估公司价值的需要而偏好完全信息披露,当他们预期经理人员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信息披露的行为时,将压低对公司的出价。为了避免投资者的压价行为,经理人员常常通过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来向投资者传递出信息披露高质量的“信号”,外部审计、董事会监督就是这样的“治理机制”,因此,经理人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与这些“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高度相关。杨德明和辛清泉(2006)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数据研究也证明了投资者关系能有效降低成本。(2)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公司价值。我们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降低融资成本:第一,上市公司通过网站披露公司信息,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Marston,1996),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Amihud&Mendelsom,1986;Brennan&Tamarowski,2000)。第二,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赢得股东支持的战略沟通工具,通过设立网站与投资者交流,降低外部投资者搜寻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成本。第三,Deephouse,Fombrun(1997)等从财务声誉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认为好的财务声誉可以提高公司绩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股票价格,创造竞争性壁垒等。Hall(1992)也提出,公司声誉不仅仅是被主管人员关注的无形资源,而且它一直被认为是代表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资源。(3)宣扬企业战略主张,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Marcus(2002)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仅仅传播信息的范畴,它具备对市场进行教育以及影响公司战略的功能,它将减少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提高股票的价值。Gregory(1997)则明确指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整体沟通中的一部分,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是公司信号的传递过程。从战略角度分析,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战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向现有以及潜在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业绩与发展前景的准确描述(Brown,1994),增进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直接、间接的投资群体之间建立长期联系,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向资本市场传递一个良好的信号,赢得投资者的支持。通过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投资者关系确实会影响到公司的绩效,这种影响表现为好的投资者关系会带来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融资成本、良好的战略和品牌形象等。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H1:信息服务企业的常规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2:信息服务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3: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易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4: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有效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5: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便利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6: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反馈效果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

4研究设计

4.1样本选择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信息服务型上市公司,其概念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信息服务企业是指包括G60、G61、G62的电信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软件业的总称。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有上市公司中按照行业划分,找出所有的信息服务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1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4家,总共有105家。我们从上述105家公司中踢除已停牌的公司1家以及公司网站无法进入、数据无法获得的5家,最终得有效样本99家。同时将上述99家公司按是否属于国有控股分为两类,并保证每类样本数都有30个以上,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4.2变量定义

4.2.1被解释变量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评价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其中常规信息、中国证监会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为信息内容指标;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效果为信息质量指标。共三大类35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每个指标采用0-1评分标准,即该指标在公司网站上存在给1分,否则为0分。对每个公司的得分进行加权,就得到了各个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2。

4.2.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定位于公司的业绩。业绩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效果。公司的经营业绩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虽然将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业绩,但是非财务指标通常难以衡量。本文用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公司绩效。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增发、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因而是衡量企业财务业绩非常重要的指标。但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及避免被sT等目的,对ROE这一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而盈余管理的重要对象是企业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等指标。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指标值的影响,本文用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

4.2.3控制变量由于一些别的因素可能影响解释变量,因而要对一些可能对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加以限制,主要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的好坏、是否海外上市、行业分类、公司上市流通年份、公司最终控制人类别、财务杠杆等。有些文献表明市场风险(Beta系数)也应该成为控制变量。

4.3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公司网址,对网站进行检测。登陆公司网站,查找相关指标数据,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得到衡量自变量投资者管理的指标体系数据。如果输入从上述来源获得的网址后进入的界面不是该公司网站首页,则需查看该公司最近一期年报,核对公司网址。因变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4研究结果和相关分析通过对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5家信研究结果显示,R-squred=0.899,说明回归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比较好,模型的P值和t值都通过检验,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在投资者关系的6个子因素层次上,除前两个不显著,后面的四个均息服务型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相关数据的整理和收集,剔除已停牌的1家公司以及公司网站无法进入、数据无法获得的5家公司,得到有效样本99家。显著。第一、二项与我们的假设中的分析部分并不相符,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证监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指定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常规信息和中国证监会指定纰漏的信息方面所有上市公司披露的都比较完善,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与公司的业绩失去了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交易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便利性、反馈效果等指标上,上市公司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也表明了这些指标的高低程度在控制别的变量的前提下,确实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的影响。

第3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管过度自信 投资过度 投资不足 股权结构

一、引言

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先后提出的托宾Q理论、融资约束理论以及委托理论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这些理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着重研究投资决策的模型、方法、步骤,而忽视对决策者心理分析。行为会计学理论的研究表明,高管作为公司投资决策者之一,其个人心理特征对公司投资决策将产生重要影响(Thaler,1999)。因此,在实际投资行为中,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研究,仅在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下的传统财务投资理论是不能完全解释的。

股权结构问题,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对其在公司内部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较早应属Berle和Means(1932)。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但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不同股权持有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而对在不同股权结构下,高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探讨在不同股权结构下,高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为设置更合理的股权结构,以降低高管个人行为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逐渐成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二、文献回顾

1986年,Roll首先将高管过度自信理论引入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他针对高管普遍过度自信的特点提出自大假说,指出公司的很多不成功的并购案例都源自高管过于相信自己对被并购公司估价的精确性。1989年,Cooper通过对企业家的调查研究发现,80%以上的公司管理者都认为自身经营公司的未来前景是一片美好,但事实上只有不到30%的公司未来前景是美好的。Merrowetal(1981)认为过度乐观在另一层面上,还会导致管理者容易产生控制幻觉,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比坚信,致使管理者往往会高估经营成功的概率,而低估经营失败的可能。Heaton(2002)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主观上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大于其他企业,会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损失或者过高估计销售收入,或认为资本市场出现牛市的概率会大一些,对市场估计十分乐观。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分别研究了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决策,投资行为以及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行为被认为是投资决策的执行过程,同时高管的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行为进而引发非效率投资。Odean(2002)建立了一个简易的资本预算模型,比较了过度自信高管和理性高管的投资行为,发现过度自信的高管具有风险偏好,并且在投资中会较早地接受一个项目;而理性的高管则由于对风险的规避会推迟投资一个项目。Heaton(2002)构建了一个非效率投资模型。该模型主要针对自由现金流量问题,基于高管过度自信系统地研究了其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以2009―2013年的沪深1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并试图探讨在不同股权结构下,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2009―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依据以下标准对初始样本进行了筛选:(1)剔除ST、PT类公司,因为该类型公司的财务状况异常,容易影响研究的可靠性;(2)剔除金融行业的公司,因为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使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大有不同,相关指标在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3)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CER数据库及软件。

(二)指标的选取

为了进一步研究股权结构、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选择了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三大类。其中解释变量分别为高管自信度、公司股权结构;被解释变量选择了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控制变量选取了公司规模、子公司数目、存货率、应收账款、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董事会人数、公司所在地。具体见表1。

(三)研究假设

行为会计理论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即便是忠于股东、忠于企业的,不参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所做出的决策也可能是非理性的,从而对企业经济行为产生影响,使股东利益遭受损失。管理者过度自信普遍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并且通常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1: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根据前文描述可知,高管过度自信能够提高管理者的主观努力水平。由此,管理者自信程度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呈正相关,但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可能性存在非单一关系,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充分利用手中的现金流权,在自由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能够缓解投资不足现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不足负相关。

在股权结构方面,对于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比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外部机构持股及管理层持股等机制会减弱应有的监督作用,第一大股东持股增加会加剧公司过度投资。基于此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来分配企业资源,而这就很可能会使管理者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冲突(赵银德、许霞,2010;董艳、李风,2011)。《投资时报》研究部对2 57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情况进行了分析,筛选出40家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0%的公司。在并购重组的大潮之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无疑成为并购资本觊觎的对象。故提出如下假设:

H4: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不足负相关。

(四)模型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研究股权机构、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关系,针对假设1,提出以下模型:

FTZ(GD)=β0+β1ZX1+β2GM1+β3JZ1+β4YS1+β5FZ1 +β6GQ1

针对假设2,提出以下模型:

FTZ(BZ)=β0+β1ZX2+β2GM2+β3JZ2+β4YS2+β5FZ2+β6GQ2

针对假设3,提出以下模型:

FTZ(GD)=β0+β1GQ1+β2ZX1+β3JZ1+β4YS1+β5GM1+β6ZX1×GQ1+β7FZ1

针对假设4,提出以下模型:

FTZ(BZ)=β0+β1GQ2+β2ZX2+β3JZ2+β4YS2+β5GM2 +β6ZX2×GQ2+β7FZ2

式中:FTZ表示Richardson模型的残差即非效率投资,下标1表示过度投资样本的变量值,下标2表示投资不足样本的变量值。ZX为高管自信度,GM为公司规模,JZ为净资产收益率,YS为应收账款率,FZ为资产负债率,GQ为公司股权结构,GD为过度投资,BZ为投资不足。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非效率投资回归分析(见表2)

根据研究得知,Richardson 残差度量模型不仅可以辨别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还能有效度量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水平,若残差的符号显著为正,则代表样本公司存在过度投资,反之,则表现为投资不足。残差绝对值的大小,即为非预期投资,代表公司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金额多少。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表3分别给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样本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所示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两类样本公司的非效率投资FZT的均值为0.6681和0.4972,且标准差都较小,能较好表示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程度。(2)两个样本公司的资本负债率FZ的均值分别为0.5090和0.5206,表明不管是在投资不足的样本还是投资过度的样本中,国内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的比例都比较高。(3)两个样本公司的公司规模GM的平均值分别为22.2210和22.4830,表明存在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样本公司的公司规模差异不大,基本都在22左右。(4)两个样本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ZX的均值分别为0.3698和0. 6302,表明投资不足样本中有36.98%的样本公司高管存在过度自信,过度投资样本中有63.02%的样本公司高管存在过度自信。

(三)相关性分析

如表4所示,投资过度样本中企业非效率投资(FZT)与管理者过度自信(ZX)呈正相关,初步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程度加剧。同时,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GQ)与管理者过度自信(ZX)呈负相关,此外,该样本中的其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较低,说明我们所选择的样本不存在较大的多重共线性。

如表5所示,投资不足样本中企业非效率投资(FZT)与管理者过度自信(ZX)呈负相关,初步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缓和企业投资不足程度。同时,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GQ)与管理者过度自信(ZX)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8,也初步显示股权集中度的存在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该样本中的其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较低,说明我们所选择的样本不存在较大的多重共线性。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回归分析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所选择的150个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

1.在所选择的投资过度的样本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在投资过度样本中在10%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确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程度加深,也验证了假设1。

2.在所选择的投资不足的样本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在投资不足样本中在10%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投资不足样本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程度有所缓解,也验证了假设2。

(五)股权结构、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回归分析(见下页表7)

本文对于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主要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结构,分别针对投资过度样本和投资不足样本中股权结构、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回归模型,我们发现:

1.对于投资不足的样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2.389,这说明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呈负相关,说明了假设4的真实性;对于投资过度的样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呈正相关,说明了假设3的真实性,从上述分析来看,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跟大股东的控制权密切相关,当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和受益权的背离度越大时,越倾向于投资项目的整体收益差而私人收益高的项目,会降低公司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了非效率投资。

2.对于投资不足的样本,管理者过度自信(ZX)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GQ)的交叉项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在1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交叉项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交叉项的反常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投资不足的样本,管理者过度自信(ZX)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GQ)的交叉项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在1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同时,回归系数为-0.098,说明交叉项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存在负的相关关系。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以2009―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15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股权结构、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企业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决策受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并且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的应收账款明显显著,说明在企业自由现金流充裕的条件下,更容易导致过度投资。这是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对自身的能力估计较高,低估风险、高估收益,导致过度投资;受应收账款的影响,在自由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通过引入股权结构和负债率机制考察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发现我国企业容易投资过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制约过度投资行为。X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张丽丽.从政府视角看国有企业改革[J].经营与管理,2006,(10):20-21.

[2]陈红.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5,(4):129-131.

[3]陈其安,刘星.基于过度自信和外部监督的团队合作均衡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6):60-68.

[4]陈其安,杨秀苔.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合同[J].系统工程,2005,(4):19-27.

[5]崔萍.企业过度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6,(3):130-132.

[6]范从来,王海龙.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11):43-47.

[7]冯根福,马亚军.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6):16-21.

[8]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

[9]胡昌生,蔡芳芳.过度自信与市场泡沫[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35-39.

[10]江晓东.投资者过度自信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59-65.

第4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今年上半年《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的出台,将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领域从传统的经纪业务拓展到了投资咨询业务。在“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环境下,新业务带来了新问题与新挑战。期货行业必须从业务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三方面出发,应对创新业务带来的挑战。最终,成功借力此次的契机必将大大推进期货市场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期货投资咨询业务  期货公司  期货市场研究  期货行业

    序言

    2011年2月11日,正在蓄势发展阶段的中国期货市场中,期货公司们迎来了新年的一大贺礼——中国证监会正式《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并将在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试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业界期盼已久的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终于破茧。

    证监会令出台之后,如何具体展开咨询业务?将原本的“免费的午餐”转变为“收费项目”?投资者们的态度如何?监管者将在投资者、期货公司与期货市场之间如何权衡?面对即将成为期货公司新兴盈利增长点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疑惑仍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试行办法》的出台是挑战也是机遇,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开闸运行将促进我国期货行业的整体提升。

    一、期货公司一般业务与投资咨询业务概述在当前我国的期货市场中,期货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在交易所以自己名义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依此收取手续费用的中介组织。由于期货投资者不能直接在交易所开户,而必须通过期货经纪商进行交易,期货公司也就成为了连结投资者与交易所之间的纽带。相比我国期货公司经营已久的一般业务,2011年开闸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可谓是期货公司的新兴业务。

    (一)期货公司一般业务概述依据2007年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我国的期货公司业务实行许可制度,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业务种类颁发许可证。期货公司除申请经营境内期货经纪业务外,还可以申请经营境外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等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期货业务,且不得从事与期货业务无关的活动,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期货自营业务。

    在本次《试行办法》出台以前,相比国外期货公司包括期货经纪业务、期货自营投资、做市商、期货 基金 管理、期货结算等在内的丰富业务范围,我国期货公司仅仅只能从事期货经纪业务客户交易结算。单一的经济业务经营模式导致了期货公司之间普遍的同质化竞争。

    (二)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概述按照《试行办法》的定义,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是指基于客户委托,期货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从事风险管理顾问、期货研究分析、期货交易咨询等营利性业务。它包含三大项服务:第一,协助客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提供风险管理咨询、专项培训等的风险管理顾问服务;第二,收集整理期货市场信息及各类相关经纪信息,研究分析期货市场及相关现货市场的价格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制作、提供研究分析报告或资讯信息的研究分析服务;第三,为客户设计套期保值、套利等投资方案,拟定期货交易策略等的交易咨询服务。

    此次证监会令的主要精神是鼓励从实体企业、产业以及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出发,发挥期货行业专业优势,开展以风险管理顾问服务为核心,期货研究分析和期货交易咨询为支持的期货投资咨询服务活动,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附于期货经纪业务、以客户推广为目的的附加咨询服务模式,切实提升期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服务模式和质量。

    二、我国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分析(一)业务开展的时机分析期货市场是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金融制高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更是成为各国努力争夺的对象。美欧等发达国家已拥有成熟开放的期货、期权交易市场,同时还拥有强大信息搜集、分析、研究能力的投资银行等投资咨询机构,以及熟练运用期货市场的大型贸易商等期货市场参与者。我国作为众多资源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目前仍难以在商品价格走势的话语权上与其他国家相竞争。现在正是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眼下必须跨越的门槛,那就是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应从整合全球资源以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的角度来发展我国期货市场,而强大的投资咨询业务能力正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基础。

    实际上,早在1997年,我国就已经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此后,证券投资咨询逐步开展,而关于期货投资咨询的规定,由于操作性不强,内容脱离实际,未能在期货市场上得到实施。1999年颁布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7年修订后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虽然都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纳入期货公司可以发展的业务范围,但是由于定位不明,导致这一业务领域相较于期货公司其他业务始终未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此次政策的明朗化正是期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把握这个时机,不仅能使期货公司打开期货投资咨询这一个新领域的大门,更能使期货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二)业务开展的价值分析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必然是其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净成本。期货市场以及期货公司都具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在市场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当前,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开展能进一步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开展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有利于扩大市场信息供给,提高市场信息质量,对投资者而言,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获得期货资讯及分析研究的需求,既能提供投资决策及分析判断市场的信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投资者教育功能,提升整个市场的投资理性。

    期货投资咨询行业的诞生源于市场上信息纷繁复杂这一特性,大量复杂信息给投资者的判断、取舍、分析带来了客观上的极大困难。因而,需要借助专门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对市场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从而为期货投资者提供帮助。 [1] 对于中国目前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单一化的经纪业务竞争激烈,盈利空间即将压榨殆尽,传统业务已不足以支撑期货公司的发展,竞争所带来的过度内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期货市场与期货公司,都在呼唤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开闸。

    (三)业务开展的条件分析探讨业务开展条件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相关的期货市场与期货公司本身在硬件软件方面的配置,另一方面则是法规对于开办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门槛要求。

    目前我国期货行业,自《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国内期货公司整体注册资本、净资本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初步改变了期货公司积贫积弱的情况,截至2011年8月底,163家期货公司净资本为290亿元,比去年底增长15.31%.  近年来期货公司中介职能不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相比资本规模与营业部数量的扩张,当前期货公司的研究能力仍难以与业务需求匹配。作为开展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基础,期货公司的研究部门普遍存在着公司投入不足,研究人员数量少、经验不足且流失严重,研究内容质量不高,研究分析难以与客户实际需求相匹配等问题。

    在法规对于开办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门槛要求方面,依据《试行办法》的规定,期货公司从事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应当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当取得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从业资格。《试行办法》借鉴了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相关立法经验,对期货公司及从业人员开展期货投资咨询的一般要求(包括注册资本、风险监管指标以及人员要求)、信息公示、执业禁止要求、客户适当性选择及防范利益冲突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门槛的设置凸显了业务经营合规性的要求。截至2011年底,共有三批共46家期货公司获该项创新业务资格。实际上,大部分期货公司都能够达到申请门槛的要求,例如财务门槛一项,目前160多家全国期货公司注册资本1亿以上的约有90余家,大部分都符合了申请的条件。这表明法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并维护市场稳定,从条件的严苛程度来说,此次开放投资咨询业务仍是对期货公司发展的一种鼓励。

    三、我国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的发展期货公司具体应当如何开展投资咨询业务?为借力此次政策出台,实现期货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提升,仅达到《试行办法》规定的硬件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业务模式、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入手,使得创新业务在金融行业的整体大发展中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一)业务模式过去,虽然尚未开展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但在实践中期货公司已走得更远。我国期货公司长期以来不但免费为投资者提供期货行情等信息,而且提供免费的咨询和服务。实践中,绝大部分期货公司设立研究部门,为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免费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甚至主动分析客户以往交易记录寻找亏损原因。提升咨询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期货公司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这使原本应属于期货公司赢利点的咨询业务,在国内市场上被压榨殆尽。在业务模式方面,想要获得新的赢利点,关键是成功实现咨询业务从“免费服务”向“有偿付费”的转变,解决核心盈利模式问题。

    虽然长期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不代表投资咨询业务没有生命力。此次咨询业务的试行仍然是期货公司业务向多元化发展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有调查显示,更多的期货投资者认为,花钱付费将会使期货公司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研究市场动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格局,为投资者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  [2]  过去的投资咨询作为中介服务附加品提供,并未被作为公司的重要业务经营,投入不足、重量不重质的情况广泛存在,研究并未获得足够重视。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无法就咨询服务收费,而是咨询服务并未提供足以作为付费服务的相应价值。此次投资咨询业务破冰之后,关于创新业务空间定位,已有相关的实践。例如,中粮期货、中期期货等公司都把风险管理顾问业务看成是发展咨询业务的重要突破口。中期期货正在尝试提供一些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为客户提供全行业、宏观数据分析的“中期数据分析库”和企业利用期货进行价格预测、调整生产供销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等,并且这些服务已经获得一些收入。

第5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一、旅游公司经营特点分析

改进提高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全面分析旅游公司经营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旅游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公司经营涵盖范围相对较广

旅游公司在经营管理领域方面,涉及到吃、住、行、游、购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旅游公司来说,属于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涵盖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经营管理、旅游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经营业务,财务管理内容也非常多。

(二)旅游公司的业务活动往往具有季节性

对于旅游公司来说,业务往往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这也决定了旅游公司的旅游业务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因此在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特别是投资活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管控方面,也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公司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控制。

(三)旅游公司经营发展面临的风险问题较多

旅游公司在内部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也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需要旅游公司在内部管理中应该格外警惕可能发生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各类潜在风险问题。

二、旅游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旅游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薄弱

有的旅游公司财务管理基础非常薄弱,一方面旅游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合理,对财务管理等核心管理工作还没有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旅游公司财务管理方面,有的旅游公司重视不足,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造成了旅游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二)旅游公司的筹资规划不科学

筹资、融资对旅游公司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筹资、融资管理不当,不仅容易影响旅游公司的发展壮大,甚至会导致旅游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张甚至是现金链断裂的风险,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目前,很多旅游公司特别是中小旅游公司在筹资规划管理中都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筹资方式过于单一问题突出,资金筹措主要来源于公司的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不仅筹资成本较高,而且也非常容易发生筹资风险问题。

(三)投资不合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

目前,很多旅游公司在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上,都采取了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战略,以避免单一经营模式可能造成的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不少旅游公司对外部市场环境分析论证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问题,特别是有些旅游公司对市场上一些投资热潮盲目跟风,有的甚至在并不擅长的影视等领域大规模投资,?O易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三、旅游公司财务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一)明确旅游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

在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应该根据旅游公司的行业特点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科学的制定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要求。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坚持资金合理配置,按照旅游公司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情况等,通过深入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对资本结构以及资金配置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收益风险均衡的原则,加强对旅游公司的筹资、投资、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等风险的分析控制,并通过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以及预防等,以确保财务预期成果的顺利实现。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加强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在全面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

提高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防范旅游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基础工作就是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司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重点是旅游公司应该按照公司现有的组织框架,遵循分权管理与制衡性统一的原则,对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组织框架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以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方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突出重点改进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

在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围绕公司的融资、投资、预算、收益分配等重点工作来开展,以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目标的实现。在旅游公司的融资方面,应该全面考虑分析旅游公司的融资风险以及融资成本,谨慎的确定旅游公司的融资方式,应该适度进行银行贷款融资,稳妥地发行公司债券,积极吸收直接投资,以及探索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旅游公司的资金来源。在投资方面,应该全面的分析旅游公司的现金流情况,按照旅游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等,合理的制定旅游公司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投资策略。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既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项目,谨慎选择高回报率的长期投资,以免旅游公司出现资金链风险。在预算管理方面,关键是应该坚持利益兼顾、合理分配的原则,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预算计划的制定,并强化预算执行,严格控制开支,降低旅游公司的运营成本。在收益分配方面,应该综合考虑旅游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公司的投资、经营、职工等方面的实际利益诉求,合理的制定旅游公司的收益分配方案。

(四)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水平

风险防范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旅游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将风险防范控制作为重点,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应该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传导以及处理分析的能力,准确的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等多方面的情况,加强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及时发现可能对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各项隐患。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开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财务稽核,对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常规稽核或专项稽核,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完善对策。

第6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股权分置改革 上市公司 业绩

一、引言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在公司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基本上扮演着股东消极主义代表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使得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所占股份额大幅上升。这一变化使得机构投资者由被动消极的投资者变为积极主动的投资者,华尔街准则失效,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由“保持距离”(arms length)向“控制导向”(control-oriented)转变。这一现象被德鲁克称之为“看不见的革命”,也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的觉醒。机构投资者持股是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引进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对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起到一定的制衡效果,对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法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滥用募集资金行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引进机构投资者,并倡导其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参与,可以部分缓解上市公司的委托问题。此外,机构投资者能够制造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投资,优化资金配置的结构流向,有利于提高我国股市的运作效率。因此,在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上市公司对于真正完善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2006年底我国股权分置改革 (以下简称“股改政策”)的基本完成和全流通的逐步推进,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管理的宏观环境才逐步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真正参与到上市公司管理之中,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业绩的影响究竟如何?有无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与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具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投资管理基金等。所谓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管理是指机构投资者凭借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管理中,通过股东大会(甚至直接进入董事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管理、发展战略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上市公司改进治理结构以提高公司业绩,从而使公司股价上涨而在二级市场上获利。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并且许多学者从实证研究角度支持了机构投资者作为相对大股东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同时实证表明机构投资者近年来持股上市公司参与管理已经变得积极。但是他们也同时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从正面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更多是出于信托责任的积极性以及持股比例的增加,他们更有动机参与公司管理、监督管理层,提升公司业绩,从而最大化他们的投资回报。Michael P. Smith(1996)分析了1987年至1993 年间51 家公司因CalPERS的积极主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股东积极主义在提高公司业绩方面是很成功的,而这进一步使得股东财富增加。娄伟(2002)对1998年至2000 年连续三年的基金持股数据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除由于1998 年基金规模小不支持外,1999年和2000 年的回归结果都显著支持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向朝进、谢明(2003)实证结果指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当适当减持国有股,让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是最有效率的。王永海等(2007)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与其投资公司的治理机构完善程度正相关。虽然对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存在着争议,但是很多的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着正面影响。吴晓晖和姜彦福(2006)选取2000年至2004年的数据,用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衡量公司价值,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近几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种类增多、规模稳步扩大,而且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参与到上市公司的治理中,并且对上市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因此本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

该假设认为,随着机构投资者对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的增加,机构投资者将更加关注该上市公司的业绩。他们将采取一定的措施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并尽可能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大力促进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

假设2: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上市公司业绩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没有影响

该假设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因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并参与上市公司管理才使得上市公司业绩有了提高,而与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投资选择无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研究所选取的总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9年的数据。同时为了实证研究的目的,以及保证数据的典型性、有效性,尽可能的避免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完整给实证研究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所选择的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具体的规则如下:剔除所有系统抽样选出的上市公司中的ST、PT的上市公司;剔除变量信息披露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保留只发行A股的公司,以此避免因发行、交易和多重监督约束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由于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他们与非金融公司在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故将其剔除。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来自于锐思数据库,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本文实证研究使用截面数据与混合截面数据,截面数据用来反映上市公司连续四年各年度时点上的信息和变化趋势,混合截面数据用来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情况,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的整体分析。按照以上规则整理后得到的样本数据信息见(表1)。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所实证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业绩变量、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量和控制变量三个部分。(1)被解释变量。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CROA:该指标为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与公司账面总资产的比值,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在会计处理时尚未进行相关费用的摊销,难以被公司调整。陈小悦等(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即当年主营业务利润与当年账面总资产比值(CROA)相对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更为稳定、且较为不易纵的指标。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选择CROA代表上市公司业绩。(2)解释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_r):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占该上市公司所发行流通A股股份的比例。这个比例的高低能反映机构投资者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监督和管理所持股的上市公司。(3)控制变量。由于上市公司业绩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需要设置控制变量。本文参照郑爱华,冯晓云和郑晓华(2010)采用的控制变量指标来进行设置。一股独大现象和股权集中程度也可能影响企业业绩,因此设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l)和第2-5大股东(Top2-Top5)和第6-10大股东(Top6-Top10)持股比例考察第一大股东持股和股权集中度情况。规模效应可能影响到公司业绩,因此引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_asset)代表公司规模(Size)。公司业绩还会受到债务压力的影响,因此财务杠杆的影响也需考虑进来,这里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Debt_r)代表财务杠杆(Leverage)影响。相关变量的具体内容见(表2)。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影响,构造了检验模型。模型的具体设计如下:CROA=α0+α1Inst_r+α2Top1+α3Top2-5+α4Top6-10+α5 Debt_r +α6 Ln_asset +ε。

模型中,α0为截距,αi(i=1,……,6)为模型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为了进一步判断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这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因为上市公司业绩优良而选择投资,还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引起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判断谁因谁果。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将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来检验他们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具体设计如下:

Inst_r=β0+β1CROA+β2Inst_r_1+β3Top1+β4Top2-5+β5Top6-10+β6Debt_r+β7Ln_asset+ε1 ①

CROA=γ0+γ1Inst_r+γ2CROA_1+γ3Top1+γ4Top2-5+γ5Top6-10+γ6Debt_r+γ7Ln_asset+ε2 ②

其中β0和γ0为常数,βi和γi(i=1…7)为模型回归系数,ε(i=l,2)为随机扰动项。在以上联立方程模型中,方程①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因变量,公司业绩即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为自变量,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受公司业绩变化的影响,从而判断机构投资者持股多少是否由上市公司业绩决定;同理,方程②以公司业绩即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自变量,考察机构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变化的影响,由此来判断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因此,如果β1显著大于0,则说明机构投资者会因为上市公司业绩优良而选择对其投资;如果γ1显著大于0,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以上统计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DW值良好,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但还是得对其是否具有异方差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Eviews5.0的White检验,发现各参数及参数的相交项的t值均很小,没超过临界值,且系数的p值>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通过(表4)显示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远小于0.5,所以得出该模型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3)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到该模型混和截面数据完全通过t检验值,同时该混合截面数据的R^2为0.243552,模型拟合优度很好,且F检验值152.2178,因此模型具有非常好的说服力。(表3)混合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_r)与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CROA)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验证了以上提出的假设1。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的相互影响分析 由于方程①和方程②在统计上都是过度可识别,因此需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回归,运用EViews5.0计量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方程①的t检验值未通过,变量均不显著,R2结果异常,p值也很大,所以方程①所对应的模型基本没有说服力。但不难发现方程②的t检验值完全通过,F值在统计上显著,且DW值符合要求,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由方程系数可以发现γ1=0.029725大于零,且t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所以变量显著。可见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而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不存在效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上市公司业绩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没有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以上提出的假设2。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机构投资者持股我国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和混合截面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且从共同的检验结果来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且是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使得上市公司业绩提高,而与机构投资者的选股能力无关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是“因”,而上市公司业绩好是“果”,由此验证了之前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同时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也很充分体现了2006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政策与全流通的推行更为机构投资者持股上市公司带来有力的政策保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

(二)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建议:第一,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应该努力地加强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文化,积极的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管理当中来。同时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要实施一定的流动性限制,尽量降低资产的换手率,使机构投资者真正成为稳定市场、管理公司的中坚力量。第二,加大力度健全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我国机构投资者投资法律,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建立资产组合时,从注重长期效益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者激励机构投资者进行风险中性而非风险逃避的投资,使其能够积极介入公司管理,对公司实施长期投资战略,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公司管理中的积极影响,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服务。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保证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充分履行其职能的运作机制。加强重视对董事会运作模式尤其是董事会运作实务系统的研究。健全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加强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为机构投资者通过持股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E・布鲁姆:《华尔街的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娄伟:《基金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3]耿志民:《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万俊毅:《机构投资股东:理论、实践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6]向朝进、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机构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7]王永海、王铁林、李青原:《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

[8]CARLETON W T,NELSON J A,WEISBACH M S.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rough Private Negotiations:Evidence From Tiaa-Cref.Journal of Finance,1998.

[9]KARPOFF J M.Public Versus Private Initiative in Arctic Exploration:the Effects of Incen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9.

第7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投资价值;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3

引言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生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比重从2006年开始年年攀升,预计每年以7%的速度快速增加。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高校及研究院所中拥有大批科研人才,有充分的潜力发展生物科技,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获得政策上强有力的扶持。随着“十二五”战略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生物医药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资本、人才等资源今后将会向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前景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正确认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理性投资,将投资风险最小化是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1]。

本文建立生物制药企业价值投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将所得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与市盈率排名进行对比,寻找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一步说明投资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发掘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样本选取

根据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2012年度在沪深股市交易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有27家,再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最新上市和连续三年亏损的四家,最后得到的样本公司为23家(见表2)。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12年年度报告,结合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SPSS19.0和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

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

1.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结合财务管理、投资分析的知识以及参考相关文献[2-6],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等15个指标建立评估体系,见表1。

2.因子分析过程

(2)确定公共因子数量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7]。方差贡献率由各变量对某一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加总而来,是表示某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五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279%,因此只需要选取前五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保留原始变量提供的89.279%的信息。

(3)因子得分

为了增强各公共因子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代表的含义,本文以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公共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每股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率、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上有较大的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共因子F3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成长能力;公共因子F4在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剩余收益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市场表现;公共因子F5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8]。

通过计算每一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乘以对应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进行加总,因子得分越高其内在价值越大,见表2。

3.因子分析结果

表2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各公司的内在价值大小,但是内在价值高的公司并不代表投资价值最高。根据价值投资的观点,要选择股票市场中内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说市价被高估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投资目标。各公司每股市价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用一个能在各公司之间横向比较的指标替代。市盈率是最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9]。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了投资者愿意对每一元净利润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比较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市盈率越低,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或每股市价越低,因此投资风险就越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只适用于同一行业中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的比较,因为他们的每股收益接近,具有可比性[7]。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生物制药行业,所以适用该指标。

由上表结果可知,按照综合因子得分的排名与市场上表现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被高估的股票,也就是说有些上市公司是具有获得超额收益投资价值。由于市盈率排名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存在着价值被高估的可能越大,从而投资风险越大。所以因子得分排名越高即公司内在价值越高、市盈率排名越低即投资风险越小、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公司价值被市场投资者低估的股票有:天坛生物、长春高新、科华生物、双鹭药业、上海莱士、安科生物、千红制药。这些股票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在2013年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4.基于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上述的结论分析已经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因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投资理念差异很大。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行业板块的情况,帮助投资者发现投资价值,本文将进一步根据上文研究结果中的因子得分将这23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得到更多投资分析的有用结论。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测量尺度选用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10],将23家生物制药公司划分为4类,结合各公司多方面能力排名(表3)分析如下。

第一类:该类别囊括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一共有15家,这些公司的综合排名位于市场中等或者偏下的位置,且各自在一两个指标上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个别指标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如果希望寻找股市中的“黑马”,应该对该类别股票给予密切关注。

第二类:包括3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在盈利或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市场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偿债不佳,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在选择该类股票时需谨慎。

第三类:包括4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偿付债务能力具有很大优势,抗风险能力强,容易获得银行投资者和债务持有人的青睐。但是大部分的盈利报酬能力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连锁药店规模的逐步扩张,医药流通业的盈利报酬能力应该会有所改善。

第四类:莱茵生物一家。观察分析结果可知,只有莱茵生物市盈率为负值,这是因为2012年度该公司一项投资的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公司新增借款额度较大,其财务费用支出和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但该项目部分收益无法确认,造成该年度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该公司存在这一特殊情况,其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因综合排名居于后位而否认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追踪观察该公司动态及投资进展,以寻求合适的投资时机。

这些公司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从中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构造合理的投资组合。

三、讨论

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数目少,上市年数短,可获得的数据十分有限,很多评估方法无法使用,对于它们投资价值的评价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综合分析,涉及的指标因素众多,可较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偿债、股东回报、成长多方面能力,有利于投资者依据自己的投资理念构建投资组合,尽可能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但是本文仍存在着以下不足:(1)由于某些指标难以在公司之间比较或者很难量化,本文选择的指标大多数仍属于财务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业绩状况。(2)生物制药公司可能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受益,业绩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种分析方法无法考虑这一点对投资价值的影响。(3)本文只研究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2012年一年的数据,没能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出生物制药公司的发展趋势。这其实也是受限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上市年数太短,追溯到五年前或者三年前样本数太少,难以反映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李泉,陈雪花.股票市场CAPM和三因子模型分析――兼议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J].发展研究,2015(6).

[2]吴伟容,王召.基于奥尔森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3]邵永同,陈淑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74-178.

[4]陈D.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以华兰生物医药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35-36.

[5]Casey C. Corporate valuati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 management: A stochastic DCF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5(2):311C325.

[6]范颂华.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9-11.

[7]张应应.稳健性因子分析在股票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5(16):76-79.

[8]郑向前.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9]曾贵.市盈率在股票投资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2):68-72.

[10]杨林,王天翊,赵桂梅.金融业股票投资价值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J].中国市场,2014(10):87-88.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0-),女,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及政策。

第8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非效率投资;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对制造业改革关注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对其政策的放开、扶持力度的增大,制造业上司公司在资金的管理上应做到精细化管理,逐渐增加投资份额。公司的投资导向跟公司的股东内部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影响着公司经营状况。公司的主要控股股东会对公司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而投资的效果会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绩效,以及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非效率投资问题,非效率投资包括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本文通过对2012-2014年沪深A股的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改良的Riehaedson模型,从股权结构的视角研究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问题,对我国制造业整体的投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与公司治理环境。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决策影响颇深,公司的决策是通过股东大会决定的,股东的决策对公司经营起到关键作用。对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公司的良好运转,并相应地影响着公司投资方向。

(一)基于委托理论与非效率投资的分析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国有股还是占据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如果公司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由于政府部门希望通过国有公司来调控社会的就业率,稳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所以国有性质的股东通常会在经营管理中背离公司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作为管理者,其与公司的股东存在着雇佣关系,必然会以其利益为主要的运营目标,所以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委托问题;如果控股股东为非国有性质,股东在公司当中占有着绝大多数权益,公司的经营状况直接关乎着股东自身利益,在很多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当中,股东大会掌有公司的大部分权力,会对公司的经营进行实时监督,这样管理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就不会太草率,有效的抑制了公司的过度投资,公司的大部分股东会以自身利益为重,要求经营者谨慎投资,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司的投资不足。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我们做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投资不足问题,但国有股持股比例的增大会使公司有过度投资倾向。

由于我国目前股权还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会产生以下影响:首先,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由大股东来决定的,其大部分决策都是围绕着股东的利益展开的,通过股东大会对管理层施加压力,并且对管理层的管理运营进行监督,实际上大股东对公司的运营状担负着主要责任;第二,大股东占据着公司的主要信息资源,很多决策对大股东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并不利于中小股东。大股东对公司有较高的控制权,利用权利的便捷,大股东会通过某种手段从小股东手中抽取一部分利益,因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与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非效率投资的分析

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多数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占据多数公司股权的半壁江山。一般情况下,国企领导并不享有真实的股权,不能分得相应的收益,他们的作用是帮助政府参与到对这些公司的管理当中。如果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时,那国家就对公司实现了有力的控制,在参与管理时,会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为主,此时公司的管理就带有着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公司的融资约束就不明显,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会对相应的增加投资份额。所以,如果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时,公司出现过度投资现象的几率就越大。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当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过度投资,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投资不足。

三、模型、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一)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为了对假设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了Richardson残差模型进行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衡量。模型的残差值会反映公司的投资支出状况。Richardson指出,公司的投资一般情况下将投资分为两部分,为预期与非预期两类,本文研究的就是公司的非预期投资支出情况。模型(1)设计如下:

其中:aO代表常数项;s代表了残差,如果s大于0则表示公司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当s小于0则表示公司出现了投资不足的现象,如果s等于0则表示投资持平,为最为理想的状态;表1对模型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在模型(1)的基础上,为了考察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文从最终控制人性质,国有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三个方面考察公司的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模型的定义如表2。构建的实证模型(2)、模型(3):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1年以前上市的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并将信息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定544家公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2012年到2014年的时间内,一共收集了1632组主要数据,本此数据的来源是CSMAR金融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利用EXCEL将数据进行整合,最终使用SPSS21.0做出回归分析。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对非效率投资状况进行检验

表3正是采用了上述模型(1)得出的回归结果。通过表中的数据得出,成长机会(托宾Q)、成长能力(Grow)、内部现金流(CF)、上期新增投资额与本年度的公司投资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上市年限(Age)则跟其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检验得出的结论证明了本假设的可行性,所以本模型对论文研究主题有着一定的效用。

表4是对模型(1)回归的残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544家制造业上市1632个样本中有977个样本存在投资不足问题,655个样本存在过度投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公司约为过度投资公司的1-5倍,说明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投资不足的程度明显大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问题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而且投资不足更为严重,部分验证了假设1的正确性。

(二)股权结构与非效率投资关系的实证检验

上文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将模型(1)的残值进行极端值处理后带入模型(2)和模型(3)中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6)。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国有股持股比例与投资不足有着5%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跟过度投资有着1%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加上在1632个数据样本中有977个为投资不足,这验证了假设H1的正确性,当国有股持股过多时会造成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中过度投资倾向,因为国家参与到了公司的投资决策中,为了满足国家的宏观调控,公司在投资时会有更多的考虑因素,并且对管理者不能有效的监控,导致了公司的过度投资情况发生。

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会对公司的投资产生影响,其跟投资不足会有1%显著性下负相关关系,跟过度投资会有1%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证实了假设H2的正确性。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越多,对公司的控制权力就越大,在公司进行投资活动时会以自己的权益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的市场发展尚未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公司运营的监管力度还不够,造成了很多大股东利用政策的漏洞来挪用公司资金为自己谋私利。

公司的终极控制人性质跟公司投资不足在5%显著性下的负相关关系,跟过度投资会有着10%显著性下的正相关关系。这就表示,当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时会更倾向于过度投资,为非国有时倾向于投资不足。因为国家在对公司进行控制时会以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小股东在公司的管理层面上没有话语权,同时公司的管理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也使得管理者可以挪用公司资金。以上回归结果与假设H3相一致。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544家沪深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12-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并对Richardson模型进行了优化,最后带入相应的数据对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进行了分析,提出假设最终并通过理论检验假设的合理性。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制造业中,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或多或少的有着非效率投资的现象,多数公司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但是当公司国有股持股比例增加时会造成公司的过度投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会造成公司过度投资现象。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更有过度投资倾向,为非国有时有投资不足倾向。因此应适当控制国有股在公司中的集中度,形成股东间的监督与制约,防止大股东掏空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公司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减少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发生。

第9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范文

一、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一些投资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投资公司在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能够认识到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在制度设计和人才配置方面,加大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投入。

(二)注意规避财务风险,并能够及时提出预警

投资公司在财务指标设计上,都比较注意财务预警指标。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其?务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对财务风险节点的各个部分,都有着比较明确的检查程序,通过这种风险预警指标设计以及日常对风险节点的检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存在的不足问题

(一)对市场分析和投资预测缺乏有效的系统工具

投资公司的无论是项目投资还是股权类、财务类投资,在准确分析市场和通过系统工具分析判断投资标的的价值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不过这些问题几乎是所有投资公司的薄弱环节,在经济不发生系统风险的情况下,一般问题不大。不过有时投资公司在投资过程中,救护由于对项目的洞察能力不足,而导致投资失败,从而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一般是以财务部门为主开展的,但是相关人员岗位的设置,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可能会会出现一些因为涉及到风险管理当事人的项目,在尽职调查中做的不够细致合规,从而为后期埋下风险隐患。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投资公司出现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文化没有真正形成

从一些投资公司的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做法来看,在日常工作中虽然也在不断倡导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但是,毕竟投资公司是追去企业投资收益的。在某些风险较大,而利润比较诱人的项目面前,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就会显得比较被动,可能会将风险管理让位于对利润的追求。这种没没有真正内化与投资公司血液的风险管理文化,也是投资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投资公司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策略措施

财务风险是投资公司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虽然面临新的问题,但是只要认真分析风险源泉,合理选择规避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

(一)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

对投资公司来说,投资利润也许能够决定公司发展的水平高低,而风险则是决定公司存续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投资公司要不断加强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让这种风险管理文化,真正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让员工在日常各类工作中,首先要将风险考虑在前,提升公司的的整体风险意识水平,这对公司建立持久稳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前期市场分析及规划

要将投资者进行有效归类,按照风险承受能力、收益心理预期以及投资周期预期等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将可用于投资的运作项目按照收益高低、风险高低、周期长短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归类。为投资者寻找适合他们的投资项目,在确保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的为其获取投资收益。建立投资者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的向投资者进行各种风险的科普及预防手段宣讲。

(三)加强员工学习力度

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包括财务风险管控的知识及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市场投资方面的知识学习。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知识学习能够确保企业员工更为及时的预测风险、感应风险与抵御风险,帮助企业及投资者避开最大财务风险。加强市场投资方面的学习能够让投资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能够更为灵活的进行投资活动,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行为分散投资风险。

(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投资公司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监督机制,在处理公司日常财务管理业务时,需要不同人员进行岗位分离,利用不同职责的独立性,使其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通过人员岗位的分离与独立设计,保障任何财务管理项目,资金流向,是按照严格的公司程序进行,个人无论是谁,不能影响正常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