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寓言故事及寓意精选(九篇)

寓言故事及寓意

第1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关键词] 文学 寓言 朗诵 语言表达 艺术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也就是说在寓言故事中塑造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时,脑海中要有大小、轻重等人或动物基本感觉,然后再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

第2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者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解释中,“说明”一词还可以换成“点明”或者“寄寓”等。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基本特点:

1.寓言,是假托的故事,是靠丰富的想象编织出来的故事。或者说,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写寓言,一定是为了引出道理。

2.寓言,用其中所含的道理对人进行训诫。作者把想说的道理寄寓在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形象之中,让听者或读者获得一些教益。

可见,寓言既充满想象力,又具有思辨的色彩。学写寓言,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提升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写寓言故事有什么技巧呢?我们还是先看两篇经典的伊索寓言吧。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分析这两篇寓言,我们能学到写作寓言的一些基本技巧:

1.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主角是神和人,《蚊子和狮子》中的主角是蚊子、狮子、蜘蛛。

2.寓言的标题简洁明了。标题往往不直接表现寓意,而是注重突出故事中的“人物”或者事件。上面两则寓言都是以寓言的“人物”做标题。

3.寓言的开头开门见山。往往开篇直接进入到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之中,没有铺垫,也没有渲染。这和寓言的特点有关,因为寓言的目的是说明道理,入题须快。上面的两则寓言都是这样。

4.寓言情节单纯凝练。寓言的情节往往是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将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写成一个故事,写成一个“完整的片段”,不蔓不枝,简洁生动。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及《蚊子和狮子》都仅200多字,但故事都很生动,都有完整的情节、曲折的过程和鲜明的形象。寓言的情节,常常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来展开。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心理描写,《蚊子和狮子》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5.寓言的层次结构很清晰。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写故事,一层点道理,上面引用的两则寓言都是这样。也有很多寓言只写故事,不点道理,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

6.寓言的收束很自然。往往是将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直接点示出来,如上面的两则寓言。当然,作者的表达意图也可以不点示出来,而让读者去揣摩。

7.寓言的表达较委婉。寓言将劝诫的道理用故事的内容表现出来,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容易让听的人接受其中的道理。由于希望人们乐于听或读,以更好地吸取教益,所以寓言的语言含蓄而生动。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开头,叙述赫耳墨斯来到店里的心理活动,就含蓄地写出了他是多么的骄傲自大;结尾描述了雕像者的辛辣讽刺,但没有直接写出赫耳墨斯的狼狈相,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又如《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对狮子说话时,神气活现;蚊子战胜狮子之后,得意忘形;蚊子被蜘蛛俘虏后,没有痛悟自己的弱点。作者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一步步展现了蚊子的骄傲,又以蚊子的悲惨结局,批判讽刺了这种骄傲。

第3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一、循言而悟意,“言”“意”相伴相生

寓言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寓言虽然语言简洁,情节简明,结构也相似,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往往鲜明、丰满且传神。在教学寓言时,如果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尚未有具体的感受,教师就突兀地谈道理,那么学生的理解往往只会停留在肤浅、刻板的表层上。教师应当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言”“意”统一,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待到故事了然于心,理解寓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聚焦文本,品读语言

1.品读人物的语言

人物对话的夸张恰是寓言语言生动的表现,这些对话往往彰显着人物的个性。如《郑人买履》一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段对话很好地揭示了此文的寓意。在教学中就应围绕这些对话进行师生对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体会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心里,为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2.关注人物的行动

寓言中除了丰富的人物语言外,对人物的行为描述也会非常细致,把握住人物的行为,并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

在教学《纪昌学射》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纪昌( )向飞卫学射。”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纪昌学射箭的态度?”学生自然会从“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等词句中读懂纪昌练得用心、持之以恒;从“睁大”“注视”的动作明白纪昌练得十分专心;从“躺”字体会到纪昌练得刻苦用心,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相当到家”的意思,从结果再次看人物的行为,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反复就把躲在行为背后的寓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3.走入人物的内心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让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机智对话,也是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时,他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正好从田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什么?当这个人得知自己的禾苗都枯死了他又会怎么想呢?

(二)概括寓意,发展语言

不同的寓言其寓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隐含在题目当中,有的蕴含于人物的语言对话中,还有的体现在人物的动作当中。寓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字内容,更要让他们理解蕴含的寓意,并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1.抓关键词句揭示寓意

寓言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寓言的寓意。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要让学生理解“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的寓意,并能够把自己理解到的寓意精准地概括出来,似乎有些难度。在笔者听过的许多课中,有教师是请学生反复阅读,通过对人物的行为比较来找出错误,或者是在课的最后直接呈现出这样的寓意内容,而通过文本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寓意的环节并不多。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等有关时间的关键词来引导,那么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从分析现实揭示寓意

引导学生走出故事,与生活融通,在体会寓意中丰富自己的生活语言,应当也是寓言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止于对语言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而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建立关联,加以比较类推,由此及彼,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如教学《南辕北辙》时,我们让学生领会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方向错了,努力就白费了,结果也适得其反,同时也说明了朋友的提醒忠告是很重要的。

3.从辩证关系揭示寓意

不少寓言故事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教师应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感悟。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只是一种偶然,并非必然现象。在课堂中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评价农夫的行为,从而揭示出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复述内容,转化语言

寓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且情节简单、篇幅短小,适合用复述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寓言故事,进一步理解课文,想象情境、拓展创造,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寓意,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首先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情境,如笔者在教学《亡羊补牢》时,通过课件展示故事的无声动画情节,再现当时“丢羊”“数羊”“邻居劝说”“及时补牢”等情节,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配音的方式来进行复述,同时请学生进行表演。其次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扮演,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复述整个寓言。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分角色体验后,还可以创生出另外的角色和青蛙进行对话、劝说青蛙,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一种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得当而得法,思维特质的自然提升

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一方面在详略处理上要得当,另一方面在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思维特质方面更需得法,其基点就在于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

(一)借比较读深文本

不同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通过“异中求同”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发现,深刻理解其中寓意。如寓言《南辕北辙》与《揠苗助长》,虽然编排在不同年段的课文中,内容不同,但是两则寓言在启示上也有相同点:揭示了生活中如果我们违背了事情发展的规律,结果会适得其反。这“异中求同”是对寓意的一种丰厚和深化。除此之外,我们也应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即使同一则寓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通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 借联系读活文本

寓言故事选择的一般都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反面现象,然后将其附着在一两个夸张的形象上。在阅读时,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对寓言主人公反思性的认同。但是笔者认为,学习寓言的根本目的不应该仅仅受到一种警示,更应该产生一种对寓言的审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寓言。如笔者在教学寓言《亡羊补牢》时,就故事的寓意“认识自己的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再次创编,有学生认为,学习中的错题要及时订正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家长和老师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主动的建构,把寓言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学生有的创编出了《郑人失兔》,有的将《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和《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嫁接”在了一起,让他们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让寓言再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适度而有效,阅读视野的合理拓展

那些淡化或游离寓言文本之外的“拓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文本之外的拓展,寓言教学同样应把握适度而有效的原则,由此,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一)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以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多元的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扁鹊治病》中扁鹊的三次“拜见”充分说明了扁鹊的认真负责和一片真诚。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抓住扁鹊的三次拜见和蔡桓公的动作描写进行对比,然而有学生却会对扁鹊最后为何选择“逃跑”产生兴趣。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去辩解,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甚至会有学生对扁鹊产生错误的认识。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扁鹊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跑”是一种无奈却也是明智的选择。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找找真实的原因。教师只有恰到好处地正确引领,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 斟酌链接的语文价值

寓言的内容简明,往往留给读者许多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和文本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链接相关的知识,链接时机的巧妙会使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如《纪昌学射》是由古文《列子・汤问》改编而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课文来接触《列子》是对文化的回眸,为学生打开一扇古文化的学习之窗。课文中介绍了纪昌用两年时间才练得“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功夫,但对于能把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的本领练了几年却没有介绍。这个疑点就可以利用古文的链接――“昌以耗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月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用了三年练就了本领,纪昌“下功夫”的决心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寓言的“意”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积淀,以达到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4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子》一书中,在《庄子》中共出现三次。《庄子・寓言》中有两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天下》有一处:“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郭象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皆所借者也。”成玄英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为假外人论说之也。”《庄子》里所说的“寓言”、“重言”、“卮言”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寓言。在先秦诸子寓言中,《庄子》寓言是具有很高成就的,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诸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一、《庄子》寓言中包含的哲理给后世生活带来了启示

寓言作品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一经创作出来,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而且是一种具有多种侧面和层面的客观存在物。在众多的读者面前每篇寓言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多义性,而越是好的寓言作品,它的涵义就越丰富,在《庄子》这部哲学寓言中,其多义性尤为突出。在《庄子》寓言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哲理,就可以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借鉴,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屡,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描写庖丁解牛时的高超技术。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了养生之道,而我们也能从中领悟生活的哲理,庖丁的高超技艺不是天生的,是长期的实践,掌握了牛的内在规律,不用感觉器官,只要通过精神运作,“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就能解牛。其实无论在我们的学习还是工作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向导,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还要长期反复的练习,要善于总结规律,最终才能掌握技术并且达到至高的境界。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现在都经常出现在儿童读物中,可见其对后人的启示是有多大的。而在《庄子》中仅二十六字“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庄子本为宣传万物齐一,百家之间却喋喋不休地争论是和非,简直象那群猴子一样不知“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名实未亏。(见《齐物论》)今人用成语“朝三暮四”常指责那些心神不定,或对工作见异思迁的人。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邯郸学步”(《秋水》)这个寓言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告诉人们学习不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否则也会像寿陵余子那样,新技术没有学到原先的技术又丢了,只能“匍匐而归”了;《丑女效颦》(《天运》)对于我们的生活更是有很大的影响,学习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别人,最后的下场往往是适得其反,落得被人嘲笑的下场;“阳子居南之沛”(《寓言》),“正考父一命而伛”(《列御寇》)等寓言,告诉我们以权势骄人,就不可能与人和谐相处,只有谦虚待人才能服人,取得人们的信任

据统计《庄子》中大约有200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借鉴,这足以说明《庄子》中的寓言已经融入了我们后人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庄子》中的寓言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庄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寓言”概念的著作,而且它关于寓言的论述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寓言文学理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珍贵遗产。庄子寓言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庄子・寓言》篇和《庄子・天下》篇中集中谈论了寓言,其内容涉及到什么是寓言、寓言的作用、为什么要采用寓言等问题。例如“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所谓的“卮言”“重言”即我们所说的寓言,“寓言”和“重言”是指故事的本体,“卮言”指作者发表的议论,即点名寓意的部分,它们有机的结合构成寓言的整体。《庄子》里提到的“寓言”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可以说“寓言”的概念在《庄子》中正式形成。“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这是讲寓言用来说理,可以增强说服力,除去怀疑可以使人引以为真。而“所以己言也”,这是讲采用寓言(“重言”)来说理,既容易使人相信又能达到停止争辩的目的,可见庄子及其学派对于寓言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在此前的寓言文学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庄子》一样系统地讲述“寓言”理论。由此可见《庄子》一书中关于寓言的论述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我国古代第一次对寓言文学在理论上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作用的认识水平。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战过后期寓言文学高潮的形成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庄子》中大约有200多个寓言故事,《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是靠的寓言来体现的。在寓言的运用上,《庄子》里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艺术风格是光怪陆离的,除了传统的夸张、拟人、象征外,还突出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场景描写、气氛渲染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大大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读者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而且在艺术上得到了享受,提高了寓言的文学价值。在《庄子》之前,《易经》卦、卜辞中的寓言是殷末周初时期的寓言代表,此时的寓言数量相对较少还处在孳乳期,在书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小的。《易经》中也只是有些寓言故事情节比较生动,人物形象比较明显,运用的也是传统的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并且大多数寓言都是没有点名寓意的。《诗经》、《左传》、《国语》中的寓言是西周中期到春秋后的寓言代表,这时期的寓言较此前的寓言有了更大发展,但是寓言的数量还并不是很多,寓言都主要是散见于这些著作中。此时的寓言篇幅比以前更长,情节也更为生动,总体上较前期有了更大的发展。春秋末年至战国前期的寓言是寓言高潮酝酿期,《晏子春秋》中的寓言成就比较突出。这时期的寓言吸收了之前的寓言成就无论就寓言的数量还是其它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战国中后期是寓言文学的繁荣期,《庄子》中寓言成就更为突出,“寓言”的概念正式在这里出现,而文中的寓言往往寄托了一定的寓意,它以巨大的寓言数量和寓言艺术成就突破了此前各种书籍中的寓言,无论就寓言作品的数量还是寓言在整部书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没有哪一部书可以和《庄子》相比。

三、《庄子》中的寓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庄子寓言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戏剧或是小说,都有取材其中的寓言故事,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庄子寓言的影子。纵观中国文学史.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苏轼、汤显祖、曹雪芹等文学巨子,都与《庄子》有不解之缘。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也随处可见《庄子》文章的风貌。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拟古九首》之八中说“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时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不仅表达了对庄子的景仰,而且视庄子为知音。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庄子并引用庄文的词语、化用庄子典故。《命子》第九章“历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在《庄子・天地》里有一个寓言故事:“历之人,半夜生其子,遽速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诗人此处用《庄子》典故把得子时的巨大欢乐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写得妙趣横生,非常真实。《五月旦作戴主簿》中首二句“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化用《庄子・列御寇》中的话:“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以状日月运转,循环无穷。而暗含“唯圣人泛然无系。泊尔忘心,譬彼虚舟,任运逍遥”(郭象注)之意,旨在说明自己的人生解脱之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哥。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无本生,非徒无生也而无本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这是《庄子・至乐》中“鼓盆而歌”的寓言故事,后世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正是取自这里。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无题》“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引用的就是“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使得诗歌更具朦胧和浪漫的色彩。此外在元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剧作中也有取材“庄周梦蝶”故事的,即他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也称《蝴蝶梦》)讲述的是包待制昼寐梦见坠入蛛网中的蝴蝶,被另一只飞来的大蝴蝶救出,但后来一小蝴蝶亦坠入网中时,那大蝴蝶却“三番两次只在花从上非不救那小蝴蝶,佯常飞去了”,梦醒正值命案解到,最后包拯采取特殊的断狱手段来保护真正的受害者。

在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部分中写道“你道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愁颤”。这其中的“沉鱼落雁”则是语出《庄子・齐物论》。

在后世的许多著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很多取材都是来自《庄子》寓言里的故事,所以说它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四、《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庄子》这部古代寓言总集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鲁讯先生把《庄子》的语言艺术誉为“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寓言用它那行云流水、恣肆的语言把祖国的语言艺术推向了高峰,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语言中流动着音乐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长短交错,错综有致,使音节有缓有疏,时疏时密,会还跌宕,铿锵和谐,变化自然,一片天籁,令人耐读之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样,随着曲调的变换,感情的波澜时起时伏,读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例如在《逍遥游》中开始描写鲲鹏变化的那一大段,就是用这种节奏明快、变化多端,错综美和音乐美兼而有之的妙文;二是灵活地运用押韵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在庄子的行文中,常有大段的押韵文字,还以《逍遥游》为例,篇末惠子与庄子的那段对话就是用韵文写成的,30句中用了“矩”、“顾”、“取”、“者”、“下”等13个韵字,读起来声调铿锵,音节和谐,简直就是一首抒情的散文诗。这种音乐美得语言在古现代文学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关于新诗“三美”中的“音乐美”足以说明这一点。

语言以夸饰惊人,意境开阔――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方式,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耳熟能详的句子表现出了庄子对于夸张手法的高超运用。它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出。《天运》篇开头写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事?”这种叱咤呼天地,笔锋指日月的问句,写得是何等的大气。

议论犀利明快,间有讽刺之笔――《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寓言,但也免不了发些议论,其中有借人物对话发表谈论的,也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其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议论,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这在《外篇》《杂篇》中多见。在《杂篇・盗跖》篇中,庄子借盗跖之口痛斥对奴隶起义有非议而要来游说的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当孔子劝说盗跖受“招安”时,盗跖大怒;“…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跖?……”这里庄子抓住儒家宣传周公文武之道,而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弱点进行了攻击,还借盗跖之口批驳了忠君孝弟观,认为忠臣不得好死,“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真是暴人快语,一语破的,语势逼人。

词语广为流传,泽及现代汉语――《庄子》不仅以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感召后人,而且它的寓言中的很多词语已流传至今。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诗词就直接引用过多次。“君行吾为发浩然,鲲鹏击浪从兹始。”(见《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见《念奴娇・鸟儿问答》庄子在进行寓言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再经他那枝生妙笑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例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寓言故事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而在现在汉语及文学中更是频繁使用。“大方之家”、“盗亦有道”、“得意忘言”……从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到《庄子》中的寓言词语频率就可以知道它其中的词语易经广为流传了。

《庄子》中的寓言是寓言学苑圃里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的艺术魅力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让我们看到《庄子》中的寓言对于后世的影响之大。无论是它富含深意的哲理还是独特的思想看法亦或是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它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开放着繁盛灿烂的花朵,它的芳香和光泽不仅使当时的人们赏心悦目,受到激励和启发,而且它的艺术生命是长青的。它征服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公木.先前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

[4]顾建华.寓言――哲理的诗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白本松.先前寓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6]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第5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3.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吗?如农夫和蛇、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伊索寓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简介宙斯、赫拉、赫尔墨斯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

(1.)生字、生词

(2)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3.组织讨论: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想与地位最高的神一比高低,非常的自负。)

(3).赫耳墨斯在打听雕像的价钱时,最希望听到怎样的答案?

(比别的神更贵。)

(4).“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人们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5).听了雕像者的上述语言后,赫耳墨斯的神情会怎样?

(难堪,窘迫。)

(6)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形象。

4.分角色朗读。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问题讨论:

1. 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蚊子战胜了狮子,最后却被蜘蛛网粘住。)

2.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蚊子:冲、咬,狮子:抓。)

3.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蚊子:吹、唱,蜘蛛网:粘。)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扬长避短)

5.蚊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什么?

(骄兵必败)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第6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关键词:先秦寓言 哲理性 朦胧性 讽刺性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借外论之”。在《天下》篇中,庄子又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由此可见,庄子所谓的寓言,意为寄托之言,就是假借别人的话,论说自己的理。先秦是我国寓言的萌芽期,也是我国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家队伍之大、作品数量之多、手法技巧之娴熟等多个方面,均令后世景仰不已。先秦寓言,不但故事完整,形象鲜明,而且逻辑缜密,寓意深邃,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不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为历代文人和广大读者所喜爱。

一、先秦寓言的哲理性

寓言是“根据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生活经验以至哲理概念,创造或引用与其精神实质相适应的足以表现这一经验或说明这一概念的故事形象,以印证其合理性,加强其说服力”。先秦寓言主要表现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现实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斗争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胆识和智慧。这些寓言通过故事来寄托某种讽喻思想或见解,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先秦哲理寓言往往带给人们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些寓言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第一,先秦寓言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的观点,但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先秦寓言中早已体现出来。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列子·天瑞》中“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气体无所不在;地不过是土块积成的,土块塞满了四方,土地无处不有。因此,怀疑天地将要崩坠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这则寓言表述了关于物质运动的朴素认识,启发后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二,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先秦寓言中的“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说明事物的发展各有一定的规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服从客观规律,不能任意改变或是创造客观规律;“画鬼最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明做事情应该讲求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一件事要用心才行,不合实际地乱说一气,那是很容易的。

第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充分地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中,作者借愚公之口,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道理,表达出劳动改造世界的信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四,讽刺了保守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观点。“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挖苦保守主义;“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讽刺教条主义;“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嘲笑经验主义;“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形式主义等等。

二、先秦寓言寓意的朦胧性

由于寓言总是通过故事来阐述道理,所以当这些寓言故事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而存在时,寓言作者原先预设的那些意义,有的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出现歧义、转义等多种情况,最终造成了寓言主题的不确定与指向的模糊,这也使先秦寓言拥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现象,即寓意的朦胧性。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本来是用这则寓言来说明他的养生哲学,即保全个人的生命和身体,从整篇文章来看,这是有深刻寓意的并且合情合理。庄子在本文篇首就开宗明义指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也就是本则寓言的主题之所在。但当这则寓言作为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而传世时,作者的本意反而变得无法理解了,这则寓言的意义变成:要办好事情,一定要掌握客观规律,而要掌握客观规律,则必须勤学苦练反复实践。故事完全摆脱了作者的原意,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而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来理解这则寓言,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使这则寓言披上朦胧的面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

先秦寓言的某些故事,往往会成为众多文人所引用和模仿的对象,运用同一个故事来说明不同的问题,结果可能会出现释义不同的现象,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而这种由于生活环境和个人遭遇所导致的含义转变与认识的差异,却又在无形中增添了先秦寓言意蕴上的朦胧美。如《庄子·逍遥游》有则寓言:越人习惯于光头文身,而有人竟要到那里去卖帽子,那是无法营生的。庄子用它来证实要有所建树的不可能,说明神人无功,宣扬其“无为”的政治观念。《韩非子·说林上》也有这则寓言,它的目的却是用来鼓吹变革和宣传法治的,告诫人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成功。

寓言作家关心的是人生哲理的表达,创作时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选择形象性格中的某一点加以夸大修饰,来完成思想的运载任务,因此,寓言的形象就没有性格的发展变化,更不具备性格的复杂多重的特点,它只不过是一种剪影。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欣赏,因为这影子的“似曾相识”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努力透过一看就懂的故事,在会心的微笑中去捉摸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吊起破译的胃口,设法作出各种不同的解答。

三、先秦寓言的讽刺性

先秦寓言讽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描露、对人情世态的讽刺以及对传统思维方式和陈腐思想观念的嘲笑、讽刺三个方面。

对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讽刺。先秦时代是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先秦寓言文学是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是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产物。当时,由于经济、政治领域中的一系列变革,周王朝的中央政权日益丧失威信,思想领域更是多元分裂,古代民主思想和批判现实精神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先秦寓言的创作者们大胆地将讽刺矛头指向统治阶级集团,表现统治阶级的本质及其丑恶行为,揭露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韩非在《说林下》中虚构了一个“三虱争讼”的荒唐故事: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韩非子·说林下》)这则寓言故事以三个虱子争吃肥猪为喻,讽刺贪官污吏就像寄生虫一样吸干人民的血汗,国家正是在这样一群人手中才会走向衰败,人民的生活也因此痛苦不堪。

对人情世态的讽刺。“社会上种种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和行为,有的暴露得很明显,有的掩盖得很巧妙。但是,无论它是隐是显,总逃不过人民的眼睛,他们的真实面貌,揭露在民间口头创作中,是极丰富的。”如《韩非子·说林上》中“卫人嫁子”的故事: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念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这与其说是一则寓言,不如说是一面艺术的镜子,对人心世态的揭露多么辛辣、深刻。

对传统思维方式和陈腐思想观念的嘲笑、讽刺。先秦时代,社会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政治哲学主张,使先秦寓言作品中充满传统与突破、复古与革新的尖锐斗争。先秦寓言作品对固步自封、片面武断、拘于形式等思维方法予以了有力地嘲讽,展现了理性的光辉,这是先秦理性主义和求新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如《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的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则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毫无疑问,先秦寓言在中国古代颇为发达的讽刺文学领域应是占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的。当然,作为寓言,讽刺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说理,以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悟人,于情趣中含无穷理趣,亦情亦理亦趣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先秦哲理寓言不是冷淡的议论,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的感情,以弦外之音来暗示或启迪人的睿智,它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生出的智慧结晶。它不追求语言的确切,而要求语义的双关,它使用极简洁的语言,一方面叙述故事,同时又意味深长地隐约表现哲学的意味。先秦哲理寓言,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开放着繁荣灿烂的花朵。它的光泽和芳香,不仅使当时的人民赏心悦目,受到激励和启发,而且它的艺术生命长青,它的智慧的光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4.

[2]尹砥廷.论先秦寓言的朦胧美[J].吉首大学学报,2003,(3).

[3]王焕镳.先秦寓言研究[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第7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一、 寓言是语言的魔袋,精准而又丰厚,要注意在赏鉴中好好积累

寓言语言的精准是由它的篇幅简短决定的。寓言不大可能有复杂的情节铺陈,时间跨度短,人物数量少,关系也相对简单和集中。它强调以简取胜,以少胜多。与语言的精简相对照的是它意蕴的丰厚。唯有丰厚的意蕴,才有广为流传以致成为经典的现实可能,也才可能有多元解读的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众多寓言,无不具备这样一种言语特质。

《揠苗助长》(苏教版第六册)一文中用“巴望”、“转来转去”这些极富口语色彩的词语生动表现了农夫期盼自己家的禾苗长得快点儿的急切心理。教学时可以采用表情朗读的方式配上动作来引导体会。“巴望”的神情,“转来转去”的动作,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阅读的情趣,充分展示口语化词汇的独特魅力。“筋疲力尽”是一个在日常语文活动中非常活跃的词语,在指出“筋”字容易写错之后,还要解释“尽”的含义,努力在具体的言语情境当中准确把握“筋疲力尽”一词中农夫“劳累”和“得意”并存的丰富意蕴。

对话通常是寓言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现人物特点、推进故事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时应当根据情节特点设计出表演的环节,组织学生把故事演一演,利用角色期待和角色移情作用,有效浸润到文本的言语环境当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合宜的肢体和口头的言语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培养临场的应对和思辨能力,还可以深刻理解文本蕴含,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培养语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类似的寓言大都有一个“母版”——文言版本。像《揠苗助长》的文言表述仅41个字: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教学时如果来一个文白对照,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一些文言经验,而且能体会到寓言文约意丰的文本特点,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寓言是形象的源流,典型而又生动,要注意在朗读中与之神会

凡故事必有情节,有情节,则必有形象。寓言中的形象流传千年仍具活力,成为文学史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形象具有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特点,所要揭示的寓意,无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实现自我认识的一个窗口。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形象生动可感,易于接近,除了具有认识上的深度,还具有情感上的温度以及自我警醒的力度。

《滥竽充数》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当中为我们展示了三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这三个人物,无论是略写的宣王和湣王,还是详写的南郭先生,都能在寥寥数笔当中独具情态,呼之欲出。“总是”一词写出了宣王的喜好排场,大而化之的性格特点;“不要——而要”则表现了湣王的风雅和笃实。作为重要人物的南郭先生,一个“混”字,活画出他心理的阴暗;一个“鼓”字,一个“按”字,生动再现了他充数时的丑态。“居然”一词让读者想到南郭先生的窃喜和自得,“逃”一字则不禁叫人捧腹大笑,浮想联翩。大笑之余,自然陷于沉思:作为一国之君,究竟如何才能知人善任,避免人浮于事?作为个人,怎样才能够站好自己的岗位,而不尸位素餐?反观现实,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吗?我滥竽充数过吗?

感悟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朗读。寓言的语言简练,一字不宜忽。对于关键字词,要把握好力度,咬准了读,要注意读出意味来。在这里,离不开有效的潜心会文,不仅要有技巧的点拨,还要有合宜的示范。文章要读到脸上来,要把内心的领悟外化为朗读的表情。所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表情当是必然之意。这一条课标上的读书要求,同样是寓言学习中感悟形象的重要路径。读书百遍,不仅会其义自现,而且会“其形自现”。

三、 寓言是思维的操练,本色而又永恒,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链接

钱钟书先生在谈论伊索寓言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先生的这段话,提到了学习寓言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变得复杂和教得简单,这都跟学习寓言时的思维有关。笔者认为,无论是变得复杂还是教得简单都不甚合宜,只因为我们所要造就的是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本当有一种辩证的思考为主线,本当有一种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基于更加广阔视域的现代考量。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把寓言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相链接,在鲜活的生活当中寻得古老寓言的最佳最新的注解。唯如此,才会是学习活的语文,寓言的学习也才会因此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譬如《狐狸和葡萄》,狐狸的力所不及是事实,狐狸的极力争取也是事实,生活中这样的狐狸比比皆是,我们总会在很多的弱者身上看到这样狐狸的影子。伊索见不到这一层,他只顾着嘲笑,但我们的老师要明白,要在笑的同时引领孩子们发现其中应有的善:关爱和同情弱者就应体谅“酸葡萄心理”。从根本上来说,推己及人乃是莫大之善举,善待弱者很多时候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第8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寓言 寓意

寓言的故事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对于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寓言作者往往把它们人格化。我国先秦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下面谈谈三则寓言的有关知识:

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据推断,伊索生活在公元六世纪前半期。传说他曾是萨摩斯岛的雅德蒙家的奴隶,由于他的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伊索作为自由民,游历了当时的希腊各地,在撒狄得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索斯的器重和信任,曾协助他处理过一些繁难的政务。最后,伊索作为克洛索斯的特使吉德尔斐,被控亵读神灵,被当地居民杀害。由于史料缺乏,学者对伊索其人多有争论。有人认为伊索是寓言作家;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讲述寓言的能手;有人认为“伊索”这个名字完全是后人假托。

这则寓言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点明寓意。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用一句话交代赫尔墨斯到人间去的原因。第二层,叙述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故事一开头,用“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疾苦,为他所庇护的凡人做些好事,而是为了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寥寥数字就勾画出赫尔墨斯自命不凡和爱幕虚荣的性格。第二层,由三问三答组成。赫尔墨斯先问宙斯的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值二个银元。赫尔墨斯又“笑着”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赫尔墨斯“笑”什么?笑宙斯的像太不值钱了,才一个银元。作为主神,他在人间受到的尊重也不过如此!这里虽然只用了一个字――“笑”,却把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性格和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雕像者答还要资一点。这一问一答,是必要的过渡,为下面写赫尔墨斯的心理活动作好了铺垫。当听说赫拉的像还要资一点,他就自以为是地想开了:“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赫尔墨斯心理活动的这一描写,更进一步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了他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性格。当赫尔墨斯问他自己的像值多少钱时,雕像者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故事冥然而止。这一结尾,波澜陡起,出奇制胜,给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者以强烈的讽刺、教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结构安排却独具匠心。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结尾的对比,强烈有力,耐人回味。

二、《蚊子和狮子》

严文井 (1915――),现代作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湖北武昌人。他也发表过不少小说和散文,但成就及影响力都不及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抗战时期,他开始创作寓言和童话。解放以后,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1957年发表的《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标志他创作上的成熟。他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哲理和诗意,被誉为“献给儿童一种特殊的诗体”。

这则寓言也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点明寓意。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却成了小蜘蛛的俘虏。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叹息。故事一开篇,就通过语言描写,着力刻画蚊子勇敢无畏的形象。小小的蚊子敢于藐视强大的狮子,甚至奚落狮子,公然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我比你强得多”,语气肯定有力,充分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接着,写蚊子向狮子进攻。“吹着喇叭冲过去”,写出了蚊子一往无前的坚定果敢。“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说明蚊子善使计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这几十个字,不仅把战斗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也点明了蚊子胜利的原因。接下去,写蚊子打败了强大的狮子之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不过230字的寓言,情节却安排得起伏跌宕、变化有致。

三、《浓烟和烟囱》

这则寓言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先分别描写了烟囱和浓烟的不同特点,表现了它们各自的性格,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的浓烟”,“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写出了烟囱默默工作的形象,表现了他勤劳谦逊的品质。浓烟则是“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描写出了浓烟飞扬跋扈的形象,表现了他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性格。第二部分(2―5它然段),写浓烟和烟囱的对话。是故事的展开。先写浓烟对烟囱讥讽嘲笑,进而写浓烟的自我炫耀。这里既写了他的语言,又写出了他的神态。通过对话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性格。浓烟不听规劝,甚至认为烟囱是嫉妒自己,继续得意洋洋地自我炫耀。作者用一个删节号,表现浓烟还在没完没了地自我炫耀,毫无改悔之意。这一笔就自然预示出了故事的必然结局。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出浓烟和烟囱的结局,结束故事。浓烟在“自我欣赏”中“飞舞”“飞升”“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排除新的浓烟”。两者的结局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寓意已不点自明了。整篇寓言层层对比,层层深入,把浓烟和烟囱的性格表现得非常鲜明,把深刻的含意自然地融入对浓烟和烟囱的描写之中。

四、三则寓言的异同

三则寓言表达了基本相似的主题:凡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必然被人轻视、遭受失败,甚至会走向灭亡。劝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谨慎。写作特点都是:充分发挥想象,赋予神、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性格,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对比的方法深化故事的主题,是三则寓言在写作上的共有的特点。三则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都注意了铺垫和照应,相比之下,《蚊子和狮子》的结构安排更富变化,大起大落,更具魅力。

第9篇: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一、趣味阅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形成阅读兴趣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如痴如醉”,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引导和随时随地激发。因此,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以趣味阅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学生带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基于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过班级网页、个人阵地等网络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受,互相推荐阅读篇目,让其读得更活、更深、更广。而在课内指导时,教师也肯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

如在课例中,教师的一句话:“勤动笔墨勤看书,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读书收获?说说你们小组的读书收获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沟通、实践的平台,使阅读课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2. 推荐阅读篇目,课内外相得益彰

阅读应该成为心智的重新组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展开的空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走进课外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如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组“勤思考、爱动脑”专题的两则寓言故事后,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教师趁势推荐了五篇寓言故事:《狼来了》、《农夫与鹰》、《专心致志》、《蜗牛的家》和《狐狸和葡萄》,供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这五篇寓言故事的推荐是立足于学生有了初步的寓言故事阅读方法:了解寓言内容,知道寓言道理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方法,迁移到其它寓言故事的阅读中去,继而为教师进行课外寓言故事,课内指导进行铺垫。由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二、专题阅读,习得方法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如识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习得,如果仅靠教材的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将专题阅读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课内的专题学习中,习得方法,在课外专题阅读中,运用方法,达到强化的目的。

1. 理解词语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常常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方法。如在《从走进寓言世界》一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并归纳已学习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在学习故事内容过程中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词句,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去解决它?

生:我本来不懂“巴望”的意思,经过我回家细心查字典,终于明白了“巴望”意思。

师:你找到了一位永远陪伴你的老师,就是字典。真是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知道“枯死”是什么意思,但我学会了诗句 “一岁一枯荣”中,知道了“枯死”就是禾苗缺乏水分干枯而死了。

师:温故而知新,你通过以前的知识学会了新的词语,也是个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懂“揠苗助长”的“揠”字,后来我慢慢回想到“拔苗助长”这个词,就读懂了“揠”字的意思就是“拔”。

师:这个方法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用近义词替换词语,就能学会新词语了。

2. 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回顾教材中寓言,进行寓言学法迁移,将课内寓言与生活相联系,将寓言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实际生活事例中。这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的语文实践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中,巧妙地将寓言故事的阅读编成一首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且学生易于在课外实践的小儿歌:

寓言小秘诀

抓住关键词句,明白前因后果,

懂得故事道理,善于实际运用。

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分享学生阅读的快乐,指导阅读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广泛自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寓言的方法,进一步阅读课前推荐的五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智能读书。学生在课内对课前已读阅读材料进行二次信息获取,按照老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即学生在学法迁移后对文章进行再学习,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三、主题阅读,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