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

第1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型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专业的许多课程,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本身来源于客观的管理实践;第二,配合专业就业实际而设计的课程,强调工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的个别性、典型性相结合。

1.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空间分类

校内实践课程,是指利用校园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开设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的校内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指由专业任课老师指导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大量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完成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整体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设有“市场研究”域市场调研与预测)实践课程,营销专业设有“营销诊断与策划”实践课程。

所有工商专业修读基础课程后二年级有“认识实习”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以后三年级有“专业实习”迈入社会前四年级好有“毕业实习”此外另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4个模块。培养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结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列入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不少高校在课程改革后,已经把它归入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2.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性质分类

按照不同性质,可把实践课程划归为“基本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3部分。“基本模块”结合本校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比赛。为了

密切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实际的关系,举办一些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讲座式,邀请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到校园开设大课堂,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了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创新模块”是与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选题选点开始,进行体验、设计,最后提交报告,从未完成课程学习。

二、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管理的问题

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1.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广泛的内容和分散的执行形式,决定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实践课程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除了一些集中的实验课程,相当部分的实践教学其核心过程由学生个体或者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老师不能在同一环境中控制教学质量,而是需要分散进行质量控制,由此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课程质量效果也具有个案差异性。实践课程的分散性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发现个体差异,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在一个由团队进行的完整课程设计中,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优势,动手能力有差异、合作能力有差异,给团队的评价难以体现个体差异,也导致教师难以具体、精确地发现个体同学的问题,及时校正教学误差,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

实践课程由于教学过程的分散性,过程跟踪具有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教师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评阅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时,才了解其课程质量的效果。

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拟出其设计计划、任务书、进行方案研究和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专业实习是选择实习岗位、投入实践工作、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更侧重于学生提交报告后老师给予的评价。因此,有时候出现学生利用广泛的信息途径帮助自己完成报告来获取高分,并未全心投入实践,也未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而言,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使课程进行的中期无法及时掌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只能被动接收结果,无法纠错,无法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依赖性

些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另外一些实践课程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诸如服务单位、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和实践单位提供实践空间、实践项目、工作岗位,还需要专业人员、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和指引,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扩招的背景下,也要考虑要减少大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干扰,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实践平台和环境进行评估、选择、管理和控制。

4.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现场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程初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比较均衡。但相当部分的实践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路径推进,其过程无法重复,同时由于对实践平台的依赖性,学生的实践受制与实践对象等实际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下学习的收获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

在课程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推行模块化管理很有必要。我们把所有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归为“基本模块”“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3部分。

1. 基本模块管理

“基本模块”结合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是对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和校内课程设计,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学院实验设备潜力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与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性,依据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统一修正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时间配置、教师安扫^并组织完善、修订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制订实验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条例及质量保障措施。

2. 拓展模块管理

“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活动等,可以作为实习环节的前期教育。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组织企业家、职业经理、学生创业者以及专家到校园开设大课堂,举办讲座。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拓展模块可以直接与实习相结合,在一定的拓展积累基础上,到相应的企业做进一步的调研,然后完成实践报告。如果受认识实习条件制约,还可以直接把拓若干次讲座课堂及其他实践活动,申请进入实践实习第二阶段,通过规定的资料搜集完成报告。

3. 创新模块管理

“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模拟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全面、系统地总结、检讨前阶段分散与集中的存在问题,可进入嵌入式专业实习模式。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广泛地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横向项目作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结合进行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使之富有新意。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企业利用实际经营经验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同是相对稳定的实践环境使教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为明晰,基地实习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具有优势。

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依托学院固定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有效利用教师横向课题单位的实习实施措施和规范方法及保障制度,以及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过程管理条例。

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层次化

1.实践课程质量控制框架

实践课程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行多元控制,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性特征,尤其是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比起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基于实践课程的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需要找出“关键质控点2确定质控反馈支点,实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和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把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成果3个层次,(图1)管理全面和有效地提升课程。

2.计划的质量控制

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自我质量控制在于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对课程形式和要求等规范的了解。创新和拓展模块,包括科学的任务书的编制,其要素包括目标选题、实践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这是重要的前馈环节。计划阶段也是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疑问组构团队,也可以根据班团组织管理的便利组构团队。在团队准备时,同学们要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任务书。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课前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包括实践指导书的编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目的设计,比如拟定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提出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于团队设计的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主要是任务的意义和创新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和最佳路径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在计划控制阶段主要承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根据实践环境安排工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的平台,同时完善和编制课程规则、质量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验室工作规则、实习工作细则,对实验教学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给予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3. 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是把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上,对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创新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其自我质控包括3个关键质控对象,一是执行规范,如果实践过程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实践的虚假、空泛和无效;二是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日志或者工作周记记录实践过程,是学生进行内部监控的依据,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记录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三是任务的修正,实践课程具有实践环境的依赖性和实践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学生发现原法进行的时候,需要进行任务某些内容或着路径的修正。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纪奉活动控制和变更的任务评估。实践i致教师控制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实习纪律和规范必须遵循。如果指导书[理规范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秩序,教业上的关键因素管理,包括对关键技学生、关键团队的控制,保证学生自兰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和事件,对一些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帮助他们对需要修正的任务进行评估和引导。

管理部门在此环节,承担重要的教学质量纠偏和阶段性关键成果管理。需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并通过质量信息的采集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对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管,通过重要的规模的变更任务进行控制管理,对代表性的关键成果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

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影响到最后完成实践课程的效果,如果过程控制无效或失败,将导致最后课程质量控制的无效或失败。做好过程控制,才能克服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更好地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4.成果的质量控制

实践的成果表现形式是实践报告,包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结题报告。报告清晰记录实践的结果、结论,将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是质量控制最后一个关键质控点。

学生在实践工作的后期,逐渐进入成果总结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个层次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所达成的目标,所完成的任务,按照课程报告的要求,用合适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对实践的收获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初期任务书的内容,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指出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方面。报告的质量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此层次中,教师承担成果验收、评价的角色。教师需要从三个程度进行评估,一是完成任务的程度;二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程度,;三是报告质量的层次。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不同模块的实践课程三者的权重将根据模块的任务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团队的成果质量控制,还有一种方式是“成果演示”课程设计的团队可以进行成果交流。在成果交流环节中,创新团队把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演示、,创新团队允许其他团队质疑并保留答辩的权利,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一次信息的共享和自我优化的机会。演示答辩后,教师的评述是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在于对“关键成果”的评估、记录,需要建立优秀课程设计、优秀实习报告、优秀项目结题报告或者创新设计的模范数据库,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管理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实践设计,也应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界定和惩戒。管理部门需要把握成果管理的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决策、调节教育质量控制行为。

第2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工程的经济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产品、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对产品、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或选优。工程活动的一般管理问题。工程活动需要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2兼具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权威定义,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对人、物、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通用性工程技术。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是与机械工程等几大工程学科并列的工程学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具有工程属性和管理特征。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主要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设计改善类,包括工作研究、现代制造系统、设施规划和人因工程;第二类为控制管理类,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安全工程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第三类为分析评价类,主要是工程经济分析。

3面向大工程观和工程共性问题的公共选修课程

针对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问题和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我们选取部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3.1安全工程学

“安全工程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事故的因果理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评价技术,机械类设备、电气、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及其伤害事故与安全技术,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产品安全性设计、包装、使用、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2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硬件、软件的显示装置、控制装置设计)、物理环境(照明、色彩、声音、振动、微气候、空气)对人的作业的影响与改善,作业场所与设施布局设计,人操作机器时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规律,职业病预防等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产品,以及保证人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3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管理的含义,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与工程活动密切的管理专题。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4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含义、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设备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评价和比选工程活动、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5质量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质量的含义、设计质量方法(正交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质量稳健设计)、制造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抽样技术、ISO9000族与质量体系、质量的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使其具备保证产品(设施)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6生产计划与控制

生产类型按照工艺特性分为离散型生产(离散装配)、连续型生产(流程式生产)、项目型生产(固定式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生产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产能规划、产品需求管理、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库存优化与控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产计划体系及其控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其具备物料、设备等资源的计划调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为学生从事相应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发奠定基础。3.7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适用于项目型生产(建造)和以项目形式进行工程服务活动(软件工程等)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项目的含义、项目过程及其管理过程、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综合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

在任课教师选拔方面,教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工程问题引导理论,将工程实际项目、工程案例有机融于理论知识分析中;鼓励师生互动式讲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按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发”的规律去激励学生奋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归纳提炼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按照“知识广而不过深”的原则教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课外、工作自学的关系。课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荐采用小型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期末考核,尽量不要采用“背书”式的闭卷试题考试和“抄书”式的开卷试题考试。

5结束语

第3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第5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督导评价;教学质量;技术管理;多层次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形成和完善。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14年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①要求“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都已建立了以专家督导为主的教学监控和评教机制,实践表明:督导评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监控方法,对提高课程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教学质量技术管理基础,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忽视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差异性,因而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评价普遍形式化,与实际情况不符,评价结论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②③三峡大学2006年成立研究生视导团,通过教学督导,促进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对保障良好的教学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督导评价指标内容比较笼统,导致督导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本文依托三峡大学教研项目“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探讨引入教学质量技术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学科门类(文、理、工)、课程性质(公共、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态度、方法、手段、设计、效果)等多因素影响,构建一个由“管理者—学校督导—学院督导”组成的多层次监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克服现有督导评价存在的问题。

1我校督导评价现状

督导评价是依据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和引导,目的是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我校研究生课堂教学督导评价主要依靠学校督导,由于校督导专业背景限制,目前只能实现对课堂过程的规范性进行监督,还没上升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层面。从课程教学特点看:一是研究生课程涉及学科专业繁多,课程性质呈现多样性;二是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不同,授课形式差异性大,教学方式多样等,造成了教学督导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科和课程差异,必将导致评价指标笼统、评价结果不准确且过分依赖专家主观等问题。④表1所示为我校督导评价指标,基于该评价体系,我们随机选取了2015年春季学期学校督导记录卡122份,评价结果汇总见表1所示。督导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的优良率均在85%以上,这个结果与校督导反映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第2和第4两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存在虚高现象。究其原因是这些指标设计不合理,内容不单一、表述笼统,致使评价操作困难。

2多层次评价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督导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改进的管理活动,必须树立以质量为核心,以技术管理方法为指导的思路。技术管理是指在技术行业中所作的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技术分配,技术指向和技术监察,技术管理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来完成技术任务。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督引入技术管理的理念是针对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提出的,由于我校研究生学科门类繁多,涵盖七个类别16个领域,且不同学科研究生发展和规模不均衡,从几十人到近千人不等。一直以来,学校虽然设置了校、院两级督导体制,但却采用了基本统一的评价内容,导致两级督导评价多有重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因此,必须以技术管理方法为指导,统筹考虑校、院级督导重点,重新分类设计各级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学科门类、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等技术方面因素。2.1评价指标设计课程教学评价选择教师能够主导和控制、并可通过自己教学行为显示出其质量的内容来设计指标,这些指标称为主体评价指标。学科门类和课程性质具有较大的刚性或限制性,通过设计以不同权系数融入主体评价指标中。图1为按上述原则设计的督导评价体系框架,第二级分类指标是主体评价指标,涉及课堂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相关内容。第一级分类指标则是考虑学科门类、课程性质等多层次的加权综合评价指标。2.2评价方法设计督导评价体系第二级分类指标包括一系列宏观层面和专业层面的指标,分别由校、院督导操作完成。评价方法为:由校、院督导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评价,采用主观定性方法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其中学校督导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为主;学院督导则以评价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第一级分类指标是在第二级分类指标评价完成基础上,由校督导或管理人员根据课程性质和所属学科而设计的公式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综合评分。在计算公式中权系数被定量化,第二级分类指标评价等级也需要折算成对应分数,综合评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之间的为良好,70-80分之间的为一般,70分以下的为较差。最终,这种多层次督导参与的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科学性。

3应用实践

选择评价体系其中一个指标应用为例,表2列出了校督导评价“教学能力”指标情况。教学能力从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思维方法、精神面貌、教法策略、教学表现、教学水平等6个内容评价,评价内容同时给出了该项优秀呈现的形式。基于改进后的督导评价体系,我们随机抽取了2016年春季学期学校督导记录卡106份,评价结果汇总数据中(见表2所示)优良率分布从72%~90%,呈现出较大离散性。这个结果表明:任课教师普遍备课认真,思路清晰。但一些教师缺乏对教法的研究,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不足,此评价与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由于改进后的指标内容明确、客观且单一,使督导易于操作,可以获得准确评价。

4结论

第6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办学定位、行业背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实际的、最适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通过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涵盖安徽工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

(二)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选择知识体系,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意课程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卓越班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四年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线,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置“3+0.5+0.5”的培养模式,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必不可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需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指导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在运行过程中,生源质量管理、师资队伍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实施,都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生源质量管理

学校从2012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新生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学习。但是随着卓越计划的开展,卓越班的优势逐渐显现,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优秀考生将越来越多,逐步提高了卓越班的生源质量;学生入学后一年可以转专业,学校也可选择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入卓越班。[4]随着办学优势的逐渐显现,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率先进入学校一本招生行列。随着优质生源的进入,将更好地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师资队伍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取得成功,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培养卓越人才的优秀工科教师队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多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其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学院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专门配备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教师一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与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引导和管理。

(三)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校内外教学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顺应IT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加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不断完善软硬件结合技术。在此基础之上,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实验、课程设计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与其相关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完善课程实训模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设立“兴趣、理解、应用、创新”等阶段性目标,按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暑期工程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流程,设立了由这些环节组成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培养实践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实验项目、设计选题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等。在课程实验设计中,也根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编程恐惧,通过模仿编程、自主设计单一结构程序,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根据3种不同的目标,编写实验大纲、设计实验项目,设计与综合型实验所占比例在60%以上。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研项目、暑期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课程要求及实际应用需要,设计众多不同类型的选题,重在培养学生在软硬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为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卓越班大学英语开展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口语水平,提高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好。同时,学校也要求,卓越班CET-4的通过率在大一结束时要达到95%,CET-6的通过率最后要达到85%。大学物理、思政课等通识教育环节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课外学习和实践的课时。

2)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课程设置,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3+0.5+0.5”培养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和软硬件项目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直接适用企业的需求。

2.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进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全省和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当前高校对本科教育的普遍要求是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这一思想,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和各类工程实践活动。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平台。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行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状,在专业技能和能力、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创新能力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青睐的卓越工程人才。

(四)学校的政策制保障

学校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进一步开展二级管理,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使这项改革真正有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真正有益于学生,真正有益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采取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助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到专业指导、学习解惑答疑全方位的管理。

2.教学管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实验室、暑期实践课题形成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邀请企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制订等,同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确定、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创造良好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在企业实习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证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加大对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或是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身份授课,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经费投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安徽省每年下拨项目经费,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同时该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教学团队,这些项目的经费都主要用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经费的投入,能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开展。

三结语

第7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1 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的比例较小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课程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娴熟的专业技能,所以实践课程的有效设置十分重要。然而从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且仅有的实践课程中也大多是单纯针对计算机操作,却没有将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却无法运用计算机完成相关的流程、业务的管理,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1.2 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力求实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上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而下学期加入《应用数据库技术》,而两门课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内容,不仅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由于缺乏对现有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 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环境,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影响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当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领域,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从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来看,很多教师的思想都停留在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教师自身在专业素质方面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所以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1.4 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设备,是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保障。从当前高校实践操作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尚无法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实训基地,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开展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加强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包含很多抽象的专业知识,而且在学科内涵的定位方面难以把握,所以学生最初接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很容易产生概念认知混淆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针对该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核心课程的设置,而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应当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将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网页设计综合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训》《ERP 案例分析》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强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完善

 

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往往倾向于专业性较强且专业技能较为娴熟的人才,即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完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高校自身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配置情况出发,采取项目化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通过角色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上强调知识重难点,最后完成整个项目报告,模拟整个工作流程,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重点进行知识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教学,并且将计算机技术不断渗透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另外,为了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要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首先,作为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理念与经验,以讨论、讲练、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主,建立符合新时期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深造,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4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践操作技能是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基础实验室建设,包括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操作、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等试验等实验室和设备的配置;其次是专业操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以及网站编程实验室等;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体验实验室等。

 

3 结 论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需要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着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提升,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第8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第9篇: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范文

1研讨类培训课程的特点与分类

研讨类培训课程要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借助质疑反思等研讨工具,学员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独立系统思考、相互交流启发,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课程相比,这类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契合成人问题导向的学习动机。二是借助思维发散、探索和收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不断进行质疑反思,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学习与提升。三是以学员为主体,为学员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对话环境,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和催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研讨交流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四是通过团队学习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增加彼此之间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按照内容,研讨类课程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验分享型,以交流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开拓思路、经验运用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要求学员在课前根据主题准备好报告材料,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他学员围绕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问,展开讨论。第二类是案例分析点评交流型,以研讨典型案例处理方法,升华认识,固化经验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一般要求选取典型企业典型案例,引导学员从自身角度思考事故处理方法,相互启发,最终固化事故处理步骤,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第三类是问题研讨型,分为共性问题研讨和个性问题研讨两类。共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组织层面和岗位层面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学员通过团队学习方式,对问题进行澄清、重构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行动方案。个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学员在工作或生活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学员自身对问题的提出,其他学员对问题重构和解决策略的提问,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个人学习与发展。第四类是专家点评或答疑式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主要为学员搭建业务部门领导或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请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针对学员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既解决了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使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了解基层工作和实践状况。

2研讨类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目前,人们对讲授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相对还比较薄弱。笔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感到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原则。一是规范性。要将研讨交流定位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标准和规范性进行设计,才能避免课程的简单化、过程设计不细化,确保研讨课程质量。二是针对性。研讨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要进行组织、岗位和个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需求,有针对性设置研讨目标和研讨内容,完成从需求到目标、目标到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的转化。三是差异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紧密结合研讨类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把握关键环节,将研讨类课程差异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要根据研讨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实现研讨课程目的。四是创新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融入培训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不断提高研讨类课程质量和效果。

3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提出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第一步,进行需求调研,即针对组织、工作和个人3个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广泛收集各个层面培训需求,同时了解课程背景、目标学员群体特点和可获得的课程资源。第二步,在完成需求调研基础上,对课程背景、培训需求、目标学员和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第三步,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研讨主题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和学习评估设计。第四步,完成课程大纲编写。依据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笔者结合炼油企业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下文简称质量处长培训)中“如何提升油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下文简称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为例,重点探讨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环节流程中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包括目标学员分析、课程目标设计、研讨内容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

3.1目标学员分析

目标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使课程开发者充分了解学员群体的特征及最佳学习方式,这一点对课程开发者尤其重要。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目标学员主要来自于炼油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学员分析及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事宜。

3.2课程目标设计

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关心培训过程,更关心培训效果,关心培训能给企业带来多大业务收益。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运用“以终为始”的理念,寻找解决业务问题所带来的业务收益,以企业的业务收益为出发点,确定实现业务收益所需员工的行为改变,进而确定促进员工行为改变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需要提升的这些技能、态度、知识或视野就是本次培训课程目标。此外,课程目标既是开发培训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清晰明了,符合SMART原则。运用“以终为始”理念和“SMART”原则,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促使学员系统思考和创新思考,激发学员自身智慧,梳理出从原油、加工过程、产品调和到储运全过程的风险点,提出有效防控措施,并着手开展管控工作。“培训目标设计”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结构,即理解并重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策略、采取行动并进行反思,将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目标分解为4个:目标1,运用澄清问题工具方法,促使学员梳理出从原料、加工过程、三剂调和到出厂全过程的风险点。目标2,运用原因分析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风险点出现的原因。目标3,运用激发学员群策群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目标4,运用方案优选和促进行动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结合企业实际,优选防控措施、制定行动方案,开展管控实施。

3.3研讨内容设计

在课程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接下来可设计研讨内容,目前有很多方法有助于研讨内容的设计。在油品质量控制这个课程中,我们运用“对策型鱼骨图”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带领学员进一步思考和找寻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和措施,逐步明确了研讨内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运用

3.4研讨过程设计

一是研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研讨类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探索和收敛工具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获得预期的成果。而研讨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目标学员人数和课程时间来决定,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多、课程时间相对较短,可以采用先分组再集中方式,分组原则主要根据目标学员工作年限、职位层级来确定,尽量保证小组成员的多元化;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少,采用集中研讨。“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的目标有4个,根据4个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和收敛工具以及组织形式。二是研讨时间和空间设计。根据西里尔.帕金森所提出的帕金森定律——“工作可以自动膨胀,占满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研讨时间设计可以比预期少一些,当学员需要时再延长。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目标1(寻找和梳理风险点)安排4学时,目标2(风险点原因分析)安排2学时,目标3(防控措施寻找)安排8学时,目标4(制定行动方案)安排了2学时。研讨空间设计既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即研讨场地的布局,也包括学员情绪/心理空间设计,即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学员感觉说出他们的想法是安全的。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根据研讨方式和组织形式,考虑到学员心理安全氛围营造,进行研讨场地的设计。

3.5学用转化设计“油品质量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