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精选(九篇)

发热患儿的护理

第1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烧伤;高热;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茂华小儿高热惊厥82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0(31):1570-1571

第2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摘 要:惊厥是高热患儿最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惊厥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体温突然增高、头向后仰、眼睛斜视或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等。目的 探讨对高热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其发生惊厥的效果。方法 选取近2年我院收治疗的 100 例高峄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患儿。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惊厥的发生情况及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组患儿惊厥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高热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能预防其发生惊厥,避免其病情复发。

关键词:高热惊厥;儿科;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

高热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患儿若持续处于高热的状态,极易发生惊厥。小儿频繁地发生惊厥或惊厥持续的时间较长,可使其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威胁其生命。积极地对高热患儿进行治疗,有针对性地预防其发生惊厥,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对高热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其发生惊厥的效果,我院对近2年收治疗的 100 例高热患儿使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对其中50例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预见性护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00 例高热患儿。这些患儿在入院时均进行了体温测定等检查,其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病情符合高热的相关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均无智力障碍,未合并有其他疾病。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患儿。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 27 例,女性患儿 23 例;其年龄为 11 个月~ 10 岁,平均年龄为(5.23±1.85)岁;其平均体温为(38.72±0.83)℃。研究组中有男性患儿 26 例,女性患儿 24 例;其年龄为 12 个月~ 9 岁,平均年龄为(5.75±1.79)岁;其平均体温为(38.68±0.9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的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为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是:遵医嘱为患儿配药,督促其服药。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其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为研究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方法是:

1.2.1密切关注易发生惊厥的患儿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三岁以下、体温在 38.5℃以上的患儿发生惊厥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此类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准备好对惊厥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药物和设备,以便在其发生惊厥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2对患儿进行降温护理 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一起督促患儿多喝温水,以促进其发汗和排尿,将有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准备冰块和冰帽,方便随时取用。若患儿的体温持续保持在 39 度以上,应使用酒精擦浴法和冰敷法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并教会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酒精擦浴和冰敷的方法,方便患儿家属协助护理人员照顾患儿。若年龄为 6 个月以上的患儿体温持续保持 38.5 度以上,且存在惊厥史,应遵医嘱为其使用退热药物。在采取降温措施半个小时后,测量患儿的体温。若患儿的体温仍未降低,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降温操作。

1.2.3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护理 让患儿多休息,在休息时呈平躺的姿势,将头部可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畅通。让患儿穿宽松的衣服,远离坚硬、尖锐的物体,避免其因哭闹发生碰撞伤。

1.2.4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儿的家属讲解关于高热、惊厥的知识及儿童保健的知识。为患儿家属发放惊厥、高热的教育宣传单,让其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及识别高热、惊厥的方法。帮助患儿家属准备一个相对专业的家庭药箱,并向其介绍治疗高热、惊厥药物的使用方法。教会患儿家属进行紧急降温、心肺复苏等治疗的方法。同时还应告知患儿家属,单次、持续时间较短的惊厥对患儿脑组织的损害不大,无需过度紧张和担心。

1.3观察指标:由专人统计患儿在护理期间发生惊厥的情况。对所有患儿随访 6 个月,观察其在随访期间病情复发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13.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P

2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组患儿惊厥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的体质较弱,体温升高的速度快,容易发生高热的症状[2]。患儿持续保持高热的状态会导致其身体代谢的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酶的活力降低,从而使其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惊厥是高热患儿最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惊厥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体温突然增高、头向后仰、眼睛斜视或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等。惊厥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十分钟。患儿发生惊厥的次数越多、持续的时间越常,其脑部受到的损害越大。惊厥可导致患儿发生智力发育障碍、残疾,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3]。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预防高热患儿发生惊厥。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儿进行降温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减少了可导致其发生惊厥的因素。此外,我们还对患儿的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以提高其对高热、惊厥的认知水平,使其了解更多的对儿童进行保健的知识,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患儿惊厥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

综上所述,对高热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能预防其发生惊厥,避免其病情复发。

参考文献:

第3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护患矛盾;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13-01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上呼吸道感染或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炎症时,体温会升高。发热是临床小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小儿高热会引发惊厥、抽搐,甚至引发大脑皮质损害[1]。因此,临床应重视小儿高热的治疗。小儿高热时,家长会因为紧张、焦虑、担心而变得情绪激动,在候诊期间极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2]。本院与2012年3月-2013年2月期间,积极做好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的护理干预,以尽早缓解患儿症状,促进患儿康复,化解护患矛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本院儿科急诊的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因高热就诊,测量体温均在(39-41.0)0℃之间。按照候诊期间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43例。常规组患儿男88例、女55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2±0.87)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45例、高中51例、初中47例;实验组患儿男64例、女79例,年龄(3-8)岁、年龄平均(5.42±0.71)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64例、高中33例、初中4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组:常规组患儿采取传统的急诊候诊护理,指导家长挂号、分区候诊,为患儿测量体温,喂患儿少许开水等。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

(1)散热:测量患儿体温后,解开高热患儿的衣物,起到散热的作用;

(2)物理降温:在医生就诊前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处理,防止小儿惊厥的发生。暴露患儿脖、颈及四肢,护理人员用20-30%酒精蘸纱布擦拭患儿头、面、颈动脉搏动处、腋下、腹股沟、四肢及手心脚心,时间5-10min,直至患儿擦拭部位皮肤发红;酒精擦浴时注意避开胸腹部,防止患儿因突然刺激引发心跳骤停[3];或将事先准备的冰袋交给家长,让家长将冰袋交替放置于患儿的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处。

(3)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高热发生的原因、高热发展的过程及伴发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物理降温可迅速缓解患儿高热症状;同时安慰家长,避免家长因紧张、焦虑而情绪激动。

(4)护理流程:向患儿家长说明儿科急诊就诊流程,候诊室的规章制度,并鼓励家长有秩序地候诊,以配合医护人员有序开展工作,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1.3观察指标:调查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按照P

2 结果

2.1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原因: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的产生主要由家长因素和护士因素二方面组成,家长焦虑紧张、候诊时间长、情绪激动、护士沟通技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常规组满意度为67.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高热是临床儿科常见急症,由于小儿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适应环境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抵抗力,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这些感染的早期表现。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高热时极易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发惊厥。如若不及时降低患儿体温,可威胁患儿生命安全[4]。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机构医疗场所相对有限,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时间相对较长;家长因孩子持续高热必然会产生焦虑、紧张、担心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一个不经意的举止就会引起家长急躁情绪,引发护患矛盾。因此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护理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的过程中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矛盾原因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首先,指导家长按急诊流程有序就医;其次,为患儿初步散热,进行物理降温,缓解患儿高温症状,减少惊厥、抽搐等高热性脑病的发生;最后,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介绍急诊室工作制度,并鼓励患儿家长按制度就诊。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7.13%。由此可见,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可缓解患儿高热症状,降低疾病风险;消除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崔焱. 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84.

[2] 胡敏艳. 急诊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98-100.

[3] Tzeng H M,Larson J 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call-light use rate and nurse call-light response time in acute care settings[J].Comput Inform Nurs,2011,29(4):75-80.

第4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 小儿高热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3-02

当小儿腋温大于37.4℃时即可判断为发热,如果腋温一直呈上升趋势且超过39.1℃即可确认为高热。高热时间超过14天以上就必须采取更为强效的治疗方式,介于小儿高热对患儿的危害极大,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降低体温方法的话可能会发生癫痫、死亡等严重现象。电解质失调、酸中毒在高热患儿中的发生概率都较大,只有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疾病带来的隐患。我院选取了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对其中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方式,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有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1~31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9.2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7℃之间,平均体温39.8℃,患者病程维持在0.4~5.1d之间,平均病程2.2d;B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2~29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8.9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6℃之间,平均体温39.7℃,患者病程维持在0.6~4.9d之间,平均病程2.1d。比较A组和B组的病程、性别、体温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针对A组6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指导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和饮食,吩咐患儿以卧床休息为主,且不能覆盖太多厚实的被褥,方便患儿身体进行散热,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干燥度,要让患儿休息在空气流通的房间内,如果需要外出活动的话也不需要穿戴太过厚的衣物。患儿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还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帮助患儿缓解病情,对于患儿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B组60例患儿在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性化护理。首先要对每个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针对患儿的差异之处进行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不断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在个性化护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运用,为患者提供科学、舒适的护理。

1.2.2 调查方法。治疗和护理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率。发放120份问卷到患者家属手中,采取无记名的调查方式,全部问卷均回收成功。

1.3 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1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的方式适合计数资料,同时将t检验的方式运用在计量资料中。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P

2 结果

检查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体温均有大幅度下降,采取常规护理的A组1、3h的降温效果、调查满意度均低于采取个性化护理的B组,A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要高于B组,两组之间护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类的,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细菌性感染的概率较大,需要采取B型超声波、胸部X线检查等方式来确认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针对高热患儿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很有必要,拭浴、冷敷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将毛巾放入酒精和水配比为1∶1的溶液中,对患儿的腋窝、肢体、额头等部位进行擦拭,加快体热的散发。我院针对A组和B组患者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同时进行的B组患者在满意率上高于单纯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A组,减少了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采取个性化护理模式是指深入了解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在患者特点的引导下进行专项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减轻自身疾病痛苦的重要因素,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降低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针对小儿高热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的方式效果显著,获得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值得各大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高热惊厥;婴幼儿;护理;急救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61

高热惊厥又称之为“热性惊厥”, 俗称“抽风”, 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发生异常的急危重疾病之一, 多发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且男孩发病多于女孩, 一般分为复杂性高热惊厥和单纯性高热惊厥[1]。年龄引起的病症以感染、高热为主。对高热惊厥的婴幼儿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是控制该病及提高婴幼儿儿生活质量的关键[2]。一旦发生婴幼儿高热惊厥, 应及时治疗和护理, 以防止发生后遗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年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病例资料,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年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病例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7个月~6岁, 平均年龄2.23岁。首次发生惊厥(原发性高热惊厥)患儿24例(80.0%);既往有高热惊厥发病史且次数>2次(继发性高热惊厥)患儿6例(20.0%), 患儿持续抽搐时间为50 s~7 min。体温>40℃2例, 38.5~40℃18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急救 ①采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患儿双腹股沟、双腋、额头等部位, 根据具体高热程度更换冷敷物, 以避免或减轻高热对大脑产生的不良影响。②因药物给药方便、起效快, 因此可采用药物治疗惊厥, 使患儿在短时间内停止惊厥, 应注意使用毒性较小的药物。③预防脑水肿发生, 高热惊厥的产生, 常会伴有耗氧量大、呼吸不畅的现象, 会造成脑部组织水肿、体内组织缺氧等严重后果。必须给患儿及时提供吸氧, 并对吸氧浓度进行适当调节, 严密观察患儿在吸氧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④给予适当的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急救治疗。⑤其他治疗, 如婴幼儿惊厥时间持续较长, 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所以需补充适量的碱性溶液;治疗过程中, 应积极的寻找病因, 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3]。

1. 2. 2 护理方法 ①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急救护理环境。②让患儿平卧于床, 头部倾斜, 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置入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该方法能有效防止舌后坠窒息的现象发生。应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确保患儿呼吸道顺畅, 及时清除其口腔中分泌物。③应及时对患儿行静脉注射, 为确保急救给药的顺利进行, 应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临床上推荐使用静脉留置针, 可防止患儿在输液的过程中因抽搐致使针头滑落。④对患儿的呼吸、面色、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地观察, 以便及时进行急救护理。如突发异常情况, 应由主治医师进行及时处理。⑤由于高热惊厥使患儿能量消耗较大, 需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并鼓励患儿食用适当的水果和蔬菜;对于哺乳期的患儿每天需增加喂养母乳的次数。⑥详细观察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次数, 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脉搏、体温、意识等的变化, 以便准确的发现患儿发生脑水肿的早期症状。⑦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及其家属给予语言支持, 指导患儿家属对急救护理进行积极配合、讲解疾病知识等, 进而达到更佳的急救、护理效果, 促进患儿接受治疗。⑧护理人员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2 结果

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退热、止痉等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后, 高热惊厥的发作得到有效控制, 且均痊愈出院;治疗中均未发生并发症, 也无死亡病例发生, 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为4~8 d。治疗出院后, 患儿高热惊厥复发8例, 再次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高热惊厥又称之为“热性惊厥”, 俗称“抽风”, 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发生异常的急危重疾病之一。临床研究表明, 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适当的护理以及有效的退热、止惊等急救措施, 能够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显著提高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急救效果, 最终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4]。在行急救护理措施时, 患儿发生抽搐, 避免出现误吸或呛咳等现象, 应禁水、禁食。待患儿清醒后, 给予半流食或流质饮食, 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忌刺激辛辣食物。为防止患儿无进食胃口, 可鼓励患儿多饮水, 增强身体抵抗力, 尽量多摄取营养物质。必要时, 还可准备游戏、书籍等提高患儿的积极性。另外, 为达到较为有效的控制惊厥的目的, 还可对患儿采取中医方法进行急救, 如使用针刺方法, 刺入患儿涌泉穴、人中穴、百会穴、合谷穴等穴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讲解、介绍健康教育知识、疾病预防方法等, 为有效降低高热惊厥复发率, 就必须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对高热惊厥婴幼儿进行正确、科学的救护措施,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高热, 并迅速、及时地干预控制惊厥, 能够有效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对护理和治疗高热惊厥婴幼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婴幼儿的生活质量, 采取同样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静, 郑帼, 郭虎, 等.热性惊厥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与日后癫痫发生关系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11):972-975.

[2] 时玉华, 张西莲, 亓娟.小儿高热惊厥62例急救与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 2010, 16(11): 54-55.

[3] 余翔.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16): 123-124.

第6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门诊-输液;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3]宗青,陈正姗,钟淑诊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7):17

第7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模式护理;小儿高热惊厥;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3-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8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肠道感染;热性惊厥;护理措施肠道感染多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低热、乏力、疲倦,重度感染者会出现脊髓、心、脑、肝等器官的损伤。肠道来感染也是小儿感染最常出现的一种感染类疾病,有可能会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小儿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护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本文总结了我院关于小儿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临床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小儿肠道感染相关性热惊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男患儿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2岁;女患儿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6岁。所有患儿经过医务人员的诊断,均确诊为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并配合相关的护理。

1.2方法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舒适性护理,要注意及早发现和处理患儿在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常规护理:患儿行平卧头侧位,保证患儿呼吸顺畅,在患儿的牙齿之间放置压舌板,防止患儿咬伤舌头,将患儿鼻腔和口腔中的分泌物及时清除,如果患儿出现窒息,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时给患儿供氧,注意避免患儿出现脑水肿。

舒适护理:对患儿进行抗感染性处理,严格观察患儿的体循环和尿量;对患儿进行纠正酸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保证患儿体内酸碱和水电解质的平衡;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如果出现体温上升,则及时采用生理盐水对患儿进行灌肠处理,消灭患儿体内直肠中的毒素,如果灌肠不起作用,则要适当地使用退热药对患儿进行治疗,患儿如果出现惊厥,则要考虑对患儿进行抵抗惊厥的治疗,可以对患儿使用安定或者实行疼痛刺激;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对家长宣传一些有效的及时处理小儿惊厥的办法,注意对患儿补充营养,合理安排饮食,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1.3疗效判定显著:患儿体温正常并且稳定,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有效:患儿体温下降,部分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无效:患儿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体温不稳定,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1.4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文实验结果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统计结果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

2结果

经过仔细地护理,患儿的病情都基本有所改善,但具体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小儿肠道感染类的疾病一般是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热性惊厥也是临床上小儿患儿常会出现的一种症状,其发生原因比较多,此外小儿的大脑、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会出现因为神经细胞过于简单而产生惊厥。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后会出现体温升高、惊厥时间过长等临床症状,也会造成脑组织缺氧或者缺血,从而对大脑产生损伤。

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恢复要和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相配合,一些研究表明:对患儿早期注射和适量的安定能够有效接触患儿的惊厥。对于曾经发生过惊厥的患儿来说,家长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尤其是要注意避免患儿呼吸道发生重复感染。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要及时了解患儿的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脉搏的强弱、患儿的意识情况和大脑缺氧状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将患儿的这些体征及时传达个医生,提供给医生诊断的依据;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儿的健康教育工作,要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家长在患儿出现发热倾向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或者预防小儿热性惊厥。

护理人员还要注重分析患儿处于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单,在以往有效的护理方法上寻找一些新的护理方法,并学会综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小儿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对照组患儿进行了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了具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降温护理、惊厥护理、心理护理等,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儿为72.6%,实验组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符凤怀.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10):296-207.

[2]周素红,胡利娟.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11):171-172.

第9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发热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40-01

小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小儿临床病症,也是儿科里比较重要的急诊[1]。目前的社会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其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往往会因为恐惧、担心而束手无策,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非常严重的病症,要求医院及时进行救护处理[2]。但实际上,小儿发热并不能肯定小儿患有严重病症,并且病症的严重程度和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3]。我院利用健康护理对小儿发热进行了试验性护理治疗,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小儿发热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小儿24例,女性小儿16例,年龄在5岁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2±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患儿病情的观察和记录,并在治疗完成后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疾病知识教育主要为:责任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其中包括入院、住院和出院的一对一帮助引导。患儿的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汗,这是责任护士就需要及时的擦干,更换衣服,防止小儿受凉。患儿在发热时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这时责任护士就需要帮助患儿利用温盐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除此之外引导内容还要包含患儿症状的处理措施、病症对身体的影响、患儿发热的起因和如何防治疾病等,并且利用多种渠道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内容的宣传;日常生活教育:小儿的发热起因和生活习惯、环境和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责任护士需要给予患儿家长讲解如何创造并控制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让居住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避免小儿接触过敏物品、事物,并且让小儿家长经常陪伴小儿进行身体锻炼。

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20×100%=总依从率

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率对比(n,%)

三、讨论

发热是小儿容易出现的病症之一,并且许多的疾病最初的都体现于发热。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利用手去触碰小儿的手心、额头,感觉到温度较高,就认为小儿已经出现发热,并且觉得这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小儿的发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饮食、哭闹、衣物的薄厚等等。并且小儿发热并不代表已经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小儿家长在认为小儿发热的时候,利用体温计去测量小儿的体温,再加以观察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小儿是否感染疾病。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需要及时的给予小儿家长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给予小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的可能性,帮助其正确的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让其完成的了解并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应对方法,通过给小儿及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小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缩短小儿健康的恢复时间,尽快的消除小儿发热的针状,帮助小儿尽快的恢复健康,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有显著的护理,能够极大的帮助患儿提高生存质量,缩短小儿发热的时间,降低并控制发热的发生率,帮助小二家长掌握小二发热时的应对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凤英.实用儿科急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1(03)20-21.

[2]李晓飞,郭海燕等.小儿发热防治200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