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

第1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小儿感冒发热;临床观察;护理效果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5]林安安.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早期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27(09):512-513.

第2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高热惊厥患儿;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9

高热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以婴幼儿多见。由于惊厥发生时患儿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抽搐、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将会导致患儿发生舌咬伤、窒息等意外,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路径式护理针对性较强,可细化到每日护理工作,根据合理方案制定合理表格,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直观化,避免漏洞。本研究对8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为4个月~5岁者;体温达到38.5℃以上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符合住院指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男58例,女22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3±0.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护理,即根据医嘱及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症以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儿临床中的各项数据,密切观察患儿的康复信息,对临床并发症及时进行预防。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是通过笔者所在科主任、主治医生以及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依据高热惊厥治疗特点与护理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用表格的横轴表示,护理的项目用表格的纵轴表示(护理表格略)。住院第1天,根据临床路径治疗,依据第1天护理计划,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方案;做好临床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儿家长做好信息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在患儿入院时,护士要用和善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说话语气,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严密监测患儿神志及体温,注意体温波动情况,多与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对患儿及家长交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做好各项宣教工作,防止意外发生。遇到患儿家长都不配合的情况,可让家长在治疗室外面等候,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等到打针成功后再把患儿交给家长;住院第2~3天,根据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协助患儿做好各项检查,并加强饮食、用药、疾病方面的健康宣传,考虑患儿病情,关注家长的心情,能够设身处地多为患儿着想,通知医生,做好基本护理工作;住院第4~6天,在执行护理计划的同时,为出院患儿做好出院指导,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定期门诊复诊,指导家长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积极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其自信心,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中,通过多个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性照顾计划,是一种医疗模式,实施该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利用专业医疗健康模式,对患儿实施标准化照顾护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直观化,优化临床护理效果[2-3];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表格中的任务,护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日之中,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同时,成立专门护理路径小组,组织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可优化临床护理流程,帮助患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住院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4-6];在该护理中,还可以减少护士进行书写记录的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任务,使临床护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提前给予正确干预,防止惊厥再次发作,改善患儿预后[7]。

对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还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掌握,注重预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患儿与家长可以主动参与治疗,提高家长的临床满意度。其中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自杰.病程不同时段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16.

[2]曹建英.高热惊厥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77-1378.

[3]戴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0):17-18.

[4]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0):871-872.

[5]陈辉丽.高热惊厥患儿20例急救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6):923-924.

[6]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0-73,76.

[7]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8]黄爱肖.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2-93.

[9]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第3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小儿;猩红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很急,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为特征性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猩红热发热的特点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往往达39℃-40℃之间。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猩红热发热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它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从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在引起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又可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并发疹。因此,猩红热病程中发热的高低和发热的持续时间,与猩红热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情况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皮疹出现的越多。护士加强对患儿发热的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儿缩短病程,恢复健康。

我科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红热患儿,经临床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1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5岁。均起病较急,有头痛、咽痛,体温多在38℃-40℃之间。发病24小时内出现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数秒钟恢复,俗称“鸡皮疹”,分布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患儿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现。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现草莓舌,13例出现环口苍白圈及帕氏线,无并发症的发生。

2 发热的护理

为患儿营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地面喷洒消毒液,指导其卧床休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肾负担,防止合并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止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肤护理

患儿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可用温水轻轻擦洗,不可抓挠。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勤换衣裤,忌穿绒布类衣裤,以免加重痒感。疹退后,皮肤脱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强行撕剥,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的清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年龄稍大的宝宝,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最好用温盐水漱漱口。年龄小的宝宝,家长可以用镊子夹纱布或药棉蘸温盐水为其擦拭口腔。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给以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患儿有无浮肿,血尿,关节肿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的诊治。

7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加之患病后,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向其家属讲解猩红热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并给予正确的卫生指导,减轻其恐惧心理,同时在生活上、情感上给予关心,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治愈。

第4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PICU患儿 发热 手套凉水袋 物理降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7-02

发热是众多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体温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为临床最普遍的疾病症状之一。儿科临床尤其是在婴幼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发热病例更是时有发生,原因就在于这些婴幼患儿尚不具备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旦发生发热,其持续时间通常会较长,其患儿有几率出现惊厥,同时还可因供氧不足而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1,2]。基于此,给予高热婴幼儿妥善的降温护理在儿科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其降温护理方法来看,物理降温的应用最为普遍,其中具体的措施包括有温水擦浴以及冷水枕和冰枕降温等。然而,温水擦浴较易引起患儿发生寒战反应,且难以避免患儿衣物及床单受潮而不时需要更换,因此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护理工作量,另外由于较小年龄患儿其皮肤更为薄嫩且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擦浴时多有因酒精的强渗透作用而导致患儿出现酒精过敏甚至是中毒的情况,多数患儿需慎用或忌用[3-7]。为进一步探讨小儿降温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分别采用了手套凉水袋和冰袋2种物理降温方法对总共100例PICU发热患儿进行降温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月~12月期间收治同时入恒温恒湿层流净化病房(PICU)接受治疗观察的100例患儿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女患儿各50例,月龄1~12个月,所有患儿除发热外均未合并有其他任何疾病且排除设计初期暴露法对患儿体温的影响,体温检查结果均大于等于38.5℃,PICU病房维系温度22~24℃及相对湿度50~60%。就此100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手套凉水袋组(观察组)和冰袋组(对照组)各50例,成组后组间患儿在性别、月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观察组:将温度为15~20℃的凉水装入医用橡胶手套,填装其容积大概2/3左右,接着于手套口处打结扎紧以防止渗漏,处理好后将其直接或单层隔布放置于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窝等有较明显搏的大动脉处,在冰敷过程中,当测量或观察到手套内水温超过36℃以及用手触摸无冰凉感时及时更换标准冷度注水手套以持续对患儿实施冷敷,最终在患儿的体温维持在37.5℃以下时停止冷敷;对照组:先将冰块处理成小块状并将其放如盆中水溶至棱角消失,然后装入橡胶冰袋,填装体积以1/2~2/3为宜,接着将冰袋排气并将袋口夹紧至倒提无漏水则可,最后放置方法及冷敷过程处理与观察组保持一致。两组患儿均在实施冷敷降温后的第0.5h、1h、1.5h、2h几个时间点检测背温并记录,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2.2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均在实施冷敷降温后的第0.5h、1h、1.5h、2h几个时间点检测背温并记录;另外密切观察患儿在冰敷期间可能出现寒战、肢端紫绀以及手足冰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对在实施物理降温后各个检测时间点的背温变化情况数据比较性独立样本t检验,冰敷期间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背温检查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实施物理降温后,0.5h时其背温数据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h、1.5h、2h时其背温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物理降温后不良反应比较。实施物理降温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的降温效果。手套凉水袋与冰袋冰敷均是通过传导散热的方式来实现物理降温的目的。容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是新生儿体温波动情况的主要特点之一。采用冰袋行冰敷时,其温度过于寒冷刺激,容易导致患儿身体皮肤及血管发生收缩而有碍散热,其降温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会持续升高[9],而采用装有凉水的手套袋进行冷敷时,其温度介于冰与环境正常温度之间,因此不仅不会因突然刺激而致使皮肤血管发生骤然收缩,同时又能实现传导降温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物理降温后1h内,其观察组的降温效果已经显著优于对照组。

3.2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的安全性总结。大量临床实践提示,不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可导致某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有寒战、啼哭、发抖以及抽搐等[5]。如对照组所采用冰敷的方法不仅有较高几率导致患儿出现毛心血管收缩并阻碍散热的情况,而且温度过低及性状延伸性不强的冰袋难以充分做到随形赋体地均匀冰敷,时有发生局部皮肤冻伤的情况[10],而观察组则可通过质地柔软的凉水袋实现更大更均匀的冷敷面积。由本研究结果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患儿发生寒战、肢端紫绀以及手足冰凉等不良反应者共有6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而观察组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3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冷敷的舒适性及护理工作量。基于PICU病房的恒温恒湿层流净化环境,对照组应用冰敷其冰块温度与环境温度最高可相差30℃左右,同时因冰袋周围会有大量水珠凝固,故很多时候都会致患儿衣物及床单严重潮湿,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儿不不舒适感,同时也因需要经常更换患儿衣物和床单导致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另外,冰袋制备的过程更为繁杂,且因其形态相对固定而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贴敷效果,最后如果住院患儿突然增多,冰袋的制备也更难满足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11,12]。与之比较,手套凉水袋在制备时,其取材更为方便,价格不高,且操作简单易行,可有效减轻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具有更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玉英.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4)

[2] 马向浩.乙醇中毒致新生儿低血糖昏迷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275

[3]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张丽敏,强薇.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J].当代护士,2007,27(3):6-8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6

[6] 刘芳.袋装食用奶在小儿物理降温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7(6):1406

[7] 张新平.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8

[8] 王燕,李琼珍.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7,6(12):10-11

[9] 叶雪雯,李乐华,郑书恭,等.高热患儿采用青蒿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19):10

[10] 黄雪波.纸尿裤凉水枕在新生儿物理降温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3):68

第5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可见,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按摩加中药灌肠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种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的。

第6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个性化护理组(A组)52例和常规护理组(B组)50例,后将两组患儿1、3 h的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 A组的1、3 h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低,患儿家长满意率大大提高,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小儿高热的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效果稳定,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小儿高热;并发症;效果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若小儿腋温超过37.4℃,且一天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是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1]。发热时间超过2周为长期发热。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小儿死亡或后遗症,如癫痫等[2]。此外,小儿高热还会导致小儿电解质失调,发生脱水而引起酸中毒。因此对于小儿高热的处理应引起重视。且治疗中的护理对于患儿的平稳降温也意义较大。我们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将综合评定效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个性化护理组(A组)52例和常规护理组(B组)50例。A组的52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0~30个月,平均(18.5±1.5)个月,体温37.8~40.8℃,平均(38.9±1.2)℃,病程0.5~5.0 d,平均(2.0±0.9)d。B组的50例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9~28.5个月,平均(17.8±1.2)个月,体温37.6~40.5℃,平均(38.5±1.0)℃,病程0.5~4.5d,平均(1.7±0.8)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体温、病程等基本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给予患儿家属各项常规指导,指导患儿卧床休息,衣物及被褥应注意避免过厚,易于散热,应保持干燥,保持空气流通,体温在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等措施,同时注意患儿的饮食等方面的护理,严格按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密切检测患儿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A组患儿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各项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的基本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总结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针对患儿的自身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解决个体之间的问题,严密实施的同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最终形成良好的护理循环,达到减轻患儿及家属精神负担的目的。

1.2.2 调查方法

满意率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给患儿家属问卷102份,均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回收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患儿1、3 h的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A组的1、3 h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低,患儿家长满意率大大提高,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两组患儿1、3 h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比较(略)

3 讨 论

小儿高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偏重于病毒或杆菌感染。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肺与胸部疾病的诊断。其它如恶性肿瘤,可根据部位选作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B型超声波、活体组织等检查,也属必要[3]。出现高热应予紧急处理,采用冷敷和拭浴的方法,使患儿尽快降温。可用冷湿毛巾敷额,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若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可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4]。在此基础上予以药物治疗和相应的护理,较好的护理模式对于降低患儿的体温,并使其较为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经过研究比较发现,个性化护理组的患儿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患儿,其不仅可以辅助治疗平稳地降低患儿的体温,且其降温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得到了控制,从而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因其采取的是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针对每个患儿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实施,这也是其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治疗效果明显了,患儿家属的治疗配合性也得到了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也更加明显,由此形成了较好的护理循环模式,因此其综合治疗护理的效果也得到了肯定,充分体现了此种护理模式的优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儿高热的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效果稳定,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殷 勇,陆 奕,张 磊,等. 尼美舒利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5,26(6):847-848.

[2]Lesko SM. The safety of ibuprofen suspension in children[J]. Int J Clin Pract,2003,135(l):50.

第7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肺炎;糖尿病;小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82-03

从临床上来分析,小儿肺炎是比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糖尿病患儿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很容易并发肺炎,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数量,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对患儿本身及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临床存在较多的死亡病例。为此,除了要针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外,还应对患儿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一方面稳定患儿的病情,另一方面减轻临床的痛苦,控制并发症概率,促使患儿能够更好的康复。在此,该研究主要针对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讨论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肺炎合并糖尿病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两组患儿在临床诊断中,均确诊为糖尿病。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肺部湿罗音明显,经过X线检查,患儿的肺部存在明显的斑片状阴影。两组患儿无误诊、漏诊。观察组:该组患儿中,男56例,女24例;患儿年龄范围在2~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岁;患儿糖尿病病程为6~1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1±2.1)个月。对照组:该组患儿中,男57例,女23例;患儿年龄范围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6)岁;患儿糖尿病病程为7~1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4±2.5)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临床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两组患儿在入院治疗后,均给予对症治疗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抗生素治疗、排痰治疗、降温治疗等等。

1.2.1 对照组 该组患儿于临床实施常规护理:第一,针对患儿的血糖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按时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第二,针对患儿开展口腔护理,每次用餐后,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第三,针对患儿开展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用药后观察患儿的表现,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师处理。

1.2.2 观察组 该组患儿于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针对患儿实施发热护理。小儿肺炎虽然是常见病,但在发作过程中,仍然会给患儿带来严重的伤害。为此,要针对患儿开展个体化的发热护理,注意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倘若患儿的体温表现为持续性的升高,应加强体温的检测频率,保持在1 h/次;患儿于24 h内,倘若不再发热,则改为1次/d的检测频率。当患儿的体温在38.5℃以上时,应同时使用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促使患儿的体温缓慢下降,避免出现骤然下降的情况。注意患儿是否具有出汗较多的情况,及时为患儿进行补液处理,更换干净衣物[1]。

第二,注意患儿的血糖检测。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必须充分关注患儿的血糖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表现,每天定时进行血糖检测;患儿的三餐前后,也要进行血糖检测。当发现患儿的血糖表现为异常升高时,应针对患儿实施胰岛素治疗。另一方面,需针对患儿的血pH值进行充分的检测,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2]。

第三,针对患儿呼吸道进行干预。肺炎并糖尿病在护理过程中,呼吸道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现异常会对患儿造成极大的威胁。一般而言,每天应增加患儿的排痰次数,保持在1~2次之间。叮嘱患儿家属,帮助患儿多饮水,以此来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进行联合,有效教育患儿选择正确的排痰方式。当排痰遇到严重的阻碍时,可选择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注意无菌操作。当患儿出现缺氧的情况时,需及时应用吸氧治疗,可选择鼻导管或者是面罩雾化给氧的方法来完成,在氧流量的控制方面,鼻导管需控制在0.5~1/L之间,面罩雾化需控制在2.0~4.0/L之间,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状态[3]。

第四,针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肺炎并糖尿病的病程很长,每次发作所带来的痛苦都是非常严重的。为了能够帮助患儿更好的稳定疾病,必须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首先,必须对患儿家属的心理进行干预,树立康复的信心,通过家属传导给患儿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消除患儿的消极心理,保持快乐、积极的状态;其次,应与患儿多沟通,多做游戏,向患儿列举其他患儿成功的案例,促使患儿提高与疾病抵抗的信心,加强护理的依从性;最后,向患儿报告一些积极的消息,让患儿感受到自己在康复,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在该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临床设定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满意:患儿经过临床护理后,身体康复理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家属照顾积极,未出现护患纠纷。一般:患儿经过临床护理,临床存在轻微并发症,发热、呼吸道炎症等得到有效处理,未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家属与护理人员出现轻微纠纷,最终得到有效解决。不满意:患儿经过护理,临床各项表现依然严重,患儿的痛苦程度较高,未得到有效的护理干预,家属与护理人员纠纷严重,双方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针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人数进行统计,并发症类型具体包括发热、血糖不稳、呼吸道炎症、感染。

1.4 统计方法

在该研究中,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 满意度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满意43例(53.75%),一般36例(45.0%),不满意1例(1.25%),满意度为98.75%;对照组患儿临床满意32例(40.0%),一般24例(30.0%),不满意24例(30.0%),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0.0%,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并发症

针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实施护理后,两组患儿在并发症方面对比明显。观察组患儿发热2例(2.5%),血糖不稳1例(1.25%),呼吸道炎症3例(3.75%),感染2例(2.5%)。对照组患儿发热6例(7.5%),血糖不稳5例(6.25%),呼吸道炎症8例(10.0%),感染9例(11.25%),两组患儿临床并发症比较显著(P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当前,小儿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数量不断增加,临床治疗手段也在丰富。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所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相对而言,护理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且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作用较大。如果未能对患儿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势必导致患儿的临床病痛增加,针对预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因此,针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研究有效护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整体护理的优势

肺炎并糖尿病患儿与一般患儿有所不同,无论是肺炎还是糖尿病,对患儿造成的损伤都比较严重,在两种疾病共同作用下,患儿的康复难度较高。通过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可进一步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从该研究的结果来看,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8.75%,对照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整体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整体护理后,无论是护理的细节还是护理的重点,都能得到较好的把握,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选择实施合理的护理方案,确保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第二,整体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其在护理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变化的状态,并非单一的实施护理措施,在发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方面,均会实施全面的措施,确保患儿得到全面的保护。第三,整体护理针对患儿表现的记录比较健全,且记录的频率较高,为患儿的临床病情分析和护理手段的配合,提供了准确的参考和指导。

3.2 整体护理实施的注意要点

肺炎并糖尿病患儿是临床上的重点护理对象,为进一步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应在多方面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从护理的角度来分析,整体护理虽然是一项有效的护理方式,但考虑到护理覆盖范围较大,因此日常工作难免会出现差错和遗漏。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必须掌控好整体护理的实施要点,从本质上提高护理水平,为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提供更多的保障。

该研究认为,整体护理日后的应用过程中,注意要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防感染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感染的预防干预措施首先,应为患儿准备消毒后的柔软、干燥被褥、枕套;其次,提醒家属每日为患儿擦洗身体,更换干净、干燥的衣物,务必保证皮肤清洁;再次,做好每日口腔护理,4次/d用生理盐水为患儿擦拭口唇、口腔;最后,每日进行会阴护理,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第二,日常护理。糖尿病患儿饮食禁忌较多,肺炎治疗期间更要清淡饮食,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血糖情况、肺炎情况、近日饮食状况等,为患儿编制饮食计划,规定饮食时间、食量等,便于家属准备饮食。同时,鼓励患儿治愈后,每日进行有氧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并糖尿病实施整体护理后,患儿的临床表现积极,各项病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出现恶化的概率降低。针对肺炎合并糖尿病患儿,有效应用整体护理后,可充分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患者的康复概率,针对生活质量提升、预后质量巩固,均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应对整体护理开展深入研究、分析,与患儿客观情况相互结合,选择差异化的方法实施,确保患儿获得全面的保障,争取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美烨. 儿童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4,21(12):37.

[2] 李新艳,陈雪,杨戈,等.青少年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4(5):133-138.

[3] 刘莹,巩纯秀,吴迪,等.53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23(4):1972-1975.

[4] 高帅.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6):55.

[5] 谢雪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73.

[6] 赵红霞.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59.

[7] 梁春华.60例小儿肺炎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药物与人,2014(8):101.

第8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治的高热惊厥76例患儿均表现程度不一的高热意识障碍、呼吸紊乱,体温≥38.5℃,符合我国《儿科学》中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者。本次研究内容获得院方伦理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依据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个至月3岁;确诊为肺炎17例,呼吸道感染13例,急性胃肠炎6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个月至3岁;确诊为肺炎18例,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胃肠炎5例,急性支气管炎3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依据临床常规诊疗流程,包括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静脉用药护理等常规操作。观察组则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展开针对性急救护理:(1)急救处理:对于惊厥发作的患儿及时予以樟脑水合氯醛酊灌肠,并将患儿衣物褪去,取平卧位,清理口腔分泌物,将舌头外拉,预防舌根后坠。选择弹性较好的血管,严密观察静脉注射情况,确保留置针通畅。对于惊厥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予以甘露醇静脉滴注,调整滴注时间30min内滴完,并配合温水擦拭身体、冷盐水灌肠、头枕冰水袋等降温治疗;对体温下降不明显者应遵医嘱予以退热剂、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降温,间隔30min测量体温。(2)严密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体温等,详细记录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及时发现潜在或突出异常情况,并及时汇报,及时处理。(3)皮肤护理:保证床单干燥、整洁,并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依据患儿汗液流失情况及时补充液体。(4)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普及高热惊厥病理机制、治疗措施、注意要点,同时应针对患儿家属存在的负性情绪展开针对性疏导,避免不良情绪对患儿心理造成影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退热时间以及惊厥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采集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总分值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38±0.35)d、(4.00±0.31)d;对照组退热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97±0.45)d、(6.23±0.6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0、19.089,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率为94.74%,非常满意29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家属总满意率为78.95%,非常满意15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3、26.362、9.773、9.573,P<0.05)。

3讨论

第9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护理;小儿感冒;发烧;病情观察

作为当前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感冒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尤其以冬春季及气候变化时最为流行,而家长最关心的也是感冒最主要症状的无疑是发烧,医学上甚至将其定为“儿科第一症”,一般情况下,小儿正常的腋温36.0℃~37.0℃,发热的最直接表现则是温度上升0.5℃[1],我院随机选取收治的24例患儿,对其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进行了积极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诊断为感冒的发烧患儿,24例均符合感冒发烧标准,患儿中男患儿16例,女患儿8例,年龄4个月~9岁,其中12例为3岁以上,4例为3岁,剩余的8例则为3岁以下。患儿体温方面,8例患儿体温在40℃以上,7例体温

1.2主要症状 此次研究中,所选患儿的体温均高于38.0℃,主要症状表现为咽痛、咳嗽及流涕等,患儿体温超过40℃以上的占33.33%,体温在38.5℃以下的占29.17%,患儿体温38.5℃~40℃的占37.5%。

2 病因病机

综合看来,病毒和细菌是小儿感冒发烧的病原体,其中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占90%以上,小儿自知能力较差,肌肤嫩弱,形气未充,且对应的抵抗疾病能力较低下,而感冒发热则会在小儿遇到气候骤变时引发,这与其寒暖不调相关。发热是小儿身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但持续时间过久的发烧,特别是高烧达到39℃以上时,势必将极大地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2]。

3 病情观察

3.1体温观察 此次研究中,经我院对患儿观察发现,其发热的指腋温度≥37.4℃,同时在1 d内患儿的体温波动>1℃。超高烧为体温达到41.0℃以上,高烧指腋温39.1℃~40.0℃,中度烧的腋温38.1℃~39.0℃,而对应的低烧指腋温37.5℃~38℃。对于患儿体温的测量,应当确保进行1次/4 h,对应的人体体温测量部位有颈部、口腔、、腋下。针对患儿中五岁以上小儿,最为准确的应当是口腔温度,此外,针对患儿中

3.2 神志观察 患儿的病严重程度方面,体温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出来,这与小儿难以完善调节控制温度有关,有时温度>40.0℃,但病情却是轻微状态,所以,在感冒发烧时,更多的应当是观察患儿的神志,小儿过分焦躁不安、很难唤醒或是哭闹不停往往提示病情严重,而活蹦乱跳、或是精神状态好,则预示着病情较轻。

3.3面色观察 小儿高烧惊厥的先兆往往表现为面色发青,而面色潮红则表示高烧持续,病情加重的迹象则会通过面色灰白、暗淡、延伸发呆等表现出来,面色潮红缓解表示烧退,皮肤呈现出紫色或暗蓝色斑点,则往往预示着有皮肤出血,且病情观察过程中,也应当兼顾对唇色的观察,因为病情较重也会通过唇色青紫或发白表现出来。

3.4汗出情况观察 应当及时对小儿的出汗与否及出含量进行密切观察,也应注意到出汗的时间等,这一现象表明机体的散热,但同时也应对大量出汗后的虚脱进行的有效地预防。

3.5并发症观察 针对患儿中出现呼吸困难、高烧。咳嗽等的现象,应当对并发肺炎进行有效预防;若出现脓性鼻涕、头痛及鼻塞等现象,则需要针对性预防并发鼻窦炎;若出现眼睛上翻、面色发青、手足抽搐及高烧等,则应警惕患儿并发高烧惊厥;针对患儿出现耳痛、耳朵流脓的情况,则应针对性预防并发中耳炎等[4]。

4护理

4.1一般护理 本次研究中,我院为确保的病房内空气新鲜和清凉透气,在通风方面采用了风扇,使其温度保持为22℃,湿度控制在50%~60%,促使温湿度适宜,不宜紧闭门窗;为实现对患儿体内代谢丢失水分的补充,应当给患儿多饮水,不宜捂闷,且不应滥用退烧药,而是采用适宜的退烧措施。

4.2心理护理 应当细致耐心地为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亲切、和蔼地对对待患儿,应赞美和鼓励,使其自信心能得到增强,与患儿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4.3对症护理 针对体温超过39℃的患儿,应当及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退烧药布洛芬;针对发烧的小儿,应切忌将其裹得严严实实,而是应该解衣散热。患儿出现呕吐恶心等、不适的情况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忌食,好转后在食物的给予方面应当是面条、稀粥等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

4.4健康教育 为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应指导其家长饮食宜科学,营养均衡,多饮水,补充鱼肝油和维生素等。适时增减衣被,为避免风寒外袭,应汗出时及时擦干,落实好消毒隔离就清洁卫生措施,且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1~2 h/d的阳光照射,坚持户外活动。

4.5服药护理 物理降温一般应用于患儿发烧在38.5℃以下者,此体温值以上才需使用退烧药,针对>2岁的患儿,应当选用口服液体为其退烧药,1岁的患儿选用滴剂。在退烧药物的选择方面有儿童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制剂有口服液、滴剂和咀嚼片,对应的美林制剂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形式。在效果方面,相比于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布洛芬制剂效果更优,且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更小。应当在服药后30min进行对患儿的体温测量,及时对其汗出及体温变化情况进行细致观察,若出现高烧持续不退的情况,应当对以上退烧药进行的重复使用[5]。

4.6并发症护理 针对患儿突发高烧、手足抽动及身体僵硬,应当平放在地板或床上,确保其侧卧,立即给予降温措施,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最为严重的是并发炎症,应当给予患儿总量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

5 结果

本次研究中,经我院对24例患儿进行积极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后,后续显示,治疗及护理效果显著,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痊愈率达100%。

6 讨论

综合当前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可得,作为儿科的高发病,小儿感冒发烧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等影响较大,应在早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特别是注重对体温及降温效果的观察。高热惊厥及炎症是小儿感冒发烧的最常见典型并发症,针对此,需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措施,争取早预防、早发现,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完善对小儿感冒高烧的治疗,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综上,经我院研究得出,对于感冒的发烧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基于其存在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利于患儿的更好康复。

参考文献:

[1]陈辉丽.小儿感冒发热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1-163.

[2]颜志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08:2008-2009.

[3]邬颖菲.中药内服联合护理干预辨治小儿流行性感冒效果分析[J].新中医,2015:280-282.